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气候变暖措施(精选5篇)

| 婕音

推荐文章

菁英职教网 培训啦 留求艺

全球气候变暖措施范文第1篇

[关键词]植树造林;气候变暖;二氧化碳;森林植被;温室效应;

中图分类号:F31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1-0154-01

全球气候变暖所带来的灾害,已经多方面地影响到了我们的现实生活。由于过度的开采,人口的增加,日益发展的工业污染,绿色植被的减少,致使二氧化碳增多,引起温室效应,使气温升高。由此可见,植树造林是最直接的改善措施。

一、全球气候变暖现状

众所周知,一个地方的气候特征取决于该地多年的大气平均状态。世界各地的气候是千差万别的,且不断变化。正常年份,各地的气候(如温度、降水量)都是在多年平均值上下波动,若出现偏离平均值很大的情况,往往就容易发生洪涝或干旱等重大气象灾害,给经济建设和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较大的损失。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是“温室效应”不断增强。近百年来,随着工业的迅猛发展,矿物燃料成倍地被消耗,森林过量被砍伐,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导致大气的温室气体明显增加。全球气候变暖如果既成事实,将给人类带来一系列复杂的社会问题和严重的后果。由于全球各地气候增温的不均一性,冬季大于夏季,高纬度地区大于低纬度地区,导致南北气温梯度发生变化,将使大气环流作重大调整。虽然全球气候变暖也可能对少数地区有益,但综合评价其影响,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成为人类未来生活的巨大威胁。

二、植树造林在全球气候变暖中的作用

森林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三大功能:一是吸收功能。森林是陆地上最大的吸碳器。它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形成碳汇。科学研究表明:森林每生长1立方米蓄积量,平均能吸收1.83吨二氧化碳,释放1.62吨氧气;二是贮存功能。森林是陆地上最大的储碳库。陆地生态系统一半以上的碳,储存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同时,木制品的储碳能力也很强;三是替代功能。由于森林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这些特殊功能,因此《京都议定书》规定了工业直接减排和森林间接减排两条途径。要加快荒山荒地造林绿化步伐,加快速丰林、碳汇林、能源林、珍贵用材林、木本油料林等基地建设,要努力提高造林绿化质量。

三、植树造林的技术措施

植树造林需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做好整体性规划工作,在退耕还林、经济林等植树造林计划生成之后,要根据当地的土壤、气候等实际的生态环境对树林的种类进行选择。植树造林工作良好完成与人类社会的各项工作息息相关,是提高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指标的重要措施,同时也是人类发展遵循自然发展法则、改善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途径。

1、植树造林的准备工作

想要植树造林收到较快的成果,就要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进行一定的宣传工作,制定细致的造林规划,提前做好调查研究,实地勘察,了解土壤的物理性质,针对不同的土壤进行科学的种植规划,选择适合生长的树苗。为了增强森林的自我恢复能力,应该选择多种树苗合理布局进行种植,而不是种植单一品种的树苗。在种植树木前最重要的的整理土地,例如清理杂草、废弃物以及桔梗树枝等。紧接着要进行翻耕,保证土地的松软度,同时翻出地下的杂根,防止其在树木生长的过程中抢夺树木的肥料和营养。对于整理出来的表面垃圾和土壤里的垃圾,可以采用火烧的办法,将它们转化为灰烬埋在地里,为树木的种植提供肥料。

2、采用播种的植树造林方式

采用播种的方式进行植树造林,就是直接将树木的种子直接播种至造林区内,这种植树方式操作较为简便,但其对土地和种子的要求较为严格,对播种后期的管理要求也较高。因此,使用播种法进行植树造林时,要做好前期土壤的调整工作,严格对树木种子进行筛选,选择颗粒饱满、健康、易成活的树种,精确控制树种的萌发条件,选择合适的种植密度和播种数量。为保证植树造林的效果,在树苗初期生长后,要对造林区的树苗密度进行控制,去除部分生长稠密区的树苗,对种植失败的位置进行补种。

