溺爱孩子(精选5篇)

| 婕音

推荐文章

菁英职教网 培训啦 留求艺

溺爱孩子范文第1篇

关键词:幼儿; 家长; 溺爱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3-115-001

每年的4、5月份,是一个百花齐放的季节,也是小朋友养蚕的季节。记得搬入新园之前,原来的幼儿园操场上有两棵大桑树,园门口也有两棵小桑树,很方便小朋友采摘桑叶。自从搬入新园后,园内没有一棵桑树,附近小区内也没有,蚕宝宝吃桑叶成了一个难题,只能靠家长带一些桑叶,有的老师利用双休日到其他小区采了许多桑叶,放在冰箱里每天带一些来,总算把蚕养大。

6月份的一个晚上,我在长江路上散步时,无意间发现了一棵小小的桑树,不到30厘米高,很细很细的茎,长着几片小小的叶子,嫩绿嫩绿的。当时,我立刻想到:何不把它移植到幼儿园里。但是,我不免有有点担忧,如此小小的桑树,移植后会存活吗?我不敢轻易动手,回家后,我考虑再三,决定明天早晨把它种到幼儿园。第二天早上,在上班的路上,又经过长江路,我边走边看,由于桑树实在太小,有的挤在其他密密麻麻的绿化中间,因此并没有一下子找到它。小心翼翼,仔仔细细地看,才找到昨天那颗小桑树,我轻轻向上一拎,就把它连根拔起,继续向前走一小段时,又发现了一棵比他稍大的桑树,像刚才那样轻轻一拔,并没有,用力使劲一拔,才连根拔出泥土。

拿到幼儿园后,我连忙和一名阿姨把两棵桑树种到花坛里,并浇了水,开始几天,我看了几次,两颗桑树的叶子都枯萎了。也许,桑树太嫩了,我把他们伤到了;也许,幼儿园的泥土不适合桑树的成长;也许,这个季节不适合种桑树。算了,我对两棵桑树的存活不抱任何希望。之后,我再也没去看过他们,接下来又放了两个月的暑假,我渐渐忘了种桑树的事了。

到了这学期9月初,我走到花坛旁边突然眼睛一亮,两颗枝繁叶茂的桑树在向我频频招手,点头,我简直有点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大声呼唤当初和我一起种桑树的那位阿姨,问道:“这两棵桑树是我们种的吗?”阿姨说:“正是。”我喜出望外,连忙叫户外的老师和小朋友一起来看。惊喜之余,我不禁想到了幼儿园室内的一些盆景,专门到花木市场去购买,有凤尾竹、君子兰、文竹、吊兰,细心呵护,但由于过度保护,已经所剩无几。而两颗被我们遗忘的桑树却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

由此,我想到了我们幼儿园的一部分小朋友,在家长的百般呵护下渐渐长大,三年后,送到了老师手里,刚上幼儿园时,小朋友、家长都有一定的心理适应期,小朋友在幼儿园哭,家长在门外哭。孩子摔了一跤,被其他小朋友抓了一下,碰了一下,家长会心疼得眼泪哗啦啦掉下来,还要找老师理论。每天给孩子穿很多的衣服,担心孩子着凉。每餐给孩子吃很多的食物,担心孩子饿着,结果这些孩子不能很快适应集体生活,心里焦虑,三天两头生病,经常请假。

记得去年天气刚转冷,有一个叫安安的小朋友,每天很早来到幼儿园,有一次,我摸摸他的小手,不像其他孩子一样又光又滑,而是毛毛躁躁的,仔细一看,原来小手都冻裂了,我马上把他的小手用热水洗干净,从包里取出润肤霜,给他涂上,他非常地开心,不时的用鼻子闻手背上的香味。后来,我了解到,他的爸爸妈妈做卖鱼生意,很忙,从小教育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孩子在幼儿园里表现很好,生活自理能力很强,很喜欢上学,从来不缺席。

俗话说:若要小儿安,常带三分饥和寒。家长千万不能溺爱自己的孩子。我在平时的家访过程中,发现很多家长对孩子有不同程度的溺爱,家长对孩子的溺爱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

