姊妹情深(精选5篇)

| 婕音

推荐文章

菁英职教网 培训啦 留求艺

姊妹情深范文第1篇

土家族的婚姻家庭文化非常古老,别具特色。鄂西土家族历史上的婚姻家庭文化,同其他民族一样,经历了由血缘群婚、对偶婚到一夫一妻制的漫长进化历程。无论是少小相爱,青梅竹马,自由恋爱结合的婚姻,还是所谓“明媒正娶”的联姻,土家族在婚俗上逐步形成了一种不成条文的惯例,即要请媒人说亲、求婚、打节、送聘礼、讨庚(问女方生期)、定亲、恳求女方放话允婚、迎亲、回门等繁多的程序。在婚礼方面别具一格的情节有哭嫁、过礼、开脸、戴花酒、背新娘、迎亲、拜堂、坐床、闹房、回门等,其典型环节是哭嫁、坐床、回门。在所有土家民俗中,婚俗的仪式最复杂、程序最完整、细节最精致。细细数来,从“求肯”开始,报期过礼、上头开脸、陪十姊妹、陪十弟兄、陪媒、合八字、升号匾、迎嫁、取亲、拦车马、迎亲、圆亲、铺床、拜堂、接腊、坐床、吃交杯酒、吃下马饭、交亲、敬大小、拜钱、陪新姑、陪送亲家、下厨房、传茶、回门等前后二十多道程序。礼节之繁复是其它民族婚俗中较少见的。

陪十姊妹是土家族姑娘哭嫁的独特形式。陪十姊妹的时间是特定的,在新郎家娶亲的头天晚上,陪十姊妹在姑娘出嫁前一天晚上举行,而参加十姊妹的人员必须是未婚的女青年。当男女双方将婚期定下后,各自在接本方的亲朋好友喝喜酒时,凡对方家中有未婚子女的,都必须向其说明“接你家姑娘某某去十姊妹”,以便对方有所准备,被接的一方,一般来说都要为新娘准备一双漂亮的新鞋(新娘的多为绣花鞋),再送一挑渣粑儿(方言,一些礼物,包括糍粑,糖食糕点,花生瓜子等);如果自家被请的孩子不会唱歌,还得提前教她学唱几首。一切就绪后,由支客先生请十姊妹上桌就坐,再从中挑出(多由主人家先定好)两名靓女去请新郎新娘出来,并由他(她)俩一左一右陪坐在正席。这时由主持人宣布陪十姊妹开始,话音刚落,一挂长长的鞭炮响起,鞭炮响过后,陪十姊妹正式开始。十姊妹围坐一桌,首先由新娘哭“十摆”,新娘哭“一摆”,厨师在桌上摆一样菜,摇完后,其余九姊妹依次哭,最后又由新娘哭“十收”,厨师再一样一样将酒菜收进。菜收完,又在摆放着姑娘陪嫁物品的堂屋里点上红烛,这时屋内色彩斑斓,红红火火,香烟缭绕,十分喜庆。两张朱红桌子摆在堂屋中间,桌上放有糖食果饼和葵花、板栗、核桃、花生等干果。这天晚上,被邀请亲邻中的未婚姑娘九人,连新娘共十人围席而坐,通宵歌唱。

那半碗水上的一炷香是用来请人唱歌的,香头指向谁,就该谁唱。一般第一位唱的都是《开台歌》:

“说开台就开台,开台歌儿唱起来,

新打剪子才开口,剪起牡丹对石榴……”

一曲歌毕,马上有人跟上:

“要我唱来我就唱,莫说人小不出趟,

人既小来命又窄……”

或者是:

十姊妹来都请坐,听我唱个开台歌。

一张桌子四只角,四只角上站喜鹊。

喜鹊口里含白米,天不亮明歌不落。

东边唱歌西边接,今晚唱歌凑闹热。

我们姊妹团团坐,唱起歌儿话离别。

这开台歌就像开闸的水,一句接着一句,一首接着一首。她们海阔天空,尽情而歌。演唱内容十分丰富,有对旧制度的抨击,有对媒人的揶揄,有对旧情的抒发,有对亲情的怀念,有对妇女的赞扬,有对未来的憧憬。唱词长短成句,格调清新,褒贬分明,有历代相传的,也有即兴创作的,大都富有诗韵和乐感。陪十姊妹的歌优雅动听。如《对歌》:

“唱在一,随在一,什么开花在水里……”

从一月唱至腊月,随后又由别人(或自己)从腊月对到一月。

又如:

亲姊妹,姊妹亲,捡个石榴平半分,

打开石榴十二格,千年的姊妹舍不得。

亲姊妹,姊妹亲,捡个鸡蛋平半分,

你吃黄,我吃清,姊妹不亲哪个亲?

