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政治论文(精选5篇)

| 婕音

推荐文章

菁英职教网 培训啦 留求艺

高一政治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硬性灌输 软性灌输

[作者简介]房咏梅(1970- ),女,山东汶上人,通化师范学院政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吉林 通化 134002)周丹(1988- ),女,吉林通化人,江西师范大学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江西 南昌 330022)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2-0056-02

“硬性灌输”指采用有形的方式,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通过严格的规定和要求,把特定的内容传授给教育对象。主要包括理论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培训、理论研讨等具体教育形式,其在高校中表现为各高校利用课堂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传授的教学形式。“软性灌输”指采用无形的方式,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没有严格的规定和要求,把灌输的内容融入一定的载体之中,使受教育者在耳濡目染中接受教育。“软性灌输”贯彻了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渗透原则、民主原则、层次原则、激励原则等重要原则,是上述诸原则综合运用的一种理论成果。实现“硬性灌输”与“软性灌输”相结合,有利于解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落后而影响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等问题,有利于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为党的方针、路线、政策服务的作用。

一、积极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

积极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有助于“硬性灌输”与“软性灌输”相结合,它是实现“硬性灌输”与“软性灌输”相结合的最直接的方式。社会实践活动作为活动载体之一,能较好地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活化”,让人们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只能在将受教育者个体的社会生活尤其是政治、道德生活的直接经验与社会文化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智慧相结合的形式中才能取得,所以需要有一种媒介将两者联系起来,社会实践活动就是两者相结合的重要媒介。一方面,社会实践活动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得以生动、形象、具体地展现出来,使受教育者能够直接感知它,并将对教育内容的理性理解和感性认识结合起来;另一方面,受教育者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又在践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从而产生直接经验,能够更好地将教育内容内化,极大地感染人们,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因此,为了实现“硬性灌输”与“软性灌输”相结合,我们提倡高校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社会生产活动和社会服务活动相结合。

1.积极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社会生产活动相结合。社会生产实践活动让受教育者知道了“硬性灌输”教育方法所传授的理论知识是怎样产生的,让受教育者在知其然的同时又知其所以然,使受教育者在头脑中形成了一定的理论知识体系。积极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社会生产活动相结合,首先,高校要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生产活动,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其次,教育者要及时将受教育者在生产活动中获得经验进行归纳总结,并将这些经验与书本中相应的理论知识进行比较,让受教育者在比较中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积极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社会生产活动相结合,不仅是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基本方式之一,也是实现“硬性灌输”与“软性灌输”相结合的有效途径。

2.积极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社区服务活动相结合。参加社区服务可以使大学生全面了解社会并不断充实和完善自我。高校应坚持理论学习,同时与各种社区服务活动相结合,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开展“科技、文化、教育”下基层、进社区活动,让学生到基层接受锻炼、增长才干、坚定信仰,让学生在服务群众中深入体会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积极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社会服务活动相结合,作为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法之一,有利于受教育者亲自去领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指导自己的实际行动,真正实现主人翁应有的权利。同时,它也间接地为实现“硬性灌输”与“软性灌输”相结合并改变原来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过于抽象的问题。

二、积极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

校园文化是校风、教风、学风最直接的反映,具有内在教育导向和潜移默化的功能,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最佳载体。因此,在积极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方面,我们要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从而实现“硬性灌输”与“软性灌输”相结合。

1.积极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校园物质文化载体相结合。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物质文化载体相结合,是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校园文化载体相结合的具体措施之一,它可以潜移默化地使受教育者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所讲授的理论知识,为实现“硬性灌输”与“软性灌输”相结合奠定坚实的基础。高校可以充分利用校园建筑景观、校园绿化和美化、场馆布置、文体设施、教育教学设施等来宣传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让受教育者随时随地接受现阶段国家正在提倡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高校还可以根据高校培养目标、办学历史和办学传统,对校园建筑、公共设施、主要道路、办公场所等进行全方位的设计,赋予物质环境以深厚的人文底蕴,充分发挥它们导向、凝聚、激励、协调等教育作用。

2.积极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校园精神文化载体相结合。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它主要包括学校的教育理念、办学方针、治学态度、道德观、价值观、校风等。社会转型期,当代大学生往往处于反抗与屈从、自负与自卑、自信与气馁等困惑和矛盾之中。通过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精神文化载体相结合,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深入受教育者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让受教育者在学习和工作中接受系统的理论知识,并让所传授的理论知识更加细化地渗透到受教育者的头脑中。积极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进入校园精神文化载体为实现“硬性灌输”与“软性灌输”相结合起到了一定的引领作用,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起到巨大的作用。

