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校长工作(精选5篇)

| 婕音

推荐文章

菁英职教网 培训啦 留求艺

机构校长工作范文第1篇

一、民办高校构建党建工作长效机制的基本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围绕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新时期保持党员先进性的具体要求,以加强党员教育、管理、监督、服务为主要内容,以建设队伍、树立形象、创造效益为目标,建立结构合理、关系协调、程序严密、运转高效的党建工作长效机制,不断提高各级党组织对民办高校党员日常教育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为促进民办高校的和谐发展提供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

二、民办高校构建党建工作长效机制的基本原则

开放性原则。○民办高校是党建开放的窗口,要把党建和民办高校的“特殊环境”结合起来,坚持在开放中加强党建工作。创新原则。民办高校党建工作机制建设是个新生事物,要坚持走创新之路,总结新经验,解决新问题,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因地制宜原则。要坚持从民办高校实际出发,结合国情和民情,实现民办高校党建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管理、制度、监督并重原则。管理是基础,制度是保证,监督是关键,要将三者统一于党建工作长效机制体系之中,相互促进,共同发挥作用。

三、民办高校构建党建工作长效机制的基本内容

参与决策机制。参与学校重大问题的决策是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重要内容和主要途径。党组织要有效参与重大问题的决策必须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进入决策机构的党委成员不能取代党委会,这是党的组织保障机制。二是有必要的制度保障机制,凡是决策机构行将决策的重大问题,党委会要先进行讨论研究,向决策机构提出党组织的建议;决策机构也要主动征求和听取党委会对决策方面的意见,以提高决策的正确性。党委会讨论的意见,作为一种导向和建议,决策机构的决定才是最终决定,党委会要尊重和支持决策机构依法行使职权。

作用发挥机制。一是在宣传和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党委的决议、决定中,发挥党委的政治核心作用、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二是在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中,发挥党员的先进性作用。三是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用党的理论、信仰、宗旨、优良传统和作风,积极引领和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指导学校精神、价值追求和行为规范的形成。

自我管理机制。一是制定党组织的工作制度,实践证明,运用制度来管理约束党员和党的组织,使党的建设和运行规范化,能有效地提高党组织的战斗力。二是认真贯彻党员发展工作方针,积极做好在大学生和青年教师中发展党员的工作。做好发展党员工作,这不仅是增强党的基层组织的生机和活力的需要,而且具有更深层次的战略意义。三是加强民办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工作运行机制。民办高校开展党建工作,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就是隶属关系要明确、工作运行机制要顺畅,否则就无所适从。中央组织部提出了民办高校党组织隶属关系的三条渠道,即“主办管理原则”、“属地管理原则”和“行政主管管理原则”。从实践情况看,隶属于政府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党委(党工委)管理比较顺畅。

机构校长工作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高校 毕业生 就业 机制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Reflections on Building College Employment Long-term

Mechanism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FENG Xiao

(College of Environmental and Biological Engineering,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Petrochemical Technology, Maoming, Guangdong 525000)

Abstract Promote the employment of university students, has become a social development and stability of a livelihood event. By understanding and application of employment policies to improve the school, the hospital (Department) levels of employment and professional workforce levels, deepen the educational reform, efforts to enhance students' practical and innovative ability to establish long-term mechanism to promote employment, improve college construction employment competitiveness and employment levels and other mechanisms to promote employment of university students,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Key words college; graduates; employment; mechanism

大学生是国家重要的人力资源,是国家经济社会建设的生力军。做好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事关民生、社会发展和稳定,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措施。当前,我国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就业压力加大,学生面临着种种的就业困难,需要政府、用人单位、学校等方面共同努力,形成合力,共同破解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为了破解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高校根据自身特点和条件,主动做好就业工作,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关键是要构建起就业工作的长效机制,重点要在工作队伍建设、就业政策的理解和运用、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完善就业管理服务体系等方面下功夫。

