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救生队(精选5篇)

| 婕音

推荐文章

菁英职教网 培训啦 留求艺

小小救生队范文第1篇

7月20日上午,漳州市职业技术学院内彩旗飘扬、热闹非凡,漳州市芗城区政府在此隆重举办“芗城区应急救援大队成立仪式暨综合救援演习”活动。漳州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杨建平,福建省公安消防总队总队长陈积德,漳州市芗城区委黄春曙书记,漳州市芗城区区长黄庆辉,漳州市公安消防支队支队长黄日全、政委汪祖培等领导出席活动。芗城区委书记黄春曙为全省首支综合应急救援大队授牌。

8:30,现场首先进行了车辆器材展示,各类先进的救援器材在现场一一亮相。同时,消防官兵还进行了救援器材和技能的演示。消防官兵运用熟练的技艺,为大家演示了金属切割机切割灯泡上的铁丝、机动链锯开啤酒、液压扩张器移动玻璃瓶等特技节目。不仅如此,现场还模拟了消防官兵利用救生气垫,解救被困高楼中的群众的险情事故。

8:50,综合演习现场利用定向爆破技术制造房屋倒塌、4名人员被埋压的景象。漳州市公安局110指挥中心接到群众报警后,迅速调集30名消防官兵和4辆消防车、1辆指挥车赶赴现场处置。到达现场后,芗城区消防大队领导将现场情况向区领导报告,请求其他专业力量增援。区领导决定启动了“芗城区突发事件应急救援预案”,迅速调集公安、交警、救护、执法局、建设、电力、通信、水务、燃气、广电、民政等救援力量到现场参与处置。同时大队领导将情况向支队指挥中心报告,请求增援,并按程序和要求向市委、市政府,省委、省政府及相关单位通报灾情。与此同时,区政府领导和相关部门负责人进入现场并成立指挥部,参与救援工作。在救援现场,消防警戒小组、生命探测小组、起重小组、破拆小组、救生小组、伤员搬运小组等分别成立并按照职能分工,密切配合将被困人员救出现场。

9:00,现场利用定向爆破技术制造油罐倾翻、起火景象,并模拟造成1名工作人员被烧伤。事故发生后,芗城大队二中队、一中队、龙文大队先后进入现场开展事故处置工作。消防部队到场后,立即成立侦查小组对现场情况进行侦察,并将情况报告指挥员,在得到指挥员指令后,将地面被困人员救出。与此同时冷却保护小组利用水罐消防车单干线出水水枪对现场着火油罐及其临近油罐进行冷却,高喷车从高空对火罐进行冷却。而后泡沫消防车对现场明火进行扑救。期间,水务集团派出力量进入现场保障救援,石油抢修车也进驻现场,石油公司专家对排险工作进行技术指导,并等待消防部门将火势扑灭后对剩余油品进行倒罐、输转,排除险情。在火势得到有效控制后,各专业力量到场对现场油罐火灾进行总攻,并成功扑灭火情。此次演习,旨在提高辖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抢险救援能力,确保应急救援工作能够更加高效地开展,以最大限度减少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损失。

据了解,芗城区应急救援大队是福建省首支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它以芗城区消防大队的专业力量为主体,整合了公安、安监、卫生、建设、环保、水利、人武等应急救援资源,把矿山、医疗、交通、民政、地震、建设、市政、通信等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纳入综合应急救援队伍的调度、作战、训练体系,把应急设备制造企业和应急物资储备单位纳入应急救援体系,把应急志愿者队伍纳入应急社会动员体系,将根据灾害类型的不同和特点,对各种救援力量进行合理的投放。这将改变以往各救援队间无组织、无配合、目标不统一的缺陷,为在最短时间内完成抢险救灾、群众安抚、物资输送等打下坚实的基础。今后,这支队伍将承担危险化学品泄漏、道路交通、地震及次生灾害、建筑坍塌、空难、爆炸及恐怖袭击、自然灾害、水上事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重大环境污染等各类“急、难、险、重”灾害事故的应急救援工作。这支队伍的成立将为漳州市的应急救援提供一种新的模式。

小小救生队范文第2篇

由25名搜救队员,15名医疗队员及地震结构方面专家等组成的50人中国国际救援队,成为第四支抵达海地的国际救援队,这是中国国际救援队自去年11月获联合国国际重型救援队资格认证后第一次赴国外开展救援行动,也是组建以来飞行路程最远的一次救援行动。

与2008年紧急驰援汶川大地震时的岗位一样,担任此次中国国际救援医疗队队长的还是侯世科――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总医院医务部主任。

“情况比我想象的还要严重”

经过20多个小时的长途飞行,在当地时间凌晨两点救援队到达海地。“由于没有灯光,飞机几乎是盲降的,等到降落之后,我感觉整个机场很压抑,连升降梯都没有,所有的装备都是我们自己卸载的,再进入市区,两边都是震塌的房屋,到处都是维和警察,当时的情况比我想象中的还要严重。”回忆初到海地的感受,侯世科历历在目,“凌晨四点,我们就赶往联合国驻海地稳定特派团(联海团)大楼倒塌现场,这个时候距离海地地震发生仅仅只有36小时!”

侯世科带着武警总医院的14名队员,其中有四名女队员,与他们一同抵达的还有刚刚荣获2009国家科技进步奖的救援装备,这是创新救援医疗装备首次应用于国际灾害医疗救援。救援智能决策系统在输入海地地震的相关数据后,自动生成电子预案,实现了人员配备,医疗及药品配备的科学化和程序化。救援队还做好了随时通过海事卫星进行危重伤员的国际远程会诊和跨洲转运伤员回国的充分准备。这些设备和措施在世界上都是一流的。

在联海团,中国国际救援队和当地机构了解完情况后就坐飞机查看,以进

步锁定定位点,经讨论研究,得出结论大楼是粉碎性坍塌,先是上下倒塌,后来中途发生侧倒,直至完全倒塌。

“我们失踪的8名人员都在这栋楼的402室开会,在确定位置后,我们就开始挖掘。粉碎性坍塌对幸存者的生还来讲可以说是非常渺茫的,但我们还是抱一线希望,因为里面有小的空间,特别是会议室,有会议桌,某些程度有支撑作用。只要我们找到相关物品或者类似房间号的标记,就有找到失踪者的可能。侯世科说。

一个小时过去了,没有!

5个小时过去了,没有!

8个小时过去了,还是没有!

10个小时过去后,救援队员挖到了四层的门号,还有一只“老兵牌”的鞋子这证明了先前的判断没有错,挖掘现场突然安静下来,所有人都知道等待命运宣判的时刻即将到来。

搜救队员在挖,医疗队员在挖,当地的维和警察也在挖,现场没有一个人说话,所有的一切都是那么小心翼翼。

“很快有了新的发现,大家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没有人说话,大家都加快了节奏,有的人眼泪无声地往下流,一个外国人的遗体先被抬了出来,接着我们找到了联海团二号人物路易斯-柯斯达的遗体。”回忆这样的场面,对侯世科来说,还是很痛苦。

北京时间18日下午3时30分(当地时间凌晨2时30分),搜救队员发现了第一具中方失踪人员的遗体。一个小时后,遗体从废墟中运出,根据衣物等特征初步判定为公安部装备财务局调研员王树林。“现场特别悲伤,有的人哽咽着抽泣,有的人痛苦地捂着嘴巴……”中国国际救援队和中国驻海地维和警察防暴队队员列队举行了简短的现场默哀仪式,并向遗体三鞠躬。随即,救援人员继续争分夺秒清理废墟,加紧搜救其他被压埋的人员。

一个,两个,三个,这样的过程持续到第8个时,已经是挖掘工作开始的60个小时之后,现场再也无法安静,有人开始号啕大哭,有人举着“战友!我们接您回家!”的牌子……

“中国人民帮助您”

