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诗两首(精选5篇)

| 婕音

推荐文章

菁英职教网 培训啦 留求艺

散文诗两首范文第1篇

一、篇幅较长,有大量叙事成分,有明显的散文化结构,表现出“以文为诗”的特点。有散文的风格,直截了当,明白晓畅,自然流畅,缥缈摇曳。

二、多次换韵,以韵脚的转换体现诗意的转折和诗境的转移。节奏有变化,能曲肖情感的起伏或思路的转变。句法灵活多变,四言、五言、六言和九言用在同一首诗里,却不觉得生拼硬凑,而是浑然一体,节奏有急有缓,非常协调。表现出韵脚、节奏的变化能体现诗意的转折和诗境的转移的特点。

正因为这两个艺术特色,整首诗显得自然流畅,更适合表现豪迈奔放的思想感情,体现“豪放飘逸”的诗美特点。因此有必要在教学拓展中引导学生把握这两个艺术特色,开阔学生艺术视野。

一、把握“以文为诗”的特点

“以文为诗”,即以散文的篇章结构、句法及虚字、虚词人诗,使诗歌呈现一种如散文般的平实自如、天然入妙、能够更痛快畅达地叙事、抒情,表现出直率流畅的特点。“以文为诗”,首先是本诗有散文化结构。以时间先后为叙事顺序,叙述事件的起因、发展及结果。将散文的谋篇、布局、结构,加之以起承转合的气脉,贯穿到诗歌中。全诗可分为三个段落:开头是引子,末段是结语,中间是梦游正文。结构很完整,纯是散文格局。正文是全诗主干,全力大写梦境,写梦前,梦中,梦后。其次是多处使用散文句法,如“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兮”字使节奏放慢,让人在应接不暇的变化中稳定下来,也更符合云层逐渐加厚、水汽蒸腾的缓慢进程,令诗的情韵更加悠长,同时为后面节奏再次加快作铺垫。“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流畅直率,缥缈摇曳。“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不像其他句子两两相对,而是三句连用,非常流畅快意。第三,像散文那样使用了不少虚字、虚词,如“之、而、以、且、兮”。最后,是以议论入诗。“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这是诗人阅世既深总结出来的道理,是现实给他的教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达了坚决不妥协的精神和强烈的反抗情绪。李白的“以文为诗”是一种自发的使用,是以情运笔,随心所欲,不经意间,已冲破了诗和散文的界限,增添了其歌行体诗歌的豪放飘逸色彩。

散文诗两首范文第2篇

怎样阅读欣赏古诗(安庆怀宁)3月20日 不少同学很喜爱古诗,觉得这些诗读起业琅琅上口,越念它越觉得有味道。 初一两册语文课本,选了十六首古诗,其中绝大多数是唐诗。唐代正是我国诗歌空前繁荣、空前普及的时代,涌现出许多杰出的诗人,为我们留下了数以万计的优秀诗篇。根据记载,当时连放牛娃都会吟诗。唐诗,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颗闪烁的明珠。它哺育了后代许多杰出的诗人,象郭沫若、艾青、郭小川等,都谈及过阅读唐诗的好处。当代著名数学家苏步青,也说自己每天必读唐诗。这正如一位著名哲学家说的:读诗使人灵秀。多读好诗,既能陶冶情操,又会使头脑变得灵敏。因此,初中生多读诗歌,对于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培养想象力,好处是很大的。 当然,读诗不象读散文,诗比散文难懂,原因在于诗歌这种体裁很特别。清代诗论家吴乔普经说:“意思犹五谷也,文,则炊而为饭;诗,则酿而为酒。”法国诗人梵希乐说:“散文是散步,诗歌是跳舞。”这两个比喻准确地道出了诗歌的特点:诗歌的素材和语言是经过提炼浓缩的。因此凡是对表达语意无重大关系的词语都可省去句与句之间过渡性的说明也可以不表。在诗歌中,句子成人的省略、句子的紧缩都是很常见的,有时出于格律音韵方面的需要,甚至打乱了句中词语的排列顺序,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诗歌的“跳跃性”。很多诗歌从外表看似乎句与句之间毫不相干,上句与下句之间缺少必要的联系,这样,学生阅读诗歌就觉得它的含意远不及散文的含意那样紧密和顺畅,“难懂”主要表现在这里。这就需要读者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填补诗句之间的空白,完整地领会一首诗的含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进入诗人给我们描绘的艺术境界,领略诗“意境美”。下面,试以李白《静夜思》为例谈一谈。 李白这首诗只有二十字,可它既有描写,又有抒情,言简意繁。开始,我们可参照李白生平,把它改写成一则散文来读,体会一个明月当空的夜晚远离故乡的诗人深深的思念之情,先在心理上有所准备,然后很快就能理解背诵。至于象《卖炭翁》这样具有情节的叙事诗,采取以上方法,效果尤其显著。同学们记忆力强,如果真正能心领神会课本中优秀的诗篇,并初步具备阅读古诗的能力,那么,这种能力对于你们今后的学习与写作,还将进一步发挥巨大的作用。 (载1986年第2期《初一课程辅导》报)

