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改制方案(精选5篇)

| 婕音

推荐文章

菁英职教网 培训啦 留求艺

企业改制方案范文第1篇

一、基本情况

武汉新X建集团有限公司的前身为十建筑工程公司,于1985年由现法人代表XXX筹资1000元组建成立,2002年正式组建了武汉新X建筑集团有限公司。20余年来,公司在XX区委、区政府和XX街党工委、办事处的领导下,公司一班人艰苦创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已经发展成为资质等级为总承包二级施工建筑企业,并具备一级建筑企业的标准,正在申报审批过程。新X建集团为邾城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1、人员情况:公司现有在册职工8人;项目经理31人。

2、资产情况:据武汉市XX区乡镇企业局资产评估报告()提供的评估结果,公司资产总额5448,294.30万元,其中固定资产净值448,294.30万元,负债总额万元,所在者权益万元。

3、无形资产:公司拥有省建设厅颁发的“房屋建筑施工总承包贰级资质证书”,已于2005年9月被建设部公告为“一级建筑企业”。经XX街道办事处与原企业拟定,新X建筑集团公司资质品牌为500万元(人民币)。(含乡镇企业局评估数额)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改制形式

1、指导思想。以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发展稳定、构建和谐社会为指导,以新发[2000]X号、新办发[2005]XX号文件为依据,以“两个卖断、两个解除”为主要形式,按照“有利于发展,有利于稳定”的要求和区域经济民营化的发展思路,推进公司产权制度改革。通过深化改革,实现企业改变性质,职工转变身份,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现代企业制度和新型公司机制,调动和激励投资者和企业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国家多创税收,为企业和投资者及员工多增收入,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企业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将企业在原有基础上做大做强,使之更快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兴街富民”和社会发展服务。

2、基本原则。坚持实事求是“因企制宜,因企施策,一企一策”的原则,坚持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关系。坚持妥善安置职工,保障社会稳定的原则;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规范改制行为,保证集体资产不流失;坚持资产卖断和职工卖断身份标准公开,并由职工代表直接参与决策与监督的原则;坚持妥善处理各类债务、保障债权人利益的原则。企业改制后,企业的注册所在地仍在武汉市新洲区邾城街道办事处,永不变更。公司现有名称不变,但改制后街道对企业的发展基金予以考虑。要在购买合同中另行约定。

3、改制形式。有形资产全部转让,留给原公司,职工清算,项目经理补偿和改制费用等,街属集体资产全部退出,资质品牌等无形资产归邾城街办事处集体所有,留给新企业使用,原企业名称不变,职工身份全员卖断,改制后的新型企业实行民有民营,承担原企业全部债权债务。

三、资产处置

1、由主管部门及公司联合成立新十建集团企业改制领导小组,对资金处置进行监督使用。

2、原企业总资产整体转让,分配如下:

(1)计划整体转让费:68万元

(2)改制支出:

(A)职工身份卖断补偿费:34万元

(B)职工养老统筹:15万元

(C)职工大病医疗补偿:5万元

(D)突出贡献奖励;原法人代表毛赛明:6万元

(E)企业改制费:8万元。

以上合计人民币:68万元。

3、原企业无形资产(品牌、资质等证)归邾城街办事处集体所有,经街办事处和原企业双方拟定为500万元,留给新公司使用(每年使用费5万元),注册和纳税地址为邾城街,如企业擅自离开属地注册和纳税,街办事处将按有关规定对无形资产重新评估,重新确权(因政策改变行政区划属地管理,双方另行约定)。但改制后企业的管理人员变动不受此限。

四、主要内容

1、武汉市新X建集团有限公司,原则上优先由原法人代表毛赛明出资购买,再由他组织项目经理、职工参股。

2、积极做好公司改制职工和项目经理的思想工作,充分尊重职代会的决定,做到公开、公平、公正。

3、企业职工进行一次性经济补偿,妥善安置,其“卖断”职工身份8人。“卖断”企业原有项目经理31人,解除其劳动关系。补偿标准参照区新发[2000]9号文件规定,即每人基本补偿2000元,另按工龄补偿标准为(500元/每年)进行工龄结算,累计结算付款,并签订解除劳动合同。