石榴开花叶儿翠,堂屋里坐的十姊妹。

上头坐的官家女,下头坐的祝英台,两边坐的歌秀才。

陪十姊妹作为土家族婚俗中最隆重的礼节,当然听歌看热闹的人里三层外三层的自然不在话下。演唱中,姑娘们常以“十”为题,如:“十绣”、“十打”、“十摆”、“十要″、“十唱”、“十想”、“十爱”、“十劝”等,把哭唱的内容不断拓宽和延伸。

《十劝》:

一劝姐儿要学好,堂前来人你不要跑,大的是大来小的小。

二劝姐儿要手脚快,不等天亮就起来,三个早工做双鞋。

三劝姐儿要洁净,房前屋后扫干净,锅盆碗盏常洗净。

四劝姐儿莫骂人,骂人的人儿遭人恨,人人都是父母生。

五劝姐儿会持家,莫把五谷抛撒哒,一年亲苦只为它。

六劝姐儿种庄稼,耨了棉花褥芝麻,无事不要跑人家。

七劝姐儿要说实话,唆是撩非危害大,莫把乡亲得罪哒。

八劝姐儿要孝心,做好茶饭敬双亲,你尔后也是一样人。

九劝姐儿莫喝酒,酒醉以后要出丑,一生的名声在后头。

十劝姐儿要自尊,怀中抱石摸良心,学好规矩做好人。

陪十姊妹的姑娘们也常常触景生情,到了宵夜,她们就唱赞厨师手艺和席面的丰盛。新娘还要唱“斟酒歌”来答谢众姐妹,感恩祖德和回报父母养育之恩。

如:

点燃红烛灯花开,九姊九妹陪我来。

团圆桌上来结拜,胜似同娘共母怀。

今晚我把酒来斟,辞别大堂祖三代。

女是娘的罗裙带,长大成人知好歹……

“十姊妹歌,恋亲情,伤离别,歌为曼声,甚哀,泪随声下,是竹枝遗意也。”(清・彭秋潭)早在清代,鄂西土家族就已有了陪十姊妹的确切记载,也就是说在那时,土家族十姊妹歌已经盛行。既然有女方家请来的十姊妹在新娘出嫁前唱十姊妹歌,那么就有男方迎亲时陪十弟兄,唱的十弟兄歌。这种“双陪”的特殊文化现象,随着社会发展而逐渐约定俗成,成为土家族婚礼仪式中一套完整而固定的模式和重要内容。这种“双陪”在新娘出嫁前的头天晚上这个特定的时间内举行,从唱《开台歌》拉开序幕到唱《圆台歌》结束,整套程序严谨,完全是按土家族地区婚嫁礼仪进行。

十姊妹歌“犹如巴娘唱竹枝”,歌词极具竹枝词的创作遗风,多以七言四句结构为主,通俗易懂,明快含蓄,为普通农家女脱口而出,因此,讲究韵但不十分苛求,句式结构也并非七言律诗那样一成不变,而是相对自由,可长可短,注重的是感情的自然流露和表达的艺术效果,在创作上特别善于运用比拟、夸张、联想、排比等修辞手法,从而增强了歌词的感染力和抒情效果,荡气回肠,催人泪下。

十姊妹歌是土家族劳动妇女在一定社会历史环境下集体创作的成果,内容丰富,有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包办买卖婚姻的血泪控诉;对重男轻女、男尊女卑腐朽社会制度的无情鞭挞;也有叙说父母的养育之恩和与亲友的离别之情,它们并用一个“哭”贯穿始终。如“哭父母”、“哭哥嫂”、“哭姐妹”、“哭伯婶”、“哭外公外婆”、“哭舅舅舅娘”以及“哭媒人”(也叫“骂媒人”)、“哭辞祖先”、“哭上轿”等。以歌代哭,如泣如诉,情意缠绵,清新隽永,质朴自然。

