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爱国的作文(精选5篇)

| 婕音

推荐文章

菁英职教网 培训啦 留求艺

关于爱国的作文范文第1篇

1、The love of their country is with them only a mode of flattering its master; as soon as they think that master can no longer hear, they speak of everything with a frankness which is the more startling because those who listen to it become responsible. ——Marquis De Custine

对他们来说,爱国不过是谄媚统治者的一种方式;只要他们认为统治者再也听不到,他们所说的一切马上就惊人地诚恳,因为那些听他们说话的人是可靠的。——卡斯汀侯爵

2、The love of one's country is a splendid thing —— but why should love stop at the border? ——Pablo Casals

对一个人的国家的爱是美好的事情——但为什么爱要止于国界。——帕布鲁·凯瑟尔斯

3、Patriotism: Combustible rubbish ready to the torch of any one ambitious to illuminate his name. ——Ambrose Bierce

爱国主义。一堆随时可以被任何野心家所点燃,去照亮他的名字的易燃垃圾。——安卜罗斯·皮尔斯

4、You're not supposed to be so blind with patriotism that you can't face reality. Wrong is wrong, no matter who says it. ——Malcolm X

不能允许你用爱国主义蒙蔽双眼而不能面对现实。错就是错,不管是谁说的。——马尔科姆·X

5、True patriotism doesn't exclude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patriotism of others.——Queen Elizabeth II

真正的爱国主义不排斥对于其他人的爱国主义的理解。——伊丽莎白女王二世

6、Patriotism, when it wants to make itself felt in the domain of learning, is a dirty fellow who should be thrown out of doors. ——Arthur Schopenhauer

爱国主义,当它涉入认知领域时,是一个应该被扔出门外的混小子。——阿瑟·舒本华

7、Patriotism is the last refuge of a scoundrel. ——Samuel Johnson

爱国主义是无赖最后的避难所。——塞缪尔·约翰逊

8、I realize that patriotism is not enough. I must have no hatred or bitterness towards anyone.——Edith Cavell

我认识到,爱国主义是不够的,我还必须不对任何人心怀仇恨与抱怨。——艾迪斯·卡维尔

9、Patriotism is a pernicious, psychopathic form of idiocy. ——George Bernard Shaw

爱国主义是一种有害的、精神错乱的白痴形式。——乔治·肖伯纳

10、Patriotism is a arbitrary veneration of real estate above principles.——George Jean Nathan

爱国主义是超越于原则之上的对于不动产的一种专横的崇拜。——乔治·简·纳森

11、Patriotism must be founded on great principals and supported by great virtue. ——Henry Bolingbroke

爱国主义必须建立在伟大的原则之上并以伟大的美德作为后盾。——亨利·柏林布鲁克

12、I think patriotism is like charity —— it begins at home. ——Henry James

我认为爱国主义就如慈善——它是从家庭里开始的。——亨利·詹姆斯

13、Patriotism is the willingness to kill and be killed for trivial reasons. ——Bertrand Russell

爱国主义就是积极地为了微不足道的原因杀人并被杀。——勃特兰·罗素

14、You will never have a quiet world until you knock the patriotism out of the human race. ——George Bernard Shaw

除非你把爱国主义从人类中驱逐出去,你将永远不会拥有一个宁静的世界。——乔治·肖伯纳

15、Whenever you hear a man speak of his love for his country, it is a sign that he expects to be paid for it. ——H. L. Mencken

任何时候当你听到一个人说他爱他的国家,这是一个信号,表明他在期待为此获得报偿。——门肯

16、God and Country are an unbeatable team; they break all records for oppression and bloodshed. ——Luis Bunuel

上帝和国家构成了一支不可战胜的队伍;他们打破了所有压迫和流血的纪录。——路易斯·巴纳尔

17、To make us love our country, our country ought to be lovely. ——Edmund Burke

要让我们爱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国家应该可爱才行。——爱德蒙·柏克

18、The summer soldier and the sunshine patriot will, in this crisis, shrink from the service of his country; but he that stands it NOW deserves the love and thanks of man and woman. ——Thomas Paine

