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优秀教学设计(通用8篇)

| 婕音

推荐文章

菁英职教网 培训啦 留求艺

小石潭记优秀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全文。●

2、整体感知并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0

3、通过对精彩语段的品读,感受大自然的美,提升对美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2、树、石、水、鱼特点及对它们的准确描写。

教学难点:作者的忧乐情怀

学法指导: 诵读 合作探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音乐导入,美丽的大自然是改变我们心境的最好地方,如果我们感觉身体有些疲倦,如果我们感觉心情有些烦闷,我们不妨到大自然中走一走,大自然是我们人类最好的朋友。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到永州的小石潭看看,那儿曾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去过的地方。被贬后的诗人为摆脱抑郁悲愤之情,常常寄情于山水之间,有一天他来到了小石潭……

二、作者-、文体简介 出示图片

三、整体感知课文

1、教师领读课文。

2、学生熟读课文。

3、学生熟读课文注脚、理解句意。

三、精读赏析,出示问题,学生思考:

1、课文一共几个自然段?每一个自然段重点写了哪些景物?景物有何特点?

1、四人一组讨论:作者在小石潭欣赏时的心情如何?并找出原文有关句子加以说明。(乐——忧)

2、作者为何而乐呢?请结合文中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1)水声美、好奇心。

(2)景美而乐。请学生说说作者是如何来描写景物的?

石:奇特树:茂盛水:透明(侧面描写)鱼:欢快(动静结合)

3、作者为何而忧呢?(环境:幽深冷寂身世:被贬)

4、全文写乐与忧有什么关系呢?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在游玩山水中的欢乐一经凄凉环境的影响,被贬官后的郁闷之情又立刻涌上心头。(抒发了作者在寂寞处境中的悲凉凄苦的情感。)

四、体验反思

你学生了这篇文章后有什么收获?(写景的写作方法)

1、借景抒情。

2、动静结合。

3、侧面描写。

4、抓住景物特点。

五、布置作业;背诵全文


小石潭记优秀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作品常识;熟练的诵读课文,初步背诵课文。

2.结合描写顺序,整体把握文意;掌握重点字词解释和重点句的翻译。

3.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4.体会课文简洁、丰富而又有节奏感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作者、作品常识;熟练的诵读课文,初步背诵课文。

2.结合描写顺序,整体把握文意;掌握重点字词解释和重点句的翻译。

3.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体会课文简洁、丰富而又有节奏感的语言特点。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导语设计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他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这个人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

2.作者简介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解(今山西运城西)人,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著有《江雪》《捕蛇者说》《钴鉧潭记》《小石潭记》等大量诗文。

二、整体感知

1.课文朗读

学生齐读,分组读、指名读相结合,通过读使学生领悟文本、体会文本,形成个性化的感悟。

2.字词质疑:(结合文本和工具书预习,检查预习结果)

①给下列加线的字注音。

篁竹(huáng) 清洌(liè)为坻(chí) 珮环(pèi)

为堪(kān) 佁然(yǐ)俶尔(chù) 翕忽(xī)

参差(cēncī) 寂寥(liáo)悄怆(qiǎo) 幽邃(suì)

②请说说下列各词有哪几种意义

(1)可 (2)从

(3)清 (4)差

(5)以(6)乐

3.翻译文本(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感知、体悟并结合工具书翻译、并分组讨论结果,老师略加点拨形成学生个性化的理解,然后教师大屏幕出示翻译,让学生齐读一遍)。

译文:从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的样子,隔着竹林,就能听到水声,好象挂在身上的玉珮、玉环相互碰撞的声音,心里很是高兴。于是砍了竹子,开出一条小路,顺势往下走便可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澈。整个潭底是一块石头,靠近岸边,石底有的部分翻卷出水面,形成坻、屿、嵁、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盖缠绕,摇动低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潭中游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象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射潭底,把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面上,呆呆地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象在与游人一起娱乐。

顺着水潭向西南方向望去,溪流象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象蛇爬行那样弯曲,或隐或现,都看得清楚。溪岸的形势象犬牙般交错参差,无法看到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周有竹子和树林围绕着,静悄悄的没有人迹,使人感到心境凄凉,寒气彻骨,真是太寂静幽深了。由于这地方过于冷清,不能长时间地停留,于是就把当时的情景记下来便离去了。