“中国国际救援队的搜救行动不分国界,我们的工作原则是在最短的时间内调集有限的资源,向最需要的地区实施救援,尽可能多地搜救幸存者。”候世科说,“之所以选择联海团大楼进行救援是因为这座楼的特殊性,联合国驻海地最高长官赫迪安纳比以及二号人物路易斯・柯斯达就埋在废墟里。我们掌握了他们所在位置的确切信息。”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17日下年赶到救援现场。他对中国国际救援队及时,高效的工作十分赞赏。潘基文对中国国际救援队副队长徐志忠说:“我代表联合国和国际社会感谢中国国际救援队在地震后第一时间赶到这里开展救援,并找到我们特别代表赫迪安纳比及其他官员的遗体。非常感谢中国国际救援队。谢谢你们。”之后他又用中文一连说了三遍“谢谢”。

就在潘基文说“谢谢”的时候,搜救队还在尽最大努力寻找生还者,而侯世科已经被派往总统府开辟新的救治点。在总统府门前的广场上,聚集了几千名灾民。武警总医院赴海地中国国际救援医疗队到达这里时,数百名灾民好奇地围观过来。当7名医疗队员在瞬间把新型救援帐篷从收缩状态撑开为40平方米时,灾民们纷纷发出赞叹声,不少人还伸出了大拇指。随后,“中国人民帮助您”的大横幅被悬挂在医疗帐篷侧面,这条红白相间的大标语特意使用了中文、法文对照,格外引人注目。数百名受伤的灾民们很快聚集到帐篷附近。医疗队员分组展开工作。

“地震发生后,灾民们面对的最大困境就是缺医少药。一些地方没有医院,仅有的一两家私人诊所震后也已关闭,很多外伤病人只能用从废墟里找到的脏纸或破布敷在流血的伤口上,不少暴露着骨碴的伤口在高温天气中很快发炎肿胀。我们开设了流动医疗点,为受伤的灾民提供了医疗救助。”说这段话的时候,侯世科已经有四天没有睡觉了。

而在此后的10天时间里,侯世科带领医疗分队设立医疗点,开展巡诊,心理疏导和卫生防疫,并在灾民集中地区喷洒消毒剂,组织卫生防疫宣传。因为当地天气十分炎热,加之尸体掩埋不够及时,空气中弥漫着臭味。救援队员每次出去搜救和开展医疗工作,都由防暴队员持枪警戒。为了保证救援队和维和部队队员自身的健康,医疗队员每天都要为大家严格消毒。与此同时,医疗队员杨轶和封耀辉背起几十斤重的消毒喷雾装置,开始在整个灾民聚集区开展防疫工作,改善当地难民点卫生环境。当地治安十分混乱,灾民们虽然语言不通,但却明白中国医生的工作是为他们着想,他们用手势比划着感谢医生。

此外,中国国际救援队医疗分队还是为数不多进入灾民聚集区的医疗救治队伍之一。在中国维和防暴瞽察的保障下,他们继续在治安尚未恢复的太子港多处地点对当地伤员进行救治。短短的十几天内,整个医疗队在海地一共救治伤员2500余人,其中救治重伤员500余人。

“这是最危险的一次救援”

1月27日早晨,中国国际救援队圆满完成海地震后搜救和医疗救治任务后乘民航包机平安抵达首都国际机场,同机

抵达的还有48名滞留海地的中国公民(包括一名台湾同胞)。由外交部、国家地震局、福建省,广东省和北京市政府相关负责人联合组成的撤侨工作组同机返回。

记者(以下简称“记”):您到海地的第一感受是什么?

侯世科(以下简称“侯”):第一感觉是伤员永远看不完。大街上很多人露宿街头,路边成片成片的房屋倒塌。病人多,到处都是伤员。

记:您到海地的前四天没有休息,之后救援队住在什么地方?

侯:救援队住在中国维和警察防暴队的营地里面。而且我们是到灾民最集中的地方设立流动医院,离病人最近、离危险最近,我们的总结是:安全地方无病人,有病人的地方没有安全。海地机场倒是安全,但是美军把守在那里,病人进不去。病人多的地方又不安全,那些地方很可能你去了那里以后引起哄抢之类的情况。

记:海地是多山之国,又属于热带气候,在救援工作上难度系数如何?

侯:比较大,救援队第一个困难是安全问题,第二个困难是天气,因为我们去了以后要倒时差,有13个小时的时差。还有一个就是气候,那边是在赤道上,天气炎热,中午都40多度,我们都穿着救援服工作。还有就是蚊虫特别多。这些都要尽量解决,因为蚊虫叮咬也会有传染疾病的可能,我们也带了蚊帐和避免蚊虫叮咬的药,尽量防止蚊虫叮咬。

记:整个救援过程中,您有没有什么最难忘的事情?

侯:那就太多了,其中找到了中方人员遇难者遗体的时候,现场特别的安静,每个人的心里都不是滋味。每具中方人员遗体被挖出时,中国驻海地维和警察防暴队员和我们都面向遗体列队默哀,并致以三鞠躬;还有就是开设医疗点后,看到很多重病病人等待救助的场景。

记:您参加过很多次救援,这一次海地救援有没有什么特殊之处?

侯:这次海地救援与以往的历次救援相比有它的特别不同的地方,就是“险”,这是最危险的一次。海地这个地方社会治安不太稳定,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联合国派了一个维和团去帮助当地政府维持社会治安。

记:很多政府官员遇难,是不是场面就更加混乱了?

侯:是的,政府处于瘫痪状态。还有一些监狱里面的重刑犯,监狱坍塌后跑出来了,而一些老百姓灾民没有水,食物和帐篷,情绪很激动,容易在街上聚集骚乱,这些都构成了海地地震后的“险”。我们要在这种情况下救灾,那么我们自身也要面临着危险,既要救助当地的老百姓的这些灾民,又要保证自身的安全,所以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最大的问题,也是这次救灾和以往最不一样的地方。还有就是“余震”,一旦发生险情,救援队员头上悬置的楼板可能随时砸下,那可是要人命的。

记:后来海地又发生了一次6.0级左右的余震,当时您在哪里?

侯:当地时间是在早上6点钟左右,我们是利用早上6点的时候对我们的维和警察进行身体检查,因为他们也是非常疲劳的,地震发生后他们也几乎没有休息,很多队员出现伤病。当时发生剧烈的余震,很快我们就组织队员往外疏散。

记:很多队员没有休息时间,大家是如何坚持的?听说我们的救援队里还有四住女队员。

候,如果你到了那个现场,你也会坚持!一直都在救人,所以容不得半点停留,不过随着国际救灾等方面的到来,生活逐步得到一些改善。其实我们的队员,体力透支也是很大的,我们去的时候路途上就没休息,去了之后又没怎么休息,接着又在总统府,总理府,机场等这些当地伤员非常集中的地方,开了流动医院,每天都治疗上百名的重症伤员,但是他们都是好样的,没有一个人倒下,包括你说的那四个女队员,他们是当之无愧的中国国际救援队队员!

记:您认为海地现在面临的最严重问题是什么?中国国际救援队下一步有什么计划?