3.积极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校园制度文化载体相结合。在高校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校园文化制度载体相结合,可以防止“硬性灌输”与“软性灌输”相结合的教育方法再次落入思想政治教育重制度轻育人的误区。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可以使校园制度更加合理化、人性化,使校园制度发挥其本来应该具有的育人功能,这也为实现“硬性灌输”与“软性灌输”相结合的教育方法发挥育人作用奠定了基础。在高校应充分利用师生道德行为规范、校园管理制度、勤工俭学制度、奖惩制度和社团活动制度等校园制度文化载体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促进学生养成文明举止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使“硬性灌输”与“软性灌输”相结合的教育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中长期存在。

三、积极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学生社区载体相结合

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与学生社区管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社区载体对实现“硬性灌输”与“软性灌输”相结合的积极作用,让学生在学生公寓和学生社团的各种活动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硬性灌输”与“软性灌输”的结合。

1.积极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进入学生公寓。首先,在学生公寓内设置党团的工作点,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情况,发挥党团组织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其次,在各公寓中建立学生自我管理组织,使其成为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重要载体;再次,通过创建文明宿舍、宿舍文化建设竞赛、公寓板报、宣传橱窗,开展遵守公寓规定、诚实守信等活动,让大学生时刻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时刻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和个人素质。公寓是学生日常生活、休息的主要场所,也是对学生思想产生重要影响的主要场所,把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推进学生公寓,更有利于促进“硬性灌输”与“软性灌输”相结合,并达到最佳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2.积极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进入学生社团。丰富的社团活动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它不仅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还可以反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追求的价值目标,是实现“硬性灌输”与“软性灌输”相结合的极佳渠道。因此,我们应高度重视学生社团建设,不断强化学生社团干部的学习和培训,配备专任指导教师对社团进行分类指导,注重教育和管理相结合,建立长效工作机制,通过对高校学生社团的建设,实现“硬性灌输”与“软性灌输”相结合,从而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四、积极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媒体载体相结合

在实现“硬性灌输”与“软性灌输”相结合的教育方法上,积极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媒体载体相结合,正是充分利用了媒体时效性强的特点。

1.积极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进入电波媒体。电波媒体作为媒体的一种,其在实现“硬性灌输”与“软性灌输”相结合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采用广播电视这样形象化的手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弥补了过去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僵化、时效性不强、内容传送滞后等方面的不足,为广大的学生更快捷、有效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便捷的条件。因此,高校应积极地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进入电波媒体,使“硬性灌输”与“软性灌输”相结合的教育方法在高校中得以实施。

2.积极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进入平面媒体。平面媒体主要是指报纸、杂志等媒介。充分发挥平面媒体的作用,使“硬性灌输”所传授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软性灌输”教育方法的帮助下,让受教育者更好地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理论得到传播和弘扬。因此,我们提倡在高校中要积极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进入平面媒体,做到从无形中推动“硬性灌输”与“软性灌输”相结合。

3.积极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进入网络媒体。提倡积极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媒体相结合的过程中,不能缺少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媒体相结合这个重要的措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进入网络领域,实质上就是实现“硬性灌输”与“软性灌输”相结合的助推器,为实现“硬性灌输”与“软性灌输”相结合提供了便利条件。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网络媒体相结合,大大提高了实现“硬性灌输”与“软性灌输”相结合的速度。另一方面,在网络领域中,高校通过切实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领导和管理,使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野得到拓展,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引导大学生的行为活动。

[参考文献]

[1]郑润权,陈杨.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9).

