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职称论文(精选5篇)

| 婕音

推荐文章

菁英职教网 培训啦 留求艺

经济职称论文范文第1篇

我国加人wt()后,随着中国融人国际经济体系步伐的加快,作为管理科学核心部分的人力资源管理也日益受到重视。一方面,中国的“人世”将使一些产业受到冲击;另一方面,“人世”也给具有人力资源优势的中国带来巨大机遇。人力资源会计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80年代传人我国。人力资源从广义上说就是劳动力资源,并不是说只有高学历、高职称的人才是资源。从狭义上说是一个部门和企、事业单位所能控制和运用的劳动力。人力资源会计是以人力资源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确认、计量和核算,并在财务报表中予以反映,以便为企业内外信息需求者提供人力资源现状及变动信息的一种会计方法。本文主要对供水行业实行人力资源会计核算的可行性进行探讨。

一、人力资源会计核算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人世的波澜加速了我国经济社会和生活融人世界市场经济通行规则。长期以来我国居于垄断地位的城镇供水市场已成为跨国水务公司涉猎的目标,地方保护、行政垄断和行业垄断将进一步被打破。国际资本和民间资本将在国民待遇的原则下分享城市供水领域的资源,城市供水领域在更大和更深程度上引人竞争已是大势所趋。人力资源是企业四大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所谓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当今经济发展对人的因素依赖程度加强,随着我国劳动力人事制度改革的深人发展,人力资源的质量不断提高,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也持续上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越来越大。对人力资源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进行核算的必要性越来越明显。在重视知识、技术、信息的知识经济时代,谁赢得了人才,谁就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人力资源的投资开发占企业投资总额的比例日益增大。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供水行业也开始引起一些高级管理人才、高级技术人员,而这些人才的引进成本大大高于一般员工。这对于还是公益事业的自来水行业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投资。因此,运用人力资源会计进行人力资源成本的计量、价值的确认、收益的核算,有助于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上进行科学的预测、决策,从而杜绝人才浪费、人才积压的现象,真正实现企业“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为企业管理者规划、评价和控制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策略时提供重要的相关信息。人力资源投资是企业发展的必要投资,会计要为经济决策提供信息,理应提供有关人力资源投资的增减、人力资源价值的大小、人力资源利用效果等方面的信息。人力资源会计可及时披露企业人力资源现状,利用现有信息为企业管理当局进行人力投资决策和有效管理提供依据,以为外界投资者预计、比较、评估企业的资源状况及由此带来的获利能力,以便作出正确决策提供资料。传统会计通常将企业在人力资源上的投资支出作为当期费用人帐,未能将其在受益期内合理摊销,使损益表的净收益失真。不能提供人力资源投资及其变动情况、人力资源投资的经济效果、人力资源经济价值等方面的信息,无法满足人力资源管理和控制的需要。而人力资源会计将这部分投资作为资产入帐,使计算出来的利润更切实际。而且在发生裁员和员工流失时,使当期利润能反映这部分损失,使决策者引起注意。会计电算化的发展为人力资源会计的应用提供了手段,使人力资源会计的实际应用成为可能。

二、人力资产的计量

经济职称论文范文第2篇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 理论经济学 反思 重构

【论文摘 要】从经济学改革国际运动视角审视高职院校理论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建设的状况和进展,指出高职院校理论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探讨高职院校重构理论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的主要原则。

经济学改革国际运动被称为21世纪经济学革命的先声。这场由法国学生率先发起的请愿得到法国一些教授、法国教育部乃至英国、美国一些学生和教授的声援,引起世界性反响。经济学改革国际运动的兴起对新古典主流经济学意味着一次深刻而广泛的挑战。本文试从经济学改革国际运动视角探讨高职院校理论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建设问题。

一、研究综述

国内学界直接讨论高职院校理论经济学教学内容建设的学术文献比较少,以下对有关研究的主要观点进行综述,以探求本文研究之方向。

在选择教学内容的原则方面,刘记红主张经济学教学内容应尽量简单明了,根据学生专业需求对教学内容进行筛选和模块式整合,不同专业的经济学教学内容应各有侧重,把握经济学教学内容与专业课程内容的衔接关系。金春良主张按照“必须、够用”原则整合经济学教学内容,既综合考虑理论宽度和深度,又保证理论系统的完整性,根据课程目标、专业需要以及学生接受能力阐述原理、原理运用和政策分析。姚晴霞主张高职院校经济学教学要以能力培养为出发点,既要注重知识传授,更要加强学生能力培养。

