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能源(精选5篇)

| 婕音

推荐文章

菁英职教网 培训啦 留求艺

生物能源范文第1篇

油价疯涨的2005

回望刚刚过去的2005年,最受人关注、给人印象最深的当属油价的高涨。2005年8月31日这一天,纽约期货交易所西得克萨斯轻质原油期货价格创出了每桶70.85美元的历史纪录,而且自10月份以来一直在57美元至63美元的区间波动。这次国际油价涨幅之高、高位震荡的时间持续之长,为上个世纪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以来所罕见。

我国面临的形势更为严峻。中国是石油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专家测算,石油稳定供给不会超过20年。我国自1993年起,即成为石油净进口国。过去的10年中,我国石油需求量几乎翻了一倍。2004年进口原油1.2亿吨,比上年增长34.8%,占国家石油总供给量40%以上。有关专家预计,近期我国石油进口依存度将会超过50%。到2010年,我国石油消费总量将达4亿吨,而国内生产能力仅为1.6亿吨。另外,大量进口的不仅是石油,由石油派生的石化产品不少也依赖进口,如各种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稀的消费量每年约1700万吨,其中约50%国内生产,20%回收利用,30%依靠进口。石油化纤聚酯年需求量1100万吨,50%原料PTA、乙二醇依靠进口。

据权威人士分析,2006年油价仍然难以回落。美国麦克唐纳投资公司首席分析师克鲁津斯基认为,由于需求强劲,炼油能力有限,2006年国际油价仍将居高不下。路透社财经新闻对美、日及欧洲的31家投资分析机构进行了一项调查,几乎所有能源分析机构都预测2006年原油价格仍会在高位运行。

盖茨投资生物能源

集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于一身的石元春,亲自撰写文章,普及生物质产业的科学知识,呼吁:“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石油短缺已威胁到国家经济与国防安全,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是该采取重大战略行动和创造奇迹的时候了。他说,新中国成立之初,为了打破橡胶封锁,国家组织农林科技工作者冲破了北纬10度的地理极限,将橡胶树种到了北纬18度至24度;为了打破核讹诈,在经济和技术条件还极其薄弱的情况下,创造了“两弹一星”的奇迹。当前,在石油价格猛涨、能源频频告急的时候,发展生物能源替代传统能源,不仅完全可能,而且也是现实的迫切需求。

而在大洋彼岸的美国,比尔・盖茨也以他的实际行动,投了生物能源一张信任票。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比尔・盖茨通过他旗下的投资公司向以玉米生产乙醇的Pa-cific Ethanol公司砸下84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6.8亿元),买入该公司525万优先股。Pacific Ethanol公司计划于今年3月份上市。盖茨此举充分表明了他对生物乙醇燃油发展前景的看好。Pacific Ethanol公司总裁表示:“盖茨的这笔投资反映出以玉米生产生物燃油乙醇,将是替代石油的可行选择,只要油价维持在每桶50美元以上,乙醇行业就一定有潜力。”

比尔・盖茨心动生物能源是有理由的。2005年美国总统签署实施的新能源法案中提出,到2012年,燃料乙醇的产量要达到75亿加仑,产量比现在翻一番。在中国,近日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有官员表示,“十一五”期间乙醇汽油推广利用空间广阔,依靠现有的基础和条件,产量可以再翻一番。

回归生物能源时代

在中学课本里,我们就被告知,今天人们所用的石油、煤炭等,都是由树木、植物等腐化变成的,完成由生物体到化石能源这一过程,大自然用了上亿年的时间。

其实,在工业文明时代之前,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能源就是生物能源。生物能源(又称绿色能源)是指从生物质得到的能源,它是人类最早利用的能源。古人钻木取火、伐薪烧炭,实际上就是在使用生物能源。但是通过生物质直接燃烧获得能量是低效而不经济的。随着工业革命的进程,化石能源的大规模使用,使生物能源逐步被以煤和石油天然气为代表的化石能源所替代。但是,化石能源的使用不是无限的。大自然经过上亿年的漫长历程积累下来的化石能源,在200年的工业文明的强力挖掘下,很快将面临着枯竭。人类的文明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得人类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而严峻的能源形势日益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经科学测算,地球上亿万年积累的化石能源(石油、天然气、煤等),仅能支撑300年的大规模开采。人们终于认识到,利用现代科技发展生物能源,是解决未来能源问题的一条重要出路。

让农产品和能源搭桥

前不久,丰田公司用白薯淀粉基塑料制成了汽车配件;富士通公司用玉米淀粉基塑料替代了计算机的塑料外壳;杜邦公司用玉米生产POD的成本比化学法降低了25%。卡杰尔―道氏公司用玉米淀粉发酵生产了聚乳酸(PLA)和其他多种聚合物塑料后,美国生物工程技术协会宣称:“我们开始看到以玉米淀粉为原料的PLA生物材料在制造业的所有部门中得到应用,这可能会彻底改造旧经济。用转基因作物和家畜改变了农业,现在它正在改造工业。”英荷皇家壳牌石油公司估计,21世纪的前50年,生物质将提供世界化学品和燃料的30%,世界市场份额达到1500亿美元;英国石油公司、美国国际石油公司等也都开始了对生物质能源产品投资。化工巨人巴斯福公司2003年宣布,将以可再生的生物质资源作为化学品生产的主要原料;杜邦公司剥离石油资产,购买了生物技术公司和组织农业综合企业,将2010年销售额的25%定位于生物质产品;美国的森林工业已开始与电力、石油、化工公司合作,利用林木废弃物生产能源及化工产品。

在农业大省安徽省,我国精细化工行业的排头兵企业――丰原集团,不仅用玉米生产出了燃料乙醇,而且生产出了有“石化之母”之称的乙烯及环氧乙烷等衍生品,并获得了巨大利润。专家认为,目前生物能源的主要形式有沼气、生物制氢、生物柴油和燃料乙醇。燃料乙醇是目前世界上生产规模最大的生物能源。我国的燃料乙醇生产已形成规模,主要是以玉米为原料,同时正