风华正茂的军人、光彩照人的爱国者,在这样的危机中,也会怯于为他的国家服务;但是至今还能经受住考验的人,理应受到人们的感激与爱戴。——托马斯·潘恩

19、Patriotism is your conviction that this country is superior to all other countries because you were born in it. ——George Bernard Shaw

爱国主义就是你确信:这个国家比所有其他的国家都要出色,只因为你生于斯。——乔治·肖伯纳

20、Yishenxuguo, what not? -- Yue Fei

以身许国,何事不敢为?——岳飞

21、Everyone is responsible for his country. -- Gu Yanwu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22、national humiliation not snow, or how famous? -- Li Bai

国耻未雪,何由成名? —— 李白

关于爱国的作文范文第2篇

一、歌颂古人的爱国情怀,激励学生的爱国热情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是中文系学生必学的一门重要的课程,在整个中文课程里面也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学好中国古代文学,对于古代文学知识、文学方法和鉴赏技巧的掌握的都有很大帮助,甚至于学好古代文学对于汉语语言的掌握也就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因此在高校的中文教学中,都十分重视对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授。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包含了许多爱国忠诚的情怀思想,从先秦的屈原、汉朝的苏武,到唐朝的杜甫,再到宋朝的陆游、岳飞、辛弃疾、文天祥,他们都留下了关于爱国情怀的不朽作品。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就可以以这些文学作品为依托,介绍他们写作的背景,并通过朗诵、图片展示等多媒体形式,让学生切身体会古人的爱国情怀,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崇敬感,从而为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榜样,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

二、赞美祖国壮丽山河,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爱国情怀不仅仅体现在对于祖国的忠诚热爱,同时也体现在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因为古人将国土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领地,对祖国山河的赞美更加升华了人们祖国的保卫情感和眷恋情感。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就有许多讴歌中国壮丽山河的优秀篇章,这些都充分体现文人对于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例如陶渊明笔下描绘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农家闲适生活引来无数人的向往,孟浩然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中描述了美丽的田园风光,令人心旷神怡。再有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让人领会到庐山瀑布的磅礴大气,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浑厚雄壮的大漠景象,让人心之神往,白居易的“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描写江南早春欣欣向荣的景象,让人陶醉其中。还有苏轼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将西湖在雨前雨后的美景都尽收眼底,“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更是将山的千姿百态都描写出来,使人读之跃然脑海。无论是山河湖海,还是野花小草,更甚是鸟虫飞蛾,文人志士们都将之细心描绘,并赋予这些死物与不一样的生机和感情,使他们不仅仅是一种自然的物,更是人内心的一种情感的共鸣。教师通过教授学生古汉语文学中对山河赞美的文学作品,扩大学生对祖国山河地理的了解,并引发他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自豪。

三、陶冶学生性情,培养高贵品质

爱国情感除了要对祖国忠诚,热爱祖国山河外,还要表现为关心国家正事,积极参与国家建设。中国古代文人大多在此教育下,心系国家和黎民百姓,采取积极入世态度,企图振兴图强,以达到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这种伟大的胸怀和坚强不屈的性格是值得我们歌颂的。例如范仲淹就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心系天下。杜甫同样深感百姓生活艰苦,用自己的微薄之力为百姓发生,并立誓“穷则独善其生,达则兼济天下”。张养浩在《山坡羊潼关怀古》中也通过“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表达了人民生活的深切同情。教师在中国古代文学的教育中,将古代文人的治世热情和对人民同情的伟怀做深入剖析,让学生充分体会古人的政治理想,进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四、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爱国情感

在新形势下,由于环境和条件的变化,教师也要跟上时代步伐,积极更新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首先是采用单一的授课方式,可以借助多种教学工具,诸如多媒体设备的应用,播放相关的音频、视频资料,加深学生的体会和理解。其次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到相关的博物馆或者景点进行实地参观考察,让学生在具体的空间中体会古人的爱国情感。

