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有什么讲究(精选5篇)

| 婕音

推荐文章

菁英职教网 培训啦 留求艺

冬至有什么讲究范文第1篇

在立冬这一天,古代的皇帝会有迎冬之礼,同时立冬之时,还有很多的讲究与忌讳,那么为了方便大家,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立冬讲究以及忌讳介绍最新,欢迎阅读!

立冬有什么忌讳和讲究立冬有什么忌讳

1、忌日晒过长:过久的日晒会消减人的水五行,减少财运。

在健康方面,会损伤皮肤,破坏人体的自然屏障,使大气中有害的化学物质、微生物侵袭人体,造成感染,还可引起视力减退。

2、忌活动过剧:剧烈的运动过后心跳容易加速,血压升高,这个季节里特别容易发生危险。

所以最好立冬过后一般人不要选择剧烈运动。

3、忌外出过早:冬季的早晨,室外是一天温度最低的时候,不仅外出最易引起感冒,而且阴气比较重,非上班人士最好选择上午10点以后到室外锻炼。

上班人士注意添衣保暖,调节运势。

4、忌洗浴过长:冬天阴气比较重,立冬后洗浴过长会削减人的阳气,并且冬季空气干燥寒冷,许多老年皮肤干燥脱屑、瘙痒,所以不宜长时间泡在水里。

5、忌“小疾”不治:立冬后天气寒冷,人容易遇感冒、咳嗽、头疼、心慌等“小疾”,又是在冬季,必须及时治疗,以防患于未然。

不要因为一时疏忽,就积累下老毛病。

立冬有什么讲究1、想御寒,要先进补

天冷影响人体的内分泌系统,使人体的甲状腺素、肾上腺素等分泌增加,加速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三大类热源营养素的分解,增加肌体的御寒能力,同时也造成人体热量散失过多。所以,立冬后要适当进补对御寒很有好处。

2、寒伤肾,注意养肾

冬天天气寒冷,寒与肾相应,最易伤害肾的阳气。这对身体造成了两个伤害,一是容易发生腰膝冷痛、易感风寒、夜尿频多、阳痿遗精等疾病;另外,肾阳气虚又伤及肾阴,肾阴不足,则咽干口燥,头晕耳鸣疾病也随之而生。所以说冬天对肾的保养十分重要。

3、睡懒觉,利阳气生发

俗语有“冬不藏精,春必病温”。立冬过后,早睡晚起更有利于养生,有利于阳气潜藏,阴精蓄积;早晨最好等太阳升起后再起床,保证充足睡眠,有利于人体阳气的生发,使头脑更清醒、灵敏,早睡晚起更适合老年人。

4、多运动,强身健体

运动时应注意保暖,预防感冒,但不要穿着过厚,避免大汗淋漓,以微微汗出为宜。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不要做剧烈运动;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人,包括慢性支气管炎、肺心病、哮喘等患者,应选日照充足的时间段外出锻炼,避免寒冷的刺激,以免诱发旧疾。

立冬节气代表什么立冬代表什么:有寒潮、降温等冷空气活动

立冬节气,高空西风急流在亚洲南部地区已完全建立。此时高空西风南支波动的强弱和东移,对江淮地区降水天气影响很大。当亚洲区域成纬向环流,西风南支波动偏强时,会出现大范围阴雨天气。此外,纬向环流结束和经向环流也会建立,并有寒潮和大幅度降温等冷空气活动。

立冬代表什么:降水稀少农作物越冬期

立冬前后,中国大部分地区降水显著减少。中国北方地区大地封冻,农林作物进入越冬期。中国江淮地区的“三秋”已接近尾声,中国江南则需抢种晚茬冬麦,赶紧移栽油菜,中国南部则是种麦的最佳时期。另外,立冬后空气一般渐趋干燥,土壤含水较少,中国此时开始注重林区的防火工作。

立冬习俗一、吃饺子

立冬节气,有秋收冬藏的含义,我国过去是个农耕社会,劳动了一年的人们,利用立冬这一天要休息一下,顺便犒赏一家人一年来的辛苦。有句谚语“立冬补冬,补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在我国南方,立冬人们爱吃些鸡鸭鱼肉,在台湾立冬这一天,街头的‘羊肉炉’、‘姜母鸭’等冬令进补餐厅高朋满座。许多家庭还会炖麻油鸡、四物鸡来补充能量。在我国北方,特别是北京、天津的人们爱吃饺子。为什么立冬吃饺子?因为饺子是来源于“交子之时”的说法。大年三十是旧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节之交,故“交”子之时的饺子不能不吃。现在的人们已经逐渐恢复了这一古老习俗,立冬之日,各式各样的饺子卖得很火。

