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柳树的诗句(精选5篇)

| 婕音

推荐文章

菁英职教网 培训啦 留求艺

关于柳树的诗句范文第1篇

关键词:贺知章;《咏柳》;文本解析;朗读教学

《咏柳》这首诗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1单元第2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作者贺知章(659—744年),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县)人。唐代著名诗人,也是李白的好友。武则天证圣元年进士,考取超拔群类科,授国子监四门博士,后被任用为太常博士。唐玄宗开元年间,历任太常少卿、礼部侍郎、集贤院学士、太子右庶子充侍读、工部侍郎、秘书监员外,官终太子宾客、秘书监等职。晚年告老还乡隐居,做了道士,不久因病故去。贺知章的诗文成就很高,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咏物诗、抒怀诗的风格非常独特,可谓描写细腻、感情充沛、语言通俗、空灵潇洒,因此备受世人赞赏。

诗题“咏柳”。咏:歌唱、赞美的意思。第一句“碧玉妆成一树高”。碧玉:深绿色的宝石,是形容柳树枝叶那种可爱的颜色。妆:装饰、打扮的意思。这里使用了拟人的手法,意指如碧玉般的深绿色好像不是柳树长出来的颜色,而是有人给柳树梳妆打扮成的一样。那么,是谁如此打扮柳树呢?是春天。一树:指整棵树,就是满树。高:指树的高度。“高”字本应放在“树”前作定语,但为了押韵,诗人将之放到了末尾。这句诗的意思是:高高的柳树好像全都是用碧玉装饰而成的。第二句“万条垂下绿丝绦”。万条:指柳树垂下的枝条之多。“万”是个概数,指数目多,不是确指。丝绦:是一种丝织的带子,可以用来装饰衣服等,这里是用来形容长长的柳条非常柔嫩、轻盈。这句诗的意思是:这棵高高的柳树上,有千万个柳条像丝带子一样垂下来。第三句“不知细叶谁裁出?”细叶:指柳枝上细嫩的叶子。裁:是裁剪的意思。句尾用问号,表示发问,引人思考。这句诗的意思是:不知道是谁的巧手裁剪出这些细细的柳叶?“裁”字用的是拟人手法,把春天喻人,令其人格化,使读者感到好像是春姑娘在那儿用巧手裁剪出来似的。第四句“二月春风似剪刀”。似:好像的意思。这句是对上句的疑问所做出的答复。意思是说:是二月柔和的春风吹拂,像剪刀那样裁剪出这满树的柳叶。

《咏柳》是一首咏物诗,描写了早春二月柳树欣欣向荣的姿态,读来令人有春风送暖之感。前两句明写的是柳树的形状,暗写的是春天的实景;后两句是诗人的想象,用自问自答的句式,巧妙地把“二月春风”喻作手执剪刀的能工巧匠,是它把柳树裁剪得如此美丽动人。这种借柳树歌咏春风的高超手法,表现了诗人对春天的无比热爱,歌颂了春天给大自然带来的勃勃生机。

纵观全诗,通俗而新颖,独具匠心,形象而新奇,流畅自然。在教学过程中,教者要指导学生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加强朗读,在朗读中体会诗人歌咏柳树、赞美早春的思想感情,如此才能正确朗读和讲解这首诗。笔者认为,关于《咏柳》的朗读应该如下进行。(注:单斜线“/”表示轻微的停顿,双斜线“//”表示一般的停顿,“///”表示停顿时间长些,着重号“.”表示逻辑重音)

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诗题《咏柳》,“柳”字要重读,“咏”和“柳”之间应有个一般停顿。第一句中“碧玉”读重音,结合想象来突出柳树的颜色之美;“妆成”之后有个一般停顿;“一”要读重音,强调整棵树,因在去声(树)之前,发生变调读成阳平声“yì”;“树”字后停顿时间应略长些。第二句中“绿”字要读重音,“万”字可读成次重音,“丝绦”要结合想象读出随风飘舞的美感。第三句中“谁”字要读重音。句尾是疑问的口气,所以应读成提升调。第四句中“春风”要读重音,体现对上句“不知”的回答,句尾“似剪刀”要读成下降调,表示答复上句。

