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生平(精选5篇)

| 婕音

推荐文章

菁英职教网 培训啦 留求艺

杜甫生平范文第1篇

杜甫放眼一望,耸立在眼前的是正在开盘销售的“都市花园”楼盘。十几栋拔地而起的高楼,豪华,庄严,气派,漂亮。杜甫揉了揉眼睛,掐了掐大腿,看了看天空,证实眼前的一切不是梦。杜甫自言自语道:“我的梦想果真变成了现实?真的已得广厦千万间了?”

杜甫心中欢喜,看来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时候到了。他信步朝前走去,来到了楼盘销售中心。推开宽大的玻璃门,售楼小姐马上笑脸迎了上来:“先生您好!欢迎光临‘都市花园’,我们这儿的楼盘地段好,具有很大的升值空间,大中小户型都有。现在正在热销中,价格优惠。”

杜甫说:“小户型的得多少钱?”

售楼小姐倒了一杯水双手递给杜甫说:“最小户型九十平米,每平方米一万元。”

杜甫的手一颤,杯子一歪,水全洒到了身上。不用摸杜甫就知道自己口袋里只有几两碎银,连半平方米也买不起。

杜甫试着问了一句:“不买,就不能住吗?”

售楼小姐“哧”地一声笑了:“不买,当然就不能住啊。”

杜甫又问:“没人买宁可空着,也不让人住吗?”

售楼小姐说:“怎么会没人买呢?有钱的人多的是。”

杜甫在售楼小姐的冷眼中离开了售楼处。走在阳光明媚的大街上,他听到从身边走过的一对情侣说:“房价又涨了,看来我们今生是买不起房了哟。”杜甫摇摇头说:“没钱的人也多的是啊。”

杜甫回头望望那一座座“广厦”,他怎么也想不明白,已得广厦千万间,但为什么还是没有天下寒士住宿的地方。

杜甫越想越心气难平,越想越心中郁闷,看来大都市没有我杜甫的立足之地啊,还是回我的家乡去吧。于是杜甫乘火车回到了成都草堂。

杜甫来到草堂门前,正准备往里走,可是被人拦住不让进。杜甫以为走错了地方,他抬头看了看门楣上方,没错啊,上面四个黑色的大字:杜甫故居。杜甫回身又往里走,守门人又拦住他说:“参观杜甫故居,请先买门票。”

“笑话,我进自己的家还要买票?”杜甫愤愤不平。

守门人撇着嘴说:“开玩笑,这儿什么时候变成了你的家?”

杜甫理直气壮地说:“我就是杜甫。”

守门人用嘲讽的眼光望着杜甫说:“知道现在假冒伪劣的多,没想到竟然有人冒充杜甫,杜甫去世一千二百多年了,知道吗你?”守门人说完用力把杜甫推了出来。

杜甫踉踉跄跄地离开了草堂。

杜甫有家不能进,他仰望天空,一声长叹:“天啊……”

杜甫又累又饿,漫无目标地在街上走着。走着走着,他突然感觉到头晕,一下栽倒在地上。杜甫用微弱的声音呼喊“救命”,可是从他身边走过的人视若不见,听若不闻。杜甫听见有个小孩说:“妈妈,去救救老爷爷吧。”可是马上被他妈妈呵斥:“不要多管闲事,救不得,他的家人会赖上我们,说是我们撞倒的。”

杜甫生平范文第2篇

【杜甫入蜀】

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史乱起,43岁的杜甫这时连八品小官也做不成了。他只身奔赴灵武行在,途中陷贼,第二年春潜逃至凤翔谒见肃宗,被命为左拾遗,后因营救房得罪了皇帝,被贬为华州司功。他对仕途深感失望,于是在乾元二年(759)春弃官不做。此时故乡烽火连天,长安物价飞涨,杜甫被迫前往秦州(今甘肃天水),他本打算在这里久居,但是“囊中恐羞涩,留得一钱看”,经济状况非常窘迫,无可奈何又前往同谷(今甘肃成县)觅食,岂知到了同谷以后境况愈下,身入绝境的杜甫,只剩下唯一的选择,那就是和当时许多北方士人一样,南下入蜀。

此时是乾元二年岁末。杜甫拖家带口,自同谷前往成都。沿途山重水复,栈阁险阻,经木皮岭、白沙渡、水会渡、飞仙阁、五盘岭、龙门阁、石柜阁、桔柏渡、剑门、鹿头关,历时一月到达成都。杜甫的心情并不好,一路入蜀,一路怀乡。行至五盘岭(今广元市朝天区棋盘关,为川陕边界)时,他感慨说:“成都万事好,岂若归吾庐!”未进蜀门就心里盘算着要打道回府。到了成都以后,眼见喧然名都会,丝管日纷纷,锦江秀色,一城繁华,他仍是酸酸地说:“但逢新人民,未卜见故乡。自古有羁旅,我何苦哀伤!”但是冥冥之中由不得他,命中注定杜甫是要做个成都人了。

新年(760)伊始,杜甫以浣花溪清江一曲,林塘幽深,于是卜居此地,营建草堂。初来乍到,身无分文,两手空空,全赖友朋相助。高适时为彭州刺史,有诗致意,也有实质性的物质帮助;成都府司马王某是杜甫的表弟,至浣花溪相访,慷慨出资。杜甫自己也很积极主动,并不一味坐等朋友上门,而是以诗代简到处打秋风:向成都县令萧实求桃树,向汉州绵竹县令韦续求绵竹,向利州绵谷县尉何邕求桤木,向韦班求松树苗和大邑瓷碗。整个建造过程热热闹闹,十分顺利,杜甫也不再像去年客居秦陇时那样凄苦和惊惶。

