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市场学论文(精选5篇)

| 婕音

推荐文章

菁英职教网 培训啦 留求艺

文化市场学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校舞蹈 文化市场 现状 举措

全民素养的提升是推动国家社会进步的一大动力,文化生活对人们的精神塑造和思想认知的提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舞蹈演绎作为文化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其对人的思想、情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舞蹈文化市场作为社会文化产业的一部分,舞蹈人才的培养理应适应社会大众对舞蹈欣赏的需求。因此,舞蹈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需以培养社会性人才为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需从高校舞蹈教学抓起。

一、高校舞蹈人才培养目标与舞蹈文化市场的需求现状

新时期舞蹈人才的培养要求舞者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精湛的舞蹈技能、良好的舞台表现力和舞曲创编能力。高质量且高效的舞蹈教学是学生舞蹈学体水平提升的前提保障。在当下众多高校的舞蹈院系中,人才培养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日益凸显。高校舞蹈教学与文化市场相脱节成为目前阻碍优秀舞蹈人才培养的主要障碍。接下来,笔者将简单罗列高校舞蹈教学与舞蹈文化市场相脱轨的几个现象。第一,在对舞蹈专业学生毕业一年后的工作单位进行走访的过程中发现,(除部分学生放弃从事专业工作外)很多文化事业单位反映学生的环境适应能力较差,其舞蹈专业水平与用人单位对人才要求的水平间存有较大的差距。第二,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学生严重缺乏舞蹈创编能力。第三,学生自身的社会经验较为薄弱,其欠缺胜任工作的能力。学生与工作的磨合期较长,不利于用人单位各项活动有序、高效的开展。

二、实现高校舞蹈教学与文化市场相结合的具体举措

(1)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舞蹈学习兴趣

良好的思想认知是支配行为正确行使的前提。学生学习质量和学习水准的优良很大程度上受到学习动机的影响。因此,在开展高校舞蹈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首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舞蹈学习动机,使其认识到舞蹈学习对其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沟通、互动、影响、感化皆可成为教师引导学生建立良好学习动机的方法举措。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开展着,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辅助者,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皆是潜移默化的。因此教师应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成为其争先效仿的楷模、标杆。教师在学生学习成长的过程中扮演着两种角色,一是教育者,二是益友。舞蹈学习需头脑并用,灵巧的肢体动作和较高的悟性是学好舞蹈必不可少的关键要素,舞蹈学习浸透着舞者的心酸和疲惫,汗水与泪水、勤奋与坚持的交织演绎出了一支支惊艳绝伦、感人心扉的舞蹈作品。因此,在开展舞蹈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应将情感大量的倾注到教育教学的活动中来,情感浸入式的教学方法可以消除学生舞蹈学习过程中的消极情绪,激发学生舞蹈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其舞蹈学习兴致,增强其意志力。良好的心态和状态为学生良好学习动机的树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除此之外,教师在舞蹈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把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注重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探索能力、想象力、思维发散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教师可采用提点式、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辅助学生舞蹈创编的实现。要想提高学生舞蹈技能水平和综合舞蹈素养,教师应首先提升自己。在课下,教师可以通过网上学习或外出进修的方式不断更新已有的知识体系,丰富专业知识的存储,提高自我的教学修养,为舞蹈教学活动的高效开展,为优质舞蹈人才的培育做好充足的准备。