散文诗两首范文第3篇

散文诗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在设计活动前,我先了解诗歌的意境,感受诗歌的美感,分析诗歌语言的特点。设计活动时,我围绕幼儿诗歌学习的形式经验确定教学目标,明确教学任务;这首散文诗较长,从便于幼儿理解、记忆的角度出发,我选取了其中的三段“花园里看得到的是……”“花园里看不到的是……”“有一些东西,有时看得到,有时看不到……”作为教学内容;基于幼儿的学习离不开生活经验和亲身感受的特点,我带孩子们走进春天的小花园,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与发现看得见、看不见的东西,并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记录,为教学活动的开展做好不可或缺的铺垫,以便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从已有经验谈起,逐步从用口头语言表达转换到用文学语言表达。

活动一

目标:

1.在观察和认识春天花园里各种生物的基础上,感受散文诗优美的语句和意境。

2.在欣赏的基础上理解散文诗的结构线索“花园里看得到的是……”“花园里看不到的是……”“有一些东西,有时看得到,有时看不到”以及重复句式“还有……还有……”“这是……这是……”“因为……因为……”。

3.感受散文诗的语言节奏、韵律和美感,初步尝试运用轻重不同的语气、高低不同的语调、快慢不同的语速朗读文学作品的片段,对朗读文学作品产生兴趣。

准备:

1.春天,带领幼儿感受小花园的景色,使幼儿对小花园里的生物产生兴趣,为幼儿理解诗歌内容积累经验。

2.根据散文诗内容设计的PPT课件(图3、4、5、6),班得瑞的《迷雾的森林》(MP3音乐),分别贴有“看得到”和“看不到”文字与图片的两块小黑板(图1、2),幼儿观察花园之后创作的绘画作品。

过程:

一、回顾经验,理解内容

1.引导幼儿观看在花园里拍摄的照片,激发幼儿学习文学作品的兴趣。

师:春天来了,小朋友最喜欢去小花园了,请你们来看看这些照片(播放幼儿在小花园里玩耍的照片),讲一讲我们在小花园里做什么。

2.请幼儿回忆并讲述在小花园里观察到的事物。

师:花园里,看得到的是什么?看不到的是什么?

3.请幼儿将自己在花园里观察时画的作品贴在相应的黑板上(见图1、2),进行分类。

4.启发幼儿进一步思考花园里有时看得到、有时看不到的是什么。

师:花园里,有一些东西,有时看得到,有时看不到,你知道那是什么吗?

(1)教师在音乐背景下朗诵散文诗中的段落。

师:有一些东西,有时看得到,有时看不到……只要它们不动,你就很难看到。因为树叶是小虫的隐身衣,因为草是蚱蜢的隐身衣,因为花是蝴蝶的隐身衣,因为……穿上隐身衣,它们就好像不见了。

(2)引导幼儿理解“隐身衣”的含义。

师:你们知道什么是隐身衣吗?(就是穿上后能让其他人看不到自己的衣服。)

师:为什么我们看不到小虫、蚱蜢和蝴蝶了呢?(穿上树叶、草、花等隐身衣,它们就好像不见了。)

二、欣赏与感受,理解散文诗的语言特点

1.配乐朗诵,让幼儿感受散文诗的节奏和美感。

2.引导幼儿进一步理解散文诗的特点。

师:好听吗?你觉得朗诵散文诗和我们平时说话在表情、语气、语调上一样吗?

师:诗句里说了些什么?

师:你喜欢听吗?你最喜欢听哪一段,为什么?

