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词(精选5篇)

| 婕音

推荐文章

菁英职教网 培训啦 留求艺

中国诗词范文第1篇

【述评】 “中国诗词大会”红了,红在“清新不做作”,红在“雅致有内涵”,像一股“清流”一般,在春节期间大红大紫的色调中自在流淌,熠熠生辉。人生自有诗意,诗词中的意蕴与境界,在节目中被展现的淋漓尽致。

不管是参赛选手、主持人、评委还是电视机前的观众,无不享受这场传统文化盛宴。与其他娱乐综艺节目大相径庭的是,“中国诗词大会”没有夸张的字幕解读,没有打乱观众注意力的重点镜头播放,更没有一切以娱乐为目的的节目形式设置。所有人只要融入诗词当中,记诵、品读、鉴赏其中意蕴,权当是古人在书馆茶社以文会友的情形。

有网友质疑,“中国诗词大会”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诗句,且比的仅仅是背诵,不见得能考出真水平。但笔者认为,节目恰好胜在此处。当儿时背诵过的诗句历历在目,观众被激发起一种参与热情,因其耳熟能详,进而跃跃欲试,这是其他文化类竞赛综艺节目所没有注意到的地方。

至于背诵无法见高下的争议,我认为“见高下”未必是“中国诗词大会”的初衷,作为文化普及类型的节目,能够引发全民参与热情,让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浸润人心,让文化常识得以传播,便达到了最初的目的。节目中的诗词百人团设置想必应有此意。

今年1月份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开宗明义地强调了“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更明文强调加强对中华诗词的扶持。在“中国诗词大会”引发热议之后,我们希望诗词不仅仅停留于节目热潮中,而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如春风雨露般浸润每个人的心田。

宁波动物园老虎咬人事件

1月29日下午,宁波雅戈尔动物园发生老虎伤人事件,致一人死亡。根据死者张某(籍贯湖北恩施州)同行人员李某某陈述并现场指认,当日下午2时许,张某及妻子和两个孩子、李某某夫妇一行6人到雅戈尔动物园北门,张某妻子和两个孩子以及李某某妻子购票入园后,张某、李某某未买票,从动物园北门西侧翻越3米高的动物园墙,又无视警示标识钻过铁丝网,再爬上老虎散放区3米高的围墙。

当日下午17时,受老虎攻击的男子经抢救无效死亡。事发之后动物园工作人员曾用鞭炮、水枪、鸣枪等方式驱赶老虎,公安、医疗人员在事发后赶到事发虎山,咬人老虎在营救时已被击毙。随即此事引发网友热议,同情老虎还是同情游人,一时众说纷纭。

【述评】 网友调侃,“时隔数十年,姜昆又在春晚重新演绎了一遍著名相声《虎口遐想》,没想到,一语成谶。在宁波动物园翻墙进入虎山的人来不及遐想,就丧生虎口。”相比于北京野生动物园游人私自下车被虎伤害的悲剧,发生在宁波雅戈尔动物园丧命虎口的悲剧更显得不可思议。其实,事件本身已经非常清楚,反倒是悲剧发生后众人的争议颇具玩味。

“游客派”大声质问,“批评被老虎咬伤的人,你们还有没有同情心?”“老虎派”则为虎喊冤,在不明就里享受“免费外卖”的情形下,含冤而死――这不是“躺枪”是什么?

其实,在为虎喊冤背后,人们更为逃票入园的游人感到不齿,对因不守规则而遭到不测的行为感到痛心。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肆无忌惮破坏规则,却丝毫无须付出代价。这位倒霉的游客翻越了两道围墙,一道铁丝网,将自己暴露在了赤裸裸的丛林法则中,老虎虽身居樊笼许久,但已然不是被文明驯化的“城市公民”,弱肉强食仍是其生存本能。安危之间,生死之别也许仅仅隔着一点贪欲,一点头脑发热。面对人们对死者“不守规矩”的训斥,笔者认为,除了所^的“正义感”,更多的是来自人对自然法则的敬畏与恐惧。在老虎伤人事件中,因不守规矩带来“丢了性命”的后果,是因小失大且无法挽回的,再不是无须付出代价的行为。

