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传统文化(精选5篇)

| 婕音

推荐文章

菁英职教网 培训啦 留求艺

我眼中的传统文化范文第1篇

?眼关键词?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继承;引进;创新;自觉与自信

?眼作者简介?演李佳佳(1985―),女,江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老区建设》杂志社,编辑,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穴江西南昌 330077?雪刘伟伟(1981―),女,南昌航空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穴江西南昌 330063?雪

本文系江西省2013年度研究生创新专项资金项目课题?穴YC2013-S225?雪;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基金课题?穴11JD1152?雪研究成果。

中国文化自觉与自信是一个在处理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传统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中,以科学的态度、时代的精神、改革的勇气对二者进行选择、整合,以创新伟大的中华文化,努力把我国从一个文化古国、文化大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各个方面都起重要作用,所以必须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笔者认为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文化至少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首先是建立在现代人文理性基础上的,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的文化;其次是全球性的、融合性的文化。一是融合现代物质和技术文明,二是融合东西方优秀人文主义传统的文化,融合包括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在内的其他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如果不能正确把握其特征,就无法自觉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其特征为;科学性、群众性、时代性、民主性和开放性。

二、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和吸收、借鉴外来文化

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新形势下中国文化发展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文化自觉是我们对构成全球文化体系的基本态度,它的内涵是不同文化和而不同,互相尊重;文化自信是对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保守主义和虚无主义的正面回应,它的内涵是正视传统,面向未来?眼1?演。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既不能割断历史,也不能与其他民族文化隔绝。即一种先进文化要得到健康发展,必须处理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传统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而处理这两个关系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创新过程中继承本国传统文化和吸收外来文化的过程。唯有处理好这两个关系,才能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良性的发展机制。

?穴一?雪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

用与现代化相适应的时代精神对其进行严格审慎的过滤与选择,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中一切有利于现代化建设的行为准则和人格特征,以“和”为主题,探索构筑现代化和谐社会的精神要素。例如:厚德载物、海纳百川的兼容胸怀;以德治国、修身为乐的重德精神;重人轻神、人贵物贱的人文精神;穷则思变、变法图强的创新精神;经世致用、实事求是的务实精神;“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奉献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勤劳俭朴、诚实守信的处世美德,等等。所有这些,经过改造就可以融铸到时代精神中去,成为有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文化的精华与糟粕并不是截然两分的,它们往往相互缠绕、互相依附,我们应时刻保持清醒的意识。如,中国人的一些传统美德正在为外国经营者所注意,并且加以利用;而我国一些人却将其认为腐朽而抛弃。“老实是无用的别名”是鲁迅对封建社会的讽刺,现在则成为我们当中一些人的信条。传统文化中的一些保守思想在社会生活中仍时常凸现,如:我国的一些人才往往是在外国发现以后才引起国内重视;考试和选拔机制,使学生禁锢在死记硬背现成的教条中,将其思维开发的黄金时间全部占去。最近外国有人坦言:“中国出不了爱因斯坦”,正是对我们一些守旧行为的鞭挞。未来人类社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我们不彻底改掉传统文化中的保守因素,新的复兴,谈何容易!?眼2?演

