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应用技巧(精选5篇)

| 婕音

推荐文章

菁英职教网 培训啦 留求艺

普通话应用技巧范文第1篇

关键词:普通话水平测试;中职生;朗读教学

普通话水平测试主要是考查应试者说普通话的能力,朗读短文是普通话水平测试中一个重要的测试项目,其目的是“测查应试人使用普通话朗读书面作品的水平”,作为测试的第三部分,分值占总分的30%。朗读在促进人们日常口语语音规范化、标准化方面是非常有效的,作为中职生应该自觉地提高朗读水平,进而提高自身的普通话水平。

但是,在多年的普通话水平测试中,相当一部分中职生在这一环节中失分过多,达不到要求,主要表现在:

1.常用字的读音不准:声母或韵母、或声调出现误读。

2.多音多义字读音不准,形近字经常读错。

3.轻声词、儿化词和“啊”的音变读错较多。

4.停连和轻重音等技巧表达不恰当,失误较多,回读现象较常见。

5.语气、语调处理不当,缺乏语感,方音明显,有的只是照字读音,读不出“个中滋味”,不能做到有感情地朗读。

出现以上这些现象的原因,主要是:

第一对普通话水平测试认识不足,特别是对朗读能提高普通话水平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一部分学生轻视朗读,自认为朗读很简单,或自认为朗读水平高,不屑于下功夫。

第二中职生的文化基础普遍较差,大部分学生的普通话语音面貌较差。

第四中职生在朗读时,习惯使用“念书式”、“唱读式”和“念经式”,长期形成的习惯一时难以纠正。

第五没有掌握好音变规律,如轻声、儿化的运用不好,有的没有掌握“啊”的音变规律。

第六对朗读知识了解较少,对朗读技巧掌握甚少。语流不自然流畅,读破词、、句的现象时有发生,腔调固定。

第七中职学校对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普通话的重视程度不够,课时量较少,现代教学技术手段较落后。

要想改变目前职业中学的学生朗读短文作品质量不高,失分过多等状况,我们应该引导中职生充分认识朗读教学在普通话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一种眼、口、耳、脑并用的综合性阅读活动,是汉语课文学习中从字词段到篇,从文字到语音、语义,从表层意思到潜在情味的全面感知。朗读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说话能力的提高,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有助于深刻地体味文章所抒发的鲜明独特的思想感情,能培养学生的语感,能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

在普通话教学中,应该要求学生明确朗读的作用,从而增强学生自觉练习朗读作品的意识。

朗读短文作为测试的一个重要测试项,它重点考查的是应试者在有文字凭借情况下运用普通话的规范程度和熟练程度。具体地说,包括声母、韵母、声调等音节要素的准确发音;轻声、儿化、变调、语气词的变读等音变要素的准确发音;停顿、重音、速度、语调等朗读要素的运用。《大纲》对朗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即“准确、流畅、有感情”,在普通话朗读教学中,应紧紧围绕新大纲要求和朗读一项的评分要求,针对中职生不正确的朗读状态进行教学,以使学生在语音规范的基础上,加强对朗读作品内容的理解,提高朗读的表现力,可以说,朗读是提高普通话测试成绩的重要途径。

如何通过加强中职学校普通话朗读教学来提高中职生的普通话水平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加强语音训练,做到读准字词读音

“准确”是贯穿作品朗读全过程的基本要求,首先指每篇短文400个字的音节发音准确,实质是要求发准所有声母、韵母和声调。练习时,应注意首先扫除朗读中的字词障碍,做到声母、韵母、声调准确到位,读音完整,同时注意避免复韵母单音化,词末上声不到位等现象。重点是①生字、难字; ②多音多义字(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读音); ③形似音异的字;④一字多音。

其次,注意音变现象。“准确”还指音节与音节间的音变发音准确,由于朗读时音节是连续的语流,音节的读音由于受临近字音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包括变调(上声、“一”、“不”)、轻声、儿化、“啊”的音变,其中轻声和儿化是练习的重点。

再次,注意不可出现增读、漏读、颠倒等现象。

由于中职生文化基础较差,所以在朗读教学中要重视字词的教学,应该按照一定的朗读要求,通过对《普通话水平测试指南》中的60篇短文反复的朗读练习,达到一定的量的积累,减少声母或韵母的系统性语音缺陷,从而使中职生的普通话水平得到较大提高。