4、补偿对象的界定:职工补偿对象以在公司的在册职工,以档案为准,项目经理补偿对象为:有项目经理证和对公司上交税费累计达10万元以上的作为补偿对象。

5、改制后,号召广大项目经理和职工更加团结,更加协调,乘改制的东风进一步发展企业。

五、改制的方法及步骤

对照企业改制的有关政策规定,落实好上级给企业的各种优惠政策。

1、对企业进行清产核资、资产评估、产权界定。

2、开好职工代表会,制订企业资产卖断方案和职工身份卖断方案。

3、方案报批。

4、依照《公司法》的有关规定,做好公司股东股权的转换,并报有关部门备案,按新制订的公司章程进行运作。

六、有关事项

1、新企业必须根据和工会章程建立党组织、工会组织及其它群团组织,属地管理参加活动。

2、新企业统计报表按原管理方法执行。

3、原企业职工清算时,应同时解除劳动关系,新企业需要聘用的另行签订协议。

4、新的公司董事会成立后,立即着手制订公司章程及公司各项管理规章制度。

七、需要提请区委、区政府协调解决的问题

企业改制方案范文第2篇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推进科学发展,构建和谐交通”主题,组织广大干部深入国企改制下岗失业人员和退休人员家庭,摸清国有企业改制后下岗失业人员及退休人员情况,深入调查分析国企下岗事业人员就业再就业、养老和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问题,认真听取国家下岗事业人员和退休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宣传有关政策,努力化解矛盾,按政策规定积极帮助国企失业人员解决实际困难,促进社会稳定,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二、走访对象

版纳昆曼运输有限公司*分公司、*县交通工程公司、*县机械场改制后的下岗失业人员、退休人员。根据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提供的情况,共有88人。

三、走访的方式和主要内容

走访采取入户走访国企改革下岗事业人员和退休人员家庭、听取意见,填写调查表等方式进行。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国有企业改制时就业人员情况,改制后人员安置分流情况,改制至今原国有企业职工下岗失业情况。

(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情况、住房情况、养老和医疗社会保险的缴费情况,下岗失业人员家属、子女就业情况、存在的困难等。

(三)深入做好思想宣传工作,宣传党和政府的政策,主要是就业再就业、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等惠民政策,多说暖人心的话,多听意见要求,多了解最急需解决的困难。

四、分组走访

此次需走访原属国企3户、88人。按照“原属企业谁主管谁负责,相关部门积极配合”的原则,结合实际情况,成立两个小组进行走访。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组:组长:岩迭县交通局

成员:肖洁县交通局

岩尖县档案局

杨海寿县林业局

负责走访2户企业(运输有限公司*分公司、原*县机械场)56人。

第二组:组长:余礼县交警大队

成员:*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陈辉胜县民政局

负责走访1户企业(原*县交通工程公司)33人。

五、活动安排时间

活动时间为2009年5月8日至5月14日。具体工作安排如下:

(一)活动准备阶段(5月8日-5月9日)

1、5月8日,制定实施方案和宣传提纲。

2、5月9日,召开领导小组会议和走访小组会议,讨论完善实施方案,安排部署相关工作。

(二)实地走访阶段(5月10日-5月12日)

深入改革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和退休人员家庭进行走访,调查了解情况,宣传有关政策,做好思想工作,听取建议意见。

企业改制方案范文第3篇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

我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目标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人才观,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勇于实践,以转换用人机制和搞活用人制度为重点,以推行人员聘用制度、岗位管理和综合配套改革为主要内容,坚持整体推进与分行业实施相结合,坚持政府宏观管理与落实单位用人自相结合,按照“统筹规划、分类实施、完善政策、稳步推进”的总体思路,成熟一批,推进一批,规范一批。用3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市建立起较为规范的符合事业单位自身特点、科学分类、管理自主、充满生机的人事管理制度。

二、实施范围和主要内容

实施范围是我市除依照国家公务员制度管理和拟转制为企业以外的所有事业单位。

改革的内容以推行人员聘用制和岗位管理为重点,推进综合配套改革。由市出台制定岗位设置、竞聘上岗、公开招聘、内部分配制度改革、未聘人员安置、聘后考核与奖惩、合同鉴证、人事争议处理等方面的配套政策措施。各级各部门要互相配合,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编制、分配、财政、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改革要与新型人事制度相衔接。重点抓好以下环节:

(一)建立规范的人员聘用制度。按照市政府《印发〈关于在全市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唐政发〔2003〕35号)要求,本着“先入轨,后完善”的原则,加大人员聘用的推进力度,2005年年底以前各事业单位与工作人员要签订规范的聘用合同。聘用合同要在科学设岗的基础上通过竞争上岗签订。完善聘任制度,实现专业技术职务的聘任与岗位聘用的统一。事业单位领导班子成员的聘任,引入竞争机制,推行公开招聘、选举聘任、考任、招标聘任等多种任用形式,按照人事管理权限任命后与任命机关签订聘任合同。事业单位的党群组织专职工作人员,在已与单位明确了聘用关系的人员范围内,按照各自的章程或法律规定产生、聘任。

