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班级的建议(精选5篇)

| 婕音

推荐文章

菁英职教网 培训啦 留求艺

对班级的建议范文第1篇

〔中图分类号〕 G62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18―0035―01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家庭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学校的教育、教学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因此说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多方面相互协调、整合,才能折射出素质教育的优质效果。

二十多年的小学班主任生涯让我清醒地认识到,家委会在班级建设和学生教育中的作用。它是增进学校与家长、老师与学生、家长与家长之间沟通合作的重要桥梁,为班级文化建设,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行为、生活习惯以及丰富课外知识和课余生活起到了积极作用。下面,我就结合工作实践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明确成立班级家委会的目的

1.通过班级家委会,促进家长和家长、家长和老师的交流与了解,增进家长与孩子、孩子与孩子之间的感情和友谊。

2.通过班级家委会,提高家长参与班级管理工作的意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充分体现家长的参与权、知情权、发言权和评价权。

3.通过班级家委会,拓展家教指导的阵地,扩大教育信息的收集范围和信息量,提高家长素质和教育指导能力,促进家长工作更具实效性和可持续性。

4.通过班级家委会,可以协助班主任做好班级日常工作,起到教师和其他家长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促进学校与家庭、社区在学生教育工作中的沟通与配合,营造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

二、班级家委会的工作职责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家长的教育,学校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家长的支持。教育是合力作用的结果,它需要家庭与学校紧密的配合。为了更好地关心学生,帮助学生,了解学生,为了在教育教学方面收到更好的效果,特制订以下家长委员会职责。1.加强学习,了解并遵守国家有关教育法律法规。2.积极向班级提出建设性的建议和意见。3.配合参与班级或学校关于学校发展的讨论。4.协助班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5.协助班级和学校做好个别对学校工作有误会家长的疏导工作。

三、如何发挥班级家委会的作用

1.科学组织,精细管理。

(1)精选人才,建立、健全班级家委会。“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为了使家委会有质有量,能胜任各项工作,班主任在全面调查了解、做好家访工作、掌握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将那些具备热心、爱心和能力、实力的几名家长选入家委会,使之成为班级管理的组织者、指挥者和领导者。

(2)转变观念,摆正位置,提高认识,强化责任。长期以来,家长往往被看作是被教育的对象,甚至因孩子不争气,有时要接受老师的“训话”,有的家长为此抬不起头来。我们在实践中逐渐认识了这一弊端,开始转变了观念。在家委会成立后,班主任主动把家委会推到台前,在各种场合下树立家委会的形象,明确他们在班级中的地位,使他们真正成为班级的主人,并以其自身的魅力与能量参与班级工作的各个方面。

(3)积极参与,办好实事,使家委会的工作正常开展。首先要加强和家委会的沟通,让委员们参与班级管理,了解班级情况,了解自己工作的计划、重点和难点。其次要强化协调。家委会应成为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桥梁。班级面临的困难和对一些问题的处理也可由家委会向家长作协调工作,进一步增进双方之间的了解与信任。

2.家校联手,阳光运作。

(1)开辟多种渠道,融入班级管理。家委会成员通过班报、随访以及参加班级的有关活动,了解班级各项规章制度,督促班级教育教学的规范运作,每位委员有权随时出入学校,到班级进行考察,向班主任提出合理化建议。对于学校的一些政策也及时向委员传达,征求意见,以取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

