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课程(精选5篇)

| 婕音

推荐文章

菁英职教网 培训啦 留求艺

中小学课程范文第1篇

记者从主管此项工作的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了解到,目前,实施新课程计划的各项准备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

课程设置学校有了自

我国中小学课程长期实行一级管理,即由教育部颁布全国统一的中小学课程计划,规定中小学课程的门类、开设的年级、每一门课程的总课时数及周课时数。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必须按照教育部的规定开齐课程和开足课时。因此,中小学的课程基本上均为国家课程,学校根据统一的课程计划即可编排课表,安排教育教学活动。

据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钟作慈介绍,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课程管理方面的一个重大变化是,从一级课程管理变为三级课程管理,也就是说,中小学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部分。国家课程是教育部规定的在中小学必须开设的各门类课程,但是教育部仅规定这些课程应在哪个年级开设和各门课程在九年总学时中的比例范围,而不再具体规定各门课程的总课时数和周课时数。地方课程是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或区县教育行政部门自主开发和设置的课程,供本地区学生选择学习;校本课程是由学校自主开发和设置的课程,供本校学生选择学习。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将占总学时的10%左右。

综合课程品德科学是必修课

据钟作慈介绍,新课程计划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在传统的分科课程,如语文、外语、数学之外,增加了综合性课程,包括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历史与社会、科学、艺术、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

其中,在小学一二年级开设的品德与生活课以及小学三至六年级开设的品德与社会课都是将原思想品德、社会综合在一起;初中的历史与社会课是将历史、人文地理综合在一起并增加了有关社会知识;初中的科学课则是将原先的物理、化学、生物三门课程综合在一起;而艺术课是将原音乐、美术综合在一起。综合实践活动则包括信息技术、劳动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活动。这些课程都是以前中小学所没有的课程。

据悉,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小学科学、综合实践活动都是必修课。

小学英语暂停读写先练听说

新课程计划充分体现了北京特色,钟作慈介绍,新课程计划给予了“外语”特别的关注,教育部提出外语可以从小学三年级起开设,也可以从小学一年级起开设,根据北京市两年的课程改革实验情况,特别是考虑到迎接2008年奥运会的需要,新课程计划规定自今年秋季起全市均从小学一年级起开设外语课,外国语学校和其他有条件的学校可开设第二外语,用地方课时安排,供学生选修。此外,北京市教委还在中小学进行多语种教学的实验,并在外教、教材、建立友谊学校等方面提供支持和服务。

钟作慈告诉记者,从一年级起就开设外语课程,最担心的是如何处理外语与母语的关系,如同时学习汉语拼音字母和英语字母极易使学生产生混淆,为了避免这一问题,新课程计划规定在小学一二年级英语先不进行字母的读、写,而是进行听、说练习,使学生逐步建立英语的语感。

信息技术和劳动技术两门课也受到重视,在新课程计划中,这门课被单独设置在综合实践活动课时内,北京市教委鼓励具备条件的区县和学校利用劳动教育基地和信息技术中心等机构和场所,集中使用课时,集中进行教学。

毛笔书法每周保证一课时

新课程计划规定,小学一、二年级的语文课要把写好硬笔字作为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在小学三至六年级要利用地方课程课时安排毛笔字教学,每周一课时。而关于“预防艾滋专题教育”、“预防专题教育”、“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专题教育”、“安全和自救互救教育”等专题教育,可利用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课时安排。

作为新生事物,如何设置和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成了许多学校首先面对的“难题”,对此,钟作慈告诉记者,新课程计划规定,学校可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结合本校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发展需要进行,既可开设与国家课程相关的选修课程和职业技术课程,也可开设时事政策教育、国防、环境、人口等专题人,开设有关本地历史、地理、经济、社会等内容的专题研究,还可开展校、班、:请记住我站域名团等集体活动,开展校外社团、俱乐部和兴趣小组活动。钟作

慈特别提醒,在开发地方和校本课程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本地、本校实际,不要盲目跟从,看到其他区县和学校开发什么课程,自己也一定开发什么课程,既力不从心,又脱离学生实际。同时,还要注意不要把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都变成全体学生必须同步学习的课程,而要在设置少量的全体学生必须统一修习的课程之外,更多地设置可选修的课程,给学生更多的选择余地。教师培训照本宣科必须革除

中小学课程范文第2篇

[新闻背景]

