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柳永(精选5篇)

| 婕音

推荐文章

菁英职教网 培训啦 留求艺

雨霖铃柳永范文第1篇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此词为抒写离情别绪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词和宋代婉约词的杰出代表。词中,作者将他离开京城汴京南下时与恋人依依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

一、《雨霖铃》的创作背景

柳永(约980-约1053),原名三变,字耆卿,因排行七,又称柳七。少年时去汴京应试,经常跟歌伎们一道生活,狂放不羁。曾放言“我不求人富贵,人须求我文章。”仁宗皇帝闻其言,说:“柳永不求富贵,谁将富贵求之?任你白衣卿相,风前月下填词。”遂落第。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他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耽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在“倚红偎翠”、“浅斟低唱”中寻找寄托。由于得到艺人们的密切配合,他完成了词从小令到慢词的发展与转变,并且在词的内容方面也有一定程度的拓展,同时使宋词开始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首词调名《雨霖铃》,一作“雨淋铃”,原为唐教坊曲名。相传唐玄宗于安史之乱时,避地蜀中,至斜口时,霖雨连日,栈道中闻铃声,为悼念杨贵妃,遂制此曲。同是羁旅、离情等题材,和唐五代词人相比,柳词“尤工于羁旅行役”(清陈振孙),他的词作更多地倾注了自己的真实情感。其代表作《雨霖铃》,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特征。全词以凄切婉转的笔调,描写了离别之情,感情在词中尽情展衍,备足无余;浑厚绵密,兼而有之。词的上片写临别时的情景,下片主要写别后情景。全词起伏跌宕,声情双绘,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金十大金曲”之一。

二、《雨霖铃》的艺术成就

上片起首三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写别时之景,未写离别之情,却先以自描的手法,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一幅有声有色的凄艳、愁惨的秋景图画:凄鸣的秋蝉、暮色中骤雨后的长亭。并巧妙地点出了离别的时间、地点:深秋,傍晚,都门外的长亭,这是何等浓重的伤感的氛围与地点,“寒蝉凄切”,既写出了秋气之摇落,时序之惊心,又使欣赏者马上联想起“燕翩翩其辞归兮,蝉寂寞而无声”(宋玉《九辩》),“寒蝉鸣我侧”(曹植《赠白马王彪》),“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骆宾王《咏蝉》)这类“悲秋”之句。好的语言往往如此:一方面,它以自己的写景作为促媒,以外界物侯之变化撩拨起读者的层层感情涟漪;另一方面,它又向读者“释放”出经过漫长历史过程长期“积淀”在词语中的“能量”,以此来感召他们的生活经验和艺术联想。

“寒蝉凄切”四字,使那凄楚哽咽的声声蝉嘶,形成整首别曲、整幅离图的悲哀的“基调”和黯淡的“底色”。长亭,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十里五里,长亭短亭。谓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庾信《哀江南赋》),“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李白《菩萨蛮》)。“长亭”在古代送别诗词中不断出现,已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在本词中,词语本身的象征意义(送行)和它的“历史积淀”又在双倍地发生着作用,不能不使读者产生难以压抑的离愁别绪。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三句,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写出了情人的留恋与舟子催发的矛盾,离别伤痛之情陡增。“兰舟催发”,以直笔写出了时间之紧迫,柔情缠绵的恋人此时也不得不相互分手、道别,因而更促使彼此间感情的深化。于是后面便道出“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二句,直写情人离别之际的动人场景,感情至此达到高潮。这是令人黯然销魂、伤心欲绝的时刻。读到此处,不禁让人想起“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的诗句。而此处描写,则更为沉痛,更为感人。全词词境也就此凝固、定格。“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眼前景物突然一转,由实到虚,写出了去路茫茫、道路修远、一程远似一程的未知旅程。道尽了恋人分手时难舍的别情。

