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寨特色创建工作计划(精选5篇)

| 婕音

推荐文章

菁英职教网 培训啦 留求艺

村寨特色创建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过程;建设效率;评价指标体系

【作 者】李杰,湖北民族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博士。苏丹丹,湖北民族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助教。湖北恩施,445000;李忠斌,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430074

【中图分类号】C9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 454X(2016)05 - 0023 - 009

一、前 言

我国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许多民族风情浓郁、建筑风格独特、布局奇巧的特色村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无论是居住式样、村寨风貌、风俗习惯还是村落布局、产业结构都具有其独特的风格,是民族文化的物质载体。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少数民族村寨生态环境和民族文化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少数民族村落出现特色村寨极速消解与村寨文化过度开发并存的现状,因此,合理地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对传承少数民族特色文化和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自从2009年开始施行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工作以来,我国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是,由于特色村寨建设缺乏系统的理论体系和可操作的理论工具,当前特色村寨建设存在建设模式单一、考核机制不健全、急功近利、社会参与不足等问题。鉴于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的重要意义以及建设现状,在特色村寨建设过程中如何评价其建设过程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成为我国特色村寨建设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自从国家民委和财政部联合开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工作以来,国内学者从民族学、经济学、文化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对特色村寨建设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从研究层次来看,包括了宏、中、微观层面:(1)宏观层面主要是从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工作的主要成效、存在问题和发展思路方面展开: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改善、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的示范带头作用、农民增收、特色产业发展模式推广等成效显著 [1 ],但是也存在发展规划不科学、部门协作不密切、公众参与性不高和发展模式不健全等问题 [2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与发展应该坚持依法、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积极、人本、完整、保护与发展、尊重习惯等基本原则;[3 ](2)不少学者从湖北省、云南省、湖南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等中观层面分析了经验、问题和对策:姜爱(2012)总结了湖北省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经验, [4 ]田敏(2016)在介绍朗德特色村寨建设成就的基础上分析了目前建设中存在缺乏地区间的战略协作,资源的低级运用,旅游开发品位不高,定位不明等问题,并提出注重区域间的合作,贯彻民族生态博物馆理念,定位旅游形态和旅游品牌等对策;[5 ](3)更多的学者从微观层面考察了部分特色村寨的发展现状,提出有较强操作性的对策。比如,曹大明等(2011)、唐胡浩(2013)和李忠斌等(2016)分别对宜昌车溪、神龙架下谷坪乡和利川夹壁村的特色村寨建设现状进行了分析,在总结发展成就的同时重点分析了其发展瓶颈,并以全新视角提出未来发展思路和针对性措施。 [6 ] [7 ] [8 ]

从研究内容来看,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的意义、经验做法、模式、现状、对策思考等。部分学者从城镇化、生态文明、旅游扶贫、体育文化旅游等角度对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还有一些学者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特色村寨遴选(李忠斌等,2015)、外部环境(李忠斌等,2014)、文化变迁(钟溢颖,2014)进行了评价。 [9 ] [10 ] [11 ]

综上所述,国内学者从不同研究视角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成果丰富,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从研究方法来看,国内学者大多采用定性描述的分析方法,较少使用定量研究方法。目前,定量研究方法主要用于对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的评价体系研究,但是在这些指标体系研究中较少涉及特色村寨建设过程评价研究。因此,本文对特色村寨建设过程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是对特色村寨研究的有益补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二、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的内涵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在民族文化保护、基础设施改善和村民增收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目前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存在建设混乱、特色不鲜明、开发层次低、村民参与度低等问题,其中最本质的问题是对民族文化内涵的挖掘深度不够,重形式建设,轻文化保护。

(一)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过程中的伪文化现象

在“政绩”和“金钱”的驱使下,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过程中出现“重形式,轻文化”的伪文化现象。 ①

1. 由于部分地方政府干部对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认知不足和急于求成的片面政绩观的指导思想, [2 ]选择了“短平快”的特色村寨建设模式,缺乏对特色村寨文化内涵的挖掘,出现“文化复制多,特色创新少”、规划设计单调、脱离村寨实际等问题;

2. 由于村民对短期经济利益的追逐,选择了“流量大、收益高”的非本村寨文化产品和一般产品,对民族文化特色产品的支持度较低。因此,在急功近利和短期利益的驱使下,伪村寨文化当道势必扼杀真村寨文化,出现“伪文化驱逐真文化”的现象。 [12 ]

(二)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内涵

鉴于上述问题,要科学地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坚持传承民族文化,保护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初衷,必须要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内涵有深刻理解。

根据国家民委印发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中提出的发展目标,笔者认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的内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是核心。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是少数民族文化特征的外在表现,特色村寨是少数民族文化的有效载体。因此,特色村寨建设过程中必须要坚持以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为核心,村寨文化要具有民族独有性、排他性。在环境整治、民居保护、产业发展、风俗习惯传承和民族团结等各方面的建设都要体现出民族文化内核,不能只注重形式建设,而轻视民族文化,不能复制他民族文化,而忽略本民族文化元素。

2. 村民福利增加是落脚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的初衷在于传承少数民族的文化基因和保护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其最终的落脚点在于民族文化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不仅是对特色村寨建筑、传统器物和风俗习惯等民族文化外在表象形式的保护,而且是深层挖掘特色民族文化内涵的时代价值,不仅使民族文化保值,更要使民族文化增值,让民族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承者获利益,得实惠。因此,在特色村寨建设中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群众意愿,让群众得实惠。这是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是否成功的关键,村民福利增加,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才具有持续性。在特色村寨建设相关具体工作中必须围绕“为村民谋福利”这一目标展开,在民族文化保护过程中增加村民收入,提高生活质量,实现文化保护与村民利益相协同。

