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实习简要总结(精选5篇)

| 婕音

推荐文章

菁英职教网 培训啦 留求艺

个人实习简要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 “任务驱动” 教学实践

国家教育部理工科和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白皮书)和《高等学校文科类专业大学计算机教学基本要求》(蓝皮书)[1][2]中提出,新形势下大学生计算机知识结构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为: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应该由操作技能转向信息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以及运用信息技术处理实际问题的基本思维和规律,也就是强调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应实现从重视知识传输向能力培养的转变[3][4][5]。

调查发现,大多数教师在进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时习惯按照课本就知识点来开展教学,使得学生在按照教师的演示和给定步骤完成任务时比较容易,而真正给学生综合性的任务要求学生自行设计制作作品时很多学生显得无所适从。安康学院依托省级教改项目,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中,坚持以问题解决为根本出发点,在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使《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得以优化。

一、“任务驱动”简介

“任务驱动”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简称,它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为理论基础,指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6]。“任务驱动”教学法最根本的特点就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及与他人协作的能力。它一般分为四个步骤:提出任务,完成任务的思想、方法、操作,边学边做完成任务,总结规律、技巧,即提出任务,分析任务,完成任务,总结任务。

二、基于“任务驱动”的《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实践

1.知识点的任务转化

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中安康学院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将知识点融入一些具体的任务当中,通过具体任务的解决来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点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就Office 2003而言,可以实现知识点的以下任务转化。

(1)Word 2003文字处理

任务1:制作求职简历。涉及的知识点为字符和段落的格式化、表格的制作、制表位、页面边框和打印。

任务2:制作宣传单。涉及的知识点为页面入图形、插入和编辑艺术字、文本框、项目符合和编号。

任务3:制作毕业论文。涉及的知识点为文档属性、样式、节、页眉和页脚、修订和批注和目录。

任务4:快速批量打印信封。涉及的知识点为文本框和邮件合并。

(2)Excel 2003电子表格处理

任务1:制作智能型通讯录。涉及的知识点为窗口的认识、单元格格式化、批注、视图管理、密码设置和工作簿的。

任务2:学生成绩统计与分析。涉及的知识点为冻结窗口、函数的使用、数组公式的使用、VBA编程和图表。

任务3:销售记录管理与分析。涉及的知识点为数据清单、数据排序、数据筛选、分类汇总和数据透视表。

任务4:员工工资管理。涉及的知识点为TODAY、YRAR、SUMIF等函数,以及VLOOKUP、IF等函数的嵌套。

(3)PowerPoint 2003演示文稿制作

任务:制作毕业论文答辩报告。涉及的知识点为演示文稿与幻灯片、占位符、幻灯片版式、模板、配色方案、超链接和动画效果。

2.教学实践

(1)提出任务

以上述“Word 2003文字处理”一章为例,设计了一个“制作求职简历”的任务:“找工作,是竞争什么?简历是招聘单位了解你的第一扇窗口,因此通过简历引起用人单位的兴趣是最重要的。假设你是一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请结合自身情况制作一份个人求职简历。”这个任务与每个学生的联系都非常紧密,大家毕业后都要面临求职,都需要用到求职简历,所以当制作个人求职简历的任务提出后,学生都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如何完成所给任务,在教师的引导下很自然地过渡到下一个环节。

(2)分析任务

通过对个人简历的构成进行分析,制作一份个人求职简历需要包含以下几个基本构成部分。

第一,个人简历的制作。可以用表格的形式来完成,根据个人情况的不同,个人简历中包括的信息是不同的,个人简历的制作要清晰、整洁并且有条理。

第二,自荐书的制作。根据自荐书的内容对页面进行调整,使页面的布局合理,不要太紧凑也不要太分散。

第三,封面的制作。第一页设计求职简历的封面,要尽量让封面美观,可以插入图片或用艺术字进行点缀。

(3)完成任务

完成任务实际上就是综合运用各方面的知识来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结合上述对任务的分析,引导并帮助学生总结出完成制作个人求职简历的步骤。具体如下:

第一步,制作自荐书,输入内容并进行排版。

第二步,制作“个人简历”表格,并设置相应的单元格属性。

第三步,制作求职简历的封面页,插入图片并用制表符来对齐封面的文字。

第四步,在“求职简历”的自荐书页中添加页面边框。

第五步,对“求职简历”进行打印预览,确定后打印。

(4)总结任务

总结任务阶段是实现“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最后一个环节。对任务的总结可以实现知识的查漏补缺,以及提升和应用迁移,等等。在个人求职简历制作这个任务时,主要涉及字符格式、段落格式和页面格式的设置,图片的处理,表格的制作和文档的分节,以及制表位的使用。这个任务除了对学生在运用上述知识点解决类似求职简历方面的问题有所帮助,对文字处理中版面设计方面也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对版面进行设计时要有一定的技巧性和规范性,学生应多观察各种出版物的版面风格,以便设计出更多实用性的文档。

三、结语

《计算机文化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时展特点的课程。“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与合作学习的能力,从而实现《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从重视知识传输向能力培养的转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几点意见(征求意见稿)[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教育部.高等学校文科类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冯博琴.计算机基础教育新阶段的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4,(9).

[4]钱字华.计算机基础教学初探[J].中国大学教学,2007,(7).

个人实习简要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思维素质;教学生产链;深度合作;单元整合;实例教学

一、学习运算律的意义

(一)三个阶段

新北师大版教科书关于运算律的学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也就是第一学段,学生能够结合具体的生活实例,对运算律有所体会,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和计算题的计算中,有的学生凭借直觉有所运用,没有出现概念,是自然渗透、自觉运用阶段.第二阶段也就是本学期(四年级上册),系统地学习5个运算律,重点是理解运算律的意义,并运用一些运算律使一些运算简便,感受算式的等值变形,提升运算能力.第三阶段在五年级下册和六年级上册,主要是学习运算律在小数和分数中的应用,运用运算律使一些小数和分数的混合运算简便,提升运算能力.

(二)意义

运算律是运算中进行简便计算的必要的理论依据,是学生正确、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的思维素质,掌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学生今后的简便计算和计算速度.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过的加法及乘法计算和验算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内容.

二、本期学习的五个运算律的内容

(一)教学目标

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各运算律的意义,把握其特点;能运用各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和解决相关的应用问题.

(二)内容

1.加法交换律:两个加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即a+b=b+a.

2.乘法交换律:两个乘数相乘,交换乘数的位置,积不变,即a×b=b×a.

3.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所得的和,c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一个数所得的和是相等的,即(a+b)+c=a+(b+c).

4.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乘第三个数所得的积,与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乘第一个数所得的积是相等的,即(a×b)×c=a×(b×c).

5.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乘第三个数所得的积等于这两个数分别与第三个数相乘所得积的和,即(a+b)×c=a×c+b×c.

三、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一)学习后恐惧,不能做题

新课讲授完,教师都会利用文字和字母总结各种运算律的内容,部分学生因为之前缺乏理论性的学习,对于文字和字母感到陌生和比较抗拒,对于所学的内容不能乐于消化,进而不会做题.

(二)各种运算律混淆,计算错误

相对于一二年级的简单教学,四年级的教材难度和容量上了一个台阶,在运算律学习方面,以下的错误是比较经常出现的:

128-37-63

=128-(63-37)

=128-26

=102 8×19×125

=(125+8)×19

=133×19

=2527 8×(125+25)

=125×8×25

=1000×25

=25000

(三)一定程度上掌握,但运用解决问题方面比较困难

学生学习运算律的目的是使一些运算简便,在提高计算能力和速度的基础上,会运用相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但是因为对运算律的理解不到位或没有进行归纳总结,部分学生在运用解决问题方面比较困难.

四、建议措施

(一)课前

1.教师自身学习,教前认真备课,打通小学六年的教材,做实教的生产链: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考试.

2.低中高学段教师科组内深度合作,有意识地为学生的系统性学习和终身发展成长负责.

(二)课中

1.建议讲授的过程采用单元整合.

(1)各运算律分类:交换律(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分配律(乘法分配律).

(2)教授顺序:观察―发现―小结―公式正用巩固和强化―公式逆用巩固和强化―变式练习―综合练习.

2.充分利用生活情境或生活实例教学,提供机会让学生多想、多说、多总结,重理解和运用.比如,在讲授乘法分配律的时候,可以借助之前学习过的长方形的周长=长+长+宽+宽=长×2+宽×2=(长+宽)×2,或者举例子:马上要到元旦表演了,全班同学54人计划购买衣服(上衣+裤子)的场景,即(上衣单价+裤子单价)×54=上衣单价×54+裤子单价×54.

(三)课后

1.分层次练习,及时地进行试题检测.