关于柳树的诗句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生本课堂;散文;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9C-0081-02

众所周知,小学高年级的阅读教学重心从字词句移向了篇章。散文以独特的文体标志、重要的语文素养价值,指引教师牢固树立生本课堂教学理念,从学生学情出发,紧扣散文的题眼,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同时教师要提高语文修养,进入境、品出情、悟出理。本文试以苏教版六年级上册《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为例,阐述生本课堂理念指导下的散文教学策略。

一、紧扣全篇文眼――逐层入境

“形散神不散”是散文的特点,也是散文教学的难点,教学时教师一定要紧扣文章的中心句,即“文眼”,逐层推进。

这篇课文中,开篇“这是一株柳,……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这两小节既是统领文章灵魂的中心句,又是引发人们深思“平常”与“神奇”的矛盾冲突。接着描述了青海高原这株柳虽然生长环境恶劣,但是依然挺立,然后猜测并想象那株柳树努力存活、生长的过程,进一步彰显了这株柳的顽强,接着又以诗意的语言写了家乡灞河的柳树生长环境优良,从侧面衬托出青海高原一株柳为了保存生命,敢于跟恶劣环境抗争,课文的最后以震撼人心的排比句升华了这株柳树“没有抱怨命运,也没有畏怯艰难,而是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生存下来”,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紧扣这两小节,引导学生按“环境恶劣”“旺盛的生命力”“艰难的生存”“由物及人”的顺序逐层推进,从而揭示人生哲理。

二、引导生本对话――递进品情

学生的入境品情,不是评价方式上的正面赞赏,而是在学生深入文本构造的情境之中,在体味语言文字魅力的基础上,体会出青海高原一株柳的顽强生命力。这就要求教师精心预设问题,让每个问题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给学生留足品味语言的时间,让学生在品读自悟的过程中深刻感悟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片段1】

师:同学们,从哪些语句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青海高原这株柳的神奇呢?读读这些句子,咱们再谈感受吧。

出示:“在青海高原,每走一处,……弥漫着古典边塞诗词的悲壮和苍凉。”

学生或背诵边塞诗词、或用语句描述感受,教师板书:悲壮、苍凉。

师:在这荒凉的高原上,一株绿色的柳树出现在我们的眼前,给你什么感觉?(惊讶……)作者用一个“哦”字,表达了这种感觉,请你读出惊奇、惊讶的感觉!

【片段2】

师:这是一株什么样的柳树?我们来看看它吧。(出示:“这株柳树大约有两人合抱粗,给人以生命力的强大感召。”几句话写出了这株柳树――(生命力旺盛)从哪些词语可以感受到它旺盛的生命力?

在师生演示“两合抱粗有多粗”中感知柳树的粗壮,在举例“百十余平方米有多大”中体会柳树的高大,在齐声朗读中再次感受柳树旺盛的生命力。

师:看到这样一株高大而粗壮的柳树,难怪作者不禁发出“哦”字,这里还有什么情感在其中?

再次指导读“哦”的方法:先提气停顿一下,然后轻声地慢慢地读出声来。

【片段3】

师:在恶劣的环境下,这株柳成为青海高原上的奇迹,这奇迹的背后该隐藏着多少艰辛啊!(出示“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这是一种多么顽强的精神”。)

师:谁来读读这段话。(指名读)我听出你重读了“多少”“又”这两个词,能说说你的理由吗?读着这段话,我们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

出示:当(烈日)_____________,这株柳它___________;面对_____________,这株柳挺过来了,这是一种_______精神!

师:这样严酷的考验这株柳经历过成千上万次,让我们再读这段话,感受这株柳的顽强精神吧!

这样的三个环节,以“一株柳”的形为突破口,通过品词析句触摸作者倍受震撼的心灵,一“读生长环境,烘托这株柳”,再“读柳树形状,认识这株柳”,三“读成长历程,感动这株柳”,尤其是片段3中的小练笔,更是让学生们走进了柳树的内心,从而实现了师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心灵的对话!

