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调查(精选5篇)

| 婕音

推荐文章

菁英职教网 培训啦 留求艺

互联网调查范文第1篇

关键词 互联网 众筹融资 调查分析

众筹(Cloud Funding)即大众筹资或群众筹资,是一种以投资者分散化为特征的项目融资方式。融资者借助互联网上的众筹融资平台为其项目向广泛的投资者融资,每位投资者通过少量的投资金额从融资者那里获得实物或股权回报。近年来,全球互联网众筹融资发展异常迅速,形成了“欧美引领,亚洲赶超”的格局。从2009年全球第一家互联网众筹公司Kickstarter成立开始,到2015年互联网众筹公司数量已经达到1250家。2011年,

国内首家互联网众筹平台“点名时间”正式上线运营,标志着我国互联网众筹行业的开端。随后,互联网众筹开始了爆发式增长。截至2015年12月底,全国共有354家众筹平台,目前正常运营的众筹平台有303家,其中股权类众筹平台数量最多,达121家,占全国总运营平台数量的39.93%;其次为产品众筹平台,达到104家;纯公益众筹平台最少,仅有5家。以下以科技型小微企业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掌握这些企业对互联网融资方式的熟悉与运用情况。

一、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以科技型小微企业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掌握这些企业对互联网融资方式的熟悉与运用情况。在2016年10月-11月期间,我们对嘉兴及其周边地区(主要是浙江省内地^)的企业进行了网上不记名问卷调查及实地发放问卷的调查,采用的抽样方法是系统抽样方法,发放问卷总数120份收回114份,其中选择互联网筹资的企业仅占9.38%,而银行贷款筹资的比例高达46.88%,可见虽然“互联网筹资”被看成一种很有前景的新兴投资方式,但却发展困难。本次问卷调查共设有四大维度,分别是企业的性质类型、企业资金组成、企业融资方式及问题、企业与互联网融资,每个方面的问题下都设有4至11个选项,企业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具体选择,也可以就开放性问题对互联网众筹融资方式提出自己的意见。

二、调查样本

调查样本主要为科技型小微企业,此类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促进小微企业发展,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关系国计民生和社会稳定的重大战略任务。当前,国家大力鼓励和支持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这对于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发展新动力、创业带动就业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将科技型小微企业作为研究互联网众筹融资的突破口,具有典型性。所调查企业中多数小微企业为工业,占63.16%,且大部分创办初始资金来源为自有资金,故其资产结构中自有资金所占比率较高,且资产结构中负债比率较低,发展良好。有超过10%的企业表示遇到融资难问题,以及企业的融资团队建设程度还有待提高,并且在调查过程中反映出互联网众筹融资存在的问题。因此,本课题的调查样本具有研究价值,课题的研究报告可以为科技型小微企业解决融资难题提供相关对策,为政府主管部门制定政策和出台相关文件提供理论参考,或作为宣传互联网众筹的材料,也可作独立论文公开发表等。这样,科学研究的成果,就可以直接运用到现实工作中去,发挥产生直接生产力的作用。

三、调查问卷

第一,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包括企业性质,所属行业,规模,资金构成等。

第二,调查对象融资原因、方法、遇到的困难,以便后期提出相应对策。

第三,调查对象对互联网众筹融资的认知度,使用情况,以便分析互联网众筹融资在科技型小微企业中的普及度以及前景期待度。

第四,调查对象对现有互联网众筹融资的顾虑以及评价,反映互联网众筹融资在科技型小微企业中的发展现状,包括优势与不足。

第五,调查对象针对互联网众筹融资存在的不足,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四、调查结果分析

(一)分析框架和理论假说

本次的框架分析主要是基于201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从科技型小微企业的现状,现有的融资方式以及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等角度分析科技型小微企业的融资现状以及对互联网众筹融资这一融资方式的选择。

为了深入了解科技型小微企业的融资现状、存在的问题等,此份问卷基于认知度、参与度、满意度、风险认知度和信任度五个方面来进行分析企业对于互联网众筹这一融资方式的认识。

在分析前,结合现实情况,提出以下5点假说:

第一,企业的性质,所处的行业以及规模大小是调查样本主体的基本信息内容,不同行业、不同性质和不同规模大小的公司对融资的方式选择会有一定的影响。

第二,认知度体现了企业对互联网这一平台的认知程度,可能会对企业选择互联网众筹融资产生一定影响。

第三,参与度、信任度反映了企业对于新兴的互联网融资方式的接受程度,可能会对企业选择互联网众筹这一融资方式产生一定影响。

第四,满意度和风险认知度反映了企业对于投资最基本的两个要素――收益和风险,由于选择互联网融资这是选择性的行为,故二者对互联网融资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第五,风险偏好度、投资经验部分体现出一个企业筹资、投资理财的基本观念,而不同的观念对各种融资方式有不同的偏好。