[2]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程敬华,万宝方.马克思论实践与人的本质[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

高一政治论文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土渠道和主阵地,是大学生的必修课,在高校素质教育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提高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增强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说服力,必须构建政治理论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机制。

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大学生的必修课,在高校素质教育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其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如果不考虑社会文化消极面的负面影响和抵消作用,仅就课堂教学本身而言,制约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主要问题,除了传统政治理论课教学“我讲你听”,缺乏足够的吸引力,使教学陷入“注入式”和“填鸭式”的泥潭,从而严重挫伤学生学习热情,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政治理论教育与人文教育相分离。因此,创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机制,实现政治理论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是深化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

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胡锦涛同志强调指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要使大学生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不仅要大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更要大力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只有真正把这项工作做好了,才能确保党和人民的事业代代相传、长治久安。他要求高校必须把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始终不渝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充分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主课堂、主渠道的作用,全方位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多方面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这对高等院校政治理论课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从根本上解决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实际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的难题,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政策性、历史性和现实性的统一,提高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为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服务。

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既不同于一般的专业课,也不同于一般的公共理论课,是集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政策性、历史性和现实性于一体的理论课。我们开设这些课的目的,就是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从而增强全面理解贯彻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增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精神动力。要使这门课的政治性与思想性、理论性与政策性、历史性与现实性有机的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政治素质,必须以教学为中心,充分发挥这门理论课的教育功能。但是在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对政治课的教学及其作用的评价总体比较低,与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还不相符。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各个高校和政治理论课教师付出了长期的艰巨努力,教学改革年年搞,年年成效不大,主要还是因为这些教学改革措施没有真正触及现行政治理论课教学机制。仅就课堂教学本身而言,制约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效果的主要问题是政治理论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分离,理论和实际相脱离,使政治理论课变成了空洞的理论说教。要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吸引力和说服力,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和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最佳方法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在政治理论教育中注人大量的人文知识的内容,实现政治理论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有机融合,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吸引力和生动性。政治性并不排斥人文性和知识性,相反,只有用丰富的人文社科知识和理论去通俗化地阐述意识形态的选择和国家道路的选择等问题,才会使大学生在理性自觉的层次上理解为什么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去占领高校思想文化阵地。二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主要是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所谓思想实际,一部分是学生个人的思想问题,另一部分是学生所关心的党和国家的现实问题。只有解决学生这两方面的思想认识问题,才能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说服力和针对性,使政治理论课成为学生成长需要的课程,这样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才能真正受到学生的欢迎。多年来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实践也表明,那些教学效果好的教师,往往是一些知识比较渊博的老师,渊博的学识使他们能够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使政治性和人文性紧密结合,旁征博引,不但澄清了学生的模糊认识和价值观念,而且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开拓了大学生知识的视野。因此,实现政治理论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是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根本出路。

(二)

实现政治理论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有利于完善大学生的人格。可以通过教育使大学生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使他们不仅拥有专业知识,而且了解自己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能够对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事件进行独立的分析和判断。能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中国近现代社会的性质,了解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规律,提高理论水平,正确理解党和国家的现行政策,使我开辟了视野,对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了更宽的知识基础。能够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提高了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使学生从革命先辈那里受到极大的教育,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增强了共产主义信念和历史责任感。系统地学习了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发展和历史功绩,可以看到历史的连续性,增强对党的了解和信任,明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激励同学们更加珍惜今天,刻苦学习。大学生应该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是一个爱国者,一个有文化艺术修养、道德高尚、心灵美好的人,拥有学科专业知识的人,一个未来的工程师和专门家。他们必须了解自己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必须能够用自己祖国的语言文字进行流畅的阅读、思考和表达,必须能够对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事件进行独立的分析和判断,还应该对文学艺术有一定的了解,应该了解其他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和现实。所有这一切,都必须通过系统的政治理论教育和人文教育相结合才能实现。

实现政治理论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有利于培养具有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尤其对于提高理工科大学生的全面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培养具有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对于理工科大学生而言,人文社会科学在提高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有利于培养大学生把王程技术问题同社会问题相联系的意识和能力,使他们有把工程问题置于整个社会系统中综合考虑的能力。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是当代科技发展的基本特征之一。许多工程问题并不单纯是技术问题,而且还涉及到社会的文化、伦理、心理、环境等问题。因而,一个现代王程技术人员,不仅要有能力处理工程本身的问题,而且还应有把工程问题同社会问题相联系的意识和能力。对工程系列大学生教的育培养目标,应将技术工作者变为技术人文主义者,使他们有对全人类负责的高度责任心,有足够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有把工程问题置于整个社会系统中,进行政治的、经济的、法律的、生态的、心理的、以至于伦理的综合思考的能力。

(三)