从结构上看,由《开台歌》拉开序幕,然后“扣子一顺”依次而歌。时值子夜,陪十姊妹进入高潮,接亲和陪亲双方形成对峙,或对唱,或盘歌,摆起擂台,各展才艺,一直“鏖战”至天亮圆台时才肯“停战休兵”。所以,陪十姊妹唱姊妹歌犹如一台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演唱晚会,是民歌和歌手大荟萃,不但程序严谨,而且演唱形式灵活多变,有一人独唱、二人对唱、多人合唱等,内容与形式高度和谐统一。如:

哭姊妹:

同喝一口水井水, 同踩岩板路一根;

同村同寨十八年, 同玩同耍长成人。

日同板凳坐啊, 夜同油灯过;

绩麻同麻篮啊, 磨坊同扼磨……

女哭娘:

娘啊娘,我要走了呐,再帮娘啊梳把头。

曾记鬓发野花艳,何时额头起了苦瓜皱?

摇篮还在耳边响,娘为女儿熬白了头。

燕子齐毛离窝去, 我的娘唉, 衔泥何时得回头?

娘哭女:

世上三年逢一闰,为何不闰五更头?

哎,儿去了哎娘难留,往后的日子你重开头;

孝敬父母勤持家,夫妻恩爱哎度春秋……

如:

天上星多月不明,爹爹为我苦费心,

爹的恩情说不尽, 提起话头言难尽。

一怕我们受饥饿,二怕我们生疾病;

三怕穿戴比人丑, 披星戴月费苦心。

四怕我们无文化,送进学堂把书念,

把你女儿养成人, 花钱费米恩情深。

一尺五寸把女盘,只差拿来口中衔;

艰苦岁月费时日, 挨冻受饿费心肠!

女儿错为菜子命, 枉自父母费苦心;

我今离别父母去, 内心难过泪淋淋!

又如:

为女不得孝双亲, 难把父母到终身;

水里点灯灯不明, 空来世间枉为人!

长大成人要别离, 别离一去几时归!

别离总有归来日, 能得归来住几时?

四川下来十八滩, 滩滩望见峨眉山,

峨眉山上样样有, 只少芍药对牡丹,

妹妹去, 哥也伤心嫂伤心, 门前一道清江水。

又如:

绣花盖头头上蒙, 哥哥嫂子把亲送。

别家忙得金满斗, 爹娘忙得一场空。 脸哭肿来眼哭红。

在娘怀中三年滚,头发操白许多根。

青布裙来白围腰,背过几多山和坳。

又怕女儿吃不饱, 又怕女儿受风寒。

为制嫁妆操碎心,只因女儿生错命。

哭声爹来刀割胆, 哭声妈来箭穿心。

只道父母团圆坐, 谁知今日要分身。

姊妹哭:

姐:“梭罗树上十二丫,我们同根又同丫;今朝姊妹要分离,离开绣楼好孤单! ;

妹:“梭罗树上十二丫,我们同父又同娘;今朝姐妹要离开,难舍难分情难断!

姐:“梭罗树来台对台,我姐心里难宽怀;丢你妹妹婆家去,逢年过节又才来!

妹:“梭罗树来台以台,望姐心里多宽怀,多承姐姐把妹待,姐的教诲记心怀!

