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语法(精选5篇)

| 婕音

推荐文章

菁英职教网 培训啦 留求艺

汉语语法范文第1篇

我们在研究中还发现,一种语言的语法特点往往跟记录这种语言的文字形式也有许多关系。虽然语言是先于文字而存在,但文字的出现必然要适应并有利于这种语言的存在和发展。也就是说,一种文字与被记录的语言,必然在语音、词汇和语法上存在着有机的联系,否则,这种文字就会失去长存的资格。当然,文字与语言的哪一要素联系得较明显,这会因文字的特点不同而有所偏重。从汉字来看,它与汉语语法的个性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汉字的特性适应并支持了汉语语法的意合特点,同时,汉语语法性征也是汉字得以长存的因素之一。

汉字是现代世界上各种记录语言的文字中唯一继承传统而被保留下来的文字。它与音节文字、音素文字构成当今文字的三大类型。音节文字与音素文字是通过记音而达到记义的。汉字作为表意文字则是直接记义的。它在记音方面不甚明显,也就是说,汉字在联系语音方面的功能是较弱的。在汉语圈中,同一汉字在不同方言区可以读不同音而在意义的理解上却又是相同的。所以,汉字的功能特征在于它的表义性。它是建构在音形义相互联系的基础上的。其最大特点是既以形表音,同时又以形表义;其间音与义是通过形体建立联系的,即音与义之间是间接取得联系的。我们可以把这种现象称为汉字的三维结构。有如下图所示:

语音……语义

(虚线表示间接性)

因此,对于汉字,就有了听音尚难辨义,识音则能解义的特点。另外,如上文所述,汉字是以表义为中心的,所以它又具有开放性特征。一个形体,在汉语中,不仅仅允许它在不同时代、不同方言中取不同的读音而获得同一意义,甚至还可以为语音系统与汉语迥异的其他民族语言(如日本、朝鲜、越南)所借用。

由于汉字的表义性功能是体现在形音义一体化上,因此,可以说每一个汉字基本上都是音义的结合体,这与语素是音义结合体这一特点是相吻合的。传统的语文教学被称做“读书识字”,我以为这正说到了点子上。问题还不仅仅到此,关键是在于识字就能读书上。这说明了一个很重要的语言现象,汉语语句构造是依赖语义勾联起来的。我们只要从掌握汉字的字形入手,了解了一个个汉字的音也就懂得一个个汉字的义,同时从这些串联成句的字义中又可领会出句义、文义。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也就在一个“悟”上。现代语言学的任务,就是要揭示在“悟”的背后的语言人文主义特点,挖掘其中的规律。因此,研究汉字和语法的关系当然也是这方面的重要课题之一。下述三个方面是我们在探索中获得的几点认识。

其一,汉字的表义性适应了汉语语法的弹性特征。我们知道,语言的组合序列有如一条长链,链链相扣,环环相接,其间每个语词乃至每个汉字都是语言中的一个链子。在汉语中,这种链式序列可以允许人们根据需要取去某些链子(语词)而不影响达意,其衔接处可以完好如初。所以说,汉语语法的弹性特征恰恰表现在意合性上。意达而词之多寡可随意增删。神经病理语言学实验表明,人们记忆句子和理解句子,并不记忆句子的形式。人的大脑神经系统加工处理的不是语音,而是语言所运载的信息,即语义。汉字的缺点是与语音联系不紧,但它在对于字义的理解上显然优于拼音文字。因为汉字的规律就是文字形式与概念间的联系比较紧密。拼音文字的字形是以代表音素或音节的字母连缀而成的,人们在掌握字母和拼法之后,一般可读出字(词)音来,如果其意义正好是在口语中已熟悉了的,他也可以同时明白词义。但在一些国家的阅读教学中,也常常出现会拼、会读而不知句子含义的“语义性失读症”。然而,汉字的字形和字音都服从于语义,表现出语义,因此,学习汉语的人很少出现能读音而不理解意义的现象。这就是说汉字具有知音解义的特点。这种特点有力地支持了汉语语法的弹性特征。汉语语法表达中的重意义支点,轻形式配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汉字的这种表义性征。句子中的语词弹性现象主要地体现在汉字上。汉字的块状和可拼合性为汉语语法的“随表达意图穿插开合,随修辞语境增省显隐”〔2〕和以意义支点为中心的表达意识提供了丰厚条件。

