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智慧(精选5篇)

| 婕音

推荐文章

菁英职教网 培训啦 留求艺

孟子的智慧范文第1篇

在中国和受中国文化影响的国度,有关孟母教子的故事,可说是家喻户晓、尽人皆知。“孟母三迁”“孟母断杼”的传说,一代一代地流传,流传成了中华文明不可或缺的珍贵财富。然而,只要身临其境,直面“孟母三迁”“孟母断杼”,传说便都活了起来,仿佛后世的我们就是年少的孟子,跟随在严厉、慈爱、循循善诱的孟母身后,感受和体味一位母亲的贤淑、明达和智慧、度量。

孟母教子,以俗人克敬的理解,一则“信”,说的话句句都得算数,即使随口说的一句话也不食言;二则“智”,在对待儿子成长的环境问题上,表现得极其理智,家宅先是靠近一片坟地,怕影响儿子学习进步,下决心迁了新居,不久又发现邻居为一屠夫,又担心影响儿子的心智发育,再迁一个地方,这一回她做了充分的考察,把家宅安排在一所学校旁,让儿子早早晚晚都能沐浴在一种求知的氛围中;三则“慧”,看到儿子读书不用心,不是打骂责罚,而是忍痛把织了一半的布割断,说明读书和织布一样,“累丝成寸,积寸成尺,如斯不已,遂成尺丈。子之废学,若吾断斯织也”。在母亲形象、鲜活、生动的教导下,孟子能不有所动心?他至此“旦夕勤学不息,遂成天下之名儒”。这是孟母所期望的,正是因为她的苦心教育,对孟子的成长产生了最直接、最深刻的影响。这是孟子的大幸。如此聪慧之心,非孟母还有谁人?

“邹城县南有古祠,满地丰碑满碑诗”。这众多碑记诗文,都是为中华文化的经典人物孟子敬立和题书的,多为颂扬之词,其中少不了赞美孟母的文辞。在这碑林诗海中,我想该有孟母自己的一块碑石的,我努力去寻找着,找得十分辛苦,最后讨教一位导游,才找到了那块元代敬立的“孟母墓碑”。这不免使人遗憾,那样一位伟大的母亲,在封建社会里,以男权和夫教为建构的文化氛围里,果然未能受到应有的尊重,作为母亲,虽然伟大堪称“母教第一人”,却还是得存在于儿子的阴影中。

好在这块元代的“孟母墓碑”,让俗人克敬的心有了些许的安慰。千年的风雨剥蚀和“”的破坏,许多文字已辨认不清,伸出颤抖的手,小心地触摸着碑石,感觉那块碑石温热的脉跳,那是孟母传达给碑石的脉跳吗?是的,孟母不死,她智慧的心脏,像他智慧的儿子一样,融入了中华文化的肌体,成了其中宝贵的一部分。中华文化永在,孟母的心跳永动。

一个偷卖拓片的小贩盯上了我,在我恋恋不舍地离开了孟母墓碑后,他追上了我,向我展示了一帖基本清晰的孟母墓碑的拓文。小贩说:“先生是我多日看到最喜欢母教碑的人。我有拓文,便宜卖给你。”小贩的热情感染了俗人克敬,我接过他称作“母教文”的拓文,并深为他对孟母墓碑的这一叫法所认同。没问价钱,仿佛迟疑一会就可能被人抢走似的,欣欣然买了下来。

回到宾馆,再展碑文拓片辨识,有几段文字连贯起来了:“……偷惰于襁褓之中,养成于长大之后,习与性成,父师之训不能入,虽有美材,不得为良器……人知以教子,责之父师,不察于母教之尤也。知乳口之为恩,而不知训诲之为恩;知养畜之为慈,而不知礼法之为慈……”

孟子的智慧范文第2篇

关键词:孟子;良知;自觉;德育;人格

中图分类号:G643.1;G82文献标识码:A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3.03.013

中国传统文化中,孟子提出了性善论之良知说,认为道德是一种良知的自觉,即自觉自发内心之善性,并展开为道德修养的工夫论。后来宋儒推崇孟子“道性善”而承续儒学道统,继之发展为更加系统化的哲学理论思辨。不过,现在看来,宋儒的心性之辨多少有些概念演绎,倒不如孟子的良知说明辨而达理。可以说,宋明理学的心性之辨在很大程度上遮蔽了孟子性善论之良知说所具有的思想内涵和理论智慧。本文即是意图绕过宋明理学,而以现代视角和现代知识重新诠释孟子良知说的理论旨趣及其德育意义。

一、良知是人的先验的道德情理和精神能量

儒学创始人孔子很少谈及天道与心性问题,其弟子说过,“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论语·公冶长》)[1]46。流传开来的就是那句“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1]181。从整部《论语》看,孔子更重视日常生活中的为“仁”之道。孟子则更看重“心”的道德本性,在与儒家后学及各家各派的理论辩驳中,他鲜明地提倡性善论,认为“不忍人之心”是人性之本,是先验的存在。他说:“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孟子·公孙丑上》)[2]292在孟子看来,善性乃是发于自然、自然而发的,没有任何功利的念头。他进一步概括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孟子·公孙丑上》)[2]293人心先验的具有善端,“此天之所与我者”。由是,人人内在地具有“良知”,“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孟子·尽心上》)[2]448。良知既是情又是理,构成人的道德意识。这样,人就是作为一个价值主体而存在,不是作为一个生物主体而存在。

