认识面积说课稿(甄选11篇)

| 婕音

推荐文章

菁英职教网 培训啦 留求艺

认识面积说课稿(1)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面积的认识》

说教材

《面积》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被安排在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这一单元具体包括: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的进率,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本课是这一单元的起来始课,它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度和长度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化的开始,是空间形式上“右线到面”的一次飞跃。

教学目标:

1、通过比较物体的表面和封闭图形的大小,理解面积的意义。

2、经历比较几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感受正方形作为面积单位的优越性。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并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面积的含义

难点:形成正确的面积概念

教具与学具:

多媒体课件、若干小正方形,正方形和长方形

教法和学法:

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任务,我采用了以下教法:

情景教学法:让学生在情景里观察,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不过如此简单,享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游戏教学法:即是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做中学、玩中学”的体现。因为小学生学习活动不再是教师的“说教”,应该更多的时间是在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这样的教学,更能体现“学生是学习教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功能。

互助教学法:以同桌合作的形式来组织教学,体现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的教学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互相合作交流的意识,在共同讨论中完成学习任务。

培养学生以下学习方法:

本节课我采用多媒体为主要教学手段,在教学中创设情景,为学生提供丰富、生动、直观的观察材料,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中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操作。

从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角度出发,以学生同桌合作学习为主要方式,在游戏中运用学习成果,把数学知识利用到现实生活中。

说教学程序总体设计:

第一,讲故事导入。这一环节主要是通过讲《三只小猪的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通过建房子导入主题。

第二,探究新知识。首先,让学生通过摸一摸初步感知数学书和黑板的表面。然后,让学生比一比,感知数学书和黑板的大小,老师手掌和学生手掌的大小。通过这两项理解什么是物体的表面,以及面积的含义。接着,练一练。通过习题检测学生的初步感知。最后,验证。学生运用教师课前准备的材料包验证前面所做的习题。

第三,巩固练习。通过验证理解面积大小的比较,这一步主要较强练习,巩固知识。

第四,总结。让同学们说说学习到的内容。

教学反思:

结合新课标,如何上好数学课,当中还有许多值得自己思考的问题。通过这节课,感觉要上“活”概念课,就要适时给概念下定义。定义下得过早,等于是索然无味的简单灌输;下得太迟,则又怕学生的思维呈现凌乱状态,不能及时地整理和总结。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秉着:用儿童的眼光理解教材;用新课标理念处理教法;灵活调节控制每一个环节;让上课像电影一样精彩。


认识面积说课稿(2)

今天我教学的内容是江苏省实验教材数学三年级下册第74~77页面积的认识。教材中这部分内容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估计和直观推理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因此这堂课我联系生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入面积。学生在摸一摸数学书封面的大小,说一说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叫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初步感知了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物体表面的面积。再通过观察法比较两个面的面积大小,进一步丰富了对面积的理解。接着,我提供一些材料组织学生实验操作,让学生在小组中探究比较两个平面图形面积大小的方法。从而达到初步建立面积的概念,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操作、概括的能力。

教学过程我设计了以下四个学习活动的板块:

1、调查汇报,揭示课题。

这堂课一开始,我出示了几位同学的调查结果。同学们自己家的住房有多大。在这三句话中,有一句话说的是我家的住房面积有95平方米。因此就揭示出本课学习的内容“面积”。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入所学的内容,让学生知道数学知识来源于我们的实际生活。

2、认识面积,观察比较。

同学们摸一摸数学书封面的大小跟着老师说一说: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叫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再说出课桌面的大小叫做课桌面的面积,最后还找一个身边的物体也来说一说“面的大小叫面的面积。”在观察比较两个面的面积时,由大扫除时学生拖地的情景得到教室地面的面积比走廊地面的面积大得多。并让学生多进行比较身边的两个物体表面的面积大小。还让学生在中国行政地图中任选两个省,比比它们的面积大小。这个层次的学习活动是“摸”和“比”,即分别摸了数学书封面和课桌面,比较了这两个面的面积谁大谁小。学生体会到这些面的客观存在,感受到这些面各自的大小,进一步体会了面积的含义。活动中还创设了学生劳动的情景,练习中应用了中国行政地图,旨在把面积的概念与生活密切联系起来,有利于学生自己扩大概念的外延。

3、动手操作,探究方法。

学生比较两个看起来面积差不多的长方形和正方形时,我给每组同学准备了一个材料袋,里面有长方形、正方形和透明方格纸。同学们可以利用提供的工具,也可以自己想办法比较出它们的面积大小。学生通过在小组中动手操作,相互交流,探究出两种不同的方法:重叠法和数格子法。在活动中,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充分地让学生自主探究,动手操作,观察比较,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4、自主创新,设计图案。