(二)实行公开招聘制度。事业单位有空缺岗位需要进人的,除岗位、政策性安置人员及高层次、特殊人才外,要实行公开招聘,通过考试考核的办法,择优聘用。新聘人员一律实行合同管理,并实行人事。聘用人员应按照国家、省市的有关规定,参加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等社会保险,并享受相关待遇。

(三)实行岗位管理制度。打破身份界限,实行岗位管理。要结合事业单位各自特点,科学合理地设置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工勤人员三类岗位。建立固定岗位与流动岗位相结合的用人办法。经费来源主要由财政拨款以及部分由财政支持的事业单位,在人员经费能够自理的前提下,根据工作需要采取固定岗位和流动岗位相结合的办法设置岗位;经费完全自理的事业单位,根据实际需要设置岗位。事业单位无论聘用固定岗位或流动岗位人员,均应与受聘人员签订文本统一的聘用合同。

(四)改革内部分配制度。按照人事部《关于印发〈关于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有关工资待遇等问题的处理意见(试行)〉的通知》(国人部发〔2004〕63号)要求,建立与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相适应的分配制度。确定受聘人员的工资待遇,要与其岗位职责、工作绩效和实际贡献紧密结合,坚持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根据其工作岗位、所任职务、工作业绩重新确定,受聘人员岗位变化后,按所聘岗位确定其工资待遇。可试行工资总额包干、工效挂钩、项目工资、年薪制等分配办法。单位搞活内部分配后,可实行档案工资与实际工资相分离的工资管理办法。

(五)多渠道安置未聘人员。坚持内部消化为主的原则,对未聘人员要尽量在本单位、本系统内妥善安置。同时采取多种方式安置未聘人员。允许专业技术人员离岗创办高新技术企业或其他经济实体,或到企业转化科技成果;鼓励未聘人员辞职或联系新的用人单位调出;对符合唐政发〔2003〕35号文件规定条件的人员,可实行提前离岗退养。对未聘人员,在一年的待聘期内,单位要积极组织转岗培训,并至少提供两次上岗机会。对待聘满一年,不服从单位合理安排的,经有关部门批准,可办理辞退手续。

(六)加强聘后管理。聘用合同签订后,经主管部门核准,到政府人事行政部门进行合同鉴证,作为审批所聘岗位工资、晋升专业技术职务资格以及实施考核奖惩的依据。在聘用期间,各单位要按照规定对聘用人员进行年度和聘期考核,并把考核结果作为续聘、解聘、奖惩和确定工资福利的依据。合同到期时,要及时办理合同变更手续。

三、方法步骤和时间安排

我市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按照先入轨、后完善,统筹规划、分别突破,有步骤、分阶段的方法进行。

(一)准备阶段

成立改革组织机构,开展调查研究,制定《唐山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及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召开全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动员大会,进行部署(2005年5月底前完成)。

(二)实施阶段

1、宣传动员。各级各部门要通过多种形式,深入开展宣传动员工作,召开多层次多形式座谈会,摸清思想底数,把改革政策宣传到全体人员,统一思想认识。2、制定方案。各县(市)区和市直主管部门制定改革实施方案,于今年7月底前报市人事局审核同意后,由各县(市)区、市直主管部门部署本地、本系统的改革工作。各事业单位制定本单位的具体实施方案,经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并征求主管部门同意后,报同级政府人事部门备案。3、组织实施。各单位按照《方案》要求,认真开展好岗位设置、竞聘上岗、签定聘用合同、合同鉴证、安置未聘人员和聘后管理等项工作。全市所有事业单位要以建立健全人员聘用制度作为改革的主要标志,于今年10月底前,单位与职工签定聘用合同,确立单位同职工的人事关系,明确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并于年底前完成合同鉴证工作。在此基础上,各单位要结合本单位的实际,积极研究探索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的方法,力争在某些方面或环节取得突破。国家已经出台具体实施方案的高校、中小学、卫生、文化、广播电视、科研等系统,要抓好系统改革方案的全面落实。其中卫生系统的医院、广播电视系统所属事业单位,要探索按需设岗、竞聘上岗、公开招聘、以岗定酬、人事等方面的经验;文化系统要根据文化事业单位的不同职能实行分类管理,遵循文化行业专门人才成长的规律,探索多种聘用管理形式、分配形式和办法等方面的经验;高校系统要探索建立教学、科研、管理关键岗位制度、岗位聘任、解聘辞聘、人才资源开发等方面的经验;中小学系统要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为核心,探索公开招聘校长、实行校长任期制、完善聘任制度、健全考核制度等方面的经验;科研系统要围绕建立以竞争为核心的用人制度,探索科研项目课题选人用人公开招聘、人员聘用管理方式、建立体现技术价值的科学合理的分配办法及通过拓宽业务活动领域、创办经济实体和大力发展与科技进步相关的产业安置未品人员等方面的经验。其他系统也要结合实际,在本系统选择1-2个方面,特别是改革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重点突破。各县(市)区要围绕建立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推动事业单位人事制度与管理体制、编制、分配、财政、社会保障等方面政策相衔接、相配套,研究不同事业单位实行分类管理的新办法,探索地方区域内未聘人员安置的办法与途径,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机制等内容进行改革。(三)总结检查阶段各县(市)区、各单位及主管部门认真进行总结分析,在此基础上,市将根据改革的进展情况适时进行检查,并做好总结完善工作。

