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的照片(精选5篇)

| 婕音

推荐文章

菁英职教网 培训啦 留求艺

雷锋的照片范文第1篇

陈广生:第一个写雷锋的人

著名军旅作家陈广生是雷锋生前的战友。他从1955年到1963年,在雷锋生前所在团工作了8年,开始是理论教员、宣传干事,后又担任俱乐部主任。从1960年至今的43年间,他写出了诸如《伟大的战士》、《雷锋传》等有关雷锋的书籍多达13本,使全国人民通过他的作品更多地了解雷锋和雷锋精神。

1960年1月8日,他与入伍第一天的雷锋交上了朋友。当时团里在操场召开欢迎新兵入伍大会,身为俱乐部主任的陈广生,主持了会议。那天风特别大,漫天飘雪花。作为新兵代表的雷锋上台刚说一句话,一阵风就把他手中的讲稿吹乱了,怎么展也展不平,陈广生担心他讲砸了,想上去帮一把。可没等他伸出手,那个小战士就把发言稿揉成一团,塞进衣袋,来了个即兴发言,而且一点没“卡壳”儿。那天,陈广生便记住了这个个头不高但嗓音洪亮的小战士―――雷锋。

新兵下连时,团里要成立战士业余文艺队,陈广生第一个选上了雷锋,让他参加群口快板节目表演。“雷锋湖南口音比较重,我就常抽空一句一句地帮助他纠正发音。”陈广生这样回忆说。

1960年7月,雷锋所在团准备授予雷锋“节约标兵”称号。陈广生采访雷锋本人,写出了《雷锋同志模范事迹》的材料。后按雷锋本人的意见将材料标题改为“解放后我才有了家,我的母亲就是党”。很快,这个材料经团领导审查,以团政治处的名义加按语,下发到团属各连队。从此,一个学习雷锋的热潮首先在雷锋所在的团展开了。也就是从那时起,雷锋一直活在陈广生的心中,活在他的笔下。

那时,陈广生觉得身上的担子很重。为把稿子写得有深度且真实感人,他两度深入到雷锋入伍前工作过的鞍钢化工总厂和弓长岭铁矿采访。经过数十个日夜苦战,他完成了4万多字的《向阳坡上长劲苗》的初稿。

1962年8月15日,正当陈广生修改、补充他的作品时,突然得到雷锋因公牺牲的消息,陈广生有如五雷轰顶,他什么都顾不上了,乘火车就往抚顺赶。

送葬的路上,陈广生看到,抚顺市数以万计的群众涌上街头。陈广生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把雷锋事迹写好,让全国甚至普天下的人都知道雷锋,学习雷锋。几经修改,陈广生终于完成了5万余字的报告文学,并很快在《抚顺日报》上连载,又陆续发表在《报》和《中国青年报》上。

1963年3月5日,首都各大报纸发表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这时,陈广生深深意识到,他还应为弘扬雷锋精神做些什么。为此,陈广生从1964年秋到1996年春,先后11次赴湖南,并多次到鞍山、营口、抚顺等地搞调查,最长的一次达半年之久,细致地采访了雷锋的老师、同学、亲戚、邻居30多人,掌握了有关雷锋生平第一手资料,为进一步充实完善雷锋的事迹,展示雷锋精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后,他写出了《雷锋的故事》、《雷锋轶事》两本书。并分别受到总政治部、、、文艺出版社的表彰和奖励。

转眼到了2002年,年逾古稀的陈广生毅然决定,再把雷锋的事迹编写成电视连续剧。从雷锋16岁写起,一直写到雷锋22岁。经过历时一年的艰苦笔耕,《雷锋》这部电视连续剧剧本和长篇纪实报告文学诞生了,成为献给纪念学雷锋40周年的一份厚礼。

张峻:第一个拍摄雷锋的人

在与雷锋共同度过的两年多的军旅生涯里,雷锋的战友张峻共为雷锋拍下222张照片,其中黑白的198张、加彩的24张,成为为雷锋拍照最多的人。在张峻的家里,客厅的一角有一个四层的小柜,每一层都是满满的关于雷锋的相册和底片。雷锋牺牲后,张峻一直坚持宣传雷锋精神。他先后参加了军委总政治部、、抚顺市的雷锋事迹展和雷锋纪念馆筹建工作,参加编撰的《雷锋》画册、挂图、展览图片、明信片等,发行到国内外。

张峻手头收集、收藏和亲自拍摄的有关雷锋生前活动与生活照片共有384张,包括雷锋在故乡拍的13张,内有集体合影4张;在武汉、北京、鞍山、抚顺、沈阳、长春、大连等地照相馆拍的29张,内有集体合影7张,双人照4张。到目前为止,他收集到的有关雷锋的照片是最全的。“雷锋生前的照片大概也就这些,不会再有更多的发现。”张峻说。

