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应用题(精选5篇)

| 婕音

推荐文章

菁英职教网 培训啦 留求艺

五年级数学应用题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应用题教学。

应用题教学是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教授的难点和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在实际的应用题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意方法的运用,从而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和技巧。进而使得学生在解答应用题时充满自信心。笔者结合自身多年教学经验,总结出以下几个方法,仅供参考。

一、创造融洽的教学气氛,激发学习兴趣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汲取养分的主要场所,所以,教师要积极创造出一个和谐而融洽的课堂教学气氛,使得学生在课堂上有一种归属感。学生在课堂上有归属感和亲切感后,学生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融入到课堂之中,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参与课堂学习,并积极与教师和同学进行交流互动。一个良好的教学气氛,在实现这些目标的同时也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对数学应用题学习的兴趣。这样教学的效率就能够得到提高,学生的技能也能够得到培养。

因此,做好数学应用题教学的第一步是创造一个融洽的教学气氛,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解答题目时的读题能力和解题思路。

我们都知道,数学应用题其实就是借用文字表述某一个数学问题,进而提出需要解答的数学问题。所以,解答好数学应用题的一个关键点就是必须要能够读懂题,能够将文字的语言转化为数学的语言。这种转化的能力,读题的能力是学生获得的数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培养学生的数学读题能力和转化语言的能力需要教师对学生加以引导并逐渐让学生自己学会读题。这是一个逐渐的慢慢发展的过程,所以,教师一定要注意循序渐进,切不可操之过急。下面,笔者举一例来详细论述如何培养学生的读题能力、将文字转化为数学语言的能力。例如:

“有12个玩具,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玩具是玩具总数的(),每个小朋友得到的玩具是玩具总数的()。”首先这是一个分数题,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

1.一共有12个玩具,那么1个玩具是12个中的1份,用分数来表示是多少呢?

2.一共有4个小朋友,12个玩具是总数,这就是一个除法计算题,那么运算发现每个小朋友分到了几个玩具呢?对,是3个。

3.这时3个玩具成为一个整体为一个小朋友拥有,那么3比12,用分数表示是多少呢?

教师通过这样对题目的结构进行细化的解读,将一个分数题先变成份数题,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有一种亲切感,借助“份数”这一桥梁来解答好这个分数应用题。

当然,对学生的数学能力的完整的培养,还包含对学生的解题思路的训练和对学生数学逻辑思维的培养。换言之,就是需要教师在进行应用题教学时注意注重解题思路、解题步骤、解题策略、解题技巧的教学,而不是解一题教一题。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举一反三的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技巧。例如:

“把一根长20厘米的绳子剪成5截,要求剪的每一小段一样长,那么每一小段长度为多少厘米?每一小段的长度是全长的几分之几?”

1.解答这一题,学生首先要明确弄清楚几个关键数字:全长20厘米的绳子;剪成5截;因此,每一小截在均长的前提下长度为4厘米;

2.析题,每一小段的长度是全长的几分之几,每一个小段就是4厘米,全长为20厘米,所以,这一问实际是求4是20的几分之几。

通过这样的方式,在搞清楚了关键的数量关系和读懂了解答关键的基础上再进行解答是解好本题的关键。

所以,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需要教师从多个方面来综合教学。读题能力和解题思路这两个就可以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并注意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方法的灌输和教授,要让学生真正地获得能力的提高,而不是仅仅关注于让学生学会解答一道题,更应该是通过一道题的学习学会解答一类题。

三、进行针对性练习

教师教,学生学,还远远不能够帮助学生解答好应用题。所以,教师还需要让学生多练习,多巩固。在进行练习的同时帮助学生提升解题能力,巩固强化有关的解题方法,完善学生的数学思维的发展。进行针对性的训练,需要教师根据所学知识,给学生出一些相关的练习题或者是相似的练习题。还是以分数的学习为例,学习完分数之后,教师可以出一些分数的练习题。