人们当然会同情一条生命葬送虎口的事实,但是却不会同情其葬送虎口的原因,毕竟是非比同情更有优先级。如果更多人具备真正的是非观,少一点泛滥的同情,多一点理性判断,就可以逐渐形成正确的秩序观,在整个社会形成一种规则的震慑力:当人们违反规定,就理应受到相应的制裁,承担对应的后果,而不是得了便宜还卖乖。从当事人到旁观者,树立理性的是非观,遵守规则,才能避免惨剧一而再、再而三的发生。

《春节自救指南》蹿红朋友圈

春节将至,网友们的朋友圈被一曲应景的神曲《春节自救指南》刷屏。这首歌曲来自曾经创作《感觉身体被掏空》等爆红歌曲的上海彩虹室内合唱团。在长达7分钟的“故事”里,一位名叫“薛定谔”的年轻人,讲述他春节回家,面对七大姑,八大姨的催问无处逃脱,进而表达“我有我的人生”之心愿。转发评论里不乏年轻网友的感慨:“唱出了自己多年来的心声。”

【述评】 年关岁末,即将回老家的城市青年不由自主开始焦虑,一向最懂北上广漂的彩虹室内合唱团高歌一曲《春节自救指南》,看似漫不经心的歌词,却表达出了每个人心中难以言说的苦水,以至于有人将这首歌视为春节回家面对亲人“围观”时,泰然处之的“药丸”。这首歌用一本正经的合唱方式代入时下最流行的网络热词热语,抒发年轻人面对亲戚催问的压力与无奈之情,特别能够引发共鸣,也让这首曲子成为时下“爆款”。

换一个角度看,七大姑八大姑的“催问”,或许可以理解为一种“时令景观”,当我们远离亲友多时又重新返乡,平日无法表达的“问候”就变成了春节连珠炮式的“催问”,显得攻势密集,形成了一种舆论压力。试想,如果我们能够在平时给家人们打个电话,聊聊近况,话话家常,相信可以免受许多口舌之苦。

中国诗词范文第2篇

当各类综艺节目层出不穷,各种小鲜肉小花旦霸屏时,一档由央视主办的《中国诗词大会》节目如一股清流,以其“有筋骨、有诗意、有温度”的内容积累了大量人气。来自复旦附中的选手武亦姝更是“圈粉”无数,向我们诠释了“满腹诗书气自华”的意义。然而,该校语文教研组组长却对当代学生在古诗文方面的学习表示担忧,他坦言武亦姝只是个例。事实上,现在有不少家长不理解为什么要让孩子背诵大量理解起来有难度的古诗文。那么,作为学生的你,有没有兴趣学习、背诵古诗文?能不能分享一下你学习古诗文的体会?在你看来,背诵古诗文的意义是什么呢?

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智慧结晶。背诵古诗词,可以提高一个人的文学素养,使自己更有内涵。儿时读过的东西,多是一知半解,囫囵吞枣,那时对古诗词的体验,是浅显的韵律美。随着年龄的增长,那些常在嘴边吟诵的古诗词却倏然明朗了。春天,看到芳草初生,突然明白什么是“浅草才能没马蹄”,读懂了“春风吹又生”。夏天,在莲花池边纳凉,看风乍起,池中荷叶翻起层层碧波,知道了什么是“接天莲叶无穷碧”。秋天,天高云淡,凉风瑟瑟,满地落叶,理解了什么是“万里寒空一雁归”。冬天,寒风凛冽,万物萧瑟,雪扬扬洒洒地下起来,知道了什么是“雪乱舞,半梅花半飘柳絮”。

所以,背诵古诗词吧!它会给予我们更多的帮助,它会让我们在成长的道路上看到更多的美,欣赏到更多的风景!