3. 改善民生、产业发展、文化保护和民族团结是主要内容。由于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在产业结构、民居式样、村寨风貌以及风俗习惯等方面都集中体现了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特点、文化特色及其民族聚落的演变过程,因此,在特色村寨建设过程中主要从人居环境整治、民居保护与建设、特色产业发展、文化传承与创新、民族团结进步等方面着手,以文化保护、产业发展和民族团结为建设重点。不同村寨根据其地域环境、民族特点、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禀赋和市场环境等具体情况确定特色村寨建设的具体内容,选择合适的发展路径。但是,无论村寨选择什么建设内容,都必须坚持以文化保护为中心,以改善民生为主旨,以民族团结和谐为主题,提高村民保护本民族文化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保障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的持续性。

4. 经济、文化和生态协同发展是目标。文化保护与传承是特色村寨建设的本质和主要目标。但是,由于自然和历史等多种原因,民族聚集地多处于边远落后地区,贫困问题突出,生态环境脆弱,因此,在特色村寨建设过程中以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为主线的同时,要兼顾地区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地区经济发展、民族文化传承和生态环境保护同步协调发展。

由于经济发展落后,居民收入水平低,因此,从理性角度来说,发展经济,提高收入是地方政府和村民亟待解决的首要任务。在特色村寨建设中经济发展和收入提高是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可持续的动力,离开经济发展谈文化保护是纸上谈兵,不能为了民族文化保护而舍弃村民利益,否则将失去保护文化的持续动力。当然,更不能为了经济发展,而忽略文化传承和生态保护。

生态环境是民族文化产生的母体,文化传承是在各种生态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实现的。[13 ]因此,在特色村寨建设中离开生态保护谈文化保护是竭泽而渔,不能为了保护民族文化而破坏生态环境,民族文化必须要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在不断调和过程中寻找最佳的传承路径。

因此,特色村寨建设中的各项具体工作都要围绕经济、文化和生态协同发展的目标,特色村寨保护必须要体现出民族文化的内涵,必须要与民族文化保护、产业发展、村民增收、生态和谐相结合,走生态、经济、文化协调发展的道路。

三、特色村寨建设过程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过程的评价,是对特色村寨建设的各主要阶段进行的系统总结和回顾。由于特色村寨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难以量化,无法对工作成果进行精确的评价,更适合从宏观层面进行定性分析。因此,本研究的指标体系是狭义的过程评价指标体系,没有对前期准备过程进行评价,其主要评价内容包括建设实施过程和建设完成阶段的评价。有鉴于此,构建特色村寨建设过程评价指标体系的主要任务是实施过程阶段和建设完成阶段的指标设计和变量选择。

(一)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

在参考现有研究成果和研究经验的基础上,根据特色村寨建设的内涵、村寨文化的特点,综合考虑特色村寨建设过程评价的指标需要,提出以下选取原则:

1. 相关性原则。相关性原则是特色村寨建设过程评价中应首先遵循的重要原则之一。所选指标应该是特色村寨建设相关性较大的指标,能够全面反映建设的过程,应满足有关各方面了解建设进度和建设效率的需要。

2. 主导性原则。特色村寨建设过程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指标选择范围广。为了避免评价指标的过于庞杂,有侧重地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关键指标。这些评价指标能够反映特色村寨建设过程的特征以及建设效率和建设进度变化。

3. 获得性原则。评价指标的选取必须具有可操作性,应该充分考虑数据资料的可获得性。如果无法获取数据,即使是再好的评价指标,也只能摒弃。比如,民族团结进步建设评价指标主要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和民族关系和谐度两个方面选择具有可获得性的表征变量。

4. 可测性原则。准确、无偏颇的数据量化是特色村寨建设过程评价的基础,因此,指标选取要注意可度量性,方便进行量化处理,无法进行数据量化的变量,即使对过程评价分析很重要,也只能摒弃。比如,领导机构组建与成员分工、管理制度的可行性、发展规划的有效性和民族政策法规的落实是特色村寨建设的重要环节,但是,这些指标却具有难以量化的缺点,因此,暂不作为评价指标。

5. 一致性原则。为了保证特色村寨建设过程评价分析的准确性和变量处理的便利性,在数据预处理时需要保持数据的一致性。指标数据的一致性原则主要体现在每组数据资料在计量单位、时间和空间上的一致性。

6. 常用性原则。表征民族文化保护、人居环境整治、特色产业发展和民族团结进步等建设的变量指标多种多样,选取所有的变量指标进入指标体系既不可能,也无必要。因此,本研究采用常用性原则,即主要侧重于选取容易理解和接受的变量指标且国内学者常用的指标。

7. 灵活性原则。为了既能全面反映特色村寨建设过程,又要便于计算,指标数量要适中。指标太多,评价难度大;指标过少,评价不稳定。所选指标以数据的可得性和可靠性灵活选择表征变量。此外,本文注重运用不同变量之间的“比率”形式来反映变量之间的对比关系,这不仅避免不同数量级和量纲对指标绝对数的影响,也有利于准确衡量评价指标的变化状态。

8. 可靠性原则。数据的可靠性是确保过程评价分析结果真实可信的根本保证。因此,在评价指标的选取中,应考虑指标数据统计口径的一致性、数据的准确性和稳定性等,所选指标必须具有一定的理论依据,尽量避免凭借主观臆断选取指标变量,必须真实反映实际的特色村寨建设活动和结果,具有客观真实性和主观可信性。

(二)建设过程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指标选取原则,参考国内研究成果,最终选取投入水平、产业选择、建设进度、建设达标率、投资效率五大类别,共76个评价指标。本指标体系为四级评价体系,分为建设过程评价和建设完成阶段评价这两个阶段,包括5个一级指标,16个二级指标和76个三级指标(见表1)。