二、贺冬亦称“拜冬”

在汉代即有此俗。东汉崔定《四民月令》:“冬至之日进酒肴,贺谒君师耆老,一如正日。”宋代每逢此日,人们更换新衣,庆贺往来,一如年节。清代“至日为冬至朝,士大夫家拜贺尊长,又交相出谒。细民男女,亦必更鲜衣以相揖,谓之“拜冬。”(见顾禄《清嘉录》卷十一)。民国以来,贺冬的传统风俗,似有简化的趋势。但有些活动,逐渐固定化、程式化、更有普遍性。如办冬学、拜师活动,都在冬季举行。

三、冬泳

庆祝立冬的方式现在也有了创新,在哈尔滨,立冬之日,黑龙江省冬泳协会的健儿横渡松花江,以这种方式迎接冬天的到来。

冬泳是集冷水浴、空气浴与日光浴于一体的“三浴”,是冬泳人最喜爱的健身方式。“三浴”的好处已为人们所熟知,特别是在当前“文明病”流行情况下,江河湖海中丰富的矿物质与微量元素、空气中的负氧离子、日光浴中的紫外线对健身、供氧、防治骨质疏松等都十分有益,耐冷的程度要比冬季陆上其他体育项目强烈。

立冬有哪些农事活动蔬菜农事

立冬后要及时做好大棚搭建工作。同时,做好大棚蔬菜管理,白天气温高时可在背风口揭膜通气,晚上要注意做好大棚密封工作。

华北及黄淮地区一定要在日平均气温下降到4℃左右,田间土壤夜冻昼消之时,抓紧时机浇好麦、菜及果园的冬水,以补充土壤水分不足,改善田间小气候环境,防止“旱助寒威”,减轻和避免冻害的发生。江南及华南地区,及时开好田间“丰产沟”,搞好清沟排水,是防止冬季涝渍和冰冻危害的重要措施。

秋收冬种

这时节正是秋收冬种的大好时段,各地要充分利用晴好天气,搞好晚稻的收、晒、晾,保证入库质量。冬小麦播种要抓紧,注意收听气象预报,巧用天时,下雨早播,不如抢晴略为迟播,以保证播种质量力求做到带蘖越冬,防止年内拔节,并尽量扩大冬种面积,减少空闲田。各地要抓好冬种、冬修水利、冬季积肥工作。

畜牧农事

生猪秋季防疫工作,着重做好补针工作;耕牛加强放牧,吃足草料;在冬季来临之间,开展一次驱虫工作。放牧时,尽量让山羊吃足草料多长膘;长毛兔秋繁工作,未配种的及时配上种;有养鹅习惯的农户赶紧引进苗鹅饲养,饲养70日龄正赶上春节,可卖上好价钱。

修农具

入冬过后,农事渐毕,农家对所有农具都应该趁闲暇时加以检查,进行整修。如果发现有损坏或不可使用的,要立即修理或者予以添置,以免来春贻误农时。《礼记·月令》中有季冬之月“命农计搁耕事,修来招,具田器”。所说的正是这个意思。

制肥料

冬至有什么讲究范文第2篇

用膏方,还是用补身汤

从农历的冬至节气开始,就进入了传统的冬令进补时节,冬令进补分药补和食补。

膏方是中医给孩子看病后,针对孩子的症状,开出药材的种类和用量,由中药店熬制而成的。过去熬制膏方要自己动手,现在多由药店或药厂代办,并且使用小包装,所以不管是服用还是保存,都非常方便。膏方进补是药补,如果要为孩子配制膏方,一定要去医院看门诊,由医生针对每个孩子的个体差异,来开出不同的膏方。

补身汤则要比膏方简单,只要你知道孩子的体质,就可以按照补身汤的煲法,在家里给孩子做。这是非常传统的食补方法,因为中医药食同源,只要食补方选得合适,对孩子的一些病症可以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

那么,给孩子选用膏方好,还是选用补身汤好呢?医生建议,在给孩子进补之前,应该先让中医给孩子“辨症”,然后才可以“施食”。用膏方还是用补身汤,医生说了算。

什么样的孩子适合用膏方

闵医生告诉我,冬季最常用的中药膏方适合这样三类孩子:

1、反复呼吸道感染:这类孩子免疫力较差,经常感冒、咳嗽,或有哮喘、支气管炎、肺炎等上呼吸道慢性疾病。对于这样的孩子,应该食用健脾益肺的膏方,从调节孩子机体的免疫功能开始。

