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管理岗位工作计划(精选5篇)

| 婕音

推荐文章

菁英职教网 培训啦 留求艺

数据管理岗位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 会计岗位

会计电算化岗位是指直接管理、操作、维护计算机及会计软件系统的工作岗位。实行会计电算化的单位要根据计算机系统操作、维护、开发的特点,结合会计工作的要求,划分电算化会计岗位。

1.会计岗位的划分

会计电算化工作开展后,会计岗位可分为如下两类。

1.1基本会计岗位

基本会计岗位是指会计主管、出纳、财产物资核算、工资核算、成本核算、收入利润核算、资金核算、往来结算、总账报表、稽核等工作岗位。

1.2电算化岗位

电算化岗位是指直接管理、操作、维护计算机及会计软件系统的岗位。电算化岗位可分为以下几种。

(1)系统管理员。负责计算机及会计软件系统的正常运行协调工作,要求具备会计和计算机知识,可由会计主管兼任。采用中小型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会计软件的单位,需设立此岗位。

(2)系统操作员。负责输入会计数据,启动计算机处理会计数据,打印会计数据(包括打印输出账簿、报表),要求具备会计知识及上机操作知识。如果由基本会计岗位的会计人员负责上机操作,系统操作员可由除出纳岗位以外的其他各岗位会计人员兼任。

(3)凭证审核员。负责对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进行审核,以保证凭证的合法性、正确性和完整性。凭证审核员由具有会计师以上职称的财会人员担任较好。

(4)系统维护员。负责保证计算机硬件、软件的正常运行,要求具备计算机知识。采用小型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会计软件的单位,需设立此岗位。

(5)会计档案资料保管员。负责存档数据软盘、程序软盘、输出的账表、凭证和各种档案资料的保管工作,以及软盘、数据及资料的安全保密工作。

2.会计电算化岗位责任

各单位应根据工作需要建立会计电算化岗位责任制,明确每个工作岗位的职责范围,切实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责,办事有要求,工作有检查。

2.1系统管理员岗位责任

系统管理员岗位具有以下责任。

(1)负责电算化系统的日常管理工作,监督并保证本系统的正常运行,达到合法、安全、可靠、可审性的要求。在系统发生故障时,应及时到场,并组织有关人员尽快修复正常运行。

(2)协调本系统各类人员之间的工作关系。

(3)负责计算机输出的账表、凭证的数据正确性和及时性检查工作。

(4)负责本系统各有关资源(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的调用、修改和更新的审批手续。

(5)负责对本系统各类人员的工作质量考评,以及提出任免意见。

(6)完善企业现有管理制度,并制定岗位责任与经济责任考核制度。

2.2系统操作员岗位责任

系统操作员岗位具有以下责任。

(1)负责有关子系统的数据输入、数据备份和输出会计数据(包括打印输出账簿、报表)工作。

(2)严格按照系统操作说明进行操作。

(3)数据输人操作完毕,应进行自检核对工作,核对无误后交数据审核员复核。

(4)对审核过的凭证及时记账,并打印出有关的账表,交有关人员审核。

(5)每天数据操作结束后,应及时做好数据备份。

(6)注意安全保密,各自的操作口令不得随意泄露,备份数据应妥善保管。

(7)操作过程中发现问题,应记录故障情况并及时向系统管理员报告。

2.3凭证审核员岗位责任

凭证审核员岗位具有以下责任。

(1)负责凭证的审核工作,包括对各类代码合法性、摘要规范性和数据正确性的审核。

(2)对不真实、不合法、不完整、不规范的凭证退还给各有关人员更正修改后,再进行审核。

(3)对不符合要求的凭证和输出的账表不予签章确认。

2.4系统维护员岗位责任

系统维护员岗位具有以下责任。

(1)定期检查软件、硬件的运行情况。

(2)负责系统运行中软件、硬件故障的消除工作。

(3)负责系统的安装和调试工作。

(4)按规定程序实施软件完善性、适应性和正确性维护。

2.5会计档案资料保管员岗位责任

(1)按会计档案管理有关规定行使职权。

(2)负责本系统各类数据软盘、系统软盘及各类账表、凭证、资料的存档保管工作。

(3)做好各类数据、资料、凭证的安全保密工作,不得擅自出借。

(4)按规定期限,向各类电算化岗位人员催交各种有关的软盘资料和账表、凭证等会计档案资料。

3.会计电算化应用人员知识结构基本要求

3.1系统分析人员

系统分析人员的工作是根据用户的要求,并通过对现有会计信息系统的接口界面、业务处理过程、数据流程和数据结构等进行全面的分析,并在可行性分析的基础上确定新系统的目标,提出系统的逻辑模型,是下一步系统设计的主要依据。