刚才同学们通过动手操作,掌握了用方格来数出图形的面积大小。这时我让同学们在方格上设计自己喜爱的图形,用水彩笔涂上颜色。画好后再数一数这个图形有多少方格。在同学展示所画的图形时还让学生勾出这个图形的边线,体会周长与面积含义的区别。这个活动设计主要是发挥学生的想象画出面积不同的图形,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创新展示个性的舞台。


认识面积说课稿(3)

一、说教材

1、说教学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新课标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面积》。

2、说教材中的地位

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学了长方形和正方形以及它们周长计算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教材通过学生观察,比较,触摸所熟悉的物体表面的大小来帮助理解面积,从而概括出面积的含义。面积的学习,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相对较难,学生学了这部分内容,为以后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几何图形的面积打下基础。

3、教学目标

在对教材和学生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实例和画图活动,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

(2)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3)体验数学知识缘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探究中张扬个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认识面积的含义;

(2)教学难点: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

关键是结合教材提供的实例,通过教具的演示和学具的操作让学生在观察、比较及操作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从而初步感知面积的含义。

二、说教法、学法

学生在二年级时已认识了物体的面,真切感知过面是什么?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这样的平面图形。在这样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面积”这个抽象的概念,同时面积又是学生进一步认识平面图形或物体的面所必备的基础知识。

三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新旧知识迁移的能力,这些能力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这节课,我主要是运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情景引入法:通过创设涂色比赛情境,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产生探索新知的需求。

2、比较法:通过不同物体或平面图形面的比较,使学生认识到面积是有大小的。

3、动手操作: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比较出面积的大小。

4、自主探究:比较面积大小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探究出多种方法,从而比较出面积的大小。

三、说教学程序

(一)设计思路

在认真分析教材后,我把本节课的设计思路分为:

1、创设情境,初步感知——激活学生思维。

2、互动探究,认识面积——感受面积概念。

(1)认识封闭图形的面积

(2)认识物体表面的面积

(3)推导出面积的意义

3、实践操作,体验策略多样性——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1)比较两个正方形的面积

(2)比较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的面积大小

4、巩固应用,课后延伸。

(二)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比一比,选你喜欢的颜色,看谁涂得又快又好。

二、互动探究,认识面积

1、继续进行涂色比赛。涂色,请3名同学抽取题卡,

2、通过比较,了解封闭图形有面积。

3、涂出下面图形的面积。出示5个封闭图形和1个不封闭图形,要求学生涂色。

4、认识物体表面的面积。

(1)指指学具的表面,找出面积。

(2)还有哪些物体的表面有面积呢?

5、那么你能试着用一句话说说什么是它们的面积吗?

三、实践操作,体验策略多样性

比较面积的大小。

(1)观察黑板的面积和数学书封面的面积,你能发现什么?

(2)数学书与语文书封面的面积如何比较大小?

(3)看题卡第3题也有两个图形,怎么比较大小?用学具小正方形、长方形、圆形比较。感悟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四、巩固应用,课后延伸。


认识面积说课稿(4)

一、问题提出

对于圆柱的侧面积,传统的教法是:在认识了圆柱的特征之后,教师提问:怎样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呢?之后,引导学生分别沿着圆柱的高和一条斜线将圆柱的侧面展开,然后出示讨论题,从而推导出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最后,便是一层层的巩固练习。很显然,这样设计教学活动,是以让学生理解圆柱侧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会利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侧面积为目标的。应该说,学生是在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以接受知识为目的的教学已不适应培养时代新人的要求。为此,在设计此课教案时,我力求改变这种传统的教学,进行了如下的教学尝试。

二、教学案例

1、例1:一个圆柱形的茶叶桶,底面周长是28、3厘米,高是13厘米。它的侧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生:独立分析

2、练习:求下面各圆柱的侧面积

(1)底面直径是12厘米,高2厘米。

(2)底面半径3厘米,高5厘米。

生:任选一题独立计算。

师:结合上面我们做的三道题,谁能说一说怎样求圆柱的侧面积?

生:归纳小结。(略)

3、用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分别围成圆柱体(重叠部分不计),各有几种围法?

师:请同学们动脑子想一想,然后利用手中的学具检验想得对不对,最后上台来演示给大家看。

生:演示

4、想象:绕着长方形的一边旋转一周,得到一个什么形体?这个形体的有关部分与长方形的长和宽关系怎样?

