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五大职能论文(精选5篇)

| 婕音

推荐文章

菁英职教网 培训啦 留求艺

管理学五大职能论文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本文针对高职学院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市场需求状况,专业人才的综合能力体系,构建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课程体系,实践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及参加社会考证等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

构建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应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需求为基础,根据企业的要求,设计课程结构体系,确定能力培养目标,使学生获得职业经验,实现“零距离”上岗。为此。我校在进行市场调查和可行性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多年开办管理服务类专业的有利条件,开办了五年制高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现已基本确定了该专业的课程体系。

深入开展课程分析,构建就业导向型课程体系

(一)开展市场需求分析,确定专业对应的岗位职业群

市场需求分析包括所设专业对应职业分析,新职业产生的可能性分析及现有职业岗位群对从业者的需求量分析等。在市场需求调研中我们发现,随着机构改革的深化和公共事业的发展,我国必将形成“小政府,大社会”的社会格局,社区建设和发展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社区的地位与功能在今后将日益突出。社区管理是我国公共事业的一部分。全国各大城市的人才需求状况调查资料显示,该系列专业人才被列于12类紧缺人才之中。而现有行业人员多是半路出家,整体素质不高,受过高等教育或专业培训的人员只占少数,有实际工作经验能独立主持小区或物业全面管理的中高级人才特别缺乏。

五年制高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掌握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能胜任基层管理工作并具有一定处理事务和自我发展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该专业面向城乡社区、物业管理公司、民政、工会、公益团体、中介机构、共青团、妇联或老年活动中心等机构.也可去各种企业从事相关的文职工作。就业前景良好

(二)进行职业分析,形成综合职业能力体系

科学的课程模式强调对特定职业进行系列分析,以明确该职业对从业者必备知识和能力的具体要求,进而再逐级分析所得结果,落实到以能力或技能为中心的模块上。

我校多次组织力量到社区、居委会、街道办事处、物业管理公司等单位进行凋研,从职业岗位的工作分析人手,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的素质和能力要求。以就业岗位对能力的要求为准,构建了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能力体系。

五年制高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学生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及本专业应有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经济管理基本理论、社会学基本理论以及财务、法律基本理论等知识结构。基本技能主要包括语言表达能力、外语应用能力以及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专业技能主要包括经营管理能力、公关协调能力以及现场处理事务的能力等。

五年制离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

根据以上培养目标定位,五年制高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应以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为基础.练就学生扎实的基本技能,拓宽学生视野。增强学生自我发展能力为目标。

(一)以培养学生基本素质和增强学生自我发展能力为方向,设置公共课程

公共课程的主要功能是提高学生的基本思想道德水平、文化和身心素质。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一般能力.以满足学生适应社会、创新发展的需要。同时为专业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

公共理论课程包括三个模块:一是政治理论和思想品德课程模块,二是文化基础课程模块,三是基本技能模块。

政治理论课程开设《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知识》等四门必修课程。并在此基础上开设《就业创业指导》、《大学生心理健康》等选修课,同时与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和专业实训实习相结台,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

文化基础课主要开设《语文》、《数学》、《英语》、《体育》等必修课,为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审美情趣,还开设《普通话》、《公关礼仪》、《美育》、《文秘与应用写作》等选修课。

五年制高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基本技能的知识点主要为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信息采集处理能力。基本技能主要包括汉字录入能力、文字处理能力和网络应用能力。为此。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编程语言》、《管理信息系统》等有关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课程。

(二)以培养学生扎实的岗位职业能力为目标.确定专业课程模块

专业课程的功能主要是提高学生的职业技术索质.使其达到与未来职业岗位相适应的基本要求。重点强化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以满足学生胜任工作岗位和就业创业的需要。五年制高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专业课应由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三大模块构成。

专业基础课杜区管理与服务是社区生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起着支柱和基础的作用。从事社区管理和服务工作的人,不仅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爱心,还要具备一定的管理服务的知识技能。因此《社会学概论》、《管理学原理》、《现代社区概论》、《社区规划与发展》、《社会心理学》等应作为五年制高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基础课。

专业必修课五年制高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综合职业能力主要包括:组织管理能力、公关协调能力和现场处理事务的能力等。因此。专业必修课应围绕这三个模块设置相关课程。围绕经营管理能力结构应设置《社区管理与服务》、《物业管理概论》、《企业管理》、《会计学原理》、《财务会计》、《社会调查与统计》等课程。要具备公关协调能力必须掌握《公共关系学》、《商务谈判》、《消费心理学》等理论知识。从事社区管理与服务工作,有时可能遇到一些复杂的情况。因此,必须熟悉国家有关社区工作的政策与法律法规。具备现场处理事务的能力及应变能力.必须掌握一些法律知识和工作方法。为此应开设《民法》、《刑法》、《经济法》、《民事调节处理》、《社区工作方法》等课程。

专业选修课专业课除开设上述以培养学生扎实的岗位职业能力为目标的专业必修课外。还应开设拓宽学生知识面以提高学生素质的专业选修课。五年制高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应开设《金融与保险基本知识》、《家政服务学》、《服务语言艺术》、《环保与可持续发展》、《市场营销》等专业选修课。

(三)强化综合职业能力训练.加强实践课程建设

以职业能力训练为重点的实验实训是职业院校落实以就业为导向课程体系建设的基础,五年制高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实践课程应由实验技能训练、案例教学、大型作业设计及综合实习等模块构成。

