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历史总结(精选5篇)

| 婕音

推荐文章

菁英职教网 培训啦 留求艺

八下历史总结范文第1篇

按照党史教育活动要求和党校中心组学习安排,近期,我认真学习了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历史,学过之后,感触很深,启发很大。回顾和重温这段历史,对于了解新时代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重大历史成就,深刻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内涵,增强“四个自信”,坚定“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我主要围绕学习体会“党的十八大以来历史的重大意义和宝贵经验”两个方面与大家交流。

一、深刻把握党的十八大以来历史的重大意义。

《中国共产党简史》第十章(p381)开篇就写明了“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实现了中央领导集体的新老交替.....从此,围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目变,一系列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相继展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大幕徐徐拉开。”所以,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历史,就是我们逐步走进新时代的历史。回顾这一历史阶段,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举旗定向、攻坚克难、砥砺奋进、成就了前所未有的辉煌。这是一段全方位的历史。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推进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了一系列重大工作,在各领域各方面都取得了辉煌成就。这是一段开创性的历史。全面依法治国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成效卓著,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这是一段深层次的历史。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这是一段根本性的历史。党风、政风、社会风气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党的面貌、国家面貌、军队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党心凝聚,军心振奋,民心昂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焕发出强大生机和活力。

二、深刻汲取党的十八大以来历史的宝贵经验。

八下历史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八一精神 价值维度 南昌起义 中国共产党 辩证思维

南昌起义孕育以“听党指挥、为民奋斗、百折不挠、敢为人先”等为主要内涵的“八一精神”。“八一精神”具有革命性、民族性、时代性相统一的品格特质,其境界何等宏阔深远!审视“八一精神”的价值维度,最根本的是要怀有宏观视野和大历史眼光。以不同视角来解读“八一精神”,“八一精神”就有不尽相同的认识和看法,但在基本历史价值的认识上不能含糊不清,不能碎片化地解读“八一精神”。否则,就会陷入相对主义、不可知论和的泥潭。

一、回眸历史,从中国近代以来170余年的革命斗争史来审视“八一精神”

“八一精神”在一定意义上说,即中国共产党的建军精神。此为理解其内涵和历史定位问题的出发点。1927年面对大革命失败的腥风血雨,面对异常残暴强大的反革命武装,要不要坚持革命、怎样坚持革命,成为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必须作出的抉择。对此,南昌起义则给出了一个初步而明确的答案。中国共产党人没有屈服,他们挺起脊梁、奋起抗争!八一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反动派的第一枪,用血与火的语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人不畏、坚持革命的坚强决心。八一南昌起义揭开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序幕,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正如同志所说的,“历史总是要前进的,历史从不等待一切犹豫者、观望者、懈怠者、软弱者。只有与历史同步伐、与时代共命运的人,才能赢得光明的未来”[1]。

回溯历史,1840年鸦片战争,使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暗深渊。一个“覆屋之下,漏舟之中,薪火之上”的国家,怎样走上强盛之路?无数仁人志士上下求索,均以失败而告终。1912年,封建帝制虽被取消了,民众头上的辫子剪了,但“大脑中的辫子”犹存;大小各派军阀仍挥戈相向。面对辛亥革命仅得一共和虚名的残酷事实,那个时代的中国人迷茫了,中国这艘航船究竟驶向何处?危机乃机遇。“八一功在第一枪。”人民军队的诞生,最终让中国摆脱了半殖民地的耻辱地位,结束了军阀割据的混乱局面,实现了近代以来国人梦寐以求的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其辉煌已彪炳史册!“八一精神”充分展现了共产党人所具有的那种“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展现了共产党人面临困难和重压的科学态度!展现了共产党人敢于坚持真理、敢于顺应中国和世界发展潮流之豪气!正如伟大革命先驱所言,“历史的道路,不全是平坦的,有时走到艰难险阻的境界,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够冲过去的”[2]p194。

