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护理总结(精选5篇)

| 婕音

推荐文章

菁英职教网 培训啦 留求艺

老年护理总结范文第1篇

一、中心规划

1、树立发展目标:把握需求,提供服务,注重实效,使老人过上有保障有尊严的生活;落实政策,开拓创新,办出特色,创建省级示范养老机构。

2、明确服务思路:中心以老年人家庭为基本服务单位,依托家庭(家属)和社区,有效运用政府购买服务资源,组建高素质专业服务队伍,与社区紧密合作提供服务,提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专业化水平和服务效果。

3、理顺服务关系:

与老人:以老人需求和家庭支持为基础,老人和家庭充分参与;

与社区:发挥各自优势和资源,与社区紧密合作开展有效服务;

与政府:用好政府购买服务资源,实实在在解决社会养老问题。

规范服务流程:中心建立了规范的服务流程,建立关系——需求评估——服务设计——服务实施——效果评估——后续跟进。

4、打造专业团队:中心建立专业的工作队伍开展服务,目前全体工作人员20名,其中行政3人,社工3人,康复师2人,养老护理员10人,财务1人,厨师1人。

二、主要工作

1、中心建设,夯实基础

设施方面,在建筑面积有500㎡的营盘街社区的房屋投入资金进行装修和设备购置,安装了电风扇、电视机,配备了桌椅、饮水机、报架、书橱、培训室,铺设了地板,增加了户外健身设备,各种防火防电设施一应俱全,能同时容纳几十人共同活动;制度方面,健全了管理制度、服务指南、家政服务员工作职责、专职义工岗位职责、老年活动室制度、医疗保健室制度、志愿者服务探望制度等,初步建立健全了居家养老网络系统。

2、考擦学习,厚积薄发

过去四个月,中心工作人员中心为探索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打造特色养老工作,在前期分别走访了长沙市各区的居家养老中心,通过各种方法学习了外省市和国外开展居家养老的各种服务方式,尤其是香港、上海等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养老服务特色,根据本区和本中心的资源优势,努力计划并逐步打造自己独特的养老服务特色。中心管理人员到长沙民政学院社工系、康复系考察学习,并邀请为员工开展培训。

3、员工培训,建设队伍

4、摸底调查,分类建档

中心与开福区九个街道签定了合作协议,与各社区达成了友好合作关系,对开福区符合标准的244位老人进行了统一上门摸底,分类建档。其中76位老人因拆迁、死亡等原因造成无法提供服务,另14位老人因不在家等原因待继续跟进,对其余156位老人签署了服务协议,并对老人身体状况、家庭状况、实际困难等作了全面了解,对调查结果进行了整理汇总,登记分类归档。低保老人、孤寡老人、空巢老人、残疾老人将作为我们重点服务对象;在摸底过程中,工作人员耐心负责,详细对第一个老人讲解了居家养老服务性质以及中心的基本情况,绝大部分老人对我人们的服务表示期待。在摸底服务过程中,中心工作人员通过社区、老人亲属、邻居等多方面资源,了解老人平时生活习性,为以后的服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5、签署协议,服务提供

中心于12月份开始正式上门为老人提供服务,对开福区内九个街道共服务106位符合无偿服务标准的孤寡、三无老人,服务时间共计1654.5小时。

中心对老人主要提供的服务为:精神慰藉、康复保健、个人照顾、送餐服务、家居清洁、家电维修、康乐活动等。有部分老人因健康问题严重,如长年卧病在床,服务很有挑战;老人聋哑,不方便沟通;老人精神不正常,工作人员被自身安全得不到保障等等。但是我们中心的工作人员在社区、街道的配合下,努力克服困难,为老人更好地安度晚年提供让老人满意的服务,真正做到我们中心一直为之努力的服务宗旨让老人有尊严有保障地生活”。

三、典型服务

在过去两个多月实际的服务中,工作人员进行了大量的拜访,走进了社区老年人的真实生活,看到了老人生活的艰辛和不易,明白了自身工作的使命和职责,中心和工作人员想法设法为老人家解决困难问题,涌现出许多感人的点点滴滴。

1、中心对不符合标准的砚瓦池社区孤寡老人马建国提供了服务,该老人情况特殊,要2012年1月3日才满60岁,但老人很可怜,现重病卧床不起,大小便失禁,且没有人照顾,在社区的协调下,中心派5位工作人员上门为老人彻底清洁卫生,并将老人的脏衣服脏被子全部洗,厨房、卧室全部消毒,并发起一位爱心邻居周奶奶给老人送了一床棉被,看着焕然一新的家,以及清爽干净的衣物,老人拉着中心工作人员的手,期待地追问什么时候会再去探望。

2、中心工作人员陈庆林听说老人胃口不好,下班后回到家中,亲自动手制作剁辣椒、烧辣椒、萝卜条,为连升街社区江玉英老人,轩辕殿社区谭菊英老人送去。

3、天气寒冷,久不见阳光,中心工作人员杨新辉在为老人提供服务时,看到老人家中堆起的脏衣服、被套,主动向老人提出要求,将衣服带至自己家中清醒干净,烘干为老人送去。

4、西园社区崔罗珍老人因感冒咳嗽无钱看病,中心工作人员何乐主动自费为老人买了感冒药,荷花池社区何兰辉老人脸摔伤肿痛,为老人买了红花油。

5、轩辕殿社区熊菊珍老人因生病卧床,吃的饭菜均是邻居救济的剩饭剩菜,老人舍不得吃了一个多星期都长霉了,工作人员在上门时发现,从8号开始主动为老人送去热饭热菜,无论刮风下雨,从未间断,准备直送到老人完全康复为止。

