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学习材料(精选5篇)

| 婕音

推荐文章

菁英职教网 培训啦 留求艺

信息技术学习材料范文第1篇

1、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是时展的必然要求

在科技迅猛发展的知识信息时代,信息量急剧增加,学生所要学习的知识也随之增加。语文教师教学中粉笔+黑板+教科书的教学模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将现代信息技术引入到语文教学中来,增加了信息传递的方式,丰富了传统教学的手段,提高了教育教学的效果,改变了人们的教育理念,促进了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对于中学语文学科来讲,其主要功能就是帮助学生积累人文素养,提高听说读写能力,同时还要注重提高信息材料的筛选能力、检索能力以及创新思维品质。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与中学语文学科的结合,可以让学生学会利用信息技术获取语文知识,同时还可以增长学生的技术知识,培养学生的思想交流能力,养成终身学习的品质。新课标也指出:现代公民应该尝试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探究性的阅读和综合性的学习。所以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时代的必然要求。

2、运用信息技术是语文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

语文是一门系统性、综合性的交叉学科,其内容涉及人文、历史、地理、宗教、科技等多个学科,这些学科都紧跟时代步伐,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所以要把信息技术引入到语文学科中来,为学生语文学习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将语文课内外的学习相结合,同时也加强了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教学改革相对缩短了语文的学时,但教学内容却有增无减,所以语文教师要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的难度更大,唯一的方法就是提高每节课的教学质量。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帮助语文教师快速搜寻到相关教学资料,可以更加形象、生动地揭示课文主体,节省大量的板书时间,加快教学进度,提高教学质量。

3、现代信息技术具有明显的教学优势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够有效提高语文学习效率。语文学习旨在培养学生的母语运用能力,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为语文学习提供良好的环境。中学阶段的学生,生活积累还相对有限,学习抽象的言语文字还存在一定困难。很多抽象的词语学生总是似懂非懂。传统教学提供的文字材料较多,而感性材料较少,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很大地弥补传统教学手段这一不足,教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利用动态、静态的各种信息刺激学生,从而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抽象的知识。

二、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信息技术与中学语文教学的有机整合

1、利用信息技术实现语文学习课内外的优势互补

学生要学好语文,应该将课内外的学习结合起来。课外学习为语文学习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促进语文课内外学生和谐发展,使课内外学生相得益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阅读,可以提高学生与语言材料接触的机会,使学生接触到书本没有的知识。在网络环境下,自主性阅读突破了传统阅读课的局限,可以形成丰厚的阅读材料网,丰富了语文阅读教学的开展方式。通过网络,可以组织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强调让学生在日常过程中用研究性的眼光来解决问题,实现资源共享。在语文课堂上拿出几个小时的时间进行研究性学习是不切实际的,所以课上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如何五挖掘教材的研究意义,如何运用研究的眼光来解决问题。课下学生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搜集材料,进行信息加工,也可以运用现代信息手段与同学们进行交流和沟通,确立研究方案、展示研究成果等。利用网络优势,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收获良好的学习效果。

2、结合语文教学特点,恰当运用信息技术手段

结合信息技术的特点,因课制宜,依据不同的课程类型,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根据课程内容决定是否需要使用多媒体。课前倒入环节,教师为吸引学生注意力,可以使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和多媒体手段,尽快集中学生精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开展研究性学习可以使用信息技术手段,扩大课程容量,给学生广阔的材料搜索空间,为研究性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信息技术主要是通过声音、图片和文字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果一味使用信息技术手段,教师与学生交流的话语交流的机会就会减少,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也就随之减少,教师无法通过自身的情感来影响学生。所以在运用信息技术的课堂上,教师应该注意缩短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避免影响师生之间的情感阻隔。

3、提高师生信息素养,高效率、创造性地运用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学习材料范文第2篇

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随着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现代信息远程教育的介入,无疑给作文教学注入了一股新鲜血液。有了远程教育资源,枯燥的作文教学变得生动起来,在作文课堂里,学生不仅用笔写,还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巴讲,有时还动手操作,这样在教学活动调动国学生在各个感官,激发了学生习作在兴趣,写作课堂呈现出双向互动、和谐民主在教学氛围,极大地提高作文教学效率。

