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是条河(精选5篇)

| 婕音

推荐文章

菁英职教网 培训啦 留求艺

母亲是条河范文第1篇

母亲河

我的家乡在广西南宁,南宁有一条母亲河——邕江,全长133.8公里。她平静而安适地流淌着,每一滴河水都蕴含着一份爱,化作琼汁,流进每个南宁人的生命中。

原来我们的母亲河清澈见底,由于人们没有环保意识,乱把垃圾丢到母亲河,工厂排放的污水把原来美丽的母亲河变成了一条又脏又臭的江,水面上漂浮着垃圾,看起来很恶心。这条又脏又臭的江里生活着许多奄奄一吸的小鱼。这些恶劣的水资源时刻危害着人们的生命。

原来清澈见底的母亲河变成了又脏又臭的江,大家为了不要让最后一滴干净的水变成我们的眼泪,现在大家都行动起来爱护环境、保护邕江,不乱丢垃圾。政府切实开展生态建设,修建了堤路园,作用就是保护邕江的生态环境。还开展“保护母亲河”环保活动,通过志愿者签名、邕江河堤沿岸保洁、青少年绘画等活动提高市民的环保意识。现在我们喝的水来自于这条母亲河的水,这条河的水质综合合格率为99.89%,优于国家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在2009年“三八”节的时候人们把一条条小鱼苗放进母亲河,那些小鱼在干净清澈的江河里,活蹦乱跳,好像高兴得在向人们致谢。

对生我们、养我们的母亲河,我们理应多一分孝心,关心她、呵护她,让她更加光彩照人。

母亲是条河范文第2篇

我的家乡有一条母亲河。每次想起它,我的心中总有一股暖流涌上心头,因为它可以勾起我无限美好的童年回忆,但又泛起了我心中的一丝丝遗憾。这都是因为家乡的这一条母亲河。

听我的爷爷说过,过去,这一条小河的水清澈见底。无风时可以看到水里面的小鱼、小虾和许多石子、贝类。河水还很甘甜,路过的人口渴了,可以俯下身子,用手轻轻捧起清水,喝上一口,既清凉又解渴。每逢夏日傍晚,人就更多了,因为小河旁有棵柳树,人们搬出长椅,躺在河岸旁,徐徐清风,拂面而来,舒服极了。更有那戏水的儿童,欢声笑语,嘴里唱着童谣……

这是多么令人羡慕的景色啊!可如今又要到哪儿去寻找呢?河岸两边的工厂不断向小河里排放工业废水,小河已不像往日那样清澈了。不文明的人们也将一些生活垃圾、杂物等随手抛向母亲河里。至今,河水也变得浑浊不堪,上面经常漂浮着塑料袋、一次性餐盒,水瓶等垃圾。小河旁的柳树也被砍伐了,成了垃圾堆,再也没有人夏日在这儿休息了。小河旁,苍蝇和蚊子满天飞,臭气熏天。路过的行人,都掩着口鼻走去。甚至有一次,我亲眼看到一个粉刷工人干完活,直接就在这条河里洗刷子。我想:母亲河里的小鱼小虾该怎么在这条小河里生活呀!他们只顾自己的方便,根本没想到对环境造成的破坏,真是太自私了。家乡的母亲河啊!你何时才能变清,恢复本来的面貌啊?

无知的人们呀,我们曾经享用过母亲河,我们曾经索取过母亲河,为什么又要这样糟践母亲河?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共同努力,换还母亲河一个“清白”吧!