6、中心从10月份开始开放娱乐室,每天都有附近的老人到中心免费娱乐,打牌、下棋、看书、读报、聊天,丰富了老年生活,解决了老人生活孤苦困扰。

四、工作中存在有待改善的方面

新康养老中心在民政局领导的关心和指导下,在社区和老人的支持下,在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在短短的时间内,探索了清晰明确的服务体系,建立了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专业工作队伍,开展了卓有成效的一线服务,实实在在解决了部分老人的困难问题,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我们也清楚的知道,要真正实现我们争创示范性养老机构”的目标,还需要加倍学习、努力改进。经过长期不断的摸索、总结,工作中存在的明显不足,具体表现如下:

1、宣传工作不够深入

工作要顺利开展,得到社会的积极认可,需要中心、社区、政府的大力宣传和解读。作为中心,我们将更多的组织工作人员在社区及上门服务的过程中,积极宣传中心的指导思想、服务理念等。同时也希望社区及政府大力解读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广大老人接受居家养老服务。

2、资源的统筹,协调及利用性不够

工作的有效开展,需要综合中心、对象、社区、社会等各种资源,工作人员在上门开展服务的过程中,有时仅依靠个人的力量,而其家属、邻居、社区等各方面的资源,由于缺乏对我们中心进行了解,因而无法给我们给予理解和支持,故给工作开展造成一定困难。

3、资金相对紧张

万事开头难,这句话是对所有刚开始的运作行业的一个真实写照,中心在刚开展工作时,首先做的就是把大部分资金对硬件的投入,然后对队伍的组建、培训,工作的前期摸底、调查、研究、外联学习等都需要投入大力的人力和物力,而政府的运作资金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不能及时下发到中心,所以导致资金相对缺乏。

4、目前开展工作,所遇到的困难:

A.对于一部分身体比较好的老人,都提出暂时不需要服务,原因是他们现在各方面应付得过来,怕麻烦工作人员,也觉得上门陪同他们聊天,还不如到外面去打牌

B. 在服务过程中,为老人上门进行服务,经常有老人不在家的现象,也不知道老人什么时候才能回来,老人也没有电话可供联系,导致我们的工作部署完全打乱

C.老人真正需要的一些物质帮助,如钱、药品等,我们无法提供,所以老人觉得我们不能给他们提供实质性的帮助,也就不愿意我们每周的拜访

D. 工作人员上门服务与老人的作息时间对不上,如我们每个周期为老人提供服务都是保证在4-5个小时,但是老人觉得没有办法接受我们的时间,比如他们的起床、休息时间,让我们无法按部就班地为老人提供足够的服务时间

E.有部分老人只需要参加活动,比如健康讲座,中心开展的康乐活动,但是每周期的活动开展在组织及经费方面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困难

F. 有部分老人因健康程度上的缺陷,导致工作人员无法正常开展工作,比如老人长年卧病在床,我们无法提供实质的帮助;老人聋哑,不方便沟通;老人精神不正常,工作人员被自身安全得不到保障,等等

G. 有些家境困难的老人家什、电器需要维修,但是给不起费用,现由中心补贴。

H、部分社区和老人由于对居家养老工作不是很了解,而导致有一部分的老人拒绝养老工作人员上门开展宣传和务实照料等工作开展

老年护理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老龄化;老年护理;问题;对策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老年人在发达国家是指65周岁以上者,而在发展中国家则为60周岁以上者;老龄型社会是指60岁以上老人达到总人口数的10%,或者65岁以上的老人达到总人口数的7%的社会。老年人是社会的特殊人群,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机能逐渐下降,患病机率大幅增加,各种生理和心理的健康问题较为普遍,他们对于护理的需求大量存在。

1 我国的人口老龄化

根据有关资料显示,2000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总数达到1.3亿,占到总人口数的10.6%,按照国际标准,我国社会进入了人口老龄化阶段。根据预测,到2025年,我国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上升到20%,而在2040―2050年之间,这一比例将达到峰值,为25.5%,而总人数将超过4亿[1]。除老龄人口世界第一外,我国的人口老龄化还呈现以下特点:一是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二是“未富先老”,家庭和社会的养老负担重;三是地区分布不平衡,农村留守老人问题突出;四是高龄、失能老人增长趋势明显。

2 面临的问题

人口的老龄化不仅给我国整个社会、家庭和个人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也对医疗卫生部门做好老年护理工作,实现全社会老有所医的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待。尽管我国政府部门及医疗卫生行业高度重视,采取一系列相关措施应对,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老年护理工作仍面临着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2.1老年护理需求增加,护理难度加大

一个人进入老年之后, 机体机能逐渐退化, 免疫功能下降, 容易患各种疾病。根据卫生部资料统计, 我国慢性病的患病率为17.0% ,其中60岁以上人群的患病率是一般人群的2.5~3.0倍[2]。糖尿病、高血压和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易发高发,而且常常是一病多症或者一症多病,严重威胁到老年人的健康,使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大大降低,对护理的需求大幅增加。相比其他患者,老年患者病程较长,康复慢,需要护理人员提供大量的服务,同时,老年患者的护理设施配备、护理计划、护理实施和护理评价更加复杂[3],护理难度加大。