1.把孩子视为“掌上明珠”。什么事情都不让孩子干,一些已经能干的事情也由家人代办,孩子只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这种做法的危害显而易见,很容易使孩子对家长产生强烈的依赖心理,一旦离开了家长就什么事也干不了。这会使孩子缺乏独立性,对其心理发育十分不利。

2.对孩子的要求“有求必应”。对孩子的一些无理要求家长也会同意。这样会使孩子形成贪婪的心理,一见到喜欢的东西就要买,如果家长不答应就会乱发脾气,哭闹不止。不利于孩子养成节俭的美德,其贪婪、娇纵的心理还会在成长中带来更多不良的后果。

3.当孩子做错了事,总是护着孩子。不批评、不教育,孩子在幼儿园没得到“红苹果”,家长自己给孩子贴上“红苹果”,这样会使孩子没有正确的是非观念,长此以往还会使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做事不计后果。

4.纵容孩子、放任自由。许多孩子行为懒散,随心所欲,有的家长不予约束,他们认为孩子还小,还不懂事,大了就好了。殊不知这样长期下去孩子会形成习惯,到了长大的时候自然难以纠正了。

溺爱孩子可带来严重的后果,正如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过分的溺爱虽然是一种伟大的情感,但是却会使孩子遭到毁灭。”

爱孩子不等于溺爱,爱孩子就要从小塑造孩子健全的人格,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和高尚的道德情感,让孩子健康成长,严慈并济才是家长的正确选择。家庭教育中的越俎代庖,百依百顺,娇宠溺爱,就是步入了误区。

娇宠溺爱孩子的父母主观上认为这是爱孩子,让他们舒适、幸福,讨孩子欢心,似乎这是天经地义,理直气壮。其实溺爱是害不是爱。过度的保护必然会造成孩子懒惰。本来应该自己做的事情,自己不去动手动脑,而是叫爹叫妈,什么事情都由家长代劳,使儿童本来就具有的依赖心理更加巩固和强化,而教育所期盼的独立性迟迟不能到来,犯了教育之大忌。这样做的结果使孩子在家里处于特殊的地位,惟我独尊,心中只有自己,很少想到别人,吃的穿的数他水平高、花费多,超前消费,自私心理强化,而且还说不得,碰不得,稍不称心便大哭大闹,撒娇犯横。过度的保护自然会剥夺孩子多种的锻炼机会。他们没有克服困难和挫折的实践,缺乏生活能力的磨炼,时时事事都有全方位依赖的“拐棍”,好像生活中只有甜蜜,而没有苦涩。造成孩子能力低下,性格懦弱。这种由溺爱培养起来的怠惰、自私、骄横、无能的品格必然波及学校和社会生活。

溺爱孩子范文第2篇

【关键词】剥离溺爱 健康成长

古今中外,因溺爱而发生的悲剧在不断上演:小孩从偷东西直到犯罪临刑时咬掉母亲的故事;超级粉丝杨丽娟因追星迷失自我导致散尽家财父亲自杀悔恨终生;广东惠州欧某因要不到钱杀害父母;信阳某校学生刘国栋因家长溺爱而承受不了挫折的打击而跳楼自杀;美国亿万富翁托马斯因宠爱5岁的女儿让其坐副驾驶位置踢坏驾驶系统致使机毁人亡……这些血淋淋的事件告诉我们:在当今社会,不管是身为人师还是为人父母,都应该正确教育孩子,剥离溺爱,让孩子健康成长。

一、溺爱及其危害

所谓溺爱是照顾者和儿童之间的关系的一种特征。此时照顾者(通常是母亲)庇护孩子,同时也妨碍孩子试图作出独立行动的任何努力。当今做父母的大都知道溺爱孩子有害,但却分不清什么是溺爱,更不了解自己家里有没有溺爱。说到底溺爱是一种失去理智、直接摧残儿童身心健康的爱。

