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挤的场面(精选5篇)

| 婕音

推荐文章

菁英职教网 培训啦 留求艺

拥挤的场面范文第1篇

2014年12月31日晚23时35分许,就在全球迎接跨年之时,上海突然发生了一场悲剧:上海外滩陈毅广场发生群众观灯导致的拥挤踩踏事故,致36个年轻生命没能走进2015年。

拥挤踩踏,夺命于瞬间

踩踏事故的发生有许多共性:一是多发生在四面八方的人向一个狭小的空间内聚集,从而导致这个空间的承载量超过极限;二是在拥挤的环境中,如果管理不到位,一个很细小的、偶然的事件都会成为导火索,引起惊慌和拥堵并造成事故。如一旦前面有人摔倒,后面人未留意,没有止步;或是人群受到惊吓,产生恐慌,如听到谣言、突然的爆炸声、枪声,出现惊慌失措、无组织无目的逃生的失控局面,就极易造成人群骚动,秩序混乱,进而发生踩踏事件。因此,空间有限、人群相对集中的公共场所,如足球场等体育场馆、灯会等娱乐活动场所、室内通道或楼梯、影院、酒吧、夜总会、宗教朝圣的仪式上、销售点、超载的车辆、航行中的轮船、学校等处多是踩踏事件的多发地。

踩踏伤往往会造成大批的人员伤亡。在一些现实的案例中,许多伤亡者都是在刚刚意识到危险就被拥挤的人群踩在脚下。跌倒的人多无力再站起来,有时人群像叠罗汉一样,有数层高,这种推挤产生的压力可能达到一吨以上,叠在下面的人,几分钟就会窒息而死。因此,在踩踏事故中,遇难者大多不是死于踩踏,他们的死因更多的是胸腔被挤压得没有空间扩张,即死于挤压性窒息。在最极端的踩踏事故中,人在遇难时甚至可以保持站立的姿态。除了窒息而死,还有些遇难者是直接被踩死的。如有些人肋骨直接被踩断,女士的高跟鞋,甚至可以直接踏进倒地者的胸腔、腹腔。

拥挤踩踏,不容忽视的公共安全事故

2010年11月22日晚,在柬埔寨传统送水节最后一天的庆祝活动中,首都金边市区连接钻石岛的一座桥发生晃动,引起人们恐慌,导致相互拥挤踩踏,造成345人死亡、410人受伤。该事件使得公共聚集场所的人群拥挤踩踏问题,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安全工程系教师王起全等人在发表于2008年的论文中表示,经他们统计,2000年至2006年间,国内外大型活动中发生85起踩踏事故,共造成4026人死亡,7513人受伤,平均每起踩踏事故死亡人数约为47人,平均受伤人数约为88人。

在国外,踩踏事故多发生在一些体育活动、宗教活动中。据国际足联统计,1902年到2000年,世界各地的球迷伤亡事件共导致至少1380人死亡,其中大多是因为踩踏事故死亡。而更为频繁的踩踏事故发生在宗教活动中,如沙特阿拉伯的麦加就一度因频频发生踩踏事故而震惊世界。从1989年到2006年,该地就因为朝圣而发生7次大型踩踏事故,导致近3000名朝圣者死亡。

我国近年来在各种大型活动中拥挤踩踏事故也时有发生,如北京密云迎春灯展踩踏事故、重庆家乐福踩踏事故等,其中以中小学生拥挤踩踏事故尤为突出。

2009年12月7日晚,湖南省湘乡市私立育才中学发生踩踏事故,发生点即在该校教学楼的楼梯拐角处。当时,由于下雨,52个班的学生大都选择从离宿舍比较近的一号楼梯下楼,有一个女生滑倒,导致发生踩踏。造成学生8死26伤;2010年11月29日,新疆阿克苏市阿克苏第五小学的学生在课间操时,从楼上蜂拥而下,前面的学生摔倒后引起踩踏事故,最终造成41人受伤;2013年,湖北省襄阳老河口市薛集镇秦集小学发生踩踏事件,导致学生4死7伤。