实验技能训练主要采用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实现。如计算机课程的上机实验教学,社区管理及会计类课程的阶段模拟实习等。案例教学则通过分析案例总结规律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如管理类、法律类课程的案例教学等。大型作业设计可集中在几周内进行,它是相关理论课程的综合运用。如计算机程序设计、小区调查、社区规划设计等。综合实习是学生走向社会的前奏,可与实习单位联系让学生到相应的岗位上实习,为将来走向工作岗位积累一定的经验。

五年制离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课程体系的实施

(一)选用适当的教材是实施课程体系的基础

教材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是教师推进教学活动,实施教学目标的依据。五年制高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教材,应采用教育部规划教材或江苏省教育厅规划教材及高职高专教材。这些教材深入浅出,能够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和教育教学的实用性,而且大多数有教学大纲、习题集或参考资料。当然,为了推进高职院校的专业课教材建设工作,也应积极倡导和鼓励本校教师结合实际开展专业课教材或讲义的编写,调动专业课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全面推进课程改革工作。我校正在组织教师进行《经济法》、《社区管理实务》、《民事调节处理》等教材的编写。另外.为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及考级考证的需要。教师还应向学生推荐一些能反映学科的前沿知识,具有一定实用价值的参考书

(二)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是实施课程体系的保证

五年制高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是按照岗位职业群设置的。因此要求教师既能讲解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应有相当数量的“双师型”教师。我校为了在实践中提高教师的能力,安排教师定期到校外实训基地参加实践锻炼,并且有计划地安排中青年教师到企业或相关单位挂职顶岗工作,提高教师的管理水平和实际操作技能。我校还特意聘请本行业中掌握最新知识的专家学者或该行业中的社会知名人士做兼职教师,他们能给职业教育带来最新的市场信息和成功经验。只有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三)以职业能力训练为重点的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是落实课程体系的物质条件

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关键是加强职业技能训练和实践性教学环节,课程体系改革应重视和加强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训基地的建设。按照就业需求来配置教学资源。为做到教学与工作岗位之问的“零距离”,应以职业分析乃至工作过程分析为依据。按照“教学工厂”的模式来建设实训场所,同时注重教学功能的实现。为办好五年制高职杜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我校已建立一个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室,并正在建设一个设备先进、设施一流的模拟实验室。同街道办事处、居委会、物业管理公司、老干部活动中心等单位签订了协议,利用其资源培训我校学生。在平时利用其资源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训练,在他们工作较忙人员不足时.学校可安排学生参与服务。使学生对社区工作有了更深的认识与体验。

(四)参加社会考证是课程体系实施效果的评价标准

职业资格证书和等级证书是对高职毕业生技术应用能力具备程度的客观评价,也是用人单位选用人才的重要依据。我们对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学生实行“多证书”(即毕业证与职业资格证书及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要求他们参加职业认证或通过中级技能等级考核,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考核要取得社会认可的中级证书。

管理学五大职能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技工教育;五年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江苏省的技能人才培养方式主要有五年技工教育和五年高职教育,这两种教育形式各有优势和特色,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为满足企业、社会的生产、经营需求,对技能型人才和技工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怎样将五年技工教育和五年高职教育结合,使二者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深入改革,是满足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要、提高我国职业教育水平、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需要从事职业教育的人员进行深入思考,提出二者结合的具体措施,并加以实践,不断推进我国职业教育更好更快发展。

一、五年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及五年技工教育的概念

1 高等职业教育的概念。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均应包括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两大部分。因非学历性的高等职业教育在发展中,受外在的政策性影响相对较小,所以问题的要害和争论的焦点就主要集中在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学历教育部分。为此,本文所讨论的“高等职业教育”概念将限定在学历教育范围内。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中的一种教育类型,培养具备必要理论知识和较强实际应用能力,以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一个完备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应该由研究生教育(包括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本科教育和专科教育构成。

2 五年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概念。五年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指招收初中毕业生,实行五年一贯制的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形式。本文所指的五年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

3 五年制技工教育的概念。五年制技工教育是指招收初中毕业生,实行五年一贯制的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要形式。五年制技工教育是中专层次的中等职业教育,主要由技工院校来实施完成。

二、江苏省五年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现状

1 取得的成绩。1999年江苏省首届五年制高职学生毕业以来,高职教育已为江苏经济建设和生产一线培养了一批受到用人单位和社会欢迎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实践表明,五年一贯制高职教育有其独特的优势,是一种正在走向成熟的高等职业教育学制的重要办学模式。当前,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高教规模的扩大,五年制高职教育也呈现了较快的发展势头。徐州共有五年高职高等职业院校9所,2005-2008年入学人数每年以13%以上的速度递增,2009年达到了4%的增长速度,毕业生工资增长幅度较大,五年内增长了23%。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在2011年共有4万名五年高职新生注册,为3.6万名四年级学生办理教育部电子注册,3.6万名学生毕业。以上数据表明,江苏省五年高职教育发展迅猛,毕业生的就业、待遇等前景良好,这从一方面证明,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大,对技能型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另一方面说明,五年高职院校培养出的学生能够适应企业、社会的需要,真正做到服务生产、经营一线。