3、采用植苗的植树造林方式

植苗法植树造林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一种比较成熟的植树造林法,其相关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完备的树苗根系来植树造林,这种方法经过宣传之后在我国的广大地区都收到了很大的欢迎,受到了不错的反馈。植苗法的优势在于其对于地质条件的要求比较宽松,而且通过植苗法植树造林的树苗其成活率都比同类方法高出一截。但是植苗法也有着不可规避的缺点:在运输以及实际的操作当中,往往会因为操作不当而对树苗的根系有所损伤,造成后续的生长乏力等现象。因此,对于植苗法的注意要点就在于对树苗的根系的保护,这里所说的保护不仅仅是指物理上的保护DD表面损伤以及缺失,还要在一定的环境下其根系的化学本性没有发生改变,无虫害侵蚀等。

4、采用插条造林的方式

插条造林法就是利用树木枝条的一段作为插穗,然后将之直接插于造林地之中,实际造林过程中需要注意插穗的规格与插穗的前期处理以及对插穗的选择,同时还要重视栽插的深度与季节气候。通常是在春季进行栽插,土壤解冻之后与树木发芽之前的时间是最适宜的。秋季落叶后与土壤解冻之前这段时间也是栽插的最佳时机。要选一到两年生、粗1.5-2.0cm,枝条做插穗剪成长度为35-45cm,并将多余的枝条清除掉,严格根据相关规定的行距进行事先调整,然后在林地里进行扦插。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春秋两季进行栽插,采用塑料薄膜、细土的方式进行覆盖。后者开展的顺序是整地、做垄、提前灌透、塑料薄膜或者细沙覆盖垄面等细节程序,从实际情况入手将株距规划出来然后将插条插入垄中,并利用细土将薄膜上面的插孔盖住,在叶子长出来之后,才将薄膜清除,保证树苗的成活率。

5、做好防护体系建设

林业在国民经济建设以及生态环境建设中,具备着重要的作用和地位。防护林、天然林以及水源林基本上都会在河流的上游或者源头,拥有着较大的水文作用,若对其砍伐之后想要再次恢复非常困难。在最近啄晁建起的生态公益林,对于陆地生态系统来分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对现有的资源积极保护的过程中,还需要在不同河流的流域中进行生态重建工程的实施,封山造林、育林要大力更新,及时的重建和恢复以及破坏掉的天然林生态系统。森林的总体面积在逐渐扩大的过程中,需要严格关注森林生态功能的增强以及结构的改善,对江河流域中的护林体系建设要重视,从而建立起生态文明格局。

结束语

近百年来全球的气候正在逐渐变暖,与此同时,大气中的温室气体的含量也在急剧增加。许多科学家都认为,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所造成温室效应的加剧是全球变暖的基本原因。通过植树造林实现间接减排,不仅操作简单,易于实行,而且成本低,综合效益大。可以说,是目前最有效、最经济、最现实的措施。

参考文献

全球气候变暖措施范文第2篇

关键词:气候变暖;系统论;整体性;关联性;层次性

系统论是研究系统的一般模式、结构和规律的学问,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念。系统论的基本思想方法,是把所研究和处理的对象当做一个系统,分析其结构和功能,研究系统、要素、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和变动的规律性,并以此为指导分析、解决问题,因此,运用系统论理论研究问题,一是要从整体上考虑问题;二是要注意系统内部之间的联系,以及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联系与制约。

系统论思想在解决气候问题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运用系统论解决气候变暖问题,不仅研究气候变暖这一问题系统中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更要利用所发现的气候变化的特点与规律,从系统的整体性、关联性、层次性等方面找出气候变暖的原因,提出解决的措施。

一、根据系统论的整体性分析气候变暖的危害

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整体,而非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者简单相加,因此在处理气候变暖问题时,要注意气候大系统的各个构成部分的关系,重视从整体上分析气候变暖的危害。

从整体性上看,气候变暖引发的问题不是单一的,变暖的危害涉及人类生存的各个方面,全球气温升高导致全球灾害性气候事件频发,冰川融化加速,水资源分布失衡,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例如,有一种候鸟每年从澳大利亚飞到我国东北度夏,但由于东北气温升高,夏天延长,这种鸟离开东北的时间也相应变迟,再次回到东北的时间也因此延后。结果导致这种候鸟所吃的一种害虫泛滥成灾,毁坏了大片森林。