上片正面话别,下片则宕开一笔,叹从来离别之可哀:“多情自古伤离别”意谓伤离惜别,并不自我始,自古皆然,接下“更那堪”句,更推进一层,言已之当秋而悲离,离情更甚于常时。衬托手法的采用使它更凸现、更为动人。“今宵酒醒何处”三句,蝉联上句而来,是全篇之警策,成为柳永光耀词史的名句。这三句本是想象今宵旅途中的境况,遥想不久之后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却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整个画面充满了凄清的气氛,客情之冷落、风景之清幽、离愁之绵邈,完全凝聚在这画面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试想昨日还在“都门帐饮”、“执手相看”,可今朝醒来,只见“晓风残月”唯有一钩残月斜挂在天边,如今独在旅舟之上见柳,怎不惹满怀离思?“此去经年”四句,更是推想自己离别之后经年的孤寂寥落,悲苦之情己溢言表。想当初他们相聚之日,每逢良辰好景,总感到欢娱;可是别后非止一日,年复一年,纵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欣赏的兴致,只能徒增烦恼。以“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之句归纳全词,犹如奔马收缰,有住而不住之势;又如众流归海,有尽而未尽之致。全词感情也因此喷薄而出,余情无穷,无味不尽。

雨霖铃柳永范文第2篇

一、一幕繁华,一场凄清

柳永的词反映了北宋都市的繁华面貌,体现了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抒发了离愁别绪,也表达了失意文人的感受。《望海潮》和《雨霖铃》两首词分别有两种不同的主题。《望海潮》是写都市生活、锦绣山河的词,《雨霖铃》则是爱恋歌伎和悲叹羁旅两种思想情感交织的词。为了营造两种不同的意境,作者罗列了两个不同的意象群。

杭州地处东南,地理位置重要,风景优美,它是三吴地区的重要都市,自古是繁华之地。为了表现这一繁华,在《望海潮》这首词中,作者罗列了这样一个意象群:烟柳、画桥、风帘、翠幕、人家、云树、堤沙、怒涛、天堑、珠玑、罗绮等。作者通过华丽的语言、夸张的描写,将杭州当时的市容真实再现,繁华景象跃然纸上。

而《雨霖铃》是作者功业无成,从汴京南下时与恋人惜别时写下的。作者选取寒蝉、长亭、骤雨、都门、烟波、暮霭、楚天、杨柳、晓风、残月等意象来营造离别的氛围。“寒”写秋日傍晚天气清冷,“凄切”的蝉声奠定了凄清的基调。“长亭”是我国古典诗词中的固有意象。王褒说“长亭送故人”,李白说“长亭更短亭”。作者延用这一意象,与“骤雨”构成了一幅秋天黄昏送别图:暴雨初歇的秋天傍晚,作者面对着十里长亭,不忍离别,却又不得不面对离别。《雨霖铃》下片的意象集中在“杨柳岸,晓风残月”一句中。这两个意象表现了作者的孤独与凄凉。

二、一声赞美,一段伤心

这两首词在意境上的差别,是由作者情感的巨大差异造成的。写《望海潮》时,柳永青春年少,对生活充满热情,对前途充满信心。这首词中,作者赞美了杭州的美景,描绘了百姓欢快、国富民安的游乐图和官员的行乐图,表达了一种积极进取的情感。而《雨霖铃》则抒发了离别时缠绵悱恻、凄婉动人的情感和个人功业未成、漂泊江湖的愤懑与无奈,同时把离别之情推向了高潮。情感反差如此大的两首词,我们却发现作者选择了两种一样的意象:一个是柳,一个是酒。

“杨柳”在中国的文学史上,从“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一句起,就因契合了人间的忧愁与相思而成了离别的代名词,成为了一个固定的意象。温庭筠有“杏花含露团香雪,绿杨陌上多离别”,李白有“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白居易有“青青一树伤心色,曾入几人离恨中”,句句寄托着依依惜别之情。《雨霖铃》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作者面对岸上的杨柳,离愁更甚。《望海潮》中也出现了柳这个意象,“烟柳画桥”。在这首词当中,如烟的杨柳不再是折柳惜别之意,而是繁华景象的一部分,是作者赞美的对象之一。

雨霖铃柳永范文第3篇

【关键词】理解画面;把握诗意;雨霖铃;画意赏析

诗词中的“画面”,指诗词文字描绘的画面形象,包括人物、景物及其活动;诗词中的“诗意”,指寓于画面的写作意图,或是某种情感,或是某种道理。鉴赏古诗词,必须透过 “画面”发掘“诗意”。俄国著名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曾说:“诗人是用形象和图画说话的,大凡一首好的诗或词,都是诗中有画,具有自己独特的意境、风格。”北宋词人柳永的《雨霖铃》就是一幅优美、凄婉的画。