(二)关于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

本次参与调查的企业总数达到114家,其中个人独资企业12家,占10.53% 合伙企业15家,占13.16%,股份有限公司占27家,占23.68%,有限责任公司60家,占52.63%。大部分企业所属行业为工业,剩余部分主要所属行业有医疗卫生和文化教育。企业的规模即主营业务收入达到500万以上有76.32%,其次是100~200万元达到10.53%,100万元以下有7.89%,处于200~500万元最少为5.26%。

关于企业的资金来源问题,有68.42%的企业创办初始的资金来源是自有资金,而通过银行贷款的占28.95%,剩余的2.63%是通过内部职工集资创办企业的。由于大多数企业是通过自有资金创办企业的,因此当问及自有资金所占比例时,占44.74%的企业自有资金比例达到80%以上,以及问卷第六题中涉及企业的资本结构中资产负债比率,大多数的企业是在20%以下,负债比例在20%~40%以及40%~60%的数量差不多,分别为28.95%和26.32%。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有超过10%的小微企业面临融资难问题,对于企业融资问题我们设计了更深入的调查,企业在融资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主要有融资成本高,融资渠道单一,融资门槛高,风险评估难,股权结构单一等问题,因此我们调查了关于企业融资专业团队的组成情况,管理层设有分管领导和分管部门的占52.63%,但有不少企业无融资团队,老板说了算,还有13.16%的企业通过管理层在企业内部临时筹组,说明企业的融资团队建设程度还有待提高。

大多数科技型小微企业为了扩大生产规模需要进行融资,企业资金不足时的主要筹资方法是银行贷款,达46.88%,选择商业信用筹资与租赁筹资方式的企业较少,但仍然多于选择互联网筹资的企业数量,仅9.38%的企业会选择互联网筹资。该数据反映了互联网融资在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中未成熟,企业认可度低。

接下来我们对企业关于互联网众筹融资的了解程度和看法进行了研究。具体情况显示,55.26%的企业表示了解一些融资渠道但不了解操作程序,34.21%的企业回答不了解互联网融资,7.89%了解大部分的融资渠道及其相关程序,只有2.63%的企业非常了解常用的融资渠道和融资程序并有成功融资的经验,从中可以看出互联网融资在企业融资中还未普遍,企业对互联网融资渠道及其相关程序了解不多。

有超70%的企业期待“互联网筹资”的发展,也有不少企业不太信任该融资方式的发展,主要是对于资金的使用缺乏监管的风险和在融资过程中易触碰非法集资和非法发行股票的法律风险有所顾虑,也存在一小部分企业表示对众筹平台的道德风险有所顾虑。看来互联网融资想获得更好的发展不得不把企业的顾虑因素考虑在内,并提供相应的保证,以获得科技型小微企业的认可。

当多种互联网融资方式提供给企业时,一半的企业选择股权模式,26.32%的企业选择债权模式,偏向奖励模式的有21.05%,可以看出科技型小微企业在互联网融资过程中倾向于股权模式。基于一部分企业接触该融资方式,根据评价融资成功的标准,表示基本满意的有73.68%,有26.32%表示不满意,因此可以得出互联网融资存在吸引企业选择的优势,也存在不足。经调查发现互联网众筹融资具有作为一种更为开放的融资模式,吸引潜在长期支持者,轻松开启众筹渠道,华丽的营销手段,融资风险小等优势。同时,对小微科技型企业来说互联网众筹融资还存在不足,主要有互联网众筹融资的法律体系不健全,互联网众筹融资的风险难以控制,互联网众筹融资平台管理水平低下,其次是互网众筹融资的资金缺口较大和互联网众筹融资成功率较低。

互联网众筹融资作为一种新兴的投资方式,在我国的发展并未成熟,互联网众筹多以单一网站为主,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针对互联网众筹融资在科技型小微企业中的发展现状,所调查企业提出了健全法律制度,建立监管机制,加强宣传力度,政府加大支持度等宝贵建议。这些将对未来互联网众筹融资更好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作者单位为嘉兴学院商学院)

[作者简介:劳文淑,嘉兴学院商学院财务专业本科生。吴珂莹,嘉兴学院商学院财务专业本科生。郭予悠,嘉兴学院商学院财务专业本科生。余晨瑜,嘉兴学院商学院财务专业本科生。李郁明,嘉兴学院商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财务,会计。课题项目:本文系2016年嘉兴学院商学院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互联网众筹融资促进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研究”;2016年嘉兴学院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重点SRT)“互联网众筹融资的风险分析与防范研究”的部分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1] 纪玲珑.中小型科技企业互联网众筹融资模式探讨[J].财会月刊,2015(5).

[2] 韩廷春,孙|.互联网金融视域下众筹模式的风险与监管[J].理论探讨,2015(5).