2、胃口不好:这类孩子通常体重较同龄的孩子轻,看上去比较瘦,吃饭问题让爸爸妈妈非常头疼。对于胃口不好的孩子,应该服用健脾开胃的膏方。

3、肾弱:有些孩子遗尿,有些孩子处于肾病的恢复期,他们都可以食用补肾的膏方。

膏方是中医根据每个孩子的不同情况来配制的,即使是相同病症的孩子,也可能会因为他们个体的原因而使用不同剂量甚至不同材料的药物;即使是同一个孩子,他在患病的不同时期,也可能用不同的膏方。所以,如果你要为孩子配制膏方,一定要在中医的指导下进行。

在家煲的补身汤

补身汤属于食补,煲汤的过程也不像熬药那么严格,不过,你仍然需要了解孩子的体质。细胞免疫低下的是中医所说的气虚,体液免疫低下的是中医所说的阴虚,不同体质的孩子,适用的补身汤当然就不一样了。下面是几种冬季最常用的补身汤方子,妈妈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为孩子选择合适的补身汤:

黄芪枸杞鸽子汤

黄芪10克,枸杞10克,与鸽子同煮,汤约200毫升。适用于气阴两虚,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孩子,黄芪枸杞鸽子汤有增强孩子免疫功能的作用。

冬虫夏草老鸭汤

冬虫夏草2根,老鸭250克左右,共煮汤约200毫升,一周食用2次。适用于孩子支原体肺炎的恢复期或哮喘的缓解期。

麦冬银耳羹

麦冬10克,先煮成50毫升左右的麦冬汤。再加入10克银耳,共煮为50毫升~80毫升的羹。适用于非感染性咳嗽、干咳无痰、口干、阴虚咳嗽的孩子。需要注意的是,感染性咳嗽的孩子不适用此方,例如孩子咳嗽而有痰,服用后可能会使咳痰症状加重。

乌梅山楂汤

乌梅3克、生山楂9克煮汤50毫升~60毫升,用少量糖调味,饭前15分钟左右温服。适用于胃阴不足、胃酸少,胃口不好的孩子。胃酸少的孩子胃蛋白酶原不能被激活成胃蛋白酶,消化能力较弱,所以不想吃饭。饭前15分钟服用乌梅山楂汤效果非常好,有的孩子一会儿就嚷嚷着要吃饭了。

你对补身汤有这样的误解吗

补身汤只能在冬天喝

不少妈妈觉得,宝宝进补,喝补汤当然要在冬天才行,所谓冬令进补嘛。其实,给宝宝喝补身汤一年四季都可以,中医有时在夏季也会建议给孩子进行适当的“清补”。那么,为什么会有“冬令进补”的说法呢?

原来,中医认为冬季是一个“封藏”的季节,在冬天吃进去的东西容易被吸收、封藏起来,过冬后,封藏的养分可以释放出来,支持孩子身体的免疫系统。也就是说,冬天的确是一个非常好的进补季节,但是,只要有医生的指导,孩子一年四季都可以喝适合他的补身汤。

“吃什么补什么”,没那么玄吧

中医认为,用动物的脏器可以补人的脏器。例如,有心肌炎的孩子,中医用猪心西洋参汤来食疗;皮肤干燥的孩子,可以食用脚爪黄豆胡萝卜汤。前者似乎还很难用现代医学来论证,但后者中的猪脚爪富含胶原蛋白,油煸过的胡萝卜富含维他命A,吃了当然能缓解皮肤干燥。

虽然“吃什么补什么”的民间说法还不能完全用现代医学的理论来论证,但在中医的临床实践上,确实是有一定效果的。中医讲究药食同源,因此,只要在医生的“辨症施食”下,食疗通常很少有副作用,对孩子来说,既有效,又安全。

喝补汤会发胖

有这种想法的妈妈也不少,“补汤”营养好嘛。其实,一般来说,食疗的补身汤是不会直接导致出现“小胖墩”的。

通常,食疗的补汤就好像吃饭时喝的汤,既不过量,又不会直接摄入很多热量。另外,中药药材一般不像有的西药那样含有类固醇等激素,所以不会使孩子发胖。但是,喝了补身汤,孩子的身体调养好了,胃口也开了,吃饭又香,要是不注意运动,那就容易发胖了。

食补就是多喝补汤

喝补汤只是食补的一个方面,食补其实包括许多内容,归结为一点,就是要做到膳食平衡。按照国际上膳食平衡的标准,孩子每天要摄入25种至45种食物,按照我国现在的饮食习惯,大多数家庭还是做不到的。我认为:如果孩子挑食,补汤喝得再多,食补的效果也不见得好。