其二,汉字的单音节语素性质适应了句法中的韵律需求。汉语作为一种带有浓厚文化背景的民族语文,其注重韵律的特点是这样的明显,它不但讲究句子的抑扬顿挫铺排,而且还讲究句子音节的多寡对应。一般观点认为,句子是由词组合而成的。汉语的词,在古代以单音节为主,字即是词。在现代,汉语词汇已向双音化发展,古汉语的词延传到现代大多降级为语素,因此,字又相当于语素。虽然如此,但传统的文化征性并没有因此消失。汉语语素具有灵活性,它可以根据需要而随时升格(还原)为词。据统计,汉字中仍能独立成词的约有2000字,在现代汉语日常生活的语料中,这些作为词而独立运用的字,其出现率为61%。至于那些不成词的实语素,在一定的语境中也可以成词。例如,在“夹道迎接”、“双喜临门”、“拥被而卧”中的“道”、“临”、“拥”这些字都是词,它们体现的正是字所代表的意义。另外,由于汉字的表义性,使得现代汉语双音节词在表达中既可选择单字(单音节)形式也可选择复字(双音节)形式,从而有效地调节了语言的节奏,使句子的结构匀称,音节配合和谐。如“学校”可说“校”,“月亮”可说成“月”,“时候”可说作“时”,“开始”可说为“始”,“工厂”可简作“厂”等等。有时根据表达需要,多音节词还可以随意拆合,依赖汉字表义特性加以运用,使字(语素)升格为词。如“青春痘”一词可以拆成两个词,“我们要青春,不要痘”(广告语)就是一例。汉语的对偶句对音节的选择更是显示了汉民族语言文化的传统——汉字对组词成句的特有作用。这方面行家已有诸多论述,不在这里赘述了。

其三,汉字的块状整体认知适应了汉语语法的整体认知特征。汉人的思维观在于注重整体性。人体生理学的研究表明,中国人的思维偏重于大脑右半球。而右脑主管的能力正是具体性的能力,综合性的能力,类推性的能力,空间性的能力,直觉性的能力和整体性的能力。〔3 〕这些特点在汉语言文化中表现很突出。例如,汉人传统的舞台艺术表演,一举手一投足,都能令人由个体、局部想到整体、全貌。汉人对汉字的理解也是抓住整体轮廓。汉字是一种高形差度的文字,印刷模糊,残缺笔画部件,甚至遮去一半字体,仍能认读。这对于拼音文字来说,是难以想象的。由此,我们联想到近年来有人提出的汉字上的“识繁写简”问题。这个提法适合不适合当前的实际需要,我们不妄加评论。但有一点,“识繁写简”是符合汉民族整体认知的文化心理的。在这方面,有许多人有过亲身体验。那些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中青年,在识字上就有这么一个特点,用繁体字印刷的古典作品,他们阅读下来几乎没有问题,但如果请他们写几个字,可就为难了。这里面说明了这么一种现象——他们能读能认繁体字,但无法书写出来。他们在认字时是运用整体认知原则的。这种整体认知在汉语语法中也有许多表现。从现行语法观看,有些句子是属于成分残缺的,但人们在阅读理解时并不困难。例如,“自行车下坡请减速!”“一个孩子好!”这些句子用现行语法理论都很难给予合适的分析。但在交际中却是达意的好句子。因为人们是从整体上去把握句子的,而不是像印欧语一样从形式入手去理解内容的。更有趣的是下面这两句话词序不同,意思竟然相同,交际者从来不引起误解:

在家里我对儿媳像闺女一样,

│儿媳对我也像亲妈一样。

│在家里我对儿媳像亲妈一样,

儿媳对我也像闺女一样。

让外国人理解,就不明白“闺女”换“亲妈”,意思怎么还会相同呢?其实这儿正好充分体现了汉人所具有的抓意义支点——“我对儿媳”、“儿媳对我”,从而进行整体领悟的能力。从上述分析可见,汉人在认识汉字和汉语语法上具有一种通约性。这也是汉字之所以从创始以来几千年而不废的原因之一。从中亦可看出汉语语法之不重形式而重意合的民族文化传统。

由此,我们还可以推论,假如有朝一日汉字的方块形体改为世界共同的拼音文字,汉语语法不能不随之发生变化,走上形态特征的道路。因为汉字的见形识义、识音解义、以意义为重心的特点和汉语语法具有十分深刻的共通性,汉字为汉语语法特点的存在提供了诸多方便。