同我一起游远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作为随从跟着我们来的,有两个姓崔的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三、文本理解

(根据卡片,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并作出自己的理解人,然后教师针对问题点拨,指名谈出自己个性化的理解,老师在逐步引导的同时逐一出示教师的理解,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修改自己的思维,形成个性化的学习领悟)。

1.用简要的话说说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主要写了作者游览小石潭的经过)

2.他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圈画文中相关的句子(或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请用译文回答)。

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也就是说,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流水的声音,(那水声)好像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乐起来。

(或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乐起来。)

3.作者观察到了哪些景物?又按照了怎样的顺序来写这些景物?

作者描写了小石潭的石、水、青树翠蔓、游鱼、树木、小溪、四周环境等等,按空间顺序来写,也是按照作者的游览顺序来写的。

发现小潭

潭中景物

小潭源流

潭中气氛

4.在你眼中这是一座怎样的石潭?

潭小而美丽、石头形态各异、潭水清澈、水声悦耳、小潭生机昂然、环境幽静凄清。

5.文中哪些语句描写了石头,让你感受到石之美?

明写石的有“全石以为底”点明这是一个小石潭。

有“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写出了石的千姿百态、千奇百怪。

有“影布石上”以石上鱼影侧面烘托了潭水的清澈透明。

暗写石的有“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潭边植物附石而生,绿意葱茏,景色优美。

6.文中能突出水清澈悦耳的语句是哪些?透过作者的描写,你还能感受到哪些水之美?

不仅水声丁冬悦耳、不仅水色透明清澈无尘、而且水波在阳光的照射下波光粼粼,微微荡漾、水似乎还有形状,你看,溪流像北斗星象蛇爬行一样曲曲折折。

7.为什么作者能将笔下的景物描写得这么美丽呢?

①有顺序的写景

②写景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③写出了静与动的结合、虚与实的结合、景与景的交相辉映、情与景的交融

在这样的景色中作者是感到乐还是忧伤?为什么呢?(课下思考)

第2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结束时给同学们留了一个问题:在这样的景色中作者是感到乐还是忧伤?为什么呢?今天我们通过对文本深入的探究来解决这个问题。

二、合作探究

(一)引导讨论下列问题:

(1)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

明确:写了空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2)本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用的是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移步换景”的写法。作者不是停留在一点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景影片。

发现小潭:篁竹—一水声——小潭——青树——翠蔓

隔——闻——伐——取——见(动词准确)(移步换景的写法)

(二)讨论下列问题:

(1)第二自然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

明确: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

(2)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明确:清澄。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澄。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真正地写出了水清。就像画家在画风的时候,用树枝飘向一边表示风一样,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面描写。

(3)我们再看看,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先写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亻台然”就是呆呆的样子。潭底石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儿,这是静止的画面;忽然,一些鱼飞快地窜往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游到那儿,非常活跃,这是活动的画面。这些鱼儿,又好像跟游人同样的快乐,这是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

潭中景物:潭水、游鱼、阳光、影子

侧面描写水的清澄:游鱼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动静结合)

(三)讨论以下问题:

1.第三自然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抓住岸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小溪,就溪身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2.如何理解小溪的“明灭可见”?

明确:因为小溪是那样曲折,所以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看得见的一段水面反映着天光云影,所以明亮;看不见的一段光亮就灭了。一明一灭,非常精确地写出了作者所看到的特征。

小潭源流溪身斗折蛇形——明灭可见

岸势:犬牙差互——参差不齐

(四)讨论以下问题:

1.第四自然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进步文人的痛苦心情。

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明确: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孤凄悲凉心境的反映)——(寓情于景)

三、总结全文

课文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

游记里各种描绘景物的手法,巧妙的比喻,情景交融的写法,精练的语言,都值得我们借鉴。至于篇末表现出来的凄苦心情,那是作者当时所处时代和身世遭遇所造成的,那样的时代已成为历史的陈迹,跟我们今天的伟大时代完全不合了,对这点我们必须有明确的认识。

