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教育论文(精选5篇)

| 婕音

推荐文章

菁英职教网 培训啦 留求艺

研究生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1.1对象根据地区差异和不同护理教育水平,2013年6月至7月选取国内不同地区14所综合院校护理学院就读的护理专业研究生。其中东北2所、华北2所、华东2所、华南2所、华北1所、中原1所、西北2所、西南2所。

1.2方法

1.2.1调查工具参考文献资料,并结合护理专业特点,咨询多位护理教育专家和临床护理专家,自制《护理专业研究生创新现状与影响因素调查问卷》。请专家对问卷内容效度进行评定,内容效度指数为0.821,Cronbach'sα系数为0.809。问卷由83个条目组成,共3部分,即:①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所在年级、研究方向、学位选择方式等14个条目;②创新能力现状:包括思维特征、个性特征、行为特征、知识构建4个维度,共33个条目;③影响因素:包含学习行为、学习目的、导师指导工作评价、课余活动、培养工作评价、与导师交往、研究工作评价、与同学、家人及导师沟通、目前状况9个维度,共36个条目。问卷第2部分和第3部分相关问题,选项分为“不符合”至“符合”4级,分别计1~4分。基本特征和影响因素中各个维度的得分为该维度各条目总均分,各维度满分为4分。基本特征中各个维度的分数之和为创新能力总分,满分为16分。

1.2.2调查方法研究者与各护理学院联系,取得配合。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将问卷发给学院研究生教学主管人员,由其将问卷发放至在读的护理专业硕士研究生。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回收问卷,采用无记名方式填写,共发放问卷169份,回收有效问卷164份,有效回收率97.04%。

1.2.3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8.0统计软件包,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进行描述,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进行描述;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2结果

2.1护理专业硕士研究生一般资料本次调查的护理专业硕士研究生164名,年龄22~41(25.32±2.84)岁。其中女性161名,占98.17%名;男性3名,占1.83%。涉及AIDS护理、临床护理、护理教育、护理心理、肿瘤、助产等51个研究方向,其中排前5位的是:护理教育27名,占16.46%;临床护理17名,占10.37%;社区护理17名,占10.37%;老年护理15名,占9.15%;护理心理12名,占7.32%。其他一般资料见表1。

2.2护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护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总分及各维度得分见表2;各维度得分排序后两位的条目见表3。

2.3不同特征护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不同特征护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得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项目2.4护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影响因素以创新能力得分为因变量,一般资料单因素方差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自变量赋值方式:所在年级(其他=0,研究生1年级=1,研究生2年级=2,研究生3年级=3);是否获得执业资格证(已获得=4,通过但未拿到证书=3,未通过=2,未参加考试=1);学位选择方式(专业学位=0,0,1;科学学位=1,0,0;调剂=0,0,0;其他=0,1,0);影响因素中的项目原值代入。

3讨论

3.1护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一般表2结果显示,护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得分为(11.59±1.17)分,满分为16分。从各个维度分析,知识构建和思维特征两个维度得分较高,个性特征和行为特征得分较低。创新能力4个特征调查结果显示:护理研究生缺乏提出新颖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强烈好奇心、探求未知的勇气和精神、向他人求助的习惯和质疑批判的精神。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保守性和“以过去为定向”的特征,是一种经验主义文化模式。在此文化模式指导下的研究生教育理念,必然导致研究生因循守旧、不主动尝试新的方式和涉足未知的领域,以致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严重不足。研究生教育过程中忽略加强团结合作意识,导致了研究生没有向他人求助的习惯。研究生教育者要多研究和学习护理事业发达国家的教育模式和理念,注重培养研究生敏锐的观察力,发现问题的能力,鼓励提出新颖的解决办法。思想创新是一种挑战、一种超越,要尊重与鼓励研究生的挑战性,使研究生敢于向经典挑战、向世俗挑战。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要注重保护研究生的个性,允许其个性的充分发扬,同时注重其合作共赢意识的培养。

3.2护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3.2.1学习行为学习行为包含经常主动思考问题、查阅文献、学习工作超过8h、阅读专业外书籍、对自己有新要求和新目标,与研究生创新能力呈正相关(P<0.01)。信息的获取与利用能力在研究生的科研工作中至关重要,研究生通过主动查阅文献能获得大量学科相关的信息,开拓思路、受到启迪,提高发现新问题并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学习的核心,一切发明和创造都离不开思维。导师可通过要求研究生定期进行阅读报告和阅读心得交流会引导研究生查阅文献、阅读学科外书籍;通过经常性的提问和讨论启发性的问题,多给研究生自主决策的机会,鼓励其与自己辩论来培养研究生主动积极思考问题的品格。

