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技术企业审计(精选5篇)

| 婕音

推荐文章

菁英职教网 培训啦 留求艺

高新技术企业审计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审计

根据颁布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中规定,被认定为高新技术的企业,可以根据《企业所得税法》对企业减少15%的企业所得税,有效期为3年。但是在审计署的抽查中揭露了高新技术企业的逃税情况,这些高新资格所带来的巨大利益让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正确性空前的重要起来,在一定的程度上导致了国家税款的流失。对于一部分的企业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寻求各种各样的途径去获取高新科技企业的资格。所以如何避免此类的现象发生,中介机构的专项认定如何有效的发现虚假申报,已经成为人们将要思考的问题。

1.对于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审计的现状

1.1技术领域难以认定

国家重点支持的技术领域在企业申报的高新技术产品种类中,能否得到技术支持很难认定。对于注册的会计师,他们仅仅是财务专家并不是技术专家,在技术方面的认定已经超出了专业的能力。随着近几年高新技术申报机构日益增加,受到利益所驱使,辅导机构与企业联合一起对申报材料中涉及的产品进行过分的包装屡屡出现。这些情况的发生让其专业意见的可靠性大大降低,增强了审计的风险。

1.2对于账务的设置没有规范

对于大多数的申报企业,他们的收入并没有设置明细账,同时对销售的发票不够规范,与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产品与收入表中的名称不一致。企业所提供的高新技术产品通常也无法与各项目收入相对应。所以审计人员就难以判断高新技术产品是否匹配。

1.3核算的方法操作空间很大

对于利润或者税收方面,在核算的时候企业通常带有主观的因素,在财务运算过程当中带有一定的偏向性。在这些客观的条件下,审计人员对于正处于研发阶段或者开发阶段的划分是否有着资本化的标准以及研发的经费用在资本化后的摊销期限是否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是很难的。

1.4审计费用不够深入

企业在核对于申报高新技术企业都普遍存在着以下问题:第一,研究活动相关的记录不够完整;第二,研究活动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完善;最后,财务人员对于相关的研究活动了解不够深入等。对于研究活动的核算,企业财务人员仅仅停留在数据的表面,更多的关注于研发投入的比例是否能够符合规定。然而审计人员对于费用研发的审计也存在着基本依赖实质性的审计程序化,主要的审查研发费用在形式上是符合规定的,但是对于费用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审计不够深入审查。下面从直接投入和人员人工这两类研发费用的审计情况做出分析:

直接投入,它主要是对于研发材料的投入,在整个企业研发活动中材料费用一项占有很大的比例。在企业认定审计过程中,注册会计师们通过对收发存报表、领料单以及材料明细账等资料进行检查核实。在领料单上只要写明是研发领料的,注明研发项目的名称并且有研发工作人员签字确认的,都计入研发经费当中。

人员人工,它主要是关注研究工作人员的名单以及他们的工资额度,通过对研发工作人员的人数是否符合规定比例做出相应的审核,列入项目申报的名单与研发费用的名单是否统一、是否与企业签订了劳动合同、在合同中的岗位是否是研发岗位、是否在全面累计的工作时间不大于183天,企业是否为这些研发工作人员缴纳了社会保险、审核的工资列支资金是否跟个人所得税、工资单系统保持一致等,用这些来确定研究工作人员人工金额的准确性。但是在实际上对于非研发工作人员与研发工作人员的真实身份很难确定其界限、相关的研发工作人员所参与的研发活动时间的测定等方面做得却很少。然而企业大多数都会将非研发的工作人员混入到研发的人员名单当中、把研发工作人员未能全面从事研发活动的工资都计算到研发经费上,这些审计的时候会很难发现其中的问题。

2.对于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审计中存在的风险及应对措施和建议

对于提高相关的申报资料,要在研发项目立项表中细化,主要涉及的方面如下:第一,研发所需要的主要材料明细清单和价值;第二,参与各个研发项目所需要的时间以及研发人员的组成;第三,研发所需要投入的设备仪器清单以及使用的时间。上面内容要细化,对于有利于审计人员对实际发生的申报材料与研发费用进行对比,对产生差异的原因进行有效的核对分析。