四、作业布置

借鉴本文的写法,描写一处熟悉的景物,写一篇二三百字的短文,注意写出景物的特征和你的感受。

五、教学反思


小石潭记优秀教学设计(3)

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词语,背诵全文。

2、概括小石潭的特点,学习文章写法。

3、感悟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清之情。

学习重点:1、掌握重点词语,背诵全文。

2概括小石潭的特点,学习文章写法。

学习难点:体会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清之情。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基础达标

1.作者作品介绍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唐代河东(今山西运城)人,杰出诗人、哲学家、儒学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记》等六百多篇文章,经后人辑为三十卷,名为《柳河东集》。因为他是河东人,人称,又因终于柳州刺史任上,又称。柳宗元与同为中唐古文运动的领导人物,并称“”。

2.文体、背景介绍

.关于文体

“”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写作背景

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因拥护的改革,被贬为永州司马,王叔文被害。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柳宗元贬官之后,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常常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的不幸遭遇,此间共写了八篇山水游记,后称《》。

《小石潭记》是《》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3.字音、字形、词语

自学提示一:请大声读课文,给加点字注音,并在空行处写出本课你遇到的读音障碍。

篁()竹清冽()为坻()为屿()为嵁()佁()然

俶()尔翕()忽差()互寂寥()悄怆()幽邃()

自己还不会读的字--------

自学提示二:

(1)结合课本注释和其他工具书,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水尤清冽()②潭中鱼可百许头()()

③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④以其境过清,小可久居()()

⑤明灭可见()⑥乃记之而去()()

(2)文言现象

①一词多义

可:潭中鱼可百许头

明灭可见;不可久居

从: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隶而从者

清:水尤清冽

以其境过清

差:参差披拂

其岸势犬牙差互

②词类活用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

皆若空游无所依。空:

日光下澈。下:澈:

潭西南而望。西南:

斗折蛇行。斗:蛇:

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

凄神寒骨。凄:寒:

③古今异义。

去:

小生:

④特殊句式:

如鸣佩环

全石以为。

乃记之而去。

不会解释的词语

自学提示三:结合课本注释和其他工具书,通译全文,并注意重点句子的翻译。

(1)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3)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4)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5)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6)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自己不会翻译的句子:---------------------------------------

自学提示四: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②其岸势犬牙差互

(二)初读感知

自学提示五:学生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二、合作探究

(一)研读赏析

1围绕小石潭,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景物有什么特点?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2文章开头写“心乐之”,结尾又写“悄怆幽邃”,前乐后忧怎样理解?

(二)展示交流

以小组为单位选代表展示合作探究问题,师生共同探究,明确答案。

研读第1题时,逐段分析文章内容,把握景物特点,学习移步换景法、动静结合、正侧面描写相结合和借景抒情等写法;研读第2题,结合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拓展延伸(内容必须包含一篇与课文相关的课外阅读训练)

阅读选文,完成文后各题。

道州①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②。两岸悉皆怪石,敧③嵌④盘曲,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⑤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⑥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节选元结《右溪记》)

〔注释〕①道州:今湖南省道县。唐时偏僻荒凉,元结曾在此为官。②合营溪:汇入营溪。③敧:倾斜。④嵌:凹陷(又作“张开”)。⑤逸民退士:遁世隐居的人。⑥置州:设置州郡。

(1)、文中描写溪水的语句是。

(2)、解释下面加横线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南流数十步南:

②不可名状名:

(3)、面对美景,作者为什么会产生“怅然”的情绪?(用原文回答)

四、布置作业

(一)、请不看课本和资料独立完成课文背诵.