(2)把握舞蹈市场的需求方向,针对性的增设舞蹈教学内容

新素质教育提出,高校的人才培养需适应并满足市场对人才的基本要求。高校是培养社会性人才的地方,毕业生社会就业率指数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学校、一个专业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的指标。因此,在开展舞蹈教学活动前,教育工作者应当明确当下市场对舞蹈人才的需求方向,继而有针对性的进行舞蹈人才的培养,为社会输出综合型、高质量、可用性强的专业舞蹈人才,同时为人才适应社会发展做下良好的铺垫。工作者可采用走访、社会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当下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技能、专业知识的基本要求。此外,教育工作者需对行业的社会发展前景及当前本行业的社会竞争力有充分的认识。针对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制定与之相对应、科学有效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调整设置新的教学内容,安排新的课堂教学流程等。现阶段,我国众多高校的舞蹈院系开设了舞台剧创编、舞蹈表演、舞蹈教育等特色专业,以此来顺应人才的多方面发展,满足当下舞蹈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舞台剧创编是高校舞蹈院系中必不可少的一项专业课程。舞蹈创编是舞蹈艺术经久不衰、生生不息的根本所在,其赋予了舞蹈艺术年轻、蓬勃的生命力。真正的舞蹈艺术是不容效仿和抄袭的,创作者用灵动的肢体语言、独特的演绎方式传达出心有的情愫。对于高校舞蹈专业的学生来说,要想成为一名真正的舞者,舞蹈创编能力的培养是十足重要且不可忽视的。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是学生实现舞蹈创编的基础和前提。在高校舞蹈的创编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普及创编的特性和意义。舞蹈创编实质上是舞者运用新思想支配肢体演绎出别具一格的舞蹈作品的一个过程。舞蹈艺术作为文化的一种,其具有较强的地域性。而文化创作没有国界和地域之分,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教师应引导学生将舞蹈创编建立在尊重本民族舞蹈文化的基础上,对本民族文化的热爱和不断追求是学生实现舞蹈创作的根本所在。学生对民族舞蹈文化的追求不能仅仅停留于表面,敷衍、迎合、按部就班皆不可取。在舞蹈教学活动中,教师应鼓励辅助学生努力挖掘民族舞蹈的精髓,对民族舞蹈艺术的内涵和寓意有深刻的透析,知晓其通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和民族性所在。学生在进行舞蹈创编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和创新力,将民族元素很好的融合进去,结合自身的情感领悟,对每一个舞蹈动作都进行精心的编排,灵活的运用舞蹈技巧,赋予舞蹈艺术独有的艺术魅力。在文化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只有把握住民族文化才能更好的走向世界;在人才济济的社会大家庭中,只有彰显个性、演绎特色才能在舞蹈市场中站稳脚跟,得以发展;在思想文化错综交杂的今天,只有不断创新、勇于突破、敢于挑战自我的舞者才能在社会激荡的洪流中高歌向前。

(3)加强社会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综合舞蹈素养

高校学生的教育应与社会实践紧紧相扣,学生校内专业知识的学习成效需通过社会实践加以巩固和强化。因此,高校的舞蹈教育工作者应当为学生提供充足的社会实践机会。通过社会实践发现学生舞蹈学习中所存在的不足和缺陷,知晓学生专业水准与社会专业舞蹈人士水准之间的差异,有针对性的设置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舞蹈技能和综合素养,增强其舞台表现力。高校舞蹈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不应当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师在课下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化的文艺活动,并鼓励学生积极投入到各项文艺活动中来。文艺活动的主要形式有舞蹈创意大赛、舞蹈表演大赛等。高校可以根据舞蹈表演类型为舞蹈专业的学生开设专门的舞蹈兴趣班,比如芭蕾舞、民族舞社团,舞蹈教育心理选修课程,舞蹈表演训练班等。多种兴趣班的开展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舞蹈综合素养,增强其演绎技能,另一方面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原有基础上实现大幅提升,有利于学生将来的社会发展。除此以外,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的引进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现如今,我国众多高校的部分专业纷纷采用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采用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方法,从企业的需求和要求出发,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策略。笔者建议高校舞蹈院系应将这种双赢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引进,拉近学生与社会工作岗位之间的距离,为其创造更多与社会相接触的机会,使其在社会实践中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并对自身的学习目标进行及时的调整和变更。教师在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应当引导学生注重对自身专业素养的提升,而并非一味强调学生舞蹈技能的片面性提升。

在舞蹈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开设如舞蹈鉴赏之类的具有鲜明特色的舞蹈课程。教师在舞蹈曲目选择的过程中,应当挑选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舞蹈作品,确保赏析作品题材、风格的多样化,注重国内外优秀舞蹈作品的融合。舞蹈鉴赏课程使得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得以充分发挥,多样化的舞蹈作品开放了他们的视野,学生的艺术修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想象力得以大幅提升。学生在观赏的过程中,教师应与学生保持密切的互动与交流,就作品中的舞蹈技巧、情感表达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边讨论边鉴赏的课堂教学方法有利于舞蹈教学效果的提升。 (责任编辑:晓芳)

参考文献:

[1]王志红.论高校舞蹈课教学与舞蹈文化市场的接轨[J].邢台学院学报. 2010(09)

文化市场学论文范文第2篇

论文关键词:包装设计,民族化创新

包装是一门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于一体的交叉学科。作为艺术和技术的结合,包装起着保护产品,方便储运,宣传商品,树立品牌的作用,包含了科学、艺术、材料、经济、心理、市场等众多要素。

现代包装艺术追求个性语言,其从属性与独创性在追求完美和协调的过程中寻求着独特的艺术欣赏魅力。要做到包装的美观、个性,好的设计构思尤为重要。设计可以提升产品的档次,提高商品的价值。富有人性化的产品容易使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能给人以美好的艺术享受和心理、生理的满足与快乐。

笔者以为,可从包装设计的内容元素入手对此加以分析:

(1)包装材料。从自然经济时期竹、藤、茎、叶等天然材料到瓦楞纸、金属软管、聚乙烯等新型材料,包装材料不断推陈出新,现今已进入复合材料新时代。种类繁多的包装材料让我们在选择上必须要注重产品的自身属性和市场内涵。

(2)包装造型与结构。包装造型种类多样市场营销学论文,有盒类、袋类、瓶类、罐类等。结构可分为:便携式、易开式、开窗式、组合式等。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对包装外观所体现的审美情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适用、方便和美观始终是设计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

(3)包装视觉传达设计。包装的视觉传达设计是指针对产品特性,通过运用文字、图形、色彩、标志等元素,创造出特色鲜明的产品形象的过程。任何优秀的包装视觉传达设计无不是经历了缜密、成熟的设计构想后,才在审美意境和艺术风格上取得成功的。

包装之美贵在设计,设计之美贵在创新,而民族化创新是包装设计发展的必然趋势。设计大师韩美林说:艺术要达到世界水平,就必须依靠民族传统加上现代意识”。诚然,民族传统的应用绝非只是对民族文化形式的直接搬套,现代意识的贯彻亦非国际主义风格的简单移植。我们应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吸收其形、色、气韵”的内涵,同时,融汇包含了西方现代意识的新技术、新工艺,并在此基础上寻找属于自身的设计创新思路免费论文下载。这也在本质上符合了世界文化多元化的潮流。

十数年来,我国包装作品在国际上屡屡斩获世界之星”、亚洲之星”之类大奖,业界为人称道的新作也不断涌现,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吸收了传统文化的精华并加之成功演绎的典范。我们不妨从设计要素的材料、造型、结构、图形、字体、色彩等方面逐一加以分析。

(1)材料。国人自古就赋予了包扎”以礼”的内涵,选用陶瓷、叶草等作为包装材料。这不仅是防腐、消毒等的功能需要,更是传统文化的呈现,给人以浓郁的民族气息。传统酒类有其自身的本土属性,具有民族指代的丰富特质,因此,配以充满自然纹理和乡土气息的材料无疑是其包装的上上之选。如 酒鬼酒” 以捻结的麻绳和缝缀的麻袋为外包装,其质朴的陶罐盛酒器与压凸、烫色的水纹纸的组合,更给人以古朴浑厚、天人合一的审美感受。

(2)造型和结构。我国传统容器形式多样,它们大都造型饱满、敦厚、富有张力。这源于中国传统审美中追求圆满、完整、具有包容力的民族心理。在包装设计的创新过程中市场营销学论文,我们可广泛借鉴民族建筑、家具、生活用品中具有国际共同认知的设计要素,创造出别致的造型和科学的结构。在包装设计中不乏佳作。

如,国内设计师根据川西出土的殷商时期三星堆青铜器制作的酒包装容器。其主体以三星堆人头像造型为瓶身,古朴大方。外突的双眼,飞扬的两耳,清晰的口鼻构成了其特有的造型装饰效果。加之包装外盒结构上采用了匠心独运的开合式展示,这些都使得其整体效果辉煌夺目,不同凡响,充分体现了一种极具民族风格和民族气魄的美。

水井坊白酒包装设计是民族化创新的又一佳作。其内凸的六面表现出古井台的意境,寓意好水酿好酒,传达了佳酿的信息。同时,古井台台基则采用了传统的木门结构把纸质外盒和木质基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此创意体现了中国式的高贵与威严,彰显品质。

(3)图形。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一个蕴藏着种类繁多、各具特色的装饰图案的图形宝藏。它包含了国画、雕刻、剪纸、刺绣等工艺品以及大量在戏剧、服饰、脸谱、纺织印染等物品上寓意深刻、吉祥喜庆的图案。它们装饰手法丰富,追求圆满、完整、对称和稳重,极具装饰美感,深受人们的喜爱。对于它们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我们不能满足于照搬或删减,而是要赋予其现今的审美标准和技术手段。比如将图案的某些元素进行重构和转化,将某些图形的象征意义加以引申和拓展,做好二次设计工作。

茶叶作为一种极具民族性的商品,其自身属性使传统图形这类表现语言较之其它更能起到以一当十的效果。如茶枕工坊”系列包装,采用简洁独特的云纹、印章、如意等传统文化符号,结合以点、线、面的设计手法,烘托出其淡雅、飘逸的茶文化底蕴。这种对传统图形以物传情”的合理应用市场营销学论文,减少了设计的商业气息,提升了文化意境,增添了时代的亲和力。