当时,张峻在任宣传报道助理员,因而有了为雷锋拍照的机会。当时,雷锋已被评为“节约标兵”。张峻听到雷锋的先进事迹后,就下到连队采访。那天午休时间,一支送感谢信的职工队伍敲锣打鼓,喊着“感谢人民”的口号来到营房院内。原来是雷锋到卫生队看病,路过抚顺市第二建筑公司工地时,被你追我赶的劳动竞赛场面所感动,他顾不得肚子痛,推起一辆小推车,就加入了运砖行列。就是在这一天,张峻抓拍了雷锋背着钢枪的那张照片。

随后,张峻多次陪同雷锋到部队和外地做忆苦思甜报告,跟踪采访。随着雷锋事迹的不断丰富,荣誉不断增多,张峻给雷锋摄影的次数便频繁起来。这期间,张峻先后7次和雷锋生活在一起,随他到过营区、训练场、会场、学校、工地、车站、马路、城镇、山区、村庄……有人说,张峻成了雷锋的影子,雷锋走到哪里,他跟到哪里,雷锋的好事做到哪里,他就把照相机背到哪里。张峻最早在《画报》上刊出的是《苦孩子―――好战士》、《五好战士和红领巾》两组雷锋专题照片,就是这时跟踪拍摄出来的……

40年来,很多参观雷锋事迹展览或看到《雷锋》画报、画册的人们,过后都对雷锋生前留下那么多照片提出质疑:雷锋同志做好事不是不留名吗?怎么每做一件事都有人为他拍照?原来给雷锋拍的照片虽然大部分是跟踪“抓”拍的,但也有一些是根据雷锋的日记和事迹补拍的。除补拍了有人物的照片外,还补拍了雷锋的部分实物。

1960年11月26日,《前进报》发表《的好战士》的文章后,军区工程兵党委作出决定,由政治部和雷锋所在的十团共同筹办“雷锋同志先进事迹巡回展览”,并于1962年2月初抽调有关人员组成了筹办展览的班子。当时决定雷锋参军前及童年部分用绘画来表现,入伍后的部分用照片来反映。这样就需要补拍一部分照片。会上特别传达了工程兵首长关于补拍雷锋照片的指示:要求拍摄照片必须真实,必须是雷锋实实在在做过的好人好事。

领导指定由张峻拟出一份补拍雷锋照片具体内容的提纲。根据补拍提纲所列内容,这次总共补拍照片20多张。观众常见的许多照片都是为展览特意补拍的。例如雷锋从储蓄所取出200元钱,送给的照片就是补拍的。除补拍了有人物的照片外,还补拍了雷锋的部分实物,如有画像的笔记本和雷锋补过的袜子,使用过的牙刷、针线包等照片。雷锋牺牲以后,张峻参加了雷锋牺牲事故的调查,拍摄了调查所需要的各种照片。当时他无法抑制自己的感情,成宿睡不着觉,雷锋和他在一起的点点滴滴,总是在眼前浮现。在雷锋遗体入棺时,他拍下了雷锋的最后一幅照片,留下了雷锋的遗容。

为了留住雷锋,张峻于1990年3月5日,自费4万多元,扩印了雷锋照片15万张,全部无偿赠送各地学习雷锋做好事的人。他撰写并摄影的《永恒的雷锋》一书于2000年3月5日前,由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并在全国发行;2000年12月16日,由国家邮政总局批准,首次发行的《永恒的雷锋》2002年贺年明信片共计5000套。

在与雷锋的朝夕相处中,张峻看到了雷锋金子般的心灵。雷锋的精神感染了张峻,使张峻对人生有了新的认识和感悟,这也是促使他一辈子拍摄雷锋的一个重要原因。

朱光斗:第一个“说”雷锋的人

一生说雷锋、唱雷锋的著名曲艺家朱光斗,是位1946年参军的老兵。从1960年他与雷锋一起参加首届共青团代表大会相识开始,几十年如一日说雷锋、唱雷锋。为传播雷锋精神,他几乎跑遍了东北的山山水水,许多守岛部队中、边防哨所里都留下了老艺术家的足迹。

1960年11月,朱光斗第一次听雷锋作报告,那字字血、声声泪的家史,爱憎分明的阶级立场和朴素无华的精神境界,使朱光斗深深地感到“雷锋精神就是时代精神,就是我们民族精神的希望所在”。为此,他当即创作了快板《雷锋苦难的童年》,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1963年3月5日,首都各大媒体发表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给雷锋的题词后,朱光斗把“数来宝”《学雷锋》“搬”上了文艺舞台。结果,全国各大报刊、电台迅速刊载、播放。这就是后来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那个段子。