改变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现状,构建政治理论教育和人文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机制,要在现有教学条件和教学手段的基础上,创新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健全和完善教学模式,彻底改变政治理论课教学“单打一”,“一头热”的局面,增强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说服力,使其成为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课程,提高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1)充分认识到政治理论课的特殊重要性,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提高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水平。政治理论课既是知识性的课程,更是政治课程,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各个高校要加大投入力度,改善教学条件,营造政治理论课教育的良好氛围。主要是加大对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配套投入,购进一批配合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音像资料、人文音像资料,改善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自身学习条件和备课条件。要利用现代化的手段广泛、深入了解和掌握理论前沿,吸收有价值、有意义的理论成果为我所用,并及时地将这些理论成果融人的教学体系中,使教学紧扣时代主题,具有时代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努力提高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增强其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提高教师的整体人文素质,使他们成为既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又有渊博的学识的教师。教师要担当起“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扮演好教学过程中的主导者角色,就必须用渊博的知识征服学生,用高尚的人格熏陶学生,用耐心和爱心感染学生。这就要求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师加强课程的教学研究,立足于使这门课的政治性与思想性、理论性与政策性、历史性与现实性有机结合起来,在搞好基础理论研究的同时,加强对重大现实问题和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的研究,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说服力和阐释力。

高一政治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

人才是一个国家持续发展的关键,是源动力。我国目前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阶段,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有知识过硬、政治立场坚定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人才的培养方面担负着重大的责任和使命,而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却面临着重大挑战,遇到了困难,如何去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增强其实效性和吸引力,这就需要我们对目前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进行改革。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中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大学是知识储备的重要时期,也是思想日渐成熟的关键阶段。目前国家间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日益频繁,与此同时也带来了各种思想的撞击,既包括内容积极健康向上的思想也包括一些如西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思想,以及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金钱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享乐主义等负面思想的影响,这些现象和思想的存在不利于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而需要通过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和吸引力帮助他们摆脱和克服各种不良思想的影响。

2.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的“希望工程”,是提高全民族素质、建设社会精神文明的“基础工程”。大学生通过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学习,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同时大学生作为我国民众中文明素质较高的群体,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也会起到榜样示范的作用,从而有利于提高我国公民整体的精神文明素质。

3.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要实现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的目标,人才是关键。通过在高校中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有助于当代大学生了解我国的历史和现实,了解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不足,有助于增强他们的历史荣誉感和责任感,给他们以学习的动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使之成为具有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素质的优秀人才,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生力军。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的发挥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还存在差距,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和探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面临的挑战,寻找解决途径,充分挖掘和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活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立场坚定的建设者。

1.学习认知不明确。大学生对思政理论课的认知存在偏差,一部分大学生对高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认识不清,觉得开设的这些课程与自己所学的专业没有多大联系,与就业也不直接挂钩,认为对自己没有什么帮助。因而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兴趣不浓、积极性不高的情形,产生了懈怠厌倦情绪。这些认知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发挥,影响到教学目标的实现。

2.理论和现实的脱节。人类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经济全球化的脚步日益加快,国际间的交流日益密切和频繁,这也带来了各种思想的交融和撞击,包括西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对我国青年学生的影响。同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出现了一些唯利是图、道德失范的现象,这些无疑对青年学生产生较大的冲击,而我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对这些问题没有进行有针对性的解决。

3.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单一。一方面由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内容上与中学的课程内容上存在重复的现象,使学生感到大部分教学内容在中学阶段都已学过,难以产生新鲜感和求知欲,为此在课堂教学前已产生了排斥心理,降低了学习兴趣和动力;另一方面我们现在很多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要还是采取传统的一言堂的教学方式,仅仅是教师单方面的教,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没有得到很好发挥,课堂教学的效果也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

4.考核方式的单一。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方式还是比较单一的,一般都采取闭卷的考核方式,对学生平时表现的不够重视,造成了学生认为公共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只要期末时死记硬背就可以的错误想法,同时也导致学生不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对平时的讨论、辩论、演讲等教学环节不够重视。同时现在很多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人数比较多,使得老师很难了解每个学生,和学生进行深入的交流,这也制约了实效性的发挥。

5.实践教学环节的薄弱。为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必须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二者有效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带着理论走入社会,感悟实践,从而增强理论知识的信服力,也有利于增强他们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然而在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实践教学环节是非常薄弱的,在现实生活中难以有效开展,造成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相脱节,导致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不够。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措施