三、鲜明对比冲击――借物明理

众所周知,小学生对人生哲理的认识不能依靠简单说教,而应充分利用课文,由实物到道理、由现象到本质,让学生通过鲜明的对比冲击,从侧面再次解读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生命伟力。课文的第八自然段就着重比较了两种柳树在外形特点、生长过程等方面的不同。教师要抓住“同是一种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相差何远?”这句话,进行学法上的指导,再次升华学生们的情感,由物及人,渗透人生哲理的感悟。

【片段4】

师:当青海高原这株柳正在为了生存拼命挣扎时,它的同类――那些平原的柳,此时可能在做些什么?(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讨论。)这些平原的柳不仅生活环境优越,还被诸多名家诗人广为赞颂,你知道哪些描写柳树的古诗词?

面对如此不公的命运待遇,青海高原的一株柳又是怎样做的?

师:(出示这段话中的最后一句话)从“九十九”和“一”两个数字的对比中,你又读出了什么?

师:站在这株柳的面前,你想到了哪个人?还想到了哪句名言?

出示:站在这株柳前,我不由得想到一个人,她(他)就像青海高原这株柳________。

(站在这株柳前,我不由得想起那句名言 。)

一遍遍地读,一次次地说,一回回地悟。在朗读中,学生经过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认知过程;在朗读中,情感一步步得到升华。待到将家乡灞河的柳树和这株柳作比较时,在学生们的心中,青海高原这株柳已经成为一棵有生命的树,代表着坚韧、顽强、毅力!

四、提高素养――诗化用语

要执教好文质兼美的散文,还要求教师努力提高语文修养,增加文学修养储备,用出口成章的诗句扩大课堂信息量,用诗意化的课堂用语带领学生们入境、品情、明理。

课始,教师:古人云“柳者,留也”,朋友分别时人们常常折柳赠别,你知道哪些关于柳树的古诗呢?

课中,教师:词语亦有情,言语表心声,我们也要读好词语啊;你听,王昌龄说:“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王之涣说:“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正是边塞青海高原的悲壮、苍凉的真实写照啊!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这是文人墨客们对江南杨柳的赞扬!

课末,教师:站在这株柳的面前,我不由得想到一个人,他就是史蒂芬・威廉・霍金。他就像青海高原这株柳,在患有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几乎全身瘫痪、不能发音的情况下,1988年出版了《时间简史》,至今这本书已出售超过1000万册,成为全球最畅销的科普著作之一。

像这样整个课堂贯穿丰富的语言,不仅能帮助学生入境品情明理――“只要我们心中一直充满希望,凭借自己的毅力,生命就一定会产生奇迹”,也增加了学生的知识量,在无形之中帮助学生进行了语言的积累!

关于柳树的诗句范文第3篇

一、看拼音写词语。

ran shao   can zhuo   wan zhang   qiao liang   zao ta

( )   ( )   ( )   ( )   ( )

bai fang   fan gun   zhan yang   chan dou ri kou

() (  ) ()  ( )  ( )

二、组词。

堪( 冠( ) 梁( ) 燥( ) 判( )

湛( ) 寇( ) 粱( ) 躁( ) 叛( )

塌( ) 颈( ) 肺( ) 衡( ) 驰( )

蹋( ) 项( ) 沛( ) 街( ) 弛( )

三、给带点的字选择恰当的解释,把序号填在括号里。

1、疾:(1)病;(2)恨;(3迅速,快;(4)疼痛。

(1)群马疾驰,主人远道迎客来了。 ( )

(2)大家要讲究卫生,减少疾病。 ( )

(3)他爱憎分明,疾恶如仇。 ( )

2、堪:(1)可,能;(2)能忍受。

(1)你堪称军神。 ( )

(2)拉重的马疲惫不堪了。 ( )

四、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再选择2个词造句。

张( )李( ) 坚( )不( ) ( )囵吞( ) ( )横交( )