在具体教学内容的选择方面,刘记红以经贸类专业为例,主张经济学教学内容应包含微观经济学中的供求原理、均衡理论、消费者理论、生产理论、市场理论、分配理论和宏观经济学中的国民收入理论、凯恩斯的就业理论、通货膨胀理论、宏观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金春良主张,经济学教学内容应以微观经济理论为主,以宏观经济理论为辅,微观经济学主要介绍供求理论、弹性理论、效用理论、产量成本理论、市场理论,宏观经济学介绍总供求理论、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周期理论。姚晴霞主张微观经济学应主要介绍价格论、效用论、生产论、成本论、市场论,宏观经济学应着重介绍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以上分析表明,国内学界有关高职院校选择经济学内容的研究,选择的原则倾向于强调应用,强调对教育对象的能力培养,选择的内容主要限于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本文将在前人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在更广泛的视野中观察、探讨高职院校理论经济学教学内容建设问题,关注经济学改革国际运动和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对高职院校理论经济学教学内容建设的意义。

二、高职院校理论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建设的现状与反思

目前,高职院校理论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存在诸多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下面从经济学改革国际运动视角审视高职院校理论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建设问题。

(一)现状调查

笔者对近年来高职院校理论经济学教学内容的建设状况进行抽样统计调查,以把握该课程建设的现状。调查采用列表统计方式进行。调查范围为高职类经济学基础教材和精品课程网站,涉及公开出版发行的高职类经济学基础教材18部、高职院校经济学基础精品课程网站11个。教材发表和网站建设的时间均在2004年至2010年期间。调查内容设计有作品类别、作品名称、作者、作品来源、时间、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研究方法、课时、特色等几个方面。调查结果如下:

第一,在作品名称方面,被调查的18部教材中,12部称为“经济学基础”,4部称为“经济学原理”,2部称为“经济学”,11个精品课程网站均称为“经济学基础精品课程网站”。

第二,在教学内容方面,被调查的18部教材和11个精品课程网站的教学内容均选择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体系,包含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个基本组成部分。微观经济学部分的篇章设置在6至9章之间,以设置7章或8章居多,均介绍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市场结构理论,一部分作品还介绍生产要素理论、微观经济政策理论。宏观经济学部分的篇章设置在2至7章之间,情况比较复杂,比较多的是介绍宏观经济变量、短期宏观经济波动(一些作品分解为失业与通货膨胀)、宏观经济政策、经济增长、开放经济中的宏观经济,少数教材列有专章介绍一些比较高深的宏观经济模型供使用者选学。

第三,在研究方法方面,由于被调查的18部教材和11个精品课程网站选择的教学内容均为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体系,因此,作品中介绍的经济学基本分析方法也主要是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比如供求分析法、边际分析法、均衡分析法。

第四,在作品特色方面,被调查的18部教材和11个精品课程网站最大的一个共同特点是,都强调应用,强调对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应用。一些作品还强调将教学内容模块化。如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经济学基础精品课程网站(省级)就主张将教学内容模块化、教学实践项目化、教学资源立体化作为经济学基础课程设计的主题与贯穿始终的创新教学模式,将教学内容中不同模块的设计作为后续专业课衔接的主要依据和实践基础。

(二)进展

上述对高职类经济学基础教材和精品课程网站的调查结果显示,高职院校理论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建设取得一些值得肯定的进展:

第一,一批高职类经济学基础教材的出版为高职类学生学习理论经济学提供可以选择的学习载体,一批高职类经济学基础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推动高职类理论经济学课程教学交流和学科建设。

第二,高职类经济学基础教材和精品课程网站在与实践结合的方向上大大向前迈进一步,为经济学课程摆脱抽象、枯燥的教学作出努力。高职类经济学基础教材和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由于不受理论推理的束缚,反而能够在活跃经济学教学方面表现得尤其出色。

第三,高职院校经济学基础课程介绍市场经济基本理论,促进市场经济理论的普及,极大地适应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

(三)存在问题

站在经济学改革国际运动的高度审视高职院校理论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可以发现,现有高职院校理论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也存在一些亟待改进的问题:

第一,以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体系为蓝本的高职院校理论经济学课程先天不足。调查显示,被调查高职院校的理论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属于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体系。20世纪以来世界经济实践史、经济思想史和经济学改革国际运动表明,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正受到严重的冲击,处于分崩离析的境地。20世纪,经济学发展出许多新学派、新理论、新观点,如交易费用经济学、博弈理论、产权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家庭经济学、法律经济学、新政治学等。因此,以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体系为蓝本的高职院校理论经济学课程自然先天不足。