二、运用系统论的关联性分析气候变暖的原因

系统与环境之间、系统与其子系统之间、各子系统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关联性关系。从系统论关联性的角度来看,造成气候变暖的自然原因与人为原因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影响、密切相关。

(一)自然因素导致气候变暖

1.太阳活动对气候变暖的影响。一般来说,太阳黑子多的时候,太阳活动剧烈,太阳活动的变化会改变地球上空的云量,“放大”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从而影响气候变化。

2.地球正处于增温期。地球正在逐渐变暖,这种变暖体现了地球自身调节的“规律”。在几万年乃至上亿年这个很长的时间尺度下,气候呈现一定的规律,尤其是气温呈现一定幅度的波动是正常的,地球目前正处于“增温期”。

(二)人类自身活动导致气候变暖

1.化石燃料燃烧因素。中国气象局2015年11月公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创下了全国乃至全球平均气温有现代气象记录以来的最高值,气候正变得越来越暖,与此同时,大气温室气体浓度还在持续上升。近百年来由于人类大量的使用化石能源,使得全球大气二氧化碳浓度持续增加,主要结果是温室效应增强,引起全球气候变暖。

2.人口剧增因素。每年全球人口排放的二氧化碳数量非常惊人,其结果是持续、大量增加了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直接导致地球表面温度升高。

3.森林资源锐减因素。气候问题是整体关联的,一个原因会导致一系列结果,如前所述,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澳大利亚候鸟到我国东北度夏的时间延后,使得这种鸟吃的害虫泛滥而毁坏了大片森林。由于森林减少,严重破坏地表植被,结果二氧化碳难以转化为有机物,使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不断增加。

4.环境污染因素。目前汽车尾气、有毒化学品污染、水污染等日趋严重,已造成全球性重大环境污染问题。

三、根据系统论的层次性提出应对气候变暖的措施

诸多子系统组成一个系统,该系统与其他系统构成一个更大的系统,这种层层叠加构成形成了系统的层次性。在讨论应对气候变暖的措施时,就要从系统论的层次性出发,从国际合作、部门、企业与个人多个方面进行考虑。

(一)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暖

应对气候变化绝非一国之力可以承担,1992年联合国制订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依据该公约,发达国家同意在2000年之前将其释放到大气层的二氧化碳及其他“温室气体”的排放量降至1990年时的水平。2015年12月12日,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通过了《巴黎协定》;2016年4月22日,171国领导人在联合国总部共同签署气候变化问题《巴黎协定》。2016年9月3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中国加入《巴黎气候变化协定》,成为23个完成了批准协定的缔约方。这些表明中国正在积极推动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进程,努力为实现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目标、降低气候风险、保护全球气候做出贡献。

(二)加强相关立法

国家应当专门针对气候变化立法,积极应对气候变暖问题,防止环境污染,推动低碳发展。应对气候变化立法体系内的各种法律制度要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共同服务于应对气候变暖的社会问题。

(三)挖掘可再生能源

相比传统的化石能源,风能、太阳能、地热等可再生能源有着许多显而易见的好处,如勿须担心资源枯竭问题、不产生温室气体和其他污染物等,所以要加强可再生能源的推广、应用。

(四)推动能源改革,提高能源效率

要重视能源效益标准的重要性,提高标准的约束力。政府应推动能源效益技术的革新和改善,如制定房屋、办公室、汽车和电器等的最低能效标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五)进行沙漠绿化,改进生态环境

树林可以阻止沙漠扩张,还能吸收二氧化碳。要积极实行退耕还林、进行生态造林,改善生态环境,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

同时,企业和个人应强化责任意识,自觉履行义务,减少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的影响 。

参考文献:

[1]马亚兰.金塔绿洲农业生态系统资源环境效应的能值动态评价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0..

[2]卫冬丽.中国燃煤电厂二氧化碳排放量计算方法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4.

[3]杜芳.2015年中国创下全球最暖年温室气体浓度持续升高[EB/0L].(2016-01-23)[2016-11-27].http:///xwzx/gnsz/szyw/201601/23/t20160123_8501538.shtml.