2.2护理人员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

相对于巨大的且不断增加的老年护理需求,我国护理人员总量不足,供需矛盾较为突出。根据卫生部全国注册护士信息库的数据,截至2009年年底,我国31个省(区、市)的注册护士已经达到218万人,医护比为10.87,每千人口有1.4名护士。但是早在1998年,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每千人口拥有的护士已达到了3名以上[4]。相对于总量不足的问题,我国老年护理的人员结构不合理问题更加突出:一是学历层次不高,具备老年护理专业知识的护士很少,缺乏高层次技能型老年护理人员;二是分布不平衡,老年护理资源多集中于大城市和大医院,广大农村和基层医院严重缺乏;三是年龄结构不合理,护理人员自身存在年龄老化现象,难以胜任一部分老年护理需要的体力工作和持续超时工作;四是性别比例失调,据卫生部注册护士信息数据库最新统计,截至2010年5月,我国的注册男护士为2.1万人,约占注册护士总数的1%,而在很多发达国家,男护士的比例超过了10%。

2.3缺乏完善的老年护理保障制度

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贯彻实施带来的一个结果就是“四二一”家庭的大量出现。我国的老年人大部分文化素质不高,经济条件有限,需要子女照顾。现代社会使很多年轻独生子女成为“房奴”、“车奴”和“孩奴”之后,又面临着成为“养老奴”,不堪重负。我国是一个“未富先老”的社会,包括老年人在内的各项社会保障措施还不完善,保障水平不高,无法满足老年人对于高效优质护理服务的需求。

3 相关的对策

3.1提高对老年护理问题的认识

人口的老龄化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主要有:一是适龄劳动人口的经济负担加重;二是单纯性消费增加;三是政府税收减少,财政支出增加。因此,为了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必须高度重视老年人的护理问题,按照“以老年人为本”的原则,从老年人的实际需要出发,提供有针对性的护理服务,促进、保持或者恢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防止和尽量减少急慢性疾病的发生,缩短老年人被照顾的时间,切实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使老年人无病长寿,健康地安度晚年。

3.2加强老年护理人才队伍建设,增总量与调结构并重

为有效缓解老年护理供需矛盾,必须多渠道大力发展老年护理队伍。一是要在全社会形成尊重护士等护理人员的良好风气,使广大护理人员能安心工作,乐于奉献,降低护理人员的流失率。二是要加大对老年护理人员的培养投入,根据老年护理的实际需要,增加在大中专院校开设护理特别是老年护理专业,在课程教学中,应增设《老年护理学课程》,加强老年护理岗位实习实践教学,培养一大批熟悉理论、实践能力强的老年护理工作者,对在职在册的老年护理人员要进行专业性的继续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其专科理论知识与技能操作水平[5]。三是要合理配置老年护理资源,充实基层护理力量。老年护理力量应进一步向加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农村乡镇卫生院倾斜,保障和逐步提高基层护士待遇。四是要重视和培养一定数量的合格的老年护理男护士,发挥男护士在老年护理方面的独特作用,更好地满足社会对老年护理服务的多样化需求。

3.3建立健全老年护理保障制度

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老年护理保障制度。一是要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积极发展商业健康保险,完善补充医疗保险制度,切实减轻老年人等参保人员的医疗费用负担。二是要做好老年医疗卫生保健工作。开展老年疾病预防,定期组织老人进行体格检查,为老人建立健康档案,及时发现健康风险因素,做到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发展老年护理康复服务,加大老年护理院和康复医疗机构建设,为老年人提供专业高效的康复服务。重视老年保健,鼓励老年人参加适度的运动健身,保持身心健康。三是要把居家养老、社区照料和机构养老统一起来,为老年人提供更加贴心的护理服务,使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

我国是世界上老龄人口最多的国家,维护老年人的健康,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为老年人提供更为全面、系统、规范的护理服务,实现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的目标是整个社会和每一个人所必须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也事关我国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进程。随着新世纪护理服务的发展,通过全社会共同的努力,老年护理将会不断发展和完善, 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参考文献:

[1] 卢美秀,许淑莲.现代护理实务全书[M].福州:海天出版社,1998.

[2] 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国家卫生服务研究》[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1994.

[3] 姜丹,胡亦新.老年护理面临的问题和对策[J].护理杂,2005 Apr;22(4):54-55.

老年护理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老年患者;调查问卷;护士

Abstract:Objective This research was conducted to determine nurses' attitudes toward older patient care and the difficulties they experience. Methods Participants completed questionnaires regarding descriptive characteristics, the type of difficulties they experienced in older patient care, and the Chinese version of Kogan's Attitudes Toward Old People Scale. Data were evaluated by using percentage, Kruskal-Wallis variance analysis, t test and Mann-Whitney U test. Results The study revealed that nurses experienced difficulties due to the inadequacy of physical conditions and technical equipment in hospitals; administrative problems; communication problems; and insufficient knowledge, skills and experience in older patient care. The nurses' mean score of Kogan's Attitudes Toward Older People Scale was 98.83.Conclusion The difficulties experienced by nurses in this sample resulted from the lack of technically equipped hospitals or clinics for older patients and the inadequacy of nurses' gerontology education. Despite these factors, the nurses' attitude toward older people was positive.

