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精选5篇)

| 婕音

推荐文章

菁英职教网 培训啦 留求艺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范文第1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价值观教育途径党的十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代中国正处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革,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只有在这一过程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才能培养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人才。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必要性

“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是指一定的教育主体以知识和能力教育为依据,对当代大学生,实施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价值观念教育,如理想信念教育、人生观教育、科学观教育、道德观教育等,以使学生身心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

市场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念的更新,从整体上说,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是积极向上的。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的主体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等不断增强,诚实守信、平等、公正等价值观念为大多数同学所认同。

但是,大学生正处于成长期,对人生价值的选择和判断,比较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在价值选择上产生犹豫,甚至步入价值观念的误区。如受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影响着大学生,给他们的思想、心理带来矛盾、冲突和困惑,使他们在价值观上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的趋势。针对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变化,教育工作者必须积极探索与时代特色和大学生思想特点相适应的价值观教育。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基本内容

1.引领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的价值信仰

价值观是受信仰支配的,只有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面前不迷失方向,才能不受错误思潮的影响。坚持指导思想的引领,一是要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立场、观点和方法认真分析和解答现实问题,引导学生科学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准确判断社会发展趋势;二是要与时俱进,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尤其要用科学发展观教育学生,深入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增强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

2.引领大学生树立崇高的价值理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共同选择并为之奋斗的目标,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使大学生既看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又看到中国社会主义事业所具有的旺盛生命力。要教育学生将个体追求融入共同理想之中,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还要教育学生实现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时刻准备着担当历史重任。

3.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规范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可以促进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规范,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提高大学生分清是非,区分美丑的能力,践行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价值规范,有效地反对和抵制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价值观念。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路径

1.强化政治理论课价值观教育的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在新的形势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首先是要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断加强和改进政治理论课教学,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有用之才。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正确认识当前的形势与政策以及大学生的思想状况,理解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使思想政治教育深入人心,在大学生思想上引起共鸣,使其接受正确的价值观教育。

2.加大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力度,增强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内心感悟

校园文化建设是价值观教育中优化环境的重要方面。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校园文化依靠潜移默化的情感沟通,思想感化和行为习惯,能够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引导大学生健康的思想和心理发展,逐步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高校应在现有的物质环境基础上,结合大学生思想成长和发展的特点,优化育人环境,以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具体来说,高校要完善学校的舆论环境,营造健康、活泼的文化氛围,开展校园人文素质教育活动、学术活动等。

3.注重理论学习和生活实践的结合,提升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认同

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重要环节。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可以使他们在与社会的接触中不断增加对社会的了解,从而认识自我,找到个人与社会的结合点,逐步实现社会化。同时可以使他们学到社会规范和公共道德准则,增强劳动观念,掌握劳动技能,锻炼意志品质,培养吃苦精神和节俭意识,提高对社会的适应能,在此基础上促进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在社会实践的内容安排上,应充分考虑青年人的特点,发挥其主体性和主动性,选择适当的时机和恰当的形式来达到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1].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1-32.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范文第2篇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学生 构建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7-0199-02

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问题的决定》首次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1]”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2]”而后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和谐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至此被正式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本质的体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丰富人民的精神境界、整合社会意识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大学生不仅是建设祖国强大的生力军,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承载和继承主体。如何理解、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切实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我国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体现到大学生思想中去,成为当今社会我们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凝练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和核心内容,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是国家核心价值观重要的组成部分。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中的体现,是以我国基本国情为基本依据,以传播、继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容,以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水平、促进大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目的的,是培育有德、有才、有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学生是现代社会新兴的社会群体,他们思维活跃、敢想敢干,对新鲜事物怀有强烈的好奇心和不竭的创新精神。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他们能否健康发展不仅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更关系到日后党和国家事业能否兴旺发达。对于他们而言,成长和成才的过程是羽翼渐丰的过程,也是遇到困难和问题最为困惑和迷茫的时期,所以在大学生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是大学生们的必修课之一。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大学生所有观念中本质的内容,是大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的标杆,也是大学生必须遵守和维护的行为准则。只有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才能自觉担负起祖国发展的重任,发愤图强,进取拼搏,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屏障