5、这是一个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图。单位:厘米

请你给它配上合适的底面。(图片略)

三、课后反思

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学得主动积极。我认为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于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创设了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氛围。片断1通过学生动手动脑,来突破难点;片断2引导学生在应用中加深认识,形成能力。

1、不教之教,使学生得到满足。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就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假如教师占用了大量的时间分析讲解,一点也不给学生留下活动的时空,学生充其量只是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长此以往,心智凝固,表现欲锐减,创造性扼杀,怎能获得成功?

本节课,教师所说的话并不多,学生能思考的,教师决不暗示;学生能说出的,教师决不讲解;学生能解决的,教师决不插手。由于教师在课堂上适时的“隐”与“引”,为学生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使学生不断探索交流,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与自信心。从而树立自己去探索真理的志向,这一切都会产生强烈的、稳定的内部诱因,使学生的智慧、能力、情感、信念等不断得到提升和超越,心灵受到震撼、心理得到满足。

2、主动探索,使学生获得成功。

动手实践,主动探索和合作学习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数学教学要努力创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数学学习环境,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使学生在获取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充分发展。

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到了:“学生应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数学活动,增强学生对数学的感受。”

本节课,教师通过让学生动手卷纸,让学生“自由结合”进行探索,这便是给学生提供主动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人各有其个性,有的爱独立思考,有的爱互相讨论,有的爱听听别人怎么说。于是,有的独立思考,有的同桌讨论,有的由几个人组合,一个生动活泼的学习形式油然而生,使每个学生达到了“既竭我才,欲罢不能”的地步,在主动探索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再互相交流启发,自然就获得了成功。

3、在练习中,使不同学生享受成功。

在《数学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应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思路,而不是以教科书上的或是教师事先预设的答案作为评价的依据,限制学生的发展。”学生勇于回答问题的行为教师首先应给予肯定,至于回答的正确与否,是第二位的,是由学生集体讨论逐步澄清的。教师不能把自己放在“裁判员”的角色上。否则,久而久之,学生在主体发展方面就会受到限制。

本节课,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基本题以及多向思维的材料,引导学生善于联想所学的知识,从不同的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方法分析问题,使学生开阔思路,思维灵活,从而敏捷地解决问题。使不同的学生都能获得学到知识的满足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对于未获得成功者,教师决不能简单地批评、指责,教师应尽量发现其错误中的正确成份,给以肯定,并启发学生自己发现,纠正错误。即使彻底错了,教师也要循循善诱,启发引导,给予机会让他争取成功,从而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使他们获得人的尊严,享受成功的快乐,教师也因此而分享快乐。

总之,学生在以上学习过程中,探索意识和发现能力得以展示,知识获取和能力提高相辅相成,大大有利于整体素质的提高。


认识面积说课稿(5)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小学数学组的1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认识面积》,对于这节课。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等5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认识面积》选自人教版小学数学3年级下册第5单元的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并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本节课是在学生己经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的基础上进行的。本节课学习面积的开端,后续学生还会接触到很多平面图形的面积其中包括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圆的面积还有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因此本节课的学习可以起到很好的奠基作用。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我确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面积的含义,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经历小组合作、小组探究有关面积测量方法的过程,提升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建立几何直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特点,体会数学探究过程中的乐趣,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

根据以上分析,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如下:

教学重点:理解面积的含义,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

教学难点:理解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二、说学情

三年级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面积是有一些感性认识的,但缺乏理性认识的支撑。本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和好奇心较强,善于表达,其思维水平仍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因此,教学过程中更需要教师的合理引导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这也是我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应该重点注意的地方。

四、说教法学法

合理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原有知识框架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基于以上考虑,我将本节课的教法确定为:探究式教学法、讨论法。本篇课题引导学生小组探究面积大小比较过程中进行感知统一面积测量标准的必要性。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能够使学生的学习效果事半功倍,结合本节课的重难点,我将本节课的学法确定为:小组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究法。

五、说教学过程

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指出:教师的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结合课程理念,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主要从激趣导入,探索新知,巩固练习,课程小结和布置作业等5个环节来展开。

环节一:激趣导入

本篇课题我会通过创设情境方式导入,在教学之初,呈现教室情境图,并且提出关键性问题“黑板面和国旗面比较,谁更大”,从而建立与本篇课题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这篇课题与生活的联系。

环节二:探索新知

在新授部分我会分两个环节来展开:

活动1初步感知面积的概念和活动2:比较面积的大小

活动1:初步感知面积概念

教师在引入面积概念的时候通过不断地举例学生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如黑板面、国旗面、课桌面、数学书封面,通过举例说明让学生感受面积的概念是描述物体表面的大小。通过直观的生活实例能够帮助学生建立直观和抽象的关系。

活动2:比较面积的大小

这一环节我会更多地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首先展示预先准备好的需要比较的两个图形,引导学生探究在无法直观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情况下该如何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将全班学生每4人分一组进行讨论,讨论时间为5分钟,讨论过程中我将巡视、点拨,讨论结束后由学生代表发言,争对小组代表的发言给予鼓励性评价为主,不仅评价到学生的学习结果,还要评价到学生学习的过程。通过学生运用小三角形纸片、小正方形纸片和小圆形纸片辅助探究的过程,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当无法直观判断两个面积大小时,需要选择合适的图形作为度量单位,发展学生的度量意识。

环节三:巩固练习

我会围绕本篇课题通过趣味竞赛的形式比赛,请学生头脑风暴生活中的还有哪些图形会研究其面积,看哪个小组又快又准确。通过游戏可以极大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环节四:课堂小结

在进行课堂小结的时候,我将引导学生充分表达这节课的收获和感受,学生纷纷表达收获。使学生对整节课的知识得到巩固和梳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环节五:分层作业

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促进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我将采用分层布置作业的形式。基础作业找到日常生活中的平面图形去摸摸它的面积,拓展性作业是请同学们在方格纸上画出面积等于12方格的有趣图形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五、说板书设计

本篇课题使用图形结合式的板书,这样的板书设计是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难点,形象直观便于理解,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感谢各位评委老师的耐心聆听。


认识面积说课稿(6)

小学六年级数学圆柱的认识和侧面积说课稿

一、问题提出

对于圆柱的侧面积,传统的教法是:在认识了圆柱的特征之后,教师提问:怎样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呢?之后,引导学生分别沿着圆柱的高和一条斜线将圆柱的侧面展开,然后出示讨论题,从而推导出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最后,便是一层层的巩固练习。很显然,这样设计教学活动,是以让学生理解圆柱侧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会利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侧面积为目标的。应该说,学生是在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以接受知识为目的的教学已不适应培养时代新人的要求。为此,在设计此课教案时,我力求改变这种传统的教学,进行了如下的教学尝试。

二、教学案例

【片断1】

1、例1:一个圆柱形的茶叶桶,底面周长是28.3厘米,高是13厘米。它的侧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生:独立分析

2、练习:求下面各圆柱的侧面积

(1)底面直径是12厘米,高2厘米。

(2)底面半径3厘米,高5厘米。

生:任选一题独立计算。

师:结合上面我们做的三道题,谁能说一说怎样求圆柱的侧面积?

生:归纳小结。(略)

3、用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分别围成圆柱体(重叠部分不计),各有几种围法?

师:请同学们动脑子想一想,然后利用手中的学具检验想得对不对,最后上台来演示给大家看。

生:演示

4、想象:绕着长方形的一边旋转一周,得到一个什么形体?这个形体的有关部分与长方形的长和宽关系怎样?

5、这是一个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图。单位:厘米

请你给它配上合适的底面。(图片略)

三、课后反思

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学得主动积极。我认为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于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创设了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氛围。片断1通过学生动手动脑,来突破难点;片断2引导学生在应用中加深认识,形成能力。

1、不教之教,使学生得到满足。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就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假如教师占用了大量的时间分析讲解,一点也不给学生留下活动的时空,学生充其量只是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长此以往,心智凝固,表现欲锐减,创造性扼杀,怎能获得成功?

本节课,教师所说的话并不多,学生能思考的.,教师决不暗示;学生能说出的,教师决不讲解;学生能解决的,教师决不插手。由于教师在课堂上适时的“隐”与“引”,为学生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使学生不断探索交流,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与自信心。从而树立自己去探索真理的志向,这一切都会产生强烈的、稳定的内部诱因,使学生的智慧、能力、情感、信念等不断得到提升和超越,心灵受到震撼、心理得到满足。

2、主动探索,使学生获得成功。

动手实践,主动探索和合作学习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数学教学要努力创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数学学习环境,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使学生在获取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充分发展。

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到了:“学生应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数学活动,增强学生对数学的感受。”