1.文中写游鱼静态的句子是:

2.写游鱼动态的句子是:

3.描写游玩时的凄凉感受的句子是:

4.跟《与朱元思书》一文中的“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写出了水的清澈见底,透明可爱的句子是:

5.文中写水声清脆悦耳的语句:

6.文中侧面描写水清澈透明的语句:

7.写潭中游鱼动静相宜、灵活有趣的语句:

8.描写溪流曲折悠远的语句:

(二)积累整理文言词语。(重点词语、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

五、板书设计

小石潭记

柳宗元

发现小潭:篁竹、青树、藤蔓

景清潭中景物:潭水、游鱼

小潭源流:溪身、岸势抒发在寂寞处境中

的悲凉凄苦的情感

神凄--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小石潭记优秀教学设计(4)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掌握记叙的顺序。

(二)能力训练点

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真切地描写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有意观察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体会作者笔下永州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四)美育渗透点

领略文中描写的自然风光的美。

二、学法引导

学习本文,重点是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把握课文内容可以从写作顺序入手。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应联系作者生平和与作背景。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①掌握记叙的顺序。

②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描写事物的方法。

解决方法:教师讲解。

2、难点:

树、石、水、鱼特点及对它们的准确描写。

解决方法:学生自读,从书上勾画出来。

3、疑点:

文章结尾部分感情基调为何与前不同?

解决方法:教师启发,学生回答。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通过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2、精读课文,体会写景抒情方法。

3、联系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体会文中思想感情。

4、口头学生作文:根据教师展示的画面,细致观察,然后进行口头小学生作文训练。

七、教学步骤

导语杜甫曾有诗云:“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可见,景与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曾写过永州八记,寄情山水,落笔不俗,视角独特,如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展现在我们面前。今天,我们就一同欣赏他的八记之一—《小石潭记》。

(一)整体感知

1、学生根据工具书、课下注释,自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顺序,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第一段:写小石潭的出现、潭的结构特点及周围景物。

第二段:写潭中游鱼。

第三段:写潭水的源流。

第四段:写作者游览感受。

第五段:写作者游览感受。

3、朗读课文,体会文章中写景的优美文字,找出欣赏点,讲明为什么?

(1)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坻、屿、嵁、岩,形状各异,写出了潭的奇特可爱。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三句描写潭边景物。“蒙、络、摇、缀”观察入微,刻画精确。

(3)“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特写游鱼,游鱼空游无依,实则旁衬水清。

(4)“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写鱼的情态。“佁然”“俶尔”“翕忽”写得惟妙惟肖。“乐”字写鱼,也是写人的心境。

(5)“潭西南面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明、灭,描写溪水因岸势曲折而时隐时现的状态,写得真切、形象。

(6)“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笔意飘渺,引人遐想,“其岸”“其源”补述出“望”的对象。

(7)“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凄、寒、悄怆,写出了作者独特的感受。

4、突出重点,解决难点。

教师提问,作者是怎样运用多种技巧,细致描写事物的?

(1)先声夺人。如第一段,写小石潭的出现,采用了先声夺人的手法,如“隔篁竹,闻水声”,用“鸡珮环”的比喻形容水声悦耳,用“心乐之”的.主观感受启动读者的兴趣,然后写“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就十分令人神往。

(2)抓特点,用比喻。写潭的构造形态,紧紧抓住特点来写,先挑出“全石以为底”,从而照应了“水尤清冽”一语,然后用比喻“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写石底卷出水面的形状,给读者的印象非常鲜明突出。

(3)正面描写。写岸上景物,则采用了正面描写的方法,“青”、“翠”写颜色,“蒙络摇缀”写形貌,“参差披拂”写动态,寥寥数语,写得宛如图画。

(4)正面、侧面相呼应。第二段写潭的。游鱼,文字不多,却极其精彩。“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既正面写出游鱼的自由自在,又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

(5)对比描写。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作者巧妙地把“佁然不动”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能显出鱼的活泼。

(6)拟人。“似与游人相乐”,采用了拟人的修辞笔法,更把游鱼的神情写活了。

5、文章结尾部分感情基调为何与前不同?让人有低沉之感?

