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团队的管理(精选5篇)

| 婕音

推荐文章

菁英职教网 培训啦 留求艺

科研团队的管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校;科研团队;绩效管理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国家越来越重视建设创新型社会,越来越重视国家科研能力的提升,而作为主要创新平台和科研基地的高等院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国家的创新水平、甚至是综合实力。而一个高校的科研水平和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则要受到高校科研团队的影响,因此不少高校纷纷组建了自己的科研团队,很多优秀的科研团队更是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成果,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做出来贡献。但从总体上来说,我国高校科研团队的建设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科研团队的绩效还不令人满意,如何充分发挥团队所有成员的作用,促进高校科研团队的快速发展已逐渐成为科研团队建设的重中之重。

1高校科研团队的定义

“团队”理论是在20世纪70年代日本的“质量管理小组”管理风行后才逐步建立起来的,而关于“团队”的内涵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理解。乔恩?R?卡曾巴赫把团队定义为有互补技能、愿意为了共同目标而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正式群体。斯蒂芬?罗宾斯认为,团队是指一种为了实现某一目标而由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正式群体。

高校科研团队也是就是一种进行科学研究的团队,它是指在高等学校中由有着共同的愿景、技能互补、围绕着共同的科研目标和任务并且拥有团队精神的相互协作的科研人员组成的从事科学研究的群体。一般来说,科研团队的组建是学校为了培育和发展科学研究领域的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吸引人才、凝聚人才,以培养高校科技队伍的创新能力,培养科研工作的核心竞争能力为最终目的的。

2高校科研团队的特点

2.1以重点实验室为依托

一般来说,高校科研团队都是以重点实验室或者研究中心为依托的,例如湖南大学的汽车整车技术研究团队就是以汽车车身先进设计制造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依托的。

2.2研究方向多为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

由于受到自身科研基础和科研条件的限制,我国高校的科研团队主要集中在生物、化学、物理等基础和应用基础领域。

2.3高校科研团队成员之间比较熟悉

我国高校的科研团队一般是由本校内的科研人员组成的,他们或者本来就属于同—个领域并且已经使用共同的研究方法,或者彼此之间早已比较熟悉,因而能使高校科研团队尽快地对科研目标或共同方法等达成共识,使科研团队缩短成员之间的磨合期,从而能迅速地出成果、创佳绩。

2.4高校科研团队以优秀中青年科学家为学术带头人和骨干

一般来说高校科研团队都是以国内优秀的中青年科学家为带头人或者骨干,并且有3-5名核心成员,他们有着合理的专业结构和年龄结构,使得科研团队成员间能够优势互补,更好地完成科研任务。

3高校科研团队绩效管理

一个好的绩效管理体系对于提升高校科研团队的绩效水平和科研能力至关重要,也是团队健康良好运行必不可少的部分。建立高校科研团队的绩效管理体系,其目的是通过对科研团队进行绩效指导、考核、奖励和发展等一系列的活动来提高团队的绩效管理水平,从而提高高校科研团队的科研能力和水平。一个完整的绩效管理体系包括:设定绩效目标、制定绩效计划、记录团队成员的绩效表现、绩效考评、绩效考核结果的反馈及合理运用等内容,可以简单地表述为绩效计划、绩效实施、绩效考核、绩效反馈四个部分。

3.1绩效计划

绩效计划就是设定科研团队的目标和工作计划,通过目标设计来界定科研绩效,对于高校科研团队来说的话绩效计划的设计可以是一个全员参与和讨论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可以将每一个科研人员的个人目标和科研团队的总体目标结合起来。这其中最重要的是要明确科研团队的总体目标,并把科研团队的目标进行分解,分解到每一个团队成员的实际工作和研究中,并由全体科研团队成员进行相互的敦促。

3.2绩效计划的实施

高校科研团队在制定绩效计划以后,接下来最重要的是要对绩效计划进行实施,科研团队的绩效计划其实质就是科研计划,如何制定和实施科研计划这是对高校科研团队进行绩效管理的基础,高校科研团队可以根据团队的实际情况,承担的各类资助项目等进行设计,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科研计划也应该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它应该随着科研工作的开展要进行不断的调整和变更,以使绩效计划能够趋于完善。

3.3绩效考核

(1)明确考核主体和客体。在这里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在对高校科研团队进行考核时,仅仅是对团队中的单个成员进行考核而忽视了团队总体层面的考核,或者仅仅重视团队的绩效而忽视团队成员中成员间的差别。因此高校科研团队在进行绩效考核的时候一方面要考虑科研团队的整体绩效,又要考虑作为个体的团队成员的绩效。

(2)明确高校科研团队绩效考核的依据。要明确科研团队绩效考核的依据最重要的就是要制定科研团队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指标体系要力求全面、量化、操作性强。笔者在阅读相关文献和实际工作高校科技工作中发现,要对高校科研团队的绩效进行考核,其中有五大重要指标必须进行考核,它们分别是:队伍建设、科研项目、科研成果、制度建设和平台建设五个方面。高校科研团队可以从这五个方面来设计相应的考核指标来对科研团队和个人进行绩效考核。

(4)确定高校科研团队绩效考核时间。一般来说,对于高校科研团队进行考核应该以科研团队的科研项目周期为基础,根据科研团队的科研项目周期来确定考核时间,也就是每完成一个科研阶段进行一次考核。当然在这其中,也可以进行月度或者季度考核,记录科研团队和团队成员进行考核的所有信息,在过程中进行全程的监控与考核,从而提高科研效率。

3.4绩效反馈

绩效考核完成以后并不代表绩效管理的终结,它还必须对团队成员绩效情况、考核结果反馈改科研团队成员,使得被考核者认识自己的不足和需要加强与改进的地方,并重新制定自己的发展与科研规划,从而提高团队成员的科研效率。

一般来说绩效反馈有助于被考核者提高工作技能和改进工作绩效,也有助于有针对性地制定绩效改进计划。完成对绩效考核结果的反馈以后,绩效管理工作也还需要继续,因为这个时候绩效管理并没有对绩效考核结果进行运用,考核好的成员与考核不好的成员如果最后的结果都是一样的话,那么整个绩效考核都是失败的,因此这个时候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工作是对绩效考核结果进行合理应用。

一方面要根据绩效考核的结果制定合理的奖惩方案,使得绩效考核的结果能够得到强化的作用,奖励考核成绩好的团队成员,处罚考核成绩差的成员;另一方面要根据考核的结果重新制定科研团队成员的发展计划和科研计划,甚至可以重新考虑科研团队成员的人选。

总之,高校科研团队对于提升高校的科研能力和综合实力意义重大,但是高校科研团队由于其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性,我们在高校科研团队进行绩效管理时不能全盘的运用与企业中对工作团队进行绩效管理的办法,在对高校科研团队进行绩效管理时应该更加注重团队所有成员的参与,注重设计出科学合理的科研团队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尚水利.团队精神[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1.