互联网调查范文第2篇

关键词:“互联网+”;互联网保险;保险入口;用户体验

中图分类号:F8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7)05-79 -04

引言:本调查旨在通过分析当前互联网保险用户的消费情况,帮助保险公司精准地掌握消费者需求,更好地制定营销策略,以构建更加完善的互联网保险市场体系。

一、调查背景

网络购物改变了现代人的生活,保险产品的线上交易量在整个市场份额的占有比例逐渐上升。基于互联网保险广阔的市场前景,我们团队设计问卷,进行调研,通过数据分析在现有保险环境下,我国互联网保险市场的潜在需求及发展前景,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及影响购买顾虑因素,并有针对性地为我国互联网保险产业的良性发展提出相应对策。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星设计问卷,并使用问卷星付费推荐服务功能,迅速推广,覆盖全国各个省市上网人群(网民),回收有效问卷365份,数据来源面广,具有真实性和代表性。男女受访者约为1:1;年龄分布跨度大,主要集中在18岁~40岁范围,该年龄范围受访者共计接近80%,受访人群具有良好代表性,同时年龄范围在18岁~40岁的人群恰好是网购消费者的主力军,对课题的研究有很好的m用性。对受访者的性别、年龄进行交叉分析,男女受访者的年龄均呈现良好的正态分布趋向。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网络用户购买互联网保险产品的情况

调查显示,79.73%的受访者曾购买过网络保险产品(见表1)。这部分群体中,76.28%的受访者购买过保障型险种(退运险也属于互联网保障型保险产品,29.21%的受访者除退运险外还购买过其他保障型险种),14.08%的受访者购买过理财型险种,9.62%的受访者既购买过保障型产品也购买过理财产品(见表2)。由此可见,我国的网络用户群体有较高的保险意识和较好的保险观念。

(二)网络渠道销售创新型保险的认同比例

通过对365名受访者关于在网络渠道销售创新型保险(如最近很火的“恋爱保险”)看法的调查,调查显示,受访者的看法各有不同,但有52.33%的受访者表示支持和关注这类新型保险,并表示很新颖,如果适合的话会考虑购买。有的受访者认为这仅仅是保险公司的营销噱头,实际用处并不大。有的受访者则表示更倾向于传统类型的保险,对此类新型保险持观望态度。这两类看法所占比例分别是25.75%和17.26%。还有4.66%的受访者表示对保险了解不多因此对这类新型保险也不感兴趣。由此可以看出,新型互联网保险产品的推出还是有一定的关注度,消费者对新颖又贴合人们生活实际的产品也更为青睐。(见表3)

(三)消费者对互联网保险入口渠道(广告)的喜好情况

1.消费者看到保险入口(或广告)的互联网渠道

调查显示,在淘宝等购物网站平台中保险入口的覆盖率最高,65.21%的调查者都表示曾在该平台见过有保险信息入口的出现(例如退运险)。其次是支付宝等支付平台与微信等社交平台,都有一半以上的调查者表示曾在这些平台见过保险入口。“问卷星”等调研平台、保险APP、商场等相关平台、新闻类APP、网页平台保险覆盖率则较差,分别为33.42%、32.05%、30.41%。(见表4)

2.消费者在看到保险入口后的不同反应

调查显示,不同人群对接收到的保险入口(广告)信息有不同的反应。37.81%%的用户表示反感保险入口(广告),基本上都不会进入了解。31.51%的用户表示会视情况而选择会不会再进一步了解,某些特定渠道出现的广告或特定内容才会这么做。只有30.68%的用户表示大部分会点进去了解。(见表5)

3.影响消费者了解保险入口(或广告)的主要因素

调查显示,在互联网看到保险入口(或广告)时,受访者是否会选择了解主要基于以下的考虑因素:“所在渠道的可信度(如支付宝等)”“消费者对广告中的保险产品的兴趣和需求”“保险公司的名气度”以及“保险产品所在的销售平台的名气度”,选择以上因素的受访者分别占受访群体的61.64%、53.42%、50.96%和43.01%。看出消费者在接收到保险入口(或广告)时,对相关信息的来源是否可靠安全是最关注的,而信息本身的保险产品是否具有吸引力也是影响消费者是否会选择了解的重要因素之一。(见表6)

(四)消费者购买互联网保险产品平台选择情况及考虑因素

1.在网上购买过保险产品的受访者所选择的购买平台

调查显示,在购买渠道方面,目前主要的网络销售平台有:保险公司官网、第三方网络平台(淘宝、京东等)、互联网保险超市(惠泽网、保保网等)、互联网保险公司(如众安在线等)。其中,淘宝、京东等第三方网络平台基于自身庞大的用户基础,优势明显,选择在该平台购买互联网保险产品的用户比例达84.19%。保险公司自营的官方网站次之,占比49.83%。(见表7)

2.消费者选定某一平台购买互联网保险产品的考虑因素

调查显示,在购买平台的选择上,受访者主要基于以下因素选择购买:“经过对比觉得该平台最好”“习惯在该平台上购物”“觉得该平台最可靠,服务好”“只有该平台能购买到您需要的产品”,选择以上因素的受访者分别占受访群体的55.34%、51.46%、42.72%、41.75%(见表8)。消费者的购买决策主要出于理性,大部分人会先货比三家进行平台选择。