侯:当地政府瘫痪,局势不稳定,很难开展实际工作,直到现在,还有很多现场没有清理。还有就是组织当地的救援队必须起到更大的作用,因为国外的救援队毕竟阵容较小。我国已经派出第二支医疗队过去了,我们回来,他们接替。

小小救生队范文第3篇

外交部欧亚司:

程国平 李文信 孙亮 吴晓勇

外交部亚洲司:

郭燕 孙向阳 包旭辉 袁勇

把三个多小时的采访,和被采访者提供的厚厚的资料浓缩在这篇文章中,其间有很多难以割舍和让我们动容的内容因篇幅所限不得不舍弃,这让我们遗憾。而接受我们采访的外交官们,把他们各自人生中极其特殊的一百多个小时的经历在如此短暂的时间里讲述出来,也几乎是挂一漏万的。不过值得欣慰的是,我们会把这一切用我们各自不同的方式永远留存在记忆的深处

我们一遍遍翻看着俄罗斯、日本、韩国、新加坡四国救援队在灾区救援时的照片,心底里那份深深的痛被一次次唤起。救援队员们,无论他们的国籍是什么,脸上是相同的焦急、坚持、沉重、庄严,和难以掩饰的疲惫。他们中有已生白发的中将,也有为人父的中年人,更有朝气蓬勃的年轻人,但他们一样富有人道主义救援的责任感、精湛的专业素质和忘我的敬业精神。还有那只韩国救援队携带的搜救犬,受伤的后腿缠着纱布疲倦地安睡在他的主人身旁,也曾不顾安危地奔忙在地震的废墟上……

我们通过中国外交官们的眼睛,记录下共和国历史上首次接受的外国救援队员们与中国人民患难与共的瞬间,也记录下那种超越语言、超越民族、超越国界的人类的共同情感

――记者手记

“我作为一名军人,轻易不会落泪。但看到此情此景,还是难以抑制内心的激动。”当俄罗斯救援队成功救出都江堰管理局退休职工徐荣星女士后,闻讯赶来的都江堰管理局领导、职工和附近村庄的乡亲们,齐聚在施救现场,长时间鼓掌欢呼,俄罗斯救援队领队、俄罗斯紧急情况部搜救中心主任萨洛夫中将感慨地说出了这番话

大地震后第四天即5月15日,外交部发言人秦刚表示,考虑到邻近和快捷的原则,中国政府同意日本、俄罗斯、韩国、新加坡四国政府派遣专业救援人员赴四川地震灾区协助救援行动。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国际救援人员参与救灾的行动在震灾最前线展开

亲历俄罗斯救援106小时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级特大地震,国际社会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外交部欧亚司司长、曾任中国驻俄罗斯公使程国平告诉记者:“俄罗斯搜救队的反应是很快的,5月12日发生地震后,14日俄罗斯就提出了援助要求,之后紧急情况部的飞机和救援队就一直处于待命状态,在莫斯科的机场等候随时出发。”梅德韦杰夫总统和普京总理均郑重表示,俄方已做好准备,将尽其所能为中国“兄弟”提供一切可能的援助。而在中国方面,接待俄罗斯救援队的整个准备工作、联系专机、入境手续、配合搜救队的翻译工作,都是外交部欧亚司承办的。程司长说,为了保证搜救队能第一时间赶到救灾现场,他们一接到有关指示,就积极联系总参、民政部和四川地方政府等有关部门,以最快的时间给来华人员办好了有关手续

在成都见面时,

“他们身穿橘红色的工作服,已经进入工作状态”

李文信,外交部欧亚司参赞,外交部欧亚司赴四川灾区工作组组长。组员为三秘孙亮和随员吴晓勇。15日晚,李文信得到通知准备随时出发。16日凌晨3点,他在睡梦中接到电话,通知他9点半准时出发去机场,12点半飞成都

一清早,李文信开始收拾行李。“说是行李,其实也就是几件换洗衣服。但实际上到了那里,只有在最后要走那天才换了一次。”16日下午3点15分,欧亚司工作组到达成都双流机场。从名单上他们得知,俄罗斯这次一共来了50人,带队的就是萨洛夫。他们中有29名专业搜救队员,有15名外科医生、心脏复苏医生和心理医生,其余的是后勤保障人员。紧急情况部部长邵伊古的女儿也在其中

“我在成都双流机场首次见到他们时,他们身穿橘红色的工作服,已经进入工作状态。”李文信描述了专机抵达时的场面。16日下午5点20分,装载着俄罗斯救援队员和设备的伊尔―76专机飞抵双流机场。舱门打开后,依次驶出一辆德国产的专用救援车、一辆装着各种物资的大卡车及一辆负责通讯和人力运输的小型车,接着,救援队员们迅速坐上我们的大巴后向绵竹市的汉旺镇驶去。俄罗斯的三辆车没有中国牌照,救援队的俄罗斯司机也没有中国驾照,正常情况下是不能在中国境内行驶的,为此四川省公安厅交管局的党委书记特意乘坐随队警车,沿途提供一切便利。四个小时后,俄罗斯救援队首先抵达汉旺镇

“抬出来的一瞬间,我看了一

下表,是晚上9点16分”

中国三大汽轮机厂之一的东方汽轮机厂就在汉旺镇,是重要的国有企业。救援队一到现场,迅速在相对安全的地方建立大本营,队员们根据各自的分工三三两两分头投入了紧张而有序的工作中。他们支起各种天线,有微波通讯的,还有海事卫星的,一共有好几套。派出去的队员时刻都与大本营的总部保持联系,搜救队员头盔上的摄像头会将拍摄到的救援情况实时传送到莫斯科,莫斯科的值班员会远程实时监控并进行现场指导。李文信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俄方的装备很精良,一辆车是自带小型吊车的,帐篷是充气的,用鼓风机吹气,不一会儿帐篷就支起来了,很节省时间。”

当天夜晚,俄罗斯救援队顾不上旅途的劳累,连续作战,先后搜索了一个中学、一个菜市场、一个四层的居民楼、一个派出所的宿舍和镇子里最大的一个超市等12处地点,但都没有发现生命迹象。“我们在汉旺镇都很遗憾。”李文信这样描述队员们当时的心情

从16日晚10点至17日中午,搜救队员仅休息了1个小时,连水都顾不上喝一口。17日中午,他们接到通知,在都江堰市某处发现生命迹象。队员们不顾疲劳,也顾不上吃饭,立即赶往都江堰市。途中遇到危桥,队员和工作组人员冒着生命危险,下车徒步过桥。经过三个多小时的颠簸跋涉,终于赶到目的地

那是一座六层楼房,地震时第一层塌陷到地下,上面五层虽没完全倒塌,但也摇摇欲坠,一旦发生余震,随时可能坍塌。救援队员在进行了仔细的现场勘查和安全分析后,决定立即展开搜救

现场气氛非常紧张,人们期待着在震后一百多个小时后,生命的奇迹能够出现。“快准备救护车,这个人还活着!”20点55分,救援队员突然喊起来。果然,现场三条搜救犬都有明显反应。队员们立刻用探头勘察里面的情况。“我趴在倾斜的地板上,把嘴对准那个小洞,再次大声喊到:‘我们是来救你的!你听到了吗?’但是,一切是那样寂静。”吴晓勇回忆说:“我请俄方通知危房外面的保障组,暂时将发电机关闭,减少噪音。我再次趴下来冲那个小洞大声喊,希望它能够成为一条通往生命的通道。可是,还是那样寂静。我不间断地喊,反复地喊。突然,从地板下面,好像是很深、很远的地方,传来一声微弱的女性的声音:‘我在这儿!’这个回答音量很小,但在我的心中,如雷鸣一般,令我终生难忘。我立即将这句话、这个令所有人激动的信息传递给俄方,在场的四名俄方队员也同我一样,异常兴奋。”

马上实施救援!一个长约1米、宽半米多的切口很快在倒塌的楼板上切割开,俄方六名队员同时把胳膊伸下去,从下方托住幸存者并慢慢地将她顺出来。中俄医生通力合作,立即进行了紧急处理。俄方的担架已经抬到切口的地方,幸存者被抬上担架立即送往医院。这名幸存者叫徐荣星,61岁,都江堰管理局的退休员工