3.2系统设计人员

系统设计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把系统逻辑模型转化成可由计算机实施的具体方案,即系统的物理模型。系统设计人员应确定系统的硬件资源、软件资源、系统结构模块划分及功能、数据库设计等,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数据结构;数据库理论与设计;系统开发技术附算机硬件、系统软件、软件工具等;程序设计及语言应用能力;财会业务知识,企业管理知识;预测、模型决算理论与技术。

3.3程序设计人员

编制程序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以系统的物理模型为依据,编制程序并进行调试。该阶段主要由程序设计人员来完成,因此对于程序设计人员,要求熟练掌握程序设计技术及若干门程序语言、计算机使用、操作技能,应熟练掌握;程序设计技术;数据结构;数据库理论与应用;程序语言;计算机硬件基本知识及其使用;财会业务知识;系统分析设计技术。

3.4系统使用与维护人员

在系统使用与维护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负责系统日常运行工作以及硬件、应用软件的维护,这一阶段涉及的人员主要有:操作员主要负责系统日常运行、录入等工作,应具备材算机硬件基本知识,计算机汉字输入技术;计算机键盘操作技术。硬件维护人员负责计算机房、计算机硬件等设备的维护与管理工作。

3.5系统管理人员

系统管理人员参与整个系统开发过程,主要负责系统开发项目组织与运行过程管理等工作,以保证系统研制顺利进行以及系统正常运转,他们应具备以下多方面的知识:财会业务知识;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业务知识;项目管理及工程预算;管理科学;计算机基本知识;系统开发技术;数据库知识;系统工程知识。

参考文献:

数据管理岗位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实施作业现场到岗到位管理,规范作业现场到岗到位人员的职责、职权、检查内容、到位标准以及监督检查规定。基本做法是:一是各单位、各级专业管理部门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组织、谁负责;谁实施、谁负责”的原则,对作业进行安全风险认定,加强到岗到位安全监督,落实措施,降低作业安全风险。二是进行作业安全风险等级划分,根据风险等级认定,安排到岗到位监督人员。所谓作业安全风险是指可能由现场作业过程中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和环境的不安全因素等原因引发的电网、人身、设备事故的可能性。根据作业计划,确认作业风险等级,合理安排管理人员到岗到位实施监督。做到每个现场均有到岗到位人员进行现场安全监督,并将现场到岗到位人员安排情况、工作负责人联系方式连同作业计划一同上报。三是职能部门对基层单位到岗到位情况实施监督检查。公司职能部门负责对基层单位到岗到位监督检查,采取不同的监督方式,如采用电话抽查或现场检查形式,对到岗到位人员到位情况进行监督,并利用各级调度、生产调度在办理作业开工前确认到岗到位人员是否到达现场。实施作业现场到岗到位管理办法,使生产作业人员时刻感到监察人员就在身边,从一定程度上杜绝了作业违章情况发生,进而保证现场作业安全。

二、实施作业计划管控措施

进行计划管控是保证计划作业的严肃性,杜绝无计划作业,保证安全生产的重要手段。基本做法:一是进行月平衡、周协调、日管控。每月召开月检修计划平衡会,确定10千伏及以上检修计划,进行承载力分析,未纳入月计划的作业,必须经过多层审批,方可列入计划。每周召开检修计划协调会,进一步细化月计划安排,补充特殊原因月计划变更审批增添计划,落实到岗到位人员。每日召开生产早会,对前一日系统及作业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存在的问题,差错问责,对当日及第二日工作进行布置。掌握作业现场情况,做到“七清”,即作业内容、作业地点、作业时间、作业人数、工作负责人(监护人)能力、危险点及预控措施清楚。二是建立作业计划上报机制,覆盖公司所有作业计划(停电、带电、不需停电),每月对作业计划执行情况进行分析、统计上报,通报分析结果。三是特殊时期安全管控。为确保法定假期以及重要保供电时段的安全生产,规定法定节假日前后两天,除紧急缺陷处理外,原则上不安排检修计划作业。年末时段:每年十二月末、一月至春节前执行特殊时期检修计划管理,严控作业总量。即所有未列入月检修计划的新增基建、生产、客户工程,均需要五道审批关,控制作业总量,同时有特殊原因必须安排的作业,加强现场管控,作业单位主管领导、安全员必须到岗到位监护,确保作业万无一失。