(三)评价指标说明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和持续的文化保护与发展项目,其建设过程有其特殊性。因此,本研究在一般项目建设过程评价的基础上对特色村寨建设过程评价是一次新的尝试,可对后续研究和实际建设工作提供有益参考。为了提高指标体系的可操作性,本部分根据表1对评价指标进行详细说明。

1. 实施过程阶段。实施过程评价是对特色村寨建设过程进行监测与控制,及时发现各种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确保实现预期建设目标,这是过程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过程评价包括投入水平评价和产业选择评价两个一级指标。投入水平指标包括人力投入、土地投入和财力投入,其中,人力投入包括劳动力投入和智力投入,本文采用大学学历就业人口占乡村就业人口比重作为智力投入的表征变量。

产业发展是特色村寨建设的重要内容,产业选择是产业发展的第一步,本指标是一个综合指标,包括产业贡献和产业区域竞争力两个方面。 ① 产业贡献由产业增长潜力、产业盈利能力和产业关联效应等指标变量进行加权计算;产业区域竞争力由产业比较优势、培育环境和技术资源进行加权计算(见表2)。[14 ]

2. 建设完成阶段

建设完成阶段评价是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过程、建设效率、建设管理进行综合评价,衡量实际建设效果与预期目标之间的差距,并分析未达成预期目标的原因,吸取经验教训为以后的建设工作提供改进措施。本研究采用建设进度、建设达标率和投资效率3个一级指标分别对特色村寨建设的建设进度、建设质量和建设效率进行评价。

建设进度评价根据实际建设情况与计划建设进度进行比较,从而评价目前建设进度是否合理。由于特色村寨建设中具体建设项目众多,影响建设进度的因素也很多且难以使用统一的衡量标准,为了保证评价体系的可操作性和简洁性,本研究采用实际建设周期变化率作为建设进度的表征变量,具体计算公式为:实际建设期变化率=(实际建设期-计划建设期)/计划建设期。若该变量值为正值,则表示实际建设周期大于计划建设周期,建设项目没有按照目标计划完成。本指标包括基础设施、人居环境整治、旅游设施古建筑保护等建设周期变化率。

质量控制是对建设项目质量合格频率和优良品率的评价,以确保建设项目质量达到预期质量标准。本研究使用建设达标率指标来评价其建设质量是否达到预期要求。该指标变量主要是采用建设项目的实际完成率与预期建设目标进行比较,该比值越大,则说明建设达标率越高,建设质量较好。本指标包括人居环境、社会发展、产业发展、文化保护和民族团结创建等建设达标率。

投资效率是各类产出效益与要素投入之间的比率关系,是评价特色村寨建设投资行为有效性的重要指标。本指标的设计同时兼顾了经济效率、社会效率和生态效率,由投入指标和产出指标计算。投入指标包括人力、财力和土地三大要素投入;产出指标是从上述三类产出效率以及主要建设内容出发选取特色产业贡献率、贫困人口变化率、特色建筑保护比例和民族关系和谐度等19个表征变量。其中,民族关系和谐度是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产出成果,是综合评价指标,由村寨经济、村寨管理、村寨公平和村寨参与等9个四级指标变量加权计算得到(见表3)。

(四)评价指标体系应用说明

目前国内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指标体系研究的相关成果较少,更没有对特色村寨建设过程评价的研究成果。由于少数特色村寨建设不同于一般项目建设,因此,对特色村寨建设过程的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有一定的难度,本文在借鉴一般项目建设过程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根据特色村寨建设的特殊性进行重新设计。

根据指标评价方法的分类,评价方法分为单指标评价方法和多指标评价方法,后者较之前者更能真实、全面地反映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的质量和效益。目前,常用的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有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主成分分析法和TOPSIS法、人工神经网络法等多种方法,各种评价方法的特点不同,根据评价对象的客观属性和实际需要,选择一种或者多种方法联用进行综合评价。由于各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不同,将导致特色村寨建设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因此,在应用评价指标体系时应根据实际需要,对指标体系内容和表征变量进行相应的增删和修改。

特色村寨建设过程评价主要是对特色村寨建设的实施过程和建设效率进行评价,其目的是准确识别实际建设状况与预期目标的偏差,制定合理的纠偏策略,以达成建设目标。因此,对特色村寨建设的过程评价不仅要准确识别偏差,更不能忽视对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避免在后续的特色村寨建设中出现类似问题,提高建设效率。

参考文献:

[1] 房亚明.关于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的思考[J].农村财政与财务,2011(3).

[2] 段超.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思考[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9).

[3] 张显伟.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的基本原则[J].广西民族研究,2014(5).

[4] 姜爱.湖北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经验解析[J].湖北社会科学,2012(9).

[5] 田敏.论民族旅游开发与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以黔东南郎德苗寨为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1).

[6] 曹大明,黄柏权,葛政委.宜昌车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特色建构及其社会变迁研究[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1(4).

[7] 唐胡浩.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契机下的城镇化建设研究――下谷坪土家族乡的社会学考察[J].三峡大学学报,2013(2).

[8] 李忠斌,李军,文晓国.武陵山区特色村寨建设新思路:基于夹壁村的调研[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6(2).

[9] 李忠斌,李军,文晓国.以文化为内核的特色村寨遴选指标体系研究[J].广西民族研究,2015(5).

[10] 李忠斌,肖博华.特色村寨的外部环境评估体系探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12).

[11] 钟溢颖,王林.旅游场域下民族特色村寨文化变迁评价[J].旅游论坛,2014(5).

[12] 李忠斌,郑甘甜.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中的文化保护与发展[J].广西社会科学,2014(11).