二、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朗读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感。语感是指朗读者在分析、理解和朗读文字作品时对语词所产生的相应的感受,它实际是人对语言的感应能力,是语言训练到熟能生巧的表现。由于中职生普遍存在语感较差的现象,因此,加强朗读练习是训练学生普通话语感的重要手段之一。而反复诵读是培养语感的最佳策略,语感作为一种感性经验,需要从长期的对语言材料的感悟、品味中慢慢习得。要求学生反复诵读规定的60篇短文,明其义理,悟其趣味。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同样对学好普通话适用。通过对语感的培养,使学生逐步养成全身心地投入到所读作品中,理解、欣赏作品,深刻领悟作品的思想感情。可以说,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基本方法,也有助于中职生减少声母或韵母的系统性缺陷。

三、突出朗读表达技巧的训练

“准确”是朗读作品的基本要求,“流畅”则是朗读作品的表意需要,是“传情”的重要前提,“传情”则是作品朗读的最高境界。如果说熟悉和理解作品是“传情”的必要前提,落实“传情”还需要具体手段。“传情”手段主要指朗读表达技巧。朗读表达技巧实际上就是人们在朗读中利用有声语言表达特定思想感情的方法和手段。结合普通话水平测试中朗读一项评分,主要包括停连、重音、语调、节奏四个方面。

(一)停连恰当。

停连是指朗读过程中声音的停顿和连接。朗读最起码的要求是句读正确,语意连贯。无论是朗读还是听众,无论是生理要求,还是心理要求,朗读中的停连都是必不可少的。停连处理得恰当,可以把语言的层次表达清楚,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感染力,还可以引起听者对内在含义的深思,即“旧书不厌百回味,熟读深思子自知”。在测试中,常有中职生因字词读音或朗读不流畅而出现停连不当的现象。只有通过反复朗读,熟悉文章,避免产生歧义的停连,减少因停连不当而扣分的现象,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同时,通过反复朗读,提高朗读的流畅度,避免回读、崩读现象。教材中的60篇短文大都是名人佳作,文质兼美,寄寓着作者对现实生活的审美评价,渗透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只有声情并茂地朗读作品,才能真正感悟了作品的意境,体会了作者的感情。

(二)重音突出。

朗读时出于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音节往往有轻重的不同,重音指朗读中为强调或突出而使用的一种声音形式,能否恰当地运用重音(语法重音、逻辑重音和感情重音)是能否准确生动地表现作品的又一关键。在朗读教学中,要注意引导中职生深入分析语句的意义,仔细揣摩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正确掌握重音的位置。首先,要根据语境、语气,把每个语句的重音找出来,其次,还要根据语境、语气确定每个重音应用哪一种方法表达。

重音一般把声音加强并配合音节的延长来表现的,但在具体朗读中,为了抒发感情,有时要把重音轻读,即读得比其它语句轻柔。总之,掌握重音需要看具体的语言环境,以如何表现较能传情感人为宜。

(三)语调适中。

语调是在语流中用抑扬顿挫来表情达意的所有语音形式的总和,主要指语句的整体的高低升降变化趋势与意义表达的和谐。语调应随感情和内容的变化而变化。

语调是指整个句子的音高变化,通常以降调、升调、平调、曲调4种变化出现。借助语调,有声语言才有极强的表现力。在朗读训练中,应注意,不同的语调表现不同的语气:表示陈述、说明、庄重等语气用平调;表示提问、反问、惊讶等语气用升调;表示坚决、肯定、赞扬等语气用降调;表示怀疑、讽刺、气愤等语气用曲调。

(四)节奏得体。

节奏指语言的音乐性,即朗读中声音的徐与疾、抑与扬所形成的表达

技巧。徐与疾是就语速而言,抑与扬是就情感而言。节奏和谐的朗读

一定是流畅的朗读。在中职生的朗读训练中,应注意对节奏的准确把握,节奏应随作品内容和情感、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真正让它起到烘托气氛、描绘环境、突出变化、增强作品表达效果的作用。

朗读的节奏和文章的样式也有密切关系。文学作品的节奏富于变化,小说、散文、诗歌、戏剧,朗读时的节奏比较明显,特别是诗歌和戏剧。而朗读说明文和议论文时,节奏相对变化少。总之,节奏是受文章内容制约的,是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制约的。

这四种表达技巧在朗读中虽然各有不同的特点和作用,但它们并不是各自孤立地发挥作用,而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以情带声,以声传情。从准确到流畅再到传情的过程,是朗读要求的过程,也是学生不断练习作品、朗读能力不断发展的过程。