“快板不离手,雷锋不离口。”这是人们对朱光斗一生的评价。40年来,朱光斗虽然在运用曲艺这种形式塑造雷锋形象、传播雷锋精神过程中,经历了风风雨雨,坎坎坷坷,但朱光斗一直没有动摇过宣传雷锋的信念。他把有关学雷锋的段子变成演唱词,走到哪儿,唱到哪儿。演不了大场演小场,进不了礼堂进饭堂,即使是一两个哨兵、三五个人的线路维护小组他也要给唱上一段。

40年里,他“说”着雷锋的段子,演出2000余场。《学雷锋》这个段子始终是他表演的“传统节目”,至今,依然在部队中流传。一位将军说:“朱光斗唱着《学雷锋》,迎来一茬又一茬战士,又唱着《像雷锋那样》把他们一个又一个送上新的工作岗位,我就是这样听着他唱的雷锋,走上将军之路的。”

对此有人不理解,说他有福不会享,有钱不会挣,“越老越犯傻”。他不乏幽默地说:“职务有没有,都是朱光斗,快板不离手,雷锋不离口,东北部队任我走,到哪儿都有我的知音朋友。”享受军职待遇、政府特殊津贴,又是中国曲协副主席,按说朱老称得上是不小的“腕儿”了,可他一点都没有“款”起来,因为他演出从来不要出场费。这些年来,每年的几大节日都有一些单位请他去演出,每年大约演50多场,演的节目大都是宣传雷锋式的先进人物、先进事迹的。由于他为宣传雷锋精神做出了突出贡献,授予他学雷锋金质奖章。

在初创表演《学雷锋》时,朱光斗年龄不到30岁,如今已是71岁的古稀老人了,可他仍执著地宣传雷锋。沈阳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先后为他颁发了“功臣奖”、“突出贡献奖”。2000年,为纪念雷锋诞辰60周年,古稀之年的朱光斗,把干休所几十年来学雷锋的事迹整理出来,搬上舞台,在全国文艺调演中捧回了金奖。

张玉敏:第一个“演”雷锋的人

1948年,18岁的张玉敏刚从哈尔滨第一中学毕业,就被军工部招上了,分到兵工厂造枪造炮。由于张玉敏在学校是文艺骨干,部队负责文艺的首长看他是块搞文艺的料,便把他调到当时军工部的文工团,开始了他的话剧生涯。他没有想到能演话剧《雷锋》,更没想到的是因为演雷锋,使“雷锋”的形象得到升华,从而与雷锋结下了不解之缘。

1962年,全军组织了一场忆苦思甜报告会。当时在沈阳八一俱乐部由雷锋做报告。雷锋声情并茂的演讲,深深地打动了张玉敏。作为一名演员,他当时就有采访雷锋的冲动,想把雷锋的形象搬上舞台。由于工作忙一直没有机会采访雷锋。到了8月,雷锋牺牲的噩耗传来,张玉敏非常难过,也感到非常遗憾。

雷锋牺牲不久,原抗敌话剧团团长贾六到北京开会,当时总理找到贾六,指示他:“雷锋是的好典型,你们一定要把雷锋故事编成话剧搬上舞台。”贾六团长不敢怠慢,当夜就赶回沈阳。贾六下了火车没回家直接来到剧团的排练场地,并迅速在后台召开临时党委会,会议决定立即成立《雷锋》话剧的创作组。由王德英负责写剧本,雷锋由张玉敏扮演。

张玉敏身高1.64米,由于身高所限在舞台上经常演一些小孩、警卫员之类的角色,很少演主角。而雷锋身高1.54米,若要把雷锋的形象搬到舞台上,张玉敏自然要比雷锋“高大丰满”了许多,但更重要的还是从演技出发。能演雷锋,张玉敏高兴了很长一段时间。由于任务紧急,剧本没过几天就出来了。张玉敏一边背台词一边排练,由于思想上没有领会雷锋精神的内涵,张玉敏刚一上台就被导演哄下舞台。“没有感情,重排”。如此反复,不知过了多少遍才使戏基本成形。到了1963年2月,召开四级干部会议,在这次会上,首长提出看话剧《雷锋》。在演出那天,陈锡联司令员等首长们都前来观看,同时还请来了雷锋生前所在班的战友及指导员。

戏演完了,当时陈司令还算满意,只是雷锋的指导员说了一句话:“你演得很活泼可爱,但是他不是雷锋,雷锋精神的实质你还没掌握。”指导员是一手把雷锋培养起来的人,也是最了解雷锋的人。

有了指导员的这席话,张玉敏又悟出了很多道理。于是在团里的安排下,张玉敏率戏里的假“雷锋班”与真雷锋班结合在一起,他们要亲自体验雷锋班的工作和学习生活。有一次,当时雷锋班的全体战士在沈阳开会,那天一大早,假雷锋班成员背着书包精神抖擞地从团里一路走到东北电影院会场,可没有看见一个人。人都上哪去了?假雷锋班的6个战友正在纳闷,只见剧场里真雷锋班的战士们有扫厕所的、有刷痰盂的、有扫地的,他们都在为剧场做好事呢。此情此景触动了假雷锋班的战士们,于是他们赶紧一同参与劳动。回来后,饭前还有一段时间,只见雷锋班的战士们每人又从书包里拿出著作开始学了起来。假雷锋班的战士们傻了眼,他们没带的书呀!

