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诵读教学论文(精选5篇)

| 婕音

推荐文章

菁英职教网 培训啦 留求艺

经典诵读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职学生 经典诵读 人格养成教育

一、中职学校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的背景

近几年,国内学者逐渐意识到经典诵读对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对中华经典诵读的研究逐渐增多。综合查阅文献资料发现,当前,国内外对经典诵读的研究多集中在基础教育及高等教育阶段,而对中职学校经典诵读的研究涉及很少,研究面较狭窄;研究多集中在对经典诵读的价值研究、在语文教学中提升经典诵读的方式方法、经典诵读活动对中职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作用等方面,而对经典诵读对中职学生人格养成教育的积极意义以及推动作用涉及不深,尚缺少系统的研究。因此,从课程优化、信息化推广、活动载体三个层面探索经典诵读与中职学生人格养成教育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经典诵读对于中职学生品德养成、审美与价值取向引导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二、中职学校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的意义

指出,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要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这为教育领域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提出,积极开展中华经典诵、写、讲等活动,提升国民的文化素养和道德素养,明确表述了开展经典诵读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1.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的经典诵读是涵养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为立人、育人提供了丰厚的滋养和宝贵的精神食粮,是重要的理论资源和优质资源。例如,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真、善、美的思想品质,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这些都诠释了高尚的精神追求,蕴含了积极、向上、向善的人生态度,是孕育和滋润中华民族精神的资源库,积极影响着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经典诵读是培育中职学生健康人格的有效途径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着非常完整的人格教育思想,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着以仁、义、礼、智、信、忠、孝、勤、公、省为核心的教育思想。“读百遍,其义自现”,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经典诵读活动,创建良好的校园诵读文化,建立经典诵读资源库,不断创新完善课程体系,激发学生的阅读诵读兴趣,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职学生人格养成教育相结合。在诵读过程中,与古代先贤对话,汲取先哲的智慧和力量,有利于形成培育良好人格的生活环境、社会氛围,使良好的价值熏陶像空气一样,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格,助力学生筑梦、追梦、圆梦。

3.经典诵读是专业技能和人文素养融合发展的重要桥梁

随着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现代企业对于中职学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仅仅具备专业技能,已难以满足现代企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也很难获得发展。中职学校要培养一专多能和全面发展的现代职业人,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以经典诵读为切入点,学生在诵读过程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学习先贤高尚的品格,不断提高人文素质,提升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成长为既有专业知识,又有人文素养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三、中职学校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的实施策略

1.经典诵读策略化

中职学校要有效地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人文素养,做好调查研究工作尤为重要。只有在调查的基础上,才能更有针对性地开展经典诵读策略研究,将经典诵读与中职学生的人格养成教育相融合。

一是调查研究。深入中职学校进行调查,通过问卷调查及访谈的形式,分析当前中职学生经典诵读的现状及问题,并探索经典诵读与中职学生人格养成教育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是文献研究。学习相关的政策法规,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探讨当前中职学校经典诵读研究现状,了解目前中职学校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及学生人格养成的研究现状及成果,综合分析经典诵读对学生人格养成教育的积极作用。

三是行动研究。分析中职学生经典诵读能力现状,分析经典诵读与学生人格养成教育的内在联系,研究以传统文化为内涵的经典诵读对中职学生品德养成、审美与价值取向引导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构建以经典诵读活动为载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人格培养的校本文化教育课程体系,搭建经典诵读实践平台,创建良好的校园诵读文化环境,构建经典诵读的信息化模式。

2.经典诵读课程化

从课程优化层面探索经典诵读和人格养成的融合点。结合中职学校办学特色及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的经典诵读与人格培养的校本文化教育课程,甄别选择适合中职学生阅读的经典,建立经典诵读资源库,探索经典诵读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汲取传统文化精华,和先贤对话,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经典诵读信息化

从信息化推广层面探索经典诵读和人格养成的融合点。当前,网络文化对校园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大,在信息化语境下构建经典诵读模式尤为重要,要充分发挥信息网络的优势,让学生由被动学转变为乐学、爱学。学校网站可开辟“经典诵读”版块,开辟网络交流平台,开设读书论坛专栏,打造经典诵读微信公众号等,利用网络便捷、传播快速的优势,为学生提供阅读资源,提供有效的诵读指导与帮助,形成经典诵读网络新风尚,逐渐探索构建经典诵读信息化推广模式。