?穴二?雪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

“文化自信”当以“文化自觉”为基础和前提。不然,就会显得盲目、矫情和不得要领。文化自信心的重建,离不开对自身文化传统的真切体察和深刻反思,在世界文明古国中,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相对较完备、更精、最持久。身处全球化时代,传承和光大、弘扬中国文化,每一个炎黄子孙都有责焉。当然,“传统”是发展和流变的概念,不仅涵盖晚清以前的“传统文化”,也包括近代以来国人追求“现代性”的传统,更包括新中国六十年,尤其是三十年来“改革开放”的思想资源。倘若我们的文化自信只停留在对历史上“曾经辉煌”的回忆和对古代物质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显摆,那么,外国人恐怕也就只能从“功夫”一词来认识汉语,从李小龙来认识中国人,而中国恐怕也还是一尊易碎的瓷器。?眼3?演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绝不意味着排斥外来文化。随着对外开放和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我们在研究和吸收外来文化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外来文化是除本国本民族文化之外,一切世界各国各民族文化的总称,主要指现当代西方文化。文化的全球化是人类文化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坚持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借鉴和吸收先进的世界性文化,是积极参与和推进全球化进程,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借鉴和吸收外部文化不能全盘西化,要经过严格过滤,筛选那种有利于我国社会发展的具有全球意义的先进文化,这是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可推卸的使命。外来文化同传统文化一样都是人类创造的文明成果,同样有先进与落后之分,精华与糟粕并存。我们不能采取一概拒斥的态度,也不能搞拿来主义,应该有选择地吸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们要使先进的外来文化为我所用,只能选择那种与我国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文化的社会主义本质相一致的、适合我国国情的内容和形式,通过本土化的过程,使二者达到协调与融洽,促进本土文化的升华。邓小平同志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时指出?押“每个国家的基础不同,历史不同,所处的环境不同,左邻右舍不同,还有其他许多不同。别人的经验可以参考,但是不能照搬”。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之初,有人对书本理论和别国经验采取拿来主义,不顾中国实际,生搬硬套,结果造成了中国革命的巨大损失。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思想,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邓小平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形成了邓小平理论,指导我国成功走出了一条坚持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思想和邓小平理论都是本土化即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具有不同的时代特征,都是科学地借鉴外来文化的典范。?眼4?演

在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多元化与全球化两种趋势并存不是暂时的,而是长久的。二者之间的矛盾不仅不会阻碍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而且是中国特设社会主义发展的巨大动力。但是,我们在处理“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文化”与“传统文化”、“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中,应该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通过科学的借鉴使二者辩证统一,使我们的文化成为具有世界性、时代性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我们在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同时,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吸收符合我国国情的一切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构筑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体系。此外,还应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方面来说,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从社会方面来说,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从人们自身方面来说,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眼5?演

?眼参考文献?演

?眼1?演张利丽.全球化背景下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眼J?演.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3).

?眼2?演杨学辉.浅议先进文化建设中的继承、引进与创新?眼J?演.中共乌鲁木齐市委党校学报,2006,(1).

?眼3?演酱香老范.文化的自觉与自信?眼J?演.当代社科视野,2010,(4).

我眼中的传统文化范文第2篇

关键词:线装 书籍设计 应用

中图分类号:TS8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09)15-

我国古代书籍的装帧形式复杂,各种形式层出不穷,其中如卷轴装、经折装 、旋风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等形式代表了我国古籍所特有的古朴、典雅的风格,在世界书籍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古代书籍装订形式退出了历史舞台,很长一段时间内,现代化的平装形式和印刷方式占据了书籍设计的主导地位,古代书籍那蕴涵深厚文化底蕴和民族情感的古朴形态也难觅踪迹。而随着吕敬人先生《朱熹千字文》(图1)、《怀珠雅集》(图2)等一系列书籍整体设计的成功,传统书籍形态重新焕发出新的生机,而线装这一最具特色的古籍装帧形式更是在现代书籍设计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

线装,指用线来装订书籍,是我国装订技术史上第一次将零散页张集中起来,用订线方式穿联成册的装订方法。它是中国书籍装订形式发展史的一个阶段,是最接近现代意义的平装书的一个装订形式。其最大的特点便是其订法的独特性,传统的线装书一般是用四眼订法(也有三眼订),较大开本的书也有用六眼订和八眼订的。

获得2006年“世界最美的书”称号的《曹雪芹的风筝艺术》(图3)便是典型的六眼订的线装书籍形态。这本书用线装书的传统中国印本书籍的形式来表达中国的民间艺术――风筝,体现出中国人的气质,也向世界展示出颇具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与艺术魅力。可见,古代线装书籍形式在今天仍充满着强烈的人文魅力,通过丝线、棉线这一柔软的材质赋予书籍温润的书香之气,在现在过于机械化的冷漠设计中尤显珍贵。因此,现在很多有关传统文化与艺术的书籍借用了线装的这一传统装订形式,只是在穿孔编连的形式和材质的选择上更为随意和多样。如《意匠文字》(图4)和《小红人的故事》(图5)两本书的装订便借鉴了传统线装书籍六眼订法的形式,不同之处就是在中间两眼处增加两眼,在满足使书籍更为牢固的功能性的同时也完成了对传统订法的巧妙转换,于传统中增添了细微的形式意味。再如《怀珠雅集》的书籍形态,暂且不说纸张材质的那份神韵,同为线装形式,订法却更为自由,有随意之美,与书名用纸的毛边相得益彰,凌而不乱。