(指导老师:姚锦勇)

母亲是条河范文第3篇

以绘画来论,艺术如何反应时代?好的艺术家如何描绘并融入时代河流?好的艺术作品应该具备哪些当下的人文思考和艺术视角?黄河,作为中国的母亲河,艺术家眼中的母亲文化、母亲文明又是指什么?艺术怎么抚慰当代人的心灵?艺术家应该具备一条怎样的精神河流?近日,在《齐鲁周刊》主办的文化茶座上,本刊记者与画家宋丰光、张锦平夫妇就画作《黄河入海流》,展开了以上话题的探讨。

时间:2014年11月13日

地点:宋丰光、张锦平绘画工作室

座谈人:宋丰光(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张锦平(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张慧萍(齐鲁周刊社社长、总编辑)

由卫娟(《齐鲁周刊》执行主编)

张霞(《齐鲁周刊》首席编辑)

画家的河与海:

从小情致到大山河

艺术首先随着艺术家的成长而成长,在《黄河入海流》创作之外,宋丰光、张锦平夫妇本身也是“由河入海”的过程。在他们看来,人生、艺术都是一湾不断流淌的河。

由卫娟:《黄河入海流》“十艺节”期间在山东美术馆展出之后反响很大,去年又获了“泰山奖文艺奖”。如何想起关于“黄河”这个大题材的创作的?前后过程是怎样的?

宋丰光:2010年8月,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迎接第十届中国艺术节,山东省文化厅、山东省财政厅联合启动了一个山东省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项目。

艺术家对重大题材的把握,最能考验并展现一个画者的综合素养和能力,之前我的创作主体多为田园题材,因此想挑战、突破自己,运用自己多年的创作经验去表现宏大的、内涵丰富的作品,从而选择了以黄河为母体、以自己喜欢表现的内容为素材的创作题材。

张慧萍:当时可给你设定一个命题?

宋丰光:大致方向上是关于“黄河三角洲经济开发”。剩余的就靠自己想象和自己对黄河文明、现代文明的理解,自由发挥创作。整幅作品我和张锦平前后构思很长时间,在绘制和创作过程中我负责大方向的思路把握,她补充细节,最后定位为描摹黄河和渤海交汇的景观与景物。对黄河入海的描写,运用了一些现代艺术的手法和意识想象,力求体现出黄河三角洲治理的环境保护问题、人与自然的反思、工业文明与传统河流的碰撞、 东方文化泾流与西方文化的相望以及经济和文化交流全球化等相关思考。

张慧萍:找寻传统文化,找寻生命本身,是您一贯的艺术命题。回顾您之前的作品,《秋韵》、《烟岚》、《牧归》、《渔家秋歌》、《远山静湖》无不充满着这种对自然的写意,对人与自然和谐的理想。但是这些作品大多由一湾湖说起。这些作品是否都是以您故乡的“马踏湖”想象为基础的?是从您的家乡出发的?

宋丰光:创作原点还真是在那里,很清晰。国内走了很多地方,美国、俄罗斯、韩国、日本的山川湖泊都见过。但是,一闭上眼睛脑海中挥之不去的还是马踏湖的景象,一动笔还是马踏湖的描绘和想象。能留在你创作生命里的唯有故乡。包括吃食、语言、衣饰、文化,乡情都是在血液里的。

张慧萍:宋老师,就像莫言的“高密乡”一样,“高密乡”其实早成为一个文学坐标,一个添加作家各种世界想象和批判的地方。您对家乡的这种概念是否有变化?留在您记忆点里的马踏湖还是故乡那个马踏湖吗?

宋丰光:对,是这样,故乡是被“篡改”的。我画画也是这样,是情感和物象的融汇与升华。情感是故乡,物象表现就不完全是故乡的。比如我见了青海湖,见了贝加尔湖,见了壮观的湖,也见了死亡的湖。所有的湖泊,最后统统融汇进我的马踏湖。里面有对大山大湖美景和谐的赞美,也有对被破坏的山川河流的批判和寄托。画的东西多了以后,会有层次感。故乡是隔了一层纱似的艺术想象,是重新创作。它注入的是前期的审美理想,汇入的是后半生的知识和观察。情感注入的是对整个“世界大故乡”的深情;思想汇入的是对整个“世界大故乡”的反思。

张慧萍:宋老师,我看你们夫妻做的事情也有些乡情,去年您的画展就放到淄博举办了。但,这份故乡的牵挂是怎么放大到黄河的?您的艺术河流是怎么从马踏湖出发到黄河的?

