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行政工作计划(精选5篇)

| 婕音

推荐文章

图书馆行政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十三五”规划;高校;图书馆;办公室;工作“十三五”规划为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列出了长远计划,为我国的各项行动计划制定了纲领,也给我们指明了方向。“十三五”规划可以成为很多行业以及领域发展的指南针,能够带给我们切实的引导。高校图书馆办公室工作应当充分将“十三五”规划的核心方针融入其中,用“十三五”规划的核心内容来为图书馆办公室工作带来引导,推动各项工作的良好落实,促进我国高校力量的不断发展与壮大。

一、高校图书馆办公室工作的基本内容

图书馆是高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是为教学科研服务的学术机构,与师资队伍、实验设备共誉为高校的三大支柱,更是同学们求学的第二课堂。把图书馆看作一个系统,高校图书馆办公室又在其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图书馆的行政和业务管理部门,负责全馆的政策、计划、控制、协调、公关等工作。

具体来说,高校图书馆办公室工作的基本内容可归结如下:一是围绕学院教学、科研工作,协助馆长搞好馆藏建设、开发与利用,为读者提供多元化服务。二是做好接待工作,搞好内外沟通,掌握各种信息,收集管理好上级文件及业务档案,为领导的决策提供依据。三是做好读者咨询工作,经常开展问卷调查,及时了解不同读者需求。四是接受和传达上级的指令,贯彻和督促各项规章制度执行,辅助馆长处理好图书馆内部行政事务和各项业务的开展。五是组织和安排好全馆各种会议学习、业务学习及公共活动,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二、高校图书馆办公室工作的基本特点

(一)服务对象的多样性。高校图书馆办公室工作的一个首要特点就是服务对象的多样性,这也是各项工作在展开时首先需要考虑的一个范畴。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对象主要可以划分为如下几个范畴:首先便是学校的广大学子,这也是高校图书馆的一个主要服务对象。无论是书籍采购、书籍编排还是各项其他工作在安排与规划时首先需要考虑的就是广大学子的需求。其次,高校图书馆也需要服务于广大教师和教职员工,这也是他们学习进修和不断深造的场所,并且应当成为他们学习资料的一个主要来源。此外,不少高校还需要服务于一些校外读者,他们也是服务对象。

(二) 行政工作的繁琐性。高校图书馆办公室工作的另一个特点就是行政工作的繁琐性,需要处理的事物多且杂,这也是办公室工作人员经常十分繁忙的一个原因。高校图书馆办公室工作人员不仅需要维护图书馆的正常运营,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协调各种校内或者校外活动,很多琐碎的行政事物,大到典籍的搜集整理,小到管内漏水或者阅览室钥匙的配备等,这些都是办公室的工作范畴。图书馆办公室员工必须有效处理好各种事务,这样才能够保障图书馆的有序运行。

(三) 工作要求的全面性。鉴于高校图书馆办公室工作的内容繁多,覆盖面广的特点,这使得办公室的工作具备明显的全面性,需要工作人员具备较高的综合素养。图书馆办公室员工既要具备长远的眼光,能够对于图书馆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合理的规划,也要能够处理各种技术问题,并且协调好各方的关系,推动各项事务的良好进行。办公室就是整个图书馆各个部门和各部分人员的协调者与沟通者,其职责就是构建各方的桥梁,推动各项实际事务的良好进行,这也是图书馆办公室员工的责任。

三、高校图书馆办公室工作的作用

(一)参谋咨询。办公室要为馆长决策当好参谋,为馆长决策提供文件、资料、情报,并为馆长想办法、提建议、献良策。决策的科学性,直接影响着图书馆的发展,所以要当好参谋,必须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并要有超前意识和创新精神,同时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承上启下。办公室是一个典型的承上启下的部门,需要将整个图书馆良好地联系起来。首先,办公室要能够充分辅助领导的各项工作,对于馆长制定各项决策或者推行各项计划要做好充分辅助工作,要能够献良策、提建议。同时,对于上层制定的建议要充分传达给下面的各个有关部门,并且督促各部门良好地执行这些决议,要能够让各项实际工作得到充分落实。办公室是非常重要的意见传达者、信息沟通者以及计划执行的监督者,只有充分发挥自身承上启下的作用,各项事务才能够有效地推进。

(三) 对外沟通。办公室是负责高校图书馆对外沟通的桥梁和媒介,对于学校图书馆和其他高校的一些合作工作,或者是学生间、教师间的一些交流工作,都需要办公室做好相应沟通。同时,图书馆的各相关部门间的相互沟通以及意见传达也需要办公室作为桥梁,办公室要充分揣摩各方意见,实现意见交流的充分有效,这也是很重要的一项职责范畴。

(四)综合协调。做好各方的综合协调,这也是办公室的作用所在,并且是工作职责的一项重要构成。办公室不仅要协调好上下的关系,要充分将上级的指示传递给各有关部门,督促他们执行各项决议,也需要协调好各相关部门工作的共同推进,尤其是对于那些需要部门间相互配合的工作,办公室要充分做好各方的协调,让每个部门、每个员工都发挥自身的作用。

(五)后勤保障。高校图书馆办公室还是重要的后勤保障部门,需要对于各项后勤事务负责,这也是他们需要发挥的一项作用。办公室工作十分琐碎,不仅要处理好大大小小各种事情,还要保障整个图书馆各部门的有效运营,要为各个部门提供相应的支撑,做好各项后勤工作,这样才能够维持整个图书馆系统的稳定性。

四、高校图书馆办公室工作的具体要求

(一)选择合适的工作人员。高校图书馆办公室工作的具体要求首先体现在对于工作人员的选取上,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图书馆办公室工作,在这个部门的人员也要具备一定的素养。首先,他们要对于图书馆运营的全流程较为清楚,对于每一个部门的工作内容、工作事项等都基本熟悉,这样才能进行各个部门的协调与沟通,才能够推动各项工作的良好前进。另一方面,办公室人员应当具备非常好的协调性和沟通能力,要善于处理各类突发状况与问题,能够协调好各个方面,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能。

(二) 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整体氛围在图书馆办公室工作中非常重要,这一点也应当引起充分重视。好的工作环境和氛围能够保障整个图书馆的稳定团结,可以让图书馆的员工都置身于愉悦的工作氛围中。同时,良好的工作环境更加有利于沟通协调和支持工作的展开,能够让各方间的沟通更加顺畅,人们更容易相互理解。此外,好的工作环境也应当体现在整个图书馆管理工作的规范透明上,让员工更加清楚自己的职责,工作时方向性更强,目标更加清晰明确,工作的效率自然会得到提升。

(三)工作要具备创新意识。办公室工作应当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这一点在实际工作中非常重要。办公室工作的内容很难用简单的言语进行概括,涉及的内容杂且繁多,各种突发问题和状况也需要办公室员工进行处理。这使得图书馆办公室工作有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可能产生的矛盾冲突也会比较多。对此,办公室员工必须灵活应对,最好能够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问题发生后懂得进行思维变通,能够在良好沟通协调的基础上找出平衡的策略,让问题慢慢得到解决。因此,图书馆员工应当有意识地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不要陷在条条框框中难以变通,而是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处理,对于各种问题都能够灵活应对。这才是图书馆办公室员工需要具备的素养,这也会让图书馆办公室的工作实效大大得到提升。