总之,不管是眼前上海外滩的踩踏事件,还是国内国外一系列踩踏事故,都警示人们,踩踏事件时有发生,预防踩踏,保护生命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重大公共安全课题。

往后退!救命的声音

上海外滩拥挤踩踏事故后,一段视频在网上疯传。这段视频显示:2014年12月31日23时30分,外滩人潮拥挤,特别是连接地面和二楼观景平台的台阶上,人群拥挤成一团,想挤到上方的上不去,想下的下不来,两股人流对冲,险情不断;23时34分,楼梯最低处忽然有人被挤倒,场面更加混乱;23时40分,几个站在楼梯上方的年轻人忽然齐声高喊“往后退!往后退!”一边高喊还一边做手势。随后,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往后退!”的高喊声中,人群往下流动的趋势开始逐渐减慢;23时50分,上端楼梯口处的人群疏散了一些,腾出一些空间后,一些倒地的被拉起。

视频中几个年轻人的“往后退!”感动了很多网友。有很多网友评论说,这几声“往后退”可能救了几十甚至上百条生命。如果不是这个声音,不知道还会发生什么后果。

“往后退”,仅仅3个字,却能在关键时刻救命。在拥挤行进的人群中,如果前面有人摔倒,而后面不知情的人继续前行的话,那么极易出现“多米诺骨牌”一样的连锁倒地踩踏事故。此时最好的自救方法就是联合你前后左右的人一起采用人体麦克法,有节奏的呼喊:“后退”,同时尽快让后面的人知道前面发生什么事情以此把呼喊声一直传递到拥挤人群的最;如果已经有人跌倒,要由一人或几人迅速组成保护区或“人墙”,围住跌倒的人,使其立即站起来,以免踩踏致伤;如果你是

不慎倒地时的自我保护动作身处拥挤人群最的人,当你听到人群中传出有节奏的呼喊声(“后退”)时,你应该意识到这是一个发生踩踏事故的警示信号。此时你要立即向外撤离,并尽量让你周围的人也向外撤离,尽量劝阳.其他人进入人群;即便你有亲属甚至孩子在人群中,在听到“后退”的呼喊声后,也不要冲向人群进行寻亲或施救。你应该意识到后退疏散是此时最明智的救助亲人的方式。

险境中,如何自我保护

面对混乱的场面,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顺利逃生的重要因素,争取做到遇事不慌,服从大局是集体逃生的关键。否则,大家都争先恐后往外逃的话,可能会加剧危险,甚至出现谁都逃不出来的惨剧。

在拥挤的人群中行走时要时刻保持平衡,要与大多数人的行进方向保持一致,不要试图超过别人,更不能逆行;带着孩子时,最好把孩子抱起来,避免在混乱中被踩伤;发觉拥挤的人群向着自己行走的方向拥来时,应该马上避到一旁。不要奔跑,以免摔倒;如果已经陷入人群之中,就一定要先稳住双脚,尽量不要采用体位前倾或者低重心的姿势,即便掉钱包还是掉手机或是鞋子被踩掉,也不要贸然弯腰去捡或提鞋或系鞋带;如果要救人,一定不要弯腰施救,而应该侧身来救,并在力保自己不会被挤倒的情况下旋救,否则自己也有可能有生命危险。

发生人挤人的混乱局面时,首选姿势就是双臂交叉,双手放在肩下部或者双手握住对面的上臂,保护心肺等主要部位;要远离店铺或柜台的玻璃,如有可能,抓住一样坚固牢靠的东西,例如路灯柱之类;如果路边有商店、咖啡馆等可以暂时躲避的地方,应迅速进入避开人流。

如果被推到或已被挤压在地,又无法站起来时,一旦人群从身上踩踏而过,是最危险的。此时,千万不要俯卧和仰卧,爬也要跟着人群前进的方向;如果无法移动,用手护住头部,最好设法靠近墙壁,身体蜷缩成球状,双手在颈后抱住后脑勺,双肘撑地,使胸部稍稍离开地面,即使肘部磨破出血,也不改变姿势。