顺应当前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潮流,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九年一贯整体设置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构建了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的课程结构,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综合与分科并行,供地方和学校自主选择。地方和学校可选择以综合为主的课程,也可选择以分科为主的课程,还可选择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鼓励各地选择综合课程。

根据新课程计划,小学低年级设置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小学高年级设置思想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科学(或物理、化学、生物)、历史与社会(或历史、地理)、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以及综合实践活动。

这样的课程结构,加强了课程内容的综合性,淡化了学科界限,加强了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和学生经验的联系,增进了各学科之间的知识与方法的联系。走课程综合化的道路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也是新课程的一个鲜明特色。

2001年秋季,艺术、科学、历史与社会等综合课程首次进入实验区实验,全国大约有20个地区进行综合课程实验。

前不久,一位中学生给出版社的编辑写了一封信,信中说:“你们好,我是一名初中生,正赶上你们新编的教材《科学》和《历史与社会》,学了一年了,觉得非常好,它们不是传统的教材,而是让我们思维更宽,让我们把知识技能在实际中应用。但这次期末考试完,老师却说把《科学》和《历史与社会》这两科砍了,重新学以前的教材,我觉得很遗憾。我班同学也不希望再改回去。编辑们,你们编的书不错呀,为什么中途又变回去了呢?我只想提个小小的建议,希望你们能把教材改革进行到底。”

中学生的来信反映了一个十分尖锐的问题,综合课在实验过程中遇到了重重困难。据一位出版社的编辑介绍,今年暑期开学,某省原计划订5万册初中科学课教材,结果只订了1.9万册,还有的省原计划订1.3万册,结果全部退掉。

据记者调查,综合课在实验区受到教师和学生的空前欢迎,教师听了教材介绍后,希望教综合课,但是领导有顾虑,家长也担忧,怕影响中考、高考成绩。内蒙乌海市海勃湾区对教了一年的科学课做教师调查,希望继续教综合课的教师占97%。湖南开福区的一项调查显示,100%的小学生喜欢综合课,96%的初中生喜欢综合课。家长反映,学生对综合课的兴趣特别浓厚,教师也越来越适应综合课的教学。

应当看到,开设综合课难度大,问题多,而且担风险。目前,在实验区,综合课实验遇到的阻力比较大,关键是宣传不够,许多人对综合课程不理解,特别是教育部门的领导对综合课程的价值认识不足,对学生升入高中后能否适应缺乏信心。在种种顾虑面前,一些地方将实验了一年的综合课又改为分科课,使得综合课的实验范围缩小,实验人数锐减。这向我们提出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如何进一步转变观念,充分认识综合课程的价值,采取有力措施,认真组织好综合课程的实验,实事求是解决实验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设置综合课,一项重要的历史选择

据专家分析,我国现行中小学课程门类过多,内容交叉重复,课程设置缺乏宏观统筹及整体优化,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另外,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精细的分科教学,容易忽略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过细的分科教学,也给师资配备带来困难,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由于缺少教师,一位教师同时兼几门课,一星期要写十几个教案,有些课因为缺教师而被砍掉,致使课程计划难以落实。近几年,重新整合学科知识,突出课程的整体教育功能的呼声越来越强烈。

半个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一方面使学科内部的分化更加精细,另一方面,也使学科之间进一步交叉综合。专家预言,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而以高度综合为主的整体化趋势是当代科技发展的基本特征之一。可以说,21世纪将是不同领域科技创造性融合的时代。课程要反映科技发展的新成果,并促进知识的再生产,就必须纳入一些重要的综合性知识,而只对原有分科课程做一些细节的调整是远远不够的。为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人类面临的种种社会问题,应重新整合学科知识,加强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如环境问题、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等,是学校教育亟待加强的内容,而这些内容在分科课程中难以综合体现。因此,课程的综合化趋势,是现代社会科技综合性加强的必然体现。可以说,建立综合课程,适应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潮流,是我国教育改革深入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发展的需要。

传统的分科课程有很大的优越性,但综合课程也有分科课程无法替代的优势,它可以提高人的整体认识、理解问题的能力,开阔学生视野,同时也可以解决课时的有限性与内容的广泛性的矛盾。因此,专家普遍认为,两者不可能相互取代。综合课程和分科课程是两种功能互补的课程形态,两种课程具有独特的优越性,分科课程注重知识的逻辑结构和知识的相对独立性,而综合课程强调知识的丰富性和联系性。综合课程并不意味着对传统分科课程的抛弃,相反,它是建立在传统分科课程的基础上的。正如一专家所言:“没有学科的分化,没有分析性的知识在数量上的增长,综合化的大厦便无从谈起。”