三、制定送、变、配各专业典型违章处罚标准,实施反违章“量化”指标

习惯性违章屡禁不绝的根本原因,就是处罚力度不够,没有处罚标准依据,因此给安全监察人员工作带来困难。另外,在处罚或处理违章行为上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比如因人的感情因素使处罚违章行为不彻底,从而放纵了违章。所以要想彻底改变监察不利的局面,加大违章的查处力度,必须有违章处罚标准做依据,鉴于此,编制《公司反违章管理规定》,制定送电、变电、配电专业典型违章记分标准,使之具有操作性。公司进一步加大对作业现场的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力度,加大对违章行为的查处力度。为进一步推动基层单位反违章工作的全面开展,要求各生产单位依据典型违章处罚记分标准,认真开展自身违章的查处工作。并对生产单位下发“反违章”量化指标,明确各生产单位在规定时间内查处的反违章最少件数。对于各单位查处的违章,公司不但不再考核,而且为了鼓励各单位开展违章查处工作,公司对查处违章的单位公开进行了表彰和奖励,进而促进基层单位查处违章的积极性,避免了基层不愿意暴露违章行为的错误心理,落实了各级管理人员的安全生产责任。自从实施典型违章处罚记分标准,下发反违章“量化”指标以来,这种方法使各施工作业现场都有人进行安全管理,改变了只依靠公司少数安全监察人员进行安全监督管理的单一形式,形成了由少数人进行安全管理变为多数人参与安全管理的良好局面,作业现场的违章行为明显减少。

四、进行安全培训工作创新,提高全员素质

要使员工普遍接受必要的安全知识培训,适应并完全具备承担安全工作所需的技术本领和业务能力。应探索新的培训管理模式,改变传统面对面人工教学模式,以适应信息时代电力发展要求。为此我们探索出并利用网络平台搭建安全培训管理系统,制定相应培训管理办法。通过实际应用,证明采取该培训管理形式可取得显著效果。基本做法:一是制定《电力安全与操作培训系统》管理办法。充分利用安全培训管理系统,使之发挥更大的培训使用效果,制定该办法,明确了应用该系统的相关规定。明确管理职责,保证系统运行的有效性、实用性。明确计划编制与实施,保证组织培训的及时性。对培训内容进行专业分类,使培训内容有针对性。对培训效果进行统计与考核,保证全员参与,使培训常态化,达到实际培训效果。二是建立《电力安全与操作培训系统》及应用。该系统包括安全技能操作与知识考核两部分。题库管理是管理员可根据最新要求对题库进行更新、维护,保证题库的有效性、及时性、针对性。试卷管理包括试卷自动生成、查阅、分析统计、报表生成等功能。它改变了我们手工书写、印刷试卷的历史,大大提高安全培训管理工作效率。用户管理是对系统中各级人员进行维护管理。如:新增部门以及人员,删除调转及离退人员等,同时便于进行人员统计等。通过安全培训管理工作创新,使全体生产一线人员安全知识与技能水平得以普遍提高,也大大提高了工作质量、工作效率。

五、开展科技创新,提高作业安全系数

数据管理岗位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第一章 人力资源规划

一、人力资源规划—指

为实施企业的发展战略,完成企业的生产经营目标,根据

企业内外环境和条件的变化,运用科学的方法,对企业人力资源的需求和供给进

行预测,制定相宜的政策和措施,从而使企业人力资源供给和需求达到平衡,实

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有效激励员工的过程。

工作岗位分析

二、人力资源规划的内容:

战略规划、组织规划、制度规划、人员规划、费用规

三、工作岗位分析的内容:

1、对各类工作岗位的性质任务、职责权限、岗位关系、劳动条件及环境进行系

统研究。

2、界定工作范围和内容后,提出承担本岗位任务应具备的员工资格条件。

3、制定出工作说明书等岗位人事规范。

四、工作岗位分析的作用:

1、为招聘、选拔、任用合格的人员奠定了基础。

2、为员工的考评、晋升提供了依据。

3、是企业单位改进工作设计、优化劳动环境的必要条件。

4、是制定有效的人力资源规划,进行各类人才供给和需求预测的重要前提。

5、是工作岗位评价的基础,而工作岗位评价又是建立、健全企业单位薪酬的重

要步骤。

五、工作岗位分析的程序:1、准备阶段;2、调查阶段;3、总结分析阶段。

六、岗位规范—即劳动规范、岗位规则或岗位标准,它是组织中各类岗位某一专

项事物或对某类员工劳动行为、素质要求等所作的统一规定。

七、工作说明书—是组织对各类岗位的性质和特征、工作任务、职责权限、岗位

关系、劳动条件和环境,以及本岗位人员任职的资格条件等事项所作的统一规定。

八、岗位规范和工作说明书区别:

1、所涉及的内容不同。工作说明书是以岗位事”和物”为中心,而岗位规

范所覆盖的范围、所涉及的内容要比工和说明广泛得多,只是其有些内容与工作

说明书的内容有所交叉。

2、所突出的主题不同。岗位说明书是在岗位分析的基础上,解决 什么样的人

才能胜任本岗位的工作”的问题;工作说明书不仅要解决岗位说明书的问题,还

要回答 该岗位是一个什么岗位?这个岗位做什么?在什么地点和环境条件下

做?”

3、具体的结构形式不同。工作说明书不受标准化原则的限制,可繁可简,结构

形式多样化;岗位规范一般由企业职能部门按企业标准化原则,统一制定并

执行的。

九、工作岗位设计的原则:因事设岗。

十、工作岗位设计的方法:

1、岗位设置的数目是否符合最低数量原则。

2、所有岗位是否实现了有效配合,是否足以保证组织的总目标、总任务的实现。

3、每个岗位是否在组织中发挥了积极效应,它与上下左右岗位之间的相互关系

是否协调。

4、组织中的所有岗位是否体现了经济、科学、合理、系统化的原则。

十一、企业定员的作用:1、是企业用人的科学标准;2、是企业人力资源计划的基

础;3、是企业内部各类员工调配的主要依据;4、有利于提高员工队伍的素质。

十二、企业定员的原则:

1、以企业生产经营目标为依据;

3、各类人员的比便关系要协调;

2、以精简、高效、节约为目标;

4、人尽其才、人事相宜;

5、要创造一个贯彻执行定员标准的良好环境;6、定员标准适时修订。

十三、企业定员的基本方法:

某类岗位用人数量=某类岗位制度时间内计划工作任务总量/某类人员工作

(劳动)效率

(1)按劳动效率定员:

定员人数=计划期生产任务总量/(工人劳动效率 X 出勤率)

(2)按设备定员:

定员人数=(需要开动设备台数 X 每台设备开动班次) /(工人看管定额X 出勤

率)

(3)按岗位定员:

①设备岗位定员

班定员人数 =共同操作的各岗位生产工作时间的总和/(工作班时间 -个人需要休

息宽放时间)

②工作岗位定员。主要根据工作任务、岗位区域、工作量,并考虑实行兼职作业

的可能性等因素来确定人数。

(4)按比例定员

某类人员的定员人数=员工总数或某一类人员总数 X 定员标准(百分比)

(5)按组织机构、职责范围和业务分工定员。适用于企业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

人员的定员。

十四、企业定员的新方法

十五、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体系的特点与构成

特点:1、体现了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职能。由录用、保持、发展、考评、调整

五种基本职能构成。

2、体现了物质存在与精神意识的统一。

十六、制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原则、要求和步骤。

原则:(1)共同发展原则;(2)适合企业特点;(3)学习与创新并重;(4)符合

法律规定;(5)与集体合同协调一致;(6)保持动态性。

要求:(1)从企业具体情况出发;(2)满足企业的实际需要;(3)符合法律和道

德规范;(4)注重系统性和配套性;(5)保持合理性和先进性。

步骤:(1)提出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草案;(2)广泛征求意见,认真组织讨论;(3)逐步修改调整、充实完善。