可见“以线穿眼”是古代线装书籍神韵之处,在对线装书籍形态的继承与发展上,现代书籍设计将之与材料、工艺、技术手段较好的结合起来,做到了既有传统之美,又富有现代气息。

1、穿孔数目更加自由

相对于传统线装书籍的穿孔数目,现代书籍在订法上可增可减,更为随意自由,不但延续了传统严谨之感,而且在细节上的变化会带来全新的视觉体验。如《人文江南关键词》(图6)的形态便是基于传统四眼订基础上的线装,中间的两眼之处并未穿线而是让位于了封面。而《山西古镇书》(图7)二眼订便是一种减订法,事实上二眼是不能满足装订功能的,只不过借用了线装的形式意味而已。图8是 “平面设计在中国05展”书籍刊物类铜奖作品,外国设计师没有采用中国传统的四眼订而是五眼订,也许是出于对数字5的偏爱,我们不得而知,但西方书籍的东方装订形式确实令人耳目一新,其自由订法给人以浪漫形式之感,达到雅致之中见个性的效果。

2、穿孔材质更加多变

古代线装书籍多用丝线和棉线穿孔固定,“线装”二字名副其实。这是两种极其柔软的材质,与同为纤维的纸一起营造出书籍的温润之气,折射出中国文化的儒雅气质。时至今日,材质仍然是我们探讨书籍形态时不可缺少的部分,而对于线装形式,我们可以用更多的材质代替原有的丝线和棉线,如粗糙的草绳,大气的皮革,粗犷的金属等,为线装书籍摄入现代气息,既传统又时尚,并通过材质的应用传达出特定的主题以及情感内涵。图9是广州美术学院书籍装帧作品集《装帧之旅》,用皮革穿孔,在色彩和手感上呼应了书籍所用的牛皮纸的色泽和质地,粗糙的材质隐喻了对书籍设计艺术的实验性和探索性这一情感传达。图10是1996年世界最美的书的金奖作品,冰冷的金属穿过书籍那温暖的橘黄色封面,强烈的反差对比中给人以稳重、坚硬、理性之感。

3、穿孔形态更加开放

古代线装书的线是“隐内于无形”,即线头是隐藏于书籍内的,表面光滑平整,一如中国文人含蓄、谦让的美德。在今天看来,它只能是这样一种存在状态吗?答案是否定的,我们即可以使它“隐内于无形”,更可以让它“露外于有形”,即可将穿孔材质其故意暴露于外,平添一份生气与活力。图11的《自控》是关于神经医学的书籍,采用红线订缝,外露的线头使书籍形态生动起来。书籍《脊梁》(图12)用黑线将八本小册子装订起来,线头于外,线头与其他册子的线头可以自由打结使这本宣传册既可以成组出现又可以独立成册。在这里穿孔材质不仅具有审美性更是有了极好的功能性。中国线绳工艺中常见的系结方式,形态美观且寓意美好,对线装书的穿孔材质的状态是很好的启示。图13的《上海石库门》将绳尾处理为盘长结的造型,赋予了书籍美好的形式寓意,更可作为礼品书籍而实现其馈赠与收藏价值。

在中国书籍设计蓬勃发展的今天,传统书籍形态并没有消亡,线装形式在与现代材料、工艺以及技术手段的结合中,不但继承了传统书籍的古典神韵,更具有现代设计的朝气与活力,成为现代书籍设计中的亮点。

参考文献:

[1]吕敬人.从装帧到书籍设计.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

我眼中的传统文化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大闹天宫》;角色造型设计;传统元素

《大闹天宫》创作于1961~1964年,由中国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出品,是我国第一部彩色动画长片,在我国乃至全世界都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这部扛鼎之作出自中国动画的奠基人万籁鸣之手,是在创作《铁扇公主》20年之后形式和精神上的延续,同时也是中国动画作品本身的飞跃。《大闹天宫》的角色造型、场景设定、色彩表现等方面借鉴了我国寺庙壁画、庙堂艺术、古代绘画、民间年画、戏曲脸谱等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艺术表现形式。《大闹天宫》是中国动画乃至世界动画的经典之作,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审美趣味的一次集中体现,这部“中国动画学派”的巅峰之作确立了中国动画的国际地位。