(河南信阳七中 张可心)

诗词是古老的中华文化的载体,是五千年灿烂文化的见证。低吟浅诵一句“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一幅画卷似在眼前展开,只见李诗仙长须飘飘立于舟上,耳边充盈着热烈的踏歌声……品读诗词“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可以联想到一个朝代的辉煌与衰落。中华兴衰史,透过诗人的喜怒哀乐表现出来。一桩桩历史事件,深藏在古诗词中。通过古诗词,我们可以鉴古知今,反思过去,开创未来。可以说,古诗文,是中华文明中最伟大、最简练的史料集。

(河南信阳七中 张婧如)

(以上两个片段均由董志崇老师组稿)

我们为何要习得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意义何在?……为何?在我看来,为心。饱读诗书可以让人有气质,有一种长远的思索。读诗,我们可能并不会成为武亦姝,但起码,能让我们在看到夕阳西下,孤雁飞过时,脱口吟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不是说“瞧,那只鸟飞得真高”。读诗并不是为了参加什么比赛,获得什么大奖,也不是为了在宾客面前背诵一段,展示一番。读诗,是为了提高自身修养,寻求一份心灵的安稳,心灵的慰藉。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词和远方的田野。我们不求每个人都成为武亦姝、王亦姝……但我们应该学习古诗词,因为诗词早已存在于我们的血液当中,流淌千年,仍为人所传诵。我纯粹地爱着这些古诗词,不为任何利益。为何习古诗词?为心,诗词歌赋的意义何在?祖先流传千年的东西,乃文化之精粹,必须传承!

(江苏扬州中学教育集团树人学校 郑姝h)

从三岁起,我就与古诗文结下了不解之缘。大人时不时教我背一些简单易懂的古诗文,《登鹳雀楼》《咏鹅》《赋得古原草送别》《悯农》……这些诗歌都是在那时牢固地嵌入我脑海中的。在稚气的诵读中,我感受到了中国古诗文的魅力,收获了最初的感动。尤其是古诗文优美动听的节奏和韵律,更让我陶醉。及至上了小学、初中,我学习古诗文的兴趣更加浓厚了。从古诗文中,我体验到古人丰富多彩的生活和情感世界,认识到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还从中了解到古诗文中所反映的光怪陆离的大千世界。尤其是通过这些古诗文的诵读、学习,我可以跨越时空,和那些品德高尚的先贤交流思想,共品文学,从而提升自己的境界,艋灵魂,提高修养。有了丰富的积累,我还可以在写作中将古诗文信手拈来,旁征博引,提高作文的文化品位。

(甘肃陇西县镇南学校 莫靓雯)

诗词对于我们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尤其是试卷上的古诗文,只要撞见它,我心中总会泛起一言难尽的辛酸。撇开考试不谈,诗词其实是一件很美的东西,之所以用“件”这个量词,是因为诗词给人的感觉就像一件件古物,浸润着历史的厚重气息,特别有质感。

有时它是一支金步摇,在美人的款款步履中摇曳生姿;有时它是一枚圆润的玉i,凝结了“夕夕都成i”的月色;有时它是划破长天的羽翎箭,多了几分江湖意气;有时它干脆就变成了鲜衣怒马的少年或巧笑倩兮的佳人,款款向你走来……

坐在现代化的教室里读古诗词,常让我感到恍恍惚惚。那是另一个时代涌起的海啸山崩,穿越时空抵达我的心头,震撼着我的灵魂。有时它也会以一种细水长流的姿态,镌刻在国人的心底。读时满颊生香,令人悲喜交加。它蕴含着古人的思绪与精魂。我爱诗,五言七律,半分清远,半分灵动;我爱词,小令长调,一尺华丽,三寸忧伤。在与诗词为伴中,我领略了中华风骨,看遍了浮世清欢。

(江苏南通刘桥中学 高奕陆 组稿老师:丁 锋)

中国诗词范文第3篇

中国古典诗词①中的家国情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对乡土亲情的思恋。乡土、亲情,对于远游者来说是多么亲切而渴望的啊!唐代大诗人李白在漫游中辗转反侧,见月思亲,情不自禁地吟出“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王维“每逢佳节倍思亲”;杜甫“月是故乡明”等名句,抒发出对家乡亲人最亲切直接而又哲韵无限的思恋,引起代代共鸣。故乡是生养自己的土地,一个对自己的故乡都不热爱的人,很难说他对祖国的热爱是真诚的。此外,男女爱情与献身国防的恰当融合之作,也是具有家国情愫的。如李白《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时平胡虏,良人罢远征?”此诗把妻子对丈夫的思念、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对正义战争的理解融为一体,是爱情、家国的融合之作。那些游子思乡、边陲塞隘、闺妇思夫等题材所表现出来的对乡土亲情、对家国故园的思念和眷恋,都应是那个时代家国情愫的具体体现,都有一定的爱国意识。