对于各个级别的主管部门应该督促企业完善建立研发活动的内控制度,规范高新技术产品对研发费用的核算和收入。高新技术企业要严格的按照高新技术产品的收入申报项目建立核算所需要的明细账单,产品的明细要分类与销售清单、发票等内容一致,杜绝企业在申报时建立辅助账目、账目核算时不细分的情况发生,禁止企业在申报时假造数据的情况。企业要科学的合理的区分开发阶段以及研究阶段,采用合理的会计核对方法,真实有效的反映企业研究活动的投入情况。

成立专家审核机制,对各个企业申报的高新技术产品要事先组织相关的专家对国家重点支持的相关技术领域进行有效的评审,对研发项目立项明细表中相关的物力、人力上的投入要进行合理性的评价。

根据上述所诉说的优点有:首先,专家实现对企业评审有利于真实的申报,杜绝了企业经过第三方虚假申报的可能性;其次,将专家的评价结论与中介机构的审计工作结合到了一起,有效的解决了审计人员专业性的胜任能力问题,同时降低了审计风险。

3.相关的审计人员应该加强风险意识并且开拓审计想法

例如在研发材料的审计时,审计的人员除了要考核领料单以外,还要了解研发领用的材料,使其理论消耗与实际的消耗进行对比,检查生产领料的研发经费是否实际情况,进一步的核算账面领用数量的真实可靠性;在人员人工费的审计时,审计的人员要通过对相关人员座谈以及检查员工的履历表等对研发人员进行“身份”确认,通过检查活动记录去核对研发人员的研发活动时间等,对员工人工支出的合理性进行相关的确认等。根据上述所说的,审计人员要结合被审计企业的具体情况,活灵活用各种审计方法,减少审计的风险。只有这样,中介机构的专项审计报告才能够成为真正的高新技术企业评审的重要依据。

结束语

随着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审计工作开展5年以来,国家对高新技术企业的鼓励和扶持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高新技术企业作为经济转型的重要升级力量,不但可以享有所得税的优惠外,还享受土地税以及房产税等优惠,在减轻企业的税收的同时,大大增强了企业开展研发活动的积极性,为推动企业向着高附加值产品做出转变。但是随着复审和认定的工作的经常化与参加其中的企业数量增多,一些政策的规定不够完善,存在着虚假问题,所以希望本文给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审计的工作有一些帮助。(作者单位:信永中和会计师事务所南京分所)

参考文献:

[1]刘亚楠.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标准的优化及其技术资产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2.

[2]叶显根.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审计中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2,11:77-80.

[3]韩丽娜.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审计应对[J].审计与理财,2013,04:14-16.

高新技术企业审计范文第2篇

安徽铜陵华诚会计师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中国注册会计师、注册评估师、注册税务师、高级会计师,上海财大、上海国家会计学院“会计硕士”,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中国注册资产评估师协会“资深会员”,在《中国注册会计师》、《中国资产评估》、《财会学习》、《中国税务》等期刊上多篇。

根据《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以下简称《工作指引》)规定:企业申请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时应提供经具有资质的中介机构鉴证的企业近三个会计年度研究开发费用(实际年限不足三年的按实际经营年限)、近一个会计年度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专项审计报告,以及经具有资质的中介机构鉴证的企业近三个年度的财务报表(含资产负债表、利润及利润分配表、现金流量表,实际年限不足三年的按实际经营年限)。《工作指引》引入中介机构“专项审计”制度,其目的显而易见,中介机构对申报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费用、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实施专项审计,并出具的《专项审计报告》,审计结果应当成为评判申报企业是否符合高新技术条件的关键性证据。为了指导、规范注册会计师执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专项审计业务,确保执业质量,降低执业风险,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为此专门制定了《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专项审计指引》。遗憾的是:从审计署抽查的享受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的116户企业,竟有85户不符合高新技术企业条件,这些企业享受企业所得税税收优惠36.31亿元。一方面,这些“假”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直接导致国家税收的大量流失,也造成企业之间不公平性竞争;另一方面,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引入“专项审计”制度出发点是好的,但未能有效地防止虚假的高新技术企业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中介机构难辞其咎,发人深思。