1 校、院(系)两级就业工作队伍建设是构建高校就业工作长效机制的生命线

当前,部分高校存在着就业工作人员严重缺乏的问题,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人员大多数是兼职,且身兼数职,难以专心服务学生就业工作,更不用说是就业工作研究;也有些学校就业指导人员频频更换,有的是一年换一次,有的是一学期换一次,刚上手,就要调离岗位,工作不深,难以精通,更谈不上专业化、专家化发展了。加强校、院两级就业工作队伍的建设的关键就是争取学校党政领导的支持,俗话说:“老大难,老大重视就不难”,争取学校的重视,为人才引进和深造取得政策和各项资源的支持。党政领导的重视是队伍建设的根本保障。其次,建立就业指导人员培训的长效机制。建立就业指导人员的轮训制度,建立校外培训基地,通过校内外培训和对外交流的形式,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和服务水平。再次,完善就业指导人员的奖惩机制。建立科学的测评体系,定期对就业指导人员的德、才、能进行测评。对不称职者进行相应的惩罚,对优秀者在职务晋升和待遇提高提供优惠。通过科学的奖惩机制,为稳定就业工作者提供保障。第四,成立就业指导研究基金,为学生素质拓展、就业服务和就业指导人员科研提供经费支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就业指导人员的科研水平。总之,通过全方面和多方面的措施,加强高校就业指导人员的队伍建设,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构建起高校就业工作长效机制这条生命线。

2 就业政策的理解和运用是构建高校就业工作长效机制的基础

一直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十分重视大学生就业工作,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政策,针对性强,实效性高,为进一步推动高校就业工作提供坚强的保障。就业政策的理解和运用是从事就业工作和对学生进行指导的基础,对就业形势的研究和判断是我们做好就业工作、制定策略的保证。就业政策就是应该各级部门特别是高校应该达到的奋斗目标、遵循的行动原则、完成的明确任务、实行的工作方式、采取的一般步骤和具体措施。就业政策的理解既要对政策的内涵的理解,更要对其外延的理解。最好的政策已经制定,关键就是抓落实。高校应该根据自身的条件和特点,甚至创造条件来落实各级政策,如创业帮扶政策、双困毕业生求职补助政策、西部计划、“三支一扶”等。定期邀请专家学者对各级各类就业政策进行辅导解读,举办就业政策的理解和运用的知识竞赛和技能比赛活动。就业政策的理解和运用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形成符合学校自身特点和特色的就业政策,就是积极创造条件,通过各种渠道争取各级政策性资源的支持,促进大学生就业。学校要充分利用好国家对产学研的支持政策,构建大学生就业促进体系。学校精心组织,主动出击,密切与地方政府联系,结合地方支持和新兴产业,充分发挥产学研合作的桥梁和纽带作用,通过深入与地方在更高层次、更广领域的合作,赢得其对学校就业工作的支持,构建起大学生就业促进体系。

3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着力提升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是构建高校就业工作长效机制的灵魂

现在的企业越来越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沟通能力、诚信和责任等能力;在当今社会,存在着大学生找工难,而企业招不到人的矛盾,实质上就是现在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严重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为了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新要求,要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着力提升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第一,调整课程结构。课程体系设置遵循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思想,同时增加专业课的授课比例,以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第二,改革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深化通识基础课和学科基础课的教学改革,实施分级或分层次教学。加强专业课的整合与对接,进一步加强公共选修课的建设。改革教学方式,加强课内外讲授与课外自主学习相结合,积极探索体验式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第三,丰富第二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学术科技与专业技能、文化艺术与体育竞技、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等活动,优化学生成长的途径与环境,提高他们的实践和创新能力。第四,加大学生实训课程比例。学校加大对实训场地、实训设备的投入和建设力度,提高实训教师教学水平,将校内各专业的实训基地建设成开放式、可操作性、资源共享、模拟仿真的“超市化”的专业能力培养平台,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第五,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将“大学生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两课纳入教学体系,加大课程考核力度和课时安排。将创业教育、诚信教育纳入教学体系,不断加强就业实习与实践环节,每年举办职业生涯规划和模拟面试大赛,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与竞争力。