“南昌首义诞新军,喜庆工农始有兵。”中国共产党人认识武装斗争的意义也非与生俱来。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虽参加了北伐战争,但还没有彻底了解“枪杆子”的重要性,结果在反动派叛变革命的时候吃了大亏。“拯斯民于水火,扶大厦之将倾。”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自诞生那天起,就勇敢担负起了实现中国梦的历史重任。南昌起义的根本目的在于“救国救民”,从根本上代表了人民大众的利益,彰显中国共产党的宗旨。人民军队历经了近90年的峥嵘岁月,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为建立新中国,为捍卫国家,立下了不朽功勋。在当今世界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人民军队成为保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钢铁长城。

二、结合国情,从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开辟的视角来审视“八一精神”

同志曾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3]p1471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使许多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转变了世界观,成长为早期共产主义者,特别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大革命时期中的历练,为人民军队的诞生和“八一精神”的形成奠定了理论与实践基础,提供了历史契机。

中国共产党人笃信马克思主义,相信十月革命的胜利是实践了马克思主义,但在中国实践马克思主义、探索自己的革命道路上,并不盲从共产国际。“八一精神”体现了以、为杰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独立自主、迎难而上、勇于探索的精神风貌:抛弃对共产国际代表的过分迷信,毅然发动起义;流沙会议决定部署南昌起义部队今后的行动计划和由地方党组织护送领导人撤离战区等工作;南昌起义军余部历经艰险而百折不挠,在等率领下,通过“赣南四整”,深入农村开展土地革命,发动群众武装群众,最终与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在井冈山胜利会师,开创了“工农武装割据”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使初创的人民军队凤凰涅、浴火重生。一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以不同于中国历史上任何一支军队的崭新面貌呈现在中国人民面前。

也正是南昌起义的“第一枪”,全国各地才陆续有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武装起义的若干枪。“第一枪”在革命者的内心深处已定格为一种不惧艰险、勇于登攀、敢于胜利的精神品格和坚定信念,正是在这一信念的坚守和展望中,中国革命的新道路才得以开辟。南昌起义所孕育的“敢为人先”的“八一精神”血脉更维系着革命者的信仰、意志、团结、探索、创造和奉献,从而使他们跨越一道道障碍,历经劫难而壮志不减,反而焕发蓬勃生机。真正的革命者从风雨如晦的暗夜起航,劈破斩浪、无私无畏,演绎了一个又一个传奇!南昌起义中许多革命者承继“八一精神”,纷纷到达全国各地接续奋斗,创建或参与创建了诸如“式”“式”“式”“李文林式”等根据地,显示出开辟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过人胆略!南昌起义是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革命道路“伟大开篇”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诚如同志所指出的,“南昌起义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创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开篇”[4]。

三、立足现实,从实现中国梦这一宏伟的奋斗目标来审视“八一精神”

在唤醒中华民族萌发出“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真正把中国人民带上实现“中国梦”的人间正道的,是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从蹒跚学步的幼年迅速成长起来,历经一次次血与火的锻造,从苦难走向辉煌。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八一起义打响于南昌,这是英雄城儿女的荣耀,是赣鄱大地儿女的骄傲,也是中国人民的自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改革发展是贯穿始终的不变逻辑。而“八一精神”是改革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和思想保障,对于实现中国梦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弘扬“八一精神”,必须践行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以非凡的政治勇气推进全方位的改革,敢于攻难关涉险滩,以更大决心冲破思想观念之束缚,以奋发有为的状态,准确把握群众利益诉求,冲破各种使改革停滞不前的阻力,突破薄弱环节,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步伐。

“八一精神”昭示着时代高度,是发展方向,是奋进明灯,是铸就在中华儿女心中的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传承“八一精神”,有利于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坚定理想信念、永葆进取意识,有利于激发干事创业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解决发展所面临的诸多新课题。今天,大力践行 “八一精神”,努力推进“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我们就能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上阔步前进,不断抒写中国梦的崭新篇章。

四、增强自信,从历史文化传承的角度来审视“八一精神”

一般而言,党史文化表现在物质、制度和精神等三个层面,以精神层面为核心。精神是人类创造活动的成果,它是文化的一种反映。“八一”不只是一个时间概念,更是一个文化概念。八一文化作为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中国共产党人创建人民军队、探索中国特色革命道路所体现出来的丰厚文化意蕴,彰显了红色文化的韧性和主体精神。“八一精神”伴随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光辉历程,是党史文化在精神层面的集中体现,它印证党和军队的光辉历史。