(五)影响消费者购买保险产品决策的因素

1.对于保障型险种,影响购买决策的因素

调查显示,对于保障型险种,影响受访群体购买决策的前三个主要因素是:“理赔服务”“承保公司的名气实力信誉”“投保流程体验是否方便快捷”,分别占总调查人数的60%,55.62%,51.78%(见表9)。在满足以上因素的条件下,消费者在价格、产品保障内容方面也有一定的考虑。值得一提的是,饥饿营销式的“限时限额购买”对受访者吸引力并不强,仅有19位受访者选择该选项。可见,对于互联网保险产品,价格优惠及促销手段并不足以激发消费者的消费欲望,保险产品供给方应该考虑得更多的是,如何在品牌营销及客户服务方面下足功夫。

2.影响消费者购买理财型保险产品决策的因素

调查显示,63.56%的消费者做购买决策时最看重承保公司的实力信誉,产品预期收益和往年收益率也是消费者着重考虑的因素,分别占比61.37%和41.37。有接近五分之二的消费者还会看重产品的往年收益率(见表10)。由此可见,影响消费者购买理财型保险产品决策的主要因素是资金安全和投资收益。线下资金实力、品牌度高的保险公司,在线上发售高收益产品,更受消费者青睐。

(六)互联网保险产品消费者购买体验和期待调查

1.在购买互联网保险后消费者满意度情况

调查显示,50.86%的消费者有过理赔难的经历,实际收益未达到预期收益,退保繁琐也影响消费者的购买体验,成为影响消费者满意度的主要因素,分别占40.89%、37.11%(见表11)。综上,在购买体验上,影响消费者的满意度主要集中在售后服丈稀

2.对互联网保险市场发展的建议

针对用户建议调查显示,56.16%的受访者认为应该加强对互联网保险信息安全的监管,如对客户信息的保护。25.75%的受访者认为应该完善规范互联网保险的相关法律法规。13.7%和4.38%的受访者认为应该推动互联网保险产品的创新与相关服务质量的提高和加强信息披露提高市场透明度,降低保费价格才是互联网保险市场需改进的方面。(见表12)

3.消费者对互联网保险市场的前景预测

调查显示,对于互联网保险市场未来的发展前景,92.6%的受访者持乐观态度(见表13),远大于曾在网络渠道购买过保险的受访者比例(79.73%)(见表1),未来广大的互联网用户群体将是线上保险产品的主要购买力,鉴于潜在消费者对我国互联网保险产业的看好,我国的线上保险市场前景明朗。

三、总结与建议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消费者网络购物习惯的形成,互联网保险作为传统保险营销模式外的一个新兴销售渠道,具有可观的发展前景。就目前保险公司在开发互联网保险营销的实践过程中,保险公司可以从用户购买后的意见回馈中修正营销策略,更好地做布局工作:

(一)我国互联网保险市场潜在需求大

2014年,国发【2014】29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下文简称《新国十条》)中明确提出发展目标,到2020年,我国的保险深度达5%,保险密度达3500元/人。然而,据中国保险报数据中心测算,截至2014年底,全国保险密度为1479人,保险深度为3.18%。仅保险密度一项,需保持20%以上年同比增长率,才有望在2020年达到预期目标。就目前我国保险市场的低饱和度及互联网保险新渠道的低市场份额,我国互联网保险市场潜在需求不容小觑。

调查显示,超过九成受访者对我国互联网保险市场的前景持乐观态度。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民素质的提高,加之政府对保险行业的重视,同时,网购模式的兴起,其消费渠道和消费方式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是种种,都给互联网保险市场的发展带来良好的契机。而年轻人群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也给新型创意保险的问世创造开放的平台,超过一半的受访者表示新颖且符合实际,会考虑购买,如最近火热的恋爱保险,不少情侣在七夕选择购买作为彼此的七夕礼物,同时也是作为对美好未来的共同向往。而对保险公司来说不仅是创造了营收,也增加了关注度和知名度。

(二)保险公司应树立良好的形象,迎合消费者偏好

在购买平台的选择上,消费者的决策趋于理性,大部分人会先货比三家进行平台选择,消费者在购买平台选择上更注重承保保险公司的品牌实力。无论是理财型险种还是保障型险种,影响受访群体购买决策的主要因素是“承保公司的名气实力信誉”,一个正面的企业形象,更能得到消费者的青睐,人口相传的好口碑,更能吸引消费者的购买。同时京东、淘宝等平台基于自身庞大的用户基础,更容易引导消费者在此选购,优势明显,用户黏度高。对于刚成立的中小型保险公司,由于规模和成本的约束,无法同一些资金实力雄厚的大保险公司一样成立自己的官网并斥巨资宣传推广。而根据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消费者在看到保险入口(广告)时对相关信息的来源是否可靠安全是最关注的(见表6)。因此,新生中小型保险公司若借助淘宝等第三方知名平台,迎合消费者心理,也可以实现销售额的突破,并在公司成立的早期实现盈利。国华人寿、昆仑健康就是这方面的典型成功例子。

在产品甄选上,对于保障型产品,消费者最看重品牌和服务。价格优惠及促销手段并不足以激发消费者的消费冲动。因此,保险产品供给方应该在品牌营销及客户服务方面下足功夫。对于理财型产品,影响消费者购买理财型保险产品决策的主要因素是资金安全和投资收益。线下资金实力、品牌度高的保险公司,在线上发售高收益产品,更受消费者青睐。