四、及时点评

教师在完成某一部分的教学,批阅完学生的练习后,要及时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及时为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教师对学生的点评能够为学生更好地开展下一步的学习提供动力和起到巨大的鼓舞作用。因此,教师进行点评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措辞和相关的表达,一定不能挫伤学生的自信心。

做好小学五年级数学应用题的教学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教学工作,但是只要每一个教师充满信心并积极从教学实践中进行归纳总结,就一定能够提升教学的效率,帮助学生获得提高。

参考文献:

[1]柳艳,浅谈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的教学,[J]教法研究,2011年9月。

[2]苟奕平,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探索,[J]教育艺术·在线,2012年2月。

五年级数学应用题范文第2篇

一、调查目的

1.了解我区各小学贯彻《数学课程标准》、实施新课程实验的水平。

2.调查我区小学五年级学生使用课程标准教材进行数学学习的质量。

3.为强化我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学管理,提高课程改革实验水平提供依据。

二、调查对象

2007年6月,我们对全区32个教学班的五年级学生进行了数学学业水平调查,参加此次调查的学生共有1537人。

三、调查工具

本次调查的工具是“雨花台区五年级学生数学学业水平调查卷”。调研工具由南京市雨花台区教研室小学数学教研员赵贵龙老师拟定。调查卷编制的依据是:(1)《数学课程标准》;(2)《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材。

四、调查分析

1.总体情况

本次学业水平调查卷共设计了七大项33道题。其中第一大项“细心计算”是评价学生的计算能力;第二大项“慎重选择”设计了10道题,是评价学生方程、确定位置、认识分数、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问题的策略以及圆的学习水平;第三大项“仔细判断”设计了4道题,是评价学生方程、认识分数、公因数的学习水平;第四大项“认真填写”设计了8道题,是评价公倍数和公因数、分数的基本性质、圆、找规律等有关概念的学习水平;第五大项“统计天地”设计了1道题,是评价学生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学习水平;第六大项“解决问题”设计了5道题,是评价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中第28题是评价列方程解决问题,第29题、30题是评价解决简单的分数问题的能力,第31题是评价解决有关圆的实际问题,第32题是评价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和确定位置的学习水平。第七大项第33题“我会设计”是评价学生实践与综合应用的能力。

参加调查的1537名五年级学生数学学习水平总体情况如下:

从上面两表可以看出,我区各小学五年级学生的数学学业水平总体情况是好的,平均正确率达86.9%。

从各道题统计看,学生对五年级的学习内容掌握得较好,23题目的正确率在85%以上。特别是直接写得数、解方程、确定位置、解决问题的策略、公倍数和公因数、分数的基本性质、找规律等的正确率都在90%以上,说明学生对五年级主要内容的学习已经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2.分项统计与分析

(1)计算能力

根据苏教版五年级数学实验教材的学习内容,计算部分主要是调研口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笔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包括应用加法运算律和减法运算性质进行简便计算)、解方程,以及运用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进行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

这次调查口算能力的有8道题,解方程有3道题,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有3道题(其中第2小题应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计算组合图形面积有1道题。从表中反映出学生口算、解方程掌握得很好,平均正确率高达96%以上;分数加减混合运算除个别学校以外总体情况较好,平均正确率接近90%;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正确率不高,大部分学校正确率低于80%,其中最低的只有39%。

可以看出,我区各小学五年级教师十分重视计算教学,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训练是坚持进行的,也是有效的。但是我们也看到,在利用计算知识解决组合图形面积计算方面,学生明显存在不足,应当引起重视。

(2)确定位置

五年级主要是让学生学习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丰富对现实空间和平面图形的认识,发展学生空间观念。调查卷中的第7题和第32题就是考查这方面的内容。

从统计表中可以看出,学生对确定位置这部分内容掌握得很好,抽样的6所学校,有5所学校正确率在90%以上,最高的达99%,最低的已达89.1%。说明教师重视这部分知识的教学,能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学生理解数对的含义,加强数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和训练,学生比较好地掌握了数对的表示方法。