补身汤很贵吧

闵医生曾经治好过许多反复上呼吸道感染的小病人,很多孩子冬天把身体调养好了,全年都不发病了。一般,对症的膏方和相应的食疗花费在几十元左右,即使是较贵的中药材,如冬虫夏草,给孩子用一个冬天的疗程,也不超过三四百元,所以比较实惠。

喝补汤也讲究忌口

中医对吃东西的忌口也很讲究,例如给易过敏的孩子吃的东西要24小时后不发作才算安全;胃窦炎的孩子不能吃油炸食品和冷饮;体质虚的孩子也不要吃冷的东西;有心肌炎的孩子则不能吃酸、辣等刺激性的食物等。

通过食补来调养孩子的身体,除了要注意上面这些需要忌口的东西外,还要注意食物的属性。如果孩子体质阴虚,那就不要再吃热性的食物,如羊肉、狗肉等;如果孩子得的是胃寒症,那么寒性重的食物,如中华绒蟹的蟹黄就不能吃,易引起急性胃炎。在医生的指导下给孩子进行食疗进补时,与这些食疗食物属性相反的食物要尽量少吃,这样,食疗的效果才会更好。

小提醒

不管你准备让孩子服用膏方还是补身汤,之前一定要向中医咨询。只有知道了孩子的体质,搞清楚他需要补什么,才能够补到“点子”上。

冬至有什么讲究范文第3篇

每年冬季,在医院里因心脏病、脑血管病发作的就医者大幅度提高。为什么冬季会成为心脏病高发期呢?

这当然与气候有关。人的生理、心理无不因大自然和环境的影响而发生变化,气温一下降,人体交感神经就会兴奋,产生一系列的身体变化:如血管收缩、心率加快、代谢增强、血黏度增高、血压升高。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气温下降,人体要减少散热,自然皮肤血管要收缩,内部代谢要增强,以此防止体温下降,结果就使心脏负担加重。本来心肌缺血、冠心病、脑缺血、脑卒中、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对心脏的负担就已经很重了,如果体温下降,那么心脏的负担就更重,就容易出问题。

临床研究发现:冬天,气温越下降,发生脑出血的患者越多,心肌梗死的患者也越多。每年一到冬天,都是心脑血管病的发病高峰,开春后就下降,到秋天又慢慢升高,到冬天达到高峰,尤其是1月份。比如北京市气温最低是1月份,脑卒中发生率曲线也是1月份最高,如果把气温曲线与脑卒中发病率两个曲线画在一张纸上,看得就更清楚了。因此,很多心脏病患者本来可以不死,甚至也许能再活10年,但必须要熬过冬天才行。

冬季保健“三法”

对心脏病患者来说,了解冬季保健“三法”大为有益。

第一,要注意保暖。心脏病患者在冬季不一定非要吃什么补药,但一定要保暖,防止体温突然下降。睡觉前要用热水泡手、泡脚、洗脸。热水一泡,皮肤和咽喉部毛细血管马上就会扩张。

冬天只要一感冒,上呼吸道一感染,血里的纤维蛋白原就增高,血黏度也升高,就容易诱发血栓、心脏病发作。人为什么感冒呢?把手泡冰水里,手一着凉,第一血压升高,第二咽喉部毛细血管收缩。收缩是什么意思?咽喉部抵抗力低了,再加上病毒细菌感染,感冒就发生了。怎么办呢,赶紧手泡热水。一泡热水,血管扩张,抵抗力就增加。

第二,要用盐水漱口。90%的感冒都是发生在夜间,我们经常是早上一起来嗓子疼。为什么?因为白天吞咽、喝水、说话,唾液一天分泌1500毫升。唾液有消毒杀菌的作用,唾液、食物、水经过咽喉,细菌想繁殖都难,刚要繁殖就被液体冲掉了。可是晚上睡觉8小时,不说话了,也不喝水了,正好是细菌繁殖的大好时机。

怎么办呢?睡觉前彻底刷牙,用盐水漱口,这对细菌是一个不小的打击。其实盐水并不能杀菌,但是可以抑菌。细菌一遭受打击,有6小时的顿抑作用,就不会繁殖,等到恢复的时候天也亮了。研究表明,只要在睡觉前热水泡脚、泡手,刷牙,盐水漱口,做到上述几点,咽炎发病率就能减少80%之多。这很简单,也很有效。

另外,牙周病也可以使心脏病发病率大大增高。因为很多细菌会进到血液里。牙周病是一种慢性感染病,慢性感染可以诱发动脉硬化斑块。

第三,要适当“秋冻”。秋天冷一冷,身体就会从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调动对寒冷的适应能力和抵抗能力。经过2~3周的预适应,等到真正寒冷起来,也不易着凉感冒了。如果没有对寒冷预先适应,突然降温,就很容易感冒,得肺炎。因此,秋天冻一冻,冬天就不容易感冒。但是,也不要过分,要适度。