拥挤的场面范文第2篇

挤恋又称摩擦癖。这是一种性变态疾病。其主要特征是在公共场合通过触摸或摩擦陌生异性身体而获得性。挤恋更多见于男性。患者“作案”时,一般都会有出现,即有现象。已婚的患者对与妻子同房多无兴趣,一心向住的仍然是同陌生异性身体摩擦。

挤恋者(尤其是男性)的行为被当众揭穿后,往往会被视为流氓,被周围人打得头破血流,丑态百出。然而,挤恋患者与流氓却有着明显的区别。

首先,挤恋患者在工作、学习及其他行为方面通常都是表现良好,无任何劣迹;而流氓一般都有其他劣迹。其次,挤恋者选择的地点是拥挤的公共场所,对象是不相识的异性,并尽量避免让对方知道;而流氓选择的地点多为私下或隐蔽的场所,而对象既是认识的异性,也可是不认识的异性。

此外,挤恋者仅在触摸挤擦的过程中就可获得性满足甚至出现高潮,而流氓在这一过程中一般不可能出现,往往有进一步的攻击行为。因此,人们对挤恋患者不要一味抱着讥讽、鄙视、冷淡的态度,而应积极关心和帮助他们。

挤恋的产生,常与以下一些因素有关:1.幼年性心理发育受阻,或受到过不健康的性刺激,如看到青年男女在公共场合热烈抚慰,或曾目睹父母等。2.在管教过严的性封闭家庭环境下,早期同异性接触越少,性禁忌心理越深刻,到青春期越容易受到偶然与异性身体接触的性刺激,若此时伴有性获得就可发生挤恋。3.独身或有性生活问题者,平时性紧张度高,无法由等较正常的途径发泄;遇到一定场合或有关刺激就容易出现。此外,青春期的男性比较旺盛,如果在一个偶然的场合同异性身体接触,产生了性兴奋以至,留下深刻印象,就会有意寻找这种场合,形成摩擦淫癖。

对挤恋应以预防为主,除对青少年加强科学性知识教育,避免孩子受到不良刺激(如目睹父母)外,特别要重视鼓励青少年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大胆与异性相识、交往,使性生理和性心理得到健康发育。

拥挤的场面范文第3篇

了解人群流动规律

几乎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当你在地铁、车站等人群密集的地方行走的时候,如果你有急事,想快点走,却被前面的人挡住,就很难加快速度。并且,越是拥挤,由于身体间的相互影响,整个人群速度越慢。

在人多的地方,还有一种有意思的现象,叫做“自动队列”。就是当一个狭长的通道内有很多相向行走的人时,人们会自动排队,后面的人跟着前面的人行走。

这些现象,都是人群流动规律的基本体现。人群流动规律是指人群行走时表现出来的群体运动规律,它包括宏观规律和微观规律两部分。宏观规律主要指行人集体所表现出来的密度、速度和流量等特征;微观规律主要指行人单个个体在某段时间内因其心理和生理因素的影响而表现出来的决策行为和采取的动作。

了解人群流动规律,可以让你在人多拥挤的场合,更好地保护自己。这是因为,当某一空间内人群密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如果遇到火灾、地震、恐怖活动等情况,有可能发生拥挤踩踏事件引发人员伤亡。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每年有数千人在人群聚集活动中丧生。最早被研究并记入史册的群体性拥挤踩踏事件,发生于1896年5月18日,在莫斯科官方举办的活动中,沙皇心血来潮,向其臣民散发金币,结果在人们疯狂的争抢中,大约有2000人因被挤压踩踏而丧生。近年来,由于人群密集而导致的拥挤踩踏事件更加频繁。比如,2011年1月14日印度南部喀拉拉邦在信众参加印度教庆祝活动后返回时发生踩踏事件,造成逾百人丧生,40余人受伤。如果能够掌握一些人群流动规律,就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在拥挤的场合受到伤害。