张锦平:他出生在淄博的桓台,一直到大学才离开故乡,故乡的地理概念多一些。我在临沂出生,外祖常年在上海,母亲是临沂人,父亲是济南人,自小因父母工作的不断变动几乎隔一两年就要搬一次家,脚步遍布鲁中各个乡村,我对家乡的“地理概念”不是太强烈。

说到“放大故乡”这个概念,我的故乡本来就是多元的。而他的故乡外延是不断“扩大化”的。比如他的“马踏湖”实际上是全世界所有的湖。从湖泊到黄河再入海,是一个自然地理,也是人的生命地理。早期,我们的大学时代掌握了深厚的工笔、素描功底,随着艺术进程的升华,美术表现力的不断纯熟,笔墨的虚实运用和我们的澄心、感悟逐渐融合。这些艺术和精神不断提升的轨迹本身就是一种河流入海的过程。

由卫娟:安禅何顺真山水。张老师您的画作多是人内心的表情,比如《月光草原》这组作品,是看不出具体哪个民族,哪片土地的,因此它有些“国际化”,是全世界女性身上都可能出现的表情和焦虑。宋老师的“故乡”有坐标,但是内核坚固,对宇宙生命的“道”的追问一直在其中,诉诸于画笔和视觉其实不是马踏湖的风景那么简单,还是一种物我双化的境界追求。这种故乡是放大了的。随着艺术修为、个人理解的提升,“马踏湖”的写意就可以放大为“青海湖”,放大为“黄河”,对不对?

宋丰光:是这个道理。我的作品无论描摹哪片土地,哪条河流,生态是不变的主题。“马踏湖”是“黄河”发展的基础。那时正值日本地震,引发核辐射、海啸等。种种人类生态问题的思考都引申到了我对“黄河”的创作中。所有的文化艺术都是这个过程,从自我的小河流到世界的大河流。个人情调的只有把它放到社会当中去思考,引起普世的共鸣,作品才会有价值,有意义。

由卫娟:除了这些地理概念,张老师的画还有一种心境,类似儿童的心境。这个心境是没有地域限制的。儿童其实不单单是单纯,儿童的想象力也是非常丰富的、自由的,无拘无束的。你没有儿童的心境,没有儿童的眼睛,就不会做诗、不会作画。两位老师的很多作品中就展现了这种自由的、想象力的飞驰。

张锦平:对,敏感多情和想象力对艺术创作很重要。有时候看见一片叶子,你就会想很多。春夏秋冬我从来没看过够,我不舍得看。希望专门有时间,亲自去看。但是我没有时间,忙过一阵儿,一看,荒废了,没了,就赶紧写点东西。你比如说蜡烛,儿童会说蜡烛流眼泪了。太阳很灿烂,会说太阳笑了,没有儿童那种心情的话,你看不到里面的东西。有这种心境,你才能画出来比较动人的画来。我画里的东西,很多童年题材。包括我们的大创作,里面的人物也有十三四岁的少年。童年的快乐、故乡的抒情是没有限制的,可以穿越的。

从地理黄河到精神黄河:

一个民族的文明史

黄河文化在中华民族文明史上是永恒的烙印。宋丰光、张锦平夫妻的《黄河入海流》之所以令人印象深刻,不仅仅因为其大题材创作,还因为突破了黄河的地理概念,重新在精神概念上对黄河做出文化追寻。

张慧萍:两位老师从临沂从桓台走向黄河走向大海是一条线索。另一条艺术线索是每条河都是有独立性的。宋老师有他的个性,之前也有画家画黄河,那是一种传统印象的黄河,画的只是黄河。宋老师这个黄河给予我们的是我们所不知道的黄河,是他自己心里的黄河。

宋丰光:是,我们不是传统黄河的概念,而是《黄河入海流》,主要是后面三个字上体现我们的艺术表达和诉求。我们从沂河的水到黄河的水,黄河又入渤海湾,是对水的融合的一种表现。水融合这个过程,也是文明的过程,是内河文化和海洋文化融合的描摹,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遇见。遇见之后的反思和美好愿景是我们的命题。

张霞:整幅作品也是有一个变化的是吧?河流也是有过程的吧?

