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新生德育论文(精选5篇)

| 婕音

推荐文章

菁英职教网 培训啦 留求艺

大一新生德育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校;德育;成效;特征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国高校德育坚持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新时期的时代特征、客观环境和学生成长的实际需要为基础,不断进行改革、借鉴和创新,有效推进了德育一元主导与多样发展,为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与接班人,作出了重要贡献。所谓德育一元主导,就是德育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以及坚持对业务活动的先导,保证德育的方向性与先进性;所谓德育多样发展,就是德育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借鉴国外有益经验,以及吸收相关学科成果,保证德育的丰富性与生动性。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高校德育在面向现代化建设、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呈现出鲜明时代性、民族性与实效性特征。

一、理论上呈现马克思主义主导与多学科知识综合运用的特征

我国过去的德育领域,在理论层面上比较单一,即注重已有德育理论的学习与应用,忽视德育理论的研究与创新;注重德育主导理论的教育,忽视对相关学科最新成果的吸收和综合知识的运用。因而,德育概念化、抽象化倾向明显,与实际结合和与相关学科知识的融合欠缺。进入新时期之后,随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恢复和贯彻,特别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创立,德育理论不断丰富、迅速发展。

首先,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德育领域综合化发展。我国高校自改革开放以来,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进行了三次改革。第一次是恢复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第二次是把发展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作为必修课程进行教育,并根据社会与学生发展的需要,把思想道德与法制内容列为必修课进行教学,从而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也扩大了理论教育的范围。第三次德育课程改革,突出的特点是实现理论综合化。一是把过去分别进行教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课程,综合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把分别进行教学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课程,综合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把分别进行教学的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课程,综合为《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综合,不仅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更加全面、系统、丰富,而且有利于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从不同层面、不同视角认识、解决复杂的社会问题、思想问题和德育面临的发展问题。这样,既帮助大学生全面、准确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综合认识、解决社会问题和自身思想问题,把握社会和人的发展的基本规律和正确方向,也引导大学生结合自己所学专业实际,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形成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其他学科的结合与渗透,发挥了马克思主义在业务领域的主导作用。如此,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主导,既体现了统一性主导,也体现了多样化指导,为德育与社会各个领域、各个学科实现结合,为德育多样化发展开辟了空间。

其次,我国新时期高校德育,为了适应并推动对内对外开放和学生的多样化发展,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实现了多样化发展。一是传承、开发我国古代德育资源,将其进行现代与学科转化,保持德育民族特色和弘扬德育优势;二是学习、借鉴国外德育经验,扩大德育外延和丰富德育领域;三是运用多学科知识并吸收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充实德育内涵和发展德育功能。德育的这些多样化发展,具有历时性与共时性特点,在时间上跨越过去、现在与将来,在空间上与哲学、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相渗透,呈现出以德育为中心、其他学科为边缘的多样综合发展状态。

再次,我国新时期德育多学科知识综合运用发展还表现在德育与智育、德育与环境的整合与渗透。德育与智育的整合,就是克服过去传统教育分工的局限,克服德育与智育分离的“两张皮”现象,形成德育与智育、教书与育人相互渗透的教育模式。德育向环境的渗透整合,是德育工作者通过环境选择、环境建设、环境优化来对学生进行感染和教育,使环境条件成为德育的一个途径。在开放条件下,社会环境相对复杂,对学生影响具有多重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因素对文化教育环境冲击大,难免带有某些负面作用,加上各种社会思潮、生活方式的变更传递,使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加大。因而德育在面向社会选择环境的同时,还要营建、优化校内环境,主要包括德育场所和校园文化建设。德育与智育、德育与环境的整合与渗透,决不仅仅是德育对智育与环境发挥主导作用,还应包括德育向智育与环境选择、吸收有益的内容。如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社会环境中的先进典型、积极因素,都是德育可以利用的资源。因为正是这些资源,才符合德育的主导目标与规范,才能与德育的目标、内容实现结合与渗透。离开智育与环境,德育就失去发挥作用的多样化对象与基础,德育的主导性就是一句空话。为此,我国新时期德育努力克服德育与智育、环境的分离,不断通过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方式和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等途径,探索和发展了德育与智育、德育与环境的多样化整合与渗透。

二、实践中体现时代和民族特色与贴近实际相结合的特点

第一,我国新时期德育的时代性集中表现为传统性向现代性转化。时代在不断发展,德育要适应时代要求,就要把握时展的特征,摸准时代跳动的脉搏。我们所处的时代,是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是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形成与发展的新时期,是知识经济时代和社会信息化时代。在这个时代,人是真正的主体,发展是时代的主题,竞争机制是推进发展的重要方式,科技、知识、信息是促进社会与个体发展的主要资源。我国新时期德育,紧扣时代主题,根据市场体制与经济全球化、对外开放与文化多元化、科技发展与社会信息化、民主发展与人的个性化发展要求,努力培养、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开放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以及民主法制观念,不断促进学生适应时代要求、体现时代特征,成为我国社会富有朝气与活力的群体,成为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希望与生力军。同时,德育本身也根据时代要求,不断进行改革、创新,根据市场机制与经济全球化所激发的主体性、竞争性和所形成的多样性发展态势,德育研究并发展了主导性德育;根据对外开放与文化多元化的社会现实,德育探讨并发展了开放性德育;针对科技发展与社会信息化特点,德育探索并发展了信息德育与网络德育;根据民主发展与人的个性化发展要求,德育探究并发展了生活化德育。这些新的德育形态,充分体现了德育的时代性与现代性。

第二,我国新时期德育的民族性,在实践中主要通过三个途径体现和彰显。

一是始终坚持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坚持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主导,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主旋律教育,以形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为目标,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充分体现和彰显德育的社会主义性质。社会主义性质是我国当代社会的根本特性,是民族性的集中体现。维护、体现、彰显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是由我国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所决定的,是我国德育的根本宗旨。