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教育发展的出路在于改革,只有改革,才能发展教育。国家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国情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正确认识肩负的使命,努力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和时代同步、和青年同步,吸收新思想,解决新问题,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到新的水平。

1.高校要深化对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要性的认识,加大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倾斜力度。高校要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人才培养、社会建设和国家发展方面所起的巨大作用以及国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视程度。国家相关部门先后下发了16号文、《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相应的“实施方案”即05方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政【2008】5号)等文件,以此加强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而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落实的基地在高校,这就要求高校要深化认识,加大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切实加强和改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软硬件,如基本课时的保障、多媒体硬件设备的投入、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培养等等。这样通过多方面的努力,一定能够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和吸引力,满足国家人才发展的需求。

2.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高质量教学的重要保证。合格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较强的科研与创新素质和广博的知识结构。一是要加大对教师培训工作的力度,特别是对中青年教师和学术骨干的培养和培训,提高他们的基本技能和业务素质;二是要形成合力,促进辅导员教师、班主任教师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之间的交流,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了解学生的实际,以及可能存在的问题,这样在教学中有针对性的解决,以增强教学的实效性;三是改变一言堂的教学方式,教师要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着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实际效果。

3.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实践教学的比例。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增进大学生了解社会、认知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更好地了解社会、感悟社会,实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并学会用理论去分析、解决现实问题,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功能;另一方面,高校要克服困难,联系更多的社会实践基地,满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需求。

4.加强考核方式的改革,注重对学生的全面考核。公共思想政治理论课除了试卷的考核方式外,还应考虑到学生在平时的讨论、辩论、演讲等综合素质的表现,着重从整体方面来进行考核,以全面地考察学生的知识、能力和觉悟,将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

5.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提供外部环境。为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和谐校园文化的构建是必不可少的。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我们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和实际,解决他们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惑,营造一种积极的温暖的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譬如社团、文体、报告等活动的开展。在这种和谐的校园文化中能够帮助和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增强他们的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情感,实现高校人才的培养目标。

6.高校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间的交流与探讨。为了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其吸引力,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我们还应实现高校间的交流和探讨。对教学经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交流和探讨,集思广益,以期形成效果明显的方式方法。

当然,高校公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改革与探索不是一蹴而就的,它会随着社会实践的深入而不断变化,需要我们紧密地关注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关注学生的实际,加大对公共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力度,提高其针对性和实效性,实现国家人才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高一政治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文化;思想政治;评价

[中图分类号]D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2)06 — 0136 — 02

“文化”这个词,一向有从小到大、从狭到广的多种涵义。在中国民间,曾把“识文断字”,即上过学,受过教育,有知识,就叫做“有文化”。这大概是最狭义的文化概念了;在学术上给文化作界定,又往往把它说成是“人类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在内,成了一个几乎无所不包的广义概念;而我们现实中所强调的文化,则是特指“观念形态的文化”,即由思想理论、宣传教育、新闻出版、文艺演出和文物管理等构成的领域,这是介于最“小”和最“大”之间的“中”义文化,实即“精神文化”。而这些都仅仅是从概念的外延方面来说的。“文化”这个词,无非是用一个整体性的抽象概念,给人类生存发展的这种根本方式、基本过程、基本状态和总体成果本身,作出了一个概括性的描述。所以恩格斯说,对人类而言,“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文化强国”这一新名词,这一战略使“文化”再一次成为我们生活中的“热点”。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高詹眼属,把“文化”的理解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在这样的环境下,作为具有传承文化的高等院校更应该在这个基础上去认真的研究和探讨,而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更应该有的放失,确保我们培养的人才又红又专。本文旨在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现状以及对问题提出建议,以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更加科学、完善,从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

一、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的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人们在不断追求物质生活条件,物质需求得到了足够的满足,而人们确忽视和淡漠了我们的精神,党的十七届六次会议在京召开,党中央提出了“文化强国”战略,那么作为大学在文化传承上更应该走在前面,所以对大学生青年的思想政治工作就尤为重要,而这个环节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工作就越显突出,那么如何提高我们的育人手段成效就成为我们不断研究和探索的课题,因此我们必须去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质量问题,要解决这一课题只有从思政课的教学入手,即教学评价工作。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就是指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标准规定的教学目的和任务的指导下,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所构成的,在规定的时间内以教学班级为单位进行的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教学评价具有诊断、激励、调节、教学的作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评价主要以下三个方面的功能:

1.判断的功能。思想品德课堂100分钟的教学活动,教学目标是否实现?教是怎样设计的课堂教学?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开展了哪些活动?学生通过哪些学习方法习得学习内容?在课堂教与学的活动中折射出怎样的师生关系和课堂气氛?课堂教学实效如何?等等这一系列问题,最终都要通过课堂教学评价活动得出答案。正是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分析评价过程中,体现出了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评价的最基本和最原始的判断功能。

2.导向功能。导向功能是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评价最根本的功能,通过评价活动一方面给教师教学指引方向。具体表现在:(1)教师借助课堂教学评价,了解学生的起点行为,确定有效课堂教学的起点,在此基础上设计自己的课堂教学,使之活动的开展更符合学生的兴趣,学习方式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习内容更易于学生领悟和应用。(2)思想品德课教师通过了解自己课堂教学评价的反馈信息,作为改善自己教学实践的依据,帮助学生做出最佳的学习决策,实现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评价促进学生学习的功能。

3.激励功能。即激励学生学习、激励教师提高、激励完善课堂教学。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评价活动中,教师和学生往往处于被评价者的地位,他们需要激励和尊重激励功能还表现在,评价活动反馈的信息一定要给教师和学生个性化的帮助,尤其是给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指导,激励他们在教育教学方面不断完善,随着时代的要求而发展。同时使学生通过教师的教育和引导,使自己在思想道德和行为上感受到进步与发展,共同构建师生双方的成就感。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现状及评价系统分析

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现状分析

随着高等教学的不断改革与发展,以及当今社会的多元化态势,使学生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所处环境具有相对开放、多元的价值观念,对加强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尤为重要,而我们怎样按照大学生人才培养目标去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去引导和培养大学生坚定信念,坚信理想,这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必须研究的课题。

目前大多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关于教学评价的方面,都是参照高校的教学评价体系与本校实际情况结合得出的。但仍然缺少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及动手能力、理论课实践教学特色、实践教学学生团队评价等等指标评价。没有形成一个比较科学、完整、适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评价体系。

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系统分析

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壮大的今天,高等教育质量的保证已成为大众关注的重点,而高等大学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己应运而生,成为判断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评价虽然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但总体来讲还存在许多的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评价理论不够完善

在高等院校教学质量评价中,随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05”方案的实施,教学质量的评价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和管理的重要手段和方法,更加突出地提上了议事日程。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教学评价束缚于有限的测量领域,追求教育者外在的感性形式,很少涉猎有关授课对象的生命成长、精神发展、道德完善等价值领域的问题。这些落后评价观念的存在,制约着高校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2)对学生主体性的忽视

大学生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评价过程中一般都被看作是评价客体,只是笔试成绩的外在显现者。他们大多处于消极的被评价地位,其积极性、主动性没有得到很好的调动,没能体现出学生自我评价对于教学实效的价值,忽视了大学生在各个时期的发展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形成性评价,仍然过分强调精英教育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大众化教育以发展为核心的综合功能,仍然忽视评价者积极的反馈被评价者积极的认同,使评价结果反馈的反思、导向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

(3)实践性教学评价的缺失

思想政治理论课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理论教学一般以老师授课为主,侧重理论的阐述和理解,而实践教学是把理论与实际、课堂与社会、学习与研究紧密联系在一起,以便培养学生的联系实际思考问题、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自主研究问题等实践能力的多种教学方法的总和。目前大多数高校更为注重理论教学,对实践教学不重视,缺少能体现学生素质发展的实践性评价,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考核较少,忽视了对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以及政治参与能力的考察,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发展,同时制约着大学生思想品质的理论与实践指导,对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受到严重的影响。

三、对策建议

为了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提高以适应当前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与需求,建立和完善具有当地特色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势在必行。

1. 完善评价理论

在建立和建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指标的同时,要更加重视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的研究,在原有的理论基础上,建立典型案例分析制度和毕业生信息反馈制度,每学期结束后通过进行典型案例及事件分析,找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进化需要改进的地方,从而总结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的成功经验。对于消极事件发生的原因及其对学生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从而找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需要加强的方面。