(一)传统教育方式的影响

我国传统教育模式即将教师和学生分裂开来,老师授课学生记忆,教书先生被绝对真理化,不可辩驳。这种教育对于我国过去一些优秀理念的传承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形势的变迁,人人都是自媒体,每个人都会收到来自不同方面的信息,人们急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和他人分享心得体会。封闭式的教育方法显然不适合当今社会,传统的教育方式严重制约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涉及到价值观的转化。价值观人人具有,它是在人脑中根深蒂固的,是人们经过长期的理论和实践的学结出来的,自己认为正确的经验和价值取向,是经过长期判断和选择而最终形成的,强制灌输是行不通的。突破传统教育的瓶颈,探索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寓乐于学的新方法,提高教育实效性,如何将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融为一体,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跨越的障碍。

(二)社会思潮的多样性给大学生带来的思想冲击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入发展,经济全球化在现代已成为人尽皆知的发展趋势。在经济交往中,不同的生活方式、文化内容被传播分享,人们自身的思想和意识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和趋同,我国社会的价值观念也开始由单一向多元化转变。因此,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传统文化不断受到来自西方文化的冲击和渗透。

大学是接收新鲜文化信息最迅速的时期。西方企图颠覆社会主义的思潮,不断通过网络等先进形式冲击着我国大学生的思想观,极力宣扬其所谓的普世价值和西方文化,严重影响着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朝正确方向的养成。所以,要想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减少和抵御西方不良思想的入侵,必须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三)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念认识的模糊性

从理论上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面广,涉及宽泛,到底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许多大学生中还存在概念不清晰的问题。在一项调查中显示,随机对一些大学生进行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问,只有小部分能完全讲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包含的内容,大部分被调查学生中仅能说出几个词,并且表示对此不太了解。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不学习,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淡化,甚至将马克思主义功利化、实用化,认为只有成为中共党员才能找到好工作的思想已经在大学生中甚嚣尘上,愈演愈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只存在于大学的公共政治课和部分专业课中。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整个校园文化生活中,真正用马克思主义占领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阵地,更好地发挥校园这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作用。从而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中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实质,这在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校园文化建设中是必须解决的问题。

三、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选择

(一)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身素质和工作水平

在大学中,接受老师的教育是大学生的主要学习途径,而教育者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育效果的好坏。对于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言,教育者自身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其所使用的教育方法会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如果教育者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存在偏差或者教育方法过于古板,势必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甚至使大学生产生理解的偏差或学习的逆反心理。

提升教育者自身的素质和水平必须从两个方面入手,首先,教育者自身要认真学习和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正内涵,全方位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实质,从理论和实践上同时引导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不搞僵硬化、空洞化。其次,教育者应创新教育模式,高质量有效的课堂教学不仅能让大学生从心理上更能从实践中自觉接受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改变过去思想政治课满堂灌输理论的方法,将多媒体、红色网站等引入课堂,加强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将封闭式改为开放式教学,大家畅所欲言,共同探讨学习进步。学校也可通过定期邀请有关专家或学者来校讲学、老一辈红色革命者故事讲述等方法增强学生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使他们真正意识到只有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形成正确的思想导向。

(二)营造良好校园环境,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悟

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精髓,是学校长期形成的传统、作风或理想信念。大学生生活学习在校园中,受到校园文化“润物细无声”的熏陶,在不知不觉中将校园文化认可、吸收、传承。所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在校园中传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校园文化熏陶是一种隐性教育,具有内隐性、间接性和广泛性等特点。通过有意识的设置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环境文化氛围,如在校园中开展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活动、悬挂条幅标语等让学生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氛围当中。而在此时学生们则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者也是受益者,这种寓教于乐的方法让学生们在轻松娱乐中掌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实质。

(三)发挥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作用

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表明,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在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不论是老师还是外部环境也好,最终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由构建才是最重要的一步,才能使其精髓真正进入大学生的头脑,使大学生以严格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在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过程中,应让大学生自主参与进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方法的探讨,主动发掘并探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现实生活的重要意义,把自己的亲身理解和理论相结合,真正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去。并且,要积极发挥学生组织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的作用,各级学生会、团支部、党支部都应加入到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活动中,学生党员、干部应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示范者和影响者,带领更多大学生加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中来,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