第二,高职院校理论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中微观部分和宏观部分没有统一的理论基础。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以个体理性作为微观部分的一个基本假设,主张消费者以追求效用最大化为基本目标,厂商以利润最大化为基本目标,由此还发展出一系列观点和理论,如显示偏好、跨期选择、风险选择、交易成本、产权、X效率、资产组合、资产定价、合同或契约、非对称信息、次优、对偶性等。宏观部分却以市场失灵作为起点论证政府干预经济的必要性。微观部分和宏观部分没有统一的理论基础。

第三,一些高职院校理论经济学课程有关企业功能的论述有较大缺陷。由于高职院校理论经济学的教学侧重在应用方面,尤其是面向微观单位的应用,因此有关厂商行为的内容在高职院校理论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占较大的比重。但是,一些高职院校理论经济学课程在阐述企业功能时,只关注企业的经济功能,而忽视企业的其他功能。在一些高职院校理论经济学课程中,有关企业性质方面的探讨甚至被完全忽略。在这种教育中,受教育者也必然只关注企业的经济功能,天然地把企业当做赢利的工具,而不能完整把握企业的功能,在意识中构建正确、全面的企业观念。

第四,忽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不研究生产关系,不能完整地讨论生产方式。在高职院校理论经济学课程中,教学内容一边倒向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教学中只教授供求论、效用论、生产论、成本论、市场结构论、要素论、市场失灵论等微观经济学内容,以及国民收入核算、总供求模型、失业、通货膨胀、宏观经济政策、经济增长、经济周期等宏观经济学内容。可见,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生产关系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

第五,一些高职院校理论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跟不上经济实践的步伐,不适应社会变革的要求。多年来,高职院校理论经济学课程建设经过努力,在反映经济现实上取得不少进展,但相对于快速变化的经济实践而言,高职院校理论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的建设仍然显得滞后。重基本理论、轻分析方法、弱经济学派介绍的教学内容设置模式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理论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建设虽取得一些进展,但同时又存在一些亟待改进的问题,需要教育工作者予以重视。

三、高职院校重构理论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的原则

针对高职院校理论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中亟待改进的问题,以下主要探讨高职院校重构理论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应当遵循的一些原则。从经济学改革国际运动的视角审视经济学学科,重构高职院校理论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应当遵循以下一些原则:

第一,经济理论与经济实践结合原则。高职院校理论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的建设应当面向经济实践,既要面向发达国家的经济实践,更要面向我国的经济实践。经济理论来源于经济实践,经济理论的发展也要依赖于经济实践的推动。在我国,经济理论更要回答我国经济实践中产生的现实问题。经济实践是检验经济理论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因此,高职院校理论经济学课程建设应当面向经济实践尤其是我国经济实践,回答经济实践中提出的问题,并在解决经济问题中提炼经济思想。

第二,保留与克服结合原则。虽然实践的发展和思想的冲突向西方现代主流经济学提出了挑战,但应该看到,西方现代主流经济学经过长期的演进,已经发展出许多值得继承发扬的思想和方法。因此,既应清晰地认识新古典主流学的局限性,也应注意新古典经济学的优秀成果,吸收西方现代主流经济学的有益成分是高职院校理论经济学课程选择教学内容的内在要求。同时,还应探究异端经济学各流派,关注经济学多元主义的发展,吸收非主流经济学学派的思想。在对待古今中外经济思想发展成果上,应全面、完整地理解各流派、各种方法的发展成果,不能只看到某一个派别而忽略其他学派,应做到既保留其积极部分,又克服其消极部分。

第三,共性与个性结合原则。经济系统的运行是一个客观的过程,经济系统运行的一般规律反映一定条件下各国经济运行的共性,因此,高职院校理论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应当充分、准确体现这种共性。此外,任何经济系统的运行都依存于特定国家和特定时期,而不同国家不同时期都有不同的国情,因此理论经济学教学内容的选择也要体现个性原则。在我国,高职院校理论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应面向我国国情。国情是历史选择的起点。无论西方现代主流经济学,还是非主流经济学,其在我国的适用性,都要接受我国经济实践的检验。应结合我国经济改革实践和深含于经济改革实践中的中华传统文化,构造理论经济学的教学内容。因此,在高职院校理论经济学课程建设中,应结合我国经济的现实问题来选择和发展教学内容。

综上所述,本文从经济学改革国际运动角度探讨高职院校理论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的建设,审视高职院校理论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建设的状况、进展和存在问题,进一步讨论高职院校重构理论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的三项原则。本文对高职院校理论经济学课程重构提出的只是初步设想,也未及探讨实施有关设想的具体对策,这些方面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Paul.A.Samuelson,William.D.