对山水田园的钟爱。华夏大地,田园秀美,江山壮丽,中华儿女用真情之笔描绘抒发着无限壮美锦绣之景和陶醉愉悦之情。陶渊明在《饮酒》中沉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王维在《山居秋暝》中更将这种陶醉和真爱描绘到了最佳境界:“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这些淳朴自然、清新流畅的诗篇,惬意地描绘出令人向往的田园风光,意境优美清新、安逸恬静。古人怀着无限钟爱之情、真挚纯美之意,吟唱着对祖国壮丽河山、秀美田园、皇天后土的由衷爱恋。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韩愈“江作青罗带,山如青玉簪”(《送桂州严大夫》);岑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陆游“道路半年行不到,江山万里看无穷”(《水亭有怀》)等。

这类古诗词可分为三小类:一是单纯描绘景物的,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王维的《终南山》、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二是借景抒情的,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杜甫的《望岳》;三是借景物描写揭示生活哲理的,如王之焕的《登鹳雀楼》形象地揭示了登高才能望远的道理。

天下忧乐于心的情志。因朝代更替而引发故国眷恋之情的,其惨痛凄切之心、悲天悯人之状尤为感人。《诗经》中的《黍离》记述了东周士大夫行经镐京时见其祖先宗庙宫室已尽为禾黍的感受:“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慨伤周室之覆亡,家国之衰替,彷徨难去,悲叹不已。以往用所谓阶级分析的观点不把这首诗归入爱国诗,现在我们将之纳入到“家国情愫”之列。南唐后主李煜在《虞美人》中将亡国之痛抒发到无以复加的程度:“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宋末民族英雄文天祥的《金陵驿》:“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国破家亡的悲哀之情,故国乡土的难舍之绪,哀婉凄切。

对“天下”的忧乐意识表现在“兼善天下”的理念中。“兼善天下”是中国古代仁人志士建功立业的最高人生理想。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将之概括为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也是家国情愫的体现。

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始终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中仁人志士家国情愫的重要内涵之一。屈原是第一个具有忧患意识的爱国诗人,他在《离骚》中反复抒发着自己执著强烈的忧国忧民情怀:“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②,表现出在国家危难之际勇于献身、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爱国之心,这是屈原忧国忧民意识的具体表现。司马迁说:“屈平疾王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史记・屈原贾生列传》)③。杜甫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位最具有忧患意识的伟大诗人,在《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三吏》、《三别》、《春望》等一系列忧时感愤的诗篇中,诗人发出“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等忧国忧民的深挚喟叹。此类作品还有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张孝祥的《六州歌头》(长淮望断)、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就连多愁善感的李贺也发出“男儿何不带吴钧,收取关山五十州”的豪情壮语,范仲淹把古代士人的忧患意识概括得更为集中真切:“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这种忧患意识带有对国家、民族、人民的强烈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同样是中华民族美好情操的具体体现。

忧国忧民,关心民生疾苦,始终是中国古诗的重要主题之一。家国和人民,这两个概念是血肉相连、紧密相依的,对家国的热爱,自然会萌发对生息于斯的人民的关切;对人民的关爱,也同样会升华到对家国民族的忠诚。杜甫以“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挚热情怀,批判“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社会丑恶现象,大声疾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甚至愿以自己的生命换来人民的温暖:“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家国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捐躯之举。屈原的《国殇》是一首悼念为国捐躯的将士的作品,诗中描述了他们为国杀敌的英雄气概,歌颂了他们“出不入兮往不返”、“终刚强兮不可凌”、“首身离兮心不死”和“子魂魄兮为鬼雄”的虽死不屈的顽强精神。曹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白马篇》),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是这种精神的升华。其他如汉乐府中的《战城南》、南北朝乐府民歌中的《木兰辞》、唐代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李贺的《雁门太守行》等,从不同角度表现出为国效力、视死如归的节操。