综上所述,保险供给方应时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自身特点,找准进入或者拓宽互联网保险市场的切入点,同时树立自身企业品牌良好形象。有实力的保险公司可在巩固原有互联网保险业务的同时开发新的互联网保险产品,注意培养用户粘性,形成忠实的客户群。

(三)改善简化投保理赔流程,优化互联网用户体验

旅游保险、人身意外保险以及各种互联网衍生新险种用户,均期待互联网保险的供方可以改善简化投保理赔流程,售后承保单证能够及时传递到位,同时保险费用相对低廉,也不必为投保花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

建议保险公司做到以人为本,考虑更多的用户感情因素,提供跟服务,提供专业化的理财分析,从而提高客户好感度。在购买体验上,影响消费者的满意度的因素主要集中在售后服务上。不同于实体商品,保险产品只是一纸合约,规定合同双方权利义务的履行。保险产品无法直观地向消费者展现“物美”,故用户口碑主要来自于售前售后服务以及理赔服务。因此互联网保险的供方,应该在服务方面加以改进,售后承保单证应及时传递到位,简化退保手续,优化理赔流程,对客户个人信息做好保护,给消费者提供良好的购险体验。除此之外,互联网保险供方还应该利用好互联网渠道来减少保险产品的中间销售环节,削减业务开展所需的实体宣传、广告、印刷等的费用以及分支机构、分公司设立所需的固定成本,缩减成本以降低保险产品的价格,真正让惠于消费者。“物美价廉”的互联网保险产品将会是未来互联网保险市场的主流。

(四)建立可靠的信息系统保障用户体验

保险公司在探索互联网保险新模式的过程中,都希望能深入到互联网大数据领域,有一种把传统保险服务尽可能转移到互联网中去的趋势,也包括在线经营产品、广告宣传、投保、支付、承包、核保、保全、理赔等传统步骤。但是,新的发展背景下也产生了新的风险,例如IT设施引发的风险、黑客入侵等。因而保险公司对信息技术的依赖越来越大,特别是在未来互联网保险更加迅速发展的情况下。依照这种趋势,如果保险业遇到信息系统瘫痪,那么将牵一发而动全身。一旦信息储存出现问题,客户资料丢失,重要数据被窃取,投保理赔延误,保险服务中断,这一系列情况必将使企业和客户蒙受巨大损失。因此,企业首先要引进高新IT技术人才,增加保险公司内部IT维运部门储备池深度,提高服务器和数据库的安全级数。其次是提前安装设置IT系统备份从而获得保障,在发生故障时可以及时地搞清楚,恢复到发生前的状态,第一时间纠正故障将损失尽可能减到最低。此外,保险公司业务还应有连续性的管理体系,在建立好良好体系的情况下,即便是有一步骤出现问题,亦可以通过相关数据进行补救,确保业务的快速修复和正常运行。

作者简介:

许秒君,女,广东饶平人,广东金融学院保险系保险实务专业2012级学生;

互联网调查范文第3篇

1.智能机市场趋于饱和,手机网民增长放缓我国智能手机已形成较大用户规模,市场占有率趋于饱和。截至2014年6月底,我国智能手机网民规模达4.8亿,相比2013年2月增长了1.5亿,在手机网民中占比达91.1%,智能手机成为我国移动互联网发展的重要载体。随着智能手机用户的逐渐触顶,未来我国智能手机增速将呈减缓趋势,进入稳定态势。

随着功能机换机潮接近尾声,智能手机市场逐渐趋于饱和,也意味着通过智能设备普及所带动原有PC网民向手机网民的转化阶段基本结束。随着潜在手机网民已被大量转化,2014年上半年手机网民规模增长呈现疲态。截至2014年6月底,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27亿,较2013年底增加2699万人,仅增长了5.4个百分点,低于往年用户规模增长速度。未来,手机网民增长将主要依靠创新类移动应用迎合非手机网民潜在网络需求拉动。

2.移动上网常态化,对社会生活服务渗透进一步加大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移动应用的丰富,手机上网常态化特征进一步明显,手机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时长不断增加,使用频率进一步上升。根据调查,我国手机网民每天上网4小时以上的重度手机网民比例达36.4%,相比2013年增加了16.4个百分点。其中,每天实时在线的手机比例为21.8%。87.8%的手机网民每天至少使用手机上网一次。其中,66.1%手机网民每天使用手机上网多次。

手机应用的丰富性,几乎覆盖了生活的各个方面,对社会生活服务的渗透进一步加大。如,手机支付与消费者生活紧密结合,拓展了更多的应用场景,通过各类APP与社会服务广泛融合,如零售餐饮、生活缴费、大众理财等,带动移动电子商务高速发展的同时对手机网民影响程度加大。此外,手机地图、手机打车等移动应用与本地化服务相结合,成为连接线上线下的重要平台,对手机网民的交通出行、娱乐餐饮带来较大便利,增加手机网民对手机应用的使用黏性,加大移动互联网对社会生活服务的渗透力度。