那段时间,话剧团也经常下部队演出。每次出去演出,在火车上张玉敏也学着雷锋的样子为旅客服务,端茶倒水……他们走了一路也感动了一路,从此张玉敏也真的把自己当做雷锋了。

雷锋的照片范文第2篇

1949年以来,通过影像传播给中国公众带来影响的人物一个是,另一个可能就是雷锋。有人统计,雷锋握钢枪站在松树前那张经典照片的发行量仅次于像,1998年,加拿大一个摄影机构评选全球100张最有影响的图片,这张照片就在其中。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一本《走下神坛的》风靡全国,它一反从前宣传机器构建的神化且神秘的形象,而还原了一个有着七情六欲的,展现了他作为凡人的一面。而今,轮到雷锋了,在他去世四五十年之后。

三联书店出版的《雷锋:1940~1962》一书,通过翔实的史料、当事人回忆、大量初次公开的照片详细记录了雷锋这个人物背后的故事——雷锋不仅是一个被树立出来的楷模,也是一个有着七情六欲、丰富生活情调的普通人。他是一个文艺青年,喜欢写诗歌、散文和小说,喜欢穿好看的衣服。从后来逐渐披露出来的雷锋遗物中,不仅有他缝补过三层的袜子,也有很多当年的“高消费”和“奢侈品”,比如料子服、皮夹克、鸽子表。雷锋入伍前曾工作过一段时间,小有积蓄。

雷锋还爱照像,爱摆“POSE”,另外,雷锋当时还谈了一个女朋友。从各方面情况看,雷锋当年和现在的青年人一样是时尚潮流的追求者,他一直都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潮流先锋。他参加少先队、主动回乡当农民、当政府公务员、学开拖拉机、喜爱拍照片、发表文章、成为钢铁工人、穿皮茄克戴手表、参加、学习选集……毫无疑问,雷锋的生活正是那个时期的主流生活。而革命,也正是那个年代时尚生活的重要内容。

这一切,与多年来营造的雷锋形象大不相同,在一般人印象中,雷锋艰苦朴素,苦大仇深,爱憎分明,小资产阶级生活从不搭界,是一部做好事的机器。在过去的岁月里,雷锋成了一切美好事物的图腾,以致有人说“雷锋精神是个框,什么都往里面装”。

一个现实生活如此丰富饱满的人,是怎样被“整容”的呢?

雷锋的摄影师说,“那个年代,国内三年自然灾害,苏联又撤走了专家,说要,中国处在建国后最困难的时期。所以这时候要树立一个典型——当时都提倡节约,雷锋恰恰又是个节约标兵,就这样,把雷锋推出来了。”

有了这样一个前提性的宣传蓝图,接下来就是按图索骥。雷锋在私人照之外,那些广为人知的工作照,竟然大部分是摆拍的。

相对于摆拍,更出格的是修改照片。后来雷锋的形象传播最广的几张照片,有一张是雷锋握着冲锋枪,戴着棉帽站在一排树前面的照片。后来,雷锋牺牲后,为了能把雷锋的形象树立得更高大完美,他背后的一排枯树被换成了黄山的迎客松。还有,1958年雷锋在天安门前拍过一张照片,当时他提着一个印花的草编提篮,后来在媒体上发表时提篮被修掉了。这一增一减,就是要增加雷锋的革命性,减少他的个性。

类似“革命雷锋”形象出台的例子,在我们的“宣传报道”中,在我们的文艺作品中,不胜枚举。1991年电影《焦裕禄》放映后,焦的子女说这个人并不像他们的父亲,父亲在生活中没有这么刻板,业余时间经常拉二胡。

时移世易,以今天的观念来看,爱美的甚至有些“奢侈”的雷锋,丝毫不会影响他的正直善良的形象,只能增加他的丰富度和魅力。就我个人来说,儿童时代我是雷锋的“粉丝”,成人后我对刻板印象的雷锋形象产生过反感,现在,当我了解雷锋真实的一面后,我感觉雷锋更亲切了。