我们越来越发现孩子们身上的毛病多了,不良行为层出不穷,快要让我们崩溃了!总结起来孩子的不良行为有:打人、骂人、乱发脾气、说脏话、还有就是像大人提一些无理的要求;吸烟、饮酒、吸毒、盗窃、出走、叛逆行为, 行为 ;过早,自闭、自残、自杀。专家们发现上述诸多不良行为无不折射出骄傲、任性、懒惰、自私、专横、虚荣、缺乏责任心、孤僻、怪异等性格,

二、溺爱存在的原因

对孩子溺爱,几乎是中国家庭教育中最普遍、最广泛、最难改变的一种方式。大概是中国社会长期贫困所致,多少有点害怕贫困,加上独生子女现象的存在,这两个因素成为父母溺爱子女的无私动力。另外,社会提示的缺失和社会纠正的无力又使溺爱有了存在和发展的空间,所以往往很难引起人们的注意,在不知不觉中总在溺爱。

例如在生活中总给特殊优待的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高人一等,处处特殊照顾,在家里吃东西时反正也没有人挣就吃“独食”家里来客人了,都得围着他转;很容易就满足孩子的要求,不管孩子的要求对不对合理不合理,反正只要是孩子提出都一概满足,就差天上的星星和月亮拿不来没给了,我国古代不是有个母亲把心都给孩子吗?替孩子做好一切,孩子到了一定年龄还要父母喂饭,还不会穿衣,甚至成年的孩子还不做任何家务事,不懂得劳动的愉快和帮助父母减轻负担的责任。复旦大学一个上海籍的本科生居然在从家回学校的途中迷路了,后来是由巡警把他送回了学校。据他父亲说,他从上小学开始就一直是由父母接送的,迷路那天是他生平第一次独自“出远门”!这不就是典型的包办一切的事例吗? 害怕出事,安全第一,所以不让孩子自己单独玩耍,孩子捧在手心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甚至孩子有什么不对也不怪罪反而袒护,让孩子变得骄横无理。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父母不正确的教育思想对子女产生不良影响 许多家长存有“四怕”心态:一怕孩子有灾有病,二怕孩子学坏,三怕孩子无孝心,四怕孩子不成材。以致使子女的自我中心意识膨胀,形成骄横、自私、任性、目空一切、娇气、脆弱、无能、神经质等。第二、家庭教育态度的不一致对子女的不良影响。在一个家庭里,特别是三代同堂的家庭里,由于家庭成员的层次不同,以及每个成年人的思想、性格、教育水平的差异,对孩子的要求、教育态度很不一致。第三、孩子与祖辈共同生活,受到过分溺爱。

在抚育隔代人时,祖辈常常从补偿心理出发,尽量尽力地给予孙辈较高的物质生活待遇,使孙辈吃、穿、用、玩无不超过自己和子女辈的现实生活条件,以弥补困难时期在子女身上留下的遗憾与歉疚。

三、剥离溺爱的策略

1、从思想根源上立足自我反省。每个孩子降临到这世上都是一样的,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全在于后天的教育,后天给予何种教育孩子极有可能成为什么样的人。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这样说过:“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不管他们祖先的状况如何,我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从领袖到小偷等各种类型的人。”这话虽然有些夸张但也有他的道理,这正是再强调后天的教育重要性,环境教育的影响。从思想上自我剥离就能为后来一切行为扫清障碍。

2、在思想准备上得有个长期的过程。任何事情都不能一蹴而就,教育人尤其如此,殊不知有“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道理。一般地说,孩子行为形成和变化是一种行为的积累,逐步构成行为习惯。

3、实际行动中肯花时间肯下耐心,多学习别人成功的经验,但也不可照搬,像有的正确而科学的方法应该采纳。在这里简略介绍几种较实用的方法:

(1)实行挫折教育。所谓挫折教育是指让受教育者在受教育的过程中遭受挫折,从而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以达到使受教育者切实掌握知识的目的。挫折教育能够使孩子真正享受成功的喜悦。孩子如果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完一个难题时,那种喜悦是不言而喻的,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那要比从师长或书本里学到知识更让其感到欣喜,能够让孩子深刻明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其实,一个人受点挫折,尤其是早期受一些挫折,很有好处。