企业改制方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 电力设计院 管理 人力资源 组织结构

电力设计院指的是我国电力行业的勘察设计企业,电力设计院在国家电力建设中承担了电源建设、电网建设及配电建设的设计、咨询、总承包及技术服务等作用,是我国电力行业发展的重要支柱和技术支撑。承担了我国火力发电、水力发电、风力发电及新能源发电和特高压电网、中低压输电网络、低压配电入户等工程。在我国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电力设计院、电厂(网)业主、设备供应商、施工单位等为电力工业建设产业价值链的四个环节,他们共同实现电力工业建设从设想到实施的全过程。

一、我国电力设计院发展概况

目前,我国电力设计院(不含水电系统)主要有三种层面的设计院。第一种层面是区域型电力设计院,如中南电力设计院等。第二种层面是隶属于各省电力公司主管的省级电力设计院,如湖北电力设计院等。第三种层面是隶属于各地区级供电局的电力设计院,如武汉电力设计院等。

纵观全国电力设计院的体制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80年代。管理体制为国有企业,吃大锅饭。第二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管理体制为事业单位管理。部分设计院开始企业化管理。逐步尝试建立了符合本企业发展的管理体制。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随着国家明确给电网下达主辅分离的任务后,电力设计院由事业单位全部改革为企业,建立了涵盖市场经营、财务、人力资源等现代管理制度,为迈向市场化打下坚持基础。

Y电力设计院为第三种层面的设计院,即某地区级供电局下属的电力设计院。在全国范围内,这种规模的电力设计院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Y电力设计院为输配电丙级资质,主要从事110kV及以下输电、变电、配电设计。目前该院共有职工30人左右。设有院长室、综合办、总工办、变电室、配电室、线路室、土建室、经营办、技经室等专业科室。组织结构为直线职能型。

Y电力设计院目前的设计市场经营来源基本上由本区域供电局供给,承担本供电局内的110kV及以下的电网工程项目的勘察设计和咨询工作,工程项目分为基建、生计、农网三个方向。同时也承担本区域电网内的用户工程,含配网和用户变电站等。每年的设计合同额约在2000万左右。由于我国电力行业的特殊性,该院的市场经营基本不用拓展,为本区域供电局基建、生计、农网三个部门做好服务是经营重点。

Y电力设计院目前人员由两部分构成,即供电局正规编制和设计院单独外聘。各科室主任基本上均由供电局编制内的员工担任。外聘员工主要为基层设计技术人员。同时管理人员和后勤保障人员在该院中占有20%~30%的比例。Y设计院人力资源的缺陷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理念落后;管理模式单一,管理权限集中,管理体制高度集中;人力资本投资不足。由于我国“十一五”及“十二五”期间,电网建设高速发展,设计院的任务十分饱满,甚至过负,人力资源缺口很大。

由于体制的原因,该设计院的薪酬分配在分配时,存在同工不同酬的情况,由于人员构成分为有正规编制和外聘合同工两种。外聘合同工基本为人事模式,收入较低且固定。在待遇上相差甚远,薪酬和个人绩效不能挂钩,极大地降低了非编制员工的积极性。

二、Y电力设计院的全面改革的对策分析

由于电力设计院是知识密集型企业,Y电力设计院除了人才引进较难外,还存在核心技术人才培养力度不够,人才跳槽到大型的工程总承包企业或者大型设计院等风险。在当前的形势下,Y电力设计院的全面改革势在必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落实。

