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风险防控(精选5篇)

| 婕音

推荐文章

菁英职教网 培训啦 留求艺

银行风险防控范文第1篇

国有四大商业银行作为我国金融市场的主体,对整个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起着关键作用。然而,其庞大的不良资产始终没有得到有效的处理,成为阻碍其未来发展的潜在因素。通过研究发现,不良资产率的下降是通过两个途径实现的:一是减少分子,即减少不良资产额;二是扩大分母,即增加客户贷款及垫款总额。而减少不良资产额的实现又主要是靠国家的贡献,国家通过各种方式进行注资扶持,把本应该由银行自身解决的问题变成了国家的负担。银行在获得国家的资助后为获得更多的利润而进一步扩大贷款额,如中国农业银行的客户贷款及垫款总额逐年递增,可不良资产率始终处于高位。由此可见,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率的下降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国家的帮助下实现的。从短期看,它达到了银监会的财务指标,但从长期看这种做法不可取。

二、商业银行信贷风险表现

当前,我国有不良资产量多面广、积累加速。就其原因,主要是产权制度的残缺、市场机制扭曲、管理体制不顺、信用基础薄弱所造成的。具体表现为:历史沉积性、政府干预性、市场盲目性、管理失误性、法律缺陷性等等。

历史沉积性风险。传统的产品经济模式和高度集中统一的金融体制下,银行成为国家的出纳,企业没钱找银行要,企业亏损有国家承担,加上企业既不能破产又没有弥补来源,只好继续向银行贷款,实际上风险集中在银行。

政府干预性风险。各级政府部门为了本地区经济的发展和为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而要求企业“大干快上”,盲目扩大生产规模和增加新上项目,或者为了各种“安定团结”之类的政治需要,过多地插手企业经营权、投资权、改制权,迫使银行发放“政策性”贷款,造成银行贷款被动受损。市场盲目性风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银企借贷双方都要对借贷行为的经济前景进行预测,只有借贷双方预计将来均可得到补偿,并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借贷行为才会发生。但是由于社会经济的随机性和偶然性引发市场经济有许多不确定因素,使得银行借贷资金风险加大。管理失误性风险。从银行内部环境看,员工风险意识不强,内控机制不全,管理手段不力,特别是防范风险的措施不力,使银行成为信贷风险的承担者。

法制缺陷性风险。我国的法制建设远远落后于形势发展的需要,一是金融法律体系不健全,部分法规制度缺位,导致某些金融活动无章可循,市场秩序混乱;二是部分法规不尽合理或有效,导致某些金融活动相互矛盾和产生负面影响;三是法律的宣传、普及力度不够,金融法律盲区甚多。法制缺陷表现的一系列问题,如企业逃废债、金融舞弊、地方干预等,有些是无法可依,有些是处于法律的边缘。可见,法律缺陷是信贷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

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对策

1、建立科学的考评机制

商业银行要统一制订信贷风险的衡量标准,使风险管理逐步实现科学化、规范化。

(1)统一企业信用等级评定标准。一般说来,银行必须每一年或半年对现有信贷客户进行一次信用等级评审,并对照原有评级进行调整。

(2)统一信贷资产分类方法。为了实现我国金融业与国际惯例接轨,新的贷款分类方法应尽早制定细则予以实施,使我国的信贷资金分类真实反映其质量状况。

(3)统一银行贷款方式的选择。人行应结合不同时期的国家宏观经济资料,定期行业经营信息,明确哪些产业已经出现风险,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对统一的贷款方式建议,以供商业银行选择。

2、建立贷款风险预警机制

一是要拓宽信息来源的渠道,改变单一依靠贷款企业报送报表获取信息的做法,广泛收集有关行及相关企业的企业法人代表个人资料,企业的信用状况,企业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生产经营状况、资金营运状况、企业财务管理状况,企业经营水平及市场发展前景等资料,并及时进行分析和评价,从而获取足够的信息,才能对企业实行有效监测,防范信贷风险。二是发挥银行同业工会的作用,及时互通信息,共同防范企业利用银行之间的竞争,采取欺骗的行为。三是加强与财政、审计、税务等政府职能部门的联系,及时了解和掌握政府职能部门对企业(或企业法人代表)监督检查中的信息和资料,再将资料进行分析和判断,及时发现有可能要出现的风险,并提出防范措施,做好防范工作。

3、完善经营人员激励机制

把好贷款审批关,正确选择贷款投向是防范新增贷款风险的关键。要把好这个关口,商业银行一是实行审批人员专职化。这一方式的优点在于,它迫使信贷审批人员把全部精力集中于信贷审批工作,深入分析每一个信贷项目,提出有价值的观点。审批人员可由专人进行管理,并设审批会议制度对其表现进行评判。二是对信贷经营部门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防范风险并非对银行信贷业务束手缚脚,而是要激励为银行效益努力工作的员工,约束损害银行利益的做法。