人群拥挤时的常见危险

在人群密集的情况下,很多灾祸几乎是瞬间从天而降的,比如:一句谣言。无组织的大规模聚众情况下,由一个谣言或意外导致混乱和恐慌是常见的。人们在恐慌的情况下,常常会慌不择路,而慌乱往往又在人群中产生涟漪效应,使影响范围扩大。恐慌状态下,人人都觉得自己可以选择最有利的逃生方向,但实际是造成了巨大的混乱。起于谣言的踩踏事故在人类历史上曾多次发生。早在1902年9月19日,美国阿拉巴马州的一个演讲大厅中,有人在拥挤的人群中高喊“Fight!(打起来了)”,但很多人听成“Fire!(着火了)”,于是2000人拥挤逃生引发了大规模的踩踏,超过100人死于完全不存在的火灾。2010年11月20日至当年11月22日柬埔寨 “送水节”拥挤踩踏事件,造成399人丧生,另有700余人受伤,此次事件的起因是有人放出谣言,称桥不稳即将坍塌。

人群密集还会造成“欲速则不达”的结果。当人们通过一个入口或出口处时,若有次序地行进,可顺畅流通。行进速度愈快则流量愈大。而当人群很拥挤时,则流量大大减少。这种现象在人群逃生的时候表现得更加明显。当人群经过出口时,由于出口的宽度限制了人们的行动,会导致移动人群在出口处形成聚集,最终,个体组成的整个人群会自发形成拱形的分布(如图所示),行人间的相互重叠而在出口处形成一种“死锁”状态。一旦有人挤出出口,就会导致一部分人紧接着通过出口直到拥塞再次发生。

另外,人多逃生时,人们心理和行为常存在一些误区。

1.归巢心理。比如,人们进入商场购物,一般都是从哪个门进去,再从哪个门出来。如果发生火灾,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寻找自己进来时的出口。这种行为有时会耽误自己宝贵的逃生时间,造成延误。

2.朝着光亮处。人们往往对黑暗都有一种不安的感觉。因此,当突如其来的烟雾遮挡住视线,陷入黑暗世界时,人们习惯上都会朝着有亮光的方向逃跑。

3.回避危险。有烟和火时,人们往往朝着看不见烟和火的方向逃跑。被烟和火追得走投无路时,人们往往会采取从高处跳下等冲动行为。

4.从众心理与行为。突发事件发生时,不是自己来判断逃生的方向,而是跟在前面的人或是大多数人的后面。

1994年11月27日,辽宁阜新艺苑歌舞厅大火共烧死233人。火灾发生后,大多数人都涌向了北门,也就是歌舞厅的正门。在事后对歌舞厅进行清理时,发现在舞厅空荡荡的废墟里,只有几具零散陈卧的焦尸,其余全部堆在北门口附近,几米之内,尸体叠压五六层。同年,发生在克拉玛依友谊馆的大火同样出现了类似的现象,接近200具尸体堆压在出口附近。这就是从众心理造成的恶果。

在疏散过程中的这种从众心理常常会造成疏散出口堵塞,降低有效疏散速度,从而造成更多的人员伤亡。

5.向地行为。在人们心里,大地是生存的根基,站在地上才觉得心里踏实。所以在突况下,人们会不自觉地想向着地面行进。其表现是不自觉地从楼上往下跑,或者在绝望中往下跳。

6.重返行为。重返行为是指已经逃离困境的人重新返回困境的行为。重返的目的多数是为了寻找自己还处于危险区的亲人、朋友或者财物。这种行为是非常危险的,一方面重返会与往外疏散的人相撞,影响他人尽快疏散;另一方面重返危险区会遇到新的危险,很可能是一去不复返。