从目前来看,汉字与语言的关系在字音、字义方面已经有许多成果,但在汉字和汉语语法的关系上尚属未开垦的处女地。我们希望这个领域今后越来越引人注视,会有更多的同仁参与探索、挖掘其间规律,从而促进汉语言文字的理论研究深入发展。那么,本文的写作目的也就达到了。

注:

〔1〕拙文《论汉语语法的弹性特征》,载《汉语学习》1989年第3期p4—6。

汉语语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成语 语法

成语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汉语词汇系统的一大宝库,它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为广大人民群众所青睐。极大部分成语是从历史上沿袭下来的,因而古代汉语的语法现象在成语中保存的也较为完整,这也正说明了语法是语言三要素中最为稳定的一个。

古汉语中常见的语法现象主要是词类的活用,即某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其基本功能。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此外,名词用如动词和用作状语的现象亦是较为常见的,而古代汉语中诸多的语法现象在成语中体现得极为明显。

一、成语中的使动用法

所谓的使动用法就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如“焉用亡郑以陪邻”(出自《左传》)中谓语动词“亡”此处就是典型的使动用法,不再是简单翻译翻译成“灭亡”,而是翻译成“使……灭亡”,表明了谓语动词对其后宾语的作用和影响。再如“项伯杀人臣活之”(出自《史记》)中谓语动词“活”也同样具有使宾语项伯活的作用。成语中也不乏此类现象,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

(一)动词的使动用法

古代汉语中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但用作使动之后,往往后面就能带宾语了。上面例子“项伯杀人臣活之”中谓语动词“活”本来是不及物动词,后面不能带宾语,但此句中“活”字后却跟着宾语“之”,可见此处“活”字被活用了。

成语“斗鸡走狗”一词中“斗”和“走”就是这样的一种用法。“斗”和“走”本来就是不及物动词,一旦后面能够带上宾语,就是说它们已经被活用,是动词的使动用法,具有了使鸡斗、使狗走的意思。再如“以理服人”中的“服”字,是指使人信服的意思,“飞沙走石”中的“飞”字是指使沙尘飞扬,“走”字是指使石头移动,都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此外还有“破釜沉舟”中的“破”字、“沉”字,“沉鱼落雁”中的“沉”字、“落”字,以及“兴风作浪”中的“兴”字、“作”字等等,这样的成语不胜枚举,这是对古汉语语法的一笔珍贵遗迹。

(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在古汉语中形容词常用作使动,它使宾语所代表的人和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作用。如“今媪尊长安君之位”(出自《战国策》),是触龙说赵太后使长安君的地位尊贵,可见这里的“尊”是使尊贵的意思,这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成语“高枕无忧”中“高”本来是形容从上到下的距离大的,在该成语中被活用作动词,具有了使枕高的意思,再如成语“安居乐业”中“安”字也是使安的意思,“厚古薄今”中的“厚”字、“薄”字,“精兵简政”的“精”字、“简”字亦然。

(三)名词的使动用法

古代汉语中名词也有用作使动的,它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成语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如“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出自《史记》),其中“王”字就是使王的意思,是名词活用作动词,且是一种使动用法。成语“春风风人”中的“风”字以及“门可罗雀”中的“罗”字均是名词的使动用法的在成语中的具体体现。

二、成语中的意动用法

所谓意动用法就是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意动用法和使动用法还区别在,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或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例如“世果群怪聚骂。”(《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一句中“怪”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怪”后省略宾语“韩愈”即“以韩愈为怪”(认为韩愈这个人很怪异),所以这里的“怪”不再单纯地解释为“怪异”,而应解释为“认为怪异”的意思。

(一)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用作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后面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如“渔人甚异之”(出自《桃花源记》)中“异”就是认为奇异的意思,是渔人对桃花源的一种主观的心灵体验和感受。

成语“重男轻女”中“重”字和“轻”字都可以解释为以男为重、以女为轻,是一种传统观念,正属于主观的范畴。此外“自高自大”中的“高”、“大”亦然,也是认为高,认为大的意思。

(二)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的意动用法是指将其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如“令我百岁后,皆鱼肉之矣。”(出自《史记》)中“鱼肉”一词后带宾语“之”,可见是名词用作动词,并且可以翻译成“以之为鱼肉”,即把他当作鱼肉的意思。

成语中也不乏此类现象,无独有偶,成语“鱼肉百姓”中恰有“鱼肉”一词,这里的“鱼肉”和上文中出现的如出一辙,也能够解释为把……当作鱼肉的意思。此外成语“草菅人命”是指视人命如草芥而任意摧毁的意思,“草菅”本来是指草芥,这里用作意动,是指将……视为草芥的意思。