Nordhaus.Economics(18th Edition) [M].McGraw-Hill Press House,2005

[2]姚晴霞.高职院校经济学基础课教学改革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2)

[3]刘记红.高职经济学课程教学的改革[J].职业教育研究,2007(8)

[4]金春良.高职院校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之我见[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8(4)

[5][英]爱德华·富布鲁克.经济学的危机:经济学改革国际运动最初600天[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6]贾根良,徐尚.“经济学改革国际运动”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7]钱津.国际金融危机对现代经济学的挑战[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经济职称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科研;职称;发展;方向

【Abstract】The paper illustrates the concept of professional title evaluation; the trend of professional title evaluation system; disadvantages of professional title evaluation in research institute at present.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tendency in aspect of breaking the thesis-oritented pattern in evaluation system and stressing on achievements transformation . It is essential to set up a rational professional title evaluation system, thus, talents can be evaluated comprehensively and scientifically.

【Key words】Scientific research; Professional title; Development; Trend

时至今日,科技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个国家、民族的发展水平。然而,科技创新离不开优秀的科研队伍,因此,这就需要一个能够保证选拔出优秀科研人才的机制。职称是专业技术人员个人学识、价值与能力的体现,与个人的收入和地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涉及到专业技术人员的根本利益。这种机制给科研人员设定了一条相对稳定、看似公平的职业发展道路,所以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可。然而,这种评审机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何对科研人员进行合理的社会认同是现有评定机制有待改进的关键所在。

1 职称评定制度的概念

职称评审是指已通过初次职称认定的专业技术人员,经过一定工作年限,在任职期内完成相应的继续教育学(申报中级职称以上的人员须在专业期刊、并经过基本技能考试〔如:称职外语及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等〕)后,向本专业的评审委员会提交评审材料,经由专业评委根据所提交的材料来确定是否具备高一级职称的资格。

国务院在《关于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的规定》中明确规定:专业技术职务是根据实际工作需要设置的有明确职责、任职条件和任期,并需要具备专门的业务知识和技术水平才能担负的工作岗位,不同于一次获得后而终身拥有的学位、学衔等各种学术、技术称号。

2 职称评定制度的发展趋势

我国最初的事业单位职称评定的方式和方法,来自于建国初期、从前苏联学习和引进的计划经济那一套体系,即:上级下指标、定条件、设门槛,坐在办公室里看材料搞审批,这样才能彰显上级的威权;下级找关系、要指标、走后门、学文件、套条件。这种方法一方面容易助长政府主管部门的和腐败作风,另一方面也让被评者身心疲惫(张晓冰,2015)。

目前,大多数科研机构在职称评定上都采用“量化评定模式”,针对不同序列的职称,制定相应的“门槛”,这些“门槛”主要包括学历、任职年限、科研资历、科研成果、科研奖励等要素(彭立静,2006;李珂, 2012)。一位科研人员如果想获得更高一级的专业技术职称,就必须首先满足这些门槛中的各项硬性要求,在满足申报条件后,还要经过职称评定委员会评审给予确认。同时,对不同职称的科研人员再下达硬性的科研指标,要求其在任职内必须完成相应的科研任务,如承担各类各级课题、发表学术论文、出版学术专著等,定期对科研人员按照相应指标进行科研考核,考核结果反过来决定其福利待遇和职称的晋升。这种职称评定模式对科研人员提出了基本能力和工作业绩要求,具有标准固定、易于操作、能够有效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提高评审工作效率等优点,为激励科研人员、保证评审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 目前职称评定制度存在的弊端

职称评定是事业单位科研工作者的一项重要工作,它涉及到了科研人员的工资、奖金、福利等切身利益,职称评定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积极作用。它一方面肯定了科研人员在科研领域做出的贡献,另一方面也激发了科研人员对待科研工作工作的主动性。然而,我国事业单位技术职称的评定已经越来越成为知识分子的一块心病。