Key words:Elderly patients; Questionnaire;Nurse

随着80年代初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低生育率的长期化,以及生活医疗水平的提高促使人的平均寿命的延长,我国老年人口所占比重逐年增加,已不可避免地进入老龄化社会。因此,为老年人提供全面的保健及护理措施,以满足老年人的各种生理、心理需求,使老年人实现健康老龄化,以成为当务之急。在对老年患者的护理中,护士需要了解患者的病史,掌握患者的心理,制定一个全面的护理计划。然而在执行这些计划时,通常都会遇到一些问题和困难。Buzlu等人在其研究报告中指出[1],护士碰到的主要是来自行政管理、沟通、情感等方面的问题,但只有少数护士都能够做到自我控制,寻求情感上的支持,以及尝试用积极的方法去解决这些困难。这些问题带来的后果是,年轻护士纷纷寻找机会改学医生、药剂或功能科技师,甚至改行医药销售行业,年纪较长的护士提前退居二线,造成护理行业劳动力的流失。因此,只有认识和解决这些困难,才能使护士更满意自己的工作,从而使其能够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老年患者护理的质量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包括护士的专业知识、护理技能、护理经验,医院的环境,老年人的性格等等,其中护士对老年患者的态度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护士所表现出的乐于接受、愿意提供帮助、正面积极的态度会使老年患者感觉舒适并更好的配合治疗;相反,护士负面消极的态度会导致老年患者对护理和治疗的抵制。Lookinland等人通过调查全美国的80多家医院及诊所发现[2],总体上大多数美国护士都能对老年患者持有积极看待的态度。在这点上,大医院的护士比小诊所的护士做得更好,具有老年患者护理的相关知识、技能和经验的护士比缺乏此类知识、技能和经验的护士做得更好。

在我国,尊重和关爱老人一直是自古至今代代相传的优秀传统。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目前我国大多数医院都不能为老年患者提供专门的病房以及专门的护理配套设施,因此有可能出现护士以一贯的态度对待老年患者而忽视老年患者这个特殊群体的特殊需求的情况,或是以偏见的态度对待老年患者从而使医患之间产生隔阂的情况。所以,关于护士对老年患者的态度以及在对老年患者护理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这方面的研究显得迫在眉睫。本文的研究内容将着重从上述@两方面展开。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江苏省扬州市3所三级甲等医院的290名与老年患者有频繁接触的护士进行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282份。

1.2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调查问卷包括人口统计学问题,护理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列出10条困难,可多选),以及Kogan量表(Kogan's Attitudes toward Old People Scale)。Kogan量表是由美国心理学家Kogan于1961年编制[3],最初用于调查医学或护理专业的学生对老年人的态度。该量表基于社会退隐理论,能对被施测人员对老年人的态度作出量化的评价。该量表由34个条目组成,其中积极条目和消极条目各17个。在本研究中,根据我国国情,将条目数缩减为26个,仍保持积极条目和消极条目的比例不变,各13个,根据被测者与测量项目的符合程度采用有6个级别的评分标准:即对于积极条目而言, 1分代表完全不符合、2分代表基本不符合、3分代表有一点不符合、4分代表有一点符合,5分代表基本符合,6代表完全符合;对于消极条目则反之,6分代表完全不符合、5分代表基本不符合、4分代表有一点不符合、3分代表有一点符合,2分代表基本符合,1代表完全符合。26个条目的总得分从26分~156分,分数越高反映被施测护士对老年患者的态度越积极。

1.3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V14.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本文中采用的统计学方法有百分比、克鲁斯卡-沃利斯方差分析(Kruskal-Wallis variance analysis)、t检验、曼-惠特尼U检验(Mann-Whitney U test)等。

2结果

将调查问卷上的人口统计学问题汇总。从表1中可以看出,本次调查中,年龄在20~29岁护士所占人数最多(49.5%),三年制大专毕业的护士所占人数最多(34.0%),大多数护士已经结婚(70.9%),大多数护士的家庭是只有分母和子女两代人的小家庭(86.5%),大多数护士居住在城区(83.7%),大多数护士的工作经验只有1~9年(61.3%),上轮班的护士所占人数较多(50.7%)。

在对老年患者护理中所遇到的10项典型困难的调查中(表2),55.6%的护士认为医院为老年患者提供的病房及设备条件不完善,50%的护士认为老年患者的身体条件局限性是造成护理工作不能正常进行的原因之一,47.2%的护士认为医院在老年患者管理方面存在问题,41.8%的护士觉得与患者或患者陪护家属的沟通存在问题,35.5%的护士认为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是造成老年患者护理困难的重要原因,34.4%的护士认为家属不愿意参与对老年患者的护理给她们的工作带来困难,26.2%的护士选择缺乏老年护理方面的技能和经验,19.1%的护士认为老年患者及其陪护家属对医院和医护人员的偏见给她们的护理工作带来影响,17%的护士与医疗小组中其他成员的沟通存在问题,9.9%的护士认为自己的所做的护理工作没有得到正确的评价会对其产生负面的影响。此外,我们还调查到,在对老年患者的护理中,19.2%的护士遭遇到自身身体方面的问题,如腰背疼痛、关节疼痛、肌肉疼痛等,33.3%的护士则遭遇到心理方面的问题。当碰到这些困难时,37.5%的护士选择报告上级,14.9%的护士选择自己解决,9.9%的护士选择求助于医疗小组中其他成员。