暮春,万里桥西草堂成,杜甫漂泊数年的身心终于暂得安定。美丽的成都平原,百草丰茂,万物争春,一花一鸟都堪入画图,一切都是那样的安恬、悠然和闲适,美丽的西蜀景观送给这位疲惫的游子以无限的抚慰和爱意。自安史乱后,杜甫难得有此闲情逸致,结庐枕江,做一回暂止的飞鸟。这也算是他后半生最为快乐和悠闲的一段时日。

【春风沉醉】

锦水春风沉醉,杜甫诗兴颠狂,在较短时间内创作出了大量轻松明快、质量上佳的写景篇什,如《卜居》《堂成》《为农》《狂夫》《田舍》《江村》《南邻》《水槛遣心》诸作,景物神丰意足,意境自然天成,在成都地区的文学发展历程中,是一次前所未有的高密度、高质量的景观书写,大大增添了成都的文化底蕴。对于杜甫来说,这些作品的大量出现,也与此前陷贼为官和流寓秦州时期形成鲜明反差,从中可以看出诗人所经历的人生与诗艺的巨大转折。

慢慢地,杜甫和他的左邻右舍相互熟识起来,关系渐次融洽,经常相互串门。他的北邻是位退隐的县令,爱喝酒,会写诗,经常到满院蓬蒿的草堂看望杜甫。浣花溪对岸一水之隔的南邻是位隐士,彼此也常相过访,或是一同泛舟溪上。不仅如此,杜甫结交的风雅之士也多了起来。在长安时相识的老朋友、画家韦偃当时也流寓在蜀,韦偃工于山水、高僧、松石、马、鹰,笔底生花,妙意入神,他知道杜甫喜欢他的画也很喜欢马,于是专程前往草堂,在一面墙壁上画了两匹马相赠。另一位画家王宰也在成都,杜甫观看过他作的山水画并有戏题。此间,杜甫又专程来到锦官城外,瞻拜武侯庙,缅怀他平生最为敬慕的先贤诸葛亮。

他的足迹逐渐到了成都城外更远的地方,如蜀州、新津、青城、彭州等地。一则是游山玩水,比如新津寺、青城丈人峰,都留有他的足迹,也留有他的诗篇。再则,这也是往来谋生的手段,多个朋友多份帮助。但是靠人接济的生活终究不可靠,一时半会儿朋友忘记了,就有断粮的危险,到了秋季,杜甫一家的生活渐露窘况,他不得已写诗给彭州刺史高适求援,请老朋友救急。岁暮时节,裴迪在蜀州,有早梅诗寄杜甫,杜甫有和诗。接下来就是过年了,这是杜甫在草堂度过的第一个新年。

新年是上元二年(761)。正月初七,高适有《人日寄杜二拾遗》诗送他。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年(770),杜甫翻检文书,看到高适的赠诗,追忆往昔,怆然下泪,作《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见寄》诗。今日成都杜甫草堂每逢正月初七都会举行“人日吟诗会”,其渊源即本于此。过完新年,他又到新津等地,游览了四安寺、修觉山等地,稍作盘桓,又到蜀州去会见高适,不久即归草堂。新春的草堂春光明媚,上一年种植的花木松竹生机勃勃,一片盎然,杜甫的兴致又高起来,他写下了两组短诗《漫兴九首》《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又有《独酌》《徐步》《寒食》诸诗,总是一派闲情逸致。整个春夏之季,杜甫过得平静而有幽兴。

时至秋日,有两件事让诗人很不开心。一是草堂前面有一株相传已有二百年树龄的古楠,杜甫在这里修建草堂,经营药圃,朝夕相对,有时酒意微醺时就躺在树下休息,仿佛自己的老朋友一般,不料在八月秋高风怒号的日子里,这棵楠树却被恶风恶雨连根拔起,诗人倍觉伤感,如失知己。二是茅屋为秋风所破,风雨交加,长夜沾湿,一家老小坐待天明,杜甫推己及人想到了普天之下的寒士,并发出了深沉而激昂的感喟:“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本年底,朝廷合剑南东、西两川为一道,以严武为成都尹兼剑南节度使。杜甫与严武为世交,在文学上是诗友,在政治上都接近房,也都因房的原因同时被贬。严武镇蜀,对杜甫是个好消息。严武一到成都,就写诗给杜甫,劝他不要隐居江村,应当出仕。杜甫以诗婉拒,并邀请严武屈驾来浣花溪畔叙旧。严武不仅在经济上给杜甫以巨大的帮助,还多次以节度使之尊自携酒食到访草堂,两位旧友竹里行厨,花间立马,畅叙平生。杜甫也受邀前往节度使府欢聚,一起观看蜀道画图。对于杜甫来说,这是又一个快乐的春天。

【巨变】

这年(762)四月,朝局发生巨变,玄宗、肃宗相继驾崩,代宗即位,召严武还朝为京兆尹。七月,严武奉召还朝。杜甫的心情非常复杂,他在《奉送严公入朝十韵》一诗中,想到严武此番回朝,青云可期,于是谆谆忠告严武说“公若登台辅,临危莫爱身”,告诫他一旦拜相则应以国家天下为重,勇担道义;又想起自己当前有志难伸的卑微处境,感叹说“此身那老蜀,不死会归秦!”想走走不了,他对蜀地的感情,对长安的北斗之思,心情真是非常复杂。杜甫自己既一时无法出蜀,对严武的回朝就满怀依依不舍之情。他为严武送行,一直送到绵州,此情未了,又往前送到了三十里外的奉济驿,方才执手相看各奔南北。

杜甫始未料及的是,他这一番长途相送,浣花草堂的闲适生活就暂时告一段落。严武一离成都,成都少尹徐知道即举兵谋反,兼之吐蕃骚扰,成都大乱。无奈之下,他短暂逗留绵州一段时间后,只得前往东川治所梓州。自此一直到广德二年(764)春,杜甫以梓州为中心,往返于射洪、通泉、涪城、盐亭、玄武、汉州、阆州、苍溪之间,其间曾回成都迎家至梓州。比起先前在成都时相对宁静的生活,这段时间里他的生活颇为艰难,他时时怀念草堂,怀念营建之初种下的寄托了他一腔深情的四棵小松树。此番川北浪迹萍踪,杜甫感慨良深,所以他在诗中说:“三年奔走空皮骨,信有人间行路难!”