文化自信是弘扬中国精神的“源动力”,是凝聚中国力量的“向心力”。同志曾指出,“我们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持文化自信”[5]。“八一精神”作为一种新的政治文化现象,体现出红色文化丰富的历史情感和文化创造激情,赋予红色文化以潜质,使“八一精神”与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西柏坡精神、红旗渠精神等等一道,构筑起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阶段竖起的一座座丰碑,构筑起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所形成的完整的精神序列。可以说,“八一精神”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蕴涵着丰富的政治智慧和道德滋养,有着伟大的历史价值。

“八一精神”在形式与内容上有着特定的物质载体和丰富的精神内涵,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类型,它不仅是中国共产党革命风格的光辉体现,是中华民族优秀精神血脉在革命战争年代的深沉积淀,更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传承和弘扬的人文精神,具有民族性、时代性、科学性、开创性等特征。“八一精神”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愫,实践了为民奋斗的民本理念,闪烁着人民军队思想政治工作的光芒。这一精神既蕴涵了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精神的共性,又呈现出其特有的个性。新的时代背景下,弘扬“八一精神“的文化性,将其融入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当中,大力弘扬“听党指挥”的精神,形成感召力;大力弘扬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激发创造力;大力弘扬百折不挠的精神,增强向心力;大力弘扬为民奋斗的精神,生发凝聚力。

五、放眼未来,从长时段的历史后馈性来审视“八一精神”

在历经时间积淀后,历史往往显得更加明晰。历史的后馈性,即任何历史发生后,伴随着时空条件的变化,它对于后来历史的发展所发生的影响会发生相应变化,任何具体的历史对于未来的人类进程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具有悠远绵长的特点。这一特点使得后人普遍注意从长时段来评价历史任务与历史事件。

“树高千尺不忘本,水流万里总思源。”“没有一支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已取得的一切成果也会丧失,还能奢谈什么!南昌起义的影响远不止于其特定的年代,它会不断延伸下去。穿越历史风云,人民军队站在了强军兴军新的起点上,“中国越强大,世界和平越靠得住”。为此,对于“八一精神”历史价值的认识,就不能静态地止于过去的历史,而须放眼于中国与世界未来的发展,就是要在世界和中国未来发展的大趋势中来考察成败得失,从中国和世界现代化的整体延续性上去把握其价值。伴随时间的不断延续,“八一精神”的历史价值会愈加彰显!

“八一精神”历久弥新。“八一精神”,是立于时代先锋的象征,是勇立改革潮头的信念。“八一精神”,它曾见证了一支伟大军队的诞生,见证了风起云涌的历史巨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它必将见证中国梦的辉煌!

参考文献:

[1].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2007-07-01.

[2]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3]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八下历史总结范文第3篇

历史老人孤零零地守望着祖国岁月的变迁,当年的硝烟弥漫化作了今天的静默无言,他的臂膀依然坚强地背负着飞驶的高速新时代火车,他的眼眸一直饱含着未干的血泪9月18日,这是一个令中华儿女痛彻心扉的日子。日本关东军炮轰东北军驻地沈阳北大营,发动了对我国东北的大规模武装进攻,策划并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由于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东北三省大好河山风云失色,沦于敌手。从此,3000万东北同胞在此后的 14年中过着饱受凌辱的亡国奴生活。

又到九一八,再谈血泪史。纪念九一八是为了不忘国耻,是为了不忘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是为了坚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念。 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感动,总有一种精神催我们前行。历史老人依旧在前行,我们依旧需要努力,只是为了那段不容忘却的历史是充实的人生!又到九一八,再谈血泪史。纪念九一八是为了不忘国耻,是为了不忘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是为了坚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念。 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感动,总有一种精神催我们前行。历史老人依旧在前行,我们依旧需要努力,只是为了那段不容忘却的历史

今天过去,九一八事变过去整整84年,侵华日军的罪恶却不能伴随时间的流逝而被抹去,中华民族的心灵创伤永远不能够抚平!中华儿女要永远记得:国仇家恨;不得不报;勿忘历史;勿忘屈辱。