统一之愿。有些朝代,统治者的软弱投降、丧权辱国与广大人民的爱国热情、民族气节形成了鲜明对比。宋朝统治者对敌卑躬屈膝,不惜以大好河山、千万臣民拱手相送;相反,爱国将士们舍生忘死、激昂悲愤地顽强抗争,爱国名将岳飞壮怀激情地发出:“怒发冲冠……仰天长啸,壮怀激烈……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满江红》)。陆游念念不忘洗雪国耻,盼望国家统一,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仍叮嘱儿子:“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辛弃疾在山河破碎、南北分裂的国难中,梦寐以求的是抵御外辱、恢复中原,发出坚持抗战、统一祖国的悲壮誓言:“马革裹尸当自誓”(《满江红》)、“男儿到死心如铁”(《贺新郎》)。民族英雄文天祥为国奋力抗争,被俘后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他高唱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舍生取义,壮烈殉国,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精神和坚定的民族气节。

不屈之气。孔子“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④是中国人重气节的概括之语。孟子云:“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提倡人要有“至大至刚”的浩然正气。古贤所倡颂的这种崇高的精神境界,历经无数英雄“竞折腰”的洗礼,铸就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浩然的中正气节和高尚的民族情操。文天祥被元军俘虏后,身系牢狱,宁死不降,慷慨就义:“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正气歌》)。

正确理解古典诗词中的家国情愫,还需要以历史唯物史观来分析下面两个关系、一个问题――

爱国与忠君的关系。我国古人的爱国思想往往与忠君意识交织在一起,这是当时的特定历史环境造成的。如屈原的爱国与忠君就是一致的,他热爱祖国,也忠于楚王,虽遭楚王“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怒”(《离骚》),仍自告奋勇愿为之“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并“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杜甫的爱国也是与忠君相联系的,“葵藿倾太阳,物性固莫夺”《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集中表现了他对国家和君王的忠诚。古人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我国长期的封建社会里,“君”往往是“社稷”、国家的代表和象征,并形成一种思维惯式:爱国自然要忠君,忠君自然也就是爱国。不可否认,像屈原、杜甫这样的伟大诗人,其忠君思想是有一定历史局限性的,他们对君主抱有过多的幻想,对统治阶级虽有所批判,但只是停留在表面。“愚忠”过甚,这是不可取的。但他们的爱国思想与人民群众的愿望、与历史的进步相一致,又是可贵的。屈原的忠于楚王和热爱楚国是一致的。

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中国古代的爱国作品,多产生于汉民族同其他少数民族尚未完全融合的特定历史阶段,胡人入侵,武皇开边,都曾给人民群众造成深重的灾难。对这类战争的发动者,是不应肯定的,但在反侵略战争中所产生的爱国作品,情况就不同了。历史上,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各个具体民族都曾有过自己的爱国作品――文字或口传的,凡属于反侵略的爱国作品和爱国人物,不管是哪个民族的,都应得到肯定。在今天中华民族大团结历史时期,各族的爱国人物和爱国作品都应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共有的历史遗产和宝贵精神财富,都属于我们中华民族情操和爱国精神范围。

功名问题。官本位意识的影响作用,使得古代士人多热衷功名仕途,希望求得一官半职。当今,用唯物史观来看待这一现象,应该予以肯定,这与中国封建社会特定的历史环境有关,也是积极进取的一种表现:入仕功名是古代士人实现其“光宗耀祖”、“施展才华”、“兼济天下”的唯一途径,属“齐家、治国、平天下”(《礼记・大学》)的范畴,不但无可厚非,而且应该肯定并提倡。

注释:

①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②游国恩:《离骚纂义》,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③韩兆琦:《史记选注集说》,江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

④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中国诗词范文第4篇

中国古典诗词的创作是一门艺术,是意境美、音韵美和形式美的和谐统一。这些美感在其英译中不但不能丧失,而且还要尽量体现。翻译难,译文学作品尤难,译诗更是难上加难。对中国古典诗词的英译,尤其是在再现原文“三美”这方面,其困境早已是译界的共识,尽管如此,译界依然不乏具有研究价值的古典诗词英译的上乘作品。本文就精选一些出自大家手笔的中国古典诗词的译作,并联系一些理论,从多个角度分析原作的意美、音美、形美是如何在其英译中体现的,并结合自己的启迪,将北朝民歌《木兰辞》在原译者的基础上改译,以求进一步体现原作的美感。