(3)找规律

五年级下学期的找规律是用平移的方法探索并发现简单图形覆盖现象中的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解决相应的简单实际问题,调查卷的第25题就是按照这样的要求编制的。从上表抽样统计可以看出,学生这方面的知识掌握得比较好,平均正确率都在92%以上,其中有两所学校的正确率达100%,说明这部分知识的学习是很扎实的。

(4)认识分数和分数的基本性质

这次调查认识分数和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共有9道题,其中认识分数6道题,分数的基本性质3道题,它们是第8、9、10、16、17、20、21、22、23题。

学生在三年级认识分数的基础上,本册是学习分数的意义及其基本性质。从上面的两个统计表中看出,学生达到了五年级认识分数和掌握分数基本性质的学习目标,学校之间差异不明显。“认识分数”的平均正确率接近85%,“分数的基本性质”除一所学校以外,正确率都在90%以上,说明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是比较扎实的。

需要说明的是,学生认识分数的学习水平没有达到90%以上的优秀程度,主要错误集中在第23题,此题的正确率如下:

这是一道综合考查分数意义的试题,试题的文字表述学生不太适应,加上教学中这样的训练比较少,所以学生错误严重。

(5)统计

五年级下册的统计,是使学生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所表达的信息进行相应的分析、比较和简单的判断推理。试卷第五大项中的第28题正是依据这个目标而设计的。从表中看出,学生的正确率不算高,平均正确率是84%,只有3所学校的正确率在85%以上,占抽样学校的50%。

(6)圆

这次调查,有关圆的认识及其周长、面积计算的考查共设计了7道题,分别是第4、12、13、14、24、26、31题,总体情况如下:

圆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在过去的教材中一直是安排在六年级,现行苏教版课程标准教材把这部分内容安排在了五年级下册,这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种挑战。

试卷考查圆的有关知识的7道题中,除3道题(共计6分)比较难以外,其他4道题(共9分)难度都不大。在这种情况下,上表显示这部分内容的正确率偏低,平均正确率都在80%以下,其中最低的只有63.8%,说明这部分内容学生掌握得不是很好。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三点疑问:①五年级学习圆(特别是有关圆的组合图形),教材是否偏深?②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否在下降?③试题本身是否偏难?

(7)解决问题

我们抽出了试卷第六大项的第28~31题评价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表中可以看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比较好的,平均正确率为89%,而且各校间没有显著差异,最低正确率为85%。这说明学生已有一定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说明各校五年级数学教师很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8)实践能力

本册教材在第八单元的最后安排了《奇妙的图形密铺》这一实践与综合应用课,目的在于在欣赏数学美的同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这是课程标准教材四大领域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次调查试卷把教材上第87页的原题作为调查试题安排在试卷的最后一题,目的就是调查五年级教师实践与综合应用课的教学情况。

上表的数据表明: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教学很不到位,平均正确率53.3%,抽样的学校中没有一个达到及格的标准,最高的学校正确率只有57.1%,最低的才48%。说明:①教师对这一领域的教学重视不够;②一些教师存在“考什么,我就教什么”“可能不考的,我就不教或不认真教”的错误认识;③密铺的教学不到位,教材中的训练抓得不实。

五、调查结论

1.调查结果表明,我区各小学能比较好地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认真落实《数学课程标准》,稳步推进课程改革实验,《标准》中的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得到了落实。

2.从抽样分析看,我区各小学五年级学生对苏教版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中的各项学习目标已经达成,被调研的小学生抽样平均正确率达86.9%,特别是口算、解方程、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确定位置、找规律、分数基本性质、解决问题等方面知识学生掌握得很好,平均正确率都在85%以上。

3.从调查结果看,我区绝大部分五年级数学教师对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教材的把握和理解到位,特别是在更新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等方面都有明显的进步。