2.查缺补漏,尽可能做到人人清、日日清和周周清.

五、结论

个人实习简要总结范文第3篇

工程招标合同项目名称:委托单位:(公章)(甲方)单位:(公章)(乙方)合同签订日期:年 月日本合同双方:委托单位(甲方):单位(乙方)课题合作研究协议甲方:_________ 乙方:_________ 1.总则 1.1 甲乙双方就合作进行_________课题研究事宜,经协商一致,依据我国有关法律法规及证券市场和管党员民主评议自我评价 在过去的一年中,我一直以一名合格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求真务实。能够通过关注各种媒体报道自觉加强政治理论学习。通过策划以树立社会主义新教师自我鉴定范文回想起一年前那个,骑着刚学的电动车,跌跌撞撞找学校的我,不禁有些感叹。一年了,我的车技当然有所进步。可是我的工作呢?答案不全是否定,至少我得到胜利石油管理局职工入党申请书敬爱的党组织 :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愿意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他是银行系统交流干部工作总结 交流干部工作总结 xxx同志 XX年7月份,为支持营业部劳动人事制度改革,响应营业部党委加大干部交流力度的号召,我自愿报名来到xx县支外来纵向科研项目经费资助合同书项目名称:_________ 项目来源:_________ 资助金额:_________ 合同编号:_________ 项目资助方(甲方):_________ 项目承担方(乙电脑买卖合同合同编号: 卖方(以下简称甲方): 买方(以下简称乙方):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微型计算机商品修理更换退实习评语实习鉴定实习评语实习鉴定实 习 评 语被分配在花果山庄实习的黑龙江工程学院外语系b03-48班的25名同学,在短短的实习期内,用他们的实际行动,给山庄全体工作人员留花岗石雕刻合作契约书_________(以下简称甲方),系依_________法律设立之公司,主事务所位於_________和_________(以下简称乙方),系依_________法律设立之公司,主事务 简历简短自我评价我自认为是一个喜欢自由而又充满活力的人,我想做的事情一般马上就去做,大概除了秘密,心里一般也不会有不愿意跟人家说的话。我的性格,有时候会被人觉得有些冲动,但还好朋友们都觉得我还不错。我经常跟朋友们讲自己的心事,每一次讲出来我都可能会十分的激动,这时朋友们也会在旁边安慰和鼓励我,最使我吃惊的是,我也经常能听到朋友们不为人知的秘密。有时候我自己也会自认为有些急噪,想做的事情一旦做不了,就会觉得很不舒服,是一种说不出的难受。我是一个受不了束缚的人,没有事情可以长久管教着我。简历简短自我评价 相关文章:求职简历自我评价团员自我评价大学生团员自我评价团员评议表自我评价简短的求职简历自我评价大学生实习自我评价行政办公员自我评价范文教师自我评价范文1200字查看更多>> 自我评价 关于对所督导单位先进性教育活动整改提高阶段检查考核情况的报告市委先进性教育活动领导小组: 将市直 督导组对所督导单位先进性教育活动整改提高阶段的考核情况报告如下:企业职工运动会开幕词各位领导、各位来宾、职工同志们: xx年风雨创业路,半世纪拼搏铸辉煌。在这金秋收获的季节,在xxx总公司xx年华诞到来的喜庆日子里,xxx总公司第六届学习心得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学习体会——关于对学习的心得这次的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我们学习了许多内容,古时学者曾言:温故而知新。这次的学习活动,使我对2012年个人学习工作计划学习计划1. 用两周的时间精读《竞争情报分析》,做好阅读笔记。《竞争情报分析》作 者: 张翠英 著页 数: 281本书全面深入地阐明了竞争情报的“三·五”学雷锋日期间青年志愿者活动总结为了发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弘扬社会新风,根据县青字[2010]5号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三·五”期间我优秀学生自我评价范文 我是一个学习认真,上进心强,关心班集体,与人为善的学生,我是一个聪明、活泼、上进心很强的孩子。课堂上能响亮清脆的回答,课后总会有我关心集大学生思想品德鉴定范文三篇时光如梭,两年的大学校园生活就如白驹过隙。一学年的学习任务又已接近尾声,回首过去,感到这一年的学习生活是我人生的一大转折。因为大二是学计划财务部2009年度工作总结 一年来计划财务部以联社计划财务工作为指导思想,紧紧围绕联社业务经营中心为前提,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狠抓会计业务基础工作,强化财务财务管理工作自查报告教育局计财股: 为了加强我财务管理,规范和加强财会工作,贯彻落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财务管理工作的意见》(教财[2010]21号大学教师职务聘任合同甲方(聘任方):_________ 通讯地址:_________ 乙方(受聘人员)姓名:_________ 性别:_________ 出生日期:_________年_________