三、成语中名词用如动词

在古代汉语中名词用作使动和意动的现象很特殊但不是很常见,它们都属于名词用如动词的语法现象,真正在古代汉语中名词用如动词的现象才可谓是比比皆是,浩如烟海。所谓名词用如动词是指名词在叙述句中临时具有了一般动词的语法功能,可以带宾语和补语,可以受到副词的修饰。例如,“子路从而后,遇丈人。”(《论语·子路从而后》),该句中“从而后”是指跟随而在孔子的后面,这里的“后”不再是常用的方位名词,而是动词。

这在如今保存下来的古代文化精髓成语中能够得到极好的验证和说明。成语“不胫而走”、“箪食壶浆”、“衣锦还乡”、“腰金衣紫”、“谷马砺兵”等等,其中均有名词用如动词的情况存在。

四、成语中名词作状语

现代汉语只有时间名词才能作状语,普通名词作状语的很少。古代汉语中不仅时间名词可以作状语,此外,普通名词也常作状语,并且此类现象也很普遍。成语中这种情况也很显著,具体体现为普通名词作状语、时间名词作状语、方位名词作状语三种。例如,“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本句中“犬”是名词,但是却放在了动词“坐”之前,用作了状语,用来修饰动词,表示“坐”的状态,解释为“像狗一样”。

(一)普通名词作状语

普通名词作状语,所起的作用是多种多样的,有的还具有浓厚的修辞色彩。

1.表示比喻

成语“文山会海”中是将文件比作山,将会议比作海洋,形容公务多得泛滥。再如“鬼哭狼嚎”该成语中“鬼”字和“狼”字同样具有了比喻义,解释为像鬼一样,像狼一样。

2.表示处所

成语“街谈巷议”指街巷中的谈论,其中“街”和“巷”均是名词作状语,表示处所是街巷。“外强中干”是指貌似强大实质微弱,作状语的“外”中“中”表示的分别是外表和内心。再者,“程门立雪”是讲宋儒杨时尊师重道的,这里的“程门”是指宋代大儒程颐的家门,表示的正是处所所在。

3.表示工具

成语“车载斗量”中“车”和“斗”分别是动词“载”和“量”前面的状语,解释为用车装,用斗量。再如成语“口诛笔伐”中的“口”和“笔”也均表示的是用来声讨和指责的工具。

(二)时间名词作状语

成语“日新月异”是形容变化发展很快的,这里的“日”和“月”均作状语,这里表时间,说的是日日不同,月月更新。成语“朝三暮四”本来是指只变名目,不变实质以欺人。后来比喻变化多端或反覆无常。其中“朝”和“暮”分别代表时间为早上和晚上。

(三)方位名词作状语

成语“南辕北辙”其中的“南”和“北”即表示方向向南和向北;成语“前赴后继”中的“前”和“后”亦然,同样表示位置在前和在后。

五、成语中的宾语前置现象

在古代汉语中存在一种特殊的词序,即宾语在一定条件下要放到动词的前面,主要是疑问代词作宾语、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以及宾语用代词复指这三种情况下,宾语须提到动词之前。这种特殊词序在现代汉语中已逐渐消失,但在自古传承下来成语中我们却能捕捉到它的踪迹,顺着这样的踪迹,我们也就能够清晰掌握古汉语宾语前置的脉络。例如,“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就是“不肯顾念我”的意思,本句中是否定句中代词用作宾语必须前置到动词之前的用法。

1.疑问代词作宾语

上古汉语的疑问代词“谁、何、安”等做宾语时必须放在动词之前。成语“何去何从”中的两个“何”字是疑问代词,代指处所,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哪里”。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满足这一情况的成语必须具备两个条件,首先成语中必须有否定副词,再者宾语必须为代词。如成语“时不我待”中有否定副词“不”,同时“我”是一个代词且作宾语,因而“我”在该成语中被提置了动词“待”的前面。

3.宾语用代词复指

这类宾语前置的特点是在宾语前置的同时,还必须在宾语后面用代词“是”或“之”复指一下,“是”或“之”也要放到动词的前面。如成语“唯命是听”一词中,按现代汉语的语序其实应为“唯听是命”,可见这里的“是”和“命”两个字均提前了,“命”是真正的宾语,而“是”只是用来复指宾语“命”的代词。

我国古代成语言简意赅,表现力极为丰富,不仅在意义上进行过锤炼,而且在语音上也进行过雕琢,读起来音韵和谐,富有韵律美。成语的这些特点也是其为人民大众喜闻乐道的重要原因,也正因为如此,它才能历经岁月河流的洗涤在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文化中熠熠生辉,为我们保留了古汉语中多种多样的语法现象。如今我们对成语中语法的再认识是对我国古代语法面貌的再塑,对于我们全面弄清古代汉语语法面貌是极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

[1]孙永都,黎福东.成语浅谈[M].山东师院学报哲社版(济南),1981.