十姊妹歌:

哭爹:

天上星多月不明,提起话头言难尽。

爹的恩情说不完,我爹为儿受苦情。

一怕儿女挨饥俄,二怕儿女生毛病。

三怕儿女没衣穿,四怕我们比人贫。

爹把女儿盘成人,肩挑背驮恩情深。

儿今离别父母时,心内难过泪涟涟。

为女不得孝双亲,难报父母养育恩。

女儿若是男子命,孝敬父母到终身。

水里点灯灯不明,空来世间为了人。

哭娘:

开声哭娘刀断肠,女儿难舍我的娘。

千言万语说不尽,娘的恩情哪格忘。

一尺五寸把女盘,只差拿来口中含。

背上背来怀中抱,挨冻受饿费辛劳。

少吃少用精打算,口不吃来舌不吞。

缝补浆洗心操心,梳头洗脸穿罗裙。

娘的面前把性惯,哪天离过我的娘。

竹篮打水力费尽,燕子含泥空操心。

这陪十姊妹直到十姐妹齐唱:

十样鲜花已送完,唱的许多不周全。

情姐你是好歌手,下边就该你发言。

直至新娘在结尾答唱完毕,方算结束:

妹妹你们唱得好,唱得我呀巴心甜。

你们情意我心领,日后慢慢来偿还。

我们永是好姐妹,火烧蜡烛一条心。

姐妹鲜花开不败,装扮家园万年春。

姊妹情深范文第2篇

开学第一天,孩子们又要乘木筏去河对岸的学校上学了。

七姊妹村属于陕西勉县新铺镇,是一个山清水秀的陕南小山村。村子旁边的玉带河,是村民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母亲河。但是,同样是这条河,也成为困扰村民最大的烦恼。

传说背后的现实困境

七姊妹村位于新铺镇最南端。传说,古时候在玉带河的东边,有六座巍峨的大山,人称“六兄弟”。河的西边有七座山,样子清秀,而且每座山下都有一眼山泉,人称“七姊妹”。后来,玉带河两岸先后出现六兄弟村和七姊妹村。前些年,两个村子合二为一,统称七姊妹村。

七姊妹村五组69岁的退休教师陈玉林向记者介绍,七姊妹村现有村民1200多人,因为玉带河的隔离,两岸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因河阻隔的村民,生活水平要比河对岸低很多。

但最大的困境还是交通的不便。“玉带河阻断了村民与外界的联系,村民外出一趟很不容易。如果遇到河水上涨,木筏停运,村民就只能窝在家里。村民家中有婚丧嫁娶的事情,遇到河水上涨也只能取消。”陈老师说。

陈兆安30多岁,在村上开了一个小商店,每个月都要到县城进一次货。因木筏容易侧翻,而且过去进货也翻了两次,就再也不敢坐了,只能用三轮车走山路进城。“每到进货的日子,我都是凌晨五、六点起床,开着三轮摩托翻两座山到县城,往返一趟最少需要10个小时。”陈兆安说。

不过,最让人操心的还是每天要过河上学的孩子。

9月6日,记者在玉带河边遇到放学回家的孩子。记者看到,木筏每次最多只能运送四、五个学生,渡手谭清华老人已经79岁,接送村上50多名学生,老人每天要来回摆渡二十次。

“渡手不是每个人都能做的,需要很高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谭清华老人教会了儿子,还传给了孙子,若碰到逢集,他们爷孙三人轮流摆渡,有时一天要摆渡八、九十次。”村民陈玉琴说。

六年级学生陈景鑫告诉记者,他每次坐木筏都很害怕,刚开始还晕船,不敢往水里看,但只能忍着。

“若遇到下雨,木筏不能坐,山上的小路也不敢走,孩子上学只能由家长带着绕很远的路,翻三座山,过两条河,才能到学校。孩子自己走的话,需要七、八个小时,大人背着走,至少也要6个小时。每次河里涨水,家长们就担惊受怕。”村主任唐君亮说。

母亲河成了夺命河

1999年以前,玉带河不涨水时,村民还可以挽起裤腿过河。后来,邻近的宁强县建设二郎坝水电站,把西流河水引过来,使玉带河水流量增加了很多倍,平日里河水深度两、三米,下雨时达到五、六米。从那时起,河水吞噬百姓生命的悲剧时有发生。