图1所示的是282名护士的Kogan总得分的分布图。从图中可见,此次接受调查的护士的Kogan量表的平均总得分为98.83分。其中最低分63分,最高分136分,80%以上的人总得分在80分和120分之间。总体上来说,此次接受调查的护士对老年病人持比较积极的态度。

表3中,我们将护士的个人情况和护士对老年患者的态度这两项的关联性作统计学分析。从表3的组间比较结果来看,对于护士的个人情况而言,由年g、教育背景、婚姻状况等人口统计学变量引起的护士对老年患者态度的差别没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即可以认为不同年龄(或不同教育背景、婚姻状况、家庭类型、居住地点、工作经验、班制)的护士对老年患者的态度没有差异。所以,我们得出的结论是护士的个人情况和其对老年患者的态度没有关联性。

表4中,我们将护士在对老年患者护理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和护士对老年患者的态度这两项的关联性作统计学分析。从表4的组间比较结果来看,10项困难条目组成的10个因素中,除了"缺乏老年护理方面的技能和经验"这一因素外(P=0.038),其他因素的P值均小于0.05。这表明,是否具有老年护理方面的技能和经验,会引起护士对老年患者态度的显著区别,即具备老年护理技能和经验的护士和不具备这方面经验的护士相比,她们对待老年患者的态度要明显积极。而其它困难对于护士的态度没有显著的影响。

3讨论

在本调查研究中,医院为老年患者提供的病房及设备条件不完善是护士在老年患者护理中所遇到的最常见的困难。国外有报道指出[4],相对于年轻患者而言,病房和设备条件更容易引发老年患者的术后并发症以及感染。尽管目前国内许多大型医院都设有专门的老干部疗养病房,但对于大多数老年患者而言,使用的还是和普通患者同样的病房和和设施,这无疑给护士的护理工作增加了难度。老年患者的身体条件局限性也会对护士的护理工作造成困难。老年患者通常多种疾病缠身,且身体各器官退化较快,造成且听觉、视觉能力下降,行动不便,这使得他们更加依赖护士的帮助。另外,医院对老年患者的管理方面缺乏必要的重视也是护士遇到的困难之一。大多数医院都不具备一套针对老年患者的系统的管理方案及长远的管理规划,特别是在人力和物力资源的配备上方面,都显得极为匮乏。与患者家属的沟通以及患者家属不愿参与老年患者的日常护理也是护士经常遇到的困难。无论从我国法律还是文化上来说,子女赡养并照顾老人都是应该的,但是,有些人认为老年人发生疾病是衰老的必经阶段,对老年患者身体机能的恢复不抱希望,导致他们对老年患者日常护理的参与不够积极。因此应该建立好护士与老年患者及其家属之间的医患关系,当老年患者遇到健康方面的问题时,家属能积极帮助护士解决。此外,很多护士反映给老年患者护理造成困难的原因是缺乏这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经验,因此医院应该加强对护士关于老年护理方面的理论和技能培训。

我们发现护士在对老年患者护理中碰到困难时,很容易引起自身的身体和心理方面的问题。国外有研究指出[5],经常护理老年患者的护士由于工作压力,最易出现意志消沉、脾气暴躁、睡眠质量下降、精力无法集中、对工作产生厌烦情绪等一系列问题,而这些问题最终导致国家护理人力资源的严重流失和护理成本的增加。因此医院必须对这些问题加以重视,做到定期对护士进行身体检查和心理辅导,并给予护士适当的休息时间,防止护士过度劳累。

在本研究中,反映护士对老年患者态度的Kogan总得分随着护士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而逐步提高,但是组间得分的区别没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而在Gallagher等人研究中[6],发现护士、护工、病房门卫这三类群体对老年患者的态度有明显的差别,总体上而言,受教育程度高的护士群体对老年患者持积极的态度,而受教育程度低的护工和病房门卫对老年患者持消极的态度,认为受教育程度是影响对老年患者的一个关键因素。在这点上与本文的研究结果有所出入,但考虑到被研究对象的职业定位不同,得出不同的结论也在情理之中。

本研究的结果显示,缺乏老年护理方面的技能和经验是影响护士对待老年患者态度的关键因素。因此,对于护士遇到的这一困难,医院要重点应对。组织有经验的护士对新进护士进行老年护理方面的技能指导对于改善护士对老年患者的态度方面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由于本次调查的对象都是女性护士,本研究没有涉及到护士的性别对老年患者态度的影响。但是有大量的国外文献记载了此类研究。Slevin等人在其研究中指出[7],在英国,女护士对老年患者的态度通常比男护士更加积极,护士的性别与其对老年患者的态度有显著的相关性。Tervo等人在对美国和加拿大各医学院不同性别的学生的调查中发现[8],男学生对待老年患者明显持消极的态度。然而,Howkins等人发现澳大利亚医学院各个年龄段的学生,不论性别,对待老年患者的态度都是消极的[9]。

4结论

本文调查了我国护士对待老年患者的态度的情况以及在老年护理中遇到的困难。用26条目的Kogan量表为护士对老年患者的态度进行评价,结果被调查对象的Kogan量表总得分平均为98.83分,反映了我国护士总体上对老年患者持积极的态度。在对老年患者的护理过程中,护士碰到病房设备条件不完善、患者管理问题、与患者及家属沟通问题、患者身体局限性、缺乏老年护理的专业知识及技能经验等一系列问题。高校在护理专业开设老年护理的相关课程,卫生管理机构组老年护理方面的培训和颁发资质证书,医院改善老年患者的病房环境和设施条件,这些都将有助于提高护士对老年患者的态度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Buzlu, S.,Onan, N.G.,2005. Difficulties experienced by nurses who give care to cancer patients in the terminal phase[J].Marmara University Journal of Nursing School 63-66 January-April.

