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金流入(精选5篇)

| 婕音

推荐文章

菁英职教网 培训啦 留求艺

资金流入范文第1篇

如何让资金流入到农村,实现资本和劳力的结合,从而推动农村生产的发展?富裕农民?从目前制约农业资本流入的约束因素来看,需要在制度、政策等方面加以完善。

制约农业资本流入的五大约束因素

就土地制度来说,由于农村用地产权主体模糊、农地规模狭小制约了投资、现行土地制度缺乏流动、转让的机制、土地使用者对土地的维护欠缺影响其他使用者的使用等等,不仅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加,而且对外部投资者形成了屏障,影响了外部资金进入农业。

就农业生产资料市场来说,1987年之后的农资价格指数持续高于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指数,两者不合理的比价极大地挫伤了农产品生产者的积极性,也影响了农业资本的进入。

农产品的绝对价格水平也极大地影响了投资农业资本的进入。由于我国粮食市场的发育程度很低,自由购销的粮食占总产量的比重不到20%。再加上政府的不规则干预和农户趋同行供给行为的影响,加大了粮食市场的价格波动和市场风险。这种高风险,又大大弱化了欲进入农业的投资者积极性。此外,不合理的农产品价格进一步恶化了农业的比较利益。虽然我国农业同其他产业之间的比较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呈减少趋势,但目前的差距仍然较大。产业之间的比较利益差异,必然会把资本更多地吸引到收益水平较高的二三产业中去。而城乡差别造成社会分配不均,是造成农业生产比较效益差的主要原因。

就财政政策来说,近年来财政对农业投入明显不到位,财政投入总量下降,财政支农资金结构不合理,从客观上加大了农业资本的获取成本,阻碍了资本的流入;而水利、农业科研、农业技术推广、良种化肥、农用电网和道路设施等外部条件的不足影响到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进而影响到了资金流入;财政支农资金管理政出多门、财政支农决策过程不科学、财政支农资金到位率低等都影响到对农业投入。

另外,资本市场的不完善也制约了资本进入农业。由于缺少真正为农业服务的金融机构,另一方面又存在着信用体系的不完善,从而造成闲散资金不能有效地转化为资本,民间资本生长和积累还有很多障碍,农业领域的投资深受影响。

完善制度和政策,疏通资本瓶颈

要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政策,实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创新。要坚持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原则、农民独立的经济人原则、兼顾公平和效率原则,以及管理权和集体财产所有权分离的原则,在土地集体所有制条件下,从农地产权、农地使用权流转等方面创立目标,一种有效的农地制度应当有利于以土地为核心的生产要素的优化重组,有利于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形成。

要完善农村金融政策。建立真正为农业服务的金融机构,其途径就是重新构建农村政策性金融体系。建议以农村信用社作为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主体,发展政府支持的商业化农业金融服务机构,资金来源除了吸收农村各种存款外,还要通过政策调控取得低成本资金。政策性金融机构要支持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直接融资;要加大利率的调节作用;建立广泛高效的社会信用体系和创新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设立投资农业生产的风险投资基金、创业基金,结合合理的财政政策引导民间投资,在完善对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企业投资支持政策的同时,积极吸引社会资金加入农业生产。

要构建新型的财政支农体系。首先要规范政府对农业的投资行为。目前我国对农业的投资主体多,投资行为不规范。投资主体各自为战,彼此分割,缺乏协调,使本来就有限的支农资金分散使用,行不成合力,降低了支农资金的效率。因此政府应当加强对农业投资的制度建设,加强立法,规范各级政府以及各投资主体的投资行为。要按照市场经济导向建立和健全财政支农体系,并以公共财政准则和WTO规则确定财政支农方向和方式。同时,调整财政支农结构,把财政支农资金的重点,放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迫切需要增加投入,而依靠市场和非政府组织解决不好或解决不了的关键环节上,如农田水利建设、科技推广、抗灾防灾、粮食安全、农业综合开发等。此外,要合理界定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财政关系,合理界定各级政府在发展农业上的财政支出范围,在我国现行分税制下,国税收入返还地方财政支出的份额,应规定一定比例用于支农资金,规范地方政府的支农行为。同时,要增加支农的投入总量,国家财政每年对农业的总投入的增长幅度应当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确保财政支农的主导作用,引导和促成多元化投资的格局。

资金流入范文第2篇

关键词:经常项目;异常跨境资金流入;套利

2011年以来,本外币利差日益扩大,人民币预期升值不断增强,我国外汇资金仍处于流入态势,其中不免夹杂异常跨境资金流入境内。在我国经常项目已经开放而资本项目部分管制的背景下,经常项目项下异常跨境资金流入的压力日益增大,且面对着日益复杂的国际国内经济环境,经常项目项下异常跨境资金流入出现了新特点。为进一步提高经常项目外汇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本文从经常项目外汇管理的角度,对异常跨境资金流入的主要形式和对策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一、异常跨境资金的特点和影响

异常跨境资金是指超过正常贸易和投资范围,带有投机性质或者虽无明显投机性质但违反外汇管理规定的资金,具有逐利性、隐蔽性和违法性的特点。异常跨境资金不仅包括了具有明显逐利性、短期性的热钱,还包括了部分以避税或发展集团公司等为目的的超出正常收支范围的跨境资金。