村寨特色创建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一、乡情概况

樟坪畲族乡是全省8个少数民族乡之一,位于贵溪市南部边远山区,座落于武夷山脉的西麓,与福建光泽、上饶铅山交界,乡政府所在地距贵溪市区60多公里,全乡国土面积122平方公里,辖5个行政村,总人口4400余人,其中畲族人口1238人。近10年来,在上级领导的关怀和支持帮助下,樟坪畲族乡按照“山上办银行,工业兴畲乡,文化创特色,和谐促发展”的发展构思,调头向外、内外结合,跳出山外办工业、立足山区兴旅游,走出了一条“金山银山垒在园区、绿水青山留在畲乡”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全乡呈现出了经济快速发展、民族团结和谐、生态环境优美、人民生活日渐富裕的喜人景象。原江西省委常委、省政府常务副省长凌成兴称赞樟坪畲族乡创造了“经济发展、生态建设、和谐发展”三大奇迹。2011年,原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在鹰潭视察时对“金山银山垒园区,绿水青山留畲乡”的樟坪发展模式给予了充分肯定。

二、建设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国家民委和省民宗局建设特色村寨的要求为标准,以改善畲民居住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增加畲民收入为目标,以发展畲族特色文化、促进畲族风情旅游开发为抓手,将特色村寨建设成为畲族特色明显、生态环境良好、服务设施配套、生活和谐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三、建设情况

2009年以来,我乡根据国家和省有关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和发展试点的精神,按照“保护一批、改造一批、提升一批、建设一批”的要求,结合我乡实际,积极开展畲族特色村寨建设工作,通过近几年的努力,现已完成了桃田、杨畈、姜山三个自然村特色村寨建设。总投资563万元,其中国家补助135万元,省市县新农村建设资金补助140万元,乡政府和村民自筹202万元,社会帮扶及其他86万元,受益农户达84户367人,其中畲族人口276人。

(一)突出亮点,编制民族特色村寨建设规划。为使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顺利、快速、协调推进,充分发挥民族村丰富的民族旅游资源,依托樟坪畲族风情游总体规划,以开发集畲乡风情和农家风味于一体的“畲家乐”休闲观光旅游业为目标,编制《民族特色村寨建设规划》,积极开展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桃田村发展以休闲观光旅游为主要内容的自然生态保护项目,杨畈村发展以特色种植业为主要内容的农林业产业化项目,姜山村发展以畲族风情为主要内容的畲族图腾、畲族传统歌舞表演项目。

(二)提炼特色,打造畲族民居建筑风格。我乡从2005年开始,遵照“民族化、特色化”的原则,聘请中南民族大学专家,设计了一套结合畲族文化、突出畲族建筑特色的《樟坪民居建筑设计方案图集》,用于指导全乡畲族聚居地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创建一批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畲族特色村寨”。目前,三个村寨均按照统一规划设计,拆除旧房建成三层的新房,新房屋顶盖蓝或红瓦,房屋外墙用体现山区特色的树木或白墙进行装饰,边线用体现畲族特色的纹饰进行装点,旧房屋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对畲族民居进行“原汁原味”的保护,并融合畲族民居传统建筑元素,现已新建、改造房屋83栋。这些以畲族文化为特点的“畲族特色村寨”,将乡村休闲、避暑度假、健体强身、科普教育、人文体验等融为一体,成为人们向往的地方。

(三)加强管理,确保项目资金安全高效使用。我乡为促进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有序进行,确保项目专项资金安全高效使用,建立健全专项资金管理制度,按照管理办法和相关规定实行专户管理,严格资金审核和报账程序,强化资金监管责任,确保资金跟着项目走,确保专款专用;同时加强省市补助资金和群众自筹资金的监管,通过规范有序的资金管理,推进特色村寨建设。

(四)培育产业,实现民族特色村寨产业富民。大力培育农林业优势产业,提高农林产品市场竞争力。狠抓毛竹、有机茶、白茶和食用菌类产业化开发和发展,极大地推动农林产业化发展水平,增加单位面积、单位劳动力的经济收入,特别是观光农林项目的实施,极大地推动了“体验林业”、“采摘林业”、“乡村游”、“特色餐饮”等休闲旅游事业的发展,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需要。

(五)挖掘文化,保护传承畲族特色文化。一是挖掘传承畲族文化,扩增民间艺术队伍规模。对畲族的马灯舞、竹杠舞、踩高翘、对山歌和上刀山等活动进行整理、编排,由民间艺人组成表演队,并加大宣传演出力度,使民族特色艺术进一步传承和发展;二是新建村民活动场所,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在各村寨新建村民活动室和畲族文化展示宣传栏,内设理事会办公室、娱乐室、老年体协活动室、阅览室等,定期、不定期开展文化活动和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形成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基地。

(六)开展活动,推进畲汉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一是积极开展 “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二是组织青年农民积极参加踩高翘、吉么列等少数民族体育活动,逐步形成畲汉群众热爱民族传统文化、建设民族文化、支持民族文化建设的好氛围;三是积极开展法制宣传、移风易俗、崇尚科学、文明信用农户评选等具有民族特色、健康向上的文化教育活动,倡导乡风文明,深入推进创建文明村组、和谐家庭等活动,促进畲汉民族团结进步。

四、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产业规模不大,发展不明显,特色不浓。缺乏优惠扶持政策对产业的扶持,现有产业发展出现不平衡、不平等等问题,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

二是畲族文化氛围营造不浓。原有畲族传统礼仪不断淡化、简化,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传播困难,畲族特色文化传承和弘扬的力度不够大。

村寨特色创建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Abstract: Construction of ethnic minorities villages with special characteristics and rich history cultural heritage reflects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life of ethnic minority regions. Ethic minority village is the carrier of protecting the traditional features of ethic minority region. It is an important topic that how to keep and develop culture characteristics of minority village, inherit the excellent culture essence, continuously improve the local people living at the same time, and realize minority village preserv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mbined with the protection plan and design of Gansu province Zhangjiachuan Hui Autonomous County Zhangjiachuan town Chawan Village, the article briefly analyzes the protection plan of ethnic culture ecology villages with region,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关键词: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可持续发展