[2]尼基?海斯.成功的团队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3]陈春花,杨映珊.基于团队运作模式的科研管理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2,(4).

科研团队的管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标杆管理; 创新团队; 评价体系; 差距分析; 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 c93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3)01-0046-01

1科研创新团队成效表现与问题分析

近年来,国内大多数科研院所以其长远发展为重点,以优势学科为载体,培养了一批学科带头人及创新群体,围绕领域和学科发展组建了一批创新团队。但科技创新团队建设起步较晚,缺乏成熟的创新团队建设经验,缺乏系统的组建、管理与长远发展的模式规范,创新团队建设仍存在问题:一是团队组建与未来发展有待加强和规划,多数创新团队研究目标和方向只从当前学术发展出发,团队学科战略规划不清晰,没有对团队未来发展进行系统的筹划,个别团队在考核完之后就分道扬镳,已有的研究结果搁置不前,造成研究经费和研究资源的浪费;二是团队结构、素质和规模有待完善和提高,多数创新团队缺乏能攻关难题、协调问题的学科带头人和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人才引领和发展过程中存在断层;三是团队管理机制有待加强,多数创新团队自有一套执行申报、评审、拨款、考核的管理制度,但倾向于对项目、经费的管理,缺乏对团队及成员更针对性更人性化的评估、激励措施和潜能开发机制。

究其根源,主要是创新团队缺乏成熟的团队管理模式,团队建设缺乏规范,仅仅从现实的需求出发组建团队,却没有从理论的角度进行思考,没有依靠科学的方式、方法对团队进行目标定位、开展绩效评估、实施管理规范,不懂得借鉴完善的模式、效仿成功的经验去构建有特色、遵循客观规律的最佳创新团队。

2科研创新团队绩效评估模式

2.1科研创新团队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科研创新团队是以目标实现为结果,以战略实施为走向,以关键成功要素为杠杆,以关键绩效指标为基准,通过目标、战略、关键要素、绩效指标的相互影响与统一来实现创新团队的发展。在创新团队战略管理的基础上,将其团队发展目标按照创新团队产出情况、社会影响状况、可持续发展能力状况、内部运营状况4个方面分解为影响创新团队的关键成功要素,并通过关键绩效指标的筛选,确定最终的关键绩效指标体系。

(1)创新团队产出是对团队绩效管理的检验,创新团队科技产出、经济效益和人才培养,这三者可以全面反映创新团队整体绩效水平,直观显出由绩效管理所带来的产出效果。(2)创新团队社会影响是反映创新团队绩效产出的本质表现,创新团队学术影响、创新影响和人才培养认知度可以反映创新团队发展对社会的直接或间接影响。(3)创新团队绩效管理目标的合理性、有效性和协调性是通过团队的可持续发展水平体现的,从创新团队的战略发展、贡献程度、成长程度和研发创新能力评估。(4)创新团队内部运营管理影响团队发展的水平和产出,通过创新团队负责人的管理与方向确定、创新团队组成、运行、文化等条件进行评价考核。

2.2科研创新团队绩效评价算法。创新团队管理中,其目标和控制的界限带有模糊性,因此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科研创新团队进行评价。确定好评价指标体系后,建立科研创新团队的绩效评价集,其中定量的评价指标,可根据“标杆管理”的方法,针对科研院所创新团队进行排序,依据数据值的大小设立优、良、一般、较差、很差代表5个评估区间,通过评价定量标准[v85%,],[v70%,v85%],[v70%,v50%],[v25%,v50%], [v1%,v25%](v1%、v25%、v50%、v70%、v85%、v99%表示的是组内排名在1%、25%、50%、70%、85%和99%的创新团队实际绩效水平)对团队的实际值进行衡量;对于定性指标,可采用专家评价法,依据创新团队的整体表现情况,用优、良、一般、差定性地对指标进行评价。在确定指标集的模糊权重向量和评价集后,就要逐个对被评事物从指标集上进行量化,组织专家对受评对象按评价指标进行模糊评判,依据优、良、一般、较差、很差5个等级分别对应为5、4、3、2、1分,得到评价对象的模糊综合评价矩阵。最后求出创新团队绩效评估综合评价值后,找出相应的等级评语,确定某一创新团队的绩效等级值,实现对其绩效

平的评价。

3科研创新团队标杆选择及对标分析

3.1标杆对象的选择及差距识别。创新团队标杆对象的选择依据两个方面,一是与有着相同市场的团队在服务和工作流程等方面的绩效进行比较,直接面对竞争者,即竞争标杆管理,具体可根据创新团队的业务性质在自身业务领域内选择对标团队,可分为软科学类、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等几方面。二是以行业领先团队或者某些团队的优秀职能操作为基准的标杆管理,即职能标杆管理,具体可从所有创新团队中选择优秀的或者在团队发展某方面表现卓越的作为对标团队。

选定标杆类型和对象后,就需要根据团队的发展目标与结果选择相应的参照标杆。对于评价结果为很差与较差等级的创新团队,因为与优秀创新团队的差距巨大,可以将科研院所创新团队的平均值作为参照标杆,减少团队改善的难度,提高团队绩效提升的可操作性;对于评价结果为一般等级的创新团队,可将科研院所创新团队良好等级的平均值或者良好级别的典型团队作为参照标杆;对于评价结果为良好等级的创新团队,可将科研院所创新团队优秀等级的平均值或者优秀等级的典型团队作为参照标杆。

3.2创新团队与标杆团队的差距分析。创新团队绩效的评价是由创新团队产出状况、社会影响力、可持续发展状况内部运营状况4个方面共同决定,任何一部分出现不平衡发展,都会影响团队绩效判断的最终效果。应用雷达图从产出、社会影响、可持续发展和内部运营四环节进行评价结果分析,通过与创新团队绩效等级对应的区间比较,可发现创新团队管理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发现主要问题后,应用因果分析图分析影响科研创新团队绩效的各影响要素,然后通过层层分析找出影响各主要因素的子因素,再进一步的对各子因素进行细化,从而可以找出可能的影响原因。如此分析下去,创新团队绩效水平与标杆团队绩效差距的主要因素、各影响子因素及其关系通过图明确地表示出来,通过比对影响差距的各因素可有效查出差距的根源,为后续提升管理绩效和运营水平奠定依据。

4提高科研创新团队绩效的实施策略

4.1优化创新团队内部运营结构和水平。完善团队负责人的遴选和培养,建立结构合理的科研创新团队,在加强以人为本文化建设的同时,完善创新团队运行管理制度,促进团队充分发挥才智,推动科研工作顺利发展。

4.2提升团队可持续发展能力与水平。根据科研院所现阶段的科研政策与目标,实施创新团队目标管理,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来监测,并重点加强研究特色建设,在形成团队发展特色的同时,推动创新的迸发。

4.3提高团队的社会影响力。具体要提高创新团队的学术水平、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力度,在科研人才凝聚创新的同时,推进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及为社会服务的能力。

4.4提高团队的产出水平。要加大对科研创新的资金投入和软硬环境建设投入,按照团队不同的建设内容和目标开展团队投资项目建设,构建团队学科平台、实验室和产学研合作基地,并给予足够的人员费用,在提升团队产出的同时,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 冯墨.标杆管理[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4.

