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雨的诗词(精选5篇)

| 婕音

推荐文章

菁英职教网 培训啦 留求艺

关于雨的诗词范文第1篇

一、喜雨―――对风调雨顺的颂歌

中国以农业立国,因此与农事相关的季节变化特别受到中国人的关注,反映在诗歌中,出现了大量以春秋为母题的诗,最引人注目的意象莫过于春花秋月,其中凝聚着中国人对人生完美与缺憾的独特体验。在有关春的诗中,“春雨”也成为诗人常吟咏的对象。寒冬过后便是暖春,万物复苏,春风化雨,滋润大地。所谓“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韦应物《观田家》)在经历了漫长的严冬之后,春雨的到来,预示着万象将为之一新,农人也开始播种一年的希望。古人常把滋润万物的春雨称作“甘霖”“甘雨”“甘露”,“春雨贵如油”的农谚,体现了农人对春雨的珍惜和欢迎。最为著名的喜雨诗莫过于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诗人赋予春雨以人格,它好像知道大地万物的需要,知时而至;又不愿惊扰人们,悄悄地滋润着大地万物,给人们送来了春的讯息,带来了新的希望。诗人形神兼备地传达出喜雨之情,体现了喜苍生所喜的博襟。

二、愁雨―――愁情别绪的象征

适时适量的雨能给人类带来生命的滋润和精神的鼓舞,而淫雨霏霏、大雨倾盆,则会给人类带来灾难。因此原始宗教中既有祈雨活动(当天旱少雨、万物干枯时),也有止雨的仪式(当雨水泛滥时)。董仲舒《春秋繁露止雨》中记载了止雨的祝辞:“今淫雨太多,五谷不和,敬进肥牲清酒,以清社灵,幸为止雨,除民所苦。”因此雨既是一种喜悦的象征,也融注了另一种情感―――愁。当历时弥久的雨水和诗人的某种心境相遇时,就会产生一种共鸣,雨就会成为表现诗人愁情别绪的载体,成为理想幻灭、仕途坎坷,人生多艰、壮志难酬,人生易老、青春易逝,悲欢离合、思念愁苦的象征!“雨”的意象更常见的不是表现欢乐、喜悦,而是痛苦的愁情别绪的寄托。《诗经》的“习习谷风,以阴以雨”(《谷风》),“我来自东,零雨其蒙。我东曰归,我心西悲。”(《东山》)“雨”已成为中国文人用来表达愁情别绪的程式化意象,这是与中国文学悲伤的格调相一致的。历经数千年而不乏其诗:

1、以雨抒发愁绪的。如“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表现的是失去亲人后肝肠寸断的思念。“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表达的是作者看到无休止的雨水后的莫名惆怅。

2、以雨比喻离情别恨。如“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别辛渐》),看着友人的离去,觉得那潇潇暮雨是寒冷的,这是诗人心灵的语言。“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渭城曲》),早晨的春雨恰恰为朋友的离别渲染了一种挥之不去的淡淡的忧伤。

3、用雨写思乡怀人的。如“无端一夜空阶雨,滴破思乡万里心”(张咏《雨夜》),无端的雨水滴破了一颗思念家乡的心。“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国破家亡,亲人永别,孤零零的词人听着雨打梧桐叶子的声音,又怎能不心生孤寂愁苦之叹?而这个“愁”字又怎能将词人的心绪充分表达呢?

4、抒人生无常、世事多变。李煜的《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写风雨的欺凌,使大地一片红愁绿惨。风雨送春,这本是自然现象,但注入了词人主观的情感,成为政治上遭到惨败的李后主绝望心情的写照。这不仅传达出他的亡国之痛,也传达出他对人生无常、世事多变的慨叹。

5、抒发壮志难酬、雄心不改的豪情。“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年迈体弱的诗人已不能横枪跃马、驰骋疆场,但壮心犹在,以至于在夜阑人静时又到了他梦萦魂绕的沙场!