关键词:中国古典诗词;美感;英译;体现

Abstract

The production of Chinese classic poetry is a kind of art, which contains the beauty of artistic conception, temperament and form. When the Chinese classic poetry is translated into English, the beauty of the poetry is not only to be reserved, but also to be embodied. In terms of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lassic poetry, the reappearance of the “three beauties” is especially a difficult work, and there are, however, still a lot of valuable English versions of Chinese classic poetry. This paper displays some excellent English versions of Chinese classic poetry by famous translators, and expounds how the “three beauties” are embodied in English translation through deep analysis. And this paper also contains a revised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he classic poem “Mu Lan Ci” to further reappear the beauty.

Key words: Chinese classic poetry; beauty; English translation; reappearance

一、引言

诗歌美学认为,诗歌美是由三维组成的复合艺术系统,三维是指意象美、音乐美、绘画美 [1](P65)。中国古典诗词更是如此,它形象生动,音调和谐,节奏鲜明,含蓄婉约,耐人寻味,是中华民族文学艺术宝库的精品。而在中国古典诗词的英译方面,林语堂先生在《论翻译》一文中,除了提出翻译的忠实标准和通顺标准外,还着重强调了美的标准。他认为翻译家应当将翻译视为一种艺术,必须兼顾到美感这一方面。笔者十分认同林先生的观点,因为诗的首要条件就是美感。所谓“美感”,就是原文所体现的意境之美、音韵之美和形式之美。也就是许渊冲先生所说的诗词“三美”——意美、音美、形美[2](P68)。而从文艺美学和诗美艺术的角度来看,诗词翻译就是原文审美特质和艺术魅力的再现。本文分别从意美、音美和形美三方面分析和阐述中国古典诗词的美感如何在英译中体现。

二、“三美”在英译中的体现

(一)、意美:内容的再现

何谓“意美”?对于诗歌之意,中国古典文论中有精辟论述:“诗有内外意,内意欲尽其理,外意欲尽其象。” [3](P77)诗词翻译中“意美”的内涵,不仅仅局限于“意义美”,而且还包括了“意象美”。中国古典诗词,以含蓄微妙见长,十分讲求形象思维。诗人在审美创作过程中,往往会呈现给读者一种表达其强烈思想情感和审美情趣的物象,于是主观情感与客观物象便融合成了一种“意象”。这种意象往往体现在唯一的一个炼字上,可谓“画龙点睛”。翻译诗词同样也要对字词加以锤炼和推敲,若能在译文中选用精炼贴切的词,原文的意境便能生动地体现,传神地表达。

1、意象美的再现

诗词的意象是情景交融而产生的。对于意象美的再现,李白《菩萨蛮》的译文是个好例子,这首词头两句:

原文:平林漠漠烟如织,

寒山一带伤心碧。

译文:A flat-top forest stretches far in embroidered mist,

A cluster of mountains cool is tinged with heartbreak blue[4](P78).

这是一首怀人词,写思妇盼望远方行人久去而不归的心情。这两句为远景,此处“漠漠”没有直接译出,但句中三个“f”起头的词(flat,forest,far)把“漠漠”表示出来了。[f]是唇齿音,可以拖得很长,将树林“无边无垠”的感觉体现出来了;第二句“伤心碧”的“碧”字,译者用英美传统诗中的相关意象来替换这一色彩意象,将“碧”译成“blue”,巧妙运用了blue一词多义的特点,既表达了山色碧,又传达了思妇的“忧郁”这一深层含义,一语双关,充分表现了李白用语奇特的特点。其实“blue”这个意象和“碧”在颜色上的意思并不完全一致,一个“蓝”,一个“绿”,但微妙之处在于译者根据英语语言的特点,选用了同“碧”这个意象艺术效果十分相近的意象“blue”。这就是翻译补偿法中的“功能替代法[5](P75)”。同时用“heartbreak blue”来译“伤心碧”,不仅忠于原文,而且在用语上达到了双重强调的目的,符合英美读者的欣赏习惯;第二句可分两段:A cluster of mountains cool is tinged with heartbreak blue(寒山一带伤心碧),这里运用“变序法[6](P75)”,将cool mountains调个头,变成mountains cool,是为使它同句尾blue相呼应:[u:]这个长元音在英语中常出现在表示“阴沉”、“阴郁”的词中,如gloom,doom,loom,brood等等。这是通过读音加强了诗人所要表达的“忧伤感”。如此两行译文一出,原词中行人之远与思妇伫望之深,尽在言中。