“抬出来的一瞬间,我看了一下表,是晚上9点16分。”虽然时隔多日,但采访中李文信向我们描述现场的情景仍难掩心中的激动。“当时有些人围观,都江堰管理局的领导、周围的居民、包括幸存者的女儿都在现场。吴晓勇喊话的时候,大家知道她还活着,都非常激动。俄方有几名队员,尤其是女队员,眼里都含满泪水。幸存者被抬出来的时候,现场响起热烈的掌声,队员们互相拥抱,因为这些天来四支外国救援队艰苦作战,辗转各地,终于营救出了一名幸存者。”当救援队员们离开宿舍区前往下一个搜救点时,群众自发站在道路两旁,用热烈的掌声欢送他们,大家都流下了感动的热泪

采访后的第二天,记者拨通了远在四川的幸存者的女儿的电话,她首先说出的还是简单、朴实但却真诚的感激。她告诉记者,她母亲状况很好,已经能正常进食和行走

胡主席说:“我代表中国人民

深情地感谢你们”

送走幸存者,俄方救援队员继续作战,根据家属提供的线索搜救可能幸存的一名男性老者,但没有成功。深夜,队员们在他们的充气帐篷里小睡,李文信他们就坐在大巴车上打了个盹

在接下来的几天,队员们不顾疲劳、连续奋战在地震的废墟上。从15日下午抵达成都到21日凌晨多数队员回国的106个小时里,俄罗斯救援队先后搜寻了汉旺镇的12处和都江堰市的15处受灾严重地点,成功解救出徐荣星这名幸存者,挖出多具受难者遗体

李文信是一名职业外交官,从事对俄交往多年,但在这样特殊的时间、特殊的地点、与这样特殊的人往、完成这样特殊的使命对他来说还是第一次,这也许是他外交生涯中绝无仅有的一次。特殊的经历让他对俄罗斯人有了特殊而珍贵的再认识。“第一,他们专业水平很高,经验丰富。第二,他们救人的意识和精神真值得我们学习。他们有很强的责任感,每到一地,都希望争取时间,及早施救,甚至比我们还着急。每当信息一到,他们就马上带好工具出发。工作中,他们那种不怕苦、不怕危险的忘我精神,也是令人敬佩的。”李文信感慨地说,俄罗斯的这次救援活动使两国人民的感情在患难中得到了升华。当地老百姓和得知俄方救出一名幸存者,就一传十、十传百,在随后的两三天里,不断有人拿着酒、茶和西红柿等物品自发地赶来慰问他们。而俄罗斯队员也对中国的抗震救灾给予了高度评价:“中国的救援工作有组织、有秩序,中国人民团结一心,积极配合,令我印象深刻。”“我到过很多国家进行救援工作,中国是开展救援工作最好的国家,我们向中国政府和人民致以崇高的敬意。”

23日晚,有三名俄罗斯救援队员应邀参加了中国国家主席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为欢迎首次来华进行国事访问的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而举行的国宴。宴请后,主席在梅德韦杰夫总统的陪同下,会见了这三名队员代表。“你们不辞辛劳,不畏艰险,全身心地投入到地震搜救工作当中去,营救出被掩埋了127个小时的一名中国妇女。”对队员们说:“你们的行动不仅体现了人道主义的伟大精神,而且体现了俄罗斯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我代表中国人民深情地感谢你们!”

5月14日,一架俄罗斯伊尔76专机抵达成都,为灾区送来了30吨物资,包括灾区急需的帐篷、被褥等。这是第一批外国救援物资。5月20日上午,俄罗斯紧急情况部医疗队11名医疗队员及流动医院乘专机抵达成都,包括医疗器械、药品、汽车、发电机、帐篷等在内的装备和物资同机抵达。其他36名医疗队员于5小时后乘另一架专机抵成都。该机还运来36吨人道救援物资(包括7吨药品)。这是第一个到达灾区的外国医疗队。截至6月5日,俄紧急情况部共派出12架专机,向地震灾区提供了292吨物资,包括帐篷、被褥、方便食品、小型发电机、轻型切割机械、药品等。俄总统梅德韦杰夫访华时作出紧急指示,立即调用俄军用物资支援中国,俄国防部先后派出9架专机,给灾区送来了250吨物资,包括300顶大型帐篷、3000条毛毯和23辆野战炊事车。截至6月3日,俄罗斯医疗队共接治伤病员1561人次,实施手术102例。6月4日,医疗队乘专机回国

日本:新中国迎来的第一支外国救援队

一张照片在网上盛传:一对母子的遗体被整齐覆盖,身穿搜救服的日本搜救队员面对遗体肃穆地站立两旁,他们低垂着头,向死难者默哀。网上有无数跟帖,对日本搜救队员表现出的对死难者的尊重大加赞扬

参与国际救援20多年来

出发最快的一次

5月12日地震发生当晚,日本驻华使馆向我外交部亚洲司提出,愿随时派国际救援队和医疗队前往灾区协助救灾。15日上午,我国政府批准日本救援队前往灾区,该救援队成为赴四川灾区的第一支救援队,也是新中国历史上参与现场救灾的第一支国际救援队。随同日本救援队前往灾区的中国外交部新闻司参赞李文亮说,日方从接到通知到救援队伍集结出发,一共不到六个小时。任救援队团长的日本外务省官员小泉崇也表示,这次来华是日本参与国际救援20多年来出发最快的一次。该救援队由来自日本警察厅、消防厅、海上保安厅等的60名队员组成。第一批队员31人于16日凌晨2时抵达成都,后前往青川县救援。第二批29名队员于16日晚抵达成都,17日与第一批队员会合后前往北川县,在北川中学、北川县城展开救援。21日凌晨,日本救援队乘包机回国。日本救援队还是这次在四川灾区转战距离最长的一支救援队

外交部亚洲司日本处袁勇告诉记者,这次随行的一共五人组成协调配合小组,除他本人外还有亚洲司日本处的陈明煌、新闻司的李文亮参赞和周冬梅及国家地震局负责国际合作的一名同志。5月15日,中方人员先于日本救援队到达成都。因为这是新中国接受的第一支外国救援队,再加上有胡主席刚刚访日成功的背景,所以外界特别关注,从救援队走下舷梯一直到他们登上飞机回国,自始至终有大批记者跟随,其中80%~90%是日本记者。日本媒体对此非常关注,全程高密度跟踪报道。日本救援队每隔1小时或2小时,定期相关信息

虽然从灾区回来已经一个多星期了,但谈起与救援队所经历的一切,袁勇这个80后的年轻人眼里仍然充满泪水。“我个人有两个感受。第一就是我们所看见的和经历的远远要比在电视上所看到的画面更具有冲击力和震撼力。因为我也算是80后的,阅历不太丰富,以前经历过的对人性最深处的触动很少,但到了汶川地震现场,感受大不同。我们去了一些中学,在北川中学,很多孩子可能在第一时间就已经失去了生命,日本救援队优先抢救生存者,所以很多遗体还部分暴露在视线所及的地方,心里确实受到很大触动。第二就是日本救援队丰富的专业技术经验和高尚的敬业精神。当然,这也是每一支外国救援队都具备的。只有具备这两者才会有很好的搜救效果。”

列队为遇难母子默哀

日本救援队抵达成都时已经是凌晨2点多钟了,地方外办建议他们休整一下,队员们拒绝了,他们想立刻赶赴灾区。然而当时谁都没有想到路途会这么艰辛和遥远,日本救援队也从没碰到过那么复杂的地形和恶劣的交通环境。凌晨2点钟出发,走了8个多小时,上午10点半左右才到达第一个搜救地点――青川县关庄镇。救援队所经过的路,一边是急流,一边是大山,随时有滑坡和巨石滚下的危险,也随时可能再次发生余震或者交通阻断的情况。日本救援队有整整一个车队,五六辆车在山道上行驶,随时都有危险。“当时我们没感觉,但后来觉得挺后怕的。”袁勇事后回想起来仍然心有余悸