对班级的建议范文第2篇

关键词:合作意识 班级管理 引入

刚开学时,我就把全班72个学生按照成绩水平分成了18个合作小组,班上顺数第一名和倒数第一名,顺数第二名和倒数第二名,以此类推进行师徒结对子并分组,四人为一组。这样分组,不但有利于小组内讨论学习,而且有利于后进生成绩的提高。每组成绩最好的为组长,该组组长负责该组的学习和纪律,比如课堂上小组学习的分工,自习课的纪律,甚至是课外活动都可以由小组来统一协调与安排。学习是全体同学的参与,可是由于学生的个性、基础的差异,使得有的学生在学习中并没有参与进来,于是后进生会越来越差。小组评价的落实,迫使后进生也要积极参与。因为老师学习任务的布置是一视同仁的,并没有特殊的照顾。其他组员也会自发担任起小老师的角色。分组之后,小组讨论制定小组公约,内容包括课堂纪律、学习纪律、日常主要行为规范、课外活动日程安排等,组长在该组内就相当于一个小老师,包括督促成员完成作业,以及负责上课和自习课的纪律,根据小组公约,每个小组每天必须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进行学习,每天组长统计组员的学习情况,并填在表格中张贴上墙,做到日日清、周周清。然后又总体设计了一个“合作学习一览表”,在这个表内可以明确地看出每个小组学习与提高的情况,又能发现各小组平日的各项活动情况,每星期进行一次,把一个星期以来的竞赛得分情况向全班学生公布;对优胜小组和进步明显的学生个人进行奖励、表彰。这栏目成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手段。这样有力地培养了学生之间互相合作,“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意识,加强了相互之间“荣辱与共”的关系。

在分组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和发展潜力等情况,在学习合作小组内尽量做到性格、特长的多样化,以利于小组活动的开展和互补性人际交往、互动的形成;在合作的同时小组与小组之间开展竞争,在竞赛组里的学生,要考虑各方面的可比性。在学生个人间,进行的是同质竞赛,即不同小组中同一层次的学生之间开展学习比赛、品德和行为表现比赛。由于处于同一层次,相互间的差距很小,且竞赛的项目和内容又是全方位的,因此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这就大大激发了学生的上进心。由于实行的是竞赛分组的动态管理,可以引导学生不断向更高的目标前进,从而形成了“小目标、小步子、不断进步”的良性态势,使学生从成功走向成功,不断强化学生“我也能行”、“我可以做得更好”的成功者的心态。我们班的黄经纬同学,不但基础差,智力方面和其他同学也有差距,开始时在年级是倒数,但组长和其他组员对他不抛弃,不放弃,一起帮助他,经过近一学期的努力,他在不断地进步,现在,尽管在班级里仍然是倒数第一,但和其他同学之间的差距在缩小,在年级倒数前100名中已经看不到他的名字。对于普通同学来说,这一点点进步确实不算什么,但对于他来说,确实不容易。

我们班的学习小组每半学期进行一次调整,根据学生的进步情况,调整其所在的小组;以便保持组、层的相对同质性。这种动态的管理,一方面保证了竞赛的“可比性”,维持学生参与竞争的积极性和进取心;另一方面在于不断地向学生提出新的目标,形成学生每取得一点进步,就会有一个新的奋斗目标呈现在他面前的激励机制,形成了通过小目标的不断导向,引导他不断进步,不断向更高的层次发展,不断地提高自己、完善自己的良好状态。

对班级的建议范文第3篇

下面仅对“班级议事”在实现班级自主化管理过程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做简要的论述。

一、“班级议事”的必要性

怎样让学生在班级生活中主动“想做事”、“能做事”和“有事做”呢?“班级议事”直接关注了班级管理工作中这种需求,并贯穿推动班级自主化管理发展的全过程。

1.体现班级自主化管理的内涵。让学生成为班级真正的主人,在实现个体自主管理和参与班级管理的操作中,强化和体现学生在班级中存在的价值。班级议事强调了如何激发和尊重学生对班级管理的主观意愿,这种主动性不仅表现在班级中“事事有人做”和“人人有事做”,更表现在学生在班级议事的操作过程中“想做事”“能做事”和“有事做”,学生可以通过班级议事积极思考班级的发展方向和目标达成,以及分析在班级管理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做法。这种对班级事务自主性的关注、辨析、建议与决策,正是班级自主化管理内涵的体现。