从哲学上看,孟子提出的性善论之良知说是一种先验主义的道德哲学。孟子[3]认为仁、义、礼、智之善性是每个人生而有之的,本质上是指的这种善性的先验性。可以说,对于人的精神的理解,是东西方哲学的共同追求,只是西方哲学倾向于知性的理解,而中国哲学倾向于德性的理解。如对西方哲学影响深远的柏拉图就曾在《理想国》中提出理念论之“回忆说”。柏拉图[4]认为,世界上万事万物都只是在理念世界存在的本体的影子,存在于理念世界的本体是完美的,影子则是不完美的。作为人而言,其灵魂来自于完美的理念世界,只是出生时灵魂的记忆被消除,不过存在于灵魂深处来自于理念世界的完美知识并没有被完全抹去。随着人的成长,那些灵魂深处被遮蔽的知识就会逐渐被回忆起来。在理念世界的完美知识中,知识与德性是统一的,善是最高的知识。于是,在人的精神中,道德观念和知识也就是先验的和本质的存在。

孟子性善论之良知说,说明了人内在地具有恻隐、羞恶、恭敬、是非等道德本心,具有良知,把这些萌芽状态的本性扩充出去,就可以向善为善。“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之耳。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孟子·告子上》)[2]415。人都有仁义之心,如果不加以保养,就会失掉,也就是失去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所以孟子特别强调“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告子上》)[2]423。“求其放心”,就是把那些丢失掉的良知找回来,这是道德培养的本根所在。所以, “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孟子·尽心上》) [2]443。也就是要守住本心,修养善性,短命长寿都诚心不二,以此种态度应待天命,安身立命。

理论上看,孟子的良知说也是认人的道德观念和知识是先验和本质的存在,人是一个道德主体。孟子的理论逻辑是中国式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辨。中国传统哲学认为,天道与人道是相通的,天理与人理是相合的。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离娄上》)[2]353。意谓“诚”是天道,人道的本质在于能够“思诚”,即体认和追求天道。就是说,良知出于本心,是道德观念道德意识的基础和根据,本心是上通于天道的。所以,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孟子·尽心上》)[2]443。能坚持穷究自己本心的人,即可认识人性和天道,从而依天道(善道)而行,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现代文明在不断进步中也在疏离传统思维,将一切知识理性化,将价值经验化,将知识与价值分离。孟子性善论之“良知说”与柏拉图理念论之“回忆说”都是注重寻求道德观念的先验根据和内在逻辑,并且把知识和德性统一起来,确立起了先验主义和本质主义的道德哲学。值得一提的是,对孟子“良知说”的研究远不及对柏拉图“回忆说”的研究那么自成一体。从思辨逻辑看,柏拉图的理念论是理性主义的,孟子的性善论是情理主义的,两者体现出东西方文化的系统性的思维差异。从思想旨趣看,孟子尤其强调个人道德的自性自明自觉,强调道德是一个个人意识自信、自觉的过程。因而,道德关怀和道德教育直指人性和人心,是培育内心的正能量,精神的正能量。这样的思想,显然是远离和超越于功利主义、福乐主义的道德观和价值观的;也不同于一般信仰主义的道德观,比如以个人行为与天主意旨之间的关系而论的基督教伦理。

二、良知说构造了传统道德意识论的基本理论范式

从哲学意识论方面看,孟子所言“所不虑而知者”的良知,构成精神系统的正能量,具有善的向度和情感、意志、欲望、智慧四个维度。应该说,在现代知识的范畴内,孟子关于人的意识向度和维度的见解也是深刻而卓越的,甚至可以说是一个根本的理论范式。

《孟子·告子上》云:“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2]415仁义礼智构成四维道德。那么,为什么人心是向善的呢?孟子与学生辩论说道:“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册。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孟子·告子上》)[2]410这是一段精彩的雄辩,人性向善如同水流向下,在自然状态下,水的本性就是往下流的,我们毋需再去诡辩自然的构因。同样,人性向善也是天性,或者说,人性向善是自然状态。

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良知意识),表征着人的意识的情感、意志、欲望、智慧四个维度。恻隐之心,又称不忍人之心,不忍心看到生命的伤害,是一种同情的博爱情感。羞恶之心,是耻于自己的违善,憎恶他人的作恶,是一种意向性的意志投射。恭敬之心,又称辞让之心,是对于个人欲望的节制,是欲望的合理表达即是一种合理的欲望。是非之心,就是知是知非,知善知恶,是非善恶分明,是一种理性的道德智慧。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较之现代心理学关于人的意识构成的知情意三维理论,孟子的意识四维说更加合理而深刻。可以说,人的欲望乃是人的最基本心理活动,是人的意识的基础元素,是意识的“第一推动力”,没有欲望,自我意识即不复存在。还有上述“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的意识向度论,也可以说是深刻而独到的见解。比如,人类的爱的情感向度就是向下的,上辈的爱指向下辈,下辈的爱指向下下辈,以此类推。这种理论的合理性尚需要现代心理学给以论证并加以阐发,以承接前人之原论并构建新的理论知识体系。