2 江苏省五年高职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在五年制高职的快速发展中,也出现了诸多问题,例如:定位不准、人才培养模式不清晰、教学和管理缺乏统一规范、办学模式的改变造成教学环节脱节、教育教学质量良莠不齐等。据调查,用人单位对学生工作能力的满意度在逐步下降,主要因为学生动手能力较差、工作积极性不高、专业水平与企业要求相差较大、工资希望值太高等。同时毕业生一年内对口就业率略有下降,由2005年的40.8%下降到2009年的38.8%。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五年制高职教育的优势发挥,制约了五年制高职教育的办学特色,阻碍其健康发展。因此,五年高职教育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改革与创新,不断改进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双师型教师队伍素质,提高教学质量,满足社会对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三、技工教育与五年高职教育相结合的意义

《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提出,到“十一五”末期,高级技工水平以上的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25%以上。因此,大力发展五年高职及五年中等职业教育高级工教育是企业的需要、社会的需要,更是国家成为制造业强国的需要。

现代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企业生产技术操作从低端技术型生产向高端科技型生产发展,科技部要求有科技创新能力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企业一旦申报成高新技术企业,在税收、银行贷款、申报项目等方面享受丰厚的优惠政策,因此,具备一定条件的企业趋之若鹜。高新技术企业申报条件之一要求企业员工大专以上学历30%以上,因此,很多企业在招进技术工人时,增加了最低学历为大专的要求。技工院校培养的学生仅有中专学历,达不到学历要求,在社会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在技工院校开展五年高职教育很好地解决了毕业学生学历低的问题。近年来,由于技工院校毕业生动手能力强,毕业后待遇高,招生人数逐年上升,入学学生素质较以往有较大提高,但是技工院校的五年高职招生人数连续4年没有增加,较大地限制了学校的发展,因此,增加技工院校五年高职招生指标成为亟须解决的问题。

五年高级工技工教育和五年制高职的优势和特色:一是学制一贯,便于优化教育教学过程,较好地解决了中高职的衔接问题;二是学制五年,有效教学时间长,有利于兼顾理论教学和实践能力的训练,提高教育质量;三是学生入学年龄小,可塑性强。学制一贯是五年高级工技工教育和五年制高职的共同优势所在,在发展中要紧紧抓住这个优势,统筹安排和整体设计培养目标所要求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将中高职两个学习阶段有机衔接,避免衔接中的学时损耗,提高教育效益。质量是职业的生命线,要以教学工作为中心,加强教学管理,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注重职业意识的养成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加强专业稳定性和归属感,切实保证职业教育的质量,特别是要在培养复合型技术人才方面下功夫,努力满足行业和企业的需求。

两种教育形式各有所长,互补长短、互相竞争并在竞争中不断提高是促进我国职业教育最佳良策。

四、高职教育与技工院校的比较

技工院校开展五年高职教育,还存在一些差距,这些差距主要体现在师资队伍、科研水平等因素。

表1显示,技工院校在实习教学的软硬件上占优,高职院校在理论教学上占优,而实践课时比较更能说明这一点。在2011年,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江苏联合职业技术院学生获得金牌36枚,占全省金牌总数的80%,比2010年提高了28个百分点,高职院校近几年来在技能大赛中进步很快,说明在技能教学方面,高职院校取得了较大的进步。

现以徐州技师学院技工教育五年高级工与五年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为例,对实践课时进行比较,如表2。

以上两种专业总课时均包含第五年在企业的顶岗实习,如将第五年的顶岗实习课时去除,再进行比较,如表3。

表3说明,技工教育在实践教学的投入是比较大的。但并不表示技工院校的五年高级工毕业生优于高职院校的五年高职毕业生,经过调查发现,五年高职毕业生在素质及长远发展能力方面优于技工院校学生,如表4。

五、技工院校与五年高职教育相结合,提高江苏省职业教育水平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无论是教育理念、办学方针,还是培养目标、教学理论、教育模式、专业设置、培养方案、学习教材、传授方式等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对各类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以及西方先进国家职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都有很大的差距。五年高职教育和技工教育两种教育都应积极向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如德国、日本等学习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另外,两种学校应互相学习,博取所长,打破“各自为政,老死不相来”的局面,共同为国家职业教育的发展发挥应有的作用。

1 技工院校需要不断提高理论水平。长期以来,技工院校理论教学师资队伍建设一直较为薄弱,存在学历低、专业水平低等问题。目前,我国正由劳动力密集型生产向科学技术型生产迈进,现代化生产需要更高层次的技能人才,高层次的技能人才需要更高的理论水平作支撑。因此,技工教育应向五年高职院校学习理论教学、理论教师师资队伍建设、教科研、校园文化等内涵建设的形式和方式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理论水平,提升内涵建设。

2 高等职业院校需要提高实践教学水平。技工院校的很多实习教师前身是企业的能工巧匠,在多年实际教学中,积累了丰富的技能教学实践经验。高职院校在这一方面较为缺乏,尽管从技术师范院校引进了大批的技能教师,但实践教学经验仍较为欠缺。技工院校在技能教学方面确实有独到之处,值得高职院校学习。

3 示范校建设的大环境下,促进了相互学习。2010年,江苏省第一批示范校17所,其中,技工院校3所;2011年,江苏省第二批示范校21所,其中,技工院校3所。在这种大环境下,提供了两种教育互相学习的良好机会。无论技工教育还是高职教育,都离不开校企合作,都需要在校企合作上改革和创新。