Key words: characteristics of ethnic minorities;village;protection;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TU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5-0084-02

0 引言

2009年9月8日,国家民委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联合下发了《关于做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决定从2009年起至今,在全国开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工作,财政部和相关省市将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和发展试点工作。在这个大背景下,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色文化保护是一项开创性的的工作,它涉及经济、文化、建筑、艺术等多个领域,对促进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传承、特色产业发展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以此思想为指导,在甘肃省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张家川镇查湾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规划设计中,以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为切入点,推动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以促进民族关系和谐为目标,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尊重历史,尊重民族建筑风格,结合当地建筑工艺,就地取材,尊重村民意愿,注重环境协调,突出民族特色。预期达到经过改造的民族村寨保持力求整旧如旧、建筑风格主体不变,民族特色得以鲜明体现与发展。

1 用地概况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张家川镇查湾村距县城5.5公里处,有五个自然组,173户、795人,总耕地面积约2300亩,梯田700亩,草林面积约1600亩,农业以小麦、洋芋、玉米为主,60岁以下劳动力480人,外出务工人员约550人,占全村总人数一半以上,现有存栏大家畜260头,教育落后,现有村办小学1处,教师2名,在学人数38人;清真寺1;多数住宅建筑为土胚房。村内干道为土质路面,无自来水,各户均自建水窖,村内除普通的照明、电话通讯外,无其他基础设施和人工绿化景观。2011年底人均纯收入2200元,属典型的山区少数民族贫困村。全国伊斯兰哲赫忍耶学派最大的拱北就在查湾村。因其座落于山冈之上,故名宣化冈。“宣化”含宣传、教化之意,这里集中建有该派三代穆勒什德(阿拉伯语,意为导师、引路人)和先贤的墓庐。每年都要举办十多次盛大的宗教活动,全国各地前来拜谒的教众络绎不绝,人数众多,为教众敬主颂圣、纪念先贤、涤净心灵的圣地。

2 规划思想及目标

结合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的要求,为加速查湾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建设和发展进程,提供一种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建设的模式范例,以期达到:

①通过吸给来阐释、展现地域特色文化和民族传统文化,让查湾村成为一个具有深厚伊斯兰文化的聚焦点和伊斯兰民间工艺展示窗口。②把查湾村建设成自然风光和伊斯兰教传统文化两全其美的少数民族文化名村。

3 特色村寨的规划布局

3.1 规划思路 规划力求在保持原有环境、自然和少数民族人文景观及村落格局的基础上,通过对村落局部的调整、更新和改造,相应的景观环境设计、道路设施完善、绿化小品布置等来实现近期和中期规划建设目标,尽量减少因建设带来的对少数民族特色的人为破坏。

3.2 功能布局 利用村内现有的宣化冈拱北和当地少数民族传统民居院落,通过功能强化、维修改造,形成以宣化冈拱北为中心,少数民族传统民居院落展示的功能空间布局。

3.2.1 保护复建宣化冈拱北。宣化冈拱北在哲赫忍耶学派的发展历史中,在西北回族近展的历史中,甚至在中国伊斯兰教的发展史上,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宣化冈拱北是当地少数民族历史文化艺术的集中体现,是当地少数民族历史文化重要的代表。宣化冈拱北自清光绪十五年(1889)开始兴建,历时数十年,经三代人建造,使宣化冈拱北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建筑群,总占地总面积19.94亩,原有院落24处,房屋300多间。依山就势,错落有致,雄伟可观,但由于历史原因这些建筑被拆毁一空,现只有局部完成复建,大量主体建筑急待复建。

3.2.2 少数民族传统民居院落更新。全村173户,其中传统民居占80%,其中村民自发改建砖瓦房民居20%,大部分为土胚房,且较为破败。拟通过在保持原有少数民族传统民居院落布局特点及村寨空间肌理的前提下,对少数民族传统民居进行更新,建筑施工工艺及材料接保持少数民族地方特色。

3.2.3 在进入村寨的道路上,增设2座具有标志性景观的牌坊,以加强进入村寨的空间感。

3.2.4 对原村部进行改造,将村部一层改建成日杂百货及土特产等小商品的销售店。对旱厕进行内部改造,增设公共水冲厕所一间为村内居民及过往游客提供方便。

4 道路交通

①在现有道路骨架的墓础上,完善路面及路边的各种景观、排水设施。②进出破给村的主干道路宽度设为6m,路面为水泥铺设,路中设150~120cm宽的带状石板条。到组到户路宽度设为3m,路面为卵石铺设。③在村部外,增设一个停车场。对村部外场地进行平整与规划形成集中停车场,以满足日常及宗教活动停车之需。

5 小品绿化

5.1 庭院景观 庭院绿化:大力发展庭院经济和垂直绿化,不但增加绿化量,而且可适当增加村民的经济收入。形成独特的庭院绿化景观格局。

5.2 绿地系统 道路绿地与闲置绿地整治形成点上成景、线上成荫、面上成林的绿地系统。结合步行交通系统及村庄开敞空间布置绿化系统,使绿化渗透到每家每户的宅前屋后,并结合住宅户型及现状地形,在住宅组团内相应空间布置绿地,充分发挥环境对品性、人格的熏陶作用。整合村庄开敞空间及闲置宅基地,将其改造为休闲绿地,以方便村民就近使用综合活动场地在满足绿化景观的要求之外,考虑设置了相应健身设施活动区,休闲场地中提供小型聚会交流空间,如树池坐凳,座椅等供人们驻足休闲的空间。

树种选择配置上,充分利用农村树木资源丰富的优势,多采用乡土树种,增加成活率、降低投资成本,并根据植物季节性、色彩、造型进行配置,遵循“四季常绿、三季有花”的原则,形成因时而异,步移景异的多层次的视觉效果。