1、完善企业的组织机构

由直线职能型改为直线职能型和矩阵式结构。要将项目管理纳入组织机构中考虑。创建学习型组织比较适合Y电力设计院的发展。图2是该设计院调整后的组织结构图。

调整后的组织结构考虑到项目管理的需要,将原先的直线职能型调整为矩阵型,增设专门的项目管理人员,通过现代项目管理制度,给设计院的生产带来科学的管理。

同时,考虑增设发展策划部门,该部门的作用是时刻关注本行业最前沿的发展。是Y设计院了解最前沿业务的窗口。

后期考虑增加信息管理部门,建立自己的信息管理系统,提高工作效率和绩效。

远期可考虑按工程咨询公司和集团化公司来进一步完善该设计院的组织结构。

2、完善该设计院的人力资源制度

将人力资源从综合办分离,成立单独的人力资源部。打破两种身份的设计人员给人力资源管理带来的负面影响,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管理理念。完善该设计院的人力资源管理,主要从人员甄选体制、在职培训、薪酬福利与激励、绩效考核等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1)加大引进高层次社会人才和优秀应届毕业生。

(2)建立完善的岗位责任体系,对各岗位进行明确的定义,确定每个岗位对应的权利和义务、薪酬及福利待遇等。对全体员工全部使用聘用制。各岗位实行竞聘上岗,能上能下,有能力者居之。

(3)创建学习型企业,将培训作为技术提高和企业整体经营能力提升的重点。对于设计院企业来说,以质量求生存是将来发展的必然趋势,由于设计人员的设计水平和工作经验有很大的关系,为了提高整体的工作能力,在职培训有大量的工作要做:第一,可以通过本院内的老员工带动新员工、高层次员工带动新员工的办法,来迅速提高新员工和年轻员工的设计水平。建立师生协议,并进行鼓励和考核。以提高整体的设计水平。第二,加大引进高层次人才是关键。高层次人才指的是在大中型电力设计院工作多年,有一定的复杂项目设计和项目管理经验,在Y设计院中可担任项目经理(设总)职位。管理方面可以进行专业的项目管理,技术方面可以培训、提高内部员工。第三,可以多参加各种类型的培训。与电力院校合作,打造适合自己企业的培训班,定期组织学习,通过再学习、再培训来提高骨干员工的综合素质。

(4)对薪酬体系进行改革。当务之急是打破目前的两种收入体系,按岗位定薪酬,同时纳入绩效考核,将设计人员的设计工作量、完成质量、完成进度等因素纳入分配中考虑,实行按劳分配,多劳多得。

(5)建立以战略为导向的绩效考核管理制度,建立适合本企业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参照质量体系流程,重点按照设计员工完成项目的进度、质量及效益来考核。同时也将日常的行为遵守、培训表现、项目管理的成果等纳入关键业绩指标(KeyPerformance Inddcation,简称KPI)体系中。通过必要的绩效考核,可以奖优罚劣,使得收入分配更加公平。

3、加强项目管理力度,提高项目管理水平

在组织结构考虑增设项目管理办公室,由院长(总经理)或者分管生产的副院长(副总经理)直接分管,通过现代项目管理,来控制设计项目的质量及进度等各方面的要求。

(1)落实项目管理人才,组建项目管理团队。引进高层次人才或者内部提拔人才担任专职项目经理职务。

(2)设计院管理层要大力支持项目管理工作,同时应该对项目的关键节点、把握好下放权力的度,管理层对于项目经理既不能完全放任也不能过度干预。

(3)重视有效沟通在项目管理中的作用。对外的良好沟通可以提升企业自身良好形象,为企业赢得市场口碑。对内有效的沟通,可以更好地把握项目的进度和质量,提升项目管理的效率和成果。

(4)实行多项目管理和资源优化。由于电力设计院同时会有多个项目在进行,项目和项目之间往往在人力、资金、时间等方面可能会发生冲突,我们应该对同一阶段的多个项目进行分析,综合各项目的特点要求、内部人力资源约束情况,科学布局,制定资源计划,并在项目管理中动态调配,以实现有限资源的最佳配置。

4、积极开拓市场,为后期发展做铺垫

Y设计院应在稳定本区域市场的同时,努力开拓经营市场,为将来可能的市场开放和准入做好提前演练。

(1)巩固现有的区域市场。全方位提高服务质量是关键,以质量赢得市场,以质量求生存,用质量谋发展。

(2)积极开拓周边市场和沿海发达地区的设计市场。

(3)积极拓展新业务市场。应该积极涉及总承包市场,逐步积累经验,为后期的转型做好准备。

5、建立自己的信息管理系统

Y电力设计院应考虑建立企业内部的信息管理系统,将项目管理、考核、绩效管理、办公自动化、档案等都纳入信息管理系统中,应注意下面几个方面。

(1)管理层应带头重视。可以考虑由一把手牵头成立信息化小组。并制定长期的阶段性的实施计划。同时建立严格的信息系统奖惩制度。

(2)实施MIS应结合企业内部管理改革各方面。使得MIS能很好地结合改革并促进改革。

(3)选择合适的管理信息系统软件是企业信息化成功的关键。

6、完善本院的企业文化建设,打造新的企业文化,在业内树立本院的品牌效应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软实力和催化剂。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令企业快速成长,从发展走向壮大。