普通话水平测试与普通话教学是相辅相成的,我们要以普通话测试为指导,不断探索教学规律,重视朗读训练,研究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朗读在普通话教学中的作用,使中职生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减少失误,更好地发挥水平,不断地提高中职生的普通话水平。

参考文献:

【1】崔梅 单春樱主编《普通话口语层级训练教程》【M】(云南大学出版社 2002)

【2】王北群《浅论职业高中普通话教学》【J】(《科学教育家》2008年第5期 )

【3】吕书之 刘婧姝《浅谈普通话测试中的朗读作品》【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普通话应用技巧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农村教师 朗读 朗读教学能力 朗读技巧

引言

朗读是把诉诸视觉的书面语言转化为诉诸听觉的有声语言的一种再创造性活动,其本质是朗读者与文本的对话过程。朗读教学是阅读教学中运用朗读的方法进行发展学生语文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教学活动。它既是我国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阅读教学的传统法宝,对于发展学生语感,锻炼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都有重要价值。正是基于对朗读教学的价值与功能的正确认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对各学段的朗读目标都明确提出了“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的要求,这无疑对语文教师的朗读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在农村语文课堂上,教师只讲不读,不会朗读,不能指导学生朗读几乎是一种常态。面对语文新课程,农村语文教师亟需提升朗读教学能力。

一、农村语文教师朗读教学能力缺乏为哪般

(一)普通话语音基础差

普通话是我国法定的教学语言,也是朗读的通用基础语言。农村教师平均年龄偏大、学历偏低,他们早期的师范教育不设置教师口语课程,很多教师没有系统地学习过普通话课程,普通话语音基础较差。笔者曾经给广西西南地区的农村学校小学语文教师做过几期关于朗读教学的“国培”授课,发现许多老师普遍存在翘舌音发不出、舌尖前后音分不清、儿化读不出、轻声不会读、变调无意识、四声调值低、方言参杂多等问题。由于语音的缺陷,教师们羞于开口,缺乏朗读自信。

(二)缺乏朗读的基本知识

朗读作为一种再创造活动,涉及到文字、视觉、思维、情感、气息、声音等,朗读者需要披文入境,依境悟情,以心体情、以声传情,这是一个复杂的生理和心理过程。没有一定的文本解读能力及对朗读的内涵、价值、技巧等基本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教师无法示范朗读,也无法恰当评价和正确指导学生朗读。由于农村教师职前教育的先天不足和日常教学的朗读历练不足,教师的朗读知识明显缺乏。

(三)朗读的外部支持条件不足

首先是缺乏普通话朗读语言环境的支持。操方言用俚语是农村社会的日常状态,嵌杂在村落中的学校当然不能遗世独立,自成话语体系。学校除了保证普通话的课堂教学语言地位外,师生课下交往交流主要还是方言。这也无可厚非,毕竟推广普通话和保护方言并不冲突,但在客观上不能支持形成良好的朗读及朗读教学环境。其次是农村学校朗读的资源条件缺乏。师生赖以借鉴和学习的朗读影音材料、多媒体设备相当匮乏。再次,教师提升朗读水平的渠道不畅。近年来随着“国培计划”的实施,农村学校教师也常有外出学习和培训的机会,但培训者对农村教师的培训需求了解不足,培训内容极少有关于普通话和朗读教学的培训专题。

诸多原因导致教师不能朗读、不敢朗读,语文课堂以琐碎分析代替琅琅书声实际是农村教师朗读底气不足、朗读能力缺乏之下的无奈选择和现实逃避。

二、农村语文教师朗读教学能力从哪里来

(一)从朗读教学的基础力中来

第一,回炉培训,提高农村教师的普通话水平。在国家规定普通话作为教学语言已历数十年的今天,还提出要对语文教师进行普通话培训,这听起来让人匪夷所思。但却是农村教师的现实需要,尤其在拼音教学上,教师们存在诸多困惑,亟需答疑解惑、纠偏匡正。如,方言语境下的z\c\s和zh\ch\sh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辨别和掌握,三拼音节的正确拼读,儿化词的“三字两音”卷舌处理等。利用“国培”,设置面对农村教师的普通话专项培训,既帮助解开拼音教学的种种疑难,又提高教师的普通话水平,为农村教师朗读教学储备基础底气。