角色造型设计是本片最成功的亮点之一,其中传统文化元素的巧妙借鉴与运用、融合与再创造,是角色造型成功的关键因素。

1 主要角色的造型设计分析

孙悟空造型设计。孙悟空作为本片的主角,他的形象塑造可谓重中之重,片中孙悟空角色造型设计的成功也成为日后动画作品学习的典范。《大闹天宫》中孙悟空、玉皇大帝、哪吒、东海龙王等主要角色造型设计出自我国工艺美术大师、著名漫画家、创立了装饰派艺术的张光宇先生。张光宇从小受京剧影响颇深,对民间艺术非常感兴趣,并且善于吸收外国艺术家的艺术风格,这些都成为他日后创作的基石。片中的孙悟空形象,在忠于文学原著《西游记》“头戴紫金冠,身披赭黄袍,腰系蓝田裙,足踏步云履,手执如意金箍棒,尖嘴腮、雷公嘴、孤拐面、火眼金睛、黄发金箍、一身黄毛、两块红股”的基础上,添加了诸多优秀传统元素,散发出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从整体造型而言,身形修长清瘦却又不失灵动刚劲,比例适度,腰肢纤细,四肢呈现优美的弧形弯曲,姿态轻盈,描以洗练如工笔画的线条,宛如敦煌飞天壁画中的神佛形象,尤其是在腾云驾雾、辗转腾挪的打斗动画场面中,仿佛壁画中天女飞天的场景再现,表现出了豪迈有力、自由奔放、奇姿异态、潇洒轻盈的飞行之美。再观细节的刻画,面部造型的塑造尤为亮眼,孙悟空的面孔是由中国戏曲脸谱元素变形而来,在京剧脸谱中,孙悟空的脸谱属于象形脸中的兽形脸,即以猴子的象形图案演化创作成面部图案,以表示角色化身之前本身的属性。孙悟空面部中间的红色桃心形脸膛体现了猴子的属性,红色代表着忠勇,眼部涂有金色眼窝表示他的神仙身份。在服饰装扮方面,在原著文字描绘的基础上参考了漫画《西游漫记》和民间版画上“细臂大手,腿长腰细,身穿鹅黄上衣,腰束虎皮短裙,红裤配黑靴”的形象,使得整个人物的装扮既传统又有新意,同时也成为日后孙悟空形象的基本装束。最后在颜色运用方面也尤为考究,“绿眉、红脸、黄目”,“黄衣、红裤、黑靴,再加上一条翠绿围巾”,黄、绿、红成为运用最多的颜色,这三种颜彩亮丽,对比强烈,有着很强的装饰性和浓重的传统韵味。《大闹天宫》中,用影片导演万籁鸣先生的话来形容孙悟空的角色造型设计,就是“神采奕奕,勇猛矫健”。