到达现场后,救援队员们本想大干一场,但是看到的场景让他们挺失望的。当地指挥部也劝他们“还是回去吧”。那里是山与山之间的一个十字路口,里面有两三个自然村。地震之后,两边山体整体滑坡,那些村子全部被掩埋,根本看不出村子的原貌了。据说里面有好几百人,被埋在十几米甚至几十米的土层下。更何况日本救援队第一批只有30个人,又没有重型救援设备,所以根本不可能搜救。当地老百姓也感到很失望,但仍希望日本救援队到现场去看看。日本队员跟着向导去到现场,分析了灾情并向老百姓做出充分解释后,向地震现场默哀,然后就决定转移了

日本队员很失望,他们表示希望中方一定要再协调一个有搜救价值的地方。接着,队员们辗转到青川县城,首先前往当地中医院的一栋六层楼,他们希望能找到幸存者。楼已经整体垮塌,只剩后面的一堵墙,中间的门全部下沉了。当时是16日下午3点多,中方的大型设备已经把的预制板和其他东西挖开,日本队探测后,认为可以搜救。因为第一批救援队员没有带重型设备,于是就徒手搜救,探一下,再挖一下,一点点推进。直到天黑,队员们决定几班倒,通宵轮流作业,希望能找到幸存者。到这时他们已经12个小时没有进食,当地老百姓把自己领到的方便面和救济食品送到搜救现场,队员们因此深受感动。那是日本队员们从15日下午以来第一次吃到热食。到了第二天7点半左右,队员们在最里面的地方找到了遇难者遗体,那位遇难的母亲弯着腰护着孩子,而她身下的婴儿出生仅75天……

队员们将遗体包裹处理好,全体列队两侧,向遗体默哀一分钟。随后,他们将遗体抬上灵车,并向遗体庄严地敬礼,目送灵车远去

“我是在日本处工作,平时跟日本打交道恩恩怨怨特别多,但这次,几乎所有的人,包括以前比较反日、仇日、有愤青情绪的人都对日本队员的表现给予了比较客观的评价,感动于日本队员的所作所为,而且从内心里感谢他们。”袁勇感慨地对记者说

的确,日本队员所到之处赢得了人们的期待、好评和尊敬。但是队员们惋惜地说,这次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救出幸存者,对于在墙缝或者柱子下面挖不出来的那些人,特别是对那些受难的孩子们,他们感到非常心疼

作为一名从事对日工作的外交官,袁勇认为日本救援队的所作所为远远超出了救援本身:“我觉得这对改善中国和日本之间的关系有很大促进作用。中国和日本之间有很多问题,一个比较大的问题是中日国民感情比较脆弱。这次行动虽然不能一步到位解决问题,但却能在很大程度上拉近两国国民的情感。”袁勇介绍说,日本媒体在四川地震期间客观地报道灾情,对中方的努力给予积极评价,就连一贯右倾的《产经新闻》,也没做太多负面消息的报道,而是转述中国网民积极评价日方的行动,这一切极大改善了两国国民的感情

韩国:在大灾面前,生命的珍贵都一样

“我比较深刻的感受,一个是韩国救援队对我们非常友好,第二个是非常敬业,第三个是非常专业。”采访伊始,外交部亚洲司包旭辉副处长对记者说出了他对韩国救援队最强烈的三个感受

地震发生后,韩国外交通商部即打电话给我驻韩国使馆,提出希望派救援队来华参加救灾工作。5月15日深夜,中方正式通知韩方同意其救援队来华。5月16日下午,韩国中央119国际救援队47人抵达成都。韩国救援队队长多次表示,不管是中国人还是韩国人,在大的灾难面前,生命的珍贵都是一样的。外交部亚洲司包旭辉、张浩源、高原和国家地震局专家谢霄峰等四名同志组成工作组随同韩国救援队开展工作

说到韩国队员的敬业,随行人员和灾区人民有目共睹。从成都到什邡市蓥华镇的路途中,有几十公里的一段路在修,路况非常差,行进时速只能达到每小时20公里。到达什邡市搜救点的时候已经是17日凌晨2点多。建立基地后经过短暂休整,17日早晨7点,整个救援队47人分成三个救援小组展开搜救工作,搜救点是在蓥华镇石化化工厂。虽然当时外电报道这个化工厂有一些液氨泄露,但是韩方了解到,这个地方还有很多失踪人员没有找到,非常有搜救价值,就执意在这里展开作业。救援队一共带了三只搜救犬,其中一只是通过了国际搜救犬比赛测试的珍贵犬。在搜救过程中,就是这只通过国际测试的搜救犬穿行在各种危险而狭窄的空间,它的后腿先后两次被玻璃和钢筋划伤,其中一条腿被划伤的时候已经露出了骨头,搜救犬的主人和队员们都非常心疼,队中的医护人员不得不为它做了缝合处理。尽管如此,他们还是不停地把搜救犬派出去,为找寻幸存者做着不懈的努力

在救援工作接近尾声时,救援队提出,大山深处可能还有一些救援力量没有进去的地方,作为专业搜救队经受过专业训练,包括他们的搜救犬都可以跳伞,他们强烈希望中方能够允许他们进入上述地区,进行专业救援。“这种大灾面前表现出的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让我们感受很深。”包旭辉目睹了搜救的每一个瞬间

对救援队的出色表现,灾区的民众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一名老百姓在接受韩国媒体采访时感动地说,他亲眼看到一名韩国队员独自一人将遗体从很高很危险的地方背下来,他非常感动。因为是震后几天了,尸体已经严重腐烂,甚至到了抬不起来的程度,所以只能由一名队员独自用背尸袋将遗体背下来

韩国救援队离开灾区前,四川省政府、什邡市政府、石化化工厂都给他们赠送了锦旗,而队员们也将带来的一些设备捐赠给了什邡市政府,包括后勤保障物资和食品

5月30日,正在中国进行国事访问的韩国总统李明博在中国外交部长杨洁篪的陪同下来到四川灾区。韩方向中方提出这一愿望时表示,因为当地正在抗震救灾,希望轻车简从,尽可能不增添麻烦和负担。就在我们进行采访的前一天(5月29日),韩国军方向灾区提供了三架军用运输机的救灾物资,包括帐篷、食品、毛毯,这些都是军用储备物资。外交部发言人秦刚表示,李明博总统到四川地震灾区走访慰问,表达了韩国政府和人民对中国人民特别是灾区人民的良好祝愿。李明博成为到访四川灾区的首位外国国家元首

新加坡:几乎与遗体“脸贴脸”地作业

地震发生后的5月13日,新加坡总理李显龙致信总理,表示新方愿派救援队协助中方抗震救灾。16日晚8时,新加坡民防部队灾难救援队共55人分乘新空军两架C-130运输机和一架民航客机抵达成都。17日~21日,救援队在什邡市红白镇进行救援

“新加坡救援队给我印象深刻的首先是不顾危险、奋不顾身的精神。我们去的红白镇信用社的一个危楼,一半已经倒塌,另一半也已倾斜,45度角靠在上面。有一个妇女被埋在里面,家属很着急。有武警战士在查看情况,有小型挖掘机在挖,但是挖不出来。被埋妇女的家属找到新加坡救援队,希望他们能帮忙找一找。”外交部亚洲司孙向阳处长描述了新加坡救援队在红白镇惊险的救援场景