(1)对自身企业文化进行分析和总结。总结出企业优秀的文化,发现不良的企业文化及存在的问题。

(2)提炼本设计院的核心价值和设计企业文化。具有凝聚、激励和导向作用的企业价值观和企业精神,应赋予新的内涵,满足企业竞争发展的需要。

(3)建设本设计院文化的制度。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按照既有分工,又有协作整体统一的要求,迅速建立起适合新的运行机制的一整套规章制度。

(4)重新设计本设计院企业形象。应以新的企业文化理念为依据,对本院以前的标识、着色等进行审视,重新进行企业视觉识别系统(Visual Identity,简写VI)的设计。

企业改制方案范文第5篇

至目前为止,据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不完全统计,全市涉及产权制度改革的单位共有各类档案200余万卷。在市属国有(集体)企业改革中,市政府成立了工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工司”),授权经营管理市属工业系统的国有(集体)资产。据工司的统计,其所属纺织、丝绸、工艺、轻工、医药、化工、建材等6个行业系统及4大企业集团,共有库藏档案124万卷。这些档案作为企业改制资产的一个组成部分,凝聚着苏州近现代工业历史和文化的卷帙浩繁的企业档案,关乎着退休职工诸多权益的个人档案,联系着改制后企业发展腾飞再生的企业档案,何去何从,没有先例,没有管理的经验和模式。庞大的档案数量,不是一个地市级国家档案馆所能承受得了的。

2004年2月,坐落于苏州古城文化园林博览区的苏州市工投档案管理中心正式成立。中心占地23亩,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工司分三期,投入2000万元进行改造。中心准备对工司下属308户改制企业档案进行集中统一管理,现中心已接收60余万卷企业档案,预计到今年年底全部124万卷档案接收进馆。

工投档案管理中心的诞生,在企业档案管理上是一个创举,对于档案管理中心建立的可行性,档案管理中心的定位,以及产权制度改革大背景下改制企业档案资源的整合,档案资源利用和档案管理中心运作与发展等问题,值得实践者、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及档案学界思考。

缘起:企业改制

在思考和探讨建立改制企业档案资源管理中心可行性问题时,首先要了解目前国企改革中改制企业和改制企业档案的概况。本文所指改制企业是指原有国有(集体)企业在进行产权制度改革中按照“国有资本退出到位,职工身份置换到位,债权债务清理到位,整体改制到位,基本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四到位一基本的原则进行的,从而使国有资本从一般竞争性领域和中小企业退出。通过改革,原有国有(集体)企业实行破产关闭、公开转让、深化改制三种类型的国企改制。改制企业档案是指国有(集体)企业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前原来属于国家所有的那些企业档案和在改制过程中形成的全部档案。

改制企业档案是国家档案资源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国有资产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苏州近现代工业历史发展阶段的真实写照,是苏州工业企业文化的积淀,是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构建和谐社会的依据,是研究探寻地方民族工业企业发展和自主创新的重要素材,是苏州工业发展历程不可再生的历史和文化资源。建立改制企业档案资源管理中心是为了对改制前、改制中及改制后企业档案进行集中统一管理,切实维护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保证改制企业档案资源的完整、齐全、安全,防止国有、集体资产的流失和档案的散失,便于各方面对档案的利用,有利于企业正常的经营和管理。

《档案法》和《档案法实施办法》明确规定“国有企业、事业单位资产转让时,转让有关档案的具体办法由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制定”。按照国家档案局等四部委局1998年3月5日颁布的《国有企业资产与产权变动档案处置暂行办法》有关规定,产权改革前的“国有企业档案是国有企业全部活动的真实记录和宝贵财富,是企业资产的依据和凭证,属国家所有”。《暂行办法》第六章明确了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政府综合经济部门和国资管理部门对档案处置工作的职责,明确了各行业主管部门和各企业主管部门负有档案处置的组织管理职能。应当说建立改制企业档案资源管理中心是有相关的法律法规依据的。