4 完善就业管理服务体系是构建高校就业工作长效机制的条件保障

就业管理服务看似繁杂,实际上非常重要,包括对就业市场的开拓、就业政策的理解、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与辅导、就业信息的收集和报送、就业率的统计等等。完善就业管理服务体系建设,一是全国性就业市场拓展工作,各院系党政负责人亲自带队走出去进行就业市场开拓工作,多建立实习就业基地,深入企业收集信息,推荐毕业生;要不断拓展供需交流平台,集中收集用人单位信息,建立企业信息档案,集中毕业生信息,推荐毕业生就业。二是要搭建一个功能齐全、服务完善、实用方便的立体化信息和就业管理平台,安排专人收集、整理、审核信息,通过学校就业服务网站,博客、QQ群、飞信等多重信息渠道就业信息,为毕业生提供信息查询服务。三是完善学生信用档案建设,通过大学生诚信档案,拓展就业渠道,为学生就业提供便捷服务。四是整合各种资源,广泛开拓就业渠道。通过学校领导、学院主体、全面参与、多方联动的模式,整合各类资源,校内与校外结合、各级政府与行业协会结合、实习基地与校友资源结合、网上与网下结合、走出去与请进来结合、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用力结合,切实完善就业管理服务体系。深入企业了解就业需求,有目的地按需求推荐就业。广泛发动老师、校友联系用人单位来校招聘。五是建立全方位的知识传授、能力训练、实践锻炼、心理辅导、就业推荐、岗前培训的就业指导体系,实现大学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六是成立就业联盟。在毕业生就业日益严峻的情况下,为更好地开发就业市场,跟同区域兄弟院校一起组建就业联盟,共同采集就业信息、开发调研市场、师资培训、教学研讨、网络宣传宣传,实现资源共享,增加就业工作的实效性,节约资源。

参考文献

[1] 刘大为.2009年全国毕业生就业50所典型经验高校经验汇编[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

[2] 喻名峰.回顾与前瞻: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十年(2001-2011)[J].高等教育研究,2012(9).

机构校长工作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校友会 组织架构 设置

高校校友是高校发展的宝贵财富,高校校友会既是校友沟通交流的平台,又是校友联系母校的纽带。开发校友资源、促进学校发展已经成为高职院校的一项重要工作。高职院校由于其本身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与一般普通本科类院校在校友会组织结构设置存在一定的区别。随着高职院校校友工作的开展,如何根据新形势设置全理的校友会组织结构,构建有效的高职院校校友会架构已经成为不少校友工作者思考的问题之一。

一、我国高职院校校友会组织结构现状

据查阅到的现有资料,我国高校校友工作组织机构的诞生源于1913年的“清华同学总会”。后有北京师范大学校友会(1915年)、南开大学校友会(1929年)、厦门大学校友总会(1940年)、交通大学校友会(1942年)等。这些校友会都是非政府的群众性社会团体,其组织机构模式不一。在这些早期的大学校友会的带动下,许多院校都相继成立了校友会。

高职院校校友会与一般研究型高校的校友工作模式大致相同。但就其组织机构来说,大多是通过建立校友会来开展校友工作。然而,民政部门对于社会团体有严格的管理条例。因此在国家民政部或当地的民政厅登记注册的高校校友会不多,按照民政部的规定来说,只有部分大学的校友会是合法存在的;绝大多数高校校友会是处于申请注册的状态。但实际上这些校友会并不是自发成立的,都是依托于母校、在母校的党政领导之下建立起来,并积极为母校开展校友工作服务的。在民政部门不受理校友会申请注册的情况下,有些高职院校就成立了校友联络处或者校友工作办公室,这些部门隶属于学校管理机构,使校友工作具有了民政部门要求的合法性。