全球气候变暖措施范文第3篇

[关键词]全球气候变化 建筑环境 建筑材料 建筑结构

中图分类号:U3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4-0210-01

伴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气候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采暖周期也会随之改变,所以对不同地区的建筑环境产生了不同的影响。从我国建筑工程领域的发展来看,全球气候变化对建筑环境产生的影响较大,而且在建筑基础以及建筑结构方面也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只有对此进行客观的分析,才能找到有效的预防措施,减少气候变化产生的不利影响,促进我国建筑工程领域的持续发展。

一、全球气候变化对建筑环境的影响

1.对室内热环境的影响

建筑物的室内热环境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和气候特点有密切的关系,也可以通过建筑环境的变化反映出当地的气候特征。全球气候变化使得很多既有建筑的室内热环境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在室内温度和舒适性方面都产生了很大变化。

2.对施工环境的影响

建筑物的施工环境涉及到不同的施工材料、施工技术、施工现场管理等等,而气候变化为施工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变化,气候、温度的变化使得现有的施工材料和技术都呈现出一定的不适应性,而且也对使用设备的使用环境造成了一定影响。另外,建筑工程施工中运用大量的混凝土材料,气候环境的变化必然会导致混凝土结构应力受到影响,更容易产生裂缝。

3.对能源消耗的影响

建筑工程产生的能源消耗,会随着气候变化而发生变化,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下,北方地区的供暖周期缩短,炎热的南方则需要延长空调的使用周期,必然会增加能源的消耗。

二、全球气候变化对建筑基础和结构的影响

1.对建筑基础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暖,地表温度升高,土壤含水量发生变化,大量的降雨会增加对土壤的侵蚀作用,造成土壤的风化,而这对于建筑物的稳定性将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尤其是建筑基础相对较浅的地区。从当前我国建筑基础的施工情况来看,很多低层建筑的基础深度都相对较浅,遇到气温突降或者气候变暖,就会形成霜冻、风蚀等不同的问题,进而导致土壤结构的变形、开裂,甚至是不均匀沉降,同时也会对地下水产生较大影响,这些都会导致建筑基础失去稳定性,对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和人们的安全都产生较大影响。

2.对建筑结构的影响

气候因素对建筑物结构产生的影响较为普遍,如降雨、大风等都会对建筑物的表面结构产生不同程度的侵蚀,而建筑物本身对于气候变化的安全系数是根据当地的气候环境设计的,当全球气候环境发生较大的变化时,就会对原有的建筑结构稳定性产生影响。如不同地区的风速变化有所差异,建筑物的设计往往都可以适应当地最大风速的承载力要求,而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风速的承载力计算结果也发生了变化,而且风速变化对建筑物产生的影响往往不是停留在表面,对建筑内部结构也会产生较大的侵蚀作用,而且在风中会夹杂砂石等物质,也容易对建筑结构的安全性产生一些安全隐患。

三、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预防措施

1.增强建筑基础稳定性

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对建筑基础带来的影响,可以考虑对建筑物周围的基础地区土壤进行必要的湿润处理,特别是在炎热的南方地区,可以按照一定的周期在建筑物周围的基础进行洒水处理,使土壤保持稳定的含水量,这种方法在国外的很多地区都已经广泛应用。如果在建筑物周边的基础已经形成裂缝,则需要与裂缝保持一定距离再进行浇水处理,避免直接浇水对裂缝地区造成冲击,无法保证水量的平衡。另外,可以适当增加建筑基础的埋深,降低建筑基础发生位移的可能,增强地基的稳定性。

2.科学的建筑结构设计

针对全球气候变化对建筑结构产生的影响,需要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比如针对大风的影响,可以根据地区风速的变化情况调整建筑设计中关于风力承载的计算系数,调整建筑结构的承载,运用斜坡屋面等有针对性的结构设计减少风力的影响。对于某些特殊外形的建筑结构,要采取可以保证其自身稳定性的结构体系,选择合适的建筑材料,灵活运用不同的布置方式,满足建筑结构通风、照明等多样化的需求,再根据建筑物自身的承载力分布特征,形成与自重相互协调的应力结构,对外部环境产生的应力可以起到很好的分散作用,减少对建筑结构产生的不利影响。