[2] 梅晓文,梁晓翠,农艳等.hr标杆管理[m].复旦大学出版社.

科研团队的管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组织理论 大学生创业团队 科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6-0052-05

[作者简介]王飞,南京工业大学环境学院团委书记(江苏南京211816)

创业教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教育的“第三本护照”,创业活动对于增强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缓解就业压力,推进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党的十报告强调,要“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目前,江苏省90%以上的高校开设了创业教育课程,30%的高校建立了大学生创业科技园和科技成果孵化基地。创业是一项包含技术、资源、营销等综合因素在内的复杂社会活动。大学生由于社会经验、专业技能、经营技巧等方面能力有限,很难通过一己之力创业成功。因此,寻找合适的创业伙伴,组成团队共同创业已成为大学生创业的主要方式。

大学生创业团队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大学生为了共同的创业目标开展创业活动的群体。在团队创业过程中,团队成员由于个体差异,在思想观念、情感沟通、行为方式等方面难免会出现分歧,产生冲突与矛盾。随着我国政府对大学生创业贷款、项目扶持等力度的加大,大学生在资金与资源方面的创业矛盾将会逐步得到缓解,而大学生创业团队自身的管理问题则日益凸显,并成为大学生创业难以逾越的鸿沟。新东方教育集团执行总裁陈向东曾与大家分享创业经验:“成功来自团队,没有完美的个人,但有完美的团队。”如果创业团队能够理智面对冲突、妥善处理冲突、合力预防冲突,那么创业活动就能有序开展;如果放任冲突或处理不当,那么就有可能激化冲突,最终导致团队分崩离析、创业失败。运用组织管理理论中关于组织冲突等相关理论,能够指导大学生创业团队有效管理组织冲突,促进创业团队有序发展。

一、大学生创业案例调研

我们对南京工业大学大学生创业园中的30家企业以及创业孵化园中的15家企业负责人进行调研。结果显示,其中以团队方式进行创业的为100%,大学生完全占股的为80%。据调查统计,在我校大学生创业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里,团队管理矛盾占25%。同时,我们发现,大部分创业团队管理者在管理团队的过程中主要依据的是以往学生干部的经验以及失败的教训,极少有团队管理者会通过学习组织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理论来管理团队。通过调研,我们选取两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创业案例作为本文例证。

典型案例一:

2009年5月,南京工业大学06级学生金某参与创办南京壹点绿色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该公司前期主要开展复印、喷绘、横幅等业务。金某参与创业不到一年时间,由于创业团队核心人物缺乏管理能力,难以服众,团队瓦解,创业活动停滞。金某接管公司重新组建团队继续创业,但由于传统复印行业利润较低,团队成员对公司发展意见不一,有人认为公司没有经济前景就离开了团队,一年后,团队瓦解。经历两次创业失败后,金某吸取教训,开始考虑拓展公司业务。在又一次招募团队成员后,公司将业务逐步推广至框架广告、户外媒体广告、校园社区活动承办等,终于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目前,公司运营良好。

典型案例二:

2013年1月,南京工业大学08级学生李某创办南京物格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主要通过网络直销的方式销售具有原创设计的创意T恤,赢得年轻人的喜爱。李某曾是该校创业协会的会长,他的团队刚开始只有4人,现在已有10人。其中有学生物的,有学化学的;有在校生,也有毕业生。李某每两至三天召开一次正式会议,团队成员共同商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在该公司租用的办公室墙上,贴着一张有一面墙大小的白板纸,上面写满了每次开会时团队成员的讨论意见。李某坦言:“现在我们之间的意见分歧是团队所有问题的全部,我每天都在想着如何让大家达成共识……如果实在没办法,那就一起出去聚餐。然后,大家就会认识到其实都是为了公司好,问题也就容易解决了。”目前,该公司日销商品逾百件,运营良好。

二、大学生创业团队中的冲突表现

“冲突就是感知到的矛盾的差异导致某种形式的干预或对立”。冲突的类型主要有任务型冲突、关系型冲突、过程型冲突。在大学生创业团队中,冲突就是团队成员之间能够感知的对立状态。大学生创业团队冲突主要表现为观念冲突、关系冲突、过程冲突。当冲突发生时,往往是各类冲突纠结在一起共同爆发。

1.观念冲突

观念冲突指向人的思想。大学生创业团队成员基于共同的创业愿景走到一起,团队成员具有热忱的创业激情和美好的创业理想。但创业的过程永远伴随着机遇与风险,面对同一个挑战,由于团队成员的价值观不同,看待问题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也会不同,从而产生价值观念的摩擦与碰撞,从而引发冲突。案例一中金某的团队第二次瓦解主要是由观念冲突引发。团队成员对创业前景判断不一,最终导致团队解散。

2.关系冲突

关系冲突指向人的情感。大学生创业团队中的关系冲突首先表现为结构关系冲突。作为团队,成员之间一定会形成一定的结构关系。通过设置合理的团队结构,可以使团队成员明确分工,确定职责。在团队中,团队成员之间不可能有绝对的权力平等,总会存在上下职级关系。而大学生群体崇尚个性与自由,对于秩序与职级具有天然的叛逆性。大学生的这种性格特点不利于结构关系的稳定。其次表现为经济关系冲突。团队成员的工资报酬及每个人对报酬的看法并不一致。有人关注长期的收益,有人看重短期的收入,每个人对报酬的心理预期也不一样。这些都容易引发经济利益方面的冲突,最后表现为情感关系冲突。团队成员间的亲疏远近关系如果处理不当,会引发冲突。案例一中金某团队的第一次瓦解主要是由关系冲突引发的。在这个创业团队中,团队管理者没有能够处理好与团队成员的关系,逐渐失去了大家的信赖与拥护,导致团队人心涣散,创业失败。