[2]赵永毅.成语中古汉语的词汇特点[J].语文学习,1996(6).

[3]渠明德.成语活用探微[J].语文教学与研究,1996(6).

[4]周希文.成语中使动意动用法[J].语文知识,2001.

汉语语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韩语汉字词语素;汉语词素;语法;探讨

【中图分类号】H003

前言

韩国与中国一直长期保持着良好的外交关系,具有历史悠久的文化交流。韩语中的词汇主要包括三大部分:固有词、外来词及汉字词。其中汉字词主要指的是由一个以上的汉字构成,方便于发音的一种韩语汉字词汇。由于汉字词是韩语词汇中重要的部分,占有较大的比例,韩国与中国具有密切的外交关系,无论是在文化交流上,还是经济往来上,都具有紧密联系。因此,两国在许多方面都互相影响着,特别是语言文化方面。随着两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也越来越频繁,韩国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学习汉语,在学习过程中发现了两国语言文化方面的相同之处,但在一些方面仍有所不同,因此,通过对韩语汉语词语素与汉语词素之间的对比探讨,有助于韩国更多人可以更好地学习汉语。

1.韩语汉字词相关研究概况

随着两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之间的文化交流也日益增多,又因为是临近国,韩国学习汉语的人也越来越多。汉字词是韩语词汇中所占比例最大的部分,这使许多学习汉语的韩国人在词汇方面具有了一定的优势。但是母语词汇容易出现“负迁移”的现象,致使学习者在理解和掌握同义词、近义词和异义词方面具有一定的困难,导致学习者在应用于日常交际和测试考试时出现一些偏误。

就目前研究状况来看,已经具有许多韩语汉字词语素与汉语词素之间比较的一些论文和著作等。但没有与语言教学方面相关的研究和著作,由于在这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如教学手段、策略等。词汇教学是语言教学中重要的一部分,但词汇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一直比较落后。在词汇教学方面可以采用语素教学法进行改革。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

2.韩语汉字词语素与汉语词素的语法对比

2.1同形同义词

同形同义词主要指的是具有相同汉字字形和语序的韩语汉字词和汉语词。其中同义词指的是具有相同的意思但材料构造不一样的词语,这类词语在韩语词汇中占有较大的比例,为61.89%,是韩语汉字词中重要部分,尤其是名词性词汇及四字成语。但在汉语词词汇中占有39.63%的比例。

2.2同形近义词

同形近义词主要指的是词义不太相同的一组韩语汉字词和汉语词,相同的词语在韩语汉字词中具有较为广泛地意义,但不一定在汉语词中具有广泛的意义。同形近义词在汉语词词汇中所占比例为20.76%,而在韩语汉字词词汇中占32.41%。

2.3同形异义词

同形异义词主要指的是在韩语汉字词和汉语词词汇中具有相同词义的词语。同形异义词在汉语词词汇中占有3.56%的比例,而占韩语汉字词词汇的5.67%。

3.对韩汉语教学的一些建议

3.1树立强化和弱化的观念

1.强化正迁移

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正迁移有助于学习者尽快理解和掌握学习方法,帮助学习者更好地学习第二语言,对语言学习具有积极作用。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都在探索更好利用正迁移的策略。但对于以韩语为母语的汉语学习者,两国之间较深的文化交流,大大促进了学习者学习汉语词。相关韩语教师应当充分了解韩语的特点和方式,总结和分析韩语汉字词语素与汉语词素之间的语法关系,通过对同形近义词、同形同义词及同形异义词的对比探索,找到语言教学的切入点,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应用于词汇实际教学中,促进汉语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学习方法。

教师可以采用联想的教学方式,如以“家”这个词语进行联想,可以先从“家族”这个相关词语说起,逐步引导学生认识到韩语汉字词与汉语词之间的相同之处,从而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教师可以先通过同形同义词进行的联想教学法,培养学生的词汇联想能力和口语能力,大大增加了学习者的汉字词的词汇量。在实际教学中,还应当根据学生的语言习惯,将其韩语口语转换为相应的汉语写在黑板上,有助于学生识记。