结束语

综上所述,全球气候变化对建筑工程领域的发展产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而从建筑工程产业发展的角度来说,应当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产生的影响,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减少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从而促进建筑工程领域持续、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夏星辉;吴琼;牟新利.全球气候变化对地表水环境质量影响研究进展[J].水科学进展,2012(01)

[2] 张新荣;刘林萍;方石;姜文超;王金臣.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与环境变化关系研究进展[J].生态环境学报,2014(12)

[3] 鲍云樵.发展低碳经济应对全球气候变暖[J].中外能源,2010(03)

全球气候变暖措施范文第4篇

听了十届政府五年工作报告,我最大的体会可以概括为一句话:“讲成绩,有事实,有依据,令人振奋;讲困难,有分析,有措施,催人奋进”。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气象局学术委员会主任徐一鸣带来了一份提案——《应对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极端天气事件频发的建议》。图为休会间隙,同来自上海的政协委员张鳌讨论。

面对自然灾害,报告提出了“加强应急体系和机制建设,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能力;加强对现代条件下自然灾害特点和规律的研究,提高防灾减灾能力”,措施极有针对性,也非常有力。

在保障经济,社会发展方面,也有许多新措施。

环保方面,从“环境治理”到“节能减排”、“生态文明”。

优先发展教育方面,提出了“增加农村义务教育公用经费”,“全面免除城市义务教育学杂费”。

在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方面,“再连续三年进一步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

在推动文化大发展方面,提出了“公益性博物馆、纪念馆今明两年全部向社会免费开放。”

全国政协委员徐一鸣认为,极端天气还会更加频繁地发生,政府部门应制定明确的攻关目标。

个人的一点思考:随着全球气候持续变暖,必须把防御极端天气气候灾害置于应对气候变化的非常重要位置。

一是必须切实把增强防御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摆在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和优先位置。加大投入,开展研究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我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频次、强度和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规律,加强极端气象灾害的预警预报和影响评估技术研究,增强防灾减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二是将研究成果及时应用到科学规划和决策中。加强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严格实施气象灾害风险论证制度,未雨绸缪,加强规划,科学设计,使人居环境和重要的战略基础设施远离灾害多发区、易发区和自然环境脆弱区。依据研究成果,采取更广泛和更有效地措施开展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防御工作,降低气候变化的灾害风险。三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应高度重视局地气候变化与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相互影响关系。四是气象灾害防御的部门合作、信息共

全球气候变暖措施范文第5篇

关键词:气候变暖;农业生产

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732070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的持续升温,已引起各方面的广泛关注。柳江县年平均气温明显增加,从而导致了降水量减少,旱情严重,病虫害频发,给农业生产造成了较大影响。因此,研究气候变暖的现状并分析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对指导农业生产、防灾减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气候变暖带来的改变

1.1 气温升高

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我国相对于20世纪初气温上升了0.5~0.8℃。冬季增温幅度高于夏季,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已经连续出现了16个全国大范围的暖冬季节[1]。位于广西中东部、柳州市南部的柳江县气温上升趋势显著,年平均气温已达20.5℃,并以0.04℃/10a的速度上升。

1.2 降水变化

全球气候变暖除了对气温有很大影响,对降水的影响也十分明显,且较温度变化复杂。在过去60a中,我国年平均降水量呈现减少的趋势,20世纪70年代减少至最低值,随后略有增加。柳江县降雨量减少主要体现在夏季,年平均降雨量为1467.7mm,多集中在4~8月,占全年的71.9%。

1.3 CO2浓度升高

CO2作为大气中的微量气体,对气候影响最大。气候变暖直接导致CO2浓度升高,地球表面温度升高,温室效应愈演愈烈。据全国气候模式数值的模拟结果得出,CO2浓度增加一倍,平均温度将升高1.0~4.3℃[2]。

2 气候变暖对我国农业的影响

气候变暖为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诸多影响,而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最大。具体来说,气候变暖对农业生产和农作物生长的影响有以下4个方面:农作物品种布局、农作物生长发育农作物质量及农作物病虫害(如图1)。