月饼包装是另一类典型的民族设计,其风格植根于传统又不断推陈出新。秋韵丽影系列包装是极具古典意蕴的作品,其素材主体选自金陵十二钗的形象。通过对图形的重构和篆刻质感的层次演绎,包装的个性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诠释,突显出民族化包装商品的文化品位与无穷魅力。

(4)字体。汉字是独特的象形艺术,是极具本土化特征的一种表现形式。汉字在包装中的运用是民族化精神形象与情感气质的彰显。书法与篆刻是汉字的外延展现,如与西方的构成”手法糅合往往能收到很好的视觉传达效果。

普洱茶包装把汉字宋体笔画打散,大小不一,粗细不等地满版罗列,这种民族文化的创新演绎形式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标题采用虚实相映的手法呈现出书法字体的品牌名称,同时,篆刻印章的构成与书法字体相映生辉,起到了点缀、活跃画面的功能。汉字本身具备的形象美在这里已成为民族化创新的一种形式特征,准确、明晰的地体现了产品的内涵和地域文化特色。

贵府特醇酒系列包装则以青花瓷纹为底,衬托出产地的悠悠古韵免费论文下载。瓶标处施以蓝色字符,似古瓷拓片。而正中以印章艺术形式书写的贵府名称,其书体意态美的不规则性和渗透性与产品整体的严谨性巧妙而又奇特地结合在一起,显示出非凡的视觉力度,折射出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和现代设计意识。

(5)色彩。有道是,远看色彩近看花。消费者对产品包装的第一印象就是色彩。无论是朴素与浓艳还是大俗与大雅,在包装的民族创新中都拥有一席之地。民族色彩在感性化的基础上有着丰富文化寓意和信念。比如在我国的传统习惯中,红色象征吉祥、喜庆和富贵,它在民间习俗和礼仪交往中运用最多。又如皇家追求富贵和华丽,其色彩的运用多以金、银、黄、红为主色市场营销学论文,一些与宫廷题材相关的包装色彩上大多采用黄、金色调。

汉帝茅台酒包装为突出帝王国酒”的尊贵品质,就运用了金光爵杯、玉玺盒盖,飞龙雕刻,双轴诏书等元素加以设计。其中,箔纸的亮金、印章的朱红、软绸的明黄对情调渲染构成了特有的节奏感和韵律美。色彩在此呈现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鲜明的文化特征。

采芝斋糖果包装系列的主色调是暖色。大面积明快的橙红色构成了商品特有的色彩基调,并利用补色和无彩色的隔离调和使品牌名称更加醒目,加之苏州传统文化中丝绸、工艺元素等的共同演绎,形成了其典雅美观,富有文化品味的食品包装设计。这里民族色彩以潜在的暗示和视觉的魅力吸引并打动了消费者。

任何艺术都是审美判断的结果,都是美的创造。对于包装设计来说,通过创新可使产品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市场占有率。而创新融入民族元素之后必能更好的获取打动审美对象的艺术之美,拥有可持续发展的勃勃生机。我国包装设计的创新,应汲取时代设计理念的精华,融合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在兼具广阔国际视角和中国文化特色的同时,体现时代精神的特征。对于设计师来说,包装设计的民族化创新必将是永无止境的追求。

参考文献:

【1】曹方.包装设计.江苏美术出版社.1999.8

【2】沈卓婭.包装设计.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2

【3】曾沁岚.包装设计.实务东方出版中心.2008.6

文化市场学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文化;文化产业;文化软实力

文化是反映人类社会活动的精神结晶,是一种意识形态以及特殊的抽象财富,文化直接影响着人类社会活动的方方面面,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同时,必须要深刻的理解文化与经济之间的关系,既要理解社会主义文化的主要类型,同时也要强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文化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强化文化与市场经济之间的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也才能保障中国的国家建设取得新的进步。

一、社会主义文化的主要类型

(一)传统文化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五千年优秀文明历史的精神结晶,是中国重要的基本文化内涵。传统文化丰富多样,不仅包含着中国的与汉字相关的文字文化,还包含着与中国人生活密切相关的习俗文化,使得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与影响力。这些文化基因不仅深刻的影响着中国人的日常行为规范,同时也具有新时代赋予的新意义,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秀的传统文化是直接影响着中国的不断前行的重要动力,也是中国建设国家形象的重要手段,是具有强烈的民族判读与民族指引的作用。

(二)马克思主义系统文化

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以及相关的发展理论是中国政治文化与国家文化的显著特点,不仅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还包括系列讲话精神以及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等,都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系统文化,是中国文化与时俱进的科学内涵,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方向胜指导。是中国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供给侧改革等新的理论文化,也是具有强烈的时代意义,也是指导中国国家宏观改革的具象性措施。