广德元年冬天,杜甫已决意从阆州沿嘉陵江南下渝州,东出三峡离开巴蜀。二年新正,他已经做好了出蜀的各项准备,甚至连朋友的饯行酒都已喝过,临别的赠礼都已收下。就在此时,好消息又来了。这年正月,严武以黄门侍郎拜成都尹充剑南节度使,写信希望杜甫回到成都。二月,杜甫在阆州得知消息,喜出望外,在《奉待严大夫》一诗中高兴地说:“殊方又喜故人来,重镇还须济世才!”他即时改变行程,“不成向南国,复作游西川”,快马加鞭重返成都。很快杜甫一家就平安回到浣花草堂。久别归来,杜甫迫不及待地去看望四棵小松,又去看同时栽种的五株桃树,并作诗寄兴。又见水槛摇摇欲坠,破船埋在泥里,又写诗以抒感叹。

六月,杜甫入严武节度使幕府任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在幕府中,他与同僚一起,或陪同严武分韵赋诗,或一同泛舟摩诃池,或在北池极目远眺,或在府署中共同观看岷山、沱江地图。日子过得并不算寂寞。但是,杜甫并不开心。他似乎自进入幕府之初起就感到后悔,而且念念不忘地要回到草堂去。对于杜甫来说,幕府生活高度程式化,呆板而不自由,拂晓入府办公,天黑才能离开,与同僚意见常有不合,日见参商。以往和严武是友朋关系,现在变成了上下级,时时得以清客身份奉陪府主登临游览,饮酒赋诗,因而处处感到拘束和难堪,更何况年老体弱,百病缠身。对于他来说,白头入幕为的并不是早年热衷的功名,仅为酬谢严武的知遇。这种枯燥无聊的生活实在无法继续。在他多次恳求之下,严武于永泰元年(765)正月解除了杜甫的幕府职务,杜甫一生的仕途奔走,到此也就正式结束。

出得幕府牢笼,他似乎很高兴,一回到草堂,此前的愁烦一扫而空。杜甫再次沉浸在风和日丽万物争春的大自然里,“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地晴丝冉冉,江白草纤纤”,“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新春物候,江村丽景,野水平桥,春沙映竹,风轻蝶喜,花暖蜂喧,都让杜甫感受到草堂闲居的逸趣。就像他五年前刚到成都的春天一样,又出现了一个相对集中的西蜀自然景观书写。把酒深酌,题诗细论的日子过得非常舒心惬意,杜甫还趁闲暇精心地修葺房屋,整理草堂周围的环境,似有久居之志。

但是世事难料。四月,严武突然病逝,西川政局不安。对杜甫来说,一家人的生活也顿时失去了依靠。五月,杜甫携家匆匆离开成都,自万里桥出发,沿岷江乘舟经嘉州、戎州、渝州、忠州,九月到云安(今重庆云阳县)。第二年(766)春夏之际,迁居夔州。他离开成都时本拟长驱出峡,结果老病相兼,走走停停,到夔州后一时动弹不得,只好暂居此高峡孤城,到大历三年(768)正月出峡,竟然又度过了两年七个月时间,这是他没有想到的。离开西川的日子里,他念念不忘成都,不忘他的浣花草堂。他在《怀锦水居止》诗中说:“惜哉形胜地,回首一茫茫!”已作夔州客,复思浣花溪,满怀眷恋,一往情深。

【浣花留诗魂】

细算起来,杜甫居留成都期间,为这一方土地留下了二百六十多首美丽的诗篇,积淀为这座城市深厚的人文底蕴。明代的吴之在《古成都行有序》一文中说:“三川名胜,在在称奇,独成都旧传八景,好事者尤多艳羡,曰锦江春色,曰市桥官柳,曰浣花烟雨,曰草堂晚眺,曰菊井秋香,曰岷山晴雪,曰渔村夕照,曰昭觉晚钟。”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这成都八景与杜诗的关系密切程度。

杜甫生平范文第3篇

关键词:杜甫 失对 律诗

一、引言

杜甫出身于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以祖父杜审言为荣,致力于格律诗创作。他曾说“诗是吾家事,人传世上情”(《宗武生日》),将诗歌创作当作家族事业,并告诫其子继承父志。杜甫擅作律诗,其律诗严谨而技艺高超,创作时“遣词必中律”(《桥陵诗三十韵》),而“晚节渐于诗律细”(《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的自我评价更是让我们看到杜甫律诗创作的不断完善。然而,在杜甫的一千多首律诗中却有不少失对的诗句。明代高檬《唐诗品汇》卷三有云:“少陵七言律法独异诸家,而篇什亦盛”。清管世铭《读雪山房唐诗序例・七律凡律》也指出:“七言律诗至杜工部而曲尽其变。其气盛、其言昌、格法、句法、字法、章法,无美不备,无奇不臻。横绝古今,莫能两大。”杜甫律诗“独异诸家”的表现之一,就是律诗“拗体”的形成。失对作为律诗“拗体”的一种,今人研究甚少,且研究至今仍争议颇多,疑点重重。本文研究的是钱谦益《钱注杜诗》中所入的杜甫诗歌 。