有时古典诗词的意象是包含在一个很抽象的词语里,在英译时却可以用一个生动、形象的词汇加以表达,不仅能增强诗词语言的感染力,所达到的艺术效果甚至会比原文更加传神。如林语堂先生所译的杜甫《石壕吏》中的两句:

老妪力虽衰, Although my strength is ebbing weak and low,

请从吏夜归。 I’ll go with you, bailiff, to the front to serve [7](P52).

且不说此译文是否在形式上忠实于原文,关键是它传神的地方在于“ebbing”一词。“ebb”的原意为“退潮”,此处运用了进行时态,比喻老妇人精力日渐衰退,不但形象贴切,而且译活了原诗,引人联想,原文内容顿时变得饱满。

此译法就是许冲渊先生所说的“深化译法”。与此类似的译法也体现在林语堂先生的又一译作中,他将苏轼的诗句“独骑瘦马踏残月”中的“残月”,译为“declining moonlight[8](P53)”,将原诗的一个画面“化静为动”,赋予了原诗以生命力,产生了一种动态美,给人以更多的联想空间和更美的感受。

2、意义美的再现

当原文没有一个特定的意象时,英译可以从整体出发,或直译或意译,目的是译出原文所要表达的思想主旨或作者的精神情感。如陆游的一首《鹧鹕天》最后两句:“逢人问道归何处,笑指船儿此是家。”这里用的是极普通的日常用字,译文也是非常口语化,几乎没有一个难字:“People ask me:where are you heading back to? Laughing,I point to the boat and say:This is home. [9](P81)”用朴质无华的语言写出了诗人浪迹江湖到处为家的人生态度。

(二)、音美:音韵的处理

诗歌是具有音乐性的语言,音乐作品的最大特点之一是音符有节奏的流动。中国古典诗词非常注重音韵节律之美,正如黑格尔曾说:“诗则绝对要有音节或韵,因为音节或韵是诗的原始的唯一的愉悦感官的芬芳气息,甚至比所谓富于意象的词藻还重要” [10](P22)。鉴于这一点,在诗词的英译中也绝不可忽视对音韵的处理。

1、押韵的处理

在音美方面,古典诗词中的乐感很多情况下是通过押韵来流露的。尽管当前在诗词翻译界也有新诗体派,即散体派,但其诗行长短、顿数多少,都没有规范,韵式也不受原诗制约,因而很多译者还是主张以押韵来实现诗歌的音韵美。笔者经过研究,认为原文的押韵在译文中是完全可以再现的。如白居易的《长相思》:

长相思 Long Longing

中国诗词范文第5篇

关键词:诗歌;流水意象;含义

一、流水作为主要意象进入古典诗词的原因分析

中国的古典诗词中,带有水的意象的句子比比皆是,有江水、河水、湖水、溪流,有春水、秋水、雨水、瀑布,有水波不兴的水,有波浪滔天的水。有专门描写水的诗句“春来江水绿如蓝”。也有把水作为媒介来表达诗人情感的,如离别的水“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忧愁的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思念的水“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还有凶恶的水“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也有表时间流逝的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更有无情的水“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出城”……中国的诗人和词人们对水有着不一样的偏爱,可以用水来表达任何一种情感,这是由其原因的。

首先,这与水的社会地位离不开。水是一切生命的源泉,它在诗人的心目中有很高的地位。原始人类逐水草而居,而黄河更是孕育了整个中华文明。从原始人类的生于斯,长于斯,到现代人类的食于斯,饮于斯,水是人类文明的见证,同时也是与人类打交道最多的自然事物。人类对水熟悉,于是去描写它,去歌颂它,这是一种文化本能。于是在中国早期的文学作品中就出现了水的意象。孔子曰“逝者如斯夫”,而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也有许多以水为意象的句子,《关雎》中有“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蒹葭》中有“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而《诗经》中水的意象还有很多。同样的,我国现实主义诗歌源头的《楚辞》中也有许多水的意象,《离骚》中有“忽吾行此流沙兮,遵赤水而容与。”《湘夫人》中有“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等。而在此后的古典诗词包括文学作品中,水的意象更被广泛运用。