异常跨境资金的大量流入很有可能对我国的货币政策、汇率政策、金融稳定等方面带来不利影响。

(一)削弱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异常跨境资金的大量流入将造成国际收支顺差增大,同时外汇储备增长过快,大大增加了中央银行基础货币投放和公开市场回购调控的压力,对货币政策形成了倒逼机制,明显削弱了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二)增加通货膨胀的压力。异常跨境资金进入境内后通过各种方式结汇成人民币,并投资国内的产品市场和资产市场,且由于基础货币的大量投放,将导致通货膨胀的压力增加。

(三)引发金融市场的不稳定。在当前国内经济形势较好且人民币汇率升值预期不变的背景下,异常跨境资金大量流入境内,而一旦经济形势发生转变或稍有转变的趋势,极有可能导致大量资金集中外逃,从而引发金融市场的不稳定,造成严重经济后果。

二、经常项下异常跨境资金流入的主要形式

(一)利用资金流与货物流的时间差实现异常跨境资金流入

由于国内资金日趋紧张、国内外利差不断扩大,且人民币升值预期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企业借用贸易信贷等渠道,利用资金流与货物流的时间差异变相实现异常跨境资金流入。

1.通过进口少付汇或进口不付汇将异常跨境资金以实物形式滞留境内,待获取人民币升值或其他收益后,再以进口退汇或其他方式将资金汇出。例如,湖南A公司2010年至2012年2月从澳洲陆续进口废塑料,报关金额为550万美元,但对外付汇仅21万美元。两年来A公司共实现进口少付汇529万美元,变相获得境外资金529万美元。

2.假借贸易信贷以实现异常跨境资金流入。在国内外利差倒挂、人民币升值预期不断增强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延期付款将外汇资金滞留境内或通过预收货款尽快实现外汇资金流入,以获取利差和汇率差,降低财务成本。例如湖南B公司惯用的结算方式是货到付款,在人民币升值预期不断增强的背景下,B公司与外商协商,将结算方式更改为延期付汇,以实现将资金滞留境内,赚取利率差和汇差后再对外付汇。

3.通过对不同结算方式、不同融资产品和不同付汇期限的组合设计,尽可能实现异常跨境资金流入,主要渠道有90天以上的信用证和海外代付的组合、远期信用证与进口押汇、人民币质押贷款的组合等。例如湖南C公司2011年与对方约定结算方式是90天信用证付汇,信用证到期后再办理海外代付,使融资期限累计能够达到半年至1年,远远超过单项融资产品的融资期限,实现了迟付汇8.3亿美元,获得了人民币升值和资金滞留境内运作的双重收益。

(二)利用跨境关联交易实现异常跨境资金流入

由于跨境关联交易的真实性审核较难,且暂时无相关法规文件对其进行约束,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通过关联交易实现异常跨境资金的流入,实现套取汇率变动收益和跨境套息的目的。主要表现形式有:

1. 通过定价转移实现异常跨境资金流入。企业有可能通过“出口高报、进口低报”等方式使异常跨境资金流入。这种交易多发生在加工贸易项下,交易双方多为境内外关联公司。通过进口低报,企业可获得异常跨境资金流入及逃避关税的双重收益;通过出口高报,企业可实现异常资金隐蔽地流入及提高出口退税。

2.关联企业利用预收货款实现异常跨境资金流入。跨境关联企业大量利用关联公司的操作便利,先以预收货款名义将境外资金低成本融资引入,在融资快到期时,再与境外关联公司拟订退汇协议,将融资款项退给境外关联公司,以获取人民币升值收益和赚取境内外利差收入。例如,湖南D公司在2010年12月以贸易项下预收货款名义从其境外关联公司获得1.3亿美元的外汇资金,在2011年12月又以终止合同名义申请全额退汇给境外关联公司。经调查,D公司所收预收货款仅有27.2%用于生产经营,余72.8%用于偿还境内贷款。据测算,D公司上述操作可以节省约336万美元融资成本,同时可赚取汇率差6900万人民币。

(三)通过境内交货境外收汇实现异常跨境资金流入。由于外汇局对境内交货境外收汇没有明确的管理规定,外汇指定银行只是进行表面上的单证审核,企业可通过该渠道实现异常跨境资金流入。例如,湖南省内E公司与境外F公司签订了一份出口合同,约定货物由E公司直接交付给F公司指定的东莞G公司(据F公司称,东莞G公司为其在内地的加工厂),由G公司加工后报关出口至境外F公司,货款则由F公司支付给E公司。E公司通过“境内交货境外收汇”方式完成出口收汇。由于出口方E公司将货物直接交付境内G公司,没有通过海关报关出口,出口收汇监管系统没有相应出口数据,实际出口金额难以确定。货款从境外收回后,外汇指定银行仅根据企业提供的合同等商业凭证予以结汇,只能作表面真实性审核。同时,由于G公司将加工好的货物出口至境外,又可以利用该出口报关单进行重复收汇。

