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会计体系论文(精选5篇)

| 婕音

推荐文章

菁英职教网 培训啦 留求艺

环境会计体系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字:环境会计 环境会计理论体系 环境会计方法体系 环境会计监督体系

Abstract: Environmental accounting is a specialized field of accounting about the completion of environmental capital, is based on the environmental issue. Environmental accounting has been thirty years since its birth and has some achievement. But the system of environ –mental accounting is not perfect. In the article, it will deal with the necessity of environmental accounting system, the theory, the methods of environmental accounting and the surveillance of environmental accounting.

Key words: environmental accounting the theory of environmental accounting the methods of environmental accounting the surveillance of environmental accounting

当代的生活中,企业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往往过度的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以资源为代价,实现个体一时利益。最终,在经济高速的同时,环境问题也日益严峻起来。“经济之发展与环境之恶化犹如一种双面镜,一面显现出经济社会歌舞升平的景象,而另一面却照出了人类文明的病态”(郭道扬,1997)。为解决这一问题,构建环境会计体系已成众望所归。

一、构建环境会计体系的必要性

(一)我国环境现状提出的要求

由于经济基础薄弱,生产技术落后,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过多的依赖于资源耗费,加以市场条件下,价值对有关社会生态平衡、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等问题的“无能为力”,人们环保意识淡薄,环保技术缺乏,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环境恶化、环境污染和环境问题已成为人们最为担忧的问题。从国家环保局公布的调查结果来看,近年来我国大批森林草原遭到破坏,水土流失,土壤沙化、碱化,草原退化,沙丘移动,生态系统严重失衡。我国环境状况已发出种种“黄色警报”,建立环境会计体系迫在眉睫。

(二)正确衡量国内生产总值和企业生产成本的需要

在传统会计核算方法体系下,环境资源未被列入资产加以核算,各项经济增长指标并不能如实的反映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增长速度,某种程度上还会虚增国家富有程度,夸大人均收入和经济福利。就企业成本来讲,传统会计只人造成本,而对不能计价的“自然资本”忽略不计,造成企业对社会资源的无偿占用和污染。企业以牺牲环境质量为代价获取“私利”,虚增自身利润。环境会计通过核算企业的社会资源成本,在产品生产成本中加入环境资源成本,从而能够较准确地核算国内生产总值和企业生产成本,促使企业挖掘内部潜力,降低生产成本,维护社会资源环境[1]。

(三)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企业与环境的关系十分密切,良好的社会环境是企业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和必要保障。资源枯竭,环境污染,气候改变,废弃物处理,产品安全与卫生等将直接的到企业的生产组织和管理决策。“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整个社会环境的恶化将直接影响到企业自身的发展。从长远来看,企业只有建立完善的环境会计体系,积极协调企业与环境资源的关系,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

(四)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社会和谐发展的必要条件

资源的稀缺性和人类欲望的无限性始终是经济发展过程中无法回避的难题,在现代化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这一问题更加突出。在资源有限的前提条件下,只有建立环境会计体系,通过环境会计体系提供环境保护、公害防止与消除等方面的信息,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最佳结合点,促进资源优化配置与社会和谐发展,才可能最终实现“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而又不影响子孙后代利益”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二、构建环境会计的理论体系

对环境会计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以1971年比蒙斯撰写的《控制污染的社会成本转换研究》和1973年马林的文章《污染的会计问题》为代表,揭开了环境会计研究的序幕。经过30多年的不断发展,时至今日,环境会计研究已初具规模,且成效显著。但就环境会计理论体系来讲,仍不甚完善,尤其是在,这方面还是一片空白。近年,关于环境会计理论框架的研究颇多,但争议也很大,至今仍未形成“定论”。笔者赞同环境会计理论体系应以环境会计着重解决什么问题为出发点,围绕环境会计应能够解决什么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来进行研究,构建环境会计的理论体系这一观点[2]。(王金叶,1996;王军法,2004)。围绕这一指导思想,实务中环境会计理论体系应具体解决环境会计的研究、研究的组织机构、基本假设、一般准则、核算体系、报告模式及披露方法等。关于这方面的论述,已发表过多篇论文,本文不再赘述。

三、构建环境的论体系

环境会计是环境与会计学科交叉渗透而形成的边缘性学科,关于它的涉及到、、技术、等各方面的因素。因而,环境会计方法论体系的构建不但与会计学和环境学有着直接关系,也与、数学、经济学、逻辑学、化学、生物学、技术科学、管理科学、法学等学科有着密切联系。在环境会计的研究过程中,要恰当的处理好会计学科方法和其它学科理论方法的关系。具体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经济科学为中心,运用包括理论经济学、经济学、技术经济学在内的众多经济学经典理论,具体论证人与资源、环境、经济之间的关系。从理论角度出发,研究发现能够处理好资源有限性与人类欲望无限性之间矛盾的有效途径,达到合理配置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的理想目标,同时积极寻求有效的、丰富的替代资源。