(2)在教育孩子过程中要坚持适当原则。简单的说,适当原则就是凡事把握好分寸和尺度,这里包括对孩子的爱要适当、对待孩子要求要适当和适当给孩子自由和独立空间。

(3)避免隔代溺爱。隔代溺爱是指在家庭教育中,祖辈们对孙辈们的过度疼爱。很多时候,溺爱式家庭教育主要是祖辈对孩子的溺爱。另外,尽量给孩子提供全面发展的机会才是明智的做法。

总之,孩子是家庭的希望,更是祖国的未来。只有勇于剥离和善于剥离溺爱,才能使孩子远离不良行为,稳步健康成长成为家庭的有力支柱,也更成为祖国的有用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张文强编《教育理论基础》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11月第一版

[2][法]卢梭:《爱弥尔》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5月出版。

[3]卢乐珍:隔代教育的利与弊[J].家庭教育,2000(9)

[4]许建国:《家庭教育思考》西安出版社,2004年6月第一版.

溺爱孩子范文第3篇

Q 我看过一些教育书籍,知道在孩子性格形成的过程中。应该多给他们一些自由的空间。但我的儿子实在是太调皮了。无论在家还是到了外边,他总像个破坏机器一样,把他所在的地方弄得一团糟。我该怎么办?

A 顽皮,是孩子在努力让自己变得更聪明。孩子的智力发展,关键是神经元之间的连接网络有多大。当孩子第一次接触事物,留下印迹,网络就产生了。比如教孩子用手拿杯子,乖孩子只用家长教的一种方式拿杯子,得到一个网络;顽皮孩子却可能发展出10种方式,拥有10种网络。有些孩子不能安静下来,因为他必须主动出击,最快地产生网络。

那应该怎么办?可以找一个时间,家长与孩子玩“一起做顽皮孩子”的游戏。和他一起投入地玩一会,孩子一定非常高兴,也会更加兴奋。比如到一个游乐场里一起疯狂一把。当孩子玩够了,就问他:要不要下周再来玩?那我们下周再玩,待会儿在餐厅吃饭时要乖乖地不能乱跑乱动了。这样可以让孩子学习到另一种规则和方式,这样也最有可能让孩子安静地坐下来。

溺爱孩子,是因为你怕被“遗弃”

Q 儿子刚上幼儿园,回家后,他总是向我提出各种各样的要求。我和他爸爸觉得可能是他在幼儿园里受到的约束太多的一种补偿心理,所以我们就想方设法地满足他。结果,我们把自己搞得很累,老师还给我们提意见,说,不要在家里太溺爱孩子。我们这是溺爱吗?该怎么拒绝孩子的要求呢,

A 家长不能无原则地满足孩子的一切欲望。你们之所以会这么做,归根结底是因为你们不知道该如何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孩子。在与孩子的互动中,你们变得越来越像孩子的玩伴,想尽一切办法来取悦“行”与“不行”几个字。你们必须重新学会对孩子说“不”,给孩子设定界限,清楚地告诉孩子:自己工作了整整一周,已经很累了。偶尔拒绝孩子的要求并不会剥夺你们做父母的权利!相反,事实证明,大人越是能明确地表明自己的愿望,越有利于与孩子之间关系的清晰。你们想想,是不是因为孩子上了幼儿园让你们有了被“遗弃”的感觉,想努力找回他上幼儿园之前的那种亲密的关系?

指责孩子拖拉,会让他觉得自己很笨

Q 孩子入园一个多月了,我最怕的是早晨上班的时候。这边我赶时间急得火上墙,他却总是慢慢吞吞。拖拖拉拉。结果,我每天上班都迟到。我心里非常着急,但跟他讲道理也没用。有时我真恨不得打他一顿。我该怎么办呢?