了解写作背景,柳宗元是在政治上失意遭贬的情况下写这篇文章的,到了偏远的永州以后,也不能不使他心怀恐惧,这种特定的思想感情,自然要反映、渗透在他的作品之中。因此,小石潭那竹树环会的境界,别人身临其境也许会感幽美宜人,流连忘返;而对他来说则是“凑神寒骨,悄怆幽邃”,认为不可久居。《小石潭记》结尾部分的感情调子的低沉,原因就在这里。

(二)总结、扩展

总结:这篇文章生动地描绘了永州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小石潭结构的奇特,潭水的清澈,岸上景物的秀丽,潭中游鱼的活泼,通过作者精描细绘,图画般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扩展:优美的文章,往往得力于作者观察事物细致如鱼在水中“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的情态,溪流时隐时现、明灭可见的景象,若不是亲临其境,进行了细致的观察,是很难描绘出来的。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完成400~500字的写景抒情散文。

八、布置作业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2)青树翠蔓

(3)日光下彻

(4)其岸势犬牙差互

(5)以其境过清

2、翻译下列句子

(1)如鸣珮环,心乐之。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3)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4)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5)其岸势犬牙差互。


小石潭记优秀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作品常识;熟练的诵读课文,初步背诵课文。

2、结合描写顺序,整体把握文意;掌握重点字词解释和重点句的翻译。

3、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4、体会课文简洁、丰富而又有节奏感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作者、作品常识;熟练的诵读课文,初步背诵课文。

2、结合描写顺序,整体把握文意;掌握重点字词解释和重点句的翻译。

3、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体会课文简洁、丰富而又有节奏感的语言特点。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导语设计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他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这个人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

2、作者简介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解(今山西运城西)人,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著有《江雪》《捕蛇者说》《钴鉧潭记》《小石潭记》等大量诗文。

二、整体感知

1、课文朗读

学生齐读,分组读、指名读相结合,通过读使学生领悟文本、体会文本,形成个性化的感悟。

2、字词质疑:(结合文本和工具书预习,检查预习结果)

①给下列加线的字注音。

②请说说下列各词有哪几种意义

3、翻译文本(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感知、体悟并结合工具书翻译、并分组讨论结果,老师略加点拨形成学生个性化的理解,然后教师大屏幕出示翻译,让学生齐读一遍)。

译文:从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的样子,隔着竹林,就能听到水声,好象挂在身上的玉珮、玉环相互碰撞的声音,心里很是高兴。于是砍了竹子,开出一条小路,顺势往下走便可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澈。整个潭底是一块石头,靠近岸边,石底有的部分翻卷出水面,形成坻、屿、嵁、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盖缠绕,摇动低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潭中游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象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射潭底,把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面上,呆呆地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象在与游人一起娱乐。

顺着水潭向西南方向望去,溪流象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象蛇爬行那样弯曲,或隐或现,都看得清楚。溪岸的形势象犬牙般交错参差,无法看到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周有竹子和树林围绕着,静悄悄的没有人迹,使人感到心境凄凉,寒气彻骨,真是太寂静幽深了。由于这地方过于冷清,不能长时间地停留,于是就把当时的情景记下来便离去了。

同我一起游远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作为随从跟着我们来的,有两个姓崔的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三、文本理解

(根据卡片,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并作出自己的理解人,然后教师针对问题点拨,指名谈出自己个性化的理解,老师在逐步引导的同时逐一出示教师的理解,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修改自己的思维,形成个性化的学习领悟)。

1、用简要的话说说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主要写了作者游览小石潭的经过)

2、他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圈画文中相关的.句子(或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请用译文回答)。

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也就是说,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流水的声音,(那水声)好像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乐起来。

(或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乐起来。)

3、作者观察到了哪些景物?又按照了怎样的顺序来写这些景物?

作者描写了小石潭的石、水、青树翠蔓、游鱼、树木、小溪、四周环境等等,按空间顺序来写,也是按照作者的游览顺序来写的。

发现小潭

潭中景物

小潭源流

潭中气氛

4、在你眼中这是一座怎样的石潭?

潭小而美丽、石头形态各异、潭水清澈、水声悦耳、小潭生机昂然、环境幽静凄清。

5、文中哪些语句描写了石头,让你感受到石之美?

明写石的有“全石以为底”点明这是一个小石潭。

有“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写出了石的千姿百态、千奇百怪。

有“影布石上”以石上鱼影侧面烘托了潭水的清澈透明。

暗写石的有“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潭边植物附石而生,绿意葱茏,景色优美。

6、文中能突出水清澈悦耳的语句是哪些?透过作者的描写,你还能感受到哪些水之美?