关于雨的诗词范文第2篇

2014年教师节前夕总书记来到北京师范大学看望一线教师,在讲话中说道:“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总目标中也提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古诗情感丰富、意境深邃、画面生动形象,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怎样才能既使学生领略到古诗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又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呢?下面就以《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为例谈一谈在古诗教学中应该教什么。

一、诵读是根本

“熟读成诵”,熟读是古诗积累的基础。清代曾国藩曾说:“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展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古诗文字少而意深,单音节词多而韵味长,只有通过反复诵读,才能更好地达到辨音识字、明义晓理、积累语言的目的。其次,诵读是古诗词本身所具有的节奏感、韵律性决定的,只有通过反复诵读,才能更好地体会其形式之美和音韵之美,才能培养语感。《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了“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的要求。诵读必须贯穿古诗学习的全过程,一是读正确,读得字正腔圆;二是读出节奏,读出停顿、韵脚,读得有板有眼;三是读出内容,通过读的轻重缓急来表现诗句想要突显的意思;四是读入画面,通过诵读在脑海里映现诗句所描绘的或静止或流动的画面,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意境;五是读出情感,通过对诗人的生平、背景的了解,明白借物抒情还是托物言志,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让诗人的情感在诵读中流淌。诵读的过程就是对诗的理解加深的过程,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

二、疏言是基础

所谓疏言就是疏通句子大意。小学生学习古诗的障碍主要在于特殊的诗歌语言、生疏的字词、古今词语差异。教师可以教给学生“调”“补”等方法理清一般的句子顺序。可以针对不同的年段特点,针对学生的语言积累、认知水平、心理特点,因势利导。可借助图片、简笔画或提供关键的字词意思,让学生试着说一说诗句的大意。《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评价建议中明确指出,古诗文重点考察学生的记诵积累,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古诗词在语言运用上,省略、跳跃、语序倒置等用法往往超出一般的文言文,教学时只要让学生粗通大意即可,不必进行字字落实的翻译。如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时只要提供“翻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等词的意思,学生就能互相启发说出整首诗的意思。

三、意境是重点

感受领悟诗词意蕴。它既是古诗词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古诗词教学的重要目标。对小学生来说,感悟诗的意境,就是在读诗的过程中,在脑海里呈现出一幅幅画面。宋朝张舜民有诗句云:“诗是有声画,画是有形诗。能诗者多识画,能画者多知诗。”诗与画具有某些共同的审美特性,都具有色彩美、结构美、韵律美、意境美等。如在教学《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时这样设计:

师:诗写的是夏天的暴雨,如果让你画一幅夏日西湖骤雨图,你觉得好不好画?为什么?

生:一首诗画一幅画,很难画出来,这一首诗是流动的画。

师:如果一个场景是一幅画,你眼前出现了哪几幅画面?从这首诗中找答案。

生:可以分为雨前、雨中、雨止、雨后几幅画面。

生:雨前“黑云翻墨未遮山”,画面是乌云滚滚;雨中是“白雨跳珠乱入船”,面画是大雨倾盆;雨止是“卷地风来忽吹散”,画面是风来雨住;雨后是“望湖楼下水如天”,画面是雨过天睛、水天一色。

生:前三幅是动态的画,最后一幅是静态的画。

四、情感是提升

诗言志,歌咏言。诗人写诗往往是用来表达情感的,要真切地体会诗人的情感,就要“知人论世”,就要了解诗人的身份、思想、经历、家世,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社会环境及作品产生的具体背景,只有在了解诗人的基础上才能真正读懂作品,在读懂作品之后再反过来进一步认识作者。虽有“诗无达诂”之说,但是任何一首诗词作品的产生都缘自于特定的人在特定的背景下有特定的目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一诗反映自然界风雨的变幻莫测、迅速神奇,但这个变化和诗人个人的坎坷经历、官场无常是有一定联系的,可以根据教学情况适当补充诗人的背景资料,如一位教师这样教学:

师:诗人写景往往是用来表达情感的。诗人在写这首诗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心情呢?你从哪里读出来的?

生:高兴,因为诗人用珍珠来形容雨点。

生:苏轼是书画家,一生爱墨,他喜欢墨超过了珍珠,所以从“墨”字也可以看出他喜欢、欣赏这场暴风雨。

师:让咱们也带着诗人的这种情感一起来读一遍。

师:其实当时的苏轼正遇到人生中的暴风雨。他本来是为皇帝起草文件的大臣,因为某种原因被贬到杭州做地方官,但他是以什么样的心态来对待的呢?