新的课程标准中指出,应让学生“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新的教育理念认为合作是比竞争更重要的素质,而传统的作文教学认为习作是学生个人的行为,不重视甚至忽视合作的功能。有的老师虽然认识到了合作的重要性,但却是流于形式、走过场。如何充分发挥合作的优势,使之能真正为学生服务,成为促进学生进步的重要手段,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21世纪之所以称为信息时代,人们之所以越来越依赖于信息技术,就在于信息技术使人们之间的合作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广泛、更深入。我们的作文教学既然定位在习作的基础上,就不应只让学生“单兵作战”,应充分发挥集体力量,使学生互学、互助、互评、互赏。表现在:

1.写前合作,运用信息技术获取最广泛的素材

学生总说作文没得写,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积累材料。但一个人的材料再多也没有集体的材料多,利用信息技术使学生互相交流、材料共享,从而使每个人都能拥有更广泛的素材。

搜集材料;我们认为现代教育技术不仅指电脑、网络,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只要它能够有效地传递教育教学信息,我们都应把它视为现代教育技术。我鼓励学生坚持每天观看新闻节目,鼓励学生收听广播、看报纸,开阔学生视野,及时积累好的写作材料。有条件的上因特网浏览、查找资料。

材料共享;以前,我经常在班内召开“故事大赛”、“说话训练”等类似活动,使学生个人积累的材料能被更多的同学获得。随着学校远程教育设备的投入,远程教育专用教室的建立,我鼓励学生在学生电脑上建立电脑日记本,通过这种形式,学生能够更方便、更仔细地浏览他人的资料,互相学习。从而避免了以前班内展示时不全面和走马观花的不足。当学生需要资料时,只要进入别人的资料夹,就能获得丰富的写作素材。当然,我们所说的材料共享不是简单的照抄,不是毫无体验地拿来就用,对于好的材料可以让搜集材料的同学详细介绍,还可以制成幻灯片或排成小话剧演一演,为学生创造出习作的情境。 转贴于

2.写中合作,运用信息技术提供最便捷的交流平台

学生完成草稿后,我们经常要进行再指导,肯定学生文中的成绩,指出文中的不足。我在处理这一教学环节时,经常尝试着在电脑上进行。学生通过学生电脑首先欣

3.写后合作,运用信息技术构建全新的习作展示园地

习作完成后,同学们可利用学生电脑大家共享,或在因特网上发表,使自己的作品能够有一个展示的平台,对自己的作品进行推广,同时也能浏览学习别人的佳作。

21世纪是网络信息的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电脑已进入千家万户。为了能更充分地利用网络,使之能科学地为习作教学服务,我除了鼓励学生有条件的上网查询资料,在班上交流,实现资源共享外,还大胆鼓励学生在网上发表作文。可见,网络不仅给了学生一个展示的园地,使同学有用武之地,更能将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出来,有助于消除学生对作文的畏难心理,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材料,事事皆可作文。使学生能在更广阔的空间里搜集、积累材料,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任何知识与能力的形成,学习主体──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重要因素。在这种情绪下,习作教学就会取得显著的效果。

通过远教信息技术的运用,也使我——这个语文教师的作文观有所转变。

习作应成为学生的需要;习作是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体现,学生由于受到知识窄、视野范围小的限制,出现无话可说的局面,不能很好地展示自己语文学习的水平。现代教育技术具有延伸功能,它可以使作文课堂教学不受时间、空间、宏观、微观的限制,大大增强教学的功能和人体器官的功能,大大提高人们认识、理解客观世界的能力;现代教育技术还能提供替代的经验,实现具体与抽象、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在大量的资料面前,学生必然有话可说,甚至不说不行,从而主动地习作。

习作应遵循学生的年龄特征;爱想象是儿童的心理特点,教师倘若忽视了这一点,学生的创造力也会受到影响,也写不出真正有童趣的习作。因为想象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正如英国诗人雪莱所说,“想象是创造力”。爱因斯坦也指出:“想象力是科学研

习作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习作可以是一个个体独立思考与创作的过程,但不应是一个个体唯一孤立而封闭的生命活动过程。习作是在互动交流的过程中生成的,所以,应该在习作活动的过程中,实现开放有效的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通过远程教育信息技术及因特网的运用无疑使这种交流更及时、更广泛。

信息技术学习材料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信息技术 提升 初中英语阅读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不但是初中英语教学的重点,更是初中英语教学的难点。不仅仅是阅读理解题占的比例大,更是因为要想做好阅读理解题就需要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阅读理解题中包含了对词汇、短语、句型、用英语思考的方式、英美文化、思维能力等多方面的考查,能更好地体现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