二、高职院校校友会组织架构的特点

与一般普通本科院校友会相比,还存在一些差距,表现在:

第一,校友会建立时间较短,服务功能单一。由于我国高职院校大多是上世纪90年代兴办,部分是由原中专类学校升格而成,这类学校尽管成立时间较长,但校友工作开展时间较短,功能较单一。目前高职院校主要定位为“情感联系”,服务功能主要还是信息服务,继续教育等,而研究型本科院校校友会功能则更多,如信用卡服务,职业指导服务,校友科研服务,校友子女海外夏令营服务等。

第二,校友会组织分会较少,校友成员凝聚力不够。目前高职校友会分工作开展除部分在本校总会开展外,其分会活动开展较少,校友之间缺乏有效的联络平台与手段,互动较少,校友成员对母校的情感不浓厚,成员凝聚力不够。

因此,高职院校校友会组织架构的特点表现在:

第一、组织成员情感密切,校友会架构较简单。高职院校的校友会会员成员之间都在同一所学校学习或工作过,感情密切,有物可依,有情可寄。这种情感单纯而深厚,不会因一时工作、地点、兴趣、爱好变化而变化。同时,由于高职院校校友会成立时间不长,功能较单一,校友会架构较简单。

第二, 组织成员相对集中,专业能力相对较强。由于高职人才培养主要是面对区域性经济的发展,少数是面向全国人才培养。这一点,与一般的本科、研究型院校是不同的。校友会成员中大多数从事专业技能型生产与管理。校友会的会员大都是专业技术人员, 他们在生产与管理一线,对专业的发展有着较好的促进作用。

三、高职院校校友会组织机构的设置

(一)校友会总会组织架构

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校友会组织架构的模式:会员代表大会是该组织的最高权力机构,也是会员表达自己意愿、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基本组织形式;理事会是会员代表大会的执行机构,在闭会期间领导本会开展日常工作,对会员代表大会负责;理事长即会长是校友会的最高领导人,主要负责召集理事会、常务理事会,负责本会的全面工作,会长也是校友会地位的象征,校友会的地位、规格与会长的身份息息相关,校友会会长一般由学校现任党政领导担任,少数由退居二线的党政领导担任。

(二)高职校友会分会的组织架构

校友分会是学校校友工作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母校与广大校友进行联络的直接渠道。要与众多校友保持可靠稳定的联络,仅靠校本部的校友工作机构显然是难以胜任的。高职校友会目前分会的建立情况有两种。一种建立各地区校友分会,另一种是建立各专业、年级分会。

1.各地区分会模式。

各地区校友分会由校友自发组织,是各高职院校校友会的分支机构。由于高职主要服务于区域性经济发展,与一般研究型大学不同的是,分会设立往往以地级市为地区进行设置。各地校友会领导机构一般包括:理事会。理事会可设会长1人,常务副会长1人,副会长若干人。理事会可聘名誉会长若干人。理事会设秘书处作为日常办事机构,秘书处设秘书长1人,副秘书长1~3人,干事若干。分会小的,大多是由校友兼职担任,分会大的,聘请秘书长及干事专职。

2.各专业年级分会模式。

各专业年级分会模式,强调校友会的专业性质。每年毕业生毕业后,高职院校主动组织本专业的学生,加强毕业后的联系。学生毕业后,通过校友会与专业委员会,回到母校,做交流,把工作上的知识技能,感悟传递本专业的师弟师妹,促进专业的建设。这种毕业校友模式的开展,效果较好,学生也受欢迎,学校教师既可以了解学生所学之后的技能所用,又能运用毕业生的专业能力,激发在校生的专业学习热情,同时对高职的专业建设发展起到推动作用。毕业生通过回校交流,加深了与母校的情感。各专业一般按年级的方式建立,如模具设计专业,就按每年毕业生建立校友会。