哪吒造型设计。片中,哪吒的角色造型设计也很具有代表性,这一形象的设计灵感来源于中国传统年画。整体造型上,哪吒身体比例头大身小,与中国民间传统年画中的大头福娃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整个身体圆润饱满,四肢圆滑有力,单从身型来看,就是一个稚气未脱的孩童形象。但哪吒的面部细节却与身型形成了较大的反差,作者参考京剧中代表奸邪的白脸形象,短立横眉,一双三角眼倒挂,嘴角向下,一幅目中无人、傲慢跋扈之相,将自称“哪吒三太子”、仗势欺人的人物性格表露无遗。服饰细节方面,民族特有服饰肚兜,加上由莲叶图形简化而来的披肩,又将人物特有的属性表现了出来,脚下风火轮上的传统火纹样式也使人物增色不少。与孙悟空正面的主角形象相比,在颜色使用上形成了较大的反差,摒弃了黄、红搭配,更多地使用了蓝、绿、白等较为阴冷的角色,在凸显人物性格的同时,使正反面的人物形象在颜色上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玉皇大帝造型设计。片中另一个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角色就是玉皇大帝。张光宇先生在设计玉皇大帝造型时,借鉴了家乡江苏无锡一种用于祭祀的纸质宗教神像――无锡纸马。无锡纸马线条柔软,曲线灵活,颜色多以大红配石绿、淡黄等颜色,颜色鲜艳,对比强烈,整体显示出甜腻艳丽的民俗气息。玉皇大帝的形象设计成功地借鉴了纸马艺术中灶君的形象。玉皇大帝整体造型高大威严,常以坐姿示人,以表现其高高在上的玉帝身份。面孔的设计,脸型轮廓方中带圆,圆润饱满、耳朵巨大、耳垂饱满、眉眼细长,眼睛上下用半圆弧线勾勒,以表现其慵懒、养尊处优之态,配上胡须和多变的表情又多了一分奸邪之气。玉皇大帝的服饰参考了古代帝王的龙袍,图案纹样繁多细致,多以方圆为主,代表天圆地方,包容万物的磅礴气势。玉皇大帝造型所用的颜色也与其身份极为相符,多种黄色,搭配黑红点缀,使整体造型光彩熠熠,华丽高贵,将精于其表,败絮其中的人物特点体现得淋漓尽致。

《大闹天宫》中的角色造型设计是成功的,创作者运用提炼――融合――再创造的方式,将多种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元素的提炼,并且将其融合,使丰富的传统元素相辅相成,再通过适当的改造与创新,设计成为更符合时代审美,更能体现作品精神的角色造型,既赋予传统文化新的生命,也为角色造型注入了更深厚的文化内涵。

2 结语

《大闹天宫》中传统文化元素的巧妙运用,不但将动画作品的精神意义与价值表现了出来,更体现出了背后深远的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影片中的角色造型极具中国传统美学的独特美感,同时也让这部影片成为中国动画风格的代表。以孙悟空的造型设计为例,对比早期动画《铁扇公主》中的孙悟空形象,大大的脑袋,细长的四肢,有着米老鼠影子的迪士尼风格,已经演变为更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孙悟空形象,无论是整体造型、细节刻画,还是色彩运用,都有着浓厚的民族格调,流露着中国美学特有的强烈装饰性与独特的表达方式,使得整部影片成为具有鲜明民族风格的佳品。反观一些国产动画作品,正是缺少了对传统文化的研究与运用,只顾着一味地模仿别人的形式风格,才使得我的诸多动画作品丢失了自己的灵魂,找不到属于中国动画的风格,成为既不欧美,也不日韩,更不中国的“四不像”作品。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民族文化值得我们不断地探索发掘,不断地学习与再创造,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动画作品找到属于自己的风格并不断前行。

我眼中的传统文化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原服饰文化;文化传播;眼动实验;社会服务

中原地区乃国之中、城之源。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积淀了厚重物质和精神的文化。长期以来便利的交通和大量的人口流动孕育出融合的多元服饰文化。在当今,伴随城镇化进程,社会的发展越来越需要文化的创意驱动。随着河南人文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中原服饰文化有必要在广度和深度上积极地与科学技术相融合,寻求更多的延展可能,更好地进行社会服务。

1 眼动实验的原理与过程

眼动实验也被称作眼动测试,主要是依托视线追踪技术,针对受测试者注视特定目标时的眼睛运动与注视方向进行监测和分析。眼动技术以非接触、非侵入的方式了解内心世界主要用来了解真实的认知与感受习惯。进行眼动实验的主要设备是眼动仪。它能够在完全自然的状态下记录人们眼动轨迹。在运用眼动仪进行实验的过程中主要针对以下几个点进行观测和数据分析。主要是注视点的数目、注视时间和关注次数,关注点越多表明关注内容越丰富,目标提取就越困难。首次关注时间越短说明关注内容越引人注目或是关注内容浅显易懂。关注次数越多关注内容越吸引人。当然在多次数关注的情况下,总的关注时间越长说明关注目标越吸引人或是关注内容越难以理解。这些数据与定向访谈结果进行组合,得出的研究结果极具说服力。在这三个主要观测点之下,还存在一些小的观测内容,比如,扫视距离、回视率及回视路径时间。这些信息可以更加准确的分析受测者接受信息的数量和效果。将眼动实验引入到中原服饰文化传播的研究中有助于分析社会人群的实际需求,进一步对中原服饰文化的社会服务模式进行以人为本的创新性研究。