3.2.2学习目的学习目的包括为成为护理事业各领域的领导者奠定基础、成为护理教育专家奠定基础、成为临床护理专家奠定基础、获得更高一级学位、获得更好的工作、获得更好的待遇、确定未来发展方向7个条目,与创新能力呈正相关(P<0.01)。积极的学习目的有利于研究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并提高主动性,因而促进研究生能力的提高。护理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开设“护理事业风云人物”专题课和邀请“南丁格尔奖”获得者给研究生讲座,鼓励研究生竖立远大的志向,培养研究生创新的高度责任感和有所作为的自觉意识。

3.2.3学位选择方式本研究结果显示,调剂到护理专业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得分显著低于选择科学或专业学位的研究生。调剂专业的研究生因为护士职业成就感不强,对护士地位的提高、护理事业的发展没有希望,导致其创新能力较低。护理人员对专业的认可和专业价值观的坚定也会影响其学习的效率和积极性。导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入护理事业最新进步与发展的教学,激发学生提高护理人员地位和彻底改变护理事业面貌的强烈责任感。通过强化教师的“主阵地”功效,以其对专业尊重笃信、敬业奉献及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宽泛的知识结构感染和影响护生,提升其对护理专业的认同感。

3.2.4与同学、家人及导师沟通与同学、家人及导师之间的沟通情况体现研究生沟通能力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和向他人求助的习惯。沟通能力是与人交流的基本能力。研究生从入学到毕业,在文献查阅、选题开题、进行实验、资料统计、论文写作、毕业答辩等诸多环节如果没有他人的指点和帮助,将会困难重重。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要多锻炼研究生独立完成各种任务,在此过程中提高其沟通能力,并引导研究生之间经验的无私分享、遇到困难时的相互帮扶,努力打造一个团结合作的和谐团队。

研究生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1.学位制度发展规律的理念审视

学位的授予最初形成于中世纪的欧洲大学,学校参照行业协会规定成员的标准,要求大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并通过特殊的执业测试后,由基督教教会当局批准毕业并获得在大学从事教学工作的资质。博罗尼亚大学(BolognaUniversity)正式规定,由基督教当局认可授予的“硕士学位”(masterdegree)作为大学任教的唯一资格,这标志着学位正式成为一种执教资历。德国柏林大学时期,大学被赋予了科学研究的明确使命,出现了现代意义上的博士学位和学位授予制度。学位制度的内涵开始强调学术性,其内涵也从执教资历逐步扩展到科研资历。1876年,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在结合德国研究型大学科研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引入了与实践相结合、与社会相融合的人才培养理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专业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学位制度的职业资历内涵随着大学服务社会功能的提出得到了确立。α“二战”后,社会经济的发展急需大量掌握高层次知识与技能的高级专门人才,研究生教育的学科领域开始急速增加,并出现大量应用型学科,学位类型开始走向多样化。自此,传统学术型学位占主导地位的学位格局被打破,各国开始日益重视高端应用型职业人才的培养,职业性的高层次学位发展初见端倪。作为一种职业资历的学位类型,在以美国为代表的一些国家迅速确立起来。从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异样性”。所谓“异样性”就是指高等教育应当适应和服务于不同类别的群体,这些群体拥有不同的职业追求,即对不同的人才培养进行不同门类和层次的划分,及时对政府和市场的不同需求做出正确的应对。α这种“异样性”特质对学位制度类型提出多样化要求,即要求学位制度能有效回应社会的多样化需求。由于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的学位制度从设立之初就对本科以上层次教育存在绝对的学术和科研导向,评价标准倒向理论性与学术性的测量方面,这对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定位产生了影响,导致单一性的学位教育越来越无法适应社会需求多样化的趋势。现代职教体系下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正是对社会缺乏高端应用型人才的有效回应,有利于学位体系结构的调整完善以及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2.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的实践考察

职业在内涵上具备两层含义,即一般职业和专门职业,其中,专门职业较一般职业更强调其作为“有学问的职业”(LearnedProfessions)的内涵,是职业发展的高级层次。要从事这样的高级职业,需要经过专业的高层次教育并取得相应的从业资历。一般职业要成为专门的专业,就必须在掌握基础操作性技能的基础上进一步习得知识和掌握技能。在以美国为代表的社会职业发展与分类丰富发达的国家,其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乃至更高层次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始终与社会行业需求保持高度的相互依存与促进关系。反观我国,职业教育一直面临高等教育学术性优于职业性的观念困境,即社会中人们单纯以学历作为评价个人能力和择才的标准,导致产生盲目追求高学历的教育价值取向。α职业教育体系中高层次学位的缺失,导致人们对职业教育一直存在误解和歧视,并进一步将教育的职业性与学术性异化为精英教育模式与大众化教育模式的对立。因此,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应包含高层次的职业教育,高等教育阶段应包括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融合,两者应合理分工,以实现高等教育职业性与学术性的统一。世界高等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通过融合、互认或形成双轨制体系,都能实现职业性与学术性的调和。从当前各国(地区)的职业教育发展实践来看,职教体系建构主要存在四种类型:第一类是普职融合的单轨制教育体系,即在这种体系下通过全纳性的学分互认和转换机制,实现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融通。这种类型主要以美国为代表,其职业教育涵盖了中等教育、中等后教育和高等教育几个阶段,其中,四年制大学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的大部分属于应用性教育,可以有效实现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满足不同需求层次受教育者的学历要求。第二类是基于国家统一资格框架下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如英国和澳大利亚。英国目前主要通过全国统一的资格与学分框架(QualificationsandCreditframework,QCF),来实现普职教育中不同层次教育间的相互等值和融通。第三类是双轨制职业教育体系,以我国台湾地区为代表。该体系在中等教育后期开始划分为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双轨并行,其中,职业教育体系自行整体连贯,教育机构从职业学校到技术学院再到科技大学,在学位上包含中等、专科、本科到研究生各个层次。第四类是以德国为代表的“双元制”体系,由学校教育和企业培训并举开展职业教育。每一种体系虽然形态各异,但都在升学上实现了职业教育从中等教育和专科层次教育向高层级教育的融通。