孟子性善论之良知说还表明,情意欲知四维构成的人格意识是自我成长的;道德是人格的核心要素,是随着人格成长而养成的,“求则得之,舍则失之”。这样的观念也与现代心理学理论享有共同的视角。人格是促进个体行为一致性的持久的和内在的特征系统,是多种要素的综合体,在个人的人格成长过程中,充斥着错综复杂的心理冲突,道德正是在各种心理冲突背景下的价值选择。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本我、自我、超我构成了人的完整人格,超我代表良心、道德和理想原则,抑制本我,指导自我。只有三个“我”平衡相处,人格才会健康发展;反之,人心就会由于欲望和道德的冲突而感受挫折和痛苦[5]。孟子良知说的良知,也是要通过克己抑欲的内心冲突过程才彰显出来,发明出来。孟子这样来认识道德本性以及道德成长,显然,不仅认识超前,而且也铺垫了后来之路,成为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基本的观点。

再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来看,孟子良知说的道德成长论与马斯洛关于人的需要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理论也是相互契合的合理之见。按马斯洛的理论,个体成长发展的内在力量是动机。而动机是由多种不同性质和层次的需要所组成,由低到高依次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并且,人的需要是由外部的满足向内在的满足逐渐转化的[6]。每一层次的需要与满足,将决定个体人格发展的方向和境界。比较而言,孟子良知说的道德人格成长也是一个层层升级和升华的过程,只是在孟子看来,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善端向仁、义、礼、智“四德”发展,是人的道德直觉和道德冲动,并没有任何其他功利的目的。可见,孟子良知理论更注重人的内在的正能量的发掘,这可以说是中国传统德育的根本的方法论特点。

三、回归良知本位的道德教育之方法论启示

在孟子学说中,人道之本在于道德关怀和道德成长。良知说展开为德性修养的工夫论,强调德性内生和人格圆融,其关注的是心性、情理、自然。这样的理论视野和教育视角,体现出来一种特别的洞见和慧识,对于现代德育尤其具有启示意义。

在现代,道德理论和道德教育似乎忽略或遮蔽了良知的观念,道德培育缺失了一种内在的自性自明自觉的信念和正能量——让内心德性不断生长的原动力。现代教育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和解析,尤其是把道德教育也置于一般知识教育的体系和模式之中,实际上形成一种外在的“他育”式的德育模式,未能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内在潜能。因而,回归良知本位的道德教育是一个必然的方向。良知教育强调“存心养性”,人性和人心的培育是德育的根本和基础,就是认为,要成为有道德的人,首要的在于感受,道德教育最根本的是一种理解的教育,养成的教育。诚如当代哲学家哈贝马斯所说,人类的存在并非以一个独立的个人做基础,而是以“双向理解”的交往作起点。因此,道德教育就是要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尊重、关心和帮助。

良知理论把人心(人的意识)看作是情感、意志、欲望、智慧和谐统一的精神系统,从而强调了道德教育从根本上说是一种精神人格教育,重在内在情理的培育。蒙培元[7]在其专著《情感与理性》“全书提要”中认为:儒家重视情感的共通性、普遍性,并与理性实现了统一。所谓情理,乃是指人类共同的,具有道德意义的情感,“良知”就是一种自然的又是具有道德意义的情感;这样的情感同时是与理性相统一的,故称之为情理。真正说来,情理乃是一种价值理性,因为价值正是由情感需要决定的。只有承认人类有共同的情理,才能建立起来共同的和普遍的价值理性。所以,中国传统哲学肯定人类伦理是由情感决定的,同时肯定有一种客观的普遍的伦理存在,即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因此,道德教育必须把道德概念的理解、领会与情感体悟和欲念追求结合起来,追求情理教育,做到情理相通,才可能真正完成。情理相通,就是人格系统的情感、意志、欲望、智慧的和谐相通,也是内与外的相通,人文与自然的相通。所以,这个“通”是通于自然,或者说,通于自然精神。在孟子“尽心知性知天”理论逻辑中,“良知”情理不仅在人与人之间建立起普遍的伦理关系,而且在人与自然之间建立起伦理关系。建立人与自然之间的价值关系,是出于人的内在的精神需要,成为人生的意义。这种观念也体现出儒家文化特有的德育方法论。

在儒家理念中,人与自然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一种相生相和的关系,人也是自然创造的参与者。在这种观念下,人的道德成长的过程也是亲和自然的过程,是通过“赞天地之化育”来完成自然,完善自我。孔子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论语》·雍也篇)[1]62孟子更主张“养吾浩然之气”,与自然相互沟通,并且认为,人的生命可以分为心、气、形相互关联的层次,只要不断地养心,就可以通过“气”而将整个身体转化,甚至于外在的形貌也会转化,即所谓“践行”。孟子良知说的工夫论,将一切道德培育与修养工夫归结到良知之发明,自觉自明,并强调心与身、人与自然之相通与和合,使人在人格成长中感受和悦,与万物为友。如此,人的生命才彰显了道德的价值和意义。

这种道德的价值和意义,就是人及人生的意义,也是儒家德育追求的目的。“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2]330。一位向德之人,其一言一行都会因为“浩然之气”的涵养而具有大丈夫气概和包容得失的生活眼界。孟子向我们宣示:由良知而生的是一种道德的人格,由良知而成的是一种精神的境界。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

[2]朱熹.四书集注[M]∥朱熹集.长沙:岳麓书社,1985.

