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的意义练习题(精选5篇)

| 婕音

推荐文章

菁英职教网 培训啦 留求艺

分数的意义练习题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夯实基础;感知联系;提炼规律;优化设置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4-0063-01

训练是练习课堂的主要形式,也是达成练习课堂教学目标的重要策略。训练的根本目的是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内在认知,提升学生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紧扣练习,夯实基础,提升数学能力

无论是传统教学中的“双基”,还是课程改革后的“四基”,都是数学教育对学生数学能力的基本要求,都需要借助深入练习这条路径才能真正达成。因此,培养学生内在的认知能力理应成为课堂教学的首要目标。

例如,“分数乘法的意义”的教学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分数与整数相乘的意义以及分数与分数相乘的意义。几个完全相同的分数之和、某一个分数的几倍是多少以及一个分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都需要运用分数乘法进行计算。针对分数与整数相乘的意义,教师设置了对比练习:

1.只列式不计算。

(1)4个升是多少升?

(2)1分钟的是多少秒?

2.列式计算。

(1)小阳每天喝升牛奶,连续喝4天,一共喝了多少升牛奶?

(2)一块菜地有240平方米,其中大白菜种了,大白菜占地多少平方米?

从第一组}目不难看出,通过列式的方式让学生紧扣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更深入地明确几个分数的和是多少、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都可以运用乘法的方法进行计算。第二组题目则需要让学生说出自己如此列式的依据。如此一来,从书面阅读到口头表达,彼此之间一脉相承,学生对内在意义和问题进行对比,强化了对分数意义的感知,促进了分析能力的提升。

二、紧扣练习,感知联系,建立知识结构

数学知识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正是数学知识内在结构的一种外显形式。练习课的教学中,教师要紧扣教学契机,将探寻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作为教学的基础,实现知识结构和认知联系的自主性构建,从而培养学生发现数学问题的内在意识和能力。

例如,教学“分数的乘法”时,这一部分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一般有三个方面:意义、计算和运用。以的计算为例,教师先要求学生说说算式的意义性质,然后引导学生借助绘图的方式将其意义展现出来,紧接着教师设置“千克的是多少”等过渡性问题进行牵引,使学生在应用中巩固理解。

如此设置练习,引领学生经历从机械算式到直观图示、从形象到抽象、从意义到问题的思维质变,有效促进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

三、紧扣练习,提炼规律,形成数学思想

练习课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对所含数学思想的体悟与感知。

例如下面这道练习题:

在口算之后,学生并不能直接提炼出其中蕴含的运算规律。教师先出示左边的计算,并引导:“表格中表示几条分数乘法的计算?具体而言,是哪些基本算式?”在学生罗列之后,教师相机追问:“有相同数吗?为何编者要选择这三个数与相乘?”这样就能让学生将思维的关注点聚焦在这三个数上,有意识地对比它们的共同点。有的学生指出这些分数的分子都比分母要小,有的学生认为这些分数都是真分数,不少学生还指出这些分数都小于1。教师则顺势点拨:“是啊!相乘的分数都比1小,但最后的积呢?”这让学生真切意识到:一个分数乘以一个小于1的分数,积比这个分数本身小。

在这样的分析与引导过程中,学生能进一步明晰探究的思路和策略,积淀必备的知识经验。最后让学生独立自主地探究右边的习题,能使学生真正发现并提炼数学规律,感知数学规律的探索方法,同时初步感知“一个数不变化,另一个数变化,积也随之发生相应变化”的函数思想。

分数的意义练习题范文第2篇

学生情况:本年级学生家长教育水平整体不高,导致家庭学习环境一般,家长很少辅导学生,或者没有能力辅导学生,多数学生靠课堂教学进行数学学习,比较少学生能进行预先学习。大部分学生上课积极发言、回答问题声音响亮等,当然课堂习惯上仍需要继续培养与加强。一部分同学基础比较扎实,特别是二班,班级学生水平比较平均,上学期期末考试年级的不及格1人,一班的中下生较多,主要是对题目的阅读能力比较低,应用题的理解能力较差,思维能力不够好。本学期,需规范和训练学生读题、解题的方式方法,做到多动口,多思考。

知识分析:已掌握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会计算简单的四则运算,掌握了加、减、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初步认识了分数及正确计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已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懂得了基本的位置与方向。掌握了统计的基本知识。

二、教学目标:

1、理解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加法与减法、乘法与除法之间的关系;掌握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整数口算、笔算的熟练程度。

2、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熟练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笔算和简单口算。

3、初步认识简单的数据整理的方法,以及简单的统计图表;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的平均数。

4、进一步掌握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会比较熟练计算一般的三步式题,会使用小括号,会解答一些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的文字题。

5、会解答一些数量关系稍复杂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并会解答三步计算的应用题;初步学会检验的方法。

6、进一步培养学生认真审题、仔细检验的良好学习习惯。

7、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分析、比较能力、判断推理能力、迁移类推能力、思维的灵活性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8、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9、努力做好培优工作,注重关爱学困生。

三、教材的编写特点

1、改进四则运算的编排,降低学习的难度,促进学生的思维水平的提高。

2、认识小数的教学安排,注重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数感。

3、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注重实践与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4、加强统计知识的教学,使学生的统计知识和统计观念得到进一步提升。

5、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

四、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和三角形。

2、教学难点:小数的意义与性质、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位置与方向、三角形。

五、主要措施:

一、 全班成绩:

四年(1)班:平均分:86.12 优分率:69% 合格率:92.86%

四年(2)班:平均分:87.42 优分率:75% 合格率:97.73%

二、不及格的学生及分数:

四年(1)班:廖x(55.5) 曾x(36) 梁x(45)

四年(2)班:贺x(15)

1、加强整数的概括和系统整理,对整数知识建立系统的认识,形成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为分数和小数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加强对量的计量的复习和系统整理,知道数起源数,量起源量,为后面学习含有小数的名数转化做好准备;

3、加强小数与整数、分数间的联系,注重引导学生把已学的整数、分数知识迁移到小数,并区分它们的不同点;

4、在应用题中渗透函数思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辩证观点;通过操作、实践,加深对图形的本质特征的认识,加强图形之间的联系;

5、注重思维过程的展开,教会学生用画线段图的方式来帮助理解题意,设计专项练习有针对性地解决难点,使学生便于对思考方法的掌握;

6、加强口算的训练和力度(计算准确性及速度),强化如:25×2、25×4、25×8、125×4、125×8等算式脱口而出;

六、具体安排:

单元

教参课时

计划课时数

说明

《四则运算》

6节

9节

增加乘、除法复习1节,综合练习与评讲2节。

《位置与方向》

4节

8节

增加复习量角1节,综合练习1节,单元测验与反馈2节。

《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

11节

15节

增加专项练习2节,综合练习2节。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14节

18节

增加综合练习2节,单元测验与反馈2节。

《 三角形 》

6节

10节

增加专项练习2节,单元测验与评讲2节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6节

10节

增加专项练习2节,单元测验与评讲2节

《统计》

4节

5节

增加专项练习1节

《数学广角》

5节

5节

《总复习》

4节

10节

合计

分数的意义练习题范文第3篇

一、 题型的整理(见表1)

二、 具体分析

在表1中可以看出,用乘法解决问题是每个版本教材都采用的练习形式。另外,其中有五个版本教材采用了加乘转化或找朋友的练习(浙教版教材没有这样的形式),有四个版本教材采用了文字题(北师大和西南师大除外),有三个版本教材涉及了乘法的读写。下面就取其中两大题型和各教材特色练习进行分析。

(一) 解决问题类练习

解决问题的练习可分为3个层次。(图1~图5,来源于北师大教材)

1. 看图写一道加法算式和一道乘法算式(见图1)。

这道练习教师可以在学生刚认识乘法的时候采用,以加强对乘法的直观认识。——建模初期

2. 看图直接写出乘法算式(见图2)。

这个练习没有了加法的依托,直接写乘法算式,这是在学生认识乘法后的一个练习。但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还是会依托直观图,借助实物图来理解乘法。——建模后期