[2]Lookinland,S.,Linton,C.P.,Lavender,C.African-American nurses' attitudes toward older persons[J].Journal of National Black Nurses' Association,2002,13(1):6-14.

[3]Kogan, N.Attitudes toward old people: the development of a scale and an examination of correlations[J].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1961,62,44-54.

[4]Yüksel.Determining the distinguishing variables in the difficulties experienced by nurses working with and without shifts[J].SD Journal of the Faculty of Economics and Administrative Sciences, 2002,7(1):199-210.

[5]Büyükcokun,A.Old age problems and nursing approaches[M].In: Erefe,(Ed.), Public Health Nursing Handbook. Vehbi Ko? Publications, Birlik Ofset,stanbul,1998:170-183.

[6]Gallagher, S.,Bennett, K.,Halford, J.A comparison of acute and long-term health care personnel's attitudes toward older adult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rsing Practice,2006,12(5):273-279.

[7]Slevin,O.D'A.Ageist attitudes among young adults' implications for a caring profession[J].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1991,16:1197-1205.

老年护理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失能老人 社区照护 服务需求

中图分类号:R544.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6-1533(2012)12-0045-03

失能是老年人晚年生活的自然现象[1]。随着社会进一步老龄化,失能老人的数量在不断增加,现有的“421”家庭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养老需求,可提供的养老、护老、终老服务的资源缺乏,养老机构等专业服务人员的质量和数量均难以满足庞大的老年人群,特别是迅速增长的“空巢”、高龄和失能老年人的服务需求[2]。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提高老年人尤其是失能老人的生活和生命质量,漕河泾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社区失能老人“三老联动”一体化照护服务,为在社区探索一种适合我国国情、适合社区功能定位的失能老人一体化照护服务模式提供借鉴,我们于2011年5月3日至6月30日在漕河泾社区开展了社区失能老人和卫生服务需求调查,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漕河泾街道共有29个居委会,60岁及以上常住老年人共17 384人,采取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6个居委会1 500名老年人为调查对象,其中男658人,女842人;年龄60~69岁242人,70~79岁514人,80~89岁639人,90~99岁101人,100岁以上4人。

1.2 方法

1.2.1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测定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ADL量表(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Scale),该量表由美国Lawton和Brody于1969年制订,量表共有l4项指标,其中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指标8项(使用交通工具、购物、做家务、做饭、打电话、自理经济、服药、洗衣),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指标6项(行走、洗澡、如厕、穿衣、梳头刷牙、进食)。评定结果按照总分、单项分进行分析。总分<16分,为具有完全自理能力;凡有2项或2项以上单项分≥3分或总分≥16分,为存在自理能力障碍[3]。

1.2.2 一般情况调查

自行设计“漕河泾街道老年人生活现状及医疗服务照护需求问卷”,内容包括文化程度、居住条件、患病情况、医保情况、照护情况,卫生服务需求等。

由经过统一培训的漕河泾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服务站医护人员、漕河泾街道春晖助医员和为老服务志愿者组成调查小组,其中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卫生站调查693人,入户调查807人。发放问卷1500份,回收问卷1 500份,回收率100.00%。

2 结果

2.1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情况

本次调查者中1 500例老年人中,个人自理能力存在不同程度障碍的有589人,占总人数的39.27%,完全能够自理的有911人,占总有效调查人数的60.73%。

2.2 失能老年人慢性病患病数量

589名失能老人中,患1种及以上慢性病534人,慢性病患病率为96.60%。其中患1种慢性病为6人,占总失能老人1.02%,患2种慢性病为71人,占失能老人总数12.05%,患3种慢性病为219人,占总数37.18%,患4种慢性病为205人,占总数34.80%,患5种慢性病为25人,占总数4.25%,患6种病为8人,占总数1.36%。其中患3~4种慢性病的失能老人占失能老人总数的71.98%。

2.3 失能老人慢性疾病分布

患有慢性病的534名失能老人中,高血压病393人,占失能老人66.72%;脑血管病382人,占64.86%;冠心病264人,占23.43%;糖尿病164人,占27.84%;慢性支气管炎123人,占20.88%;老年痴呆症38人,占6.45%。

2.4 老年人失能原因及目前照护方式

本次调查显示:失能老人失能原因主要是慢性病、高龄、外伤等,其中因罹患疾病导致失能占到70.46%。而失能老人的照护方式目前主要依靠家庭,家庭成员照护的占50.60%,而专业护理人员进行照护仅占5.60%(见表1,2)。