沿主要街道两侧进行绿化设计,主要街道安装亮化照明。街道绿化采用乡土树种、果树等。乔木可选择核桃、柿子、杨树。灌木可选择松柏(常绿)、丁香,花卉可选用月季。

5.3 环境设施小品方案 环境设施小品主要包括场地铺装、围栏、花坛、园灯、座椅、雕塑、宣传栏、废物箱等。各类小品主要布置于道路两侧或公共空间,尺度适宜,结合环境场所要求,采用不同的手法与风格,营造丰富的村庄环境。在村内的不同活动场地和公共绿地上,结合村民的日常生活,配置有特色、经济、美观的建筑小品,提高村民的审美取向。

6 少数民族村寨建设色文化保护设想

6.1 特色民族文化发展

6.1.1 基本现状 ①民族宗教文化设施:文化设施缺乏,全村除宣化冈部分复建以外,仅有一处清真寺和村办小学(一、二、三年级)一处。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人民群众文化生活需要,及无法充分体现宣化冈在中国伊斯兰教中重要地位与作用。②民间艺术队伍:全村基本上人人都能歌唱花儿,可组织民间艺术表演队,在传承民族文化艺术同时,还可利用这支队伍采用多种民间艺术表演形式来宣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③有保护价值的民间文化活动:主要有花儿、口弦、制作清真食品等。

6.1.2 计划扶持的项目及投入 ①文化设施。②保护复建和开发宣化冈。③建多功能文化娱乐中心,并配备相关设施。

6.1.3 民间艺术队伍 组织和培训一支技能水平高、民族特色浓、全新复制古老而又历史文化厚重的歌舞表演队,并配备各类特色服装、道具等,把文化与民族、民俗、旅游融入一体,把张家川多姿多彩的民间文化展示给中外游客。

6.2 特色民居保护

6.2.1 基本现状 全村173户,其中传统民居占80%,其中改建民居20%,大部分较为破败。

6.2.2 计划维修改造及投入 ①保护民居的特点:主要是青瓦、青砖、石基、木格窗及有当地特色的伊斯兰教装饰等。②保护与发展的主要内容:一是土木结构瓦房;二是原汁原味地仿古青砖单坡与双坡屋建设。

7 总结

保护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实际上就是要保护一个少数民族特色文化生态环境,一种建筑文化的多样性。保护的最终目的,就是要留住信息,要留住信息,就更要保护好各种信息的承载体。如果说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的最终目的是要造福于各民族的话,那么现阶段的文化保护就必须尽可能地与经济发展相结合,尽可能使群众从中获取利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曹承明.湖南:推荐少数民族特色村寨[J].中国民族,2009(06).

[2]范捷.与世界接轨和保持民族特色[J].对外传播,2010(09).

[3]杨峰.浅谈回族文学语言的民族特色[J].新疆社会科学,1983(03).

村寨特色创建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创意乡村

2008年,美国华裔作家谭恩美来到茅贡地扪,之后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发表了地扪的专题报道,配上了资深摄影师林恩・约翰逊拍摄的13幅侗寨生活照片。媒体报道后,地扪受到了国际视野的关注,地扪生态博物馆的理念也吸引了很多高校团队和学者们前来,还有一些零散的游客。

当地政府意识到,必须正面当地人对旅游的需求。2009年开始,黎平大力扶持旅游业,地扪村民也被鼓励经营农家乐。旅游本身不是问题,但是如何避免旅游对文化的影响,如何在旅游之外寻找新的路径,都成了急需解决的难题。在不断的实践中,当地政府越来越意识到,“发现乡村价值、重估乡村价值、输出乡村价值”是这个时代非常重要的命题。未来,城市里的年轻人会流动到农村追求乡居生活,如何去促进这种流动?“我们需要创造一种新的生计方式,我们要输出的是中国人的乡居生活。” 他们想到了乡村的文化创意产业――让当地资源和城市创意阶层良性互换,于是有了“创意乡村联盟”的尝试。比起单纯的旅游,他们更倾向于搭建“互联网+创意乡村”的公共平台,“跳出旅游发展旅游”,不应该把旅游当成乡村发展的救命稻草,也不一定非要把旅游作为乡村发展的支柱产业。

十字路口

2015年底,贵州到广州的高铁开通,更多的资本看见了这一区域的价值,黎平要做的就是在还未找到发展和保护平衡点的时候,尽力避免随之而来的简单粗暴的旅游开发模式,避免把所有的村寨都变成肇兴,从而失去地方文化的多样性。时值全国正在推行“全域旅游”发展概念,贵州也在发力主打“山地旅游”品牌,黎平县委书记王茂才提出了“百里侗寨”“侗都黎平,颐养圣地”等理念,黎平的侗寨走到了十字路口。在没有成功模式可以复制的情况下,摸索需要极其谨慎,否则就容易陷入“破坏性开发”的泥淖,而村寨旅游的同质化,也看似是难以突破的困境。

2015年5月,左靖因为一次会议来到地扪,当他第一次踏入村庄的时候,他的脑海中出现的是谭恩美那篇文章的开头:

“一千年来,侗族人过着歌声萦绕的生活。现在他们独特的文化依然薪火相传――但还能传承多久?”