高职院校校友是高校的宝贵资源与财富,而健全组织机构是可持续推进校友工作的组织保障。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建立校友工作办公室。完善校友工作组织架构,并根据本校校友工作的实际情况,在校友工作办公室下建立权责分明的相关部门,各司其职。才能更好的开展校友服务活动,使校友与母校的关系密切,有利于高职院校与校友共同发展,和谐共赢。

参考文献:

机构校长工作范文第4篇

【关键词】学前教育;农村学前留守儿童;介入模式;长效机制

当前农村学前儿童成长服务体系主要由家庭、幼儿园和社会三个部分组成,从理论上讲,如果将设置了学前教育专业的高职院校纳入这个体系,这个体系的服务功能将大大增强,体系自身也将进一步得到完善。但是需要指出的是,高职学前教育是一种准公关服务产品,地方政府是高职院校的主管部门,高职院校的介入意味着高职院校要向农村学前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农村幼儿园以及相关社会服务机构提供长期的、专业的学前教育指导。从实践操作层面上来讲,高职学前教育介入农村学前留守儿童成长服务体系需要着力解决介入模式的选择、长效机制的建设问题。

一、介入模式的类型

高职学前教育介入农村学前留守儿童成长服务体系是一项惠民社会工作,涉及到的相关主体包括政府、高职院校及其师生、农村学龄前儿童及其家庭,也可能涉及到相关社会团体、农村幼儿园等,根据相关主体发挥核心作用的大小,可以开发出三种介入模式。

1.政府主导式

这个模式的特点是由政府出面,要求高校发挥学前教育的专业优势,协助政府做好“党委领导、政府主抓、教育主体、各界参与”的整体联动、齐抓共管的关爱农村学前“留守儿童”工作,由政府来协调各个部门的工作,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积极参与政府主导的工作,这是一种协助式的介入形式。

2.社会团体主导式

在这个模式中,需要先由妇联、关工委、共青团等社会团体出面邀请高校参与关爱学前留守儿童工作,帮助和指导其下辖的农村学前儿童成长服务机构开展工作和举办活动,以增强农村学前儿童服务工作的专业性,这是一种邀请式的介入形式。

3.高职院校主导式

在这个模式中,高职院校本着走出去的指导思想,主动履行社会服务的职责,主动提供农村学前儿童成长服务。依据高职院校发挥作用的大小和方式,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主动介入农村学前留守儿童成长服务体系有三种形式。(1)独立承办。高职院校联系一个农村学前留守儿童较为密集的乡镇,自筹资金和资源,筹建一个学前留守儿童成长服务中心,把它建成一个学前教育专业的校外实训基地,进行独立运营和管理,既方便开展社会服务工作,又方便开展专业实训。这种模式的优点是能提供专业和优质的学前教育,缺点是投入大,营运和管理成本大。(2)依托妇联等相关社会团体共建。高校在妇联等相关社会团体下属的既有的社会服务机构中改造场地、添置设备,与相关社会团体共建学前留守儿童成长服务中心,由隶属于社会团体的服务机构组织生源和监护人进行场地管理,高校提供连续的专业教育服务。这一模式充分发挥了社会团体的作用,也减轻了高校的负担,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3)依托农村幼儿园。高校与农村幼儿园结成定点帮扶关系,利用农村幼儿园组织生源和监护人的天然优势,通过添置专业器材、培养教师、指导教学、组织活动等方式积极开展学前教育专业的社会服务活动,改善农村学前教育,帮扶农村幼儿园的同时建成学前教育专业的校外实训基地。从实践操作性角度来讲,这是很有前景的一个模式。