不仅水声丁冬悦耳、不仅水色透明清澈无尘、而且水波在阳光的照射下波光粼粼,微微荡漾、水似乎还有形状,你看,溪流像北斗星象蛇爬行一样曲曲折折。

7、为什么作者能将笔下的景物描写得这么美丽呢?

①有顺序的写景

②写景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③写出了静与动的结合、虚与实的结合、景与景的交相辉映、情与景的交融

在这样的景色中作者是感到乐还是忧伤?为什么呢?(课下思考)

第2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结束时给同学们留了一个问题:在这样的景色中作者是感到乐还是忧伤?为什么呢?今天我们通过对文本深入的探究来解决这个问题。

二、合作探究

(一)引导讨论下列问题:

(1)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

明确:写了空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2)本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用的是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移步换景”的写法。作者不是停留在一点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景影片。

发现小潭:篁竹—一水声——小潭——青树——翠蔓

隔——闻——伐——取——见(动词准确)(移步换景的写法)

(二)讨论下列问题:

(1)第二自然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

明确: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

(2)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明确:清澄。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澄。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真正地写出了水清。就像画家在画风的时候,用树枝飘向一边表示风一样,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面描写。

(3)我们再看看,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先写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亻台然”就是呆呆的样子。潭底石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儿,这是静止的画面;忽然,一些鱼飞快地窜往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游到那儿,非常活跃,这是活动的画面。这些鱼儿,又好像跟游人同样的快乐,这是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

潭中景物:潭水、游鱼、阳光、影子

侧面描写水的清澄:游鱼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动静结合)

(三)讨论以下问题:

1、第三自然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抓住岸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小溪,就溪身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2、如何理解小溪的“明灭可见”?

明确:因为小溪是那样曲折,所以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看得见的一段水面反映着天光云影,所以明亮;看不见的一段光亮就灭了。一明一灭,非常精确地写出了作者所看到的特征。

小潭源流溪身斗折蛇形——明灭可见

岸势:犬牙差互——参差不齐

(四)讨论以下问题:

1、第四自然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进步文人的痛苦心情。

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明确: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孤凄悲凉心境的反映)——(寓情于景)

三、总结全文

课文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

游记里各种描绘景物的手法,巧妙的比喻,情景交融的写法,精练的语言,都值得我们借鉴。至于篇末表现出来的凄苦心情,那是作者当时所处时代和身世遭遇所造成的,那样的时代已成为历史的陈迹,跟我们今天的伟大时代完全不合了,对这点我们必须有明确的认识。

四、作业布置

借鉴本文的写法,描写一处熟悉的景物,写一篇二三百字的短文,注意写出景物的特征和你的感受。


小石潭记优秀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对景物细致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的方法,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3、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凄凉的心境。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对景物细致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的方法,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2、理解作者寄情于山水的思想感情。

教学工具: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诵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读准课文,不要漏字)

2、教师范读提示,学生再读课文。(想象在欣赏自己的作品)

3、出示标题。(多媒体显示)

(1)小石潭记

(2)小石潭记

4、释题

(1)解释“游记”

(2)回忆《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体验孤独的情感。

5、体验情感,再读课文。

三、整体感知

1、学生分段朗读,疏通文意。(多媒体显示)

2、重点字词理解。(多媒体显示)

清冽、参差披拂、蒙络摇缀、往来翕忽、犬牙差互、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四、探究发现

1、学生自读课文,词句探究。

(1)欣赏“闻水声,如鸣佩环”

提示:明写水,暗写石。

(2)欣赏“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提示:明写鱼,暗写水;正面写鱼,侧面写水。

(3)“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是写外界景色的,“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是写人物内心的感受的。

(4)欣赏“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提示:巧妙地运用比喻,把溪流比作北斗星那样曲折,又比作蛇行那样弯曲,让人读了有身临其境之感。

2、写法探究。(多媒体显示)