(二)将环境科学贯穿于会计理论与实务研究的始终。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会计与自然环境的联系越来越明显,用会计处理一些环境已成为当代和未来会计学发展的趋势。尤其是将环境价值和生态循环融入传统的会计循环中,运用环境预测和环境规划方法参与有关财务计划、财务决策,用“费用、效益”法,合理开支“绿色成本”,组织绿色成本核算,正确反映企业“绿色利润”,披露“绿色信息”等[3]。

(三)以哲学、逻辑学、数学、化学、生物学、法学等作为环境会计生存和发展的土壤。从环境会计发展和现状来看,哲学为环境会计提供了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为从思维和存在的角度去概括会计本质及内在机制、揭示会计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逻辑学为环境会计思维提供方法基础之补充;数学自始自终都是会计的主体,为环境会计的计量和评估提供了一定的方法;法学为将来环境会计准则的创立提供理论依据;生物学、化学等则为环境会计分析环境经济业务、计量和反映有关损益提供了方法论[3]。环境会计体系大厦的构建应这些学科的不断发展和运用为基础。

四、构建环境会计的监督体系

环境会计体系是一个“微观——宏观共振型”会计模式。它既是一个会计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其最终目标是“达到企业经济效益、环境和社会效益的全面丰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仅要考虑到企业自身的利益,而且要兼顾社会利益。因而环境会计不仅要核算与企业直接有关的信息、资金与物质商品,还要对与企业有关的资源环境、废弃物以及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等进行反映和控制。但在“利润最大化”的市场驱使下,很少有企业会自主、自愿、完全无保留的、正确的提供会计信息。因而必须建立完整的环境会计监督体系,以保障环境会计顺利实施。

(一)建立完善的制度是推行企业环境会计的先导。

为了防止西方国家在环境问题上 “先污染,后治理”的 曲折发展史的重演,我国应加紧推行企业环境会计的实施,建立健全的环境法律法规体系。首先,加紧修改会计法,将环境会计核算和监督列入会计法,以法律的形式确定环境会计的地位和作用。其次,完善会计准则,将涉及环境的列入会计要素,成为披露内容,防止有关部门和单位的短期行为。最后,建立会计制度,会计制度依据会计准则所规定的有关环境原则进行设计,使环境会计具有可操作性,便于会计人员掌握。通过相关的法律、法规、准则与制度的强制性要求,使企业将追求经济效益与社会要求的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统一起来,促使企业将开展环境保护工作转化为自觉行动。

(二)政府宏观调控是环境会计实施的重要保证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对有关社会生态平衡,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等问题“无能为力”,这就需要政府的介入,运用政府的权力进行宏观调控。通过政府有关部门在扩大环境管理机构的工作范围,加强财政部门与环保部门的合作,充分发挥相关专业协会的作用等方面的宏观调控,尽快制定出适合我国国情的企业环境会计制度、准则,加强环保部门、财政部门对企业环境会计工作的监督指导,促进企业环境会计的顺利实施。

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环境会计的建立也必须以完善的会计理论为基础。,就世界范围来看,环境会计实务显得相当粗糙,尤其是在计量环节上一直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因而,政府部门还要恰当地施以引导,促进会计理论界给予在环境会计更多的关注,提高我国环境会计理论水平,加快环境会计理论与实务的相结合。

(三)独立的第三方机构监督是推经环境会计稳健发展的强有力的措施

环境会计核算的主体是企业。从自身利益出发,企业往往不会全面、如实披露对环境资源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因此,应加强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中介机构的监督,包括行政管理、监督和专项环境审计。其中对于企业环境报告和相关的环境会计信息进行监督、鉴定和评价将有助于环境会计的创建和不断完善。实务中这方面的工作主要是由独立的第三方机构来实施的。因此,加强第三方机构的监督职能,由社会环境审计机构对企业环境报告和环境会计进行审计鉴定,出具环境审计报告,是推进企业环境会计稳步发展的强有力的措施[4]。

此外,企业作为环境会计的主体,只有其自身环保意识不断提高,将环境保护转变为自觉行为,才能为环境会计的顺利实施创造良好的主客观条件。因而,在构建环境会计体系的过程中,还要不断的提高企业员工的环境意识和资源意识,不断提高财会人员的专业素质等。

综上所述,环境会计是环境科学和会计学科交叉渗透而形成的应用性学科。构建科学合理的环境会计体系不仅需要会计学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同时也需要自然、经济、技术、社会等各方的大力协助;不但需要专家学者们的刻苦钻研,更需要企业、政府、社会各界的不懈努力。对于环境会计体系的将来我们这样预期,“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1]王金叶.绿色会计初探,农业会计[J],1996,(5).