银行风险防控范文第2篇

关键词:操作风险;管理制度;风险控制

文章编号:1003-4625(2008)03-0114-03

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识码:A

一、操作风险的含义与特征

根据《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定义,操作风险是指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及系统或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通俗地解释,操作风险在于银行内部控制及公司治理机制的失效,这种失效状态可能因为失误、欺诈,未能及时作出反应而导致银行财务损失,或使银行的利益在其他方面受到损失,如银行交易员、信贷员、其他工作人员越权或从事职业道德不允许的或风险过高的业务。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员工方面表现为内部欺诈、失职违规、违反用工法律等;内部流程方面表现为内部流程不健全、流程执行失败、控制和报告不力、文件或合同缺陷、担保品管理不当、产品服务缺陷、泄密、与客户纠纷等;系统方面表现为信息科技系统和一般配套设备不完善;外部事件方面表现为外部欺诈、自然灾害、交通事故、外包商不履责等。

与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相比,操作风险具有4个明显特征。一是风险的内生性。除外部事件引起的操作风险外,一般的操作风险是内生风险,由内部人控制、内控制度失效、内部系统失灵造成。而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一般在市场交易过程中产生,与交易对手的品质、能力以及外部宏观经济因素变化息息相关。二是复杂性和隐蔽性。操作风险存在于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各环节和所有机构,涉及人员、流程较多,风险识别、预警、监管成本较高,且多数操作风险暴露具有时滞性,潜伏期长,破坏力较大。这是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的难点,也是重点。三是风险与收益不对称性。一般而言,经济行为的风险与收益存在对称关系,风险越大,收益越高。但操作风险根源于企业内部控制行为,不产生任何收益,也无法直接创造利润,一旦形成风险将带来纯粹的损失。四是关联性。操作风险往往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相伴而生,加大了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冲击力度。这些特殊因素都决定了操作风险的防范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商业银行长期不懈的努力方能取得成效。

二、操作风险引发案件的成因剖析

从操作风险引发的案件看,目前银行业案件高发的势头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遏制。2007年上半年,银行业金融机构累计发生各类案件虽比上年同期有较大下降,但仍发生了179件案件,其中百万元以上案件达51件。案件发生的深层次问题尚未根本解决:一是大案要案仍不断发生,性质恶劣、影响极坏。比如2007年4月,发生在农业银行河北省邯郸市分行金库特大盗窃案,是管库员任晓峰、马向景监守自盗库款达5100万元,而该单位领导、同事竟丝毫没有察觉,内部规定的管库制度、检查监督完全流于形式,防范操作风险执行力严重缺失。二是同类同质案件时有复发。根据对2007年上半年的典型案件剖析发现,发生在现金业务、业务、清算业务和安全保卫领域等部位和业务环节案件占比仍然较高。这些同质同类的案件频繁、反复出现,充分说明在一些机构、一些业务部门,案防工作基础还不够牢固,案防措施贯彻还不到位。三是票据案件占整个发案数量的40%左右(据银监会统计),涉案金额占比更高达60%左右。四是案件仍然多发于基层营业机构,作案人员主要集中在基层负责人、重要岗位人员和重要业务经办人员,信贷、储蓄和现金管理等业务岗位仍然是案件高发的主要风险部位。特别是由于一些基层营业机构管理不到位,许多案件尽管作案人手段简单、直接,但能屡屡得逞,甚至隐瞒数年。从案件资金用途看,作案人挪用、侵占资金主要用于经商办企业、炒股和购买,或者用于个人挥霍。

操作风险引发案件高发势头之所以没有根本上得到遏制,剖析其原因是:滋生案件的体制机制、内控管理等深层次问题尚未根本解决。

1、操作风险防范意识不强。从很多案件看,是屡犯屡查,屡禁不止,重要制度形同虚设。如查库制度、授权制度流于形式;没有坚持重要岗位轮换和相互制衡机制;金库管理制度、现金提取、现金调拨程序管理不严,导致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截取库款、盗用现金;网点管理不到位、重要空白凭证管理失控,工作人员私自开户购买支票挪用银行资金等。