二、长效机制建设

高职学前教育介入农村学前留守儿童成长服务体系不是昙花一现、虎头蛇尾的政绩工程或研究噱头,一旦启动就必须建立一个长效机制来确保介入工作的制度性运行并发挥预期功能。建立长效机制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要有比较规范、稳定、配套的工作制度;二是要有推动介入工作正常运行的“动力源”,即相关组织和个体能出于自身利益而积极推动和监督介入工作运行。

1.工作制度的建立

高职学前教育介入农村学前留守儿童成长服务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涉及到学前教育的提供者、学前教育的接受者以及进行相关管理、协调、监督的工作者,因此必须建立一种常规的工作制度来规范众多组织和个体的集体行为。(1)高职院校的工作:①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高职学前教育不论以哪一种模式介入农村学前留守儿童成长服务体系,高职院校都负有长期提供专业学前教育指导的任务,并在介入模式中发挥重要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高职院校必须设立专门的机构对介入事务进行统筹管理。由于介入事务的专业性强,该管理机构最好由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带头人以及专业教师组成。②组织常规的介入活动管理机构应当对介入工作进行科学规划,形成比较系统的学期计划,开展多种形式的介入活动,如送教下乡、举办讲座、举办培训、进行教学指导等,向农村幼儿、幼儿的监护人以及农村幼儿园进行全面的学前教育服务。③做好内部协调工作。内部协调工作包括绩效考核、任务分配、后勤保障以及参与学生班级或学生个人的成绩考核等。(2)农村幼儿园或社会服务结构的工作。农村幼儿园或社会服务结构是高职学前教育介入农村学前儿童成长服务体系的桥梁和纽带。一方面,上述机构本身就承担着提供服务的任务,另一方面,高职学前教育必须依赖这些机构才能面向服务对象———农村学龄前幼儿及其监护人。农村幼儿园或社会服务结构应设立专人负责与高职院校的协调工作,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组织农村学前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接受来自高职院校的学前教育指导,并和高职院校结成友好合作、互惠互利的同伴关系,共同做好农村学前儿童的学前教育工作。(3)政府的工作。政府是高校、社会团体领导下的服务机构、农村幼儿园的主管部门,由政府来协调相关单位和机构协同工作是最佳的选择。政府也有足够的权威对介入工作实施监督,进行考核。一旦介入工作进入良性循环,政府更方便进行推广工作。