[2]赵朝丽.试论构建我国绿色会计的理论体系框架[J],事业财会,1999,(1).

环境会计体系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环境会计 文献综述

环境会计是核算对资源、环境、生态的开发、利用、防治的资金支出和成本费用,并对企业经营过程中对社会环境的维护和开发形成的效益进行合理计量与报告,综合评估环境绩效及环境活动对企业财务成果影响的一门新兴学科。我国理论界对这一领域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在这十几年当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一、我国环境会计研究现状

企业活动越来越受到环境问题和环境活动的影响,不少学者将环境问题作为热点进行了不同深度和广度的研究,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内容进行了探讨:

1.探讨环境会计的理论体系。赵朝丽、张亚连等认为环境会计的理论体系应当包括环境会计的理论基础、要素和目标、假设与原则、确认与计量及报告模式、信息披露等几个部分。但始终没有明确环境会计的理论基础是什么,一些学者认为应该以传统会计理论体系为基础,而一些学者则认为应该重构新的理论作为它的基础,因为传统的会计理论体系已不适应环境会计的需要。

2.探析环境会计的概念与本质。孟凡利简单说明和比较了环境会计、环保会计与绿色会计的概念,从中归纳出了环境会计的本质。李祥义认为,绿色会计是环境科学与会计学科交叉渗透而形成的应用学科。具体而言,它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尺度,以有关环保法规为依据,研究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计量、记录环境污染、环境防治、开发、利用的成本费用,评估环境绩效及环境活动对企业财务成本影响的一门新兴会计分支。

3.探讨建立环境会计的必要性与手段。杨劲伟、晋自力、王维平等从传统会计受到环境的挑战着手,说明了我国建立环境会计的必要性,以及如何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环境会计。

4.研究环境会计要素的确认与计量。孙兴华则从环境经济学的角度将计量方法分为市场价值或生产率法、人力资本或收入损失法、防护费用法、恢复费用或重置成本法等四类。而在当前公允价值比较流行的时期,谢诗芬认为公允价值计量是绿色GDP和环境会计核算中最重要的计量方法;王立彦、徐泓的文献探讨了关于环境成本、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等要素的确认,以及计量原则和方法。但大家在对环境成本的定义、内容及其计量模式上可谓百家争鸣,无一定论。没有一致认可的企业环境成本核算模式,是制约企业环境会计研究进展的一大障碍。

5.研究环境信息披露。孟凡利、周一虹、刘冬蓉主要关注信息披露的内容及形式,他们认为信息披露有两种形式――环境指标和价值形式。但在具体的披露内容和形式上他们之间却存在很大的分歧。

二、我国环境会计研究成果评价

从我国环境会计的现状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对环境会计的研究已经有初步的体系,例如,我国很多学者认为理论框架的构成包括环境会计假设、目标、要素、确认、计量、报告和披露等;账户体系的设计要么设置独立的账户,要么在现有账户基础上增加明细科目;环境会计的报告既可以采取独立的报告模式,也可以采用两者相结合的方式;环境会计的披露,更注重表外披露并附之以多种形式的披露等等。但目前的环境会计研究仍然停留在理论层面,对很多问题的认识存在相当大的分歧,尽管我国环境会计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很多方面还存在不足,总体上表现为:理论研究滞后,实务方面更是进展缓慢。总之,在我国环境会计研究与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可不少,具体包括:(1)缺乏”环保意识”。企业的环境责任理念并未真正形成,没有认识到环境会计在建立健全我国环境信息公开明示制度中的重要性;(2)没有完善的环境理论方法体系。科学而合理、系统而完整的,符合我国国情的企业环境理论的方法体系仍未构建起来;(3)缺少有效的环境会计信息系统。企业没有建立起完整的环境会计信息系统,企业环境信息披露严重不足,且缺乏可比性和可靠性;(4)缺少环境会计制度和准则。目前仍缺乏可操作性的环境会计准则和一整套切实可行的统一的环境管理标准。

三、我国环境会计研究趋势

在我国,环境会计还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其结构体系尚待进一步推敲与完善,理论与实践还未融合,有待深入和系统的研究。回顾过去,立足现状,展望未来,对环境会计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大趋势:

1.从研究方式上看,注重学科交叉运用的研究。因为环境会计学是一个边缘性、交叉性很强的学科,涉及的领域很广。将会计学与环境科学、环境经济学等诸多学科有机结合解决环境会计与报告中的问题是十分必要的。

2.从研究方法上看,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积极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并从实践中总结经验与规律,不断丰富其理论。我们不仅要重视会计理论的归纳和演绎,更要注重对会计方法和程序的探索,因为这两者是密不可分的,没有科学的会计理论,合理有效的会计程序和方法便无从谈起;同样,没有好的会计程序和方法,会计理论的力量便无法施展,也就不会有环境会计实务的开展。

3.从研究内容上看,加强环境会计与报告的国际比较研究,重视介绍和吸收国外成型的环境会计理论与方法,结合我国经济实际,发掘我国自身在环境会计方面的典型经验,在理论上加以总结和提高;研究并制定高质量的环境会计、环境审计等方面的相关准则,建立健全企业环境信息报告体系,并完善会计法规和环境标准,确保环境会计制度准则的实施;加强如何将环境会计信息应用于企业的经营和决策的研究。

参考文献:

[1]肖 序:建立环境会计的探讨[J].会计研究,2003(11):31~33

环境会计体系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企业会计,环境会计,会计体系

引言

环境会计的研究对于我国而言还处于初级阶段,为了防止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重蹈覆辙,实施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加强环境保护,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博士论文,会计体系。我国必须加紧推行企业环境会计的实施。通过上文对环境会计的探讨,结合我国国情,针对目前我国在环境会计方面存在的问题,笔者对我国开展环境会计提出以下几条建议。

1 制定和完善环境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

企业为追求自身的经济利润,往往不愿意实施环境会计,或者不能真实、准确地实施环境会计。博士论文,会计体系。为了保障环境会计在我国真实有效地推行实施,这就需要有相关法律法规的强有力的支撑。首先要建立健全的环境会计相关法律体系,以强制的法律手段保障环境会计的法律地位,以法律形式约束、规范人们的经济行为,使之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使环境会计有法可依,保证环境会计的顺利实施。在制定和完善相关环境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时,可以在考虑我国特有国情的前提下,适当地借鉴、吸收国际上的理论成果和成功的实践经验。

目前,环境会计在目标上还很不明确,对其目标的正确认识是完善和发展环境会计的前提;环境使用者的群体还不够普及,到现今为止,只有政府相关部门对其比较重视,并且依据企业在环境保护和环境污染治理的行为上制定出了一定得奖惩措施。博士论文,会计体系。除此以外,大多数企业部门和个人对环境会计信息的意识还不够强烈。我国要发展环境会计必须增强和国外学者以及相关部门的交流,我们需要借鉴国外成功的案例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加深我国环境会计理论方面和实务方面的研究探讨,使我国的环境会计的理论和实务研究都跟上国际的步伐。

2遵循环境会计发展的循序渐进原则

按照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和我国经济发展的自身特点,想让环境会计的实施在我国一下子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是不现实的。我国的环境会计必然要经历一个由萌芽、发展到逐渐完善的过程。对于不同阶段,环境会计的应用要求也有所不同,从形式到内容,从核算方法到应用范围,都要循序渐进,逐步提高。1、形式上,将复式记账和单式记账两种方法的核算相结合,然后由单式记账慢慢转变成复式记账;在信息披露方面可以先采用在财务报表中补充资料或附注的形式,再逐渐向正规的报表披露模式转变。2、内容上,对比较容易操作的内容先确认、计量和披露,当发展成熟时对其全部内容进行核算。3、核算方式上,暂时对环境会计要素的核算不作非常严格的要求,之需要从现有的会计资料中获得环境信息就可以,不过当环境会计要素的核算逐步发展成熟时就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核算体系。4、推行范围上,先在一小部分进行试点,然后推广到全国各地。可以先在污染状况比较严重或者国家重点建设的企业和行业进行试点,通过对其反映效果的观察从中进一步改善,总结其中经验,然后逐步推广到不同行业不同部门不同企业,最后推广到全国各地。博士论文,会计体系。