本节课,教师通过让学生动手卷纸,让学生“自由结合”进行探索,这便是给学生提供主动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人各有其个性,有的爱独立思考,有的爱互相讨论,有的爱听听别人怎么说。于是,有的独立思考,有的同桌讨论,有的由几个人组合,一个生动活泼的学习形式油然而生,使每个学生达到了“既竭我才,欲罢不能”的地步,在主动探索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再互相交流启发,自然就获得了成功。

3、在练习中,使不同学生享受成功。

在《数学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应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思路,而不是以教科书上的或是教师事先预设的答案作为评价的依据,限制学生的发展。”学生勇于回答问题的行为教师首先应给予肯定,至于回答的正确与否,是第二位的,是由学生集体讨论逐步澄清的。教师不能把自己放在“裁判员”的角色上。否则,久而久之,学生在主体发展方面就会受到限制。

本节课,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基本题以及多向思维的材料,引导学生善于联想所学的知识,从不同的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方法分析问题,使学生开阔思路,思维灵活,从而敏捷地解决问题。使不同的学生都能获得学到知识的满足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对于未获得成功者,教师决不能简单地批评、指责,教师应尽量发现其错误中的正确成份,给以肯定,并启发学生自己发现,纠正错误。即使彻底错了,教师也要循循善诱,启发引导,给予机会让他争取成功,从而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使他们获得人的尊严,享受成功的快乐,教师也因此而分享快乐。

总之,学生在以上学习过程中,探索意识和发现能力得以展示,知识获取和能力提高相辅相成,大大有利于整体素质的提高。


认识面积说课稿(7)

《认识面积》说课稿范文

尊敬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面积》中的第一课时:《认识面积》。面积概念,是本单元的一个重要概念。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以及周长。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空间认识上的一次飞跃。学好本节课的内容,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并为以后学习平面图形的面积打下基础。

小学中年级学生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所以我设计了直观演示、动手操作、观察比较等一系列教学活动。

本节课的三维目标是知道用正方形作面积单位最合适。 让学生在观察、比较、拼摆、数一数等数学活动中,培养初步的度量意识?

体会到小组合作的重要性

4、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面积的含义。

5、教学难点是:探究发现比较平面图形面积大小的方法 结合本课的特点,以及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点,我设计了以下5个教学环节:

1、结合实例,引入课题。

由第一个课件引入学生对“面”的体验,通过课件让学生直观的看到黑板面比国旗面大,数学书的封面比可桌面小,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发现物体的表面有的大有的小,初步感知物体的面,建立面的.表象。

2、动手操作 引出平面图形的面积。

首先让学生摸摸长方体的表面,它的表面都是平面图形,也有大小,从而引出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也有面积。然后课件出示四个平面图形,让他们跟着老师一起涂颜色,充分感受面积的实际含义。再利用一组没有封闭的图形,让学生理解封闭图形才有大小。通过这一环节的学习,由具体的面过渡到平面图形,知道了平面图形的大小就是面积。

3、周长和面积的对比。

周长和面积这两个知识点是最容易混淆的。我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清楚的看到周长和面积的不同,周长指围成图形线段的长度,而面积是面的大小。并通过练习加深印象。

4、三组平面图形面积的对比。

第一组通过观察能直接比较出来,第二组是两个图形的大小十分接近,通过观察比较不出来,用重叠的方法来比较,第三组是通过观察、重叠都比较不出来,这时候小组合作,利用学具进行拼摆,最后得出结论,然后让学生对比用哪种图形作单位比较好,因为用正方形能够铺满整个图形没有空隙。引导学生发现: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要用统一的单位。正方形表示统一单位最合适。

5、设计矛盾冲突,强调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利用课件让学生懂得必须统一面积单位,后面学习面积单位就水到渠成 了。

低年级的孩子年龄较小,他们善于表现,但注意力容易分散。因此,,教学中努力创设情境并精心设计课件和学具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学得轻松、学得愉快。


认识面积说课稿(8)

《面积的认识》的说课稿

今天我教学的内容是江苏省实验教材数学三年级下册第74~77页面积的认识。教材中这部分内容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估计和直观推理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因此这堂课我联系生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入面积。学生在摸一摸数学书封面的大小,说一说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叫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初步感知了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物体表面的面积。再通过观察法比较两个面的面积大小,进一步丰富了对面积的理解。接着,我提供一些材料组织学生实验操作,让学生在小组中探究比较两个平面图形面积大小的方法。从而达到初步建立面积的概念,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操作、概括的能力。

教学过程我设计了以下四个学习活动的板块:

1、调查汇报,揭示课题。

这堂课一开始,我出示了几位同学的调查结果。同学们自己家的住房有多大。在这三句话中,有一句话说的是我家的住房面积有95平方米。因此就揭示出本课学习的内容“面积”。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入所学的内容,让学生知道数学知识来源于我们的实际生活。

2、认识面积,观察比较。

同学们摸一摸数学书封面的大小跟着老师说一说: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叫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再说出课桌面的大小叫做课桌面的面积,最后还找一个身边的物体也来说一说“ 面的大小叫 面的面积。”在观察比较两个面的面积时,由大扫除时学生拖地的情景得到教室地面的面积比走廊地面的面积大得多。并让学生多进行比较身边的两个物体表面的面积大小。还让学生在中国行政地图中任选两个省,比比它们的面积大小。这个层次的学习活动是“摸”和“比”,即分别摸了数学书封面和课桌面,比较了这两个面的面积谁大谁小。学生体会到这些面的客观存在,感受到这些面各自的大小,进一步体会了面积的含义。活动中还创设了学生劳动的情景,练习中应用了中国行政地图,旨在把面积的概念与生活密切联系起来,有利于学生自己扩大概念的'外延。

3、动手操作,探究方法。

学生比较两个看起来面积差不多的长方形和正方形时,我给每组同学准备了一个材料袋,里面有长方形、正方形和透明方格纸。同学们可以利用提供的工具,也可以自己想办法比较出它们的面积大小。学生通过在小组中动手操作,相互交流,探究出两种不同的方法:重叠法和数格子法。在活动中,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充分地让学生自主探究,动手操作,观察比较,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4、自主创新,设计图案。

刚才同学们通过动手操作,掌握了用方格来数出图形的面积大小。这时我让同学们在方格上设计自己喜爱的图形,用水彩笔涂上颜色。画好后再数一数这个图形有多少方格。在同学展示所画的图形时还让学生勾出这个图形的边线,体会周长与面积含义的区别。这个活动设计主要是发挥学生的想象画出面积不同的图形,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创新展示个性的舞台。


认识面积说课稿(9)

小学六年级数学《圆柱的认识和侧面积》说课稿

一、问题提出

对于圆柱的侧面积,传统的教法是:在认识了圆柱的特征之后,教师提问:怎样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呢?之后,引导学生分别沿着圆柱的高和一条斜线将圆柱的侧面展开,然后出示讨论题,从而推导出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最后,便是一层层的巩固练习。很显然,这样设计教学活动,是以让学生理解圆柱侧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会利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侧面积为目标的。应该说,学生是在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以接受知识为目的的教学已不适应培养时代新人的要求。为此,在设计此课教案时,我力求改变这种传统的教学,进行了如下的教学尝试。

二、教学案例

【片断1】

1、例1:一个圆柱形的茶叶桶,底面周长是28.3厘米,高是13厘米。它的侧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生:独立分析

2、练习:求下面各圆柱的侧面积

(1)底面直径是12厘米,高2厘米。

(2)底面半径3厘米,高5厘米。

生:任选一题独立计算。

师:结合上面我们做的'三道题,谁能说一说怎样求圆柱的侧面积?

生:归纳小结。(略)

3、用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分别围成圆柱体(重叠部分不计),各有几种围法?

师:请同学们动脑子想一想,然后利用手中的学具检验想得对不对,最后上台来演示给大家看。

生:演示

4、想象:绕着长方形的一边旋转一周,得到一个什么形体?这个形体的有关部分与长方形的长和宽关系怎样?

5、这是一个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图。单位:厘米

请你给它配上合适的底面。(图片略)

三、课后反思

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学得主动积极。我认为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于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创设了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氛围。片断1通过学生动手动脑,来突破难点;片断2引导学生在应用中加深认识,形成能力。

1、不教之教,使学生得到满足。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就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假如教师占用了大量的时间分析讲解,一点也不给学生留下活动的时空,学生充其量只是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长此以往,心智凝固,表现欲锐减,创造性扼杀,怎能获得成功?