A 你儿子刚上幼儿园,现在是一个对故事的敏感期,所以你可以用拟人化的方式有技巧地给他讲故事:小熊妈妈早上着急出门,小熊……但不要说得太露骨,让孩子感觉到你是在影射他,也不要在讲完故事后接着追问他故事的意义。关键是要在故事里把孩子应该怎么做的方法教给孩子,告诉孩子怎么样做是对的,说得尽量详细一些,让孩子有模仿的对象。

爸爸温柔,孩子情感发育好

Q 妻子工作忙,我在家里管孩子比较多,比如,要给孩子换纸尿裤,要给他喂奶,夜里还得哄他入睡。我觉得自己既当爹又当妈,我不知道,这会不会给孩子造成父母角色的混乱?

A 我们与其把这种现象称为“父亲的女性化”,不如把这些父亲称做“与妈妈并肩作战的爸爸”。心理分析学一直提倡男人走进妻子生活中,陪她们进产房、分担家务事。男性履行女性职责的现象是现代社会的需求,也是一种必然结果。但尽管如此,他们还是要在孩子的生活中履行父亲的权威。

因为爸爸是永远不可能变成妈妈的,即便他肩负起传统意义上该由母亲完成的任务,他也依然是个父亲,他只是参与了孩子性格中母亲角色参照的构建。这就像再严厉的母亲也不会变成父亲,因为她只是参与了父亲角色参照的构建一样。而所有的研究也表明,父亲越是感性、越是温柔,对孩子在社会性方面、情感方面和认知方面的成长越有益。

不要在孩子面前和老人争吵

溺爱孩子范文第4篇

父母言教不如身教

科学家维克勒马在一份报告中说,经常受到父母不良饮食习惯、吸烟和酗酒等不健康行为影响的青少年往往会效仿父母的行为。“我是农家的孩子,小时候,长辈们为了养家糊口也根本没有时间来教导我们。其实,打小我们就已经在模仿长辈们坚韧不拔、勤俭持家的好传统了”。

1、经常对您的孩子说:“你很聪明”,他(她)就真的很聪明。

2、只要父母认为自己的孩子是有出息的,孩子就真的会有,这就是著名的教育家皮格马利恩效应。

3、任意责骂打骂孩子会使他丧失思考能力。

4、没有笑声的家庭养不出脑筋好的孩子。

5、给孩子一个独处的空间,可养成他们思考的习惯。

6、当孩子解决难题时,不要单单指出他的错误,要承认并夸奖他做对的部分。

7、有人说,孩子成长的历程也是父母们塑造自己的历程,这是不无道理的,父母要习惯于和孩子一起成长。

8、多让孩子动手,可以训练他们的头脑。

9、禁止孩子自言自语,等于迫使孩子放弃思考。

10、父母对孩子的“新发现”,要率直地表示惊奇。

11、让孩子自由行走,有益头脑的发展。

12、“扮演角色”可增进孩子的想象力,同孩子一道游戏吧。

13、如果孩子们跳舞、品尝、触摸、听闻、观看和感觉信息,他们几乎能学一切东西。

溺爱孩子范文第5篇

“溺”,词典上解释为“淹没”的意思。如果父母的爱泛滥,对孩子就是一种伤害。“慈母多败儿”是流传在我国民间的一句谚语,这里的慈不是慈祥的意思,而是对孩子一味迁就,包庇纵容,就是“溺爱”。

过度关怀也是病

初春乍暖还寒。在医院经常会看到这样一幕:小孩感冒了,妈妈抱着来看病,尽管症状很平常,可是后面跟着一大拨“相关人等”,爸爸、爷爷、奶奶、姥姥、姥爷,还有家里的小保姆。弄得医生哭笑不得,明明10分钟的看病时间,为了应付家属左右开弓的“盘问”硬是拖了25分钟。

儿科专家说,对下一代的异常关注也是一种病。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祖辈4人、爸爸妈妈父辈2人对独生宝贝1人,“421综合征”形象地概括了这种现代家庭爱儿过甚的情形。