应当看到,课程的综合不是内容的删减,也不是搞一个拼盘。课程综合化趋势主要表现在,重新审视传统的学科分类体系,软化学科界限,改变单纯以学科的逻辑来组织课程内容的做法,强调以学习者的经验、社会需要和问题为核心进行课程的整合。综合课既要继承分科课程的优秀传统和宝贵经验,还要在教育理念、教学形式、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重大突破。眼下,综合课程有三种基本形式,一是以知识的逻辑结构为主线组织教材。它以某一门学科为主体,综合其他学科知识编制课程。二是以主题或解决问题为主线组织教材。一般是围绕一个现实社会问题,综合有关学科相关的知识,构成教材内容体系。第三种以学生活动为主线组织教材。让学生通过观察、分类、测量、实践等活动,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总之,综合课程是一门全新意义上的课程。

据专家分析,综合课程的出现,势必会对学生的学习观念和方法产生深远影响。首先,综合课使学科知识学习走向综合化,这意味着在学习现有分科知识时,不能把他们看成孤立的体系,要设法在各科知识之间建立有机的联系,对所学知识要有一个综合的认识。其次,综合课程在内容选择上注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结合,既传授科学知识和方法,又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注重兴趣、动机、意志的培养。所以,学生学习时要文理并重,既重视科学知识和方法的获得,也注重科学精神和态度的形成。再次,综合课程强调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强调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学习不应该只是解题目,而应该联系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将所学知识加以运用,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学生来说是终身受益的。

现状分析]

应当承认,教师在实际中确实遇到了相当大的困难。目前,实验区普遍存在综合课教师负担过重的问题,大多数任课教师需要承担3个甚至4个教学班的教学,其中相当多的教师同时还要担任班主任。由于综合课是一门全新的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广,安排的实验和各种探究活动也比较多,教师的备课负担相当沉重,必须有足够的时间用于集体备课和个人课前准备。包括研读教材、补习有关知识、准备实验,而每周15节左右的教学任务,使得教师根本不可能有时间充分备课,这势必影响实验质量。另外,课程资源缺乏,教材提供的资料有限,需要教师补充、挖掘,由于时间及条件的限制,教师往往没有时间也无处去收集整理相关资料。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教师的业务素养亟待提高。大多数教师原有的专业知识不能满足综合课程的需要,对教材缺乏整体性的把握。比如,科学课程要求任课教师在物理、化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以及天文学方面都具备一定素养,艺术教师不仅要学习音乐、美术、舞蹈、戏剧等知识,对其他相关学科如文学、历史、地理等人文科学及自然科学的知识也应该有所了解,而目前的任课教师很难适应这种要求,每一位教师在知识结构上和实验技能方面都需要扩展、补充和提高。

经费投入少,实验设备严重不足,这也是急需要解决的问题。最突出的是实验室不足,综合课程强调探究,大量的内容是动手做实验,实验比分科教学多了近3至4倍。比如,初中科学课几乎每隔一天要做一个实验,而且有相当比例的实验是要求学生亲自动手做的,原来的实验室远远不够用。而且,教学班过大,分组实验无法完成,只好把“做实验”改为“看实验”。因此,增设实验室,或者在教室中配备足够的实验设备,已成为当务之急。还有,科学课有些内容涉及到生物、物理、化学的实验,学生不可能同时到三个实验室做实验,如何改造和利用原先的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能否设计一个适用于综合课的科学实验室,或者开发简易的实验箱,不是把科学课程搬到实验室去上,而是把实验室搬到教室里,每班配备几个工具箱,学生的分组实验就能完成。原来的音乐、美术专用教室不能完全适用艺术课教学的要求,能否建设一个艺术课专用教室。另外,科学课程中的一些实验,由于条件限制,难以实际进行,需要借助教学软件在计算机上模拟,理、化、生、地、天各领域,都有一些教学内容需要直观演示。但是,目前一些实验学校计算机档次偏低,数量不足,多媒体教学课件难以应用。

对策与建议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朱慕菊指出,综合课在实验过程中遇到一些困难,面临一些问题,是十分正常的。在中小学阶段设置综合课程,是经过了数百名专家广泛深入的讨论,在对国际、国内课程调查、研究、比较后做出的重要决策,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方向。要提高对综合课程重要价值的认识,提高对实验综合课程重要意义的认识,关键是教育观念的转变。教育改革的实验要有科学和严谨的态度,不应当用行政的手段干预实验,要按照教育规律办事。