如何有效自我保护

其实,在人多拥挤的场合,我们还是有很多方法来做好自我保护的。

进入公共场所要先注意安全通道、安全出口的位置,以便发生事故后能及时找到最近的安全出口。

尽量避免到拥挤的人群中,不得已时,尽量走在人流的边缘。遭遇拥挤的人流时,行走、站立要稳,不要采用前倾或者低重心的姿势。鞋子被踩掉,也不要贸然弯腰提鞋或系鞋带。

拥挤的场面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城市交通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是引发城市交通拥挤和堵塞的主要问题,从交通需求管理的角度出发,结合国内外城市的实践经验,提出解决城市交通拥挤的对策。

针对城市交通拥挤的状况,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治理交通拥挤和堵塞,保障城市交通的畅通,是城市交通建设与管理部门巫待解决的问题。笔者从交通需求管理(trafficdemandmanagement,tdm)的角度出发,对城市交通拥挤的对策进行探讨。

1 城市交通供给与需求分析

城市交通供给主要是指通过增加道路供给,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城市交通需求来达到缓和和消除交通拥挤的目的。所谓增加道路供给就是通过合理的城市规划,新建、改建、扩建城市道路,其中包括了上、中、下三层的立体交通设计及交通辅助设施。城市道路供给的增加能够增加一个城市的交通容量,因而能减少交通堵塞,降低拥挤程度。城市交通运输系统要能有效率地运行,就要求交通供给和交通需求达到相对平衡。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交通需求的数量迅速增长,交通需求结构也发生质的变化,尽管投人大量资金扩充道路容量仍无法满足人们的出行需求。这就存在道路供给与交通需求之间的矛盾。单纯依靠改造和增加道路,扩大道路供给量的“自然发展”根本无法解决城市交通拥堵。况且城市道路的可建设面积一般为20%-25%,在目前状况下,任何一个城市可供修建的道路面积都在不断缩小。

另一方面,道路建设会刺激新一轮交通需求的增长。当斯定律(downslaw)表明:沿着交通走廊建的新道路减少了旅行时间,但吸引了其他道路和其他交通方式的交通量转移,经过一段时间后最终将恢复到原来的拥挤水平,即新建的道路施会诱发新的交通量,而交通需求总是倾向于超过交通供给。例如,为了缓解市中心区交通压力,2000年初广州市内环路的建成,为广州市形成环形加放射线的主骨架道路系统提供依托,改善了市中心区交通条件、减少市中心区环境污染,使市中心区平均车速提高30。然而仅仅过了几年,由于道路条件改善,内环路吸引的穿城交通量大幅度上升,导致高峰小时有些路段严重堵车。建成之初,确实大大缓解了市中心区的拥堵现象,交通秩序得到良好改善,但随着吸引流量的增加,新的、更大的交通压力随之而来,交通拥堵更加严重。近年来,广州市尽管投人了大量资金用于道路交通建设,但仍然不能实现交通设施供应能力与交通需求的基本平衡,特别是在城市中心区交通量已达到饱和或超饱和状态,高峰期内车辆行驶速度缓慢、交通秩序混乱、交通堵塞严重,远远不能满足城市交通运输发展的需要,造成经济上巨大的浪费和损失。国际经验表明,单纯依靠增加道路交通设施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交通拥挤问题。泰国曼谷的交通拥挤世界闻名,近几年,曼谷修建了几十公里的高架道路,本意是缓解交通拥挤,但出乎政府意料,引发了更严重的汽车交通拥挤。

2 交通需求管理的原理

2.1tdm的内涵

tdm是指通过综合性交通政策等的导向作用,促进城市交通参与者的交通选择行为的变更,以减少机动车出行量,减轻或消除交通拥挤,构成最佳的交通方式,从而保证城市交通系统快速、安全、可靠、舒适、低污染地运行tdm的内容主要包括通过实施错时出勤等对策,在时间上分散交通需求;通过向驾驶员提供道路交通信息和拥挤、事故状况,促使交通需求在空间上分散化;通过提高公共交通和服务水平,促进人们利用大运量、高效的公共交通;通过实施各种综合对策,促进小轿车的有效利用;以及通过城市规划、交通规划等对交通发生源进行调整。