2、操作风险管理体系不健全。各商业银行经过这几年的改革,虽已相继建立了垂直的内部审计体系,建立了内控风险管理委员会,统一领导操作风险管理等,但与建设现代金融企业的内在要求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一是缺乏对操作风险的整体掌控,未应用统计学原理对操作风险事件进行计量、分析,更谈不上数据库的建设和科学有效的管理。二是“三道防线”未能形成整体合力。由于基层机构、专业管理部门和内控合规部门的职责界定不清,三道防线不能很好地衔接,导致政出多门、各自为战,削弱了内控体系的整体性、协调性和有效性。三是未建立操作风险评价、监督和整改机制等。

3、缺乏完善的操作风险管理政策、方法和程序来管理风险。银监会《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要求商业银行制定完善的操作风险管理政策,对操作风险进行明确界定和分类,并在全行范围内建立统一的方法和流程来识别、评估、监测、控制操作风险。但不少商业银行还未能制定操作风险管理政策,也就难以有效地控制操作风险的发生。

4、操作风险管理手段落后,仍主要依靠员工的自律,管理方式落后,凭主观感觉的多,缺乏应有的警惕性,缺乏及时系统的管理、有效的事前防范和事中控制。

5、银行之间无序竞争、违规操作是导致“家贼”、“外鬼”里应外合洗钱赃款外逃得逞的主要原因。中国银行哈尔滨河松支行行长高山内外勾结,骗取30家企业存款达9.4亿多元(形成风险资金达6亿多元),设立数十个账户在18家银行提现4.57亿元携款外逃即是典型案例。国家对大额现金支付、《金融机构反洗钱规定》等法规对账户的设立、现金的支取有明确的规定。但银行之间的无序竞争,怕过严管理把客户逼跑;也有银行工作人员,为犯罪分子洗赃钱。

6、防范操作风险制度落后于业务经营发展的需要,给犯罪分子诈骗有可乘之机。如2004年7月,山西省太原市5家商业银行17家分支机构相继发生诈骗案件,涉案金额达10多亿元,预计损失7亿元。该案例直接暴露了商业银行内控管理和技术落后,具体表现在:对制度上存在的管理断层和风险控制盲区反应不及时,没有及时修订和完善已不适应风险控制要求的规定;金融电子化进程严重滞后,银行

间数据信息不能共享;对各种金融票据、印章缺乏鉴别能力。

7、有些银行员工道德品质败坏,受拜金主义影响,贪图享受,伺机作案,是导致内生性操作风险形成的主要原因。诸如中国银行开平支行三任行长许超凡、佘振东、许国俊等人内外勾结,利用当时联行资金汇划系统存在的漏洞,贪污挪用公款4.85亿美元逃往美国。

三、强化操作风险的多种防控措施

随着我国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完成和成功上市,并同外资银行开展同台竞争,防范操作风险是提高竞争力和公信度的一项紧迫的任务。防范操作风险要以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公布的《操作风险管理和监管稳健原则》和银监会的《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为指导,但根据我国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则要因地制宜,强化防范操作风险则应采取多种防控措施:

1、学习贯彻《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提高对加强操作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的认识,提高全行员工合规经营理念,增强防范操作风险的自觉性。一是要使全行员工认识到:操作风险会给银行造成巨额的经济损失,给银行经营带来不利影响。据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估计,操作风险给商业银行所造成的损失占全部风险损失的30%以上,能否做到防控操作风险,事关银行的生存与发展。二是要使全行员工认识到:防范操作风险不力引发的大案要案屡禁不止,不仅是事关银行形象、银行信誉的大问题,也是关乎银行改革成败的大问题。因此,在银行经营中,把合规经营理念贯穿到员工的日常行为之中,使之成为自觉的习惯,把操作风险管理的各项措施细化落实到每个环节、每个岗位、每个节点。

2、要建立健全操作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为防范操作风险提供组织保障。为加强对操作风险的统一管理,商业银行应成立操作风险管理委员会,作为银行防范操作风险的调研、决策、组织、沟通和协调机构。操作风险管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可挂靠在法律与合规部,对操作风险进行日常监控管理。

3、建立制度“防线”,用完善的制度防范操作风险。比如民生银行开展了以加强制度建设和防范操作风险为主要内容的查防银行案件专项治理工作,在剖析已发案件、查找风险隐患基础上,对现有规章制度的缺陷,及时进行相应的补充、修订和完善;进一步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和业务操作规程,完善对创新业务品种的制度跟进,强化对薄弱环节的监控管理,不仅杜绝了管理“断层”和风险控制“盲区”,也为有效防范操作风险提供了制度保障。