朱慕菊强调,综合课程实验遇到的问题,涉及到方方面面,有教育观念的问题,有管理方面的问题,有评价改革的问题,有教师提高的问题。要保证综合课程的实验稳步推进,教育行政部门要对综合课实验的地区和学校给予更多的关心,要有适当的行政措施和政策保障,无论是资金投入、师资的配备、教师培训、教学管理的改革、中考和招生,还是教学设施的配置、教学评价等都应当给予关注和支持。特别对综合课的教师要给予支持和鼓励,教育行政部门要在教师职称评定、工作量、岗位编制多方面为新课程实验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撑。

要加强专业力量的支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目前的培训只是一些应急的办法,从长远看,要有适应综合课程需要的培养师资的长远计划与实际措施,是否可要求有条件的高师院校设置四年制科学、历史与社会、艺术等综合课程本科专业,或设置第二专业或专升本综合课程专业,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年轻教师,以充实壮大从事综合课程的教师队伍。

中考招生改革要与课程改革衔接,建立合理有效的综合课评价体系成为当务之急。不能用分科课程的标准衡量综合课程的质量。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学校拿分科课程的试卷考综合课程的学生,这样做的结果,会对教学产生误导。课程评价还应当包括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综合课程的开设,在教育观念、知识结构、实验技能、教学行为等方面都使任课教师面临巨大的挑战,在实验过程中,需要及时制定相应的教师工作评价方案,从而有效地引导和规范教师的教学工作。

中小学课程范文第3篇

小学科学是门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包含科学知识和科学探究两个部分,其中科学知识除了传统意义上的事实、概念、规律外,还涉及科学态度与价值观。该课程强调是“做科学”,“懂科学”,而不是像从前一样“读科学”、“听科学”、“记科学”、“看科学”。将探究能力纳入教学内容标准,强调探究不仅仅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教学途径。

科学课程标准根据社会发展、科学发展和人的发展对科学教育提出的新要求,鲜明的特征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突出科学本质,注重学生发展,突出科学探究,加强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通过科学课程学习,使学生了解和理解基本的科学知识,初步形成对自然界的整体认识,学会或掌握一定的基本技能,并能用它们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初步养成科学探究的习惯;形成和发展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生活态度;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形成保护自然的观念,并能关注一些科学技术与社会的问题。

此次科学课程标准改革的力度特别大,它淡化了学科界限,避免了各学科领域之间知识的重复,根据统一的科学概念、原理和知识之间的联系建立开放型的知识结构,把自然界作为科学探究的一个整体。

课程内容突出了“整合”与“探究”两个特点。这里的“整合”不是简单地把不同学科知识搞一个拼盘,而是通过对内容的整合,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自然、利用自然与保护自然,从基本科学观念上理解科学内容。内容包括科学史、技术设计与当代重大课题(环境与资源、现代农业与基因工程、通信与交通、材料、空间技术)3个主题。不仅涵盖了分科课程中物理、化学、生物和自然地理的内容,而且在天文学及一些交叉学科领域有所拓展,努力反映当代科学的最新进展。删除了部分陈旧的知识,如生命科学删除了占原初中生物教材大约40%篇幅的动植物内容,更加关注现实生活与科技发展的前沿。地球科学内容大幅度调整,突出各自然地理要素的基本特征和相互关系,增加了天文学和空间科学,内容安排宽而浅。

课程的内容分领域表述,分为“科学探究,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科学、技术与社会”5个领域,将中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学科科学概念和原理贯穿其中。现代公民必不可少的科学观念和科学知识----生态观、环境观、资源观、能源观等,在科学标准中得到了反映。

科学课程对教师的科学素养提出很高的要求,如果教师缺乏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缺乏一定的方法,那么科学课程标准的落实将会大打折扣。教师要变单一的科学知识传授为全面的科学素养教育,变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为引导学生走向自然、生活和社会,变教师为中心的训练为学生自主探究、经历探索过程。

值得注意的是,科学素养无法像知识那样直接“教”给学生,教师必须组织一个个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感受、体验并内化。因此,科学探究活动将成为新课程实施的主要形式。