3.过程冲突

过程冲突指向人的行为。过程冲突主要表现为团队成员在处理具体事务过程中发生的冲突,体现出团队成员不同的处理方式与行为习惯。比如,对产品的推销方式、某笔资金的具体运用、某项资源的联系运作等,团队成员会有不同的处理方式。在这些过程中,难免会产生冲突与矛盾。案例二中的冲突主要体现为过程冲突。李某团队成员由于所学专业不同,对问题的处理方式也不同。如果这种分歧能够得到正确的引导,发展为良性的讨论、思辨,那么就能够促进团队的发展;反之,则会影响团队成员之前的关系,影响创业活动的开展。

三、大学生创业团队中冲突的成因及影响

1.冲突存在的客观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中,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同时,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冲突理论的人际关系观点认为,“对于所有群体和组织来说,冲突都是与生俱来的”。在大学生团队创业过程中,矛盾与冲突是客观存在的。“人的本质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创业团队中的成员要受到各种社会关系的制约。同时,大学生正处于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各项生理机能成熟,引发的心理问题层出不穷,心理发展与生理发育的节奏不同步,使得缺乏社会阅历和生活经验的大学生,难以应对突如其来的问题,陷于焦虑状态”。创业成员心理与生理发展的不同步、创业愿景与创业实际的不一致,必然使得大学生创业团队在创业过程中产生冲突并引发矛盾。

2.冲突产生的原因

在大学生创业团队建设过程中,组织冲突主要源于组织结构、信息沟通、个体差异等问题。(1)组织结构问题。在组织结构中,含糊不清的地位关系会引起冲突。大学生团队创业初期,团队成员往往一人身兼数职,采购、财务、公关、销售等各项职责集中在一人或几人身上,成员之间角色定位不够清晰。大学生创业团队成员主要是同学、朋友或亲戚,维系彼此之间关系的主要是亲情、友情,而不是规范的组织结构体系。大学生群体对自由的向往、对自我个性的追求也会导致组织结构的松散零乱。如案例一中,团队成员认为管理者能力不强,不愿服从管理,最终导致团队解散,创业失败。(2)信息沟通问题。信息沟通是当前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交往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虚拟世界里微博、微信上的热火朝天,与现实世界中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人际关系僵化等现象形成巨大的反差。“信息沟通的媒体不仅包括语言、文书化了的指示和报告等,还包括印象、姿态、不表态等一切行为”。在大学生团队创业过程中,如果信息沟通不畅,会影响整个团队的决策,引发团队成员之间的矛盾。如果案例一中第一个团队管理者能够与团队成员多沟通,多听听大家的意见,及时调整工作方式,那么,团队也许能够走向良性发展的道路。(3)个体差异问题。在团队创业过程中,团队成员的个体差异主要是认识差异与专业化差异。团队成员来自不同的家庭环境,具有不同的思想观念与价值判断,对创业行为的认识存在差异。同时,由于团队成员受教育程度与所学专业不同,在创业过程中的专业化程度也存在差异,这些个体差异都会引发组织冲突。“从根本上看,冲突是和差异联系在一起的”。如案例二中的团队冲突主要源于个体差异问题。

3.冲突的影响

冲突是客观存在的,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冲突也有积极性冲突与消极性冲突之分。冲突对组织既有积极影响,又有消极影响。积极性冲突能够成为组织变革与发展的动力,能够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使团队成员在相互碰撞、相互合作中进发智慧的火花,推动创业活动走向有序发展;消极性冲突破坏团队的稳定,阻碍团队的发展,激化团队成员之间的矛盾,最终会导致团队解散,创业活动失败。团队中适度的观念冲突、过程冲突是积极性冲突,能够对团队创业产生积极影响;而关系冲突则大多表现为消极性冲突,如果团队管理者不采取措施,会对团队发展产生消极影响。如案例一中第一个创业团队主要因关系冲突而解散;第二个团队主要因观念冲突较为严重,而团队成员缺乏创业经验,难以通过业务拓展等方式化解矛盾,最终导致创业失败。

在管理大学生创业团队过程中,要保持一定程度的积极性冲突,抑制消极性冲突。组织管理学中相互作用观点认为,要“鼓励管理者维持一种冲突的最低程度,这能够使群体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善于自我批评和不断创新”。在大学生团队创业过程中,针对创业理念与具体的创业问题,团队成员之间需要维持适度的探讨、论辩,甚至是争执,这样能够促进团队成员对创业行为的不断思考、不断创新,在更多的选择中寻找最佳方案,沿着最优化道路迈向成功。如案例二中团队冲突虽时有发生,但团队管理者李某是学生干部出身,自身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能够通过讨论、聚餐等方式加强成员间的沟通,缓和矛盾,将冲突维持在可控的水平,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公司的不断发展。

四、大学生创业团队冲突管理路径探索

1.组织信息沟通是生命线

“信息沟通是一切组织的生命线”。积极的信息沟通能够缓解组织中的敌对情绪,加深团队成员之间的相互理解,满足团队成员的信息对等需求,营造团队和谐融洽的创业氛围。

首先要完善信息沟通媒介。大学生创业团队要建立畅通的信息沟通平台,为团队成员提供各种机会传递信息。团队管理者要定期召开成员会议,有目的、有计划地公布创业进展情况,总结团队遇到的创业问题,鼓励团队成员共同参与讨论,激发团队的凝聚力。如案例二中的李某定期召开会议,并将所有人的意见都写在墙上,使得每个人的想法都得到尊重,同时,这样的方式有利于成员思维碰撞,寻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除正式会议、书面文件外,团队成员要能充分运用非语言媒介进行沟通,如说话语气、面部表情、身体姿态等,使得信息沟通更具情感性,信息传递更全面。随着当代社会节奏加快、网络媒体的不断发展,创业团队还要能及时占领新媒体阵地,利用团队网站、QQ群、飞信群、微博等进行沟通,提高信息传递效率。我们所调研的每个创业团队都有自己的“群”。

其次要加强非正式信息的管理。非正式信息俗称小道消息,是相对于正式报告、指令、汇报、文件等信息而言的,通常是团队成员在私下聊天、谈话时传播的。与正式信息权威性、规范性特点相比,非正式信息具有私密性与广泛性,传播迅速,带有主观情绪。“任何精雕细琢的组织设计也不能完全满足组织信息沟通的全部需要,还必须用非正式信息沟通予以补充”。虚假的小道消息会影响正式消息的权威性,恶化团队冲突。创业团队管理者要充分把握流传于团队中的非正式消息,对错误消息及时更正,使正式消息与非正式消息互为补充。

再次要建设信息反馈机制。创业团队不仅要重视从上到下的沟通,还要注意从下到上的沟通以及横向沟通。一项指令信息不能只是发送者完就了事,还要了解信息接受者的接受情况,把握接受者对信息的理解程度与接受态度,在信息发送者与接受者之间架起双向互动的桥梁,使信息传递更为有效,成为完成创业任务的有效载体。如案例一中第一个团队的管理者与团队成员缺乏沟通,进而误会加深,矛盾加剧,创业失败。