五、拓展延伸

(一)趣味欣赏课文,把握写景特点。

从文中任选一处造句,必须要用含有“清”字的一个词。

(1)“水尤清冽”形容水“清澈”透明。

(2)“寂寥无人,凄神寒骨”的环境是“清寂”的。

(3)流水撞击两岸发出“清脆”的声音。

(4)“清凉”的竹林里飘散着“清新”的气息。

(5)“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景物很“清幽”。

(6)“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气氛显得很“清冷”,内心很“凄清”。

(二)《小石潭记》趣味欣赏。学生记录并朗诵。(多媒体显示)

(三)根据图片背课文。(多媒体显示)


小石潭记优秀教学设计(7)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小石潭记》是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一篇写景游记,这一单元的主题是“临水骋怀”,从这个单元所选的课文课文以及文章自身特点来看,教材的编写意图意在继续让学生积累文言知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学会多种描写技巧,领会寓情于景的写作方法。

2、教材内容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的著名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文章通过描写小石潭优美寂静的景物,渲染小石潭寂寞凄寒的气氛,表达了作者柳宗元孤凄悲苦的`情感。全文仅193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画意。

二、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正确诵读课文,疏通文意,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理解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

学习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情感目标:

通过对课文的品读,学会与作者心灵沟通 ,感受祖国大好山河的美,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2、教学重点

(1)疏通文意、积累文中文言实词、虚词。

(2)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3、教学难点:

(1)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实词、虚词。

(2)体会作者寄情于景的写法和作者由“乐”而“凄”的感情变化。

三、教具准备:多媒体

四、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小学就学过柳宗元的一首诗《江雪》,请大家回忆一下,那首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诗中那个渔翁的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今天,我们就一同欣赏他的八记之一—《小石潭记》。(出示幻灯片,师 生共同分析)

二、简介作者,背景,解题。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粥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姆潭记》《钴姆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三、整体感读。

1、试读。

A、、生初读课文,圈出生字、生词。

B、师范读课文,生轻声跟读,并补充。

参差cenci 寂寥jì liáo 摇缀 yáo zhuì 隶 lì 篁竹huánɡ zhú 清冽qīnɡ li 为坻wi dǐ为屿wi yǔ 为嵁wi kān 佁然yǐ rán俶尔chù ěr 翕忽xī hū 差互cjhu 悄怆qiāo chuànɡ 幽邃yōu suì

2、悟情。

探究:通过试读,你感悟到字里行间融入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他是想寄情山水,优美的景色,清脆的天音,自在的鱼儿,的确让他忘记了忧愁,但毕竟是短暂的,空寂的环境、冰凉的石头,让他再一次涌起了失意之感。(明确后继续试读,尽可能把感情韵味读出来。)

3、范读。 放录音

4、仿读。

探究:如果给朗诵配上音乐,你认为选择怎样的音乐?

——配古筝音乐,很缓很低的古筝乐曲

——比较古典,有欢乐,但并不欢快。

淡淡的喜,浓浓的愁,缓缓地流淌出抑郁哀怨。一代失意的文人,其心态透过文字显现出来了。音乐帮助我们解读了文学作品的情感基调。

四、整体感知

①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盖缠绕,摇动低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②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溪流象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象蛇爬行那样弯曲,或隐或现,都看得清楚。

③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静悄悄的没有人迹,使人感到心境凄凉,寒气彻骨,真是太寂静幽深了。

5、判断。

“若”“似”“如”都可以用来打比喻,但有时不一定是打比喻。试分辨下列句子哪些是比喻,哪些不是。

①闻水声,如鸣佩环。( )

②皆若空游无所依。( )

③似与游者相乐。( )

④天涯若比邻。( )

五、小结

六、作业

1、读,背课文。

2、翻译课文。

小组交流(四人),依托文本注解、工具书落实字音、词义;教师巡视,师生共同疏通文意。

(1) 古今异义。

去:

(古)离开

(今)前往,到某处

怡然:

(古)静止不动的样子

(今)痴呆或深思的样子

小生:

(古)年轻人

(今)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2) 一词多义

以:

①全石以为底(介词,用)

②卷石底以出(承接,“而”不译)

③以其境过清(介词,表原因)