[3]冯达文,郭齐勇.新编中国哲学史: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4]柏拉图.理想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5]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孟子的智慧范文第3篇

作者:冯梦龙

【原文】

冯子曰:智非语也,语智非智也,喋喋者必穷,期期者有庸,丈夫者何必有口哉!固也,抑有异焉。两舌相战,理者必伸;两理相质,辩者先售。子房以之师,仲连以之高,庄生以之旷达,仪、衍以之富贵,端木子以之列于四科,孟氏以之承三圣。故一言而或重于九鼎,单说而或强于十万师,片纸书而或贤于十部从事,口舌之权顾不重与?“谈言微中,足以解纷”;“言之无文,行之不远”。君子一言以为智,一言以为不智。智泽于内,言溢于外。《诗》曰:“唯其有之,是以似之。”此之谓也。

孟子的智慧范文第4篇

传统文化

是中国教育的历史基础

程方平

进入21世纪,在全球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中,本土传统文化的价值进一步凸显,成为构建各国教育特色的重要基础。此时适逢中国近代教育走过百年历程,如何传承与发展本土文化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相关的理论争鸣与各类尝试风起云涌,故需要认真思考和积极探索来规范和引领未来的教育发展,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意义的教育体系,为中国的教育改革奠定重要的历史基础。

中国教育尊重传统,不仅在思想和精神领域重视“道统”,各行各业的人才培养和标准规范都非常关注对传统的继承与发展。然而,自百年前开始,在西方模式和标准的影响下,我们的教育缺少自信,我们以往用于反思和自省的自我批评变成了盲目和全盘自我否定的依据。例如,历经1300年探索实践的科举制度,就有许多可资借鉴的遗产。国外的研究与实践非常认同中国的科举对文官制度的影响,认为这是中国在制度文明上对世界的重大贡献,体现了人才评价选拔方面最公平合理的实践探索。从相关研究可以看出,科举时代鉴别和选拔人才绝非仅有死记硬背一途,还包括自荐、特举、名家推荐、技能考试、机构寻访和延请等多途,而深入人心的“行行出状元”思想也是常规科举的重要补充。再从中小学的语文、数学教学来看,中国的传统在形式,内容、方法、观念和评价等方面,相对于源自西方的各类教学法,许多方面更适合于中国学生及中国知识的具体情况,百年来的教育实践证明,中国的传统教育绝非可以简单地用机械灌输来概括,中国历史上人才辈出亦与中国教育的传统息息相关。近一二十年,中国学术界陆续推出一批中国学科史及学科教育史方面的研究成果,可以为教育界借鉴本国的教育遗产提供丰富资源。

在中国教育传统的思想与实践中,不仅有“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有教无类”“教学相长”“因材施教”“知行合一”“格物明辨”“慎思笃行”“活到老,学到老”等与西方教育源流和现代教育理念相似、相通的原创教育思想,也有独具特色的家学、书院、师徒制,耕读习俗、学术争鸣、标新立异、兼收并蓄、树立思想流派的传统等。中国的教育传统既崇尚权威,又不迷信权威,主体精神是提倡独立思考、注重实践和勇于创新。如孔子的启发式与柏拉图的“助产术”几乎于同一时间(孔子早约50年)诞生,且形式、内涵基本相同;中国的算学与阿拉伯即欧洲的数学在概念形式上虽有不同,但都为世界数学的发展做出贡献;中国书院的起源和实践与西方大学几乎同步,且传统精神高度一致,而其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特点,也是中国和世界高等教育未来改革的主要借鉴。中国教育传统中永恒的、富有创新潜力的价值早已受到国外思想家、教育家的深切关注,不仅数百年前影响了法国思想家伏尔泰,近年来创立“多元智能”理论的哈佛教授加德纳也多次强调他的思想曾借鉴了中国的教育传统。可见,中国教育传统的精髓需要国人认真反思、汲取和弘扬,全面否定和浅尝辄止均是对历史、民族与未来不负责任、缺乏基本文化素养的表现。需要铭记的是,一个不知道尊重自己传统的民族难以受到其他民族的尊重,也难以真正自信、自强。

在西方以牺牲资源、环境和其他民族国家利益为代价走过工业化、商业化历程之后,中国天人合一和尊重自然等传统经验将成为反思与回归的重要参照;中国在自身发展的进程中,不仅看到了各大文明古国的传统,看到了文艺复兴运动对传统的再造,也看到了西方社会工业、商业文明及其科学精神、实用哲学、社会管理和契约制度等的文化价值,认识到中国的改革与发展也有需要重点学习或补课的地方。

传承和弘扬本国、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并非机械地重复和照搬,更不能仅仅满足于对经典的死记硬背。容纳、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不仅在其“形”,更重要的是其“神”,即中国传统的内在精神、思维方式和笃行实践。清代学者赵翼曾说:“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数百年。”他所强调的是,任何时代都会为与时俱进的发展提供无限开拓进取的空间,而基于文明历史的发展才能真正推进社会、引领思想。每个时代都应有对历史、现实和未来的认真审视和深远思考,并以此来指引实践,找到更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径。

(选自《新华文摘》2011年笫17期)

1.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A.因为中国教育重视尊重传统,所以本土传统文化的价值得到进一步凸现。

B.国外的研究与实践认为中国的科举制度是中国在制度文明上对世界的重大贡献,体现了人才评价选拔方面最公平合理的实践探索。

C.由于西方模式和标准的影响,使我们的教育缺少自信,因而,中国教育要回归传统。

D.科举时代鉴别和选拔人才绝非仅有死记硬背一途,“行行出状元”的思想就是常规科举的重要补充。

E.中国历史上人才辈出得益于传统教育,近一二十年中国对传统教育史的研究成果,可以为我们借鉴本国的传统教育提供丰富的资源。

2.下列对“中国传统教育”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中国的传统教育绝非可以简单地用机械灌输来概括,当中有不少与西方教育源流和现代教育理念相似、相通的原创教育思想。