2.2交通需求管理的目的

实施tdm的目的是:在适度的交通建设规模下,通过建立以经济手段为主,多种手段并用的需求管理体系,控制交通需求总量,削减不合理的交通需求,即通过减少或分散需求使供需平衡,保证交通系统有效运行,从而处理好有限交通设施与不断增长的交通需求的矛盾,使有限的交通设施最充分最有效地得以利用。

3 解决城市交通拥挤的措施

tdm对策是社会系统工程,它的有效性取决于交通环境、土地政策、政治、法律、制度上的支持、公众参与和实施办法。我国的城市交通问题不能通过一味地增加道路供给加以解决,而应吸取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把tdm作为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措施之一。其主要对策包括区域收费制度、机动车交通削减对策、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线路与停车需求控制及建立智能交通系统等。

3.1区域收费制度

区域收费是针对指定区域内在道路上行驶的车辆进行收费,最拥挤地区采取最高的收费标准,经过合理选择线路和时间的驾驶员可以避免高额收费。由于驾驶员避开了高收费的拥挤地区,因此减少了繁忙道路上的交通量。

伦敦为解决首都街道的交通拥挤,决定把周日行驶的车辆减少1500,并计划从2003年1月开始,向那些驾车进入伦敦市中心的人士收取5英镑费用。新加坡是世界上第一个在城市区建立电子道路收费系统(electronicroadpricingsys-tem)的国家,该系统于1998年9月正式投人使用。目前erp系统已经取代了1975年开始使用的区域通行券系统(als)和20世纪90年代初在3条主要的高速公路上使用的道路收费系统(rps)。在美国佛罗里达的奥兰多,1994年以前,在408州道的荷兰东收费广场,每天高峰时间的交通阻塞经常延伸1英里长或更长。然而,自1994年采用电子收费以后,旅客可以在不停止行程的情况下付费,通过量从3400辆车/h增加到7800辆车/h。

3.2机动车交通削减对策

交通堵塞通常发生在上下班时间,所以将不同部门、企事业单位的上下班时间错开,使高峰时间的一部分需求转向非高峰时间,那么通过时间上分散交通需求也能缓解交通压力,提高交通效率。错开上下班时间的做法主要有3种:①错开上(下)班时间。让城市外环城干道外的单位最先上(下)班,中环城外的单位其次上(下)班,市中的单位最后上(下)班;②减少每班上班人流量。将现在的常日班改为6h的两班制,工厂三班制改为四班制,商店改为四班,增加夜市;③对某些时间限制性不强的工种,实行弹性工作制和家庭工作制,进一步减少道路人流量。

弹性工作制于20世纪s0年代由德国经济学家提出;7。年代以后,这一制度在欧美得到了稳定的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美国大约有4000的大公司采用了弹性工作制,其中包括杜邦公司、惠普公司等著名的大公司。我国近年来许多工厂也在试行这种制度,并采取有效措施,削峰填谷,避开交通高峰和交通流量集中所造成的交通紧张。广州市继续推行大货车夜间运行政策;规定摩托车禁止区域;不同吨位货车的行驶时间、区域和单双号行驶办法;实行自行车与机动车的交通分离等措施,使有限的道路空间资源得到充分地利用。

3.3优先发展公共交通

tdm的核心是引导出行者选择效率高的代步工具。通常私家车人均时空占有率是公共汽车的7倍左右。许多国家的城市交通拥挤是私人汽车过量发展的结果。因此,在出行方式选择上,政府可以对某些交通方式实施抑制,对另一些交通方式实行刺激的政策,将出行方式由低容量向高容量转移。其具体措施有汽车合乘,限制私人小汽车进人市区,改善换乘设施,促使出行者向高容量的公交系统转移。

从20世纪80年代起,西欧、日本等国吸取小汽车过量发展导致城市交通拥挤的教训,转向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强调将城市交通引向运量大、高效、低耗、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为解决城市交通拥挤问题,现在许多国家的大城市都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特别是地铁、轻轨等大运量快速轨道交通方式,通过增加公共交通的种类,提高其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促进人们利用大运量、高效的公共交通。