4、银监会的《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中,要求通过制定完善操作风险管理政策、方法和程序来管理风险,通过计提操作风险所需资本来抵御风险。对此,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已走在其他商业银行的前面。中国银行、建设银行董事会审议通过的《操作风险管理政策》,进一步明确了各级机构和部门在操作风险中的管理职责,特别强调了业务部门、操作风险管理职能部门以及纪检、审计部门共同构成的操作风险的“三道防线”,突出了业务部门作为“第一道防线”的重要责任,着重强调了各级机构负责人对操作风险管理的第一责任,以及每个岗位、每位员工都是风险的管理者和承担者。同时,针对操作风险管理,建设银行正在探索标准法的实施路径;并收集了1998年以来的操作风险损失的各种数据,计量各条线各类型操作风险的损失率,为未来开发资本计量模型、实施高级计量法打好数据基础。

5、加强执行力建设,防范操作风险。美国管理学家拉里・博西迪和拉姆・查兰在《执行》一书中提出:“执行应该成为一家公司的战略和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执行力是企业领导者的主要工作。银监会要求各家银行要增强执行力建设,切实提高案件防控水平。目前,银行业制定的规章制度很多,但不折不扣执行的不多,这是造成案件频发的主要原因。领导抓强化执行力,更要自身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带头执行。

银行风险防控范文第3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会计内控风险防范解析

随着经济建设速度的加快,我国银行业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目前,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力度不断加大,资本市场的开放程度不断加深,各种新式的金融产品不断推出,商业银行面临的金融风险越来越复杂,这些都给商业银行的内控工作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商业银行的金融风险中,会计内控风险已经成为了商业银行需要重点防范的主要风险之一。本文将对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会计内控风险进行分析,探讨风险产生的原因,研究针对会计内控风险进行防范的措施,希望为我国商业银行的更好发展提供帮助。

一、我国商业银行会计内部控制工作存在的主要风险

有效的会计内部控制对于防范商业银行发生金融风险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会计内控工作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商业银行会计的内控条件有待完善

商业银行会计内控工作的质量是银行会计管理水平的重要体现。良好的会计内控工作对于商业银行的组织文化、管理工作、经营效果、人事管理都有良好的制约作用。目前,商业银行的会计内控条件还不够完善,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商业银行会计职位设置的合理性有待提高,例如有的银行为了对成本进行更好的控制,没有经过调查就盲目的缩减人员编制,造成员工的工作强度加大,从而增大了会计风险发生的几率。另外科学合理的岗位设置也能起到互相制约的作用,从而减少银行资金隐患。会计人员的业务操作规范程度还有待提高。标准的业务操作规范是保证商业银行各项工作顺利展开的前提。目前,有的银行对业务操作规范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甚至经常出现违规操作情况,这给商业银行的发展埋下了安全隐患。

(二)商业银行会计内控制度的执行力有待提高

在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动中,良好的会计内控制度的执行力是保证内控工作全面落实的根本,而当前在商业银行中,内控工作的执行力度不够,而一旦执行力不足将很可能导致会计风险的发生。具体来说有以下表现。对于会计内控制度的重视程度不够。例如,有的商业银行管理层只是在相关领导部门进行检查时,才开始加大对会计内控的重视,而在平时的工作中,对会计内控工作比较忽视。另外,对于会计内控工作的不重视,也造成了会计内控制度的更新不及时,导致内控工作出现混乱。银行的业务操作平台对于商业银行业务的控制力度不够。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目前电子技术在商业银行的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由于网络技术革新较快,有的商业银行的信息化支持力度不够,导致业务操作平台的有效性受到影响,对于银行的全部会计业务没有形成有力的控制,从而造成会计内控风险的出现。

(三)商业银行会计内控的监督评价机制不够健全

目前,商业银行会计内控工作的监督机制不够健全也造成会计内控风险的主要原因。例如,有的商业银行对于短期利益非常重视,没有从会计内控工作的整体角度去把握,忽略了银行的长远发展。同时在会计工作的监督和检查方面更多的只对具体问题进行关注,造成一定的制度缺失现象。另外,有的商业银行对于会计内控工作的制约机制还不够完善,导致对金融风险的发现能力减弱,从而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

二、我国商业银行会计内控风险产生的原因

我国商业银行的会计内控质量对于保证银行各项工作的全面进行具有重要作用。针对上文论述的商业银行产生的会计内控风险进行分析,发现造成上述风险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三点。由于会计内控工作不能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因此有的商业银行管理层缺乏对会计内控工作的重视,造成重效益轻管理的局面。在会计内控工作中,更注重事后处理和检查工作,而忽略了事前、事中的控制和监管。会计内控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伴随科技的发展,会计电算化的程度日益加深,同时金融创新的力度也不断加强,这给银行会计人员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没有及时的做好知识更新工作,会导致员工不能很好的适应银行的业务要求,从而造成会计内控风险。