管理学五大职能论文范文第3篇

20__年,我站工会根据奇水发〔20__〕1号文件的总体要求,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十六大精神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县委九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和县总工会六届十次(扩大)会议精神,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认真履行工会职责,坚持组织起来,确实维权的方针,以健全工会组织为基础,以服务大局、服务职工群众为根本,以提高以法履行基本职能为关健,团结动员职工,真心依靠职工,为水利事业发展作出新贡献。

一、组织会员认真学习党的十六大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工会工作。

20__年我站工会组织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活动为契机,继续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学习宣传教育。一是要做好“干部进状态”为契机,以促进工会干部在思想、精神、学习、工作“进状态”为目地,形成左右互动,上下联动的良好机制,扎实做好工会各项工作,促进水利事业健康快速协调发展。二是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充分发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基地的作用,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共同的理想信念和思想基础。三是认真开展好全国第四个“公民道德宣传日”和自治区第五个“公民道德建设月”宣传教育活动。要认真组织开展社会主义公德大讨论,深入持久的开展“三德教育”。四是利用各种媒体等形式,广泛宣传公民二十字基本道德规范和日常行为规范。五是深入开展共铸诚信活动。按照奇台县《关于开展“共铸诚信”活动的安排意见》要求,在力开展“共铸诚信”系列活动。参加本系统开展“诚信行业”“诚信服务窗口”诚信单位、诚信站所、诚信个人等评选活动。在本单位建立职工诚信档案,实行诚信公示制,把诚信活动作为各类评选的依据。六是认真开展道德道德实践活动和自律活动。充分发挥本单位道德评议会的作用,对危害单位和社会不良现象进行评议和批评教育,尤其要抓好文明单位、文明示范窗口的道德评议会。在干部职工中广泛开展道德自律大讨论,营造道德自律的浓厚氛围。

二、抓好组织建设工作

1、按照奇工发〔20__〕2号文件精神要求,我站工会要做好“合格职工之家”建设和“先进职工”之家工作。其具体要求是:(1)挂一牌(工会委员会牌子);(2)建二档(民主管理档案、工会工作档案);(3)三同时(工会委员会和发职工委员会、经费审查委员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同时成立);(4)四上墙(工会机构设置图、民主管理示意图、工会工作制度、工会干部职责);(5)五必有(有牌子、有章子、有账户、有办公活动室、有参与渠道);(6)规范工会会员的会籍管理。做好工会的换届工作。

2、做好职工民主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政务公开、站务公开工作。

3、抓好宣传教育、文体活动、培训考核工作。一是要进一步展“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二是要组织职工参加水利系统庆“五一”、“十一”等系列活动;三是要让工会主席参加州、县举办的上山岗培训工作,工会干部参加由州、县组织的民主管理培训班和民主管理现场会;四是参加本系统“劳动模范”、“职业道德双十佳”先进集体、先进个人的推荐、评选、表彰、管理、服务工作。

三、做好扶贫帮困和“送温暖”活动。

根据区、州县总工会及水利系统工会要求,我站在今年要建立健全特困职工档案,实行动态司管理,开展“一对一”帮扶活动。我站要积极协助做好“城市解困工程”工程工作。

四、认真贯彻好法律保障工作,做好工会财务工作。

我站工会要制订“四五”普法规划和年度职工学习普法规划,要认真健全和规范劳动分议调解组织机构,加大劳动分议工作调解力度。做好职工来信来访工作,落实好综合治理和双目标责任制,确保社会稳定。我站兼职工财务人员要收好、管好、用好工会经费,力争完成上级工会下达的经费收缴任务。

五、在本单位开展劳动竞赛等活动

在本单位大力开展“创造学习型组织,争当知识型职工”活动,以提高职工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择业能力、竞争能力、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以营造全员学习和学习工作化、学习工作化的良好氛围为内容。引导职工制定“精一会二学三”的学习计划,开展以理论为(学理论、学科学、学文化、学技术、学管理、学法 律)主要内容的“六学”活动。

六、做好女职工工作[:请记住我站域名/]

一是按照县《总工会女职工工作要点及考核细则》做好各项工作,调动女职工参政议政和参与经济建设的积极性。二是要宣传、贯彻落实好计划生育“一法四规”及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三是要做好“女职工文明示范岗”的推荐、试评选、表彰、管理工作。

七、加强单位机关自身建设工作

管理学五大职能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 根据区域物业管理行业发展状况、五年制高职物业管理专业特点和学生特点,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筹)五年制高职物业管理专业构建了“四阶递进,工学四合”人才培养模式并付诸实施,通过建立校企“双主体”共育人才机制、构建相应课程体系等方面的实践,着力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生的就业能力,实现学生、学院和企业的三方“共赢”,但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等问题。

关键词 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物业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14-0005-05