2.推动班级民主化管理的进程。很多学生并不清楚自己在班级管理中的基本权利与义务。甚至一部分学生会认为,他们的“权利”源于班主任的“授予”或“赐予”,或者认为“班干部”享有特殊的权利可以代表所有人的意愿,还有学生认为本属于自己的权利其实是一种负担,宁可放弃这种权利。学生“权利”往往是随机的、随意的、不被看重的、可随意剥夺的。班级议事机制则在操作层面明确和澄清了这些误解,使学生对自己的个人权利有清晰正确的认识与行使,能够明了在班级中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3.实现班级人文化管理的要求。基于班级管理自主化的需要,班级议事要求学生要为班级良好秩序的建立做出努力。他们要关注班级发展的目标与实现步骤,并切身参与到班级秩序的形成过程当中去,而不能使自己游离于班级管理自主化要求之外,这就使得看似外在的“要求”变成了学生个体以及班集体的共同“需要”。将客观“要求”内化为主动“需要”,在这种“需要”中,学生能够自觉在思想观念、情感态度和行动行为方面有所付出,尤其是情感方面的付出体验。学生在通过班级议事机制参与班级管理的过程中,情感的生成与发展与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如影随形,而实现班级的凝聚力与班风的形成直接与他们的情感投入相关联。

4.帮助班主任完成职能角色的定位。班主任不同于学科教师,作为班级管理过程中的首席,容易出现专权、独断、率性自负等行为。班级议事要求班主任把自己解放出来,不必做“事必躬亲”的“金刚钻”,也不必做班级管理的决议“仲裁者”,转为引导者、组织者、协调者、服务者的角色,能够倾听、调动、质疑、归纳和总结学生们的意愿,实现班级管理的利益趋同。在保护和尊重学生权利的同时,扭转以班主任为中心、学生被迫听从而导致的身心疲惫的苦劳角色,在增进师生情感、融洽师生关系等方面都有积极的意义。

很多人对班级议事机制会有各种各样的质疑。比如对学生的担心――“他们能做到吗?”以及对班主任自身能力的担心――“我可以这样做吗?”因为学生毕竟是未成年人,班主任担心学生在自主管理方面是否有足够的自律自觉意识,是否有足够的能力和行为保障,还会担心采取班级议事机制会使班级管理工作变得拖沓、无序与低效。其实,班级自主化管理的形成过程,是“努力实现”的过程,是实现“想做”、“能做”和“做到”的过程。

二、“班级议事”的可行性

班级议事是对班主任班级管理实践智慧的梳理与总结。班级议事虽然让部分班主任感到陌生,实际上却是很多班主任实际工作中已然存在的做法,甚至是一些班级生活中的一种常态,只是容易被人忽视,或者不太系统而已。班级议事机制的如下特征使其在班级管理方面成为可行:

1.“主动性”。很多实例可以证明,学生自主管理的渴望,有渴望参与班级管理的诉求。比如,在新班级开学之初,我们很容易发现在班级秩序未建立之前,学生能够自觉地在班级中寻找可做的事情,能够为班级管理的细节提供自己的看法与建议。随着班级秩序的建立,因为班主任不恰当的管理方式,强制性制度实施,学生们在开学初的这种主动性逐渐转变为被动,甚至有的学生甘当被管理者或纯粹的受助者,他们在享受各种约束与“关爱”的同时,逐渐放弃了参与热情,放弃了自己的权利与义务。而班级议事试图提醒班主任以及所有学生,让他们最初具有的“主动性”得以保持和随时发挥作用。

2.“扁平化”。学生意愿的表达,合作中的商讨,决议的出台及其执行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都可以通过班级议事去操作。这有别于以往的班委协管模式,班主任不必刻意地将班级事务授权给班干部去决策,再由班干部分派和监督其他学生执行,打破了部分人拥有决策与执行、另外一部分人被动履行的瓶颈。比如班级议事可以打破“班主任――班长――相关班委――组长――组员”的固有流程,而是直接在“议题”的统领下,发挥每个学生个体在班级生活中的作用,调动他们的参与性,确定自己的参与角色,减少班级工作的操作环节,也弱化学生因人为因素出现的不平等矛盾。学生还可以直接借助班级议事机制有针对性地关注相关问题,减少了程序传递步骤,提高了班级管理的效率。