3.手机网民付费意愿有所上升,商业潜力逐步释放,但广告模式依然是主流我国手机网民对移动互联网产品的付费意愿依旧较低,但相比2013年有所提升。根据调查,25.2%的用户过去半年为手机应用付过费,相比2013年15.4%增加了近10个百分点。对没有付费的用户进一步调查,发现其中有48.5%的人未来愿意为手机应用付费。经过近几年的用户培养,中国的增值服务市场有所发展,商业潜力逐步释放。

但相比应用付费,近7成手机网民表示更倾向于通过接收手机广告来避免付费情况。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基于广告的后向收费将依然是我国移动互联网的主流商业盈利模式,针对用户的前向收费商业模式的发展还需时日。

4.平台化壁垒形成,行业格局基本稳定,中小企业竞争难度加大在2013、2014年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传统企业、互联网企业等纷纷加入移动互联网行业,促使移动互联网市场蓬勃发展的同时市场竞争环境更加激烈。尤其随着各大互联网企业强强联合,巨头战略投资或并购的基本完成,打造各自的生态圈。行业壁垒逐步形成,中小企业进入难度进一步加大,移动互联网市场的创业将趋于理性发展。

互联网调查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第三方支付 调查与展望

互联网金融立足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借助于网络平台的新型金融发展模式,借助的平台发生了变化,但其金融的本质没有发生变化。但是在形式上,互联网金融有以下四个不同的特点,第一,金融产品直接和用户发生联系,省去了中间环境;第二,互联网金融产品借助于网络的便捷性特点,产品信息的时效性更加明显;第三,金融产品与市场联系根据紧密,受市场影响较大;第四,互联网金融的使用门槛低,用户的可获得性较强。 从事物发展的趋势来看,目前的互联网金融难以取代传统金融,两者的关系不是简单替代关系,更多是一种互补关系。这是由我国金融机构和金融交易的成本所决定的。不论是从现实需求还是从未来发展趋势看,对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现状进行调查,都对我国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互联网金融发展机遇与挑战

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互联网金融机构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还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但近年来,伴随着我国互联网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互联网金融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传统金融的立足点在于银行和资本市场,通过银行获得间接融资,通过资本市场可以获得直接融资。与传统金融显著不同的是,互联网金融己经成为了自己的融资方式―众筹模式。随着信息通讯技术在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信息通讯技术的作用日益凸显出来。这种技术的应用普及,不仅改变了人们的传统思维方式和金融观念,而且推动了民间借贷业务的发展,使的民间借贷业务呈现出正规化和阳光化的发展趋势。这些正在发生的变化,符合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也体现 了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提出的普惠金融的概念。

根据相关的数据显示,自2014年以来,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互联网金融的业务规模进一步扩大。这些显著的变化必然会引起人们对相关监督问题的关注,在学术界中,关于互联网金融的监管方式的论文数量不断增加,与此同时,金融业界以及金融监管部门也在关注着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相关情况。单单从表面来言,互联网金融产品类型多样,业务规模扩大,用户数量不断增加,金融的发展呈现处巨大的潜力空间和发展价值。但是,对于理性的投资者来言,这种表面的繁荣确有着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这种繁荣的出现主要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外部来看,传统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长期以来占据垄断地位,改革阻力较大,银行这种“老大”的作为难以适应市场化的需要,不能满足互联网时代中用户的需求。传统金融机构的发展短板为互联网金融留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市场的金融消费和需求为互联网的融资模式提供了有利条件。从内部而言,互联网金融立足于信息技术基础上,有着互联网的共享性和便捷性的特点,可以满足消费者和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

但是,互联网金融的本质仍然是属于金融的范畴之内,金融内在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同样具备着。而且由于互联网金融产品的立足于互联网技术,其安全性也是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从这个角度而言,互联网金融同样会产生一个系统性风险,而且这种风险更大,也会引发更大的范围的金融危机。这一认识已经成为金融业界的普遍认识,导致人们对互联网金融产生的质疑和争议也日益明显。

二、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前景

近年来,国内围绕互联网金融发展问题的争论一直热度不减。这些争论一方面反映了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困境,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如何处理好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之间的关系,如何有效规避互联网金融发展中的风险,如何通过金融监管部门的努力完善当前的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这些是人们集中关注的问题所在。互联网金融在给你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引起人们担忧的主要原因在于难以有效判断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

从金融自身的结构来看,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同属于一个大的谱系家族,两者是可以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第三方支付就是这样一个典型案例。 第三方支付业务发展立足于GDP的发展,与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特别是在证券行业、保险行业以及基金等金融领域,第三方支付规模的发展速度可以间接反映我国经济发展的整体态势。