冬季有效运用“热力效应”

人们常说要冬补。不光慢性病患者,一般人在冬季也应该冬补。冬天饮食有四大要点,其中补充高蛋白最好,也最重要。因为蛋白质有一种“特殊热力效应”,即摄入后有30%~40%的热量要消耗放出,而糖类只放出4%~5%,脂肪为5%~6%。也就是说,食补时补充蛋白质会使身体觉得暖和不怕冷,正符合机体秋末冬初的需要。同时,补充蛋白质还会使人觉得兴奋,有精神。其中肉类含蛋白质最高。营养分析表明,蛋白质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羊肉、兔肉、鸡肉、牛肉、鸭肉、猪肉。其中羊肉为20.5%,猪肉为14.6%。

令人惊奇的是,古人竟然早已知道这个规律。中医认为羊肉属大热之品,性温味甘,有补肾壮阳、温中祛寒功效。中医讲究阴阳平衡,要“热则寒之”,搭配凉性和甘、平性蔬菜。所以,萝卜、冬瓜、油菜、蘑菇、豆芽、莲藕就是首选。再加上豆腐,有清热泻火作用,搭配巧妙,融营养、食疗和美味于一锅,“萝卜羊肉汤”便成了理想冬补佳肴。

无独有偶,“大长今”养生御膳中的美味营养“豆腐火锅”中也是豆腐、牛腿肉、白萝卜、香菇、豆芽等,与“萝卜羊肉汤”的食物搭配和烹调有异曲同工之妙。据研究,此御膳源自山东鲁菜。鲁菜起于春秋战国,讲究以食为药,阴阳合一。肉类含高蛋白,蛋白质有“热动力效应”,可以使人不怕冷。所以,冬天老年人要适当多吃些肉类、高蛋白。同样,心脏病患者也适用。

走路是冬季最好的运动

总的说来,运动分三类:一类是健身,一类是健美,一类是竞技。健身是为了健康,提高身体的各种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减少疾病;健美是为了锻炼肌肉,为了体形;竞技是为了夺取金牌,超越自我。

单就健身运动而言,可以达到最大心率的50%~60%,属中等量运动,有氧代谢,十分适合老年人。另外,还要看自己的感觉,运动后一是不累;二是稍累;三是有点累,第二天能恢复正常;第四是很累,休息后第二天缓不过来;五是运动当时就胸闷、憋气、胸痛,或者出很多冷汗。第一类到第三类运动量与程度都可以,第四第五就不好了。还有,有些人主张走路一定要大步走、快步走、甩臂走、扭着走……实际上走路的姿势并不需要特别关注,走就行。根据就是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走路是最好的运动,一次走10分钟就可以。因为只要动,就能消耗热量。当然,如果为了锻炼肌肉,提高功能,愿意跑、举重,那另当别论。

总之,锻炼要适度,运动后自己感觉舒服,要把运动当成快乐,当成享受,当成生活习惯。需要注意的就是别着凉。

本期专家:洪昭光

冬至有什么讲究范文第4篇

在我国的立冬这个节气之后,人们就会迎来小雪这个节气,而人们对于小雪也不是很了解,那我们知道小雪节气讲究事项有哪些?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雪节气讲究事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雪节气当中的讲究1、起居调理

冬季阳气潜藏,阴气盛极,万物活动趋向休止,因此小雪节气后的起居调养切记“养藏”阳气,为第二年春天做准备。所以在小雪节气时期,要养成早睡晚起的好习惯。人们要适当早睡,同时早晨也不宜起得太早,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利于阳气潜藏,阴精蓄积。

2、运动调养

俗话说得好:“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冬天懒一懒,多喝药一碗”。这句话体现的就是冬天锻炼的重要性。小雪过后,通过体育运动,冠状动脉的血流量明显增加,从而保证大脑、心脏等重要器官的血氧供应,使人精力充沛。

3、适当添衣

小雪的时候属于初冬,天气还不算太冷,所以衣服太厚太薄都不好。衣着过少过薄、室温过低,易感冒又耗阳气;反之,衣着过多过厚,室温过高则腠理开泄,阳气不得潜藏,寒邪易于侵入。所以体质弱的人最好穿高领而且护腰的服装,避免着凉。