五、结语

关于爱国的作文范文第3篇

[内容]<?XML:NAMESPACE PREFIX = O />

通观初中语文教材,爱国主义教育因素极其丰富。古往今来有关爱国的人或事、情或理,隐性的或显性的,可以说应有尽有。如何充分发掘这些教育因素,充分发挥语文的德育功能,从教育内容到教育方法,都有待于我们认真研究。

语文爱国主义教育是在语文教学的特定环境中对学生施加爱国主义教育影响的过程。施加教育影响必须以传递教育影响的内容为依据。因此,教育内容是决定教育质量和教育效果优劣的基础条件。由于语文教材中的课文篇目多、文体全、内容覆盖面广,所以其中蕴含的爱国主义教育因素十分丰富。如果我们能将教材中各个层面的教育因素都发掘出来,使之成为鲜活的教育内容,那么,这样的教育容易形成合力,产生教育的整体效应,取得最佳育人效果。如果在发掘教育因素中顾此失彼,就会有教育内容残缺之憾。事实上,这样的缺憾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时有所见。比如说,有些老师习惯于把爱国主义教育涵盖为中华历史悠久、人文灿烂、山河壮美、英雄辈出等偏重于历史方面的教育,而对于社会主义现实却不自觉地有所忽视。误识产生误导,致使语文爱国主义教育与现实脱节,而与现实脱节的爱国主义教育其功效是极其有限的。还有些老师往往从个人感情体验出发来确定教育内容的取舍,其结果教育内容层面极其偏狭。这是当前初中语文爱国主义教育在内容取舍上的一个缺陷。要弥补这一缺陷,就必须端正认识,拓展教育内容,使其覆盖到语文教材所固有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各个层面。换言之,语文爱国主义教育应该从祖国山川美教育、中华光辉历史教育、民族英雄主义教育,拓展到以下诸方面:一、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是一致的,我们必须教育学生爱社会主义制度,坚定社会主义信念。二、共产党是“四化”大业的领导者,人民是创造美好生活的主人,家乡和集体是伟大祖国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语文爱国主义教育中,必须对学生实施爱党、爱人民、爱家乡、爱集体的教育。三、爱国主义教育贵在求实,要教育学生把爱国之情化为报国之志、效国之行。在教育内容上作这样的拓展,不仅使教育内容更完整,也有利于全面落实语文德育的育人目标。因为培育“四有”新人是语文爱国主义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关于爱国的作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仁爱”;精神;师德师风

“仁爱”精神贯穿于儒家忠、孝、悌、恕、恭、宽、敏、惠等诸项伦理原则与规范,是儒家伦理规范之灵魂。我们在剔除其维护封建社会秩序的糟粕的前提之下,必须充分肯定并弘扬其思想精华,以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本文仅就弘扬儒家“仁爱”思想精华,加强师德建设,谈点粗浅看法。

一、弘扬儒家“仁爱”精神,热爱祖国和人民,做忠诚的爱国主义者

爱国主义是重要的政治原则,也是基本的道德规范。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人民教师的重要职责。教师自身首先要做忠诚的爱国主义者。弘扬儒家“仁爱”精神,对提高教师的爱国主义思想道德素养,大有裨益。孔子的“仁者爱人”,把不同的人视为同类,提倡人与人相互爱护、关心,是对把人作为神的附属品的宗教观念和把人作为工具的奴隶主意识的否定,体现了古代的人文主义精神,是儒家思想的精华。然而,孔子眼里的人是不平等的,现实的人是分尊卑贵贱等级的。“克己复礼为仁”,孔子强调按“礼”即按封建社会秩序的尊卑等级赋予不同的人以不同的爱。在一个国家中君主是最为尊贵的,故“忠君”成为最高的道德规范。儒家把君主视为民族、国家的主体,把朝廷视为国家的象征,从而把忠君与爱国混为一体,是其思想糟粕。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和国家的主体,爱国与爱人应在热爱人民上求得统一,热爱人民群众才是爱国主义的集中体现。儒家的“仁爱”思想蕴含着深厚而可贵的爱国主义思想精华。