(三)西方的先进经济文化

由于受到国际经济交流的影响,使得中国的在经济建设的过程也受到国外经济文化的影响,其中就包括国外的先进系统的经济学理论体系,还包括对于市场经济的阐述理论。其中对于市场经济中的竞争意识、科学管理、法制精神、契约精神以及公平、公开、公正的市场环境建设都是中国经济建设中不可避免的需要积极解决的问题,这些先进的经济文化,中国应该积极的学习以及恰当的吸收与发展,将西方的经济文化与中国的国情结合起来,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经济文化。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文化之间的相互促进与发展

我们在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文化时,应该首先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文化之间的关系: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市场经济发展是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重要表现,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既是独特领域的系统化知识理论框架,又是有机结合的一个整体。在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的文化建设时,一切的出发点都应该是发展生产力、解放生产力、促进生产力为根本的出发点,同时也是对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不利于经济建设的文化短板如不科学发展等进行选择性、技巧性的文化抉择与改造。是将文化建设与市场经济建设有机的结合起来。对此我们必须坚持马克主义理论体系对于我们的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坚持进行理论创新,建立属于中国特色文化的市场经济文化以及市场经济规则,建立起科学的市场经济体制、培养与时俱进的市场经济人才、同时建设相关的法律环境以及市场规范准则,培养中国人的市场经济意识以及市场经济道德水平,使得中国的市场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协调发展。同时针对于中国经济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我们不仅应该主动的进行系统化的调整,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同时还要积极的推进文化改革与市场经济的改革的协调同步,将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同步、同频进行,保障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协调发展。我们必须要致力于建立起支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乃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全面有序发展的科学文化体系,保障在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可以克服文化对于市场经济建设带了的负面消极影响,克服文化对于经济改革与经济发展的制约,使得市场经济建设不仅符合中国的文化需求与社会需求,同时可以保证其具有强大的发展生命力。同时对于先进技术、先进文化、先进理论、先进思想、先进经济制度,我们应该进行有效准确的吸纳,将中国的市场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与世界同步,共同发展。

三、结束语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文化之间的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相互发展,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中国不断强大的重要动力。我们应该坚持在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积极选择性学习西方先进的经济文化,促进中国市场经济与文化的不断发展,只有这样才可以更好的保障中国的文化软实力与经济硬实力协调发展,也才能更好的应对国际挑战,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l[]曾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文化研究综述[J].人民论坛,2013.

2[]李君如.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建设[J].学术研究,1996

3[]马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2.

4[护环雨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价值文化探讨[J].沈阳师范大学,2013.

5[]杨徽.中国当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生成机制研究—资本力量与文化基因的互动[J].上海财经大学,2010.

6[]冯登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诚信缺失及其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07.

文化市场学论文范文第4篇

论文关键词 西安 文化软实力 文化资本

法国社会学家、思想家布尔迪厄解读了马克思的资本理论,分析出了文化资本的重要性和关键地位。他认为任何一个城市都具备自己的文化传统。城市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城市文化的制约和提升,而城市文化的发展在经济意义上,离不开资本的运动。 今天的西安正同全国许多城市一样,面临着严重的发展危机。而城市发展的的竞争力决定着城市的兴衰,提升城市的竞争力也成为中国许多城市的战略目标,西安也不例外。在科学发展观思想的指导下,传统以经济拉动城市发展遭到质疑,与之城市硬实力对应的城市发展软实力也因此成为了推动城市发展竞争力的核心能量。

一、文化资本理论

(一)文化资本的概念界定

文化资本理论最早是由法国社会学家、思想家皮埃尔·布尔迪厄提出,这个理论的提出打破了纯政治经济学的视角,将资本的概念引入到了社会学的范畴里,运用交叉学科的方法更加透彻的解析了资本的本质,为社会学提供了更大的研究领域,他更完善马克思的关于资本的论断。在布尔迪厄早起的论述中,资本表现为三种基本类型: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每一种资本类型下面还可以再细分出更多更低的资本。后来,布尔迪厄有特别的添加了符号资本。

在这几类资本中,布尔迪厄最感兴趣的和最关注的是文化资本。所谓文化资本不同于马克思形式或者经济学意义中的“资本”,而是一种更加强调非物质形式的资本。文化资本可以借助不同的形式传递的文化“物品”,在人们的意识和行为中我们就可以感受到文化资本的存在。比如:优雅的行为举止、对艺术品的品味、语言能力等等。布尔迪厄从资本看人类行为,文化资本存在有三种形式:一是身体化的形态,体现在个体的行为和精神状态下的表现。二是客观化的形态,表现为客观物体的内在价值上面,如书籍、字画、雕刻、工具等。三是制度化的形态,表现在对于某些制度性的规定或者规则上面,比如技能认证、法律规范、道德论理等。当然,在一定的条件下,文化资本可以转化为经济资本。这就充分的体现出了“资本是以同一的形式或扩大的形式去获取生产利润的潜在能力”。