4.经典诵读平台化

从活动载体层面探索经典诵读和人格养成的融合点。搭建经典诵读活动平台,让学生在校园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经典文化的涵养。学校可以开设经典诵读兴趣班,在校园广播站开设《经典诵读》栏目,开展“经典诵读”主题活动月,举行经典诵读讲座等。通过搭建经典诵读活动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经典诵读活动,形成良好的经典诵读文化氛围,在实践中形成并完善基于中职学生人格养成教育的经典诵读推广模式。

四、小结

中职学校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对中职学生的人格养成教育起到了良性引导的作用,经典诵读活动能积极影响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利用经典诵读传承文明,浸润灵魂,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格,成长为既有专业知识,又有人文素养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关于印发《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的通知[Z].2012.

[2]龙其林.当前国内经典诵读实践问题探析及对策研究[J].教育导刊,2015(1).

[3]傅卫莉.打造精品诵读活动,提高学生人文素质[J].教育理论,2013(12).

经典诵读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经典诵读;课堂教学;实践;反思

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6-0083-02

2014年春,教育部颁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明确指出"要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而经典作为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承载体,自然走进了语文教育工作者的视野。在这一背景下,我们开展了经典诵读走进课堂教学的实践探索活动,旨在探索如何精选课堂教学中的经典诵读内容,以何种形式开展,怎样检测其效果,为经典诵读走进课堂教学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1.关于经典诵读内容方面,我们认为:

1.1"儿童审美应当成为精选经典诵读内容的一个重要标准"。换句话说,凡是符合儿童审美标准的经典诵读内容,都可以请进课堂,反之,则拒之门外。发展心理学告诉我们,在众多的审美形态中,除了优美形态外,小学高年级的孩子队对其它审美形态的领悟还非常肤浅,他们对抽象的、浪漫的、荒诞的、幽默的和崇高的艺术品的感受力和鉴赏力都比较低。徐薇老师说"儿童的这一审美倾向反映在课外读物的选择上,就表现为对于'高、深、艰'的读物接受有点困难,哪怕是成人眼中非常有价值的经典"。这就启发我们,在经典诵读内容选择方面,只有站在儿童立场,从儿童审美视角出发选择的内容,才能引起儿童的"阅读期待"和"阅读偏好"。实践老师在教学《我要学论语》这一内容时,明显感受到学生对于"仁政"、"治国"内容不感兴趣,而对于"为学"、"孝道"方面的内容表现出较强的阅读期待和阅读偏好。

1.2还可以某一"主题"为线索,精选经典诵读内容。我们林州市这几年正在进行"语文主题学习"课堂改革试验,所以,实践教师很自然地想到把"语文主题学习"与"经典诵读内容"结合起来,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具体做法就是把经典诵读内容按照"善孝、修身、为学、理想、交友"等主题进行整合编排,以插入、链接、积累、展示的方式,从《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等蒙学读物和《论语》《大学》《老子》《德育课本》《慈善读本》等诸经典中,挑选适合儿童诵读的文段,进行教学,完成经典与经典之间的融通、经典与生活的呼应。

1.3选择经典诵读内容时,除了教师外,还要让学生参与选择。王一军老师在《儿童文化课程:理论、实践与案例》一书中说到:"儿童是文化理解与建构的主体,客体是文化对象"。周益民老师曾说,儿童阅读应该是"儿童本位的阅读",是"回归童心的阅读","儿童主体""回归童心"并不会自然实现,需要教师成人的引领,这对于教师的视野、眼光及文化素养都是一种考量。

2.在具体的阅读形式方面,我们主要尝试了"模糊"教学与"弱语文化"教学两种形式

2.1"模糊"教学。"模糊"教学,简单理解就是不求甚解、熟读成诵的意思。小学阶段的儿童理解力相对低下,记忆力正处于黄金记忆时期,进行经典诵读教学,可以如杨振宁所言:"不要求理解清楚",通过"渗透""熏陶""感染"的方式进行,"而就在这不太清楚的过程中,已经一点一滴地学到了许多东西"。

2.2"弱语文化"教学。在这一点上,我们借鉴吴诗清老师的做法,强调经典中的"文化意蕴"和"价值诉求",而不是"语文知识的训练和运用"。闫学老师认为"它不以语文知识的习得为教学重点,而更注重学生在思维上的立体展现,以及对相关人伦价值的深入研讨"。具体到经典诵读教学上,就是采用"自诵、自读、自悟、交流思想、观点碰撞"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习经典,直面经典。