个人实习简要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教学;设计环节;精炼方法

文章编号:1005-6629(2012)1-0007-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拙文“例谈化学课堂有效教学的4点共识”发表于《化学教育》2011年第8期,本文拟针对该文第4点共识“体现环节,精炼方法――有效教学的核心标志”进一步展开讨论,以期更好地推动化学课堂的教学实践。

1 什么是“环节”与“方法”

1.1 “环节”――精简了的教学过程

“环节”(亦称“教学环节”),即针对化学课堂的“探究点”开展的教学活动(或步骤),其要求是:操作点明确,落实有序,能让学生感受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或者问题分析、解决的过程。合理的教学环节是一种精简了的教学过程。

首先,合理的“环节”能使教学过程变得更为简洁和高效。教学过程是由教学环节来体现和完成的。合理的“环节”,不仅剔除了繁杂、无用的教学行为,而且在教学行为的效能上做出了慎重评估和最佳选择。例如“碘的萃取”一课,用“演示实验总结结论”的教学环节要比学生看书演示实验讨论交流教师总结”的教学环节要更为简洁和高效。

其次,合理的“环节”能让教学过程更为严谨和科学。简洁、高效固然好,但失去了严谨、科学,“有效教学”将无从谈起。为此,合理的“环节”在追求教学过程简洁、高效的同时,必须要确保另一种价值的实现,即:要让教学成为学生获得科学方法和感受人文情怀的过程。例如“离子检验”一课,用“讲清原则自主实验总结方法”(即:体验学习)的环节远比“讲清原则一评析例题总结技巧”(即:纸上谈兵)的环节更具有效性。

1.2 “方法”――自主学习的导向标识

“方法”,即在课堂的探究活动之后,对探究思维的要点或其中蕴含的思想方法进行精心归纳以及简要的符号呈现,帮助学生记忆和运用。方法,在我看来,是一种自主学习的导向标识,对帮助学生实现自主发展有重要意义。

首先,总结方法有助于学生实现从感受方法到认识方法的飞跃。例如,硫酸工业中用“FeS2~2H2SO4”量的关系进行原料或产品的计算,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连续反应”中“寻找对象关系”进行计算的方法;但如果从“FeS2~2SO2~2SO3~2H2SO4”的关系总结,能让学生认识到“元素守恒”的化学思想,让方法得到飞跃和升华。

其次,总结方法有助于学生实现从认识方法到运用方法的飞跃。例如,从羧基(-COOH)、羟基(-OH)、醛基(-CHO)等官能团入手,可以判断有机物可能具有的化学性质。这样的策略总结,可以让学生在推测结构复杂的有机物分子性质时,不再感到困惑和束手无策,而能冷静分析和自主解决。

1.3 两者的关系――“环节”是基础,“方法”是升华

首先,“环节”是“方法”的基础和载体。通过“环节”实施,学生获得科学知识,感悟典型“方法”。例如,通过“问题/思考点拨/探究总结/提高”的教学环节,学生不仅可以获得化学概念和化学原理,同时可以感受获得其中的学习方法(比如,分析综合的方法;实验探究的方法;枚举论证的方法等)。可以说,没有教学的“环节”,知识的获得无从谈起;没有教学的“环节”,“方法”的感悟就更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其次,“方法”是“环节”的发展和升华。通过“方法”的总结,一方面“环节”的作用和价值得到体现;另―方面,“方法”的普遍性意义和指导也得到建立,由此化学学习的效果上升到了指导实践的理性层面。例如,用“自主-探究”环节(见本文2.省略/index.htm,上海市教育科学院第二届学校科研成果三等奖)对教学环节已有所涉及。在已有研究经历和成果的的启发下,笔者根据“有效教学”的特点和要求,构建了两类针对体现不同行为主体和教学功能的教学环节。

2.1 “引导-探究”环节:教师主导,引领启发

笔者认为,有效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是至关重要的。相比于传统课堂,教师由发号施令的“控制者”变成了“引领者”,用对话建议、发散提问、激励评价等比较宽松的行为方式推动学生的心理活动和思维发展。经验告诉我们,在面对新授课、学习困难学生、学法指导及攻克学习难题等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引导作用和价值显得更为重要和迫切。为了让教师的“引领”功能充分地发挥出来,笔者提出“引导一探究”教学环节:

“环节”的内涵和实施的程序:

环节1:目标/动机。教师明确探究目标,学生萌发学习动机。

环节2:问题/思考。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进行思考。

环节3:团队/合作。非必须环节,视需要而定。教师组建研究小组,学生分工合作。

环节4:点拨/探究。教师点拨学生思路,学生开展探究活动。

环节5:总结/感悟。教师总结探究活动,学生进行反思、感悟提高。

说明:①“环节”总程序见图示中实线箭头指向;②图示中的虚线箭头表示中间三组环节可根据情况循环实施。“”表示关键环节。

2.2 “自主-探究”环节:学生主体,自主学习

笔者认为,不同的教学对象、不同的教学内容以及在不同的教学阶段,对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学生发挥自主作用的要求和程度是不一样的。当碰到资优学生,或教授难度不大的内容,或上复习课、实验技能训练课时,教师发挥引导的意义在减弱,能够发挥的余地也在减少;相反,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和热情在增强,自主学习的机会和能力在提高。此时,教师要做的就是,准备好学习素材,组织好学习团队,适当发挥引领功能,充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发挥自主学习的潜力,帮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快乐、享受成功。为此,笔者提出了“自主一探究”教学环节:

“环节”的内涵和实施的程序:

环节1:明确目标/萌发动机。教师明确探究目标,学生萌发学习动机。

环节2:提供素材/自主探究。教师充分准备供自

主学习的素材;学生根据学习素材和学习要求,开展自主探究活动。

环节3:组建团队/分工合作。非必须环节,视需要而定。教师组建研究小组,学生分工合作。

环节4:启发归纳/讨论交流。教师启发学生,组织交流,深化探究成果;学生参与课堂交流,汇报研究成果和活动体会。

环节5:总结评价/感悟提高。教师总结、评价学生的探究活动:学生则对探究的过程进行反思和感悟。

说明:①“环节”总程序见图示中实线箭头指向;②图示中的虚线箭头表示中间3组环节可根据情况循环实施。“”表示关键环节。

3 “方法”的精炼

对于方法总结,笔者的指导思想是:第一,要把方法想清楚。方法不求全、多,而要求其准、好。第二,要把方法转变成可以指导学生学习的程序或策略,让学生感受到方法是有用的。第三,要把方法精心提炼、留下痕迹,便于学生记忆和运用。那么,如何来精炼“方法”呢?

3.1 把握方法的层次,选准提炼的角度

笔者认为,化学学科中的方法可以分为4个层次:化学思想、学习策略、学习方法和解题技巧。那么,他们各自包括哪些内容,提炼的角度在哪里呢?

首先,化学思想。包括“物质结构决定性质”、“守恒思想”和“平衡思想”等观点,他们是化学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根基所在。关于“结构决定性质”,我们在教授元素及化合物性质时,可以通过“引导一探究”教学环节进行总结和强化。关于“守恒思想”,我们在在研究化学反应及相关计算、解决综合性问题时,可以通过“自主一探究”教学环节进行渗透和影响。“动态平衡”,主要体现在“勒沙特列原理”上,它是自然辩证法在自然科学领域的具体化。该原理不仅适用于化学平衡,而且广泛适用于一切平衡体系,我们可以例举许多生活中的现象。

其次,学习策略。学习策略可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其作用分别是促进认知效果、监控认知过程和管理学习资源。及时归纳、总结合理的学习策略,对于优化认知过程、提升学习效果具有重要意义。比如,高一学生在书写单元素阳离子的电子式时,很容易将阳离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即:原子的次外层电子数)标注出来,从而发生错误。当你用一个实例,引导学生探究出“单元素阳离子的电子式就是该阳离子的离子符号”时,学习的效果就大不一样了。这就是认知策略所起的作用。

第三,学习方法。学习方法是学习者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表现出的相对固定的行为模式。相对于学习策略,它属于下位概念,更具有操作性。比如,书写离子方程式可归纳为“写”、“拆”、“删”、“检”4个字。“写”,即: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拆”,即:将易溶于水的强电解质拆成离子形式;“删”,将箭头两边相同的离子删去;“检”,检查电荷守恒、原子守恒。同时强调,“写”是基础,“拆”是关键,“删”是辅助,“检”是保证。这样的操作性总结,能大大提高学生书写离子方程式的成功率。