流( )忘( ) 波光( )( ) ( )( )不舍 ( )崖( )壁

----- ------------------

----- -----------------

五、选词填空。

保持 维持 坚持

1、少先队员要帮助( )公共秩序。

2、我们要( )和发扬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

3、李平虽然摔了一跤,仍然( )跑完全程。

微弱 虚弱 软弱

1、天黑了,路灯发出( )的光。

2、张华大病一场之后,身体显得很( )。

3、小草坚强,不( ),在风雨之中傲然挺立。

六、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

结实的( )巨大的() 得意的( ) 平静的( )

慎重地( ) 失望地( ) 不停地( ) 无声地( )

领略 ( ) 挖掘 ( ) 增强 ( ) 充满( )

一( )台阶 一( )素锦 一( )彩虹 一( )路程

七、按要求改写句子。

1、他在庭院里种几棵旅行家树。

改成“把”字句:

改成“把”字句:

2、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改写成陈述句:

3、太阳慢慢地从东边升起来了。

改写成拟人句:

八、修改病句:

1、下课了,同学们争先恐后地有秩序地走出教室。

2、我校全体师生和少先队员参加了元旦庆祝活动。

3、老英雄娓娓地给我们讲述了。

九、按课文内容填空,再按要求作答。

1、从泰山回来,我画了一幅画--在( )山道上,一个穿红背心的挑山工给( )压弯了腰,他一步一步地向上( )。这幅画( )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需要它。

(1)这里的破折号表示( )。

(2)这里的“它”指的是( )。

2、这么大这么美的草塘,我还是第一次看到,走了进去就像置身于( )一样。浪花( )的,绿得( ),绿得( ),( )着,( )着,一层赶着一层涌向远方。仔细瞧那浪花,近处的呈( ),远一点儿的呈( ),再远的呈( ),一层又一层,最后连成一片,茫茫的跟蓝天相接。

(1)读了这段,你读懂了草塘的特点了吧!它的特点是既( )又( )。

(2)用“--”画出一个比喻句,并写出把( )比作( )。

(3)用“~~~”画出说明草塘“大”的语句,用( )标出说明草塘“绿”的语句。

3、默写古诗:《暮江吟》

这首诗是( )代诗人( )写的。诗中写的是( )到( )的景色。诗中表达了诗人( )的感情。

十、阅读短文,再作答。

垂柳

在北方广大地区,感受春意最早的乔木是垂柳。你看,在那冰雪初消的时候,不正是暗暗泛青的柳芽把春意首先带到了人间吗?你再看,大多数树木久睡刚醒,而垂柳已将粒粒柳芽抽成万条柳丝,给人们送来了春天的气息。所以,诗人写下了“春*先以柳阴归”“春风杨柳万千条”这样的诗句。

柳树( )是最早的报春使者,( )是经济价值的树木。

柳树枝干坚韧,耐水湿,不怕风吹浪所以是一种十分理想的防浪护岸种。

柳树木质轻柔,色泽褐红,纹理通直,是农具、家具和农家小型建筑的优良木材。

柳树还有其他用途。它到了化学家的手中,能炼出火药;在医学家手中,可做接骨班夹板材料。

柳树枝( )纤细,( )很有韧性。在农村老人、妇女手中,它又会变成柳篮、柳箱、簸箕等腰三角形是用品。就是柳芽、柳絮、柳叶的用途,也很广泛,如柳絮可做枕芯,出可做鞋垫。

柳树喜潮湿,适应力强。我国南方,( )塘边河岸,( )是丘陵山地,一经扦(qian)插,它都能扎根生长。在一般情况下,十年左右,它就能长成高达十几米,胸径二三十厘米的浓阴大树。所以,人们说:“无心插柳柳成阴。”如有意栽培,那它生长更快,对人的报答就更多。

1、请把下旬三个关联词语,分别填入原文的括号中。

虽然......但是...... 无论......还...... 不但......而且......