2.弱化负迁移

在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中,总会多多少少受到本国语言的影响。这主要是负迁移所产生的作用。尽可能的减少负迁移所造成的影响,是目前语言教学研究的主要问题。这就需要教师采用一定的方法策略来弱化负迁移的作用。例如在同形异义词方面的教学,可以利用图片之间的对比差别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汇。

3.2强调针对性

1.完善课程设置

韩语中的汉字词对于学习者学习汉语方面具有两面性,因此,我们应当充分利用和发挥其积极作用。在相关韩语教学课程上进行改革,根据实际情况,可以通过开设专门的对比课程来对学习者进行专门的词汇对比,有利于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词汇。通过该课程教学知识的不断重复,逐步加深对词汇的理解。

2.探索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

语素是语言教学中最小的语法单位,是进行词汇教学中比较有效的教学因素。采用语素教学法可以通过韩语汉字词素进行词汇拓展,延伸到更多相关词汇的学习。学习第二语言,一般具有四个方面,即听说读写。一些学习者在对近义词进行辨析时,极易混淆词语,还有可能受到本国语言的影响。可以采用图片辨析的方法,加深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和记忆。

3.3强化语境教学

韩语与汉语都需要在一定的语境中产生,在不同的语境中需要运用不同的语言。一般汉语具有书面语和口语两种形式,而韩语则具有汉字词、固有词两种形式,强化语境教学,有助于学习者更好地运用语言。

参考文献

[1]朴贵花.简析朝鲜语的汉字词和汉语词语的差异.《考试周刊》.2010年47期

汉语语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对外汉语 语法教学 方法

语法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汉语自身的特点,给对外汉语语法教学带来了很多的困难。教师在教学中起辅助作用,学生在教学中占主导地位,所有教学都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前辈们的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理论都提到对外汉语的语法教学的第一步需要弄清三个问题,即教谁?教什么?怎么教?这三方面决定了汉语语法教学体系、原则、规律、内容、方法等问题。因为我们的教学目的都是由易到难;以学生练习为主,以交际练习为主,语法点重复率高。

一、体现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的主要环节和方法

(一)对所教的内容必须做浅化和简化处理

浅化和简化处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感性化

可以把感性化概括为:感性认识——感觉——概括出来——牢记不忘。如我们进行“把”的量词教学时,先给学生一个感性认识,即“把”的偏旁与“手”有关,“把”的动作是用手抓的意思,那么用手抓的东西可以用“把”称量,如“一把伞”等。从而用手抓来称量的一些东西可以用“把”作计量量词,如“一把土”“一把花生”等。上了年纪的人胡子长,可以用手去捋了,我们用全手捋胡子,故有“一把胡子”,由“一把胡子”引申出了“一把年纪”。

2.条理化、公式化、 图示化

用这种方式可以让那些较繁琐的表述一目了然。如我们在教学“多”这个概数的表达时,可以用以下公式或图示:数词(10以下)+量词+多+名词,如“两斤多苹果”;数词(10以上)+多+量词+名词,如“十多斤苹果”。在教授“几”时,可以用数字列出来,让学生印象更深刻、这样学生就会更易理解。如“几”是指1-9,“十几”是指11-19,“几十”是指20-90。

3.语法内容的取舍

一个词、一个句型有时会牵涉到多种用法,那么是不是我们要讲解所有的用法呢?当然不是,我们要根据对象学习的阶段,当堂课的要求及常用的程度等等来进行取舍讲授。如在《成功之路1顺利篇》中的一语法点:“就”和“才”的区别,我们在此只需讲解“就”表示时间早、快、短,“才”表示时间晚、慢、长。这二者都位于主语的后面。至于“就”在主语的前面表示“只有(only)”和“才”的“刚刚(just)”之意,我们在此就不能讲解,否则学生就易混淆,出现很多的错误。这就是说在讲解语法时,我们一般讲解常见用法,特殊语法暂时搁置。

4.学术概念和定义的处理

我们在语法教学时要少用术语,少讲定义,尽量举例来帮助学生理解。如在讲解结果补语时,如果我们用字典意思解释“结果补语”,学生可能会理解,却不会使用,因为术语的解释太深奥。这种情况下我们就直接举例说明:动词后跟动词或形容词,这个动词或形容词作的就是结果补语,表示谓语动词的结果。如“写错”,补语形容词“错”表示“写”的结果。