(四)员工要明确自身职责。办公室员工同样需要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责,这也是他们做好自己工作的一个基础。各个部门的员工都应当明确自身的职责范畴,对于自己的工作内容,需要履行的职责要非常明晰,这是保障各部门工作能够良好落实,并且可以促进部门间有效协调的一个前提。这一点在图书馆办公室中体现尤为明显。办公室员工要清楚自己的工作内容、职责以及自己需要发挥的作用,并且要了解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需要具备的一些专业素养,在平时的生活中要有意识地完善自己。同时,对于自己的责任范畴一定要充分落实,对于需要完成的工作要有效执行。办公室就像整个图书馆的剂,是建立起各个相关部门间的联系,推进各项实际工作有效前进的动力,办公室员工要明确这一点,并且按照这样的方向去充分做好自身工作。

(五)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高校图书馆办公室工作涉及面广,内容繁多,办公室工作人员若想各项工作干起来得心应手,就要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首先,工作要计划性。不能盲目地等着干,也不能推着干,长期有年计划,短期有周计划,每天要列出当日工作清单,对大项工作要做好专项计划,临时工作合理安排。其次,工作中要考虑到最优化的问题。当多项工作摆在面前时,办公室工作人员应区分大小轻重缓急,统筹安排,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再次,办公室工作人员还要熟练应用各类计算机办公软件及其它现代化的办公手段来提高工作效率。最后,定期进行工作总结。及时地进行总结有助于办公室工作人员进行理性思考,找出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下一步努力的方向,以有助于今后工作的开展和人员自身的成长进步。图书馆工作是一项业务性较强的工作,与馆内业务部门密切联系的图书馆办公室工作人员,应该是图书馆行政和业务工作中的多面手。这就要求办公室工作人员必须养成学习的习惯。首先,要学习图书馆的专业知识,系统掌握各部门的工作的性质、特点和流程,这样才能在实际工作中应付自如。其次,要学习文秘和计算机知识,以提升组织管理、写作和现代化办公的能力。最后,要学习国家相关的方针、政策,不断增强自身的政治素养,树立崇高的职业道德。

(六) 采取现代化的工作形式。办公室工作乃至整个图书馆的工作都应当融入更多现代化的形式,要充分发挥互联网和计算机的功效,借助这些工具的使用来提升图书馆工作的整体成效。现在很多高校的图书馆已经实现连网,计算机也是他们工作的主要工具和平台,不少高校的网上阅览室也在慢慢建立,网上阅览的信息也逐渐丰富起来。图书馆办公室首先应当充分利用起这些现代化的工具资源,并且要充分发挥互联网的功效,这会极大地提升整体工作成效。

五、结语

“十三五”规划下的高校图书馆办公室工作在模式上要有所创新,要最大程度建立起图书馆各个部门间的联系与协调,并且推进各项实际工作的规范有序进行。办公室在整个图书馆系统中非常重要,这个部门如果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职责,图书馆的整体运营效率会大大提升。

【参考文献】

[1]王小兰.高校图书馆办公室工作之管见[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06(02).

[2]吴恒梅.高校图书馆办公室工作探讨[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05(06).

图书馆行政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摘 要:文章介绍了政府采购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图书采访的特点,分析了政府采购对高校图书馆图书采访的影响,探讨了政府采购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图书采访模式,提出了政府采购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图书采访的措施。

中图分类号:G25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6)06-0017-02

近年来,随着高校建设的大力投入,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方面也呈现出迅猛发展的态势。在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中,图书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馆藏建设的重点所在。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于2002年6月29日颁布,此后各地政府也都及时出台了相应的政府采购实施办法,高校的图书资料采购也纳入了政府采购范围 [1]。

当前的图书采购工作,许多高校虽然自觉实施招投标,使图书采购工作有序化,但是政府采购过程中仍存在很多问题。如:图书采购经费的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一支笔”决定,缺乏必要的审计,经费不公开,采购程序不规范等[2]。笔者就政府采购背景下对高校图书馆相应的采访策略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1 政府采购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图书采访的特点

1.1 政府采购背景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于2002年6月29日通过,自2003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是我国政府采购法制化和规范化的标志,是我国步入依法管理政府采购时代的里程碑。作为商品存在的图书资料,要强制性采取政府采购。政府采购的整个过程是复杂的、系统性的,主要内容包括:编制和审批政府采购预算、制订政府采购计划、制订政府采购目录、选择和实施采购的招投标、签订和履行采购合同、拨付和管理采购资金以及监督政府采购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第三条规定,政府采购应当遵循四个原则:公开透明、公平竞争、诚实信用以及公正原则。政府采购相比一般的采购,具有以下特点:①在采购资金方面,政府采购表现为政府性资金。②在采购目的方面,政府采购主要是为实现政府职能。③政府采购具有较大的规模和较广的范围。④政府采购在制订采购制度时大多要围绕政府意图来进行,政策性较强,政府的监督和服务职能的发挥是政府采购的主要目的,使财政资金效益最大限度地提高、实现公共资源优化配置,是财政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的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是一个主要的组成部分,在我国财政体制改革过程中,将高校纳入政府采购渠道是大势所趋,同时也是学校发展的需要。政府采购在形式上只是一种经费预算的供给方式,在本质上是宏观经济政策发展手段。

1.2 政府采购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图书采访的特点

在高校图书馆,图书采购工作采取的是多元化机制,该采购机制不仅是指采购形式的多样化,还包括采购途径和采购类型的多样化,这种采购机制具有需求多变和目标细化的特点,同时还拥有无限化的采购时间。这种运作模式较为专业化,具有较不明确的采购标的物,有别于一般的商品采购机制。政府采购不只是采购的过程,还是一种总称,内容包涵了采购的政策、程序、管理以及采购的全过程,这也是一种政府行为,是针对公共采购管理而设立的制度。在政府采购过程中,不管是采购流程还是实施规范都较为严格,图书的采购招标工作时间也比较漫长:要进行预算下达、采购计划的制订、采购计划的审批立项、招投标以及合同的最终签订。政府采购预算通常随部门预算在每年的4月下达,6月开始较集中地实施[3]。政府采购长达半年以上的实施时间以及流程的严格性,必然会对高校图书馆的常规采购业务造成干扰,甚至严重影响到采访工作的开展以及图书资源的质量。

新形势下,高校图书馆应该着重探讨如何利用政府采购得到具有更高品质的馆藏文献资源,更好地服务学校教育教学以及科学研究,关注如何消除采购过程中的集中腐败问题。

2 政府采购对高校图书馆图书采访的影响

2.1 专业学术图书质量不能得到有效保障

在高校图书馆中,馆藏的文献资源是为了服务学校教学和科研,所以学术性和专业性都比较强。这些图书与通用的、普及类的图书有所不同,出版种类少且价格偏高,其采购必须通过出版社或者图书供应商提前预订,或是在图书出版后及时购买,一旦错过了订购时间,补购就很难实施,造成图书资源的连续性和完整性的缺失,导致图书质量的下降,图书馆资源建设就会受到严重影响。