(二)文化资本的核心概念

在布尔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中,就重新解析了马克思提出的社会实践理论。并且提出了在社会实践理论的三个核心概念,场域、惯习、资本。在文化资本理论中社会科学的对象既不是单独的个体,也不是理想中抽象的社会,而是有无数个“场域”组成的,而“场域”又不同于我们一般意义上面理解的空间。“场域”的基本特征就阐明了它与空间的不同,它的不确定性取决于它的斗争性、历史性。布尔迪厄认为,场域是松散的,正规化程度比较低,它没有固定的模式和范围。

文化资本有着它特有的特性,继承式的传递性,这种传递性最明显地表现就是在家庭历史中。从最基本的个体来讲,当拥有强大的文化资本的家族,他的后代也同样在这个方面有这不俗的实力或者对这个方面较强的学习能力,更加容易获得新的文化资本,这点也说明了文化资本同样具有马太效应。在文化资本的客观性是通过它的物质性来发现的,文化资本在一定的条件下同样成为一般意义的经济资本。如:名人字画、古董雕塑、历史文物、天然矿物等,它可以像经济资本一样被一代一代的传递继承下去。

(三)城市文化资本理论的提出

城市文化资本理论在国内是由南京大学的张鸿雁教授最先提出的,他受社会学家布尔迪厄的启迪和影响,并且把理论中微观的个体文化资本,延伸到了宏观的城市文化资本。城市文化资本是从文化资本的角度去理解一个城市包括它的历史、人文文化、人文景观、自然景观和具备现代文化属性的经济模式等。

二、西安城市文化资本

(一)西安城市资本简述

城市作为人类及自然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的聚集地,城市也是人类文明的价值体现。

西安,世界闻名古都,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上曾有十三个王朝先后在此建都,是中国古代城市文明的杰出代表。以秦、汉、唐为代表的历史王朝,给予西安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西安,在它3000多年的城市发展中,它所代表的就是中国古代城市文化的发展史。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和改革开放的浪潮袭来,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西安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使之成为了较为尴尬的二线城市。

布尔迪厄社会实践理论中各个不同场域都有这各自特有的惯习,惯习概念偏重于对主观性的描述。文化资本宏观化后不难可以分析出西安这座城市它每个场域文化资本的强弱、关系等,从而可以准确的定位西安城市发展中文化资本的定位和优势。西安城市文化资本场域分类几乎涵盖了所有城市应该有的和其他城市不具备的各种因素。自然环境、历史文物、公共交通、社会素质、经济基础、地理位置、地域方言等。而这些我们可以看成构成西安城市文化资本的重要场域,通过对以上重要场域的分析,可以较为全面的得出西安城市发展中文化资本。

(二)西安城市文化资本系统分析

在布尔迪厄看来,场域是松散的,正规化程度较低,某种场域并非是依照单一规章制度机械性运转的机器。所以在构成西安城市文化资本的众多场域内,经过很多年的发展与时间的磨砺,使相互之间的摩擦变少,遵循着自我的心理暗示。形成了排斥和敌视的自我城市文化场域内的保护性磁场,从而抑制了城市的发展特别是文化发展。

西安人民对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继承及中国新时代西安人民创新精神不断的影响这这座城市,给予西安极具凝聚力传承传统文化的城市精神。

西安是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古都,被誉为“天然博物馆”,历史文化遗存丰富。古代先贤的真知灼见、优良文化传统和人文精神,经过千年的沉淀与酝酿,已经渗透到整个城市里,使得西安拥有了不同于上海、广州等地人文积淀。西安又不同于其他城市,自古西安的开放性也是它的一个显著特点。不管是周、秦、汉、唐各个朝代都具备这开拓创新的城市精神的,中国的丝绸之路、唐玄行、鉴真东渡日本等,这无不说明西安从城市开始之处就定下了城市精神的主基调。

三、西安文化资本运作

(一)西安文化资本优劣分析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已经过去了十二年了,在这十二年当中,西部工业化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有了空前的提高。

在国家机器政策的强制介入下,西安逐渐走出了单纯的自我体验的磁场。在场域中实践理念也被外界灌输的教条中,走向了一种为了发展而发展的发展怪圈中,从而从前一种社会化主观性向社会秩序主观化的惯习转变中。