二、杜甫诗歌失对类型分析

(一)绝句中的失对现象

杜甫绝句诗的篇幅相对律诗而言要小,诗句能够灵活改动的空间不大。从形式与结构上来说,绝句诗出现失对现象的概率比较小。

钱谦益的《钱注杜诗》中总共收入542首绝句,出现失对现象的诗歌占7首,且皆为杜甫漂泊西南时期所作的七言绝句诗。其中,在成都及锦汉梓州时,有4首出现失对现象的绝句诗:《绝句漫兴九首》《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三绝句》《戏为六绝句》;行过戎州、渝州,和居住在云安、夔州时有1首:《夔州歌十绝句》;居住在夔州时出现1首:《解闷十二首》;大历三年正月,起峡中,至江陵,到湖南时出现1首:《书堂饮既夜复邀李尚书下马月下赋绝句》。由此可见,自送严武还朝后,杜甫迁家到锦州、梓州的那段时间里出现了较多失对的绝句诗,而此前并不存在,此后也只是偶尔出现。

(二)律诗中的失对现象

杜甫的五律韵律严谨精细,但其中出现失对的诗歌也不少,而且几乎全部表现为上句第二字、第四字都用平声字或都用仄声字。因为“七言难工”,加上杜甫对规则的摒弃,使得七言律诗多出现失对现象。

收入《钱注杜诗》中的杜甫的律诗篇数有九百一十六首,而存在失对现象的就有50首之多,其中五律占27首,七律23首。其中,天宝未乱及陷贼中所作的诗歌中有失对现象的五律2首,七律2首;陷贼与为官时期的有五律3首,七律2首;漂泊西南时期的有五律22首,七律19首。在成都所作的有五律3首,七律4首;在成都及锦汉梓州所作的有五律10首,七律4首;行过戎,渝州,居云安、夔州所作的有五律3首,七律4首;居夔州所作的有五律4首,七律5首;大历三年正月,起峡中,至江陵,及湖南所作的有五律1首,无失对七律;自公安发,次岳州及湖南所作的有五律1首,七律2首。由以上数据不难看出:杜甫律诗中的失对现象多存在于其早期的诗歌中,数量变化上由少变多,再由多变少,呈抛物线状。就其晚年而言,这结果无疑与杜甫对自己“晚节渐于诗律细”的评价相差无几。因此,不妨对杜甫诗歌中存在的失对现象进行一番仔细地探讨。

三、杜甫诗歌失对的原因分析

(一)语言系统内部的原因

1.古今古音的发展变化

语言三要素中,语音的发展演变最快,从唐朝至今,有许多语音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研究杜甫诗歌失对现象时,最值得一提的是在唐朝时念平声的字如今却念成仄声,比如:“看、过、浪、论、俱、场”等。不妨就以这六个字为例加以分析。

在北宋陈彭年于唐代韵书的基础上编修而成的《广韵》一书中,“看”是“苦寒切,上平25寒”,而宋末刘渊的《壬子新刊礼部韵略》记载“上平十四寒,去声十五翰”。这说明,“看”字在唐代是平声,到了宋朝后期,出现了仄声的念法。即使在现代汉语中,“看”字仍然是多音字,有平有仄,但是字义不同。因此,“且食双鱼美,谁看异味重?”(《李监宅》)“不贪夜识金银气,远害朝看麋鹿游。”(《题张氏隐居》)“自到青冥里,休看白发生。”(《赠陈二补阙》)等诸如此类的诗句,在今天看来是失对的,在唐朝却是符合律诗平仄规律的。

经过前人的考证,“过”字在诗句中不论是作名词还是作动词,都存在平仄两用的情况,即“过”的古音为平仄两用,且两韵部字义不变。在《钱注杜诗》中,有不少将其用作平声的诗歌,例如“不过行俭德,盗贼本王臣。”(《有感五首》其三)“经过自爱惜,取次莫论兵。”(《送元二适江左》)“消息多旗帜,经过叹里闾。”(《赠李八秘书别三十韵》)。

在中古音韵里,“浪”字鲁当切,“论”字卢昆切,“场”字直良切,“俱”字举朱切,此皆为平声韵部。虽然语音的快速发展使得这些字变平为仄,但是,我们不能根据如今的读法而将上述文字认定为仄声。因此,上述例子就唐代的音韵系统而言,是算不上失对的。

2.双声叠韵

杜甫虽然严守律诗粘对规律,但更为注重细密的双声叠韵之美。清人周春在其著作《杜诗双声叠韵谱括略》八卷中指出:“双声叠韵,分而言之,三百篇所早有。沿及两汉魏晋,莫不皆然。但尔时音韵之学未兴,并无所谓双声叠韵名目,故散见而不必属对也。自沈约创四声切韵,有‘前浮声,后切响’之说,于是始尚对者。或各相对,或互相对,调高律谐,最称精细。唐初律体盛行,而其法愈密,惟少陵尤熟于此,神明变化,遂为用双声叠韵之极则。”(《杜诗双声叠韵谱括略》卷一)。就以下诗句为例:

(1)江上被花恼不彻,无处告诉只颠狂。(《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一 )

(2)卑枝低结子,接叶暗巢莺。(《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其二)

(3)恍惚寒山暮,逶迤白雾昏。(《西阁夜》)

(4)消息多旗帜,经过叹里闾。(《赠李八秘书别三十韵》)