为:

①全石以为底(动词,当“作为”讲)

②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动词,“成为”)

清:

①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形容词,清澈)

②以其境过清(形容词,冷清)

②不可知其源(助动词,能够)

差:

①参差披拂(形容词,长短不一)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动词,交错)


小石潭记优秀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②诵读课文

2、能力目标:

①体会文章按照游踪移步换景和抓住景物的特征。

②品味文章由景及情,以情入景的写作特点,学会鉴赏情致化的景物描写。

3、德育目标:

①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引导学生用审美的眼光看待自然景物,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②理解文中作者悲凉凄苦的情怀。

教学重点: 关注文中描写潭中游鱼的文字。

体会景物描写中融注的思想感情,重点关注第四段,理解作者凄苦孤寂的心境。

教学难点: 文章先些“心乐之”,后面又见“俏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对此该如何认识?

教学流程

激情导入:聆听钢琴曲,欣赏山水图片,激发同学们的激情。

第一环节:佳景导游

(检查上节课留的作业:学生学写导游词,本节课有学生导入新课。)

检查对作者的了解。

第二环节:寻景悟情

(一)寻找小潭。

①学生找出发现小石潭的语句,并读出。

(教师稍做朗读指导,然后检查上节课内容翻译此句话。)

②这句话中那些字暗含了寻找的开始?

(隔 闻 伐 取 见要求学生在文勾画这样的词)学生看音画素材。

小结:在这样一个无名的小丘之上,小石潭的现身怎不让柳宗元老先生“乐”呢?

小潭的发现是我们寻找到的,也就是说移动了自己的脚步,想起向前去走,引领我们欣赏到了不同的景点,这无形中已经教给了我们游记散文的一种写法:移步换景。

(二)潭中景物

请大家放慢脚步根据自己的喜好尽情的欣赏小潭的景色,然后用这样的句式来回答:我喜欢这里的————(景物),因为————————。(学生在文中找景物,并动笔描绘所喜欢的景物。同桌可以互相讨论,教师巡视点拨。)

预设问题:

①柳宗元笔下的“石”有四种形态,都是什么?

教师解释“岩”中空的石头。

②小石潭的树是什么样子?

(学生试读,读出树的飘逸,读出柳宗元的快乐,教师指导)

③那些句子体现了鱼的自由自在?这里写水了吗?(学生读此段,找句子,教师引导写作方法:动静结合,侧面描写体现水清澈。介绍定点观察。)

小结:柳宗元“乐”在石,“乐”在树,“乐”在鱼,此时柳宗元沉浸在其乐融融中,除这些还写了什么?我们继续来游赏。

(三)小潭源流

请同学们齐读第三段。

问题:①宗元此时抬头向潭西南望去,他看见的小溪是什么样子?(找句子,翻译此句,教师点拨介绍写法:比喻手法,动静结合,观看幻灯片。)

②时此刻,作者的心情怎样呢?(这个句子是由乐转忧的过渡,似乎没有明显变化,但却暗含着一个“悲”)

小结:此时,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位孤独的老人正茫然的望着小溪的源头“不可之其源”,柳宗元的心情陡然下滑。

(四)潭中气氛

让我们环顾小潭四周,看看四周是怎样的一种景色?(第四段,即兴说出小潭的美景。)

问题:①里景色有什么特点?

② 柳宗元为何要离开小潭?(引导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③ 那些句子体现凄清?柳宗元是怎样的心情?

④ 文章先些“心乐之”,后面又见“俏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对此该如何认识?(学生先交流回答,然后教师介绍柳宗元的处境。)

小结:难怪有人说,读《小石潭记》就如同品一杯浓浓的苦丁茶,清香在前,仔细品味却有一种悲苦在后。

第三环节:做业布置。

①背诵课文

②课后习题三

第四环节:再次欣赏小石潭的美(在朗朗的读书中结束本课)

以上是小编通过网络搜集整理关于小石潭记优秀教学设计(通用8篇)的全部内容了,希望可以帮助大家。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360fanwen.com网站

菁英职教网文章归档 教育资讯 留学攻略 七品教育网站地图xml
295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