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就是在职称评价体系中,论文的比重过大,几乎就是一条硬杠杠,严重影响了职称评定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其危害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职称本身是对专业人才的一种外在评价,应当能够真正体现人才的专业技能和素质。但“唯论文”的考评机制,只重视写作型人才,而忽视了实用性人才,与职称制度的初衷相背离。其二,众所周知,由于职称评选的专业要求并不十分严格,职称论文的整体质量也令人不敢恭维,很多都是复制、粘贴甚至是抄袭之作,造成了大量的“垃圾论文”,浪费人力物力不说,也降低了职称评选的公信力。其三,也是最为重要的是,人才的认定和选拔,应当是多元化,唯有如此,才能涌现方方面面所需要的人才。而“唯论文”的职称评定,则相当于跛足而行,不仅影响了人才的丰富性,也容易形成错误的导向。

另一方面,行政主导下的职称评定,由于缺乏感性认识和客观标准,必然会很大程度上依赖论文、科研项目等量化指标,从而显得粗放而失之科学。反过来,以论文、科研项目为标准,也有利于行政化的管理。只是,这种外在的公平,导致了内在的不公平,因为人才多种多样,有人动手能力强,有人动笔能力强,用同一套标准来界定,难免有失偏颇。这种相对刚性的评价标准,有利于基础研究以及研究型人才,却不利于应用型的人才,因为其技术创新并不能通过论文或科研项目来体现,以至于出现了研究与应用相脱节、职称与人才评价无法匹配的问题。这种评价机制的最大受害者,就是那些处于生产第一线的技术型人才。那些在基层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几乎没有机会能够获得职称晋升,因为他们可能很擅长实际操作,而不专长于著书立说;或者可能他们习惯了踏实苦干,而苦于无法通过权威的形式予以表达。

4 职称评定制度的发展方向

“唯论文为王”的科技人员职称评定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科研机构开展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目前,改革科技人员职称评审制度已成为社会共识,从国家到地方都在呼吁破解“唯论文为王”的职称评定“紧箍咒”。

打破“唯论文”式的评价机制, 突出技术成果转化以及产生的经济效益,实际上就相当于承认市场的重要性,这是职称评定制度的一项非常务实的改革。所谓“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就是说科技必须为生产服务,不能为研究而研究,为论文而论文。再高端的研究再美妙的论文,如果最终无法转化为生产力,其意义也便大打折扣。多元化的职称评定机制,是对实用型人才的一种正向激励。

给职称评定“松绑”,赋予其更大的灵活性和开放性,改变目前相对僵化的职称评定制度,以更宽松和灵活的姿态评价科技人才,一方面有利于改进人才,给人才以更大的动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企业的自主创新,为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创造更大的空间。

注重成果转化。对于能够证明取得较好业绩的,可以不用论文要求。如果一个技术人员有多个技术转让项目且交易额累计达到数百万元,并且能够撰写相应的技术报告,其就可以用技术报告代替论文,也不需要去申请科研项目,有利于把主要精力放在技术研究和开发上,避免为如何发论文或跑科研项目而费心费力。

总而言之,对科技人才应该采用多方位、多要素、多方法的综合评价,这样才能提升人才评价的全面性和科学性。

【参考文献】

[1]张晓冰.彻底改革教师职称评定制度[J].中国县域经济报,2015,9.

经济职称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辽西地区 高校女教师 体育消费 现状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对教育越来越重视,对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也越来越关注。特别是近几年,随着全国高校合并、扩招这一重大举措的实施,各高校教学压力迅速显现出来,高等学校的教师, 除了科研工作在质量和数量方面有增无减的情况下,出任教学课时数也较以前也增加了不止一倍。同时可以看到,各高校为了鼓励教师教学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不同程度的在教师的岗位津贴、课时津贴方面,做了较大的调整,这也使得教师们工资收入有了较大的提高。然而,一个让人不能理解的问题是,他们在其他消费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却在体育消费方面没有大的变化。特别是高校女教师这一特殊群体的体育消费状况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本课题调查了解辽西地区高校女教师群体的体育消费状况,为了更科学地引导和培养她们良好健身意识和积极进行体育消费,从而使她们积极主动地为增强体质而投资,为更好地进行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打下良好的身体基础提供参考。

一、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查阅2000年~2005年体育核心期刊有关体育消费的文献资料35篇,阅读消费和体育消费书籍、学术会议论文集8本。

2.问卷调查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通过对辽西地区的渤海大学、辽宁工学院、锦州医学院、辽宁工程技术学院、锦州师范专科学院、朝阳师范专科学院、盘锦高等技术学院、葫芦岛船泊学院等9所普通高校的女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700份,回收676份,回收率96.57%,有效问卷652份,占回收问卷的96.45%。调查内容涉及体育消费观念、消费水平、消费动机、消费结构、影响消费的因素及未来消费需求状况等。