3. 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见图3)。

可以看出,这是综合性的练习,不仅要求学生用乘法解决问题,还要自己发现乘法问题,是运用层面的,它一定是在学生建模之后。——辨析与运用

(二) 加、乘对应练习

对应练习也分为三个层次。

1. 看图写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见图1)。

这个对应过程是有图象的直观依托,在图的帮助下形成加法与乘法的对应。——建模初期

2. 根据加法算式写出乘法算式(见图4)。

这是直接把加法与乘法进行对应,如苏教版教材内容学生已经经历了从加法过渡到乘法的过程,考查学生是否已经清楚地知道两个乘数的由来,理解乘法的意义。——建模时

3. 找朋友,将答案相同的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一一对应(见图5)。

这个层面的练习需要清楚地知道每道乘法算式的意义,知道乘法意义的各种表术形式,是一个辨析的过程。——运用与辨析

(三) 特色练习

1. 读写练习。

有三个版本的教材(青岛版、人教版、苏教版)采用了读写练习,可以看出编写时比较细腻。乘法的读写也是学习乘法的一个知识点。其中青岛版和苏教版是采用写的方式进行的,如3乘5,写作( ),人教版采用的是看图写算式,读作( )。这部分内容虽然在这三个版本教材上有所出现,但比例都很小。可见,乘法的读写只是作为一个知识点,而学生对这个知识点的掌握也不存在困难,因而,其余三个版本的教材就不再出现了。

2. 摆一摆,说一说,画一画。

这种练习有两种不同的形式。一种是用小棒按几个几摆一摆,根据摆的情况,说一说乘法算式或加法算式。

如苏教版教材内容:

如西南师大版教材的例2:

这样的摆一摆是在学习这一知识点的初期,帮助学生理解几个几。

第二种是看算式摆一摆,摆出一道乘法算式的两种不同意义。

如北师大版教材内容:

这个练习是有一定的难度的,考查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乘法的意义。

三、 思考与启示

(一) 结合情境,充分理解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教材练习更多采用的是联系具体情境(如解决问题)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乘法的意义。对于“乘法”这一概念的引出、理解、巩固、深化等过程都离不开具体的情境,教学时教师要依托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感受乘法的现实意义。其一,这体现的是数形结合的思想,这个过程也是一个符号化的过程。对于“乘法的初步认识”这一内容,在练习时教师应充分发挥“形”对“数”的作用,经常地利用图形的直观性来理解乘法的意义。同时也应该帮助学生建立用数学符号去解决具体“形”的问题的思想方法,数形结合,才更利于掌握乘法的真正含义。其二,这也是生活数学的体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在数学学习中教师要注意多让学生在生活实际中感知并抽象,在抽象过程中学习数学知识和理解数学思想。

(二) 利用“对应”,加强联系

加法,特别是相同加数相加的加法是学习乘法的基础,各版本练习中较多地运用加法算式来帮助学生理解乘法的意义,正好说明教学时教师应加强加法与乘法之间的联系。通过“加乘对应”的练习,让学生对知识的本质认识得更透彻;并且能够对知识的变化起到正迁移作用,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学习质量。因而,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努力探讨乘法与加法之间的联系,比较它们的异同,消除学生认识乘法时的困惑,引导学生加强联系,突破难点,从而做到知识之间的融会贯通。仔细分析对应练习,还可以发现,有的教材在注意正迁移时还安排了“反例”诱导,人教版的编排特别明显,出现了两处反例,如下。

所以,教师在教学时除了注重从正面去揭示乘法概念的内涵外,还应“考虑运用适当的反例去突出概念的本质属性,尤其是让学生通过对比正例与反例的差异,对自己出现的错误进行反思,更利于强化学生对概念本质属性的理解”。

(三) 把握层次,逐步理解

分数的意义练习题范文第4篇

练习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新授课还是练习、复习课都离不开练习。它是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数学练习起着形成和发展数学认知结构的作用。

然而,当今的小学数学练习还存在着比较多的问题。其一,长期以来,小学数学提倡“精讲多练、以练代讲”,所以在练习中还存在着多、繁、杂的现象,练习题的安排常常是机械重复的偏多,甚至有些教师认为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熟能生巧的过程,布置大量的练习剥夺了学生的休息和玩耍时间。其二,受应试教育的顽固影响,过份注重书面练习,而忽视了动手练习和实践操作。特别是在课外作业上,很多老师无非就是把学校下发的同步练与作业本完成好,而同步练与作业本有许多地方是重复的,作业的内容、形式单调,作业内容总离不开口算,完成练习册等,学生疲于应付毫无探索情趣,失去了新奇感。其三,很多教师对数学练习存在着比较保守和片面的认识,过于强调思维路线与教师的高度一致性,课堂练习也是封闭的,练习题大多是一些条件明确,思路单一,结论确定的封闭性习题,这样的练习使学生缺少个性化的思考,长期以来只会使学生养成思维的惰性和依赖性,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基于对练习重要性的认识和练习现状的分析和反思,我们课题组提出了“小学数学练习的有效性研究,旨在通过研究,改变传统的练习观,确立效率意识,从现状出发,从“有效”入手,反思当前哪些练习是有效的,哪些练习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使学生学得既扎实又轻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减负提质”。