苏州市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依据《档案法》和《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及时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全市国有(集体)企事业单位产权制度改革中档案处置工作的意见》,并以市委办、市政府办名义下发,明确有关主管部门对改制企业单位档案进行接收,实行集中统一管理。

苏州市政府对全市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进行整合,成立了工司,对原有国有资产管理单位纺织、丝绸、工艺、轻工、化建、医药等6个行业系统及4大企业集团进行授权经营管理。那么理所当然对6个行业系统及4大集团的改制企业档案资源进行集中统一管理,这些企业档案也是工司经营管理全部国有资产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不可分割的。

在全面推开国企改革初期的2002年9月,市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及时与刚成立的市政府改制办联系,由于当时改制办忙于应付错综复杂的国企改革问题,对在改制过程中档案的处置问题未引起高度的重视,使得档案处置问题耽搁了一段时间。但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诸如清产核资,土地所有权的确认,职工工龄,债权债务,劳动福利等问题的出现,凸现出企业档案不可或缺的作用时,改制办主动与档案部门联系,坐下来商量对档案处置的有关事宜。同时由于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努力,引起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市领导多次批示并指示一定要妥善处置好改革中企业档案的问题,并把档案处置工作与企业改制工作同步进行,企业改制会办书中明确档案处置结果。全市工业系统的档案处置问题,随着工司的成立,摆上了领导议事日程,124万卷的企业档案找到了归宿,其他主管部门也把档案处置工作抓了起来。

根据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市属工业企业要求全部退出国有序列,很多工业企业在改制前已处于破产、关闭、停产、严重亏损等状态。以工司为例,下属原有国有、集体企业370家,其中破产、关闭企业252家,虽然资产处置完毕,但企业档案却处于“无政府”状态,企业档案如果没有一个妥善保管的地方,将面临大面积的散失和破坏。工司在市档案局和市国资委的支持下,于2004年2月成立了工投档案管理中心,并在原锦绣丝织厂厂址挂牌。工司及时注入巨额资金,根据档案馆建筑要求进行改造,安装了密集架、防火报警设备等,分三期进行改造,目前已完成一、二期的改造任务,档案硬件设施基本到位。同时工司领导及时配备中心领导班子,选派了10多位在各企业中担任厂级领导的同志充实到中心,并聘用了20多位原各企业的档案人员对企业档案进行整理。目前中心的各项工作正在有序开展,档案管理中心建立和运作所需的人、财、物等各

项条件基本到位。

目的:抢救和整合企业档案资源

产权制度改革下的改制企业档案资源是国家档案资源的一个组成部分。国家档案资源是指过去和现在国家机构、社会组织及个人产生的具有国家和社会保存价值的档案。改制企业档案是产权制度改革大背景下,原有国有(集体)企业在改制之前,国家所拥有的企业档案或改制过程中形成的应由国家拥有的档案资源的总称。由于改制企业档案资源是国家档案资源的一个组成部分,国家档案资源应由国家管理,那么改制企业档案资源也理应由国家管理。国家如何来管理,主要要对改制企业档案资源进行整合。

笔者认为改制企业档案资源整合是指在产权制度改革的背景下,国有企业改制前应届国家拥有的国有企业档案和改制过程中形成的档案并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全部档案,通过整理、协调,重新组合,使之从无序到有序的过程。在整合过程中应坚持以下基本原则:一是系统性原则,档案管理中心在整合改制企业档案资源过程中首先要按照行业进行区分,然后每个行业再以每个企业来整理,对每个企业所形成的档案分门别类的整理,在整理过程中要保持每个企业各种门类载体档案的有机联系,保证档案资源整合过程中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二是有用性原则,在整合过程中要坚持档案的价值取向,鉴别档案的有用性,对地方工业的发展、弘扬企业文化、研究工业历史,具有潜在科技信息价值,对维护历史真实面貌,传承人类文明等内容有价值的档案要保留下来。三是社会性原则。在整合过程中要注意档案资源社会功能的整合作用,对一些涉及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构筑企业文化、百姓休闲、爱国主义教育方面的档案要及时整理、组合,满足社会和百姓的需要。四是共享性原则。整合的档案资源不仅是内容上的有用性,而且要注重形式上的“可用性”。随着政务信息的公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通过整合促使一部分改制企业档案资源成为现行公共信息资源的一部分,同时也要充分挖掘改制企业档案中科技信息含量,为企业科技进步共享档案信息资源。