1999年,村民唐朝万与其女婿李清庆外出打工,回家过河途中因水势太大,被河水卷走。

2003年7月,村民付洋娃命丧玉带河。不久,其丈夫牵母猪去配种时也被河水冲走。夫妻俩留下一对儿女,小儿子陈景凡今年只有10岁。

陈景凡今年读二年级,他看到记者,还有点怯生。他说,爸爸妈妈都在这条河里被淹死了,他每次坐木筏,都非常害怕。

念六年级的付官锋告诉记者,陈景凡很多次都是走山路上学,每次都要走好长时间。

今年,玉带河又连续发生村民溺亡事件。

村民陈林宝既是渡手,又是村上的兽医。今年6月,他去镇上出售自己喂养的猪,摆渡过河时突遇河水暴涨,连人带猪被河水冲走。

7月,李水秀和丈夫陈祖宾一起回娘家走亲戚,哪料想丈夫不慎掉入玉带河,再也没有回来。

“从1999年至今,有11个人过玉带河时被淹死,有的是七姊妹村的村民,也有外乡来七姊妹村走亲戚或办事的。”大学生村官、七姊妹村支书吴举对记者说。

10年修桥梦难圆

一座桥,一座架设在玉带河上的桥,成为七姊妹村村民最大的念想。

自2001年至今,七姊妹村历届村委会和镇政府都将修桥当做一件大事,多次给县上打报告,但修桥资金一直没有得到解决。

“2003年,县政府给过20万元,准备修个铁索桥,但由于预算较低,铁索桥没有建成,最后解决了一艘渡船,一度也缓解了老百姓的出行困难。”老村长杨秀华说。

村民们都希望修一座水泥桥,彻底解决出行问题,可修桥资金需要300多万元。陈玉林老师告诉记者,2005年,村上还给上边打过报告,但资金还是没有落实。

2009年,在外打工的唐君亮被村民推举为村主任,他一上任,再次将修路、架桥当做村上的头等大事来抓。最近两年,七姊妹村和新铺镇政府继续向县政府及有关部门申请资金,到今年9月,勉县交通局又设法从海事部门给七姊妹村协调了一条能载10人的船。

近日,从七姊妹村终于传来好消息:省交通厅已派工作人员到玉带河勘查,计划拨付一定资金,给七姊妹村修一座石桥。

姊妹情深范文第3篇

很早就听说苗族有一个以吃五色糯米饭为主要内容的节日,而且有很多男女青年盛装唱歌跳舞谈情说爱。后来看了许多摄友拍摄回来的图片和上网查阅了相关资料后,我才发现,这个节日并不是以吃糯米饭和唱歌跳舞为主要内容那么简单。

每年一度的苗族“姊妹节”终于要到来了。“这是贵州省台江县清水江中游沿岸苗族青年特有的一种社交性节日集会,‘飞歌献予远方客,秋波暗送心上人,白天共享姊妹饭,夜晚相携游方场’。这首苗歌基本上概括了节日活动的主要内容”。在前往台江县的途中,一位多年来以苗族文化为拍摄题材的摄影师向我们滔滔不绝地介绍说。“这个节日有的村寨在农历的二月十五日过,但大多村寨是在农历三月十五过,以台江施洞地区最有特色。过节的时候,这里人山人海,高亢的飞歌声、浑厚古朴的大歌声和情歌声交织在一起,在宁静的夜里传到很远很远。”

进入到台江县后我们并没有停下脚步,而是直接赶往乡下,我们四人包车下乡一共花了120元,司机大哥是苗族,从小就在当地生活,听说我们此行就是为了采访“姊妹节”,一下子他的话题就打开了,他说姊妹节的来源有一个动人的传说:古时候,苗族有一对男女名叫金丹和娥姣。他俩从小青梅竹马,两小无猜,长大后彼此之间产生了爱情。但娥姣的父母不准他们来往,逼迫她嫁回舅家(苗族称为“还娘头”)。娥姣不从以死抗争,金丹也非她不娶。为了爱情,两人只好相约在野外偷偷约会,每天娥姣用她装针线的竹篮藏着糯米饭带去给金丹吃。后来他们的忠贞终于感动了家人,两人最终结为百年之好。

到达老屯乡已经是晚上7点多,我们还没有吃晚饭,也不知道哪里有住宿的地方,于是司机大哥把我们送到了他的一个远方亲戚家里。这户人家家底比较殷实,三层楼的木屋宽敞明亮,门前屋后挂满了收割下来得各种晾晒的农作物,看样子,这户三代7口人家生活的应该是非常幸福安乐。当晚,喝过了主人家的高度米酒后,我们四人便在二楼的客房里枕着木香,呼吸着洁净的空气,听着窗外蛐蛐的交响乐,沉沉睡去。