4、饮食保健

小雪节气时期,天气较冷,在保暖补身的同时也不宜吃太多油腻辛辣的事物。为避免血液粘稠,应多吃保护心脑血管的食品,如丹参、山楂、黑木耳、西红柿、芹菜、红心萝卜等。

5、心理调节

小雪节气中,天气时常是阴冷晦暗,此时人们的心情也会受其影响,特别容易引发抑郁症。近年的医学研究发现,抑郁症是人类最常见的心理疾患,所以保持身心愉悦是十分重要的。

小雪是不是数九了不是

数九又称冬九九,是中国民间一种计算寒天与春暖花开日期的方法。数九,即是从冬至逢壬日算起(亦有说法从冬至算起),每九天算一“九”,依此类推。所谓“热在三伏,冷在三九”,一年中当最寒冷的时期便是“三九天”。而小雪节气在冬至之后,所以是数九内的节气。

“数九”的正确算法是从冬至后第一个壬日算起,故,“九”在每个年份中具体日期是不固定的,须视冬至后第一个壬日在哪一天而定。另有错误认为“数九”是从冬至这天算起的,从冬至这天算起那么每年“九”的具体时间是固定的,每个“九”都固定在冬至后第9天、第18天、第27天…。“数九”从冬至这天算起,这算法是错误的。俗语云:“夏至三庚入伏,冬至逢壬数九”。

小雪节气的特征什么冷空气南下,气温下降。

“小雪”是反映天气现象的节令。古籍《群芳谱》中说:“小雪气寒而将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十月中,雨下而为寒气所薄,故凝而为雪。小者未盛之辞。”“小雪”的到来,意味着冬季降雪即将拉开大幕。节气中的“小雪”与天气的小雪无必然联系,小雪节气中说的“小雪”与日常天气预报所说的小雪意义不同,小雪节气是一个气候概念,它代表的是“小雪”节气期间的气候特征,而天气预报中的“小雪”则是指降雪强度较小的雪。中国古人根据对大自然的观察,将“小雪”分为三候:“一候虹藏不见;二候天气上升地气下降;三候闭塞而成冬。”意思是说此时彩虹不会出现了,万物失去生机,天地闭塞而转入严寒的季节。

小雪节气谚语盘点节到小雪天下雪。

小雪节到下大雪,大雪节到没了雪。

小雪封地,大雪封河。

小雪地不封,大雪还能耕。

小雪不把棉柴拔,地冻镰砍就剩茬。

小雪不起菜(白菜),就要受冻害。

小雪不砍菜,必定有一害。

小雪封地地不封,老汉继续把地耕。

小雪不耕地,大雪不行船。

小雪地能耕,大雪船帆撑。

小雪不封地,不过三五日。

小雪虽冷窝能开,家有树苗尽管栽。

到了小雪节,果树快剪截。

时到小雪,打井修渠莫歇。

冬至有什么讲究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素问 按 推拿 冬不按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著作,对整个中医学而言,是开山扛鼎之大作,历代各科均奉为圭臬,推拿按摩之学也不例外。《内经》中所论述的推拿按摩之事甚多,有讲医理的,有讲手法的,有讲作用的,当然也有讲禁忌的。而前人所论及《内经》中有关谈推拿禁忌证的,基本源于《素问·金匮真言论》的“故冬不按,春不鼽衄”一条,从唐·王冰注解《素问》开始,“冬不按”中的“不”字就理解为否定副词。所以现代研究者往往引出此条作为讲述推拿禁忌症的意思。但这个“不”字是否真是作否定副词解释呢?本文依据古代汉语语法和虚词的有关内容,和前人有关注解《素问》观点,并略附己意,从词义、上下文环境、医理三个方面对这句话作辨正。

问题的提出

《素问·金匮真言论篇》中有一段这样的论述: “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胁;西风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北风生于冬,病在肾俞,在腰股;中央为土,病在脾俞,在脊。故春气者病在头,夏气者病在藏,秋气者病在肩背,冬气者病在四支。故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故冬不按,春不鼽衄,春不病颈项,仲夏不病胸胁,长夏不病洞泄寒中,秋不病风疟,冬不病痹厥飧泄,而汗出也。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1]

引文中“故冬不按,春不鼽衄”一句常常被视作讲述推拿禁忌症的。我国现存最早的《内经》注释,唐代的王冰也是这么理解的:“然扰动筋骨,则阳气不藏,春阳气上升,重热熏肺,肺通于鼻,病则形之,故冬不按,春不鼽衄。”[1]