同其他外国救援队一样,新加坡救援队拥有强烈的人道主义救援精神、深厚的专业素养。他们中的结构专家通过分析认为这座楼可以上去。他们一下子上去了好几个人,在楼里到处转,从窗户里、门缝里挤进去寻找。但没能找到幸存者,也没有找到遗体。遇难者的儿子给他们指认遗体可能的所在位置,包括她平时在哪里看电视。又是一下午还是没找到。当时的情况很艰难,也很危险:没有大型机械,根本挖不动那些水泥板,而水泥、钢筋等杂物随时可能掉下来,还有余震的危险。孙向阳说:“让我十分感动的是,长时间努力没有结果之后,新加坡队员就挖了一个小洞,冒着危险钻了进去,只留两支脚露在外面。我们很担心,害怕有东西掉下来或者发生余震会伤害到救援队员们。他们身上全是汗水、泥土、灰尘,可以想象他们工作得十分艰苦。但还是没有结果。第二天下午,我们又来到现场,找来了大型挖掘机继续寻找,终于在另外一个较高的地方挖出了遇难者的遗体。”

新加坡救援队员在救援过程中表现出对死者的尊重。挖掘遗体时,队员几乎与遇难者遗体“脸贴脸”地作业。他们每挖出一点,就用被子或者布将遗体的这些部分覆盖起来。为了不让遗体再受到任何伤害,在用挖掘机寻找遗体的时候,只要发现一丝痕迹,他们都会叫挖掘机停下来,然后自己慢慢去挖,十分小心地不让遗体再受到一点伤害。一位遇难妇女遗体被挖掘出来后,救援队员迅速用被子将她包裹起来并抬出废墟,不让记者拍照。如果队员发现遗体已经严重变形,他们会尽量不让家属看遗体的脸部,而是让他们通过其他方式加以辨认

看到遇难者家属悲痛欲绝,救援队员就主动提出帮忙抬运遗体,并为遇难者安葬。他们来到了临时开辟出的墓地。安葬条件很简陋,战士帮着挖了一个很小的墓坑,遗体只用裹尸布包裹着。墓坑里有块石头正好在死者颈部的位置突出来,遇难者家属想把这块石头弄掉,但石头外面露出来的部分小,埋在地下的部分很大,怎么都弄不出来,于是四五个队员趴在坑里挖。很长时间过去了,四五个人轮换着,趴着的,蹲着的,身上全都湿透了。在场的人无不为之感动

孙向阳告诉记者:“新加坡救援队非常专业,不顾危险,对死者很尊重,而且很照顾死者家属的感受,这些让我们动容。”19日下午2点28分,恰逢中国全国哀悼日向地震遇难者默哀,新加坡救援队员们也在红白镇的营地举行了一个最隆重的致哀仪式。队员们肃穆列队,脱帽敬礼,他们的三辆救援车也鸣笛致哀

新加坡队员对中国抗震救灾的行动大加赞扬,感动于中国军人奋不顾身的救助精神、中国志愿者的无私奉献、当地政府和老百姓的热情周到。他们说去别的地方救灾还得看着食物不要被别人抢走,而在中国,老百姓给他们做了米饭、煮了鸡蛋、炒了菜,餐馆的志愿者开着车从什邡把热饭菜亲自送来。队员们说:“你们这么给我们供应,我们呆一个月都没有问题。”

附记

救灾现场的中国外交官

小小救生队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军队医院;非战争军事行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援;医院管理

1提高思想认识,明确宗旨,健全组织制度

1.1明确新时期军队医院的宗旨,确立指导思想。解放军总后勤部秦银河副部长指出:军队医院要着眼提高应急处置、伴随保障、健康维护、心理服务、疾病防治、远程教育和会诊六个方面的能力。要充分认清军队医院的职责使命是平时保健康,战时保战斗力;服务方向是姓军为兵,姓军为战,主体任务是为部队官兵服务、为军队老干部服务。对中小规模医院,要引导其紧紧围绕临床医疗服务,突出特色优势、加强内涵建设,着力打造区域性一流医院[1]。为遂行多样化非战争军事行动卫勤保障任务打下坚实基础。

军队基层医院要着力打造区域性一流医院,就要着眼军队医院优势。军队基层医院因为性质不同,医务人员相对集中居住,应急反应迅速。但又普遍受编制约束,人才流失严重;受市场经济限制,医疗设施陈旧落后;小而全的模式已经不适合军队基层医院的发展。作者认为,军队基层医院要紧紧围绕应急处置、创伤急救、军事医学、灾害医学等方面展开深度建设,内涵建设,打造特色学科,以点带面,促进军队基层医院的全面建设。

从军事斗争准备转变为应对多样化非战争军事行动,一旦有事,能否“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提高军队医院在多样化任务行动中的应急救援的“能战度”。我军从2002年3月开始正式把灾害救援作为一项正规训练内容,列入了新一代军事训练和考核大纲之中。非战争军事行动是国家为达成一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目的,使用军事力量,以暴力或有限暴力手段所遂行的非战争方式的军事行动。非战争军事行动有六项内容:反恐维稳、抢险救灾、维护权益、安保警戒、国际维和以及国际救援[2]。为着力提高遂行多样化非军事战争任务的卫勤保障能力提供了充分理论依据。

1.2成立应急救援领导小组,制定应急救援纪律制度。医学应急救援主要依托发生事件区域内大医院的院前急救力量为基础,建立一支反应快、机动快、综合能力强的应急救援队伍,是关系到将灾害造成的损失减小到最低,关系到维护公众健康与减轻人员伤害的大事。医院党委和领导高度重视,应急救援领导小组由医院主要领导挂帅,由分管医疗的副院长作助手,小组成员由医疗、护理、后勤、保卫等部门负责人组成。医务处和护理部具体负责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由具有丰富临床实践经验、熟练掌握抢救技能及责任心强的医护人员担任。后勤、药械、供应保障部门负责药品、器材、生活用品的筹措准备。在组建中要特别注意生活保障、卫生防疫、心理疏导和警戒保卫人员的抽组。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应急救援领导小组成员、应急救援分队人员及全院工作人员进入备战状态,终止休假和正常休息,无条件服从调配。应急救援分队人员保持24小时通讯联系畅通。

2科学组织,科学规划,科学实施

2.1领导重视,思想统一,人员在位率高,器材、药品准备充分。我院常年担负军队和地方的突发事件应急任务,有专门的野战急救训练基地,经常组织假想训练;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抢救预案;抢救设备和药品齐全[3]。我院自隶属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以来,进一步加强应急救援反应力量。以急诊科为依托,建立健全了应急救援反应体系;以急诊科为基础力量,组建医学应急救援分队。积极开展院前急救,加强职业素质培养,建立全科医学的急诊科。急诊科配备主任、护士长各一名,医师5名,护士8~9名;加上轮转实习医师、护士,充分依托、利用各专科人才资源和设备资源,能够较好地开展工作[4]。我院急诊科实行医护值班双班制,医生、护士分别由一名高年资带一名低年资值班,出诊时错位出诊,即高年资医师带低年资护士,或高年资护士带低年资医师,做到优势互补,取长补短。加救护车司机组成的三人院前急救小组常备不懈,救护车司机由责任心强、初步急救技能较好的军人担任。目前,急救半径达到15 km,确保接到呼救后2分钟内开出医院大门,按路途远近确保到达现场时间最多20分钟,大大提高了抢救成功率。各科室值班力量完善,都为三班制,即值班、副班、备班,一线值班人员由住院医师担任,副班人员为主治医师,备班人员为科主任、高年资主治医师及退休回聘的老主任担任。以院前急救小组出动为应急救援的启动因子,根据突发事件现场情况,立即实施相关应急救援预案。当院前急救小组到达现场时,立即验伤、将现场情况回报、院内实施准备,做到3人以下急救由急诊科组织抢救、会诊、收容住院,5人以下急诊科组织相关专科参加抢救,6人以上,其中两人以上重伤的群死群伤事故,立即启动全院在院首长指挥下的应急救援预案。药械科常年配备抢救药材和器械基数,指定专人负责和值班;勤务分队人员24小时全员在位,随时担任生活保障、车辆保障和警戒保卫任务;确保应急救援分队随时随地拉得出、展得开、救得下、治得好。