其中,(1)(2)两句中的标记处为叠韵词,(3)(4)两句中的标记处为双声词。双声叠韵相互交错,或彼此对应,使得律诗的声调更为和谐,虽然出现了失对现象,但仍可视为杜甫对律诗平仄格律的加强。换言之,平仄规则的应用与双声叠韵词的使用,都是为了让律诗的声调更加和谐,当二者不可兼得时,杜甫选择了更合适的后者。当双声叠韵词更胜一筹时,杜甫会挣脱律诗框架的束缚,舍平仄对仗而求音律和谐。由此可见,杜甫对于律诗创作并非只是遵循格律,还有所创造,可以说得上是“戴着镣铐跳舞”。

(二)社会原因

1.文化原因

唐朝的科举考试以诗歌为主,因此唐诗盛行一时,文人墨客多擅长诗歌创作,律诗在唐朝也初现模型。唐人殷[《河岳英灵集》称“开元十五年后,声律风骨备矣”,可见在杜甫生活的年代,律诗已有一定的规模,但还不成熟,其规则也不完备,期间有些诗歌仍然是古律混杂的“齐梁体”。因此,杜甫早期的律诗创作虽格律严谨,且数量不多,但其所作的律诗不成熟,仍出现失对现象,这跟律诗规则不完备有很大关系。

自古时势造英雄。杜甫一生坎坷,战乱漂泊的几年,饱受战乱之苦,见到了太多民不聊生,生灵涂炭的世间景象,使得他更接近下层百姓。期间,他的思想逐渐转变,其诗歌宣泄内心情感和反映现实社会的意味越发浓厚,抒发心中爱国爱民之情的想法远远大于吟风弄月之心,对诗歌的追求亦不仅限于对形式和格律的严谨塑造,而是人格形象的“诗意化”。相对于格律诗而言,古体诗的题材更广,更有利于抒情。受到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精神的影响,为了抒发自己内心的苦闷之感,表达忧国忧民的爱国之情,当情感的抒发和韵律规则相冲突时,杜甫毅然决然地选择反映现实以揭露社会的黑暗面,追求“意趣为上,诗律别之”的诗意化创作。

杜甫诗歌的转变与其生活经历密不可分。随着杜甫人生阅历越来越丰富,人生感慨越来越深沉,他的七律中注入了更加丰富而深刻的内涵,使格律诗跳出上层文化圈,走向大众文化。刘辰翁评曰:“小纵绳墨,最是倾倒,律诗不甚缚律者。”(《唐诗品汇》卷八四引)。他此时的创作自由洒脱,不受束缚,绝非为了入仕将自己限定在一个狭隘的领域。相比年轻时多受文人骚客、世族贵胄追捧,此时他的读者多了许多下层平民百姓。为了使文化水平较低的人读懂,他使诗句平民化、明白晓畅,这就难免出现失对现象。例如:“手种桃李非无主,野老墙低还似家。”(《绝句漫兴九首》其二)“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这些诗歌通俗易懂,诗中意象也极具乡村色彩。

刘熙载说:“少陵以前律诗,枝枝节节为之,气断意促,前后或不相管摄,实由于古体未深耳。少陵深于古体,运古人律,所以开阖变化,施无不宜。”(《艺概》卷二)即杜甫在成熟的律诗形式中有意识地渗入古体诗加以创新,探索便于抒情的新格律形式。正如杜甫自己所说的“觅句新知律”(《又示宗武》),在格律诗走向成熟之后,他对格律有了新的认识和发现,认为“运古人律”更能纵意所如。期间,“凉风动万里,群盗尚纵横。”(《悲秋》)“良会不复久,此生何太劳。”(《王阆州筵奉酬十一舅惜别之作》)“南雪不到地,青崖沾未消。”(《又雪》)“小雨夜复密,回风吹早秋。”(《夜雨》)等诗句的出现,体现了古体诗“三平调”“三仄调”形式的引入。

在成都和梓州的这段时间,虽靠好友救济生活,但相对而言比较安定,杜甫有更多时间创作甚至创新格律诗。律诗创作尚未成熟、追求“意趣为上”的诗意化创作、平民化语言的使用和“运古人律”,都是杜甫格律诗创新过程中失对现象出现的重要原因。

2.政治原因

唐朝以诗歌作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统治阶层在诗歌的题材范围上有所倾向,对律诗的格律创作也存在着有形甚至无形的约束。为了出仕为官,迎合大众趋势,文人多将题材和形式限定在官方严谨的格律之中。在杜甫之前,这基本上已成为一种趋势。杜甫早期的诗歌作品也显示出他受到这种趋势的影响,即多为格律严谨的应试之作。因此,困守长安十年之前的杜甫诗歌很少出现失对现象,偶尔出现的,也是因为当时律诗尚未成熟。

安史之乱后,国家动荡,政治腐败,有识之士希望挽救日渐式微的国势,新乐府运动应时而生。这期间的大量诗歌为新乐府诗,文人士大夫利用诗歌讽刺褒贬时政的意识逐渐强烈。而此时,近体诗也已完全定型,形成其稳定的句法格局。正所谓“穷极思变”,在文化改革潮流的冲击之下,杜甫开始有意识地改革格律诗,其已成熟的格律诗创作逐渐形成一种求变的趋势,以顺应新乐府运动。这种趋势使得杜诗的诗句更灵活多变,平仄对仗更不拘一格。正是因为杜甫深得声律之精髓,敢于大胆创新,才能写出异于律诗正体的变体律诗,从而为失对现象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四、结语

纵观唐代历史,杜甫诗歌失对现象的出现,是初唐“齐梁体”对尚未成熟的格律诗的辐射影响;是律诗发展成熟后“穷极思变”的必然结果;是双声叠韵词较平仄格律更能使声律和谐的选择;是杜甫重新认识格律,“运古入律” 的创新;是顺应新乐府运动号召的时代产物。

杜甫诗歌失对现象研究作为一项新起的研究领域,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深度,拥有广阔的研究前景和巨大的发展潜力。杜甫诗歌中失对现象的研究,无疑会使我们对杜甫这位格律严谨的律诗大家的了解更全面、更透彻,也有利于我们梳理出完善的诗学体系。分析杜甫所处的年代与其诗歌失对现象之间的关系,必将对诗歌格律的深入研究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钱谦益.钱注杜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2]王力.诗词格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3]魏红星.小议杜甫晚期的七律拗体诗[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3,(1).