二、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探索不同教学内容练习的重难点及练习的多种形式,从而使课堂的练习能真正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2、改变传统的作业形式,探索多种课外作业的形式,提高作业效率。

3、转变教师观念,正确认识数学练习,使教师树立效率意识,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三、概念的界定

练习是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练习有无效练习与有效练习之分。练习的有效性是指能使学生快速、深刻地巩固知识,熟练技能,同时还要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本课题中所指的练习包括课堂内的各种练习,如书面练习,口头练习,动手练习等;同时也包括课外的练习。

四、理论依据

1、有效教学理论

有效教学理论认为,教学就其本体功能而言,是有目的地挖掘人的潜能、促使人身心发展的一种有效的实践活动。它强调效果,认为没有效果的教学是没有价值的教学,甚至是有害的教学。有效教学的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是有效的根本目的,也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标准。(2)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是有效教学的出发点和基础。(3)提供和创设适宜的教学条件,促使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是有效教学的实质和核心。

2、有意义学习理论

有意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即新旧知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过程。有意义学习是一种以思维为核心的理解性的学习,其特点是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包括身与心、认知与情感、逻辑与直觉等都和谐统一起来,其结果既是认识和能力的发展,又是情感和人格的完美。同时有意义学习的结果能得到自我确认,所以有效的学习应该是有意义的学习,而机械的学习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但学习的结果常常不得不受到来自外部因素的强化,所以我们认为这是一种低效的学习。

五、实施策略

(一)课内练习有效性的实施

数学课堂练习是一堂数学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一步深入理解知识、掌握技能技巧、培养积极的情感和态度、促进学生深层次发展的有效途径;所以一节数学课,练习是否有效,将是一节课的点睛之笔。因此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练习的内容和形式,既要整体考虑练习方式,又要考虑练习的具体内容,把握好练习的度和量,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1、在“点”上突破

所谓的“点”即教学内容的重、难点,不同的教学内容有不同的重难点,我们应该根据不同的内容,从现状出发,根据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使教学过程突出重点,突破学生学习的难点,对重点内容可采用集中性练习,对难点既要抓住关键,又要适当分散。此阶段可以有几下几种练习形式:

(1)、验证性练习。在新授课的时候让学生先通过猜想,再进行验证,在学生自主的验证练习中掌握知识,从而突破了重点与难点。如:在教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先让学生猜测,然后再让学生用画画,算算的方法进行验证练习,从而得出结论。

(2)、专项性练习。在教学中对于学生很难理解的关键之处要重点花时间进行专项练习,而不能平均使用力气。如在教分数应用题时,首先要找出题中的“单位1”的量,所以为了突出重点,突破分散难点,对如何找单位“1”可以进行专项练习。

2、在“巧”上探索

课堂练习要讲究技巧,盲目地练是低效的,练习要有针对性,练习得巧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那些易混淆的内容,要引导学生加以辨析。此时可设计以下几种练习:

(1)对比性练习。教学中有一些题目从字眼上看似乎没有多大的区别,而实质上有区别的内容,此时教师可以设计此种练习。

(2)发现式练习。如在教9加几时,我们可以通过一组计算让学生去发现9的加法的规律。

(3)变式性练习。通过一些变式的练习让学生明白问题的本质,使学生的思维在变通性上得到发展。

(4)反馈性练习。把学生在练习中的错误拿出来,让大家找一找,说一说错在哪里,这样的练习针对性强,非常有效。

3、在“趣”上调控

课堂练习不能只重数量而轻质量,要在“精”和”趣”字上下功夫。如果练习缺乏精心设计,只是重复的,大量的“题海战术”,只能加重学生的负担,打击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数学知识,这时教师不能只关注习题的本身,应设计一些新颖的、趣味的,具有挑战性的练习。

(1)花样性练习。低段学生由于好动,如果一味的进行高密度的练习,学生注意力很难集中,这时可设计一些小游戏,抢答等花样性的练习,虽然从时间上来说是低效的,但从学生情感的出发,这样的练习还是有效的,因为兴趣比知识更重要。