一个美国人在参观雷锋纪念馆的时候,曾质疑讲解员照片的真实性,讲解员无言以对。今天,当我们被告知“美国西点军校悬挂雷锋画像”是一则广为流传的以讹传讹时,我觉得,中国人都有点像那位讲解员。

在西点的雷锋画像,在月亮上能看到的长城,都属于中国人集体的精神,这种的背后,是自信的缺乏。

雷锋的照片范文第3篇

“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爱憎分明不忘本,立场坚定斗志强;学习雷锋好榜样,艰苦朴素永不忘,愿做革命的螺丝钉,集体主义思想放光芒……”为歌颂雷锋、弘扬雷锋精神而创作的歌曲《学习雷锋好榜样》,以其特有的旋律和激情,感染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人们争相唱雷锋、学雷锋、做雷锋,神州大地上高扬的雷锋精神也始终熠熠生辉,成为我们民族精神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尤其是在每年3月的“学雷锋活动月”和3月5日的“学雷锋纪念日”到来之际,我国各地都在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学雷锋,树新风”活动,《学习雷锋好榜样》那简洁明快、铿锵有力的曲调也不断飘扬在街头巷尾、田边地头,成为除国歌外最为国人所熟悉的主旋律歌曲。

但近些年来,由于深受“娱乐至上”的社会文化潮流乃至“另类、恶搞”的网络风气浸染,一部分国人学雷锋的形式开始变得愈渐另类,甚至可以说是在剑走偏锋地“走秀”,将自己变成了活脱脱的“雷人”或“雷疯”。在这种充满调侃、搞怪意味的狂欢中,不仅歌曲《学习雷锋好榜样》被好事者编造出了诸多恶俗版本,就连“你们都在学和珅,却让老子学雷锋”一类骂语也大行其道,严重污染了世人的各种感官。因而有人疾呼:有关部门和媒体都有责任向公众宣传学雷锋的恰当方式,惟有如此,雷锋精神方能蔚然成风!

公益明星整容成“雷锋脸”

自称为“安徽公益明星”和“安徽首善”的安徽涡阳青年张艺冬,一年前公布了他拍摄的“雷锋照”——身着雷锋式军装、斜挎书包、手捧仿真枪,所有动作都模仿着雷锋的经典照片。更具有“眼球效应”的是,有着“安徽好人”、“中国好人”等众多荣誉称号的他,在2014年里还在一家整形医院接受了一连串微整形注射手术,通过整容而拥有了一张“雷锋脸”,以此来怀念其偶像雷锋并向英雄致敬,从而引发了舆论关注。

身为知名草根公益人士的张艺冬于1982年10月出生于黑龙江省大庆市,他年幼时家境贫困,在父母离异后便带着几个弟妹靠流浪乞讨度日,十几岁时曾因患骨瘤而生命垂危,所幸得到大庆油田女工等热心人士的捐助而恢复了健康。他认为自己的再次生命是“雷锋”所给的,于是便决心一生回报社会。2011年,他在合肥为一位双腿高位截瘫的流浪老人呼吁捐款捐物,筹得一辆轮椅;2012年,他背着安徽瘫痪学子查路鹏进京求医;2013年,他带着身患舞蹈症的流浪女赶赴广州求医……一次次善行让他获得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中国文明网因此将他誉为“为生命奇迹奔走的最美‘80后”’,有的媒体也称他为“活雷锋”。

2014年初,沉寂一时的张艺冬再度公开亮相,此时的他已经在合肥某民营医院接受了免费的微整形注射手术,把自己整容成了“雷锋脸”。在经过了第一阶段的整容手术后,他公开了一组模仿雷锋的经典照片拍摄而成的“个人写真”,照片中的他均身着雷锋式军装、斜跨雷锋式帆布书包,要么是在党旗前举手宣誓,要么是手捧仿真枪站在国旗前,要么是像雷锋当年那样端坐在桌前看书学习,要么是蹲在地上给一位大娘洗脚,要么是搀扶一位大娘漫步街头,要么则是单膝跪地将一位倒地的大娘给扶起来……他事后承认,照片中的这些大娘都不是他实际帮助过的,而是他每人花100元钱雇来配合拍摄的街头行乞者,且他认为这种为了宣传公益的作秀并无什么不妥,目的仅是号召全国人民向他学习。

但对于张艺冬将自己整容成“雷锋脸”并以“雷锋造型”公开亮相的做法,网友们似乎很不买账,不少网友都发声说:“雷锋不是靠整容的,行动才是雷锋真品质”还有网友质疑称:“这不会是在替整容医院打广告吧?”不过张艺冬对此却毫不在意,他不仅将他的实名微博的用户名改成了“雷到底张艺冬”,还在该微博中表示,他将回到家乡向公安部门递交申请,把他的名字也改成雷锋,同时建议中国人民都向他学习,全都整容成雷锋。他甚至在微博中声称:“以后大家请叫我雷锋,或者喊我‘雷到底’!”