2.组织结构设计是“防火墙”

组织结构包括组织静态结构与组织动态结构。组织中各部门的构成与各部门之间的关系是静态结构。组织由各部门构成,但归根结底由人组成,组织中各部门成员之间的关系形成组织动态结构。组织静态结构约束组织成员行为,组织动态结构影响组织结构构成。静态的组织结构图与动态的人际关系网共同构成组织的结构。稳定有序的组织结构能够规范组织成员的行为,通过组织结构设计能够有效避免组织成员在人际关系方面的消极性冲突。

传统的组织结构主要有简单结构、科层结构、矩阵结构等类型,团队结构、虚拟组织、无边界组织则是近年来更具竞争力的结构设计探索。常见的团队结构有问题解决型、自我管理型、跨职能型和虚拟团队等。大学生创业团队主要有简单结构和自我管理型团队结构两种类型。

简单结构的部门化程度与正规化程度较低,“是一种‘扁平式’组织结构形式,通常仅有两三层垂直层级,员工结构比较松散,决策权力集中在一个人身上”。简单结构的大学生创业团队层级清晰、责任明确,有利于团队核心人物的形成。但容易导致一人专断,信息沟通渠道单一,降低团队成员的积极性。据调查,创业者一般在创业成功初期开始选用简单结构的组织形式,并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逐步过渡到科层结构。案例一中金某经历了两次团队失败,有了一定的创业经验积累,现在的团队采用的是简单结构的组织形式。自我管理型团队结构更适合大学生创业初期的团队结构需求,符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自我管理型团队是由若干个员工组成,团队成员的职责包括“计划和安排工作内容、分配工作任务、一起控制工作节奏、做出运营决策、采取行动解决问题、跟供应商和客户合作等”。团队成员互相合作,共同参与创业活动中的生产、策划、运营、销售等环节,工作相关度高,相互依存性强。这种结构形式有利予增进团队成员间的交流沟通,提高每个人的积极性,增强团队凝聚力。但自我管理型团队结构也存在职权模糊、责任不清的弊病。在团队成员共同参与、共同管理团队工作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提高团队专业化程度,明确职责分工,避免相互扯皮的现象。随着团队规模的扩大,创业活动的稳定,创业团队要逐步吸取科层结构、矩阵结构的优势,完成组织变革与发展。案例一的前两个团队和案例二的创业团队都是采用自我管理型团队结构。特别是在案例二中李某的团队成员分工明确,对创业过程中的问题共同商议解决。

3.组织文化构建是主渠道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人民的精神家园;对于一个组织而言,文化影响着组织成员的思想观念与行为方式,影响组织的生产运营效率,最终影响组织的生存与发展。党的十报告强调:要“提高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组织文化是整个文化领域的微观单位。组织文化包括组织环境、组织制度、组织精神三个层面。

组织环境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环境。大学生创业团队的物质环境包括团队的办公场所、团队的Logo标志等。良好的办公环境能够使人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并会将这种情绪带到工作、生活中去。大学生团队创业初期,办公场地一般通过租赁或借用的方式获取,条件比较简陋。团队管理者要充分重视良好办公环境的营造,在有限的条件下,合理规划办公布局,避免团队成员因恶劣的环境影响情绪、发生冲突。在我校创业孵化园的各家企业“各显神通”,有的在办公室玻璃隔断上挂上了素雅的窗帘;有的购置了色彩明亮的沙发;有的在办公桌上放上别致的台灯,都让人眼前一亮,感受到集体的归属感。团队的Logo标志是团队成员创新创业精神的凝结,是团队产品的标志,也是团队形象的集中体现,在创业的各个环节都要用到。Logo标志能使团队成员产生归属感,增强凝聚力。团队管理者要精心设计团队标志,增强团队成员对所在团队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加强团队成员的团结合作。我们所调研的所有企业都在创业初期设计出了自己的团队Logo。

科研团队的管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科技创新团队 管理模式 建议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9(a)-0166-02

科技创新团队对创新发挥的作用日渐重要,并且科技工作要实现可持续地创新、发展,需要优秀的人才队伍和优秀人才群体;同时这也是现代科技发展趋向综合化和整体化的需要,学科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对于高校而言,其基本职能播、高薪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科技成果转化、衍生企业和企业技术服务与咨询等决定了高校在国家科技创新体重中占据重要的地位,高校具有知识生产、知识传多功能,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在学科高度综合、交叉、渗透的情境下,科研人员不仅需要独立思考和研究,而且需要团队攻关。团队的组成、职责分工以及相互之间的沟通等影响学校在协同基础上的创新能力的提升。因此本文提出研究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与发展有着十分必要的意义[1]。

1 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的现状

我国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的组建和运行主要依托于重点学科和科研基地,根据科研攻关内容和科研的发展需要,创新团队具有多种不同的组建模式,既有由相同学科人员组成的团队,也有由跨校联合的团队;既有研究方向和研究人员相对稳定,具有持续申请项目能力的团队,也有以课题和任务为导向的流动性团队。

不管因何种方式组建的科技创新团队,存在于目前高校这样的整体系统中,团队从组建初衷、到后期发展,甚至于最后解散在整的沟通、激励发展过程都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并且对今后的发展也存在诸多的制约发展因素,其中主要存在共性问题:一是科研项目数量多但个头小;二是研究方向全但比较分散,表现在高校承接大项目竞争力不强;三是科研队伍结构不合理,知名学者领衔实力强的研究团队少,而一位教授带几个研究生的模式多;四是现有人事聘用、职称竞升、科研绩效评估等政策大多导向单干,使团队缺乏凝聚力[2]。

2 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的管理模式

根据走访和对一些国内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的调研结果看,存在于高校科技创新团队从团队的组成规模、组织结构、人员构成以及组织结构分析主要分为三种:项目型科技创新团队、学科型科技创新团队和复合型科技创新团队。

2.1 项目型科技创新团队

项目型科技创新团队主要针对原创性较强的基础科学研究团队,以申报某个具体的科研项目而组成;团队规模较小,一般在10人左右,以老师带学生方式为主,申报具体的项目,开展基础性原创性的创新研究;或是为申请一些较为重大的科研项目,相近研究方向的老师相互合作,从事基础原创性的科研活动。该类型的创新团队管理模式较为简单,没有具体的组织结构,相互开展的合作没有严格的权利约束关系,人员较少,团队合作时间一般以所申请的项目起止时间为准,以课题负责人为主要核心人,围绕项目开展基础性原始创新研究,没有固定的管理组织机构,没有条约性的管理规章制度,成员之间沟通以项目进展需要进行随机性的沟通。一般情况,该类型的创新团队成员之间关系以所申请的项目维系,项目结束,团队也会随之结束。