第二,增强文学素养,提升教师作品理解感受力。朗读是朗读者个性化地表达和输出作品思想情感的过程。理解是朗读的基础,感受是理解和表达之间的桥梁。朗读者的作品理解力和言语感受力决定着朗读表达和输出的正确性和感染力。提高教师的这两种能力,一方面要坚持传统的阅读鉴赏法,诸如,知人论世,捕捉文脉,分析语言、体悟情感;更重要的是教师要通过坚持阅读,丰富阅读积累,增强阅读体验,为理解作品,深度把握文本积聚用之不竭的“精神底气”。

第三,自主研修,掌握一定的朗读表达技巧。朗读技巧“为文字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所应遵循、可创造的合规律性要素”,是朗读的“媒介物”。[1]“朗读的奥秘就存在于朗读技巧与文字作品的紧张关系(张力)之中。”[2]运用朗读技巧实现书面文字向有声语言的转变,朗读者朗读的个性和创造性才能得到发挥,从这个意义上看,没有朗读技巧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朗读。朗读技巧包括:重音、停连、语气、节奏等。值得注意的是,朗读技巧并非万能,它必须贴着语言文字行走,否则易沦为“矫情做作”的语音游戏。朗读语感形成的长期性和个性化特点及农村学校的环境决定了农村语文教师学习和掌握朗读技巧更多时候需要结合个人特点及客观条件,灵活安排,自主研修。

(二)从朗读的教学应用力中来

教师朗读的教学应用力主要体现为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的朗读指导力。教师的朗读能力为朗读教学准备了根本性条件,但推己及人,需要结合语文特点、学生学习特点进行合理设计和恰当运用。

第一,朗读教学层次和目标设计。农村学校阅读教学偏重“讲”和“问”,为了避免教学方式单一、活跃课堂气氛,教师也间或安排朗读,但往往为读而读,目标不明,缺乏层次。事实上,语文课标对朗读“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要求既是朗读整体水平的层级目标,也是单位课堂里朗读教学目标的层次指引。“正确”为疏通性朗读,基本要求是读准字音,疏通字词,读顺文章;“流利”为理解性朗读,要求恰当断句,抓住文脉,读懂文意;“有感情”为欣赏性和体验性朗读,要内化语言、展开想象,进入角色和情境,朗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朗读字字含情,声情并茂。如:高鼎的《村居》,如果教学过程设计四次朗读,初读为正确把握“长”“拂”“堤”“鸢”等易错字基础上的“读顺”;再读则是正确断句基础上把握节奏和抑扬的“读通”;三读是读出文字中的影像、画面的“读透”;四读则为我入诗境,诗情移于我,我不辨实境、诗境的“读迷”。

第二,朗读教学的体验性和想象性引导。朗读教学最大的难点在于“有感情地朗读”,关于“有感情地朗读”,课标的阐释是“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学生知识经验和生活阅历有限,走进作品,与作者对话交流需要教师铺设台阶,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调动生活体验和阅读积累,读出形象、读出情味、读出神韵、读出个性。著名教师王崧舟在《普罗米修斯》的授课中通过充满激情的语言,层层深入,带领学生去想象和感受作品中那人那景那情:“你听骨瘦如柴的人类在呼唤――惊恐万状的人类在呼唤――瑟瑟发抖的人类在呼唤――普罗米修斯来到了人间,当看到这样的情景,他会想什么?” 学生的情感在教师的引导下被点燃,并与作品的情感融合,产生对普罗米修斯博爱胸襟和自我牺牲精神的崇敬之情,进而将这种情感表达诉诸于声情并茂的“朗读”。

第三,朗读教学的朗读基本技巧渗透。学生朗读入门要求不宜过高,应以“读出作者”为基准,在阅读教学过程有意识地渗透朗读的基本技巧。一要把握节奏。节奏是“由作品生发的朗读者的思想感情的波澜起伏造成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声音形式的回环往复。”分为轻快型、凝重型、低沉型、高亢型、舒缓型、紧张型六类。[3]节奏具有整体性特点,并以语速为外显因素,学生初步理解文本即可判断,是朗读技巧中易知易懂内容,故往往是朗读指导的切入点。如,洪镇涛老师上《天上的街市》一课,朗读的第一步就是让学生确定该文的朗读节奏。其次,辨别重音。重音指“在朗读时需要强调或突出的词或词组,甚至是某个音节” 。[4]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语境,并抓住动词谓语、修饰语、对比词、比喻词、夸张词、特殊意义词去理解语句目的和语句情感,从而为学生提供把握重音的抓手,避免平均用力,缺乏主次。第三是体会语气。语气表示说话人对某一行为或事情的看法和态度,是思想感情运动状态支配下语句的声音形式。“语”是通过声音表达出来的语句,“气”是支撑声音表现出来的语句气息状态,语气是语句中的“形”与“神”的结合体。朗读中“气声情”的关系相当紧密,主要表现为:喜则气满声高、悲则气沉声缓、爱则气缓声柔、憎则气足声硬、冷则气少声淡、惧则气提声抖、怒则气粗声重。[5]把握这几种语气对于学生披文入情,依情寻声,用气托声,气声传情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从朗读教学的支持力中来