3.访谈法

对9所高校的30多个不同职称女教师家庭的经济收入、体育意识、体育消费等情况进行了专访。

二、结果与分析

1.辽西地区高校女教师体育消费结构体系比较分析

(1)辽西地区高校女教师体育消费类型的基本情况。体育消费是指人们购买或使用有形产品与无形的体育劳务以满足自身体育需求的活动,它包括有形的实物消费和无形的劳务消费两种。根据有形的实物消费和无形的劳务消费内涵,运动服装(鞋、帽)、运动饮料(食品)、体育健身器材(球、球拍)、体育书报(音像制品)等属于有形的实物消费;观看体育比赛(门票)、参加体育健身培训,体育、医疗康复、体育旅游等属于无形的劳务消费,从回收的问卷看,低职称女教师(初级、中级)多用于购买运动服、健身器材和运动饮料等有形的实物消费上,而高职称(副教授、教授)的女教师也基本上以实物消费为主,但用于劳务消费的费用却高于低职称的女教师。

由表1可知低职称的女教师选择消费对象依次为运动服装、体育健身器材、运动饮料、参加体育健身培训、体育书刊、观看比赛、体育旅游、体育医疗和体育。高职称女教师选择对象依次为运动服装、体育健身器材、运动饮料、参加体育健身培训、体育书刊、体育旅游、体育医疗、观看比赛和体育。

(2)高、低职称女教师的体育消费结构分析。根据调查数据显示,无论高职称女教师还是低职称女教师,她们实物消费的比例占了绝大多数,她们主要的体育消费依次是运动服装、体育健身器材、运动饮料、参加体育健身培训和购买体育书刊。从表1看出由于运动服装、鞋帽不仅可以用于体育锻炼,而且还可以用于日常生活,比较实惠,因此体育服装占了较大的体育消费比例。另外,物美价廉的体育健身器材和时尚的运动休闲饮料也是女教师普遍追求的体育消费形式。同时,由于绝大部分女性追求靓丽的体形,她们在参加体育健身培训和购买体育书刊也占了一定的消费比例。她们认为可以通过体育培训塑造优美体形,从体育书刊中可以获取一些合理的健身和减肥的方法。满足了爱美的心理需求。

2.辽西地区高校女教师经济收入与体育消费的比较分析

经济收入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消费水平,女教师的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每月的工资和课时津贴,其收入直接影响和决定着其体育消费水平。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也为女教师的体育消费创造了条件,而女教师的经济收入也直接影响和决定着其体育消费水平。

(1)辽西地区女教师经济收入与体育消费的比较。由表2可知,被调查的女教师中,每月收入在2000元以上的高职称女教师占90.8%,低职称女教师占3.5%。月收入在1500元~2000元的高职称女教师占6.9%,低职称女教师占78.2%。月收入在1000元~1500元的高职称女教师占2.3%,低职称女教师占16.4%。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高年职称女教师占0%,低职称女教师占1.9%。可见,辽西地区大部分女教师目前的月收入最低基本在1500元以上。通过调查还发现,每月体育消费在50元以下的高职称女教师占45.3%,低职称女教师占52.8%,每月体育消费在50元~100元,高职称女教师占32.1%,低职称女教师占29.6%,每月体育消费在100元~200元,高职称女教师占19.4%,低职称女教师占11.7%,每月体育消费在200元以上,高职称女教师占3.2%,低职称女教师占5.9%。从数据可以看出,高职称女教师收入普遍高于低职称教师,但每月体育消费状况却相一致,大部分都集中在100元以下,所占比例近80%。

(2)辽西地区女教师的经济收入及体育消费分析。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可支配收入也随之增加。可支配收入增加,其体育消费水平也相应提高。近年来,辽西地区经济快速稳定发展,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其体育消费意识水平也不断增强。然而,对辽西地区高校女教师调查显示,平均收入水平虽然较高,但是,她们的体育消费水平仍然较低,绝大多数月消费水平低于100元。引起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是:

①闲暇时间少,工作、家务繁忙是制约高校女教师体育消费的首要因素。选择该因素的女教师占63.1%。由于高校女教师都是学校的骨干教师,肩负着主要的教学和科研任务,其年龄大部分都属于中年阶段,繁忙的工作和家务使他们的闲暇时间少,制约了他们的体育消费;