2.5 失能老人社区照护需求

失能时间越长的患者需要专业机构照护需求越高。失能老人社区照护需求中,需要居家照护占56.03%,需要养老机构照护占30.90%,需要住院治疗占13.07%。一旦疾病恶化需要住院临终关怀服务的占100.00%。需要专业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照护的失能老人占43.97%,见表3。

3 讨论

3.1 失能老人是社区卫生服务关注的重点

失能老人主要是指丧失部分或全部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60岁及以上老年人,大都采用WHO推荐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进行筛选。2011年国家老龄委的《全国城乡失能老人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全国城乡失能老人总数达到3 300万,占老年人口总数的19.00%。未来五年,我国失能老人数量将达到4 000万人,比2010年增加700万人。研究表明[4]:日常生活功能的减退或丧失不仅给失能老年人带来生活上的困难,也影响失能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其抑郁症的发生率显著高于一般老年人。失能老人得不到照护是老年人及其家庭的不幸,而庞大失能老年人得不到照护更是社会的难题[1],因此家庭和社会对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与护理的责任明显加重。本调查显示,部分或全部丧失自理能力的老人总调查人数的39.27%,说明加强本社区失能老年人的照护已成为社区卫生服务关注的重点。

3.2 老年人失能原因分析

本研究结果显示,失能老年人患有慢性病是引起失能的最重要原因,慢性病必然会影响躯体健康和精神健康,且会随着慢性病情的加重、病种的逐渐增多而逐渐加重其躯体功能障碍,而躯体功能障碍又可促进病情的进展恶化,形成恶性循环,导致生活质量下降。本社区失能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为96.60%,远远高于全国城市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51.80%)[5],患3~4种慢性病的失能老人占多数。李德明等[6]研究结果显示慢性病是导致老年人生活质量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且患病种类越多,生活质量越低。另一方面患有慢性病的失能老年人同时承担着较高的医疗费用,增加了家庭成员的压力,这些情况使失能老年人心理压力增加,容易产生焦虑、担忧、内疚感等负面影响,最终导致生活质量全面下降。

本调查还显示,失能时间越长的患者需要专业机构照护需求越高。因为失能时间越长,伴发慢性病和并发症也越多,家庭照护的难度也越大,为此付出的费用也越高。因此,应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失能老人长期照护服务体系,尽量介入干预,最大限度发挥失能老人残留组织器官和肢体功能,最大限度减轻痛苦和延长生命,实现生命存在和生活质量的统一,这是我们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通过调查显示,本社区失能老人数量、失能老人的照护情况与照护实际需求有较大差距。需要专业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照护(养老机构和住院照护)的失能老人占43.97%,而目前失能老人能在机构专业照护的仅占5.60%。大部分失能老人目前选择居家养老,因此对上门服务及建立家庭病床的需求量很大,失能老人社区照护供需矛盾突出。

3.3 建议和对策

3.3.1 探索“三老联动”一体化照护服务模式

根据我社区失能老人的实际情况与需求,结合我社区卫生服务的优势,构建失能老人“养老、护老、终老”(以下简称“三老联动”)一体化长期照护服务模式是很有必要的。该模式是以居家养老为基础,家庭医生制服务和养老院为依托,临终关怀为补充,加强政府主导和社会各方的支持,联合社区居委、志愿者、家属等各种力量,为社区失能老人提供集“养老、护老、终老”为一体的长期医疗、护理、心量疏导等等综合性、连续性的照护服务。我中心开展“三老联动”一体化失能老人社区照护服务有着一定基础:1)上海市从去年开始实行家庭医师责任制,我中心及团队医生与社区居民签约率已达25.00%。户籍家庭健康档案建档率已超过80.00%。我中心全年建立家床350张。对于社区居民健康状况及家庭情况较为了解。对于失能老年人可入户给予指导及治疗;2)我社区共有养(敬)老院4所,共计床位150张,对于迫切需要养老院养老的失能老人可提供养老床位,且有医生每周查房,处理日常失能老人健康问题;3)我中心有病床60张,对于失能老年人需住院治疗可提供床位,中心内有养老床位50张,可解决部分养老需求;4)自2011年起我中心在病区开设临终关怀病床10张,对于终末期的失能老人进行舒缓疗护,让他们“活得有尊严,走得也安详”。

3.3.2 提高全科医生工作的积极性

2010年底我街道有6.8万常住人口,流动人口3.4万,中心有全科执业医师28名,家庭医师13名,每名家庭医师负责7 846名居民的健康管理服务。而西方发达国家,例如英国,每名家庭医师仅负责1 800~3 200名居民的医疗和预防工作。我区1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力资源配置现状基本相似,医护人员均存在严重不足,建议加大人员引进及培养力度,加大政府投入吸引更多全科医生来社区服务。

3.3.3 增加养老床位

2010年中国养老床位总数仅占老年人口的1.80%,低于发达国家的5.00%至7.00%的配置比例,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2.00%至3.00%的配置比例。2010年底我街道60岁及以上老人2.5万人,养老床位只有150张,养老床位占老年人口的0.60%。养老床位严重不足,需增加政府投入,努力增加养老床位。

3.3.4 社区医生应将社区和家庭作为主要工作场所

社区医生应进一步更新理念,深刻理解家庭医师制内涵,熟练掌握家庭医生相关知识和各项技能,在现有养老床位及病床严重不足情况下,利用社区卫生服务站和社区老年人活动中心以及进入失能老人家庭进行指导及治疗,把社区和家庭作为主要工作场所。

3.3.5 深入家庭进行健康教育

本调查发现,失能老人失能原因第一位是慢性病,尤其以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居前,所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护人员应深入社区、家庭,加强健康教育,并以慢性病三级预防及管理为重中之重,为社区居民提供便捷、连续、可及的服务。

参考文献

[1] 张勘. 失能老人长期照护的现况分析和政策建议[J]. 上海医药, 2010, 31(S1): 8-11.