宋丰光:是的。主要分三个部分,女性、母亲、女神形象是其中的重点。第一部分是诉说“古老家园”这个概念,曾经这里地广人稀,人与自然一片天机,天光云影,鸥鹭翱翔,春秋冬夏,自然流转,美丽的女性形象迎接河的到来;第二部分的母亲形象带有惶惑,是凝视的,她凝视着黄河一路向着代表现代工业的渤海湾顺行,这个入海的过程中有传统文明与机器轰鸣、高楼屹立平地的现代文明汇合的过程;第三部分是文化理想中的美好愿望和希冀,诉说我们关于黄河入海口的终极理想,在这里伴随着吹向大海深处的劲风,远处油井和风力发电的装置与整个环境沐浴在水天一色的和谐大同之中,这里没有破坏,有的是合理利用下的和谐共处和共同利益。我们以不同的渐变形式,表现出一个节奏性。

由卫娟:从整个画面来看,也有一种历史潮流不可逆转的感觉,话说天下大事的气势。

宋老师:你说的很正确。它有一种趋势的感觉,这个入海流,不是你个人意愿可以决定的。人无法左右河流的水向。黄河滔滔而下。全球化,大家都在谈融合,从地理意义上是这个样子,从高往低;从精神历史意义上,也是这个样子,两者有趋同。整幅作品中这种现代方向是基本一致的,从绘画语言上都是将河流的方向以斜线表现,旁逸斜枝最后又都是矛盾对立和统一的。

由卫娟:里面有很多意向,有传统的基因在,但是汇入的过程,必然有一种反省,一种剥离。就像我们和故乡,和母亲的关系一样,汇入的过程中,有一个反省,有一个批判。《黄河入海流》这个作品,如果是单纯的对黄河,对母亲讴歌的话,我觉得是贬低了这部作品。

宋丰光:黄河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地,五千年历史所凝结成的文化符号。这个文化符号本身超越了物理形态本身。中华文明顺延着五千年的历史逶迤踟蹰,在这个文化的记忆中,既有着令人振奋的辉煌,也有着抚之无奈的痛惜。我的作品表现的就是绝非是地理概念上的黄河,无论我们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回顾追寻,历史的足迹总是像黄河水一样踏着既定的脚步东归大海。即使如此,作为文化的记忆,作为文化当下的实施和创造者,在这种流逝的当下,我们需要留下我们的思考,去实施我们的文化责任。《黄河入海流》便是在这种文化责任和思考下的结果。

张慧萍:对,您这幅画给我们呈现了一个独到的、信息量更为多元丰富的文化表达。比如说黄河在我们历史文化当中,它是一条河流,它是一个母亲,是一个文化图腾。它是精神概念上的黄河。黄河有它文化的基因,需要一个精神的痛苦裂变,经历我们的思考过程再表达出来,才是艺术品。

中华文明5000年历史都有这么一个过程。每一步都是这么一个过程,从大的方面来说,我们经济改革,开放文化精神窗口,汇合西方,包括现在,我们改造三角洲,都是民族发展的一个进程,古老文明必然要经历更新、洗礼、发展、创新,河水融入的过程就是一个互相借鉴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文化融入的过程。

张锦平:对,我们的黄河既有遥想的黄河,也有现实的黄河,有未来的,也有理想的。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一条河,这条河流,它有那种虚幻、梦幻的东西,美好的东西被放大了,现实的困境也在艺术里得到了解决和归宿,可以说是如梦如幻,真真假假。你得迎接海洋文明这种冲击。画家只有具备好的理念,才能融入好的作品。艺术品是一种更美感的理论表达。

张霞:你们画作中光线和色彩的运用,也给了我一个触动,让我感觉很虚幻。包括画作里的芦苇这些东西给人的是现代的视觉印象,非常美,好像有一个时空历史的穿越。就这点求教二位,关于对当代黄河文化的意念表达,从绘画技术、色彩、线条上是否也有创新和改革?