二是面对对外开放后的多元文化激荡的局面,一方面注意学习、借鉴西方国家有益的文化成果,另一方面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改革开放初期,当西方文化、思潮大量涌入时,大学生中曾一度出现西方文化热,加上受苏东局势的影响,导致了1989年的政治风波。面对严峻的局面,高校德育广泛开展“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教育,有效扭转了资产阶级自由化泛滥的局面,维护了高校与社会的稳定。当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特别是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之时,社会上有的人提出了经济改革“私有化”、政治改“革西方化”、文化改革“自由化”的主张,这些主张对一些缺乏社会生活经验的大学生有一定影响。针对这一问题,高校德育充分利用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系统进行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高度,抵“制西化”倾向的影响。当经济、科技持续快速发展,社会领域、思想领域出现多样化、差异性发展时,一些学生在迷茫困惑中,受西方物本主义(即享乐主义)、器本主义(即科技主义)、神本主义(即宗教文化)思潮的影响,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出现偏差。高校德育面对这种复杂状况,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对学生进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引导,克服西方思潮的影响。总之,在对外开放过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与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总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只有把正面教育与反面批判结合起来,才能在分析、比较中,引导学生既面向世界,又坚持民族特性。

三是在德育实践中,开发我国传统德育资源。我国传统德育资源,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传统德育资源的弘扬与发展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继承我国重视道德教化、强调德育首位的传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确立高校德育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战略地位和在高校中的“为先”地位与首位;传承我国重社会理想、强调民族凝聚的传统,根据当代社会发展特点,确定了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的主导取向;弘扬我国重个体德性修养、强调社会和谐发展的传统,按照现代社会发展趋向,提出了和谐社会建设的目标和“八荣八耻”荣辱观的教育要求。德育的这些传承与发展,使德育蕴涵传统与现实的丰富内涵,形成面对现实、面对实践的开放体系,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培养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这是我国高校德育改革与发展的鲜明特色。

德育的时代特征与民族特点渗透在德育的实际过程中。我国新时期高校德育,为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相适应,首先必须贴近学生实际,尊重社会赋予和学生拥有的主体性,注重个体成长、发展的实际需要与学习经验,促进学生自主、自觉地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高校大多数德育工作者在德育实践中认识到,德育环境已经变化,脱离社会实际与学生实际而空讲理论的德育已经失效,德育“一刀切”模式和硬性灌输的办法只能引起反感。德育需要在内容、途径、方式、环节上的多样性,来与学生的多样化生活、个性化特点相联系,德育需要学生自主参与、自觉学习、自行思考才能进行思想道德的内化。这样的德育理念,已经被大多数德育工作者接受并逐步付诸德育实践。

为了使体现时代特征与民族特点的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思想道德建设更好贴近学生实际,我国不少高校开展了“主题教育”活动,即确立一个有意义的教育主题,发动广大学生,采取多种途径与方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接受教育。同时,许多高校德育工作者在深化德育理论研究的过程中,注重面向学生、面向实际生活开展实证研究,选择实际生活中富有时代特征与民族特色的典型事例、典型人物、典型群体,作为德育的内容,大力开发德育资源,开展互动互教活动,疏理学生中的思想与生活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相关学科理论进行有说服力的分析、引导。这样,一方面把体现先进性、现代性的实际事迹、经验升华到理性高度,另一方面把体现时代性、民族性的理论渗透到实际生活。应当看到,这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与渗透,在高校德育过程中还不尽完善,但它作为我国新时期德育发展的特征,正在逐步体现。

转贴于 三、格局上呈现出既统一又活跃、既多样又有序的和谐状态

我国高校德育,历来都受到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政机构的高度重视,并始终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动员学校行政、工会、共青团、学生会组织,依靠教师、管理人员、服务人员和学生“齐抓共管”,广泛开展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和自教育人活动,形成“全程”、“全员”育人格局或模式。这样一种德育模式,是一种既统一又多样的综合化模式,是一种既目标一致又方式不同的合力模式,是一种既体现德育为先原则又发挥德育保证作用的发展模式。这种模式在一些高校的执行过程中,虽然不同程度地打了折扣,造成德育或“单一”,或“分散”,削弱了德育效果,制约了德育作用的发挥。但这种情况毕竟不是主流,并在不断的改革、发展过程中得到扭转与克服。

第一,在德育统一性方面得到改进和加强。随着我国高校开放的扩大和改革的深化,随着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展,高校德育既面临着社会复杂多变的环境,也面临着高校多样化、特色化发展格局,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德育面对许多难题。为了加强对德育的统一领导,全面而系统地推进新时期德育的发展,中央和省、市、自治区的党组织与政府共同承担起对德育的领导,共同颁发文件确立高校德育的战略地位,共同进行德育部署确定德育的方针政策,共同开展评估检查推进德育的实施。改变了过去只是党组织领导德育的状况,使德育在党政领导层面纳入议程,受到重视。这样不仅使德育的统一性得到加强,而且使德育的多样性发展有了组织、政策、条件保证。各个高校根据中央加强党政对德育领导的要求,也改变了过去只是高校党组织领导德育的方式,明确高校行政领导要对德育负责。这样一种共同领导、负责的方式,为德育形“成齐抓共管”“和全程”“、全员”的育人格局提供了有力保证。因此,我国高校德育的管理力度、支持力度不断加强,德育的主导作用得到发挥。