1.借助语文实践活动。朗读是语文实践教学的一种方式,但如果仅局限于课堂,其对激发学生朗读兴趣、提升朗读能力的影响还是有限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载体,它以自主性、开放性、综合性为特征,通过多元化方式拓展语文听说读写的实践学习渠道,将朗读置于语文实践活动的大舞台,学生在“做”中体验朗读,感悟朗读,提升朗读能力。当回归阅读教学课堂时,朗读教学因学生的朗读实践积累而绽放新的精彩。

2.营造乐读氛围。自上而下营造爱读、乐读的班级和校园氛围对于朗读教学能产生一种自然而然、由外而内的注入式影响。学生在一个整体氛围中感受朗读的美好、诱发朗读的激情、学习朗读的知识,进而进入朗读的情境,登攀朗读的高峰。营造良好的朗读氛围,一方面语文教师要发挥学科优势,示范引领,开展经常性的班级朗诵会、读书会以及诗文鉴赏活动;另一方面,学校要将经典诵读、诗文朗诵比赛、讲故事比赛、演讲比赛等活动纳入校园文化建设。

3.变革语文评价。在“重读写、轻听说”仍大行其道的语文教学评价体系下,学生的听说能力培养还是个悬空的问题。朗读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和口语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应被动等待评价制度落地,才去考虑学生的能力生根,而应遵从语文学习的内在规律和学生的发展需求,积极探索语文评价新方式。笔者认为,将语文朗读能力作为学生语文成绩的一部分纳入语文评价,是促进学生重视朗读、推动教师谋求朗读教学有效的有力推手。语

参考文献

[1][2]赵介平.朗读的魅力:语文教师实用指南[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2.

普通话应用技巧范文第3篇

为贯彻执行《市教育体育局年教育干部教师教育工作要点》,根据《市教育局办公室关于全市中小学教师技能大练兵活动普通话诵读项目的通知》要求,结合《市教育体育局关于开展全市万名教师技能大练兵活动的实施方案》,现将全市中小学教师技能大练兵活动普通话培训、诵读的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培训对象和任务分工

本次培训对象是全市普通中小学(含民办学校)、职业学校、幼儿园所有干部教师。

学校负责组织教师教学技能大练兵活动的普通话诵读全员培训和校级“普通话诵读”比赛活动;市教体局负责在校本培训中担任普通话水平测试辅导教师人员的培训和组织市教师技能大练兵“普通话诵读”比赛活动;市教育局负责组织在教学技能大练兵活动中进入全市中华经典诵读决赛的教师和全市申报普通话水平测试一级乙等教师的培训。

二、培训方式和培训内容

1.培训方式:采取分级分类的培训方式。各学校(幼儿园)均派一名普通话水平较高的老师参加市局组织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培训后的老师承担本校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全员培训任务;各单位的普通话诵读培训以校本培训为主,采取丰富多样的形式开展;申报普通话水平测试一级乙等教师将在暑假进行集中培训,由市教育局组织专家对参加培训的教师进行点对点指导,培训结束后由市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组织测试;进入市级总决赛的教师培训在暑假期间集中举办培训班,采取集中授课、小班指导的方式培训。

2.培训内容:中小学教师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内容主要以单音节字词、多音节词语的正确读音及方言辩证,朗读文章的技巧及命题说话的构思技巧和普通话水平测试应试技巧为重点;各单位的校本培训,一方面要根据教师教育教学需求,加强普通话训练和普通话水平等级测试,提高普通话应用能力,另一方面要结合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和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等活动,以红色经典、中华古代和近现代经典诗词歌赋及散文为内容开展中华经典诵读培训,举行诵读比赛和展示活动。

三、时间安排

教师教学技能大练兵活动普通话经典诵读培训活动的总体时间为4月-9月。市局的普通话水平测试辅导教师培训安排在4月份进行(另行通知);市教师中华经典诵读比赛安排在6月(另行通知);各校的校本培训在4-9月份进行;教师普通话水平测试安排在10月份(另行通知);8月份,市教育局对进入全市中华经典诵读决赛的选手进行培训并组织竞赛活动(另行通知)。