宋丰光:中国画多喜欢用墨色去表现,但是这种传统技法如果放在《黄河入海流》这幅作品中使用则显得比较薄弱。因此我大胆采用了西方表现派和印象派夸张的视觉冲突手法,去体现黄河的气势磅礴,体现整幅作品的色彩张力,展现作品的气势和气象。

“母亲写作”:艺术就是一条寻找“母亲”的河流

黄河是一条母亲河,故乡是一个母带。所有艺术家无论对山河还是故乡的追逐,本质上其实就是对人类归宿、生命本源的探寻,对“母亲”的靠近。宋丰光、张锦平的《黄河入海流》及整个艺术历程,亦是如此,亦是人类和人类艺术共同向着“母亲”那条河流不断流淌的过程。

张霞:所有艺术家都有一个原点,一个情结。您说《黄河入海流》它不是一条地理意义上的河,那它是什么?涉及到社会、经济、文化、民族意识上的一条河?一个“母亲”?对“母亲”的距离和观照是否也是艺术家终生追寻的一个命题?

宋丰光:是的,黄河它是女性的,是母亲河,母亲也有它的焦虑,它生活的原则,它的需求。需求本身就是焦虑。

张锦平:“母亲”在中国传统文化定义上是被“神化”的,文化赋予她一种神圣色彩,在传统文化定义里她是无所不包容的,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她不需要乞求、祈祷。但被神化的“母亲”生活当中一定也有所求,也会和现实产生冲突矛盾,造成某种纠结。我们这幅作品表现出了这种“母亲纠结”,更人性的观照了这条“母亲河”,去体现、去思考这种无论是黄三角开发过程中,还是我们的黄河文明和海洋文明交汇的过程当中,以“黄河母亲”为典型代表的整个民族的纠结表情。

张慧萍:母亲是什么?我们的母亲是什么,比如我觉得母亲很远,有时候觉得很近。血缘上我们很近,但作为生命个体本身,没有人能替代另一个人的孤独。艺术的最终诉求,是不是也包括去抚慰、观照母亲的孤独?比如黄河?

宋丰光:是,黄河于我们也像母亲一样,它给我们营养,水源,养育我们,甚至带来灾害,但它也有它的痛苦和孤独,是远也是近的。艺术最终目的就是靠近,抚慰。从抚慰自己到抚慰情感,到抚慰“母亲”,抚慰民族的创伤和心灵。

艺术家怎么担当自己的责任,在嘈杂的欲望社会中发挥自己的功用,抚慰当代人的心灵?小的层面是个人情怀的抒发,大的层面就是普世的共鸣。这幅作品就是探讨这个东西,它是一副展现人类生活正能量的生态绘画。对自然的保护,对与我们共同生存在地球上的其它物种的同情、怜悯、观照是艺术家的责任。艺术家在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和责任,这幅作品想要表达和呈现的就是这种责任担当意识。

张慧萍:黄河在我们中华民族文化记忆里,曾经和我们很近,从远祖我们就离不开它提供给我们的自然环境滋养,它为我们创造了华夏文明,但它也给我们制造了那么多困难,年年的改道,黄沙铺地,甚至它也是一条害河,世代人治理它,害怕黄河的决口。它也是个苦难的象征。所以你这幅画的意向和内涵是丰富的,它不止关注母亲,也关注苦难。抚慰母亲的苦难与纠结,就是抚慰我们所有人。