3.在经典诵读效果检测方面,除了借助于演讲、征文、诵读比赛等活动外,我们还借助于以下方式进行:

3.1经典诵读的德行外化。在经典诵读活动中,我们注重经典的活用和实践导行。联系生活实践,引导学生对照经典反思自己的言行,树立"以经典为镜"的理念。我们设计了《日行一善》档案手册,用以记录学生的点滴善行,从而使学生重视对经典的生活化实践,用经典引领、规范德行,践行"文而化之"的思想。

3.2经典诵读"五年跟踪回访调查表"。为了弥补校内检测活动受时空限制的缺憾,使经典诵读检测更有持续性和连

贯性,实现校内与校外、经典与生活的相互衔接,在经典诵读活动开展初期,我们就向学生承诺:五年后无论你在哪儿求学或就业,学校一定回访你。为此,我们精心设计了"经典诵读五年跟踪回访调查表",表上除了学历、从事工作基本信息外,开辟大量的篇幅,要求被调查学生写出"经典诵读对自己的影响",这是我们整个调查的核心,是我们开展经典诵读教育活动的初衷和源头,也是检测经典诵读活动对学生人生的影响的最终的落脚点和归宿。

经过近一年的实践,课题组教师所在的学校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墙壁、走廊、台阶、柱体贴满了经典诗句,给人以铺天盖地、扑面而来的感觉,学校弥漫着浓浓的书香氛围。经典诵读不仅开启了学生的心智,陶冶了学生的情操,还促使他们在学习、家庭及生活的各个方面有较大改变,使我们看到了经典的力量。

当然,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如何让学生更好的领会经典的内涵?如何更好的开展家校合作、亲子共读?

总之,"以经典诵读为突破口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是每个教育工作者所亟须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事关宏旨,任重道远,作为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地研究探索,努力寻找"以经典诵读为突破口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更有效的策略和途径。

今后,我们将在课题研究的基础上,积极完成课题的最终成果转化,实现课题研究的效益最大化,为提升林州的教育水平尽一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经典诵读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近几年,相继出现了一些有关幼儿国学经典诵读策略性研究的论文及研究报告,一方面肯定了在幼儿阶段进行国学经典诵读的必要性,另一方面又认为死记硬背的方法,违反了现代教育科学理论。鉴于此,幼儿在进行国学经典诵读时,既要积极剔除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封建糟粕,又要对其诵读方法有很好地把握。但在实践教学中,幼儿诵读经典在整体上并未引起太多的重视。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在全国城乡之间开展了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诵读的活动,但是收效甚微。笔者曾在西安市的小学及幼儿园做过详细的调查,对经典诵读较为重视的是本市的几个重点小学,利用课余时间,教师要求学生背诵了《论语》、《百家姓》、《三字经》、《笠翁对韵》、《弟子规》、《声律启蒙》等国学经典,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而在绝大多数幼儿园中,对经典的诵读相对较为缺失,这一点应引起足够的重视。科学研究证明,孩子13岁以前是记忆力的最好时期,也是语言文化学习的最佳时期,更是道德观念、人文素养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进行国学经典诵读的教学,无疑是最佳的。并且人们还通过各种方法增强孩子的记忆力训练,诸如养成良好的记忆习惯、通过鼓励增强记忆信心、在游戏中训练记忆力、在兴趣中促进记忆力,而国学经典诵读即是一种一劳永逸最为有效的训练方式。

在幼儿启蒙教育阶段,重视国学经典诵读,使幼儿自小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料和精华,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思想积淀,对于幼儿人文精神的培养、人格的塑造有着至为关键的作用。

总的来说,现如今对于国学经典的诵读个别小学实施得比较好,而绝大多数幼儿园就缺失得多,这将是幼儿教育的一个极大损失,希望能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幼儿国学经典诵读的必要性