第四,解题技巧。解题技巧是对解题过程的高度浓缩或简化,在本质上体现了’一定的科学思想和化学思想;而在表面上赋予一种程式化的符号表达,目的在于简化解题过程,突现其应用价值。比如,十字相乘法,其意义在于能简化计算过程,提高计算的正确率。需要注意的是,解题技巧的总结对于提高智优学生的学习水平很有帮助,而对于其他学生未必适用,需要谨慎。

3.2 用简约符号留下痕迹,便于回忆、强化和运用

笔者认为,要让教师的方法转变成学生的方法,不仅需要一个内化的时间和过程,而且需要一个可供回忆、对照和强化的文本(或符号)。于是,让方法留下痕迹显得格外重要,特别是在感受一种新的学习方法的初期。但痕迹的保留不能随心所欲,要认真推敲,三思而行,要着重考量三个要素。其一是典型,即总结的成果要体现学科的特点;其二是简约,即总结的文字要简单,容易记忆;其三是可行,即总结的思想方法对类似情景的问题解决有较好的指导作用。之后,教师在作业评析中组织学生对这些精简文本(或符号)进行听写、记录。这个过程正是帮助学生定位、记忆思想方法的极好时机。例如,在上“溶液中离子反应”―课时,有老师在引导学生探究后总结出离子反应的几个优先原则,即:“中和反应优先原则”、“强氧化剂优先原则”、“强还原剂优先原则”、“弱电解质优先原则”、“生成沉淀优先原则”,并让学生记录下来。这些文字的总结,不仅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且保留的痕迹,可以长期成为其自主学习、回记巩固的方法线索。

4 辩证看待“环节”与“方法”

4.1 设计“环节”要避免僵化和繁琐

前文构建的两类教学环节,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避免两种倾向。第一,避免环节僵化实施的倾向。两类教学环节,可以作为教师在备课和上课中的一种参考,而不能作为一种必须遵循的教学规定。一方面,老师对课堂教学可以有自己不同的理解,在教学环节和设计和实施上可以体现自己的认识和特长;另―方面,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学生、不同的课型、不同的教学内容,存在着不同的教学特点和要求,教学环节也要因材施教,以学定教。第二,避免环节过于繁琐的倾向。过于追求完美,会把教学环节设计得过于细致、全面,带来环节实施上的困难。于是出现两个后果,要么课堂教学组织混乱,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要么教学环节形同虚设,背离于预设初衷。

4.2 精炼“方法”要防止“虚伪”和错误

在总结方法时,我们同样要避免两种错误倾向。第一,将伪方法当作典型方法总结,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例如,在教授“实验室制备溴苯”一课时,有老师将用氢氧化钠除去溴苯中溶解的溴当作一种学习的方法进行总结并强化,这是欠妥的。因为这仅是一种具体的化学除杂的手段而已,还不能上升到具有指导意义的方法层面。第二,总结的方法有漏洞甚至错误,误导学生。例如,“一般来说,同种元素的高价态比低价态物质的氧化性要强”,比如氧化性Fe3+>Fe2+,K22Cr207>CrCl3。但如果没有限定条件“一般来说”,就是一个错误结论。比如,HClO、HClO3、HClO4中氯元素化合价依次升高,但物质的氧化性依次减弱。我们―定要避免错误或者有漏洞的方法总结。

总之,体现环节,精炼方法,是体现有效教学的核心标志。它不仅有助于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而且体现了育人的最根本要求,即从发展认知结构上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以这个核心标志作为化学实践的参照和引领,就―定能将化学课堂的“有效教学”推向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个人实习简要总结范文第5篇

一、案例描述与分析

案例一:

教师首先借助“手指数与指缝数关系”完成向“点数与段数关系”的转化。然后给出“两端都栽”的例题,以提问的方式,利用课件中的线段图引发学生思考,总结得出“两端都栽的段数=全长÷每段长度、棵数=段数+1”的结论。接着教师将例题分别改编成“两端都不栽”、“只栽一端”的情况,分别总结出“棵数=段数-1”、“段数=棵数”的结论。最后,教师整理得出在“线段上植树问题”的三种情况和解答方法。