3.引导幼儿再次欣赏散文诗,感受散文诗的语言和句式特点。

三、学习朗读散文诗,感受散文诗的语言特点

1.播放PPT,将诗句和画面对应起来(如图3、4、5、6),让幼儿理解散文诗的句式特点和内容。

2.教师朗诵,幼儿跟念。

教师朗诵时,根据散文诗的画面内容,语气上要有轻重的区别,语调上要有高低的不同,语速可或快或慢,同时还可以加上一些动作。比如,在朗诵“这是树的根,这是草的根,这是还在睡觉的小蝉,这是蚯蚓挖的隧道,这是小蚂蚁的家,这是小蚂蚁的蛋”这一段时,可以轻一点、快一点,还可以加上用手指指向不同地方的动作。

3.幼儿分组朗读散文诗。

幼儿朗读完后,教师对幼儿朗读时的语气、表情、语调要作出恰当的评价,并给予适当的鼓励,以帮助幼儿更好地感受散文诗的特点。

四、再次朗诵散文诗,保持幼儿的文学作品学习兴趣

教师请幼儿挑选散文诗中的一段内容,并在音乐伴奏下为幼儿朗诵这段内容,以激发幼儿进一步学习散文诗的兴趣。

活动二

目标:

1.能较熟练地朗读散文诗,能尝试根据散文诗的节奏、韵律和语句运用不同的语气、语调和语速进行表现,并做出相应的动作和表情。

2.进一步理解散文诗的句式结构,在观察春天花园的基础上学习初步运用文学语言仿编散文诗中的语句。

准备:

1.幼儿已在第一次活动中学习这首散文诗。

2.根据散文诗内容设计的PPT课件(同活动一),班得瑞《迷雾的森林》(MP3音乐),与幼儿人数相等的图画书《花园里有什么》(由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过程:

一、复习散文诗,进一步熟悉诗歌的内容、结构和句式

1.复习散文诗的名字。

师:上次活动中,我们学习了一首优美的散文诗,名字叫什么?

2.复习散文诗第一段并尝试仿编。

师:这首散文诗有几段?第一段说的是什么?

(1)出示图3、图4,请部分幼儿上来有表情地朗读第一段“花园里看得到的是……”。朗读完后,对幼儿朗读时的语气、语调、语速以及脸部表情进行点评。

(2)鼓励幼儿将自己看到过或画过的“花园里看得到的东西”以朗诵的语气加到第一段中。

教师朗诵开头“花园里,看得到的是,丁香花、酢浆草、金盏菊……”,以激发幼儿的情感,最后带领幼儿集体收尾:“还有……还有……哎呀,太多了,我说不完啦!”让幼儿感受到仿编的乐趣。

3.复习散文诗第二段。

(1)出示图5、图6,请幼儿集体朗读散文诗的第二段“花园里,看不到的是……”。

在朗读前,教师与幼儿以讨论的方式分析朗读时的情感表达方式,如“念‘这是还在睡觉的小蝉’时,应该轻一点还是响一点?为什么”,从而让幼儿感受语气的轻重带来的不同的听觉感受。

(2)帮助幼儿理解重复的词句“这是……,这是……,这是……”。

4.复习散文诗第三段。

请幼儿集体朗读第三段“有一些东西,有时看得到,有时看不到……”。

二、初步学习创编,感受与理解口头语言和文学语言在表述上的不同

1.请幼儿结合已有经验讲述“真的看不见的是什么”。

师:有些东西是真的看不见的。它们要用耳朵才能听得见,要用鼻子才能闻得到。是什么?(请幼儿结合已有经验进行讲述。)

2.引导并鼓励幼儿用好听的、像诗一样的句子进行表达。

例如,当幼儿说“花的芳香”时,教师先予以肯定,再进一步引导:“花在哪里呢?如果前面再加上‘那就是’,念起来又会有怎样的感觉呢?”在教师的不断引导下,幼儿创编出了“那就是百花丛中花的芳香,那就是大森林里清新的空气”这样的句子。

3.在音乐伴奏下,教师起头念,鼓励幼儿有表情地接着朗读自己创编的句子,感受成功与快乐。

三、介绍图画书《花园里有什么》,激发幼儿朗读散文诗的兴趣

1.出示图画书《花园里有什么》,总结散文诗的特点以及与故事的不同之处。

2.将图画书《花园里有什么》分发给幼儿,请幼儿带回家去看,要求爱惜图书。

评析:

“如何帮助幼儿获得文学作品的形式经验”是许多教师感到比较困惑的问题。特级教师蒋静设计和指导的大班散文诗学习活动“花园里有什么”为教师提供了一些思路。

1.按照幼儿文学形式学经验设计活动目标

散文诗《花园里有什么》的语言简洁而优美,具有多节段的结构特征。教师围绕作品的“句式结构”与“节奏韵律”两个主要形式特征来制定活动目标。同时,在系列活动目标的设计中,教师充分考虑到幼儿诗歌学习经验的发展阶段,层层递进。在第一次活动中,教师将活动目标定位在“感受散文诗的语言节奏、韵律和美感”“理解散文诗的句式与结构”以及“初步运用口头语言表现作品”三个方面。在达成这一目标的基础上,将第二次活动的目标上升到“能尝试根据散文诗中节奏、韵律和语句运用不同的语气、语调和语速进行表现,并做出相应的动作和表情”以及“初步运用文学语言仿编散文诗中的语句”两个方面。

2.根据幼儿文学形式学经验的发展阶段组织活动过程

教师遵循幼儿文学形式学经验的发展阶段,帮助幼儿经历了从感知到理解,进而到运用和创造经验的过程。首先,引导幼儿通过在花园里的实地探索活动,为学习作品做好前期的经验准备。在第一次活动中,先调动幼儿关于“花园里有什么”的感性经验,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并通过欣赏作品让幼儿获得关于作品的完整感受。其次,帮助幼儿理解散文诗的句式结构,比如重复句式“还有……还有……”“这是……这是”“因为……因为……”等,以及“看得到的是什么”“看不到的是什么”“有时看得到有时看不到的是什么”“真的看不见的是什么”这四幅画面内容和由这四幅画面串连起来的结构主线。再次,巩固幼儿有关散文诗的语言、句式结构的经验,并在此基础上链接幼儿已有感性经验和获得的文学作品形式经验,使幼儿到达创意仿编的发展阶段。

3.依据幼儿文学形式学经验选择教学策略与方法

这首散文诗本身具有很强的音乐性,教师选择抒情的音乐作为背景能够很好地帮助幼儿感受与理解作品。在教学中,幼儿通过实地探索、画面观察、倾听教师有感情地朗诵和自己朗读等多种方式获得了运用多种感官充分感知和体验作品的节奏和语言形式美的机会。教师根据作品的句式结构这一经验点,提炼出了四幅画面内容,并设计了四个关键问题,为幼儿理解句式结构提供了有效的支持。同时,教师还提取作品中的句式(如图4),为幼儿掌握作品的句式和后续仿编提供支持。最后,教师适时地运用分组朗读和绘画作品帮助幼儿完成了作品的仿编。

散文诗两首范文第4篇

关键词:金性尧;散文;创作特点

说起孤岛时期的散文,文载道是一个绕不过去的作家,其实,文载道是金性尧在孤岛时期用的最多的笔名。金性尧的创作和编辑生涯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期自1938年至抗战结束,用“文载道”笔名在《文汇报》等发表文章,抗战8年间,文载道校勘《鲁迅全集》,撰写散文,编辑文艺刊物《鲁迅风》《萧萧》《古今》《文史》。他的杂文收录于1938年出版的6人合集《边鼓集》和1939年出版的7人合集《横眉集》;另出版散文集《星屋小文》《风土小记》和《文抄》。解放后,金性尧停笔一心做起了古典文学普及型读物的编辑,参加了《中国古典文学基本知识丛书》《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选读》《中华活页文选》《中国文学发展史》《辞海》《二十四史》的编辑工作。直到80年代末退休后,已经年近80岁了才开始写作文史类散文,他的创作接着一发不可收拾,连出十几本散文随笔集。《炉边诗话、《清祸录》《闲坐说诗经》《夜阑话韩柳》等等。我这篇文章主要是以他后期的散文为对象,具体谈谈他后期散文的写作特点。

金性尧出身于江南富裕的商人家庭,没有受过系统的学校教育,他古典文学的功底深厚,儒家文化对他的思想和行为的影响都非常大,对于新文学的阅读大多来源于“偷买”,受西学的影响倒是很少,在新文学中对他影响最大的末过于鲁迅和周作人,他在《读》中曾说:“寒斋所收当代文人的著述中,以周氏兄弟为最多,然也终于没有办法收集完备。不过对二公的文字或文集凡有所得,却无不读到一遍以上,而且愈读愈觉隽永可喜,盖鄙人一生受影响最深者也惟有此耳。”①在金性尧创作前期曾有过从“鲁迅风”到“知堂风”的一个转变,这个论题有人专门论述过。②而他晚年的创作则主要专注于文史类的散文,本文试着对他晚年散文的特点作初步的探讨。