张艳菊:政府采购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图书采访工作研究

2.2 政府采购限制了图书馆采购自

政府采购背景下,高校图书采购基本都是按照招标的方式进行。以招标方式进行图书采购有很大的优势:书商进行竞争投标,能够在大范围内选择优质的图书商;招标采购能有效地规避采购中的腐败问题;书商有配套的服务,包括免费提供书单、编目数据、贴磁条、盖章等一系列加工程序,最大限度地节省了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成本,有效地满足了高校图书馆由于评估、升本、扩招带来的日益增长的馆藏需求。但是中标书商一般都是超低价中标,书商囿于经济利益的原因,在图书采购中把一些盗版书、低价书混杂其中,甚至拒绝提供质量比较高、经济利润少的图书,而图书馆只能被动地任凭书商操控,这将大大影响图书质量和馆藏结构。

3 政府采购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图书采访模式

2003年实施政府采购法之后,很多高校都针对政府采购和集中采购建立了管理机构,并且对政府采购方式进行探索,在采购过程中不断总结政府采购书刊资源的特点。图书采访流程见图1。

图1 采访决策流程图

3.1 现采为主

现采是现场采购的简称,它有准确直观、效率高、节省采访时间、采访图书质量高的优点。这种采购方式对采购人员的素质要求比较高,不仅要求采购人员了解学校的藏书结构,还要了解读者的需求、出版发行的信息等。现采也有其局限性,如到场采购的人员一般比较少,时间短、任务重,容易漏选图书。此种采购方式适合图书需求量小的图书馆,能在较短时间内完成采购。尽管如此,大多数高校还是比较喜欢现场采购图书。鉴于此,图书馆在订书时可以借鉴纲目采购的做法:由书商将图书馆提供的采购纲目输入计算机,按照纲目,约定时间将有关新出版的书籍供应给图书馆,图书馆经过验收后将不符合自己要求的图书在约定时间内退还给书商[4]。

3.2 预定为辅

图书的预订是指根据图书供应商提供的书目信息进行和筛选,进而签订图书订单。很多出版社都有自己的网站,通过互联网对出版社的图书信息进行了解并查找相关的发行渠道和书源。在互联网上用户可以对图书馆的馆藏资源提供反馈,推荐相关图书资源,图书馆的采访人员要及时地对这些反馈信息进行汇总和整理,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把书目推荐单提供给图书供应商,并且在采访过程中随时调整信息。网上预订流程见图2。

图2 网上预订流程

4 政府采购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图书采访策略

4.1 制订详细的图书采访计划

高校图书馆根据高校自身的发展目标和科研教学的需要,制订相应的藏书政策和文献资源建设计划。一般来说,这些计划一旦制订就不会有大的变动,且具有延续性的特点。政府采购模式的实施只是改变了计划的实现手段和方式,不会改变计划自身。所以,为了有序地开展图书采购,采访部门应该基于本馆的年度文献建设计划,对图书采访计划进行详细制订,内容应该包含一般学科和重点保障学科,还要包括各专业图书的品种、数量及经费比例,划定核心图书的出版社范围,使专业性图书采购得到保障。

4.2 注重图书补缺和滞后问题的解决

由于政府采购的实施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有一定的滞后性,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图书可能会因此错过采购期。针对这一情况,图书馆应安排专门的采访人员,对一些缺藏的图书进行查漏补缺。补缺方式包括网上书店购买、向作者求购等,对特别重要的图书,可以进行图书复印。

4.3 完善政府采购的监督管理机制

高校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制定具体的政府采购实施细则,做出相应具体或明确的规定,加强高校采购的规范性和操作性。具体措施如下:首先,在图书的政府采购中,财务部门要监督反馈信息、执行力度以及资金使用情况。其次,高校职能部门要全程监督政府采购过程,使政府采购更为合理和规范。最后,在高校图书馆内要建立和健全相应的监督机制,使高校图书采访工作能顺利地开展。

参考文献:

[1] 赵联锋.高校中文图书招标采购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5(9):185-186.

[2] 邵志超.高校图书馆职务犯罪及预防[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12(9):150-151.

[3] 姜爱华,杨秉翰.我国政府采购预算透明度问题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0(8):7-11.

图书馆行政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政策动因政策环境图书馆政策

[分类号]G259.20

我国在20世纪最后几年启动了数字图书馆建设工程,党和政府的政策认同、提倡和促进保证了我国数字图书馆事业的顺利发展。在数字图书馆建设实践研究中,我国图书馆界有学者认为“外界的影响、为解决图书馆发展中的内部困境、我国社会信息化的客观需要”。是我国启动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政策动因,但结合上世纪90年代国内外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历史环境进行综合考察,笔者认为这种看法还不够全面。

1 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启动时的政策环境

政策环境是“指影响公共政策形成、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数字图书馆建设作为我国的政策选择,在其起步之初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政策环境条件。

1.1 国家信息化政策构成了数字图书馆政策的上位政策

20世纪70年代后,信息产业在发达国家取代传统重化工业成为国民经济主导产业,信息化改变了世界经济增长方式,改变了世界经济结构和经济基础。1995年,发达国家信息产业的产值占GDP的比重达40%一60%,年增长率是传统产业的3―5倍,为世界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了25%,在美国则超过了30%。特别是1990年爆发的海湾战争向全世界示范了军事信息化的威力,直接加快了世界各国信息化发展的速度。

我国党和政府对信息化的重视体现在国家的信息化政策中。1990年的中国科学技术蓝皮书(第4号)《信息技术发展政策》明确了我国的信息技术发展政策,1992年的《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将信息服务业列为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重点,国务院在1993年成立了“国家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1994年制定的《90年代国家产业政策纲要》提出要在基础产业中有重点、分层次地大力推进信息高速公路网络建设,1996年制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要求“九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领域应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取得很大进展,计算机应用在生产、工作和生活中的普及程度有很大提高。初步建立以宽带综合业务数字技术为支撑的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国民经济信息化的程度显著提高”。类似的信息政策法规,到2002年10月已经达到了1170余条,为数字化图书馆的发展提供了上位政策保障。

1.2 图书馆自动化和互联网建设为数字化图书馆奠定了技术基础

上世纪80年代,我国各类图书馆开始推广馆藏书刊目录、期刊篇名、文摘、索引的计算机管理。1994年后,很多图书情报机构实现了工作手段的计算机自动化和网络化,开始向用户提供文献检索服务、文献全文查询等,同时期出现了一批商业化的文献检索数据库。1997年4月,我国的四大网络(GSAnet、CERnet、Chi-nanet、ChinaGBN)开始互联,上网计算机数在同年10月达到了54.2万台,全国共有62万网民,1500个WWW站点。“日益良好的网络环境、初步完善的网络基础设施为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创造了条件,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的建设与应用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已有的网络平台”。