教师应当鼓励儿童通过动手、动脑“学”科学,帮助孩子自己建构知识,学习主题由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学生自己提出的,实验过程同样要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心理学研究表明,对于儿童来说,态度的形成需要实践的过程,技能的培养需要反复的模仿练习,而知识的获取主要通过感性经验的积累。儿童常常依赖动手操作来认识和理解世界,因此,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创设一定的情境,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是十分必要的。

中小学课程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法;合作学习模式;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7-056-01

小学教师给与学生一个课题,引导学生先从具体理论知识角度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小组中积极探讨。这种课堂合作学习的模式极大的推动了小学数学教学的发展。本文对“小学数学教学法”课程中合作学习模式的综合分析做进一步的探讨与研究。

一、课堂中采用合作学习模式对小学数学学习的意义

“十”会议精神对于我国教育事业做了深刻阐述,可以看出党中央对于教育行业的关注与重视,我们看到了当前教育事业的发展方向。教师在岗位上实践“十”会议精神,必须求真务实、丰富自身的知识水平。要求小学教师在课堂上注意教育教学方式,积极主动引导学生,从而提高小学生的知识水平。小学数学课程中合作学习模式是指几个学生组成一个小组或是小组之间团结合作,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小学数学的主动性。小组团结合作在客观上让学生明确自身的职责,使其在小组合作中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小学教师给与学生一个课题,引导小学生先从具体理论知识角度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小组中积极探讨,这种课堂合作学习的模式极大的推动了小学数学教学的发展。

小学阶段的学习是学生时代最重要的阶段,教育部门对当前小学的教育加大了教学力度,投入更多的资金。同时,越来越多的学生家长对小学的学习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尤其是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通过分组教学,让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中团结合作,互相讨论,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提高小学数学的学习效果。在提高小学生学习发展的同时,能将小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结合在一起,有效的帮助小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成长。课堂合作学习模式是当今小学数学教学法课堂中提高学习效果的重要条件。

1、合作学习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小学数学教学法课程中合作学习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以小组合作学习为基本形式,当前阶段的小学生都有厌学的倾向,都不喜欢学习,大多数小学生觉得小学数学的学习枯燥乏味。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是以游戏玩耍为主,不希望被约束。所以,为了改变当前现状,教师的作用不容忽视,教师要考虑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爱好特征、兴趣喜好以及能力倾向等,根据这些特点把小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进行交叉式分组合作教学,制定小组的共同目标,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学习,小组的课题是以小组之间的讨论为主要基本活动形式,努力为小学生的学习创造一个公平、和谐的环境,以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为小学生数学的学习创造良好的氛围。

2、小学教师授课多采用新颖的教学模式

小学生对于新鲜事物总是充满好奇心的,但是小学数学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抽象、枯燥不易理解的,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对于小学数学的教学要多采用新颖的教学模式或是分组

合作的学习模式,以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及热情。

二、有效使用小学数学合作模式

小学数学教学法课程合作模式是一种非常高效的教育教学和学习模式,不仅可以使小学生之间互相传递有效信息,实现小学数学的学习,而且可以使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增进感情,有利于学生团结协作精神的养成,使小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小学数学,从而取得优异的成绩。利用团结合作的教育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可以使其在与他人的交流中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减轻小学生自身的心理负担,使其把全部心思用到学习中去,从而实现教师的教学目标,学生提高学习成绩。

小学生在学习小学数学时,有效运用课堂合作学习模式可以充分发挥小学生的特长,在同一个班级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讨论,并解决问题,能充分减轻小学生的心理负担的。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4-6人,每人每周轮流当组长。小组之间要先预习课本上的知识,经过预习之后,小组之间、组与组之间进行探究讨论,相互学习、相互交流,最后再以小组为单位的形式进行比赛,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使小学生在学习中没有负担压力。

三、良好的师生关系中教师的角色扮演

要想使小学数学的学习真正科学有效,需要在小学数学的课堂上建立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以及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教师要在学生的心理建立一种强烈的安全感,消除学生与老师之间的隔阂以及学生的自卑心理,引导学生与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友好的和谐的伙伴关系。只有这样,小学生在小学数学的学习上才会没有心理压力,可以畅所欲言,勇敢的在课堂上表达自己的见解,有助于提高学生数学的能力以及提高学生口语表达的能力。

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友爱关系可以促进学生课堂对于知识的学习。良好的课堂合作学习模式,需要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互相包容,团结互助,唯有这样才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保持良好的心情,增强小学生的心理素质,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消除隔阂,从而实现小学生高效学习小学数学,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杨红晔.小学数学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方法探讨[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1(5)