四、有关要求

1.各单位要统一思想认识,高度重视,强化过程,加强管理。将教师参加培训的情况列入年度考核内容,作为教师评优评先、职务晋升聘任、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

2.各单位要认真做好培训计划,于4月20日前通过邮箱报市语委办。对于整个培训活动要做好过程性录像和文字记录,培训结束后,对培训效果进行分析,写出书面总结,于10月12日前将总结、培训及评比活动录像光盘报市语委办。

3.各单位要把教师技能大练兵普通话培训与经典诵读活动相结合,组织好本校(园)的经典诵读比赛。各单位根据参加活动人数20%的比例评选出一、二、三等奖(分别占获奖人数的1/6、1/3、1/2);并按分配名额推荐教师参加市局于组织的比赛(另行通知),各单位于6月6日前将参赛教师名单报语委办。

普通话应用技巧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言语交际 对话技巧 六种技巧

我国著名教育家、哲学家孔子曾说:“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话说得好不好、说得是否合时宜,对双方都会产生重要影响。在言语交际中,有些对话技巧很重要,下面介绍六种技巧。

一、点到为止

言语交际应违背一个基本原则,那就是:意思必须表达清楚准确。因此,并不是话说得越多越好。只要意思表达清楚了,即使仅仅只用一个字,也就够了。多余的话,只会浪费时间,有时还会使对方感到不耐烦。所以,言语交际过程中,应该学会“点到为止”,要用最简洁的语言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

俄罗斯总理普京2008年12月4日通过电视和广播与俄罗斯民众就各种问题进行了对话。在回答“最爱什么?”时,普京只回答了一个词:“俄罗斯。”

俄罗斯总理普京的回答既简洁有力,又能突现自己服务祖国俄罗斯的真挚情感,拉近了与普通民众的距离,当然还有利于普京政府政策的实施。

二、巧妙拒绝

当对方向你提出了某种要求,而你却不愿意接受,也许你会支支吾吾不知如何回答,或者严辞拒绝,可是事后又担心对方对你不满。这时,不要直接选用“不”这个具有强烈对抗色彩的字眼。即使对方对你态度粗暴,你也要和颜悦色地用肯定的句型来表达否定的意思。

如对方情绪激动、措辞逆耳时,不要指责说:“你这样发火是没有道理的。”而应换之以肯定句说:“我完全理解你的感情。”这等于婉转地暗示:“但是我并不赞成你这么做。”使对方听了十分悦耳,好感油然而生。

同时,在拒绝时不要伤害对方自尊心,使对方难堪。为此可采用先肯定、宽慰,再委婉地否定,阐明自己的难处的办法,做到既拒绝对方,又使对方欣然接受。如“我完全懂你的意思,也完全赞成你的意见,但是……”这种貌似承诺,实则什么也没有接受的语言表达方式,体现了“将心比心”这一古老的心理战术。

三、自我解嘲

在言语交际过程中,有时不可避免会因为自己说错了话或者对方提出了令自己难堪的问题而陷入尴尬。为了摆脱困窘,不妨采用讲笑话或自我谦抑的方式自我解嘲,使谈话重又回到轻松的状态上来。用幽默的方式对这种尴尬处境加以处理,总比垂头丧气或者把火气发泄到他人身上要高明得多。

当我们在同事面前遭到上司的严厉批评时,常常会觉得面子过不去。这时不妨进行自我解嘲:“大家要懂得经理的良苦用心,他怕大家承受不了,所以选择我作为代表进行批评。因为他知道我抗击打的能力比大家强。希望大家举一反三。”

当然,这类话一定要等到上司走开以后再说。这样做,是不是要比在同事们的怜悯眼光下闷闷不乐地唉声叹气要好呢?

四、巧用暗示

对别人的做法持有不同意见,如何劝阻他们,对很多人来说,是一件非常棘手的事。如果对方与自己地位相当或者是自己的下属,你也许可以直接说出自己的看法,即使对方不能接受,也无关紧要。可是向别人提相反意见,就不能这么做。在不得不劝阻他们的时候,不妨采用委婉的说法对他们进行暗示。

整理房间是儿子不喜欢做的事,几乎每次叫他收拾玩具书本就怄气。为了避免正面冲突,我用“激将法”对付他。我边整理自己的书柜边“冷嘲热讽”:“我整理书的速度是最快的,你看看吧,一会儿我就能全部搞定,你一定不敢和我比赛……”听到这样的话,原本在电视机前着迷了的儿子立刻给我回应:“谁说我不敢!我一定比你整理得更好更快!”