1.3 对外开放和交流提供了解决管理和技术困难的渠道

数字图书馆建设中除资源数字化加工、存储、索引检索三大关键技术外,还涉及网络通信、信息压缩与解压缩、多媒体信息处理、分布式信息处理、信息安全等技术,还要面对建设经费、技术标准、信息资源来源、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准备等方面的管理和应用问题。上世纪90年代中期恰当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化时期,国内外已实现了信息技术的广泛交流,随着西方国家对数字图书馆建设的一些关键技术的研发和商业化推广,各种成熟的技术都随着信息技术装备进入我国并实现了实用化,我国信息产业界也同步进行技术研发,为解决数字图书馆技术和管理问题提供了现实可能。

1.4 协作建设理念优化了数字图书馆发展环境

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对资源、技术、资金、管理和应用开发有着特殊的要求,必须要在社会协作的基础上才能完成,世界各国的数字图书馆建设项目都是通过多机构合作的方式展开的。我国图书馆界具有资源建设协作的政策传统,在上世纪90年代数字图书馆建设启动之初,我国图书情报界就认识到需要设立全国性的协调领导小组,负责安排全国各单位的数字化资源建设,做好可行性调研、需求分析,明确建设目标,制定项目实施规划,组织好论证,对技术难题进行协作攻关,避免各自为政、盲目立项、标准混乱、重复浪费等问题。采取“整体规划、分散建库、集中联库、共建共享”的方法联合建设数据库,地区性的图书情报机构除参加中国数字图书馆等大型项目建设外,还要发挥各馆独特的资源优势,努力建设好地方性(地域性)的文献信息特色数据库,“全国各地的大图书馆和情报中心,要按照统一的分工和要求,根据自己馆藏资源的特点和优势,进行数字化处理和建立数据存储器或数据库,然后通过网络相联,并向全国读者提供信息服务”。在1997年召开的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讨论通过的《国家信息化“九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确定了我国CNII建设“统筹规划、国家主导、统一标准、联合建设、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24字方针”。在1999年1月召开的全国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协作会议上,孙家正部长又提出了“一要统一、二要联合共建、三要防止重复建设”的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原则。

2 数字图书馆建设政策动因分析

当代我国各项社会重大建设项目的管理,主体上仍然是党和政府政策指导下的计划管理模式,政策规划是数字图书馆工程立项建设的起点,政策动因决定了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制度设计和它的未来发展。

2.1 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的时代性政治需求

1992年后,我国进入了整体推进、重点攻坚、以创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为核心内容的综合改革阶段,为顺应以信息化为代表的科技发展潮流,我国制定了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并制定了《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纲领》(199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1993年)、《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要点》(1994年)、《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1995年)、《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

景目标建议》(1995年)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1998年2月总书记关于“知识经济、创新意识对于我们21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要真正搞出我们自己的创新体系”的指示,推动党和政府以建设数字图书馆促进知识经济发展的政策选择,这些都提升了国内信息化建设的热度,加快了我国在数字图书馆技术设计、市场规划、工程实现、制度管理各个领域的创新研究和实践应用。

2.2 互联网内容建设的政治价值认可

报纸是第一媒体,刊物为第二媒体,广播、电视被称为第三媒体,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新出现的互联网被人们称为第四媒体。宣传工作是党的第二生命,管好用好互联网,用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的思想文化占领互联网信息阵地,成为我国新时期宣传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互联网站要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信息产业部部长吴基传指示“今后我国应该大力开发中文信息资源,推进网络文化多元化;同时要组织协调各方面的力量,加快建设各类‘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将历史上有代表性的典籍、文献进行数字化处理;既要积极传播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科学技术,也要注重传播国外的先进文化成果”;总书记强调要“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互联网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有利于扩大宣传思想工作的阵地,有利于扩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辐射力和感染力,有利于增强我国的软实力。我们必须以积极的态度、创新的精神,大力发展和传播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切实把互联网建设好、利用好、管理好。”":党的中央领导集体对新技术进步在信息传播和新闻宣传上的积极倡导,使全社会能主动地去认识并建设、利用数字图书馆,为数字图书馆建设提供充足的政治政策支持。

2.3 期望通过数字图书馆的内容建设增强国家软实力

1998年“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启动时,互联网以页面数量计算的英文网页占总数的68%,日文占5.8%,德文占5.7%,中文居第四,占3.8%,其中还有较大比例是新加坡、台湾和香港等中文语言区所有,属于我国内地网站的网页比例更小。在互联网上,“发达国家通过网络向受众连续不断地传递文化信息,将其意识形态、价值理念强加于人,不可抗拒地传递、接受,会使受众产生亲近感、信任感,最后认同、依赖这种文化理念,与此同时对自己民族的自尊心、自豪感产生动摇。这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是相当危险的,将动摇其存在的根基。”党和政府意识到,“我们必须对这次科技浪潮及网络发展状况有清醒的认识,大力发展网上中华民族文化,充实网上的中文内容”。“建设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实际上也就是建设中文因特网。这对于我们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力争在未来的全球性竞争中取得主动权具有重要的社会和经济意义”,“数字图书馆是通过文化资源数字化建立的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基因库’。因此,数字图书馆工程实际上是一次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评估和重组的过程,是传统文化的再生”,需要“吸取交流世界各国的先进科研成果和经验,扭转中文信息数字化程度低的落后局面,确保国家的信息和文化传统的独立与完整”。因此,通过数字图书馆建设增加数字化信息的网上传播,增强我国的国家软实力,也是党和政府倡导数字图书馆建设时的一个重要思考。

2.4 技术上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要求

赶超世界科技先进水平是我国对外开放的主要任务之一。在上世纪90年代初美国“信息高速公路”建设规划的启发下,我国也制定了宏伟的信息化发展规划。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要求在“儿五”期间“发展数据通信网。……发挥国家公用通信网的主导作用和专用通信网的能力,形成全国统一的通信网络体系。采用同步数字系列等先进的通信技术,完善网络管理体制”,按规划要求我国在“九五”期间启动了“金图工程”,开始建立中国图书馆信息网络。1996年在北京举办的第62届国际图联大会主题为“数字化图书馆”,强化了我国在数字化图书馆建设上与世界发达国家接轨的意识。

2.5 期望通过数字资源共享解决图书馆资源建设不足的问题

我国社会现代化发展对文献信息服务提出了更多的需求,而传统的图书馆发展模式中所可能获得的资源投入是远远不够的,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图书馆界面临着因图书经费增长缓慢和文献采购价格暴涨带来的双重压力,书刊采购特别是外文期刊采购数量大幅降低,“1994年以来情况更加严重,外汇汇率并轨和增值税两项使外文书的购置费用增加63%,书刊涨价估计在15%左右,合计涨价78%。以上原因造成文献大量削减。”虽然可以通过资源共建共享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文献信息资源供求矛盾,但传统的协作模式已被实践证明是低效的。互联网提供给我国图书情报界一种崭新的资源建没协作的新技术条件,即建设运行于互联网环境的数字资源库,以可控的资源建设投入,高效率地服务更多的读者,这是我国政府和全社会大力支持数字图书馆建设的重要原因之一。