1.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改善学生的阅读动机

没利用信息技术进行阅读课教学的时候,学生的阅读动机非常单一,带有很强的功利性。每个学生喜欢那门课程大多都有一定的动机决定的,那么学生学习英语、进行阅读也是带有很强的动机的。搞清楚了学生的动机所在,就能够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只有学习兴趣提高了,才能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因此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运用新的教学理念,才能更好地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提高教学效果。利用信息技术导入阅读就能实现这一切。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收集一些和阅读材料相关的多媒体资料,或与生活中学生熟悉的有用素材的合理集成,或相关的图片、视频、动画等。在进行阅读课的教学前,向学生灵活呈现出来,学生看到这些新颖的东西,就会非常地感兴趣,就愿意去学习、去了解,那么就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从而提高阅读课的教学效果。

2. 利用信息技术优化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

俗话说:“教师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西方的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在学校学习到的知识不是教师教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景中即社会文化下、个人家庭背景下、个人现有的知识基础上,在他们的帮助下,利用必要的且相关的学习材料,通过意义构建的学习方式得到的。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不但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还能有利于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获得多方面的阅读信息和阅读材料,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从而完成学生对知识的构建。另外,在指导学生进行科学阅读、传授阅读方法和技巧、对于学生不会的问题,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知识、教学经验,更甚至可以到互联网上寻找更好的方法,然后根据班级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改良,以符合教学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3. 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初中英语阅读的资料库,优化和扩展阅读课教学

没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初中阅读课教学前,我们在阅读课堂上能利用的阅读资料除了课本外,还有英语报纸或其他辅导类书。这些资料不但提供的资料相对较少,而且阅读的材料雷同性高,且针对阅读材料的内容不够强,不能很好地体现阅读材料的背景知识。然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这已经成为过去。在进行初中的阅读课教学前,可根据阅读材料的内容去互联网上查找相关的材料,学生根据这些材料就能够扩大知识面和进一步了解阅读材料,为学好阅读课打下坚实的基础。但学生自己在互联网上收集资源的时候,可能会有一些问题,这就需要教师进行指导,而不能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如果让学生或我们英语教师每次都去搜索相关的资料,不但费时费力,而且临时抱佛脚也不见得能抓到好的资源。因此初中英语教师应该利用现代的信息技术去搭建初中的阅读资料库,在搭建资料库的过程中一定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阅读材料的要求、学生的实际情况去搜集和整合资源,从而真正地起到优化阅读课教学,扩展阅读课教学,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

4. 运用信息技术对阅读课效果进行评价,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

对英语教学进行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更是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保障。如果我们能利用信息技术对教学进行评价,就可以帮助学生和教师建立起多样化和多元性的评价体系。在评价的过程中让学生互相评价,就是很好的办法,而且也能体现出客观公平性,但是学生在面对面的评价中可能会产生很多问题。如果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比如使用论坛回帖、QQ群、微信群等进行匿名评价,就会避免很多不公正、不客观的评价,而且也可以使传统意义上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得到突破。

总之,初中英语的阅读课教学和信息技术的有效结合,不但创设阅读课的情景教学,优化阅读课的教学方法和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更能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学习技能。本文中提出的利用信息技术进行阅读课教学的方法,只是教学实践中的很小一部分,还有更多的方法等着我们去探索和创新。

[1] 刘汉波. 利用信息技术优化阅读课教学[J].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0(08).

信息技术学习材料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信息技术;问题;对策

在现阶段的实际教学过程中,许多历史教师在使用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时,存在着一些思想误区和错误做法,导致教学效果并不理想甚至失败。针对这一现状,理清当前高中历史教学与信息技术相结合时存在的问题,并就此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是进一步深化高中历史课程改革、有效提升教学效果、合理发挥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优势的必然之举。

一、高中历史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时存在的问题

1.教师主导地位缺失。部分历史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只顾演示多媒体课件,教师的课堂语言减少,导致课堂氛围拘谨,教师的角色沦为放映师而不是点拨者。而有的教师则是在多媒体资料展示完毕后的课堂讨论时间对学生放任自流,不提出问题,不对学生的讨论进行引导总结,导致出现讨论内容偏离历史课主题的现象。其结果便是不仅教师的主导地位缺失,学生的主体地位亦被削弱,学生的关注点落在了制作精美的画面上,却不用心思考实质性的历史内容,反而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下降。