三、商业银行针对会计内控风险进行的防范措施

(一)完善商业银行的会计内控体系

在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活动中,完善会计内控体系对于防范会计风险具有非常关键的意义。具体来说,商业银行可以从以下方面加强会计内控体系的工作。在决策、执行和监督方面形成良好的制约体系,建立具有层次性的内部监管系统,确保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之间形成良好的互补机制。严格按照以风险为导向的内控原则对商业银行的会计管理制度进行梳理,要确保相关规定的科学性和层次性,同时对于国家出台的新制度要进行关注,并根据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进行更新。在商业银行全体职工中牢固树立制度至上的观念,在平时的会计活动中,严格按照制度进行业务操作,从而有效防止会计内控风险的发生。

(二)加强对会计内控风险的控制力度

商业银行要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责任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加大对会计内控风险的控制力度。

1、建立风险管理责任制度风险管理责任制度指的是通过明确的责任追究链条,对发生的会计内控风险进行责任的认定和追究工作。商业银行要确保将员工的利益和会计风险防范工作之间建立有效的联系,从而保证问责制度的实现。

2、对商业银行现有的会计风险管理工作进行梳理由于商业银行的金融业务更新力度较快,因此会计内控管理工作要保证与时俱进,要对具体的金融业务进行风险考量,做好对风险重点的防控工作。另外可以对商业银行不同的业务进行等级的划分,并根据等级采取对应的授权模式,从而提高对会计风险的防范能力。

3、建立有效监管机制通过视频和系统监控相结合的方式保证会计内控工作的质量。例如,在对银行网点进行内控监管时,可以在系统在线监测方面寻求突破,通过科学的技术手段,提高非现场监控能力,同时提高柜台的视频监控力度,进而提高会计内控工作的质量。

(三)加强会计内控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商业银行要建立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在会计内控工作中通过有效的手段加强会计内控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从而提高会计内控工作质量。首先,商业银行要牢固树立会计人员的内控管理理念,提高对会计内控工作的重视程度。其次,要建立有效的培训制度,针对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业务操作上出现的新方法进行有目的性的培训工作,确保会计人员的业务操作规范化,减少业务操作方面的疏漏。最后,要对会计内控工作方面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针对人为因素造成的问题进行重点整改,对出现的重大疏漏要进行追责,最终确保会计内控质量的实现。

(四)健全会计内控工作的考核评价机制

对商业银行的员工进行公平公正的考核评价工作,对于提高会计内控工作的质量具有很好的帮助作用。在对银行工作人员进行考核时,可以根据银行的实际情况采取分级奖惩制度来进行。但同时要注意,对于不同工作性质的员工进行考核时,要根据工作情况制定对应的考核标准,例如对于财务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考核分别要根据工作的完成情况进行。另外,商业银行可以将会计风险管理工作的有效性纳入到整体考核评价中来,从而提高各级财务会计人员对于会计内控风险的重视程度。

四、结束语

良好的会计内控工作对于商业银行防范金融风险,提高工作效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实际工作中,银行管理人员要对会计内控工作引起重视,从完善商业银行的会计内控体系,加强对会计内控风险的控制力度,健全考核评价机制,提升人员的综合素质等方面入手,切实提高会计内控工作质量,为银行业更好的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张琪.论商业银行会计内控风险防范与对策[J].企业导报,2014

[2]韩阳.浅析城市商业银行会计内控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与风险控制[J].中国外资,2013

银行风险防控范文第4篇

一、我国商业银行会计内部控制工作存在的主要风险

有效的会计内部控制对于防范商业银行发生金融风险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会计内控工作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商业银行会计的内控条件有待完善

商业银行会计内控工作的质量是银行会计管理水平的重要体现。良好的会计内控工作对于商业银行的组织文化、管理工作、经营效果、人事管理都有良好的制约作用。目前,商业银行的会计内控条件还不够完善,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商业银行会计职位设置的合理性有待提高,例如有的银行为了对成本进行更好的控制,没有经过调查就盲目的缩减人员编制,造成员工的工作强度加大,从而增大了会计风险发生的几率。另外科学合理的岗位设置也能起到互相制约的作用,从而减少银行资金隐患。会计人员的业务操作规范程度还有待提高。标准的业务操作规范是保证商业银行各项工作顺利展开的前提。目前,有的银行对业务操作规范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甚至经常出现违规操作情况,这给商业银行的发展埋下了安全隐患。