3 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政策目标的实现

从1997年实施“中国试验型数字式国家图书馆项目”后,中国高等教育数字图书馆工程、国家863计划“中国数字图书馆示范工程”、大学数字图书馆国际合作计划(CADAL)、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等项目相继启动并顺利开展,党和政府对数字图书馆建设给予了大量的政策性支持和资源投入。但对照建设之初的政策规划,我国今天的数字图书馆发展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3.1 我国包括数字图书馆在内的互联网内容服务业发展水平较低

据2010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2009年网页数量达到336亿个,年增长率超过100%。网络应用及用户增长中,前三位分别是网络音乐、网络新闻、搜索引擎,其中属于网络信息获取的网络新闻和搜索引擎的使用率分别是80.1%和73.3%,2009年用户数达到3.84亿人,普及率达到28.9%。但同期美国、日本和韩国互联网普及率分别达到74.1%、75.5%和77.3%,相形之下我国网络建设的差距还很大,在网络普及上也存在着地区间的失衡。数字图书馆的建设、运营、服务都是基于互联网的,互联网建设及应用的差距也相应地反映出了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的问题。

3.2 数字图书馆建设的社会目标部分地实现

服务于时代政治和文化发展是建设数字图书馆的目标之一。由于现代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都奠基并主要发展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社会和人文科学研究的基础不足,人文和社会科学研究活动中的话语权一直向西方学派理论倾斜。近年来,我国宣传界和理论界

加强了正面宣传工作,增加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宣传,并通过“扫黄打非”、“净化网络环境”及采用在互联网国际出口安装防火墙、使用过滤软件等方式清理网络数字资源中的不健康、不正确的内容,网络文化和数字化图书馆信息服务在我国的文化、教育、科学、社会中的影响得到加强,虽然这种政治性和文化先进性目前还要靠较高成本的行政手段来实现,但在互联网和数字信息服务发展的初期是难以避免的。

3.3 数字图书馆建设已实现可观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我们常说的数字图书馆现在主要是两大类型:一是传统的图书馆经过数字化技术改造,通过网络手段提供数字信息服务,其建设投入列入正常的事业建设经费。这种复合型图书馆提供的数字化服务仍是公益性的。二是商业化的网络数据库数字化服务。我国的商业性数据库产业起步较晚,建设水平一度比较落后,但“自2000年以来,在我国已逐渐形成资源供给、系统研制与集成、图书馆服务、用户使用的数字图书馆产业链”,已基本实现了“数据库经营的商业化、市场化;数据库产业的法律化、规范化;数据库经费的正常化,制度化;数据库企业的现代化、品牌化;数据库标准的科学化、统一化”,提供数字图书馆服务的中国期刊网、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万方、维普等公司均按现代商业模式运营管理,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发展前景。

3.4 数字图书馆管理协调机制需进一步完善

图书馆行政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 总分馆制 体系建设

中图分类号: G25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1)06-0017-04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Modes of Central-branch Library System in China

Zhang Juan Ni Xiaojian (The Capetal Library, Beijing, 100021)

Abstract: Central-branch library system is generally adopted by the public library organization and operating mechanism abroad. In recent years, in the background of the construction of public library service system, this mode develops rapidly in our country and forms many models. But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compared with the foreign model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odels of central-branch public library system domestic and abroad, and points the problems in our country. Then purposes the strategies of central-branch library system construction in our country: reform the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system of central-branch library system; implement the unified management of human and financial operating mechanism; and establish a perfect funding mechanism.

Key words: public library; central-branch library system; the construction of system

CLC number: G258.2 document code: A Article ID: 1003-6938(2011)06-0017-04

普遍均等的公共图书馆服务要求每个人都能方便快捷的获得图书馆信息资源,而总分馆体系被认为是实现普遍均等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最佳模式。总分馆制以其服务场馆布局合理、资源统一分配、服务标准统一、运行高效等优点成为欧美国家及港澳台地区普遍采取的公共图书馆服务组织机制。近几年来,在普遍均等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背景下,我国各地政府和图书馆界也开展了一系列总分馆体系建设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了多种形式的总分馆模式,但是与国际上真正的总分馆制相比还存在着差距,本文在分析国内外总分馆模式的基础上,提出我国总分馆体系建设的问题和建议。

1 国外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模式

总分馆制是欧美等国家普遍采取的公共图书馆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这主要取决于国外公共图书馆的建设和管理体制。在建设主体方面,英美日等各国法律都规定了“地方政府”是公共图书馆的主要建设主体,主要负责保障图书馆建设所需的经费。“地方政府”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解释,西方政府体系一般分为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地方政府,地方政府一般包括郡、县等中级政府,以及在某种程度上“低于”中级政府的城市和其它地方政府。地方政府通过辖区内居民的税收承担基本公共服务职能。为了保证辖区内的居民能够获得均等高效的公共图书馆服务,各地方政府通常根据公共图书馆建设/服务标准的要求,按照人口规模和服务半径在辖区内的市、镇、村设置规模不等的固定图书馆和流动图书馆,形成统一管理的图书馆系统,即一个总分馆体系。

在管理体制上,地方政府一般不直接管理公共图书馆,而是交由图书馆委员会或图书馆管理局负责整个辖区内公共图书馆服务的宏观管理和规划,公共图书馆的业务和行政具体事务由馆长负责。运作机制上,总分馆实行资源的统一配置和共享,由总馆进行各类资源的统一采购、分编、加工和物流配送,建立统一的业务建设标准,采用统一的管理系统和服务平台(美、英、日三国总分馆的建设、管理和运行机制见表1)。

2 我国总分馆模式分析

几年来,我国各地政府和公共图书馆也进行了总分馆体系的探索,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总分馆体系模式。按照人财物的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将我国各地的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分为三种模式:联盟性质的总分馆、准总分馆模式和纯粹的总分馆模式。

2.1 联盟性质的总分馆模式

联盟性质的总分馆模式也称区域网络,即在不改变原有行政隶属及人事、财政关系的情况下,通过行业合作,在不同建设主体保障的资源之间建立起共享机制。总馆或者中心馆只在业务上对分馆进行指导和协调,包括文献资源的统一分编、统一服务平台建设和数字资源共享,实现图书的通借通还。分馆或成员馆作为独立建制的图书馆,保持财产和人员的独立性。这种模式并未涉及人财物的管理,只实现了业务上的部分合作和协调,从严格意义上说这不算总分馆形式,我国很多地区进行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采用这种形式,典型的如上海中心图书馆体系、北京市公共图书馆计算机网络服务体系、杭州图书馆一证通等。

区域网络实现了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以及服务平台的统一建设,但是由于这种模式是由图书馆发起而不是政府主导,并未涉及行政和财政隶属关系,人财物的管理仍归各馆,中心馆对分馆只有业务管理权而没有行政管理权,因此并不是真正的总分馆(表2)。