(四)假借转口贸易或转卖业务使异常跨境资金合法流入。由于转口贸易和转卖业务的货物进出均在境外或特殊经济区域,无法实现货物流与资金流的匹配,贸易外汇监管只能从进出口合同、发票等商业单证实施单证审核,无法从根本上确保交易背景的真实性,因此利用转口贸易和转卖业务实现异常跨境资金流入较其它方式更为隐蔽,其主要方式有关联企业之间虚构贸易合同、人为调节交易价格等。

(五)通过境外承包工程实现异常跨境资金流入。由于境外承包工程在收汇结汇环节,仅靠表面上的合同等单证审核就可以为企业办理结汇,难以鉴别业务的真实贸易背景,为违规资金流入提供了通道。如湖南H公司2011年共收到的从境外承包工程收入272.23万美元,外汇指定银行仅凭一个境外承包工程合同就能办理结汇手续,无法判断其真实性。

(六)通过“违约赔偿”实现异常跨境资金流入。不少企业以“违约赔偿”的名义实现大额资金的流入。此类交易性质表现在非贸易项下,但是实际背景与货物贸易活动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属于货物贸易基础上衍生的损失赔偿。由于目前对此类交易没有明确的规定,外汇局和外汇指定银行在审核了企业的合同、发票等商业凭证后为企业办理结汇,只是表面上和形式上履行了真实性审核义务。例如湖南省I公司2010年底与外商签订合同进口棉花,因签订合同后国际棉花大幅涨价,由2010年的90美分/磅涨至2011年3月份的240美分/磅,外商无法执行已签订的合同,根据合同约定执行违约赔偿。I公司因此获得450万美元的赔偿款。

三、存在的管理难点

(一)强化监管与促进便利化之间的矛盾。为防范异常跨境资金流入,强化对异常跨境资金流入的管理,外汇局可以通过制定更为严密的真实性审核制度来实现。例如,为了防范跨境资金流动带来的金融风险,外汇局加强了对转口贸易的外汇管理,规定转口贸易项下的外汇收入应先入企业待核查账户,且必须在企业进行了相应的转口贸易对外支付后方可结汇或划转;此外,转口贸易收入结汇或划转金额超过了相应支出金额的20%,企业应到外汇局进行申请,这样有效降低了企业利用转口贸易渠道实现异常跨境资金流入的可能性,但是同时也增加了大多数正常交易主体的经营成本,降低其业务运转效率,与便利化原则相矛盾。

(二)现行管理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目前,货物贸易外汇管理涉及多个管理环节,适用多套管理制度,但仍然存在着部分监管空白。例如,外汇局对于跨境关联交易没有明确的界定,且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因此难以形成对不正当跨境关联交易的威慑和管理作用。此外,在服务贸易外汇管理方面,外汇局和外汇指定银行在收结汇环节的审核仍然停留在单证审核上。

同时,由于各管理环节和制度之间缺乏有效衔接和沟通,导致出现了部分监管空白。例如,在具体的贸易行为中,贸易信贷应与企业的整体贸易收支行为相结合加以分析;但是在具体管理中,贸易信贷登记在资本项目处管理范畴,独立于货物贸易外汇监测管理体系之外,容易导致监管不到位。

(三)现有系统分析监测功能薄弱。目前,外汇局虽有多个业务系统,但各系统彼此独立运行,没有建立一定的关联关系,且尚未建立起一套较为完整有效的监测、分析、预警指标体系和工作机制。某些外汇业务仍未实现全口径采集和监测,例如对于贸易融资的统计,主要依靠外汇指定银行报送报表,人工汇总、比对、筛选,工作量大、效率低且准确度有待考察。

四、建议对策

(一)完善相关政策规定。一是建议根据服务贸易不同类型交易的特点,实施分类管理,强化交易真实性和一致性的管理,细化违约赔偿、转口贸易等外汇收支的相关操作规程,明确需要提交的单证。二是完善服务贸易项下收结汇管理规定。可借鉴贸易项下联网核查的成功经验,针对服务贸易的特殊性质,办理服务贸易项下出口的收汇时,依据主管部门的批复或者海关出具的服务贸易出口证明办理相应的收汇手续。三是完善对境内交货境外收汇、关联交易等的管理规定。例如,根据不同类型跨境关联交易的特点,完善对不正当跨境关联交易的具体监管措施。

(二)建立高效的外汇非现场监测平台,强化对异常跨境资金流入的监测预警。建议继续完善外汇监测系统,加强对外汇信息系统和资源的充分整合和利用,建立全方位、多角度的非现场监测平台,全面统计监测外汇资金来源、流向以及流量。同时,建立预警指标,重点关注关联交易、退赔外汇以及贸易融资等业务,发挥非现场监测平台对异常外汇收支的预警和防范作用,提高现场检查的针对性。

参考文献:

[1]当前异常跨境资金流入的特点及对策,吴振宏,经济师,2011年第9期

资金流入范文第3篇

一、外资流入对我国金融稳定的影响

随着我国贸易和投资领域的不断开放,外资流入的规模和结构将发生较大变化,对我国金融稳定的影响日见加深,我国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面临的金融风险陡然加大。从外商直接投资和外商证券投资两个方面看,外资对我国金融稳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外商直接投资带来的金融风险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金融稳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新流入的外商直接投资创汇能力下降,与此同时,外商直接投资引发的外汇流出不断增加,从而对我国国际收支平衡带来压力;二是外资金融机构的涌入,对我国金融机构的竞争力成长带来严峻挑战,并可能引发金融动荡。