(二)商业银行会计内控制度的执行力有待提高

在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动中,良好的会计内控制度的执行力是保证内控工作全面落实的根本,而当前在商业银行中,内控工作的执行力度不够,而一旦执行力不足将很可能导致会计风险的发生。具体来说有以下表现。对于会计内控制度的重视程度不够。例如,有的商业银行管理层只是在相关领导部门进行检查时,才开始加大对会计内控的重视,而在平时的工作中,对会计内控工作比较忽视。另外,对于会计内控工作的不重视,也造成了会计内控制度的更新不及时,导致内控工作出现混乱。银行的业务操作平台对于商业银行业务的控制力度不够。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目前电子技术在商业银行的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由于网络技术革新较快,有的商业银行的信息化支持力度不够,导致业务操作平台的有效性受到影响,对于银行的全部会计业务没有形成有力的控制,从而造成会计内控风险的出现。

(三)商业银行会计内控的监督评价机制不够健全

目前,商业银行会计内控工作的监督机制不够健全也造成会计内控风险的主要原因。例如,有的商业银行对于短期利益非常重视,没有从会计内控工作的整体角度去把握,忽略了银行的长远发展。同时在会计工作的监督和检查方面更多的只对具体问题进行关注,造成一定的制度缺失现象。另外,有的商业银行对于会计内控工作的制约机制还不够完善,导致对金融风险的发现能力减弱,从而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

二、我国商业银行会计内控风险产生的原因

我国商业银行的会计内控质量对于保证银行各项工作的全面进行具有重要作用。针对上文论述的商业银行产生的会计内控风险进行分析,发现造成上述风险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三点。由于会计内控工作不能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因此有的商业银行管理层缺乏对会计内控工作的重视,造成重效益轻管理的局面。在会计内控工作中,更注重事后处理和检查工作,而忽略了事前、事中的控制和监管。会计内控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伴随科技的发展,会计电算化的程度日益加深,同时金融创新的力度也不断加强,这给银行会计人员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没有及时的做好知识更新工作,会导致员工不能很好的适应银行的业务要求,从而造成会计内控风险。

三、商业银行针对会计内控风险进行的防范措施

(一)完善商业银行的会计内控体系

在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活动中,完善会计内控体系对于防范会计风险具有非常关键的意义。具体来说,商业银行可以从以下方面加强会计内控体系的工作。在决策、执行和监督方面形成良好的制约体系,建立具有层次性的内部监管系统,确保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之间形成良好的互补机制。严格按照以风险为导向的内控原则对商业银行的会计管理制度进行梳理,要确保相关规定的科学性和层次性,同时对于国家出台的新制度要进行关注,并根据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进行更新。在商业银行全体职工中牢固树立制度至上的观念,在平时的会计活动中,严格按照制度进行业务操作,从而有效防止会计内控风险的发生。

(二)加强对会计内控风险的控制力度

商业银行要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责任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加大对会计内控风险的控制力度。

1、建立风险管理责任制度风险管理责任制度指的是通过明确的责任追究链条,对发生的会计内控风险进行责任的认定和追究工作。商业银行要确保将员工的利益和会计风险防范工作之间建立有效的联系,从而保证问责制度的实现。

2、对商业银行现有的会计风险管理工作进行梳理由于商业银行的金融业务更新力度较快,因此会计内控管理工作要保证与时俱进,要对具体的金融业务进行风险考量,做好对风险重点的防控工作。另外可以对商业银行不同的业务进行等级的划分,并根据等级采取对应的授权模式,从而提高对会计风险的防范能力。

3、建立有效监管机制通过视频和系统监控相结合的方式保证会计内控工作的质量。例如,在对银行网点进行内控监管时,可以在系统在线监测方面寻求突破,通过科学的技术手段,提高非现场监控能力,同时提高柜台的视频监控力度,进而提高会计内控工作的质量。

(三)加强会计内控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商业银行要建立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在会计内控工作中通过有效的手段加强会计内控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从而提高会计内控工作质量。首先,商业银行要牢固树立会计人员的内控管理理念,提高对会计内控工作的重视程度。其次,要建立有效的培训制度,针对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业务操作上出现的新方法进行有目的性的培训工作,确保会计人员的业务操作规范化,减少业务操作方面的疏漏。最后,要对会计内控工作方面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针对人为因素造成的问题进行重点整改,对出现的重大疏漏要进行追责,最终确保会计内控质量的实现。

(四)健全会计内控工作的考核评价机制

对商业银行的员工进行公平公正的考核评价工作,对于提高会计内控工作的质量具有很好的帮助作用。在对银行工作人员进行考核时,可以根据银行的实际情况采取分级奖惩制度来进行。但同时要注意,对于不同工作性质的员工进行考核时,要根据工作情况制定对应的考核标准,例如对于财务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考核分别要根据工作的完成情况进行。另外,商业银行可以将会计风险管理工作的有效性纳入到整体考核评价中来,从而提高各级财务会计人员对于会计内控风险的重视程度。