2.2 准总分馆模式

准总分馆模式是在不改变原有行政隶属及人事、财政关系的情况下,总馆负责全区域内文献资源的采购、分编、加工,同时指导和协调读者服务工作;分馆专事各种读者服务工作;总分馆之间实行通借通还。在建设主体方面,一般由政府主导,由上级政府和下级政府共同出资,共同作为建设主体推行总分馆制建设,代表性的如东莞集群图书馆、嘉兴城区总分馆体系、苏州总分馆模式。

准总分馆模式实现了建设主体的部分上移,上级政府参与到分馆的建设中,了相关文件并提供部分建设经费,总馆掌握了部分人事和业务管理权,但是由于缺乏图书馆法的保障,政府投入随意性较大,往往一次性投入而缺乏长效建设和保障机制。同时现有图书馆分级管理体制下,分馆在行政上仍然隶属于各级政府,因此,总分馆之间并未形成真正的经费统一管理、资源统一、人事统一的紧密的总分馆体系(表3)。

2.3 纯粹的总分馆模式

总分馆同属于一个建设主体,分馆是总馆的一个派出机构,人财物由总馆统一规划、统一协调管理,文献资源由总馆统一采购、分编、加工和调配。分馆从事读者服务工作,工作人员由总馆统一派出,总分馆之间实行一卡通用、通借通还、文献检索和数字资源共享服务。2005年,禅城区政府根据“佛山市禅城区建设文化名城实施意见”提出建立“禅城区联合图书馆”,建设目标是:至2010年建成主馆1个、分馆8~9个的图书馆群,使每十万禅城区居民拥有一座公共图书馆。2006年“禅城区联合图书馆”正式挂牌,至2007年已形成1个总馆、4个分馆,总馆直接管理分馆,服务标准统一,完全通借通还的总分馆体系。禅城区联合图书馆的建设机制是由区政府作为建设主体,街道办事处和当地企业共同参与,除分馆场地由街道办事处和当地企业免费提供外,其他办馆条件和经费均由区政府提供,分馆的运行成本完全纳入总馆。在资源配置和服务方面,其文献资源所有权全部归属总馆,人财物均由总馆统一管理调配、服务质量由总馆统一把握,形成全区图书馆统一采购、书目数据统一编制、书刊通借通还、资源完全共享的联合服务体系。[3]

3 我国总分馆制建设中的问题

通过对国外以及我国总分馆模式的分析,我们看出我国的总分馆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总分馆模式还存在着一些差距。

首先,在建设主体方面,总分馆一般是由一个建设主体设置的一个独立建制的公共图书馆系统,它们通常被称为一个图书馆。而我国总分馆体系中总馆和分馆分别由不同的建设主体独立建设或者多级政府共同作为建设主体,建立的分馆在财产权和行政隶属上属于本级政府,因此保持相对独立,它们通常不被认为是一个图书馆,而是实现某种意义上的合作。

其次,总分馆模式是在行政区域范围内实现服务网点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一般由一定层级的地方政府作为建设主体,在行政区域范围内进行总体部署,按照人口规模和服务半径的一定标准进行合理布点,区域覆盖不到的范围通过流动图书馆进行补充服务。我国的总分馆一般还是按照行政区划的级别进行分馆建设,一般按照市级、区县级、乡镇街道、乃至行政村和社区的层级进行分馆建设。在总分馆建设中并未考虑人口规模和服务半径,只是将按照行政区划设置的图书馆联系起来,实现某些资源的共享。

第三,在总分馆间的资源管理方面,总馆应该享有分馆的所有资源,包括设施设备、文献资源和人力资源。但我国的总分馆体系中,总馆只享有部分或全部文献资源的产权,其场地设备产权和工作人员的行政隶属一般隶属于各级政府,因此,总馆不能完全或真正意义上的对人财物进行管理和调配,也就不能在实际上保证统一的服务标准。

第四,总分馆建设的经费保障方面,一般来说各国都规定了总分馆的建设主体是地方政府,该政府具有较高的层级,如美国的地方政府是县和市,公共图书馆建设体制与财政体制基本一致,图书馆建设经费主要来自辖区内居民的税收,同时接受上级政府的资金补助,并以法律形式加以确定。如美国图书馆经费由地方、州和联邦三级政府承担,澳大利亚图书馆经费由州和地方两级政府承担。而我国总分馆建设中,分馆经费主要由各基层政府承担,在目前的分税制财政体制下,基层政府财政普遍困难,很难保证分馆所需的各种经费。

4 我国总分馆体系建设的建议

体制障碍是我国总分馆体系建设的主要障碍,公共图书馆的分级建设和管理体制,对于隶属于不同政府、不同层级政府管辖的图书馆之间建立统一财务管理,统一人员管理、统一服务为要求的总分馆制形成了坚固的体制壁垒。[4]因此,要改革公共图书馆的建设和管理体制,才能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总分馆体系。

4.1 改革总分馆的建设和管理体制

建立总分馆制首先要解决建设主体的问题。我国目前按照行政区划分级设置和管理图书馆的体制造就了图书馆的多元建设主体和多层级管理单元,成为建设主体统一、管理单元统一的总分馆制的障碍。因此,改革我国现有的公共图书馆建设和管理体制,实现建设主体的上移,由一定层级的政府承担公共图书馆的建设责任。根据于良芝等人提出的我国公共图书馆建设主体的调整方案:将大城市的区政府界定为全区公共图书馆的建设主体,将中等城市的市政府界定为整个城区公共图书馆的建设主体,将县级政府界定为全县公共图书馆的建设主体。[5]

建设主体依据相关标准对行政区范围内的公共图书馆进行合理规划,按照行政区范围内的服务人口和服务半径为依据进行分馆和服务点的布局。在我国城乡二元体制下,市政府和县政府作为主要建设主体,分别建立城市总分馆系统和乡村总分馆系统。以市图书馆或县图书馆作为总馆,负责整个区域图书馆的运行,其它馆为分馆,负责读者服务;较远的地区配以流动服务车。

在总分馆的布局上,打破按照行政区划设置图书馆的布局模式,指定区域内一个较大的图书馆为总馆,按照服务人口和半径设置大小规模不等的中小型分馆。根据我国《公共图书馆建设用地指标》公共图书馆的设置原则:服务人口150万以上的地区设置大型馆1-2处,每50万人设置一座中型馆,每20万人设置一座小型馆。服务人口在20万~150万的地区,设置中型馆1处,每20万人设置一座小型馆;服务人口在20万以下的地区设置小型馆一处。[6]大型馆以读者乘公交或骑车60分钟(含等候与换乘时间)可以到达为宜,其服务半径为9公里;中型馆以30分钟为宜,其服务半径为6.5公里;小型馆以20分钟可以到达为宜,其服务半径为2.5公里。[7]

在总分馆管理中,政府设定图书馆委员会负责整个区域范围内的图书馆宏观规划和管理,包括资金的预算申请,馆长的任命和馆员聘任以及服务的监督和评价。总分馆体系内部的行政管理权和业务管理权交由总馆馆长负责。