一是儒家在强调忠君的同时,也表达了强烈的爱民思想。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几千年来,受儒家思想熏陶的爱国主义者也总是把忠君与爱民,把保卫朝廷与保卫国土家园融为一体。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思想,岳飞“仰天长啸,壮怀激烈”屈死风波亭,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壮烈气节,无不体现出他们在忠君的同时表现出震撼人心、千古不朽的强烈爱国爱民精神与高尚的道德情操。今天,教师称号前冠之以“人民”两字,更体现教师职业的人民性,弘扬儒家“仁爱”思想中忠贞不渝的爱国爱民精神,对教师加强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的师德建设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是儒家在强调忠君的同时,也强调忠于并矢志维护国家、民族整体利益。由于阶级与历史的局限,儒家实际上是把君主私利与民族国家利益融为一体,故对儒家“忠”之涵义,不能仅理解为忠君,它确有忠于并维护国家整体利益(公利)的涵义,“临患不忘国,忠也”,“为国之本,何莫由忠”,“公家之利,知无不为,忠也”,“忠者,中也,至公无私”,历代儒家总是以“公”、“义”象征国家民族整体利益而强调“国耳忘家,公耳忘私”,并把不惜牺牲生命矢志维护国家民族整体利益视为最高的人生价值目标与人格精神追求而“杀身成仁”、“舍身取义”。正是以儒家爱国思想为主导,几千年来形成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爱国主义成为中华民族之魂。这种爱国主义精神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更放射出灿烂光芒。中华民族屈辱的历史虽已过去,但落后就要挨打的真理依然不变。综合国力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素质的竞争,今天的学生素质关系到明天国家和民族的兴衰。我们必须首先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养,树立祖国利益高于一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主人翁责任感,教育学生把自身奋发成才与国家和民族兴衰存亡联系起来,切实把爱国主义教育落到实处。

二、弘扬儒家“仁爱”精神,热爱学生,忠诚党的教育事业

作为人民教师,弘扬儒家“仁爱”精神,热爱祖国和人民,首先要热爱我们的教育对象――学生。热爱学生、教书育人是师德的基本要求。儒家“仁爱”精神体现于热爱学生,有以下几点值得弘扬:

一是“有教无类”,对学生一视同“仁”之爱。孔子把人区分为高低贵贱,主张“爱有差等”,这是不足取的。然而孔子提出“有教无类”,并以之为使命,无论学生出身贫富,只要肯接受教育,都“乐于施教”。在等级森严、贫富悬殊的春秋时代,孔子能面对社会各阶层收徒讲学,首开民间办学之风,确是难能可贵的。他提出的“有教无类”,体现了一种纯洁、博大,能容纳所有对学生之爱。弘扬这种对学生一视同“仁”之爱,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别是对一般工农子弟、贫困学生,对生理或智力、品行、性格等方面有缺陷的学生,不能轻视,更不能歧视,而要对他们倾注更多同情、爱护、关心、帮助,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二是以严求爱,严谨治学。儒家强调师道尊严,对学生过于严肃、严格,有压抑学生个性的消极方面。在思想方法上,儒家把严与爱融为一体,以严求爱,强调对学生要严格要求,严谨治学,有积极意义。“严”与“爱”本身是对立的统一,对学生严格要求本是爱的体现,是对教育事业高度负责的表现。历代儒学思想家、教育家在强调对学生严肃、严格的同时,也有直接表达对学生和蔼、亲近的思想。有儒者论及师德时,强调“师徒同体”,“视徒如己”,亲近备至。教师对学生应既如严父又如慈母,其爱护教育之情怀,真挚热切。