要在幼儿阶段积极开展经典诵读,必须认识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认识到幼儿国学经典诵读的积极作用。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长期以来智慧的结晶。张瑞敏曾说:“孔子教我做人,老子教我做事,孙子教我赚钱”。老庄的达观,屈原杜甫的忧国忧民,陶渊明“不肯为五斗米折腰于乡里小儿”的高洁人格,范仲淹的以天下为己任……这些都是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精神瑰宝。再如,被鲁迅先生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司马迁的《史记》,除了具有高度的史学文学价值之外,在为人处事方面也给当今的人们以很大的启发:褒贬善恶,歌颂真善美,贬斥假恶丑,这里有爱国精神、忧民精神、奋发有为的精神以及勇于改革、创新的精神,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幼儿国学经典诵读篇目包括注音版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以及《四书》、《五经》等等,要求在学习的过程中以“不求甚解,但求熟背”的态度,使幼儿从小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使其道德、文化修养达到一个全新的境界。民国时期,我国之所以出现了许多学贯中西的大师级人物,与他们从小形成的国学文化积淀是分不开的,当然,这也是经典诵读的必然有效的结果。古人一向就比较注重国学经典诵读,从秦汉时期到清朝末年,语文教育最基本的教与学的方式就是熟读精思,口诵心惟,那么唯一的课程就是国学经典。古人尤其注重《四书》、《五经》的学习,比如《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总称为《四书》,据说它们分别出自于曾参、子思、孔子、孟子之手,合称为《四子书》。南宋著名儒学大师朱熹认为“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定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与此同时,在幼儿园开展国学经典诵读,也是符合党的十八大《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把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放在了突出的位置,核心价值向传统文化回归的宗旨。

当今社会,许多与国学经典诵读有关的研究报告、教学计划,往往强调的是在中小学阶段培养孩子的经典诵读习惯,而忽视了幼儿阶段,其实在幼儿园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是非常必要的。“诵读”,顾名思义即为朗读和背诵,而国学经典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品,古人写诗作文,往往注重音律和谐,注重对仗对偶,讲究平仄相间,要求“两句之中,轻重悉异”,追求读起来琅琅上口,“好诗圆美流转如弹丸”,文言文骈散结合自不待言,诗词曲赋更是精美绝伦了。而幼儿又是记忆力“一心多用”的关键时刻,在长期的培养中,熟读成诵,这样才能从最初的“不求甚解”到日后的慢慢体会文本的内涵,潜移默化中完成了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与学习。另外相对于孩子的中小学阶段,幼儿阶段学习的压力相对较小,可以有大量的时间进行学习,在孩子游戏的过程中,播放一些国学经典篇目,日积月累,效果自然是相当明显的。

三、幼儿国学经典诵读切实可行之方法

清代散文家刘大??在《论文偶记》中说“积字成句,积句成章,积章成篇,合而读之,音节见矣,歌而咏之,神气出矣。”在幼儿园开展国学经典诵读对于幼儿的身心发展、记忆力的强化提升、口语表达能力的增强、幼儿人格素养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在进行国学经典诵读过程中亦应有切实可行之方法:

1、熟读熟诵、持之以恒

经典诵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坚持,才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苏轼曾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都强调了熟读熟诵的重要性。

2、营造环境、激发兴趣

在家中,可以通过播放CD,播放背景音乐,营造国学经典诵读的环境;父母也可以同幼儿进行国学经典诵读的互相学习,或同幼儿一起观看一些有关国学经典的综艺节目,提高幼儿诵读的积极性;同样,在幼儿园开展国学经典诵读竞赛,通过比赛,从而激发孩子们诵读国学经典的兴趣。据研究证明,幼儿的学习能力一直处于一种变化过程中,从出生的“一心多用”到长大后的“一心一用”,这个过程是一个衰退的过程。家长和幼儿园应该抓住幼儿这个特点,诸如,在幼儿进行游戏的过程中可以播放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录音,使幼儿“一心百用”,提高学习效率,达到教育目的。

3、积极探索、提炼方法

经典诵读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经典诵读;措施

小学阶段的教育是基础,对小学生价值观、人生观的塑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经典诵读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文化水平,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将经典诵读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教师要整合经典朗诵的教学资源,实现朗诵教学与语文课程教学的有机结合,不断提高小学语文教学中经典诵读的实施效果,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经典诵读的实施策略

1.改善学校的人文环境

校园人文环境能够提高学生经典诵读的积极性,也能调动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热情。学校可以充分利用班级的走廊与墙壁,定期张贴、更新与三字经、文言文、优美的诗词歌赋等相关的经典海报,使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中耳濡目染,受到经典文学的熏陶与感染;学校也可以通过校园广播每日定时播放有中国古典风的诗词,以此激发学生对经典朗诵的兴趣。

此外,学校可以定期举办关于经典文献的朗诵大会或者关于经典文学的黑板报评选大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在语文课堂上要适当组织一些写诗作画、古文朗读表演等有助于经典文学传承的活动,不断激发学生的诵读潜力。写诗作画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勾勒出诗词在自己心中的意境,深刻掌握诗词传达的思想,加深对诗词的印象。在古文朗读表演活动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发挥,使作品更加形象生动地展现在眼前。通过这些活动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进而推进经典朗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实施。