暗示法就这么有趣和有效,只需父母运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孩子的心理和行为施加教育影响,不仅符合孩子要求自尊、独立的心理特点,而且不易使孩子与父母对立起来,尤其在公开场合,它比直接教育的效果更好。

五、以问代答

面对那些自己不便于或者不愿意回答的问题,可以有一种办法,那就是把问题抛给对方或者旁人,或者换一个问题来问对方,从而使自己既可以避开问题,又可以变被动为主动。

当两家公司商谈一批产品的价格问题时,甲方谈判代表问乙方:“如果你们确有诚意卖出这批产品,那么我想知道你们的最低价格是多少?”如果乙方直接回答对方的问题,就有可能陷于被动。乙方最好的方式,是把问题抛回去:“那么你们能够开出的最高价格是多少?”

这是谈判中常用的方法。如果卖出方的最低心理价位远远低于买入方可以接受的最高心理价位,直接回答问题,就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产品利润。把问题抛给对方,就可以充分挖掘对方可以接受的价格。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碰到一些人对他人的情况刨根问底,这时候,我们就可以采用以问代答的策略,避免正面回答问题,并巧妙地将话题转移到其他事情上。

六、答非所问

一般地说,答非所问是最严重的错误之一。但是,在某些言语交际的场合,譬如外交场合,答非所问却可以成为一种有效的对话策略。当有人向你提出一个不便于回答的敏感话题时,使用这种方法往往能帮助自己轻松过关。

王蒙荣任文化部长后,一外国记者问:“请问部长先生,五十年代的你与八十年代的你有何相同与不同?”记者是想问王蒙对当“”和当部长有何看法,王蒙当然知晓。他机智风趣地回答:“五十年代的我叫王蒙,八十年代的我也叫王蒙,这是相同的;不同的是那时我二十来岁,而现在我五十多岁。”

这是一个敏感而又难以说清的问题,如是回答,似答非答,变被动为主动,且又不无调侃对方之意。如果对问话者的每一个问题都认真回答,就会逐渐丧失自己的主动性,被别人牵着鼻子走。采用答非所问的策略,可以避免这种局面的出现。

总之,掌握以上常用的对话技巧,会提高我们的交际水平,从而取得理想的交际效果,大家不妨一试。

参考文献:

[1]王希杰.修辞学通论[M].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

[2]安华林.言语交际原则论略[J].洛阳师专学报,1999,(3).

[3]周守国.例说对话技巧[J].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04,(11).

普通话应用技巧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口语修养与技巧

语言是师生交流的主要渠道和载体。教师的语言修养直接影响到教师表情达意的效果,特别是小学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出于习惯、年龄和方言的影响,或多或少的在课堂语言方面存在以下问题:①方音浓重,普通话水平不高;②声音过低,响度达不到特定要求;③音质不好,表现为声音沙哑、嗓音过于尖细、鼻音太重等;④口齿不清,咬字不实,如吃字、音节含混不清等;⑤语速不当,表现为语速过快或过慢,不能根据思想内容,感彩的变化调整语速;⑥语气单调,缺乏抑扬顿挫。如何才能克服以上弊端,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促进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呢?

一、从训练发音技巧开始

1.力求发音准确。教师教学必须采用普通话,这是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教师必须以现代汉语语言规范纠正方言,使自己发音准确,吐字清楚。在训练语音准确方面,主要抓以下几点:①掌握要领,正确发音。例如声母的发音,关键是找准部位,方式对头;②寻找规律,纠正方音。寻找自己方音与普通话语音的对应规律,有效地纠正方音。③按义定音,克服误读。搞清字形、字义与字音的关系、提高语音、字形的分辨率是发音准确不可忽视的内容。

2.美化发音质量。声音清晰、悦耳是对教师声音的高层次的要求,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很难想象一个声音沙哑、口齿不清的教师能圆满地传播知识,很难想象一个尖声怪气或阴阳怪气的教师会在学生中树立一个美好的“为人师表”的形象。②充分调动五腔共鸣。发声时调动起共鸣,就可以减轻喉头声带的负担,比较轻松地发出响亮、圆润的声音,也为适应各种复杂的口语表达形式而有效调控音色奠定坚实基础。