[4]于年湖.论杜甫拗体的写作艺术[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

社科版),2005,(7).

[5]张英.论杜甫的正体七律及其声律特色[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

杜甫生平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孟荣首先提出杜甫诗歌是“诗史”的观点。他认为,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流离陇、蜀时所写的诗,全面反映杜甫此时的生活,也表现了杜甫的感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是“诗史”。宋祁认为,杜甫的律诗善于陈述时事,律切精湛,气魄宏大,是“诗史”。胡宗愈认为,杜甫的诗歌抒情与叙事结合,表现个人与反映时代统一,是“诗史”。杜甫诗歌“诗史”观在北宋中期基本建立。

杜甫诗歌一向称为“诗史”,而杜甫的什么诗是“诗史”,却众说纷纭。因此,追溯杜甫诗歌“诗史”说之源就尤其必要。用“诗史”称杜甫诗歌始于晚唐孟架,改于北宋宋祁,成于北宋胡宗愈。孟桨认为,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流离陇、蜀时所写的诗是“诗史”,这些诗全面表现了杜甫此时的生活,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宋祁认为,杜甫律诗善于陈述时事,律切精湛,气魄宏大,是“诗史”;胡宗愈认为,杜甫诗歌抒情与叙事结合,表现个人与反映时代统一,是“诗史”。孟架规定“诗史”的乱离背景,宋祁限定“诗史”的律诗体裁,胡宗愈扬弃两家,揭示“诗史”的内涵,至此,杜甫诗歌“诗史”说基本建立。

“诗史”最初是两个词,分别指前人的诗歌创作和历史记载,不是一个词,不指杜甫诗歌。《宋书·谢灵运传论》云:“至于先士茂制,讽高历赏,子建《函京》之作,仲宣《霸岸》之篇,子荆零雨之章,正长朔风之句,并直举胸情,非傍诗史,正以音律调韵,取高前式。

作为一个词而指杜甫的诗歌,始于孟架。孟架说:“杜逢禄山之难,流离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时号为诗史。

据现有文献,称杜甫诗歌是“诗史”始于孟架o马茂元说:“把杜诗称为诗史,最早见于晚唐孟桨的《本事》。”“从‘当时号为诗史’这句话看来,诗史这个名词好像是在杜甫时代已经存在了,—纵使不在杜甫时代,也应该在孟桨以前。可是就我们能够看到的唐代的记载中,除了《本事诗》外,却没有其他的地方提到诗史。”

孟桨称杜甫诗歌是“诗史”,并不是指杜甫所有的诗歌是“诗史”,而是指杜甫的部分诗歌。孟桨认为,杜甫遭遇安史动乱,流落陇、蜀,此时所写的诗歌才是“诗史”,其他时间、其他地方所写诗歌不是“诗史”。“诗史”的写作背景是逢安史之难且流离陇、蜀,也就是说,安史之乱以外的诗歌不是“诗史”,就是安史之乱期间却不是在流离陇、蜀时写的诗歌也不是“诗史”。孟桨的“诗史”说严格地限定了杜甫诗歌的范围。

孟桨严格限定“诗史”作品写作背景,又明确规定其内容。他认为,杜甫在安史动乱、流离陇、蜀时的诗歌全面反映了他遭遇安史动乱,流离陇、蜀的生活,抒写了他的感情,没有什么大事遗漏。“诗史”是杜甫动难时代痛苦生活的全面表现,也是其情感的自然流露,通过他的诗歌还可以了解他的时代。例如《秦州杂诗》、《月夜忆舍弟》、《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送路六侍御人朝》、《将赴成都草堂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等,不仅反映了杜甫个人在安史之乱中流离陇、蜀的苦难生活和感情,也表现了当时社会的动乱。写于安史动乱,流离陇、蜀时的杜甫诗歌表现了杜甫自己,也折射那个时代,这样的诗歌才是“诗史”。

按照孟桨的“诗史”说,杜甫许多诗歌都不“诗史”。例如安史之乱爆发前的诗《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在长安所写的诗《悲陈陶》、《哀江头》、《曲江二首》,在解州所写的诗《北征》、《羌村三首》,在洛阳所写的诗《洗兵马)),由洛阳途经渔关赴华州所写的诗《新安吏》、《石壕吏》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还有安史之乱平息后所写的诗《释闷》、《天边行》、《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草堂》、《题桃树》、《登楼》、《宿府))、《忆昔二首》、《三绝句》、《昔游》等等,甚至还有寓居成都时所写的诗《蜀相))、《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南邻》、《狂夫》、《江村》、《野老》、《恨别》、《客至》、《绝句漫兴九首》、《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这些诗很多是当代学者视为“诗史”的典型作品。《北征》“是诗人生活和内心的自述,也是时代和社会的写真,个人的命运和国家与人民的命运紧密联系”。《淹关吏》、《新婚别》等“三吏”、“三别”是杜甫在乾元元年冬“由洛阳经过撞关,赴华州任所,途中就其所见所闻。”《三绝句》“有高度现实主义精神,可以说是绝句中的‘三吏’、‘三别’。”这样的诗不是杜甫逢安史之乱、流离陇、蜀之时写的,自然不是孟桨所说的“诗史”。可是这些诗歌的“诗史”性质很浓。例如:“前年渝州杀刺史,今年开州杀刺史。群盗相随剧虎狼,食人更肯留妻子。二十一家同人蜀,惟残一人出骆谷。自说二女啮臂时,回头却向秦云哭。殿前兵马虽晓雄,纵暴略与羌浑同。闻道杀人汉水上,妇女多在官军中。”(《三绝句》)“夔州处女发半华,四十五十无夫家。更遭丧乱嫁不售,一生抱恨长咨磋”(《负薪行》)。“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哀哀寡妇诛求尽,坳哭秋原何处村?”(《白帝》)孟桨的“诗史”说不包括杜甫在安史之乱前后所写的诗歌,范围何其狭小。