四、结束语

良好的会计内控工作对于商业银行防范金融风险,提高工作效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实际工作中,银行管理人员要对会计内控工作引起重视,从完善商业银行的会计内控体系,加强对会计内控风险的控制力度,健全考核评价机制,提升人员的综合素质等方面入手,切实提高会计内控工作质量,为银行业更好的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张琪.论商业银行会计内控风险防范与对策[J].企业导报,2014

银行风险防控范文第5篇

造成银行经营风险的原因有外部与内部两方面。外部风险主要是指社会因素造成的风险。第一类是由于政策体制所造成的。第二类是由于市场变化所引起的。如房地产、股票、证券、期货等产品价格波动偏向甚至反向于银行经营者的预测,使银行资金难以收回,市场利率和汇率变动而引起银行利息收入下降,银行资产受损的风险等。第三类是社会不法分子的侵害,如盗窃、诈骗、抢劫或其它事故。外部原因引起的银行风险,一般具有难以预测性,但可以通过转变思想、转换机制、内部练功、提高素质、加强内部控制来积极防范和化解风险。

矛盾论告诉我们,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而内因是事物变化的的依据。因此,银行经营的风险最主要来于自己内部的失控,“坚固的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银行经营风险的内部因素有以下几种:

1.授权无度、缺乏制衡、管理松懈、权责不清。一些银行由于指导思想的偏差,重业务轻管理,重存款轻效益。“新增速度、市场占比、网点优势、存款第一”等曾一度成了指导和衡量各级银行工作的唯一标准,因而对分支机构网点人员不断膨胀,高风险业务不断扩张抱一种默许态度,甚至对违规经营也熟视无睹,出现一系列恶性案件。

2.规章制度不完善,内控机构未建立。在“存款首位”的思想指导下,在业务迅速发展的情况下,一些银行管理者认为内部控制约束了他们开拓业务的手脚,或者来不及研究制订新业务的各项规章和操作程序,出现不少制度“死角”。更多地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岗位、部门、上下之间缺乏监督制约机制,一笔业务、一项决策的过程控制流于形式,经手的人越多,越没有人负责。二是缺乏一套系统、规范、可操作的违规违章处罚办法,助长了犯规者的侥幸心理。

3.有法不依、监督失控。违法违规行为分两种情况:一是恶意违规。主要是指内部一些不良分子受畸形物质欲望的侵蚀,铤而走险内部作案犯科。有的贪污挪用、有的监守自盗、有的内外勾结诈骗抢劫、有的逃避监督营私舞弊、有的逆程序操作、以权谋私等等。如英国巴林银行的倒闭和日本大和银行10亿美元的亏损,内部控制不健全、不严格是主要的原因。在我国这种有章不循,缺乏监督机制而带来的风险也是经常发生的,造成了银行巨大的信誉和资金损失。二是没恶意违规。这种现象是最为大量又最易被忽视的。因此,对这种“善意的过失”有必要进行细致的分析。第一种是由于工作责任心不强、注意力分散而造成的风险。如常出现的支票审核忘记折角验印,汇票办理要素不齐或大小写金额、客户名称、地址账号错误等。第二种是由于怕麻烦、图方便而违规操作造成的风险。如操作人员离岗时不退出操作系统和电脑口令泄密而被内部作案分子盗支他人活期存款等。第三种是不讲原则、怕得罪人,明知违规而操作造成风险。出现无意犯错的原因是部分员工缺乏风险意识、忽视内部控制、自我保护意识淡薄,有意无意为犯罪分子提供了作案机会。

4.从业人员业务素质低,风险识别能力差。一类是明知违规但自认为没有风险的,如经常出现的对外担保案;另一类是不懂制度、不熟业务、不会识别而造成的风险,如贷款决策中主观武断,新入行员工对假票据、假印鉴、假钞票、假身份证难以识别等。

以上分析表明:银行的经营风险主要来自于内部。防范银行经营风险,内部控制是根本的、主要的。抓好了内部控制,就抓住了防范银行经营风险的关键环节。

二、内部控制的目标、原则和基本方式

确立内部控制的主要目标和原则应体现“五性”。一是有效性。内部控制的措施和程序必须保证法律和监管规章在各个部门和所有人员中得到充分的遵守和执行,有效地杜绝内部人员职务违法违规行为。二是审慎性。要充分认识风险给银行给国家带来巨大的不可能饶恕的损失,内部控制制度必须围绕着防范和控制银行风险这一目标来设置和实施。三是全面性。控制程序的措施必须渗透到各个业务领域和各个操作环节,覆盖所有部门和岗位,并真正做到相互制约。四是及时性。在金融创新领域中及时采取内部控制措施。五是独立性。强调将监督部门和管理、执行部门适当分开。使具备执规检查的权威性和独立性。