第二天一早,我们发现寨子里的许多苗族妇女正在做五彩糯米饭,原来它是由几种不同颜色的植物花与叶同糯米饭蒸煮而成。饭被染成黄、红、紫等多种颜色,据说黄色象征家中富有,五谷丰登;红色象征本寨繁荣昌盛;紫色象征紫阳高照,紫气东来;绿色象征家乡美丽可爱;白色象征爱情纯洁高尚。

在饭香中我们听到外面人声鼎沸,原来是寨子里的人都准备要去田里捉鱼。让我们惊讶的是,不管她们到哪家田里捕捞,都会受到欢迎,只是在捕捞的过程中,不时出现了抢鱼的场面,这就是当地苗族特有的“老庚摸鱼”,有的人还打起了“水仗”,结果肯定是人人一身泥水,提着用草绳串起来的鱼,脸上笑开了花。中午,苗族女青年们吃完“姊妹饭”后,经过一番精心打扮,便各自带上事先准备好的彩色糯米饭,到游方场上踩鼓跳舞和找小伙子对歌。早就等候多时的小伙子们想要吃到心上人的糯米饭,必须在对歌中取胜。这样,整整一个下午,村寨里到处洋溢着歌声。当然,除对歌以外,女青年们可以随意参加各种娱乐活动,出嫁的姑娘也要回娘家过“姊妹节”。

第三天一早,我们起身赶往施洞镇,听说施洞镇的苗族青年男女今天要盛装出门,芦笙阵阵,踩鼓舞蹈。

在施洞我们听说了姊妹节来由的下文:据说古时候施洞有八百个姑娘因找不到男朋友而嫁不出去;而三丙大塘却有八百个青年男子因找不到媳妇而单身。老年人们想起了娥姣、金丹 “姊妹饭”的典故,教姑娘们用娥姣、金丹的办法,把三丙大塘八百个青年男子邀请来吃 “姊妹饭”。这样,人人都找到了自己的意中人,一双双、一对对结成了眷属。

从此以后,吃 “姊妹饭”就演变成为以青年男女间挑选情侣为主要内容的节日活动。 据《苗族古歌》记述,苗族聚居的地区过去都过姊妹节,可如今大部分地区已失传,唯有台江县还完整地保留着这一习俗。

施洞地区吃姊妹饭活动最热闹是在农历三月十三日那天,姑娘们纷纷上山去采撷南烛木叶、姊妹花等花草树叶,分别用冷水浸渍和用水煮的方法,制成黑红黄绿各种花草汁液。然后用这些汁液分别浸泡糯米。一两天后,这些汁液完全渗透了糯米,再取出分别过滤,用清水冲洗去表面多余的色彩汁液,然后将这些分别浸泡好各色糯米调匀,蒸熟,就成了晶亮芬香的五彩姊妹饭。这种用各种花、草取色制作的姊妹饭,不但色彩缤纷、芳香可口,而且久放不会变质。三月十四日前晌,姑娘们都下田里去捕鱼捞虾(不管是谁家的田);后晌,姑娘们每人拿来一大碗彩色糯米饭、两个鸭蛋(炒虾子用的)和一些钱(多少不拘)用来买鸭。为什么只要鸭和鸭蛋,而不用鸡和鸡蛋?因为鸭能过河,象征能过到彼岸与情人成双。这一切准备齐全了,年龄相近的姑娘们都分别各自集中到一户人家里(最好是没有男孩子或男孩子很小的人家,这才好接待外地来的男青年),然后夜里就在那儿与外地来的男青年共吃姊妹饭,大家一边喝酒,一边对歌。饭后相约到村中的广场上或巷闾去唱歌谈情,通宵达旦。