[2] 徐效美.浅谈小学数学合作创新学习田[J]教育天地,2013,(4)

中小学课程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性;课程导入

教师要想正在提高小学数学课程导入质量,就必须注重学生的心理特点,懂得运用小学生心理特点下最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课程导入,在课程导入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唤醒学生的探究意识。课程导入要尽量做到让每个学生产生对于课程知识点的思考,让学生自主进入相应的课程环境。在这一前提下开展课堂教学会让课堂效率提升不少。本文中我结合日常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高课程导入质量的方式。

一、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小学生正处在思想最活跃、好奇心最强的阶段,这一阶段教育学生最好的方式就是让他们学会自主思考。因此,教师在课程导入的时候,先直接提出一些与本课程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一边思考一边听取老师的课程介绍与章节导入。小学生思维活跃性和好奇心强,在同学面前的表现欲极强,因此在教师提出问题以后,学生会不由自主的思考并探究这一问题,以求最快解答,而获得在同学老师面前表现的机会。正是利用了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提出问题的课程导入方式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自主思考的热情,调动整个课堂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对于新知识的学习。

例如,在教学“真分数和假分数”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在正式教学开始之前,率先提出以下问题:“以下哪些是真分数,哪些是假分数:1/7、2/5、2/8、19/19、5/4、7/99”、“真假分数的异同点”等。这些问题不难,但是对于还没有系统学习这一章节的学生而言,更多的可以达到引发思考和探究的作用,在课程正式开始前,率先让学生在大脑中形成本章节知识点的框架。

二、联系生活,自然导入

数学不同于文科类的学科,数学的实践性比较强,因此在进行新课程导入的时候,教师一定要注意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从日常生活实际的角度出发,为学生营造具有带入感的生活情节,让学生学会将课堂上学到的数学知识迁移到日常生活中,尝试着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找到一种“亲切”的课堂感受。这样的课程导入方式一来可以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现实化,从而帮助理解和记忆;二来,接轨生活的课堂气氛会让学生觉得很接地气,从而减轻学生心中对于学习的排斥心理,甚至渐渐培养起对学习数学的兴趣,进而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率。

例如,在教学“百以内的加减乘除法”这一章节时,老师可以为学生还原生活中常见的场景:买菜。让学生假设妈妈给了一百块钱去菜场买菜,青菜2块钱一斤,买了2斤;鱼8块钱一斤,买了3斤;萝卜3块钱一斤,买了1斤;大米5块钱一斤,买了8斤。那么回家时身上还剩多少钱。这是一个典型的百以内的加减乘除计算,但是因为结合了日常生活,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的课程导入也会更有效。

三、实施学生实践操作直观的课程导入方式

新课标要求下,传统的课堂教学在不断的转型,以往的教学都是以教师的口耳相传为主,如今的课堂更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并且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积极自主的探究,这样更利于将一些抽象的数学概念具象化,更便于学生的认知和理解。但在课程导入部分实行实践操作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其规范性。很多教师为了达到操作的要求而让学生进行课堂实践。这种情况下的课堂容易变得杂乱无章,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不仅会降低课程导入的效率,更有可能造成整堂课的实效。因此在实施学生实践操作,以直观的方式进行课程导入时一定要立足于教材实际,精心设计课程导入过程,使实践发挥最大的功效,让课堂学习变得生动自然,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提高整节课的教学效率。例如在三年级“测量”的章节导入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备量具,然后在课堂学习中测量橡皮、铅笔、书本、书桌的长度,学生在测量的过程中可以对单位有个初步认识,接着教师在进入书本教学。在经历了实物感受之后,学生对毫米、厘米和米这些测量单位有了一定的体会,在整体学习中可以提高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课程导入作为课堂教学的基础部分,其重要性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重视。对于以严谨和逻辑为特点的小学数学,教师更是要注意课程导入的方式方法。良好的教学情境可以营造一个引人入胜的导入氛围,在课程导入中应结合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并积极采用动手操作的方式增强学生的数学运用能力,以上方式不仅可以为课程开一个好头,而且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好的,那么这就是360范文网给大家分享的中小学课程(精选5篇),希望大家看完这篇由小编精心整理的内容后,能对相关文章有所了解,解决你的疑惑!查看更多精选 中小学 课程相关文章请访问360范文网(本文共字)

菁英职教网文章归档 教育资讯 留学攻略 七品教育网站地图xml
324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