十七、人力资源管理费用审核的方法与程序:

方法:(1)确保审核的合理性;(2)确保审核的准确性;(3)确保审核的可比性。

程序:要检查项目是否齐全,尤其是那些子项目。

1、工资项目下的子项目,各企业不同的情况有不同的子项目;

2、基金项目下的子项目,一般都是根据国家有关规定设置的;

3、其它费用项目下一般是指属于人办资源管理费用范围,而不属于工资

与基金项目下的费用。

十八、人力资源费用控制的作用与程序:

(1)建立成本核算账目。包括原始成本和重置成本。

(2)确定具体项目的核算办法。包括核算单位、核算形式和计算方法的确定。

(3)制定本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标准成本。

①制定标准成本的依据为对本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历史成本。

②标准成本可分为人才资源获得标准成本、人力资源开发标准成本和人力资

源重置标准成本三类。

(4)审核和评估人力资源管理实际成本。审核和评估的目的是确定成本支出的

数据管理岗位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企业会计电算化的管理为什么会引起人们的关注?为什么两个单位配置同样的软件、硬件设备,一个运行正常,能及时准确地提供信息,另一个却屡出故障,核算效率低?从实践来看,应用不佳的单位绝大多数是由于忽视管理所致。因此,规范会计电算化的组织实施工作,做好单位会计电算化的管理,建立健全会计电算化岗位责任制、会计电算化操作管理制度、计算机软硬件和数据管理制度、电算化档案管理制度,是确保会计电算化成功的关键。

一、企业会计电算化的组织机构

在我国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实践中,各单位应根据其工作的特点和实际要求,合理设置会计部门的组织机构及工作内容。目前,会计电算化的组织机构主要有以下两种形式:会计部门内部设置电算化小组和企业信息化领导小组统一管理。

1、企业会计部门内部设置电算化小组

这种组织机构的设置是目前我国企业会计电算化采用的最普遍的形式,这种组织机构的特点是会计部门内部设立电算化小组,与各手工业务核算小组一起接受会计部门负责人的领导。会计部门单独配备计算机硬件设备和机房设施,并配备有关人员,如数据录入员、系统操作员和系统维护员等,完全由会计部门负责计划组织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或商品化财务软件的选购、系统的使用和维护等工作。

采用这种组织机构的优点是能调动会计部门人员实现会计工作电算化的积极性,能够较好地协调原有会计人员,适应性强;能够根据会计部门的需求和业务特点选择适用的会计软件。其缺点是计算机的利用率低,不利于满足单位的总体信息需求;不利于协调会计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关系。

2、 企业信息化领导小组统一管理

这种组织机构也称为集中管理下的分散组织机构,是实现企业单位管理信息系统现代化的一种形式,它的实现需要有网络系统的支持。

这种组织机构的特点是企业单位管理信息系统的总体规划、设备配置、软件选用及开发,系统使用过程中的软件、硬件维护等由计算机中心统一管理,同时在会计部门设置计算机网络终端,会计部门主要负责数据收集、整理、输入及系统运行,在企业信息化领导小组领导下,按照会计电算化工作规划进行分步开发工作。会计部门内部组织机构的设置取决于电算化的程度,如果会计核算工作基本上由计算机来处理,就不能按手工核算方式设置组织机构,而主要设置电算化组,负责会计电算化系统的规划和开发;数据准备组,负责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所需数据的组织、整理工作;数据处理组,负责电算化会计信息的运行工作;财务管理组,负责财务管理工作;档案管理组,负责会计档案的保管工作。

采用这种组织机构的优点是便于对企业管理信息系统进行统一规划、集中管理,避免重复开发,提高数据的共享程度。由于会计电算化规划是由会计部门根据企业规划并结合财务工作特点和需要制定的,而且会计部门参与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工作,因此,有利于调动会计部门的积极性,增强系统的实用性。这种组织机构一般适用于具备网络系统的大中型企业单位,特点是那些采用ERP对企业进行全面管理的大中型企业