1、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国际收支均衡的影响。首先,加入WTO使外商对我国的直接投资的结构发生很大变化,外商对服务业投资增长迅速。2002年,外商在金融、保险业的投资比上年增长了206%,在科学和综合艺术服务业的投资亦比上年增长65%。这些行业的创汇能力差,随着我国市场准入的不断扩大,我国贸易收支平衡将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表1显示出目前我国的贸易收支状况已不容乐观。其次,随着外商直接投资存量的不断增加,今后外商的分红、利润汇出等资金的流出额将迅速增长,因而成为影响我国国际收支均衡的主要因素之一。 从表2可以看出,近年来外商直接投资的收益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1995年,外商直接投资收益为170亿美元,1998年以后每年均在200亿美元以上,最高时当年收益达到280亿美元。从1995年到2002年,外商直接投资收益总量为1825亿美元。然而,实际上外商并没有把这些收益全部汇出,而是把投资收益的80%转化为利润再投资,仅把投资收益中的20%左右汇回。这部分资金大多投资于厂房、设备等,它的流动性很有限,因此外商直接投资仍应是未来我国利用外资的最重要的形式。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外商直接投资的收益占我国实际利用外资的比重一直高达40%以上(表2),1999年这一比重甚至达到70%。这一方面说明外商利润再投资在我国外资来源中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另一方面说明我国利用外资的大好形势在某种程度上被高估了。很显然,一旦外商增加利润汇出比例,甚至把全部投资收益汇回母国,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便有可能面临外资流入减少、流出增加的双重影响。尽管这种情况尚未发生,甚至有国内学者研究指出,今后5―10年,中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将继续增长,并有望保持年均5%―10%的增长速度,但必须注意到,随着外资存量的增加,外商投资收益亦不断增加。而且,今后外商投资在服务业的比重将迅速加大,这一趋势在2002年外商投资的行业结构变化中已充分显现。这些行业的收益高,投资回报期较短。可以预计,未来外商直接投资的利润汇出将快速增加。1999年和2001年外商投资收益都曾高达300亿美元,因此,未来外商每年投资收益有可能达到400亿美元,汇出利润200―300亿美元,这就必然加大对我国国际收支的影响力度。

2、外资金融机构对我国金融稳定的影响。外资金融机构对我国金融稳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外资金融机构进入对我国金融机构的影响;二是外资金融机构相关业务的开展对我国宏观调控和金融监管方面的影响。第二方面的内容将在文章第二部分讨论。外资金融机构对我国金融机构的影响主要包括:(1)银行业。目前跨国银行进入我国竞争所面对的是比较稳定的金融市场,市场拓展空间有限,因此,其市场定位必然与国内银行尤其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高度重合,结果必然是同国内银行争夺客户、争夺业务和资源(包括人力资源)。从目前来看,外资银行将与中资银行就优质客户、高附加值的中间业务、专业人才、传统存贷款业务、新兴零售业务和城市金融业务展开激烈的角逐。外资银行的优势在于自主性强、全能银行、资产质量优良、金融工具先进、经营管理经验丰富、在不少领域享受超国民待遇(如外资银行可以只服务于沿海发达城市,而国内银行却是普遍服务)。而我国银行业尚存在很多体制或管制,如非市场机制运作、透明度差、呆坏账比例高、分业经营等。外资银行的激烈竞争将导致国内银行收入减少、优质客户流失,迫使国内银行转向高风险客户,从而造成不良贷款率和较低的利润率,并可能造成一部分金融机构的破产。对于一向适应金融稳定的国内客户来说,有可能引发金融恐慌,遂使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性面临严峻挑战。(2)保险业。作为现代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险业的健康发展对金融稳定的影响至关重要。长期以来,我国保险业实行的是较高的市场准入、经营区域限制、严格的行为监督和国有公司占主导的制度。随着外资保险机构的进入,我国保险业的垄断状态开始被打破,多年来因体制性因素、自身管理机制不完善、保险监管缺乏有效性而积累起的金融风险逐步显现,这些因素使中资保险公司在与外资保险公司的竞争中处于劣势。我国保险业亟需加速市场化改革步伐,否则,在外资的冲击下,中国保险机构可能出现经营危机,并引发金融动荡。(3)证券业。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开放,会有更多的外资金融机构进入我国,这些金融机构大多具有良好的国际信誉,拥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和技术实力,外资金融机构这种整体上的竞争优势,将在短期内对国内证券业的业务经营活动形成较大的冲击,打破我国金融体系原有的均衡,使中资机构的经营环境恶化,生存空间受到挤压。随着部分高收益业务和优质客户的丧失,市场份额的下降,那些目前经营状况已经不佳的国内证券经营机构可能出现动荡和危机,以至于危及我国的金融安全。

(二)外商的证券市场投资对我国金融稳定的影响

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不断开放,外商证券资本的流入和流出将成为我国金融稳定的最大威胁。