三是“诲人不倦”,无私奉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已成为中国千古不朽的教学格言。孔子收徒讲学,奉献教育事业直至生命终止。孟子也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视为高于“王天下”的人生三乐之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部分教师产生对自身职业的心理困惑。我们必须弘扬儒家对于教育事业的敬业精神,抵御金钱诱惑及轻视教师特别是轻视德育教育工作者的错误倾向,以更高的热情、更强的责任感奉献于党的教育事业,向学生奉献爱心。

三、弘扬儒家“仁爱”精神,热爱同志,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孔子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提出“仁爱”学说,是要在对立中求统一,以维护封建社会秩序。其方法是,把“礼”与“仁”相结合,把反映现实不平等社会关系的“礼”包裹在同类相爱、温情脉脉的“仁爱”之中。“礼”本是人与人之间宗法、经济、政治关系的外在表现,强调人的尊卑贵贱,具有强制性、不平等性。而“仁”则恕爱于内,具有情感性、自觉性的特点,用以求同,即从感情上沟通等级森严、阶级对抗的人际关系,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关心、爱护,以缓和、化解人与人之间因上下尊卑引发的矛盾,使人们恪守本分、自觉守礼,求得人心安定、社会稳定。孔子把社会看作整体,把人视为同类,重视发挥道德(仁)的精神力量,从自我与他人、“尊”者与“卑”者的利益对立中求统一。因此,孔子的仁学,易为被统治者接受,更被统治者所推崇。儒家“仁爱”学说旨在维护封建统治,剔除其糟粕,它对提高人的道德素养,建立和谐人际关系具有积极作用。

一是弘扬“忠恕”之道的精华。孔子的学生曾子曾以“忠恕”二字概括“仁”的涵义,历代儒家把“忠恕”视为“可以终身行之”的一贯之道,作为个人修养的重要内容与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儒家强调“与人忠”。“忠也者,一其心之谓也”,“忠者何?不欺之谓也”,“古之所谓忠,以实之谓忠也”。这里“忠”是与诚实相融的。体现儒家“忠恕”之道精髓的是“恕”道。何谓“恕”,孔子有两句话很中要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即要推己及人,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与人发生矛盾时要如此,作为第三者做别人思想工作也要站在被教育者角度考虑问题,以求得对方的认同。“能近取臂,仁之方也”,“忠恕”也成为人们行“仁”的方法,它倡导对人如己,推己及人以求人与人的理解、尊重、沟通。这是我们必须弘扬的伦理精神与处世原则,也是我们做人的思想教育工作的一种原则和方法。

二是弘扬儒家“恭、宽、信、敏、惠”的仁爱精神。孔子认为:“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这五者即: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尊重他人才会得到他人的尊重而不遭他人侮辱。“宽则得众”,对人宽容,就会得到大家的拥护,特别是人与人之间有矛盾时,要有气度、胸怀,能容人。“信则人任”,待人以诚,讲信用,也就会得到别人的信任。“敏则有功”,努力办事,工作效率高,就有贡献。这里孔子把努力做好工作视为仁爱的一种表现,是很有见地的。事实上,任何社会工作,都是服务于人的,做好每人的本职工作,则有益于社会,这比仅为某人做好事,有更大更高的“仁爱”价值。“惠则足以使人”,这里指乐于助人,施恩不图报,雪中送炭,解人急难,别人就会信服你。所有这些都是“仁爱”精神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体现,也是儒家处理人际关系的道德规范,对我们今天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处理好人际关系均有积极意义。

四、弘扬儒家“仁爱”精神,自尊自爱,维护自身良好形象

儒家在倡导爱他人的同时,对自己则强调自尊自爱。自爱与爱人,二者是相联系、相统一的。“人必其自爱也,然后人爱诸”,“人必其自敬也,然后人敬诸。自爱仁之至也。”儒家把自爱看作仁爱之极致境界,能自尊自爱的人,必有高度道德修养,并真正全面理解“仁爱”的精神实质,行“仁”而爱人,也为别人所爱,故曰“仁之至”。孟子以射箭作比喻,“仁者如射,射者正而后发”,他强调正人须正身,爱人须爱己。儒家历来强调教育者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为师之道,端品为先”,我们面对的教育对象与我们的培养目标,更要求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道德素养。“善为师者,既美其道,有慎其行。”“上行下效,然谓之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身教重于言教,道理即在于此。如何自爱,在具体的举止上,儒家还有诸多论述,这里仅就《礼记・儒行》中所论列举一二:作为“仁”者,气质、容貌要温和善良又肃敬庄重,举止要宽舒从容,谈吐要注意文采、伦理,对人要谦逊、谨慎,注重礼节,如此等等。事实上,自爱与爱人是相通的,如何做到“仁爱”,从内在精神气质到外在言行举止,也确难以列举穷尽。