可是,孟桨“诗史”说强调杜甫诗歌首先是杜甫自己苦难遭遇和痛苦感情的表现,所以特别强调其写作的动乱时代背景和苦难的个人生活。孟桨对“诗史”说有不可磨灭的首创之功,他创造性地将“诗史”与杜甫诗歌联系在一起,赋予杜甫诗歌以全新的认识,也赋予“诗史”以全新的意义。孟桨为杜诗“诗史”说奠定了以安史动乱、苦难生活为背景的学说基础,当代杜诗“诗史”说基本沿着他的方向发展。例如,袁行需主编《中国文学史》说:“杜甫用他的诗,写了这场战争中的重要事件,写了百姓在战争中承受的苦难,以深广生动、血肉饱满的形象,展现了战火中整个社会生活的广阔画面。他的诗,被后人称为诗史。

因为其外延的问题,孟桨的“诗史”说到北宋中叶时被修改。修改的人有两个,一个是宋祁,一个是胡宗愈。宋祁认为杜甫的律诗是“诗史”,胡宗愈认为杜甫的所有诗歌都是“诗史”。宋祁的修改从旧“诗史”说的背景限定走到体裁限定,胡宗愈取消一切限定,范围过大,没有突出安史动乱对于杜甫诗歌的意义。

宋祁说:“甫又善陈时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衰,世号‘诗史。宋祁认为,杜甫诗歌“善陈时事”,格律精深,气魄宏大,是“诗史”。宋祁所谓的“诗史”是指杜甫律诗。宋祁把“诗史”的诗体规定为律诗,是一个创新。在宋祁之前,虽然大家称赞杜甫的律诗,却没有人将其与“诗史”联系起来。杜甫1400多首诗中,律诗约有910首,古诗414首,绝句127首。律诗所占比例重,而且成就高。元棋比较李白与杜甫,说:“余观其壮浪纵态、摆去拘束,模写物象及乐府歌诗,诚亦差肩于子美矣。至若铺陈终始,排比声韵,大或千言,次犹数百,词气豪迈而风调清深,属对律切而脱弃凡近,则李尚不能历其藩翰,况堂奥乎!元棋应杜甫之孙杜嗣业之邀而作杜甫墓系铭,难免有溢美之词。可是,刘响说“自后属文者,以棋论为是”。白居易《与元九书》也说:“至于贯穿今古,貌缕格律,尽工尽善,又过于李。可以肯定,从元棋到刘响,杜甫的律诗一直得到好评。元棋、刘响他们高度评价杜甫律诗多是肯定其对仗、声律等的艺术技巧,而少有把杜甫律诗与反映现实联系起来。与此不同,说到杜甫的古诗时,元镇、白居易往往称赞其即事名篇,反映现实的特点。元棋《乐府古题序》说:“近代唯诗人杜甫《悲陈陶》、《哀江头》、《兵车》、《丽人》等,凡所歌行,率皆即事名篇,无复倚傍。予少时与友人乐天、李公垂辈,谓是为当。赞杜甫律诗之尽工尽善,不及其内容;赞杜甫古诗之即事名篇,少谈其艺术。中唐对杜甫的两种体裁的诗的称赞各有侧重。

可是宋祁认为,杜甫的律诗“善陈时事”。杜甫“善陈时事”的律诗,其“善”有二,一是“律切精深”,二是“至千言不少衰”。这是对杜甫律诗的新认识,更是对“诗史”说的新解释。所谓“律切精深”,是指对仗工整,声律和谐。以七言律诗为例,《曲江二首》、《诸将五首》、《秋兴八首》、《咏怀古迹五首》、《阁夜》、《登高》、《又呈吴郎》等,对仗十分精工、声律非常圆熟,己达到随心所欲,无所不能的化境。如“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曲江二首》其二)。“穿花峡蝶深深见,点水蜻蜒款款飞”(《曲江二首》其二)、“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阁夜》)、“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秋兴八首》其一)、“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自来自去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江村》)、“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句,都能曲尽声律与对偶之美,精工典雅。“香稻啄徐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一联,“鹦鹉”与“凤凰”后置,平仄声律吻合,语言奇警,意象超忽,一箭双雕。

所谓“至千言不少衰”,是指杜甫的排律结构严谨,气魄宏大。像《赠特进汝阳王十二韵》、《赠韦左济》、《奉赠鲜于京兆二十韵》、《投赠歌舒开府翰二十韵》等,大都是二十韵的大篇,不仅格律严整,对仗精工,用典雍容,词藻典雅,而且结构紧,规模大,尤其是《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审李宾客之芳一百韵》是百韵大篇,无与伦比。

总之,“杜甫在律诗上是个全才,无论五律、七律、排律等方面,都是唐代的第一作手,是集大成式的人物。”