近年来,江苏省物业管理行业在迅速发展的同时,积极引入新技术、新方式和新业态,大力提高物业管理的技术含量、产品附加值及增值服务,谋求从粗放型的传统服务业向集约型的现代服务业转变。但是,江苏省物业管理行业从业人员大多文化素质和综合能力不高,尤其是物业服务企业基层管理岗位所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物业管理专业人才严重匮乏,极大地影响了江苏省物业管理行业的转型升级,阻碍了江苏省物业管理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筹)(以下简称学院)作为具有鲜明行业特色的建设类高职院校,紧跟江苏省物业管理行业转型升级的变化,与物业管理行业协会及行业龙头企业开展深度合作,致力于五年制高职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凝练五年制高职教育办学特色,构建并实施了“四阶递进,工学四合”人才培养模式。 一、“四阶递进,工学四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四阶递进,工学四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按照“工学结合”的内在要求,根据五年制高职物业管理专业特点、学生身心发展及认知特点,基于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背景构建的一种工学紧密结合的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四阶递进”即根据学生在五年学习生涯中的成长轨迹,将其学习生涯分为起步期、成长期、提高期、成熟期四个阶段,通过不同阶段的学习实现由入门―入行―入道―入职的递进;“工学四合”即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过程中实现“校内教学环境”与“校外教学环境”结合,“学生身份”与“职业人身份”复合;“学校教师”和“企业教师”联合;“学校评价”和“企业评价”融合。 二、“四阶递进,工学四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一)构建指导思想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学生发展有其规律,熟悉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并依据其规律开展教育,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前提。从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角度出发,五年制高职学生有该年龄段的特点,学院必须在深入分析五年制高职学生特点的基础上,依据其规律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开展教育。 (二)构建准备 1.学生特点分析 五年制高职生源为初中毕业生,他们年龄较小,可塑性大,喜欢动手实践,接受新事物能力强,专业思想易于稳定,这些特点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先天优势。但同时他们也存在着学习动力不足,良好的学习习惯并未养成等特点。因此,在构建人才培养模式时必须要充分认识和了解学生的特点,扬长避短,帮助学生树立信心,热爱所学专业,确立职业发展目标,制订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增强其学习动机;充分发挥学生爱动手、爱实践的特点,从而进一步激发其学习兴趣和职业兴趣,最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2.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学院通过对江苏省90多家物业服务企业的人才需求调研,将五年制高职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掌握物业管理专业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操作技能和职业道德,在物业服务企业客服专员、行政人事专员、品质专员等基层岗位从事物业管理客户服务、行政人事事务管理、品质管理等工作,能适应且满足江苏省物业管理行业转型升级和企业创新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3.目标岗位工作特点分析 通过调研分析,形成了《五年制高职物业管理专业岗位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分析结果显示:物业服务企业客服专员、行政人事专员、品质专员等基层岗位工作涉及具体业务多、涉及面广,兼具专业性、政策性、操作性、技术性和服务性,对从业人员的知识、能力尤其是职业素养要求高,由此决定了物业管理专业复合性教学内容多、人才培养周期长、需要强化职业素养的培养,初中后的五年制高职教育要充分利用学制长的优势对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整体设计和创新。 (三)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学院通过借鉴国内外职业院校“工学结合”经验,并结合五年制高职物业管理专业学生特点、人才培养目标和岗位工作特点,设计建立校企“双主体”共育人才机制,统筹兼顾学院、企业、学生等相关者的利益,促进现代企业与现代学校的融合。通过搭建人才共育、资源共享、就业共担的校企深度合作、开放管理平台,构建行业企业用人标准与学校育人标准对接、校企双向监控、持续改进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为学生、学院、企业三方参与者找到校企深度合作的结合点。“四阶递进,工学四合”人才培养模式(见图1)的基本功能差,通过不同阶段工学结合的学习方式实现职业能力的递进,使学生在学习的每一阶段获得成就感,并将职业道德、专业兴趣、企业文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贯穿学习生涯的全过程,促进学生实现专业知识学习、职业能力形成和个性发展的和谐统一。 (四)运行实践 1.建立校企“双主体”共育人才机制 学院在综合考虑有意向深度合作企业的愿景、成长性、利益诉求、资源、规模、能力等要素的基础上,通过双方深入沟通与交流,优选了万科、世茂等11家前期与学院已有很好的合作基础、管理严格、服务规范、社会声誉好的品牌物业企业,这些企业在文化及价值追求等方面和学院有共融性,管理层具有宽广视野和较强的创新意识[1],确保了校企“双主体”共育人才机制的形成,为“四阶递进,工学四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运行提供了保障。 2.构建工学结合、以工促学、工学相长的课程体系 学院根据“四阶递进,工学四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要求,深入分析物业服务企业工作过程和岗位要求,归纳典型工作任务,根据职业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突出工学结合、以工促学、工学相长,开发了《物业管理实操》《跟岗实习》《行政人事事务管理》《公共关系应用》《物业服务品质管理》《物业管理投标文书编制》等一系列工学结合课程,构建了能够配合与推进“四阶递进,工学四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见图2)。 3.打造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学团队 学院建立了校企人才交流和“双师素质”提升机制,通过与合作企业互聘员工、学校专职教师到合作企业挂职锻炼及提供技术服务、对企业兼职教师加强职教课程开发与实施专题培训等途径[2],增强学校专职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开发水平,提高企业兼职教师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能力,把五年制高职物业管理专业专兼职教师打造成一支既能指导服务操作又能进行知识传授的“双能力”,既具有专业知识又具有教育学知识的“双知识”,既具有善于处理师生关系又具有善于处理企业、社会、人际关系的“双素养”的“双师素质”教学团队,为“四阶递进,工学四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运行提供了强有力的师资保障。 