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精选5篇)

| 婕音

推荐文章

菁英职教网 培训啦 留求艺

醉翁亭记范文第1篇

甘肃 通渭 马江元

摘要: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有10处连用“乐”字。可以说,这篇全文是由“乐”字统领全篇思想的。作者要表达的政治思想,全部包含在“乐”的深处。文章中“乐”的程度,从无到有,由浅入深,步步深化,形成一个“乐”的极致,吸引着读者循“乐”而进。细品其乐,表现在乐观进取的处世态度,奠定了太守“乐”在其中的思想基础;滁州极富乐趣的胜境,提供了太守“乐”此不疲的自然条件;滁州百姓丰衣足食,是太守安“乐”陶醉的社会原因。

关键词:醉翁亭记;进取;“乐”

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一直以来人们称赞它风格欢快、意境优雅。前人大多评论该文连用21个“也”字,形成了一唱三叹的风韵。其实,细读全文不难发现,这篇四百余字的山水游记,除连用21个“也”字之外,还有10处之多连用“乐”字。

一、乐观进取的处世态度,奠基了太守“乐”在其中的思想根源

《醉翁亭记》是欧阳修被贬到滁州以后写的散文。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他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罢官,欧阳修不顾个人利害,愤然上书斥责有关的权臣,他因此也遭到贬谪。当时,作者也和白居易一样,“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此,在到任的路上,他写道:“阳城淀里新来雁,趁伴南飞逐越船,野岸柳黄霜正白,五更惊破客愁眠”。诗中流露出遭贬后忧不成眠的心情。

然而,难能可贵的是,欧阳修并没有在政治失意中沉下去。他由于出身贫困,努力仕进,曾经几起几落的磨难,成就了他的自强不息、乐观上进的处世态度。所以任职滁州期间,作者的心情是开朗的,“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所以,作者把个人的烦恼扔在一边,“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觉得“四时之景无不可爱”(《丰乐亭记》)。故而欧阳修在《送张生》中高吟:“老骥骨奇心尚壮,青松岁久色愈新。”离开滁州三年以后,欧阳修还深情地怀念那段被贬生涯,“吾尝思醉翁,醉翁名自我”,“吾尝思丰乐,魂梦不在身”(《思二亭送光禄谢寺丞相归滁州》)。这种怀念当年,以苦为乐的处世心态十分罕见。由此观之,《醉翁事记》的产生绝不是偶然的,这与欧阳修的经历和乐观心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而奠基了欧阳修创作《醉翁亭记》的思想根源。

二、滁州极富乐趣的优美景色,提供了作者”乐”此不疲的客观环境

滁州位于东南隅,这里地僻民淳、山高水秀。作者在《醉翁亭记》里写滁州山景,大笔淋漓地描绘山光、水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从群山到诸峰到林壑,由远而近,尽收眼底,让读者沿途览胜,渐入佳境:“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这里有山有水,幽深秀丽,树木茂盛,流水潺潺,亭榭翼然,给游人提供了一个优美的环境,道出了“乐”此不疲的缘故。然后,作者把景物放到变化的时间里描绘:“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一天的朝暮变化,一年的春秋更替,各具特色,令人依依不舍。

作者面对四时更替,既不伤春,也不厌夏;秋天是高风洁霜,而非天边落日;冬天是水落石耸,而非寒风枯草。从对景色的描写中,可以流露出欧阳修的情绪:善于从大自然中领悟山光水色那纯真的美,从而排解了在政治上的失意。

三、滁州百姓的安居乐业,是作者安“乐”陶醉的主要因素

行文至此,文章并未停止在游山玩水的“乐”上,《醉翁亭记》难得之处,在于滁州百姓“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这幅安乐太平盛世的美景,道出了作者安乐陶醉于山水间的重要因素。此处虽文字不多,却起到点睛作用,给我们深入了解作品‘乐”字的含义提供了最佳的解释。