在积极开发甜高梁、薯类、桔秆等其他原料生产乙醇,目前产量居世界第三。除此之外,通过工业手段,将燃料乙醇脱水,还可以得到乙烯。乙烯又被称为“石化之母”,人们日常生活中离不开的化工产品如塑料、布料等大都是通过石油得来的。通过玉米、薯类、桔秆等原料生产出乙烯,乙烯又生产出一系列的化工产品,这样,农产品由生产出燃料乙醇和乙烯开始,就与化石能源搭上了桥,只不过两者走的路径不同:传统的石油化工行业走的是从原油开始,到交通用汽油柴油,至乙烯再到塑料等化工产品,而生物能源是从农作物出发,通过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得到燃料乙醇、乙烯,再到化工产品,二者殊途同归。

土地里种出能源

我国是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农产品总量居世界首位,年总产量占全球总量的24.5%。然而,我国农产品加工的技术能力却远远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发达国家农产品深加工一般都在70%以上,有的达到90%,而我国仅在30%左右,多数产品为初级粗加工,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

作为农产品加工业的龙头企业,丰原集团为改变这一现状进行了不懈地探索。他们坚持“吃干榨尽”的原则,在农产品加工过程中不断延长产业链,将上游产业的废物变成下游产业的原料,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率。丰原人把农产品加工分成3个阶段:第一阶段,把农产品(主要指玉米、红薯、木薯等非食用性块根类农作物)粗加工转化为米、面、油、糖,提供满足人们日常温饱的生活必需品。第二阶段,利用生物发酵和现代化工分离技术,把农产品转化为有机酸、氨基酸等。而第三阶段,是将农产品加工向能源、生物新材料等方面发展,用可再生的生物质资源转化为工业资源,部分取代不可再生的石油化工产品,缓解能源紧缺局面,维护生态平衡。根据这些理念,丰原集团利用玉米、红薯、木薯、菊芋、甘蔗、甜高粱等非食用性农作物,分步实施每年数百万吨的深加工项目。这些项目,涉及有机酸、氨基酸、酒精、油脂、食品、医药、生物乙烯、L―乳酸等十几个门类、上百个品种。丰原的开拓创新得到了国家的支持,国家发改委批准丰原集团32万吨/年燃料酒精项目,为国家新型能源试点示范工程,2003年开工建设,2004年年底顺利投产。

10多年来,丰原集团坚持探索循环经济的创新之路,企业规模不断扩大,资产总额已超过100亿元;产业链不断延伸,产品涉及十几个门类、上百个品种;自主专利技术和掌握的世界领先的提取分离技术,已拓展到L―乳酸、聚乳酸、味精、赖氨酸、燃料酒精、生物乙烯等众多生产领域,成为引领我国农产品加工行业的生化航母。有人称,这是循环经济中的“丰原模式”。丰原集团董事长李荣杰描绘了这样的美景:如果我国农产品精深加工率提高10%,可增收上千亿元,替代石油进口2000万吨。

科技部有关专家认为,在生物质转化替代石油方面,我国企业掌握关键技术并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在秸秆发酵利用(水解木质纤维素)等关键技术方面,已具有国际领先水平。利用我国企业自主技术形成石油替代产业,是最为现实的选择。目前,我国乙醇生产以淀粉质原料(如玉米、木薯、红薯)为主,近年来受国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原料价格不断上涨,使得乙醇生产总成本中原料消耗所占成本高达70%以上。

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开展秸秆原料生产燃料乙醇的研究工作。美国、加拿大的中试装置也已投入了运行,但与丰原的技术路线有所不同。丰原集团作为国内农产品深加工企业,与丰原发酵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一起创造性地提出了秸秆原料生产乙醇先分离后发酵的工艺路线。目前,实验已取得阶段性成果,结果显示,利用桔秆转化燃料乙醇的成本应在4000―4300元/吨,比玉米生产乙醇的成本低300-500元/吨。秸秆按300-400元/吨计算,农民每亩地可多获利不低于300元。我国秸秆资源十分丰富,资源总量不低于10亿吨干物质/年,相当于3亿多吨石油当量,略大于我国目前石油消耗总量。由于收获季节农作物秸秆产量很大,保存困难,来不及利用,许多地区就地焚烧秸秆,不仅浪费能源,而且还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据测算,全世界桔杆或木质纤维类生物质能约相当于640亿吨石油,而且真正是“绿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可预测的为人类持续提供能源的资源。

生物能源范文第2篇

要想用生物质能源替代传统化石能源,必须获得足够的生物质资源,农业种植是最根本的途径。不同国家和地区根据自身资源状况,采用不同的生物质资源获取战略。巴西地处热带多雨区,种植甘蔗获取生物资源;美国耕地面积大,种植技术发达,种植玉米获取生物资源;北欧森林覆盖率高,管理良好,以木材作为主要生物资源。在中国,目前有关能源植物的报道,草本的有:甜高粱、油菜、蓖麻等;木本的有:麻疯树、黄连木等。但是,受实际土地资源及生态稳定状况制约,由森林或耕地进行大面积的能源植物种植,大规模、稳定地提供生物质能源几乎是不可能的。“合理利用劣质土地种植绿色植物,获取生物质资源,做到不与粮争地,不与林争山,确保生物质资源开发与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相协调”,这是国家发改委2006年8月召开的全国生物质能开发利用工作会议确定的核心战略原则。在我国大致有三类劣质土地:沙地、内陆盐碱地、海洋空间,其中海洋空间又包括海滨滩涂和海洋水面。综合分析,未来发展海洋种植业解决生物质资源来源是可行的。因为受水资源的制约,内陆沙地和内陆盐碱地的利用是渺茫的。而海洋空间不论是海滨滩涂或是海水平面,都有充足的水资源,只不过盐度过高,一般作物难以生长。