2、文中画“--”的句子是 句。把这个句子改为陈述句。

3、文中画“~~~~”的句子用的表达方法是( )。

(1)数字说明 (2)打比方 (3)举典型例子

4、柳树的用途很广,请简要列举它四个不同方面的用途。

(1) (2)

(3) (4)

5、本文主要是从 、 和 这几方面来介绍垂柳的。

十一、作文。

题目:未来的

关于柳树的诗句范文第4篇

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就有爱柳植柳的习惯。《诗经》中就有“折柳樊圃”的诗句。东晋诗人陶渊明不仅爱菊,而且爱柳。他曾在宅旁培植了五株大柳树,并自号“五柳先生”。唐代柳宗元谪居柳州,常以植柳、咏柳自娱:“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垂荫当覆地,耸干会参天。”明代文坛“公安三袁”的故乡“柳浪湖”,位于湖北省公安县孟溪大垸。其诗文多记翠柳摇风的湖光水色,读之令人神往。清代左宗棠奉命率部出征新疆抗击沙俄,途经干旱少雨的西北地区时,命部下沿途植柳,以防风遮荫。后人遂称之“左公柳”,至今尚存。有诗为证:“大将筹边未肯还,潇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柳树与我国灿烂的民族文化有着不解之缘,历代骚人墨客常以之入诗。早春二月,万木岑寂。在这“沾衣欲湿杏花雨,扑面不寒杨柳风”的季节,是柳树率先抽出万缕绿丝,向人们报道春天的到来:“侵陵雪色还董草,泄漏春光是柳条。”柳顽强的生命力和朝气蓬勃的青春活力,牵动了无数诗人的情愫。唐代韩愈赞叹“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白居易称羡“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杨巨源感慨“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而贺知章的“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则堪称古人咏柳之绝唱。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不仅有“两个黄鹂鸣翠柳”的佳句,还将柳树作了浪漫化的比拟:“隔户垂杨弱袅袅,恰似十五女儿腰。”宋代苏轼在《密州五记》中记柳:“梨花淡白柳色新,柳絮飞时花满城。”同时代的辛弃疾怀才不遇,闲居江西带湖,仍不忘“东岸绿阴少,杨柳更须栽。”

人生自古伤别离。古代文人们在表达离愁别绪时,也不约而同地把柳作为寄情物。一方面借写柳树,寄托相思之情。唐代的李商隐在《柳》诗中写到:“动情何限叶,撼晓几多枝;解有相思苦,应无不舞时。”彦谦吟道:“春思春愁一万枝,远村遥岸寄相思。晚来飞絮如霜冀,恐为多情管别离。”另一方面则干脆折柳相送,表达惜别之意:“今古凭君一赠行,几回折尽复重生。”“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古人之所以偏爱折柳,据《坚瓠广集》解释:“送行之人岂无他物可折而必于柳者,非谓津亭所便,亦以人之去乡如木之离土,望其随之皆安,一如柳之随地可活,为之祝福耳。”另外“柳”与“留”、“丝”与“思”谐音。柳丝依依,柳絮绵绵,与惜别的情景十分贴切。于是,“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无论是在“杨柳岸、晓风残月”之时,还是在“满园春色宫墙柳”之地,“曲岸持觞,垂杨系马”,柔杨细柳都自然和谐地表达出至亲挚友依依惜别的无限深情:“萦牵别恨丝千尺,断送春光絮一庭”;“会得离人无限恨,千丝万絮惹春风。”难怪宋人周邦彦概叹:“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表达的是游子浓烈的思乡之情。而李贺《致酒行》“主父西游困不归,家人折断门前柳”,则是家人对羁旅他乡的亲人的牵挂。如果送别之地无柳可折,无疑是人生一大憾事:“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关于柳树的诗句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古诗;人品;诗境