4.从学生卷面看,各小学对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的教学管理比较重视,但学校间细化管理的程度不同,管理水平存在差异,有些教师的教学还存在规范要求不到位、基础训练不扎实的问题。

五年级数学应用题范文第3篇

1.提出问题进行补充条件的练习简单应用题一般都有两个已知条件和一个问题。这种形式的练习的具体做法是:提出一个问题,要求学生补出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而且补出的条件的数据要合理。

2.根据已知条件提出多个问题的练习例如结合已知条件:“同学们参加搬砖劳动,五年级5个班, 每班搬砖650块,四年级4个班,每班搬砖596块”。在教师启发下, 同学们提出了这样9个问题:

2.1 一共有几个班参加劳动?

2.2 五年级共搬了几块砖?

2.3 四年级共搬了几块砖?

2.4 四、五年级一共搬了几块砖?

2.5 五年级比四年多搬了几块砖?

2.6 四年级比五年级少搬几块砖?

2.7 五年级与四年级每班相差几块? 2.8 四、五年级9个班平均每班搬几块?

2.9 四年级再搬多少块就和五年级搬的同样多?

以上两种形式的练习能够帮助学生初步应用分析、综合的逻辑思维的方法,掌握初步的逻辑推理。第二种形式的练习还能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根据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设计一系列问题,进行口述练习解答应用题的关键是解题思路。最常用的解题思路有分析法和综合法。本人在复合应用题的教学中分别由从问题出发推想到已知条件的逆推思路与从已知条件出发推想到问题的顺推思路,设计一系列问题,让学生进行口述练习,帮助学生学会用分析法和综合法解题,初步掌握逻辑推理。实践证明,这种练习能获得较好的效果。

例如:“中心小学二年级有4个班,每班40人,三年级有3个班,每班36人,二、三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用分析法来分析,提出以下问题请学生回答。

“这道题要我们求的问题是什么?”

“要求二、三年级一共有多少人,需要知道哪两个条件?”

“二、三年级各有多少人,题目有没有直接告诉?”

“从题目的已知数中能算出二年级有多少人吗?根据哪两个条件可以算出?”

“三年级有多少人怎样算呢?”

“这道题要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作综合法来分析,提出下列问题请学生回答。

“这道题告诉我们哪些条件?”

“知道二年级有4个班,每班40人,可以求出什么?”

“知道三年级有3个班,每班36人,可以求出什么?”

“知道了二、三年级各有多少人后,可以求出什么?”

“这道题应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4.给出一些有多余条件的应用题,让学生根据问题正确地选用已知条件这一类型的练习,不但可以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量之间的依存关系,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比较、判断能力。

例如:一支铅笔的价钱是2角,一块橡皮擦的价钱的6分,一个铅笔刨子的价钱是3角,一瓶墨水的价钱是1 元2角,一支钢笔的价钱是3 元8角。问:

4.1 买一支钢笔与一个钢笔刨子要多少钱?

4.2 买3支钢笔与一块橡皮擦要多少钱?

4.3 买一支钢笔与一瓶墨水要多少钱?

4.4 买一瓶墨水比买3支钢笔多多少钱?

4.5 买一个铅笔刨子的钱可买几块橡皮擦?

5.根据式题编造文字题的练习例如:式题248÷4=62从意义上来编造的文字题有:

5.1 把248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多少?

5.2 248里面有几个4?

5.3 248是4的几倍?

从术语上来编造的文字题有:

(1)被除数是248,除数是4,商是多少?

(2)除数是4,被除数是248,商是几?

(3)已知两个数的积是248与其中一个因数是4, 求另一个因数是多少?

从读法上来编造的文字题有:

(1)248除以4得多少?

(2)4除248是多少?

(3)248与4的商是多少?