勿忘国耻并不是制造新的民族仇恨。9.18的警笛是我们卧薪尝胆的动力,只有经济发展,国力增强,我们才能永远矗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才能不重蹈遭受别人欺侮的覆辙。

可是,记住了又能怎么样?不仅仅是记住,每一个中国人要的是从自己做起,你为这个国家和民族做了些什么?还打算怎么做?你最起码是一个爱国者,然后,你是一个建设者。爱你的国家,爱你的民族,为她添砖加瓦。国家统一强大,民族团结兴旺,看天下谁能敌? 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牢记国耻日,增强国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意识,自强不息精神,积极地投身到建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中去,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奋斗终身。不可否认,当今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但是如果每一个人都记住战争时代的惨痛,我们会更好的维持和平,共谋发展。而九一八事变就是这样一段值得我们深思和铭记的历史。

把国耻铭记在心,化耻辱为动力,相信有了我们这一代人对民族耻辱的牢记,定会让我们的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之颠,让我们的民族不再有第二个国耻日,让我们的民族傲视群雄,永不受外人欺凌。

八下历史总结范文第4篇

一、古镇概况

廿八都镇位于浙、闽、赣交界处,处于仙霞岭腹地,依山伴水,地理位置优越,号称“鸡鸣醒三省”。古镇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被誉为“文化飞地”、“一个遗落在大山里的梦”。自宋熙宁四年(1071年)始称“廿八都”,至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宋室南渡之后,仙霞古道日渐繁盛,廿八都逐渐由兵家必争之地发展成为商贸重镇,四方之民云集,富甲三省边界,雄踞一方。廿八都当地居民是移民的后裔,千百年来形成了独特的聚落文化类型。各种民风民俗极具个性,丰富多彩。在古镇,从建筑到街道巷弄,再到整个古镇的环境,仍基本保持着传统的风貌和格局。多种类型的民居和公共建筑保存完好,它们融浙式、闽式、徽式、赣式、客家式于一体,风格各异,匠心独具。此外,其它的历史物质遗存众多,壁画、古桥、古庙、古阁等不胜枚举。

二、古镇的传统特色

廿八都古镇布局基本沿袭明清“一溪二街”格局。主街纵贯南北,与枫溪平行,北段称“枫溪街”,南段称“浔里街”。主街之西为一条古老的后街,狭窄弯曲,大致与主街平行。东西走向巷弄众多,纵街横巷,构成南北长、东西狭的古镇街市。廿八都古镇是代表浙西南明清古建筑群和街区风貌的古代重镇,1991年被公布为首批浙江省省级历史文化名镇,2007年被列为全国历史文化名镇。

1.古镇传统建筑特点

古镇建筑总体布局,依山而建,因势而导,师法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古镇内规模较大且保存基本完好的明清时期古民居有四十余幢,其建筑形式千姿百态,其中有徽式马头墙、浙式屋脊,赣式檐橼、闽式土墙,还有欧式门庭,各种风格争奇斗艳,却又和谐共存,相得益彰。

古镇民居建筑平面布局为国内传统的层进合院式布局,即沿中轴线纵深布置房屋和天井,上堂下厅,左右厢房,中间为天井。天井较为开阔,一般为横向矩形,通风采光良好,舒适宜人。古镇凡有一定规模的宅院,都有雕饰精美的门楼。与江、浙、皖式门楼不同,廿八都的门楼为木结构,采用梁、枋、檐、挂落和垂莲柱等构件组成四柱三楼式的楼阁式,上覆黛瓦,檐角起翘,各个部件雕饰精美,内容多为福禄寿喜之类的图案,寓意吉祥。

廿八都现存的公共建筑约有20余处,以文昌宫和水安桥最富特色。文昌宫整体布局沿中轴线展开,依次是照壁、门庭、正门、前殿、天井、正殿、寝殿,共三进四天井五开间,左右为厢房,以檐廊相连。正殿为三层重檐歇山顶楼阁,三层共18个飞檐翘角,蔚为壮观。文昌宫内牛腿、雀替、窗扇、户格、栏板等构件均为浮雕或镂空雕,构图精美,雕工精湛;其梁、枋、脊檩、藻井上有彩绘人物、山水、花鸟等400多幅,内容丰富,笔法细腻。