一、 “诗”与“史”的完美结合

金性尧晚年创作的最大特点是所写作的题材绝大部分都是有关于古诗,古史的赏析与考辨,而且所考所辨很少冷僻之题。这与他深厚的古典文学功底是分不开的,更与他解放后长期从事古典普及型读物的编辑有着莫大的关系,他除了参与《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选读》《中国古典文学基本知识丛书》和《中华活页文选》三套丛书的编辑外,还在退休之后还凭一己之力编撰了《唐诗三百首新注》《宋诗三百首》《明诗三百首》。他的许多散文都是编纂完作品后的一些考证和感想,正如他在《炉边诗话》中所说:“(《炉边诗话》中)唐宋诗话多了一些,因为我在完成《唐诗三百首新注》后,选注了《宋诗三百首》,利用接触过的资料,写下自己的看法,感想。最后三篇可说是注释这两个选本时的札记。”③

也正是由于此,先生涉及的“诗”和“史”的范围及其广泛,从先秦到近代的莫不信手拈来。在金性尧的文章中往往诗与史是分不开的,达到完美的结合,呈现出水融的境地。他所写之史往往由诗而兴,所引之诗往往有史为证。如《申包胥哭秦庭》中申包胥哭秦庭本是一个著名的历史故事而金性尧最后仍以注解秦哀公所赋的《无衣》作结,再如《国王茅屋与公主山庄》中由韩愈的咏史诗始又连带介绍诗中所涉之史。中国古典文学本就与历史分不开,而金性尧把赏析和考辨自然的结合起来,文章中少了严肃枯燥的说教气,多了博雅的趣味,可说是文人说史的典范之作,这可能从某些方面说来也得益于他对周作人的推崇和模仿。

二、合乎“人情物理”

读金性尧的文章,时时感觉到他的“通达”,扬之水先生在评价金性尧文章时说“先生之文,不以文采胜,亦非以材料见长,最教人喜欢的,是平和通达。”人们常常用“平和冲淡”来形容周作人的散文特征,在现代文学的两大最具影响的散文源流(鲁迅和周作人)中周作人对于后来许多人的写作产生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鲁迅难学,许多模仿鲁迅的人不幸成了流氓式的人物,而追随周氏的人,大多是本分的边缘化者。”④张中行、金性尧等都有苦雨斋的遗风,张中行“那组红楼的回忆文章分明有周氏的谈天说地的影子,话语的方式有连带的地方的。差别是前者是亲历的漫语,无关乎历史评价。后者则多了往昔的追忆,是感伤的文本,有更大的无奈在里边。”⑤金性尧的谈诗论史类散文也有苦雨斋“文抄公体”的影子,只是前者多做考辩式的引证,里面多是自己的感想,后者则深蕴自己的思想在里头。

读张中行的文章也可知其“平和通达”,但他的“通达”与金性尧的“通达”有着不一样的内涵。张中行的“通达”是一种生命哲学,是在对平凡个体的描写中,把佛学和西洋哲学糅合,在欲与禁欲,凡人和圣人之间的冲突中上升到“顺生”的人生哲学层面。“他从‘无常’的世界里,展示了自己的‘常’,小而渐大,旧而弥新”,他是如此“平淡而诗意”⑥的生活着。金性尧的“通达”则主要表现在合乎“人情物理”中,他在《读》中说:“他(周作人)最看重的是情理,以为‘中国又顶好的事情,便是讲情理,及其坏的地方便是不讲情理。随处皆是物理人情,只要人去细心考察,能知者即可渐进为贤人,不知者终为愚人,恶人。《礼记》云,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贫苦人之大恶存焉。管子云,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这都是千古不变的名言。因为合情理”。这可看作是金性尧的夫子自道,在他的文章中对于历史和人物的评判莫不是以合乎“物理人情”为标准。如在《青蒲饮泣》他对慈禧就不仅仅是从政治的角度,还结合了女性的角度来对慈禧进行心理分析和评价。他说:“(慈禧)作为最高的封建统治者,她的行为没有丝毫可以原谅的地方;作为封建社会与外界几乎隔绝的年老寡妇看,她的心理确有可以分析的地方。”