B.家学、书院、师徒制、耕读习俗等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形式,现在已消失,因为这些方式不适合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

C.中国传统教育在形式、内容、方法、观念和评价,许多方面更适合于中国学生及中国知识的具体情况。

D.中国的教育传统主体精神是提倡独立思考、注重实践和勇于创新,而“知行合一”“格物明辨”“慎思笃行”等教育思想说明中国传统教育在重视智育的同时也重视德育。

3.第三自然段中,作者运用了哪些论据来论证中国传统教育的具体成就与影响,请分条归纳。

答:

4.根据文意,作者认为我们对传统文化应该抱着怎样的态度?

答: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文化大智慧需要“证得”

刘梦溪

“王道”这个概念,在中国文化史上自然是很重要的概念。但孟子当年向各国的国君推销此义,口干舌燥,效果渺渺。结果自己还要解释动机,说什么“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今天虽不是孟子所处的战国时期,世界总体大势,如俞曲园老人易箦之时所作绝句九章,则第六章“几家玉帛几家戎,又是春秋战国风。太息斯时无管仲,茫茫杀气几时终”,庶几近之。设若今天有策士向世界各国的“国君”推销“王道”,效果会如何呢?我以为那“后果”,比当年气得发牢骚的孟轲好不到哪儿去。

以此我们不妨将目光由“国君”转到国民,转到人,转到人的个体生命。然而一提到人,我不得不说,如今人类正面临空前的危机。具体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大自然的剧烈反弹给人类带来的始料不及的灾祸;二是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膨胀给人类自我损毁带来的危难。两者均迫在眉睫,时不我待。日本地震、海啸、核泄,是造化发给人类的警示信号,而且是把两个方面的危机交织在一起的一次预警。此时此刻,我们想到了中华文化的大智慧。但大智慧不会自然现身,而是需要人类去“证得”。

何以中华文化大智慧需要“证得”?《华严经》云:“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证得。”这是说,人类本身并非不具备拥有大智慧的条件,只是由于自身的妄想和执迷,不能够“证得”。我说过,大智慧是和德范联系在一起的。《华严》使用“智慧德相”一语,真是恰到好处。“证得”就是“证悟”,亦即俗所谓觉悟。不能“证得”,就是不能证悟,也就是不得觉悟。孟子说:“人之有德慧术知者,恒存乎M疾。独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虑患也深,故达。”(《尽心》上)M,读chèn,即患病的意思。故郑玄注:“犹病也。”按孟子的本义,人的“德慧”存在于人的疾病之中。换言之,也可以说人的疾病是使人获得(或证得)德慧的必要条件。

说白了,就是人类要有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才有可能达到“德慧”的境界(故达)。否则不过是小术私智,与大智慧根本无缘。所以马一浮说:“私智不可以为德,小慧不可以为道。”大家熟知的孟子的另一段话:“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告子》下)讲的是同一道理。关键的关键,在于能不能“证得”。能够“证得”,“多难”也可以“兴邦”。不能“证得”,执迷不悟,大智慧固然不能获得,立志兴邦也是枉然。

中华文化大智慧,是人类的美善境界,是“上善若水”,是“止于至善”。也可以说,是和君子之道、和人类的道德理性连在一起的。而“六经”,则是中华文化大智慧的渊薮,其最主要的价值理念敬、诚、信是中华文化大智慧的源泉。特别是“敬”,不仅是对他人的尊敬之意,主要是人的自性的庄严。“敬”这个概念,已经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信仰之维。中国人立国和做人的文化精神依归,主要在“六经”,在敬、诚、信。当然还有“和”和“同”,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价值理念。有不同,才有和。“和而不同”之义在此。张载的四句话:“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仇、对、反,是象的流动不息,是事物的过程。最后,人类总是要“和而解”的。

(选自《名人传记》2011年第7期)

1.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A.如果今天的策士向世界各国的“国君”推销“王道”,也如当年的孟轲一样效果渺渺。

B.作者引用俞曲园老人所作的绝句,目的是为了证明“王道”是没有必要提出来的,它在中国文化史上并没起什么作用。

C.既然当下推行“王道”效果不好,作者主张把目光转向国民,转到人的个体生命。

D.作者认为人类正面临着空前的危机,要化解迫在眉睫的危难,则要运用中华文化的大智慧。

E.大智慧是和德范联系在一起的,而德范来自疾病与灾难,因而多难兴邦。

2.根据文意,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自然的剧烈反弹带来的灾祸及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膨胀给人类自我损毁带来的危难,是给人们的一次预警。

B.“私智不可以为德,小慧不可以为道”。人类如果没有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得到的只是小术私智,与大智慧根本无与。

C.“敬”,不仅是对他人的尊敬,更是人的自性的庄严。它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信仰之维。

D.张载的四句话,肯定了任何事物都是处于与他物的对立和斗争之中,对立双方斗争的结局只能是折中、和解。

3.针对人类面临的两大危机,作者为什么想到了中华文化的大智慧?