水安桥位于古镇南端,为条石浆砌单孔石拱桥,长二十一米,宽近六米,跨度十四米。上有桥廊,原有九间(今存七间),中间为歇山顶重檐三层楼阁,飞檐翘角,四面花窗。堪称历史文化古镇的保护和开发实践浙西风雨桥之典范。

2.古镇的历史文化价值

古镇历史悠久,风貌独特,文物古迹丰富,传统格局完整,且有独特的地方习俗和文化传统。挖掘古镇的历史遗存,其历史文化价值总结如下:

(1)古代的军事要地

廿八都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明清时期曾驻有重兵。四周关隘拱列,地势险要,仙霞关为东南入闽之咽喉要道,枫岭关为浙江五大古名关之一。雄关古道,曾留下明朝著名爱国将领郑成功和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的足迹。

(2)仙霞古道上的驿站

清康熙以后,仙霞古道地位更为突出,人流、物流“攘往熙来,络绎不绝”,廿八都开始进入鼎盛时期,镇上设有驿站或驿铺,过往官员、兵丁、商旅、挑夫等,均在此歇脚换马。

(3)边界的商贸重镇

廿八都是中原通往东南沿海、连接“海上丝绸之路”的陆上交通枢纽,如今沿老街两侧还遗留着大量19世纪以来作为店铺商号的建筑,10多个老字号。廿八都曾经是货通南北的一个重要中转站。

(4)“文化飞地”

廿八都历史文化积淀深厚,被誉为“文化飞地”,或称“移民文化的活化石”。廿八都镇的地方聚落居民与历代驻兵后裔以及各地商人后裔组成了一个移民小世界,使得多元文化在此交融、凝结、沉淀。小小的一个古镇,流行13种方言,有142种姓氏,独特的非物质文化形式多样,山歌对唱、跑旱船、踩高跷、舞龙狮、戏鱼蚌、玩木偶、剪纸等异彩纷呈。这与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传统村落有着本质的区别。

(5)丰富独特的古建筑

廿八都保存有大量的明清以来的民居、宫庙建筑,其中有省级文保单位1个,市级文保单位32个。这些建筑融浙、闽、赣、皖、客家建筑文化于一炉,有的甚至掺杂西洋建筑元素,不显鄙俗却另具神韵。

3.古镇街道和巷弄空间

古镇地势北高南低,东西约二三百米,南北约一千米,主街一条,纵贯南北。东西横巷沿纵街延伸,又有交叉相通的里弄,宛若蛛网。主街道为青条石路面,各巷道均以卵石铺面,古朴典雅。水沟沿建筑环转流淌,其水汇入下游的枫溪。南北大街依枫溪自然曲直构筑,浑然天成,丝毫无人工造作之势。北段以民宅为主,南段以商铺为主。高墙、窄路、狭天,绵延曲折,步移景异,令人神往。东有大王庙,南有万寿宫,北有文昌阁。出水口在古镇的南端,夹山而出。上有水安桥,两侧林木葱茏,景色优美。古道经水安桥折向南,跨溪过桥,豁然开朗,得见另一番锦绣福地。

三、廿八都古镇的保护与开发规划

首先,古镇保护的关键是科学规划。规划应着眼于古镇的全局和整体发展,不但要保护一座座单体建筑,更要保护古镇千百年沉淀下来的民族传统文化;其次,通过规划,重点保护古镇的历史传统风貌及街巷空间肌理;第三是确定古镇保护的工作原则与方法;第四是确定合理的保护范围;第五是确定保护的内容与层次,并提出保护和整治的要求;第六是对重要历史文化遗产提出整饬和开发利用意见。另外,还应注意保护古镇的自然山水与人文环境。保护传统文化的意义在于促进传统文化的再生和发展,使其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保护的原则在于真实地反映历史留下的信息,同时古镇的保护也应随着时展的需要,对一些不适应发展需要的功能,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进行改造和整合,使保护与利用和谐融合,在保护中发展,从而激发古镇新的活力。廿八都古镇根据继承、保护、发展相结合的原则,一次规划、分期建设,近期主要以抢救濒危历史建筑,解决古镇风貌的保护与恢复为主,远期达到进一步提升古镇的环境质量,改善居民的生活条件,提升整个镇区的环境品质的目标。