综上所述,孔子的“仁爱”思想,在剔除其维护封建社会秩序及反映不平等社会关系之后,必须充分肯定它在促进社会稳定和文明进步、提高个人思想道德素养上的积极作用。它所倡导的注重人格精神追求,矢志维护国家整体利益的强烈爱国思想;强调人与人相互爱护、尊重、宽容、理解,以建立良好人际关系与社会风尚;强调教育者要热爱关心全体学生,严格要求,为人师表,以及从内在精神到言行举止的有关道德规范等,这些对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尤其对加强教师自身思想道德建设均有积极意义,必须继承和弘扬。

参考文献

[1]缪德良.中国传统文化要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关于爱国的作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背影 父子情 朱自清 情感共鸣

朱自清的《背影》,篇幅短小,语言质朴简单,共计千余字,却被认为是描写父爱的经典之作,自其发表便受到学界广泛关注。学界对它的解读更是不胜枚举。有从具体内涵解读真挚的父子情,怀念父亲;也有从文化意义、文学史意义、伦理意义解读的。还有从“背影”这一具象解读的。[1][2]而笔者是从民族文化的大背景出发,深究“背影”这一符号化象征蕴含的中华民族独有的审美习惯。笔者认为,《背影》之所以被认定为经典,是因为朱自清选择的父爱具有符号化象征,符合中国人对于父爱的传统审美习惯。季羡林在谈论朱自清散文《背影》也强调:“要真正读懂这篇文章,必须从中国民族文化,民族历史出发。”[3]中国传统父子之伦是别样的,它是“君臣关系”的翻版或“准君臣”关系[4],它具备“君臣关系”的等级性。同时,因为血缘纽带,它又有家庭伦理中的不求回报性。朱自清在真切的体验下,用白描法刻画出具有情感变换的父子情节,进而唤起了读者关于父爱的记忆,这种相似的情感体验,引起读者强烈的情感共鸣,使其对于《背影》具有强烈的文化认同。

一、传统父子之伦的别样呈现

《背影》着重描写的是父亲为儿子买橘子,爬月台的场景。最触动读者的是戴黑布小帽,穿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步履蹒跚的父亲的背影。背影,代表了中国传统父爱的严肃、隐忍、伟岸、不善言辞,它区别于慈善、热情的母爱。为何传统的父爱形象是如此的?要理解这一点,就不得不从中国民族文化、民族历史出发。安德鲁q本尼特强调:“任何的文学文本总是依照语境或传统,并且在语境或传统之内进行建构。”[3]中国文化是起源于黄河中下游流域的农耕文化。[4]农耕时代,主要以家庭为单位进行耕作。而中国传统家庭文化又是崇拜祖辈、父辈。在这种以父权为背景的传统家庭中,父姓便是绝对的权威。而且,“在中国崇祖尚德的家庭文化中,有‘天地君亲师’五位一体之说,所以,从对‘父’的崇拜中引申出对‘君’的崇拜。”[5]即孔子常言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朱熹三纲五常中的“君为臣纲,子为父纲”。“从这一层面来看,中国旧式的父子关系就是“君臣”关系的翻版或是‘准君臣’。”[6]这种传统礼教下,父与子的关系是长幼之序的。这种次序是不允许逾越,逾越者会被定性为不孝子,不孝子不能事君。所以,我国传统的父与子就是以“类君臣”方式相处。“君臣关系”本身具有等级性,所以,它是严肃的,以它为基准的父子关系自然也是严苛的。而且,中国的传统启蒙教育读物《三字经》里,也明确强调君臣、父子要有纲常伦理。可见,这种等级化的父子之伦已经成为中国人心中根深蒂固的道德标准,对于传统的儒士,更甚。朱自清生长在典型的儒士家庭中,朱家是书香门第,其父朱鸿钧是读书人,做过些小官,光绪二十九年(1903),官至徐州榷运局长。而且,朱自清是长子,父亲对他要求更为严苛。在这种文化环境与家庭氛围下,朱自清的父子观与传统父子之伦保持了一致。所以,他选择父亲的符号,是背影,是侧面描写,是隐忍、严肃的符号化象征。这一符号文化符合中国人对于父爱的传统审美习惯。