3.“透明化”。班级议事让班级管理变得更加公正透明。因为不仅仅是班主任,所有学生针对班级自主发展中出现的各种困惑、机会、问题、事务等都有申请讨论和决议的权利。在班级议事中,班主任、学生,甚至包括学科教师等,都可以在班级议事机制下畅所欲言,一起讨论班级发展目标和方案,一起构建合理的规章制度,一起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促使班级工作在相互配合与协作中,更加公开透明。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行为方式以及价值取向更容易被捕捉、引导、跟踪与评价。学生因班级议事机制而变得真诚、坦率、无私与公正。

4.“细节化”。班级自主化管理离不开细节管理,这包括思维细节、行为细节与情绪细节等。班级议事强调将与议题相关的诸多细节进行捕捉、参考和权衡,不忽视导致问题发生和解决的细小诱因,同时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体验,尊重任何一个促成目标实现的有益观点,矫正与发展目标相悖或者不合理的因素。通过班级议事,梳理与整合各方面的建议,保证一个议题在提出、分析、操作和评价等环节的实施进程中,做到有步骤、有层次、有节奏和可调控。学生的责权分配也会变得清晰具体,他们了解自己及伙伴们在一个具体事务中所承担的角色和责任,自主管理与协作发展变得合理而且顺畅。

5.“通学段”。班级议事机制可在任何学段实施,无论小学、初中和高中,都可以采取班级议事机制,只是在不同学段分别有所侧重。这与学生身心成长规律直接相关,更与班级建设过程中的发展规律相关。例如小学阶段,偏重于榜样的行为示范引领;中学阶段偏重于个人主张与集体利益趋同;高中阶段则偏重于团队协作等。同时,“通学段”可以引申为“通学期”,意即在一个学期各个阶段的班级管理,班级议事机制依旧可行。无论是一个学期、一个学年还是一个学段,班级管理大都呈现出一种规律性的发展,在什么阶段决议什么内容,大都是可被预知的,通过班级议事,引导学生及时关注班级发展的相关阶段中出现的必然情况,及时进行有效的预期、谋划与调整。

对班级的建议范文第4篇

张丽淼等人认为,现阶段学生管理工作侧重于刚性管理,以规章制度约束学生言行。这样学生管理工作的成败与规章制度的执行人密切相关,传统管理模式中的政策执行者无外乎班主任和班干部,如此就有必要审视班干部群体的现状和工作中的问题。以下仅以笔者所管理的苏州大学医学部13级护理班班干部群体为例做一个尝试分析。首先简单说明下班级情况,13级护理班由53位同学组成,在学生民主评议下产生了包括班长、团支书、学习委员等11名班干部。在大一第一学期的工作学习中,班干部群体工作学习中暴露出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和不足::第一,虽然班干部之间分工看似较为明确,皆有各自的头衔,但却出现了“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现象,有的同学顾虑“名不正儿言不顺”,不敢为班级事务建言献策。班级的管理事务在平常的运作中,逐渐形成了“班长、团支书、学习委员”三驾马车,而其他班委集体失语和不作为。这样的工作布局,造成班级管理层的凝聚力不强,无法形成合力,从而延误同学问题的解决时机。