二、消解职业教育目的的矛盾性

各国的职业教育实践中都表现出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前者认为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其职业性决定了应根据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进行教育活动;后者则主张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一样,应以个人的自身发展和完善为本位进行教育活动。以社会本位为出发点的职业教育,主张将个人培养成对社会发展有用的人,在实践中容易步入教育工具主义误区,出现“订单式人才培养“”就业本位”等实践问题。

1.职业教育发展的工具主义困境

当前我国普遍将职业教育视为一种传承技能的工具,教育被异化为一种制造工具的过程。工具主义关注社会的系统和结构,强调教育手段和途径的实用性以及实现结果的效益性。当教育演变成纯工具性活动时,教育不仅不会发展人的本质,反而会成为个体内化的约束。具体来说,这种工具化的教育形式仅仅将教育视为一种传承技艺和促进物质文明发展的工具,忽视了教育的文化育人功能。这种强调实用与效率的功利教育思想,使得教育过程变成单纯的劳动力生产过程,使教育创造力失去了生长的土壤。从职业教育历史起源得知,“学徒制”是职业教育的一种原初形态,在近代学校教育出现之前,通过师傅带徒弟进行学习的方式十分普及,教育的目的也十分明确,就是通过学习进而成为某个特定行业领域的专业人员,满足基本的生计需求,这是职业教育以职业为本位的体现。我国目前的职业教育方针是“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走产学研结合之路”。在工具主义观念环境下,我国的职业教育观由“职业本位”逐渐异化为“就业本位”。“以就业为导向”被解释为“以就业为根本”,“以服务为宗旨”也逐渐演变为单纯以用人单位的现实需求为宗旨和出发点,于是在职业教育中出现了订单式培养模式。订单式培养模式虽然实现了教育与社会需求的直接对接,但容易走入另一种误区,即对职业与个体的关系进行一对一的严格固定,并用职业需求这一尺度来衡量个体,难以真正体现个体的身心发展诉求。正如新托马斯主义者认为的,当人们的专业能力训练局限在越来越狭小的领域时,他们会逐渐失去对超越自身能力事物的判断力,即失去最基本的人性生活,甚至出现马利坦说的“人类心理渐进的动物化”。

2.学位制度建构的人文学术内涵

学位产生之初是一种教师的任教资格证书,获得学位成为教师资格准入的一种资格证。现代意义上的学位制度是在19世纪初的德国产生的,旨在培养能够从事高深科学研究的高学历科研或教学型人才,学位由此具备了学术性的特质。与精英时期的高等教育理念一致,学位是大学对拥有一定学术成就的学生授予的被官方承认的称号。从学位授予仪式的庄严性可以看出,学位对于受教育者而言不仅是一种资格,更是一种学术荣誉和成就的象征。这种学术成就不仅代表学业能力的高低或成果的多寡,还体现了一段系统的专业学习经历和大学人文精神的濡化过程。可以说,学位不仅关注受教育者应对社会需求的水平,也关注受教育者的人格发展诉求,即在注重个体工具性价值的同时,帮助个体养素质。从世界范围内来看,各国高等教育学位制度都涵盖多个层次,如美国的专业研究生教育表现出普职教育融通的一种开放性和全纳性,在应用型人才的多层次培养中充分体现教育职业性、学术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反观我国现行的学位体系,学术性占绝对的主导地位,与之相对应的职业教育没有相应完善的学位体系支撑,不得不屈从于市场的需求,过多强调教育的工具性和实用性。当职业本位的教育在实践中成为就业本位时,教育的目标与方法仅仅以社会经济效率与个人职业效率作为考量指标,而对于受教育者的人文生活、精神世界等非职业方面予以忽略。然而,无论是普通教育或职业教育,教育的本质目的都要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健全的人格与坚强的意志,以适应社会中各类职业生活,进而协助实现社会的幸福。α因此,健全的高等教育学位制度不应局限于对普通教育的支持和发展,而应在职业教育体系中获得新的功能扩展和层次提升,在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双重向度的价值选择中彰显个体发展的教育多维性和终身性。