我们在分析西部主要城市资本里发展水平得分及其排名中,不难看出十二年的西部大开发过程中,西安并不是我们预先所设想的会成为西部城市中的领头羊。从地理位置上看,西安是西部城市的门户,对于各种优惠政策和外来资金,都必然会经过西安而流入西部,但这些资金并没有全部留下。城市发展落后不能仅仅归结于“门户效应”,更重要的是寻找自身在落后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城市发展已经不能只是单纯的对经济资本进行重视,一味的发展城市硬实力。这样的做法首先违背了国际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没有迎合市场的需求,收益较低,发展代价过大。这样忽略城市软实力而谋求城市发展的城市很多,西安也是其中较为典型的一个,忽视了文化资本在整个城市发展的重要性。

(二)西安城市文化资本的未来走向

城市经济的发展程度,不单单是看其资本的流动来带动利益的增长,这种认识受整个社会文化价值控制。文化资本的产生到传承不是每次都是从零到一然后再回到原点,而是在不断传递叠加的过程不断传承的。教育就是一种文化资本的生产与传播方式,也是目前人类较为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特别是通过学校教育,使用一套预先设计和准备的内容集中教育,把一些基础性的知识统一传授,再与家庭教育和个人兴趣相结合,使孩子掌握必要的文化资本获取技能。

城市的文化资本想要切实的为城市发展发挥作用,就必须由较为完善的人力资源作为后备力量。西安想要通过文化资本带动城市发展,就必须充分利用文化因素中最为核心的人力资本。西安拥有大约81所中学,870余所大学,充沛的学校教育场所为西安及其周边地区提供稳定的基础性文化资本传递。特别是西安拥有三所“985工程”学校和五所“211工程”院校,而在这些院校中大多学生不是西安本土居民。这正是西安在利用文化资本发展城市的核心力量,学生在学校大多需要独立生活4年以上,也可以说西安成为了大多人的第二故乡。中国传统思想特别是地域留恋感会使这些数量庞大的人力资本会把西安作为第一选择,那么西安在发展过程中就会拥有数以万计的人力资本,而这些人力资本在不断的为西安城市发展做贡献。

对于西安而言,人力资本的聚集和使用需要城市为这些人提供较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而西安城市空间的构建也文化资本的基本土壤,城市空间不光是为人力资本提供制造文化资本的场所,还是消费文化资本的主要贡献者。一些有形或者无形的文化资本财富,会具体化在整个城市之中。比如:西安城市地铁、文化遗址、建筑物、字画、影视、文学作品等,这些都会被私人或者公共消费。

四、结语

文化市场学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劳动力市场分割日趋明显,这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本文从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的研究发展入手进行综述。

关键词 劳动力市场分割 二元结构 新制度经济学

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导致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分割从城乡二元结构转变为城市中本地居民同外来劳动力的二元分割。同西方发达国家不同,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分割不是自由经济条件下社会化生产自然分工导致,而是由体制性原因造成的。西方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方法和思想体系,为分析我国劳动力市场分割提供了主要理论依据。

一、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发展回顾

现代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起源于穆勒时代的非竞争性理论,之后受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和结构主义学派思想的影响,逐步形成了一套关于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完整理论、方法和政策主张。传统新古典劳动力市场理论建立在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基础上,无法很好地解释劳动者收入差距的不断拉大以及部分劳动者受到的歧视和持久贫困。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则运用一种新的范式对此做出了合理的解释。

由于历史的、制度的、经济的各方面因素,中国劳动力市场分割十分严重,并具有明显的体制性特征。传统计划体制下,劳动力严格由计划配置,劳动力市场分为城市和农村两块。改革开放后,劳动力市场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但旧体制的影响依然存在,劳动力的分割现象未能消除。而且随着新旧体制的交替,这种分割现象更趋复杂性和多样化。20世纪60年代以来,一些经济学家放弃新古典劳动力市场理论的分析方法,转而强调劳动力市场的分割属性、强调制度和社会因素对劳动力报酬和就业的重要影响,这种理论被称为劳动力市场分割(Labor Market Segmentation,LMS)理论。

二、市场分割理论的历史渊源

从历史渊源看,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源头可追溯到约翰•穆勒年代。现代分割理论的起源受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和结构主义学派思想的影响,主要从两方面展开,一是对城市劳工及贫困问题研究,新古典理论提出的依靠提高个人人力资本以消除贫困和收入不平等的美好前景难以实现,激发了人们从事这方面的研究[1];二是对历史现象的研究,如劳动力市场中不同肤色、不同性别的劳动力,即使他们的生产率相同,收入却相差很大,这些现象也是传统劳动力市场理论所无法解释的。

分割理论分支较多,其中皮奥里(Piore.M)和多林格(Doeringer.P)最早完整提出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2],是分割理论中被引述最多的一种,并成为分割理论的代表。二元理论认为,市场被分为两块,即一级市场(primary segments)和二级市场(secondary segments)。