答:

孟子的智慧范文第5篇

击水直销任劳任怨

陈平身上有着独特的温文尔雅的书香气息。爱书、好书的陈平曾经写过一则小诗:新竹生就凌云节,傲霜斗雪愈见青。风吹千亩和声唱,清韵一曲奏功成。多年来,陈平就像她写的诗句一样,清韵平和,斗志昂扬,不娇柔不造作。

陈平曾是一名尽职尽责的医生,而后转战商场,先后经营医药公司、园林公司和酒店,分别任董事长和经理职务。而后再次转战直销行业,成为绿之韵生态纺织博睿系统创始人之一。兼顾多重身份,却能做得如此井然有序、出类拔萃。这一切都源于她的努力与付出。

曾经,为了市场伙伴,陈平连夜开车8个小时奔市场,开到手发麻、胳膊僵硬;曾经,在奶奶过世第三天就毅然奔波于市场,而后用“众叛亲离”的自嘲掩饰内心的伤痛与悔恨;曾经,因水土不服,肠胃不适导致上吐下泻,大病六天,身体完全虚脱;更曾经,在与伙伴携手度假的航班上,她为大家唱起《掌声响起来》,音乐一响,她禁不住泪流满面……

击水直销稳中取胜

其实,对陈平而言,以她的财力完全没有必要如此奔波、劳累去亲自下线每个基础市场。通过几日会议,笔者与陈平近身的交流、观察。记者得出结论,作为博睿系统的创始人之一,抛开财务,她更看重人与人之间的真切情感,更期求带领团队伙伴携手走向更好的明天,为更多人带去健康与幸福。谈起自己亲身经营的博睿系统,陈平嘴角露出欣慰的笑容。从系统成立之初,陈平就不断告诫自己要用“以德服人”管理团队,要相信选择,相信公司,相信系统。多年来,陈平与公司同呼吸,共命运,携手走过了最艰难的时光。如今,抛开云日,终见彩虹,博睿系统已经成为绿之韵生态纺织最大的系统之一,而博睿系统的稳健也在绿之韵生态纺织乃至整个中国直销界家喻户晓。博睿系统无论是人员构成还是市场业绩,多年来几乎从未受到外界影响,一向稳中求胜。这点就连很多直销公司的团队领导人也常常向博睿系统的骨干取经。能够获得如此高的口碑与业绩,关键在于陈平用她一如既往的心态与管理方针,赢得了系统其它领袖的称赞与伙伴们的无怨跟随。

陈平多年获奖无数,在刚刚落幕的绿之韵RESGREEN生态纺织品牌六周年庆典上,陈平再一次喜获“绿之韵生态纺织2013年度卓越领导奖”殊荣,讲台上的陈平仪态万千、笑脸盈盈。众多系统伙伴纷纷跑上领奖台与她合影、拥抱,送上最美好的祝福。3月春分已至,褪去层层的雾霾,处处万物复苏,花香四溢,莺歌鸟语。记者相信,在陈平和博睿系统所有伙伴的共同努力下,新的一年,系统也将如初春的美好一样,创造出更多的传奇与佳话。

博睿系统:

绿之梦的“中国合伙人”

绿之梦团队家训:知福惜福造福

绿之梦团队家宝:知恩感恩报恩

绿之梦团队行为:比学习、比谦卑、比感恩、比付出、比坚持,勇于学习、勇于认错、勇于改变、勇于承担。

绿之梦团队文化:亲情合作、粉粹自私、爱的教育、铁的纪律。

在2013年的中国电影界,一部大热的“中国合伙人”火爆影院。同样是2013年,在绿之韵生态纺织博睿系统绿之梦团队也诞生出三位卓越的“中国合伙人”,他们分别是艾翼翔、李孟、吕志杰,他们是事业的精诚伙伴,是人生的难得知己。在绿之韵生态纺织乃至中国直销界,成立不到一年时间的绿之梦团队显然还是新手,但他们携手用聪慧、严谨、付出带领团队刷新业绩,创造团队辉煌。2014年,他们更将携手同行带领团队创造更大的辉煌。他们有怎样的人生智慧?在市场竞争激烈的中国直销界如何脱颖而出?2014年他们将带领团队创造怎样的辉煌?带着众多的疑问,下面便与笔者一起一探究竟。

艾翼翔:助人利己 获“双赢人生”

在绿之韵生态纺织博睿系统绿之梦团队中有这样一位核心骨干,他善良正直,有着中国男人最朴实的特质,生活中他注重家庭的和谐共处,工作中他倡导团队的价值塑造,一言一行都显露着他人性最光辉的一面。深厚的底蕴托起的是最牢固的根基,他一直坚信帮助别人是自己不变的追求,他就是绿之梦团队三大核心骨干之一――艾翼翔。

锁定直销 重新起航

走进博睿系统之前,艾翼翔一直在传统行业里面摸爬滚打,但由于传统行业的风云变幻,导致自己的事业起起落落,执着而坚强的他选择离开。与博睿系统创始人陈平的结识,让蹉跎辗转的他看到了一丝希望。陈平向他讲解了整个直销行业的现状,以及对未来经济发展趋势的看法,艾翼翔仿佛置身于一个新的世界,新奇而惊讶,感觉一切都在等待着他重新出发。当谈及生态纺织这个朝阳产业的时候,艾翼翔眼前一亮,多年接触营销的经验让他预知到整个行业的发展趋势。