2.教学中过分依赖信息技术。笔者曾对学校的历史教师和学生进行过一次匿名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部分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存在着以下认识误区:忽视传统教学手段的价值,把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作为评价他人教学水平或显示自己教学能力的必备条件,每节课都尽量多用PPT或影音视频等多媒体技术“装点门面”;课件设计时忽视教学主题,盲目追求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多样性,对于媒体材料的应用停留在照搬照抄的层面,却不注重教学模式的创新。而许多学生则存在着过分依赖网络资源,忽视图书馆、教科书等其他资源的现象,在历史课程总复习时,部分学生甚至仅从网络下载并打印一份所谓的“历史复习终极版”,直接略过了自己进行归纳总结的步骤,严重脱离了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综合动手能力的本质。

3.历史学科的学科特点弱化。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部分历史教师追求信息技术的高、精、尖和课件的美观,不顾历史教学目标的实现,文字资料、影音视频、图像图表等多媒体资料齐上阵,结果导致教学内容主次不分,学生对于繁多的资料应接不暇,难以把握历史知识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在材料的选择上,忽视了以史为据,注重实证的学科特点,部分与史实有偏离的影视材料亦被放映出来供学生观看。部分教师重视多媒体材料带来的直观印象,却忽视了对材料内容进行抽象概括,学生一堂课下来虽觉课程新颖有趣却无法形成对历史知识的整体认知,这一点在公开课中体现的最为明显,值得我们历史教师注意。

二、解决问题的相应对策

1.教师要学习先进教育理论,科学看待信息技术的作用。信息技术在历史学科的教学中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然而它毕竟只是一种与传统教学互补的教学手段,在实际运用中需要与先进的教育理论相结合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历史教师要通过学习并掌握教学理论(合理创设教学情境)、学习理论(研究学习的产生、过程和规律)、传播理论(研究灵活的教育途径)、心理学(研究学生个体差异)等科学理论,转变教育观念,才能在实际运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做到游刃有余,不致陷入与课堂教学目标脱离的困境。此外,历史教师还应真正掌握并做到灵活运用信息技术,不仅要能熟练地操作计算机,最好是自己能动手制作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而不是对其他教师的课件实行“拿来主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在课堂教学时既能通过多媒体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对信息材料进行深化总结,从而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2.根据历史学科的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设计,体现学科特点。在高中历史教学的课堂设计中,要以历史知识为载体,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学内容的有效组织、教学媒体的合理运用等教学要素。在历史知识的传授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的历史语言表达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终身学习能力。下面就以笔者的实际教学为例,谈一谈如何在运用信息技术的同时优化教学设计,体现历史学科的学科特点。

人民版高中历史教科书关于《抗日战争》一课,包含了“全民族的抗战”、“日军的滔天罪行”、“抗战的胜利”三个方面。笔者以“启发性教学”为教学设计理念,以“创设历史情境”为教学模式,以“引导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培养学生历史思维方式”为教学目标,对教材原有的叙述模式和例证资料进行调整和重构,设计了“回望抗战”、“体验抗战”、“感悟抗战”三个主题,并将课本内容划分为“中华民族为何选择抗战”、“中华民族如何抗战”、“中华民族抗战结果如何”三个板块。导课时以“日本某历史教科书对中日战争的解读”为材料,引导学生对这段历史进行关注和思考。讲解第一个板块时,通过“中日双方军事对比”、“日本兵口述史”、“江苏老兵口述史”、“南京大屠杀”等史料的呈现与解读,引导学生回到“历史现场”,并激发学生思考:面对中日双方军事力量对比悬殊的这场抗日战争,中华民族为何选择了奋起抗争?讲解第二个板块时,通过引导学生回归教材,适当补充教材未提到的史料,让学生在走进立体历史图像的过程中,从情感和知识两方面感受全民族抗战这一可歌可泣的历史。讲解第三个板块时,通过史料呈现和解读以及师生互动讨论的方式,在开放的氛围中让学生理解和思考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尤其是突出抗日战争在中国近代以来抵抗外来侵略战争中的特殊历史地位。笔者在设计这堂课时,始终立足于历史学科的学科特点,通过前期对有关史料的收集和整理,并结合教材的材料,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以图片、影音、图表、文字资料等多种形式呈现教学内容,最后的教学环节则设计为师生互动讨论,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由于设计得当和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这堂课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不仅掌握了显性的知识,还较好地训练了学生的历史思维方式,师生普遍反应良好。

我们可以通过学习科学的教育理论,优化教学设计,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真正探索出在符合本校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历史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效整合的课堂教学模式,从而充分发挥出信息技术的优势来优化高中历史学科的教学。