本节课,教师所说的话并不多,学生能思考的,教师决不暗示;学生能说出的,教师决不讲解;学生能解决的,教师决不插手。由于教师在课堂上适时的“隐”与“引”,为学生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使学生不断探索交流,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与自信心。从而树立自己去探索真理的志向,这一切都会产生强烈的、稳定的内部诱因,使学生的智慧、能力、情感、信念等不断得到提升和超越,心灵受到震撼、心理得到满足。

2、主动探索,使学生获得成功。

动手实践,主动探索和合作学习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数学教学要努力创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数学学习环境,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使学生在获取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充分发展。

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到了:“学生应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数学活动,增强学生对数学的感受。”

本节课,教师通过让学生动手卷纸,让学生“自由结合”进行探索,这便是给学生提供主动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人各有其个性,有的爱独立思考,有的爱互相讨论,有的爱听听别人怎么说。于是,有的独立思考,有的同桌讨论,有的由几个人组合,一个生动活泼的学习形式油然而生,使每个学生达到了“既竭我才,欲罢不能”的地步,在主动探索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再互相交流启发,自然就获得了成功。

3、在练习中,使不同学生享受成功。

在《数学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应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思路,而不是以教科书上的或是教师事先预设的答案作为评价的依据,限制学生的发展。”学生勇于回答问题的行为教师首先应给予肯定,至于回答的正确与否,是第二位的,是由学生集体讨论逐步澄清的。教师不能把自己放在“裁判员”的角色上。否则,久而久之,学生在主体发展方面就会受到限制。

本节课,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基本题以及多向思维的材料,引导学生善于联想所学的知识,从不同的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方法分析问题,使学生开阔思路,思维灵活,从而敏捷地解决问题。使不同的学生都能获得学到知识的满足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对于未获得成功者,教师决不能简单地批评、指责,教师应尽量发现其错误中的正确成份,给以肯定,并启发学生自己发现,纠正错误。即使彻底错了,教师也要循循善诱,启发引导,给予机会让他争取成功,从而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使他们获得人的尊严,享受成功的快乐,教师也因此而分享快乐。

总之,学生在以上学习过程中,探索意识和发现能力得以展示,知识获取和能力提高相辅相成,大大有利于整体素质的提高。


认识面积说课稿(10)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圆柱的认识和侧面积说课稿

一、问题提出

对于圆柱的侧面积,传统的教法是:在认识了圆柱的特征之后,教师提问:怎样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呢?之后,引导学生分别沿着圆柱的高和一条斜线将圆柱的侧面展开,然后出示讨论题,从而推导出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最后,便是一层层的巩固练习。很显然,这样设计教学活动,是以让学生理解圆柱侧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会利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侧面积为目标的。应该说,学生是在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以接受知识为目的的教学已不适应培养时代新人的要求。为此,在设计此课教案时,我力求改变这种传统的教学,进行了如下的教学尝试。

二、教学案例

【片断1】

1、例1:一个圆柱形的茶叶桶,底面周长是28.3厘米,高是13厘米。它的侧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生:独立分析

2、练习:求下面各圆柱的侧面积

(1)底面直径是12厘米,高2厘米。

(2)底面半径3厘米,高5厘米。

生:任选一题独立计算。

师:结合上面我们做的三道题,谁能说一说怎样求圆柱的侧面积?

生:归纳小结。(略)

3、用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分别围成圆柱体(重叠部分不计),各有几种围法?

师:请同学们动脑子想一想,然后利用手中的学具检验想得对不对,最后上台来演示给大家看。

生:演示

4、想象:绕着长方形的一边旋转一周,得到一个什么形体?这个形体的'有关部分与长方形的长和宽关系怎样?

5、这是一个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图。单位:厘米

请你给它配上合适的底面。(图片略)

三、课后反思

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学得主动积极。我认为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于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创设了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氛围。片断1通过学生动手动脑,来突破难点;片断2引导学生在应用中加深认识,形成能力。

1、不教之教,使学生得到满足。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就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假如教师占用了大量的时间分析讲解,一点也不给学生留下活动的时空,学生充其量只是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长此以往,心智凝固,表现欲锐减,创造性扼杀,怎能获得成功?

本节课,教师所说的话并不多,学生能思考的,教师决不暗示;学生能说出的,教师决不讲解;学生能解决的,教师决不插手。由于教师在课堂上适时的“隐”与“引”,为学生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使学生不断探索交流,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与自信心。从而树立自己去探索真理的志向,这一切都会产生强烈的、稳定的内部诱因,使学生的智慧、能力、情感、信念等不断得到提升和超越,心灵受到震撼、心理得到满足。

2、主动探索,使学生获得成功。

动手实践,主动探索和合作学习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数学教学要努力创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数学学习环境,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使学生在获取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充分发展。

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到了:“学生应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数学活动,增强学生对数学的感受。”