二、人员的工作岗位及职责

《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中提出了建立会计算化岗位责任制的原则,“实行会计电算化的单位,要建立会计电算化岗位责任制,要明确每个工作岗位的职责范围,切实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责,办事有要求,工作有检查。”建立会计电算化岗位责任制,有利于会计工作程序化、规范化,有利于落实责任,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按照这一原则和会计电算化的工作特点,实施会计电算化过程中,各单位可以根据内部牵制制度的要求和工作需要,对会计岗位的划分划行调整和设立必要的工作岗位。会计电算化后的工作岗位基本上可为分基本会计岗位和电算化会计岗位。

基本会计岗位与手工会计岗位相对应,可以一人一岗,也可以一人多岗或一岗多人,但应当符合内部牵制制度的要求。

电算化会计岗位是指直接管理、操作、维护计算机及财务软件系统的工作岗位。一般来讲,电算化会计可设立如下岗位。

1、电算主管

负责协调计算机及财务软件系统的运行工作,要求具备会计和计算机知识以及相关的会计电算化组织的经验。电算主管可以由会计主管来兼任。电算主管可以调用系统的所有功能,具有很大的权限,因此,不能兼管系统维护工作。

2、软件操作

负责输入记账凭证和原始凭证等会计数据,输出记账凭证、会计账薄、报表,进行会计数据处理工作,要求具备财务软件操作知识,达到会计电算化初级知识培训的水平。

3、审核记账

负责对输入计算机的会计数据进行审核,以保证会计凭证的合法性、正确性和完整性,操作财务软件登记账簿,对打印输出的账簿、报表进行确认。

4、电算维护

负责保证计算机硬件、软件的正常运行,管理机内会计数据。维护人员不能担任与系统操作有关的工作。

5、电算审查

负责监督计算机及财务软件系统的运行,防止利用计算机进行舞弊。要对系统输入和输出的数据进行审查,以保证数据的正确、完整和合法。

6、数据分析

负责对计算机的会计数据进行分析。

7、会计档案资料保管

负责各种电算化会计档案资料的保管工作。对系统的文档资料、各种数据存储介质、各种凭证账表进行保管,并保证其安全完整。

三、企业会计电算化的日常管理

企业实行会计电算化以后,为了保证会计数据信息的可靠性,经营管理的有效性和电算化系统运行的安全性,企业应该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加强内部管理。这些制度主要包括会计电算化的操作管理制度、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运行管理制度、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会计档案管理制度。

1、操作管理

操作管理是指对会计系统操作运行过程中的控制和管理工作。建立健全操作管理制度并严格实施,是系统安全、有效运行的保证,也是操作管理的具体体现。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严格执行操作人员的工作职责和工作权限。任何一位操作员都靠密码来标明身份的,每个人的密码自己应该妥善保管,并经常更换,对他人保密。

第二、不相容岗位分离原则。例如,出纳人员不能兼管稽核、会计档案保管。

第三、制定必要的上机操作记录制度。每位操作员在上机操作后,应该进行登计。做完工作后,要及时进行备份。

2、维护管理

系统维护是系统运行过程中最重要的工作,企业应该加强维护工作的管理,来保证系统软硬件的故障及进排除,保证系统安全、正常运行。

3、档案管理

档案管理要制定各种会计档案资料的保存期限及期满销毁制度。要按照《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的规定执行。除了纸质文档资料外,磁性介质的资料也要注意,要做到防磁、防潮和防尘。重要的会计档案要准备双份,存放在不同地点。

4、病毒管理

对于计算机病毒管理主是是采取各种预防措施,保证计算机干静、安全。要保证财务用的计算机专用制度,禁止来路不明的光盘、U盘上的程序在财会专用计算机上运行。

总之,企业在实行电算化的时候,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按照系统工程的需要进行精心组织、科学实施,在实施过程中要着重解决会计电算化岗位和会计电算化制度等要素的匹配问题,从源头上来确保企业电算化工作的顺利实施,保证以后的工作安全可靠。

参考文献:

[1]《会计电算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5月第2版

数据管理岗位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为适应公司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进一步明确各类岗位人员的责、权、利,充分调动公司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工作质量和绩效水平,保障公司生产经营工作的顺利进行,根据公司年度总体目标计划,经双方协商一致,特签订本岗位责任书。

一、岗位名称:施工员 岗位责任人:

二、责任期限:201*年1月1日至201*年12月31日。

三、岗位职责:

协助生产经理负责各区段现场施工生产管理工作,具体职责如下:

1、依照生产经理下达的各阶段施工计划及节点控制计划,协助生产经理组织、协调、督促各劳务公司、项目部各部门、人员进行实施,确保各区段工程施工顺利有序进行,保证计划的有效实施。

2、深入现场,落实项目关于施工现场的各项管理措施,确保各区段工期、质量、安全、文明施工、成本等到达项目的管理目标。

3、编制、填报各种物资供应计划,依照项目物质管理规定及现场施工进度情况,分阶段提前报批,并督促其实施。

4、协助合约部对劳务公司每月完成工程量的审核、结算。

5、负责所管区段工作施工日志的记录整理、施工过程照片搜集整理。

6、协助资料室、质量管理部对分部、分项隐蔽工程资料的填报、整理以及各工序验收。

7、对各劳务公司进行模板、钢筋、砼等各项工程的技术交底、作业指导书和过程质量控制。

8、按项目部进度计划要求对劳务公司每天投入的劳动力进行统计。

四、岗位责任目标计划及量化指标:

1、工期履约

依照生产经理下达的各阶段施工计划及节点控制计划组织、督促劳务班组进行施工,确保各区段工程施工顺利有序进行,保证计划的有效实施,确保工期履约。

2、现场管理

深入现场,落实项目关于施工现场的各项管理措施,确保各区段工期、质量、安全、文明施工、成本等到达项目的管理目标。

3、计划管理

依照图纸设计规定及项目物质管理规定、现场施工进度情况,编制、填报各种物资供应计划,分阶段提前报批,并督促其实施。

4、材料管理

对按照物资需求计划进场的各种材料(包括主材、辅材、零材等)做好进场验收工作,并根据总平面布置及现场情况做好进场材料的堆放工作。

5、工程量结算管理

对因设计或其它变更引起的工程量的增减和工期变更按规定时间进行签证,并及时调整部署,协助合约部对劳务公司每月完成工程量的结算。

6、内业资料管理

协助资料室、质量管理部对分部、分项隐蔽工程资料的填报、整理以及各工序验收,负责所管区段施工日志的记录整理、施工过程照片搜集整理。

7、

劳务管理

按项目部进度计划要求对劳务公司每天投入的劳动力进行统计;对各劳务公司操作工人进行模板、钢筋、砼、砌筑等各项工程的技术交底,做好作业指导书和过程质量控制工作。

8、事故管理

所负责分管片区内杜绝安全事故、质量事故的发生。

五、岗薪标准及风险抵押金情况:执行公司标准,每年年中和年底分别进行绩效考核,与个人项目兑现奖金挂钩;风险抵押金按公司规定岗位比例如期、如数缴纳。个人项目兑现奖金按得分百分比发放。

六、考核办法:

(一)考核内容及依据:本岗位主要责任目标和工作职责。

(二)考核方式:由公司绩效考核部门将完成指标情况如实汇总,并在次年工作会发给与会代表,由各位代表评议,根据评议结果递交公司经理党政联席会研究确定。

七、加分或扣分办法:岗位职责范围内任一项硬性指标每少完成一个百分点,相应扣分,直至该项分数扣完;每多完成一个百分点,相应加分(考核表中注明能加分部分);每出现一例失职、失控事项,视责任程度情况,在考核总得分中扣减5-10分。公司领导考核分数上限为200分。

八、附属条款:

(一)岗位责任人应模范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企业规章制度,廉洁自律,敬业守信,团结协作,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确保完成上述岗位职责和岗位责任目标计划及量化指标。

(二)如岗位发生变动,在变动一个月内必须办理目标责任书移交手续,并分清责任,分段考核。

(三)本岗位责任书未尽事宜,按照双方协商并经公司绩效考核领导小组裁定执行。

(四)本岗位责任目标书一式三份,具同等效力,经双方签字(或加盖公章)后有效。

项目生产经理:

岗位责任人:

关于数据管理岗位工作计划(精选5篇)的介绍就到这里,以上就是小编整理的数据管理岗位工作计划(精选5篇)全部内容了,希望能对你有用。访问360范文网了解更多管理岗位 工作计划 精选相关内容(本文共字)

菁英职教网文章归档 教育资讯 留学攻略 七品教育网站地图xml
26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