我国证券市场的开放始于1992年。2002年底,中国证监会颁布并实施《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管理暂行办法》,标志着我国QFII(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制度的正式启动,截止2003年9月,已有7家外资机构的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获证监会批准,这些投资者的投资额度从5000万美元到3亿美元不等。

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进入我国证券市场,必然对我国的资本市场带来深远影响。从好的方面看,有利于促进我国金融深化,提高资金配置资源的效率,改变股市投资理念,在维持经济增长的同时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从其带来的风险看,首先,国外投资基金的进入,在目前国内股市资金推动型特征还较明显的情况下将推动股价的非理性上升,同时我国股市与国外股市的关联度将加大,从而加大了我国股市的不稳定性。其次,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引入带来的最大风险,就是有可能发生的大规模恶性撤资问题,这是我国金融稳定面临的最大威胁。为了避免大规模集中撤资,《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管理暂行办法》对封闭式基金规定了汇入本金满3年后(其他合格投资者汇入本金满1年后),才可以申请分期、分批购汇汇出本金。所有机构每次汇出本金的金额不得超过本金总额的20%,相邻两次汇出的时间间隔不得少于1个月(其他机构投资者不得少于3个月)。但是,从台湾、韩国实施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制度的经验看,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国内证券市场都将处于国外资金净流入状态。如果按照平均每年增加50―100亿美元计算,5年后国内证券市场流通的国外总资金本金将会达250―500亿美元。即使按照每次汇出20%的规定,其影响也是不小的。

二、外资对我国宏观调控和金融监管及资本管制的影响

目前来看,外资对我国宏观调控和金融监管及资本管制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影响我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二是给我国金融监管带来严峻挑战;三是使我国国际收支压力加大,降低资本管制的有效性,从而迫使我国资本市场加快开放步伐。

(一)我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受到限制,从而影响政府宏观经济调控目标的实现

由于我国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汇率形成的市场基础还不完善,外汇市场长期以来形成对央行干预的依赖。为维持汇率稳定,央行不得不被动地买入外汇,使外汇占款成为影响我国基础货币投放的重要因素,甚至是主导因素,这使中央银行通过操纵基础货币调控宏观经济的手段受到很大限制。与此同时,基础货币的大量被动投放,又会增加潜在的通货膨胀。此外,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正在进行。随着我国加入WTO,外资对我国利率的敏感度将加大,并将促使我国利率与世界利率的同步变化。在我国银行体系比较脆弱、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尚未打通的情况下,大量外资的进入,尤其是大量外资金融机构的进入,将严重干扰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同时,将使中央银行通过利率调控信贷市场的努力落空。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力度加大,外资净流入持续增长的局面仍将继续,在现行汇率制度下,外资流量增加得越多,货币政策的调控空间就越小。在目前我国财政政策刺激经济的边际效应不断递减的情况下,我国宏观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将面临新的挑战,因此,宏观经济的稳定必须具有有效的宏观调控手段。

(二)我国金融监管受到挑战

中央银行对外资金融机构的有效监管难度加大。我国目前的金融监管仍主要以市场准入、业务领域、分支机构的设立、资本充足性等合规性监管手段为主,过多地采用了行政性手段,而在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和风险管理等方面十分缺乏,更未建立起风险予警机制和危机处理机制。随着外资大量进入金融服务业,我国中央银行将面对一个与国际金融市场联系紧密、交易国际化、技术手段先进和金融创新能力强的新的监管对象,这对于习惯于运用行政手段,缺乏国际金融监管实践的中央银行来说,将是一个极其严峻的挑战。与此同时,我国现行法规允许外资银行从事混业经营,而中资银行却是分业经营,这种不均衡的格局必然促使中资银行想方设法通过金融产品创新或机构创新绕开分业经营的限制。因此,随着金融服务业的逐步开放,外资金融机构的进入将引发国内金融创新热潮,从而加大中央银行的监管难度,有可能影响货币政策的实施和金融体系的稳定。