[2] Engle VF, Fox-Hill E, Graney MJ. The experience of living-dying in a nursing home:self-reports of black and white older adults[J]. J Am Geriatr Soc, 1998, 46(9): 1091-1096.

[3] 陈雪萍, 范亚峰, 曹建勋, 等. 杭州市高龄老年人失能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 护理研究, 2011, 25(8): 2173-2176.

[4] Chung S. Residential status and depression among Korean elderly people: a comparison between residents of nursing home and those based in the community [J]. Health Soc Care Community, 2008, 16(4): 370-377.

[5] 曾妮, 司徒美娟. 我国老年患者的社区护理相关研究现状[J]. 护理学杂志, 2007, 14(4): 36.

[6] 李德明, 陈天勇, 吴振云. 中国老人生活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J]. 中国心理卫生, 2008, 22(7): 543-547.

老年护理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套餐式;护理;老年性精神障碍病人

【中图分类号】R473.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5-0912-02我国为发展中国家,60岁及60岁以上者为老年人[1]。国务院新闻办颁布2010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这说明我国老龄化进程加快。各地老年人健康普查表明[2]:无重要脏器疾病的所谓健康老年人仅占老年人的20%-25%。在我院住院治疗的精神障碍患者中,老年人占16.98%。从广义上讲,老年性精神障碍是指老年期(60岁以上)可以见到的各类精神疾病的总称[3]。其特点是:①老年病人由于生理方面的改变,常存在老年人特有的一些疾病,如动脉硬化、肺气肿等,生活自理多有困难。②在精神疾病过程中,易并发与原发病无关的疾病,如泌尿系感染、骨折等。③老年病人多无积极求治的要求,更难同医护人员配合,且性格也多有改变,因此检查、治疗和护理工作比较困难。④老年病人的躯体疾病可使临床症状复杂化而掩盖精神症状。⑤老年病人在兴奋躁动后,易发生衰竭,情绪抑郁时常会自杀等,导致护理工作更为复杂,因此,老年患者已成为精神科病房的一大难点,为此,我们制定了全程个性化套餐式护理方案,现将实践结果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取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老年期精神障碍病人为入组对象,入组标准:①年龄在60岁以上;②符合CCMD-3精神障碍诊断标准;③自愿参加该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严重意识障碍病人;②严重器质性疾病,如脑出血、脑血栓、严重的冠心病、肝肾功能损害严重等;③患者及家属不愿意合作者。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06例病人随机分为2个组,研究组54例,对照组52例。两组病人在年龄、性别、婚姻、职业、文化程度、病程、住院次数、NOSIE量表评分、用药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护理方法:采用对照研究对照组按照常规护理方案进行护理评估,确定护理诊断、护理计划时间、内容、程序不做统一规定。

研究组按照老年性精神障碍全程个性化套餐式护理表进行护理,此表是依据个性化理论、护理问题及治疗方案设置全程套餐式计划表:以时间为横轴,以护理项目为纵轴,设定计划图表,表后附有各护理项目护理程序。纵轴护理项目包括:入院宣教及出院计划、护理检查、辅助检查护理、药物治疗护理、心理护理、康复护理、基本护理问题、个性化护理问题、变异记录、效果评价、首优护理问题。横轴为住院时间,预计为90天,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确诊阶段(住院第1-3天),第二阶段急性期系统治疗阶段(住院第4-14天),第三阶段缓解期系统治疗阶段(住院第15-40天),第四阶段,康复治疗阶段(住院第41-90天)。

1.2.2评定工具:①护士用住院病人观察量表(NOSIE),采用30项版本,所有条目按0-4分的5级分法计分。量表共包含7个因子,分别为社会能力、社会兴趣、个人卫生、激惹、精神病迟滞和抑郁,前3项相加为总积极因素分,后4项相加为总消极因素分,病情总估计;128+总积极因素分-总消极因素分。开始研究之前对评定人员进行统一学习和量表使用结果一致性测定,kappa系数为0.88。②自编病人满意度调查表,共有14个项目,每个项目分5个等级,分数从4到0,分别代表非常满意、较满意、满意、不满意、非常不满意。最后有一个开放性回答问题,请调查对象具体描述。20例病人7天后复测,重测信度系数为0.86,说明具有较高的稳定性。

1.2.3评定方法:全部病人于入组时、入组6周、入组12周用NOSIE量表测评,评价病人病情恢复程度。出院时,请病人或家属填写住院病人满意度调查表,调查病人满意度,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0.0进行t检验。2.结果

2.1两组病人入组6周、12周评分结果,具体数据,(见表1)。

上述是360fanwen.com小编通过网络搜集整理关于老年护理总结(精选5篇)的全部内容了,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菁英职教网文章归档 教育资讯 留学攻略 七品教育网站地图xml
300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