此前,左靖正在安徽碧山进行“碧山计划”,动员各地的知识分子、艺术家来到碧山,参与文艺乡建实践,并对碧山所在的黟县进行历史遗迹、乡土建筑、聚落文化、民间戏曲和手工艺的普查。2015年,他的伙伴,上海汉室设计管理机构的王勇正在碧山布局“百工工销社”,把这几年所做的 “黟县百工”项目进一步落地,探索传统手工艺的发展模式。虽然左靖一直强调,自己包括文艺本身,对乡村的作用没有外界期待的那么大,但是,除了传承传统、重建乡村公共文化生活外,他仍旧尝试把工作成果转化为当地的生产力,为乡村带来新的复兴机会。

地扪生态博物馆对社区文化的理念,以及“创意乡村联盟”平台的愿景,都令左靖感到振奋,认为他们“建构了一个让乡村和城市可以共享自然馈赠和再生设计的系统,恢复并建立了农村家庭与城市家庭互信互惠的生产和消费的关系”。此后,左靖一年十多次往返于地扪和碧山之间。即便当地交通改善了,但是去地扪的旅程还是十分漫长,左靖说,“途中耗费的时间相当于去了一趟美国”。

茅贡计划

地扪所在的茅贡镇,管辖着15个行政村,其中有10个是传统村落。“从建筑风貌上看,茅贡镇也毫无特点,新旧建筑杂陈,过境公路坎坷不平,汽车颠簸而去,扬起漫天尘土。我想,没有特殊原因,茅贡镇是你不愿意再次造访的一个地方。”左靖坦言。以茅贡镇为中心,大约方圆一百里内,有30多个中国传统村落,这个区域也是黎平“百里侗寨”的范围。这些侗寨大多还因不便的交通保持着传统的侗族生活。如果每个村寨都开发旅游,一来太过分散,二来如何避免同质化,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又是难题。

在这样的现实中,当地政府逐渐碰撞出一个另辟蹊径的解决方法――把旅游服务区前置到茅贡。这是乡镇建设的雏形。

他们这样阐释茅贡文化创意小镇的规划建设:“是居于传统村落的整体保护及活化利用,应对农村社区保护与发展面临的种种挑战,跳脱目前国内时髦的乡村建设风潮,思考另一种可能:乡镇建设。即,关注并践行立足于乡村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发展的新型特色小镇建设。”

而乡镇建设的真正用意在于,通过合理规划和培育在地新兴市场,发展壮大村寨集体经济,严格控制不良资本进村,保护好村寨的自然生态和社区文脉,以及乡土文化的承袭与言传。在此基础上,推动发展可持续的艺术形式。经过若干年的努力,实现传统村落、生态博物馆、创意乡村(产品输出)和公共艺术的价值叠加,带动当地社区的文化和经济发展。

后来,这个思路被左靖解读为 “茅贡计划”。

2015年年底,茅贡计划开始了初期的酝酿。

左靖把工作重心转移到了茅贡。在碧山的尝试让他意识到,在农村工作,如果罔顾中国农村的政治和社会现实,照搬城市的工作方法,注定会失败。而知识分子在农村的工作空间也比他们以前想象得要有限的多。“知识分子进行乡村建设的空间究竟有多大,碧山乡建已经给了一个答案,也许茅贡计划会提供另外一个答案。”对他而言,在某种意义上,茅贡计划是碧山乡建的升级版,是一种“更务实的选择”。

“茅贡计划”包括三个部分:空间生产,文化生产,产品生产。他们设想,一些跨领域的文化工作者,将通过这三个生产形式,开创一种混杂的文化经济模式,使外来的资源在乡镇一级集中和生发,文化和商业功能向周边村寨辐射。同时,使当地的资源不再流失。村寨有条件地接受适度的观光需求,避免过度的旅游开发,最终使乡镇成为物质和文化的生产、消费目的地。

第一步,从镇上的一个粮库空间改造开始,中国最有影响的建筑师之一梁井宇先生被邀请来主持设计。左靖依旧发挥了他的艺术策展功力,改造后的 “粮库艺术中心”在2016 年8 月28 日迎来开幕展,展览的主题为“1980 年代的侗族乡土建筑”和“百里侗寨风物志”。当天,当地政府、学者和艺术家们参加了开幕式,粮库的改造也因为“花费不多的政府经费”而被官方作为公共事务的推广样板。

村寨特色创建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上午,栗同志首先来到岑巩县大有乡腊恰畈村。村民夏同志 正在自家鱼塘撒网捕鱼,他家养殖了两亩多冷水草鱼,年收入达到3万元。栗同志同夏文清亲切交谈,了解产销情况,鼓励他把周边农户联合起来,进一步开拓市场,扩大养殖规模。腊恰畈村杂交水稻制种面积达到1200亩,黄瓜、香葱等蔬菜种植也有一定规模,多数群众盖上了新房。栗同志来到村民夏志能家中,了解他家的生产、生活情况,并同干部群众进行座谈。

“党的惠农政策好,路变宽了、变好了,家家都盖上了新房”,“大家都参加了新农合”,“低保金直接发到存折里,买良种、买农机、买家电都有补贴”,“村里有24名党员,年轻人入党积极,有位50多岁的妇女去年入了党”,乡亲们你一言、我一句畅谈村里的变化。

听了乡亲们的话语,栗同志说,腊恰畈村支部班子有战斗力,党的各项惠民政策落实得比较好,得到了群众拥护。群众户户有技能,人人有活干,发展势头良好。相信通过继续艰苦奋斗,全村的生活一定能够得到进一步改善。

在台江县南宫乡汪江村和交宫苗寨,凯里市龙场镇平寨村麻塘寨组、石龙寨组,栗同志考察了特色种植养殖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等情况,并分别在交宫苗寨和石龙寨组同干部群众进行座谈。交宫苗寨村民告诉栗同志,这些年,旅游公路把寨子和外界联系在了一起,全寨发展旅游业积极性很高,目前农家乐已起步。石龙寨组村民告诉栗同志,他们成立了村民组管理委员会,组里党员干部带领大家完成了进寨公路硬化改造、庭院硬化绿化美化,建了旅游观光道路、荷花池、芦笙堂,辣椒、生姜等种植效益可观,大家的生活越来越好。

栗同志对交宫苗寨和麻塘寨组、石龙寨组发展旅游业和特色种植养殖业增加收入等做法表示肯定。他说,发展乡村旅游要特别注重保护好民族村寨,通过各方支持,将有特点、有条件的村寨打造成为民族风情重点旅游村寨。要高度重视特色种植业发展,省、州、市要帮助村里系统规划,进一步扩大农产品和特色果树的种植面积,把规模搞上去,更好地抵御市场风险,逐步发展产品深加工,千方百计拓宽增收门路。