4.2 制定科学的总分馆运行机制

总分馆系统实行经费统一管理,资源统一管理,人员统一管理,服务标准统一的模式。在总馆和分馆的功能划分上,总馆居于地区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核心和枢纽地位,在服务规范、采访编目、网上咨询、人员培训等方面承担主导和引导的作用,各分馆作为服务终端,直接面向大众,承担主要的读者服务工作。

总馆具有业务管理权,制定统一的业务建设和服务标准,负责整个公共图书馆系统的文献资源统一采购,统一编目,统一配送。在区域网络资源共享的基础上,掌握文献购置经费的使用权,由总馆文献资源建设委员会根据整个地区文献资源情况,合理采购和配置图书。文献编目加工方面,总馆建立公共图书馆的文献资源编目中心和加工中心,所有图书在总馆进行统一编目、加工,然后分别拨交到各分馆,各分馆只负责接收图书。除文献资源外,展览和各种活动也可由总馆进行共享。

读者服务方面,总馆制定统一的读者服务标识和读者服务规范,采用统一的读者服务系统,读者使用一张读者卡可以分享整个总分馆系统的所有文献资源,就像在一个图书馆一样,分馆没有的文献可通过物流进行调配。

在人员管理方面,总馆具有人事行政权。所有图书馆工作人员由总馆进行统一招聘、分配,人员可根据需要在总分馆之间自由调配。总分馆的所有人员实行岗位聘任制,总馆根据岗位职责与工作人员签订劳动合同,工作人员按照合同规定的内容进行各项工作。

4.3 完善总分馆的经费保障机制

总分馆体系内的经费主要来自承担建设主体的地方政府,政府在辖区范围内通过征收税收来保证经费的来源,并以法律形式加以确定。同时中央政府和上级政府也要投入一定的比例。根据我国公共图书馆建设主体情况,在以大城市市政府作为总分馆建设主体时,经费由市政府承担;由大城市的区政府作为全区公共图书馆的建设主体时,经费主要由区政府承担,市政府财政作补充;在以中等城市作为整个城区公共书馆的建设主体时,经费主要由市政府承担,省级政府财政作补充;由县级政府做为建设主体时,由县级政府的税收为主要来源,市级和省级政府进行财政补助。在经济较为贫困的省区,如西部不发达地区可由中央政府以专项资金进行转移支付,以基本实现覆盖全社会的均等公共图书馆服务。同时,以法律形式对各级政府的公共图书馆经费支出比例予以规定。此外还要积极吸收社会力量的参与,募集民间资金和个人捐款。

参考文献:

[1][3][4][5]邱冠华等.覆盖全社会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模式、技术、支撑与方案[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8:29-33,152-153,198,203.

[2]沈丽云.日本图书馆概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39-43.

[6]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公共图书馆建设用地指标[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11:1-21

图书馆行政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社区图书馆(室);建设现状;建设模式

社区图书馆是属基层图书馆,城市社区图书馆是指建立在城市社区内,根据社区居民的需要,对文献信息及其它信息进行选择、加工、组织并提供社区居民使用的公益性社会文化机构。城市社区图书馆,主要是指中小城市的街道、社区图书馆(室)、村图书室。笔者选择以衢州市图书馆为例来研究衢州市社区图书馆(室)、村图书室(农家书屋)的建设,是设想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探索一条适合衢州市社区图书馆(室)建设和发展的新路子。

1 衢州市城市化发展基本概况。

衢州改革开放30年来,从一个农业型小城市发展为以工业为特色的现代化中等城市,在社会经济、教育、文化等各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近年来,随着衢州的房地产业的蓬勃发展,城区不断向周边延伸,新建的住宅小区大多处在城市的边缘地带。根据“衢州年鉴统计”,2008年衢州市城区面积94.92平方公里,到了2013年已扩张到了606.57平方公里,2012年衢州市区(含柯城区)总人口126.45万,其中农业人口占64.57万人,自农村地区的人进入城市,城市的外来人口成为新市民,他们的文化素质亟待提高。通过对衢州的城市化率与社区图书馆(室)建设的办馆规模人均GDP、城市规模、人口数量、服务质量、人员结构等几个方面的比较分析,找出城市化与社区图书馆(室)建设的内在联系,为探索城市化进程中社区图书馆(室)建设与发展的新渠道提供依据。

2 衢州市社区图书馆调查的基本情况

2.1 衢州市社区图书馆(室)、村图书室(农家书屋)调查范围

调查区域为衢州市区的府山、信安、荷花、白云、双港、新新、花园、S家、东港、衢化等10个街道,36个社区、34个行政村图书室。2008年调查,市区是7个街道,现已经变成10个街道,社区也一样从原来的30个,变成36个社区、34个行政村,有些新成立的街道,没有设立社区,只有行政村来代替,原来29个社区图书馆(室),一个未建图书室,现已变成36个社区图书馆(室),34个村图书室(农家书屋)。笔者走访了以上这些社区、村图书室,主要是为了力求理论实际并能够指导实际工作,然后从这些社区、村图书室获取相关资料,诸如图书室、农家书屋的面积、藏书数量、经费来源、人员情况,配套服务建设等,启发和提升笔者的研究内容[2]。这一切都是笔者对衢州市社区图书馆(室)、村图书室(农家书屋)建设进行思考的实践基础和资料基础,时间跨度为1993一2014年3月,共21年。

3 发展历程

1993―1999年7年间衢州财政总收入达45.16亿元,2000―2009年10年间财政总收入331.37亿元,2010-2014年3月止衢州财政总收入达419.12亿元。从数据上看,衢州的发展推动了城区周边乡镇的城市化建设,由此也稳步推进了社区图书馆(室)、村图书室(农家书屋)的建设,建馆数量从4个增加到70个,藏书量增加了3.04倍,馆舍面积增加了15.4倍,还有总经费也增加了8.6倍。

3.1 衢州社区图书馆(室)基本元素

3.1.1经费。

2014年衢州市各社区图书馆(室)、村图书室(农家书屋)(单位:万元),以上数据据不完全统计笔者从各家街道和社区调研得出。数据来自衢州市各街道、社区图书馆(室)。见表二数据的经费上看“财政拨款少,自筹比重大”是衢州社区图书馆经费来源的特点。社区图书馆所需经费的主要来源有三部分:(1)大部分社区图书馆的建设经费和运行经费靠街道补助;(2)社区自筹、单位捐赠以及社会扶持;(3)业务主管部门的奖励和扶助,如市民政局在1997年开始直至现在也扶助了几个社区图书馆,每馆资金多少不定,根据每个社区图书馆情况拔给经费。