【参考文献】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范文第3篇

关键词:核心价值体系;核心价值观;大学生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0-009-02

一、引言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问题的重大决议》明确指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高校作为一个国家文化创造力最发达、思想成份最复杂的教育场所,对于提炼和培育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思潮和教育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十全文报告中又明确提到,要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进一步指明了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导路径和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方式。大会同时指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不仅仅为培育和践行提供了基本的范围,也为进一步提炼当代大学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原则。

对于当今的我国高校,在理论上厘清核心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关系,对于实践发挥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校园文化思潮和教育作用,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从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到党的十明确指出继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积极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从作为和谐文化的根本到作为为社会主义的兴国之魂,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在社会主义建设历程中逐步被揭示。

二、核心价值体系的探索历程及其主要内容

众所周知,任何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培育不是短时间可以完成的,封建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历经千年才日趋成熟与完备,资本主义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也经过了几百年的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内在需求,必将要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产生于全国劳动人民的实践过程中。

1、核心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观的探索历程

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干重大决议》中,第一次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命题。次年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要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同年,党的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报告全文中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再次强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全会明确指出,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除了要将其融入到国民教育与精神文明教育中,还要融入到党的建设全过程,贯彻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个方面,从而实现对社会思想的引领。党的十再次论述了核心价值体系,对其部署了新要求。

2、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共同构成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共同构成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体内容。

在核心价值体系的探索过程中,理论工作者从社会建设的几个领域出发,逐步提炼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致范畴,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分别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等五个领域高度浓缩了当前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前所述,这为培育和践行提供了基本的范围,也为进一步提炼各个微观领域的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原则。近年来,已经有些社会领域、行业,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要求,结合自身的情况,培育和提炼出了有自身特点的核心价值观,比如“爱国、创新、包容、厚德”的北京精神,“海纳百川,追求卓越”的上海精神。这为做好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提供了有效的借鉴。

三、核心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人类在满足自身生命需求的生产劳动过程中,与自身、自然建立了各种各样的关系,归根到底,价值关系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效用关系。在这个关系中,人是主体,自然是客体,主客体之间是通过人类的生产、生活即实践得到统一。

从意识形态的角度来看,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是观念层面的东西,是全国人民奋斗的共同基础,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特征,是兴国之魂。发挥其凝聚人心的作用时,它以客体的形态出现,与主体相作用时,核心价值体系便体现出其它客观性与物质性。

价值观是一个社会中公众所持有的关于如何区分对与错、好与坏,违背意愿或是符合意愿的观念,是决定社会的目标和理想的普遍、抽象的观念。而核心价值观是相对于一般的价值观而言的,是居于核心地位的,是全社会所共同拥有主流价值观念,居于核心地位,起核心与统摄作用的价值观。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观是个别与一般的、普遍与特殊的关系。具体而言,中国特色核心价值体系是形成的核心价值观的前提与基础,而核心价值观是核心价值体系的凝炼。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程中,二者缺一不可。

对于厘清核心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观的关系,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高校可以说担负着民族的兴衰,充分发挥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实现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培育,显得尤为重要。

四、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客观根源及其路径

1、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客观根源

(1)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深入,我们的改革开放程度也一步步地向纵深行进。国际交流从点扩展到面,各国的文化交流也进一步扩展,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念(包括一系列不健康的、甚至是有敌对性质的价值观),也由此进入到大学生的思想生活领域中。当代大学生主体已经是90后的一代,可以说,他们正是历经这一历史进行的全程见证人。市场经济所引起的一系列变化,无一不在当代大学生的生活成长轨迹上打下深深的烙印。当代高校中“非主流”的盛行,便是这一变化最强有力佐证。在价值观上,核心价值观不起引领作用,其核心作用就会被替代。与其说是时代要求我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不如说是时代在逼迫我们。

(2)大学生自身的需求

当代大学生是青年人中的佼佼者,是青年人中的精英分子。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大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不单单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还要树立高尚的价值观。如果一味只讲求实用性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内在素养的提升,特别是正确价值观的培育,培养的只是没有内在的半成品,也有可能是培养了一个高智商的敌对份子。只有在思想层面放正的位置,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同,才能把自己的命运与前途和国家与民族的前途结合起来。青年人,特别是大学生的时代任务,决定了他们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恪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客观需求。