在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建中,移动支付终端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手机不仅是一种通讯工具,更多是一种个人在互网环境的“身份认证工具”。通过手机等移动支付终端,可以为商品或服务交易进行资金支付、转账等交易。对于消费者来说,不仅方便了自己,更是缩短了交易时间。对于商户来说,可以更有效聚拢资金,增加产品的销售量。在第三方的移动支付中,手机可以同时适应不同的场所,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较小。因此,第三方支付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使用,这也会成为未来的一种发展趋势。随着支付终端的移动化发展,可以预见,对互联网金融服务的需求必然越来越大。通过对第三方平台的分析,我们应该对互联网金融发展持一种经济的态度。

互联网调查范文第5篇

有人统计了近2000个今年停止更新的移动互联网应用项目,其中五成以上是今年才首次上线,也就是说存活时间不超过一年。相对于以往,死于资金或技术断裂的硬伤少了许多。得益于早期投融资行业的兴起,移动互联网创业的生态要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成熟规范许多。创业者承担的风险比以往小,并不意味着成功率就能提高。当钱和人不是问题的时候,“绝望”就成为了最大的问题。

2012移动互联网死因Top1:绝望

绝望几乎弥漫在移动互联网产品类创业的各个角落。今年移动互联网爆发的直接导火索是智能移动设备的爆发。由于引领这股潮流的并非用户需求的大变革或者社会结构的变化,所以过低甚至为负数的生产者剩余在2012年紧跟着移动互联网创业者,这种现象被通俗地称之为红海。

这种局面在纯LBS类应用中表现得尤其明显。今年11月8日网易八方宣布停止服务团队解散,成为了这一领域死亡案例的代表。事实上,前两年受foursquare影响诞生的数十个中文地理位置分享产品基本都在今年进入等同于死亡或濒死的状态。比如盛大的切客,虽然项目还在,但已被束之高阁,与歇业无异。而这一领域的领跑者街旁则面临更尴尬的状况:资金充足,用户数量和内容都在增长,但业务已然无法突破。这是一种非常难受的绝望感:明明走在康庄大道上,然后突然就走到了尽头。今年的第三季度,街旁对内对外做出了许多试图保持各方信心的表达,但其CEO刘大卫也不得不承认“街旁模式尚不清晰”。

不仅仅是LBS,移动互联网产品创业的大头——社交和分享同样面临供给过剩导致的绝望。在这方面今年的死亡案例更多:仿path的点滴、做陌生人社交的闪聚、语音产品神聊以及等等……同样,这些产品终止业务时都不能说是缺钱,但是已经看不到可能有的增长了。不仅没有未来,连现在都失去了。

移动终端的软硬件整合同样绝望,来自工信部的资料显示2011年中国手机出货量达到11.3亿部,2012年这一数字可能突破14亿。登记在册的智能手机品牌有超过2000个,而每个月都有厂商倒闭。2012年“互联网手机”的概念让热钱和小厂商看到了机会,但在一窝蜂涌入,做出一款手机并卖出一些量之后,他们同样迷茫:利润不高,竞争激烈,钱都让渠道给赚了。功能机时代以差异化和价格取胜孕育出的雄厚的山寨机产业基础并没有转型成为国产智能手机的产业群,市场最终还是寡头的。

而移动电子商务领域在“绝望”这个问题上倒不严重,但绝望的案例并非没有。临近年底,买袜子的B2C维棉和按凡客套路来的初刻都终止了业务。他们的共同点在于:并不是没有流量,也不是缺钱,但是没有业务增长。事实上,查询相关数据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这两家电商在2012年全年的流量并非是“一马平川”,也不是没有展开拉动营收的努力,但拦不住用户的流失,维持不了适宜的转化率——这是多么令人绝望的事情,当发现所有困难的本质在于用户需求不足时,就像是一年白干了一样。

2012年的移动互联网,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均匀地快速膨胀。方向对路的,获得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健康的增长曲线,得以生还;方向不对路的,被时代所淘汰。这是最为残酷和惨烈的。历史上没有哪一年的科技业界像2012一样充满赌性。当年关到来齐齐翻底牌的时候,即便手里还有筹码,也没有可以继续打下去的牌了。于是只能离席,另开一局。

绝望就绝望在,2012年的努力必然伴随着试错的风险。但令人欣慰的是,今年的试错数据会在明年成为有意义的经验。一年后的2013年移动互联网死亡统计,将不会出现那么普遍的绝望案例了。

2012移动互联网死因Top2:疲惫

2012年还有许多在生死线挣扎的产品。这其中不乏优质项目,它们的共同点是走到了在生死之间的最后一层窗户纸,但已经没有力气去捅破了。

创新工场曾经的明星项目“点心”操作系统无疑是疲惫致死的代表。在2012年大量第三方安卓ROM大行其道的时候,“点心”原有的先发优势反倒变成了负担。过早地给自己画下了业务范围和标准,使得点心在2012年不得不撑着把手机操作系统、第三方原生APP、WEB APP一起坐下来,以维持自己系统的完整。但业界趋势变化的速度甚至超过了这家公司转型的速度。

事实上,如果点心能够挺住,无论是作为第三方安卓ROM服务商还是安卓应用开发商,都可以在当前的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点心创立之初的耀眼之处就在于抓住了中低端种子用户转向智能手机的机会。而目前还有更多的功能机用户和新用户等着各家厂商去转化为成熟的智能手机主流用户。理论上市场机会其实更大了,但点心已经跑不动了。