2.2 学科型创新团队

学科型创新团队是以学科建设与创新为中心目标,一般是通过高校某一个特色学科为主体,通过科学研究与学科人才培养来提高、带动若干个小的分学科共同发展,促进特色学科发展,促进高校整体学术水平的发展;或是针对具体的学术方向和科学技术问题,以高校教师为主题,由若干技能互补、愿意为共同的目的相互承担责任的专业人员组成群体。

学科型创新团队的人员来自不同的研究领域,有学术带头人为核心,吸收一些高层次的人才,形成合力,开展一系列的创新性的研究工作,且按照学科建设的目标,完成一系列的指标要求,产出一批优秀的成果,服务社会经济建设。学科型创新团队主要围绕具体的学术方向和科学技术问题进行研究,由学术带头人负责整个团队的学术方向,指导骨干老师,争取科研项目,辅助青年人才快速成长。在“学科带头人+团队成员”的基础上,按照“学科大团队+方向小团队”的模式,组建了以优秀学科带头人为核心,以各方带头人及优秀高水平人才为骨干,以青年教师,博士后和研究生以及兼职教授为重要力量的学科创新团队。同时建成了以各研究方向带头人为核心,研究人员为骨干的学科方向团队[3]。

就目前而言,学科型创新团队目前也是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发展较为活跃的创新群体,一方面促进了高校学科的建设发展;另一方面产生了一批优秀的科研成果,培养出了一批高水平人才,使团队整体在研究领域内占有一定的学术地位,使科学研究得到国内认可,站到国际前沿。

2.3 复合型创新团队

复合型科技创新团队既肩负学科建设的任务又肩负科学研究的任务,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或国际学术前沿或创新领域的重大项目,需要组织科技攻关解决科学问题组建而成。团队组建的总体目标是以解决国民经济重大需求为主,取得原始新成果的自主知识产权,同时发表和产出一些有影响力的科研成果。团队成员具有不同的学科背景,基本上是来自校内或校外的相关的优势学科的优势研究个人或团体共同组成;以学术带头人或领军人才为负责人,建设年龄层次合理的科研梯队,开展广泛的学术交流,同时以培养科研后备人才为己任。

复合型科技创新团一般以重点实验室或科研中心形式促在,有明确的组织管理结构,成立了专门的项目管理办公室,以领军人才或项目首席科学家为核心或负责人,带领一支年龄层次合理、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高层次人才队伍,在有规定性的管理制度下进行重大项目或学术前沿课题的研究,开展定期的研究进展汇报,有一定的考评奖惩机制[4]。

复合型科技创新团队在发展过程既促进了高校学科建设的跨越式发展,同时也成为高校的科研成果产出和人才培养的基地。并且随着团队的发展,不断为后续发展制定发展规划与目标,形成良性循环。目前高校也越来鼓励这种模式的科研创新团队,具有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前途。

3 三种类型管理模式特点比较

以上叙述了高校目前存的科技创新团队的三种管理模式,从宏观角度,三种不同类型管理的模式在依托平台、完成的目标任务两方面各具特点;从围观角度而言,三种类型的团队在团队规模、组织结构、管理机制、发展周期等方面也各具特点。

(1)宏观层面。项目型科技创新团队的依托平台来自于申报的科研项目,目标任务是在项目期限内完成项目的指标,实现某一科研的创新;学科型科技创新团队的依托平台源自于高校某个重点或优势学科,围绕该学科建设,开展科技创新,完善学科布局,促进人才培养;复合型科技创新团队的依托平台是重点实验室或科研中心,围绕国民经济重大需求或学术前沿,组织跨学科的研究人员开展科研创新,促进成果转化,服务经济建设,成为国家科研和人才培养的基地。

(2)微观层面。三种类型的科技创新团队相同之处在于:①有明确的目标;②具有合理的人员构成,在核心人物的领导下完成科研创新任务。三种类型的科技创新在自身建设发展过程中也有各自的特点:①组织结构不同。项目型科技创新团队没有明确的组织结构,团队成员依据项目情况临时组合而成;学科型创新团队和复合型创新团队有明确的组织结构。由学术带头人为领衔,组织不同研究方向的学术骨干,组成各个小的研究团队,根据总体完成目标的需要,及时跟踪进度,开展科研创新。②规模不同。项目型规模较小,一般在10人左右,是相近研究方向的人员组成或某一课题组,老师带学生组成;学科型和复合型规模相近,人数较项目型多,但不固定,有一定的流动性。③生命周期不同。项目型和学科型创新团队一般依据项目和学科建设任务期而定,当项目或建设期结束,团队也随之结束,而复合型创新团队的生命周期较前两者不一样,复合型创新团队在项目完成或学科建设期任务完成后,可根据国民经济需求和国际学术前沿的发展,继续维持团队的发展,开展各方面的科研创新。

4 国外优秀科技创新团队的管理模式

国外关注科技创新团队的研究早于国内,国外各类科研计划等都在项目实施中采用了科技创新团队进行科研攻关,通过科研技术的原始创新或集成创新来解决一系列技术难题。如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美国科学基金会、澳大利亚科学基金会等。同时这些科技创新团队从市场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到管理能力都进行系统的研究,并建立起来了一套完整的管理模式。根据文献检索发现,国外这些优秀的科技创新团队的管理模式主要如下几方面的特点。

(1)规范的组织结构和完善的管理模式。优秀的科技创新团队建立了一套完整管理运行机制,在团队规模、人员构成、年龄分布、核心任务、文化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科学合理的设计。日本丰田汽车公司是最早使用团队管理的企业之一,从最初的团队到质量管理,经过了长期的探索,再到目现在的科技创新团队,可谓是经典的实例。在该科技创新团队中,有规范的管理规章制度,清晰的组织结构。同样,美国科学基金会旗下的诸多科技创新团队也有完善的管理运行机制,一定程度规范的组织结构和科学的管理机制,对科技创新团队在技术攻关、技术创新等方面起到十分重要保障作用。

(2)明确的科研目标和绩效考核指标。从国外这些优秀的科技创新团队的发展来看,其之所以为大家共识为优秀的,其另外一个因素在与团队有明确的科研创新的目标。美国基金会旗下的“阿波罗登月计划”科技创新团队,在组建团队的开始,就明确告知成员需要完成目标任务,在任务完成的同时,也明确了考核的指标。因此明确的团队目标也是成为优秀科技创新团队的重要因素之一。