古镇保护规划坚持以整体保护为指导思想,重点保护和恢复古镇原有的历史空间环境肌理,尽量避免损伤其具有鲜明特征的步行空间。从土地利用、设施更新改造等措施入手,进行全方位的综合治理。在保持古镇传统格局的前提下,力求改善古镇环境质量,突出保护对象的特点,体现古镇的传统特色。

四、廿八都古镇保护与开发规划的实践

1.抢救濒危建筑,保护整治历史建筑和传统院落古镇保护规划实施中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第一是保护,对古镇内的文物保护单位和比较有代表性的传统院落及历史建筑实施严格保护,建筑外观除适当修复外,不做任何改造;对古镇内格局完整、传统风貌较好,但建筑质量一般,难以适应现代生活需求的传统建筑,整治立面,保持传统形态,修缮改造内部空间,改善居住条件;对个体价值一般的,但对保持整个古镇风貌特色有重要作用的原有建筑,由专业人员实施修复,保持原有风貌。对于现状质量尚好、但风貌与古镇整体风貌不协调,又难以立即拆除的建筑,对外观进行整治,降低对历史环境的破坏程度。廿八都古镇保护一期工程共实施项目21个,经过1年多的努力,完成了文昌宫、忠义祠等项目修复建设,共投入资金1000多万元。

2.更新和改善基础设施

传统的古镇代表着一段独特的不可复制的历史文化,古镇街道历史悠久,风貌独特,空间尺度宜人。但老街两侧的建筑老化严重,街区环境日渐恶化,基础设施的落后状况与现代生活的要求矛盾尖锐。因此,我们的首要任务是解决历史老街在时代进程中的继承保护与更新发展的矛盾。

首先是净化视觉空间环境:电源干线采用电缆埋地敷设,取消架空线路;在道路一侧设污水管与原石砌暗沟形成完整的雨污分流及排水防洪系统。街面采用青条石铺砌,恢复古镇质朴自然的街巷空间。

其次是改善基础设施:古镇传统老街设施落后,居住质量差。要维持传统民居建筑的延续性,就必须改善原有的生活设施,使古镇居民能够舒适地生活。在对民居的保护性修复过程中,对一般性建筑内部功能设施进行完善,以满足居民的生活需要。同时充分考虑古建筑的防火安全问题,改造消防通道,划分防火区域,并按规定设置消火栓。在市政设施方面,结合保护工作更新改造排水、排污沟渠等基础设施,并接入周边城镇市政管线系统;规划建设垃圾集中收集点;合理设置公共绿地增加绿化,改善古镇的整体环境。

3.修复改造民居,提高居住质量

古镇民居的修复,立足于改善古镇居民的居住环境质量,允许在不破坏历史风貌整体性的前提下,改善传统民居内部空间,更新生活设施。使古镇文化与现代生活和谐相融,从而实现保护与再利用协调下的可持续发展。廿八都古镇核心保护区内民居的修复历时一年,得以全面完成。古镇沿街立面得到整治,居民生活环境得到改善,达到了全国历史文化名镇的要求。

4.古镇保护与发展旅游相结合

廿八都古镇作为全国历史文化名镇,自然离不开旅游开发。否则古镇的保护终将成为无源之水。古镇的保护和利用是文化与经济的有机结合。对于文化资源的利用,切忌目光短浅。倘若只顾眼前的利益,盲目而无限制地开发利用而不注意保护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最终将被证明是极其愚蠢的行为,必将自食恶果。唯有合理利用,才能充分发挥其固有价值。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独树一帜的传统建筑是古镇令人向往的魅力所在。通过发展旅游,可使古镇与现代社会发展更好地结合,从而达到保护目的。

廿八都古镇在做保护规划的同时,结合旅游发展的需要,统筹考虑了古镇旅游产品的开发和旅游线路、旅游景点的规划,以千年古道(仙霞古道)为主线,将清湖古码头、石门清漾古村落、江郎山、仙霞关、廿八都以及浮盖山等景点一一串联起来,古镇旅游融入了地方旅游经济发展的大流之中,成为廿八都镇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古镇保护与发展旅游相结合,一方面提升了古镇的环境空间品质,保留了传统的场所精神,使古镇历史文化资源的内在价值得到提升和体现;另一方面,使古镇的知名度通过旅游这一手段得以有效宣传和提升,并逐步树立古镇自己的品牌形象,进而促进旅游发展,并为古镇保护提供资金支持。