同时,背影不仅象征了父子爱之间的严肃、隐忍,也表示了父爱的无私、奉献。中国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国家,“在家族血缘基础上,以血缘关系为原型,以亲情为伦理与价值的起点,而家庭关系本质上是一种情感关系,是‘爱’的原理与内涵。”[7]家庭关系中,父子关系是重要构成,以血缘为主的父与子的关系是传承,是爱。所以,父亲对于儿子会不求回报地付出。“背影巧妙地传递出了父爱的无私,不求回报性,这与我们印象中的父亲‘孺子牛’的形象不谋而合。”[8]这就是中国微妙的人伦关系。这种人伦观下的传统父爱,是伟岸、无私的,而且多以“背影”的形式存在。

二、作家高超的艺术表现技巧

朱自清的《背影》在文学史上有如此重要的地位,这与他自身深厚的文学素养是分不开的。朱自清的《背影》用语质朴,以叙述为主。与之前的《荷塘月色》《春》相比,更醇熟,更有生活气。去掉了浮华、刻意的语言,大量排比、大幅的渲染。如描写父亲爬月台一处,作者用“攀”“缩”“微倾”“努力的样子”,几个直白、生动的词语,就把父亲艰难爬月台的身影淋漓地再现到我们的眼前。用这样的语言描写深沉的父爱,是最恰当、最合适的,而且也符合中国人含蓄的表达父爱的情感方式。文章开头,儿子不领情,拒绝父亲。而父亲在儿子明显的抵制下,依旧倾其所能地为儿子做一些小事。安慰落泪的儿子,与脚夫讨价还价,嘱托儿子,帮儿子买橘子。他是细腻、平静地付出、爱护、疼惜儿子。儿子则从最开始的不领情、拒绝,到随后的理解、牵挂。文中“父子之情的不平衡性,或者是错位感”[9]抓住了读者眼球,引起读者的阅读欲。父子爱随着儿子的理解,爱的隔膜逐步冰释,升华,达到高潮。“‘背影’是不平衡的父子情转化为平衡的关键。《背影》的情感关键,并不是父亲单向出发,而是和儿子双向互动中转化,感动我们。”[10]这种不对等的爱的转承起合,跌宕起伏,引起了读者情感波动,进而达到高潮。朱自清在平静中,给读者画了一幅父子情深的“爱”图。读者被朱自清这种不显山不露水的写作技巧带动了,感染了。行文中强烈的情感渲染力不仅源于作者塑造,更是源自作者独特情感体验。作者在切实触动中,刻画出款款的父子情。朱自清在传记中,又明确说道,自己与父亲是有嫌隙的,父亲娶妾,私挪自己工资,祖母病故,这些都使得朱自清与父亲有了距离,进而反感父亲。所以,行文一开始就交代,两年来未曾见父亲,一开始拒绝父亲,觉得父亲迂腐。后来,因父亲遭遇多番变故而心疼,因父亲默默温情被打动,最后,直至见到笨拙的父亲为自己爬月台买橘子的细微举动,冰释了一切。作者真切的生活体验,深刻的心理触动,高超的写作技巧,变换的父子情感,打动了读者,唤起了读者关于父爱的记忆,所以读者对《背影》才具有强烈的文化认同,它也才能成为经典。叶圣陶评价道:“《背影》全凭真感情真性情取胜了。”[11]