张艺冬还透露说,就算不整容,他也是“活雷锋”——安徽95%以上的人都知道他,除了没有一年一度的“学习张艺冬日”外,他实际上已和雷锋并无差别,而他整容则是希望能在外貌上与雷锋更相似。在经历了三次免费的整容手术之后,他终于觉得自己在外形上和雷锋“已经很像了”,他甚至满意地发微博称,自从整容成雷锋以来,他经常照镜子,“我越看自己越像雷锋呢!不,我就是雷锋!”随后有媒体透露出了他2014年的一项炒作计划:“我将去雷锋墓前,唱一首《父亲》,献花圈、磕头,认雷锋当干爹!”他的另一项打算则是,希望能开拍一部微电影,名字就叫《雷锋》,并且是由他来担任主演。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已把一切都押在“雷锋事业”上的张艺冬,之前确曾帮助一些困难人员获取过相应的救助,并因此与著名公益人士郭明义和争议人物陈光标有着长久的交集,但他近两年来却逐渐放弃了原本拥有的事业,开始钟情于被媒体报道与宣扬自己的“雷锋化”。他此前曾前往安徽省委宣传部和省文明办打造的“安徽好人馆”参观,发现其中并没有自己时,便曾与主办方有过沟通以求“被官方认可”,终因“有争议”而多次自荐无果成了他最辛酸的事情。他还曾因老家安徽省毫州市涡阳县政府不愿表扬他,也未将其评选为亳州“双十”(十大杰出青年、青年五四奖章),曾在网络上了一则“揭发政府黑幕”的文章。他一直以来的夸张表现,更让社会舆论对他的行为颇为质疑,曾报道过他的媒体和记者在后期也颇有微词,就连他的弟弟妹妹们也认为他在出名后显得“有些自私”,这一切都似乎说明,今天的张艺冬虽崇拜和模仿雷锋的热情不减,其相关做法却已变得非常可笑,但正是这些“雷人”之举让他赚取了更高的曝光率。

与雷锋当年做好事不留名的做法不同,张艺冬从不避谈自己的善举,因为在他的逻辑中,做了好事就必须到处宣扬,“雁过留声人过留名,否则怎么呼吁和号召大家都来学雷锋、学习我?”不过《中国青年报》却于日前报道称,张艺冬曾遭被捐助者姜鹏的父亲举牌揭露诈捐,并被不少市民指称为“骗子式的假雷锋”,就连很多媒体记者和公益人士也都认为他在“黑白颠倒”地进行“变相炒作”……若真是这样的话,他有张“雷锋脸”又如何?正如一人士所言:“学习雷锋,首先应该端正自己的品行,再去影响别人!”

近年不断有人扮雷锋作秀

雷锋精神是对雷锋事迹所表现出来的先进思想、道德观念和崇高品质的理论概括和总结,其实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它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反映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在新的时代里,依然具有重要时代价值的雷锋精神,亦可诠释为助人为乐、勤俭节约、敬业爱岗、刻苦钻研、团队意识、无私奉献等,是发展人与人之间团结、友爱、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关系的象征。人们学雷锋,最应当学习与领会的正是这种思想、观念与品质,而不是去简单化地模仿雷锋的外型。遗憾的是,近年来总有些国人一说学雷锋便将自己装扮成雷锋的模样大肆“作秀”,俨然非此不足以表达诚意。

2011年8月,一部名为《雷锋侠》的微电影在网络蹿红。这部长27分钟的影片由新疆籍导演马史执导,完全颠覆了大众心目中的雷锋形象,被誉为“中国式超级英雄就诞生了”。片中的“雷锋侠”原本是个默默无闻的清洁工,他日复一日地在街头铲“牛皮癣”、扫垃圾、扶老人过马路,后被父亲留给他的雷锋日记和旧军装等遗物鼓舞,他决心化身超级英雄“雷锋侠”,穿梭在城市之中,做些力所能及的小事、鸡毛蒜皮的好事。当他的行为在社会上引起反响之后,其爱人雯月遭到绑架,黑道老大逼他做商业广告。为了救出自己的爱人,已被打得遍体鳞伤的“雷锋侠”用最后的力量打倒了黑帮老大……尽管片中变成超人惩恶扬善的“雷锋侠”无时无刻不在做好人好事,但他身穿旧军装、戴着墨镜、披着红斗篷的造型,还是让不少人质疑该影片丑化了雷锋的形象,是对英雄雷锋的侮辱和亵渎,更有人指出,影片把“雷锋侠”塑造成了一个幻想成为超人的“神经病”,不光恶搞了雷锋这个英雄人物,还可能会严重扭曲当代青少年的是非观念。