4.创建真实(仿真)的教学环境 学院一方面在万科、世茂等知名企业为学生开辟了“零距离”接触物业服务的校外实习基地,使学生能以“职业人”的身份在真实的职业情境中通过识岗、跟岗、轮岗、顶岗完成相关课程的学习、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及职业素养的提高;另一方面,还聘请了相关行业企业专家参与五年制高职物业管理专业校内实训基地的设计论证,根据真实物业服务的技术和流程为学生创建物业管理情境教学室等真实(仿真)的职业情境,作为其学习的主要环境,兼有理论教学、小组讨论、实际操作等功能,让学生以“职业人”的身份去体会物业服务企业的工作环境和工作过程,使学生能够在职业氛围浓厚的学习环境中“做”和“学”,学生之间精诚合作,师生高度互动,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有效培养了综合职业能力。通过上述办法为“四阶递进,工学四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运行提供了优良的教学环境保障。 5.采用以“行动导向”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 “四阶递进,工学四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要求五年制高职物业管理专业教师必须采用以“行动导向”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为此,教师结合五年制高职教育特点、学生特点和专业特点在《物业管理实操》《物业管理投标文书编制》等一系列工学结合课程中合理选用了项目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等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学生通过行动学习,教学的重心由传统的教师教转向了学生学。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独立或以小组的形式完成从信息的收集、工作计划的制订到工作任务的实施以及对工作成果的评价等,学生真正地实现了自主学习[3],有效地促进了综合职业能力的发展。 6.构建学校评价和企业评价相融合的学业考核与评价体系 学院为配合“四阶递进,工学四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积极寻求合作企业深度参与学生学业考核与评价,校企双方合作构建并实施了“双主体、开放性、多元化”的、学校评价和企业评价相融合的学业考核与评价体系,实现了知名物业服务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的要求与学校评价体系的融合[4]。在管理体制上,坚持学校考核与企业评议相融合;在评价标准上,坚持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与企业岗位要求相融合;在评价内容上,坚持职业能力、素养考核与知识考核相融合,有效促进了学生的学习与企业岗位需求的真正接轨,提高了学生学业考核与评价的科学性、公正性和权威性,加快了学校和企业对人才培养质量的双向监控与持续改进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形成,从而为“四阶递进,工学四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运行提供了良好的教学质量监控保障。 三、“四阶递进,工学四合”人才培养模式运行效果 “四阶递进,工学四合”人才培养模式自2008年9月在五年制高职物业管理专业实施以来,将企业用人与学校育人有效结合,促进了物业管理专业教学活动与工作实践、社会服务的紧密结合,解决了五年制高职物业管理专业职业能力系统训练和职业素养内化的问题,实现了人才培养过程“教、学、做”一体化,达成了学生能力培养与行业发展水平、岗位要求相适应的教学目标,有效提升了五年制高职物业管理专业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就业竞争力,满足了物业服务企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学院2008、2009级五年制高职物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实现100%对口就业,90%以上的毕业学生被万科、世茂、新城等知名物业服务企业录用。此外,万科物业发展有限公司于2010年还向学院下了“订单”,成立“万科班”,有效地促进了学院办学声誉的提升,真正地实现了学生、学院和企业的三方“共赢”。 四、“四阶递进,工学四合”人才培养模式运行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加强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 在“四阶递进,工学四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过程中,学校文化和企业文化会存在一些冲突,有时会导致校企间的摩擦,甚至还会出现工作上不协调、相互排斥的现象,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四阶递进,工学四合”的有效运行。学院应把企业文化教育纳入学生教育的整体规划,根据自身特色,积极借鉴物业管理行业企业文化,把行业企业文化精神融入五年制高职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5],使学生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更符合物业服务企业的需要。 (二)进一步提高企业合作的动力 校企深度合作是“四阶递进,工学四合”人才培养模式有效运作的前提,提高企业合作动力是实现校企深度合作的有效途径。因此,学院在“四阶递进,工学四合”人才培养模式运行的过程中应加强与相关企业的沟通,主动了解企业发展方向,向企业开放校内专业实训室,利用学院专业优势和人才优势为企业提供技术和咨询服务,按照企业需求开发订单式培训项目,使企业转化为学习型企业,提高企业竞争力,从而提高企业与学院深度合作的动力。 (三)重视工学结合教材的建设与开发 工学结合教材建设与开发是实现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现有五年制高职物业管理专业教材不能完全满足“四阶递进,工学四合”人才培养模式运行的需要。因此,学院要在选用近期出版的高职高专规划教材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工学结合校本教材开发工作,建立校企共同参与教材开发模式,教材在内容上要符合五年制高职特色和工学结合特点;在形式上可呈现多样化,如项目式教材、手册式实训指导教材、案例式讲义、工作页式“任务书”等。 参考文献:[1]彭后生.基于产学研结合的高职“双主体”教学过程管理实践与思考[J].职教通讯,2011(14):35-38.[2]陈浩,魏成惠.新时期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4(6):27-28.[3]韩秀婷.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下学生角色转向路径探微[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7):83-85.[4]彭后生.高职“物业管理实操”课程考核改革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5):146-147.[5]古志华.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院校特色文化体系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2014(2):87-89.