三、文学接受中强烈的情感共鸣

古今中外,描写父爱的文章多如牛毛,为什么偏偏《背影》能如此长久不衰?个人拙见,除了文章本身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还因为朱自清先生的《背影》能引起我们对父爱的共鸣,“这就是读者期待视野中必须包含有与作品相同或相似的思想见解与情感体验。这种体验是在文学接受活动中进行的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状态。”[12]《背影》中作者在表现父爱这种情感时,引起了我们情感或者情绪的相同或相似父爱的反应。这种相同或者相似的父爱认知,通过读者的想象、加工、整理,顺利地进入了关于父爱的情感体验。这种情感体验,是读者自己重新建构的。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在接收知识的时候,是根据自己既有的观念选择性的获取对象中的信息,然后通过自己既有的观念、知识和新的筛选互相作用,形成自己独特的新的见解。”[13]读者在接受《背影》时,选择性的从文本中吸收知识,形成了对父爱的新见解。这一过程丰富了读者的情感世界,完善了读者的情怀,健全了其人格。所以,才会对读者有意义,读者才接受。

同时,通过对《背影》的学习,也有助于我们细致地表达类似的情感体验。《背影》一文,用语淳朴、简单,在细腻的描写中,把关于父亲的感情淋漓尽致地描绘了出来,引起了我们对于父爱的共鸣。优秀的文章,就是能表达出萦绕在我们心头,却无处表达的情感的文章。这种情感被作者的一词一语刻画出来,所以,通过对《背影》的阅读,学生领会了表达此类情感的方式、方法,有助于学生在写作中,顺利、流畅地表达类似的情感。

《背影》之所以在语文教材中经历几次改版,依旧入选在册,就是因为它具备了语文教材中要求的强烈的感染力。它为学生展示了丰富的情感世界,引起学生共鸣,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只有如此,才能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和写法,才能帮助学生学会细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才能美化情怀,完善人格。

《背影》的成功,除了学界解读的父子情外,更重要的是文化文学意义和读者情感共鸣。笔者从中国传统的君臣关系角度,解读传统父子的文化内涵;从文学接受角度,分析读者认同的文学原理。《背影》是现当代散文的经典之作,通过对于此文本的文化解读,可以启示读者以类似的手法解读现当代散文。所以,要深刻理解作品的文本意义,必须从民族文化、民族历史出发,理解其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同时,也要考察读者接受的文学原因。只有如此,才能真正读懂它。

注释:

[1]刘晓红,孙拥军:《朱自清<背影>思想内涵近三十年解读史》,名作欣赏,2011年,第12期。

[2]季羡林:《季羡林说朱自清散文<背影>》,名作欣赏,2003年,第3期。

[3]汪正龙,李永新译,[英]安德鲁q本尼特著:《关键字:文学、批评与理论导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7页。

[4]李振声:《钱穆印象》,学林出版社,1997年版,第139页。

[5]陈爱华:《论中西方传统家庭文化发展及其伦理特征的异同》,中国伦理学会、陕西师范大学、陕西省伦理学会:《传统伦理与现代社会――第15次中韩伦理学国际讨论会论文汇编(二)》,中国伦理学会、陕西师范大学、陕西省伦理学会联合出版,2007年版。

[6][8]葛胜华:《背影,你到底深藏着什么?――朱自清<背影>新探》,阅读与写作,1999年,第7期。

[7]樊浩:《中国伦理精神的现代建构》,江苏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93页。

[9][10]孙绍振:《<背影>的美学问题》,语文建设,2010年,第6期。

[11]叶圣陶:《叶圣陶论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第275页。

[12]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修订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347页。

以上就是小编通过网络搜集整理关于关于爱国的作文(精选5篇)的全部内容了,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菁英职教网文章归档 教育资讯 留学攻略 七品教育网站地图xml
325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