史料证明,欧阳修被贬滁州,正是宋朝开始衰退之时。就在这个封建皇帝的腐败统治鞭长莫及的东南一方,在这位具有革新思想的开明太守的治理下,他自己本身在办理政事时,又“不见治迹,不求声誉,宽简而不扰”(《宋史》卷三百一十九)。因此,滁州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完全是有可能的。百姓丰衣足食的太平生活,使得欧阳修完全忘却了仕途的苦恼和艰难,思想上得到一点安慰。处身这一情景,作者的“乐”已由之前的山水“乐”升华为分享滁州百姓安居乐业的太平生活的“乐”。假若对自然界山光水色的感发,只是欧阳修乐趣的表面原因和初起的触动,那么,隐藏在深处的乐趣,就是对滁州百姓安居乐业的沉醉,所以作者深感“乐亦无穷也”。使得作者的“乐”含有了百姓成分,使得《醉翁亭记》与那些一味地寄情山光水色、自得其乐的田园山水作品有了鲜明的区别。

四、妙不可言的快乐,出自作者对“乐”进行哲理的探究

醉翁亭记范文第2篇

一是文章的结构严密如金。《醉翁亭记》虽然是篇散文,但是散而不乱,其组织结构就像金子一样,不仅总体结构完整,而且具体布局上也条条合理,表里如一,顺时记叙,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步步为营,一“乐”相串,字字酌定,甚至达到一个字不能多、一个字不能少、一个字不能改的地步。近千年来,任凭世人对它作何分解或摔打,至今仍叫你搬头不动、搬尾不动、针插不进、水泼不进,真可谓岿然自固、严密精致,这在中国历代名人名作中也是少有之作,因而被后世传之为宝。

二是文章的词语精美如玉。天下文章的用词就像石头一样繁多,然而石与石也不一样,其中温润有光泽的美石叫玉石。“玉”是人们心目中最贞洁最美好之物。《醉翁亨记》虽然是件文学作品,但其文辞却是十分精炼的,它既平易自然、通达流畅,又凡而不俗、精而无瑕,既不妖艳浮华空泛,而又温馨实在动人,真可谓璞玉之美也。

三是文章的情真如流水。世上作文尤其是散文作品,当以情真意切的有感而发为可贵。而动情的作品就像自然界的流水,过平川坦坦荡荡,逢坎坷蹦蹦跳跳,即使有人朝其身上泼污,它也要极力将污物旋沉水底,最终以清白的自身而流向大海。《醉翁亭记》的创作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欧阳修少年时即立德修身为君子,志在尽忠报国为天下,可是为官后却屡遭奸邪谗诬打击,而他愈是在最困难的时刻,愈是要唱最快乐的心歌,这就是效法孟轲所谓“忧喜不动于心”的大智大勇作为,始终保持不失君子之大节。苏轼在《次韵王滁州见寄》诗中说:“君看永叔与元之,坎坷一生遭口语”,只因欧王二人“丈夫自重贵难售,两翁今与青山久”。曾巩在滁州写的《醒心亭记》中更是谆谆告诫后学,要知欧公的“难遇”才能更好地了解他的“乐”因。有人不明白欧、曾、苏的真情话,反而把《醉记》中之“乐”误解为“忧”,这是不懂得“流水遇坎坷即欢笑”的自然之理也。

醉翁亭记范文第3篇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把我国推进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顺应历史的要求,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的伟大目标,鼓舞人心,激励斗志,凝聚了全国人民的意志。其实,崇尚文明、崇尚和谐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个优良的历史传统。远在两千多年前的儒家就提出了“大同”的社会理想,“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晋朝的陶渊明,为我们描绘一幅理想的社会图景:“土地平旷,屋社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自古以来,人们无不崇尚着一种美好的社会。而到了宋代,文学家、政治家欧阳修更是以自己人格努力追求着实践着这样一个美好的社会理想。

欧阳修,宋代文学家、政治家,他像千百仁人志士一样,为了民族的存亡与发展,国家的繁荣与昌盛,含屈辱受寂寞,身怀忘我的济世大志,积极参与朝政,却屡次被贬,满怀的文治武略得不到重用。可是他并没有因为这些而气馁,仍是施政于民,去积极实践着自己的政治抱负。他的这种品质,这种人文精神,令人敬佩。当我们拿起欧阳修的美文《醉翁亭记》时,仿佛看到了伟岸的他正站在历史深处沉思,微笑,好像在为自己治理下的滁州人民能安乐和谐地生活而暗自欢喜。