2 中原服饰文化传播的眼动实验规划

文化的传播是指多年形成的一种习俗习惯从一个区域传到另一个区域,从一群体到另一群体的互动现象。文化传播主要包括三个阶段,即接触与显现、分析与选择、采纳与融合。在这三个阶段中由于每个环节都会出现不同的问题。因此,文化的传播也分为直接的采借和间接传播。由分析和选择形成一种新的文化的形式叫“刺激性传播”也就是我们今天所提提倡的创新性传播。文化传播主要是通过人迁移和流动产生的,所以也有纵向传播和横向传播之分。中原服饰文化很难界定是物质性还是非物质性,因此中原服饰文化的传播必定是一种集多种形态的传播方式。随着传播媒介的不断发展,中原服饰文化需要不断引进先进的思想和技术手段,促使其更好地为现代社会需求服务。

2.1 中原服饰文化的接触性认知

在上述文化传播过程理论中,我们提到文化传播的过程中第一个环节就是接触与显现。这也是对信息进行认知的过程。认知观点主张将注意力集中在外观直觉上。在这个过程中进行眼动实验需要关注的是对中原服饰文化的关注点数量和关注时间。

对中原服饰文化的接触性认知的一致性与创新性。中原服饰文化更多的是历史传承下来的传统文化,它的显现是符合历史中的某个时代特征。而在现代文明的时代中,这种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必定会出现与社会情境的冲突。那么问题就出现了,这会使承载这种文化的社会及人大伤脑筋,从而失去原本的精神与品质。同时这种优秀的传统文化也会渐渐地退出历史的舞台。在试验中出现的次数和时间总和必定会显示出不协调性。但是在有些情况下,这种冲突与矛盾的不协调性反而对接触性认知是一种刺激。一旦刺激产生就会根据现实环境中的审美与需求形成改良或摒弃。通过眼动实验数据和一定范围内的访谈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必定会寻找出达到认知一致和平衡的途径,此外也会产生出刺激性的创意认知,为中原服饰文化的社会服务创新提供研究基础。

2.2 中原服饰文化的符号化互动

中原服饰文化传播过程中在认知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传播媒介会形成一些符号化的元素。中原服饰文化符号有语言和非语言两种,语言符号包括口头表达和文字,非语言符号包括声音、图像。这些元素通过特定的形式进行编码为受众传递信息。从一般意义上而言,服饰符号属于非语言符号。这种符号的外在表征非常丰富。包括传播情境中除言语外的一切由人类和环境所产生的刺激,这些刺激对于信息发出者和接受者都具有潜在的价值。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讲,不同人群价值观是不同的,同一人群不同环境下价值观也是不同的。这种情况下,同样需要借助眼动实验,为中原服饰文化和社会服务之间的充分有效沟通提供帮助,不断巩固社会对中原服饰文化价值的认知和维持。只有这样,中原服饰文化才可以为人文城市的建设添砖加瓦。

3 眼动实验对中原服饰文化社会服务的影响

3.1 提高中原服饰文化教育服务的效果

教育服务不等同于一般的产业服务,不能使用经济效益和市场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我们今天所指的教育服务完全是为了满足学习者的心理需求而实施的一系列行为过程,同时也是为学习者扭转错误心理需求和认知的过程。长期以来进行教育的人和场域都缺乏服务的意识,单单只作为传播媒介出现,例如,有些教师不能很好地做到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以人为本的展开有层次有步骤的引导和传授,无法帮助有需求的学习者解决问题。在缺乏服务意识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兴趣无法被了解,那么学习的过程将会漫无目的,长此以来教育的针对性和效果就会大打折扣。面对这样的现状,在中原服饰文化进行教育服务的过程中引入眼动实验,准确观测学习者的兴趣方向及渴望的需求,在知识传授者与接受者之间进行充分的交流,有益于教育服务意识的提高和教育服务效果的提升。可将学校的中原服饰文化研究平台、公共文化场域与相关产业,积极开多方合作,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形成产、学、研、用一体化的教育服务模式,吸纳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的开发,有效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综合型人才。同时,根据眼动实验结果分析也可以针对不同学习人群进行多样化的教育服务形式创新,实现全民教育服务和终身教育服务。