张锦平:母亲承受所有的苦难,母亲的文化形象一直是在包容和承受的,是付出和抚慰的。汶川地震的时候,我画过一副以母亲为题材名为《母亲》的作品,描绘一位在地震中死去的母亲,在大灾大难的废墟中双臂紧紧抱着怀里酣睡的婴儿,紧紧护卫着满脸恬然的孩子。从地震母亲到黄河,这个“母亲”的大爱的文化形象其实是整个民族的。艺术作品所能抚慰和打动人心、救赎人心的就是这些感情力量。这种感情的力量来源于“母亲、母性”。艺术的功用就是关怀,关怀“母亲”、观照母亲的包容和苦难。《母亲》和《黄河入海流》都展现了这种“母亲情感”。

张慧萍:对,这就是这幅画传递给我们的感受。黄河文明是我们基因里带的东西,和我们就像母亲关系一样,它带给我们一些很好的东西,但是当我们奔向海洋文明的过程当中,依然要回馈给“母亲”反省的能力,反过来关照到“母亲”。“母亲”给予我们的乳汁里也有我们应该切断的一些东西,比如我们要黄河入海口,比如和黄河切断一部分历史,这导致了我们和“母亲”的关系忽远忽近,就像以前形容夫妻关系的一句话,叫至远至近,至亲至疏。深厚的情感纽带,几千年的脐带关系,互依互存的文化记忆,突然割裂,造成的冲突和痛苦都非常尖锐的,印象深刻的。

由卫娟:我们只有继承了母亲给我们的东西,然后切断一些东西,我们才能成为一个独特的个体。你20岁看母亲和40岁看母亲是不一样的。

母亲是条河范文第4篇

保护母亲河倡议书样本一

社会各界和广大市民朋友: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人类社会在经历了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正迎来崭新的生态文明,其核心是人与自然和谐与共。州河是达州整个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赖以生存、不能离开的母亲河。近年来,通过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州河水环境有了极大的改善,但随着我市城镇化、 工业化步伐的不断加快,若不注重节约和保护水资源,我们的母亲河势必难堪重负。为此,在3.22世界水日到来之际,特向社会各界和广大市民朋友发出如下倡议:

一、保护母亲河,珍惜水资源,从现在做起。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从节约每一滴水做起,珍爱水源,杜绝浪费,遏制水资源过度开发,让我们的母亲河生生不息,永泽达州。

二、保护母亲河,爱护水环境,从自身做起。从我做起,用绿色行动向污染行为说不。带头做到不向河道乱扔垃圾,不向河道排放污水,不在河道内乱采乱挖,让我们的母亲河水草荇荇、鱼翔浅底。

三、保护母亲河,关注水生态,从小事做起。让我们自觉投身于水生态建设,积极参加低碳环保、垃圾清理、植被绿化、水土流失治理等环保公益活动。主动劝阻损害母亲河健康肌体的行为,勇于制止破坏、污染河道的不文明现象,让我们的母亲河水更清、景更美,岸更绿。

朋友们,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努力,共同关注,共同参与保护我们的母亲河-州河,为实现科学发展,建设幸福达州做出应有的贡献。

达州市人民政府

20xx年x月x日

保护母亲河倡议书样本二

尊敬的嘉善市民朋友:

嘉善素来有鱼米之乡的美誉,河网众多,境内有大小河道2241条,总长1830公里,水资源十分丰富。近年来,嘉善县委、县政府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始终把水环境治理放在突出位置,坚持源头治水、科学治水、联动治水、责任治水和攻坚治水,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但水环境综合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我们每个人的积极参与。为此,我们向广大嘉善市民发出如下倡议:

一、争做保护母亲河的倡导者。要多角度、多层次、多渠道地宣传保护母亲河活动和绿色、环保、生态方面的知识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增强全民爱水、节水、护水的自觉意识,在全社会倡导保护母亲河意识和保护生态环境意识,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母亲河、保护母亲河的良好氛围。