2.2建立健全应急救援预案,加强应急救援培训及实践。我院根据最近十多年周边发生的突发事件和军队医院特点,建立健全了应急救援预案。平时训练与实际救治相结合以保证医疗应急救援时抢、救、送、治任务的完成。每年进行1 ~ 2次应急救援演练,医学救援人员培训,主要提高业务技能和快速反应能力,以及密切配合程度。主要内容:(1)开展组织、协调、指挥展开训练,信息资源共享,针对各种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和做出应急反应;(2)各种急、危、重症抢救,熟悉通气、止血、包扎、固定、搬运、心肺脑复苏等技能训练;(3)利用救护车、民用车辆等进行适应性训练,开展动态下静脉穿刺、伤口包扎、骨折固定、搬运、简单手术及徒手心肺复苏等训练;(4)结合平时工作开展成批伤病员(6人以上)抢救预案演练;(5)开展各种突发事件医学救援知识、技术的学习和现代急救仪器设备使用、操作训练,并进行考核,考核合格作为入选救援队的必要条件。

在2002年1月至2010年8月底,我院先后参加当地突发性、灾害性、意外事故的医学救援数十起;特别是在抢救2002年“9.14特大毒鼠强中毒”、2005年10余人集体“沼气中毒”、包括2010年“8.4特大车祸”在内的诸多重、特大交通事故,以及厂矿塌方、建筑工地坠落等许多群死群伤事件中得到检验和锻炼。

2.3应急救援要求加强与地方协同,院前急救与院中协调及时得当。平时建立健全的组织高速运转,指挥协调组负责院前抢救的指挥调度,与地方政府和其他医院的协调及各小组间的紧密协同,和院内各科室的协调;分类组负责轻重分类登记在册,并在所有病人的胸前用色布,予以标志醒目;各抢救小组根据色布标示的病情轻重予以抢救;后送组将病情较稳定的立即后送,病情危重的伤病员就地抢救,生命体征较稳定后再行后送;后勤保障供应组负责急救器材和药品的紧急调度供应;勤务分队负责车辆保障,与公安部门协同现场警戒。一边进行院前急救,一边将现场情况反馈给医院和上级领导,请求急诊中心和各科室安排病床[3]。

2.4应急反应快速化是军队医院提升救治能力的必然要求。军队医院既担负着平时为军民就诊保健康。又赋予了应对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战时卫勤保障的任务。尤其是卫勤保障要达到“技术准备充分、应急反应快速、人才储备充足、救治手段先进”的标准。门急诊是医院接触病人最早的部门,做好平战结合的战创伤门急诊服务体系的构建,优化救治流程,创新战创伤救治方法,快速化的应急反应是应对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完成好战时卫勤保障的关键[5]。我院科学调整门急诊流程,当遇到突发事件,需要医学应急救援时,我院将相对独立区域的急诊科作为医院应急救援的总后方,将门急诊病人分流到门诊及各专科病房,并紧急腾空住院病人较少的病区,加大收容力度,较好的保障了应急救援的开展。

2.5建立科学合理急救流程,正确处理突发事件。随着现代社会文明进度的加速,增加了突发灾难事件的发生概率,易在短时间内聚集大批量伤员。对医院而言,灾难的发生往往不可预见,短时间内大批伤员的到来常使救援组织工作陷人混乱,常出现救援力量与需求的矛盾。急救流程的优化能够合理协调各种救援力量,使救援效果达到最优化。我院为军队综合性基层医院,是当地各种创伤、中毒、事故等突发事件伤病员的首选救治医院。我们根据本地突发公共卫生之间的发生特点和我院具体情况,分析多次批量伤员救治的经验教训,重组了批量伤员应急救援作业流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6]。

3医学应急救援人员素质养成

3.1进一步加强全科医师人才的培养。目前医疗机构的医师分科细,而医疗应急救援面临的都是危重伤病员,不但有创伤急救、外科、骨科,还有妇产科、儿科、皮肤科;尤其在自然灾害后,还需要内科、传染科和卫生防疫力量。需要有丰富经验全面技术的全科医师。因而要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医师的全面培训。而军队中小医院普遍受编制约束,我们打破传统,成立以现役军人为骨干,回聘离退休老干部为顾问,聘用制人员为主力军的应急救援队伍,加强全科技能教育和培训。经常进行实战演练,并将年轻医师定期送到总院急诊科轮转,加强全科医师培训[7]。

3.2进一步加强创伤外科、军事医学、灾害医学人才培养。在全科医师培养的基础上,我们遵循南京总医院易学明院长提出的:“初级职称全科化培养,中级职称专科化培养,高级职称专病化培养”[8]。突出对医疗骨干进行创伤外科、军事医学、灾害医学的培养;利用现有离退休回聘老干部学科全面的优势,加强传染科疾病以及卫生防疫知识的授课,使大家弱项不弱。利用总医院的整体技术优势,重点加强帮带我院在烧伤、爆炸伤、冲击伤、挤压伤、外伤感染、多器官功能衰竭和各种休克救治能力的提高;目前,我院依托总院力量在创伤急救方面已经形成了特色学科[9]。

3.3进一步加强医学应急救援与卫勤保障能力建设的结合。军队医院参与医学应急救援任务,具有军队医院战时的某些特点。如何融平战为一体,是医学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和军队医院战备卫勤保障能力建设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打造平战一体的救治链,总医院大胆打破固有学科界限,在国内率先开设“以疾病链为纽带的诊治中心”;以此模式,医院建立了战时紧急救治链,形成学科大协作,平战结合,提升了应急救援的卫勤保障能力[10]。我院借鉴总院本部经验,在创伤急救方面实行一体化救治,从现场开始就有意识地运用损伤控制理论进行包扎、固定、止血、控制性液体复苏、控制性手术以及稳定生命体征迅速转运等诸多先进措施,抢救了大批伤病员的生命;在多起重大突发事件中得到实战检验,多次受到南京市委、市政府,江宁区委、区政府的表彰。

3.4进一步加强医学应急救援人员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自我防护。在灾害、事故面前,人类往往受到巨大震撼,救援人员需要坚强的信念,具有一副钢筋般的神经,铁骨般的身板;这就需要及时地心理疏导,合理分配任务,适当保证一定的休息时间。加强自我防护,确保应急救援的战斗力不受损失。

4结论

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医学应急救援机制的建立,在我国仍处于萌芽阶段。建立健全医学应急救援机制是灾害救援的必然选择,是军队基层医院当仁不让的历史使命。军队医院必须建立医学应急救援机制,具备较强的医学应急救援能力,是新时期军队医院遂行多样化非战争军事行动卫勤保障任务核心内容,是提高战斗力的具体体现。

参考文献

[1]秦银河. 总后勤部秦银河副部长在全军卫生部长座谈会上的讲话(摘要) [J]. 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10, 17(1):I-IV

[2]胡小南, 王与荣, 袁波, 等. 关于构建应急医学救援队的几点思考[J]. 医学研究生学报, 2010, 23(1):74 - 75

[3]涂久生, 朱役, 穆晓苏, 等. 院前急救对急性毒鼠强中毒的作用[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07, 16(9):904-906

[4]涂久生, 费连兵, 李学义, 等. 基层医院急诊建设及管理的探讨 [J]. 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07, 14(11): 825-827

[5]易学明, 苏义.创先门诊服务理念,适应门诊服务需求 [J]. 中国医院管理, 2007, 27(10):41-43

[6]王与荣, 孙海晨,申萍. 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急诊运行模式与安全管理的做法 [J]. 医学研究生学报, 2009, 22(5):522-524

[7]费连兵, 朱役. 疗养院(区)强化聘用制人员管理的做法与体会[J]. 医学研究生学报, 2008, 21(7):752-754

[8]易学明. 医学人才成才特点、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 [J]. 医学研究生学报, 2009, 22(1):1-2

小小救生队范文第5篇

在玉树灾区的格萨尔广场,第二炮兵536医院抗震救灾医疗队,被藏区群众亲切地誉为“生命守护神”。这是最早进入灾区的医疗队之一,也是玉树抗震救灾前期规模最大的医疗队之一。截至4月23日,他们已收治伤病员4000多名,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生命的奇迹,展示出人民军队白衣天使的良好形象。

抢救生命和时间赛跑

两腿一软,累瘫在地,骨科主任袁皓卿对搀扶他的同事说:“真想好好睡一个觉,但不能呀!”