三、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合理发展

事物的合理性在于其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协调统一。一方面,合目的性应以合规律性为前提,即教育目的的确立与实现都要与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等条件大体相符,正确反映教育主体的需要,并与教育实践要素保持内在一致性;另一方面,合规律性应以合目的性为指导,即教育主体应在确立与实现教育目的的过程中探讨并遵循规律。现代职教体系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最终目的在于实现职业教育对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一。职业教育的发展正是在教育的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中面临冲突和选择,在“钟摆”的价值取向中呈现波浪式发展。可以说,现代职教体系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一方面体现了职业教育从为“职业”准备的社会本位向为“职业生活”准备的个体本位的转向;另一方面则反映了社会发展现状对职业教育的职业性与人文性走向融合的内在规律性规约。

1.社会本位与个体本位的统一

自教育产生以来,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就成为教育活动实践的根本目的与基本功能,更是教育产生与发展的逻辑起点。两种教育取向在教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矛盾关系,并成为教育波浪式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本位目的论认为,教育的一切发展应以社会为本位,应根据社会的发展需要来构建各种教育活动;个体本位目的论则认为,教育的一切活动都应根据个体自身完善和发展的需要进行构建。α无论是以社会发展作为职业教育的目的,还是以个人发展作为职业教育的最终目标,这种单一的教育目的观都不利于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职业教育应体现其教育属性,即应以受教育者的利益和发展诉求为主体,并在明确教育属性的前提下突出其职业特性,即应以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导向,实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错位发展。从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和趋势来看,职业教育走向终身性已成为必然。发展完整的、满足终身学习需求的专业学位制度,能较好地实现职业教育的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的价值统一。一方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应遵循的职业性原则;另一方面,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职业动态性并不意味着没有永恒的教育目的。事实上,任何一种层次的职业教育都应代表人类的彼岸追求、终极关怀,即追求有永恒价值的知识和追求人性的解放。可以说,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应是以促进人的发展作为终极使命,在相对有限的学习时间内给予学生最有价值的知识。α正如赫钦斯认为的,真正的教育应能够发展人的理性,为人类谋求幸福,不应将服务和改造社会作为根本目的,因为社会改造是教育自身不可推卸的本质功能,是其实施后的必然结果,无须人们刻意追求。可以说,最好的职业教育应是包含了人的理性发展的教育。α因此,合理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应是在目标上培养出适应和胜任职业生活变化的技能型人才,体现职业教育的现实功用;在内容和方法上注重培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通识能力,消除和改变对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不同行业的观念误区,顺应科技水平提升与人文精神培养相结合的趋势。

2.职业性与人文性的融合

研究生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医学的医学性和人文性都很强,诊治形形的疾病,需要有理科的实证精神,面对社会地位、心理状态、经济状况等方面千差万别的患者,又需要有文科的沟通能力和艺术修养。因此,医学研究生必须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然而,目前我国医学研究生人文素质状况并不乐观,因缺乏沟通能力和表达不当而引发的医患纠纷屡见不鲜,医学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亟待加强。究其原因主要有几点:①思想认识偏差。人文素质属于上层建筑领域,并不直接产生价值,医学研究生尚处于较低的社会阶层,受实用主义和利己主义的影响,更重视物质追求,讲实惠、求回报,重临床、轻基础,重眼前、轻长远,容易忽视人文素质修养。②生物医学模式制约。长期以来,医学教育处于生物医学模式指导之下,这种医学模式本身对人文素质重视程度不高,其影响非常深远,大到教育体制、院校课程设置,小到个人兴趣爱好和时间精力的投入,难免受其影响,虽然新的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医学模式在理论上已被广泛接受,但真正完全建成这样的体系尚需时日。③学生知识结构局限。我国高中阶段就分文理科,医学院校从理科生中招生,学生重理轻文,人文素质基础薄弱。医学院校办学模式多为单科型医学办学模式,课程设置以医学学科为主,注重医学基础知识与临床能力的教育培训,人文社科课程少,重视程度低,不利于医学生人文素质发展与职业操守养成。

2对医学研究生教育的建议

2.1调整培养理念

现代研究生教育在本质上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索和寻求真理,并不是简单传授已有知识,而是以探索知识、发展知识、生产知识等为基本内容。因此基于该培养理念,当代基础医学研究生的培养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系统的生命科学和医学科学知识,具备独立科研工作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具有科学的思维方法、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如此才能满足我国从事医学科学研究的学术型人才,和直接为医疗卫生事业服务的复合应用型医疗人才的培养,才能培养适应国际竞争,积极与世界水平接轨,紧跟并超过发达国家研究水平的国际化研究人才。

2.2改革教学模式

研究生课程教学是研究生培养的基础工作,是优化研究生知识结构,提高研究生整体素质的重要方面。针对我国医学研究生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上述问题,要调整以下几个方面:

2.2.1更新教学内容,紧跟医学研究前沿研究生要接受先进的理论和技术,所以研究生课程教学内容应经常更新,研究生教材应定期更换,遵循“优先选用国家规划教材、统编教材,优先选用优秀教材、精品教材,优先选用近3年出版的新教材”的3个优先原则,严把教材选用关。同时,考虑到教材有相对滞后性的特点,在课堂上还可以参照最新文献,介绍最新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鼓励学生通过网络检索了解最新科研动态,激励学生捕捉学科发展前沿信息。

2.2.2改进教学方式,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研究生已经具备了较为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课程教学须区别于本科生,突出研究生的主体地位,重视研究生个性发展,多采用启发式、研讨式、参与式教学方法,鼓励研究生积极参加学术活动。在研究生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适当的方式,师生共同参与完成课程内容,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加强师生互动交流,把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培养研究生的自学能力,改进学习方法,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

2.2.3创新考核方式,体现能力培养为导向研究生的课程考核方式应能体现知识、能力、素质综合培养的教学理念。因此,对于课程的考核也应该采用多元考核方法相结合的模式。如于专业基础课,理论性较强,可采用笔试、实验考试等相结合方法,通过笔试考察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通过实验考试考察实验操作步骤、观察和分析能力。研究性专题可以通过综述、小论文等方式进行考核,学生可以据自己专业或研究方向,选择相关内容作一个小的综述,也可以进行相应的研究设计。通过差异化多层次的评判标准,兼顾学生能力个性方面的差异,创造一种自由开阔的学术氛围,拓展学生的视野,创造学生自由表达的机会,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2.3注重提高人文素质

为提高医学研究生人文素质,可从以下几种途径着手:

2.3.1树立新型教育理念坚持医学知识技能与人文知识修养并重,强调医学与人文结合,科学与艺术并举,注重培养医学生健全的人格、良好的职业和学术道德,发扬和传承优秀医学文化。开设与医学工作和学习密切相关的社会人文学科,如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卫生法规等,开设临床科研面临的人性与伦理相关的专题,如克隆技术、基因治疗、转基因食品等。

2.3.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欲提高医学研究生人文素质,必先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人文学科较薄弱的医科院校,可送本校教师去进修人文专业,提高本校教师人文素养,也可请相关人文专业院校教授来本校开设人文课程,以提高医学院校人文学科的教学水平。另外,由于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非常重要,在导师遴选过程中,也必须加强其对人文素质的考核,对于有学术不端或个人道德修养的导师应严格把关。

研究生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1.导师在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导师在研究生的学习生活中的作用举足轻重。刘文博等的研究表明,76.3%的研究生认为导师在对自己思想道德方面(包括态度、作风、修养)有着积极、正面的引导和影响。⑥费淑波等的调研发现54.7%的研究生认为导师是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人,位居各选项的首位;在解决心理健康有效途径中选择导师关心指导的研究生占23.1%,位居各选项的第二位。⑦导师在研究生心理危机防御体系中存在以下优势:导师制保证了每个学生都被关注,良好的师生关系弥补了学生远离家庭的孤单和无助,导师指导学生积极应对实际问题的效果更好,课题组能够带给学生家庭般的归属感。所以,实际生活中良好的师生关系、导师给予学生全方位指导和帮助、并鼓励和激励学生采取积极的减压策略,都能促进研究生的健康成长。

2.辅导员在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高校辅导员是学生工作的最基本构成,是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研究者对辅导员在这项工作中能够发挥的作用做了总结,比如要分年级分类别指导研究生应对压力,设立心理宣传员实现朋辈辅导,关注引发负性情绪的生活事件,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等等,以体现辅导员陪伴和教育的意义。辅导员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心理健康服务,务必也要提升自身的能力。有研究指出,稳定健康的心理品质、积极向上的人格魅力、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必备的心理学知识等是辅导员应该具备的素质。

3.团体辅导在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团体辅导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一种重要而有效的途径。黄文倩等通过实验组和对照组前后测试加追踪测试的实验设计,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指导探讨了团体辅导对研究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发现:团体辅导后,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症状自评量表多个指标(总均分、人际敏感、焦虑、精神病性)以及感知压力水平显著降低,自我接纳水平显著提高,追踪评估结果显示团体辅导结束4周后效果依然存在。结论: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团体辅导能改善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降低其负性症状和知觉压力水平,提高其自我接纳程度。

4.朋辈互助在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可行性

费淑波等研究发现,在解决心理问题有效途径中选择朋友同学支持的研究生占24.2%,位居各选项之首。可见,朋辈互助对于改善研究生的心理状况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实践表明,朋辈心理咨询对于大学新生人际关系的改善效果显著。当前有学者对朋辈咨询在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适用性和如何具体开展做了分析,但实践的研究检验还没有看到。