(3)多渠道的经费来源。纵观国外这些优秀的科研创新团队,原始创新或集成创新的科技活动有多渠道经费支持,既有企业的自身的研发投入,也有社会慈善经费的支持,还有国家一些经费的资助,这也为团队成员在开展一些科技创新中愿意从事长期基础努力,进行原始创新突破努力起到后勤保障,并为团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经费支持。

(4)开展广泛的对外合作与交流。国外这些优秀的科技创新团队是一支开放行的团队,主动积极与外界开展合作交流,为目标明确的前提下,与外界优秀的研究领域开展交流与合作,合理有效吸收和利用积极的有利因素,带动自身科技创新的发展。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发展众所周知的优秀的科技创新团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对外,开展合作交流,参与竞争,但又在竞争中借鉴和吸收有利因素,补充自身发展不足;对内,明确目标,归法管理机制,鼓励内部成员交叉合作。内外行之有效的手段最终发展成为了优秀的科技创新团队。

5 建议

科技创新团队已经成为科学研究的基本形式,高效的科研团队建设也为人们越来越关注。本人前面详细分析了我国目前高校这三类科技创新团队的管理模式,与国外优秀科技创新团队的管理模式对比,从高校自身宏观方面和科技创新团队自身围观两个方面提出了今后我国高校的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方面的建议[5]。

(1)高校做好宏观布局和设计。结合目前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的发展现状,应根据高校自身优势与特色,从宏观布局上做好顶层设计,合理设计和科技创新团队的发展规模,解决创新的问题,在跨学科、跨部门、跨领域开放发展创新团队的同时,要加强科技创新团队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的研究工作,科学有效地实施科技创新团队的分类管理,多层次,系统地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确保科技创新团队的科学发展,为高校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2)科技创新团队做好微观方面的组织结构、运行机制、绩效考核等方面的管理工作。在科技创新团队内部制定明确的科技创新目标,围绕目标,团队核心任务要善于组织和管理团队,结合自身和外界实际情况,建立行之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和沟通渠道,确保团队成员在明主、公平、和谐的氛围下开展学术民主的科研环境,从制度上和心里上激励成员的工作积极性,更加促进团队整体创新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何铮,蔡兵,顾新.高校创新团队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对策[J].广州:科技管理研究,2008,4:87-89.

[2] 陆萍,曾卫明.高校创新团队建设的管理与对策[J].黑龙江: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8):86-88.

[3] 张越男,魏皓,唐娜,等.学科创新团队构建模式的研究――以海洋科学学科为例[J].北京:教育管理,2012(3):43-45.

科研团队的管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团队研究;综述

1 团队构建研究评述

周鹏飞对高效虚拟团队的构建研究指出虚拟团队是企业实现其战略目标的重要因素,分析了动态竞争环境下的虚拟团队影响因素和虚拟团队分析模型,以及制约团队效能发挥的因素,提出了构建高效虚拟团队的理论和方法[1]?。

柳洲,陈士俊,张颖对跨学科科研团队研究中,从团队内部的学科交叉障碍和外部环境制约因素两方面入手,对跨学科科研团队的建设提出了对策和建议,即营造以人为本、相互关爱的工作氛围、建立科学高效的激励评价机制、加强适合学科交叉的科技管理体制建设[2]?。

柳洲,陈士俊根据我国产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指出应合理设计创新团队的宏观布局,建立跨学科、跨部门、跨地域的开放式科技创新团队。科学实施科技创新团队的分类管理和科学的多层次目标系统管理,建立健全灵活合理的选人用人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3]?。

团队构建是团队发展的前提,它必须依托团队构建原则和机制。目前团队构建是一种建立在高效虚拟、学科交叉、智能互补、思维各异基础上人员的互相配合协助。

2 高层管理团队的研究评述

对高层管理团队研究方面,hambrick和mason(1984)提出了经典的“高层梯队理论”,认为组织的战略选择和绩效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管理背景和特征,所以对高层管理团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团队成员的研究。即:成员传记性与企业业绩、个体特征与企业业绩、领导行为与团队有效性、团队内薪酬差距与企业绩效、高层管理团队的异质性等研究。

王智慧、魏利群对高管团队成员的传记性特征与企业业绩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得出了:现阶段高管团队的平均年龄较高对组织绩效的提高是有利的,年龄的多样化程度与公司绩效之间存在着负相关[4]?。

王瑛、官建成研究发现:企业高层管理者的个体特征与企业的竞争策略及绩效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关性,并且不同的学历在企业战略的选择方面会出现很大的区别[5]?。

吴维库,富萍萍,刘军在以价值观为本的领导行为与团队有效性在中国的实证研究的论文中,提出团队成员角色的明确、智力开发与魅力型领导与团队的有效性存在正向相关关系[6]?。

庞金勇在国外团队理论视角下的高管变更研究综述的论文研究中,从团队特征与高管变更、团队内部忠诚与高管变更、团队内部权力争夺与高管变更、团队外部环境与高管变更四个方面论证了团队理论下的高层变更[7]?。

李超佐,孙贻文在高管团队内薪酬差距影响企业绩效的因素分析方面得出如下结论:(1)企业的多元化程度与高管团队内的薪酬差距成正相关关系;(2)公司规模越大, 高管团队内薪酬差距越大;(3)企业的投资流出比率越大, 高管团队内薪酬差距越大;(4)高管团队人数与薪酬差距之间的相关性不明显, 实证结果既不支持锦标赛理论也不支持行为理论[8]?。

黄宏斌,秦辉,涂少伟在企业高层管理团队研究探讨中指出高层管理团队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包括年龄、教育、任期、职业背景、社会经济地位等。研究表明,人口统计学特征对组织革新、战略、领导者更替以及组织绩效有重要的影响。并且从以下方面:规模大小、年龄、教育水平、任期研究了高层管理团队的异质性[9]?。

张平探讨了高层管理团队的年龄、任期、教育、职业经验、认知等异质性以及不同文化环境对企业绩效、战略的影响, 分析已有研究的局限和提出未来研究的展望,并指出高层管理团队的异质性是指团队成员间人口背景特征以及重要的认知观念、价值观、经验的差异化[10]?。

欧阳慧、曾德明、张运生研究表明团队异质性与公司战略、企业绩效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而这种关系同时受到企业、团队所在社会背景、行业环境的影响[11]?。

3 团队核心竞争力的研究评述

团队的核心竞争力是团队持久发展的关键实力,从什么方面提升团队的核心竞争力是团队研究的关注点。对团队核心竞争力的研究主要是对科技创新型团队的研究。

曾德明、张运生、陈立勇对新技术企业r&d团队研究中指出,高新技术企业的竞争更多的表现为连续、高效、敏捷的,核心能力的竞争。其中,团队的有效治理机制是关键,认为从组织机制、冲突管理机制、激励机制、知识管理机制、产权机制等五个方面9来构建团队治理机制,来提升团队的核心竞争力[12]?。