在2013年度的“学雷锋活动月”里,黑龙江大学的“90后”大学生薛飞引起了舆论界的关注,原因是他以一身“雷锋侠”的装扮在校园里行善——这个头戴红星雷锋棉帽、身穿老式绿军装、外挂红色拖地披风、面饰黑墨镜的“雷锋侠”,每天都穿梭在黑龙江大学校园里,忙着拣拾垃圾、帮同学取送快递、提开水壶……这套从网上购齐的装备,共花掉了他半个月的生活费,想到在即将来临的夏天穿上旧式军装会很热,他还专门网购了一副透气的“铠甲”备用。他还坦言说:“我并不关注雷锋,因为我觉得雷锋离我已年代久远。我看重的是‘侠’,扮演起来会很好玩,我想做一件狂野的事!”

有报道称,第一次看了微电影《雷锋侠》后,喜爱表演的薛飞就“入戏”了,立志要让全校人都认识他,且他给自己确定的成名路径就是扮“雷锋侠”在校园里做好事。于是他很快就正式实施了这一计划,开始免费为黑大同学排忧解难,甚至把课余时间全都投入到了没完没了的善行之中。其结果是,热哀学雷锋的导演马史又以薛飞为原型配设了微电影《热血雷锋侠》,塑造了一个更阳光帅气的“雷锋侠”励志形象——作为即将离校的“校园英雄联盟”脸谱社长的传人,他为了与吃地沟油后发生变异的“地沟油侠”对抗,在师傅“盲侠”、“值周女侠”和“高富帅联盟”的帮助下苦练武功,最终击败了“地沟油侠”。

这部微电影后来被网友戏称为“国产超级英雄联盟”,经过网络传播后,在网上掀起了“学习雷锋很时尚”的风潮,中国海洋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新疆农业大学等高校学生社团都纷纷公映该片,新疆农业大学还有学生借来了“雷锋侠”的装备,在“学雷锋纪念日”这天像薛飞一样上演了“真人秀”,在校园里引起了轰动。随后还有消息称,“雷锋侠”系列已被绘制成漫画出版,作为升级版,他具有更多超能力,如雷锋帽上的红五星能照明和散发射线,帽耳可作对讲机使用,墨镜具有望远镜、夜视、拍摄、信息传输等功能,红披风不仅能自动模仿周围环境“变色”隐形,还能作“滑翔伞”和“独木舟”之用……

雷锋的照片范文第4篇

一、活动目的:弘扬雷锋精神,倡导社会文明新风,深化学雷锋活动,结合环保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民族精神代代传教育,培养青少年关爱他人、服务社会的优良品质,加强我校精神文明建设,掀起我校学雷锋活动新高潮,我校今年学雷锋活动将立足校园,走向社会,不断丰富和发展新时期学雷锋活动的内涵和形式。

二、活动主题:弘扬雷锋精神构建和谐校园,完善自我,服务他人,奉献社会

三、活动要求:“学雷锋”活动要立足本职,立足本校,使学雷锋深入到每个班级,从自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像雷锋那样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不流于形式。

四、活动时间:3月起

五、活动安排:

第一阶段:宣传发动(各班召开主题班会,制定方案,成立活动小组)

1、升旗仪式,校大队部向全校师生发出“完善自我,服务他人,奉献社会”倡议,“学雷锋活动月”正式拉开帷幕。

2、充分利用学校的橱窗、黑板报等宣传阵地,开展宣传造势。同时举行“雷锋精神伴我成长”主题板报比赛,各班围绕该主题出一期主题班报,校团委于3月15日前进行集中评比。

3、校园广播站播读雷锋日记、校内外学雷锋先进事迹材料,播放学雷锋主题歌曲等,营造学雷锋活动氛围。

第二阶段:活动开展(各班按照活动内容组织实施)

主题一:用雷锋精神完善自我

1、各班利用班会课举行“我与雷锋找差距——告别缺点,发掘优点”主题讨论会。引导全体同学在认真深入学习雷锋精神的同时,开展自省修身活动:在严格自省、深刻反思的基础上充分挖掘自身优点,增强自信心,提高班级凝聚力,同时对自身在为人、处事、学习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整改,各班制定学雷锋活动计划,将学习雷锋精神活动真正落到实处。

2、立足校园、立足身边,争做文明学生。学雷锋应如何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①坚持岗位学雷锋:要求学生全员参与,从日常做起,具体要求做到:“十不”即“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不打架、不骂人、不吸烟、不喝酒、不随地吐痰、不乱扔纸屑、不破坏公物”。