【参考文献】

[1]王海燕,代梅.对信息技术与高中历史整合的思考[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12)

[2]刘波.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J].教育实践与研究(B).2011(06)

信息技术学习材料范文第5篇

小学数学 信息化 整合

“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的研究与实施为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创设了良好的基础,使学校教育朝着自主的、有特色的课程教学方向发展。本文就信息技术教育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内容的整合

现行的小数教材中,最大的弊端就是经常出现上世纪末(甚至更久远的年代)统计的信息,教学内容明显偏旧,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当今世界上最鲜活的、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数学学科教学素材和教学内容,由于教材编写的限制,很难在教材中反映出来。华罗庚曾经说过,对数学产生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脱离实际。然而现实的生活材料,不仅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而且能够大大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因此,数学学习材料的选择应十分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实效性。比如,在小学数学第五册《两步应用题》的教学中,我们首先通过上网查询资料,从学生最关注的有关奥运赛事出发,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的“原型”,依靠学生对感性材料的直接兴趣,激发学生想创新。又如,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时,课前我们安排学生自己通过各种途径(包括上网),搜集有关数据,课上学生代表汇报。他们带来的材料:有的是某两个星球之间的距离,有的是中国土地面积大小,有的是今年中央电视台春季晚会的收视率……通过生动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有说服力的数据、统计材料,学生不仅轻松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而且成功地接受了一次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思想教育。我们正是这样利用信息资源跨越时空界限的特点,将信息技术融合到小学数学科教学中来,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引入时代活水,与小数学科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同时也可使教师拓展知识视野,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使教材“活”起来。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形式的整合

目前,我们学校的教学形式主要是班级授课制,即学生在校集中授课,受教学时间的统一限制。21世纪,人类社会将进入全新的信息时代,信息化整合数学学科教学应该增加新的教学形式。基于这一思考,我们有意识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把学习数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不仅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课余知识,并且培养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如第八册《十进制计数法》、《数的产生》时,课前,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并以课件或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上课时,学生接受了学习任务以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或自己查找信息)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并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最后,师生一起进行学习评价、反馈。我们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向电脑多媒体网络信息领域,利用网络信息丰富、传播及时、读取方便、交互强等特性,促进教育制度的革新,丰富教学形式,提高教育质量。

三、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方法的整合

当前与时代的发展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相比,学生学习方式较单一、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然而,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过程却是:学生的学习开放性、全球化;学习过程具有交互性;内容形式呈现多媒体化。改革现行的学科教学方法,使其适应信息环境下的学习要求,看来是刻不容缓。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一节课时,我们安排了课堂练习。练习中,计算机将正确、错误的评价以及提示、指导、建议等信息及时反馈给学生。对学生的不同解题过程,通过网络在屏幕显示,起到了交互作用。不仅使学生很快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加深学习体验,而且教师也可从中获得教学反馈信息,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使教学过程向教学目标靠近,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分层教学和个性化教学。又如,在教学第七册《常用的计量单位》整理和复习一课时,利用网络教室,我们要求小组合作,内容是:把常用的计量单位分类整理,比一比哪个小组整理的又清楚、又完整、又有特色。从而改变以往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学生在练习纸上整理数据,教师很难了解到学生整理数据的全过程,教学的实效性很难把握等结果。而网络环境的互动性,大信息量传载功能正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使师生及时地掌握各小组整理的全过程,有利于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中,我们要利用信息技术教育的优势,充分调动学生认识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不再是一个信息的主要提供者与学习的主导者,他将成为学生个别化学习探索活动的辅导者与支持者。

四、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探究性课题的整合

如今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在这瞬息万变的信息世界中,我们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探究性课题的研究。比如我们在校园网或教师的个人主页上,公布研究的课题“在生活中寻找数学”等。全校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许多学生兴致勃勃地参加,围绕选题,或个人或结合成学习小组,通过网络资源,查找有关资料。在专家老师的指导下,整理自己的成果,写成小论文在网上。运用信息技术进行与小学数学拓展型课题的整合,使学生的学变得更为主动。他们在交流研讨中,不仅学习他人的研究成果,而且对自己所研究的成果有喜悦感,成就感,同时感受到与他人讨论、探究的乐趣。

参考文献:

[1]沈建国.小学数学课程教学论[M].河南:郑州大学出版社,2008.

百度搜索公众号:360范文网,随时了解相关文章,文章共字

菁英职教网文章归档 教育资讯 留学攻略 七品教育网站地图xml
268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