2.整合及利用经典文学作品

我国有许多经典的文学著作,小学语文教师要有选择性地将经典文学作品纳入教学范围。教师应当充分考虑小学生的接受水平以及教学标准,科学、合理地选取经典朗诵资源帮助学生学习语文,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打破传统教学中的枯燥单一。小学生正处于识字认字阶段,无法理解生僻的字词,如果经常诵读意境优美、言语押韵的经典文学作品,就能够加深对这些陌生词汇的印象,如《弟子规》《论语》《百家姓》《三字经》等作品就很适合小学生学习与诵读。在不断诵读中,学生可以积累富含深刻道理的名言警句,如“吃的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等,这些经典名句能够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也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对于具有韵律美的作品,教师在教学时要强调阅读的语调及语速,使学生在朗诵中领悟到文学的美丽意境,也能体会到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合理整合及科学运用丰富的教学资源,提高语文教学的课堂效率,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优化诵读教学方式

要保障经典诵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合理融入,教师应当遵循诵读教学的全面性、主体性、针对性、多样性。在诵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诵读的全面性,重视学生多个方面的进步,从实践、认知、感情等方面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学生始终占据主体地位,教师要根据学生自身的思维方式及思考水平来组织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最大限度地保障全体学生积极参与。针对性是指教师按照不同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为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设定不同的学习目标。多样性原则是指教师对经典朗诵作品的选择要有灵活性,开拓学生的眼界。教师要不断优化经典诵读的方式,最大限度地发挥这一教学方法的优势。

4.积极利用教材内容

语文教材是小学语文教学必要的教W工具,其中收录的诗词都是富有代表性、能够体现我国文化的经典作品。如孟郊的《游子吟》,学生在诵读后能够深刻体会到母亲对孩子深切的关怀;诵读白居易的《江南好》,江南的风景、日出、江水等美丽景色跃然纸上。另外,语文教材中的神话故事、经典散文、人物传记等,能使学生更加真实地了解文章内容。教师在引导学生朗读时,应当鼓励学生发挥想象,体会语言的画面性,促进学生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在诵读的过程中提高语文成绩。

二、结束语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经典诵读教学,不仅有利于传承及发扬我国的文化精髓,而且能够提高小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及文化水平,促进小学生的智力发展。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以语文课本为载体,遵循经典诵读的教学规则,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中华民族的独特魅力,培养具有民族精神的传承者。

参考文献:

[1]李伟.论述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的有效方法[J].才智,2015(24):123.

经典诵读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建构国学经典学习序列

中化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极其灿烂。在先烈东小学,经典诵读作为中华经典文化教育的关键一环,开展得风生水起。通过诵读各有特色、各具魅力的国学经典,学生们犹如品尝着一桌桌思想的盛宴,逐渐在诵读、感悟中喜欢上厚重的中华传统文化。

当然,国学经典种类繁多,让少年儿童诵读所有经典是不现实的,所以选择适合不同阶段的少年儿童学习的内容是非常必要的。基于此,先烈东小学根据少年儿童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按照循序渐进、盈科而进的学习原则,通过精心遴选,建构起阶梯式国学经典学习序列。一是蒙学阶段:一年级诵读《弟子规》《三字经》,二年级诵读《千字文》《笠翁对韵》(选)。二是四书阶段:三年级诵读《论语》(选)、《大学》(选),四年级诵读《中庸》(选)、《孟子》(选)。三是子、史、集阶段:五年级诵读《老子》(选)、《庄子》(选),六年级诵读《史记》(选)、《历代散文选》(选)。学校的这个经典诵读序列安排从经典自身的价值、地位与影响出发,选择的都是文本价值巨大、历代公认的经典。如《三字经》《千字文》是蒙学的代表,《论语》《孟子》是儒家经典,《老子》《庄子》则是道家的经典。同时,所选诵读文本内容在当下也具有重要意义,适合今天的儿童学习,如蒙学读物有利于儿童识字、了解常识、培养行为规范,“四书”能够引导学生初步接触儒家思想和文化,“老庄”“史鉴”能丰富学生对传统历史文化的了解,帮助学生初步思考世界与人生。