3加强政府管理部门对环境会计的监督

企业为追求自身的经济利润,往往不愿意实施环境会计,或者不能真实、准确地实施环境会计。政府管理部门和社会各界对环境会计的监督显得尤为重要。博士论文,会计体系。社会公众监督和社会中介监督都属于社会监督的一部分。博士论文,会计体系。其中,社会公众监督不具有法律效应,但是它的舆论影响不能忽视,它往往决定着媒体对企业的舆论导向,所以社会公众的监督对企业在环境保护和治理方面是很重要的,这是促进环境会计完善的一个重要部份。然而,国家有关机构对环境会计的监督主要体现在强制性和专业性上,当前,我国国家审计机构还没有环境审计这个组织,在相关的审计法律法规中也没有对环境审计方面的内容作具体的规定。审计是一个重要的监督组织,在环境会计体系中建立环境审计是毋庸置疑的。目前,建立环境审计首先要了解环境审计法规建设;其次为建立环境审计做好物力人力和财力准备如配备环境审计人员;最后出具环境审计报告,这是我们进行环境审计得出的书面证明,是促进企业环境会计稳步前进的有效推进力。环境审计部门可以从核查原则、核查内容和核查材料上这三个方面对环境审计进行定义确认和披露。

4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技能素质

作为会计处理的实际操作者,会计人员的会计专业技能极大程度地直接影响到国家会计准则和制度的实际贯彻执行是否合法真实有效。作为一门新兴的会计学科,环境会计的实务操作还没有被我国广大会计工作者所熟悉,要想在我国大力推行实施环境会计,非常有必要培养一批高专业技能素质的会计人才,同时也要提高现有会计工作者在环境会计相关方面的专业技能。随着人们对环境意识的增强,高新技术的出现,环保措施的进步以及绿色产品的产生,企业对环境管理的思想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前,我们虽然经常强调生产商对其生产过程产生的废水、废气和废物的排放,但是没有改变其根源,污染源还是不断扩散开来。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要想回到过去清新的环境,必须从产品的研发,生产到消耗再到回收利用等每个阶段进行全方位的调整,只有从管理思想上彻底变革了才能保证每个环节的改变。对于会计的主要核算人员——财务人员就必须树立起积极的环保思想,另外,环境会计是由会计学、经济学、管理学和环境学多门学科相结合的应用学科,传统会计中没有这方面的内容,财务人员就需要对其有更进一步的了解,所以,财务人员在加强对环保认识的基础上更要在专业水平方面下功夫。

参考文献

[1]辛鑫.环境会计要素的确认及计量[J].鸡西大学学报,2010,(03):76-77

[2]刘洁亮,忻琦,査林蓉.环境会计要素确认与计量探索[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11):16-18

[3]张晓会.刍议煤炭企业环境成本控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02):186

[4]邓寅.关于我国环境会计计量方法的探讨[J].企业导报,2010,(04):93

环境会计体系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环境会计;可持续发展;传统会计

资源、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资源的过度开采,出现了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不协调的局面,可持续发展概念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的。建设节约型社会则将可持续发展上升为全局和战略高度。由于传统会计没有把环境支出与收益纳入其核算体系,因而在目前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背景下,传统会计面临的挑战愈加严峻。相对而言,环境会计理论和实践则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环境会计在保证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核算和监督企业经济活动,反映企业经营和环境之间的能量交换和价值转移。目前发达国家在环境会计研究方面已取得重大进展,但在我国,环境会计仍处在发展的初期阶段,如何构架其基本理论体系仍在探讨之中。

一、 环境会计的基本理论结构体系及其构建思路

环境会计是会计科学与环境科学交叉渗透而形成的综合性应用学科,在基本属性上,环境会计仍属于会计学的一个分支,但它又是环境学、环境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与会计学相结合的产物。因此,笔者认为:

1. 环境会计作为会计的一个分支,是会计理论方法与环境问题相结合的产物,在诸多方面必然与传统会计有着相同或相似之处。环境会计作为会计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必须具备会计的基本特性,因而完全摒弃传统会计学中现有的成熟理论是不足取的。作为会计学的一个分支,环境会计也应当建立一个由会计目标、会计假设和会计原则组成的基本理论结构体系或者称为概念框架。在这一体系的指导下,我们才能更好地开展会计实务的具体工作。

2. 由于环境问题多样性与资源利用的复杂性,必然带来环境会计自身的特殊性。因而,应通过对环境会计与传统会计学科的比较,掌握环境会计的特性,作为研究环境会计学科理论体系与方法的基础。在会计学的基本理论框架中,会计目标属于会计理论结构的最高层次,是决定其他理论要素(会计假设,会计原则)的基础;会计假设则规定了会计运行的前提和制约条件;会计原则作为进行会计工作的基本指导规范和会计实务处理的具体规范,是保证会计目标得以实现的强有力手段。因此,构建环境会计基本理论,首先应对环境会计与传统会计在会计目标、会计假设、会计原则三个方面的差异性进行研究。