通过深入的了解,艾翼翔发现在讲究健康的当前大环境下,绿之韵独具慧眼,实行差异化战略,锁定生态纺织产业,势必会引领全球生态纺织领域的新潮流。商机无限,艾翼翔决定在这个新领域重新起航。

塑造团队协作精神

与李孟及伙伴吕志军成立绿之梦团队之后,艾翼翔对这个行业越来越有信心,梦想也越来越大了。他经常说:“完美的团队是成功的基石,团队是包罗万象的,将每个个体的优点集合起来,共同为一个关键目标奋斗,所形成的能量如同核聚变一样迅猛。”在艾翼翔等核心骨干的共同努力下,团队不仅聚集了李媛媛、王启兰等核心骨干及千余人的精英,更在2013中国直销产业发展论坛上喜获“风云2013亚太地区最具合作价值行业领袖”殊荣及在2014年绿之韵RESGREEN生态纺织品牌六周年庆典上喜获“绿之韵生态纺织2013年度优秀领导奖”殊荣。

而对于今天的成就,艾翼翔更坦言离不开系统领导人陈总的帮助,不管是工作、生活还是团队建设上,陈总都给予了全力以赴的帮助。艾翼翔也感谢身边一直以来不离不弃的团队伙伴。

追赶梦想 乘势起航

梦想在艾翼翔看来,是生活的动力、事业的助推器。在生活中,艾翼翔是当地出了名的孝子、家中的好好先生、团队的知心大哥。2014年当“梦想”这个词铺天盖地席卷中国大地之时,艾翼翔也朝着自己的梦想勇往直前、不曾停步。“2014年,我要帮助更多的伙伴实现突破,超越自我。我是农村出来的孩子,我认为农村出来的孩子更应该心存梦想,更不应该受到社会的众多约束,我的亲身经历告诉我,在博睿系统绿之梦团队这个大的平台上,只要坚持梦想就一定会成功。我成功了,我相信更多像我一样平凡的人也会成功。”执着而坚定给予了艾翼翔一次人生转折,他推开了一扇窗,看到成功的骄阳。现在,他要推开更多扇窗,让他们一起沐浴阳光的照耀。

李孟:立世不屈当自强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空乏其身……”在这句诞生于两千多年的名言中,古者用深邃的哲理给后世留下了一个做人行事的基本道理。也正如名言中所言在“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空乏其身……”这样的基础上,才能更加锻炼一个人的意志力与对生命的执着之心。有这样一位团队领袖,他以此名言作为自己的人生准则,言谈中流露出一份坚韧,举止中挥洒着一份果敢。他加入绿之韵生态纺织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建立起了一支人数高达千人的团队,并在2013年直销产业发展论坛和2014年绿之韵RESGREEN生态纺织品牌六周年庆典上分获“风云2013亚太地区最具合作价值行业领袖”及“绿之韵生态纺织2013年度优秀领导奖”殊荣。这位领袖就是李孟,绿之韵生态纺织博睿系统绿之梦团队创始人之一。

初涉直销 展露天分

李孟如同他的名字一样,带着一种血性与方刚。李孟渴望“男儿志在四方”、“金戈铁马”驰骋于辽阔战场的情形,但现实将他束缚住了,即使在有颇为成功的事业之时,他依旧怀抱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豪言壮志。也许是命中注定,也许是心想事成。一个偶然的机会,李孟了解到了绿之韵生态纺织。多年涉足营销领域的他,深知生态纺织产业一定会有非常好的前景,加之新营销模式的有力保障,他预感用不了多久在国内乃至全世界,纺织产业就会掀起一场新的革命。

敏锐的市场洞察力,让李孟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绿之韵生态纺织事业。

成立团队 管理有道

加入绿之韵生态纺织博睿系统不久,李孟就和吕志军、艾翼翔两位伙伴成立了绿之梦团队,三人更自嘲为“中国合伙人”。在李孟看来,建立团队,是面对困难的有力武器,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但团队的力量是无穷的。“团队需要伙伴们有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信念,团队不是一个人的系统,是需要伙伴用心打造的。”团队是伙伴们智慧的结晶,是真知的总结,是成功模式的精髓,李孟对文化的把控丝丝入扣。

在扩展市场方面,李孟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首先要打造核心;其次就是注重选苗和育苗,将外部挑选精英与内部培训精英二者相结合。”同时他认为要迅速而稳定地发展团队,就要寻找那些精英人才,即便是能力在自己之上的“人中之杰”,“因为人才就是资源,谁能把握住资源,谁就能把握成功。”李孟如是说。同时,他也由衷地感谢上级领导人陈总的帮助与关怀。“感谢的话太多,感恩的情太深,只有化作继续前行的动力,帮助更多伙伴得到成功,才是对伙伴最大的关心。”李孟如是说。

谈及梦想 着眼未来

“在中国乃至世界直销界,只有好的价值观、市场方针才能促进团队更快更好地发展,也只有如此,才能在成功的道路上走得更长久。”这是一份责任,更是李孟不容分说的担当。谈及未来的梦想与憧憬,李孟的语气中多了一份坚毅与魄力,“未来我要将绿之梦团队打造成为绿之韵生态纺织乃至中国直销界广为认同并尊重的系统。”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以李孟为核心的绿之梦团队将立世不屈当自强。