战线过长,韧性不足,迭代不够快等等在移动互联网这个又“碎”又“快”的时代都是致命伤。

点心CEO张磊说“小公司只能做小事情”,这个道理还有很多心怀壮志的创业者没有理解透彻。可以预见,2013年因疲劳被拖死的产品,不会比2012年少。但2012年有其特殊性:在爆发前和爆发后,整个爆炸现场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对于已经被拖死或者可能会在2013年拖死的创业者而言,撑下去,尽快回到主战场,还有机会。

2012移动互联网死因Top3:招魂无效

移动互联网并不是万能灵药,虽然移动互联网上会诞生许多新的商业机会,却并不意味着在传统互联网时代濒死的产品和现象“移动”起来就能活。

2012年有无数的移动产品,用最简单粗暴的方式把比传统更传统的商业搬到了手机上。最大的死亡案例来自美国新闻集团,iPad报纸《The Daily》宣布停刊。国内匆匆以原生APP或者WEB APP或者微信公共账号的形式触网的传统纸媒也不在少数,其中有不少也终止了自己在移动互联网上的业务。

除了新闻,出版发行也同样是在新时代需要新方法的。在线下书店纷纷倒闭的潮流下,线上的出版发行依然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2012年出现了不少正版的独立图书应用和书店应用,但迭代很快,倒下一批,又有一批兴起。虽然国内的版权环境和内容消费氛围越来越好,但是要撑到移动终端的出版发行能够养活新闻出版业,还有很多产品要用尸体去铺路。

2012移动互联网死因Top4:太“平台”

平台在2012年的移动互联网圈子绝对是个热词。热到有些烫手,一方面有很多天使和VC在找平台来投,另一方面有很多投资人看见“平台”就把商业计划书丢到一边。

2012年初,还是一个平台混战的时刻。但到了2012年底,国内的平台格局已经很鲜明了:在微博微信上找用户,在广告联盟找起始收入,在各种第三方市场和移动互联网垂直媒体上找装机量,在刷榜公司找排名……

微博和微信开放API之后,对中小型创业者来说,已经是足够好的平台。而平台和创业者的主流用户还有不少还在移动互联网的大门外排队。这个时候,打着平台口号烧钱无疑是寻死。

过于“平台”倾向的产品和绝望至死的产品有相当大的重叠度。因为平台更容易找不到方向。不知用户为何而来,也不知用户为何而走。种种试图延长用户的停留的举措反而增加了用户的困惑。点点、切客、八方等等无一不是如此。甚至于摩托罗拉的官方应用市场,这样一个大型平台产品,都在各种安卓市场的围剿下关闭了。

在目前已有的平台已经足够多足够大的情况下,盲目的试图以一个点子就把用户和用户的宝贵时间忽悠来消耗掉的计划,没有什么比这个更不靠谱了。

索性的是,没有前途的所谓“纯平台”,基本也在2012年消失得差不多了。

2012年移动互联网死因top5:太“工具”

2012年有大量的工具应用匪夷所思地终止了开发和更新。事实上在app store诞生之初,重点推广的就是工具类应用。但几年过去,没有格调和特色的纯工具似乎已经被时代抛弃了。

越来越多的内容和服务类应用开始自带工具。死亡率最高的工具来自于图片和照相类别。几乎所有的社区都开始可以调用智能设备的相机接口,于是专门的工具应用渐渐变得鸡肋化。

灵活的工具产品团队快速成立内容部分为工具用户提供社区和内容服务;文艺的工具产品团队则大幅度提升自己产品的美术和设计水平。这两种工具都活了下来,而且越做越大。剩下的,在二八定律里占80%的工具产品,大半死在了2012年。

过于工具化的移动互联网产品和过于平台化的产品,两者的死亡是互相伴随的。成功平台的扩张不仅仅干掉了不靠谱的平台,也掠夺了平庸工具的用户。

2012年下半年多家移动互联网企业在工具类应用或者应用中的工具功能上实现了资源整合和战略合作,开启了一种新的玩法。如果说两年前只要好玩好用的工具就能赢得用户的亲睐的话,现在没有圈子派系、不站队,几乎都难以拥有到达消费者的有效渠道。

短短一年时间,移动互联网的创业就从站长时代进入到了派系时代。这在传统互联网中用了6到8年。而刚入门的创业产品,尤其是独立的工具产品,在2013年的机会会越来越小。

后记

与十年前创业强调想象力,五年前创业强调模式和融资,三年前创业强调技术积累,一年前创业强调收入有所区别,2012年的创业尤其强调方向。“究竟要做什么”这个原本很基础的问题,在2012年的移动互联网大爆发中变得至关重要。

以上就是360范文网的小编对互联网调查(精选5篇)的详细介绍,相信大家看完之后能有所帮助。(本文共字)

菁英职教网文章归档 教育资讯 留学攻略 七品教育网站地图xml
325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