根据生态工程学原理,充分利用生物适应性原理,发展耐盐植物就可以直接利用海洋空间获取生物资源。20世纪90年代,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国际事务办国际科技开发部(BOSTID)曾组织多国专家小组正式提出盐土农业发展计划,就是根据这一原理。盐土农业以获取食物为目标,目前的研究证明并不太理想,因为盐土作物含盐量和毒素,很难直接用于食品。但是,作为生物质资源开发就不存在这一问题。因此,我们提出发展海洋种植业提供生物质能源和材料。在短期内利用海涂资源发展高产盐生植物,应当是生物质资源获取的非常可行途径。在更远的未来,建设海平面漂浮平台,开拓海洋水面空间,发展高产盐土植物应当是最有潜力的生物质资源获取途径。该途径非常符合国家关于生物质资源开发,不与粮争地,不与林争山的战略原则,确保了生物质资源开发与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相协调。本文拟通过互花米草利用及其产业链构建论述该途径的可行性。

2.材料和方法

2.1互花米草

互花米草(Spartinaalterniflora)属禾本科、虎尾草族、米草属(Spartina)的多年生海岸盐沼植物。互花米草原产美国东海岸,于20世纪80年代初引入中国,最初在江苏射阳和浙江温岭等沿海地区试种,是为防止海岸受侵蚀和加速陆地形成而引种的,促进了其在沿海地区的大面积引种。目前,北起辽宁盘山、南至广东电白的淤泥质海岸,都有互花米草间断分布,面积约80~100万亩(1亩=1/15hm2)。互花米草耐盐、耐淹,是仅有的少数能够直接生活在海水环境下的植物之一。本课题组的研究表明:互花米草不仅在海岸带和河口等广阔的潮间带淤泥质滩涂具有高度的适应性,甚至可以利用全海水灌溉在潮上带高盐土壤获得高产。

互花米草属于C4植物,具有高效的光合作用,因此具有高效的生产力。根据课题组在苏北和上海两地的多年研究,互花米草单位面积地上部分收获产量在苏北可以达到2.5~3.0kg/m2,即1600~2000kg/亩;上海地区可以达到3~5kg/m2,即2000~3333kg/亩。目前在良好田间管理的条件下,三大传统粮食作物及其单产(含秸秆产量)分别为:小麦500~600kg/亩,水稻600~1000kg/亩,玉米800~1200kg/亩。在没有任何人为管理投入的条件下,互花米草几乎达到传统作物良好田间管理产量的2~3倍。如果辅以人工肥水管理,互花米草可以获得更高的单位产量。

基于此,我们提出通过现代科学技术进行互花米草生物质资源的转化,使互花米草如此高效的生产力服务和造福于人民,促进沿海居民的经济、生活水平的提升。

2.2利用方法及其产业链构建

本文介绍一套互花米草利用方法及其产业链构建途径。其核心技术是利用现种互花米草为原料,进行沼气发酵预处理转化后,制造纸浆,并获取副产品:高纯度木质素和高效有机肥。该工艺体系涵盖了从原料收割、储存、预处理产能、纸浆制造到纸浆黑液资源化等纸浆制造的全部工艺环节。具体工艺系统见图1。

3.结果

3.1原料成分

互花米草生物质是一类成分非常复杂的有机质。根据课题组多年的研究,互花米草的化学构成指标大致为:灰分10%~13%,盐量(按NaCl计)3%~5%,纤维素30%~35%,木质素18%~20%,半纤维素35%~40%,蛋白质5%~8%,粗脂肪2%~3%。但是,互花米草热水直接提出物仅为原料的15%~20%,含40%灰分和60%有机质。

3.2直接造纸和产沼气效果

实验室小试研究表明:(1)互花米草直接造纸只能获取35%~40%的纤维素,60%~65%的其他成分都进入造纸黑液。由于黑液中杂质大,黑液的碱回收或木质素的提取效益都比较差,同时互花米草生物质内在的N、P元素也溶进黑液,污染负荷非常大,处理费用高。(2)互花米草单独用于沼气发酵,由于厌氧微生物的自身特性,仅能够利用互花米草中的热抽提有机质、半纤维素的70%~80%,纤维素的10%,木质素基本不被利用。

3.3沼气发酵和造纸梯级转化

实验室小试表明:(1)沼气发酵过程中,灰分的70%~80%,N、P的80%~90%基本溶解,残渣中纤维素含量提高到50%以上,木质素含量提高到30%以上,材料的结构也得到改善。(2)用这种材料造纸,NaOH用量由原来的16%降到12%,化学试剂消耗大幅降低。同时,按原料计算得浆率仍能够达到35%~38%,与原料直接造纸得浆率相近,但是纸浆透水性、白度和撕裂指数等特性明显得到改善。此外,由于灰分、半纤维素等在沼气发酵中被消耗,造纸黑液的木质素比例和纯度显著提高,商品特性得到显现。

4.讨论

4.1海涂资源直接利用潜力巨大

我国有丰富的海岸带盐土资源,总面积约217.04万公倾。目前海岸带盐土开发存在两个非常普遍的问题:一是只有围垦才能开发利用,这带来非常大的生态风险。另一方面,由于淡水资源短缺,已经围垦的土地不能及时开发利用,综合效益低下。以上海为例,2001~2004年上海市滩涂造地公司在南汇海滩通过三期工程总计围垦滩涂11万亩,但是由于盐度过高,目前基本处于抛荒状态。这些土地未来除部分规划为建设用地使用外,大部分将会因为自然脱盐较慢短期内不能直接农耕,继续处于抛荒状态。

直接进行海水灌溉种植互花米草,不仅能够利用现有80~100万亩的互花米草自然植被生物资源,同时也可以加速滩涂盐土资源的开发,获取生物质资源。如果通过海水直接浇灌开发利用目前滩涂资源的50%种植互花米草,每年可以新增纸浆原料资源3255.60万吨,可以年生产纸浆1500~1600万吨。

此外,利用互花米草作为造纸原料进行纸浆生产,还具有原料供给稳定,成本易于控制的优势。通过农作物秸秆和速生林的种植获取造纸原料需要与农民打交道,而中国目前的农业是联产承包,土地都在农民手中,与千千万万个农民谈判原料的价格,风险非常大,而且稳定性差。而目前海涂资源基本由国家土地管理部门管理,完全可以通过国家立项实现海涂资源的连片开发,资源量稳定,只存在生产成本,不存在原料购买的议价。