施洞镇的清水河边,一直都是最热闹的地方。白天苗族小伙和姑娘盛装在这里翩翩起舞;晚上,大家相约到河边对歌,男女青年分两排坐定后,摆开阵势,拉开战幕对歌,以歌传情。对歌的内容十分广泛。有古歌盘问和情歌对唱等,姑娘们用歌盘问姊妹节的来历及姊妹饭象征什么等,你唱我答,歌声不绝。通过生动的比喻、丰富的联想、抒发真情。唱到最后,谁对答不来,或所唱的与对方唱的不合拍,答非所问等,谁就算输。如果姑娘们输了,就要送男方一件礼物,如手圈、耳环、戒指等;若是男方输了,过去送姑娘银手圈,现在送手表或有纪念意义的礼品,当然赢方也要回谢相当价值的礼物。这些歌词我们虽然没有听懂具体的含义,但是从他们的表情和神态来看,他们所有的人都已经陶醉在歌舞海洋的欢乐世界里了。

应该说,三月十五至十七日是节日的正式活动时间,也是热闹的高潮。白天里,姑娘们都会身穿漂亮的衣裙,佩戴着华丽的银饰,与自己一道吃姊妹饭的男子们跳芦笙和跳木鼓舞;夜里,又像十四日夜晚那样,男女相聚在河边、村中广场或巷闾唱歌谈情。

活动的过程中最能体现节日特点的就是,姑娘们用竹篮盛着各人的彩色糯米饭团和鱼、肉、鸭蛋等礼物,赠送给两天来陪伴她们的男子们。到来年姊妹节时候,这些青年男子们买来礼物如绣花丝线、绸缎等等,盛在姑娘们去年赠送礼物的竹篮里,带回赠送给姑娘们,这叫“还竹篮”。如此经过多次的你来我往,使青年男女相互间的了解得以加深,进而产生并倾诉爱慕之情。

若没有姑娘送饭给男青年,男青年们是可以去向姑娘们“讨”的,“讨饭”时男青年一般都装得可怜兮兮的,并随口说:“请送一口嘎良(饭)吃,遮遮蚊虫咬吧!”姑娘们往往觉得同情而慷慨相送。在送给男青年的饭筐和帕包里,机敏的姑娘们往往悄悄藏着标记,如松叶、竹勾、香椿芽、辣椒或大蒜等,传达某种特别的情意。

男青年们都非常清楚,能得到姑娘们送的姊妹饭,大多意味着姑娘对自己有好感。他们能从姊妹饭里藏的信物得知女青年对自己的不同感情:放香椿芽,表示姑娘愿与男青年成婚,暗示希望男青年早日来迎娶;放有棉花,则暗示姑娘很思念男青年,放有芫奚菜则表示急于成婚的心情;倘若糯米饭上摆有辣椒葱蒜,知趣的小伙子就该转移目标了;对待尚未成熟的爱情,姑娘们会摆上树叶或松针,暗示讨要绸缎或红丝线,得到这样的物示,小伙子都明白,红丝线最终将牵连起的会是什么。姑娘们悄悄地把自己的心思和爱情一起送给男青年,一切尽在不言中,一切又在神秘中。

有趣的是,这个节日并非年轻人专属,苗族的一些中老年男子也会与邻寨相应年龄的妇女相约对歌,但歌中内容多为生活劳作之类,时间也仅限于当天。

“姊妹节”是苗族人民生活在中原黄淮流域时期发祥的民俗文化奇观,曾经一度成为后来的中原民族的一种情爱生活方式。尽管中原地区的情爱生活方式被后来的“男尊女卑”和“男女授受不亲”等封建礼教束缚了,但在苗族民众中,这个传统的情爱生活方式却一直传承至今,尤其在有“天下苗族第一县”之称的台江县,从未间断过。

姊妹情深范文第4篇

由于苗族长期没有自己通用的文字,史诗、神话、传说、故事、酒歌、情歌、劳动歌等形式多样的口述文化,就在台江苗族传统社会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作为口述文化瑰宝的苗族古歌(又称苗族史诗)描绘了自然世界形成与苗族社会产生、发展、衍变的全过程,被称为苗族的百科全书。更为难得的是,那里苗族歌师们因传承延续自己文化的职责和使命,仍能咏唱一万五千多行的创世古歌,并形成了以古歌为中心的口述文化传承体制和机制。也正因此,台江苗族传统文化才得以薪火相传,绵延至今。