第二,我国高校德育多样而和谐发展。新时期高校德育多样而和谐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课程教学多样而和谐发展。高校课程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渠道。高校德育课程教学,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学生德育的主渠道,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体现。在改革开放过程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名称、内容、方式不断改进;课程的学科建设、教材建设和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坚持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结合、系统教学与专题教育相结合、理论武装与业务学习相结合;在高校教育中辐射社会、渗透智育、主导育德,发挥了主渠道作用。二是形势政策教育是帮助学生了解社会、认识全局、把握社会发展趋势的教育,是德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高校的形势政策教育,围绕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和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展开,以专题教育的方式弥补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不足,成为化解学生疑难、满足学生需要、帮助学生与各级领导联系、实现相互沟通与和谐的重要方式。

高校智育课程教学,一是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教学,担负着德育的重要职责。哲学社会科学中的绝大部分学科,就其知识属性而言属于业务范畴,就其意识形态属性而言与德育密切相关。我国根据哲学社会科学的特殊性,强调要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在哲学社会科学教学中要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用科学理论武装大学生,用优秀文化培育大学生。通过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统一编写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学科教材,进行哲学社会科学骨干教师培训,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从而使哲学社会科学教学与我国德育目标、内容保持一致。二是各门自然科学课程教学,都具有育德功能与职责。从事自然科学课程教学的教师,主要是通过负责精神、率先垂范、言传身教,以自身良好的思想道德和人格,潜移默化影响大学生以的。由于学生从事业务学习的时间多、范围广,受业务课教师的影响大,所以,教书育人成为高校德育的重要途径。为此,我国各级教育领导机关和高等学校,都明确制定了教师的师德规范,提出教书育人的具体要求,既有效维护了高校教师的职业神圣,又有利于学生的德性修养。

除了上面纳入教学计划的德育、智育显性课程之外,各个高校还根据不同类型学生成长发展的特点,以多种方式开设大学生党校、团校课程,社会实践课程,择业就业课程,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等隐性课程,作为显性课程的延伸,满足了学生的多样化需要,丰富了德育的内容与方式。我国高校德育课程、智育课程、显性课程、隐性课程教学之所以能够和谐发展,根本原因是这些课程教学能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与高校的培养目标,遵循我国的政治规范、法制规范与道德规范,说到底就是能够坚持德育为先的原则。

其次,高校德育社会化方式的多样与和谐发展。随着高校对内对外开放的扩大,随着环境因素对学生影响的增强,高校德育不能只限于课程教学,必须开辟多样的社会化教育方式。一是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以精神文化建设为主、兼顾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的综合性建设,是一种社区文化建设,旨在把德育的内容、要求渗透在物质、信息、制度、活动载体之中,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力,为学生创造成长发展的良好环境。因此,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既是德育适应、调节社会环境影响的需要,也是发展德育隐性教育的重要途径。

二是社会实践教育途径。社会是高校德育的大环境,也是大学生展示人生的舞台。社会实践是大学生了解国情,认识社会的场所,是大学生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社会实践具有综合教育作用,从德育视角看社会实践,其主要功能在于提供思想政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基础,巩固、检验理论学习成果;提供与劳动群众特别是工农群众相结合的机会,培养热爱劳动与劳动人民的思想;选择、优化社会德育资源,强化德育实效。社会实践随着社会多样化发展,其内容与方式也不断发展,除了传统的生产劳动、社会调查方式之外,还出现了科技发明、勤工助学、专业实习、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以及网络管理、虚拟实践等方式。这些多样化方式,有利于为不同类型、不同专业、不同兴趣的学生采用,有利于提高社会实践的质量和效果。

大一新生德育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新媒体;道德教育;时效性

由于新媒体具有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等特点,所以短短的时间内就深刻的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当前,大学生的生活习惯、学习方式、娱乐类型以及思维模式等都受到了新媒体的影响,而且新媒体也受到了高校德育工作者的关注与重视,成为高校道德教育的新阵地。但是在新的环境下,德育内容该如何发挥影响力,吸引教育对象的关注,传统德育方式该如何与新媒体相结合,提高道德教育的时效性,都是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一、根据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的道德情况提高德育的针对性

新媒体是伴随着大学生的成长而不断发展壮大的,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以及信息交流中都离不开新媒体。与此同时,大学生的道德意识、个人信仰和心理承受水平都受到了新媒体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道德主要体现出三个明显的特征:首先,大学生道德整体上表现出包容、开放以及多元化的特征。在新媒体上,聚集着各种不同的社会思想,不同的信息能够在新媒体上快速、广泛、完整的传递,而大学生利用手机以及移动设备等能够非常方便的接触到各种社会思想,并且在新媒体上实现交流。新媒体中的交流主体越来越多,交流的范围已经不受性别、年龄以及种族和国界的限制。而社会思想文化在内容、结构、形式以及表达上也出现了多元化的特征。不同的文化、利益以及思想意识对社会文化基础形成了巨大的冲击。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的道德不仅表现出了包容、开发以及多元的特点,同时还表现出难以取舍、困惑的特点。

二、把握新媒体的特征,有效实现虚拟与现实的结合

从新媒体的特征上看,它主要具备了虚拟性以及个性的特征。所谓虚拟性,指的是网络中所产生的虚拟环境,它能够给人带来非常真实的感受。其中虚拟性主要体现在虚拟空间、虚拟的行为主体身份以及虚拟的网络行为。首先,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中,网民的身份是虚拟的,所以对网民的网络言行监督力量要更弱,网民言语表达的具有更大的自由行。对于大学生而言,虚拟的网络是客观存在的,网络的虚拟性可作为到达行为在网络中延伸的平台,大学生在现实中所具备的思想、行为方式以及兴趣爱好等都能够在他们的网络行为中得到明显的反映,所以虚拟的环境中的道德行为是无法与现实环境中的道德相割裂的。有些人认为网络是真实的,这种真实性并非网络中的人名代号、也并非这个人,而是人的思想,人的灵魂。在网络当中,每一个人都可以尽情倾诉,发表自己的观点,并且通过这种方式影响着社会,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网络的虚拟性与现实性的结合也是通过这种方式实现的。所以,在新媒体环境下要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就必须把握网络虚拟性的特点,广开言路,让学生尽情发表自己的想法,帮助学生结合现实社会与网络社会,统一现实人格与网络人格,借助虚拟性网络实现德育诉求的平等,引导学生调整自己的网络德育行为以及现实的行为,确保现实性与虚拟性的一致性。其次,在新媒体环境下开展道德教育,必须看到新媒体个性化的特点,协调发展个性与集体。德育工作者借助新媒体个性化的特点,深刻把握学生的个性,并且针对学生的个性制作出层次性、个性化的德育内容,体现出因材施教的教育方式。在新媒体环境下,学生可以自由的个性简介,并且通过文字、图片以及视频等形式来展示自我个性,表达出个性化的价值观以及思想认识。