二、 环境会计与传统会计理论的差异性研究

1. 会计目标的差异。首先,传统会计的目标是借助会计对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为经营管理提供财务信息,为考核经营责任提供依据。环境会计则不仅要求企业提供相关的经济信息,而且要求企业披露表外非货币信息(定性披露信息),包括环境污染信息和环境绩效信息。这说明,环境会计的目标超出了传统会计目标所涵盖的领域,使会计理论的研究领域从微观范畴引伸到宏观范畴,为会计理论的发展开拓了新的天地。其次,传统会计理论只强调提高经济效益的单目标决策,不但导致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下降,也危及经济效益的未来可实现性。环境会计的基本目标是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多种目标协调。因此,在环境会计理论的构建中,对环境会计目标的确定不宜定义为单目标,也不应是多目标的简单相加,而应注重各个目标之间的交互作用,达到多种目标协调。

2. 会计假设的差异。传统会计模式未考虑环境因素的影响,其理论基础是小成本循环理论,若将环境因素纳入传统会计模式中,将对传统会计假设的内涵和外延带来冲击。表现为:(1)对传统会计主体假设的冲击。传统会计主体基于它所控制的经济资源,并不把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生态资源纳入企业会计核算范围之内。环境会计则认为,每一会计主体在从事自身活动的同时,可能对其他主体或社会的其他方面产生有利或不利的影响,这种影响被称为外部性。在环境会计中应用会计主体假设,必须充分考虑外部性这一因素。(2)对传统货币计量假设的冲击。传统会计在长期的会计实践中均按照历史成本进行计价,但由于货币计量单位实际上是借助于价格来完成的,而环境成本与环境收益大多难以形成一个交易价格,这就使得传统会计计量面临新的挑战。(3)可持续发展理论带来的冲击。如前文所述,环境会计正是基于企业与环境长期互利和共存关系,着眼于企业在环境良性循环的前提下实现持续经营。失去了这个前提,环境会计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必要性。因此,笔者认为,从环境会计目标和其特定的研究对象出发,环境会计假设应当在坚持现有四项基本假设基础之上,拓展会计主体和货币计量假设的内涵,并增加可持续发展假设。

3. 会计原则的差异。环境会计与传统会计目标和假设的差异决定了环境会计原则的特殊性。表现为:(1)社会性。环境会计的目标包括揭示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信息,这就要求企业披露由于自身活动所带来的外部性信息,这种信息不仅是经济方面的,还应当是社会性的。(2)强制性。环境会计应以其特有的方式向信息使用者披露所有的环境信息,不能有意忽略或隐瞒外部不经济信息。(3)灵活性。环境会计核算应针对不同企业分别确定其核算内容,在计价方法与计量单位的选择上可采用多种方法,一切以全面揭示企业的环境信息并力求相对准确为目标。

三、 环境会计基本理论的构建

1. 会计目标。会计目标是会计理论结构的基础和逻辑起点,是会计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联结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的桥梁。根据前文分析,环境会计的目标,应分为两个层次:(1)总体目标。即通过会计来计量、反映和控制社会环境资源,改善社会的环境与资源问题,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步最优化。环境会计的总体目标是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包括生态持续性、经济持续性和社会持续性发展。企业是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主角,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注重自然生态环境保护,走内涵扩大再生产道路,通过提高生产效率,充分利用环境资源,谋求经济发展。(2)具体目标。指为相关客体提供环境会计信息。这就要求进行相应的会计核算,对自然资源的价值、自然资源的耗费、环境保护的支出、改善资源环境所带来的收益等进行确认和计量,为政府环保部门、行业主管部门、投资者以及社会公众提供企业环境目标、环境政策和规划等有关资料。当然为相关客体提供环境会计信息的最终目标是控制与协调经济效益与环境资源的关系,实现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步。

环境会计体系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环境审计;理论体系;环境会计

环境审计是随环境会计的发展逐渐兴起的一个新的审计领域,以美国、加拿大为代表,西方各国不断完善环境法规,环境实践已较深入。由于目前国内对环境审计的研究还处于基础探索阶段,还未形成系统完善的理论体系,因此有必要对环境审计的概念体系进行深入研究并逐步完善环境法规及准则体系。本文对环境审计的有关概念进行分析,并对国内环境审计的不足进行了总结,以加深对环境审计的理解。

一、环境审计的兴起

1995年经各国专家代表的讨论,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在开罗召开的第十五届大会通过了《开罗宣言》,该宣言首次提出环境审计包含绩效审计。2001年最高审计机关亚洲组织环境审计研讨会在北京举行,重点讨论了为亚洲各国开展环境审计工作提供指南和参考的《环境审计指南》(讨论稿)。随后WGEA(环境审计工作小组)印发了《从环境视角进行审计活动的指南》,为开展环境审计实践奠定了基础。