生:苏轼用乐观的态度面对人生中的“暴风雨”。

师:这场“暴风雨”把他的忧愁冲得一干二净了,“卷地风来忽吹散”。哦,原来“我”的人生是“望湖楼下水如天”。

五、表达是目标

2011年版《课程标准》更突出地强调关注语言的运用和表达。在儿童的生命成长过程中,诗歌是开启语言之门、培养文字感悟能力和丰富情感的最好媒介。“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我们教学古诗,首先应着力引导学生关注诗人刻苦锤炼、精心推敲的字、句,欣赏恰到好处的神来之笔。在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时,我们可以和孩子们一起品析“翻墨”“跳珠”“乱”“卷”等词的妙用,鉴赏诗人在写雨来之前、雨到之时、风来雨止、雨过天晴时用词表达的精巧,体会“黑云翻墨”“白雨跳珠”的形象、“未”“乱”“忽”表达的迅捷。其次,学古诗词的目的是以古诗词的言语去影响学生的言语,提升学生的言语品位和能力,运用是实现这一目的的重要途径。在教学《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时有教师设计了这样的题目:

有一个炒股的人,昨天用了“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形容股市行情,今天他又用了“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你知道这个股市涨跌是个什么行情呢?

关于雨的诗词范文第3篇

先看课的导入环节:

师:同学们,当你读到某个词语、某个句子的时候,你的脑海里是否会忽而浮现出与这些词句相关的形象、情景和细节。比如,读到“白云”我们会想到蓝天,想到大雁;读到“圣诞节”,我们会想到新年礼物,想到童年往事……这节课,我想先来测试一下同学们的联想力与想像力,好吗?

板书:春雨

师:同学们,看到“春雨”这个词,你能联想到哪些和它相关的景物、场景或画面?

(有的想到花朵,想到绿草,想到田野;有的想到老师的话语,想到妈妈的教诲等等。教师不断启发,学生说得更丰富,更具体,更美。)

师:当我们的联想与想像沉睡的时候,写在黑板上的“春雨”不过是两个平常的汉字。一旦唤醒了联想,唤醒了想像,我们的思想就由冬天飞到了春天……

上课伊始,教者让学生放飞心灵,对“春雨”二字展开联想。因为活动契合了孩子的心理特征,所以学生仿佛做游戏一样,想像的翅膀飞得很高很远。既激发了想像和联想的热情,又增强了想像和联想的信心,还掌握了一些想像和联想的方法。很显然,学生想像和联想这一重要的语文素养,在不知不觉的活动中得到了充分的锻炼。

更具匠心的是,教者出示的联想词是“春雨”,学生在天真烂漫的联想和想像活动中,已经不知不觉地进入了即将展开的《春夜喜雨》古诗的学习。古诗学习离不开学生丰富的想像和联想。上述活动既是这堂课不落痕迹的导入,也是对即将展开的古诗学习活动的一次热身。

再看整体感知环节:

师:杜甫这首诗,写的是“春雨”,标题可不可以把“夜”和“喜”字去掉,就叫“春雨”呢?请扣住诗句内容回答这个问题。

生:不能去掉。全诗突出“夜”之特点的诗句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等。至于“喜”之心情,则渗透于全诗之中。

教者由“春雨”引导学生向“春夜喜雨”过渡,很自然地将“夜”和“喜”两个关键词凸显出来。让学生扣住诗句内容谈标题中的“夜”与“喜”字去掉行不行这样的问题,学生似乎水到渠成地明白了诗题的所以然,又把握了全诗的内容。依然不见教者“教”的痕迹。

进入赏析诗歌环节:

师:下面我们就学着用圈点评注法进一步欣赏这首诗的妙处。

(1)先看首联: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你觉得要圈哪个字?(生圈“知”“发生”)

板书:知――发生

师:“知”是什么意思?

生:知道,懂得,明白。

师:春雨会知道春天的到来吗?