2.动力源的探讨

一般来讲,组织或个体的行动动力来自于自身利益诉求的满足。虽然作为一项社会工作,介入工作本身就回应了服务对象的需要,但是在我国目前还需要考虑工作过程中相关部门、单位、群体或个体的不同需要。只有相关主体的利益诉求均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介入工作才可能启动和运行。(1)来自于政府的动力。目前,农村留守儿童的学前教育问题已经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将农村留守儿童的学前教育问题纳入社会管理以及公共服务体系之中是大势所趋。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第三部分发展任务中明确提出:“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努力提高农村学前教育普及程度;着力保证留守儿童入园。”并且要求“把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纳入城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采取多种形式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改扩建、新建幼儿园,充分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富余的校舍和教师举办幼儿园(班)。发挥乡镇中心幼儿园对村幼儿园的示范指导作用。支持贫困地区发展学前教育”。因此,高职学前教育介入农村学前儿童成长服务体系是完善农村学龄前儿童成长服务体系的一项重要举措,从政策层面上讲对政府工作无疑是锦上添花。(2)来自高职院校的的动力。众所周知,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是高职院校的职责,也是地方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高职学前教育介入农村学前儿童成长服务体系将促成高职院校与农村学前教育单位和机构的合作与交流,并且开辟一条高职院校向农村及边远山区传播和辐射先进教育的渠道。这既能提高高职院校自身的美誉度,也充分发挥了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功能。此外,高职学前教育介入农村学前儿童成长服务体系也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社会平台。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学生毕业后将主要服务于农村学前教育,从岗位对接和实践教学角度看,与农村学前教育单位和机构进行的教育教学、科研合作与交流将使学前教育专业的师生受益,并极大提升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教育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实力。(3)来自农村幼教机构的动力。当前农村的幼教机构主要是指农村幼儿园,包含农村小学创办的幼儿园和民办幼儿园。农村幼儿园普遍存在办学条件简陋、师资缺乏、教学内容单一、小学化严重、不符合幼儿发展规律的教学等问题。此外,农村的幼教机构还包括妇联、关工委、共青团等社会团体创办的“儿童之家”“儿童活动中心”等机构,这些机构由于服务对象年龄的范围一般较广,因此活动场地、设施设备以及所举办的活动对学龄前儿童的针对性不强,专业性也难以保证。高职学前教育的介入不但不会增加农村幼教机构的负担,而且有利于改善这些幼教机构的教学条件,提升教师教育教学的能力,提高教育活动的专业性,缓解师资缺乏的压力。(4)来自农村学龄前儿童家庭的动力。当前农村大部分三岁前的留守儿童跟随监护人在家,三岁后的儿童进入师资条件和教育设施都比较差的村办园、民办园、非注册幼儿园接受教育,与已经进入专业化发展的城镇学前教育相比,农村学龄前儿童难以享受到公平的学前教育。高职学前教育的介入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农村学前教育的现状,提升农村学前教育的质量,甚至能直观地让农村学龄前儿童感受到专业的学前教育活动。高职院校向农村幼儿提供的学前教育是一种免费的教育,在解决了路途不便和安全问题的条件下,应该能调动农村学龄前儿童家庭的参与积极性。以上分析表明,介入工作能否启动和良性运行,政府和高职院校的重视程度是关键因素。如果把介入工作比作一台机器,那么政府就是这台机器的电闸,而高职院校是核心发电机组,其他相关部门是机器的主要部件。

综上所述,高职学前教育介入农村学前留守儿童成长服务体系其实质就是利用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优势共同建设或者优化农村学前儿童的成长服务体系。这是一项利民利国的举措,也是一项互利共赢的社会工作。无论采用哪一种介入模式,都需要高职院校发挥重要的作用。介入工作的启动和运行需要同时具备三个必要条件:第一,高职院校主动作为;第二,高职院校主管部门的认同和监督;第三,农村幼教机构及学龄前儿童家庭的密切配合。具备这些条件,高职学前教育介入农村学前留守儿童成长服务体系的工作才能落到实处。

作者:何湘 单位:四川省农村社区治理研究中心

参考文献:

机构校长工作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利益驱动 校企合作 评价机制

进入21世纪后,我国人口结构呈现老龄化、高龄化趋势,家庭结构逐渐向小型化和空巢化演变。迅速增长的老年人口对我国养老社会服务体系提出了极高的要求,需要大量养老服务专业人员,以改变目前养老机构从业人员数量少、素质低、服务水平较低的现状。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能否有效建立与成功实施,其关键就在于能否找到学校与行业、养老机构的利益共同点,从而建立一种双赢的、持续发展的长效合作机制。目前,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在办学过程当中存在一些问题,如缺乏完善实践教学条件,缺乏与专业相配的教材,缺乏高素质实习指导教师,而所有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实施“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来解决。

一、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1、老服专业与养老机构合作的运行机制问题。由于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后简称老服专业)与养老机构合作实施过程中缺乏全局统筹,致使养老机构与办学诸要素间缺乏有机结合,很难最优化地实现办学目标,达到预期效果。

2、观念问题。一些学校认为校企合作只是找一个实训场所,合作与不合作并不很重要,多数养老机构只是用人才,而不参与或很少参与人才的培养,把培训教育学生视为额外负担,把自己所掌握的某些行业信息视为机密,不愿意与学校分享。

3、缺乏稳定性和长效性。很多养老机构都是要人就来学校,且仅限于人员招聘,缺乏沟通与交流,缺乏深入合作,或常受经营情况等影响,时冷时热,合作模式单一,无长效合作机制。