3.2 提升中原服饰文化创作服务的价值

进入21世纪,创意经济逐渐成为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发展趋势,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文化创意产业是指依靠创意人的智慧、技能和天赋,借助于高科技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与提升,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产生出高附加值产品,是一个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产业。中原服饰文化之所以能世世代代流传下来,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它需要在一种相对封闭的环境下世代相传。随着自然和社会环境以及物质精神文化的不断改变,中原服饰文化面临着现代化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异常深刻的革命。近年来,河南省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尤其是河南省提出“建设中原经济区”宏伟目标以后,文化产业的地位在河南全(下转第页)(上接第页)面发展中得到进一步提升,文化创意产业迎来大发展。在中原服饰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当“材美、器丽、工巧”的“天工开物”,全部变成了规模化的工业大生产时,我们应该审慎思考,在高速发展中,是否在一些做法上,有违了我们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初衷。中原服饰文化的创作就是运用这些文化元素产生新事物。在“内容为王”的时代,创作激发的“差异”和“个性”根据消费者和市场需求而产生的,也是文化创作产业的核心之道。基于眼动实验的中原服饰文化创作,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引导消费者对文化创作作品产生认知,继而形成对产品的追求和维护,赢得更多消费者的认同形成坚固的市场价值。实施眼动实验可以在感情层面上了解消费者的诉求,有助于促进相关自主创新创意能力,增强市场竞争力,有利于加快中原文化创作服务产业额,提升城市的文化软实力,进一步巩固河南的文化强省地位。我们做中原服饰文化产品一定要做出特色,做出自己的东西,并结合市场实际需求进行开发设计,接受市场的检验,既有极大的文化价值,又有极高的经济价值。

3.3 优化中原服饰文化传承服务的模式

从文化的层面来说,中原服饰文化影响了人们的社会心理、价值观念、道德标准、审美追求、存在范式。中原服饰文化之所以能世世代代流传下来,传统的文化传承机制之所以能有效运转,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它在一种相对封闭的环境下世代相传的。随着自然和社会环境以及物质精神文化的不断改变,新的生活方式和观念必然会使现代文化元素与中原民俗文化元素发生碰撞和相互交融。面对现状我们应采取相应措施对其进行保护和传承。在市场经济和旅游业快速发展的今天,如不加以控制和改进中原服饰文化的传承必定会影响和阻碍当地经济的发展。眼动实验的实施可以帮助相关科研机构、学术单位组织人员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大规模服饰文化的调查,收集记录的过程中,进一步明确挖掘的方向与目标。通过了解不同人群的喜好以及所能接受的程度进行引导和宣传。有效地将沉寂的中原服饰文化和困苦的民间艺人与社会需求相融合,通过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文化旅游窗口展示和文化城市建设的介质,打造多渠道的传承模式。

4 结语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突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时代性、创新性和开放性要求。通过引入眼动实验帮助中原服饰文化在现代人文城市建设的今天,进一步认清楚社会发展对文化的需求和大众对文化的认同。进行立足实际、改革创新的探索实践大力拓展中原服饰文化社会服务的影响范围与创新模式。通过先进新颖的传播形式和服务模式把控中原传统文化的传播主动权、主导权和衍生力。帮助大众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提升中原服饰文化影响力,加快推进我省的人文城市建设。

参考文献:

[1] 邵丹,朱莉思.基于眼动实验的服装品牌风格意象认知探析――E品牌上装风格案例研究[J].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23-25.

[2] Susan B.Kaiser .社会心理学[M].李宏伟,译.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3.