三、 自觉的“大众”意识

施蛰存的文史类散文更多一些学术研究的意味,他的《唐诗百话》采用的是“漫话式的方法漫谈唐诗”,他“在分析、评论唐诗作家和作品时,将有关的诗学知识、流派风格、社会背景、典章制度、风俗逸闻、考证辨伪融于书中各篇里,比较像一种新型的诗话”。而金性尧的文史类散文则更注重消闲性、趣味性,他的“隐含的读者”是“大众”,他说他的书姑且当作闲书看,让累了一天的读者读到他的文章能够得到放松。正是由于这种定位,金性尧的散文表现出自觉的“大众”意识,表现在他散文中的“大众”意识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是篇幅短小,结构灵活。从某种意义上可说金性尧是一个“报刊文人”,解放前,他就一直给报纸杂志写稿,在1953年进入出版社工作之前,他在家闲居期间主要为《大报》《亦报》写稿、后则主要给《读书》《新民晚报》和香港的《大公报》写稿。“他在给《书林》杂志撰文时,曾自定两条原则,一是尽可能满的信息量,二是须有新意。”金性尧后期所写的文史类散文篇幅都比较短一般在二三千字左右,多不超过五千字,少则千把字,属于典型的“报刊体”。如此短的文章要写出新意,金性尧采取的方法之一是在文章的结构上下功夫,他的文史散文的结构灵活多样。在他的文章中最能表现这种灵活性的某过于他文章中灵活多样的“文抄”了,金性尧散文中文抄数量多,所承担的作用多样,有充当文艺观点论据的,有引用别人观点加强文章论证力度的,还有引出文章观点,提出新解等等,十分丰富、有趣,大大增强了文章的知识性与趣味性。

第二、题材有趣,题目新颖。金性尧在选择所写题材时往往选择趣味性较强,人们比较熟悉的一类,许多都与野史秘闻、宫闱传说有关,这应该也算是“须有新意”的一个方面吧。再则,他文章的题目很新颖,对人有吸引力。如《杨贵妃与李夫人》《沈园斜阳》《吴中四才子唐寅》《清宫掌故》等,但是如果你期待在他的文章中找到对于这些野史秘闻、宫闱传说的传奇演绎的话,那就未免会让你失望。他的文章是诗与史的完美结合,充满着知识性与趣味性,在看似拉杂的文抄中闪烁出智慧的光芒。如在《杨贵妃与李夫人》这篇文章中,先由王士的一首《马嵬怀古》说起,重在分析白居易写《长恨歌》与《李夫人》这两首诗歌时的创作心理,给人耳目一新之感,雅与俗在金性尧的散文里就是这样来诠释的。

第三、语言多姿,修辞丰富。与施蛰存多用学术性的语言不同,金性尧所使用的语言更多的艺术性。在谈诗论史的文章中金性尧所使用的语言非常丰富,他叙述史料的语言平淡流畅,而在对古典诗歌进行散文化处理的时候则是优美多姿的,这两种语言风格在他的文章中错落有致的分布着,而且文章中常藏着丰富而巧妙的修辞手法。能把这么多的风格与修辞都统一于文章中,并且给人以清淡之感的是非得有醇熟的语言技巧而不能办到的。这种看似无技巧的技巧往往是最高的技巧,正如巴金所说,“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无技巧”。

注释:

①金性尧,金性尧全集(第一卷),上海百家出版社,2009

年4月,第417页

②沈靓靓,文载道散文论,上海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

③金性尧,金性尧全集(第二卷),上海百家出版社,2009

年4月,第5页

④孙郁,张中行别传,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1月,第69页

⑤同上

⑥孙郁,张中行别传,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1月,第95

页。

参考文献:

[1]金性尧,金性尧全集(第二卷),上海百家出版社,

[M]2009年4月

[2]孙郁,张中行别传,人民文学出版社,[M]2009年1月

[3]沈靓靓,文载道散文论,上海大学硕士论文,[M]2010年

[4]施蛰存,唐诗百话,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M]1996年5月

散文诗两首范文第5篇

【关键词】古典诗歌 创作体验 鉴赏活动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注重语文应用、审美和探究能力的培养。著名的美学家朱光潜说:“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文学种类。”读诗、学诗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注重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活动和体验也是新课程所强调的理念,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尝试将古典诗歌教学和语文学习中的活动与体验结合起来,进行以创作体验带动鉴赏活动的古诗教学尝试,探索符合古诗教学内在规律的教学方法。

一、以古诗创作体验带动鉴赏活动教学尝试的理论基础

(一)该教学尝试符合课程标准的内在要求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阅读与鉴赏”必修课程的课程目标中指出,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在“诗歌与散文”选修课程的课程目标中指出,要培养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尝试诗歌、散文的创作。该教学尝试以创作体验带动鉴赏活动,让学生在创作中进一步体悟古诗的表现手法,提升文学素养。