近年来,语文课本中选用的古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欣赏古诗,可以开发读者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可以帮助读者了解社会生活与自然景物,了解文化历史的变迁与发展。但怎样才能正确理解、领会古诗所富有的深刻含义呢?笔者认为要做到知人品。比如说到杜甫,就要马上想到杜甫适逢安使之乱,一生颠沛流寓,故其诗广泛反映社会现实,少有“喜”作。与其齐名者,当属诗仙李白,此二人世称“李杜”,李白一生漂泊不定,经历坎坷,但不同的是,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其诗兼备众体之长,《静夜思》、《梦游天姥吟留别》等皆为千古绝唱。因此说,对于读者,知人品诗甚为重要,其方法就是将诗与其创作的时代背景与诗人创作风格、人生阅历相结合,这样方能与诗人心意相近,通过大胆的想象领悟诗人所想。这也是领略诗中意境的途径之一。

意境是诗中意与境两个因素的和谐统一,意是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所谓意境,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像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中给出一幅清新自然,安谧美好的农村劳动生活场景,作者那种淡泊宁静的心情就蕴含在这种生活场景中,这种包含着作者感情的场景就构成这首诗的意境。既给了读者美的享受,又给了读者以启迪。

那怎样看意境呢?我们可以通过形象的方法去领会意境。借牛郎织女的故事,表现人间的悲欢离合,古已有之,如《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曹丕的《 燕歌行》》、李商隐的《 辛末古夕》等,另外宋代的欧阳修、柳永、苏轼、张先等人也曾吟咏这一题材。这些作品虽然遣词造句各异,却都偏重在“离别”二字上,因袭了“欢娱苦短”的传统主题,词句哀婉、凄楚。《鹊桥仙》中,秦观则另立新意,独出机杼,立意高远:“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情之所钟,虽然天各一方,但心心相印,愿已足矣。何必每日耳厮磨,须臾不可分离?这种境界是修养高尚的反映,胜于柳永的“闲捻针线伴伊坐”,即使白居易的“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虽说深情,却也显现出其高超通达,自有一种超人的气概。

鉴赏古诗其益有三,一是可以捕获知识信息,二是得到精神享受,三是可以培养思维能力。那我们又怎样在鉴赏古诗的过程中发展智力呢?盂浩然的《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描绘了一幅暮霭苍茫,孤舟夜泊的画卷,表达了作者寂寞惆怅的心情。要理解诗意,就要明白这些问题:为什么客愁新?天怎么比树低?江心月影为什么这时离诗人近?回答这三个问题就要弄请诗人观察景物的立足点。诗人是在船上观察景物,由近到远,再由远至近。读者可边思考边勾勒出一幅简笔画,把诗中所描绘的情景再现在眼前,然后体会诗中所写景物与诗人当时的心境。这样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读者的观察力和理解力。又如苏轼的《题西林壁》,同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是两句很富有哲理的诗句,从字面看,是诗人从不同角度取景来写表现出庐山的千姿百态。读者在赏析此诗时可准备多张庐山不同角度的风景画片以助于观察想象,再结合诗句领会意境。

还有些诗句,它们之间有严密的逻辑关系,有利于培养读者的逻辑思维能力,如龚自珍的《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暗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这是一首政治诗,起句提出自己的主张,认为国家要振兴,必须进行雷厉风行般的改革。为什么要改革呢?因为当时清政府腐败不堪,国家危机四伏。怎样实行改革呢?“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要读者理解诗人的愤懑心情,就要适当说明当时的社会背景,然后紧扣诗句,理清诗句字词间的逻辑联系,最终要明白全诗的主题思想,就是诗人疾呼只有不拘一格起用爱国爱民之才,才能拯救神州大地。首尾呼应互为因果。又如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是一首咏物诗,借赞美柳树表现出春风给大地带来的一派生机,诗人先写整棵柳树,表现出春风给大地带来的一派生机,诗人写整棵柳树时突出它的形态美、颜色美,再写其柔和美。第三句设问,使诗意转折,末句点出原因,所以末句与第-二两句具有因果联系。在赏析中体会其中贴切的比喻所表现的生动形象,并把握诗句间的因果联系,就可以在无形中提高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能力。

以上就是“关于柳树的诗句(精选5篇)”的全部内容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菁英职教网文章归档 教育资讯 留学攻略 七品教育网站地图xml
315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