我国以王金光1988年发表的《要重视城建环保审计》为发端,逐步展开对环境审计的研究。审计署于1998年成立农业与资源环保审计司,环境审计协会领导小组2003年成立之后不断拓展环境审计的新领域,进行环境绩效审计的探索。

二、环境审计的基本理论

(一)环境审计的概念

国内外审计学者和实务工作者虽然对环境审计进行了大量研究,但目前还未形成统一的意见。目前国内学者对环境审计的认识基本上是依循《开罗宣言》对环境审计的界定得出的,但由于国内学者对环境审计本质认识的不同,从而对环境审计的涵义形成了不同的理解。如高方露和吴俊峰(2000) 、李雪、杨智慧(2004)、陈淑芳和李青(1998)、陈正兴(2001)等对环境审计均有不同的看法。本文认为,环境审计是由国家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和社会审计组织依据环境审计准则及相关环境法规对国家及企事业单位的环境活动及造成的相应的经济影响的真实性、合法性及效益性进行的监督、评价和鉴证活动,是环境管理系统的组成部分。

(二)环境审计的目标

程亭(2012)认为国内学者对环境审计目标的认识可分为一员目标论、二元目标论和三元目标论。 李雪(2004)认为环境审计目标可分为一般目标和具体目标两方面 。魏顺泽(2000)认为环境审计的目标可分为最终目标、直接目标和具体目标三层次 。薛富平(2012)指出环境审计的目标分为总体目标、具体目标和分类目标。笔者认为可持续发展是环境审计的具体目标是受托责任主体环境保护及管理责任的全面、有效执行,目前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确保现行环保法规、政策的贯彻执行;(2)对环境管理系统有效性和充分性的评价;(3)检验被审计单位的环境管理活动是否符合经济效益原则,促使其提高环境管理绩效;(4)检验和鉴证环境报告。

(三)环境审计的内容

耿建新、焦若静(2004)在阅读西方国家关于“环境审计”的文献及梳理主流研究视角的基础上,发现西方国家和我国在环境审计的外延和内涵上存在差异,我国的环境审计着眼于传统审计在环境领域的拓展,即由国家审计机关、民间审计组织和内部审计机构从事的合法性审计、合规性审计和绩效审计,而西方国家的“环境审计”除包括与我国“环境审计”涵义相近的部分外,还包括与我国环境审计毫不相关的部分,即在传统环境审计框架之外拓展的部分。如世界银行将环境审计分为合规性审计、环境报告审计和其他专门审计五方面,责任审计和其他专门审计与我国对环境审计理解不同。由于外国对环境审计的认识自开始就未限定在传统审计的框架内,从更开阔的视角出发进行研究,从而造成环境审计的体系更丰富,内容也更宽泛。我国对环境审计的理解更多从“财务”视角出发,审计主体被界定为国家审计机关、民间组织和内部审计机构三类,审计内容也限定为财务审计、合规性审计和绩效审计三部分。

我国目前的环境审计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对环保专项资金筹集、管理和使用的审计(合法性、合规性和效益性三方面);(2)对环境法规体系及环境政策和执行等方面的审计;(3)对环境管理体系及环境绩效评价体系的审计;(4)对国家和企事业单位遵守环境法规、履行相应的环境责任的情况进行审计。

(四)环境审计的技术方法

环境审计的方法指审计人员检查和分析环境审计对象,搜集审计证据。选择合理的环境审计方法是提高审计工质量的关键。国内学者在选择审计方法方面理解不同,刘力云(1997)认为不需要为环境审计创造一套新的审计技术和方法,扩大现有技术和方法的覆盖面即可,而魏顺泽(2000)指出环境审计除采用一般审计方法之外,还需增加一些专业性更强的技术方法如环境费用效益分析、环境决策分析法和风险分析。

三、环境审计与环境会计的联系及区别

环境审计是对环境会计的再监督,离开了环境会计资料,环境审计工作很难开展,加快建立环境会计,能促进环境审计工作的展开,而环境审计又能提高环境会计信息的质量并保证环境管理活动的效率,进而加速环境管理系统的建立。虽然环境会计和环境审计密不可分,但又需认识到环境审计和环境会计是两种不同的环境管理活动,这有助于辨明环境审计的内涵和外延,建立环境审计体系。