(三)我国国际收支压力加大,资本管制的有效性降低,从而迫使我国资本市场的开放步伐加快

首先,我国国际收支的压力将促使资本账户加快开放。加入WTO后,外商直接投资流入金融、保险和电信等服务行业的资金迅速增加。这些新流入的外资创汇能力低,但利润回报期短,对我国国际收支将产生不利影响。目前我国已有的外资存量的投资收益已达较大规模(参见表2),而我国贸易收支状况已不容乐观。因此,从中长期来看,在经历了加入WTO初期所带来的短暂的资本项目改善后,随着外商直接投资的利润汇回等相关国外付款的增加,以及贸易收支的恶化,我国经常账户平衡将面临严峻挑战。当然,这种经常账户的赤字可以由外商直接投资的加速流入来弥补。但事实上,外商直接投资的加速流入很难持续。为了维持国际收支平衡,我国政府面临两种选择:一是迅速提高本国出口部门的国际竞争力,多创汇来平衡国际收支;二是开辟其他外部融资渠道,如通过开放证券市场或者允许国内机构包括银行自由地到国际市场借款,从而吸引其他形式的外资流入来弥补这个缺口。由于一国比较优势的提高,国内部门出口能力的增强在短期内难以实现,因此,第二种方案更为现实可行。其次,资本管制有效性的降低将加快资本项目开放的步伐。加入WTO后,根据WTO的规则要求,我国将继续扩大经常项目的可兑换,消除那些阻碍与贸易相关的外汇资本流动和汇兑便利的非关税壁垒,从而使我国资本管制的有效性面临极大挑战:(1)从国际收支的角度看,国际收支大部分交易同时具备了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特性,遂使部分资本项目资金可以混入经常项目逃避管制,因此,随着我国关税降低,贸易限制的减少,为通过经常项目进行的资本逃避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通过跨国公司内部所实现的资本逃避也将增加;(2)我国部分资本项目已经放开,由于资本本身具有可替代性,对一种工具进行控制而对另一种工具不进行控制就会导致资金流向未控制的工具,如外资可通过直接投资方式进入国内,然后流向证券市场。因此,外商直接投资的增加将为资本逃避提供更多的实现渠道;(3)随着外资银行大量进入及其经营业务范围的不断放开,通过其内部体系逃避资本管制的行为将日益变得不可忽视。可见,随着我国经济开放度的提高,伴随贸易和投资领域的开放,经济主体可以有多种途径绕开资本项目管制,致使现有的管制措施失效,从而使我国资本市场被迫加快开放步伐。

三、开放条件下防范外资金融风险的对策和建议

随着我国金融服务业对外开放的步伐加速,未来几年我国可能会面临一段外资集中流入的时期。尽管外资对我国金融稳定的影响不断加大,但决不意味着我国金融体系不堪一击。第一,我国金融市场广阔,市场需求主体众多。面对一个新的市场,外资需要时间适应,而且外资也不可能占据市场的全部优势,中资金融机构,特别是我国民间资本的潜力远未发掘;第二,近年来,我国资本的流出与流入同国际市场利率、汇率等相关性越来越强,这表明部分管制措施事实上已经失效。可见,随着十几年的改革开放,我国金融体系对资本流动已有一定的承受力。第三,根据入世承诺,我国金融服务业尚有5年过渡期,因此,外资对我国金融稳定的影响尚存在很多变数。总的来看,未来几年是我国完善金融体制、提高金融竞争力的关键时期,能否处理好外资流入风险、外汇管理以及国内金融机构改革等问题决定了未来我国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

为了能够在积极利用外资的同时,有效防范金融风险,我国应在以下几个方面积极应对:

(一)利用外资依然以外商直接投资为主,同时推动国内企业“走出去”,改善国际收支结构

从发展中国家利用外资的经验来看,外商直接投资尤其是“绿地投资”的金融风险相对较小,因此,我国利用外资应以努力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为主。在外商直接投资中,还应通过改善投资环境(主要是软环境)引导外资流向贸易部门,以提高创汇能力。与此同时,积极推动我国企业走出国门,从事资源开发、加工贸易等,以获取对外投资收益,从而改善我国国际收支结构。

(二)充分利用过渡期,加快银行体制改革

我国的金融风险主要累积在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身上。银行稳定是金融稳定的核心。外资进入我国银行业,给我国银行带来强大的竞争压力,但我国银行也存在着在竞争中崛起的巨大机遇。其中,充分利用5年过渡期加速国内银行体制的改革至关重要。改革内容不仅包括改造现有银行机制,还包括培育新机构,建立退出机制,重塑银行和政府之间的关系乃至重构信贷文化等。

(三)加强对短期资本和银行间信贷市场的监控,稳妥地推进资本项目的开放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历次金融危机表明,外资流入的数量与短期资本比例密切相关。因此,加强对短期资本的监控是资本管制的核心内容。其中,加强对银行间信贷市场的控制至关重要。事实表明,放松对银行资本交易方面的限制是开放资本账户的实质性内容。因此,对于银行海外融资限制的接触应当重视。由于我国目前的汇率制度和银行体系使国家几乎承担着所有的汇率风险和银行经营风险,在这种情况下,一旦允许国内银行对外自由举债,必然会导致“过度借贷综合症”,从而诱发金融危机。然而,对资本流动的管理,我国尚需探索多种方式,而不是局限于资本交易实现审批制度。应当借鉴他国经验,以间接调控为主、行政调控手段为辅,如资本交易税、无息存款准备金等,以便减轻外汇市场均衡过程中的扭曲。

(四)适度扩大汇率制度的灵活性,及时化解外部金融风险

外国资本进出我国金融市场的规模和频率将与以往有很大的差别,因而汇率政策对实现内外经济平衡、调节国内外需求结构、维护外汇市场稳定至关重要。

可以考虑设立人民币汇率目标区,适当扩大人民币汇率的浮动范围,但近期人民币汇率还应保持稳定。稳定的汇率有利于国内经济的稳定、周边国家和地区以至全球的经济稳定,也有利于缓解外部金融风险,降低国内金融改革的成本,增强政府宏观调控的主动性。目前应采取多项措施,努力舒缓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加速国内金融体制改革,疏通各项金融政策的传导机制,增强国内金融业的国际竞争力。