其次,与水的形态有关。水是自然界中形态最多的物象,因而可以作为不同形态的意象出现在诗词中表达不同的情感。自然界中的水,有作为常态的即液态的水,也有固态的冰和雪,更有气态的雾。当然,我们这里讨论的水的意象只是液态的水而不是冰、雪或者是雾,但是这也不可否认水的多变性,因此它更能给引起文人的注意并为其提供素材。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水的这种多变性恰恰符合文人们情感的表达,它能满足文人内心丰富多变的情感。水可刚可柔,能屈能伸,静若处子,动如脱兔,正好满足了文人们或高昂、或低沉、或悲伤、或激情、或积极、或消极的情感状态。而其它的意象却不如水丰富。

二、流水在古典诗词中的意象内涵分析

古人在古典诗词中喜用流水意象,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流水意象具有十分丰富的情感内涵,能够从多方面、多层次的表达古人的情感诉求。那么流水意象有哪些内涵了:

(一)阻隔――流水较原始的意象内涵

流水是生命的起源,但同时,流水可以将此岸与彼岸进行阻隔,于是在较早的诗歌中流水意象有着阻隔的内涵。在最早的《诗经》中已经出现。“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蒹葭》一诗中描写了这样一一水阻隔的场景,露浓霜重,芦苇沾满晶莹洁白的霜花,诗人在河边翘首伫立,透过袅袅薄雾和青绿苍茫的芦苇丛,凝视着河对岸,那就是心中“伊人”之所在。而在《古诗十九首》中同样有这样的描写,“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默默不得语。”这同样是一水之隔,却永世难见。而在稍后的宋词中流水也有很多阻隔内涵的运用。李之仪的《卜算子》中有“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这是整条河的阻隔。在古代,流水曾给人们的交通往来,造成很大的阻隔和困扰,它令近在眼前的事物,仿佛又远在天边,让人可望而不可即。因为这一水相隔而难以跨越,所以水就自然而然地成了阻隔的象征,所以,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水的意象就有着阻隔的内涵了。

(二)愁思――流水最广泛的意象内涵

因为流水的形态特性,具有多变、柔弱、连绵的特点,经常被古人拿来表达连绵不绝的愁思,流水因此变成了抽象的愁的具体意象表达。李清照的《一剪梅》中“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何处能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自古以来一直久久地打动读者的心扉,引起感情上的共鸣。而李白的 “仍怜故乡水,千里送行舟”(《渡荆门送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请君问取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金陵酒肆留别》)“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送别名篇都借水来写别思,河水、潭水、江水都是诗人来表达离愁别绪的一种意象。而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更是将愁写的具体可感,这全赖流水之功。

(三)光阴――以流水的逝去表达光阴一去不返

流动性是流水的一大属性,具有奔流而去,一去不返的特点,这与光阴的逝去是一样的,光阴总是不能回转,于是诗人借最熟悉的流水来表达看不见摸不着的光阴,显得形象而真实。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乐府诗集・相和歌辞》),这是较早的用流水来表达年华逝去的诗歌。“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李白用江水滚滚东流喻光阴易逝,抒发了诗人因时间流逝、既往的事物难再而生的强烈慨叹。“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杨慎的(《临江仙》)和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兴亡王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都用流水来书写千年的历史光阴,让人空留感叹。

流水意象还有许多内涵,如表达沟通,表达生命,表达美丑……这些对我们进行文学创作和情感的表达具有极高的显示意义,值得我们研究和学习。

【参考文献】

[1]诗经[M].北京:中华书局,1986

[2]王国维.人间词话[M].万卷出版公司,2008

好了,这就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中国诗词(精选5篇)全部内容,希望大家看完这篇由小编精心收集的内容后,能解决你的困惑。(本文共字)

菁英职教网文章归档 教育资讯 留学攻略 七品教育网站地图xml
320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