生:不知道。在这里,诗人笔下的“雨”成了适时而来、善解心意的“好雨”。这是一种有生命、有感知能力的雨,诗人把春雨当成了人。

师:“发生”与现在讲的“发生”是一个意思吗?

生:不是,书上说“发”即“催发”,“生”即“生机”。发生,是催发生机,催发生长,催发生命。

师:春雨啊,它一到春天就催发生机。现在,让我们闭上眼睛,思维从这间教室起飞,飞到春天的田野、河畔、山峦,看看有多少生命的生机被春雨催发了?

学生想像并描述诗意的情景。

教者引导学生抓关键词赏析诗句,借文下注释理解诗句,不见教者教方法,却见学生在自如地运用方法。更妙的是对“发生”一词的联想,让两个平常的汉字有了形,有了色,有了动态,有了情感。既丰富了学生对诗句的解读,又体现了一种大语文学习的思想。

(2)请同学们举一反三,你觉得颔联中的哪些关键词值得圈出来?说说理由。

板书:潜――润

师:如果将“随风潜入夜”写成“随风前入夜”有没有影响?为什么?

生:有影响。“潜”,能写出春雨的轻盈、神秘、机灵、可爱。

师:这里的“润”相当于哪个词?

生:“滋润万物”“润泽万物”。

师:滋润是种怎样的过程啊?看得到吗?听得到吗?

生:看不到,听不到,只有心灵才能感觉得到。我们坐在温暖的屋里,听窗外春雨沙沙,敲打着窗棂,敲打着屋顶,那时候,多少花,多少草,多少新芽,多少嫩叶,多少树,多少生命都在像吸取琼桨一样吸收着春雨。那是无可替代的、大自然馈赠的生命养料啊!就像妈妈的乳汁滋养着孩子一样,春雨滋润着整个世界。

没有“潜”与“前”的比较,学生不可能顺利地体会到两词词义的细微差别,领悟到“潜”中包含的丰厚内涵。教者一个微妙的设计,让学生自悟自得的过程变得轻松而又丰富,赏析诗歌的方法也交给了学生。对“润物”词的想像,有着以上联想活动的异曲同工妙。然而这里似乎已经看到了学生通过以上的训练,形成了初步的想像的自动化。

(3)师:有人说“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一联没有写到春雨,好像跑题了。你的意见呢?

生:不,在写雨云。云越多,越密,雨下的时间越长。

师:将“云俱黑”中的“俱”改成“已”,将“火独明”中的“独”改成“皆”行吗?

板书:俱(已)――独(皆)

生:“俱”是“都”的意思,都黑了,说明云又多又密。“独”反衬出夜之“黑”。

师:这一联,对仗得特别好。对仗,是中国语言里特有的现象。今天我们过年的时候,

家家户户都贴对联,那都是对仗。你能举出对仗的诗句来吗?你发现对仗有何规律?

关于雨的诗词范文第4篇

杜甫一生忧国忧民,所以他的诗作往往给人比较压抑的感觉。不过,他也有些充满欢快的诗歌,如,“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这里,杜甫高兴的是农作物得到滋润,来年会有好收成,正如诗歌题目所说——“春夜喜雨”。

早春时候,细雨飘飘,景致最美,这是好雨。这些雨都使人感到“喜”,心暖则雨暖。但是不是所有的雨都能够使人喜悦,在特定场合下,有些雨不但不使人感到喜,反而使人感到悲。

在古典诗词中,雨似乎与分别有着亲密关系,“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渭城的雨平添了伤感,使人想到不知何年何月再相见,雨把离情别绪调配得别有一番滋味。另外,还有分别后睹雨生愁的,如,“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雨从天上下到心里时,眼睛湿了,心也湿了,密密的雨丝增无限情愁。

其实,雨不过是一个平凡的景物,只是进入诗中就成为带有诗人主观色彩的抒情意象。看雨和听雨,其实也是一种心境,不同的人在不同的遭遇、不同的情境下,感受也不同。同一景物会给人不同感受,是因为人本身的情感不同。正如欧阳修在《玉楼春》中所说“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和月”,与雨有关的诗句表达的感情其实与雨无关,雨只不过充当了诗人抒发感情的工具。最能说明这个问题的是同一个诗人在不同心境下会对雨有不同感受,这在宋朝著名女词人李清照身上表现得特别突出。