现在,教师能够站在学习者的角度分析当时学生思维所处的状况。从当时的课堂观察来看,学生在教师所提问题的引领下,从认识“点数与段数关系”,借助教师制作的线段图课件中的直观演示,一步一步地掌握在“线段上植树问题”的三种情况和解答方法。然而,这些思维含量不高的小问题来自教师,学生思维处于被动思考解答的状态,缺少主动性。课堂显得平稳,缺少生机与活力。随着教学推进,学生获得的是关于某一种植树方式的具体解决方法。面对练习环节的实际问题,他们缺少整体思考,出现类型判断上的错误,会因为没有经历“画示意图、分析找方法”的过程而不得法。

案例二:

教师给出的是一个实际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在一条长20米的路一侧植树,每隔5米植一棵,可以植几棵?把你的想法用简单的示意图画下来。

学生尝试独立画图解答后,首先要汇报个人的做法,集中大家的智慧,可以得到5棵、4棵、3棵三种不同的植法。这时教师会质疑:“都是在20米路的一侧植树,为什么得到的答案不同?”然后让学生到前面展示自己的植树方案,说说自己的想法。学生结合自己画的线段图说出自己的植法和计算过程,教师追问“+1”、“-1”的理由。最后,教师利用线段图(课件)归纳总结出三种植树方法,让学生给这三种不同的植法起名字,总结解答方法。

这位教师创设了源于实际的具有开放性的问题情境,并放手让学生尝试自主探究,易于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面对这些实际问题,学生的思维是开放和发散的。当学生个体自主探究出现分歧答案时,即出现“5棵、4棵、3棵”的不同结果时,学生会想方设法地阐述自己的道理,力求得到伙伴的认可,借助线段图的直观效果,学生的思维实现积极的碰撞,可以分享彼此的智慧,体验学习的快乐。

相比案例一,学生的思维受到激发,活跃起来,自主思考与探索的空间加大。通过自己的画图分析与交流分享,他们获得了对“植树问题”几种情况的整体认识。面对练习环节的具体问题,这些学生能谨慎思考,作出判断,并借助线段图,给出相应的解答。

案例三:

教师把这节课命名为“画简图、找规律”,共安排3次探究活动。

(1)学习“画简图、找规律”的方法

教师以“一根长绳剪1次成几段?剪2次成几段?”为题,引出画简图的方式,让学生说说黑板上两个示意图所表示的意思是什么,之后教师布置探究任务。

任务1:边画边填,找规律

学生边画边填。在汇报阶段,在表格最后一组的空格处,教师问:“如果剪50次的话,是多少段;99段的话,要剪几次?”学生可以顺利、快速地说出正确的结果。教师问:你们发现了什么,进而总结出“段数=次数+1”的规律和“画简图、找规律”的方法。

(2)独立探究植树问题

这一步是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的。在交流阶段,可能会出现三种情况,在学生说明理由的基础上,教师用课件展示其合理性。

任务2:在马路一边种植7棵树,你会怎么种?用画简图的方式完成“小探究”。

小探究:

我发现:树的棵树是( )

段数是( )

我猜想:段数=棵树

我验证:再按这样的方式种些树,看看猜想是否成立?

我的结论是: (3)交流合作、总结规律

任务3:小组合作完成填表

如果说案例二较好地解决了“植树问题”解答方法的问题,那么,案例三是在教给学生探索发现、解决问题的常用方法――画简图、找规律,“植树问题”就成为“画简图、找规律”学习的载体。

课之伊始,教师直接揭示“画简图”的方法,接着用这种方法完成任务1,让学生一边在线段上画,一边将结果记录在表格中,发现“剪的次数”与“段数”间的关系。所以,一些学生只“剪”了几次就不继续“剪”了,直接在空格处填上自己的推想。

借助“剪”形成的“点”与种树需要的“点”的相似性,教师再让学生完成任务2,进行独立探究。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发现、猜想、验证、结论”这一探究思路,将三种植树情况进行展示交流,集中思考“棵数”与“段数“的关系。此外,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具有研究性学习任务的学习材料,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边做边记录,体验探索发现的乐趣。

在课堂小结谈收获时,教师在学生总结出“植树问题”的三种情况与解答方法时强调“规律会忘记、画个简图找一找”,从始至终围绕学习“画简图、找规律”的方法进行。

二、案例反思

这三个案例,教师超越以往教“教材”的范式,进行了自己独具匠心的思考和设计,但他们的教学差异是显而易见的,尤其是在学生思考空间方面。这就引发笔者进一步地追问:怎样才能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