在《醉翁亭记》这篇名著中,欧阳修不仅表现出了他的人格,崇高的人文美,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和谐社会的生动画面。其美丽的词句、美好的境界,令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倾倒,千古传世。在这篇文章里,欧阳修不仅以优美流畅的笔墨为我们描绘了滁州之郊琅琊山扑朔迷离、美伦美奂的景色,使我们尽情地享受一代文学大家的风采,更主要的是表现了作者情系民生、忘我济世的政治态度和“与民同乐”政治理想。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初读之际,一股淡淡的幽香不禁从心底轻轻泛起。我们不难体会到这份发自作者心灵深处的由于被贬而抑郁,抑郁而不低沉的情愫。随着醉翁亭在山间的渐渐显现,这位深邃而持重的政治家也就一步一步地走到读者面前。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那么“醉翁之意”到底是什么呢?我们不妨进入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里去体会一下。

“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荫,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作者不仅生动描绘了琅琊山中早晚变化无穷的绮丽景色,同时也展现了一幅四季多彩的画卷。“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也无穷也。”作者尽情地、贪婪地享受着大自然的美景,尽情地倾吐着对琅琊美景的热爱与赞美,相比之下,被贬的抑郁又算什么呢?”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仿佛可以认为“醉翁之意”便是作者尽情享受山水所得到的乐趣了。“醉翁之意”果真是欧阳修游山玩水情趣的表白吗?当然不是。娱情山水只是他排遣内心抑郁的一种方式。在他积极热衷于政治改革,积极济事的时候,却遭到了贬谪,用娱情山水来排遣内心的抑郁,自然就是再正常不过的了。可是欧阳修毕竟是一位政治家,他以自己博大的胸襟告诉世人,欧阳修虽抑郁可并没有消沉,他来到滁州也不是无所事事,他那颗关心苍生百姓、积极济事的心并没有消沉,他在积极努力地实践着自己“与民同乐”的伟大政治理想。

“与民同乐”,只有人民安居乐业以后才能实现,否则他欧阳修也只能是个庸官。那么滁州之人到底有没有实现安居乐业呢?我们从文中虽不能直接看到如何百业兴旺、人民安乐的句子,但是却可以看到另一番景象,“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此情此景令人拍案称快,滁人是何等的逍遥自在,何等的闲适快乐。滁人无忧,老幼无患,这正是滁人安居乐业,百业兴旺,社会稳定的写照。可想,如果每个人都生活在忍饥挨饿、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下,又哪来的闲情去如此逍遥于青山野岭、繁花秀水之间,只怕抛尸荒野,喂了野狗还不知道。这一点正是欧阳修积极用政于滁州的写照和功绩。欧阳修眼见着自己治下的子民能够逍遥快乐,眼见着自己的政治能够惠泽众生,他又何尝不快乐不满意呢?于是他来到山间,不需要宴席的丰盛,山珍海味,不需要手下官员的阿谀奉承,亲自来个“临溪而渔”、“酿泉为酒”,“山肴野蔌”也只需杂乱地摆在太守面前,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动人画卷就这样生动地展开在读者面前。“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实现了,欧阳修快乐了,他要用酣畅的“醉”来尽情地抒发自己内心深处的“醉翁之意”,要让“醉翁之意”来告诉世人自己的内心世界。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曾高声疾呼自己的政治理想和伟大的抱负,不顾自己的得失关心社会,关心国家,这不也正是欧阳修的心声吗?用这句话来形容欧阳修也是再恰当不过了。欧阳修真是好样的,他以自己的言行为后人做出了榜样,并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其实,他期望的又何止在这滁州一隅之地实现“与民同乐”,他希望天下的所有地方都能像滁州一样百姓安居乐业,并以自己的亲身实践去执着努力地追求着。政治改革的失败,甚至被贬滁州并没有把他打倒,他内心火热的政治热情一点都没有低落,就这样,欧阳修没有计较自己个人的得失,他用博大的胸襟去对待一切,以自己的积极用世去惠泽万众百姓,虽然是在千年之前的封建社会,至今仍值得我们向他学习。