一些现代学者在研究《内经》对推拿按摩的指导和贡献时,也都这么认为。如“推拿在时节的运用方面,《内经》认为冬季最好不要进行扰动阳气的活动……”[2]“《内经》还提出了推拿的注意事项。《素问·金匮真言论》云……告诫人们,冬天易伤阳气,在冬季不要作过度的活动。”[3]“《素问·金匮真言论》曰:……告诫人们冬季冬天阳气伏藏于阴,此时不宜过度的活动。”[4]

但是也有不同的看法,日本学者森立之就认为“冬不按”中的“不”为无意义的虚词,到底孰是孰非,笔者试从以下三个方面作分析。

从字义分析

“不”的本义,从甲骨文上看,为“花蒂”的意思,引申为“开始”,“最大”之意。数字最大的是“一”,所以下加一横为“丕”,形成“坯、胚”等字,其义都是最早、最原始的。而依照“花蒂”的样子,象形而成“杯”等字[5]。

虚字所出,本是实字,例如“之”字象形为“到达”,“亦”字象形为“腋窝”,“於”字象形为“旌旗飘扬”,所以“不”字也不例外。

世人所熟悉的“不”字,常为否定副词,这一用法,起源很早,例如:《论语·学而》:“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礼记·中庸》:“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但上古汉语,“不”也作无意思的虚词,等同于“丕”字,“丕”字作无意义的词,在句首的例如:《尚书·酒诰》:“丕若有夏历年。”《逸周书·皇门》:“丕承万子孙。”在句中的例如:《尚书·酒诰》:“女丕远惟商考成人,宅心知训。”《尚书·召诰》:“其丕能于小民。”“不”通假“丕”,在上古之文中很常见,例如:《诗经·大雅·文王》:“帝命不时”,郑玄笺云:“不时,时也。”《尚书·多方》:“尔尚不忌凶德。”《礼记·射义》:“幼壮孝帝,耄耋好礼……不在此位也。”[6] 转贴于

综上所述,“不”字作无意义之词解释不仅是可能,而且在上古之文中并不少见。《黄帝内经》虽成书秦汉,但承袭甚远,文多古奥。

从语境分析

分析文句字词,总不能离开上下文的环境。断章取义地研究,是得不出正确答案的。分析了“不”可作无意义虚字,并不表示在本篇《素问·金匮真言论》中一定是这个含义,考察本篇的全文,主要讨论的是三个问题,第二个问题是关于阴阳学说的,第三个问题是关于五行学说的,都和本文讨论的主旨无关。而第一个问题,主要是关于四时之病的。这一节原文如下。

黄帝问曰:天有八风,经有五风,何谓?岐伯对曰:八风发邪,以为经风,触五藏,邪气发病。所谓得四时之胜者,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四时之胜也。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胁;西风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北风生于冬,病在肾俞,在腰股;中央为土,病在脾俞,在脊。故春气者病在头,夏气者病在藏,秋气者病在肩背,冬气者病在四支。故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故冬不按,春不鼽衄,春不病颈项,仲夏不病胸胁,长夏不病洞泄寒中,秋不病风疟,冬不病痹厥飧泄,而汗出也。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此平人脉法也。

引用文中本身的有一句话:“春不病颈项,仲夏不病胸胁,长夏不病洞泄寒中,秋不病风疟,冬不病痹厥飧泄”,这是五个季节的疾病的病位和症状,而“故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也是五季的疾病症状。如果我们作个推论:“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如果不病呢,如同“春不病颈项,仲夏不病胸胁……”一样的句式,则可以得出“春不病鼽衄,仲夏不病胸胁……”四时之气相续,把“春”接在“冬”之后,也就是“冬不病痹厥,春不病鼽衄”。

那么冬天如何才能不病“痹厥”呢?痹厥在古代治疗的最佳方法是什么呢?引用一段《素问·异法方宜论》中关于推拿按摩治疗的名句。

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故导引按者,亦从中央出也。

冬属水,而痹厥往往由风寒湿三邪引起。由此可知,按治疗痹厥类的病症,自古有之,奉为佳法,至今犹然。再从刚才的字义辨析汇通起来讲,“故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所以说,冬天按,也就是治疗痹厥,则春天春不鼽衄,所以“春不病颈项,仲夏不病胸胁,长夏不病洞泄寒中,秋不病风疟,冬不病痹厥飧泄”,顺理成章,文意晓畅,明白无误。

本篇主要论述“八风发邪,以为经风,触五藏,邪气发病”的四时五季外感疾病,和“按”本身没什么关系。如果“故冬不按,春不鼽衄”中解释为否定副词,则“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岂不是由“按”引起的吗?这样说和本篇的主旨与上文均无关,不但显得唐突,而且令人费解。所以“不”解释为无意义的虚字,才比较符合原文环境。