一、高新技术企业在认定过程中“专项审计”制度形同虚设

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存在着巨大利益冲动,企业一旦通过了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可以在三年内享受15%的企业所得税优惠税率,从而获得一笔现实的或潜在的税收收益;另一方面,企业冠以“高新技术”的头衔,也是一种无形资产,它将会给企业带来其他的经济利益,如广告效应、地方政府对高新技术企业资金扶持等。一部分企业在这种多重利益驱动下,将不符合高新技术条件的经过人为包装,让其符合高新技术企业的条件,从而加大了审计的风险。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过程中“专项审计”业务竞争异常激烈,中介机构为了争取这项业务,一方面不惜牺牲执业质量,低价竞争;另一方面中介机构一味地迎合客户要求,对于不符合高新技术企业在专项审计过程中睁一眼闭一眼,不符合高新技术条件的企业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不足为奇了。此外,一些地方政府的主管部门如:科技部门、财政部门、税务部门等,为了完成当地考核目标任务,以及地区之间相互攀比,这些政府主管部门纵容或默许一些不符合高新技术条件的企业通过人为调整数据,让其达到符合高新技术条件的各项指标。由于上述主观、客观上的原因造成了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过程中的“专项审计”制度形同虚设,中介机构的专项审计工作只不过是走过场,完成必要的程序,为申报高新技术企业提供一种必备材料。

二、中介机构在实施专项审计工作中发现的突出问题

(一)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与非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划分缺乏标准和必要依据,注册会计师难以准确做出划分

目前,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与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没有明确的一一对应产权关系,各地还没有建立一套高新产品(服务)认证管理办法。注册会计师要对企业申报的高新技术以及高新产品(服务)的性能、特征、技术特点、应用的领域等全面了解、掌握,做出专业判断,在某种程度上超出了注册会计师专业胜任能力。如何判断申报企业的产品(服务)能够归属于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对于注册会计师来说也是个难题。注册会计师只能依赖于某些领域的专家,而这些特殊领域的专家往往来自于申报企业。

另外,部分申报企业收入核算不够明细,企业未专门设置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明细账,一些高新产品技术(服务)收入与非高新产品技术产品(服务)存在相互交叉,如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生产技术或工艺改变了,产品(服务)没有明显改变,这类产品(服务)收入是否属于高新产品(服务)收入?在专项审计过程中,申报企业将产品(服务)收入分为高新产品(服务)与非高新产品(服务),人为因素较大。

(二)申报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归集、分配不规范,人为调节因素过大

由于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大部分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或《企业会计制度》,也有部分企业执行《小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对“研发费用”归集内容、分配方法不尽相同,特别是“研发费用”资本化条件、内容区别相当大;《小企业会计制度》没有相关“研发费用”归集、分配规定,因此,申报高新技术企业采用会计制度不尽相同,从财务核算上讲,“研发费用”归集内容、分配方法无法有统一的标准。

《工作指引》要求申报高新技术企业设置“研发费用”辅助账目核算,并提供《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结构归集明细表》及相关凭证。注册会计师在研发费用专项审计过程中发现:大部分企业财务上通过“研发费用”科目归集的研发费用支出与企业申报的研发费用支出差异很大,且前者远远小于后者。申报企业“研发费用”辅助账目所反映研发费用支出是从“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管理费用”等科目中剥离出来,且将其分摊到每个研发项目上(研发项目少的有6个,多的有13个以上),申报企业在研发费用剥离、分摊过程中,人为因素难以避免。注册会计师在审核辅助账目核算“研发费用”剥离、分摊时,无法与财务上“研发费用”归集、分配结果相互核对,且很难反证,其归集、分摊缺乏合理性、准确性。

申报企业财务上通过“研发费用”科目核算发生额(包括费用化和资本化研发费用),与“研发费用”辅助账目核算发生额存在重大差异,主要表现以下几方面:

高新技术企业审计范文第3篇

1.信息技术对审计工作技术性支持

在经济社会发展迅速,社会面貌日新月异的今天,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在引进了信息技术的技术理量之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信息技术在其他各领域的广泛运用和产生的积极影响,为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机构引进信息技术手段起到了重要的借鉴作用。企业在信息技术的引进过程中,不仅升级优化了内部审计工作的技术能力,也对传统的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理念进行了改良创新,内部审计工作彻底摆脱了传统的形式主义局限,真正实现了为企业长远发展采集关键性数据的作用,信息技术发展前景广阔,能够及时吸纳世界先进国家的最新信息技术,对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和完善,企业的内部审计领域实行信息化管理,能够有效地避免由于审计工作出现误差而导致的企业经济效益蒙受损失。

2.提高了审计部门的权威性

在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社会分工不断明确的今天,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必须充分保证审计部门的权威性。在传统的大型企业中,很多企业的运行管理模式沿用旧式行政手段,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受到企业领导者与决策者的权力干预,一些领导者与决策者为了自己的业绩考核成绩,动用公共权力对企业内部设计机构进行非法干预,这严重影响企业效益考核的公平性,极易造成腐败。对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实行特有的权利保护,使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具有高度的独立性与权威性,让企业决策机构和领导机构不能够对企业内部审计机构进行权力干预,确保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工作的公平与公正。将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工作人员薪资福利情况,与企业经济效益脱离,使企业审计机构的工作人员不会因为对企业不良现象进行统计监督而造成自身利益受损,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与企业的领导者并非上下级的关系,而是平等地监督管理关系,这种公平合理的审计监管环境,会对企业实行高效率的内部审计工作提供良好的条件,为信息技术的引进和信息技术与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有机结合提供良好的现实基础。

3.大幅度节约了审计工作信息成本

我国各领域都已经对信息技术工作手段运用娴熟,办公无纸化已经成为许多企业习以为常的办公状态,电子计算机技术的一些列高科技手段被企业员工顺利接受并切实运用到工作之中,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引进信息技术会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企业审计工作的质量,提高审计机构工作人员的素质,节约大量审计工作信息成本,传统的纸质办公,在耗费大量纸质资源,影响国家木材资源的情况下,工作人员对内部审计材料进行手工书写,也影响了审计工作的准确性与规范性。信息技术具有良好的运算功能和规范的统计功能,在企业实行内部审计的过程中,能够很快的将审计工作需要的信息资源及时整合,以高效率的运算能力,对审计工作的信息进行准确的计算,为企业审计工作的进行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性保障。在节约大量审计工作成本的情况下,企业审计机构要积极转变思想观念,彻底改变以往效率低下时期对审计工作的认识,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手段在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中的重要影响和独有优势,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信息技术学习交流活动中,切实提高自身升级工作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信息技术可以高效率的获得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所需要的各方面资料,对资料采集的范围较广,避免了企业内部审核资料由于具代表性和普适性而造成的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误差,信息技术拥有一些列世界高端的审核复查系统,可以有效地对采集到的企业信息资料进行调查审计,避免审计过程中出现的误差为企业发展建设造成不良影响。

二、结语

高新技术企业审计范文第4篇

一、充分认识加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和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

加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和管理,是高新技术企业自身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是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的需要,是建设法治政府、服务政府的需要。加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和管理,不仅反映我区高新技术企业管理水平,也体现我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整体水平。对于培育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企业诚信建设,提高税收执法服务水平,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建立健全加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和管理工作的制度

(一)建立高新技术企业预申报制度。每年年初,拟申报企业对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条件,进行自我评价。认为符合认定条件的,填写《区国家重点扶持高新技术企业预报表》(见附件1),经当地镇政府(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同意后,报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和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和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在收到企业的预报表后,及时牵头相关职能部门,研究确认当年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具体名单,并向社会公示。列入名单的企业,需在省科技厅规定的申报截止时间前60天,将书面申报材料分别报区科技局、财政局、地税分局、国税局进行初审。