2. 完善实践教学指标评价体系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评价中教师的主体评价作用当然是很重要的,但重视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参与教学十分重要、思想政治理论课参与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察,这一指标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政治理论课跳出以往教学评价中片面的只以试卷和作业的考察形式,完善了实践教学评价机制,转变了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帮助者,引导学生利用课题理论知识,结合当前社会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思考学习,建立以教师为引导、学生为评价主体的实践教学评价机制,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激发学生的创新学习精神,同对又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观,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真正成为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须,为国家和党的事业提供可靠的人才保障。

3. 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的准确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的影响,是针对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分析,因此,在评价中要建立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监督评价制度,在评价结果的表述中,力求全面、客观、准确,使评价结果具有极强的权威性、启发性、激励性。同时,在学校系统内部引入竞争机制,建立多元评价主体系统,确定均衡的评价内容体系,在评价过程中要坚决的去行政化,积极的加强老师与学生关系的协调,减少随意评价和打人情分的现象,完善教学评价制度,促使教学评价结果更为准确。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是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是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强大动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是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国家人才需要、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关注教学情境的营造以及关注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有效互动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面对快速发展的国家建设的需要,面对当今经济发展和人才的需要,如何培养合格的青年大学生,如何培养具有德才兼备的后备力量,都需要我们大家去共同努力,特别是我们培养人才的基地高等大学更应该肩负使命,加强对人才培养质量的监控,使高等院校成为人民真正满意的大学。

〔参 考 文 献〕

〔1〕 沈丽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性教学主体评价”体系的构建〔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9,(04).

〔2〕谢佳,谢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评价研究〔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1,(07).

高一政治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等学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改革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是培养青年学生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在高校教育环节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十六大以来先后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及《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并相继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和工作部署。十七大后,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进行了较大幅度改革,把科学发展观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贯穿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始终。但同时不容否认的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也面临着严峻的困境。比如学生学习兴趣低,缺乏学习热情;部分学生厌学、教师厌教;人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识存在误区;教学内容重复泛化,教学方法简单化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又掣肘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改革,使教育很难达到预期目的。所以需要对教学存在的诸多问题要进行实事求是的深入分析,既考虑学生和教师的主观原因,又考虑社会的客观因素,既考虑教学主体与课题,又考虑教学中介各环节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这才是科学的态度。以此态度指导教学改革,才能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并内化为他们自觉的行动。

一、加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师队伍素质建设是有效开展教学实践的关键

教师是教学实践的主导,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设计者和指导者。邓小平曾明确指出:“能否促进学生主动、和谐、活泼地发展,关键在教师。”所以,要有效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和水平,关键在于培养和建设一支坚信马克思主义,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和较强的科研能力、比较丰富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经验、献身思想理论教育事业的教师队伍。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现代社会科学文化知识日新月异,知识创新和更新速度越来越快。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理论品质在于与时俱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只有不断更新知识,不断调整知识结构,才能从思想上认识上跟上形势,不断提教学水平。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发展着的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继承者和传播者,也必须具有科学研究的严谨态度,客观理性的逻辑思维,坚持不懈的追求真理的精神。理论与现实的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生命力根本,他在认识论中再三强调理论必须回到现时中去指导实践,才能发挥其巨大威力。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都是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实践中,才日益深入人心,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改造客观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的。可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也就是马克思主义深入人心的过程。这一历史经验表明,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主题紧密结合起来,是历史赋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任务。在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只有具备了对马克思主义的透彻理解,才能把它与当代中国的现实结合起来,尤其是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阶段目标结合起来,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富有鲜活的教育意义。

按照邓小平的话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在这一过程中,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理论与实践的难题。这都加大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难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内容,客观上不可能包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所有方面。因此,能否及时对大学生的思想进行正确的引导,揭示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理论本质,直接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只有具备较高的基本素质,才能在大学生普遍关注某一问题的时刻,及时为其做出解答,也才可能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所以,在现行思想政治教育学习实践中,我们要大力鼓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深人进行教学研究和学术研究,提高自身教学和科研水平。加强学术研究,鼓励教师大力开展学术研究活动。由此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学科研“全能型”的教师队伍,以教学带科研,以科研促教学,教学科研良性湖动,从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二、完善更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内容是有效开展教学实践的基础

教材是制约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因素。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给“教材”下的定义是:“所谓教材,就是一个有目的的情境在发展过程中所观察的、回忆的、阅读的和谈论的种种事实以及所提出的种种观念”。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杜威是把教材作为活的知识来把握的。这里的“知识”决非死的、静态的知识、现成的知识,而是活的、动态的、生成的知识。这就是说,能够作为“教材”的知识,应该具有及时更新完善的与时俱进的功能。