从医理分析

“故冬不按,春不鼽衄”作为推拿禁忌症的说法,在两千年中医学术历史上并不流传,且仅此一例,别无旁证。在推拿按摩的治疗实践上,也从来没有这样的提法和做法。冬日做了推拿按摩治疗的,也多无异样,反而有益身体。如果把“不”字理解为否定副词,则不仅现代应多有临床报道,而古籍中也多有记载。古今一些文章说冬日不能推拿按摩的理由,也多是同前文所引的王冰注中讲的一样,例如张介宾在《类经》中注释道:“按跷,谓按摩肢节以行导引也。三冬元气伏藏在阴,当伏藏之时而扰动筋骨,则精气泄越,以致春夏秋冬各生其病。”[7]而没有其他的理论和临床的进展。

笔者认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人禀五常而合四时也,冬日的确为阳气伏藏在内,人也不喜欢活动,但古人常云:“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所以在冬季反而应多活动筋骨。鼽衄之为病,历览各家论述,均可见为火热迫血妄行所致,其中以肺热、胃热、肝火常见[8],总之有内火。冬日阳气伏于内,久积必化郁为内火,故春天发为鼽衄之病。如果在冬天进行“按”之类的活动,能让阳气在体内分布平衡,内外舒达,而不化为内火,从而避免鼽衄之病。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此句的意思可能恰恰是“冬必按,春不鼽衄”之意。

笔者所云,并非一家之言,新起之说,反倒暗合中日两位中医学者的论述,一位是日本学者丹波元简在《素问识》中引李冶《古今注》所云:“春夏秋冬,无论启闭,政宜随时导引,以开通利导之,但勿发泄使至于汗出耳。窃疑本经当云冬不按跷,春必鼽衄,或病颈项;春不按跷,仲夏必病胸胁,长夏必病洞泄寒中;夏不按跷,秋必风疟;秋不按跷,冬必痹厥。”[7]另一位是日本学者森立之先生所说:“不按为按之讹,不字古人语助。不按者,按也。冬时禁按,未见他书。”[1]

综上所述,冬天按从医理上讲,无论古今都是有依据的。而冬天是按的禁忌时间,仅在此见,后世历代按推拿学说或流派,均不引此为据。现代推拿临床更不见因冬天而停诊关门的,而遍览古代病案和著作、现代各类报刊杂志的报道,也未见冬日推拿而出问题的案例。

小 结

上古之汉语,如同人一般,也是处于“婴孩”时期,一些语法和词汇现象比较特别,句式和词意的肯否并不能以后人的“语感”臆断。和“故冬不按,春不鼽衄”相同的例子也可见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的“天明则日月不明”,天气“明”怎么会导致“日月不明”呢,王冰作了“故大明见则小明灭。故大明之德,不可不藏,天若自明,则日月之明隐矣”的煞费苦心的解释,其实此处的第一个“明”通假“萌”,“蒙”,是“暗”的意思。所以这个“明”恰恰是“不明”的意思,天气“不明”,那么日月也就不能“明“了,这样解释,不就豁然开朗了?[1]

清代名医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讲:“著书不明脏腑,岂不是痴人说梦;治病不明脏腑,何异盲子夜行?”研究古典文献,文字训诂不清楚,也会造成这样的结果。从道理上理解,固然重要,但文字意思不明,甚至臆断,则强作的“理论”理解,真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知所云。

“故冬不按,春不鼽衄”中的“不”可谓是个常用字,古今相同的是,都作否定副词解释,但古今不同的是,上古“不”还有无意义的虚字的用法。从王冰开始,就不解此意,强作臆解,今人失察,以讹传讹,虽无大害,但积微成巨,终碍医理。虽然小小一字,也应谨慎研究,结合各个方面来考察。笔者相信,“冬必按,春不鼽衄”方才是《内经》本意,这样的表述,对祖国医学中推拿的理论研究,是很有意义的,也能更新人们的认识,从而提高临床实践活动。

【参考文献】

1 郭蔼春主编.黄帝内经素问校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58~61,178,28.

2 周运峰.论《黄帝内经》对推拿学的贡献[J].河南中医药学刊,1997,22:54.

3 刘智斌,郭小青.《内经》推拿疗法探析[J].陕西中医,2001,22(9):558.

4 王道全,于世良.《内经》推拿疗法探微[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1998,22(1):28.

5 邹晓丽.传统音韵学实用教程[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42.

6 杨树达.词诠[M].北京:中华书局,2004.13~15.

百度搜索公众号:360范文网,随时了解相关文章,文章共字

菁英职教网文章归档 教育资讯 留学攻略 七品教育网站地图xml
317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