(二)建立高新技术企业联审制度。在收到企业上报的书面申报材料30天内,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和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召集区科技局、财政局、地税分局、国税局成立联审工作组,对申报的企业实行点对点的审核,技术方面的审核以科技部门为主,财务方面的审核以财政和税务部门为主。经区相关部门联审后,提出初审意见,加盖部门公章确认。对初审合格的企业,报经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和管理领导小组同意后,推荐申报到市相关部门再审;对不符合高新技术企业条件的企业,一律不予推荐上报。

(三)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年审制度。为做好已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三年一复审工作,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和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每年3月份左右对已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的知识产权、研发投入、高新技术产品及技术性收入比重、科技人员比例、产学研合作、科技创新情况等重要指标,按复审要求进行年度审查。年审采取现场考核、材料考核和财务考核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或委托中介机构,通过第三方对高新技术企业进行绩效评估。

(四)建立企业研发费用税前扣除协作制度。主管税务机关在收到企业研究开发费用加计扣除的申请后,应按分工协作的原则,由税务部门负责企业研发费认定的申请受理、审核及税前扣除,科技部门负责协助主管税务机关做好研究开发项目所属技术领域与加计抵扣政策的相符性和研究开发项目在本省相关行业技术先进性的鉴定,以规范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的税前扣除及有关税收优惠政策的执行。

三、全面落实加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和管理工作的各项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成立由区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区委、区政府分管领导为副组长,政府办、科技局、财政局、地税分局、国税局等部门组成的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和管理领导小组,负责全区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和管理工作,加强高新技术企业初审管理工作,对已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进行监督检查,受理、核实有关举报。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区科技局),负责具体日常管理工作。

(二)落实政策。对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自认定(复审)当年起可依照有关规定,申请享受税收优惠政策。企业所得税减按15%的税率缴纳,并在同等条件下,科技部门在科技项目申报等方面优先推荐安排。对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未形成无形资产的,在按照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研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

高新技术企业审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电信企业 内审人员 综合素质

作为在美国上市公司的中国电信企业,为适应当前企业转型与发展的需要,要求内审人员具备怎样的综合素质呢?

根据《中国电信集团广东省电信公司内部审计工作规定》内审人员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一)热爱审计工作,遵守职业道德,坚持原则,廉洁奉公;

(二)本科(含)以上学历;

(三)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熟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审计制度,熟悉本单位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制度,努力钻研,不断提升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适应审计工作需要;

(四)有较强的综合分析、沟通协调和文字表达能力。

从以上规定可以看出内审人员必须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包括职业道德、学识、实务经验、执业技能等,具体如下:

(一)职业道德方面:要求内审人员必须严格遵守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及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的相关规定,做到独立、客观、正直、诚实、勤勉、保密。

(二)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

1.内审人员应具备较全面的学识及较强的业务能力并熟悉电信企业的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不仅要有深厚的审计学理论功底,还要具备扎实的会计知识,懂得企业管理、经济法规和审计准则,拥有一定的实务经验,具备较高的职业分析判断能力;

2.内审人员应具有较强的沟通、协调等人际交往能力,妥善处理好与相关机构和人士的关系;

3.内审人员应不断接受后续教育,更新、提高和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笔者认为,电信企业内审人员应从以下几方面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提高内审工作质量与效率、效果,进一步提升内审监督与服务价值,为企业健康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与保障。

一、加强职业教德修养,恪守独立、客观、正直、勤勉和廉洁的职业道德

《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规定:“内部审计人员在履行职责时,应当做到“独立、客观、正直和勤勉”、“内部审计人员在履行职责时,应当保持廉洁,不得从被审计单位获得任何可能有损职业判断的利益。”内审人员在处理审计业务时,要坚持“客观公正”原则,实事求是,对审计中发现的每一项问题,都要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以法规和制度为准绳,不掺杂个人主观意愿,审计结论有理有据,审计评价客观公正,出具的审计报告才能得到认可与接受。内审人员在执行审计公务时,应做到“廉洁奉公”。正人先正己,内审人员自身先廉洁自律才能监督别人,保持良好的形象与声誉,体现审计监督的权威性,获取高质量的审计信息,从而提高审计工作质量。