本节课,教师通过让学生动手卷纸,让学生“自由结合”进行探索,这便是给学生提供主动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人各有其个性,有的爱独立思考,有的爱互相讨论,有的爱听听别人怎么说。于是,有的独立思考,有的同桌讨论,有的由几个人组合,一个生动活泼的学习形式油然而生,使每个学生达到了“既竭我才,欲罢不能”的地步,在主动探索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再互相交流启发,自然就获得了成功。

3、在练习中,使不同学生享受成功。

在《数学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应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思路,而不是以教科书上的或是教师事先预设的答案作为评价的依据,限制学生的发展。”学生勇于回答问题的行为教师首先应给予肯定,至于回答的正确与否,是第二位的,是由学生集体讨论逐步澄清的。教师不能把自己放在“裁判员”的角色上。否则,久而久之,学生在主体发展方面就会受到限制。

本节课,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基本题以及多向思维的材料,引导学生善于联想所学的知识,从不同的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方法分析问题,使学生开阔思路,思维灵活,从而敏捷地解决问题。使不同的学生都能获得学到知识的满足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对于未获得成功者,教师决不能简单地批评、指责,教师应尽量发现其错误中的正确成份,给以肯定,并启发学生自己发现,纠正错误。即使彻底错了,教师也要循循善诱,启发引导,给予机会让他争取成功,从而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使他们获得人的尊严,享受成功的快乐,教师也因此而分享快乐。

总之,学生在以上学习过程中,探索意识和发现能力得以展示,知识获取和能力提高相辅相成,大大有利于整体素质的提高。


认识面积说课稿(11)

《认识面积》说课稿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认识面积》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说教材

1、说教学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P60—62页《认识面积》。

2、说教材中的地位。

本课内容是第五单元《面积》的第一课时,是学生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以及他们的周长计算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教材通过学生观察,比较,触摸所熟悉的物体表面的大小来帮助理解面积。面积的学习,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相对较难,学生学了这部分内容,为以后学习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等平面几何图形的面积打下基础。

3、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

(2)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3)体验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探究中张扬个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认识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

二、说教法、学法:

学生在二年级已经认识了物体的面,感知过面是什么,也认识了一些平面图形。在这样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面积”这个抽象的.概念,同时面积又是进一步认识平面图形或物体的面所必备的基础知识。三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新旧知识迁移的能力,这些物体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1、教法:

本节课主要运用了比较法,通过不同物体的面或平面图形的比较,使学生认识到面积是有大有小的。使学生在比较中理解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学法:

动手操作: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比较出面积的大小。

自主探究:比较面积大小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探索出多种方法,从而比较出面积的大小。

三、说教学过程:

根据以上的理念,结合本课的特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1、初步感知,认识面积

看—看黑板的表面,课本的封面,体会物体有面。

比—比黑板表面与国旗表面哪一个比较大,哪一个比较小,体会各个物体的面都有确定的大小。

听—听懂“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黑板面的面积,它比国旗的面积大”这句话的意思,首次感知面积的含义。

摸—摸数学书封面和课桌面,体会这些面客观存在,感知这些面各自面积的大小。

说—举例说说物体表面的面积,并比比它们的大小。

新课开始,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先比较黑板的表面与国旗表面的大小,引出面积的初步含义,接着让学生进一步比较生活中其他物体表面的面积大小。在说的环节让学生在更大的范围里体会:看到的物体都有面,每个面的大小就是这个面的面积,从而使学生形成初步的面积概念。

2、操作实验,比较大小

(1)认识平面图形的面积。

(2)比较平面图形的面积大小。

课件出示例2,引导学生读题。如果学生说是直接看出大小,在肯定的基础上提醒学生:直接观察大小有时不太可靠,启发学生探索其他的比较方法。教师提供几种小图形(○、□)请学生用这些图形来拼一拼、摆一摆,测量一下这两个图形的面积哪个大哪个小。通过亲身体验让学生发现:要得到一致的测量结果,作为比较标准的图形,形状不同不行,大小不同不行。从而得出:“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测量。”

3、实践运用,解决问题

(1)完成练习十四第2题,主要通过观察法来比较。

(2)完成P62页做一做,启发学生比较方法。

(3)完成练习十四第1题,区别面积和周长。

4、全课总结,反思得失

好的,那么这就是360范文网给大家分享的认识面积说课稿(甄选11篇),希望大家看完这篇由小编精心整理的内容后,能对相关文章有所了解,解决你的疑惑!查看更多说课稿 甄选 认识面积相关文章请访问360范文网(本文共字)

菁英职教网文章归档 教育资讯 留学攻略 七品教育网站地图xml
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