吕志军:大智者成就大格局

来自绿之韵生态纺织博睿系统绿之梦团队的核心骨干吕志军,是一位拥有大智慧的人。他用智慧武装自己,用文化提升自己。这些都成为他日后走向成功的砝码。大智慧的人往往内心牟定,有着对未来的坚定信念,任何外在的阻扰都不能将其改变,在他身上潜在着无穷无尽的力量。

细致划分奠定成功基础

一个拥有大智慧的人一定是一位富有远见的人。吕志军的大智慧就表现在他对直销行业规律的把握。在接触绿之韵生态纺织之前,吕志军从未听说过牛奶、大豆、竹子可以做成衣服等消费品,加之多年来对传统行业发展的客观把握,他感到这个项目一定会有很大的发展前途与巨大的商业潜力。与同是绿之梦团队三大核心领导人之一李孟的详细沟通、探讨,加之日后的多次深入考察之后,他发现,绿之韵生态纺织从产业、产品、平台等方面,都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对此,他进行了细致地列分。

从产业的定位格局上,生态纺织是中国新兴的朝阳产业,有着巨大的市场发展潜力;从产品差异化的角度看,以生态纺织作为主打品,定能吸引因不能满足同质化纺织产品的消费者的眼球,给消费者带来全新的产品体验,掀起新一轮的消费热潮;从宏观经济政策角度看,纺织行业是目前国内重点扶持的行业,绿之韵生态纺织必将会成为相关部门大力扶持的产业;从公司的专业化程度与人才格局看,公司以海畴等专业化平台为依托,必将为公司未来的发展注入强有力的保障。超前的眼光、专业化的分析、深厚的智慧,让吕志军不仅迅速走进这个行业,得到博睿系统创始人陈总的认可与赞赏,团队伙伴的大力推崇,更在别人有些许反感之时,吕志军已经快人一步走在成功的路上。

多元化谋略成就人生伟业

不仅如此,吕志军总是将大智慧体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对待人生选择,他认为“选择大于努力,选择正确选择才能具备成功的基本要素,快捷促进成功。”对待事业发展,他认为“直销行业虽然现在还未进入主流社会,但这个永远将奉献、利他、舍己、复制为核心的行业,一定会在不久的将来得到社会最广泛的认同。”对待时代变迁,他认为:“岁月增长的不光是女人的皱纹、男人的佝偻,更是时代带来的改变,尤其是知识的改变,所以‘活到老、学到老’是时代必然。”大智者成就大事业,大智者成就人生大格局。

虽然介入行业时间尚短,但吕志军凭借自己深厚的智慧根基,在2014年绿之韵RESGREEN生态纺织品牌六周年庆典上喜获“绿之韵生态纺织2013年度优秀领导奖”殊荣。未来,吕志军表示一定会追随博瑞系统的脚步,继续努力,帮助更多的人实现梦想。记者坚信,不久的将来,吕志军一定会成为绿之韵生态纺织就乃至直销行业惊鸿一瞥,闯出属于自己的峥嵘传奇;更一定会在博睿系统绿之梦团队的强有力协作下谱写出新的华章。

王启兰

王启兰是一名医生,不甘于时光虚度,在李孟的介绍下,她加入绿之韵生态纺织做兼职。“最初三个月的时间,没有人愿意和我合作,但是我还是坚持跟着团队学习,最后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了伙伴们的认可和尊重。”可喜的是,她在2013年被评为“风云2013亚太地区最受尊敬魅力直销女性”,在今年绿之韵生态纺织峰会上她荣获“突出贡献奖”。

李媛媛

李媛媛于2013年加入绿之韵生态纺织,是这个大家庭的新成员。工作上,她始终坚持“要做事就要先做人”的原则。作为系统的中坚力量,她清楚自己的责任,一直以来不断地提升自我,努力创造自己的价值和财富。在绿之韵生态纺织一年多的时间里,李媛媛收获满满。在刚刚结束的绿之源生态纺织峰会上她荣获“突出贡献奖”。

2011年从事直销行业,2013年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加入了绿之韵生态纺织,一个月的时间里,她深切地感受到消费者对产品的认可,这给予了她特别大的信心。清楚地感觉到绿之韵生态纺织是一个能够让自己实现梦想的平台。“我们整个团队在绿之梦团队领导下,分工合作,就像一个大家庭一样,大家各司其职,同心协力,团结一心。”

杜丹

杜丹2007年加入直销行业。2013年她开始接触绿之韵生态纺织产品,她敏锐地感觉到了生态纺织这一商机。2014年伊始,她毅然决然地加入绿之韵生态纺织。“因为我觉得产品相当好,也相信自己需要的东西别人也乐意接受。”加入绿之梦团队不久的杜丹,深深地感受到几个领导人的付出和团队协作精神。杜丹称自己每天过得都很开心。

张莉

张莉从事传统生意多年,生意面临转型。2013年10月她加入绿之韵生态纺织,“我觉得绿之韵生态纺织产品特别好,与其他企业相比,绿之韵生态纺织门槛低,能够带动家庭消费,引领了生态事业的发展。”短短的几个月,张莉觉得自己除了收获财富外,最重要的是感受到领导人和团队的活团与激情,结交了很多充满正能量的朋友。

好了,以上就是孟子的智慧(精选5篇)的含义和出处,希望小编精心整理的这篇内容能够解决你的困惑。访问360范文网了解更多孟子的智慧 精选相关内容

菁英职教网文章归档 教育资讯 留学攻略 七品教育网站地图xml
311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