4.2技术创新使该工艺途径成为可能

本工艺所运用的生物酸化湿式储存和转化、厌氧发酵联合化学蒸煮纸浆制造工艺、造纸黑液木质素生物酸化提取等技术,同济大学生物质能源研究中心自2004年开始进行研究目前以上研究都已经完成了实验研究,工艺技术路线完全成熟,并申报了相关专利。小规模试验的参数可能与生产过程之间存在差异,仅需进一步扩大中试生产、校正工艺生产参数即可进行规模化生产。

生物酸化湿式储存既不同于传统的干燥保存,也不同于青贮湿式储存。其无火灾风险,且基本不耗能;储存设施简单,容易控制,可以在海滩进行简单施工,就地储存。因此,生物酸化湿式储存既安全,又经济。

生物酸化转化不同于传统的固体有机物沼气转化,也不同于固体有机物两相沼气发酵。传统固体有机质沼气发酵是把生物质在一个反应器中直接生成沼气,进出料难,效率低,管理不便;固体有机物两相沼气发酵把原料管理和微生物管理分置于两个反应器欲达到产酸与产气的分离,但是目前的研究表明产酸与产气的两相分离是很难实现的。因此,这种技术只是提高发酵效率,并没有降低管理难度,相反可能增加管理成本。

生物酸化转化技术通过发酵环境的调控,控制微生物群系,实现开放式产酸,不仅提高效率,而且降低基础设施投入和管理费用。此外,生物酸化转化的抽出物不仅可以用于沼气发酵,同时也可以用于其他生物发酵工程,拓展了生物质转化的途径。

利用厌氧生物酸化转化后的生物质进行纸浆制造,我们提出了厌氧生物转化与化学蒸煮联合纸浆制造新工艺,这一工艺特点是生物处理与化学物理处理相结合,利用生物方法消耗了原料中非纤维有机质,提高造纸原料的纤维含量,改善了原料的结构,不仅可以降低生产单位纸浆的污染负荷,而且可以降低生产单位纸浆的能源和化学试剂消耗量。

5.结论

互花米草是一种优良的耐盐植物,其生物量大,纤维质量高。互花米草的耐盐、耐淹,是仅有的少数能够直接生活在海水环境下的植物之一。不仅在海岸带和河口等广阔的潮间带淤泥质滩涂具有高度的适应性,而且可以利用全海水灌溉在潮上带高盐土壤获取高产。因此,在短期内利用海涂,在长远的未来,建设海平面漂浮平台,开拓海洋水面空间,直接种植互花米草。收获后的互花米草通过梯级转化,获取能源和纤维质生物材料,是最有潜力的生物质资源获取途径。该思想符合国家关于生物质资源开发,“不与粮争地,不与林争山”的战略原则;确保造纸原料开发与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相互协调。

(注:本项目提供的纸浆制造工艺体系所涉及的技术都已经完成试验过程,并已经申请7项专利)

生物能源范文第3篇

对替代能源的需求使生物质能成为全球热点,中国也不例外。众多企业进行了尝试,但投产之后,原料涨价、政策反复、销售不畅、融资困难、产业环境恶劣等问题很快暴露出来。表面上看生物质取之不尽,其实在现有条件下,能量转化效率低、中间成本高、外部性显著,原料“稀缺”的门槛更是难以逾越。而第二代技术仍存在不确定性,生物质能无疑还是一个幼稚产业。 大型国企在资源、技术以及渠道上更具实力,而中小企业目前难以构建有效的商业模式。面对种种困局,政府态度犹豫不决、支持乏力,产业风险很大,短期内,投资者的掘金前景黯淡。 从复兴到狂热 据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估计,地球上每年新增生物质量约1700亿吨,存储能量3×1021J,相当于目前全球能耗的10倍。中国每年新增有机废弃物约13亿吨,折合3.71亿吨标准煤,另外边际性土地种植能源植物潜力折合4.25亿吨标准煤。 毫无疑问,生物质的资源量足够巨大,而更重要的是,生物质是物质型能量源,这一点是其他几种可再生能源所不具备的。因此开发生物质能意义重大,欧盟首脑会议明确提出:生物燃料是唯一可以大规模替代汽油和柴油的可再生能源,也是替代石油化工产品的唯一渠道,在美国、巴西、日本等国也高调倡导生物质能源。中国也陆续出台了一些政策和规划,扶持生物质产业。 产业“大发展”俨然就在眼前,社会各界躁动起来。 地方政府开始“拓荒”。海南省研究打造生物质能源原料基地;贵州各地抢种麻风树;新疆规划种植近万平方公里甜高粱制乙醇。 国有企业积极“圈地”。中粮集团高调收购丰原生化,控制燃料乙醇市场;中海油、中石油和中石化纷纷启动麻风树柴油产业化示范项目;国能生物质先后建成15家生物质直燃电厂,获得政府核准建设的项目达40项,等等。 民间资本也不甘落后。2005年5月,从事生物柴油提炼的四川古杉集团在纽约交易所上市(NYSE:GU);2006年6月,同样从事生物柴油业务的福建卓越通过在BVI的离岸公司ChinaBiodieselInternationalHoldingCo.,Ltd.在英国伦敦证交所二板市场挂牌(AIM:CBI) 一个又一个的地方政府和企业“宣布”投资数十亿元甚至上百亿元进军生物质市场。 一时间,“21世纪生物能源产业迅猛崛起”迅速成为舆论的主旋律。甚至有人拿奥巴马当选总统大做文章,畅想美国政策如何带动中国生物质产业的发展。 窘迫的幼稚产业 尽管理论上生物质是可行的替代能源,但实际应用并不尽如人意。 2012-2007年,许多欧美生物柴油厂的利润被原料价格的上升侵蚀殆尽,不得不依靠政府补贴维持,2008年经济危机之后经营状况进一步恶化。 中国的情况更糟,根据《2008年中国生物柴油行业投资价值研究报告》,现有的300万吨生物柴油产能的利用率仅有10%,而在建项目总规模却有至少300万吨。 对生物质的质疑也开始出现,有人提出了生物燃料的“五宗罪”:与人争粮、能效低、环境污染、经济性差、规模不经济。这些并非空穴来风,生物质能开发在原料、技术、政策和商业环境方面都存在问题,额外的能耗和环境污染、乙醇燃料使空气质量恶化、大面积单一作物对生态的破坏等严重的副作用也暴露出来。客观地看,这是一个幼稚产业,大的突破还要假以时日。 对替代能源的需求使生物质能成为全球热点,中国也不例外。众多企业进行了尝试,但投产之后,原料涨价、政策反复、销售不畅、融资困难、产业环境恶劣等问题很快暴露出来。表面上看生物质取之不尽,其实在现有条件下,能量转化效率低、中间成本高、外部性显著,原料“稀缺”的门槛更是难以逾越。而第二代技术仍存在不确定性,生物质能无疑还是一个幼稚产业。 大型国企在资源、技术以及渠道上更具实力,而中小企业目前难以构建有效的商业模式。面对种种困局,政府态度犹豫不决、支持乏力,产业风险很大,短期内,投资者的掘金前景黯淡。 生物质能与风能、光伏的最大差别,在于其原料更加“稀缺”。尽管生物质资源量巨大,但原料获取和转化过程中需要额外投入,导致原料总成本居高不下。 能量密度低