(2)一题多练的练习。如果呈现给学生很多练习,首先在学生情感上就产生反感,如果给学生一道题,把几道题目溶于一题,这样学生练习的兴趣就会大不相同。

4、在“展”上延伸

在课堂练习中,让学生综合地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带有一定思考力度的题目,来满足学有余力的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探索精神。这种高层次的练习,既可拓宽学生思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又能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此阶段可设计以下几种练习形式

(1)一题多变练习。通过一题多变的练习,让学生在变中思维,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既巩固了知识,又拓宽了解题思路。

(2)开放性练习。设计一些条件多余或不足,答案不唯一的练习,这样有利于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的培养,更利于学生从模仿走向创新。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实施的几个环节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是交叉的,同时练习的形式也不局限以上几种,更多的形式有待于我们在今后的研究中去探索总结。

(二)、课外练习有效性的实施

1、课前作业。调查表明,大都的数学老师不太习惯给学生布置预习,有的老师会把上课做的教具也会给学生准备好。而我们觉得有些内容学生可以看懂的,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去预习,有些教具学生能准备的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准备。如在教学时分的认识时,让学生自己去制作钟面,当学生制作好钟面,钟面的结构已经基本认识了。

2、课后作业。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布置的作业越多,学生错的也越多,因此在课外作业上我们要求少布置或不布置书面作业,而布置一些其它形式的课后作业。

(1)实践性作业。如在学习了长方形的面积后,可让他们到生活中找长方形去测量,再算一算他们的面积。这样的实践性作业,不但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拓展性作业。这种作业不仅使学生获得了课本上的基本知识,而且使学生主动地把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他们真正理解数学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和价值。如在教了利息后,让学生向银行职员或家长调查,询问提前支取或延后支取的利息情况。

(3)研究性作业。通过设计一些小课题的研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实施的原则

1|、针对性原则

针对性原则是指练习要根据不同内容的特点,根据学生的现实状况,紧扣教学目标,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还要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要注意对后继知识的延伸和拓展,使学生通过练习有所提高,从而真正地实现“练在关键”。

2、趣味性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在练习中,结合学生已有知识设计生动活泼、富有情趣的习题,让学生能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这样有助于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3、生活性原则

练习要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数学问题就在我们身边,认识现实中的生活问题与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从而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开放性原则

练习无论是在内容的选取还是形式的呈现,都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考和探索的空间、自主创新的机会,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分数的意义练习题范文第5篇

关键词:学导式;五年制幼专数学;自学自练

五年制幼专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丰富学生的数学知识、提高数学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为学生成为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高素质、技能型的幼儿教师打下良好基础。为有效达成此任务,根据学生数学学习现状和身心发展的特点,在五年制幼专数学课堂上应用"学导式"教学模式,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学、自练的一种教学方法,其基本结构为"课前练教自学及研讨解疑精讲精练课堂小结",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现结合《对数函数》一节的教学,谈谈"学导式"教学模式在五年制幼专数学课堂中的实际运用。

一、课前练教

"得一鱼,不如得一渔",在讲授新知识前,师生互换角色,由学生登台执教,讲授学过的与新课内容有关的知识,使学生学会应用所掌握的知识进行思考、联想和讲授。这样既为教师讲授新课搭桥铺路,同时也是学生对教师所讲授的知识掌握情况的反馈,也为幼专学生提前感受教师角色搭建了平台。

在《对数函数》这一节中,在讲授新课前,给学生4分钟练教时间,根据对上节课内容的理解和本节课教学的需要,从"指数函数的定义和性质","对数的定义","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图象之间的关系"三个方面进行归纳总结、温故知新,达到提纲契领的效果,之后师生简评。这样做的目的一是提高学生归纳、联想、总结和表达能力,二是把新旧知识相结合,进行新的发现和强化,同时对学新课必备的旧知识的缺陷进行补救,以架起"认识桥梁"。

二、自学及研讨解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将课前阅读和课上阅读结合在一起,带着问题进行讨论和探索,才能使学生真正能做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1、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回忆细胞分裂问题中得到的函数y=2X,考虑若改写成对数式如何表示?具有什么意义?从而引出y=2X(x∈R)的反函数为y=log2X(x>0),即对数函数。从实际例子导入新课学生熟悉,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出示自学提纲,学生自学课本,讨论研究,解决问题