内部控制的基本方式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组织机构控制。主要的方法是设计并配置合理高效运转的企业内部职能机构,以达到各机构之间既相互配合又彼此制约的目的。

(二)人员素质控制。通过人员素质控制,使每个职工能力能适应所在岗位要求,做到各尽所能、尽职尽责、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

(三)授权审批制度。在处理业务过程中充分体现“四只眼睛”原则,通过这一制度使各类经济活动及风险在发生之际就能得到协同有效的监督和控制,对疏忽加以防患,对恶意加以制止。

(四)职务分离制度。对于必须实行互相监督的“不相容职务”应加以分离,分别由几个部门或部门内不同的人来执行。

(五)法规制度控制。企业的一切经营活动都要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企业的规章制度。

(六)内部审计制度。内部审计和内部控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总体上讲,内部审计对各内部控制环节具有检查、监督、评价的职能,是内控制必不可少的特殊组成部分。

三、加强内部控制的基本思想

(一)确立“风险首位”和“内控先行”的思想和工作原则,自觉地把加强内控作为防范银行经营风险的关键环节来抓。防“风险”保安全要在全体职工中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当发现端倪就要敲警钟,使全体员工始终绷紧“风险”这根弦。新业务、新机构的开办,必须首先建章立制,采取有效的内控措施。内控制度的建设,金融风险的防范应作为衡量领导干部工作业绩的重要考评指标,以促进各级银行做到安全、流动、盈利三性有机结合。

(二)构建内部控制制度的总体框架。首先是根据银行业务特点和风险控制需要,建立内部控制十大系统。即:授权管理系统、资金计划系统、会议控制系统、人事教育控制系统、筹资风险控制系统、信贷资金风险控制系统、外汇业务控制系统、信用卡业务控制系统、计算机风险控制系统和清算风险控制系统。在每个系统下理出具体业务工作流程,流程中每个岗位固定、责任固定,以实现岗位、工序间的相互制约,其次是设立“三道”监控防线。岗位、工序之间实行双人双表的审查监控,业务部门的检查监督,稽核审计及监察人事的监督。三是要制订一套统一的系统的操作性强的违规违章处罚方法,做到规章面前人人平等。

(三)树立内部稽核审计权威,加强执行规章制度检查和处罚力度。内部稽审担负着内部控制工作的检查、监督、评价职能,是内部控制的指导、组织和协调机构。要加强内控,就必须赋予稽审部门具有独立性的权威,不仅要监督、检查和督促各部门建章立制,而且有权对违章的部门和个人进行处罚,说话算数。

(四)强化制度约束,抓好内控重点。做好内控工作的关键是做到有章必循、违章必究、执法必严、令行禁止、决不迁就姑息、不下不为例。各个分支机构必须牢固树立一级法人观念,严格执行转授权制度,在允许的范围和权限内办事。同时要突出四个控制重点:关键人(基层行处部门的负责人,要害岗位从业人员);关键部门(贷款审批、财务开支、人事安排、办事处柜台、金库守卫等);关键物件(现金、枪支、密钥、印章、重要空白凭证);关键工作环节(交接手续、审批程序、电脑操作口令、存取手续和票据清算环节等)。抓住了重点就抓住了要害。抓住这些风险多发点,银行风险就能得到有效控制。

(五〕启动防范风险的“人心工程”,综合配套推进内部控制的工作。

内控理论和实践证明:银行经营风险产生的土壤和膨胀的基因,主要来自于人的思想无知和队伍素质低下。因此,防风险,抓内控的中心环节是抓好防范和化解人的风险。现代心理学告诉我们,当人处于兴奋状态时,则精力充沛、注意力集中、思路清晰、反应敏捷、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都比较好、发生差错的机会极小。因此,银行储蓄、会计和出纳临柜人员的差错和事故,多半是抑制状态下发生的。防范这样的“善意”风险,就应该着重人的“抑制与兴奋”‘交替出现的生理规律。在安排班次上,尽可能错开其抑制状态;在其连续工作时,应安排间断休息;在其情绪低下时,应注意关心了解,帮助和化解其精神障碍。

至于恶意违规和内部作案,也有一个或长或短的心理过程。管理者如能善于观察捕捉和发现问题,了解其不当念头或行动失常,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就有可能抑制其处于萌芽状态的作案动机,把处于观望徘徊的“动机作案者”拉回来。

(来源:360范文网 http://www.360fanwen.com)文章共字

菁英职教网文章归档 教育资讯 留学攻略 七品教育网站地图xml
327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