生物能源范文第4篇

尿素的用途是做速效氮源,尿素在酸、碱、酶作用下,其中酸、碱作用下需要加热,能水解生成氨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能被异养微生物利用,故不能作微生物的碳源。

微生物都需要碳源、氮源、无机元素、水及生长物质,碳源主要是各种淀粉和糖类,氮源物质有蛋白质及其降解物质、铵盐等。

(来源:文章屋网 )

生物能源范文第5篇

关键词:生物质能;生物质能源产业;生物能源政策

中图分类号:F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169(2014)04009307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低碳技术创新与产业政策保障研究”(10YJA790249);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环境经济研究中心开放基金项目“我国能源发展新体系和新模式研究”(2011A001)

作者简介:张平,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 武汉 430072);张晔,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湖北 武汉 430070)

生物质能源是一种可再生能源,大力发展生物质能源技术和生物质能源产业,对缓解能源危机和改善生态环境至关重要。在生物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水能、氢能、核能等新能源当中,生物质能源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即在理论上,它的使用不会净增温室气体排放,还能在一定范围内维持甚至增加陆地土壤的碳储量,从而可以有效地解决化石能源枯竭和全球环境污染问题。因此,全球主要发达国家在以开发应用低碳能源技术为核心的能源改革计划中,都把生物质能源作为国家战略性产业来发展,以保证本国的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和环境安全。

一、生物质能源产业的发展规律

(一)生物质能源范畴

生物质指的是地球上一切通过光合作用生长的生命体,其主要的存在形式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以及上述生命体新陈代谢产生的有机物。生物质能则是上述生物质将太阳能转化,并以化学能量的形式储存于体内的能量,因此,生物质能源是一种间接的太阳能。迄今为止,人类利用生物质能源的主要来源有农业作物及副产品、木质纤维素、城市废水以及其他有机废弃物(如表1所示)。

表1生物质能按来源分类

农业作物及副产品木质纤维素城市污水和废弃物

原料来源能源作物;农业副产品或废弃物(如:梗、茎等);动物副产品;农产品加工业副产品(如:稻壳、小核籽、甘蔗渣、动物脂等);水生物(如:微藻、大型藻类等)。森林木本植物;芒草;木质产品加工废弃物;城市林木废弃物;森林火灾破坏的树木等。城市有机固体废弃物;城市废水;垃圾填埋产生的气体;污泥等。

资料来源:Bioenergy Industry Report 2010。

现阶段,全球生物质产的主导产品,正在经历从第一代生物质能源向第二代生物质能源的转变。以农业作物及副产品(除了水生物)为原料的生物质能源,被称为第一代生物质能源或传统生物质能源,如生物乙醇和生物柴油,主要通过液体或固体发酵。第一代生物质能源已在一些国家形成产业化生产,产业链结构较为完善,如美国、巴西等。然而,第一代生物质能源由于其抢占本可用于人类食用或加工的粮食作物,可能带来粮食安全和食品价格上涨问题,在许多国家的产业发展遇到瓶颈。另外,第一代生物质能源的生产过程还可能造成第二次环境污染。由于第一代生物质能源的局限性,以开发木质纤维素为主要方向的第二代生物质能源备受关注。目前,第二代生物质能源仍处于技术创新阶段,绝大多数企业受到负利润率的影响,至今未能形成产业化生产。然而毋庸置疑的是,第二代生物质能源是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影响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的因素

1生产企业规模影响。规模经济效应在生物质能源产业非常突出。单位生物质能源产出所分摊的固定资本投入,以及产生的边际运营费用,都将随着企业规模扩大而显著下降。例如,一个生产能力达到40兆瓦的生物质能电站,其每百万瓦特分摊的固定成本约为250万美元;而一个生产能力仅为1兆瓦的生物质能电站,其每百万瓦特分摊的固定成本要达到约800万美元。因此,将有限的生产要素向若干企业集中,将有利于生物质能源产业规模扩大和资本积聚。

2供求结构影响。生物质能源在供给方面的影响因素有:特定的生物质数量和质量、生物质能源转化技术、生物质能源生产成本、企业规模以及产业内部和产业间竞争的状况。生物质能源的需求则主要受能源需求量、各国关于生物质能源的生产消耗出台的规制、可替代产品的价格和供给状况、消费者心理以及能源输送渠道的建设等因素影响。可以说,生物质能源供求影响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世界各国生物质能源产业的发展现状和特点。

3上下游产业链发育程度影响。与其他形式的可再生能源不同的是,生物质能源的产出除了受产业关联、供需关系等因素影响外,还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上游产业的发展水平、上下游的产业关系和社会服务的水平。一个完整的、层次合理的、有明显空间指向性的产业链结构,例如,农业、林业、食品加工业,以及物流业等上游和周围产业的发展水平,以及该国的废水管理,垃圾填埋场的气体管理,二次污染的防治等社会服务水平,都在不同程度上促进或者制约了该国生物质能源产业的发展。如何能使生物质能源产业在价值链、企业链、供需链和空间链上形成均衡对接,是目前世界各国发展生物质能源产业的现实问题。