但在现时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作为其教学知识的教材却存在诸多不足。如教学内容重复泛化。主要是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内容与中学时的思想教育课程衔接性差、重复多。据统计,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中学政治课有近1/4的课程是简单重复,学生感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空洞的政治说教;教材内容与现实存在一定的不相适应和滞后性,教材编写的特点决定了教材总是相对滞后于社会现实,导致了教材内容与现实存在一定的不相适应。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从教材和教师口中得不到对现实情况的合理解释,从而对教学内容产生了厌倦。

所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改革就成了理论课教学改革的一重要环节和内容。200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这个《意见》最终确定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新格局,即:在高校四年制本科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四门必修课。并决定举全国之力编写一套代表国内最高水平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并将其纳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重点项目,力争于2006年秋季开学后在全国高校(包括高职高专院校)统一使用。新教材的编写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和十六大以来的理论创新成果,充分反映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和基本经验,充分反映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有针对性地回答了大学生关心的理论问题。党的十七大召开之后,根据教育部要求,又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进行了新一轮的修改和补充,及时把十七大相关精神加入教材,反映了教材编写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三、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文化自觉是有效开展教学实践的核心

“文化自觉”是费孝通先生学术反思的思想结晶,是继“文明冲突论”后又一重大社会理论突破,是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必然要求,也是当今世界文化转型的时代需要。“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费孝通先生在此讲的“自知之明”应该具有两层意思,一是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知,这里的认知不仅仅局限于对本民族文化的认知,而且包含对外来民族、外来文化的理解、探寻。以便明白在多元文化交叉融合中,本民族文化处于何境地,较之他族文化,我族文化有何特色,在未来发展中该往何去。这是一种兼深度和广度的认知,不是传统意义上个人的自我反省和自我忏悔,而是走向自身文化深处、走向其他文化殿堂并筹划和追求民族文化理想的探索历程。二是认知的升华,即把对民族文化的认知上升为一种自觉行动的理念,也就是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把自身视为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把民族文化视为自身生命的组成部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分彼此、主客,合二为一。这样,就把保护传统文化作为自身使命,把认知内化为自身信念和行动指南,在新形势、新环境中自觉地去继承它,保护它,弘扬它,甚至不惜用生命去扞卫它。

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文化自觉,就是要让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有“自知之明”,即使大学生在认知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及其相关知识的同时,把此认知上升为一种自觉行动的理念,内化为自身行动的指南,自觉意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信念和准则,主动将之付诸实践,从而表现为一种自觉践行和主动追求的理性态度。

由于当前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利益多元化的影响,在多元文化和多元价值取向选择方面,部分大学生在政治信仰、价值观念方面发生了动摇,出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危机,对主流文化存在质疑。多数学生尚未形成稳定的价值观念,在一些问题上常常表现出矛盾或多变性,对社会主导价值和信仰抱有更多的“游离”态度。一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认识肤浅、模糊、有疑虑,信心不够。诸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这些主流文化价值观念受到扭曲、侵蚀和消磨。有些大学生文化价值观呈现明显的实用性和功利性的特点。有的大学生把参加政治学习,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积极参与学校所组织的各项活动等,作为实现个人利益的一种手段,希望通过政治活动和政治参与来锻炼自己的能力,实现个人的发展和要求。

所以,在经济全球化浪潮席卷全球之际,在世界多元文化互相冲突和激荡中,在多重世界观和价值取向碰撞与交融下,文化自觉作为当代中华民族应有的、正在增强的新型文化观念,对于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建设,是一种强大的内驱力。大学生是传统文化及国家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继承者和扞卫者,是外来文化的借鉴者和批评者。只有培养其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文化自觉意识,才能对中国文化的历史和现状具有清醒的认识和判断,对于当今世界文明发展的潮流以及中国应当如何应对这种潮流,就有科学的思考,大学生文化自觉的培养对于保持中国先进文化的丰富性和独立性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所以我们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按照时代的要求对多元文化进行审视、鉴别和筛选,强化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意识。这是我们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也是我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教学改革的核心。

上面就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高一政治论文(精选5篇)的全部内容了,更多精彩请持续关注我们。(本文共字)

菁英职教网文章归档 教育资讯 留学攻略 七品教育网站地图xml
245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