苏州市通过对改制企业档案资源进行整合,建立档案资源板块。

一是建立地方民族工业历史资源板块:改制企业档案集中反映了一个地区民族工业的演变历史,苏州市属企业在各个历史阶段曾经有着极其辉煌的历史,为苏州的经济建设和发展创造了奇迹。从百年老厂苏纶纺织厂、鸿生火柴厂到苏州四大绸厂;从苏州悠久的工艺美术、苏绣到20个世纪七八十年代苏州的小三件(登月手表、飞鹿自行车、凤凰缝纫机)、四大名旦(孔雀电视机、香雪海电冰箱、长城电扇、春花吸尘器)等等,在全国乃至世界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把这些企业的档案资源进行整合,建立档案资源板块,集中保留和记录下来,对研究和展示地方民族工业历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是建立企业文化资源板块:企业档案集中反映和体现了各类企业文化,各个企业都有着一段不平凡的发展历史,每个发展时期都制定了企业发展规划和企业精神,形成了各自的企业文化,特别是苏州的一些老字号,百年老厂,工艺美术等企业都与吴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文化内涵和有机联系,如苏州丝绸历史悠久,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丝绸、印染以及苏州刺绣等各种图案、标本、样色、花样等与吴文化有着不可割断的情结和影响。整合这一档案资源板块对提升地方民族工业水平,弘扬企业文化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是建立和谐社会资源板块:档案管理中心到目前为止,已接收企业职工档案、退休人员档案、死亡职工档案和无主人员档案24万卷,在解决职工安置、人员分流、养老保险、工龄计算、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等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据档案管理中心不完全统计,2006年1~3月份查阅档案2000多人次,调阅案卷5000多卷,其中80%是与个人利益相关的。所以说对职工和退休人员档案的集中统一管理对化解百姓矛盾,解决百姓切身利益,维护党和政府形象,创建和谐社会,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提供了有效的社会服务,所以说对这一板块档案资源的整合是必要的、及时的。

模式:集约化管理,市场化运作

建立档案管理中心的目的:一是为了将改制过程中企业档案资源保留下来;二是为了充分利用这些档案资源,三是这些档案资源为将来地方经济的发展服务。中心在建立之后,加大了各项管理力度,建章立制,培训人才,加强档案管理中心的规范化管理,加快档案资源信息化管理步伐,形成了管理中心特有的管理和运行模式。

1.走“集约化管理,市场化运作”之路

所谓“集约化管理”,就是采用现代化管理方法和科学技术,加强分工、协作,对档案资源进行精细化管理,提高档案资源利用效率的一种管理方式。所谓“市场化运作”,就是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充分利用市场杠杆的作用,运行、操作档案管理中心的建设和发展。由于档案管理中心机构性质,人员编制,经费来源存在着诸多的不确定因素,在前期资金大量投入以后,产生的经济效益远远不能满足投资者回报的期望值。虽然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但不能弥补经济效益的缺损,所以在管好、用好这些改制企业档案资源的同时,及时考虑档案管理中心今后的生存和运作方式,是很有必要的。

2.档案管理中心建立后,可逐渐建立若干下属中心

一是保管利用中心。保管利用工作是档案管理的基础性工作,也是档案工作部门必须具备的功能。档案管理中心建立的目的主要在于保管和利用产权制度改革中改制企业档案资源。目前中心的最大财富就在于占有和拥有庞大的档案资源――124万卷企业历史档案,这是中心独特的资源和优势,把档案管理中心建成档案资源保管利用中心是中心运作最基本的和必须建立的方式之一。

二是历史研究中心。苏州民族工业是江苏民族工业的发祥地。随着改革开放,外向型经济和民营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苏州要形成自己独特的苏商经营理念,这些苏商理念在哪里,就在档案管理中心。如何对历史进行研究总结,从中找出和总结出苏商精神和理念,是一件非常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同时对第二次修志编史工作来讲,对档案资源的占有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建立历史研究中心也是获取社会效益所必需的运作方式。

三是中介咨询服务中心。充分发挥档案管理中心的优势,做大做强。目前中心的库容量在200万卷左右,按工司改制企业档案124万卷的量来计算,还能容纳大量档案。争取在市委市政府支持下,在财政部门协调下,运用市场运作,对除工司以外的改制企事业档案资源进行集中整合,统一纳入档案管理中心,避免多头投资,浪费财力、人力、物力,确保档案资源的集中统一管理。通过中介咨询的形式开展档案整理、档案寄存、档案培训等服务,为中心市场化运作探索一条新路子。

本文企业改制方案(精选5篇)就介绍到这里,学习没有捷径,能力增强自信,乐观有益人生!(来源:360范文网 http://www.360fanwen.com)文章共字

菁英职教网文章归档 教育资讯 留学攻略 七品教育网站地图xml
316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