4产业政策影响。生物质能源是朝阳产业,即使在一些发达国家,其发展仍处于产业生命周期的初创期。在此阶段,政府的作用更多体现在研发资金支持和投资补助如建立企业孵化器和培育初创企业等方面,它们对于生物质能源产业的起步将有重要作用。

二、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状况

(一)全球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格局

在全球能源体系当中,第一代生物质能源已经成为仅次于化石燃料之后的第二大能源供给产业。根据21世纪可再生能源政策公司(REN21)的“2013年全球可再生能源发展报告”的数据,在2011年全球消耗的能源中,化石燃料比重首次低于80%,可再生能源则提供了超过19%的能源,其中传统生物质能源的比重达93%(如图1所示)。另外,据国际能源署(IEA)预测,到2050年,全球生物质能源产能有望达到每年1500 EJ。

从全球生物质能源产业分布看,主要集中在一些发达国家和能源短缺但生物质原料丰富的国家。从生物质能源产量规模看,美国和巴西两国的生物乙醇产量已经达到全球产量的70%;从生物质能源占国内能源消费比重大小来看,芬兰和瑞典两个国家该项指标较大,如在芬兰国内全部总能源消耗中,已经有超过12%是由生物质能源供给的。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生物质能源占全球能源消费的比例达到19%,但是其中的生物燃料比例却非常低,2011年只有08%。生物燃料增长陷入停顿的主要原因是:全球最大生物燃料供应国家巴西和美国的生产放缓。如美国生物质能源产品主要集中在生物乙醇和生物柴油,其主要生产原料为玉米。生物燃料产业消耗了美国国内近40%的玉米,对美国国内食品价格稳定造成不小压力。

图12011年全球能源消耗结构――可再生能源消耗分析

资料来源:Renewables 2013 Global Status Report。

(二)中国生物质能源发展状况

目前,中国已经产业化的生物质能利用方式有:沼气、生物质发电、成型燃料、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等。2010年,生物质能源产业总产值超过211亿元,年增长率达到89%。其中,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产值约为70亿元和32亿元;生物质发电实现产值约35亿元;农村沼气估计产值约为68亿元。

1沼气产业。中国是最早利用沼气的国家之一,但是在2005年以前,沼气利用主要以户用沼气为主,缺乏大型沼气工程。经过近十年的技术攻关和财政支持,2012年初,已经建成大中型沼气工程226万处、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工程199万处、秸秆沼气示范工程47处。其中,大型沼气工程年产沼气共计40亿立方米。

2生物质发电。截至2010年6月底,中国国内已经投产的总装机规模由2006年的140万千瓦增加到550万千瓦,其中农林生物质发电400万千瓦,垃圾发电70万千瓦,沼气发电80万千瓦。已经有50个生物质发电项目实现了并网发电,发电装机容量达到200万千瓦以上。2006-2010年,生物质能发电的投资总额由168亿元增加到586亿元。目前生物质能发电行业的区域分布是:华东地区装机容量占全国比重为49%;中南地区22%;东北地区15%;华北地区占8%,西南和西北地区占3%。

3燃料乙醇。2011年,中国燃料乙醇产量为190万吨,按照“定点生产、定向流通、封闭销售”原则布局设点。中国目前已经成为继美国、巴西、欧盟之后的全球第四大燃料乙醇生产国和消费国。但是,近期粮食燃料乙醇已经不可能实现增产,中期非粮燃料乙醇受制于原料的持续供应,所以,从远期看,发展纤维乙醇是必然选择。

三、全球生物质能源大国政策特点

(一)美国生物质能源政策特点

1制定鼓励和规范生物质能源发展的法律体系。美国已经建立了一套生物质能源相关的法案和政策法规。2005年出台的《能源政策法》是美国能源政策的重大转折点,标志着美国以扩大供应为重点的能源政策,开始转向扩大供应与扩大国内能源开发并重的能源政策。该政策极大地提升了生物质能源的战略地位。奥巴马总统执政后,推出了“清洁能源国家战略”,明确将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和市场化作为经济振兴计划的重点之一。

2由政府强制规定可再生能源消费比例。在联邦政府层面,尽管生物燃料与玉米消耗有一些矛盾,但是出于低碳和环保目的,美国仍然计划2020年生物质能源和生物质化工产品比2000年增加20倍,达到能源总消费量的25%。美国环境保护局(EPA)为此还规定了全国每年生物燃料使用目标。如2013年的强制使用量为16055亿加仑,2014年增加至1815亿加仑。

在州政府层面,美国已有36个州政府通过《可再生能源配比标准》(RPS),这是一个强制执行的规则。RPS中强制规定了电力产业输送的电能中,必须有相应比例的电能来自于规定的可再生能源。其中,生物质能源是重要的部分。此标准逐年递增。每个州的标准的制定,都是基于本州的基本状况,如经济发展水平、能源供应的多元性和环境因素。

3实施积极的财税政策,鼓励生物质能源企业发展。其中,政府财政补贴是重要方式之一。奥巴马政府在2011年推出51亿美元的财政补贴计划,用以鼓励第二代生物质能源产业的发展。美国还通过政府风险共担机制,为生物质能源企业的贷款提供担保,保障生物质能源企业的资金需求。这些财政刺激政策效果显著,吸引了大量的传统能源企业纷纷进入生物质能源领域。

4鼓励生物质能源国际合作和国内企业联盟。由于美国和巴西是世界上最主要的乙醇燃料生产国,所以美国通过与巴西签订在生物质能源技术转让和国际标准等方面的合作备忘录,积极推动“乙醇欧佩克”国际组织的组建,以控制乙醇燃料的国际市场。与此同时,在国内鼓励生物质能源企业组建企业联盟,提高生物质能源生产集中度。