5.系统的研究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危机干预是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随着研究生由心理问题引发的极端事件不断增多,各高校越发关注研究生的危机干预。张莎等通过对天津某高校的研究构建了包括预防、预警和干预体系的危机干预机制。该机制对预警对象进行了界定,提出了五类预警指标(身体症状、社会功能、情绪症状、认知方式、行为症状),明确了危机干预体系的组织机构和流程。干预流程包括发现、报送、监控、干预、转介和善后等步骤,发现人涵盖了同学、心理健康委员、老师与研究生关系紧密的重要角色。这一体系对于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价值。

6.体育锻炼等文体活动能明显改善研究生的健康水平

当前体育锻炼对于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可,其发生机制从理论到实践被不断地阐述和证明。夏祥伟(2005)把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作用归结为缓解焦虑、降低抑郁、缓冲应激反应、改善心境和情绪、提高自尊和认知功能。赵殿军(2004)的研究表明,体育锻炼在精神病性、抑郁、躯体化、焦虑和偏执等因子上能很好的帮助研究生改善心理健康状况。④李晓武(2011)调查发现影响研究生身心健康的主要因素包括研究生群体普遍对自身健康状况满意、不良个人生活方式的普遍存在、研究生心理发展尚未真正成熟、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能力不太强、较少参加体育锻炼等。该研究认为积极的干预策略是引导研究生主动参加体育活动,尝试开设体育选修课程,使研究生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

二、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要问题

针对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各界已经开始关心和重视起来,并在理论研究基础上展开大量实践性探索工作。但就如何开展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仍然存在泛泛而谈较多,理论联系实际、具有操作性的研究成果较少的局面。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

(一)认识不足,工作忽视

研究生是学校教育培养的高层次人才。一方面,这些高学历的社会群体往往被人们认为全面发展、具备了良好的心理素质。另一方面,求学期间学校、导师更多关注他们的学业状况、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而往往忽视他们在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心理问题。一旦出现问题,往往是危机状况,需要各方面付出更多的时间、精力去应对。因而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普遍存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以及“重对个体严重心理障碍处理,轻对群体心理保健预防”的不平衡倾向。②所以。当前对少数问题学生帮助和治疗工作方式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促进研究生发挥潜能、完善人格、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功能。

(二)认识误区,工作不力

当前的许多高校没有建立完整、独立的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大多由德育工作者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生心理问题日益增多,德育工作者因为受到思维模式和工作方法的影响,往往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德育中,加之缺乏心理健康知识,德育的方式很难适应新形势。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倾向,往往被认为是帮助少数有心理障碍的研究生克服障碍,并努力提高其思想境界。也有些德育工作者主张心理教育取代传统的德育。这些极端的教育方式都不利于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的深入开展。

(三)方法体系缺乏创新

研究生心理健康的研究虽然已经得到重视,并开始系统性探索,但在教育实施上尚未建立完整、独立的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也没有形成适合研究生心理特点的教育理论和方法。在大多数高校中,针对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还是直接采用本科生的教育模式。③有调查显示,研究生的心理问题已不再是本科生的交往障碍、心理不成熟为主,而更多地表现在由对未来的不确定而产生的不安和焦虑感。这就要求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模式上要区别对待,构建符合研究生心理特点的独立、完整的教育体系和模式。

(四)科研有待于深入,研究方法及工具有局限性

当前关于研究生心理健康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理论研究,主要阐述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影响因素以及干预措施等;一类是实证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来探讨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及相关因素的作用。研究方法主要有访谈法、调查法和个案法等。相关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研究数量少,深入程度低,有许多研究结果还存在互相矛盾的地方。另由于研究范围、样本容量有限,研究结果的可信度也大大降低。今后应多进行跨专业、地域的研究,尽量增加样本含量,以减少抽样误差。也有研究(俞国良,2008)指出,当前的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五种倾向:医学化、片面化、形式化、孤立化、雷同化。①具体工作的开展中存在重诊治轻教育的倾向,心理咨询重障碍、轻发展等问题。因而有研究者提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应遵循四个原则:教育、发展、预防、主体(楼成礼,2005)。

三、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和建议

目前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虽然得到关注和重视,但对比本科生的工作体系,还亟待加强和完善。高校教育工作者要针对研究生的心理特点,从内容、方法和手段上构建相应的教育体系。

(一)完善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研究生成长发展阶段的必要教育纳入正常的生活、学习中,辅之以心理辅导、职业指导、危机干预、文体活动等,建立一个从学生自助到老师关心、人人参与的健康成长体系。首先,提高研究生心理健康意识,增强研究生的自主教育。通过入学教育、开设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选(必)修课,让研究生学会关爱自己,掌握自我调节和减压的基本技能,应对遇到的困难。其次,高校的心理健康机构要针对研究生不同年级的学习特点分年级、有步骤、阶段性开展心理健康的监控,辅导与咨询,建立重点生档案库,关注问题学生,及时采取心理疏导和危机干预。再者,心理健康教育要和德育有机融合。作为德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心理健康教育不但从方法上给予补充,而且两者的结合可以共享资源,共同实现研究生培养的目标。融合体现在师资队伍、实践和研究以及文体活动的开展等方面。最后,建立学校、学院、班级、教研室四级研究生心理健康干预网络和救助体系,加强研究生的心理干预。