(3)高校自身任务的需求

大学存在的历史由来已久,作为高等学府,大学承担着传承文明、创造知识、服务社会的职责。其任务是具体的、历史的、客观的、现实的。

从世界大学发展史上看,大学从一开始便与社会思想紧密相结合。从古今中外的高校史看,高校对社会的进步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于我国的高校而言,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当前,高举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高校责无旁贷。正因为高校其自身特殊的历史使命,积极培育具有高校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核心价值体系的实体化,从而对整个社会起到一个引领与示范的作用,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与进步,有着重大意义。

2、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路径

(1)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形态,是介于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之间过渡社会形态,与其它社会形态相比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具有过渡性质。作为社会主义兴国之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内在本质特征,因此必须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提炼、培育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充分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无产阶级核心价值观的精辟论述,要充分认识理解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中所形成的新的理论思想、实践运动,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积极和大胆吸纳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特别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积极因素和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文明成果,从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最广泛的、最有代表性的提炼和培育。

(2)加速高校自身价值体系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是社会主义的,其次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培育的先进文化的代表与结晶。高校作为先进文化的集中交流与创造领域,也是思想碰撞最激烈的地方,因此,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显得尤为重要。归根到底,价值观领导属于意识形态上的东西。意识形态领域,我们不去占领,便会有其它的意识形态来占领市。高校必须主动去占领大学生的思想教育阵地,加强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积极培育核心价值观。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全面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校园内部的思潮风向标,因势力导,充分利用高校的人资源优势,组织专家学者加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研究,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地位和科学内涵的认识;以生活化、实际化的方式,主动去靠近大学生,以优良的工作技巧与方式,贯彻党的路线、方针与政策,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校园中的主导性地位,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感染力。

(3)加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实践

高校培养的是同时代青年人中的精英。大学生不仅仅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要以把内涵道德的提升放到学习任务的显著位置。高等教育自古就是以德为先。当代在高校里提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与教育,与整个社会的需求,与当代大学生实现自身价值的终极目标是一致的。古人就曾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如何把“德”内化当代大学生的内心中?这不仅仅是个理论工作者要解决的课题,归根到底还是一个实践性的课题。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的关键在于实践,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以理论形态的方式与大学生的实践结合,并在实践中得到不断的培育、升华、提炼。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范文第4篇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 核心价值观 培育途径

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现实中存在的问题

价值观是指人们在对客体能否满足主体某种需要进行评判时所持的观点,是人们认识和评价客观事物对自身或社会的重要性时所持有的内部标准。核心价值观是价值观中最根本、最稳定的部分,是一个人、一个集团乃至一个国家和民族最重要的精神支柱。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灵魂。马克思主义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是发展着的科学。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革命时期,正是依靠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也正是依靠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才取得了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当代大学生要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清本质,明确方向,正确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的大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不能指导今天的现实;有的大学生信仰西方的宗教;有的大学生信仰中国的传统封建迷信,对马克思主义产生了质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主题。理想是世界的主宰、力量的泉源、智慧的摇篮、斩棘的利剑,是一个政党治理国家的旗帜。共同理想是理想的最高表现形式,是一个民族奋力前行的向导。有共同理想,才能有共同步调。中国是13亿人口的大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的客观要求,是中国56个民族的共同利益和愿望,是保证中国人民团结奋斗、克服困难的强大精神动力。当代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未来建设者,应该树立崇高的理想,始终把个人的理想追求与祖国人民的需要紧密联系起来,服从人民的共同理想,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积极投身到创造历史的伟大实践中,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齐奋斗。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但在实际生活中,有的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持否定态度。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精髓。爱祖国是千百年来中国人民心中深沉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优良传统,有多少人把自己的命运与中华民族的命运结合在一起,以对祖国对人民深深的亲情,孜孜不倦地奋斗。爱国主义是识别真假民族英雄的试金石,是民族精神的支柱。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已经深深地融入我们的民族意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之中,成为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共同奋斗的价值取向。创新是民族发展的动力。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已经深深地融入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各族人民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强大精神力量。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互为依存、相得益彰,共同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实现。当代大学生尤其需要以这两大精神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继承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做到以热爱祖国,献身人民为己任。但是在高校中,有的大学生不顾现实,全面否定中国过去的历史,认为中国处处不如西方,否定我们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基础。荣辱观要解决的是实际的行为规范问题,处于基础性层次。社会主义荣辱观,指的是对公民思想行为选择标准的价值认同,它贯穿着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集中体现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它既有先进性的导向,又有广泛性的要求,贯穿社会生活各个领域,覆盖各个利益群体,涵盖了人生态度、社会风尚的方方面面。当代大学生应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努力构筑坚实的道德基础,使个人的行为方式合乎道德规范,知荣知耻。但在现实生活中,有的大学生荣辱观淡化,有的道德缺失,有的注重金钱,有的个人利益重于集体利益,有的行为有损大学生形象的含金量。