5通过生物质能源产业带动就业。2010年美国联邦政府通过财政拨款形式,向生物质能源企业拨款6646亿美元。其中生物乙醇和生物柴油企业发展为农村地区带来了厂房建设、企业运营和设备维护等多种就业机会。根据美国可再生能源委员会统计,生物乙醇产业仅2005年一年就创造了超过15万人的就业机会,增加了57亿美元的家庭收入。生物质能源产业与就业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6特别重视生物质能源原料供应保障。在联邦政府层面上,美国于2008年颁布的《农场法案》中,提出了《生物质作物援助计划》(BCAP),目的在于补贴生物质能源产业上游企业或农场主,保障来自于农业和林业的原料供应,以推进生物质能源产业供应链的建设。在该计划中,美国农业部下属的农场服务局向从事符合规定的有关生物质原料收获、储藏和运输的业务,提供最多为每千吨45美元的补贴。从2010年4月至今,该计划已向生物产业上游提供了约245亿美元的资金补助。

7严格控制生物质能源产业可能造成的第二次污染。美国《可再生能源标准计划II》(RES2)中规定,从事第二代生物质能源生产的企业,尤其是木质纤维质能源企业,在生产中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必须低于美国对所有能源企业设置的标准的50%~60%。而且,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测量要基于整个产品的生命周期。

(二)欧盟生物质能源政策特点

在欧洲,生物质能尤其是生物柴油,是可再生能源中最主要和最重要的部分之一。欧盟统计局2010年数据显示,生物质能源提供了欧盟27国(EU27)超过67%的可再生能源产能。因此,发展和推广可再生能源,是欧盟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应对气候变化和强化能源安全的重要战略之一。欧盟已拟定长远规划和具体目标:在2020年之前,可再生能源在欧盟总能源消耗中的比重达到20%,在运输部门的总能源消耗中的比重超过10%。

欧盟生物质能源政策的特点是:将其产业发展纳入整个经济体的发展中,强调产业发展可能带来的出口贸易和就业机会的增加(尤其是在农村地区)。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目标被定位于应对欧盟扩大引起的某些问题,如农田废弃、失业率上升和过度城市化。因此,生物质能源产业也被作为农业政策的一部分,得到欧盟《共同农业政策》提供的资金支持。

欧盟委员会于2005年12月通过了《生物质能行动计划》(BAP),详细规划了欧盟增加生物质能用于取暖、发电和交通运输的措施。另外,为发展生物质能源产业,欧洲多国采取了强制电价补贴(Feedin Tariff)的产业激励政策。德国是该政策实施的成果最显著的国家之一,成功推动了包括生物质能源产业在内的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德国政府向产自能源作物的生物质能源提供每千瓦时4~7欧分的奖励。荷兰也于2009年起,开始推行新的激励可持续能源补贴计划(SDE),以实现其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占能源消耗超过20%的目标。

(三)巴西生物质能源政策特点

1利用气候资源优势,鼓励扩大生物原料种植面积。巴西的国情决定了其生物质能源产业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巴西有适宜生物质生长的气候条件,土地资源丰富,国内有大量目前闲置或者被用作牧场的适宜耕种的土地。目前,巴西是世界上第二大生物乙醇生产国。2011年巴西生物乙醇产量达到2102亿升,其主要生产原料为甘蔗;生物柴油产量达到2727亿升,主要生产原料包括大豆、蓖麻籽、向日葵、棉花和动物脂肪。但是,由于巴西生物乙醇依赖甘蔗作为主要原料,因此,在巴西生物燃料政策当中,尤其重视甘蔗供应的保障。巴西已经拟定和实施政策,计划花近20年的时间,改造现有富余的牧场,在2017年以前,将甘蔗种植面积从2008年的440万公顷增加到800万公顷,其中约50%的甘蔗产出将用于生物乙醇生产。

2制定专项财税计划,推动生物燃料消费。巴西政府于1975年推行制定乙醇汽油计划,并在税收、补贴和优惠贷款等方面对燃料乙醇产业制定相关配套政策。第二次石油危机(1978―1979年)后,巴西进入“乙醇阶段”,开始大量使用乙醇以代替石油。巴西汽车工业对车辆实行必要改装所需的投资都是由政府通过软贷款方式筹集的。2004年12月,巴西政府颁布了有关使用生物柴油的法令,规定从2008年起,全国市场上销售的柴油必须添加2%的生物柴油;到2013年添加比例提高到5%。

四、关于生物质能源产业化的争议与共识

近几年来,关于生物质能源大规模产业化的争议逐步加大,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使用生物质能源是否确实能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碳中立”(Carbonneutral)是衡量一个能源产业是否能实现内部碳平衡,达到碳减量的一个标准。一个“碳中立”的能源产业,应能通过使用可再生能源,使排放到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总量和从大气中移除的二氧化碳总量达到平衡。近年来,各国学者对于生物质能源是否真正达到“碳中立”,存在越来越多的争议和质疑。事实上,生物质能源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具体的生产和使用方式。例如,以农业作物为原料的第一代生物质能源,其种植、运输及生产过程,都可能会加剧温室效应的产生。

第二,生物质能源大规模生产是否对粮食安全和食品价格产生负面影响?据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FAO)数据,全球有超过925亿人存在严重的营养不良问题,其中16%来自发展中国家。在中国,农村地区还有2 688万人的温饱问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大部分粮食首先要用来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原料主要取自于农业作物的第一代生物质能源产业的发展,可能使得原本供给食用或饲料加工的作物被转而用做生物质能源生产的原料,这将间接影响土壤用途,减少或者改变农业土壤的使用结构,可能造成人口基数较大、土地资源紧缺的国家面临粮食安全和土地竞争的困境。同时,粮食供给量减少带来的供需关系变动,必然影响到食品价格的稳定,这也将给本国经济的稳定带来负面影响。这也是一些人口大国发展生物质能源产业所面临的主要困境之一。

第三,生物质能源产业化带来的大规模种植和提取是否会破坏环境?有研究表明,扩大生物燃料的生产可能会导致更多的物种遭受威胁。尤其是以开发木质纤维素为主要方向的第二代生物质能源,其产业发展将有可能威胁到原始森林的保有、生物多样性,以及土壤和水资源的保护。

尽管存在上述质疑和争论,但是,主要的生物质能源国家对其本国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依然存在一种共识,那就是:生物质能源在替代传统化石能源、优化能源结构和减少温室气体减排放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不容忽视。未来的生物质能源政策框架应该综合考虑应对气候变化、保障能源安全、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农业、保障粮食安全和维护经济稳定等更多的因素,并通过一个均衡发展的生物质能源体系,使生物质能源产业的发展更加理性化,减少其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负面影响。