(二)优化工作队伍,构建合理的工作队伍体系

针对研究生群体的特殊性和实际需求,高校要构建充分而合理的工作队伍机制。从大规模的普通人群筛查、求助人群的个体化应对,以及师生关系改善等途径提升研究生心理健康水平,需要重点建设3支队伍,共同建构系统的应对机制来切实有效地加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1:辅导员和日常行政管理教师队伍。高校要依托此队伍关注和掌握研究生的心理健康需求。辅导员和研究生朝夕相处,既是德育工作的开展者,也是研究生生活中的知心人。作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线工作者,辅导员务必掌握一定的心理辅导技能、接受系统的专业训练。高校应该给辅导员提供机会学习相关的心理辅导与实践知识,鼓励辅导员参加地方或者国家的学校心理辅导和咨询的资格认证考试,全面增强其自身的心理素质和助人能力。队伍2:心理咨询专业教师。此队伍将针对普测筛查出的重点关注人群进行进一步访谈确认,建立在读研究生心理健康档案。对于确实需要个别或团体专业心理咨询、治疗或干预的个体进行专业性的服务工作。同时,此队伍还将通过课程教育、团体咨询来开展深入的、针对性的研究生心理健康工作。队伍3:研究生导师。要充分发挥导师在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关键在于增强研究生导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本研究特别发现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师生互动关系直接关乎研究生培养质量、研究生个体的发展和成长。所以,导师的心理健康意识能促使其运用导师的力量来帮助研究生的应对各种心理问题。因为研究生大部分学习和科研都是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而且研究生的各种奖惩评定都需要导师审核。这种息息相关的师生关系使得导师更容易洞察学生的行为和心理的变化,也就更利于帮助他们缓解压力。队伍4:研究生社团和研究生骨干队伍。在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资源配置不足的情况下,朋辈辅导的开展会大大延伸教育的覆盖面,增强心理危机干预系统的预警能力。在研究生中开展朋辈辅导,首先依托现有的学生团体,比如心理协会、阳光志愿者等举办心理知识讲座、互动性的文体活动等传递心理健康知识,增加研究生朋辈的接触机会,营造关注心理健康的氛围。①其次,在班级和教研室设立心理委员或者观察员,作为心理危机干预系统中的一线学生预警者。最后,界定朋辈辅导的工作范围和职责,促进朋辈辅导员的专业成长。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强化校园文化的心理教育功能

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能创造一个宽松积极的人文环境,消除不良文化污染造成的磨擦和干扰。当前丰富的校园活动仅仅吸引那些感兴趣的研究生,相当多的学生还是“宅”在自己的小空间中“两耳不闻窗外事”。加强研究生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增加人力、物力的投入,增加文化体育设施。研究生管理部门需要组织开展健康活泼、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科技、艺术和娱乐活动,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生活氛围,使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寓教于健康、生动的校园文化之中。一方面增加体育锻炼的设施和资源,给没有体育必修课的研究生更多身体锻炼的机会,增强体魄。另一方面,通过学生组织和导师教研室的力量开展形式多样、积极健康、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引导研究生全员参与,改变他们单调乏味的生活模式,促进交流和沟通,增强人际交往能力。

(四)引入素质拓展训练模式,提升研究生心理素质

团委和研究生会在提升研究生心理素质方面,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比如开展研究生素质拓展训练营,开展如天梯、求生、渡河、背摔等团队项目,通过复杂而艰巨的活动内容,以促进研究生之间互相信任与协作。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开展心理素质的拓展计划,通过心理讲座、心理游戏和心理实践训练等手段,锻炼个体心理素质、培养耐挫能力。各院、系配合校园文化建设和课程设置,实施人文素质拓展训练,培养研究生的综合人文修养和人文素质等。

(五)实施学生帮助计划,拓宽心理健康教育领域

学生帮助计划SAP(StudentAssistancePlan)可由学校多个部门联手,共同为研究生设置一套长期的心理支持系统。SAP项目内容可以包括:压力管理、时间管理、心理健康、心理危机干预、职业生涯发展、健康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以帮助研究生成功应对个人素质发展中的各种问题及其相关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减轻心理压力,提升综合素质和心理健康发展水平。

(六)加强干预性研究,指导实践工作

研究生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近年来,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这为从事研究生思想教育的工作者带来了挑战,研究生是高校中的特殊群体,与本科生相比,在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研究生都有着自己的特征,因此决定了在研究生中开展“三自”教育的必要性。

1.1研究生的生源组成比较复杂

随着研究生数量的持续增长,研究生的生源组成逐渐变得复杂,有的是本科毕业直接考研、有的是推荐免试升学、有的是工作后考研,由于学生的年龄、身份和社会阅历不同,加大了研究生管理教育的难度。