二、运调技巧

运调的技巧即掌握正确的语调或声调的技巧。教师的教学口语不仅要清晰准确、字正腔圆,而且要婉转动听,如珠落玉盘,这就要熟悉语调,并能正确而恰当地运用语调技巧。语调一般包括重音、停顿和句调。

1.重音的技巧。重音在教学中的直接作用就是强调,它通过教师对某些词、词组或句子的强调,引起学生的注意或加深学生的印象。教师可以从三种方式上运用重音:①语法重音,即一句话中的某些语法成分重读。如谓语重读、定语重读、状语重读等,教师可视教学内容的需要而作出相应的选择,以更准确地表现教学主题。②逻辑重音,即根据教学中表情达意的需要特别加以强调的重音。教师要根据说话的环境、意图和重点而使用逻辑重音。③感情重音,即教师着重表现爱憎或喜恶的感情时所造成的重音。感情重音常常落在一句话、几句话、甚至一段话上。教师要从表达感情的需要出发,变化用声、控制用声,使声音在对比当中产生预期的效果。

2.停顿的技巧。停顿是语句或词语之间语音上的间歇,它就像是文章中的标点符号,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并使教师的口语具有韵律美和节奏感。教师同样可从这三种方式上运用停顿:①语法停顿,即根据语法关系来处理停顿,其目的在于保证语意的清楚、明确,通常以标点符号为标志;②逻辑停顿,即为突出某种语意而处理停顿的一种方法,其目的在于增强说话的逻辑力量,显示讲话内容的逻辑层次,通常是在意群之间而不是意群中间出现。③情感停顿,即为了表达特殊情感而做的停顿。它不受逻辑的制约而受感情的支配。

3.句调的技巧。句调就是说话时语音高低升降的变化。通常有四种:高声调――全句调子由低到高,尤其在句末有明显的上扬,且气息多呈短促状态。它多用于表示惊讶、疑问、号召、命令、激动的句子。降抑调――由高至低,句末有明显下降,且气息一般呈缓慢、深长的状态。它多用于表示肯定、感叹、请求等句子。曲折调――调子变化多样、或是前升后降,或是两头低中间高,或是两头高中间低,且气息呈深浅、长短、缓急、粗细等多种状态。它常用于表示感叹、讽刺、愤怒、怀疑等句子。平直调――全句没有明显的上升或下降,从头至尾句调平直舒缓,且气息在运用上较为均匀和平稳。它常用于叙述、说明和解释。表示冷淡、迟疑、思索、严肃的句子多用平调。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将四种句调交替使用,以使教学口语波澜起伏、变化多样。

根据特定语境的需要,充分调动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等手段表情达意,从而增强口语表达的表现力与感染力。富于变化是口语表达的基本特征,更是口语表达的艺术,同时也是进行声音训练最高层次的要求。

三、掌握节奏的技巧

教师讲课时,由于教学内容的需要,在说话的高低强弱、轻重抑扬、长短快慢等方面进行有规律的交替重复,从而形成声音上的变化,这就是节奏。掌握教学口语的节奏,要注意:

1.音量音速高低起伏,错落有致。教学口语的轻重缓急,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思维活动和教学质量。如果声音过高,会引起超限抑制,学生的神经容易疲劳;如果声音过低,达不到感觉域限,学生的注意力便容易涣散。语速过快,如机关枪,学生听了没有思考的余地,便会有梦中获宝、得而复失的感觉,语速过慢,如老牛拉破车,学生又觉吃不饱,思维活动不能积极地展开,又会弱化学生的智力。因此,应以适中的音量音速来进行教学。

2.讲究整齐、抑扬、回环的和谐美。只有和谐的声音才是美的。而声音的和谐可以通过整齐、抑扬、回环几种形式获得。整齐对称主要从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体现出来,语意顺畅、语音顺口就富有节奏感;抑扬顿挫主要从现代汉语的平仄相间中体现出来,平声平缓,仄声多变,有起有落,琅琅上口就富有音乐美;回环跌宕主要通过现代汉语的韵律或叠子体现,句末压韵造成同声相应,双声叠字、双声叠韵体现,句末压韵造成同声相应,双声叠字、双声叠韵造成荡漾之感。教师如果能巧妙运用这些形式,就能使自己的语言更富有魅力。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介绍的普通话应用技巧(精选5篇)的详细内容,大家通过小编为大家介绍的普通话应用技巧(精选5篇)都有一定的了解了吧。(本文共字)

菁英职教网文章归档 教育资讯 留学攻略 七品教育网站地图xml
30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