2.1 对农作物品种布局的影响

由于气候变暖,年平均气温上升,积温增加,生长期延长,从而导致农作物种植区成片北移。柳江县平均温度上升1℃,10℃ 积温的持续日数平均可延长约15d。很多作物将因冬季寒冷期不足,满足不了春化作用对低温的要求,而被其他品种所取代,而耐热性好、耐旱性强的作物面积将不断扩大,如甘薯、甘蔗、莲藕等。

2.2 对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气候变暖对农作物生长发育具有明显的影响,由于气温升高、降水量减少,造成生育期缩短、生长发育不足,减少了农作物光合作用累计干物质的时间,造成不同程度的减产。柳江县玉米、谷子在平均温度升高1℃时,生育期将平均缩短7d,减产幅度约为5%~15%。此外,降水量的变化对甘蔗的产量、含糖量也有较大影响,降水量过多或过少都会使产量下降(如表1)。气候变暖所带来的降水量变化会直接影响作物的产量。

2.3 对农作物质量的影响

气候变暖而引起的干旱性气候及昼夜温差的减小会严重影响蔬菜、瓜果等经济作物的质量,降低经济效益。此外, CO2浓度的升高虽然会增强农作物的光合作用,吸收更多的矿质元素和养分,利于提高农作物的品种,但是,不同农作物对CO2的适宜浓度不同,CO2倍增的环境下虽然会提高大部分农作物饱和与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但也降低了蛋白质和赖氨酸的含量。

2.4 对农作物病虫害的影响

据统计,我国平均每年病虫害发生面积达210~245亿hm2,每年因病虫害造成的粮食减产幅度占同期粮食生产的10% [3]。而气候变暖导致冬季气温升高,越冬病虫卵蛹死亡率大大降低,很容易导致翌年春夏季节农作物病虫害大面积发生,无疑对我国农作物病虫害有加重的趋势。夏季气温升高,更会加速病虫害的蔓延,如水稻稻瘟病、稻飞虱,棉花害虫红蜘蛛、棉铃虫,瓜类白粉病等病虫害有严重发生的趋势。

3 我国应对气候变暖的对策及措施

3.1 加强灾害预报

依托科技进步,不断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和重大灾害性天气预报和预警的能力。依托社会的电视和通讯科技发展能力和现代通讯技术,把针对广大农民和农业生产的实用气象信息无缝隙的及时送到农民的手中,帮助广大农民防灾减灾,最大限度地减轻气候变化带来的人员和财产损失。着力加强农业气象预报服务工作,积极开展农业气候年景预测和预估技术研究,积极支持针对设施农业和特色农业的气象服务技术方法研究,进一步增加农业气象服务信息。

3.2 调节种植结构

为了应对气候变暖,应结合本地区的特点,充分利用气候资源,对现有农业种植结构进行调整。因积温增加和生长期的变化,一熟区的南界将北移,双季稻区和三熟区北界也将北移。水稻的种植应选择抗旱品种,在干旱地区应减少水稻的种植面积而适当发展玉米、花生等耐旱作物。此外,尽量增加土壤的植被覆盖率,提高农业生产活动吸收CO2的能力。

3.3 提高抗旱能力

应努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水管理和灌溉系统。政府主管部门应增加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大兴水利,大力发展人影工程,提高现有水利工程利用效率,提高抗御干旱灾害的能力。应把积极开展人工增雨和防雹工作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认真组织作业,及时采用高炮、火箭等方法进行人工消雹、化雹为雨[4],提高干旱地区人工增雨能力,增加生产、生活和生态建设用水。

4 结语

气候变暖无疑会对农业生产带来深远的影响。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横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3个气候带,气候变化更为复杂,因此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更为明显。在此错综复杂的大背景下,研究气候变暖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探求相应的对策和措施,对指导我国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很多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丁一汇,任国玉,石广玉等.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I): 中国气候变化的历史和未来趋势[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6,2(1): 3~8.

[2]郑有飞, 牛鲁燕. 气候变暖对我国农业的影响及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0):4193~4195.

[3]周文魁.气候变暖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综述[J].科教园地,2011,24(2):109,119.

以上就是小编通过网络搜集整理关于全球气候变暖措施(精选5篇)的全部内容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菁英职教网文章归档 教育资讯 留学攻略 七品教育网站地图xml
269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