早期分割理论在诸多方面提出了与传统劳动力市场理论截然不同的观点。

1.工资决定机制。传统理论认为工资由边际生产率决定,二级市场工人的低工资是由其低素质决定。分割理论认为,劳动力素质高低不是决定其工资唯一因素。

2.人力资本投资作用。传统理论认为人力资本在工资决定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因为人力资本投资量不同,劳动边际产量就不同,理性的企业会按边际产量支付工资,据此市场竞争机制导致教育普及化,人们收入差距也将缩小。

3.劳动力本身素质和偏好。分割理论认为由于两个市场对工人工作要求不同,二级市场的工人会养成懒散、无时间观念、缺乏合作精神等行为特征。

三、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的新进展

分割理论自出现之日起就受到正统理论的批判,认为“它对新古典理论的批判能力远远强于理论本身的完整性和逻辑性”(Cain,1976),并缺乏实证检验。80年代以来一些经济学家(Dickens等)开始运用新的理论和实证工具对分割的劳动力市场进行研究,并取得一系列新的进展,这被称为分割理论的“复兴[3]”。2001年,斯蒂格利茨(Stiglitz.J)因对信息经济学贡献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近几年来,经济学家又以议价理论和效率工资理论为基础,构建了更为精巧的经济模型,从其它角度对分割的劳动力市场作了进一步的阐述。Smith和Zenou(1997)认为二元劳动力市场是内生的,并与市场中大规模失业密切相关。Gottfires和Mccormick(1995)建立新的数学模型解释了分割市场中的歧视和失业现象。

四、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的实证检验

自皮奥里(Piore.M)和多林格(Doeringer.P)提出二元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后,许多研究者通过相关数据的分析对各国劳动力市场分割的现状进行了大量的实证检验。Bosanquet和Doeringer通过对比劳动力的年龄收入曲线和工作稳定性,发现英国和美国都存在一级劳动力市场和二级劳动力市场的分割。Gyimahbrempong和Fichtenbaum的相关数据估算显示白种人与黑种人的人力资本回报有明显差距,证明他们的劳动力市场存在分割。Dickens通过计算美国一级和二级劳动力市场的教育收益率,发现它们的工资机制不尽相同,一级市场中教育年限与工资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但二级市场中教育年限对收入没有显著影响。

五、中国劳动力市场分割的研究

我国处于经济转轨时期,劳动力市场分割严重,国外许多研究者对此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其文献大多通过整理劳动力市场数据,以实证分析验证中国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存在。Fan CC根据他于1998年在广东调查数据的计量分析显示,流入广州劳动力收入与其身份明显相关,教育对收入的影响居次。我国研究者赖德胜、葛苏勤、郭丛斌对西方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作过不同程度的系统介绍[4,5]。

国内学者对于我国劳动力市场分割的研究中,探讨最多的是城乡二元劳动力市场问题[6]。近年来,研究者们从不同角度对我国劳动力市场分割所作的研究日益增多。许经勇、曾芬钰(2000),朱镜德(2001)等对我国劳动力市场分割的类别划分进行了探讨;赖德胜(2001)认为我国劳动力市场分割对教育、收入分配均有重要影响;光(2003)认为我国劳动力市场分割是导致资本深化的重要原因并间接引发文凭教育过度[7];李实、丁赛(2003)证实了我国劳动力市场分割对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的影响。但是,总体上国内有关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的研究处于较初级的阶段。

六、对我国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几点看法

1.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体制性分割是国家经济转轨时期的特有现象,对社会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

2.劳动力市场分割的演化形式反映了我国经济改革不断深化,市场力量日益增强的过程。

3.随着经济转轨的完成,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体制性分割将退出历史舞台,并最终形成市场竞争机制下的新型劳动力市场分割。

参考文献:

[1]Cain.G.Challenge of dual and Radical Theories of Labor Market to OrthodoxTheory.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75(5):16-22.

[2]Piore.M,Doeringer.P.Dualism and Discontinuity in Industrial Societie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2.

[3]大卫•桑普斯福特,泽弗里斯•桑纳托斯.劳动经济学前沿问题.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北京图腾电子出版社.2000:210-23235.

[4]赖德胜.教育与收入分配.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06-230.

[5]郭丛斌.有关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的文献述评.北大教育经济学(电子季刊).2007(2):1-16.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文化市场学论文(精选5篇)的全部内容,更多论文 精选 文化市场相关文章请持续关注360范文网!(本文共字)

菁英职教网文章归档 教育资讯 留学攻略 七品教育网站地图xml
243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