广州市根据未来交通交通需求规模及特点,通过深人分析现有道路交通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通过tdm确保最大程度地使用道路容量的政策框架,将出行需求从低效的私人车辆出行转变为高效的公共交通方式出行的措施。其中包括:①坚持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原则;⑧在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前提下,对城市自行车采取因势利导、适当控制和积极治理的方针,市中心区内积极推进自行车网络的建立,引导自行车使用,规范车辆停放管理;③严格限制广州市中心区摩托车的拥有和使用,严格执行停止摩托车上牌制度;④加强对私人小汽车拥有政策的研究与制定。根据广州市交通发展战略研究和市中心区交通改善实施方案研究结果的建议,到201。年对进出中心区内的小汽车数量减少20000。

3.4线路与停车需求控制

商业中心区往往也是交通高度拥挤的地区,对这些地区的机动车行车线路和停车需求进行控制,可以有效地提高行车速度,限制进出这些地区的机动车出行量,从而确保道路畅通,减少交通堵塞。例如在芝加哥,不允许停车场出口朝向每天大于2500辆交通量的城市道路,这有效地限制了市中区的停车场数目。

线路控制的主要措施是在商业中心区和一些交通瓶颈路段实行车辆的单向行驶。日本60年代实行单向通行规则后,单向通行比双向通行的能力提高3000一5000。但这种方法在提高通行速度的同时,也给许多车辆增加了不必要的绕行成本。

3.5智能交通系统(its)

智能交通系统(intelligenttransportationsystem,its)是利用先进的电子技术、信息技术、传感器技术和系统工程技术,对传统的运输系统进行改造而形成的一种信息化、智能化、社会化的新型运输系统,是目前世界上交通运输科学技术的前沿川。其目的在于,促使交通需求在空间上分散化以减轻或消除交通拥挤。它使tdm从“点控制”(道路交叉口控制)和“线控制”(道路通行控制),发展到整个城市区域的“面控制”。由于它通过计算机网络和遍布区域的探测器、摄像头、大型可变电子显示屏幕、实时交通广播等,科学地控制和引导交通流,因而可在同等条件下大大改善交通状况。最近十几年,国外对这种综合考虑道路、车辆、交通参与者、高新技术等因素的智能交通系统的开发和研究方兴未艾,并对解决城市交通题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智能化交通系统包括:①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时,汽车自动驾驶导向,包括激光自动控制车速和保持车距以维持最快的交通流速;险情时,自动刹车等;②全球卫星定位系统,自动帮助驾车人搜索从a出发点到b目的地的最佳路径,以充分利用空闲的路面,疏散车流,最大程度地避免拥挤;③汽车驾驶系统,自动通报行驶前方路面的交通状况,路面有事故塞路时,采取绕道行驶;④设计智能化停车场,让那些找车位的人在进停车场前就知道该停车场的空位情况,以节省在停车场内绕圈子找车位的时间;⑤紧急援救道路和方式;⑥计算机模拟城市交通流量和趋势等等。编辑

拥挤的场面范文第5篇

不过,老天不会让你将一切都一手兼得,既然选择了低价、舒适和遥远,随之而来的必然选择便是,每天至少牺牲两个小时的睡眠时间来填补在拥挤不堪的马路上。于是随之产生的另一个必然选择便是买“私家车”与否的抉择。不买,那每天的路途消耗时间便会增加近一个钟头,有些离单位较远的上班族甚至在一天最美好的清晨连倒5趟公车。挤人群赶公车再挤人群,上车不挤上不去,下车不挤下不去,上了车,不挤没地儿站,下了车若继续等车不挤又没地儿站。虽身在“世外桃源”享受着暂且不错的绿化和清新空气,但这种享受往往只属于夜晚和周末,因为路途的遥远和因拥挤堵车而造成的时间浪费,回到家后身心俱惫,再舒适的住宅也变成了夜晚的“客栈”。

但是即便买车,所能解决的问题也仅仅是一个舒适度,堵车的烦恼甚至要大过挤车的痛苦。公交车有专车道,可是私家车没有。然而,在拥有了自己的小车后,挥别了昔日人山人海的公交车站,心中还是不免有些窃喜。每当开车路过人山人海的公交车站,回想那段痛苦不堪的挤车生活,真想大喊一声“再见公交!”