儿童心理专家表示,这样的溺爱不利于孩子独立。孩子受到两代人的“呵护”,在家是“小皇帝”、“小霸王”,可是出门后就表现为六神无主,因为他们再也不知道依靠谁,感到非常无助。

“关怀强迫、溺爱过度其实也是一种软暴力。”教育学者认为,父母溺爱的抚养方式,剥夺了孩子生活中许多重要的东西。溺爱孩子的家长常担心孩子拿这摸那不卫生,跑东跑西不安全,限制孩子的活动,致使孩子运动游戏的能力差,和同伴玩不到一起,因此内心自卑孤独。

溺爱分两种

溺爱分两种:包办型溺爱和放纵型溺爱。包办型溺爱中,父母将孩子当成了“自我的延伸”,孩子成了父母的复制品;而在放纵型溺爱中,父母自愿做孩子的“自我的延伸”,他们是孩子的手和脚,心甘情愿地去接受孩子的指挥。放纵型溺爱发展到最后,还会培养出“父母的敌人”。

放纵型溺爱会导致孩子心中根本没有其他人。如果父母不早点意识到这一点,他们最终也会发现,他们的孩子也是他们的地狱。并且,放纵型溺爱中长大的孩子,经常伪装得很强大,但实际上他们难逃放纵型溺爱带来的三个常见的恶果:依赖,他们先是依赖父母,最终是依赖配偶或自己的孩子。他是配偶和孩子的地狱,因为他只知道提要求,让亲人关注自己,但他们却对亲人的感受视而不见。自卑,他们会发现,一旦离开亲人自己什么都不是,所以会出现严重的自卑心理。但他们自大惯了,不能接受这种自卑,所以会把自卑转嫁到别人身上,并变本加厉地伤害别人。任性,父母的溺爱让他们养成了自私自利的自我中心主义,这导致他们严重缺乏同情心。“我要,我立即要”成了他们的习惯。

两岁是关键期

幼小的孩子都是自恋的,他们以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孩子需要在自我探索中打破这一天然的自恋。这个探索过程主要从2岁开始,他们需要认识社会,寻找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而孩子没走入社会时,父母和亲人就代表了社会。做父母的一味溺爱孩子,放纵孩子的一切欲望、要求,就是告诉孩子他的一切欲望都是合理的,社会都该满足的,他的自恋是对的。长此以往,孩子心中有了这个自我中心的定式,就再难走出来。

有些孩子就是幸运的,他们离开父母后,在幼儿园或是小学经受挫折、坎坷,得到宝贵的人生经验,知道了自己的位置,懂得了自己要去适应环境而不是环境来适应自己。有些则没有这么幸运,一帆风顺地走下去,自我无限膨胀,但当走到真正的社会中时,以自我为中心遭到毫不手软的打击,社会环境无情地摧毁了他已经固化的自恋的心理定式。这时,他再以一己之力与社会抗衡,面临的就只是灭顶之灾。

心理专家指出,别人不会溺爱你的孩子,做父母的必须先意识到这一点。孩子在探寻过程中,挫折是必须的体验,也是必然的体验。在0~2岁时,怎么满足孩子的需要都不会犯大的错误,但从两岁开始,做父母的必须一方面尊重孩子的探索,一方面让孩子学会尊重别人,让他意识到,世界并非是围绕着他而转,其他人是和他一样重要的人。他要自爱,但同时要爱人。

溺爱不能算真爱

美国心理学家斯考特·派克认为,对孩子的溺爱和对宠物的爱有一致性,可以说是一种父性或母性的本能。它不需要努力,不需要经过意志抉择,并且对心灵的成长毫无帮助,所以不能算是真爱。虽然溺爱也能帮助建立亲密的人际关系,但要养育健康而心智成熟的子女,还需要更多的东西。

以上就是360范文网的小编对溺爱孩子(精选5篇)以及溺爱孩子(精选5篇)的详细介绍与分解,相信大家看完之后都已经对这方面有了更详细的认识与了解。(本文共字)

菁英职教网文章归档 教育资讯 留学攻略 七品教育网站地图xml
332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