(五)建立金融危机的快速应对机制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一系列金融危机显示出发展中国家金融体系的先天不足和极度脆弱,金融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利用外资提供了机遇,同时也使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进程遭遇国际金融风险的可能性大大增加。而不同国家因应对危机的举措不同,其经济所遭受危机的损害程度差异很大。因此,建立对金融危机的快速应对机制是极其必要的举措。金融危机的应对机制首先应包括对主要宏观经济指标的密切监控机制,以做好危机的事前预防工作。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曾对50个国家(包括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在1975―1997年间金融危机发生前一些宏观经济变量作出分析,揭示出金融危机发生前的宏观经济变量的一些规律性变化:在货币危机或银行危机前,经济是过热的,通货膨胀相对较高,实际汇率升值,经常账户逆差扩大,资产价格高涨,同时国内信贷随着金融市场自由化进程增长强劲,并伴随着高于正常情况规模的短期资本流入,银行存在大量呆坏账、金融部门体制与监管框架薄弱等。这时,实际经济活动突然下滑,资本流入减缓,贸易条件恶化,资产价格急剧下跌,全球利率上升,或是与本国经济结构状况类似的国家发生危机等等任何一个冲击的出现,都会成为危机的导火索,使经济中的金融脆弱性转化为金融危机。因此,一国要密切关注这些宏观经济变量的走势和变化,及时采取措施使经济实现“软着陆”,避免金融危机发生带来的极大破坏力。其次,应制定应对危机的各种方案。这里有必要说及的是,我们防范的是外资带来的金融风险,而不是限制外资。外资在带来金融风险的同时,亦带来很多机遇,外资对我国金融稳定的影响尚存在很多变数。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力度加大,我国相关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完善和实施都必须充分考虑国内、国外的因素,这将使我国的宏观决策体制加速市场化,提高宏观政策的有效性。而我国微观机制将在外资的强力冲击下加速结构调整、向国际规范迅速靠拢,并在生存与毁灭的严酷环境中提升竞争力。而只有通过宏观体制的调整和微观机制的健全,化解金融风险、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率,才能真正达到我国利用外资的目的。

参考文献:

①史月英:《‘细解2002年外商直接投资’整理》,《国际金融报》2003年5月29日。

②赵晋平:《注意外商投资新趋向》,中国思维网,2002年10月18日。

③参见米建国、李扬、黄金老:《入世中外资银行角逐六大热点》,南方网,产业聚焦,2002年4月3日。

资金流入范文第4篇

近期,亚洲区域内经济正逐步复苏。企业和消费者信心指标呈上升趋势,债务成本低导致企业借贷回升。假以时日,这些因素将会刺激固定投资和增加就业。但相比以往的经济复苏,这次的复苏步伐将会慢得多。原因有许多,包括全球的不确定性挥之不去、私人及公共部门持续减债,以及区内经济正在转型的主要经济体,如日本和中国。

一如既往,亚洲多种物业的供求均呈现周期动力。大多数办公和零售物业正处于早期租金复苏的阶段,尽管新加坡和首尔办公物业租务市场疲弱,但供应过剩的情况正逐渐被吸收。中国内地、香港和新加坡的住宅市场仍存在政策风险,政府干预对价格的影响比基本因素的影响更大。

此外,由于中国、日本和韩国等市场上优质的物流设施短缺,故此我们看好物流仓储物业的市场前景。

展望2013年下半年,房地产市场的重大主题包括︰日本可能出现结构转型,近期央行减息影响债券收益率不断上升至量化宽松政策终将告一段落,以及资金持续流入房地产股票及债券市场。

值得一提的是,2013 年上半年全球房地产市场继续逐步改善,但各国的改善步伐差异甚大。相反,资本市场迅速恢复,并推动一些国家的物业价格回复甚至突破金融危机前的高位。

资金流入范文第5篇

放眼全球,黄金因避险需求下降、黄金ETF大幅减持而表现垫底,债券价格也因收益率上升而受压,美元虽然表现不错,但股票无疑还是最优投资标的。

截至6月7日,全球各大股市之中,日经225指数年初以来上涨近24%,独占鳌头。同期,美国三大股指涨幅均在1.5成左右,屈居亚军。不过,考虑到日元贬值和美元走强的因素,投资美股无疑更胜一筹。

市场情绪略微受影响

板块上来看,防御类个股和周期类个股几乎平分秋色。根据标普500一级行业分项指数,防御性板块(必需消费品、医药、电信、公用事业同权平均)截至6月7日上涨了13.3%,周期性板块(原材料、互联网科技、可选消费品、工业同权平均)同期上涨了12.6%。

虽然美股5月份气势如虹,不断创历史新高,但进入6月以后却略有回调,短期来看,不排除进一步波动的可能。究其原因,投资者了结部分获利,一季度增税措施的影响逐步显现,市场担心联邦财政削减措施可能会影响二季度经济数据。削赤和债务上限谈判期限延迟,但两党仍无突破性进展。近期经济数据表现参差不齐,市场忧虑美联储可能在年底前缩减量化宽松规模。这些都影响到市场情绪。

基本面支持美股长期走势

长期来看,我们仍对美股前景感到乐观,建议投资者超配美股。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考量。