②缺乏体育消费的环境。选择该因素的女教师为35.9%;体育场地器材设备和指导力量等条件不足、体育消费价格过高、也是制约女教师参与体育消费一个因素。

③受传统文化的心理影响。我国人民自古以来注重勤俭持家,在消费问题上是重积累,长于计划开支,其消费方面一贯表现为实用和耐用,因此,虽然富裕了,但投入到体育消费中的资金仍然很少。

3.女教师体育消费意识与消费动机的比较与分析

人们参与体育活动的前提是对健康的需求,而对于健康的认知,取决于人们的体育意识。体育意识是把体育健康需求转化为体育消费行为的桥梁。只有具备了体育消费动机才会产生体育消费的行为。根据调查统计显示,目前女教师的体育消费动机主要分为增强体质、工作需要、陶冶情操、社会交往、形体健美、丰富余暇和其他等八类。

(1)女教师体育消费动机的类型。在该调查中,要求每位女教师选择一种最直接、最强烈的动机,调查显示(见表3),低职称女教师由于大多数处于38岁以下,为了满足教师形象,形体健美需要的动机居首位,占31.3%;其次是工作的需要占22.6%。明显高于高职称的女教师。反映了低职称的教师年轻、身体好,把体育消费、体育活动作为塑造形象、娱乐身心的一种手段;高职称女教师多数年龄在38岁以上,追求身体健康动机居首位,占32.1%,其次是工作需要占21.9%。

(2)女教师体育消费理念与动机分析。辽西地区高校女教师进行体育锻炼过程中,实施体育消费的目的动机与所处工作环境、社会地位和承担的工作性质有较大关系。正因如此, 出现女性消费目的的多元化倾向。这可能与女教师工作压力过大有直接的关系,同时,也可能与女教师喜爱追求时尚及女性新运动项目多样化有关。从不同职称的女教师的体育消费动机和目的看,高职称女教师(38岁以上)群体,在消费目的动机上首选“强身健体”,随年龄的增加人们对健康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提高,这与该群体在单位的工作压力大,工作任务重有直接关系。而首选“形体健美”为目的群体呈现出青年化趋势,这与该年龄阶段精力旺盛,健康状况良好,以及本身的生活理念现代化程度高有直接关系;而对于“社会交往”、“丰富余暇”、“工作需要”、“陶冶情操”这几方面动机相差不大。

总之,辽西地区高校女教师的体育理念和消费动机是基本正确的,但这种理念还停留在简单的认识层面上,而更多的女教师缺乏体育实践。随着辽西地区经济的发展,相信她们对体育消费的认识逐渐会全面并趋于合理。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体育消费已成为大多数高校女教师生活消费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总体水平较低。

(2)高校女教师的体育消费支出结构不均衡,实物型体育消费的支出仍然远远高于体育信息消费的支出及体育健身消费的支出。

(3)随着高校女教师的经济收入的提高,参与型体育消费作为一种增进健康、消除疲劳和愉悦身心的独特手段已经渐渐被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所接受。无论低职称、还是高职称的教师体育消费的理念逐渐在完善,消费观在从实物消费的基础上,渐渐的在劳务消费上增大投入。

(4)高校女教师体育消费相应的也受到了“闲暇时间少,工作、家务繁忙”和“缺乏体育的消费环境”的制约。

2.建议

(1)加快高校体育消费市场开发,注重开发的层次性,满足高校女教师体育需求。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精神文明生活的日趋丰富,高校女教师从事体育活动、体育运动和体育锻炼的人越来越多,体育意识不断增强,体育消费欲望也越来越强。因此,高校应充分发挥体育专业人才和场馆设施等物质的相对优势,开发兴办体育产业,把开发体育市场与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有机结合起来。

(2)大力宣传体育消费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改变传统体育消费观念,提倡花钱买健康、花钱享受体育的观念,积极鼓励体育消费。

高校女教师的体育消费目前占主导地位的是实物型和参与型体育消费,这种消费结构的形成与他们的实际消费能力以及对运动的需求密切相关。进一步调整消费结构,必须在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和我国国民经济收入逐步提高的基础上才能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谢小龙等:知识女性体育消费心理的影响因素及市场营销策略[J].商场现代化,2005(10)

[2]张凤霞:陕西省知识分子体育消费频率、项目与动机的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3(6)

[3]王景亮等:我国西北地区妇女体育消费情况调查报告[J].山东体育科技,2006(3)