五、古镇保护与开发实践中的几点思考

在我国,虽然不乏成功的古镇保护开发案例,如周庄,南浔,木渎等,但是由于各地实际情况各不相同,廿八都的开发保护并无现成的经验可以直接套用。在廿八都古镇保护与开发的具体实践中,通过摸索、总结,形成如下几点思考:

1.古镇保护与开发项目的实施,为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平台,不仅为当地的居民开辟了财路,同时也使当地居民对古镇资源的价值以及如何利用资源有了新的认识。在古镇的保护和开发利用中,古镇居民确确实实得到了实惠,这是最令人欣慰

的。

2.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古镇居民是古镇最重要的文化元素之一,必须让居民参与到古镇保护的行动中来。居民作为古镇发展的主体,应该是保护规划实施的执行者,同时也是最终受益者。

八下历史总结范文第5篇

关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这一内容,课程标准的要求是:简述九一八事变的史实,认识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妄图的重要步骤,是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了解日本军国主义者的侵略本质,明确了解这场战争的性质。结合《义勇军进行曲》产生的历史背景,说出作品所反映的时代主题。了解西安事变发生和解决的过程,简要评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作用。笔者多渠道收集有关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历史资料,通过声、像等材料直观、全面地了解历史发展的原貌。通过大量教学情境创设、主题探究,以国歌为主线,促进学生的历史学习。

【片段一】创设历史情境,提升教学设计有效性

为了引发师生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我在《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导入环节,播放歌曲《义勇军进行曲》视频资料,要求学生阅读课本第87页,阅读第1、2自然段思考该作品:(1)作者是谁?(2)猜测该作品在什么历史背景下创作出来的?从而在聆听与思考中走进历史情境。从教学设计意图看:一是营造课堂教学氛围,二是歌词可以突出课题主题“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从课堂实施来看,大多学生在聆听与阅读的过程中思绪会自觉飞到那段不容忘却的历史当中,这说明学生的思维以及情绪在潜移默化中走进历史学习状态。也就是说,通过《义勇军进行曲》视频创设情境导入教学是成功的。

在讲述“西安事变”这一内容时,为了体现课程标准“了解西安事变发生和解决的过程,简要评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作用”的内容要求,教师播放《西安事变》视频资料,让学生在形象真实的影像资料历史情境中感知历史。从教学设计意图看:一是让学生了解中共为什么要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是什么?二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从影像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培养学生在错综复杂的历史环境下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从课堂实施来看,学生小组合作,讨论热烈,学生感受到了张学良、杨虎城强烈、浓厚的爱国情怀,对国家、民族的责任心,从而形成民族大义重于一切、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认识中国共产党人的博襟。

【片段二】重视过渡巧妙自然,提升教学设计有效性

过渡在教学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学设计当然也要重视这一教学细节,这时候就必须发扬教师的主导功能。从教学设计的构思与实践看,引导过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用事例说明,自然过渡到下一个环节;第二,及时总结学生反馈,根据学生理解,表述提出问题,进而自然过渡到下一个环节教学,引导过渡确实能考验教师对教材内容、课堂教学机智的驾驭能力。

在《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一课教学中,在课堂小结、拓展延伸时,教师拓展延伸:时光飞逝,这场战争的硝烟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可这段历史却给我们留下了深远的影响……随即出示一些图片,请谈谈你的看法。

课堂上学生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各小组代表发言。从课堂反映来看,学生表达可以概括为:勿忘国耻,以史为鉴,反对战争,爱好和平,增强国力。从教学设计来看,这一环节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师寄语: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升华情感。

【片段三】发挥音乐的历史功能,突出课题《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好了,以上就是小编整理的“八下历史总结(精选5篇)”详细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来源:360范文网 http://www.360fanwen.Com)文章共字

菁英职教网文章归档 教育资讯 留学攻略 七品教育网站地图xml
288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