首先是货币政策。美联储公开市场委员会在最近一期政策会议纪要中表示,将继续执行每月购买850亿美元债券的计划,以维持低利率并刺激经济。如果出于保护经济的需要,将会加快债券购买。美联储对通胀的描述也没有变化,称仍将处在或低于联储制定的2%核心通胀目标。美国4月份的核心通胀率为1.7%。

虽然联储官员称就业市场形势持续改善,但美联储仍在会议纪要中重申,失业率依然太高,将继续购买资产直至就业市场前景明显改善。最新数据显示,5月失业率为7.6%,这相比美联储官员此前开出的提前结束量化宽松措施的条件失业率6.5%还有相当距离。因此,预计近期货币政策仍将维持宽松。

其次是财政状况。2013年10月1日新财年开始之际,如果未能通过预算或新法案,政府部门将资金耗尽被迫关门。另外,2013年10~11月,债务上限到期。两党有望在今年夏天就下一财年预算达成妥协。宽松的货币政策仍可能持续下去,而财政问题有望得到解决。这些都将为美国经济持续复苏提供有利条件。

经济基本面上,企业投资势头强劲、房地产市场持续复苏、家庭去杠杆化进程放慢的大背景下,预计下半年经济复苏步伐将加快,达到3%,全年经济增速则可能在2.1%左右,2014年有望达到3%。在经济持续向好的过程中,周期性行业往往表现突出。

投资者或将转投股票

经济复苏过程中,上市公司的资本回报率有望上升,意味着持有债券或黄金的机会成本将上升。黄金已经遭遇了机构投资者的抛售,债券或许也将失去部分投资者的青睐。

据对1960年以来美国家庭投资行为的研究,股票投资在美国家庭金融资产投资组合中的比重长期稳定在30%左右。该比例曾于2000年互联网科技鼎盛之际攀升到40%,又曾因2008年金融危机一度下降到23%的谷底,伴随经济和市场的牛熊交替呈现出周期性特点。而目前,该比例正处于长期均值附近,随着经济的稳步复苏和投资风险偏好上升,有继续攀升的空间。

根据渣打测算,美国家庭有望从债市中抽离出大约2万亿美元的资金,转入以股票为主的风险资产。整个过程预计会持续4年,到2017年收官。这笔资金,大约相当于标普500指数目前市值的14%。

国债收益率飙升

事实上,10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近期一路飙升,由5月初1.6255%的水平涨到6月初2.17%上方,反映出部分资金已经开始撤离债市,这是因为对经济前景乐观,风险偏好有所上升。目前的市场形势,与1993年10月~1994年底期间颇为相似,当时10年期国债收益率也出现了大幅提升。随之而起的,是周期类股表现大幅超越防御类股。

经济疲弱的情况下,通胀预期低,国债收益率也较低。此时,高派息股票往往因分红稳定且慷慨,受到投资者青睐。但随着经济向好,通胀预期上升,国债收益率走高,高派息股票的分红优势便不如以往明显,吸引力也大大减弱。

就其分布来看,高派息股票大多集中在防御性板块,而周期类个股相对不具有分红优势。这类公司在经济低谷时盈利不佳而无力高分红,而经济向好时又需要进行大规模再投资,又不太可能高派息。再者,经济向好的过程中,周期性公司的增长往往领先防御性行业。此消而彼长,投资者当然更加属意周期性股票。

周期性板块带动美股持续复苏

根据历史经验,周期性板块在牛市行情中有更大的上升空间。1998年10月~2000年3月,标普500上涨了57%。其中,周期性板块飙升了90%,而防御性板块仅仅录得4%的涨幅。2003年3月~2007年10月,标普500指数上涨了91%,周期性板块再度飙升,上涨了109%;同期,防御性板块同期仅上涨85%,落后于大市。

根据彭博调查数据计算,今年标普500的每股净收益预计将同比增长9.09%,较2012年3.47%的增速显著提高。但相比上一个经济周期(2003~2007年)中标普500每股净收益13.26%的年均增长率,未来还有上升空间。随着美国经济的持续复苏,周期性个股相对防御性个股有望受益更多。又鉴于周期性板块在标普500指数中的权重较大,约占到36%(防御性板块占29%),未来周期性个股的上涨有望带动整体市场的复苏。

看好科技股

周期性行业中,首选科技。2013年一季度,科技股表现落后于大市。随着经济增长逐渐好转,投资者的眼光不再局限于收益,估值及现金流日渐受到重视时,周期和准周期类板块的表现会逐渐好转,尤其是科技股。其背后的支撑因素在于:新兴市场业务量较大;股本回报率高于市场平均水平,科技股的股本回报率目前为19.64,市场普遍预计2013年全年数据为23.89;标普500指数目前的股本回报率为12.63,市场普遍预计2013年全年为14.49;财务状况较好;估值具有吸引力。据彭博数据,标普500科技板块12个月的前瞻市盈率为13.44,低于总指数14.58的水平;经济增长前景转好,资本投资有望改善 。

短线调整提供配置机会

以上就是小编通过网络搜集整理关于资金流入(精选5篇)的全部内容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本文共字)

菁英职教网文章归档 教育资讯 留学攻略 七品教育网站地图xml
314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