此外,普遍存在的合作机构的选择问题、校企合作的责权利、政策制度等问题均为老服专业校企合作中出现的典型问题。构建老服专业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对促进老服专业发展,带动养老行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二、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构建

1、构建老服专业与养老机构通力合作的利益驱动机制

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与养老机构能否长期合作,取决于双方利益平衡点的寻找与把握,取决于合作能否给对方带来良好的效益。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养老机构的利益表现在:能获得机构所需的高技能应用型养老人才;为养老机构提供技术指导如提供养老服务服务标准、管理规范以及最新技术、服务理念,解决技术、管理、经营等方面的难题,提升养老机构的竞争力;能利用老服专业的教学资源对养老机构员工进行岗位培训。通过校企合作能获得政府政策性优惠,如减税、贴息等,以获得经济效益。而老服专业的利益表现在:从养老机构中取得资金与设备方面的资助,改善专业办学条件;能使养老机构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优化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方案,以提高专业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为学生校外实训和顶岗实习提供岗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继而解决学生就业问题;为老服教师提供科研课题研究的平台,并促进双师队伍建设。实质上,养老机构的利益归结为提高其经济利益,而学校的利益是提高老服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2、建立老服专业与养老机构健康合作的约束机制

校企合作需要双方共同履行责任和义务,有合作就要有约束,有约束才会有规范,才有校企合作的健康发展。为此,双方必须受到法律、制度和道德的约束。在法律协议的框架下,在有利于养老机构、学校、学生三方利益的可持续发展。根据养老行业机构标准和需求,明确人才培养要求和校企合作内容、程序及方式,形成一种法定或近于法定的委托培养关系,界定各自的责任、义务和利益,明确双方职责。校企签订合作协议,学生与单位签订协议,规定学校与养老机构的职责。如规定学校定期为机构新聘员工组织岗前培训和在职员工开展继续教育等;规定养老机构在学生实习期间应完善软、硬件条件,满足专业高水平教学要求,保证学生实习安全及为专业老师开展科研调研等活动提供方便等。不能履约,造成后果的须按协议赔偿。同时,依据国家颁布的有关法律,结合校企双方实际,制定和完善校企合作的工作管理办法,以保证合作成效。

3、建立能促进老服专业与养老机构长期合作的交流机制

养老机构是经济部门,学校是教育部门,两者价值取向不同,有时双方容易产生矛盾与冲突。学校应加强与养老机构的沟通与交流,促进校企合作持续健康发展。学校要成立双方共同参与的合作机构作为交流平台。学校要多关注养老机构的发展变化,并及时给予信息回应,机构遇到困难应积极帮助解决,重视双方人员的相互交往,建立感情,升华彼此关系。如老服专业老师要定期不定期召开双方参与的座谈会,讨论解决合作办学中存在的问题,在讨论中增进感情,促进双方长期深度合作。

4、建立多方参与的综合评价机制

老服专业与养老机构合作持续、健康发展,需要建立一套多方参与的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教育部门、老服专业、养老机构以及社会都参与合作,对其进行综合检验与评估。在对老服专业评估中,教育部门要加大对专业开展校企合作方面的评价权重;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体,设计评价指标体系,重视老服专业毕业生应用技能水平的考察;重视用人单位对老服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以评价体系为基础,建立激励机制,树立参与校企合作的典型,保护和激发养老机构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老服专业应制定校企合作的具体评价指标,并纳入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不断检验、改进校企合作工作。

参考文献:

(1)吴宗珍.高等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办学深度融合的探索【J】.现代企业教育.2010(4)

(2)何兴无.高职校企合作问题探究【J】.中国高校科技. 2012(5)

上述就是360fanwen.com小编通过网络搜集整理关于机构校长工作(精选5篇)的全部内容了,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菁英职教网文章归档 教育资讯 留学攻略 七品教育网站地图xml
214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