②立足学习,开展“一帮一”活动,要树立“敢为人先”的信心,“不甘落后”的决心,带出互帮互助,你追我赶的浓厚学习氛围,使每个同学的成绩都有大的提高。

3、举办“爱心无限,快乐奉献”爱心义卖活动,号召全体学生将闲置的各类物品(衣物、书藉、学习用品、生活用品等)或自制小作品以班级为单位拿出来进行义卖,为爱心助学募集善款。并借此活动培养我校学生节约、关爱的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理财观、价值观,提高社会交往能力,达到通过活动完善自我、促进成长的作用。

4、继续开展“一帮一、一对红”爱心活动。倡导同学之间互帮互助,携手共进,不仅是在学习上相互促进,共同进步,也希望在生活和思想品德上互相影响共同提高,最终提升整个班集体、整个学校的良好风气。

5、校团委将组织学生会举办“我和雷锋的距离”校园文明状况图片展。在展出反应雷锋精神的图片的同时,展出同学们中的一些文明行为照片,同时也展出一些不文明、不和谐行为的照片。通过对比,让同学们意识到差距和不足,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6、配合“我和雷锋的距离”校园文明状况图片展、“我与雷锋找差距——告别缺点,发掘优点”主题讨论会及其他学雷锋活动,各班将于3月组织开展“续写雷锋日记”学雷锋主题活动日记征文比赛,3月底进行评比。

主题二:学习雷锋,服务他人,奉献社会

1、大力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

(1)组织进行青年志愿者报名工作。

(2)大力组织开展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

2、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校外的公益劳动

(1)走进福利院看望老人,以实际行动去服务社会

(2)走向市区进行清除白色垃圾

(3)创建清洁文明校园,对校园进行一次彻底的打扫除

雷锋的照片范文第5篇

[特殊角度]

迎合大众关注,从质疑入手

50年来,雷锋的名字和事迹常常见诸媒体。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对雷锋的报道往往是老生常谈,缺乏新意,流于说教。

又到一年一度的学雷锋纪念日,《非常向上》决定做一期关于雷锋的节目。问题是,该怎么做?出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的制片人郑新是个很有雷锋情结的人,然而,“近几年一些年轻人对雷锋持怀疑态度,他们觉得雷锋是造假造出来的。而很多人对这样的质疑和诟病半信半疑,也很想弄清楚。”郑新感到“这些质疑成了当前很多人最关注雷锋的点。”认真思考后他做出了决定:“既然节目是做给大众看的,我们就从大众最关注的点进入。”郑新说,他不想像以往很多做雷锋的节目,“基本是应景,大多很老套、空洞和枯燥。”最终他决定“找一个新鲜的角度,从质疑雷锋人手!”

于是,节目开头便把质疑雷锋的声音一一列出。包括“艰苦朴素的雷锋怎么会穿皮衣、皮鞋,戴名表?”“雷锋做好事就是想出名”、“雷锋的照片像摆拍”等。

从质疑雷锋的角度人手,这期雷锋节目从一开始就显出了个性和新意。

[特殊嘉宾]

请当事人以亲身经历回应质疑

质疑之后便是回应。而这个回应一定要值得观众信服。

值得信服的回应一定来自值得信服的嘉宾。节目现场请来了雷锋生前的工友和战友乔安山、几十年自费研究雷锋的民间人士孙春林。

网上对于雷锋穿皮夹克、戴手表等有很强的质疑声,认为这与以往雷锋的俭朴形象不符。对此,曾经是雷锋工友的乔安山回忆说:“当时在鞍钢,雷锋一个月挣三四十块钱,那时候全国平均工资一个月才八块钱。那时鞍钢青年人要想入团必须得会跳交际舞,但要穿工作服去跳舞肯定不合适。大伙儿让雷锋买一件,雷锋就到典当行买了一个皮夹克和一个手表。”

关于雷锋很多做好事的照片疑似摆拍,孙春林这样回应:“我采访过拍照的人张俊,他说当时雷锋已经是忆苦思甜典型、节约标兵。1961年,军区准备推广他的事迹,搞个展览,领导就对负责宣传的张俊说,雷锋做的这些好事到底有没有,你去调查。逐个调查完之后,张俊列出了补拍提纲,然后在事实基础上进行了补拍。”

对于雷锋做好事的动机,现在很多人认为是“就是想出名。”乔安山就此回应:“雷锋觉得自己是个苦孩子,他总跟我说,安山,要没有共产党我早就死了,是共产党救了我,我得报恩,我得多做工作。”

如此,节目对于社会上对雷锋的质疑一一做出了有说服力的回应。

[特殊讲述]

讲新事讲实事不讲大道理

百度搜索“360范文网”,海量范文文章任你选择!文章共字

菁英职教网文章归档 教育资讯 留学攻略 七品教育网站地图xml
331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