五、中国生物质能源政策要点

(一)生物质能源政策沿革

中国是全球第二大能源消耗国,优化能源结构的中长期规划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在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方面,中国同时具有“资源劣势”和“政策优势”的双重特征。一方面,生物质能源资源的约束主要来自于巨大的人口及其粮食需求、耕地稀缺等,因此,在生物质能源的战略思路上,国家需要优先考虑粮食保障问题,这就决定了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的局限性。另一方面,在生物质能源政策上,政府已经制定并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又促进生物质能源产业快速发展。早在2007年9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就出台了《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逐步提高优质清洁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力争到2020年,使可再生能源消耗量达到能源消耗总量的15%左右。2009年6月出台的《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中再次明确提出:对经批准生产的非粮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生物质热电等重要生物质能产品,国家给予适当支持。因此,尽管生物质能源起步较晚,但是其发展较快。

(二)生物质能源发展原则

第一,从资源约束角度,生物质能源产业政策的制定,应考虑本国的基本国情。生物质能源产业的发展,将对本国的劳动力市场、土地资源的使用、小农整合状况等产生影响,尤其更应重视其发展对于粮食安全的威胁。因此,对于如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在制定发展生物质能源产业的战略思路和产业政策上,应首先考虑粮食保障问题,使其产业发展与人口的增长相协调。

第二,从经济安全角度,生物质能源产业政策的制定,应以维护本国能源安全为前提。能源安全有四重意义:一是保证能源的供给安全,以提供足够的能源,支持国家经济发展;二是价格的稳定,需要政府密切监控;三是能源运输安全;四是对环境的影响。对于生物质能源产业来说,其发展应该服从国家的能源安全战略,不可无限扩张,但也不可忽视化石能源的不可持续性。掌握世界能源的话语权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途径之一。

第三,从环境保护角度,生物质能源产业政策的制定,应考虑其给环境带来的综合影响。其中重要的环境因素有:温室气体的排放、空气质量、土壤质量、水质量和生物多样性。

(三)生物质能源发展目标

“十一五”以来,我国以《可再生能源法》为基础,制定了一系列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政策,推动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在生物质能源方面,依据《国家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和《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国家能源局于2012年7月24日印发《生物质能发展“十二五”规划》,作为“十二五”时期我国生物质能产业发展的基本依据。

该《规划》提出了我国生物质能源产业在“十二五”期间的发展目标为:到2015年,生物质能产业形成较大规模,其中,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1 300万千瓦、年发电量约780亿千瓦时,生物质年供气220亿立方米,生物质成型燃料1 000万吨,生物液体燃料500万吨;在电力、供热、农村生活用能领域初步实现商业化和规模化利用;在交通领域扩大替代石油燃料的规模。同时,生物质能利用技术和重大装备技术能力显著提高,出现一批技术创新能力强、规模较大的新型生物质能企业,形成较为完整的生物质能产业体系(如表2所示)。

表2“十二五”时期生物质能发展目标

领域利用规模年产能量

数量单位数量单位

1生物质发电1 300万千瓦780亿千瓦时

其中:农林生物质发电800万千瓦480亿千瓦时

沼气发电200万千瓦120亿千瓦时

垃圾发电300万千瓦180亿千瓦时

2生物质供气220亿立方米

其中:沼气用户5 000万户190亿立方米

大型农业剩余物燃气6 000处25亿立方米

工业有机废水和污水处理厂污泥等沼气1 000处5亿立方米

3生物质成型燃料1 000万吨

4生物液体燃料

其中:生物燃料乙醇400万吨

生物柴油和航空燃料100万吨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能源局:《生物质能发展“十二五”规划》。

(四)生物质能源政策重点

1发展以农林作物副产品为原料的生物质能源产业。在生物质能发电方面:在秸秆剩余物资源较多、人均耕地面积较大的粮棉主产区,发展秸秆直燃发电;在甘蔗种植主产区和蔗糖加工集中区推进蔗渣直燃发电;在重点林区和林产品加工集中地区,结合林业生态建设,利用林业剩物和林产品加工剩余物发展林业生物质直燃发电;在“三北”地区,结合防沙治沙,建设灌木林种植基地,发展沙生灌木平茬剩余物直燃发电及综合利用工程等。

在生物燃料方面:非粮燃料乙醇是未来发展重点。按照《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到2020年要实现生物燃料乙醇年利用量为1 000万吨的目标。据测算,如果以木薯、甘蔗、甘薯、甜高粱等经济作物为原料,每年可生产第15代非粮乙醇1 800万吨;以稻草、玉米秸秆等农林废弃物,每年可低成本生产第2代纤维素乙醇5 000万至7 000万吨左右,生产潜力巨大。

在木质纤维素开发方面:政策应鼓励建设非粮能源原料基地。比如在未开发的、荒地较多的地区,可以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和作物植物特点,种植甜高粱、木薯、油棕、小桐子等能源作物植物,建设非粮生物液体燃料的原料供应基地。国家《生物质能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在“十二五”时期,建设一批产业化规模的纤维素乙醇示范工程,建成纤维素酶批量生产基地。由于目前木质纤维素为原料的生物质能源技术仍未完善,生产成本非常高,尚无法实现经济效益。因此,产业政策应支持相关的应用研究,突破关键设备和集成工艺,以降低纤维素乙醇生产成本,提高其经济性。

2发展城市有机废弃物利用过程中的生物质能。例如,在人口密集和土地资源紧张的中东部地区和城市,鼓励建设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在西部地区则引导开发和建设垃圾填埋场沼气发电项目。无论采取什么方式,应结合城市生态环境保护,选择适宜的生活垃圾、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及能源利用方式,实现地区产业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好了,生物能源(精选5篇)就介绍到这里,愿你韶华不负,青春无悔,加油!(来源:360范文网 http://www.360fanwen.Com)文章共字

菁英职教网文章归档 教育资讯 留学攻略 七品教育网站地图xml
321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