无庸置疑,杜甫的律诗艺术精湛,而且有许多律诗即事名篇,善陈时事。《秦州杂诗二十首》既关切国家的时局和命运,又注人深刻的身世之感。《登岳阳楼》既写诗人即将老死时的处境,也写仍在战乱中的黎民百姓。《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写平定安史之乱的胜利消息,也写诗人夫妇的欣喜欲狂。《恨别》、《登楼》、《野望》、《蜀相》忧心时局,感啃身世,强烈的忧国忧民的情怀与漂泊支离的身世之感水乳交融。如“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恨别》)、“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登楼》)、“唯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野望》)、“出身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等,将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关心、对时局变化的关注、对英雄人物的呼唤、对外族人侵者的憎恨及自己强烈的忧国之心,都做了尽情完美的表达。《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表现那已经走到了极端贫困的绝路人生,也表现国家与百姓的命运:“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宋祁之“诗史”说不可怀疑!“杜甫许多著名的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都是把自然景象和个人遭遇与时代灾难紧密地融合在一起。 “在杜甫写景兼抒情的诗中,这种情、景、事的密切融合,非常丰富,多种多样,而且越到晚年,这方面的艺术成就越大,像五言律诗《客亭》、《江上》、《江汉》,七言律诗《登楼》、《宿府》、《阁夜》、《秋兴八首》等脍炙人口的名篇都是著名的例证。

但杜甫其他体裁的诗歌也具有即事名篇,善陈时事的特点,“三吏”、“三别”,《北征》、《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兵车行》、《丽人行》,《羌村》等及时反映时局、战乱,不能将其排除在“诗史”之外。例如胡小石说《北征》:“就篇末数韵探之,知与天宝末年安禄山称兵、太子即位灵武、玄宗内禅有关;且预测将来玄肃父子之恩不终,封建伦常道之不足恃,于此宛转致其讽喻之旨。特词义简晦,不敢详陈。说《羌村》:“篇幅虽寥寥,而天宝末年之大乱,人民所受之苦痛,皆反映于字句中。非仅为一人发愤抒怀已也。

宋祁从诗体的角度确定“诗史”的范围,肯定了律诗的“诗史”价值,却忽视了古诗的“诗史”价值,顾此失彼,其问题比较严重。

胡宗愈针对孟、宋二家之说过于限制“诗史”范围的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诗史”说,他说:“凡出处、动息劳佚、悲欢忧乐、忠愤感激、好贤恶恶,一见于诗,读之可以知其世,学士大夫谓之诗史。

胡宗愈认为,杜甫诗歌全面表现他个人的生活和情感,他的出处、动息劳佚、悲欢忧乐、忠愤感激、好贤恶恶,全见于诗;也折射出那个时代,读之可以知其世。所以,学士大夫认为是“诗史”。胡宗愈紧紧抓住杜甫诗歌内容的全面性、抒情性和社会性,是对孟柴“诗史’‘说的完美阐述。胡宗愈认为,杜甫诗歌的叙事与抒情融合,而且其出处、动息劳佚的经历,悲欢忧乐、忠愤感激、好贤恶恶的感情,不仅是其一己之私事、隐情,也是时事、民情的再现,因此意味深长,激动人心,耐人寻思,远非历史记载所能比拟,是具有艺术美的历史,赢得了“诗史”的称号。这种认识为当代学者接受。马茂元说:“在动乱时代里暴露出来的重大问题,都成为杜甫大部分的诗里的主要内容。他观察的范围之广,认识之深,并能以高度的艺术手腕把他观察、认识的所得在诗歌里卓越地表达出来。”“也就是这个原故,杜诗才获得了千百年来被人所公认的诗史的称号。”“杜甫诗反映了玄宗、肃宗、代宗三朝的事迹和人民的生活,同时也渗透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使人感到诗人的性情活跃在诗的字里行间。

胡宗愈对杜甫“诗史”的范围没有像孟茶和宋祁那样去机械规定,在他看来,所有杜甫的诗歌都表现了杜甫的生活,抒发了杜甫的感情,而且“读之可以知其世”,就都是“诗史”。不分体裁,也不限背景,其范围远比孟茶和宋祁的广。当代学者也不分诗体,马茂元就说杜甫的古诗和律诗一样:“他的诗,尤其是长篇的古体诗,‘多纪当时事’,里边却含有浓厚的抒情成分。同时他的写景兼抒情的诗(多半是近体诗)也经常联系时事。这两大类诗是他的诗集中最主要的部分,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占有很大的比重;也就是这些诗千古传诵,感动无数后代的读者,使杜诗得到了诗史的称号。

杜甫生平范文第5篇

这时天空是万里晴空,金黄的太阳给周边的云朵镶上了一道金边,小鸟在天空自由地飞翔着。大树笔直的站立着好像一位位战士保卫着家园。杜甫心想:我一定能考个全校第一!以前还没有一个考满分的,我一定要破记录!证明我是天才!当他进入复习阶段的时候十分痛苦,因为高考生的作业非常的多每天要到五点才能睡觉因为古人用毛笔写字所以很慢。 杜甫心想:唉~~~~~~~~高考生也不容易啊!哪像唐朝每天的作业只有那么点!现代人也太辛苦了,特别是学生!这时天空中火红的太阳把天空涂上了色彩,小鸟没有了只剩下乌鸦在嚎叫。

终于期末考试了杜甫眉毛往上一扬好似夜空中的月牙儿,眼睛眯成了一条缝好像两根豆芽菜,嘴巴一列露出了两排洁白牙齿,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老师拿着考卷来了,“不许抄袭不然视为零分!”“老师快点”杜甫有些着急了。

第一题是藓朝战争我军死亡多少人?杜甫大喜这难不倒我!请写出他们的名字(写在附页纸上)”这是那个神经病出的啊?这时天空中乌云密布,电闪雷鸣毛毛细雨。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介绍的杜甫生平(精选5篇)的详细内容,大家通过小编为大家介绍的杜甫生平(精选5篇)都有一定的了解了吧。

菁英职教网文章归档 教育资讯 留学攻略 七品教育网站地图xml
335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