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层次分明、各有侧重、各具功能而又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有机整体。当代大学生存在的价值观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引领大学生,是高等院校的神圣职责。

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培育途径

知识传播途径。所谓知识传播,就是通过正确的知识传播,使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心目中内化。通过正面知识传播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核心价值观至关重要。当前,高等院校一要坚持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教育。二要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在坚定理想信念、端正价值追求、纯洁思想道德等方面狠下功夫。三要着重启发引导大学生形成自我教育意识和能力,使大学生深刻地认识到自己所处的重要地位与肩负的神圣使命,克服各种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相背离的思想和行为。

深入社会途径。所谓深入社会,就是通过深入社会实际来培育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社会实际是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现实根据,是检验培育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成效的根本标准。只有深入社会实际,才能使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内心得到提炼和升华。高校要根据各自的实际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际活动。例如有的高校可以组织学生到西柏坡、白洋淀、延安、瑞金、井冈山等革命圣地参观,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的可以组织学生深入到农村、工厂做社会调查,以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教育。当代大学生必须坚持从点滴做起,践行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知识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以适应时代的发展。

情感锤炼途径。所谓情感锤炼,是指通过各种文化渗透途径培育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一个人的价值观形成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当代大学生虽然能够通过报刊、电视、广播、网络等多种媒体快速获取大量的信息。然而他们涉世较浅,分析和判断问题多局限于个人的视角,对世界、未来与现代化的理解比较窄,因此核心价值观教育要想真正收到成效,必须充分根据学生的思想现状和实际需要,采取适当的措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一是高校教师在传授文化知识时,培育学生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教师在教学中将正确的核心价值观传授给学生,使他们在学习知识之中潜移默化地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二是高校要努力营造培育和践行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氛围。充分利用各种仪式、标志符号以及重大场合来宣传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使每个大学生都能够深刻认识和理解核心价值观,从而树立起正确的核心价值观。三是高校要运用现实中的可歌可泣的事迹教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例如2010年1月30日牺牲于的特警沈战东的事迹就是培育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实际榜样。他遵守纪律,服从组织安排,哪里需要就奔向哪里。曾先后多次荣立个人三等功、受到嘉奖,并多次被评为优秀公务员。类似沈战东的事迹是教育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好教材。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微博 大学生 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1微博的定义及特点

微博,即微型博客(Microbiog)的简称,它是一种将传统意义上的微博限定在140字左右,然后通过WEB、WAP以及各种客户端组件个人社区,实现网络信息分享、传播和获取的平台。与传统的博客相比,短小精悍的微博的传播性更强、草根性更突出。微博对于用户没有任何身份和能力上的要求,只有注册了微博账号便可以免费地使用微博来信息。因此,微博在出现不久就迅速得到了大学生群体的青睐。