对数函数的定义引入后,研究函数的定义域是一个必要问题,通过函数图象研究函数性质又是本节课的重点问题,从而设置以下问题让学生自学研讨:(1)对数函数的定义域是什么?(2)如何画出对数函数图象?(3)对数函数的图象有哪些特征?从而得到对数函数的哪些性质?问题提出后,学生带问题阅读课本后形成初步想法,在此基础上互相讨论研究以解决疑难问题。对于学生来说,这是课堂中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阶段,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巡回指导,了解学生的思路和个性特点,对个别学生可点拨辅导,让学生在讨论中多想、多问、多说、多辩,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理解知识。这一过程对于培养未来的幼儿教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自我探索的精神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精讲精练

"讲"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对学生已读过、讨论过的课,教师怎样去讲?它体现了传统结构中巩固知识部分的内容,但又有本质的不同。经过学生的自学和讨论解疑,教师的讲解要重在诱导、点拨或归纳总结,应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切忌过多地泛泛讲述。这里的关键点就是要讲精、讲准、讲透、讲活,充分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精讲是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根据教学重点和学习难点,按学生的认识规律讲解。讲解时要抓住关键问题,运用典型范例讲清实质,定理定义要讲清来源并说明性质和应用范围。对同类问题要注意典型引路,不要面面俱到,适当的部分内容也可以让学生讲解。

求定义域问题学生已经较好掌握,对数函数的定义域实质是真数大于零,对教材书中两个例题:例1,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1)y= loga X2,(2)y= loga(4-X);例2,比较下列各题中两个值的大小:(1)log23,log23.5(2)log0.71.6, log0.71.8 。因例1中两个习题类型一样,一个例子讲清实质即可,第二题可由学生进行讲练。同理,例2中两个题也可同样安排。

"练"就是应用,能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加深理解和巩固,并能得到运用和发展,使知识技能转化为能力,同时也可及时得到信息反馈,发现不足及时补救。进行练习要遵循一定的原则,采取合适的方式,才能发挥练习的作用,也就是数学练习的目的要求准确得当,根据内容和目的要求,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有计划地设计练习。练习的方式还要多样化,并注意练习的检查指导严格要求。

在例2比较完同底数的两个对数的大小后,给出练习:比较两个值的大小: (1)loga5.1,loga4.9 (a>0);(2)log32,log23 。练习(1)虽然是同底数a,但底数a的范围不确定,需讨论确定a的范围后再比较两个值的大小。熟悉同底数的两个值比较大小后,底数不同的两个值如何比较大小?利用练习(2)引出借助中间量比较大小的方法,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实质还是将中间量转化为同底数的对数函数再比较大小。这两个练习题的安排在课本知识的基础上,扩大了学生的思路,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一步理解、巩固和升华。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再给学生一次当堂练讲的机会,例1、例2的第二题都可让学生到黑板上练讲,然后再让学生给全班同学讲解思考过程和解题方法,最后由师生做出客观公正的讲评,既肯定成绩又指出不足,从而提高幼专学生的教师素质。

四、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是"学导式"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内容包括:重申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关键及注意事项,对知识加以归类整理,在练教、练讲、自学、解疑中总结成功与失败的原因等。

先由学生总结本节的知识点:第一、对数函数的定义,第二、对数函数的定义域,第三、对数函数的图象及性质。教师予以肯定后,指出对数性质是对照着指数函数的性质得出的,记忆时可将两个函数对照着记忆,由此出示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定义及性质的对照图表,使学生将知识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从而强化了知识的系统性,也使学生容易从复杂的教学内容中简化储存信息,强化巩固所学知识。

总之,"学导式"教学模式各环节之间既密切联系又各有区别,彼此之间互相制约,环环相扣,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其中自学是基础,精讲是重要依据,讲练是综合发展。"学导式"教学模式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也反映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客观规律。这种模式突出了师范性和示范性,使职前训练得以深化,是五年制幼专数学教学中的一种有效模式,我们有必要对此教学模式做进一步的探索,并进一步充实、完善、提高。

参考文献:

[1]孙鹰,韦忠,顾娟.学导式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科教导刊,2013,(8).

[2]杨贫智.新课程与分层学导式教学设计探究[J].大学教育,2012,(8).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分数的意义练习题(精选5篇)的全部内容,更多精彩请继续关注。(文章共字)

菁英职教网文章归档 教育资讯 留学攻略 七品教育网站地图xml
222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