管理学五大职能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毕业设计(论文) 网络课程 五环节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1C-0128-03

一、高职毕业设计(论文)网络课程教学模式创建的背景

毕业设计(论文)是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在培养大学生探求真理、强化社会意识、进行科学研究基本训练、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实践环节。其质量也是衡量教学水平、学生毕业认证的重要依据。

然而,我国高职院校的毕业设计(论文)教学效果并不令人乐观,原因主要有:第一,毕业设计(论文)实践环节一般都安排在最后一年,与毕业实习同时进行,工作压力较大,且学生散布在全国各地,面对面辅导难以实施。第二,指导教师中青年教师的比例偏大,经验缺乏,再加上学院在这方面对教师们的培训偏少,指导教师的教学水平参差不齐。第三,传统的高职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办法已经落后于数字化时代的教学方式,过程监控手段落后,质量控制效率较低。这就需要我们改革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模式。实践证明,毕业设计(论文)网络课程能解决远距离教学指导、教学资源零散不便共享、教学信息传播不畅、教学经验传承受限、教师队伍年轻、教学监控管理困难等问题。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十九章专门提出要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加强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建立开放灵活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创新网络教学模式;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因此,创建毕业设计(论文)网络课程教学模式既是高职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我国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目标之一。

二、高职毕业设计(论文)网络课程“五环节”教学模式

“模式”来源于英文单词“model”。通常被翻译为“模型”、“样式”或“典型”等。“模式”一般指研究对象的理论的逻辑框架,或是指某种实务的执行标准或模仿的样式,体现系统中各要素最优化配置的设计思路和框架,是经验与理论之间的一种可操作性的知识体系,具有标准型、规范性、普遍性等特征。乔伊斯和韦尔在《教学模式》一书中提出: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和作业、选择教材、提示教师活动的一种范式或计划;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结构框架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活动程序则突出教学模式有序性和可操作性。教学模式的结构指其包含的五个因素(理论依据、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实现条件和教学评价)及其之间有规律的联系。

根据学院的需要、高职学生的需要、实践环节教学的需要以及高职实践教学规律,笔者创建毕业设计(论文)网络课程“五环节”教学模式(见图1)。

(一)“五环节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五环节”毕业设计(论文)教学模式在建构主义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等理论指导下创建。在构建毕业设计(论文)学习网络环境的基础上,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配置教师队伍、改革评价体系,突出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科学研究的能力进行系统培养。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性观点是,学习不是灌输的,而是学习者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建构的。在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学习者之间相互效仿、协助和激发,积极地建构和改组自己的知识结构。学习是建构和互动的过程,学习需要真实环境,学习内容要与学生的经验有关,学习者应自己规划课程学习,学习者的互动、反思和协作在学习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一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毕业设计(论文)网络课程为高职实践环节创设一个互动、交流、协作、反思的教学环境。

2.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有意义的学习”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精髓,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把发挥人的自主学习潜能看作为教学的基础,将自我实现和追求自由作为教育教学目的,让学生自主选择有生活意义、实践意义的学习经验和学习内容,认为学习即“自我主动学习、完全自主的、自由的学习”。学习的过程就是自我主动的学习过程,最有效的学习是学会如何学习。教育的目标即促进变化和学习,培养能够适应变化及知道如何学习的人。学校应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宽松、自由、受到尊重的良好学习条件,将学生置于真正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式,主动参与学习过程。高职毕业设计(论文)课程教学任务的完成有赖于学生的“有意义的学习”,构架科学的网络课程即自主、自由、有意义学习环境的创设,是促进“有意义的学习”的途径。

(二)教学目标。高职毕业设计(论文)的课程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初步的研究能力,巩固和发展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教学目标分解表述如下:

1.专业能力:较强的阅读、写作能力和文献处理能力。通过理论联系实际、调查研究,文献资料查阅及综述,数据分析,论文及设计(实验)方案撰写等环节,完成专业对应岗位的基本技能的综合训练,初步独立从事本专业领域的研究的能力;掌握综合运用所学各门课程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方法,具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分析能力,解决所学专业领域综合应用方面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2.社会能力:强烈的责任感、高尚的职业道德,良好的服务和人际交往沟通能力。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勤奋严谨、团结协作的优良工作作风。

3.方法能力:计划能力;时间管理能力;信息技术运用能力;问题解决能力。

(三)操作程序。毕业设计(论文)通过对高职学生的需求分析、根据高职实践教学环节的自然顺序和安排,结合顶岗实习工作安排,明确实施主体在各个环节中任务及关系(见图2),此模式分五个工作环节,教师、学生平行推进,教管穿插监管。

1.动员面授环节。此环节是毕业设计(论文)实践工作实施启动的第一步,主要目的是提高高职生对毕业设计(论文)的认识,知道毕业设计(论文)的重要性,明确要达到的目的,清楚完成学习任务要经历哪些过程,如何使用课程网站(如何注册、查询信息、提交信息、与老师学生交流、协作、获取帮助等),如何利用网络课程提高学习效率,如何选题,如何检索文献,如何编辑毕业设计(论文)格式文本等,如何使用正确的研究方法、阅读已经毕业的学生的作品范例。面授讲解演示、案例分析与动手操作相结合,为完成学习任务做好思想上和技术上的准备。

2.选题开题指导。选题开题对于高职生来说无疑是极具挑战性的工作。鉴于选题的重要性,在此阶段有必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专业方向拟定参考选题、组织小组讨论、参照毕业生选题先例、结合学生的兴趣点进行选题方法细化指导、制作开题报告模板及开题报告写作向导、反复与学生商讨修改等,一步一步地为学生成功选题和开题提供有力的学习支架。