3.1.2馆舍。

有许多社区图书馆(室),特别同由居委会举办的社区图书馆(室),大多选择在居委会附近,开放时间就是居委会的作息时间,所以社区图书馆(室)的选址问题,影响了社区图书馆(室)作用的发挥。大多数社区图书馆(室)面积在10-50平方米,60平方米以上的槭不多,只有11个,最大的有200平方米(衢化街道滨一村社区图书馆),最小的仅有8平方米(信安街道斗潭社区图书室)。如此拥挤的阅读空间,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图书馆(室)文献资源的有效利用,再加上不注重环境布置,必然影响读者的阅读情绪。久而久之,读者就不愿再来了。总之,衢州社区图书馆(室)馆舍的特点:就是“馆舍面积偏小,独立性差”

3.1.3藏书。

衢州社区图书馆平均藏书量为1966.63册,而具体到每个社区图书馆(室),藏书量差异性非常大。藏书量最大的是坊门街图书馆(室),图书有30000余册,面积80平方米,订报刊有30种,里面有电子阅览室,严格按开放时间开门,每周开放时间为56小时(含双休),还配备了专职人员管理认真负责,开展各式各样的活动,得到社区居民的认同。有的则名存实亡或昙花一现,发展后劲乏力,现处于勉强维持、难以为继的状态。这些图书馆(室)开放时间不固定,大部分时间是“铁将军”把门,书籍不仅少且单一。

3.1.4人员。

衢州社区图书馆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工作人员问题。“素质不高、专职人少、更换频繁”。一方面,由于社区工作人员编制数很少,基本没有图书馆专职人员,据统计,衢州社区图书馆(室)70家,配备专职人员管理的只有7个社区,如坊门街社区、荷西苑社区、新荷社区、紫荆社区、花经一村、安装社区、上祝村等图书馆有各自社区1名专职人员。其余63个图书馆(室)都是兼职的,而且他们大多年龄都偏大,缺少专业知识。虽然他们大都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工作认真负责,但由于不具备系统的专业知识,还有就是服务比较单一,服务产品也比较稀缺。对图书馆业务知识的不了解和较低的文化程度,决定着他们只能维持最简单的图书借还工作,不能有效地为读者推荐介绍书刊、指导读者阅读图书等;另一方面,大多社区图书馆与活动室、服务中心在一起,图书馆管理人员通常和其它工作人员合用,从调查看,蛟池街等社区图书馆聘请的是退休教师来担任的。

4 衢州市社区图书馆(室)、村图书室(农家书屋)建设存在的问题

4.1 缺少保障体系,开关随意性大

大城市往往会出台一些地方性法规、政策,为城市社区图书馆建设提供保障。如《北京市图书馆条例》、《深圳市社区建设发展规划纲要》等。衢州社区图书馆(室)从1993年开始建立直至今已有二十一年时间,由于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政策作保障,所以社区图书馆(室)的开与关随意性比较大。大部分社区图书馆(室)建成之后,因为管理落后、宏观调控不力,质量参差不齐。在建设初期投入不少,但后续资金严重缺乏,“重建设轻规划”、“重建设轻发展”的现象比较突出。大多数社区图书馆(室)的维持经费时有时无,没有有效连续性的保证。这就造成部分社区图书馆(室)建成后形同虚设,有的甚至蜕变成了麻将活动室,失去了当初办馆的意义。

4.2 布局不合理,缺少规划

从调查看,衢州社区图书馆(室)建设规有的主管部门做过,但实施时缺乏统一协调,可操作性不强,基本是谁主管谁来建或谁主建谁来管,整个城区社区图书馆(室)建设以点为主,布局整体性差,以满足自身需求为目的的现象较为突出,跟不上城市发展和居民需要。衢州社区图书馆(室)在老城区相对集中,在新城区建设缓慢,整体建设不平衡,差距较大。在衢州还没有一个与城市化相匹配的社区图书馆(室)建设的长期规划,对社区图书馆(室)建设的目标、任务等基本上都出现在政府的报告中或者领导某些讲话中。

4.3 缺少资金,服务跟不上

由于没有经常性的财政支持,新书购置、管理人员工资得不到保障,社区图书馆(室)的运转陷入困境。近几年,衢州经济发展迅速,但社区图书馆(室)的建设跟不上经济发展。2014年投入到70个社区图书馆(室)的总资金只有79.56万元,从1993―2014年统计数据看,每年投入到社区图书馆的资金增涨不多。虽然衢州社区图书馆(室)各项指数逐年增长,但由于投入不足,与衢州的城市整体建设相比落后了许多。

5 衢州市社区图书馆(室)、村图书室(农家书屋)建设对策

5.1 制定社区图书馆(室)发展规划、业务规范、完善法规、保障经费,使社区图书馆(室)建设有法可依,健康发展

社区图书馆(室)的建设并非一朝一夕的短期行为,不可能一蹴而就。社区图书馆(室)建成以后如何谋求长远发展,避免走过场,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笔者认为,要把社区图书馆(室)建设抓好,怎样把社区图书馆(室)建设好,应当引起各级领导的重视,早日绘制衢州市社区图书馆(室)建设的蓝图,部署具体的实施方案。把确定下来的规划和方案列入衢州市的总体发展规划和文化建设纲要,要根据衢州市经济发展状况和社区建设的需要,切合实际地预算建设与发展经费,提交市政府列入财政预算。社区图书馆(室)的建设经费专款专用,由市、区财政直接划拔。

5.2 积极争取当地政府的支持和帮助

在规划城市建设时,要充分注意社区图书馆发展的需要,特别是目前国家在发展安居工程和文明小区时要争取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把社区图书馆的建设作为安居工程和文明小区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是争取财政支持,调动居民积极性。例如:2004年坊门街社区图书馆电子阅览配置了56台电脑,从市财政部和自己单位、社会捐赠及争取到万元以上的经费,顺利建起了电子阅览室,满足了居民的需求,给居民带来了极大方便。二是寻求社会力量,丰富社区图书馆藏书。三是借助创建考核,增加经费投入。每一层领导都对城市各类创建考核很敏感,借此更能统一思想、集中精力开展社区图书馆建设。坊门街社区2002年为争创全国文化示范社区,从几千册到有建起藏书30000册的社区图书馆,并购置了规范的书架和阅览桌椅。

5.3 构筑公共服务社区网络

公共服务社区网络的建构,实现不同社区图书馆(室)信息快速传递,实现资源共享目标。这一问题,对衢州市而言,建议由衢州市政府牵头,先加入到公共图书馆体系中,可以尝试建立社区、街道、区级、市级图书馆之间的流通机制,定时交换社区图书馆(室)之间的藏书,或者实行居民和社区图书馆(室)的图书漂流,也可借鉴深圳、北京等城市社区图书馆(室)的建设经验,实现社区图书馆(室)与区、县图书馆、省市图书馆的联网,使社区居民无论身在何处、何地还是家门口,都能通过网络将各个网络馆的信息资源一览无余。望各地政府领导重视起来,尽快制定出合理的制度,切实采取一些可行的措施来加强协调促进社区图书馆(室)与其他信息机构的资源共享,提升社区文化,从而推进社区文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以上就是小编整理的图书馆行政工作计划(精选5篇)全部内容了,希望能对你有用。访问360范文网了解更多行政工作计划 精选 图书馆相关内容

286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