1.教学定位

在课堂上学生获得什么,这属于教学目标定位问题。案例三定位在“方法学习”,案例一、二定位在“解答植树问题”,这就有了本质的区别。学生掌握了“画简图、找规律”的方法后,即使忘记了“植树问题”的规律,画个简图找一找就可以解决。

因为“植树问题”是一类数学问题的模型,由植树可以演变为安灯、锯木头、敲钟、楼层高度等问题,包括总长、间隔、段数与点数四个要素。学生掌握这一类型的题目关键是进行准确的判断:总长÷间隔得到的段数是否与实际的点数吻合?“一端种”时“段数”与“点数”正好吻合。另外两种情况需要调整,是+1,还是-1?因此,“植树问题”是教师在向学生渗透研究问题的严谨态度和结合具体问题作出具体分析思考的方法和习惯,是对学生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进行训练的最好时机。

不仅是“植树问题”,如果学生学会用“画个简图找一找”这把金钥匙,许多数学问题也会迎刃而解,避免出现“有点变化就不会、遇到新问题就束手无策”的情况。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起来,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提高,不再局限于“教师教”,学会“自己学”,激发自身的探究热情,形成发展动力,这才是教育“为人的一生发展奠基”的价值所在。

怎样才能像案例三中的教师那样站得更高、挖掘得更深,使学习的价值更为丰厚,教学更有品位呢?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提高对数学教育的认识,用先进的学科教学理念来统领教学。而且,教师也要练就对学科知识作出深刻解释的功夫。教师对教材的解释不应局限在掌握概念、公式、性质、法则等知识层面,要发现知识背后蕴含的思想方法、兴趣习惯等有价值的内容,想方设法地优化设计,实现其价值。

因此,教师在分析教材时“想到什么”很关键,要明确学生可以从中学到什么是实现教学价值最大化的第一步。这一步迈得大、跨得高,教学境界才有可能得到提升。

2.问题的动力性

思维源于问题,问题具有启动和导向的功能。教师提问的根本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寻找到某种正确答案,而是要学生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思维得到拓展。在案例一中,一问一答、层层推进式教学,往往对问题的思维空间较小,思考价值低,能够照顾全班学生“齐步走”,但难以激发学生愿意接受挑战的激情,不能给学生提供探究和展示的机会。学习过程是认知与情感双轮驱动前行的过程,缺少情感参与,课堂就失去生命力。学生得到的知识、方法往往也是零零碎碎的,不成体系。

相对而言,案例二和案例三中教师提出的问题、布置的任务是有意思的、是开放的,容易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案例二在学生完成阶段任务的基础上,教师用“都是在20米路的一侧植树,怎么得到的答案不同?”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一步说理与展示,实现集体智慧的碰撞与分享。案例三中教师布置的任务2抛开“总长、间隔”这些解决植树问题的非关键要素,仅保留“一边种7棵”和“怎么种”这两个核心要素。学生在尝试解答的过程中扮演探索发现者的角色,独立探究,组织小组合作填表,梳理形成对“植树问题”的整体认知,为灵活解决实际问题作好铺垫,培养缜密性的思维。

3.材料与活动的选取

“植树问题”是小学四年级学生的学习内容,他们的现有基础与要达到的目标有一段差距。缩小差距的关键是发现学生的现有起点,适应他们的思维特点,提供适当的学习材料,组织恰当的学习活动,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三位教师都想到利用“线段图”这一直观手段,但用法不同,导致学生活动及其效果的差异。案例一,教师运用自己做的课件,学生仅是观察者,看到三种情况,但没有亲身体验;案例二,教师用“把你的想法用简单的示意图画下来”、“结合自己画的线段图谈自己的植法和计算过程”进行引导,学生要自己动脑算分几段、种几棵,自己动手画、动口去表达自己的想法,用眼去观察、用耳去倾听他人的方法,这使得学生的感官被调动起来,思维处于活跃的状态。教师的课件展示用于学生亲身实践后的总结梳理,便于让学生形成整体认识。

值得一提的是案例三,教师在此基础上提供了一份学习材料,其中的三个任务并不复杂,简单的文字和几条线段,却融入教师对学生学习路线的预测和引导,边做边填,思维是有序的,而且是在走科学家探索发现的道路,这对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积极地探索发现搭建了桥梁。

百度搜索“360范文网”,海量范文文章任你选择!文章共字

菁英职教网文章归档 教育资讯 留学攻略 七品教育网站地图xml
243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