4月15日深夜,结古镇气温降至0摄氏度。一位奄奄一息的藏族老人,被紧急送到医疗队营地。老人名叫卓玛,83岁,右臂和左腿被严重砸伤,家里3个亲人在地震中也不知下落。

高血压,严重失血,年老体迈,老人一度昏迷不醒。骨科主任袁皓卿带领3名专家,立即启动野战手术方舱,对老人进行紧急抢救。经过一个多小时的紧张抢救后,手术取得圆满成功。老人苏醒后,硬要将随身佩戴多年的金项链和手镯,送给给他做手术的救命恩人。袁主任轻轻一笑说:“我们做的是分内事,不需要回报!”

卓玛是袁主任抢救的第21个伤员。从16时05分到达玉树灾区,他已经连续工作了8个小时,没有进一粒米,没有喝一口水。在随后的30多个小时里,他唯一的休息时间就是蹲在地上用凉水洗个脸。抢救出一名60多岁的妇女后,他两腿一软,累瘫在地上。他用沙哑的声音对搀扶他的同事说:“真想好好地睡一个觉,但不能呀!”

在医疗队所有人员的眼里,这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生死竞赛。据536医院院长兼医疗队队长李涛介绍说,得知玉树发生地震后,医院党委立即召开会议,迅速成立了骨科、外科、内科专家和优秀护理人员在内的42人医疗队,携带5台救护车、2台手术方舱、1台X线诊断车和1台仪器保障车,在接到命令后紧急奔赴灾区。经过15个小时摩托化行军,他们到达受灾群众最集中的结古镇格萨尔广场,就地搭设帐篷,支起医疗设备,开设起灾区规模最大的救治医疗点,拥有100张床位。

医疗帐篷还未搭好,身边已围满了等待就诊的各族群众。医疗队员顾不上休整,便投入到紧张的抢救中。护士长康玉萍是个“大忙人”,每次护理时都要弯下腰来仔细地察看伤情,第一天,她就接收护疗560余名伤员,腰痛得直不起来,连续11个小时没有吃上一顿饭。原本瘦弱的康玉萍更加消瘦了。宽边镜片后,一双疲惫的眼睛布满血丝。

面对大灾和死神,医疗队在这个高原小城打响了顽强的生命争夺战。野战手术方舱前,运送伤病员的担架来回穿梭。4月16日,记者记录下了当天接受抢救的伤病员名单:桑丁尼玛、鲍马二乃、尹布才措、付归林……他们当中,有藏族、汉族,足有1100余名。

穿着白大衣的“格萨尔”

说着不太流利的汉语,洛松巴赞流着泪对护士长任玲说:“你就是孩子的母亲!”

震中的结古镇,大部分建筑倒塌成为一片废墟。23岁的洛松巴赞,已出家当尼姑,抱着出生才3天的侄女绝望地坐在瓦砾中。家里10口人,转眼间只剩下自己和小侄女了。

浑身冰凉的小女婴,严重脱水,肚脐上还沾着血迹,被迅速地送到了医疗队。地震中,这个女婴失去了母亲,父亲因重伤被送往外地治疗,至今没有音信。护士长任玲把小女婴轻轻地抱在怀里,用身体温暖这个弱小的生命。

任玲一边给婴儿清洗检查,一边输喂营养液。婴儿慢慢舒展手指,缓缓地睁开了眼睛。她还托人专程从西宁买来奶粉和婴儿用品,每一两个小时便会为她喂水、喂奶,并手把手教巴赞照顾孩子。

看着将孩子拥在怀里的任玲,洛松巴赞几度流泪,他用不太流利的汉语说:“你就是孩子的母亲。”后来,这个在地震当天凌晨出生的女婴,取了个美丽的名字,叫金珠拉毛。一位藏族老师告诉记者,金珠是的意思,就是感谢,拉毛是仙女的意思。在短短两天时间内,医疗队还连续救助和护理了7名失去亲人的藏族小孩。

爱在满目疮痍的灾区涌动着,爱在医疗队员心中珍藏着。为了最大限度地抢救地震中受伤的同胞,医疗队还根据实际情况,设立了火线抢救、伤病分类、重伤急救、现场手术、物资发放等8个小组,以格萨尔王广场为中心向结古镇四周辐射,分头展开救援。医疗队还在“帐篷医院”旁边开设了受灾群众安置区,1000余名受灾群众在这里住进了震后第一个“帐篷之家”。2台炊事车也在全力保障,每天为灾区群众提供馒头、牛肉粥、开水等简易餐饮服务,近3000名受灾群众吃上了热饭菜。

爱在继续创造着奇迹。4月19日下午2时30分,一名怀孕7个月的藏族女同胞,腹部疼痛难忍,被医疗队迅速后送到本部治疗。医护人员检查发现,胎儿心率过快,如不及时处理,大人与胎儿均有生命危险,必须立即开展手术。经过紧张手术后,一个体重3.2公斤的小小生命诞生了,母子安全,一个家庭完整了。

老人,幼儿,孕妇,尽管肤色不同,穿戴不同,但都在医疗队里感到了浓浓的温情。在他们的心目中,医疗队员就是穿着白大衣的“萨格尔”。

特种医疗设备扬名灾区

千名专家,千里生命接力,参与动用信息技术手段远程参与重大救援的医疗队队长李涛说:“这在全军是首次!”

4月17日22时,医疗队本部。藏族伤员挲多,在地震后刚被搜救出来,由于伤情严重,被医疗队后送到本部诊治。他骨盆骨折,急需确诊,医疗队迅速启动了“远程影像会诊信息系统”。

大屏幕前坐满了骨科、外科等众多医疗人员。“各位专家,伤员资料已成功传送,请求进一步明确诊断并指导治疗。”医疗队人员在第一时间,把患者的影像及病历资料,传到了上级体系医院的远程影像会诊工作站。千里之外的北京,骨科专家王奎友、脑外科专家张保中等几名专家立即进行了会诊。

10多分钟后,挲多的病情诊断、治疗建议被传回到医疗队本部,现场医护人员按照专家的意见,马上对他展开救治。医疗队队长李涛介绍说,这套系统利用3G网络技术,由上级体系医院研制列装,可以使远在千里之外的伤员,得到专家的诊断和救治。系统汇集了军内外上百家大医院、数千名医学专家的雄厚医疗资源,是我军首次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远程参与重大救灾。

医疗队动用的高科技医疗设备,还远远不止这些。医疗队携带了包括急救、保障、手术方舱、X光诊断方舱在内的8台医疗特种车辆,俨然组成了一个野战医院,可同时展开6台手术。新型X光诊断方舱,性能在全军属领先水平,可直接将影像资料传到诊疗电脑上,最快5分钟内便可完成过去数个小时才能完成的诊断工作。野战手术方舱,由检验、超声、麻醉等数个要素组成,具备检伤分类、急救手术、供应洗消等多种功能。

关于小小救生队(精选5篇)的介绍就到这里,以上就是小编整理的小小救生队(精选5篇)全部内容了,希望能对你有用。访问360范文网了解更多小小 精选 救生相关内容(本文共字)

菁英职教网文章归档 教育资讯 留学攻略 七品教育网站地图xml
314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