我眼中的传统文化范文第5篇

传统图形作为凝聚民族历史的视觉物证,承载太多中华民族情愫与信息密码,有着文字难以描述的生动性与感染力,这也正是传统图形在我们现代设计中广泛运用的价值所在。但从符号学的角度来看,任何图形都包含了能指与所指,都具有特定时空中蕴育出的精神张力与视觉意象。就如青铜器上的饕餮纹形一样,代表着青铜时代不可一世的王权、威猛与恐怖。从语意学的角度讲,任何传统图形都蕴涵特定时期里社会的政治理想与文化观念,都具有文化的象征性和隐喻性。由此可想,传统图形在现代公益广告设计中的应用,完全的“拿来主义”并不可取,因为传统的语意并不能完全地诠释出当代社会的政治理想与精神追求,它需要在内容与形式上双向扩充与转换,才能完成真正意义上信息传播与思想文化引领作用。为此,我们要从形与意相结合的整体性原则出发,进行传统图形的创新设计。

二、传统图形在公益广告创新设计中的策略

公益广告中传统图形的创新设计,本文主要指静态二维平面类型,非指动态影视、立体图形。从形态结构入手进行创新的话,我们认为可采用的具体策略如下:

第一,就是采用扩展法进行创新。即在传统形态结构基础上,进行扩充与添加,使原有的形式语言在形态上变得更加丰满与缜密,形象更加具体与生动,如图1中“三阳开泰”的图形所示。从图形中我们可以看出,设计师对三羊在形态上进行了扩充与添加,形成与前不同的形象特征。无论是羊头部上的眼、鼻、嘴的装饰与添加,还是羊双角的曲形转折与变化,不论是羊身花卉植物的装扮与描绘,还是双腿雕花的表现与刻划,设计师都采用了“加”法进行装饰,使画面中三只羊的形象以前所未有的新样式打动观赏者,产生耳目一新的审美魅力。

第二,就是采用缩简法进行创新。缩简法是指对传统图形过于繁杂的形式语言进行压缩或简化,从而生成新图形的方法。如“中国梦•吉祥梦”公益广告中的图形,采用的是我国民间传统剪纸艺术形式。该图形运用中国传统文化认知观念,深入刻划一只昂首挺胸的大公鸡,预示着中国大吉大利、吉祥如意。图形元素中有两处采用了缩减或简化的手法:一处是鸡冠与鸡头、鸡颈部分,除了眼部细节外,其余部分都概括成轮廓与剪影,与鸡身与鸡尾的繁琐表现形成对比,新形象极具感染力;另一处就是石头图形,表现得更是简化与概括。使整体图形视觉意象与昂首向上、欣欣向荣的时代精神面貌相协调。

第三,就是采用同构法进行创新。同构法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图形元素进行组合,使之产生新形态新语意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也是艺术上最古老的表现形式。如新石器时代我国彩陶盆中的人面鱼形纹以及埃及的狮身人面像等都是采用这种手法进行艺术创造的。同构法的运用不是随意的东拼西凑,而是与设计者要表达的语意相结合,进行形与意的有效组合才有价值。同构法会使两个司空见惯的图形元素在新的时空中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呈现新颖别致的视觉感受与寓意。前面我们谈到的鸳鸯与荷花形成的“百年好合”、牡丹与海棠营造的“富贵满堂”、大象与万年青诞生的“万象更新”等传统图形,都是采用同构图形的方式。联系现代公益广告的创意与应用,同样可以采用该方法进行创新设计,如图3所示。该图是围绕中国梦主题进行的公益广告设计。图形采用民间剪纸的形式用多元素同构的手法进行创意的。该图形整体看是一只眼睛,但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眼睛,它是由文字、牡丹花卉、灯笼等吉祥元素同构一起形成的新形态,图中有意,意应主题,形意呼应,从而使“百姓眼中的幸福梦”与“中国梦”得到形象的诠释与注解。以上三种方法,都适用于传统图形的变化与创新。事实上,一切艺术或艺术设计都贵在求变。从形态结构的角度出发进行创新创意,乃不失为一条便捷而最有效的策略。

好了,这就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我眼中的传统文化(精选5篇)全部内容,希望大家看完这篇由小编精心整理的内容后,能对我眼中的传统文化(精选5篇)相关文章有所了解,解决你的困惑。(本文共字)

菁英职教网文章归档 教育资讯 留学攻略 七品教育网站地图xml
270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