三、提高新媒体环境下的德育队伍素质,强化德育力量

(一)当前德育队伍存在的问题

在新媒体时代,道德教育实效性的提高需要依靠德育队伍,而且确保德育目标的实现,也依赖于德育队伍。然而,当前,我们还必须看到德育队伍中存在的问题。一方面,德育队伍信息素养较低。当前在高校当中,新媒体应用非常广泛,几乎所有的大学都拥有校园网络。然而,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德育工作者由于自身能力问题,不能有效地利用新媒体实施德育工作,甚至还有些教师抵触这些新事物。在实际的教学实践当中,部分德育教育者对新媒体的利用还是停留在信息的以及简单的信息交流上,以学习网站以及网络课程作为信息传播的主要途径,没有能够利用新媒体与学生实现互动的能力。另一方面,在新媒体群中,高校德育教育者没有发挥出对舆论的引导作用。当前,针对高校舆论进行引导的情况较少,而高校舆论处于一种自由发展状态,很多网络舆论事件爆发后学校才开始重视到问题,才开始采取引导的措施,然而这样效果就大大降低。从整体上讲,我国德育教育队伍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二)提高德育队伍整体水平,强化德育力量

当前,有学者指出要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性,一方面要提高德育工作者的工作水平,另一方面,要培养德育工作者的网络信息资源意识。所以,在新媒体环境下提高德育工作者的综合素质,优化德育队伍组成,高效利用新媒体,才能更好地开展德育工作。首先,要对德育队伍进行培训,帮助德育教师不仅具备专业的思想政治素养,同时还熟练应用新媒体信息技术。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道德教育队伍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素养、高尚的道德素质、完整的知识体系以及高水平的网络应用能力。在对德育队伍进行培训时,应当构建形式多样、层次分明的培训体系,根据教师的特点,将其划分到不同的培训层次。培训方式可以采取专题讲座、交流讨论等多种形式,促进德育教师创新能力以及新媒体使用能力的提高。其次,要组成多元化的德育队伍。在传统情况下,专职德育教师是德育队伍的主体,其他的学科教师或者管理人员并没有参与到该队伍当中。在新媒体时代,要丰富德育队伍的组成,构建出多元化的德育队伍。所以,要召集更多的德育人员进入到德育队伍中。一方面,培养出新媒体应用能力高、思想政治理论扎实的骨干德育力量;另一方面,构建出有辅导员为主的德育专职队伍。最后,构建出学生与教师的混合德育队伍,其中包括了网络中的版主、群主等,让这些教师以及学生在学校的德育工作中发挥力量。第三,建设新媒体舆论引导队伍。舆论中包含了各种理性以及非理性的成分,它是公众对现实社会中的各种问题、现象、事件等表现出的意见、信念以及情绪的综合。舆论对社会有关事态的进展以及发展都有着非常明显的影响。所以,必须建设高校舆论引导队伍,结合新媒体的特点,对大学生进行科学、健康的道德引导,保证新媒体的活力,形成新媒体的“意见领袖”。

四、更新道德教育内容,提升道德教育内容的感召力

(一)借助新媒体构建互动型的校园文化活动,并作为德育内容

虽然当前校园文化活动内容比较丰富,然而由于学生是被动地参加到活动中,所以会产生一定的抵触感。在新媒体环境下,德育工作者应当合理把握新媒体的传播优势,考虑到亲和力、人性化、科技化以及情节话,构建出感召力较强,具有亲和力的校园文化活动。在创新活动时,必须考虑到校园文化在网络环境中的视觉环境计划,将活动变为大学生乐于接受,易于感知的“故事”。在设计情境时,要将学生作为核心,德育工作者要将自己看作是策划者以及促进者,引导大学生表达出自己的道德体会,积极与他人沟通,分享自己的感受。所以,德育工作者借助新媒体,为大学生创造了多角度的认知环境,提高了学生的素质,丰富了学生的情况。构建互动型的校园文化活动,并且将其作为道德实践内容,丰富了德育内容,而且有利于德育内容的内化。

(二)挖掘隐性德育内容并与显性德育内容相结合

网络具有交流双向性、信息集成性以及可选择性特点,这些都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相契合,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个性化的环境。在新媒体的环境中,德育内容不仅具有滞后性,同时还具备了先进性,不仅具有自主性,同时还具备自律性。传统德育内容过于刻板,枯燥,并没有将大学生的情感体验考虑进去,这也是造成传统德育教育效率十分低下的一个原因。所以,在新媒体环境下开展德育教育工作,必须更新德育内容,避免传统德育内容中暴露的问题,结合显性内容与隐形内容。传统的德育内容主要包括了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主义教育以及基本道德教育,德育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多是利用显性教育的模式,采取灌输式的教学,传授德育内容。正是由于长期的灌输式教学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偏差,而且大学生普遍对德育课程以及德育内容产生了抵触心理。反观西方国家,并没有专门开设德育教育课程,但是通过将德育内容渗透到不同的学科当中,通过隐形教育的方式将德育内容有效传授给学生,实现了德育教育的目的。所谓隐性课程,指的就是这些教育行为并没有在学校的政策以及文件中进行强制规定,但是却在学校的行为以及经验中是重要的部分。在大学生的德育教育的内容中,要将我国传统中优秀的道德内容与社会现状以及当前的社会主义道德完美结合,引导大学生思考在现实以及虚拟生活中该如何处理伦理、道德问题。通过这种纵向上的结合,让传统道德内容与当下的道德内容有机融合,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在横向上,要实现中西方德育内容显性与隐性的结合,借助多媒体为大学生创造更加开放的德育空间,实现中国德育内容与西方德育内容的有机结合。德育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当选取西方有益的文化,剔除糟粕,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考虑到学生自身的特点,实现良好的衔接。