例如医学部的重要通知,行政方面往往由班长一人负责传达,而其他班委并未能意识到自身的责任和义务,并没有做好有效衔接,第二,班级管理信息传递滞后、沟通不畅。50多同学组成的班级相对于11名班干部而言,平均每人需要负责10名同学,而往往现实的情况是1对53,不能有效地将消息通知到每一个同学,更遑论平时对同学们的关心和帮助、深入交流。学期末即出现一位同学因未能及时办理落户手续,造成必须迁回原籍的后果。而这仅仅因为班长和其他班干部在通知时并未落实到个人。另一方面,传统班级同学多以寝室为单位,如果寝室四个同学都不是班级活跃分子,会出现与班级其他同学的脱节,与周边寝室的疏离,参与班级活动积极性低,久而久之,游离在班级之外,成为潜在的不安定因素。第三,安全管理体制不健全、不完善。在传统班级管理中,对于安全事宜仍停留于“事后处理”。虽然近年来高校管理中已经逐渐意识到关节点和重大节庆日的安全预防和宣传,但仍挂一漏万。在日常管理中,班长负责统计学生节假日去向,囿于精力并未深入了解同学的具体情况。且假期结束后,统计返校学生工作由于责任不清,造成无人问津的局面。如此对于班主任和辅导员开展工作、掌握学生安全信息,带来诸多不便。同时,各位班干部因为职责分野不同,掌握学生的信息亦各有侧重点,故而并未形成完整的学生动态信息,在处理班级事务中掣肘诸多。

二、基于网格化管理的班级管理

揆诸学界现有研究,关于将网格化管理在高校管理中的应用尚属探索时期,理论建构依旧是一项宏大的愿景。文章主旨不在于此,笔者无意对此作过多的评述和论争,仅以自身班级管理的经验,就网格化管理的落实与执行提出自己的做法,仅供读者讨论。需要强调的一点是,笔者并未经过严格的网格化管理理论熏习和学术研究,仅在实践中自觉摸索出一条“网格化管理”的思路,开始时又自命为“分区管理”或“片区管理”,至今在班干部群体中如此称谓,然为行文方便和对接学术界,故而统一称为“网格化管理”。因此,不难发现,笔者所要论述的班级管理经验如果有“网格化管理”的痕迹,也仅仅可以说是具备了“网格化管理精神”。据笔者目力所及,现下思想政治教育引进网格化管理建构体系,无外乎也是借鉴思想精髓而已,建构高校班级管理领域的网格化管理理论依旧是一项长远的工程。针对大学班级管理中班干部的作用以及班主任角色的定位,网格化管理是笔者认为妥当的。具体而言,笔者在第二学期伊始,即抽出时间对班级管理实务进行了梳理。总的思路即:理顺班主任、班干部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以及班级管理机制的有序运行,将班主任、班干部的职责限定在一定的限度之内,调动学生的力量参与班级管理,引导班级学习生活的良性发展。

笔者称为为“让学生们知道,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什么人要做什么事?”如此的安排,是基于两方面的考量,这也是笔者敢于尝试网格化管理班级的教育理念。

第一,从实际出发,大学班主任和辅导员由于自身的教学、行政工作,不可能再如初高中班主任那般样样亲力亲为,故而需要放权。大学班级的特点不同于初高中和小学的班级,班主任不再直接耳提命面,而是由班干部负责与学校、学部(院)沟通、协调,故而笔者以为大学班主任更应该放权于班干部和学生,真正做到“让孩子们做到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管”;第二,从学生班干部角度而言,笔者对每个班干部强调的理念是:做一个班干部必须要在工作中得到锻炼,不能影响学习。为锻炼每个履职的班干部,必须将工作分担到每个人,使每个班干部在工作中得到锻炼和提升。基于以上考量,故而笔者对班干部队伍进行了以下的改组和管理。第一,重组班干部队伍。大学第一学期,笔者在尊重90后大学生自主发展的前提下,鼓励学生追求认为正确的学习、生活方式,对于班干部队伍也基本处于考察期。虽然期末考试差强人意,但暴露的问题促使笔者加强班干部队伍建设和班级管理。在新学期的班会上,要求组织委员组织班干部改选工作,让原有的班干部做一个一学期履职报告和竞选演说。经过民主评议,重新组织分配了班干部。在给新的班干部会议上,笔者提出了三点希望和要求:一是,锻炼快速获取信息的能力,正确的战略决策首先取决于快速、准确和全面的信息获得能力;二是临危应变能力。护理事业未来面临的危机决策情况很多,需要在校内即开始锻炼临危应变能力,在班级管理中同样需要对所获得的重要信息与敏感信息迅速做出反应,以便及时调整和改变班级、网格寝室的计划;三是沟通能力,在班级管理中,协商沟通始终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集中指挥、充分发挥团队决策优势和避免决策失误的重要方式。