当然浅化、简化处理与知识的补充并不冲突,只要掌握好度和量。笔者认为对有用的、教材上未提到的且影响了平常交际的知识就应该进行补充,但要选择好时间。如教授“是……的”句型时,教材只讲了表强调、动作已发生及其否定形式。我们在讲解教材的知识前就应该列举对比一些有“是……的”句子和没有“是……的”的句子,这样学生自己就明白区别,如:

他是坐飞机来的。≠他坐飞机来。

作业是用红笔改的。≠作业用红笔改。

从这两组例句的对比分析就能体会到“是……的”的意义。

另外还应讲解此句型中“的”与以前学过的“了”的区别。如:

他已经到家了。

他是下午三点到家的。

这两句话所表达的意思是不一样的,那么我们就有必要给学生讲解它们的区别,否则学生会出现“是……了”的句型。

(二)将对比或比较贯穿于教学的始终

不管是什么教学,对比是我们常用的方式方法:

1.汉语与汉语相近现象的对比

我们要把易混淆但有相似的汉语语法点进行对比,如“正”“在”“正在”与“着”的对比,“了”“过”的对比,“旅行团”与“旅行社”的区分,平常我们经常说“社团”,但“社”和“团”的意思并不一样。

2.汉外对应形式的意义与用法的对比

我们要进行适当的汉外对比,但不可滥用,尽量举汉英例子让学生自己对比。如在学习判断句时,汉语的结构是“汉语n.+是+n.”,汉语的“是”是“be”的意思,学生就容易将汉语的判断句误认为和英语句型“be+adj.”一样,从而产生偏误。如:

我觉得美国的中国菜不是地道的。

结果补语的英汉对比。汉语有结果补语,但英语中无这一现象,故对英美学生而言学习起来较困难,常常会出现这样的句子:

﹡洗衣服以后,我晒晒衣服。

﹡在图书馆一看书就去小卖部买零食。

词性的英汉对比。有时英汉的词性根本无法对应起来。如英语中形容词responsible与名词responsibility 翻译成汉语都为“责任”。但汉语的“责任”为名词,没有“责任”这一形容词,从而英美学生会出现这样的句子:

﹡我爸爸说我很责任。

介绍的对比。汉语做自我介绍时都说“我叫/是……”,但英美学生在介绍时会有“这是……”的偏误。如:

﹡这是Missy,我今天生病了,不能来上课了。

关联词语的对比。英语的关联词语只能出现一者,但汉语同时、单独出现都可以。如“因为……所以……”“虽然……但是…… ”等等。

3.汉语正确形式与错误形式的比较分析

汉语正确形式与错误形式的比较分析会使偏误分析更加具有针对性。先让学生造句,然后教师讲解句法规则并且提供典型的例子,最后学生自检。

(三)精讲多练,讲练结合

精讲多练,讲练结合,即讲解——练习——偏误分析、重温——练习或反复——上升——整合——重新编码的过程。

二、对外汉语语法课堂教学的模式

对外汉语语法课堂教学的模式分为语法教学的项目和语法教学的程序,其中语法教学的项目包括语法点的展示、语法点的解释、语法点的联系和语法点的归纳。

(一)语法点的展示有以下几种方法:

1.听写引出这种方法较机械。

2.师生对话。这种方法只能针对实用、简单的语法点。如:

T:我们班的学生都是日本学生吗?(当然不全是日本学生)

S:不是,我们班还有一个加拿大学生。

T:除了……以外,还……

3.实物引出。这是一种较形象的方法,如在教授“的”时,就拿老师和学生的书作示范“这是……的书”。

4.道具、印刷品、地图、图片等引出。这是我们教学中简单、实用、形象的方法。

5.例子写在黑板上,反复念,学生轮流朗读。这种方法就要求:例句经典、突出语法、易理解、生动活泼、激起兴趣、避免其他因素干扰、生活实例最好。例句放在有意义的情景中,最好从已学过的句型或语法点中推演出来。

(二)语法点的解释

1.形式上:便于记忆,指出新知识与旧知识的联系和区别。如我们由已学过的“A比B+adj.”引出“A比B+adj.+数量词+n.”“A比B+adj.+数量词+得多/多了”“A比B+adj.+数量词+一点儿/一些”等比较句句型。

2.语义上:解释语义方面的特点,如:

我吃饱了=我吃,我饱了。

这个字我写错了=我写,字错了。

我比他高=我高 ≠他高

3.功能上:该语法点的功能和使用环境,如:“几岁”和“多大年纪”在使用对象上的不同;“对不起”和“劳驾”在使用语境上的不同。笔者的学生造出这样的句子:“为了有自由的生活,你应该听你妈妈的话。”在我们看来如果听妈妈的话则就不会有自由,由于学生和我们生活环境和生活文化背景不同,导致了我们的观点不同。

三、小结

“夹生饭”易忘,所以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用适合的方式让学生更易理解、熟练运用所学内容。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教学方法,从而决定了其教学体系的不同。但不管是什么体系、哪种方法,我们都要研究语法形式问题、语法形式跟语言表达的关系和各种用法出现的条件。

参考文献:

[1]崔永华.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2]卢福波.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的体系与方法问题[J].汉语学习,2002,(2).

汉语语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成语 翻译

汉语成语是中华民族语言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译成英语是个难点。本文主要探讨汉语成语的英译方法。之前,我们先要对汉语成语作出界定。

对汉语成语的界定,众说不一。本文引用《辞海》(1979年版)的成语定义:“熟语的一种。习得的固定词组,在汉语中多数由四个字组成。”可见《辞海》对汉语成语的定义是广义上的成语,不仅包括四字成语,还有惯用语、谚语、典故等,其对应的是英语中的”idioms”。

我们在对汉语成语进行界定之后,下面开始探讨汉语成语的译法。文中所使用的中文例句选自曹雪芹所著的小说《红楼梦》,对应的英译文分别选自杨宪益、戴乃迭的译本a dream of red mansions和David Hawkes和John Minford的译本the story of the stone.这两个译本是公认的《红楼梦》最好的译本。下面我们将探讨在翻译同一成语时,两个译本的不同。

1.直译法

(1) 日后大了,各人成家立业,或一时有不遂心的事,必然是遇难成祥,逢凶化吉,却从这“巧”字上来。(chapter 41)

Y: When she grows up and has her own family,if anything untoward happens,her bad luck will turn to good all because of this “happy coincidence” in her name.

H: I prophesy for this child that when she’s a big girl and the others are all going off to get married,she may for a time find things that are not going her way,but thanks to this name,all her misfortunes will turn into blessings,and what at first looked like bad luck will turn out to be good luck in the end.

在例(1)中,杨宪益和David Hawkes都用了直译法,杨宪益用了“good”来翻译“吉”,David Hawkes用了blessings来译“吉”,他们都保留了原成语的意象。

2.意译

(2)那婆子们站起来,眉开眼笑,千恩万谢的不肯受,见袭人执意不收,方领了。(chapter 37)

Y: The two women stood up,beaming,to thank her profusely and make a show of declining;but on Xiren’s insistence,they accepted the tip.

H: The old women stood up,beaming all over their faces.How kind,how very kind,they said,they couldn’t possibly take it.But as the Aroma insisted,they allowed them to be persuaded.

例句中的“眉开眼笑”如果按字面意思翻译成“eyebrows dance and eyes smile”,外国人会很迷惑。因此杨和 Hawkes省去它的字面意思,把词的内在含义翻译出来。

3.不译

(4) 刘姥姥进去,只见满屋里珠围翠绕,花枝招展,并不知都系何人。(chapter 39)

Y: Granny Liu had no idea who all these beauties decked out with pearls and emeralds could be.

H: As Grannie Liu entered the room,she was confronted by a bevy of unfamiliar young ladies,all resplendent in ornaments of pearl and kingfisher,like a bed of beautiful flowers,none of which she could give a name to.

“花枝招展”,是形容词性的短语,能使文章生动。对这样的成语,可以像Hawkes一样进行意译。也可以借鉴杨的译法,不译,也不会给读者留下歧义。

4.解释性翻译

(5)可知我井底之蛙,成日家自说现在的几个人是有一无二的,谁知不必远寻,就是本地风光,一个赛似一个,如今我又长了一层学问。(chapter 49)

Y: Why,I’ve been like a frog at the bottom of a well,imagining that our girls here were unmatched;but now,without searching far afield,here on this very spot I see others who surpass them.

上述内容就是小编整理的汉语语法(精选5篇)相关内容。关注360范文网了解更多汉语语法 精选相关文章!(本文共字)

菁英职教网文章归档 教育资讯 留学攻略 七品教育网站地图xml
3137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