“路面鹅卵石,河堤也砌好,屋顶铺了瓦,坡上绿油油,好到千年去,万年都不坏”,离开交宫苗寨之前,59岁的村民欧同志自编自唱,唱出村里的新变化,歌颂党的好政策。栗同志握着欧同志的手说,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往前奔,日子会越过越红火。

栗同志十分挂念着老党员和困难群众的生活,沿着崎岖的道路,先后来到深山区中的杨同志、邰同志、欧同志、邰同志、杨同志家,嘘寒问暖,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栗同志叮嘱当地干部,一定要落实好低保金发放等各项政策,关心农村老党员和困难群众的生活,千方百计帮助他们解决困难。

在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栗同志首先来到西江苗族博物馆,了解苗族的历史、生活习俗、、建筑技艺、服饰银饰文化,对苗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民族文化表示赞叹。在景点参观步行途中,栗同志边走边看,不时同游客交谈,叮嘱旅行社要为游客提供优质服务,希望游客为旅游多提宝贵意见。“阿浓苗家”是苗家姑娘阿浓外出打工学到经验,回到家乡创办的集住宿、餐饮为一体的乡村旅游点。栗同志翻看了“阿浓苗家”的留言簿后说,这个册子是西江开放开发历史的重要见证,十分珍贵,一定要收藏好。在北京从事产品设计多年的西江小伙毛同志回乡创业,把先进的设计理念同西江独特的苗族文化结合起来,设计出精美的工艺品,栗同志对此表示赞赏。在观看了西江千户苗寨全景后,栗同志说,西江千户苗寨非常壮观,全国没有,世界也没有,一定要规划好、保护好、发展好。

一要大力开发旅游纪念品。西江千户苗寨可开发的旅游纪念品非常多,要加强设计,下功夫提高包装的档次和水平,开发出更多的好产品,进一步开拓市场。

二要加强规划,新建房要注意整体格局,保留和更好地展现苗家文化特点和建筑风格,力求用艺术家的眼光来规划建设房屋,体现整体的美。

三要进一步提高村民整体素质,让他们能够给游客介绍苗族历史和文化特征,特别是要有计划地让一部分年轻人学习外语,使他们能够把西江苗寨的特点准确地翻译出来,更好地同境外游客交流,扩大苗族风情在境外的影响。

四要以西江为主,集中打造周边的民族村寨,把周边苗族文化旅游带动起来。栗同志还观看了民族风情表演,并与演员群众跳起了欢快的苗家舞蹈。

调研期间,栗同志考察了镇远县青酒集团有限公司和台江县红阳风电场。栗同志勉励青酒集团加快技改实施项目,努力扩大生产规模,着力提高品质、打造品牌、提升文化内涵。栗同志强调,在发展新能源的同时,要特别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做到建设和保护并重,不能破坏当地生态环境。

晚上,栗同志听取了黔东南州工作情况汇报,充分肯定了近年来全州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希望黔东南州按照既定的思路和目标,精心谋划好各项重点工作,持之以恒地抓下去,努力取得新的更大成绩。

栗同志强调,要从实际出发,大力推动三次产业协调发展。

一要大力度调整农村经济结构

产业结构和种植业结构,大力发展农业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经营。这是黔东南州和全省农业发展的方向。稳定农业不只是稳定粮食,更重要的是要让农民致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要讲比较效益,什么能赚钱、效益高、能致富,就搞什么。调整结构要面向市场,因地制宜,系统规划,科学确定主导产业和主打产品,推行一村一品、一乡一品,或者一域一品计划,引进龙头企业进行农产品深加工,搞集中连片种植、规模化深加工的农业项目区建设。

二要大力发展以旅游业为主导的第三产业

黔东南州发展旅游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要大力发展特色旅游、精品旅游,把旅游产业做成黔东南州战略性的支柱产业,带动整个服务业和第三产业加快发展。要做好旅游发展规划,与州外、省外、国外的旅游结合起来,策划精品旅游线路。要千方百计挖掘每一个旅游景点及建筑、服饰、纪念品当中包涵的具有唯一性、排他性的文化内涵,往细、精、深处去做,提高旅游业的品质品位。要进一步加强景区的交通、通信、供水、供电和公共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

三要发展生态主导型工业

工业发展是黔东南州,也是全省经济发展的“短腿”,大的、新的工业项目不多,必须下大气力加快工业发展。发展工业和保护生态并不是对立的。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利用生态环境优势,发展绿色、低碳和循环经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既可以加速推进工业发展,又可以更加有效地保护生态。

栗同志强调,要切实抓好民生项目。改善民生,提高各族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省农村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很不容易。越是这样,就越要加大投入,不断改善民生。我省财政比较困难,财政越是困难,越要体现“民生财政”,首先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和公共服务。黔东南州民生项目建设要突出重点,最大的民生还是农村扶贫,必须坚持不懈地抓好扶贫开发工作,用几年时间消除绝对贫困,普遍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与此同时要进一步抓好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加大社会保障力度,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要规划好重大民生项目,集中力量抓好最急需解决的问题,统筹解决其他民生问题。

栗同志强调,要抓好基础性工程。基础设施是条件,必须进一步加快发展。人才是根本,要大力培养人才、招揽人才。开放是关键,要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建设好承接产业转移的各类园区,打造开放的基础设施条件和平台,努力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

以上的文章内容村寨特色创建工作计划(精选5篇)就是小编最近整理出来的,查看更多村寨 特色 精选相关文章请访问360范文网。(本文共字)

培训啦文章归档 教育资讯 留学攻略 七品教育网站地图xml
274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