大家知道,以南渡为界,李清照的词分为前后两期。不管是前期还是后期,李清照都多次写到“雨”这个意象,不同的是前期的雨以喜为主,后期的雨以悲为主。

在早期作品《浣溪纱》(淡荡春光寒食天)中,李清照写道: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这首词是李清照年轻时写的,这几句写的是室外风物,用“疏”字来形容雨,既表明了雨不大,淅淅沥沥的几点,又能从更深层反映出作者春闺中梦醒后的舒畅之情,可谓一举两得。这首词作于新婚不久,婚姻幸福,心情愉悦,所以“疏雨”是喜雨。南渡以后,李清照颠沛流离,居无定所,“雨”在她的词中变得凄凉起来。建炎四年,李清照逃至越州。这次逃难前后半年,行程数万里,历尽颠簸,饱尝了流离失所之苦。她触景感怀,写下了一首《添字采桑子》: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在这异乡的土地上,在这孤单寂寞的夜里,独自一人听雨打芭蕉的声音,离愁别恨,家国之仇同时涌上心头。夜半三更,深怀着这种飘泊沦亡感的词人起坐听雨,她想到了什么?词的尾句就这样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想象余地,也留下了词人面垂两行思乡泪,坐听雨打芭蕉声的感人形象,收到“言已尽而意无穷”之效。

关于雨的诗词范文第5篇

在教学中,既要把握诗词本身的意味,又要结合诗词固有的不同特点来吟咏,品味,才能更好的理解其中的内涵,也才能更好的体悟作者写作的意图和心境。

关键字:语言艺术 精美语言艺术 节奏和韵律 诗直,词隐 诗刚,词柔

正文:

诗:文学体栽的一种,通过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感中国古代称不合乐的为诗,合乐的称为歌,现代统称为诗歌。

词: 文体名,诗歌的一种一种韵文形式,由五言诗、七言诗或民间歌谣发展而成,起于唐代,盛于宋代。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歌调而改变,因此又叫长短句。有小令和慢词两种,一般分上下两阕。

语言特色的差异:诗是一种典型的语言艺术,而词却是一种典型的精美语言艺术。

缪越先生曾经形象地把诗词语言特色比喻为士大夫延客和名姝淑女的雅集园亭。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词因为题材多关乎女性,故而词的语言也带有女性化的色彩,更加轻灵细巧、纤柔香艳。所以教学过程中,要指导学生朗读,对诗和词的理解和重要。

诗词风格也有差异,这一点被精练地概括为诗庄词媚(清李东琪语)。即使题材内容相同的作品,所呈现出的风格也大相径庭;而同一位作家的诗词作品也表现出了截然不同的风貌。

这与诗词题材内容和语言特色的不同有很大关系。在学习过程中要充分体现。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

“诗之境阔,词之言长。这让我们明白了诗,词的内涵不同。”意思很明显,诗和词给人的感触印象是:诗刚,词柔。

表达的手法上,诗直,词隐。

例如《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其中“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一句用的是拟人化手法。“潜入夜”和“细无声”相配合,不仅表明那雨是伴随和风而来的细雨,而且表明那雨有意润物,这样表达直接明了。

再如词“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词人想畅谈自己的志向和人生感慨,不是直接倾诉,而是怀古言己,让读者自己去想象,意味悠远。这样看来诗直词隐的特点就和清楚了。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宋代苏轼所作,是豪放派宋词的代表作,词的主旋律感情激荡,气势雄壮。全词借古抒怀,将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借咏史抒发作者积极入世但年已半百仍功业无成的感慨。这样看来诗直词隐的特点就更加清楚了。

在教学中,既要把握诗词本身的意味,又要结合诗词固有的不同特点来吟咏,品味,才能更好的理解其中的内涵,也才能更好的体悟作者写作的意图和心境。

参考资料

杜甫的《春夜喜雨》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雨的诗词(精选5篇)的全部内容,更多精彩请继续关注。(本文共字)

菁英职教网文章归档 教育资讯 留学攻略 七品教育网站地图xml
327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