《雨霖铃》的基调格外低沉。作者当时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都城汴京到外地去,这首词就是他离开汴京,前往浙江时“留别所欢”的作品。全词主要以冷落凄凉的秋景来衬托情人之间难以割舍的离情。作者以其真挚敏感的心灵和一腔真情,为古往今来的读者描画了一副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图。

画面的主人公是一对恋人――抒情主人公和自己的心上人。这幅画的题目是:“执手相看泪眼”,这个标题把离别时刻两人恋恋不舍的情态传神地表现出来:一对愁苦不堪的情人,四目相对执手凝视,千言万语,千般思虑愁苦都包含在两双含情的泪眼里,这一无声的注视将往日千般恩情,万种情爱尽情镌刻在泪眼中,真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啊!为了进一步渲染这幅“别离图”,作者又选取了哪些景和物(意象)作为背景呢?首先是寒蝉,历代文人笔下蝉声嘈杂热闹,可在柳永的笔下为何如此凄凉悲切呢?因为此时此刻作者心境的凄寒。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以我观物,故外物皆着我之色彩”,诗中的“寒蝉”与诗人的心情已经合二为一了。其次是“长亭”,这是古人设在路边的亭舍,常用作饯别,长亭这个意象长久以来被视作离别的象征,这儿既交代离别地点,又暗寓离愁别绪。再次是兰舟(船夫),即木兰木做的船,这是对船的美称。在词中“兰舟”指代驾船的人。“骤雨初歇”既交代了送别时的天气,又烘托出了秋的寒意,为下一句的“兰舟催发”作铺垫,即“骤雨初歇”后该是上船启程了,可为何在词人心中又是“催”呢?船夫不理解作者此时的心意。

这一对恋人不忍分离又不得不分离,我们不妨联想一下生活中这样的情景:好友在机场送行,正当两人相视无语,难舍难分的时候,机场的广播里传出了你乘坐的那次航班马上就要起飞的信息,此时你也许会希望时间就在这一瞬间停下脚步,作者当时的体会与这种感受应当是相同的,这就是所说的“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相等”。最后是江水,这一意象即交代了诗人是乘舟而去,由水路而别;又与“千里烟波”相照应。“千里”极言路程的遥远;“烟波”云雾如烟般笼罩的江面,这既是兰舟行驶的地方,也暗示这对恋人重聚的希望渺茫,更衬托出诗人孤身行人的飘零、渺小。在词的上阙,作者用了大量的景和物,渲染了一场凄惨的送别。景,是深秋时特有的景色,是实景;情,是离别情,是实情。

词的下阙则是推想别后的滋味,情是真实的,但景是虚设的,是作者通过想象创造出来的。为了更好地烘托人物此时的心情,作者又在下阙补充了虚写的景。一是杨柳岸;这是寄托愁思的地方。诗歌中有些意象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被诗人们赋予了某种特定的内涵,《诗经》中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诗句。这里“杨柳”带有感伤惜别的意味,原因是因为它的枝条柔嫩“缠缠绵绵到天涯” ,再者“柳”“留”谐音,折柳有“相留”之意,所以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二是晓风:早上清冷令人微带寒颤的风,因为是在“冷落清秋节”。三是残月:月亮在古诗中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月圆月缺这种自然现象,常常代表着亲友的团聚离散。“杨柳岸晓风残月”这句话是千古名句,名就名在景中寓情,情景交融。抒情主人公与心上人分别后情丝不断。愁绪难排,只好借酒浇愁,可叹“借酒浇愁愁更愁,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这杨柳、这晓风、这残缺而不圆的月亮不正是此时诗人心境遭遇的真实写照吗?在词人心目中,所有的美好的节令和景物都会因无人与他欣赏惨不成欢而形同虚设,无数深情蜜意也会因无人倾诉而徒增伤感。在下阙,词人点明了本词的主题。“多情自古伤离别”,为离别而忧伤,并非自我始,自古皆然。在词人心目中,时可以过,境可以迁,但离愁别恨只会随着时令的推移与日俱增。上阙别时已难,下阙别后更惨。全词围绕“伤离别”构思,先写离别前,重在勾勒环境;次写离别时,重在描摹人物情态;再写别后想象,重在刻划心理。三个层次,层层深入,从不同层面上写尽离情别绪,渲染了一种凄美的意境。

总之,作者描绘的这幅画之所以凄美,就在于其中有景、有物、有人、有情,惟有景,才使万物美丽;惟有物,才使万物存在;惟有人,才使万物有灵;而惟有情,才使这一切都富有神韵。难怪古人评价柳永:“真丹青妙手,绘离情之至也”。

【参考文献】

[1]范青.雨霖铃赏析[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6.