1.2研究生课程学习安排给思想教育工作带来很大困难

目前,各高校研究生的课程安排基本一致,第一年主要是学习基础课程,第二年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课题研究工作,第三年撰写学位论文、实习、找工作。三年的学习时间,研究生大部分的时间不在学校,给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带来很大困难。

1.3研究生自我意识明显

研究生知识水平较高,富于理想,思想比较成熟,已经具备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集体意识相对薄弱,参与集体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2实现研究生“三自”教育的有效途径

2.1党组织建设促进研究生“三自”教育

研究生党支部是发挥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作用的重要组织依托。目前,研究生中党员比例较高,因此,研究生党建工作应在研究生管理和综合素质培养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生党建工作是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根本和切入点。党组织建设在研究生“三自”教育中发挥主力军作用,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实现:

2.1.1研究生党支部的自身建设

由于研究生知识水平较高,独立意识和民主意识较强,因此,在研究生党支部建设中仅仅发挥辅导员的作用是不够的,还应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主体作用。在设立研究生党支部时,广范征求研究生党员和积极分子的意见,让他们畅所欲言,对设立党支部的优劣进行辩析。在选拔支部干部成员时,不能流于形式,要通过深入交流、演讲、投票等方式确定党支部的干部人选。通过以上流程产生一支大家认可、素质高的干部队伍,从而有利于充分发挥研究生党支部的战斗力,在研究生党支部的建设中更好地实现研究生“三自”教育。

2.1.2充分发挥研究生党员的先锋作用

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不仅关系到党员队伍的整体形象,还可以感染和带动周围群众,增强党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在分配研究生宿舍时,可根据党员与群众的比例和专业特点进行安排,充分发挥党员在宿舍中的模范作用,创造和谐稳定宿舍。通过这种途径,也有利于党员及时向老师反馈研究生的思想动态、生活情况等,便于辅导员及时发现问题,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同时,可以通过对研究生党员的公开监督,开展研究生党员思想教育活动,让研究生党员在日常活动中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关爱他人、帮助他人,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作用。

2.1.3组织形式多样的党组织活动

在党组织建设中,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是实现研究生“三自”教育的有效途径,可以通过活动的自我策划、自我开展、自我总结,提高“三自”教育的效果。例如,组织纪念党日活动、红色圣地考察、红色文化调查等,在活动中,研究生通过自己策划活动方案、活动流程、活动时间、注意事项及其它安排等,充分实现“三自”教育的功能,同时,也增强了研究生的自我组织能力。

2.2社会实践活动深化研究生“三自”教育

社会实践活动对研究生实现“三自”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研究生可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有效提高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能力。首先,学校要把社会实践活动作为研究生教育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其次,要制定完善的社会实践章程,从活动经费、活动计划、活动实施、活动总结表彰等多方面提供支持;再次,研究生导师要充分认识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并给予研究生大力支持,为研究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关心和指导;最后,要建立稳定的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并尽可能的拓宽,为研究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2.2.1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研究生志愿者服务活动可以采用咨询服务、进社区服务、义务家教、关爱弱势群体、大型赛事等多种形式。在志愿者服务活动过程中,可以让研究生深入社会、研究社会,通过对社会的观察,使他们了解到基层民众的需求,学会如何用学到的专业知识服务社会,从而提高研究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通过志愿者服务活动,还可以锻炼研究生的组织能力、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交际能力,以及培养研究生“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品质,提高他们的思想境界。

2.2.2适当从事兼职工作

在学习期间,大部分研究生都会从事兼职工作。在从事兼职工作的过程中,研究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同时还增强了研究生的自我服务能力,也能帮助研究生提升他们的工作能力。通过兼职工作,还可以让研究生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从而督促研究生转变观念,不再仅局限于书本,而是主动向社会学习,弥补自身不足,为以后的就业打好基础。

2.2.3深入开展社会调查

研究生的社会调查应主要针对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和专业问题。通过社会调查,引导研究生关注社会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思考,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提升自身的理论水平,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在专业问题的调查中,研究生通过设计问题、分析调查材料和撰写调查报告,不仅可以拓宽研究生的专业知识领域,还可以起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效果。

2.3文体活动辅助研究生“三自”教育

目前,国内各高校本科学生的文体活动都比较成熟,但在研究生中由于各种原因文体活动难以有效开展,而文体活动作为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也是锻炼学生的一个重要平台。在研究生中开展文体活动,不仅可以为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带来乐趣,还可以增强研究生的集体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实现研究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例如,研究生迎新生文艺晚会由研究生自行策划、自编自导,在活动中能让来自四面八方的新生感受到学校的温暖,加强彼此之间的沟通,也展示了新老研究生的文艺才华。另外,通过研究生自己组织学术讲坛、学术讲座、研究生辩论赛等,不仅可以拓宽研究生专业知识的广度,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也能达到研究生自我服务的功效。

3结语

以上是小编通过网络搜集整理关于研究生教育论文(精选5篇)的全部内容了,希望可以帮助大家。(本文共字)

菁英职教网文章归档 教育资讯 留学攻略 七品教育网站地图xml
264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