五、结语

随着科技的进步,新媒体对于人们的生活、学习以及思想认识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时也该表了道德教育方式、德育观念以及德育内容。在新媒体环境下,要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就必须充分把握学生的特征,结合新媒体的规律和特点,丰富德育内容,壮大德育队伍,提升德育队伍力量。

参考文献:

[1]王水泉,辛志友,李海燕.辨析"体质教育论"--兼论"身体教育"的发展[J].体育与科学,2009,(03):97-100.

[2]杨文轩.准确理解"新课标",开创学校体育工作新局面[J].中国学校体育,2012,(04):2-3.

[3]李一平.中国近现代学校体育思想演进历程的研究[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7,(02):162-165.

大一新生德育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德育环境;新方法;新载体;新途径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8 — 0160 — 02

目前的大学生生活的时代正是价值取向多元化的时代,社会环境发生了变化,社会利益矛盾的冲击、生活方式多样化的冲击、网络文化的普遍进入,使得德育工作面临更多的挑战。思想政治理论工作者应该研究新情况,了解新问题,不断地研究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新载体和新途径。本文以齐齐哈尔工程学院马列教研部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的创新思考和做法为内容,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应对环境变化的新方法、新载体和新途径。

一、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变化

(一)生活方式的多样化带来的环境压力

重视德育并不是我国特有的“专利”,而是一个世界性的大趋势。随着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也走向了多样化,传统的生活观念受到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冲击,“高富帅”、“白富美”观念影响着新成长起来的一代。网络的普及,信息来源的多样和容易,带给学生更多的未加过滤的信息,加上社会的不良风气,影响了他们的道德判断和价值标准。负面信息的报道不但不能够带给大家警示,却让很多意志薄弱的学生跟风追崇,成了他们的反面教材。

(二)传统德育方式不适应变化了的环境

目前的德育教学情况是德育老师捏着鼻子讲课,对自己讲的东西不感兴趣,学生捂着耳朵听课,不认同教师的观点,督导摇着脑袋走过,不在意教学的实际效果,这种状况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教学内容脱离实际、远离学生生活;教学方法单一,常常是以教师讲授为主要的“道德灌输”的教学方法,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学生的积极性得不到调动;基本没有教学情境的设计,教师以“呆滞”的知识灌输学生昏昏欲睡的大脑,根本起不到德育的内化于心和外化于行的作用。

二、德育新方法新载体和新途径研究

(一)理论教学内容的整合处理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的空洞性和脱离现实是德育课程不受欢迎的主要原因,因而应在教学内容的整合处理上下功夫。在内容的整合处理上应该关注社会热点,紧跟社会动态,贴近学校的校园文化,同时也能抓住学生关心的问题,把握学生的兴奋点,从而激发学生上课热情。同时,要注意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要转换教材内容体系,使之回归生活世界,在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生活小事中体现政治问题,提高学生的政治辨别能力,培养学生的政治视角,还要体现专业要求。使得教学内容有用、能用、管用。教学内容要体现应用性,才能启发学生,才能引起他们的思考和共鸣。教学内容还要讲求时效性,一些社会历史现象,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了真实的背景和思想内容。

(二)理论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

在教学方法上,综合运用了讲授式、启发式、案例式、情境式等教学方法,以讨论、陈述和评估为主要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思想动态发展,通过讨论、辩论、议论等形式达到教育的目的。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设计了课堂上能够进行的小演讲比赛、模拟法庭、辩论赛、几分钟的校园文明情景剧以及每节课常规栏目“一周时事追踪”。学生把一周以来国际、国内和校园的新鲜事以新闻的形式播报给大家,锻炼了学生的思考能力、整理资料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的能力。在校园文明情景剧栏目里,让学生自编自拍校园情景剧,并撰写剧本,提交演出录像等,考核了学生的学会开发项目、集体讨论、团队合作、陈述报告、评估取舍的能力。

(三)实践教学载体与途径的灵活多样

实践课设置的目的就是通过体验式教学创造实际情境和机会,呈现或再现、还原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体验式教学以人的生命发展为依归,尊重生命、关怀生命,拓展生命、提升生命,蕴含着高度的生命价值与意义。在学生的积极参与过程中,达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1.充分利用地缘优势,带领学生走出去

每所高校都处在各具特色的地域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之中,都会受到本土地方文化的影响和熏陶。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应该积极开发和利用当代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独特优势,充分挖掘当地的各类博物馆、烈士陵园、纪念广场或者纪念馆、文化遗址、历史人物故居等红色文化场所的教育价值,带领学生走出去,用体验和体认的形式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判断。

2.开发多种实践课形式,给学生选修留有空间

在实践课方面,可以探索多种实践课形式,例如红色之旅、演讲比赛、论坛和校园话剧等形式,为学生准备多课时的选修,学生根据自己的时间和喜好从中进行选择。这些实践课活动的选手和演员来自于学生,观众也来自于学生,教师是策划者和导演。例如齐齐哈尔工程学院马路教研部组织学生开设的校园话剧形式,就是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情景剧,主题来自于《思想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的章节内容,剧情学生自己设计。2012届本科一年级学生编排演出了9部话剧,在学生中产生了强烈的影响,锻炼了学生的编导能力、陈述能力、评估取舍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通过话剧的编排演出的过程,学生达到了自我教育的目的,当时学生的节目单如下:

3.在与学生的交流中体现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是“以人为本”这一现代社会价值观的内在规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树立人文关怀的教学理念。在和学生交往中教师要关心他们,信任他们,多给予他们一点点鼓励和肯定。教育的终极目的就是人文关怀,因此在完成理论教学任务的过程中,教师应十分重视学生的价值培养、情感体验等问题,在教学中尽量发挥学生的情商作用,关注学生的学习经历和心理特征。在与学生交流方面,可以尝试多种方式,比如小纸条形式、手机短信、QQ交流、还有微博、微信等形式。

4.考核方案注重过程性和终结性

教学考核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是评定学生学习成绩和检验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考核评价体系是否完备合理,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于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导向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应该加大实践考核的力度,体现过程性考核。过程性考核包括实践课、课堂表现、笔记、作业和出勤状况。在学期期初就向学生公布考核方案,其中的实践课实行学分制,全部计入期末成绩,然后给学生提供各项选修实践课,学生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自己选修的内容,期末将各项成绩相加就是对学生一个终结性的总体评价。

5.建立面向生活世界的综合性德育网络

由于思想道德形成发展的多方面因素和立体多维模式,我们应注意建设德育网络,使学生的品德能够在生活中养成并在生活实践中提高。家庭、社区、学校以及网络是人们日常生活的空间环境,四者合一的道德教育作用各有特点。家庭是人的道德发展的起点。社区的自然与文化、人际关系以及社区的机构、设施、活动对生活于其中的人都会产生一定的道德教育力。学校道德教育以其有目的、有系统、有计划、有组织性而具有特殊的优势。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对于学生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发挥综合德育网络的作用,以求道德教育的最大合力和最佳效果。

三、思考与感悟

(一)德育改革要提倡回归人本

德育必须回归人的生命本质,必须以关注人的生命成长为归依,要为弘扬学生的生命本质、生命力量服务,这应是德育应有的价值定位。学生是人,要体现社会意义和生命意义的复合,承担学习的责任和珍惜生命的义务;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他们的可塑性大,寻求发展,有潜能和潜力可挖掘;学生是有差异的人,要因材施教,促使他们全面发展;学生是能动的人,要发挥主动作用,提高创造能力。要尊重理解学生,利用学生的发展性和向师性,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不但“传道授业”,而且要以德育人。

(二)德育改革要回归基础

德育应该回归学生道德生成的基本规律,关注道德生成的三个序列:其一,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相统一,用实践验证道理,用体认与体验达到对理论认识的深化;其二, “上位道德”必须建立在“下位道德”的基础上,先基础品质,再高层次道德修养,学生必须能够从日常行为规范做起,做一个合格大学生,才能提升到高层次的道德修养的提高;其三,“圣人道德”必须建立在公民道德养成基础上,德育要回归为学生学会做人,培养基础性道德,

(三)德育改革要回归生活

生活既是道德生成的源泉,也是道德教育的起点。建立以生活为基础的道德教育体系。道德教育的出发点从培养学生良好生活习惯开始。德育回归生活世界是对传统“道德灌输”式教育模式的扬弃。人们在生活世界中进行着生动的、充满“人格主义态度”的交往,这种交往是主体间的交往——“交互主体性”。“交互主体性”完成了人们之间的“互识”和“共识”,发挥了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两方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德育改革要回归实践

思想政治理论课既具有政治性、理论性,又具有实践性和时代性。长期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比较多地停留在过于偏重理论述理论体系的层而,与实践和时代有一定脱节。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课形式,将社会生活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及学生关心的话题引入课堂,可以拉近思想政治理论课与社会生活的距离,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总之,适应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变化,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效果,就必须在教学方法上下功夫,找到新的教学途径和教学载体,在教育理念和教育转换上下功夫,关注学生的“意义世界”和“物质世界”,并使这两个世界达到有机融合。我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真正目标是关注学生,着眼于个体的终身发展,寻求与实现自己的人生意义和价值,引导学生学习如何生活、如何谋生、如何爱人,是德育工作的最终目的。

〔参 考 文 献〕

〔1〕 任立华.高职院校“两课”教学困境解析〔J〕 .现代经济技术.2009,(09): 72-74.

〔2〕陈强.经济全球化:高效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视野〔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04):77-78.

大一新生德育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德育工作 科学发展观 以人为本 与时俱进

人才是国家发展的关键,高职院校作为社会的人才库和智力源,担负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人才的历史使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应体现掌握知识是基础、培养能力是关键、塑造人格是灵魂的主导思想。新时期,职业教育快速发展,高职院校德育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如何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职业道德意识,树立坚定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拥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成为德才兼备的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是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任务,是关系到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

1 充分认识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从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把德育工作放在教育教学工作的首要地位

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的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社会环境。”总书记还强调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为当代青年健康成长指明了方向,也为职业院校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十七大提出的目标要得以实现的根本途径是学校德育,实现与否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存亡,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十七大报告在“实施素质教育”之前加上“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其意义是强调德育在素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优先地位,有很强的针对性;搞好德育工作是建设和谐社会和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必然要求,要站在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上认识其重要性。

从总体上说,高职院校学生在年龄上已是成年人,但在生理、心理和思想认识上还没有完全成熟;重知识,轻品德,重技能,轻做人,重实惠,轻理想的观点,在当今青年学生中带有一定的普遍性;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漠、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在大学生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面对这些问题,教育管理者必须充分认识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和艰巨性,把德育工作始终放在教育教学的首要地位,并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科学制定德育工作的指导原则和实施细则,注重加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做好德育工作的整体部署。