台江苗族信奉万物有灵。故产生于灵魂崇拜基础上的多种原始崇拜,如祖先崇拜、图腾崇拜、生殖崇拜等,在苗族社会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而鼓社祭,是苗族各种原始崇拜的主要载体。作为苗族社会中最隆重的祭祖仪典,苗族传统宗教的多种崇拜在每十三年才举行一次的鼓社祭中均有充分展现。苗族鼓社祭的内容十分丰富,尽管该县内各地苗族鼓社祭的内容略有差异,但鼓社祭的主要形式,也即它的主要仪节、过程,却大体相同。一般要经过选举鼓社头、接鼓、翻鼓等二十多道程序才告完成,历时半月。鼓社祭在维系族群生存发展,增进族群凝聚认同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作为一种文化传统和生活模式,台江苗族一年中几乎每月都有自己的节日集会。涵盖面较大的有端午节、吃新节、爬坡节、苗年、姊妹节、龙舟节等。尤以施洞地区的姊妹节和龙舟节最具盛名和代表性。

姊妹节虽不为台江苗族所独有,但台江施洞地区的姊妹节却是黔东南苗族姊妹节中规模最大、文化积淀最深厚、活动内容最丰富、影响最广、知名度最高的节日活动。姊妹节期间,沿清水江中游两岸的四十多个苗族村寨同时举行,参加活动的人达到五万多人。

龙舟节也是以台江施洞为中心的苗族传统节日。涉及清水江中游两岸的六十多个苗族村寨,参加节日活动的人数在五六万上下。按惯例,每个村寨(古为氏族)必须制作龙舟参加比赛。该龙舟为一种罕见的子母舟造型,母舟居中,子舟分两侧,三舟绑联一体即成龙舟。从农历五月二十四日起,各只龙舟都要沿平寨、塘龙、榕山、施洞四个地点参加比赛。

姊妹节、龙舟节,既是台江苗族传统生活集中而充分的体现,也是台江苗族文化身份的“条形码”。每当人们提到姊妹节、龙舟节,自然就会想到台江,想到台江苗族。

作为台江苗族文化的特色构成部分,其舞蹈文化多彩多姿,类型齐全。有木鼓舞、水鼓舞、皮鼓舞、铜鼓舞、芦笙舞、板凳舞等,尤以反排木鼓舞最为出名,被誉为“东方迪斯科”。

台江就是一座活态的苗族文化博物馆。(作者系贵州民族大学贵州世居民族研究基地常务副主任、教授 责任编辑/彭美玉)

台江文化词典

张秀眉:清咸同年间苗族起义领袖。

姊妹情深范文第5篇

爱与幸福是普遍存在的,也是相互并立的。

幸福不是必然的,是需要自己努力争取。自己曾经努力争取过,等到幸福要离我们而去时,就不必伤心地哭泣。因为,总事都会有来有往,有离有合。爱也一样,它不会永远都在我们的身边。所以,我们必须在它未离开之前,好好珍惜,让自己无愧无憾。

与她们相识的时间不长,一起的时间也不多,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真是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姊妹送我情!”曾经因为我的任性而被同学孤立,但我也曾经学会了坚强,曾经改正过我的缺点。但是并不是想象中这么简单,可能同学们认为一朝错,十年错”吧!可是,是姊妹们的包容,使我如获新生”。我和她们有共同的话题,有共同的性格,我们一起也很快乐,很高兴。

但是,好景不长,她们其中一个下学期就要离开我们,到别的地方去读书了。我们当然舍不得她,但又有什么办法呢?这都是父母之命啊!在她离开之前,我们只能努力珍惜这半个学期的时间,让我们在这之前留下美好的回忆,让我们大家都无愧而别。在她的心里刻下我们深厚的友谊,在她的脑海里留下我们快乐的话语,让她永远都不会忘记我们我们这些好朋友,好姊妹。

最终她总要离开我们,但是她的人在远方,心却永远留在我们身边。

好了,姊妹情深(精选5篇)就介绍到这里,愿你韶华不负,青春无悔,加油!(来源:360范文网 http://www.360fanwen.Com)文章共字

菁英职教网文章归档 教育资讯 留学攻略 七品教育网站地图xml
313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