两者的的区别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目标不同。环境会计的目标是提供有助于信息使用者决策的相关环境信息,环境审计的目标则是验证、评价环境会计信息及其反映的环境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及效益性。(2)对象不同。环境会计的对象是政府有关部门及企事业单位的环境管理活动,而环境审计的对象除了环境管理活动外,还包括环境政策制定及执行的有效性等。(3)两者遵守的规范不同。环境会计主要遵守环境会计法律及相关准则,环境审计除遵守环境审计准则之外,还要遵守相关的环境标准及环境会计准则。(4)两者执行模式不同。目前环境会计主要采用强制与自愿结合的披露模式,而环境审计应以联合审计为主要模式,联合环保局、税务部门等,结合工程技术专家及律师等专业人士等的努力,以提高环境审计的效率和效果。

四、我国环境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目前的环境审计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1)环境审计法规不健全,监督体系不完善,对被审计单位制约和惩罚力度弱。虽然我国目前已制定了环保及审计方面的法律法规,但相应的环保法规并未得到很好的贯彻执行,一些企业重短期利益,忽视环境保护,造成了严重的环境后果。(2)评价体系不完善,审计技术及方法落后。环境绩效评价是开展环境审计的先决条件,缺乏相应的审计依据和评价标准会降低环境审计报告的权威性,加大审计风险,难以达到环境审计的目的。另外,我国关于环境审计技术、方法的研究较少,缺乏完善的操作方法体系,我国环境审计人员也缺乏相应的经验积累。(3)环境会计尚未健全。环境会计的建立及完善是实施环境审计的前提,目前我国环境会计未建立完整的理论框架体系,环境会计法规及准则不完善,确认和计量的原则都没有统一标准,难以评估环境信息披露的质量。环境会计理论及实务的落后直接制约环境审计的发展。(4)审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各方面沟通、协调较差。环境审计的专业性和技术性较强,环境审计人员除掌握一般的财会、法规等知识外,还要熟悉环境经济学、环境管理学、环境技术以及社会学、工程学等方面的知识,这对环境审计人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和内部审计的发展较缓慢,且国家环保部门和专业审计组织等的沟通较少,使联合审计难以实施。

五、我国开展环境审计的建议

(一)加强环境审计理论研究

对环境审计定义、理论依据、本质、目标及技术方法等方面进一步拓展完善,以求尽快统一我国对环境审计基础理论的认识,同时要探索有效的审计模式。

(二)加快环境会计制度的建立及完善

我国需加强环境会计理论研究并并不断完善环境会计准则体系,完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以提供完整、有效的环境会计资料,为环境审计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

(三)加快环境审计规范及评价标准的制定

加快对环境审计立法,以法规的形式详细规定环境审计的范围、对象、内容、方法技术等,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建立完善的环境业绩评价指标体系,降低审计中的不确定性,为环境审计提供可操作的具体指南。

(四)加强对环境审计人员的培训及教育,加强各部门的沟通协调

我国要加强对现有审计人员环境会计和审计方面知识的培训,审计人员要充分了解国家环保法规及政策方面的内容,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国家财政、环保部门要加强同社会环保组织、注册会计师行业等方面的沟通协调,并争取专家的支持,以早日建立我国的环境审计体系。

(五)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由于我国在环境审计方面起步较晚,必须借鉴发达国家的理论和先进经验。但因我国和外国的环境审计在外延和内涵方面有较大区别,我国在吸收和借鉴国外优秀环境审计经验时,应在准确把握其涵盖范围及应用领域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有选择地借鉴,以推动我国环境审计理论和实践的发展。由于环境审计的很多理论、技术问题尚未解决,这需要加强国际间的交流、合作,以早日建立环境审计的理论框架、操作技术及报告标准等,使环境审计的作用得到真正发挥。(作者单位:河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李雪,杨智慧.对环境审计定义的再认识[J].审计研究,2004,(2):26 ~30

[2]刘丽.加强我国环境审计建设的策略研究[J].Commercial Accounting,2013.(1):84 ~86

[3]薛富平..对我国目前开展环境绩效审计的几点建议[J].财会研究,2012,(19):65 ~66

[4]黄道国,邵云帆..多元环境审计工作格局构建研究[J].审计研究,2011,(3):31 ~35

[5]程亭,张龙平.环境审计国内外研究综述[J].经济问题探索,2012,(11):183 ~190

[6]刘长翠,周芳.环境审计研究;历史、现状与未来[J].审计研究,2005,(4):49 ~54

[7]李雪.杨智慧,王健姝.环境审计研究:回顾与评价[J ].审计研究,2002,(4):8 ~14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介绍的环境会计体系论文(精选5篇)的详细内容,大家通过小编为大家介绍的环境会计体系论文(精选5篇)都有一定的了解了吧。(本文共字)

菁英职教网文章归档 教育资讯 留学攻略 七品教育网站地图xml
253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