2 坚持以人为本,构建校园德育文化,实现环境育人

2.1 明确培养目标,强化素质教育。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进一步完善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德育是教育之本,立德树人是德育的根本目的。我们应坚持以人为本,按照社会主义教育方针培养人、塑造人,使高职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引导大学生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贯穿德育教学的全过程并不断得到升华,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

2.2 坚持以人为本,构建校园德育文化。思想道德修养课和法律基础课教学是学校德育的主要形式,但不是唯一形式,一场精彩的学术报告,各种愉悦的活动、舆论宣传都是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在德育工作中,除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外,还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传媒作用,使其承载德育,服务德育。可凭借黑板报、校报为德育阵地,讲座、演讲会、辩论会、校园艺术节等为德育形式;可凭借校园网、QQ、红色博客,加强网上主旋律宣传,培养一支既懂思想政治工作艺术,又懂信息网络技术知识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能够以敏锐的思维、敏捷的行动,迅速抓住网络中出现的问题,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

坚持以人为本,积极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和谐校园。德国心理学家勒温曾提出一项心理学公式:B=f(P,E)。其含义是表示人的行为的B是个体综合因素P与环境因素E包括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影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加大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为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活动提供良好的空间;进一步加强良好校风和学风建设,在全体学生中形成努力学习、刻苦钻研、自主创业的良好风气,构筑起独具特色的“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校园德育文化。

3 坚持与时俱进,突出特色育人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的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广大的青年学生作为现代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更需要予以正确的教育和科学的引导。

3.1 坚持与时俱进,以创新理论武装学生。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几代领导集体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相结合,形成了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理论成果。德育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传播马克思主义,把青年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德育教学要与时俱进,使党的创新理论及时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以创新理论武装学生,提高学生的政治理论水平,激发学生投身现代化建设的热情。通过对广大青年学生开展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更好地引导他们树立高尚的理想情操,树立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时代精神的价值标准,以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思想,培养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是当代人才必须具备的思想政治素质。

3.2 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高等职业教育应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技能的高素质劳动者。为培养创新精神,可通过实验实训课,“奇思妙想”,对学生实施“创新与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品质、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积极性。

3.3 进行就业指导,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根据职业教育的职业性、时代性和实践性特征,在教学、实训、德育过程中,时时强化学生专业思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生涯教育,增强对职业教育和职业规范的理解和体验,形成正确的择业意识、就业意识和创业意识,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同时,可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进行就业指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帮助学生分析竞争激烈的就业形势,因地制宜地设计就业方案,介绍应聘策略及技法,提升就业能力。

4 加大德育工作力度,切实提高德育工作水平

4.1 高等职业院校应研究制定德育工作意见和方案。学院出台的意见和方案是宏观性的,要求各系各部门研究制定具体的德育方案和实施细则,使德育工作做到有章可循。健全职业道德指导小组,由分管德育的校长、职业道德教研室主任、学生会主席、就业处和学工处负责人组成,负责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实施教育大纲统领教育活动和研究工作。

4.2 正确处理好德育工作管理的层级关系。首先,要处理好学生处和各系的工作关系。就德育工作来说,无论是学生处、各系,还是其他部门,其工作目标都是一致的,只是分工和侧重点不同而已。学生处主要是从宏观上制定一些政策、制度,并代表学院对各系的工作进行检查、指导、督促和评价,工作中处于主导地位。各系则按学院的要求,全面负责本系的德育工作,处于主体地位。其次,要处理好德育工作中的他律和自律的关系。在学生德育工作中,不仅要发挥辅导员、班主任和管理人员的作用,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作用。院学生会和各系学生会,选拔和培养优秀学生干部,发挥各自在学生德育工作中的优势,将学校教育和自我教育结合起来,逐渐形成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新局面。

4.3 狠抓学生的行为养成教育和文明礼貌教育。高职院校应把学生行为养成教育和文明礼貌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常抓不懈,通过教育和引导,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

新生一入校,就开设“养成教育系列讲座”,使新生树立规则意识、是非意识、学习意识、诚信意识、大局意识、竞争意识、合作意识。从勤奋学习、文明礼仪、社会公德、遵纪守法等多方面进行行为养成教育,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按照当代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提高政治思想素质、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素质,使他们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4.4 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高职院校应逐步建立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机构,在全院范围内开展心理咨询、心理健康讲座等活动;建立学生个人心理健康档案,进行跟踪服务,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及时干预,解决心理问题;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处理好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的问题;创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为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创造条件。

5 加强德育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师资德育队伍建设,满足教育教学工作需要。德育教师队伍建设要适应德育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以专为主,专兼结合。专职德育教师是学校德育教学的主力军,学历结构、专业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等要合理。德育教师不仅要了解教育对象,更要有较高的业务水平,高尚的品德修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同时,要充分利用丰富的教育资源,建立符合要求的兼职教师队伍。如,聘请从事青年学生教育和研究的专家学者作为客座教授,聘请具有较高理论水平的政工干部、法官、军人、英雄模范人物等作为兼职教师。在德育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德育内容的全面性,还要讲究德育方式和方法,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切实提高学校德育工作水平。

参考文献

1 朱小蔓.情感·道德·素质教育[J].中国德育,2008(3)

2 杜威.道德教育原理[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336)

3 许嘉璐.办学要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J].中国教育月刊,2008(1)

4 郑荷芬等.核心竞争力与高职院校发展[J].职教论坛,2006.11

5 李爱红.论高职特色的职业道德教育组织机构建设[J].职业教育

研究,2007(12)

大一新生德育论文范文第5篇

Abstract: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in mor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uch as the teaching contents are not specific, the teaching method is simple, focusing on theory education rather than practice, which results in the poor effectiveness of mor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o that the content of moral education cannot be or difficult to translate into a student's idea. Thus, exploration and innovation of moral education is necessary.