3.作品创作指导。毕业设计(论文)作品创作含设计项目和毕业论文的写作,直接影响到最终的学习成果。首轮指导,教师为学生的文章整体结构、基本立论及研究方法把关。第二、三轮指导,教师重在对学生的重要论据及数据获取的途径及准确性进行审核。第四轮指导,重点指导学生对文字进行精加工,对文本格式进行编辑,准备交稿。

4.应用价值检验。学生将毕业设计(论文)交企业方实习导师、实习单位领导或业内专家,征求一线专业人士、专家的修改意见,检验其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价值。

5.作品评价考核。毕业设计(论文)的评价在三个层面展开。突出实用性、应用性与创新性,尤其是对学生的创新制作成果、发明专利成果、学术论文成果等给予积极的评价和支持,提高学生创新创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1)校级层面。主要强化检查与评估功能,通过查询网络课程数据,教学管理部门与教学督导部门联合开展工作。(2)系及专业级层面。承担主要的管理功能,针对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制定具体的毕业设计(论文)改革实施方案,并在网络课程上,对选题、指导、考核、成绩评定环节作出具体的规定,有效组织教师做好过程性指导工作、组织系(或专业)教学小组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审评及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制定完整科学的管理规定,确保各项举措的科学性和可实施性,调动学生、教师、企业各方面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强调对指导教师(含校内专职指导教师与企业兼职指导教师)的管理监督。(3)指导教师层面。利用网络课程完成学生的过程性指导,从选题开题、设计实施、论文写作、平时表现、作品质量、原创程度、成果及获奖、企业反响、设计成果展示或论文答辩等多个方面指导学生,使他们达到预期目标,为其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五环节”教学模式实施条件。由于在网络教学环境中进行教学,教学手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为了使毕业设计(论文)课程顺利实施,必须对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师、学生分别进行面对面的集中培训,使师生清楚了解整个实践环节的过程和要求,掌握必要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内容也要与时俱进,不断优化;教学时间要妥当安排,高职毕业设计(论文)课程教学实施流程(见图3)要清晰可控。网络环境要不断优化,并随时提供客户服务工作。

(五)师生、企业专家角色

1.教师角色。(1)服务者、导师:通过网络课程及其他沟通方式为学生进行毕业设计(论文)提供各种服务,在选题、写作、质量把握、实践应用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指导。(2)学习同伴:通过网络课程与学习同伴交流、协作,一起解决在毕业设计(论文)完成的过程遇到的问题。

2.学生角色。(1)主动参与者:探索毕业设计(论文)课程信息和网络教学环境。(2)建立联系:构建毕业设计(论文)课程学习意义。(3)实践应用:将理论知识应用于有意义的学习环境中,并将自己的作品在网络课程上。

3.企业角色。(1)协作者:面对面协助实习生解决工作中,通过网络课程的协作合作功能指导毕业生有效解决在毕业设计实践中遇到的问题。(2)检验者:在工作中试验、检查实习生毕业设计(论文)作品中提出的问题解决方案的可行性。(3)指导者:从工作质量和效率的角度指导帮助实习生完善毕业设计(论文)。

(六)教学评价。毕业设计(论文)网络课程教学环境为过程性教学评价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实现了评价内容全面、评价主体多元、评价方式多样的科学评价体系,引导和促进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三、毕业设计(论文)网络课程“五环节”教学模式实施效果

(一)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毕业设计(论文)网络课程“五环节”教学模式整合了先进的课程理论、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育技术,优化了教学内容,最大化地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密切将课程教学和职业实践相结合,使学生扎实地掌握研究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形成毕业设计(论文)综合运用能力和职业能力。

(二)提高课程教学效率。毕业设计(论文)网络课程“五环节”教学模式的实施使课程教学更规范化,操作简单,可持续利用的价值增强,有效减少了课程教学中的重复劳动,使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放到课程教学革新方面,更有效地发挥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

(三)提升教师研究水平。在“五环节”教学模式研究和实施过程中,项目全体人员学习课程开发理论、教学理论、专业知识、掌握正确的科研方法、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研究学习者的学习特点、调查研究各专业发展现状,分析其未来走向,学会科学评价教学和工作。在此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专业能力均能得到长足的发展。

(四)发展学生职业能力。毕业设计(论文)网络课程在某学院旅游大类、商贸大类专业4届学生中实施,通过对2011届、2012届涉外旅游、会展管理、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综合成绩进行对比后发现成绩总体上有明显的提高(见表1)。可见毕业设计(论文)网络课程对教学改革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

毕业设计(论文)网络课程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科学性、实用性、先进性、共享性和可持续发展性。它是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的、以发展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根本目标的、适应就业市场变化的、结合就业实际的、理论学习和工作真实任务实践相结合的背景下进行的教学研究和课程开发。网络课程将高职教育的毕业设计(论文)实践环节课程化,充分地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方法与手段,有效地提高了高职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Bruce Joyce,Marsha Well,Emily Calhoun.教学模式[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2]李学芹,蔡燕.浅谈教学模式的发展及其趋势[J].教学与管理,2012(15)

【基金项目】广西高校优秀人才资助计划项目(桂教人[2009]62号);2011年度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重点项目(2011JGZ102)

以上是360范文网给大家分享的管理学五大职能论文(精选5篇),希望大家后能对相关文章有所了解,解决你的疑惑!查看更多职能 管理学 精选相关文章请访问360范文网(本文共字)

菁英职教网文章归档 教育资讯 留学攻略 七品教育网站地图xml
225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