二、积极参加业务培训和继续教育,注重知识的更新和扩展,不断增强业务能力

电信企业内审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内容相当深入。要对被审计事项作出准确合理的客观评价,内审人员必须熟悉相关的管理规定,既要精通会计、审计知识,又要具有经济管理、法律和计算机等专业知识。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与进步,国际资本市场对公司治理要求越来越高,国家将不断完善各种法规,电信企业也会不断建立健全各种管理制度,内审人员须积极参加业务培训和继续教育,及时更新和扩展相关知识,才能提高政策理解水平与综合分析能力,在实务中作出正确的职业判断,得出令人信服的审计结论,提出科学的审计建议,收到良好的审计效果。

三、认真学习现代审计技术与方法特别是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不断提高专业技能

审计技术与方法是审计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信息技术环境中的审计技术与方法,已成为审计理论中最活跃的因素之一,引发审计界越来越多的研究兴趣。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数学和统计学技术以及分析性复核技术,在国际审计界已经成为通用技术。近年来电信企业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和发展,基于内部控制及IT信息技术的各种应用系统也日益增多,它给内审工作提出了许多新问题和新要求,传统的手工审计已不能适应,计算机审计、远程审计等新兴的审计技能要求内审人员要有更高的审计技术和更精通的计算机知识。内审人员要掌握越来越高的审计技术和方法,更应及时引进计算机审计,积极开发和使用电算化审计软件,设计开发计算机辅助审计系统,在企业内部建立一个完善的、高效的审计信息化系统和审计操作平台,对内部财务信息系统和会计工作实施有效的监控和评价,对企业内控执行情况进行密切跟踪,审计技术由手工操作和核查账目为主向以利用计算机和信息网络为主的方向转变。因此内审人员在掌握审计技术与方法的基础上必须加强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学习与提高,逐步掌握信息系统、网络技术、电子商务等技术的高级应用。

四、全方位开展审计项目,积累审计实务经验

内部审计已从传统财务审计转向管理型审计,并以管理审计为主导,要求内审人员不仅要善于发现问题,更要善于解决问题。目前电信企业的内审部门主要在这些领域开展审计项目:内部控制评估和经营管理、经济责任、工程项目、经济效益等审计。在当前电信企业转型与发展的新形势下,内部审计不仅应继续强化内控、财务、工程等审计,更应将全面风险管理纳入审计工作主要内容,树立风险防范意识,建立风险管控体系,加强对风险的识别、评估与预警,全方位开展各种审计和内控评估项目,在实践工作中不断积累实务经验。电信企业内审人员只有坚持理论结合实践的观念,学以致用,用而促学,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理清内审工作思路,创新审计技术,深入挖掘审计成果,实现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审计质量和水平的提升。

五、加强协调和沟通技巧培养,提高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内部审计基本准则》第九条规定:内部审计人员应具有较强的人际交往技能,能恰当地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在审计实务过程中,沟通存在于审计计划、审计实施和审计报告阶段。目前中国电信内审机构实行省公司派驻制,各地市分公司审计业务在省公司统一指导下开展,全省内审人员由省公司统一集中调配,省公司抽调部分地市内审人员开展专项审计或异地交叉审计成为主要的审计方式,各派驻审计室自主开展审计项目为补充方式。内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只有通过主动沟通、协调与被审计单位以及企业管理层和内部各个职能部门保持良好的关系,争取各方面的支持与配合,才能使内部审计工作得到他人的理解和支持,较快掌握审计内容的真实情况,从而提高审计效率,使内部审计报告得到重视,审计工作收到良好效果。因此内审人员要不断加强协调和沟通技巧培养,提高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使内审职能得以充分发挥,内审目标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范钦.浅论上市公司内部审计人员综合素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好了,高新技术企业审计(精选5篇)就介绍到这里,愿你韶华不负,青春无悔,加油!(来源:360范文网 http://www.360fanwen.Com)文章共字

菁英职教网文章归档 教育资讯 留学攻略 七品教育网站地图xml
247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