根据《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5年,我国在校大学生使用微博总数达到了3776万,占到整个学生规模的72%以上。大学生之所以对微博情有独钟,与微博多样的特点是分不开的:(1)微博的共享性。强大的信息共享是微博最突出的特点,只要你的微博得到了他人的关注,那么你在微博上的所有信息都可以分享给他人,而且还可以通过即时转发扩大信心的传播范围;(2)微博的互动性。微博真正实现了双向互动传播。在微博上,信息传播聚合了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对等多种形式。微博就像一个超大的QQ群,在这里不仅能、传递信息,而且还能交友、聊天、讨论、分享心情等,且这种互动更加亲民平等。(3)微博的即时性。微博与手机的无缝结合,使得信息传播突破了固定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的限制,只要将微博绑定在手机上,就能随时随地信息,这是任何传播媒介都无法相比的。

2微博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养的作用

2.1增强了核心价值观培养的可见度

党的十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3年在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也指出,要善于运用网络传播规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到网络宣传、网络文化和网络服务中。而利用微博对大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培养,用当代青年人喜欢的形式和话语体系来传播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例如,在微博上对某些社会事件进行和阐述,然后在讨论过程中宣扬真善美、弘扬主旋律,以此获得大学生的共鸣,让大学生在轻松的氛围里增强对国家的认同感,树立民族自信心。

2.2拓宽了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养的覆盖面

在传统的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培养中,教育活动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因此所能传递的价值观信息非常有限,且枯燥无味。而微博则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利用微博对大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可以极大拓展价值观教育培养的覆盖面和效果。例如,高校可利用所开设的“官方微博”,就某些话题对大学生的价值观进行积极引导。同时在引导过程中,师生还可以实现即时互动交流,大学生在请教教师的过程中,更能深化对目前的国情、社情、民情的了解,从而实现潜移默化的价值观培养。

2.3加大了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养的实践力度

“重理论轻实践”是我国高等教育长期存在的一个顽疾,对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更是无法独善其身。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是一个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育活动,缺少了实践环节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只会流于形式。而目前的微博已经不单单是一种网络现象,在一些高校的努力下,通过微方式引领微力量,从而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以微博为载体的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由于微博内容主要反映的是社会公众和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因此利用微博对广大学生进行及时、有效地价值观引导,可以进一步加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力度。

3高校运作微博加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养的策略

3.1加强领导,把握方向性

高校要建立由领导牵头的微博工作小组,挑选高素质专业人才对微博实行日常管理。在具体的微博信息时,要以立足“坚定理想信念、坚守精神家园,坚持立场使命”的三个基本点为原则,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微博文化,使核心价值观成为大学生成长历程中的核心,指引大学生成长的方向,努力将微博打造成最新的育人渠道。

3.2坚持以生为本,立足服务型

高校需积极鼓励知名教师,学术专家、优秀学生代表开通微博,使他们养成日常写微博的习惯,将他们打造成大学生群体中的微博意见领袖。这些意见领袖通常具有一定的人格魅力,并在大学生群体中有一定的权威性。通过意见领袖的微博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主题和话题,来吸引大学生的关注。而这些话题在突出核心价值观的前提下,尽量的贴近学生生活和日常需求,以彰显人性化服务的理念。

3.3坚持平等对待,讲究艺术性

根据相关学者的研究,如今网络语言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话语之间已经形成了强烈的矛盾。高校运用微博开展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就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在组织微博时尽量使用生动、诙谐、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语言。而在讨论交流过程中,不能以高高在上领导的态度与学生交流,这样只会打击学生的交流积极性。大学生之所以喜欢微博就在于微博的平等性和包容性,因此高校微博也应当以个性鲜明、情感细腻的朋友身份与学生进行即时互动,在平等和轻松的氛围下加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

3.4重视动态研判、增强互动性

微博作为当代大学生思想交流、意见表达和建议反馈的主要渠道,高校对其进行“动态研判”,有利于及时掌握大学生的利益诉求和价值愿望。为此,高校需对微博舆情进行动态检测,从中及时发现问题,然后通过沟通反馈寻找出解决问题的策略,以保证校园微博始终处于一种良好的运行状况中。

总之,在网络时代的今天,高校应当学会利用微博这一时髦的网络工具对大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以突显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与时俱进。如何更好地运用微博来传递核心价值观、传播社会正能量,将成为高校价值观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我们精心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精选5篇)》文章不知道大家满不满意,如果大家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360范文网。(本篇共字)

菁英职教网文章归档 教育资讯 留学攻略 七品教育网站地图xml
269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