探索经典诵读教学模式

在丰富多彩的经典诵读教育研讨与实践活动中,先烈东小学探索出了一套符合孩子成长规律、适合学校特色的经典诵读课堂教学模式,即:故事激趣──初读经典───理解经典───背诵原文───情境表演───模仿创作。

故事激趣:每一个经典背后都有一个或几个故事,用好这些故事,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经典的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初读经典: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后,教师相机出示学生所要学习的内容,让学生初步学习经典,对经典有一个整体认识,同时通过初读知道哪些内容自己能读懂,哪些内容自己不能理解,这样,便于下一环节有的放矢地学习。

理解经典:在学生初步读了经典后,通过师生、生生互动全面理解经典的内容并领悟其中的道理。

背诵原文:诵一诵,背一背,多种感官的参与,有利于更好的理解原文,提升阅读鉴赏能力。

情境表演:把经典诵读教材中的内容编成一个个小故事、小情景并表演出来,能更好帮助学生理解与记忆。学生从中还能展开丰富的联想,激发学生的求新、求异思维。

模仿创作:在学生学习了经典原文,对其形式、意境、构思等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教师再加以适当的点拨、诱导,触发学生的灵感,鼓励学生对经典进行改写、仿写等。

随着经典诵读课堂教学模式的不断探索与升华,先烈东小学还开辟了慎思笃行的国学经典学习蹊径,比如:摸索出了化整为零法、集中教学法等经典诵读教学方法,总结出了有声诵读法 、尝试回忆法、有效提示法、切磋共进法、交际运用法、想象再创法等经典诵读教学技巧。

形成经典诵读教育范式

教育作为立德树人的文化大业,关键在于通过教育实践引领学生幸福成长。经典诗文文质兼美,意蕴深远,益于立人立德。先烈东小学在经典诵读活动中,通过师生共读、亲子共读,让经典诵读形成全覆盖、立体式、普及化的辐射影响,教师得以成人养德,学生得以蒙以养正,还通过小手拉大手活动增进家庭辛福、社区和谐。

1.师生共读,童蒙养正。

教育之要,首推教师。要让学生诵读经典,教师自己就应该率先垂范品读经典,用优秀传统经典文化提升自己的学识、丰富自己的素养。有鉴于此,先烈东小学积极传承传统文化,营造书香校园,让读书成为了教师的一种基本生活方式。

诵读经典,重在学以致用,贵在生活中践行。为此,在先烈东小学,新生入学即读《弟子规》,学圣贤教诲,奠做人根基,让经典诵读成为别具一格的新生入学文化仪式;一年级新生每周都开设一节经典诵读课,甚至有一个经典诵读特色班,一周四节诵读课,学生比着、赛着背;每周一的晨会中,专设“快乐诵读”环节;每学期组织一次“诵读经典汇报会”,等等。在诵读活动中,孩子们反复熟读,有效背诵,达到了潜移默化提升素养的效果:学生们对传统文化的喜爱与日俱增,更重要的是,他们还学会了礼貌待人,学会了谦让,学会了互助……

学校还以古诗文诵读为抓手,先后开展形式多样的经典诵读活动,为师生提供展示诵读国学经典的舞台。例如:2009年,学校承办的天河区庆祝建队节六十周年活动现场上,全校师生共同表演吟诵节目《经典诗文共欣赏,你方咏罢我登场》,得到了与会人员的高度好评;2009年,以“读经典美文,育少年君子”为主题开展中队活动,学生各展其能,或读、或吟、或唱,以不同的形式诵读经典;2012年,以“队旗飘飘缅先烈 诵读声声祭英魂”为主题,赴广州十九路军淞沪抗日阵亡将士陵园开展清明祭奠先烈活动,少先队员们通过诵读一首首感人肺腑、热血沸腾的经典爱国诗文,缅怀先烈英灵,等等。

2.亲子共读,养心弘道。

外界环境的持续浸染对于小学生诵读和理解国学经典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不仅要在校园里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更要把经典诵读活动与学生的家庭甚至社区生活结合起来。先烈东小学校以亲子共吟经典、社区经典诵读等活动为媒介,加强家校沟通,把经典的种子播撒于孩子的心,让其感染家长,带动社区走进经典的圣堂。

以上是360范文网给大家分享的经典诵读教学论文(精选5篇),希望大家后能对相关文章有所了解,解决你的疑惑!查看更多诵读 教学论文 精选相关文章请访问360范文网(本文共字)

菁英职教网文章归档 教育资讯 留学攻略 七品教育网站地图xml
265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