第二,落实网格化管理。在11个班干部中,根据班级学生宿舍分布管理原则,将所辖学生划分成若干网格状的单元,每一网格单元基本即一个寝室或两个寝室,形成了每个班干部管理一或二个寝室的责任制,对每一个网格实施动态、全方位管理,对网格内的学生进行多元化、精细化、个性化服务。规定每个班干部要定期对所负责的同学进行交流,上传下达消息,要求班干部对负责的同学形成一个良性的学习生活小圈子,将内向、宅寝室的同学带出来,推广“上自习小分队”任务。在网格化管理工作中,各网格负责人充分发挥社情民意调研员、矛盾纠纷化解员、政策法规宣传员、民主制度监督员、惠民便民服务员等作用,使得网格成员真正服务于各小组,努力帮助学生解决思想上和学习上的实际困难,及时向班委会和班主任反映同学正当利益诉求,建立学生管理的全覆盖体系。网格化管理班级适应了学生从高中的固定教室到固定寝室的实际情况,更属于组织扁平化的脉络。组织扁平化指的是将全班同学按照区域划分为若干个小网格以后,根据就近原则,以班干部为中心,以小组为载体,辐射和引领周边的团员,在网格单位内形成聚力。在网格内,班干部不但要起到领导和示范作用,更要担起朋辈辅导的角色,主动出击,建设集榜样示范、思想引领、沟通舍情、化解矛盾、服务群众为一体的班干部责任区。

第三,建立班委会常委会议制度。传统班级管理中缺乏班干部决策群体,一般都是班主任主持班级会议,且缺少民主协商形式,即使有也因班主任参与而多了拘谨和严肃的气氛,不利于活跃的讨论氛围形成。故而要注重培养班干部群体自我管理、自我提高的意识,提议建立班委常委会议制度。班委会常委会会议由11名班干部和2位学生代表组成,学生代表每次会议更换一次,以确保能及时全面地放映学生的情况和诉求,班主任和辅导员可由班委会决议是否邀请一并列会。例会每两周召开一次,会议中心议题包括总结前两周的工作,筹划下一阶段的工作要点。考虑到列席会议人员的时间和地方问题,除了定期定点实地召开会议外,还可借助QQ、微信等网络载体,以确保例会的准时召开和计划工作的修订。每次例会纪要要求由文艺委员负责记录,并会后发送给与会成员和同学们,以期使同学们知晓和了解班委会的近期工作,求得理解和支持。第四,培养班长机制。班长无论在班级中还是班干部群体中都是一个组织者和领导者,对下他需要团结同学,对上,他需要在班干部中敲定决策方案和凝聚战斗队伍。这也是班主任工作的一项前期工程,建立起一支责任心强、素质高、工作胆大的班干部队伍,可以减轻班主任工作和提高班级管理效率。13护理的班长小徐是一个相对内向,尚缺张力的同学。故而笔者学习德国演说家海因兹,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在玩笑中希望班长能在工作中成长起来,能在班干部会议中真正承担起组织者和决策者的角色,能团结班干部群体。要求在班委会例会中,能领导管理不断碰撞出来的思想和班级管理建议。

对班级的建议范文第5篇

高校班级管理 存在问题解决方案

【中图分类号】C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4-0166-02

班级这个基本单位既是进行教学、组织活动、纪律规范的基本单位, 也是学生进行交往的最小环境,具备多种功能。在这样一个具有社会意义和生态意义的组织单位中,班主任担任着多重的角色。班主任既是班集体的组织者、管教者, 又是指导者、联系者和参与者,是落实班级目标管理的第一责任人, 关系着目标能否实现以及实现的好坏, 其工作力度和所起的作用联系着全班同学的切身利益,决定着一个班级管理工作的好坏。 本文尝试结合当前高校班级建设的现状,积极探索班级管理的模式,促进人格培育体系的完善。