汪择分别通过八个方面对团队的核心竞争力展开论述,即企业的规范化管理、 资源竞争分析、竞争对手分析、市场竞争分析、无差异竞争、差异化竞争、标杆竞争和人力资源的竞争,进一步指出团队核心竞争力是对手短期内无法模仿的,企业长久拥有的,使企业团队稳定发展的可持续性竞争优势[13]?。

4 虚拟团队的研究评述

虚拟团队往往是动态的,并由具有不同能力、不同文化或教育背景并跨时间、跨地域的人员组成。对虚拟团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虚拟团队的界定、虚拟团队的一般管理策略、虚拟团队的成员管理、虚拟团队的薪酬激励、影响虚拟团队有效性的因素、虚拟团队和传统团队的比较等几个方面做出研究。

lipnack&stamps(1997,2000)提出的,他们将虚拟团队定义为“一个由跨时间、跨空间和跨组织界限,依靠技术,为某个共同目标而相互独立工作的人们所组成的团队”。这个定义强调的是,区别于传统团队,虚拟团队要跨越种种界限,通过网络交流技术联系起来[14]?。janvenpaa对全球虚拟团队定义为“短期的、文化多元的、地域分散并进行电子化沟通的工作群体。”[15]

王重鸣,唐宁玉采用质的研究方法对国内近年来出现的虚拟团队研究进行检索、编码和分析,从研究设计和方法、研究主题和内容的角度对国内的虚拟团队研究进行了分析,并比较了国内和国外虚拟团队研究上的差异,最后指出了未来国内虚拟团队研究的努力方向[16]?。

颜士梅通过对虚拟团队和实体团队的区别研究指出团队成员的临近程度、互动特征、资源利用、控制和责任、文化和技术存在很大的差异,由此得出对虚拟团队进行管理时,需要从文化差异、沟通、技术和团队协调等方面入手[17]?。

赵祥宇虚拟团队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着新的挑战,有效管理虚拟团队人员应该注意改变员工的角色定位、明确团队战略目标、建立和完善沟通机制以及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18]?。

邓靖松和王重鸣根据虚拟团队的特点,提出了虚拟团队自行申报挂钩奖励制度、惩罚和奖金相结合的两种不同设计框架下的薪酬方案。这些显示出国内研究者对虚拟团队实际过程中的难点和人员管理的关注[19]?。王小琴指出虚拟团队的绩效管理与激励要采用外部激励和内部激励相结合,不管内部激励还是外部激励,都必须与团队的工作绩效挂钩,并形成一个完善的反馈体系,并且将外部激励分为团队地位和团队成就,内部激励分为团队文化、团队融洽度和团队成员激励[20]?。

5 团队绩效与激励的研究评述

团队绩效与激励是从团队管理理论的重要研究内容,团队构成(人口特征背景,包括教育水平和经历等)和组织绩效与激励密不可分。在这一方面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团队绩效与激励和报酬的合理性研究。

张长征,李怀祖从研发团队的异质性出发,将报酬模式与研发效率联系起来,提出了研发团队异质性对研发效率的影响模型,从理论上探讨了研发团队异质性与报酬模式的匹配对研发效率的影响[21]?。

金泉,丁栋虹对团队创业绩效的研究中指出,团队创业绩效影响因素:创业团队成员的能力与观念、创业团队成员的关系状况、创业团队的文化特性,对创业团队进行激励[22]?。

王艳梅, 赵希男对团队协作最优激励模型进行了分析,通过构建生产委托模型,研究了激励结构与团队协作之间的关系,得出了委托人最优的激励系数设置,分别就人关于自身努力及帮助努力相互独立及相互替代两种情形下人及委托人的最佳选择进行了分析[23]?。

刘光辉,吴先金对团队激励模式进行了研究,指出将激励理论与团队工作相结合,根据学习型组织激励模式构建学习型团队激励模式,并分别对基于团队整体的激励模式、基于团队成员个体的激励模式、团队综合激励模式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力图使团队激励模式更趋完善、合理[24]?。

6 团队管理研究结论及其研究趋势

从以上文献综述看出,在团队研究的领域值得进一步深入分析与研究,人力资源团队是高知识密度的团体,它构建了人力资本优势;团队内部知识转移促进团队内部的知识转移,形成了人力的知识溢出效应。从这个角度看,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就是要保持这种高知识密度和强互动强度的团队,培养和开发那些可能转变为战略人力资源的团队。

对团队能力的研究和战略人力资源团队的有效管理,是未来能力研究的新趋势。企业战略管理团队作为团队的一种形式,是维持企业有效运转的动力源之一,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应变能力、决策能力以及管理企业的能力。就国有企业而言,战略管理团队正处在由行政干部任命式向规范化的职业经理人方式转换的阶段,普遍存在着能力结构性缺损的问题;而大多数民营企业正处在由创业阶段向发展阶段过渡的时期,开始由依靠领导个人管理向依靠高层团队管理的方向转变。

参考文献

[1] 周鹏飞.动态竞争环境下的高效虚拟团队的构建研究[j].甘肃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9:19-22

[2] 柳洲,陈士俊.我国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科技管理研究,2006(4):92-95

[3] 王智慧,魏利群,我国上市公司高管特征与企业绩效的实证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03(4):16-22

[4] 王瑛,官建成,我国企业高层管理者、创新策略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04(1):1-6

[5] 吴维库,富萍萍,刘军.以价值观为本的领导行为与团队有效性在中国的实证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3(6):19-27

[6] 李超佐,孙贻文.高管团队内薪酬差距影响企业绩效的因素分析[j].北方经贸.2008(8):123-126

[7] 黄宏斌,秦辉,涂少伟.企业高层管理团队研究探讨[j].企业经济.2005(8):42-43

[8] 张平.高层管理团队异质性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6(8):144-147

[9] 汪择.团队的核心竞争力[j].团队管理.2008(8):81-82

[10] lipnack j,stamps j.virtual teams: the new way to work[j].strategy and leadership, 1999

[11] jarvenpaasl,munication and trust in global virtual teams[j].organization science, 1999

[12] 王重鸣,唐宁玉.虚拟团队研究:回顾、分析和展望[j].科学学研究,2006(2):117-124

[13] 颜士梅. 虚拟团队及其管理[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1(5):23-27

好了,科研团队的管理(精选5篇)就介绍到这里,愿你韶华不负,青春无悔,加油!(来源:360范文网 http://www.360fanwen.Com)文章共字

菁英职教网文章归档 教育资讯 留学攻略 七品教育网站地图xml
30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