五年级数学应用题范文第4篇

一、运用前后知识“联系”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

小学数学教材每一个知识点都处在一定层次的系统中,这样无论从纵向的还是从横向的联系上都出现了教学知识上的先后问题,即有起始教材和后继教材之分。教师在教学中既要注意到教材的阶段性,不能违反知识的逻辑结构;又要考虑教学的连续性,在起始教材的教学中,使学生的第一步走得稳、走得准,还要注意对后继教材的联系,以减缓后继学习的坡度。如在应用题这一系统中,一步计算的简单应用题是起始教材,两步计算的复合应用题是学习三步复合应用题的过度阶段,也是解答复合应用题的关键。例如出示复习题“(1)实验小学四年级栽树72棵,五年级栽的棵数是四年级的2倍。四、五年级一共栽树多少棵?”“(2)实验小学四年级栽树72棵,五年级栽树144棵,六年级栽的棵数比四、五年级的总数多6棵。六年级栽树多少棵?”这是两道学生已掌握的两步计算应用题,学生独立解答后,再出示例题“实验小学四年级栽树72棵,五年级栽的棵数是四年级的2倍。六年级栽的比四、五年级栽的总数多6棵,六年级栽树多少棵?”这样把以前所学的知识通过组装得到新知识。让学生把这三道题联系起来思考,通过讨论比较解答,明确三步计算应用题是由两步计算应用题扩展而来的。

二、运用新旧知识“联系”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

“温故而知新”。任何新知识的学习都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产生的,不受原有认知结构影响的学习几乎是不存在的。现行教材在结构上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每一节新知识前恰当地安排了复习准备题。新知识的学习始终注重直观演示,实际操作,尽量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让学生去发现规律,学习新知识;或是新知识进行转化,使问题得到解决。所以,教师在阅读课本时要教会学生通过温习旧知识去发现旧知识与新生知识的联系,学会用转化的方法学习新知识,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例如,在教学“小数大小的比较”时,让学生先完成例题前的一组整数大小比较的复习题,在里填上“>”、“

三、运用与实际生活“联系”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作为数学教师,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重视学生身边的数学。在教学中,教师应经常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些数学知识较抽象难懂,是教学中的难点,学生不易理解和接受,但如果联系学生日常生活和创设学习情境,以学生所熟悉的景与物、人与事、学习与生活活动为载体,有针对性地创设情境展开教学,既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又帮助学生沟通数学与实际问题的联系。例如:在教学“加、减法的简便运算”时,其中有四条性质:多加要减,多减要加,少加再加,少减再减。学生对此往往不理解,记不住。于是,我就设计了买卖商品的活动,让学生在做营业员和顾客的游戏过程中,体会算理。以500-297为例,我说:“一个顾客带500元钱去买衣服,一件衣服是297元,他拿300元给营业员。你们看他给多了,还是给少了?他买好衣服后,身边还有多少钱?同学们这时都会说:是给多了,营业员应找他3元,于是就可把这道题目写成500一300十3=203,从而得出“多减要加”这个结论。 通过这个方法教学上面的四条性质,使学生既易理解,又记得牢。这样学生既能主动探求知识、参与学习、获得知识,又能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再次证明了“学习活动的最好方法是实践”的教育思想。

五年级数学应用题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数形结合;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

一、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应用的作用

1.有效帮助学生理解概念――以到庑巍

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空间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即抽象思维能力。对于刚踏进小学学习的低年级学生来说,由于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弱,只能依赖于直观形象思维。因而,在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的运用学生易于明白的方法来讲授新的数学观点,即以数解形,借助直观物体教学,便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在一年级上册的数与物的对应关系教学中,对于刚进入小学学习的学生,要如何建立起数的概念是每一位教师的一个大难题。但是,我们可以先借助图画这一直观而形象的物体,建立起形的模型,再慢慢的引导学生通过数数、写数来建立起数与形的对应关系,为以后学习的概念打好基础。