但是窃喜过后才发现原来痛苦不仅仅是无房无车,当这两样都被满足之后,才发现因为“挤”而“无路”的悲苦。从“世外桃源”进入市区,每天早上的必经战役便是“堵车”。 我住在东五环,工作在东二环,因此我每天的必经之路就是五环、四环、三环、二环,按部就班。二环与三环路段可谓百堵不厌,如果再遇到前方发生交通事故,那么这个事故的不幸将会波及整个环路,所有的车只能挤在一起乖乖等候,因为你虽然无法向前但也无路可退。朝九晚五的上班时间于我已变成了朝6晚8。每天早上6点起床,紧紧张张洗漱完毕就赶紧下楼往车里钻,路上看见什么吃的就随手一抓边开边吃,因为仅仅10分钟的间隔,路上的状况可就变得不可同日而语。倘若我6点30钻进车里打火出发,那我将一路畅通享受飞驰,而且可以在上班时间前一个小时到达单位。但若一个不小心多睡了那么几分钟,那就是一路爆堵顺带生气外加迟到了。堵住了,生气。有加塞儿的,生气。遇到骑自行车不管身后或者过马路不管死活的,生气!小车跑在路上就会被左欺右挤,公交车欺负小车那是没话说,人家要是想并线,那你就得乖乖就范,因为欺负的就是你,倘若气盛不让,那可要小心它没长眼的屁股,那可不是开玩笑,它一个甩尾那就是刮蹭!强势的不仅是大公共,还有自行车,他要是骑在你前面,那你就别想过去,越按喇叭越别想过,要是拐弯处你还得让我,我就专挑你车前走,还不带减速。“挤”的就是你,反正“你也不敢撞我”,知道什么叫机动车全责吗?于是每天的生活基本上属于:早起加堵车生气加晚归。下班更不用说,5点走,堵!等会儿呢?7点走,照堵!梦想着能在8点之前到家,吃个还算不晚的晚饭,那简直就是白日大梦。我的晚饭通常都在9点左右,吃完就睡,生活极其与众不同。每天每天,生命几乎都在路上消耗,长途跋涉不远万里,每天回家就跟去了趟外地一样,同样生活在北京,被挤到了五环,就等于被挤到了京外。

有时实在无法继续忍受,我甚至放弃可以走四环直接杀入三环的近路,而绕远一路奔走五环来争取时间上的“胜利”。但往往也有失策的时候。就像这么一个清晨,7月16日早7点,怀着一颗刚刚过完周末的舒畅心情飞奔在东五环,一路畅通驶入东坝路方向时,却突遭前所未有的拥堵,一动不动。前方路段发生大货车翻车事故,清除事故车辆耗时共1个钟头。被堵在路上的司机纷纷下车远望,此时此刻,面对事故造成的拥堵,人们心中对大货车司机的同情之心荡然无存,唯有一个“恨”字在心头。电台里不断广播着被堵司机们发去的信息,痛斥这一路段的奇堵,有人甚至大呼要让翻车的司机赔偿他的飞机票以及经济损失,但是恨有何用,乖乖等待才是硬道理。

虽然“一路拥堵”早已成为家常便饭,但习惯这种状况并不代表可以平静对待,我所选择的路线虽然每天都能经过祥和平静的雍和宫,但急躁的心情得不到半点缓解,被钢筋水泥团团围住的佛门圣地,此刻也显得那么拥挤不堪,焦躁不安。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介绍的拥挤的场面(精选5篇)的详细内容,大家通过小编为大家介绍的拥挤的场面(精选5篇)都有一定的了解了吧。

菁英职教网文章归档 教育资讯 留学攻略 七品教育网站地图xml
310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