醉翁亭记范文第4篇

1、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3、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4、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来源:文章屋网 )

醉翁亭记范文第5篇

欧阳修为什么自号为醉翁?课文提到的理由是:“太守与客来饮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在《题滁州醉翁亭》一文中欧阳修曾说过:“四十未为老,醉翁偶题篇。”欧阳修写《醉翁亭记》时不过39岁。何必用“翁”来称呼自己?而且,欧阳修并非李白,他是一个现实感极强的人,在《与尹师鲁书》中他对那些“傲逸狂醉”的人深表不满。然而有趣的是,在十年之后,他却在滁州改变了自己的形象。这种神奇的转变无疑具有现实背景。《醉翁亭记》一文是庆历六年(1046年)欧阳修因为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贬为滁州太守时写的。“醉中遗万物,岂复记吾年?”由此可见,由于政治上遭到贬谪,内心难免抑郁。一个“醉”字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作者才能不得施展,理想不得实现,不得已而只好借酒浇愁的郁闷和悲苦!

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欧阳修贬官谪居滁州后,效仿古人,寄情山水,排遣愁怀。他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文章一开头用“环滁皆山也”一下子把群山环抱的滁州的壮丽山景展示在你的眼前,然后写出了琅琊山“蔚然而深秀”,写了悦耳动听“水声潺潺”的酿泉。蔚然壮秀的琅琊山是静态,潺潺流淌的酿泉水是动态,山色苍郁悦目,泉声琮琮动听,相映成趣。当你还来不及饮一口甘冽的清泉水,又峰回路转,忽见有一亭子,紧靠在泉边,四角翘起,犹如鸟儿展翅欲飞,这就是醉翁亭。在作者笔下,醉翁亭的远近左右就是一张山水画。有山,有泉,有林,有亭,这一切无不使人心旷神怡,赏心悦目,处处暗寓一个“乐”字。“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这四句写出了醉翁亭早晚变化的优美景色。早晨有宁静之状,清新之息,傍晚则有昏暗之象,薄暮之气。一早一晚,一明一暗,各尽其妙而又互为照应。“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确是传神笔致。作者在这里选取最富有特征的景物以极其精练的语言加以描绘。芳草萋萋,幽香扑鼻是春光;林木挺拔,枝繁叶茂是夏景;风声萧瑟,霜重铺路是秋色;水瘦石枯,草木凋零是冬景。随四季变换,景物自有不同,变化有致,给人不同的美学享受。最后用“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作总结陈述,点出“乐”亦无穷,余韵不绝。这里的“醉”是陶醉于景色之中,因景而醉,因景而乐。

3.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欧阳修在滁州不仅仅是享受到山水之乐,而且还可以与宾客一起出游,不事铺张,不讲排场,酒和菜都是就地取材,这样意在夸耀滁地富足,表明野餐的简朴;宴会上无丝竹管弦之盛,只是行酒令、投壶、下棋而已。更重要的是滁州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背着东西的,边走边唱;走累了的,在树下休息,老人小孩,往来不绝,人们前呼后应,个个是兴高采烈,表现了他们生活的安定富足和怡然自乐,这与欧阳修在滁州实行宽简政治,发展生产是分不开的。因此欧阳修纵情山水,绝非隐逸之士的超然物外,而是在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的前提下,跟老百姓一同享受无忧无虑的生活。太守的“醉”,实质上是因为滁人“乐其岁物之丰成”“安此丰年之乐”,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4.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醉了,能与民同乐;醒了,能写《醉翁亭记》一文的,就是太守欧阳修。笔墨简练含蓄,寓意深远。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正是为了写乐。这一句将醉和乐统一起来,画龙点睛般的勾出文章主旨。

好了,这就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醉翁亭记(精选5篇)全部内容,希望大家看完这篇由小编精心收集的内容后,能解决你的困惑。(本文共字)

菁英职教网文章归档 教育资讯 留学攻略 七品教育网站地图xml
334110