2.便于帮助学生掌握算理――以形助数。

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多教师容易忽略引导学生理解计算题的算理,以致于学生计算过程不正确、计算结果错误等一些计算问题。在计算题教学中,教师应该在详细讲解算理和学生已经了解算法的基础上,去帮助学生实际运用计算方法,而数与形的联系对于计算题教学无疑是最佳的方法,它是一个从直观到抽象,从具体到方法的过程。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从“形”到“数”的过渡,教师利用图形的数据向学生展示了3+2的过程,即原来的3只松鼠和后来的2只松鼠合起来一共就是5只松鼠,并且让学生学会表达,理解“合起来”的实际意义,学会加法的算理。

3.数形结合,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也必将应用于生活实际。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把抽象的问题置于生活实际的问题之中,在平面直观引导下学生可轻易知道数量的关系,从而能极大地提升学生的类比、判断和推理等能力,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一年级下册教学比多比少应用题时,利用数和物的一一对应关系,就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多”与“少”的数学概念,从而轻易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中,必须先建立起数字与形状的有机联系,如果没有完全理解比多比少的基本关系,而机械地记忆“多用加少用减”,这样只能培养出一群生搬硬套的学生。因此教师必须从整体着眼,从实际教学实践着手,能自觉运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二、数形结合在小学数学低年级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1.让学生在学习中感悟数形结合的有效性。

(1)在观察中应用数形结合,增强感悟。观察是学生进行操作、联想、类比、推理的基础,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观察和试验,能够协助学生探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大大提高。因此,教师在低年级教学时就应该有目的地让学生经历数形结合的过程,为以后运用数形结合思想奠定扎实的基础。

(2)教学实例分析:一年级下册《20以内的加减法》。例题:小花有12颗五角星,小李有9颗五角星,小花比小李多几颗五角星?一共几颗五角星?

师:两个同学一组,分别扮演小花和小李,利用桌上的五角星摆一摆,仔细观察并回答问题。

生1:我们把小花和小李的五角星分别对齐摆好,发现小花比小李多3颗五角星。(多多少?)

一组:小花

小李

生2:把五角星摆成两排,小李的9颗,从小花那里借一颗就凑成十,我发现一共有21颗五角星,小花比小李多3颗五角星。(一共有几颗?)

二组:小花

小李

师:通过五角星的排列,仔细观察直观的物体,从而解决了两位数的加减法问题,这就是数形结合,第二组同学还运用了凑十法非常棒!

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教师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了小花和小李之间的五角星个数差,数与形的联系,让学生知道了2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不但揭示了数形之间的对应关系,又激发了学习的兴趣,有效地帮助学生自觉应用数学思想,进而在操作、观察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数形结合思想。

2.在练习中体验数形结合的作用。

(1)在操作中应用数形结合,加强体验,增强可信度。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在操作中应用数形结合不仅可以激起学习的乐趣,又能活跃课堂气氛。新编小学数学课本中,也增加了学生自主操作的内容。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加强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根据问题灵活地使用数形结合思想,提高学生应用数形结合的意识。

(2)教学案例分析:二年级上册《100以内的加法》。例2:二(1)班有学生35人,二(2)班有学生32人,两个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

当学生看到这个题目时大部分都会列式并计算:35+32=67(人),但是大多数学生却不能清晰地解释为什么两个数要相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先让学生用小棒摆一摆,数一数,并与同桌交流:二(1)班35人,用3捆每捆10根和5根小棒表示,二(2)班32人,用3捆每捆10根和2根小棒表示,合在一起,数一数,一共有6捆,另有7根,一共是67根,所以两班一共有67人。

从这个教学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中体验数形结合思想,不但使得问题变得简单,而且还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操作兴趣,使得数形结合思想正确地应用其中。

好了,五年级数学应用题(精选5篇)就介绍到这里,愿你韶华不负,青春无悔,加油!(来源:360范文网 http://www.360fanwen.Com)文章共字

菁英职教网文章归档 教育资讯 留学攻略 七品教育网站地图xml
279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