(二)该教学尝试符合教科书编写的体系结构

粤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的体系结构为“三线两结合”的结构,用“活动”、“文体”、“语体”三条线组编单元,用“活动”与“阅读”结合、“写作”与“口语”结合两个结合来安排活动。教科书在必修2的第二单元编排了“少年情怀都是诗”的语文活动,在选修1《唐诗宋词元散曲》中编排了“表现方法梳理”、“古为今用,学写歌词”等语文活动;这些编排都鼓励教师将体验与活动引入课堂,让学生在创作体验和鉴赏活动中体会诗歌的内蕴。

(三)该教学尝试符合诗歌教学的内在规律

诗歌是文学作品的重要形式之一,与小说散文相比,诗歌的主要内容不是描写社会现象、人生经历,而是情绪和情感的个性抒发。所以诗歌的规定性特征是内在的抒情性与外在韵律的结合。该教学尝试以创作体验带动鉴赏活动,一方面让学生“我手写我心”,抒发自己的个性情感,另一方面让学生在创作过程中体味古诗的韵律和谐,并学习古诗的写作手法。

二、以古诗创作体验带动鉴赏活动教学尝试的实施步骤

(一)掌握古典诗歌结构以及相关的鉴赏常识

1.大量诵读古典诗词。“诵读”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投入感情,将自己和诗人融为一体。针对高中学生读书时不敢大胆表露情感的现状,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很好地范读,读出诗歌的内蕴,读出诗歌的感情,并且要达到一种自我陶醉的境界。如果学生看到教师能与作品融合,那么学生那种羞涩的感情也会渐渐消失,通过对教师的模仿达到对诗歌感情的把握,进而放出声音、打开心扉地去诵读诗歌。

2.“感悟”诗歌内容鉴赏的基本常识。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如诗歌文字之外的深意,符号下附载的意象,暗蕴的哲理,流逝的音韵,跃动的情趣,精湛的技艺等。

3.“概括”相关的诗歌的文学常识。教师通过讲解押韵、对仗等格律知识,情景交融等古诗的主要表现手法,常用意象的内涵等;让学生举一反三。以学习刘禹锡的《石头城》为例,先明确这首诗歌通过对石头城今昔的对比以及“旧时月”这一历史见证人的引用来表明一种昔盛今衰的感慨;然后让学生再读一读刘禹锡的《乌衣巷》,让学生找出这首诗歌中与“旧时月”相似的意象,然后概括出相关的思想内涵。

(二)学习律诗创作的文学知识,了解律诗创作格式规范

诗歌语言精美巧妙,很值得推敲学习;但学生往往认为写诗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或者说只能是少数人做的风雅事情。所以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从基本的对仗、仿写开始,由易到难,引导学生先了解律诗创作的格式规范。

1.学习词语的对仗。教师先举最简单的例子:“清风”对“明月”,“登高”对“望远”等,让学生体会词性相同、词义相对或者相似的规律。然后从简单到复杂,从对单一的名词动词到对复杂的词组,让学生对出词语。如教师写 “深山”,学生很容易能对出“绿水”“古木”等词语。这样的练概花半个课时,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消除对写诗的恐惧心情。

2.学习整句诗的对仗。先提供一些优秀的范本进行学习借鉴。例如有“古今七言律诗之冠”之称的《登高》(杜甫)。这首诗四联均对仗,每联均可作为学习的典范。以颔联为例:“无边”对“不尽”,“落木”对“长江”,“萧萧”对“滚滚”,“下”对“来”,它们的词性分别为副词、名词、叠词形式的形容词和动词。将诗句进行分解,加上前面词语对仗的练习,学生很容易发现其中的规律。然后出一些较为简单的五言诗句,让学生按照上面的方法,从词到句,各个击破。例如,教师写出“朝霞迎客来”,学生很快便能对出例如“夕阳送友归”之类简单的句子。

3.学习诗歌的创作手法。诗歌的创作手法有很多,而对于初学者来说,借景抒情是比较容易掌握的手法。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可以选取教材中的《山居秋暝》和《蜀相》这两首诗歌作为范本,进行分析讲解。这两首诗歌中所选取的意象典型、所表达的感情易懂,学生比较容易理解,也比较容易模仿。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可以先设计一些情境,在情境的选择上,可以先选择一些学生比较熟悉的,比如夜晚难以入眠,佳节思念亲人等等;然后让学生尝试着用一些景物来描述这些情境,再将所用的这些物象连接成句,最后进行结构、措词上的推敲,对出工整的诗句,形成完整的一联。当学生能比较熟练地掌握情景交融这种创作手法后,可以逐渐地教学生一些更高深的创作手法,比如托物言志、用典等等。