1目前大部分高校班级建设存在的问题

1.1缺乏规范的班级管理制度

班级的制度建设对于班级的建设至关重要,对于大学生来说是其学习如何适应社会集体生活实现自我管理,自我负责的重要手段。但目前大多数学校的班级制度建设较为落后,部分制度反映的是学校管理者的意志。这类的班级制度剥夺了学生实际自我管理的机会,对学生身心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1.2学生不积极参加班级活动

班级作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场所,作为学生教育的主体,是否能够为学生提供有趣、有意义的经历对学生的成长也很重要。对于大学来讲,需要努力的是如何寻找具有教育意义的课外活动,能够真正产生教育影响。学生对本该使大学生活更加绚丽多姿的各类社团活动往往是寄予厚望的,但希望如果得不到满足,学生的怨气也非常大。学生无法通过正常的渠道释放多余的精力。大部分学生表示对目前的班级生活不满意,其理由主要集中在“大学生活没有想象中的有趣、丰富多彩”。

1.3班级中不和谐的竞争氛围

高校班级管理中不和谐竞争主要表现在:高校的奖学金等对大部分学生来说还有很大的激励作用,由此造成的竞争也很激烈。例如有些高校的奖学金发放制度不完善,因为单一地用总分来衡量,不能反映出一些同学在个别科目上甚至是综合素质的优秀。该制度安排并不符合学校教育是为了促进每个人的发展这样的理念。由此以来班级中大多数的学生比较关注自己的学习,对于学习上还要帮助的同学则保持不大关心,学习差的同学容易丧失信心。

2改善高校班级管理的建议及对策

2.1加强班级凝聚力

2.1.1用爱和信任来培养班级凝聚力

要想形成一个良好的班集体,除严格要求之外,还得把爱和信任寓于其中。老师要真心爱护着班里的每位学生,也要求学生之间互相关爱,互相信任。得到老师和同学的爱,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幸福和奖赏。这样既可以唤起学生积极上进的精神,也可使师生感情加深,班级凝聚力增强。

2.1.2用班级的声誉荣誉来激励班级凝聚力

班级活动最能吸引学生,因此在活动中以班级的声誉荣誉来激励班级凝聚力是一种有效的途径。班级活动形式多种多样,包括教育、教学活动,文娱活动等。开展活动时,辅导员必须要制订整体计划。一系列的活动为学生架起了桥梁,密切了同学关系,他们由相识到相知、相爱,到互相理解、互相合作。学生与学生之间不分你我,始终把班级这个大集体放在第一位。因为大家有这样一个信念:集体的荣誉是最高荣誉,也是每个人必须维护的。

2.2强有力的措施是做好班级建设的保障

完善班级制度建设,严格管理。完善制度建设是大学班级建设的根本保证。大学班级规章制度内容很多,大致可以划分为三类:班级会议制度、行为规范制度、考核奖惩制度。

2.2.1班级会议制度

班级会议制度是班级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班级例会(班会)制度、干部例会(周会)制度、班日志制度等。班级例会(班会)由辅导员主持召开,主要是通报学校、院系和班级重大事件,处理班级重大事宜和布置近期工作等;干部例会(周会)制度要求班干每周必须召开一次例行会议,有特殊情况可由班委会成员提议召开,会议由班长、团支部书记轮流召集与主持,会议内容是总结上一周工作,布置下周工作,拟订工作计划等;班日志制度是指班级工作日志(班日志)由班干轮流记载,班干必须认真、客观记载每天同学的考勤、班级活动,同学学习、生活、思想等各方面的情况,同时做好周会、班会的会议记录。

2.2.2考核与奖惩制度

好了,以上就是对班级的建议(精选5篇)的全部介绍,希望小编精心整理的这篇内容能够给你带来帮助。访问360范文网了解更多对班级的建议 精选相关内容(本文共字)

菁英职教网文章归档 教育资讯 留学攻略 七品教育网站地图xml
249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