二、争做保护母亲河的践行者。广大市民要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自觉加入保护母亲河志愿者队伍,积极投身生态环保实践,广泛参与入户宣传、清理河道杂物、植绿护绿等保护母亲河志愿服务活动,为实现嘉善水清岸绿贡献力量。

三、争做保护母亲河的捍卫者。要坚决抵制一切污染、破坏母亲河的行为,一旦发现有水资源过度开采、工业企业偷排污水、乱捕滥捞水生动植物、随意向水体投放或在岸边堆放垃圾废物等行为,要及时制止并向环保部门举报,自觉捍卫母亲河环境安全。

朋友们,母亲河是我们的生命之源,保护母亲河是我们的发展之责。让我们一起携起手来,用勤劳智慧和现代文明,共同呵护我们赖以生存的母亲河,让嘉善的天更蓝、水更清、景更美!

嘉善县志工办 嘉善县治水办 嘉善县文明办 嘉善团县委

20xx年x月x日

保护母亲河倡议书样本三

市民朋友:

这条河曾经碧波荡漾,生活在两岸的人们靠她滋养、生息,我们叫她母亲河;但由于长期以来的资源过度开发和生态环境的改变,我们的母亲河水质锐减,污染逐日剧增。保护好母亲河,就是保护兰溪的生态环境,就是保护我们的绿色家园。为了我们心中那份难以割舍兰江情结,几十多年来始终没有放弃的让母亲河恢复昔日容颜的努力,同时为唤起和提高母亲河周边居民的环保意识,激发大家保护母亲河、打造活力兰溪的热情,我们特向市民朋友发出如下倡议:

一、保护母亲河,争做绿色理念的传播者。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带头树立绿色文明理念,养成良好的生态道德,自觉关心生态环境,宣传普及环保知识和法律法规,努力带动家人,影响大众,在全社会倡导和树立保护母亲河意识、保护生态环境意识,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母亲河、保护母亲河的良好氛围。

二、保护母亲河,争做生态环境的捍卫者。让我们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带头树立惜水节水意识,自觉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不断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和效益;要带头作到不乱扔废旧电池,不乱扔白色垃圾,不向河道倾倒堆积垃圾和废弃物,同时注意发现和勇于监督举报非法排污、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水利设施和水资源特别是地下水的滥采等行为。

三、保护母亲河,争做生态建设的实践者。作为公民,保护环境是我们的特殊使命;作为兰溪儿女,保护兰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让我们自觉投身生态建设,积极参加植绿种草、清除白色垃圾、治理水土流失等环保公益活动,为治理母亲河污染、保护母亲河生态环境贡献一份力量。

母亲是条河范文第5篇

(304)

我的家乡在衡阳,那里有一条清清的湘江,她,就是我们衡阳人民的母亲河。

我走在沿江风光带的路上,这里的风景美不胜收,绿树成荫,花坛里的花花草草形状各异,五彩缤纷。小鸟们在树枝上叽叽喳喳地叫着,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阳光下几艘渔船荡漾在波光粼粼的江面上,远远看去,就像一幅美不胜收的图画。我为家乡有一条这样的母亲河感到骄傲与自豪。

曾经,人们偷偷将乌黑的工业废水排到河道,过度开采河沙导致绿色的河床慢慢风化缩水,蕴含的物产资源日趋流失,昔日的母亲河变得浑浊不堪,脏兮兮的,水面经常漂浮着白色垃圾,散发阵阵恶臭。母亲河,天天在偷偷的哭泣。

关于母亲是条河(精选5篇)的介绍就到这里,以上就是小编整理的母亲是条河(精选5篇)全部内容了,希望能对你有用。访问360范文网了解更多母亲是条河 精选相关内容(本文共字)

菁英职教网文章归档 教育资讯 留学攻略 七品教育网站地图xml
318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