[4]魏军:我国体育消费的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6

经济职称论文范文第5篇

第一条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科学、客观、公正地评价审计专业技术人员的能力和水平,促进审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根据《审计署高级审计师任职资格评审办法》(审人发[2002]58号)和我区深化职称改革的有关精神,结合全区审计系统实际情况,制定本评审条件。

第二条本条件适用于通过国家高级审计师专业考试,且成绩达到国家或自治区合格标准的人员。

第三条本条件中的评审范围是指从事审计工作(含从事会计、财税、经济工作并兼任审计工作)的人员和大中专院校中担任审计教学(含会计、财税、经济教学且兼任审计教学)工作的教师、科研单位中从事审计研究(含会计、财税、经济研究并兼任审计研究)的人员。

第二章基本条件

第四条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认真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以及有关财经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严格履行“依法审计、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合理谨慎、职业胜任、保守秘密、廉洁奉公、恪尽职守”的岗位职责。

第五条年度考核、职称外语、继续教育、计算机应用能力等须符合国家及自治区的有关规定和要求。

第六条学历、资历条件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取得博士学位且获审计师任职资格一年以上。

二、取得硕士学位且获审计师任职资格三年以上。

三、取得大学本科学历且获审计师任职资格四年以上。

四、取得大学专科学历且获审计师任职资格六年以上。

第七条符合第六条学历要求、符合第三条中从事兼职审计工作5年以上,且已获得高级会计师、高级经济师、高级讲师、副教授、副研究员任职资格一年以上的人员。

第三章评审条件

第八条理论水平:

一、具有系统、坚实的审计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熟悉相关专业基础知识。

二、熟悉国内外现代审计及会计、财税、金融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及其发展趋势,并能运用新理论、新方法解决审计工作中较为复杂的问题。

三、了解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各项经济改革措施,熟悉与审计工作相关的经济法律、法规,通晓《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及各项配套法规和有关行业审计、会计制度。

四、具有指导中级审计人员学习和工作的能力。

第九条工作能力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担任过1次以上大中型审计项目(含县级以上政府财政审计项目、金融机构审计项目、大中型建设项目审计、大中型企事业单位以及相应其他经济单位审计项目)的负责人或主审。

二、结合国家经济形势,组织实施县级以上行业性审计或审计调查1次以上。

三、主持承办大中型企业(或事业单位及相应其他经济单位)审计查证、咨询服务业务2项以上。

四、承担重大专案审计工作1次以上,为案件处理、审理提供准确依据。

五、主持或承担由省、部级以上审计机关或省、部级审计机构下达的审计科研课题1项以上。

六、具有解决审计业务中重大疑难问题的业务能力。

第十条业绩成果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有公开出版不少于3万字的审计著作或译著。

二、有公开出版发行的审计专业教材。

三、独立或作为第一作者,在公开发行的专业学术刊物上发表专业学术论文2篇以上,或在省级新闻出版部门核准的有内部刊号的刊物上发表专业学术论文3篇以上。

第四章破格评审条件

第十一条对虽未达到学历、职称外语、任职资格年限等要求,但业绩显著,品德、知识和能力出众,为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在社会和业内享有较高认可度的人员,可破格申报评审高级审计师任职资格。

第十二条破任职资格年限者不得提前3年申报(不含博士、硕士学位获得者);破职称外语者,须年满4O周岁以上,且任职资格年限和职称外语不得兼破。

第十三条破格人员除具备第三章评审条件外,还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任职期间成绩显著,所从事的审计业务工作受到省部级表彰一次以上,或市级人民政府(含自治区业务主管部门)表彰二次以上,或所主持的审计项目有1项在省部级以上审计项目评选中,被评为优秀审计项目。

二、在全国性公开发行的专业学术刊物或全国性学术会上发表较高学术价值的论文2篇以上。

三、公开出版审计专业著作一部(独著者字数在10万字以上,合著者个人撰写量在12万字以上)。

四、获得注册会计师或注册资产评估师或注册税务师执业资格者。

第五章附则

第十四条凡有以下情况之一者,不得申报高级审计师任职资格评审:

1、伪造证件、证明。

2、提交虚假申报材料。

3、违反审计的有关规定、纪律。

4、其他严重违反考试和评审规定的行为。

以上就是小编整理的经济职称论文(精选5篇)相关内容。关注360范文网了解更多精选 经济 职称论文相关文章!(本文共字)

菁英职教网文章归档 教育资讯 留学攻略 七品教育网站地图xml
26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