关键词: 高校德育;创新;对策

Key words: mor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innovation;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3-0304-02

――――――――――――

作者简介:阴颖(1975-),女,河南郑州人,西安财经学院图书馆,馆员,研究方向为教育学、图书馆学。

0 引言

面对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高校德育教育也要与时俱进,改变如今不注重实践的现状,加强对大学生文明素养的培养,从而增强德育效果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1 高校德育存在的问题

1.1 教育目标单一,德育效果弱化 我国高校教育目标长期以来都存在模式固定和定位太高的缺陷,如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脱离学生实际、期望值过高等。这两大缺陷造成了教育功能的错位,严重影响了高校德育教育的效果。

1.2 德育内容空泛,理论教育与实践不衔接 学习思想政治课程是高校德育的主要方式,教师在课堂中所讲的很多理论太空泛,缺乏现实实例的印证。这些学生实际和社会现实的空泛理论非但没有理想的教学效果,反而使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德育内容的不具体和德育方式的单一化使高校道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长时间以来都处于萎靡状态。

1.3 德育方法机械灌输,导致了德育实效被削弱 高校德育方法因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教学方法上缺乏创新,教师普遍采用课堂内的学习方式而忽视了学生在生活中的体验,只进行条条框框理论知识的灌输而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对教育对象一刀切而忽视了学生个体间的差异,而学生也只是进行纯理论的机械学习而忽视了精神方面的需要。像这样因缺乏实践的德育方式,与当今大学生的思想格格不入,也不符合规律,从而使得德育教学的内容很难转化为学生的思想观念。

1.4 滞后的德育评价体系,德育的知与行脱节 目前对大学德育的评价体系仍然停留在“只看分数”,以成绩定高低的教育模式上。学生成绩便是该体系的唯一尺度,而忽视了学生的道德修养。这种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降低了大学德育教育的时效性,使学习与实践严重脱节,从而产生了“知而不行”、“己所不欲必施与人”等脱节现象。

1.5 德育工作队伍建设需要加强 高校德育教师的缺乏、结构的不合理和地位和作用得不到重视,使得德育教师的工作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这导致了高校德育教师队伍不稳定和普遍缺乏责任感。而且,受市场经济冲击,教育行业也受到了较大的影响。教师甘为人梯、无私奉献的形象也被层出不穷的校外兼课、兼职现象所掩盖。在这种赢下下,教师无心致力于学校教学,对能够表明教学成绩和科研成果的方面盲目追求而忽视了学生的行为规范。传统的师道尊严思想严重,教师缺乏良好的素质,在学生中很难起到示范作用和榜样作用。

2 高校德育创新之对策新探

2.1 德育观念创新,树立“以人为本”的道德教育理念 德育的理念是以人为本,要改进德育工作就必须抓住以“以人为本”这一核心思想。对人性的唤醒和尊重是坚持以人为本的根本目的,因为它最大限度地调动了人的积极因素,激发了人的创造力和主观能动性。教师要全方位关心、爱护,尊重学生,从而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及道德终极价值的实现;只有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学生的想法与利益,才能起到让学生重视情感因素的作用;只有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才能让教师善于激发每个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进而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以人为本”思想真正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得到体现,使教师与学生成为良师益友,教师能够准确了解学生问题,学生也能够积极主动地向健康的思想道德的方向发展。

2.2 德育目标创新,追求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 教育的一切价值,最终都要靠所培养的人来实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我国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又是我国社会主义人格教育的最终目标与根本要求。因此,新时期德育目标创新必须要以培养社会主义理想人格为前提,既要重视和满足人的价值需要,又要追求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

2.3 德育内容创新,突出主旋律教育 要突出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教育为主旋律和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就要对高校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的培养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够体现高校德育教育的灵魂和核心,才能构建大学生的精神支柱,使他们通过理论的学习武装自己的头脑,从而掌握正确的观察分析能力和主动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素质教育要求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心理素质和道德素质的培养。职业道德教育要求德育工作者对接受教育者进行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和奉献社会的教育。完备的德育内容体系,既拓宽了德育视野,又可促进大学生正确“三关”的形成。

2.4 德育模式创新,促进德育教育的转型 要想从根本上对德育教育模式有所创新,更好地促进德育教育的转型,就必须贴近现实,强调社会需求和个人需求的统一;就必须注意个体差异和个案教育,促进德育的个性化;就必须让学生发挥自我教育的优势,让教育者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把他们看作是认识主体、教育主体、管理主体和评价主体;就必须全面开放、全面渗透,重视德育效益,加大德育实践的分量;就必须采用多种手段的教学模式。

2.5 德育教育要理论联系实际 要改变时效性差和教学方式单一的高校德育模式,德育教育就必须要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化教育,从而使德育内容转化为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指导大学生解决实际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德育既要“源于现实”,更要“高于现实”,要让新时期的大学生敢于追求远大理想,又要让他们学会处理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与此同时,还要教育学生,让他们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敢于面向世界的宽怀。

2.6 加强形势政策教育和公德、传统美德教育 高校德育需要强化形势政策教育,要引导大学生认清国际和国内的形势与环境,自觉地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同时还要增强他们的危机感、忧患意识和参政意识。在这一过程中,要提高大学生的政治修养和道德境界,强化基本功和传统美德教育。只有加强对大学生的形势政策教育,才能使高校德育和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参考文献:

[1]李仁山主编.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与就业指导.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郭广银,陈延斌等著.伦理新论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道德建设.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以上是小编通过网络搜集整理关于大一新生德育论文(精选5篇)的全部内容了,希望可以帮助大家。(本文共字)

菁英职教网文章归档 教育资讯 留学攻略 七品教育网站地图xml
233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