(三)尝试创作律诗,小组内合作交流进行润色

诗歌的主要内容在于情绪和情感的个性抒发。学生经过上面一些步骤的练习后,已经可以写出一些工整有内容的诗句,但是当这些零碎的诗句堆放到一起后,往往缺乏一个明确的中心。可以让学生确定好一个创作的中心,然后围绕这个中心写列出打算运用的意象。在诗歌成文以后,还应该对一些与思想表达无关的内容进行替换,形成完整的诗歌。学生完成诗作后,可以在小组内合作交流,在炼字、工整、内容三个方面进行修改润色。

(四)互相鉴赏、点评自己创作的律诗

课前布置预习作业:每位同学在两个班较好的50首古诗中选取两首自己最喜欢的进行赏析,从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表达技巧两方面进行赏析。因为鉴赏的不是远离他们的古人的作品,而是身边同学的作品。学生在课堂上十分活跃,有由衷的赞美,有犀利的批判,也有激烈的争论。这时教师要注意把握方向——引导学生的鉴赏性评论向规范化方向发展,切不可随性胡诌。

三、以古诗创作体验带动鉴赏活动教学尝试的成果与反思

(一)该教学尝试的成果

1.激发了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学生本来对古典文学抱有一种厌恶感、畏惧感,但是通过、以创作带鉴赏的教学实践,学生越来越喜欢品评古典诗歌,做起诗歌鉴赏的题目也不再一筹莫展。早读课时间,很多学生能够认真地放出声音,将诗歌读得抑扬顿挫,饶有味道。同时教师也常常能在学生的随笔中发现一些原创的小诗。

2.涌现了一些富有文学才华的学生和一批佳作。在这次诗歌创作的语文活动,涌现出了一些在诗歌创作方面非常有天赋的学生和一些比较好的古诗作品,如下面两位学生的佳作:

夜曲

孔姿尹

青春作散万籁歇,余晖映西月卧梢。

风抚翠竹竹生韵,韵荡冷心心化醪。

野花离离眼波盈,莺语声声眉峰绕。

那知此等醉人曲,只消夜深独自邀。

夜月怀古

罗慧燕

乱石嶙峋涛惊岸,一涟横卷飞雪落。

多少豪杰竟相聚,无垠江山自古愁。

柔情似水红颜过,人生如梦岁月流。

我自对月仰天笑,千古风云几时休。

3.提高了学生诗歌鉴赏的水平和语文素养。创作诗歌的目的不在于提高他们的诗歌写作水平,而在于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水平和语文素养。创作激发了学生的古诗鉴赏兴趣,通过自己尝试创作诗歌,学生的诗歌鉴赏水平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提高。

(二)对该教学尝试的反思

在对学生的所有作品进行归类汇编,发现学生的作品中存在以下问题:

1.学生的创作题材较狭小:女生往往喜欢写一些类似于闺怨的诗作,男生则喜欢写深夜相思之类作品。还有一些作品内容空洞,有无病之感。

2.学生的创作的模仿痕迹较重:一些耳熟能详的古人名作称为学生相仿的热门对象,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王维的《山居秋暝》等,学生喜欢借用里面的意象或典故进行创作,许多精美词藻并非原创。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认为还要引导学生进行多方位的阅读,拓展学生的阅读面;还可以继续把写诗当成学习写作的一种“练笔”方式,或者说是一种“智力体操”。这对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促进其相关文学体裁如散文和小说的写作,培养其文学鉴赏能力,甚至对培养学生做一个情感丰富的人、一个有较高语文素养的人,都是很有帮助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朱光潜著.谈美.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王荣生主编.高中语文(必修)新课程课例评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广东基础教育课程资源研究开发中心语文教材编写组编著.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2).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10

[5]广东基础教育课程资源研究开发中心语文教材编写组编著.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1)·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

[6]郑桂华著.语文有效教学:观念·策略·设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以上就是“散文诗两首(精选5篇)”的全部内容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本文共字)

菁英职教网文章归档 教育资讯 留学攻略 七品教育网站地图xml
341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