雨霖铃柳永范文第4篇

《雨霖铃》是一首离别诗,表现作者离京南下时长亭送别的情景。《雨霖铃》是宋代词人柳永的作品。此词上片细腻刻画了情人离别的场景,抒发离情别绪;下片着重摹写想象中别后的凄楚情状。

全词遣词造句不着痕迹,绘景直白自然,场面栩栩如生,起承转合优雅从容,情景交融,蕴藉深沉,将情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堪称抒写别情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词和婉约词的代表作。

(来源:文章屋网 )

雨霖铃柳永范文第5篇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即情语。”(《人间词话》)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是我国古典文学的主要特征。在诗歌中体现得尤为突出。尽管范仲淹说过人应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但诗人往往是唯心的、主观的,他们认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他们认为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他们认为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他们认为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等等,情感是他们看待事物的主体。一切客观的存在是服务于情感的。所以景物已不再是单纯的景物,是作者感情的先行者,是抒发感情的载体。古道边的依依杨柳。吹拂着不忍离去的戍子之心;深千尺的桃花潭水”是汪伦对李白的友谊;客舍外青青的柳色,是王维对朋友的依依惜别;长亭外一声声凄切呜叫的寒蝉。让柳永的心更添几分惆怅??

二、细腻的情感内涵

浓重的环境描写只是为了渲染气氛。而这类诗歌的主题在于抒发离别”的情感。离别的情感又体现在不同的细节中。慈母把对爱子的意恐迟迟归”寄托在临行密密缝”(贾岛<游子吟>)中,李白用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呜”(《送友人>)表达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而王维则通过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来表达对友人的无限关切。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是柳永与恋人别离时的缠绵悱侧、欲说不能,而高适则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别董大>)的豪迈。掩盖了许多离别的忧伤,给远行的朋友以极大的鼓舞与勉励。

三、典型的意象选取

中国古典诗歌十分讲究意境的创设。选取典型的意象来抒情。这样不仅显得意境优美。感情含蓄。而且情景交融、心物合一,境界自出。王国维说:有境界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人间词话>)清王夫之<萱斋诗话>中日:情景名日二,而实不可离。”

就离别”这一主题的诗歌中。大致会用以下的意象。

1.杨柳。它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杨柳的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以至许多文人用它来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的渭城朝雨泡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柳永<雨霖铃>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都有此种含义。

2.长亭。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休憩或饯别送行。北周文学家庾信在<哀江南赋>中说:十里五里,长亭短亭。”谓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长亭”作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在古代送别诗词中不断出现。如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李白<菩萨蛮>)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而王实甫《西厢记>中的长亭送别”片段则将这一意象的内涵推至一个高峰。

3.酒。元代杨载说: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写一时之景以兴怀,寓相勉之词以致意。”(<诗法家数>)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多不胜举。如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尽管他们都门帐饮无绪”,但送别的酒是少不了的。在中国历史上。与酒结下不解之缘的更为突出的则是李白。他说: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金陵酒肆留别>)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而在<客中行>中则更为洒脱: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酒成了离别的佐料。

四、鲜明的衬托对比

柳永在<雨霖铃》中写道: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这是写词人与他心爱的人离别之后,乘舟而去。消失于苍茫的海雾之中,境界宽阔。然而词人并没有因此而有海阔任鱼游”的逍遥感。越走越远,反而越感孤独无依、与情人相见越是遥遥无期、前途越来越渺茫无望。这种境界与心境的强烈对比,还体现在其它一些诗歌中,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有: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中有: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都有异曲同工之妙。而柳永《雨霖铃》中的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李商隐<夜雨寄北>的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既包含着空间的往复对照。又体现着时间的回环对比,虚实相生,情景交融。令人荡气回肠。

以上只是笔者在从事多年的语文教学中的几点浅显心得。

好了,这就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雨霖铃柳永(精选5篇)全部内容,希望大家看完这篇由小编精心整理的内容后,能对雨霖铃柳永(精选5篇)相关文章有所了解,解决你的困惑。

菁英职教网文章归档 教育资讯 留学攻略 七品教育网站地图xml
3195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